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醉翁亭记题 醉翁亭记教案(优质9篇)

小编:GZ才子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醉翁亭记题篇一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由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

3、理解、评价作者“与同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1、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欧阳修在同一次考试中发现并挖掘出“三苏”的故事;

3、欧阳修“六一居士”的来历;

4、欧阳修被贬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诵读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并体会“也”在文章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2、学生自由诵读;

3、抽查部分学生朗读文章。

三、文意理解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

3、重点词语积累: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然:……的样子(蔚然、翼然、颓然)

活用词:山(沿着山路)、酿泉(用酿泉的水)

重点词:意、临、开、丝竹、筹、伛偻提携、芳、秀

判断句式:……者……也

四、自由诵读

五、作业

按要求背诵语句:

写滁人出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众宾客欢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按要求诵读

二、总结各层意思

1、醉翁亭的环境、地理位置及名称来历。

2、山间早晚、四季景色不同乐亦无穷。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四时也。

3、太守及滁州人出游、欢饮:

……滁人游也;

……太守宴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4、层层揭示出文章主旨。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1、先找出关键句(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句子)

2、提示:

醉翁之意不在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也无穷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之从太守游而乐,却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3、完成板书:

山水之乐

醉能同其乐 宴酣之乐 与民同乐

乐人之乐

四、小结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它不仅仅是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许多感情,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五、作业

1、积累写景的名句。

2、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记”中作者各自不同的情感。

【课后小结】

文章写景中自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但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本文的难点,在小结时把该文与前两篇记中作者的情感及各自的写作背景进行了对比,进而让学生体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醉翁亭记题篇二

一、 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二、 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并复习巩固骈散结合的句法。

教学设想

一、 安排两课时。

四、 加强背诵指导,力求课堂内能背诵部分段落。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一、 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二、 在诵读中初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三、 疏通文字,了解文章大意。

四、 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一、 明确写景的方式及作用,理解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二、 复习巩固对“骈句”的理解。

三、 背诵课文,在背诵中进一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第一课时授课提纲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投影醉1

二、 引导参与

(一) 结合课前作业 的评讲,巩固学生自学的成果

1、 作者介绍,投影醉2(由学生讲,教师补充)

2、诵读

(2) 听范读

3、 齐声诵读描写醉翁亭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句子。

(二) 问题探究,用课文中的句子作答,边讨论边作结构图投影醉4

三、 就结构图示作归纳小结,并投影醉5,展示强调教学目标 

四、 布置第二课时作业 (投影醉6) 

醉翁亭记题篇三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多优美的词句呀!这出自于大作家欧阳修之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爱山水之甚深,名垂青史。

这篇文章,写得生动、简洁,每个字都与大自然的元素紧密不离,体现了欧阳修清高的精神,和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作风。

欧阳修对于山水之间的乐趣,是比什么都爱的,他爱山,他爱水,他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山水之间,他与大自然彻底融合到了一起,山水是他最亲的亲人。

我想,要是将他带到城市里来的话,他会疯的。

读过欧阳修作品的人都会发现:他的写作感情非常清高,总少不了一种孤傲的性格,很是生动。

我们也应该学习他的精神,要认准好与歹,与好人交往,与歹人隔绝,还要爱自然,这才是欧阳修写作妙处之所在。

醉翁亭记题篇四

活动课

“梦游”醉翁亭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

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

一、内引铺垫

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

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学生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已的行礼,检票下车。(重复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0717——7801570谢谢您的合作!

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学生闭上眼睛。

7、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在众多学生参与之下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三、外联对比(教师接住学生传来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及他们精彩的讲解。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延伸运用:

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来。

梦游醉翁亭

欧阳修

醉翁亭记题篇五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设计思路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赏析课文,理解课文主旨

一导入:《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

1、分析第一自然段:

齐读之后指导学生们思考:此段是概括写了亭子的环境和亭子命名的由来,写亭子的环境,作者是从哪里落笔,如何观察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结合抒情的?总结:是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写完景过后层层设问,通过作亭者谁,名之者谁,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分析第二自然段:

总结:作者按照朝暮,四季的顺序来写。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间朝暮四时无一不美,清晨,日驱之雾,怡红快绿顿现眼前,傍晚谷归山各,让人遐想神往。春天,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季绿树成荫,微风习习。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里嶙嶙的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抒发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分析第三自然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的`眼里,他周围的景物无一不美,这也说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他的心情为什么这么好呢?我们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命名为: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看课文分析:

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欢图中,众宾的形为和神态如何?太守醉图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态怎样?思考: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总结:这就应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4、分析第四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两个相同的句式点出了四种乐即: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思考: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其乐的涵义有哪一些呢?“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抒发了自己的复杂感情,既包括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山水之乐)也有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游宴之乐)更有与民同乐的情怀。

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引入……滁洲琅琊酿泉醉翁亭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写景……朝暮四时之景乐亦无穷山水乐

醉翁亭记写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游宴乐

归来……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了(与民同乐)

醉翁亭记题篇六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中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仁宗时,曾率兵镇守延安,抵御西夏,西夏不敢进犯,说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他做参知政事后。曾提出均田赋、修武备、减徭役、择长官等十条建议,因受当时保守派的反对未被朝廷采用。庆历四年(1044)被罢参知政事,离京出任邓州、杭州、青州等地方长官。后在赴颖州途中病死。死后,赠兵部尚书,赐谥文正。后人评说:在中国文学家中,有“出可为将,入可为相”的资格能力的屈指可数,而范仲淹当之无愧。

岳阳楼,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开元四年(716),历任唐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大臣的张说被贬官至岳州(今湖南岳阳)。他在岳州西城门上修了一座城楼,因其在天岳山之南,遂定名为岳阳楼。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又为之改观。新楼增其旧制,楼壁上刻有《临洞庭湖》(孟浩然)、《登岳阳楼》(杜甫)等诗句。滕认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于是滕请名家作《洞庭晚秋图》,连同亲拟《求记书》一并寄好友范仲淹。范仲淹没辜负朋友之托,欣然动笔,写下了此千古绝唱――《岳阳楼记》。

本文题目虽为“岳阳楼记”,但不是一般记叙性散文,而是一篇随情化景的写景抒情散文。因具有历史文化含义,故有学者名之日历史文化含义的散文。下面是从美学角度试对本文进行赏析。

一、景物的动态美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的意思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绮丽。今岳阳楼主楼旁边“怀甫”、“三醉”、“仙梅”三座辅亭之――三醉亭,据说是为神仙吕洞宾在此楼饮酒三醉之韵事而建。还有唐传奇《柳毅传》中洞庭君、龙女等人物形象,屈原的“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柳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等诗句,无不给洞庭涂上了神奇而优美的色彩。而在赵宋王朝普遍患有“软骨病”的时势下。追求阳刚之气、推崇雄健之风的历史重任便自然落在范仲淹身上。范倡导对文风的改革:“国之文章,应于风化。风化厚薄,见乎文章。”因此,《岳阳楼记》描写的景物是何等壮美。

二、语言的音乐美

本文首段有一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这里所指的“赋”是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节奏、韵律,兼具诗歌与散文的特点,在汉代特别盛行,以后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化。假如你读到张衡的《归田赋》:“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鸽鹧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便会被这清新和美的`“体物的文字”所吸引。从《诗经》到曹操的乐府诗(四言体特好),再到北宋大众化读物《百家姓》、《千字文》,四言体韵文有其独特的魅力。柳宗元在《乞巧文》中赞赋体语言为“骈四俪六。锦心绣口”。范仲淹在本文中运用赋体语言也不足为奇了。

请读本文第四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其中有对偶,也有借代,可谓极有文采;与上文张衡《归田赋》中韵律基本相同,读之如闻古筝或琵琶之声。悦耳动听。从总体看,韵散结合,有松有紧,这就构成节奏感。总之,本文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让人洗耳恭听的音乐美。

三、结构的布局美

本文全篇三百六十八字。分六段。第一段写这篇文章的缘由:应滕子京的嘱托,为新修岳阳楼而写记。其中一个“谪”字是关键,它贯穿全篇。第二段概述岳阳楼上远眺所见的洞庭湖的壮观景象,转入登临者的览物情怀,以引起下文。岳阳楼地处交通要塞,“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设问,简捷而自然地把文路拓展开去,引出下面洋洋洒洒的文字,足见先生谋篇布局之巧妙。

第三、四段,一写迁客骚人之悲。是览物之情而忧者;二写迁客骚人之喜,是览物之情而乐者,作者用“若夫”引出景物描写,形象地描绘一个阴冷险恶的环境。如此的自然环境,我们不妨当作一种象征来看亦可。接着又用“至若”来衔接,描绘出洞庭湖与前者不同的春光明媚的动人画面。这两段布局相同,都是先写眼前看到的景,后写触景而生的情;写景部分,都是先写白天,后写晚上。与上文“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句互相照应。并深寓着中国古代“阴阳两极”的哲学命题,形象地昭示了人类社会及人生道路阴暗与光明的矛盾发展历程。这两段不是作者对洞庭湖的客观描述,更不是个人的即景抒情,而是作者代替“迁客骚人”设想出来的主观感受,以此作为其“览物之情”必有“异”的论据。正如二吴在《古文观止》中所论:“上写悲喜二段。只是欲起古仁人一段正意。”也就是说自“霪雨霏霏”之景而生“悲”,“春和景明”之状而生“喜”,以及后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构成了双重的对比。

作者在第五段中借“古仁人之心”以抒发自己的正面见解和政治抱负,总收全文。体现宋代文人在艺术创作中注重哲理思考的共性。这段是全文重点。先生掷地有声地中心论点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既是对革新派好友滕子京的勉励,也是他自己改革时政的决心和抱负,堪为全文警句和点睛之笔。“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结句,仍紧扣一个“谪”字,含蓄别致而一往情深。末段则交代作记的时间,让本文定格在历史长河的重要港湾之中。从“时间”起笔,到“时间”收笔,中间环环相扣,特别浓墨重彩铺写而就的第三、四段平行对比;如此首尾统一、详略分明的结构,犹如织出锦绣的梭子精致而完美。

四、情操的真诚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让我们聆听先生那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忧乐俱在天下。孟子不是说过:“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的忧乐观便由此而生发出来。但注入了更为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而且也更具有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识。《古文观止》编者评论说:“以圣贤忧国忧民心地,发而为文章,非先生其孰能之。”

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此时此刻,也许先生的脑海里浮现出自己四十年前在淄州澧泉寺中攻苦食淡的艰难生活,那时的他不是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其志也”?也许他的脑海里浮现出在关中亲眼目睹的病尸遍野的悲惨情景,那时的他不是慨然发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大丈夫当以利泽民生为务”?也许他的脑海里浮现出十年前他为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而大胆向仁宗进献《百官图》的场景,结果他被罢吏部员外郎。迁知饶州。那是他政治生涯中再次被贬离京了吧!

本文写后的几件事。足见先生言行一致。情操之真诚。一是他在晚年将全部积蓄购置义田,用以周济民众。二是在杭州任知州时,曾有人建议他在西湖旁造房以作日后颐养天年之用。他断然拒绝说:“西湖乃天下之西湖。我岂能与民争利,将宝地占为一家私有。我所担忧的不是日后无立足之地,而是一日去职后如何去为人”。……先生的忧患意识真让今人叹服!

孔子云:“有德心有言”。林语堂则从“德行”高度论述文章第一要义是“诚”:“必不愧有我,不愧人之见我真面目,此种文章始有性灵有骨气。”看来范先生的文章当属“有性灵有骨气”之文。

在范仲淹诞辰102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为人”作风以及他倡导的文风吧!现引录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中诗句于此作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醉翁亭记题篇七

加快了脚步,寻水声。可谁知,水却在“百里以外”,走得越快,心中那激动的情绪也就越加猛烈。终究在一片森林的尽头,从岩石间找到了它——酿泉。

置身于水边,不但有吞吐长江的气势,也有“叮叮咚咚”犹如少女抚琴一般温顺与调皮。寻声向上望去,在岩石顶上,一个亭子翼然立在上面。恍如一只仙鹤,在闭幕展翅一动不动在欣赏着脱俗的天籁之声;又犹如一只白鹭,停下翅膀在这里小憩与风景浑然一体。趁着绿色的背景,醉翁亭红色的柱子与顶,恍如花一般点缀在其中。绿中有红,绿中带白……既有色采上的层次感而又不显得单调。而在晨雾的衬托下醉翁亭更显得清新、脱俗。

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醉翁亭记题篇八

山环滁州以竞秀态,琅琊深秀渐闻水声,1片碧波环绕的醉翁亭已化作乐趣的统1,已留下雨打风吹的痕迹,深深地刻下了当年醉翁的足迹。

与民同乐,乐在山水,领会在心。山水相映之美,将绿水与青山环绕。树的绿是没有边沿的,恍如在向4周分散,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绿的气味。水的秀不在因而怎样清澈,而是倒映着天空与山的影子,这绿色与蓝色调和,勾画出另外一片天地。酿泉水在山间倾注,弥漫着酒香的诗情在酿泉水中流淌,与水1道迎面倾注而来。人醉在景中,恍如是人正在水汽中弥漫。

与民同乐,乐在宴酣,畅爽在酒。在溪水中捕鱼,用泉水酿酒,这是生活中最真、最醇、最清新的滋味。野味山珍,杂乱摆开,美酒前陈,游戏欢乐,没有拘束,撇开身份,这就是太守的酒宴。没着名贵的酒菜,没有拘束人的礼节,有的仅仅是1派欢乐平和的景象,1片热烈轻松的气氛。因而,连滁州的人民都这样轻松地生活,快乐地游玩,酒气弥漫了整座城市。

与民同乐,乐在其乐,以人为乐。朝暮变换之美,树林禽鸟和鸣,在这1派自然之景中,太守与游人共同欢乐。人民因视与太守同游为荣幸而快乐,而太守却以人乐而乐,将醉与乐统1,从中便得到了精神的升华,因而便练就了醉翁与民同乐的旷达。

4季更迭,朝暮变换,伴随着日升日落,云归云散;花开花落,水落石出,无穷尽的变化,变化着的角度,1同演绎着无穷的乐趣,将山水之娟秀发挥到极致。

3乐归1,便是与民同乐。

乐到极致,终归还与山水。

醉翁亭记题篇九

《醉翁亭记》是北宋欧阳修的名作,“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这名句想必是人人传诵,这天就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位大师的大作吧!

这《醉翁亭记》完成之前,欧阳修被贬官,可他却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不醉在酒上,而是被美景醉倒了,是一种完美的醉。你看,欧阳修能有如此之肚量,他那种潇洒的心境是我们无人能及的。虽然,欧阳修满怀一腔爱国热情,一心想对国家有所作为,却时时遭人排挤,这种怀才不遇内心的痛苦并非我们能够所体会的。既然事已至此,那就自得其乐吧!你看文章一开头就带给我们一种愉悦的感觉,美得让有点让人人沉醉其中了。

我似乎随欧阳修来到了那景色优美地方,清晨飘散开来的迷雾,傍晚聚拢来的烟云,散发着幽香的野花,苍翠的大树。一切都是那么恬静、完美。

我们再看一看欧阳修,在这样的状况下还能如此淡定,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此刻的我们因为学习、工作的压力往往很浮躁,因为一点点小事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因为一点点小挫折、小困难搞得天都要塌下来的样貌。学学欧阳修老先生吧!

《醉翁亭记》还是值得我们一读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