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 醉翁亭的导游词醉翁亭记导游词(汇总8篇)

小编:笔砚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亲爱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们本次的导游小宋。今天我作为大家进行讲解,我感到十分荣幸。正值五一黄金周,借着假期出来游玩,放松身心,饱览美景,愉悦身心,能够一睹千古明楼醉翁亭,览湖光山色,大伙儿肯定会不虚此行。

环绕滁州四周全是高山,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树木郁郁葱葱,景色幽深秀丽的事琅琊山。沿着山我们现在大概上了六七里,前面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前面两峰之间飞泻而下的水流就是酿泉。前面山路崎岖,因此要多走几个之字形的回路,虽然多走几步也是值得的。大家随着我手指的方向,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就是著名的醉翁亭。大家想知道谁设计了这个亭子,又是谁命名的?是山上的庙里的一个和尚设计并建造了这个亭子。这个醉翁就有点意思。醉翁是谁呢?就是鼎鼎大名的欧阳修先生。他当时任太守期间,与客人一起来这里设宴,酒不醉人人自醉,太守年纪最大,因此,大家都称呼他“醉翁”,这个亭子也就叫“醉翁亭”了。大家看,这个醉翁亭子,全是用木头精雕而成。看,太守这把椅子用了好多年了,但还完好如新。整个亭子看上去古香古色,你一定要坐在当年太守常坐的椅子上,闭上眼睛,轻轻触摸这木椅,一定能体味到当年太守赏尽美景、开怀而饮那种惬意吧!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为我国四大名亭之一.它和丰名亭都因镌有欧阳修文、苏东坡字而著名.醉翁亭初建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它是当时琅琊寺住持智仙和尚专门为欧阳修而建.当时,欧阳修因在朝得罪了左丞相等一伙*党,被贬至滁州任太守后,常在此饮酒赋文,智仙特为他建造了这亭子.欧阳修自称“醉翁”,便命亭为醉翁亭,并作了传世不衰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醉翁亭四周的台榭建筑,独具一格,意趣盎然.亭东有一巨石横卧,上刻“醉翁亭”三字,亭西为宝宋斋,内藏高约2米,近1米,刻有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两块,为稀世珍宝.亭西侧有古梅一株,传为欧阳修手植,故称“欧梅”.亭前的酿泉,旁有小溪,终年水声潺潺,清澈见底 .再往西行,可观“九曲流觞”胜景.

从醉翁亭西南方上行1公里许,便是琅琊寺.琅琊寺是我国东南名刹,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唐代宗赐名“宝应寺”,宋代易名“开化禅寺”.后因山名相沿,称“琅琊寺”.琅琊寺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潺潺泉水绕寺而过,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正如宋人诗云:“踏石披云一径通,翠微环合见禅宫.峰峦密郁泉声上,楼殿参差树色中.”

醉翁亭,位于滁州琅琊山。

北宋仁宗庆历六年,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为太守。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于是寄情山水,借酒抒怀。常约宾朋饮酒于琅琊寺。导游说是和尚智仙同情、敬爱欧阳修,特在半山腰为其造亭歇脚饮酒。对此,我不敢苟同,遂以小人之心度之,概因这位太守常带三朋四友到寺里喝酒,众僧怎能清修?其又是滁州最高长官,和尚可能是无奈之下,只好出此送神之策。

欧阳修自号“醉翁”,这亭子便题名为“醉翁亭”了。这位风流太守不但在亭中喝酒,连公事也常常了于亭中。导游说这是天下第一亭,现在称天下第一的太多,姑且听之吧。

读欧阳修《醉翁亭记》,起句“环滁皆山也”,区区五个字,以其老辣超凡笔力,写尽滁州形势,令我敬服得五体投地。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能引起我的共鸣,因我是“钓徒之意非为鱼,是为陶情怡性也。”

醉翁亭高、径皆两丈余,并无特殊之处,只是亭子东侧坐位上有两快桌子样的小木板,是欧阳修办公用的。

登亭四顾,但见远山环亭,飞檐古朴。举首沉思,若前贤就在身边,怀古思幽之情油然而生,心里一片空明。

醉翁亭西侧,有群建筑,皆明清所建。小巧独特,风格各异,曰“醉翁九景”。令我咤异的竟有叫解酲阁,醒园的。

想来欧阳修本意是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要的就是一个乐字,一个醉字。虽在《醉翁亭记》说是“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可欧阳修酒量甚佳,时年未逾四十,这明明带有调侃戏谑之成份。可叹后人却在此建什么解酲阁,醒园。附庸如是,煞风景大也,可供一笑。

万幸是,当时尚无今人酒后常往的洗头房、脚浴、桑拿等,若不,“醉翁九景”壮大为“醉翁十二景”,却也非不能之事。

游琅琊山时,正值农历二月初,却听得清脆蝉鸣,以为奇。

看过“醉翁亭记导游词”的人还看了:

2页,当前第212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醉翁亭坐落于琅琊山半腰,四周绿树环抱,树林阴翳。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醉翁亭的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一流传千古的名句乃是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欧阳修当年就是在醉翁亭写下它的。今日,我有幸前往琅琊山,一睹这天下第一亭的风采,心里别提多美了。

醉翁亭坐落于琅琊山半腰,四周绿树环抱,树林阴翳。阵阵鸟鸣伴着潺潺的流水声萦绕在耳畔,让人又多了几分兴致。 步入醉翁亭景区,只见一座古朴雅致、别具一格的小亭在桃花的掩映下若隐若现。穿过一扇精致的小门,我们来到了亭前。青黛色的飞檐下矗立着十二根朱红色的柱子,柱子上雕琢着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图腾,门匾上镌刻着苏东坡手书的“醉翁亭”三个金灿灿的大字,葱绿色的围栏座凳上架着四个小几,欧阳修当年在此桌上批阅公文的场景跃然在我们眼前。在亭子旁的宋宝斋内,收藏着两块苏轼手书《醉翁亭记》的石碑,可谓是稀世珍宝。

山环滁州以竞秀态,琅琊深秀渐闻水声,一片碧波环绕的醉翁亭已化作乐趣的统一,已留下雨打风吹的痕迹,深深地刻下了当年醉翁的足迹。

与民同乐,乐在山水,领会在心。山水相映之美,将绿水与青山环绕。树的绿是没有边缘的,仿佛在向四周扩散,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绿的气息。水的秀不在于是怎样清澈,而是倒映着天空与山的影子,这绿色与蓝色调和,勾勒出另一片天地。酿泉水在山间倾泻,弥漫着酒香的诗情在酿泉水中流淌,与水一道迎面倾泻而来。人醉在景中,仿佛是人正在水汽中弥漫。

与民同乐,乐在宴酣,畅爽在酒。在溪水中捕鱼,用泉水酿酒,这是生活中最真、最醇、最清新的滋味。野味山珍,杂乱摆开,美酒前陈,游戏欢乐,没有拘束,撇开身份,这就是太守的酒宴。没有名贵的酒菜,没有拘束人的礼节,有的仅仅是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一片热闹轻松的气氛。于是,连滁州的人民都这样轻松地生活,快乐地游玩,酒气弥漫了整座城市。

与民同乐,乐在其乐,以人为乐。朝暮变换之美,树林禽鸟和鸣,在这一派自然之景中,太守与游人共同欢乐。人民因视与太守同游为荣幸而快乐,而太守却以人乐而乐,将醉与乐统一,从中便得到了精神的升华,于是便练就了醉翁与民同乐的旷达。

四季更迭,朝暮变换,伴随着日升日落,云归云散;花开花落,水落石出,无穷尽的变化,变化着的角度,一同演绎着无穷的乐趣,将山水之秀丽发挥到极致。

三乐归一,便是与民同乐。

乐到极致,终归还与山水。

加快了脚步,寻水声。可谁知,水却在“百里之外”,走得越快,心中那激动的情绪也就越加猛烈。终于在一片森林的尽头,从岩石间找到了它——酿泉。

置身于水边,不仅有吞吐长江的气势,也有“叮叮咚咚”如同少女抚琴一般温柔与调皮。寻声向上望去,在岩石顶上,一个亭子翼然立在上面。仿佛一只仙鹤,在闭幕展翅一动不动在欣赏着脱俗的天籁之声;又如同一只白鹭,停下翅膀在这里小憩与景色浑然一体。趁着绿色的背景,醉翁亭红色的柱子与顶,仿佛花一般点缀在其中。绿中有红,绿中带白……既有色彩上的层次感而又不显得单调。而在晨雾的衬托下醉翁亭更显得清新、脱俗。

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2页,当前第112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教学目标:

通过《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了解二者的异同;欣赏二者的立意美、结构美和语言美;背诵这两篇课文。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前一项。

教学时数: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作者因倡导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后的作品。这两篇佳作在立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处,又有迥然不同之点,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各具其妙。今天,我们把这两篇世人公认的优美散文放在一起来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来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二)学生泛读课文及阅读提示与全部注释。

(三)简介两篇散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四)学生试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

(六)欣赏两篇散文的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七)学生分小组讨论两篇散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异同点。教师巡回指导和启发。

(八)各组代表发言论述本组集体意见或分歧。

(九)教师.总结讨论情况并归纳两篇散文的异同。

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1.结构技巧有别。《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地描绘一番,却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径;有时似乎文章已经写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洋洋洒洒铺陈的,却非要旨,但也并非闲笔;郑重感慨议论的.,貌似正确,却又予以否定,最后才引出正论,精辟入理,一鸣惊人。《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解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总之,整篇文章以“乐”“醉”来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2.语言表述有别。《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3.主题深度有别。《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由此可见,《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堪称两首异彩纷呈的名曲,是散文艺苑中明艳绚丽的奇葩。

(十)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十一)检查朗读与背诵。

(十二)完成课文后书面作业。

(饶杰腾主编《中学语文教参新编》初中第五册)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3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一、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特征的句子。文章一起笔,仅用“环滁皆山也”五个字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鸟瞰全景。作者的这一句“环滁皆山也”历来被誉为锤炼字句的典范。

二、全文共用21个“也”字作句尾,用了25个“而”字,是否显得累赘?其语言风格是:欧阳修重视文中情绪变化与节奏变化的协调。他的散文呈现一种流转、抒情性和音乐感都很强的风格特点。文中“也”字作句尾,共出现21次,构成咏叹的额声调;又将骈文中对偶相映的句法变化使用,时散时偶,句子的字数时齐时不齐。这样,既有明晰的节奏感,又流动摇曳,作者内心淡淡的孤独、怅惘之情在这种咏叹的节奏中得到很好的表现。同时,作者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赏析

文章第一段由“醉翁亭”引出“乐”字,点出全篇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第二段具体描写山中朝暮与四季景物的变幻,写出了自然山水之乐。第三段具体描写游人的和平恬静以及宴游的欢乐喧闹,写出了滁人游山之乐和太守宴游之乐。第四段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在议论中含蓄点名自己的思想感情。

本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无论是写景写人都能抓住特征,山间朝暮四时之美景、滁人扶老携幼之游乐、太守醺然之醉态恍若图画呈现在眼前,精炼却形象;句法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又多用判断句,层次及其分明,抒情淋漓精致“也”、“而”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使读者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环石鼓山皆楼也。其西南教学楼,楼层尤多,望之肃然而深幽者,五楼也。楼行六七米,渐闻臭气腾腾而飘出于两室之中者,厕所也。廊回路转,有室俨然临于楼中者,校长室也。作室者谁?不知其名姓也。坐中者谁?校长燎原也。燎原与众师受派于此,时少辄厉,而头又最大,故被号曰陈大头也。大头之厉不在生,在乎老师之间也。老师之苦,得之大头而寓之生也。

若夫制度严而束裤禁,出入严而需办证,制度变化者,校长之发威也。野生顽而遭批,好生勤而得宠,演讲训话,或长而或短者,校长之喜怒也。高一而批评,高三而表扬,各级之待遇不同,而牢骚亦无穷也。

至于校长讲于台,学生站于下,前者骂,后者惊,劝诫怒斥,连绵而不绝者,校长训话也,抬理而言,理深而难懂,名言为纲,言多而纲杂,小鸥垄钢,欣然而夸赞者,举典例也。受训之苦,非言非语,腿脚酸,腰背痛,喊声连天,摇摆而抱怨者,众生累也。满面红光,昂扬乎其间者,燎原激动也。

已而铃声在耳,人群骚动,校长止而学生归也。榕树阴翳,笑声上下,燎原去而学生乐也。然而生知无校长之乐,而不知校长之乐,校长知看学生苦学而乐,而不知学生之忧其乐也。时能同其忧,时能述以文者,学生也。学生谓谁?初二许呈旭也。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春雨霏霏不绝,一柄柄彩色雨伞在山间蠕动。我们踏着碎石,踏着青苔,踏着小草的柔躯,向琊山的深处走去。

已是午后时光了,微风轻拂,感到格外清新爽快。我们望那郁郁葱葱的山林,只见一丝丝闪亮的东西,象树缝中扯下的白带,那是琊流泉,到处皆是,犹似一幅典雅别致的活动的水画。

我们攀山道,循石级,沿溪洲水,慢慢前行,在一片豁然开朗的景致中,挺现着蔚然深秀的醉翁亭。

传说,当年欧阳修太守与客稍饮辄醉,自称为“醉翁”,便用自己的名字――醉翁来命名这座山亭。现在这山亭经过修茸,更显出勃勃生姿。亭前亭后,山腰间,草坪上,树林中,到处是三三俩俩的人群,或是相依的情侣,或是结伴的`友朋,处处都布满了他们的足迹。

我们走着,看着,“有亭翼然”四个大字,赫然跃入眼帘。在“翼然”飞峙的亭墙石壁上,我们见到了历代文人留下的默迹,真、草、楷、隶,各具风彩。走入亭内,见到当年太守与客饮酒的地方,石桌石登,依然如故,我们仿佛看到了欧阳太守在酒酣耳热之际,慷慨陈词的动人情景。尤其是在“二贤堂”内,当我们仰观欧阳修的塑像时,看见那风流倜傥、须发飘然、目光炯炯的神态,真如见到一个活脱脱的“醉翁”了。

醉翁亭全部建筑为江南园林格调,半明半暗,若隐若现,布局合理,小巧严谨。亭内的一切陈设别致奇特,仪态万端,巧夺天工,曲折幽深。我们在当年欧阳太守坐过的石登上打坐时,听见流水潺潺悦耳的声音,原来是“酿泉”,它在醉翁亭的西侧,一个“酿”字,表达了“酿与醉翁作饮”的绝妙意境。

我们在亭子间徘徊,远观近视,到处是怪石嶙峋,古木参天,令人产生无限的幽情。在众多的泉水中,吸引我们的还有传奇般的“六一泉”,它是明代卢洪夏引水凿石作“九曲流觞”的见证。泉上建有“意在亭”,向北有“菱溪石”,据说为南唐遗物,原在城东菱溪塘,后由欧阳修移至“丰乐亭”,再由后人移于此处。沿着亭阁,过八角门,可见明代的“冯公祠”。这祠是为祁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父子而建。在亭子的东厢,有清雅的一座“宝宋斋”,这里立有苏东坡写的正楷《醉翁亭记》碑刻,字体遒劲雄伟,如沉锤滞刀,入石三分。在静雅的方池中,立着苍然的一株古梅,传说为欧阳修亲手移植,这方池也因此而叫作“古见梅亭”。只是年深日久,这株梅早已枯萎了。梅树东有“览余”台,西有“怡亭”,出门向南有“醒园”,出“醒园”门逾桥往南有“洗心亭”……亭亭相接,泉泉相连,千奇百怪,趣味横生,愈加令人留连忘返,目不暇接了。

但我们终于还是驻足在一座亭廓上,细细观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体味着这篇精美散文幽深的意境,忽然悟出,贯穿全篇的意思主要是一个“乐“字。可我们想:来往的游客,谁又能悟出这“乐”字的涵意何在呢?身为太守的一代文星,遭受着政治上打击、失意的痛苦,他却能超脱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写山水之乐,难道不正是说明欧阳修把政治失意的悲愤转寄给大自然么?当年滁人游乐是由于生活安定,而滁州太守与游人同其乐则表现出多么复杂的思想背景呀!“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见环绕着一个“乐”字,所包含的内容是多么广瀚,多么富有人生哲理发人深思啊!

我们默诵着欧子的雄文,沿着怡亭后面的石阶,拾级而上,登临“玄帝宫”,极目四野,感到舒心悦目,心旷神怡,满园秀色尽收眼底。我们感到,这风光旖旎的琊山,只是因为有了这流芳千古的醉翁亭,才显得更加妩媚多姿,光彩照人呢。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晋江城内皆楼也。其中部高地,林楼相间,望之端庄而秀丽者,石鼓山也。路行数十米,可见大门巍峨而挺立于山之北坡,楼层叠隐于其后者,一中园也。沿北坡南行,有两楼相连屹然临于坡上者,教学楼也。向上渐行三楼,有房于拐角处与他间间隔,窗明而几净者,初二二班也。班中者谁?一中之优生也。教学者谁?师鲍仙也。鲍仙为生教学于此,识多理明,而又仙风道骨,故生号其曰鲍仙也。鲍仙之意不在逍遥,在乎弟子之业。教之乐,得之心而付之行也。

若夫日出而国旗升,夜黑而灯火明,师生奋进者,二班之朝暮也。操场绿而如茵,教室净而齐整,学风优良者,井然而有序者,二班之日常也。朝而入,暮而返,遵日常之纪,而成绩亦无敌也。

至于师者立于台,学生坐于桌,前者问,后者答,师生之间,亲密而和谐者,学生习也。翻书而读,书厚而读声响,出口成章,见多而知识广,渊博学识,流畅而从口出者,鲍仙课也。课余之乐,非跑非闹,读者阅,聊者欢,笑语交错,起坐而走动者,学生乐也。慈颜黑发,淡然乎其间。

已而课程结束,人影散乱,老师归而学生散也。校园寂静,月色如水,学生去而夜色暗也。然而夜色暗校园之景,而不暗学生进取之心。学生知进取之劳苦,而不知亦有以学为乐者。学能享其乐,玩能投以心者,唯优者也。优者有谁?唯石鼓二班人也。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醉翁亭位于今安徽省滁州县西南琅琊山的两峰之间。1045年(宋仁宗庆历六年),欧阳修因替范仲淹等人上书分辨,被贬到滁州做太守。任职期间,他常来此地宴请宾客,并以自己的号——“醉翁”命名。《醉翁亭记》便是诞生在此间的一篇散文佳作,历来广为传颂。文章惟妙惟肖地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优美景致,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喜悦心情。同时,它也寄托了作者因贬谪而难以排遣的郁闷。

从教以来,我曾多次为学生讲授这篇文章。我以为,教学《醉翁亭记》,必须要抓住以下三点。

一、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全文描写醉翁亭贯之一个“乐”字。作者先写醉翁亭周围的优美风景,再写醉翁亭周围因时变化的绮丽风光,最后写醉翁亭众多游人喜气洋洋游赏山水的祥和景象和与宾客宴饮的欢乐情景。这一切,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和与民同乐的喜悦心情。但在“乐”的背后,我们又时时感受到一缕挥之不去的愁情。欧阳修做滁州太守时,正当四十盛年,却自号“醉翁”,然醉翁“饮少辄醉”,可见并不嗜酒。他曾在《题滁州醉翁亭》中说:“四十未为志,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可见他是借酒浇愁,自称“醉翁”是发泄悲愤。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革新措施,以图富国强兵,但却惨遭贬谪,只能终日寄情山水,纵情酒宴,借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悲愤。文中勾勒的“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的太守形象,正是作者抑郁心情的曲折外现。

二、把握作者描绘的迷人景色

《醉翁亭记》的景物描写是出色的。欧阳修以画家的眼光和诗的笔触来描绘醉翁亭及其周围的优美景色,创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诗的意境。

一是画面丰满,映衬成趣。开篇五字“环滁皆山也”,放开视野,把绵绵群山摄入景中;群山之中,“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凸现于眼前;潺潺酿泉环绕而过,“峰回路转”,则有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作者描绘的这幅画面,体现了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特点,笔随意迁,群山、琅琊、酿泉、醉翁亭依次展现,境界开阔又重点鲜明,画面充实又浑然天成。苍山、清泉、亭台相依相衬且辉映生色,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二是景随时变,美不胜收。醉翁亭景色之美在于因时不同,景色各异。早晨林中的烟雾,晚上山谷间的幽暗;春天的野草,夏日的佳木,秋天的洁霜,冬季的枯石。这因时而异的景色,各有其境界,故能给人以不同的美学享受。

三是动静结合,充满生机。作者描绘醉翁亭的自然景物,既有巍峨的山峰,也有流动的泉水;既有浓密的绿荫,也有啁啾的鸟声,动静搭配,相得益彰。再有,自然物相对为静,而“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不绝的游人,“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的欢宴,则又展现出快乐、生动的人间生活。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生趣盎然。

三、学习凝练回环骈散结合的语言

这篇文章运用语言的最大特色是凝练。如开头五字“环滁皆山也”,言简义丰。据宋代著名学者朱熹道:“初说‘滁州四周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这一例句,也被后世文人看作是锤炼句子的典范。全文仅400余字,却把醉翁亭的景致及作者的情怀概括殆尽。无论朝暮四时的变化之景,还是负者、行者、射者、奕者、伛偻者、提携者、颓然乎其间者等人物形象,都写得准确、生动、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其次是回环咏叹的音乐美。全文22句,竟用了21个“也”字结尾,构成了回环咏叹的抒情基调;再者,本文虽为散文,却借用了骈文的语言表现形式,“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等句式,整饬工稳,琅琅上口,具有极强的音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