最新醉翁亭记说课稿一等奖 醉翁亭记讲课稿(精选8篇)

小编:书香墨

您的选择,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基于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心理特点来设计公司宣传语,可以提高宣传效果。通过下面的范文,你可以看到一些著名企业是如何通过宣传语来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的。

醉翁亭记说课稿一等奖篇一

前段时间,我们不但看了很多优秀老师的讲课视频,还亲身听了一堂高文兰老师的讲课,她是20xx年重庆理科状元的生物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是我学习的楷模。感觉自己与这些优秀教师相比还有太大的差距。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以下我学习优秀的教师讲课的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通过看优秀教师讲课的视频和听高文兰老师讲课,我发现了这些优秀老师具备一个共同点——具有扎实的基本功。首先,他们的表达能力强,可能有时候并没有标准普通话那样标准,但是他们的每一句话都恰到好处,不会多一句,不会少一句,意思也表述的简单易懂,又不缺乏科学性。其次,他们的字写得好,字看上去很清爽,很整齐,很有力度,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板书都很美观。当然一方面是老师的天赋,更多的是长年累月的磨练。然后,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每一位老师都把知识融合得恰到好处,让我们这些即将走上讲台的准老师赞叹不已。当老师讲出融合的知识点后我们才恍然大悟,情不自禁的说:“对额,还可以联系到这里。”最后,他们都很会运用多媒体,结合多媒体的特点把重难点处理得非常得当。老师们扎实的功底还有很多很多,那是自身的一种魅力,就像酒一样,存放的越久,香味越让人回味无穷。

二、教学方式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我们新一代青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所以要学会创新,这与教育的创新是分不开的,而教育创新的关键点就是老师教育方式的创新,潜移默化的引导同学们开拓创新思维。其中讲蛋白质和响尾蛇的捕食方式的那两位老师就特别体现了创新的观点,上蛋白质的老师运用同学们演示不仅阐释了脱水缩合、肽键和氨基酸等概念,通过变换演示人员的位置、增减人员而且还说明了蛋白质的多样性是由于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导致的,把教学重难点处理的简单易懂。上响尾蛇的捕食方式的老师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设置情景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整堂课都是以猜想—讨论—分析—总结为线索,完全以学生为主体,这位老师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这两位老师都让我记忆深刻,或许他们的容貌我早已忘记,但是他们课堂中的闪光点我还记忆犹新。

《醉翁亭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醉翁亭记说课稿一等奖篇二

听了孙老师的《醉翁亭记》收获很多,感触很深,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认识。

从总体上来讲,孙老师的这节课从实用性这个角度来说比较成功,她讲的是《醉翁亭记》的第三课时,重点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可以说是这节课的难点所在,在她娴熟教法的操纵下,能把这节课处理得如此完美,这是最令我佩服的一点,另外,还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学习,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孙老师在上课前先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在黑板上,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如果没有目标,那就像一艘没有航标的帆船,随时都有迷航的可能。

孙老师的板书很清晰,清晰到什么程度,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今天没有来听孙老师的`课,仅是看板书就已经感觉这堂课很充实,很有收获了,再加上本人的书写基本功较差,看看孙老师的板书,再想想自己,确实很惭愧。

她是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的,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流畅,不着痕迹。

孙老师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基本都学有所获,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人无完人”,孙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有一点不大好,课堂容量太大了,对于最后的问题“怎样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由于时间关系,探究的有点少了,在前面分析文章结构方面如果少花费一点时间,或者是直接采用赏析法,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对比之美,然后分析在此美景中的人,“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众宾欢”、“太守醉”、“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乐”,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完成课前展示的学习目标,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也”,和“怎样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这两个比较大的问题。

呵呵,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拙见,关于语文教学的方法,我们确实还要探讨,共同提高。

醉翁亭记说课稿一等奖篇三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3.积累文言词汇,朗读并背诵全文。

4.学习课文写景抒情的写法

2学情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开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之事。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3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醉翁亭记》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研习课内容

1.听读。

(屏幕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屏幕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壑()琊()潺()酿()

僧()辄()霏()暝()洌()

蔌()弈()翳()射()觥()

3.了解作者:《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

(2)肯定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多媒体)

难点提示:

四、研究,探讨

研读课文一段。

1.找出描写醉翁亭环境的句子

2.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

3.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4.屏幕展示:醉翁亭及其周围环境的图片

5.再读课文,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

研读课文二段。

1.找出描写朝暮之美的句子

2.屏幕展示:朝暮之景的图片

3.找出描写四季变化之美的句子

4.屏幕展示:四季变化之美的图片

研读课文三段。

1.读课文理解感受内容

2.从文中划分层次用几个字概括层意

3.屏幕展示:太守与滁人共乐的图片

4.再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研读课文四段。

1.感受文中的几种乐趣

2.从文中找出与乐相关的内容

探究: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3.文中写出了哪些“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五、讨论交流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小结: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六、片段训练

家乡是美的,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写一写家乡的美景,借景抒发一种情怀。

28醉翁亭记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28醉翁亭记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醉翁亭记》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研习课内容

1.听读。

(屏幕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屏幕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壑()琊()潺()酿()

僧()辄()霏()暝()洌()

蔌()弈()翳()射()觥()

3.了解作者:《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

(2)肯定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多媒体)

难点提示:

四、研究,探讨

研读课文一段。

1.找出描写醉翁亭环境的句子

2.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

3.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4.屏幕展示:醉翁亭及其周围环境的图片

5.再读课文,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

研读课文二段。

1.找出描写朝暮之美的句子

2.屏幕展示:朝暮之景的图片

3.找出描写四季变化之美的句子

4.屏幕展示:四季变化之美的图片

研读课文三段。

1.读课文理解感受内容

2.从文中划分层次用几个字概括层意

3.屏幕展示:太守与滁人共乐的图片

4.再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研读课文四段。

1.感受文中的几种乐趣

2.从文中找出与乐相关的内容

探究: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3.文中写出了哪些“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五、讨论交流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小结: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六、片段训练

家乡是美的,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写一写家乡的美景,借景抒发一种情怀。

醉翁亭记说课稿一等奖篇四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词语小结。(用多媒体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落实记在课本上,听写结合,加深学生印象,避免了课上热热闹闹,课下迷迷糊糊的情况。)

(五)再读课文、学生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一、背诵课文,检测词义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既检测了学生词语的掌握情况又完成了“评价手册”上的练习)

二、合作探究、研讨课文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学习一定要落实到实处,本说课设计针对的是常态教学下的普通班级,这又是一篇极好的的散文,是学生模仿写作的范文。因此采用逐段学习的方式具体落实,进而帮助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的主题和写法。当然四段并非平均着墨,重点放在第二节的讲解,这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我在各段学习中向学生出示了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我想突出的是本环节有这样几个亮点设计:

1、每段均配有相应的精美图片,较好的创设了情境,再现了文中的人、事、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促进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加速背诵突破教学重点。

2、对文中成语的理解和归纳落实的较实,成语往往就是于古诗文,这样的归纳整理更便于学生对成语的积累,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为写作水平的提高达下了基础。

3、让学生分别说出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这既能加深对课文中景物描写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4、当堂交流练笔培养了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学以致用尝试片段写作,再在课堂中大声的朗读,不仅较好的将读写说的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了一起,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和表达欲望,增强了自信心。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得到了突破。

三、把握主旨、小结全文

理解主题,紧扣一“乐”字。这是教学目标二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说说理解。

2、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

再通过板书加以归纳明确,体现了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的思想。

对联是初二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近几年中考出现的较多的语言运用题。因此我设计了“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中欧阳修饮酒寓意“

这一环节不仅复习了对联这一知识点,还将本课和《岳阳楼记》做了比较阅读,使得本单元的学习成为了一个整体。

四、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江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比如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革新政治,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范仲淹,忧时伤世,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且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故设置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甚至是辩论,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区分词和散文的不同写法,有一点自己的体会)

3.比较《醉翁亭记》《岳阳楼记》两篇古文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

资料链接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醉翁亭记说课稿一等奖篇五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醉翁亭记》是编排在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中的一篇。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表现作者伟大抱负的《岳阳楼记》,等等。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在课前三分钟(每节课的前三分钟向学生推荐好文好诗好句)环节中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把你想到的事情写下来,按你写下的事情去做,把你做的事情再记下来这实际是一句关于要确立目标、如何按目标坚持、做好后如何做反思的`座右铭。并用投影板出,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学的课文。

(二)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四)学生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随后采用游戏接龙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五)学生翻译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我根据系统论'整体要素之和大于部分整体之和'的原理,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醉翁亭记说课稿一等奖篇六

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醉翁亭记》,此文堪称千古名篇,备受关注,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教师亦难教,正因为此,我特选此文,一是尝试,二是探索,权当抛砖引玉。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流程、说板书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醉翁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所选课文皆为古代名胜记游记,都是历来传诵的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家名篇,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等。《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为范仲淹、韩琦鸣不平)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1、知识目标:理解文意并能熟读成诵。

2、技能目标:领会作者“醉”与“乐”的精神实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针对课标和文本特点,我将理解文意并能熟读成诵作为重点。

针对学情,我将理解作者“醉”与“乐”的`精神实质设置为难点。

二 、说教法

教法,就是教“法”,本课是记游写景类,所以务必体会情景交融之美,所以,我主要采用“变奏朗读法”来完成对课文的朗读和理解,鉴于八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竞争学习法”来展开教学。由于对八年级学生来讲有学习困难,所以我还采用“化繁为简法”或“一字串珠法”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精神实质,即“与民同乐”思想。

三、说学法

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所以,针对文本特点,学生学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小组合作探讨法”学习开展活动,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以“关键词推理法”来寻根究底,捋出作者的内心品质,“与民同乐”。此外,比较法、读写结合法加以辅助学习。

四、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在设计导语时,尽可能引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以此导入课堂学习,既复习了前文又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二)变奏朗读,

1.教师变奏试读,学生试听,请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引导学生明了虚词的作用,了解变奏之好处,同时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朗读,在读中体会文意,学得“读”的技巧。

3.合作助读,互译难解字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小组优质资源学习,这也是为了互相启发,提高学习效率,以节省学习时间。

(三)合作探究,研讨课文

理解主题,紧扣 “醉、翁”二字。突破难点。

1、作者39岁写此文,可为何文中以醉“翁”相称?找出有关语句说说理解。

2、作者自称醉翁,他可是真“醉”?

3、明明写自己,可为何偏偏用了第三人称,从称谓的变化之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四)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欧阳修,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范仲淹 陶渊明 刘禹锡 李白 杜甫 龚自珍

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且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故设置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甚至是辩论,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五、说板书

醉翁 太守

欧阳修

资料链接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醉翁亭记说课稿一等奖篇七

尊敬的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醉翁亭记》,此文堪称千古名篇,备受关注,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教师亦难教,正因为此,我特选此文,一是尝试,二是探索,权当抛砖引玉。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流程、说板书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醉翁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所选课文皆为古代名胜记游记,都是历来传诵的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家名篇,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等。《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为范仲淹、韩琦鸣不平)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1、知识目标:理解文意并能熟读成诵。

2、技能目标:领会作者“醉”与“乐”的精神实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针对课标和文本特点,我将理解文意并能熟读成诵作为重点。

针对学情,我将理解作者“醉”与“乐”的精神实质设置为难点。

二、说教法

教法,就是教“法”,本课是记游写景类,所以务必体会情景交融之美,所以,我主要采用“变奏朗读法”来完成对课文的朗读和理解,鉴于八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竞争学习法”来展开教学。由于对八年级学生来讲有学习困难,所以我还采用“化繁为简法”或“一字串珠法”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精神实质,即“与民同乐”思想。

三、说学法

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所以,针对文本特点,学生学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小组合作探讨法”学习开展活动,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以“关键词推理法”来寻根究底,捋出作者的内心品质,“与民同乐”。此外,比较法、读写结合法加以辅助学习。

四、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在设计导语时,尽可能引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以此导入课堂学习,既复习了前文又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二)变奏朗读,

1.教师变奏试读,学生试听,请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引导学生明了虚词的作用,了解变奏之好处,同时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朗读,在读中体会文意,学得“读”的技巧。

3.合作助读,互译难解字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小组优质资源学习,这也是为了互相启发,提高学习效率,以节省学习时间。

(三)合作探究,研讨课文

理解主题,紧扣“醉、翁”二字。突破难点。

1、作者39岁写此文,可为何文中以醉“翁”相称?找出有关语句说说理解。

2、作者自称醉翁,他可是真“醉”?

3、明明写自己,可为何偏偏用了第三人称,从称谓的变化之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四)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欧阳修,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范仲淹陶渊明刘禹锡李白杜甫龚自珍

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且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故设置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甚至是辩论,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醉翁亭记说课稿一等奖篇八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醉翁亭记》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讲读课中的一篇。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本单元所选课文多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都是历来传诵的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家名篇,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学会品味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二)本课设计思路及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课标“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教课类型:讲读课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探究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此外我还采用了通过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利用图片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注重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读写结合法:注重读写结合,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像想象写作法对课文段落进行想象写作训练,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理解课文写景抒情手法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说学生

假设是常态教学下的普通班级

初二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即“也”“而”的使用,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翻译、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另外,初二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同样至关重要,这也是课标中所说的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学法:

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文篇幅较短又是浅显的文言文的特点,课前预习和自学是必须的,自学指导的要求是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内容,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此外,还有朗读法、比较法、体验反思法等。

五、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本课时重点突破了教学目标一)

复习《滁洲西涧》导入,媒体展示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引出作者。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师补充文章背景。

(设计意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在设计导语时,尽可能引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以此导入课堂学习,既复习了要求背诵的古诗又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对作者的介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示范背诵,正音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整体感知,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在学生朗读时课件展示朗读小提示,帮助学生更好把握21个“也”和25个“而”字。因为这正是初中阶段应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也是考试的重点。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词语小结。(用多媒体课件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落实记在课本上,听写结合,加深学生印象,避免了课上热热闹闹,课下迷迷糊糊的情况。)

(五)再读课文、学生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一、背诵课文,检测词义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既检测了学生词语的掌握情况又完成了“评价手册”上的练习)

二、合作探究、研讨课文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学习一定要落实到实处,本说课设计针对的是常态教学下的普通班级,这又是一篇极好的的散文,是学生模仿写作的范文。因此采用逐段学习的方式具体落实,进而帮助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法。当然四段并非平均着墨,重点放在第二节的讲解,这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我在各段学习中向学生出示了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我想突出的是本环节有这样几个亮点设计:

1.每段均配有相应的精美图片,较好的创设了情境,再现了文中的人、事、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促进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加速背诵突破教学重点。

2.对文中成语的理解和归纳落实的较实,成语往往就是来源于古诗文,这样的归纳整理更便于学生对成语的积累,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为写作水平的提高达下了基础。

3.让学生分别说出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这既能加深对课文中景物描写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4.当堂交流练笔培养了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在朗读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学生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学以致用尝试片段写作,再在课堂中大声的朗读,不仅较好的将读写说的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了一起,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和表达欲望,增强了自信心。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得到了突破。

三、把握主旨、小结全文

理解文章主题,紧扣一“乐”字。这是教学目标二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说说理解。

2.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

再通过板书加以归纳明确,体现了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的思想。

对联是初二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近几年中考出现的较多的语言运用题。因此我设计了“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中欧阳修饮酒寓意“

这一环节不仅复习了对联这一知识点,还将本课和《岳阳楼记》做了比较阅读,使得本单元的学习成为了一个整体。

四、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江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比如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革新政治,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范仲淹,忧时伤世,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且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故设置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甚至是辩论,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区分词和散文的不同写法,有一点自己的体会)

3.比较《醉翁亭记》《岳阳楼记》两篇古文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

资料链接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