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论文(专业13篇)

小编:纸韵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幼儿美术欣赏教育论文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自己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美好的事物,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美术欣赏是美术作品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没有美术欣赏,美术创作便失去了创作的意义,同样没有美术创作,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美术欣赏,美术欣赏活动是幼儿观赏作品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包含了幼儿对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感受。而幼儿由根据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或解释作品,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中受到教育美的享受。所以,美术欣赏也可以说的一种与美感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幼儿通过对美术作品感受,想象,体验,理解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来正确地认识美术作品,这就是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基本性质。许多幼儿园都非常重视幼儿的绘画技能技巧,手工作品的制作,而忽略了幼儿美术欣赏教育。幼儿的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其间经历了感知,想象,理解的心理历程,并由情感因素贯穿过程,它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组成成分之一,与绘画教育,手工教育共同组成完整的幼儿美术教育体系。

对于幼儿来说,世界是无穷大的,事物种类繁多,他们不可能观察和体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其实我们大人也不全能。借助许多美术作品,可以使他们接触到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例如欣赏少数民族的服饰,就能使幼儿了解各民族副食的特点,生活习俗,学习色彩的搭配,线条,图案的运用等。

(二)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得使幼儿受到教育和生活的启迪。

幼儿通过美术作用的欣赏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欣赏“雨中的'温暖”这副作品,画面中,下着雨,一位老师脱下自己的外套搭在两个孩的是很上,挡住了雨,不仅使孩子欣赏了画面的丰富的色彩,还使孩子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师关心自己的那一份爱,从而引发他们的关心同伴,以至关心周围人。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三)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提高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作品,反过来会对幼儿起着教育的作用,从而提高幼儿欣赏艺术的能力。好的美术作品能激发幼儿的情绪,使幼儿的心情感带愉快的满足,给其一种美的享受。

通过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使幼儿认识什么是真善美。教师在知道幼儿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幼儿的年龄特征主伐,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启发,引导幼儿进行欣赏活动。

在幼儿园活动中美术教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那到怎么来进行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呢?以下我们就分四点来说说如何指导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

(一)美术欣赏作品内容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应选择与幼儿特征和心理特点相适应的美术作品作为欣赏对象。如小班可选择星星具体,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作品让幼儿欣赏与评价——“例如:小红和妈妈一起在画画,画着颜色鲜艳的大红花,妈妈问她这花好不好看啊?你为什么觉得好看呢?”中班可选择图案复杂,构思构图丰富的美术作品供幼儿欣赏与评价——“例如:老师给小刚看一幅画,里面是一个设置很美的房间,桌上放着一个玩具和一个花瓶,花瓶防在中间。老师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放啊?这样放的好处是什么呢?”从而引起幼儿绘画没,制作兴趣,探究美术作品的制作方法。

选择欣赏的美术作品画幅尽可能大些,以便让幼儿看清楚,欣赏对象也可用幻灯,投影,电视录象。电影等方式呈现给幼儿。“例如:老师可以通过让幼儿观看电视录象,让其感受电视录象中美好事物。”在自然景物和环境布置的欣赏中,最好能让幼儿身临其境。“例如:大班“过新年”的活动中,老师可以把教师布置得跟现实生活中真的过年一样,带领幼儿参观整个幼儿园的环境布置,让幼儿感受节日的热闹和喜庆的气愤。”

在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幼儿的审美积极性。“例如:教师在给幼儿欣赏一幅一群朋友在为他们的儿童节而欢呼的画面。在欣赏活动开始时,老师不要急于做讲解分析,可以先问小朋友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啊?这是什么节日啊?我们小朋友喜欢这个节日吗?等等。”因为教师一开始就做了讲解和分析这样做极容易给幼儿造成思维定势,影响幼儿自身主动的感知和体验。应让孩子仔细观察,使幼儿自己去发现。其次,教师不要做过多多深的讲解分析,对幼儿进行“赶鸭子上架式”的知识灌输,那样是会适得其反的。教师应主要通过体温的方法,对幼儿加以诱导,使他们沿着一定的程度积极进行思考,联想,感受,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来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欣赏。

幼儿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来表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可加深对作品的欣赏程度和理解,有利于幼儿欣赏水平的提高。例如,中班折贴活动“美丽的海底世界,”老师先引导幼儿欣赏画面中各种动态的鱼——有的鱼是椭圆形的身体,有的鱼是三角形的尾巴,有的鱼是半圆形的身体,扇形的尾巴……虽然画面上是有几条鱼,半能感到这些鱼在水里快乐地游来游去,还可以联想到海底有许多漂亮的鱼儿游来游去。接着,教师又引导幼儿欣赏如何折出鱼各种形状的身体,几条鱼是各不相同,教师又请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体验鱼儿游的形态,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的理解。

总之,美术作品种类繁多,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的理解,根据幼儿实际的发展水平来进行有的放矢的欣赏指导。

美术欣赏教育要求教师指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中美好的事物,了解对称,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在低幼儿童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有其它活动不可代替的功效,它对开阔幼儿的视野,提高幼儿的艺术兴趣,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情感体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作用。在进行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时可采用了以下一些策略:

(一)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来增进幼儿的理解力。

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采用最多的方法遍是讲解,分析。在引导幼儿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后,老师对作品的形式,要素进行分析和描述,讲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气氛,理念,使幼儿对作品内涵加以理解。老师在讲解时要注意语言的具体形象,抑扬顿挫,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提高欣赏的积极性,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作品展开丰富联想。同时还可以把作品当时创作的背景或其里面的小故事向幼儿作一简单的介绍,提高他们欣赏的积极性。

(二)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提问加深幼儿对作品的鉴赏力。

幼儿对抽象作品作出反映的热烈程度,他们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直觉感受和把握,他们就做所表达的意想和情感表现性方面所展开的丰富想象,很多时候大人都不及他们。他欣赏活动中常常感受到一些教师没有感受到的东西,说出一些让教师意想不到的话。此时,老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见解,保护孩子们的象限经过萌芽,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三)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开展同题材风格的比较欣赏;同题材不同表现水平的比较欣赏,使幼儿在感受和感性选择的同时,老师给予色彩,形状,以及对称,均衡,重复变化等形式美和寓意美理性点拨。

常言道:爱美是人的本性,但并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有能够欣赏美的事物的能力。人的欣赏能力不是从娘胎里就带来的,也不是从头脑中突然萌生的,而是,后天在教育中慢慢培养起来的。

[1]李范.美学与美育[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2]蔡正菲.美育心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试谈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在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加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甘肃省高中新课改正式启动。高中美术欣赏课被正式列为必修课程,内容主要以审美教育、作品欣赏为主。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启迪智慧,扩大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通常,人们把学校的美术教育称作美育。其实,两者是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所谓美育是指“用美的观念和审美形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熏陶、培养人,从而提高他们的精神素质的一种教育。”也就是说,美育是以“美”为主题的精神陶养活动。而学校的美术教育所提供的不全是“美”的内涵。中外的美术史早已证明了“美既不是美术的唯一内涵,又不是美术的中心任务”。“美术作品中的一切都是有意味的艺术性形式存在,而非仅美的存在。”因此,美术教育所呈现的是具有丰富的文化观念、能力和人文思想的教育,它诉诸于人的情感、意识、意志、思维、技能、认知等多方面。所以说,学校的美术教育自有其内在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以及独具美术内涵特质的教育理念。美育和美术教育是两个独立而互有渗透交叉的教育范畴。

美术欣赏决非单纯地观赏,而是使学生在审美对象与主体精神地交互中,发展和丰富个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实践证明:学生在大量的优秀、丰富的美术作品欣赏后,记忆储存积累逐渐增加,视觉审美能力和品位会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进行美术实践活动,创造的能力会相应地提高。当然这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只有将美术欣赏与美术创造联系起来,才是充分体现价值和达到目的的欣赏活动。美术创造是美术欣赏的目的之一,美术欣赏是美术创造的前提,为学生将来的创造活动打基础。

美术作品的多层性。美术作品是由多种层次和涵义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和批评家艾瑞克·牛顿将艺术品比作可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现层”,表皮之下一层称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则称为“审美层”。牛顿的这一妙喻,清楚地告诉我们:美术作品包含着多层次的信息。对一般人来说,眼睛所看到的是存在的事物,而艺术家的眼睛所看到的却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艺术美的规律。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看到美术作品的表面涵义,而且要理解它的深刻意蕴。

美术欣赏的差异性。美术欣赏是一种与个人主观因素有着紧密联系的再认识和再创造的活动。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和效果上表现出的差异性是正确实施美术欣赏教学时不容忽视的问题。心理学家布尔劳在进行了颜色知觉实验后,提出了四种欣赏类型:

(1)客观型;

(2)生理型;

(3)联想型;

(4)性格型。他认为不同心理——生理类型的人在接触美术作品之初就可能在定向上形成差异;而且文化、经验等个人因素也会影响欣赏的结果。

美术欣赏的直观性。美术又称视觉艺术,美术欣赏的过程离不开视觉的参与。用一般性的语言转译美术作品的信息,是难以具体而详尽地表达人对作品的感觉。我们不应仅仅是教学生读批评家的阐释,更要训练学生看美术作品的能力。理想的美术欣赏境界是欣赏者直接与作品交流。因此,如果在欣赏过程中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地、形象地、直观地呈现信息,就可优化美术欣赏教学过程。

美术欣赏的阶段性。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各种形式的美术品(如绘画、雕塑、建筑等)作用于欣赏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欣赏者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理解、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欣赏分为三个阶段:

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在这一阶段时,欣赏者对艺术作品产生精神需求,是进行审美的心理动因,也是进入审美的初始状态。在这一阶段内,人们在意识上对审美对象产生兴趣,表现为欣赏者对审美对象的高度注意。

审美感知与审美情感:对美术作品的色彩、线条、形体、构图等发生感性的、自然的直接关系。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反映直接作用于欣赏者视觉的对象特征总和,从而使人感受到悲哀、欢快等各种情感。情感在审美中是一个中心问题。美术作品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如万里长城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拉菲尔画的《圣母像》激起人们愉悦爱慕亲切的情感,古希腊雕像《拉奥孔》使人观后有痛苦的体验。美术作品在引起欣赏者的激动和共鸣中,唤起了优美、崇高、悲哀、痛苦等种种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使欣赏者接受某种道德情操,受到某种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改善人们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审美情感可以说是审美过程中的心理动力。

教无定法,我们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正确把握美术欣赏的特点,引导学生多层次的、直观的理解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帮助他们了解美术的知识与规律。从他们对作品的感知出发,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创造活动打好基础。以科学的认识过程为基础,以培养学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和各种能力,发展思维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将教育的作用发挥挥到最大的限度,并真正做到为培养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赫伯·里德著,吕廷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周楷:《关注快速发展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国美术教育》。

李群等:《高中美术欣赏课“网络五段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验》,《中国美术教育》。

朱建军:《让学生了解一点美术的构成法则》,《中国美术教育》。

于明:《浅谈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情感共鸣》,七彩美术网。

刘北吉:《美育心理学》。

试谈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美术作品的多层性。美术作品是由多种层次和涵义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和批评家艾瑞克・牛顿将艺术品比作可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现层”,表皮之下一层称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则称为“审美层”。牛顿的这一妙喻,清楚地告诉我们:美术作品包含着多层次的信息。对一般人来说,眼睛所看到的是存在的事物,而艺术家的眼睛所看到的却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艺术美的规律。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看到美术作品的表面涵义,而且要理解它的深刻意蕴。

美术欣赏的差异性。美术欣赏是一种与个人主观因素有着紧密联系的再认识和再创造的活动。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和效果上表现出的差异性是正确实施美术欣赏教学时不容忽视的问题。心理学家布尔劳在进行了颜色知觉实验后,提出了四种欣赏类型:(1)客观型;(2)生理型;(3)联想型;(4)性格型。他认为不同心理――生理类型的人在接触美术作品之初就可能在定向上形成差异;而且文化、经验等个人因素也会影响欣赏的结果。

美术欣赏的直观性。美术又称视觉艺术,美术欣赏的过程离不开视觉的参与。用一般性的语言转译美术作品的信息,是难以具体而详尽地表达人对作品的感觉。我们不应仅仅是教学生读批评家的阐释,更要训练学生看美术作品的能力。理想的美术欣赏境界是欣赏者直接与作品交流。因此,如果在欣赏过程中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地、形象地、直观地呈现信息,就可优化美术欣赏教学过程。

美术欣赏的阶段性。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各种形式的美术品(如绘画、雕塑、建筑等)作用于欣赏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欣赏者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理解、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欣赏分为三个阶段:

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在这一阶段时,欣赏者对艺术作品产生精神需求,是进行审美的心理动因,也是进入审美的初始状态。在这一阶段内,人们在意识上对审美对象产生兴趣,表现为欣赏者对审美对象的高度注意。

审美感知与审美情感:对美术作品的色彩、线条、形体、构图等发生感性的、自然的直接关系。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反映直接作用于欣赏者视觉的对象特征总和,从而使人感受到悲哀、欢快等各种情感。情感在审美中是一个中心问题。美术作品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如万里长城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拉菲尔画的《圣母像》激起人们愉悦爱慕亲切的情感,古希腊雕像《拉奥孔》使人观后有痛苦的体验。美术作品在引起欣赏者的激动和共鸣中,唤起了优美、崇高、悲哀、痛苦等种种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使欣赏者接受某种道德情操,受到某种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改善人们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审美情感可以说是审美过程中的心理动力。

教无定法,我们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正确把握美术欣赏的特点,引导学生多层次的、直观的理解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帮助他们了解美术的知识与规律。从他们对作品的感知出发,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创造活动打好基础。以科学的认识过程为基础,以培养学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和各种能力,发展思维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将教育的作用发挥挥到最大的限度,并真正做到为培养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2]赫伯・里德著,吕廷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3]周楷:《关注快速发展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国美术教育》。

[5]朱建军:《让学生了解一点美术的构成法则》,《中国美术教育》。

[6]于明:《浅谈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情感共鸣》,七彩美术网。

[7]刘北吉:《美育心理学》。

美术欣赏论文【】

在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加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2010年甘肃省高中新课改正式启动。高中美术欣赏课被正式列为必修课程,内容主要以审美教育、作品欣赏为主。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启迪智慧,扩大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通常,人们把学校的美术教育称作美育。其实,两者是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所谓美育是指“用美的观念和审美形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熏陶、培养人,从而提高他们的精神素质的一种教育。”也就是说,美育是以“美”为主题的精神陶养活动。而学校的美术教育所提供的不全是“美”的内涵。中外的美术史早已证明了“美既不是美术的唯一内涵,又不是美术的中心任务”。“美术作品中的一切都是有意味的艺术性形式存在,而非仅美的存在。”因此,美术教育所呈现的是具有丰富的文化观念、能力和人文思想的教育,它诉诸于人的情感、意识、意志、思维、技能、认知等多方面。所以说,学校的美术教育自有其内在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以及独具美术内涵特质的教育理念。美育和美术教育是两个独立而互有渗透交叉的教育范畴。

美术欣赏决非单纯地观赏,而是使学生在审美对象与主体精神地交互中,发展和丰富个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实践证明:学生在大量的优秀、丰富的美术作品欣赏后,记忆储存积累逐渐增加,视觉审美能力和品位会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进行美术实践活动,创造的能力会相应地提高。当然这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只有将美术欣赏与美术创造联系起来,才是充分体现价值和达到目的的欣赏活动。美术创造是美术欣赏的目的之一,美术欣赏是美术创造的前提,为学生将来的创造活动打基础。

美术作品的多层性。美术作品是由多种层次和涵义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和批评家艾瑞克·牛顿将艺术品比作可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现层”,表皮之下一层称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则称为“审美层”。牛顿的这一妙喻,清楚地告诉我们:美术作品包含着多层次的信息。对一般人来说,眼睛所看到的是存在的事物,而艺术家的眼睛所看到的却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艺术美的规律。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看到美术作品的表面涵义,而且要理解它的深刻意蕴。

美术欣赏的差异性。美术欣赏是一种与个人主观因素有着紧密联系的再认识和再创造的活动。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和效果上表现出的差异性是正确实施美术欣赏教学时不容忽视的问题。心理学家布尔劳在进行了颜色知觉实验后,提出了四种欣赏类型:

(1)客观型;

(2)生理型;

(3)联想型;

(4)性格型。他认为不同心理——生理类型的人在接触美术作品之初就可能在定向上形成差异;而且文化、经验等个人因素也会影响欣赏的结果。

美术欣赏的直观性。美术又称视觉艺术,美术欣赏的过程离不开视觉的参与。用一般性的语言转译美术作品的信息,是难以具体而详尽地表达人对作品的感觉。我们不应仅仅是教学生读批评家的阐释,更要训练学生看美术作品的能力。理想的美术欣赏境界是欣赏者直接与作品交流。因此,如果在欣赏过程中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地、形象地、直观地呈现信息,就可优化美术欣赏教学过程。

美术欣赏的阶段性。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各种形式的美术品(如绘画、雕塑、建筑等)作用于欣赏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欣赏者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理解、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欣赏分为三个阶段:

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在这一阶段时,欣赏者对艺术作品产生精神需求,是进行审美的心理动因,也是进入审美的初始状态。在这一阶段内,人们在意识上对审美对象产生兴趣,表现为欣赏者对审美对象的高度注意。

审美感知与审美情感:对美术作品的色彩、线条、形体、构图等发生感性的、自然的直接关系。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反映直接作用于欣赏者视觉的对象特征总和,从而使人感受到悲哀、欢快等各种情感。情感在审美中是一个中心问题。美术作品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如万里长城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拉菲尔画的《圣母像》激起人们愉悦爱慕亲切的情感,古希腊雕像《拉奥孔》使人观后有痛苦的体验。美术作品在引起欣赏者的激动和共鸣中,唤起了优美、崇高、悲哀、痛苦等种种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使欣赏者接受某种道德情操,受到某种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改善人们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审美情感可以说是审美过程中的心理动力。

教无定法,我们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正确把握美术欣赏的特点,引导学生多层次的、直观的理解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帮助他们了解美术的知识与规律。从他们对作品的感知出发,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创造活动打好基础。以科学的认识过程为基础,以培养学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和各种能力,发展思维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将教育的作用发挥挥到最大的限度,并真正做到为培养人才服务。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赫伯·里德著,吕廷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周楷:《关注快速发展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国美术教育》。

李群等:《高中美术欣赏课“网络五段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验》,《中国美术教育》。

朱建军:《让学生了解一点美术的构成法则》,《中国美术教育》。

于明:《浅谈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情感共鸣》,七彩美术网。

刘北吉:《美育心理学》。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在学科教学中不断建立健全的教学机制。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专业学科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由于中专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在进行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时,教师往往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加上教学方法运用不当,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因此,我们应该针对性探讨中专学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

1、学习使用纯油画棒完成静物写生,掌握油画棒复色涂法,装饰画面。

2、认识并辨别秋天的水果。

【活动准备】。

彩砂纸、油画棒、各种水果。

【活动过程】。

1、提问导入。

师:“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有许多好吃的水果上市了,你知道有哪些水果?”教师出示各种水果——“看,这些是什么?”

2、欣赏。

(1)观察水果实物。

师:“仔细观察各种水果,除了大小不一样,还有什么也不一样?”

“每种水果上都有丰富的色彩,我们来找一找,这些水果上出现了那些颜色?”

(2)欣赏油画作品。

师:“这些油画是大画家塞尚的杰作,你看到了哪些水果?它是什么颜色?”

“今天我们也来向大师学习,画一幅水果画。”

(3)观察感知。

师:“我们做的位置不同,眼睛看到的也不同。”引导幼儿发现坐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不一样,画的也不一样。

——用油画棒画出水果的外轮廓。

——用油画棒装饰水果,仔细观察每个水果上的色彩变化。

——各种颜色你背我来我背你“,深深浅浅的油画棒可以很多颜色。”

——把眼睛看到的画出来,在给水果设计一块露出来的漂亮桌布。

3、幼儿作画。

反复提醒幼儿:“看一眼,画一笔”

最后用餐巾纸抹一抹作品。

4、评价。

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师:“除了今天我们认识到的水果,还有许多其他秋天的水果,回家可以让爸爸妈妈带你到水果店去逛一逛看一看!”。

美术欣赏论文

“栩栩如生”来描绘这些向日葵,已经显得软弱和浅薄,因为那火焰般的向日葵仿佛是一朵朵燃烧的生命,画家赋予它们一种生命蓬勃燃烧的冲动和张力。有人说这是“梵·高的向日葵”,因为那是他内心火热感情的写照,是他精神力量的外露,就如同没有曹雪芹就没有《红楼梦》一样,没有梵·高就肯定没有梵·高式的《向日葵》。天才的艺术家往往能在某个领域树立起划时代的艺术高峰,后人只能膜拜,绝不可以企及,梵·高就是如此。作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极端个性化艺术家的典型,梵·高更强调他对事物的自我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大胆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不拘一格,恣意妄为。他曾说过:“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在这幅作品中不仅是色彩、线条,就是透视和比例也都面目全非,彻底变了形,以适应画家随心所欲表现自我的需要。凡·高这种无拘无束的创造风格,使他把不同类型的人物、花卉和静物,都拿来当作了“习作”的对象,并一丝不苟地把它们直接写生出来的,从这个层面看他是在描写印象,但外在的手法已经不再重要,他更注重画中的内涵和神韵。从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印象派那儿得到不可或缺的艺术启蒙后,他以超越印象派极远。正如他说过的那样:“关于艺术’一词,我找不到比下述文字更好的阐释:艺术即自然、现实、真理,但艺术家能以之表现出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一种观念,表现出一种特点,艺术家对这些内涵、观念、特点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清晰明确。”作为一位用生命创作的画家,梵·高将自身的主体创作意识、内心的情感意识与东方绘画的因素加以巧妙融会,在最惨烈的生活境遇和对艺术狂热执著的追求中,树立起了划时代的丰碑。

美术欣赏论文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自己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美好的事物,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美术欣赏是美术作品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没有美术欣赏,美术创作便失去了创作的意义,同样没有美术创作,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美术欣赏,美术欣赏活动是幼儿观赏作品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包含了幼儿对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感受。而幼儿由根据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或解释作品,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中受到教育美的享受。所以,美术欣赏也可以说的一种与美感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幼儿通过对美术作品感受,想象,体验,理解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来正确地认识美术作品,这就是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基本性质。许多幼儿园都非常重视幼儿的绘画技能技巧,手工作品的制作,而忽略了幼儿美术欣赏教育。幼儿的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其间经历了感知,想象,理解的心理历程,并由情感因素贯穿过程,它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组成成分之一,与绘画教育,手工教育共同组成完整的幼儿美术教育体系。

(一)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可以扩大幼儿生活的视野。

对于幼儿来说,世界是无穷大的,事物种类繁多,他们不可能观察和体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其实我们大人也不全能。借助许多美术作品,可以使他们接触到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例如欣赏少数民族的服饰,就能使幼儿了解各民族副食的特点,生活习俗,学习色彩的搭配,线条,图案的运用等。

(二)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得使幼儿受到教育和生活的启迪。

幼儿通过美术作用的欣赏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欣赏“雨中的温暖”这副作品,画面中,下着雨,一位老师脱下自己的外套搭在两个孩的是很上,挡住了雨,不仅使孩子欣赏了画面的丰富的色彩,还使孩子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师关心自己的那一份爱,从而引发他们的关心同伴,以至关心周围人。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三)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提高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作品,反过来会对幼儿起着教育的作用,从而提高幼儿欣赏艺术的能力。好的美术作品能激发幼儿的情绪,使幼儿的心情感带愉快的满足,给其一种美的享受。

通过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使幼儿认识什么是真善美。教师在知道幼儿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幼儿的年龄特征主伐,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启发,引导幼儿进行欣赏活动。

在幼儿园活动中美术教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那到怎么来进行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呢?以下我们就分四点来说说如何指导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

(一)美术欣赏作品内容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应选择与幼儿特征和心理特点相适应的美术作品作为欣赏对象。如小班可选择星星具体,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作品让幼儿欣赏与评价——“例如:小红和妈妈一起在画画,画着颜色鲜艳的大红花,妈妈问她这花好不好看啊?你为什么觉得好看呢?”中班可选择图案复杂,构思构图丰富的美术作品供幼儿欣赏与评价——“例如:老师给小刚看一幅画,里面是一个设置很美的房间,桌上放着一个玩具和一个花瓶,花瓶防在中间。老师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放啊?这样放的好处是什么呢?”从而引起幼儿绘画没,制作兴趣,探究美术作品的制作方法。

选择欣赏的美术作品画幅尽可能大些,以便让幼儿看清楚,欣赏对象也可用幻灯,投影,电视录象。电影等方式呈现给幼儿。“例如:老师可以通过让幼儿观看电视录象,让其感受电视录象中美好事物。”在自然景物和环境布置的欣赏中,最好能让幼儿身临其境。“例如:大班“过新年”的活动中,老师可以把教师布置得跟现实生活中真的过年一样,带领幼儿参观整个幼儿园的环境布置,让幼儿感受节日的热闹和喜庆的气愤。”

在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幼儿的审美积极性。“例如:教师在给幼儿欣赏一幅一群朋友在为他们的儿童节而欢呼的画面。在欣赏活动开始时,老师不要急于做讲解分析,可以先问小朋友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啊?这是什么节日啊?我们小朋友喜欢这个节日吗?等等。”因为教师一开始就做了讲解和分析这样做极容易给幼儿造成思维定势,影响幼儿自身主动的感知和体验。应让孩子仔细观察,使幼儿自己去发现。其次,教师不要做过多多深的.讲解分析,对幼儿进行“赶鸭子上架式”的知识灌输,那样是会适得其反的。教师应主要通过体温的方法,对幼儿加以诱导,使他们沿着一定的程度积极进行思考,联想,感受,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来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欣赏。

幼儿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来表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可加深对作品的欣赏程度和理解,有利于幼儿欣赏水平的提高。例如,中班折贴活动“美丽的海底世界,”老师先引导幼儿欣赏画面中各种动态的鱼——有的鱼是椭圆形的身体,有的鱼是三角形的尾巴,有的鱼是半圆形的身体,扇形的尾巴……虽然画面上是有几条鱼,半能感到这些鱼在水里快乐地游来游去,还可以联想到海底有许多漂亮的鱼儿游来游去。接着,教师又引导幼儿欣赏如何折出鱼各种形状的身体,几条鱼是各不相同,教师又请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体验鱼儿游的形态,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的理解。

总之,美术作品种类繁多,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的理解,根据幼儿实际的发展水平来进行有的放矢的欣赏指导。

三、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成效。

美术欣赏教育要求教师指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中美好的事物,了解对称,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在低幼儿童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有其它活动不可代替的功效,它对开阔幼儿的视野,提高幼儿的艺术兴趣,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情感体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作用。在进行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时可采用了以下一些策略:

(一)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来增进幼儿的理解力。

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采用最多的方法遍是讲解,分析。在引导幼儿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后,老师对作品的形式,要素进行分析和描述,讲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气氛,理念,使幼儿对作品内涵加以理解。老师在讲解时要注意语言的具体形象,抑扬顿挫,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提高欣赏的积极性,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作品展开丰富联想。同时还可以把作品当时创作的背景或其里面的小故事向幼儿作一简单的介绍,提高他们欣赏的积极性。

(二)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提问加深幼儿对作品的鉴赏力。

幼儿对抽象作品作出反映的热烈程度,他们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直觉感受和把握,他们就做所表达的意想和情感表现性方面所展开的丰富想象,很多时候大人都不及他们。他欣赏活动中常常感受到一些教师没有感受到的东西,说出一些让教师意想不到的话。此时,老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见解,保护孩子们的象限经过萌芽,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三)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开展同题材风格的比较欣赏;同题材不同表现水平的比较欣赏,使幼儿在感受和感性选择的同时,老师给予色彩,形状,以及对称,均衡,重复变化等形式美和寓意美理性点拨。

常言道:爱美是人的本性,但并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有能够欣赏美的事物的能力。人的欣赏能力不是从娘胎里就带来的,也不是从头脑中突然萌生的,而是,后天在教育中慢慢培养起来的。

【参考文献】。

[1]李范.美学与美育[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2]蔡正菲.美育心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文档为doc格式。

美术欣赏论文

摘要: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末能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欣赏课中,教师讲授时间很多,大部分超过30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机会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趣,这也不适应现在所提倡的减负运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2)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

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美术欣赏论文

一方面,教师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的学科的特征、课堂上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技术术语,将本该赏心悦目的美术欣赏课,上成生涩枯燥的“学术研究课”,要知道所面对的是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高中生,结果必然是学生们不明所以、兴趣尽失。有一句玩笑话这么说:“如果你不喜欢一本书就把它变成一本教科书”,这固然是句玩笑话。现行教材求大求全、内容庞杂广博,融古今中外于一篇,偏重理论说教而欣赏愉悦指数偏低;当然,教科书的编写必定有它的原因,但现行教科书语言之拗口,专业名词之多,枯燥无味是客观事实,教师作为教科书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怎样结合学生自身条件而选择合适授教方式就应该是现今每一个高中美术任课教师不得不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其实,每一位任课教师心里都清楚,我们所面对的几乎都是非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要想让这些可能连爱好者都算不上的高中生达到艺术品欣赏者的层面,我们就要学习白居易,去干“老妪能懂”的活,专业知识要尽量通俗化,避免把美术作品神圣化,用生活化的讲解让美术作品更容易理解,如果我们一味的讲构图讲比例、讲透视讲线条、讲造型讲光影、讲色彩讲表现……那么对应起每一件作品时,都会是翻来覆去那几句,自己都觉得无聊,又怎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要防止一味迎合学生兴趣,将美术鉴赏课上成历史课或社会学课而失去学科特征。那么,从作品历史背景到专业技术技法再到理论知识,教师把所有都讲一遍应该不大现实,如何平衡几者之间的关系则考验授课教师的技巧和水平。美术作品的欣赏固然离不开社会学式鉴赏;有时作为一种主要的鉴赏方式又必不可少,但是如果脱离美术学科知识,是不是觉得社会学或者史学老师更适合?那么美术老师本身的优势又在哪里?社会学式的鉴赏是要着重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一件作品的诞生离不开它所依托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谈及作品本身必然无法绕开作品背景,把美术鉴赏课、美术理论课与美术技法课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政治、宗教等与作品相关的知识实现无缝对接需要的是一个复杂而庞杂的体系,一个高中美术教师能否积累起与之对等的知识积累,本身就是一个考验,基础教育的缺失,历史的欠账又太多,小学阶段觉得美术学科专业知识太难懂不提、兴趣第一;初中美术老师认为理论不必太多,兴趣和实践就好;到了高中鉴赏课汇集到一起时,尴尬的局面可想而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里,我们既不能忽视课程本身的专业性,也不能刻意淡化作品本身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作用和地位,进而忽视了学生在专业上的深度和广度上的探索,称职的专业教师应该平衡好几者关系,这也是展现一名高中阶段美术老师的独特魅力所在。

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基础知识重在研究如何到达理想之美。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运用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美术欣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美术欣赏课教学要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课堂教学给美术欣赏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声音、图象、文字、动画、视频于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有许多教学的重点难点、单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感受就会迎刃而解。在了解到国外(如意大利)的一些高中里,美术史与艺术史的教育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艺术教育中,这种课程安排较之于国内是有所不同的,一般的美术史的教育分为古代美术史、现代美术史与当代美术史(中世纪美术史在宗教学中会另开展)。这种系统美术史论学习所需研读的书籍量相对较多,会耗费学生大量时间,所以国内尚不实际;但不可否认的是,系统的史论教育是连接文化背景与作者、作者与作品、作品与作品之间的桥梁,对于从宏观角度看待美术现象是不可或缺的知识储备。审美教育要与爱国教育相结合,是要通过了解自身的文化背景中美好精致的元素来建立民族认同感,不知道、不了解又何谈认同?现代社会已经很大程度的改变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隔断了一些传统文化的连续性,现代人想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逸趣只有通过学习,获取与之相对应的审美能力,正是这样,基础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有可能激发受教育者对审美活动与审美能力学习的自觉性,进而在诸多纷乱复杂的文化现象中过滤出属于适合自己的部分既文化认同,艺术教育对于连接几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其实,无论从远古到现代,自人类社会伊始,美术现象就随之出现,其功能归根结底就是装扮人们的生活,从王侯将相到平民百姓——衣食住行是也;除了那些大师经典之外,美术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去注意身边生活中的审美、诸如城市景观、园林建筑、家居家具,工业产品、服装服饰、广告装潢等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形式现象及普通生活用品去中发掘和发现具有审美价值的元素,要让学生体会到美术不单是形而上、愉悦视觉的精神艺术,其实它更多是可使用的艺术,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实反过来,艺术又影响着生活——即艺术的生活(有品位的生活)。“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美术的发展,一如人类社会的发展,美术作品最终走下神坛,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现代社会的日益商业化和快节奏已经和古代社会大不相同,可文化注定要延续下去,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搭建起某种联系,让古典艺术与现代设计之间巧妙的转换、古为今用、西为中用、学生要知道有多少古典艺术精品至今仍在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高中的美术教师就应该搭建起这样一座桥梁,让正处于现代社会里的现代青年了解他们有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艺术的生活其实无处不在,它不是海市蜃楼、望而不及高不可攀,在更多时候,它只是一种个人的选择,当前高中阶段美术鉴赏的真正意义应该在于尽最大程度努力,对学生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方式加以引导,让学生们知道,其实不论将来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都需要了解人类社会几千年一路走来的初衷:生活需要艺术之美来装扮美即是生活艺术的生活!

幼儿美术欣赏教育论文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自己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美好的事物,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美术欣赏是美术作品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没有美术欣赏,美术创作便失去了创作的意义,同样没有美术创作,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美术欣赏,美术欣赏活动是幼儿观赏作品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包含了幼儿对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感受。而幼儿由根据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或解释作品,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中受到教育美的享受。所以,美术欣赏也可以说的一种与美感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幼儿通过对美术作品感受,想象,体验,理解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来正确地认识美术作品,这就是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基本性质。许多幼儿园都非常重视幼儿的绘画技能技巧,手工作品的制作,而忽略了幼儿美术欣赏教育。幼儿的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其间经历了感知,想象,理解的心理历程,并由情感因素贯穿过程,它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组成成分之一,与绘画教育,手工教育共同组成完整的幼儿美术教育体系。

对于幼儿来说,世界是无穷大的,事物种类繁多,他们不可能观察和体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其实我们大人也不全能。借助许多美术作品,可以使他们接触到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例如欣赏少数民族的服饰,就能使幼儿了解各民族副食的特点,生活习俗,学习色彩的搭配,线条,图案的运用等。

(二)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得使幼儿受到教育和生活的启迪。

幼儿通过美术作用的欣赏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欣赏“雨中的温暖”这副作品,画面中,下着雨,一位老师脱下自己的外套搭在两个孩的是很上,挡住了雨,不仅使孩子欣赏了画面的丰富的色彩,还使孩子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师关心自己的那一份爱,从而引发他们的关心同伴,以至关心周围人。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三)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提高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作品,反过来会对幼儿起着教育的作用,从而提高幼儿欣赏艺术的能力。好的美术作品能激发幼儿的情绪,使幼儿的心情感带愉快的满足,给其一种美的享受。

通过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使幼儿认识什么是真善美。教师在知道幼儿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幼儿的年龄特征主伐,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启发,引导幼儿进行欣赏活动。

在幼儿园活动中美术教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那到怎么来进行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呢?以下我们就分四点来说说如何指导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

(一)美术欣赏作品内容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应选择与幼儿特征和心理特点相适应的美术作品作为欣赏对象。如小班可选择星星具体,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作品让幼儿欣赏与评价——“例如:小红和妈妈一起在画画,画着颜色鲜艳的大红花,妈妈问她这花好不好看啊?你为什么觉得好看呢?”中班可选择图案复杂,构思构图丰富的美术作品供幼儿欣赏与评价——“例如:老师给小刚看一幅画,里面是一个设置很美的房间,桌上放着一个玩具和一个花瓶,花瓶防在中间。老师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放啊?这样放的好处是什么呢?”从而引起幼儿绘画没,制作兴趣,探究美术作品的制作方法。

选择欣赏的美术作品画幅尽可能大些,以便让幼儿看清楚,欣赏对象也可用幻灯,投影,电视录象。电影等方式呈现给幼儿。“例如:老师可以通过让幼儿观看电视录象,让其感受电视录象中美好事物。”在自然景物和环境布置的欣赏中,最好能让幼儿身临其境。“例如:大班“过新年”的活动中,老师可以把教师布置得跟现实生活中真的过年一样,带领幼儿参观整个幼儿园的环境布置,让幼儿感受节日的热闹和喜庆的气愤。”

在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幼儿的审美积极性。“例如:教师在给幼儿欣赏一幅一群朋友在为他们的儿童节而欢呼的画面。在欣赏活动开始时,老师不要急于做讲解分析,可以先问小朋友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啊?这是什么节日啊?我们小朋友喜欢这个节日吗?等等。”因为教师一开始就做了讲解和分析这样做极容易给幼儿造成思维定势,影响幼儿自身主动的感知和体验。应让孩子仔细观察,使幼儿自己去发现。其次,教师不要做过多多深的.讲解分析,对幼儿进行“赶鸭子上架式”的知识灌输,那样是会适得其反的。教师应主要通过体温的方法,对幼儿加以诱导,使他们沿着一定的程度积极进行思考,联想,感受,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来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欣赏。

幼儿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来表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可加深对作品的欣赏程度和理解,有利于幼儿欣赏水平的提高。例如,中班折贴活动“美丽的海底世界,”老师先引导幼儿欣赏画面中各种动态的鱼——有的鱼是椭圆形的身体,有的鱼是三角形的尾巴,有的鱼是半圆形的身体,扇形的尾巴……虽然画面上是有几条鱼,半能感到这些鱼在水里快乐地游来游去,还可以联想到海底有许多漂亮的鱼儿游来游去。接着,教师又引导幼儿欣赏如何折出鱼各种形状的身体,几条鱼是各不相同,教师又请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体验鱼儿游的形态,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的理解。

总之,美术作品种类繁多,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的理解,根据幼儿实际的发展水平进行有的放矢的欣赏指导。

美术欣赏教育要求教师指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中美好的事物,了解对称,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在低幼儿童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有其它活动不可代替的功效,它对开阔幼儿的视野,提高幼儿的艺术兴趣,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情感体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作用。在进行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时可采用了以下一些策略:

(一)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来增进幼儿的理解力。

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采用最多的方法遍是讲解,分析。在引导幼儿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后,老师对作品的形式,要素进行分析和描述,讲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气氛,理念,使幼儿对作品内涵加以理解。老师在讲解时要注意语言的具体形象,抑扬顿挫,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提高欣赏的积极性,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作品展开丰富联想。同时还可以把作品当时创作的背景或其里面的小故事向幼儿作一简单的介绍,提高他们欣赏的积极性。

(二)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提问加深幼儿对作品的鉴赏力。

幼儿对抽象作品作出反映的热烈程度,他们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直觉感受和把握,他们就做所表达的意想和情感表现性方面所展开的丰富想象,很多时候大人都不及他们。他欣赏活动中常常感受到一些教师没有感受到的东西,说出一些让教师意想不到的话。此时,老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见解,保护孩子们的象限经过萌芽,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三)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开展同题材风格的比较欣赏;同题材不同表现水平的比较欣赏,使幼儿在感受和感性选择的同时,老师给予色彩,形状,以及对称,均衡,重复变化等形式美和寓意美理性点拨。

常言道:爱美是人的本性,但并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有能够欣赏美的事物的能力。人的欣赏能力不是从娘胎里就带来的,也不是从头脑中突然萌生的,而是,后天在教育中慢慢培养起来的。

【参考文献】。

[1]李范.美学与美育[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2]蔡正菲.美育心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试谈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摘要:上好小学美术欣赏,大有益处。文章从“通过情境创设,内化学生的体验;带着问题欣赏,培养学生创造力;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有效教学。”三个方面阐述了小学美术欣赏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情境体验;问题探究;联系实际。

上好小学美术欣赏,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和陶冶学生的情操都大有益处。它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让学生达到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

1.要加强理论学习,构筑欣赏的支撑点。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知识重在研究,美术基础知识是美术欣赏所必需的支撑。美术欣赏课教学如果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忽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要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美术欣赏只是停留在简单甚至肤浅的层面上。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常常出现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的误区。这就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不能并重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的表现。“像”和“不像”对于再现作品而言,就难以入座了。艺术的创作远远不只是为了形象,艺术家寄托在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要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

2.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学生为主体是教育观念的重要转变。在新课改背景下,美术教师必须把课堂交还给学生,革除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弊端,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多给学生主动探讨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

3.要把握学科特征,找准欣赏的切入点。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的载体之一,是运用美术形式来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行为。学生通过美术欣赏,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陶冶情操,了解和形成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把握学科特征,一方面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学课的特征。要避免课堂上过多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章句,这不符合美术欣赏的学科特点,学生享受美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美术的学科目标也难以实现,最终导致对美术欣赏兴趣的丧失。另一方而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致,将美术课上成故事课、历史课,对美术作品的阐述,应基于市美教育的主渠道,过多地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轶闻趣事。或过多地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容易忽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喧宾夺主。

每幅作品都有自己特定的人文环境,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创作出来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时不能只注重技法的介绍,而要将作品回归到原有的文化背景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品所要表达的人文含义。教师可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5.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5.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

5.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地灵活调整。比如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陶公庙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了。

6.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进行有效教学。

欣赏既是一种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也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我们可以把它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不但可以欣赏世界名著或是世界的优秀遗址,也可以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景和物,因为在我们的身边往往有着许多优秀的历史古迹,当我们的眼睛紧盯着书本上的内容时,就容易忽略了身边这些丰富的资源。对于学生来说,越是贴近生活的也越容易引起共鸣。如我们身边的岳庙,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栖霞岭南麓、西湖西北角。目前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岳飞纪念地。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西泠印社、印学博物馆、盖叫天故居等许多优秀的文化遗址。引导学生多了解身边的民族英雄,自己家乡的优秀遗址,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也让学生了解到欣赏是不同形式和不同领域的,美术欣赏不是单一的欣赏,而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欣赏。

总之,美术欣赏课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逐步认识和提高,美术欣赏将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广博学问。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科学准确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来施行美育工作,使美术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力助手,成为启迪心智、培养爱心的园地。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福建省将乐县城关小学陈琳。

小学美术创新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绘画才能。儿童身上本来就有一种好奇、好动,跃跃欲试的创造欲,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富于启发,便能有效地提高儿童的创新意识。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儿童认知事物的心理特点及绘画的特殊形式,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面向生活,激发兴趣。

美,就在我们身边,生活是创造的唯一源泉,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这是创新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儿童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大都是在室内进行的,由于缺少生活,没有“心”的参与,学生的绘画结果呈现出模式化、固定化的特点,缺少创新,没有个性。如果转变下环境,让学会们用心去体验生活,去感受生活,必然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开拓其思维。例如有次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画命题画《我最感兴趣的活动》,结果收上来一看,学生们画的都是一些陈旧的题材,他们实在想象不出有趣的事情。这也因为他们跟大自然太少零距离接触了,环境让他们的童年色彩平淡,不再多姿多彩。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让学生多去接近大自然,去体验生活,去感受生活,还是上次的命题画,这次,我让学生走出去,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结果他们很放松自己,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有特色的活动。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经过引导,一幅幅个性色彩鲜明的图画跃然纸上。

在儿童绘画创新过程中,我们应该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展创新的机会,引导儿童积极思维,让他们在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感悟创新,体验创新的快乐,从而掌握绘画创新的自主权,使绘画活动转变为儿童内心需要的显现。“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走进生活,感悟生活,这是儿童绘画创新的生命力所在。从生活出发,让他们的绘画贴近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才能促使儿童创作出真正充满童真童趣的创新性作品,使其创新才情得以展现。这是培养儿童绘画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细心观察,大胆尝试。

走进生活,用心品位生活,还得学会仔细观察各种各样的事物,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这犹如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带他们走进知识的宝库。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应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使整个观察过程围绕着预定的目的进行,这样的观察才能持久、有效。首先得学会“看”,然后才是“画”,你能看出多少东西,就能画出多少东西,你能看得深入,就能画得生动。由观察而产生理解,()由理解而产生联想,由联想而产生创造,这样必能激发儿童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指导儿童画一盆花时,如果老师不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孩子们往往会得出笼统的印象,画面必然会粗略。这时,教师可以和他们共同商量观察的内容和顺序,如花盆的形状、颜色、质地、花叶,由上而下、由外而内等。在老师有目的地指导下,他们遵循观察目的,细心观察,就能够大致把看到的事物画下来。接着,老师又让学生进行联想添画花盆背景,从而使画面内容变得丰富,不致于单调、乏味。当然,良好观察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教师创设良好氛围引导学生乐意观察、主动观察。在一定观察方法的指导下,促进他们观察能力的提高。

观察是创新的前提,如果不把观察的结果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观察也只是徒具形式罢了,因此,还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观察结果表现出来,允许他们展开想象的空间进行大胆地尝试,即使尝试的结果与原物不相像,老师也要大胆鼓励。没有尝试,创新就无从谈起。这种尝试是儿童拥有自己个性的一个过程,在尝试的过程中,一方面体现他们观察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使他们的创作个性得到最好的发挥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给与学生尝试的机会,最大程度地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以流露。这样有利于儿童个性的发展,也有利于儿童创新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小巧的帆船》的绘画指导课上,我首先指导孩子们观察帆船的`结构,一般说来,帆船分为船体部分和船帆部分。现实生活中的船体形状是长条形的,船头有点尖。在仔细观察的前提下,引导他们进行大胆的尝试,让他们不要仅仅满足于这种形状,把船体画得更好玩些。如画成西瓜的形状啊,画成鱼的形状啊,飞鸟的形状啊,或者你喜欢物体的形状等等。试一试,这种在观察后的自由随意画出来的帆船就更有新意,学生一定会设计出各种不同形状的美妙帆船来。

三、教法灵活,富有创新。

教师长期使用一种教学模式,久而久之,学生必然感到乏味,兴趣减退。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寓教于乐”,在儿童与美术创新之间架起一座金色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在快乐和新奇中表现心灵,提高思维的创新性和敏锐性。就象流淌的河水一样,因为流动变化而灵动、秀丽。对儿童绘画创新能力提高而言,亦是如此。创新教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都是可以采用的。当然,多变的教学形式并非只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兴趣,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参与,因为他们是主体。应设法使儿童的天性得以充分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善于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儿童的创新兴趣。如将故事与绘画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推理多种结局,并就自己的推理进行绘画构思。例如我在教《帽子回来了》一课时,给学生讲了一个关于小猪的故事,引导学生听完故事后设想多种结局,有的学生回答是长颈鹿先生帮忙,有的说是小鸟用嘴衔下来,有的讲是大象用长鼻子勾下来。学生设计的结局各异,此时老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展现自己独特的绘画思路,就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音乐熏陶,激活想象,音乐能激发儿童无限的遐想和创造。在想象画《我想飞》教学中,我利用优美的音乐和富有情感的语言引导他们想象: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突然间有着一双美丽的翅膀,我飞过碧绿的草地、飞进苍翠的林间,飞过――你们还会飞到哪儿?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除了长出翅膀可以飞以外,还可以怎样飞?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有的说:“是仙女带他们飞。”有的说“是在鸟儿的翅膀上飞翔。”在美妙音乐的感染下,孩子们的想象如同真的插上翅膀一样在空中飞翔,一幅幅有创新的图画从孩子们的笔端涌出。除此以外,教师还可用猜谜、童谣、游戏、试验等方法达到创新教学的目的,在此就不一一阐述了。

好奇、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如在绘画过程中为他们提供有趣而丰富的课件以及制作材料等,也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空间。如引导孩子用废品废蛋壳、旧挂历、纸盒等制作剪贴画,用木板、旧毛线、水粉颜料制作版画等,都能使儿童受到启发并激发他们创新的意识。

流云涛影读不尽,小学美术创新教学的途径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着无穷的创造力。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其创新才能,让他们画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