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欣赏论文(通用15篇)

小编:灵魂曲

范文范本的写作风格通常清晰明了、逻辑严谨,结构合理,语言得体。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

美术论文

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都有着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它们一致追求和谐与真、善、美的统一,但由于地域、文化、观念等的影响,在长期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形成了明显区别的各自传统,成为中西两大绘画体系,影响着世界画坛的发展。

本文将以这两大体系的代表画种“中国画”和“油画”位论点,对这两大体系的性质、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以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论文关键词:中西方;绘画;区别;联系。

画由人为,画的不同,即是人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也是环境文化的不同。

这又离不开人所处的特定的环境和时代。

马克思认为:对艺术的思潮,流派或艺术家,只有从历史的发展中才能认识它产生的原因,判断它的社会价值,从而便于我们批判的借鉴。

通过中西方绘画性质、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一、中国绘画艺术特点。

植根于儒道文化的中国传统绘画,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影响下,追求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

中国画是“人化了的自然”之审美理想的心印,是笔墨概念根与自然发于心源,而又超越自然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线的结合,是情质并发的思想感受。

中国人的禅学思想比较发达,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实在的,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是以天人合一,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往往借助山水、花鸟、虫鱼等抒发个人的情怀,“情景交融”,并将自然物象尽收笔墨之下。

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中国画家对待被描绘的自然态度不是被动的、对立的,而是主客观统一的,正如唐朝张b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强调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研究、体验,感受大自然之灵气,吸取其生命之精华,融入自己的心灵与感情,并将自己的感情与精神注入大自然之中,使二者融为一体,达到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地步。

这样作画时,便是画家发自心得的感受,有了然于心中之意象,在达到自由地表现自然的富有生命的神韵的同时,也抒发了个人的情怀,表现了画家的心灵、人格与精神风韵。

这就是中国画的“天人合一”、“心物合一”、“形神统一”的创作观念,即形式与内蕴统一的传统艺术思想。

在这种创作观念的影响下的中国绘画,是自由的、写意的,是以笔墨造型的,所以构成的艺术世界是意象的、表情的、意境的。

同时,中国画不是定点写生,而是将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观察对象获得的形象特点,有机的组合在一起,着重表现审美感受的真实。

是将作者所见所感综合组织于一体的绘画。

中国画还重视空白的运用,有“虚实相生”的效果。

中国山水画,是将作者游览山水的所见所感的田野之平阔、山间树木重重之幽深、登上路途之盘曲、仰视主峰之高耸等,综合组织于一画,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中国花鸟画还可以将四季之花画在一起等。

中国画的构图,是以立意、气韵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

重视情势,讲究画面物象内在联系上脉通气贯;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环环相扣,节节相连,从内外两个方面形成一种起伏而又连贯的情感节奏。

二、西方绘画艺术特点。

西方哲学观念主张将事物一分为二,将认识分为感性与理性,将世界分为主观与客观,将社会分为人与上帝,其概念和范畴都具有明确的规定性。

古希腊哲学家和艺术家共同的理论就是“模仿自然”。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艺术起源于人们善于模仿的天性,艺术家的任务就是按照真理的指引去创造那些合情合理并给人快感的东西,实现该目标的方式就是模仿事物,“照事物的本来的样子去模仿,照事物为人们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模仿,或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

”欧洲的创作观念是将人摆在与所描绘的客观对象相对立的位置上,作者面对客观对象进行写生,正如达芬奇所说:如同是镜中之像的真实再现。

这种创作观念的绘画,是科学的肖似再现,构成的艺术世界是镜像的、理性的。

西洋画里的景物,非常注重物体上的光和其色彩因受到光的影响所引起的变化,要求描绘的肖似,重视形似,与真实景物一般无二,并且在一幅画面上,只能有一个固定的视点,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为桌子。

在空间处理上是定点观察、定点写生。

为了再现人的视觉经验如同“镜像”般的真实,以色彩和明暗造型,画面不留空白,理智的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表达近大远小的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西方这种再现性艺术传统,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罗可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不同风格的大幅度变化及延续,其创作观念直至东方绘画思想传入并影响了塞尚、凡高、高更等一批画家,才开始出现大的变化。

三、中西绘画的区别与联系。

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它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有其共同的特征。

从绘画内容方面来说,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历史,其发展的初期,都注重人物画,并且都曾为宗教服务过,构成所谓宗教画。

中国古代长期是封建制度,在帝王、贵族、地主的统治下,绘画要为他们服务。

绘画多宣扬封建礼教和宣扬宗教及其出世思想。

其目的都是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巩固其政权的手段。

西方绘画也有相似的情况,就是西欧各国在古代封建社会中世纪时期,其文化完全为基督教神学所笼罩,科学、教育、文学、艺术都带有宗教性质,西洋画也没有例外,是为宗教服务的。

从绘画表征来看,绘画这主要表现在他们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有形有色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抒发画家对客观现实的感受的。

绘画是整个美术以至整个艺术门类中特别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之一。

从绘画内涵来看,中西绘画,虽然面貌有很大区别,但它们都是追求和谐与真、善、美的统一。

四、结语。

总结来看,尽管中西美术家的着眼点和创作方式不尽相同,但在探究真善美方面,在挖掘人类共同情感方面,在维系社会责任方面,又存在着众多相同之处。

相互比较也是一种文化创造,更是一种文化建设,重要的是不断寻找中西方艺术结合的契合点,做到既保持中国艺术的传统精神,又在吸收西方艺术的同时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对于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美术作品欣赏心得感受

20年4月12日晚,当一名名同学拿着行李来到主楼前,当一辆辆大巴开进学校,我知道,我们期盼已久的写生开始了。

经过一夜和一上午的火车,次日中午我们终于到达了苏州,见到了我们写生实习期间的导游。坐上大巴,看着姑苏老城区漂亮的街景,满身的疲惫消除了不少。第一站是四大园林之一的假山王国——狮子林。可能是因为离开了校园,也可能是在火车上压抑太久的原因,总之,在这第一站我们非常欣喜,在假山上跳上跳下,园里园外的逛,一点也不像刚坐14小时硬座的人。虽说是在逛,但是与游客不同,不仅仅是看一看,拍拍照而已,我们还有意识地去观察建筑的外形、构造、材料等,去感受建筑的文化氛围。

在苏州,首先感受到的就是环境的不同。没有想象中的炎热,但是也要比秦皇岛的温度高出一些,最不同的还是建筑的差别。苏州的古建筑,在我看来,它不单单是一个民居建筑,更是一个充满着文化和艺术气息的存在。其建筑的设计、构造和庭院空间布局等,都表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厚重的历史感。在山塘街和南浔水乡的考察中,我发现这些地方的建筑多是青砖黛瓦,体量小而轻巧,低层高密度,错落有致,又多数沿河建造,形成一种前街后河的独有的水乡风情。

在上海,超一线城市,中国的经济中心,所以让我最为感叹的就是上海的物价了,简直贵得惊人。记得那天早上,我在陆家嘴的一个路口看到,许多年轻人步履匆忙地通过斑马线,有人甚至小跑起来,即使通行时间还有很长。当时的时间是8:50,他们应该都是赶去上班的吧,这一幕突然让我感受到他们的工作压力,我似乎能够看出,这些年轻人的生活并不容易。这里是上海的中心,周围有东方明珠塔、环球金融中心、上海国金中心这些摩天大厦,能在这里工作的人肯定非常优秀,但是他们仍在奔跑,所以我想,比我们优秀的人还比我们努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偷懒呢。

我们到达外滩的时候,刚好天黑。一来到外滩,我便被这周围璀璨的霓虹灯所震撼,外滩上纷纷扰扰,热闹非凡,站在外滩上,倚着栏杆,欣赏着绚丽的江景,看着一辆辆五彩斑斓的游轮经过,吹着清凉的江风,确是惬意,真切地体会到了“华灯初上外滩河,江面粼粼傍岸歌”。都说在外滩能够感受到万国建筑的魅力,我这次算是真正见识了,黄浦江沿岸的建筑风格五花八门,有英国古典风格,也有巴洛克式建筑,还有哥特式和东印度式的,有如此多风格迥异的建筑,实在是让人大饱眼福。这些建筑物都配上了璀璨的霓虹灯,让人感到目眩神迷。

第七天,我们来到富阳文村,一个多小时的高速,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不负这样的美景,没有城市的繁华与喧闹,有的只是大山深处的淳朴与幽静,蓝天与白云。王澍老师的富阳文村设计,没有交错的蜘蛛网电线,遵照就地取材的原则,促成了这样独特的风格,原石、夯土、混凝土、白墙的巧妙组合,在蓝天大山的背景下,形成很静美的画面,让人感到舒服。

在宏村的写生过程中,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什么是画里乡村,什么是徽派建筑。依山靠水,青色的砖、小片的黛瓦、马头墙,雕梁花窗,飞檐出甍,回廊挂落,雕刻精美,流檐翘角,令人赞叹,让人感受到徽派民居建筑艺术的精巧。在宏村里面,随处可见写生的学生,在南湖边上,支起一个板凳,拿起画本,将眼前的美景描绘下来,很是有意境。每当走在宏村里都感觉被艺术所包围着。在宏村,同学们吐槽最多的应该就是饭菜了吧,其实我感觉还好,可能只是口味的不同,南北的差异吧,在我看来这在山里面算是不错的菜了,只不过潮湿闷热的天气我还是有些不适应。

为期16天的写生实习,很累,但也很充实,开阔了眼界,见识到了很多没见过的东西,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总之,每一眼都是惊喜,每一处都是风景,一切都很值得,感谢经历。

美术论文

一、引导幼儿观察,学会捕捉事物的特征。

绘画教学固然要培养幼儿的绘画技能,但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幼儿的观察、想象和表现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作用应该主要体现在提供材料、引导观察、让幼儿探索和发现这些方面,并保护和开发幼儿在绘画中特有的知觉方法和创造性想象。观察是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它又是进行创造性绘画的前提。因此让幼儿通过写生,学会仔细观察事物,学会捕捉绘画对象的特征,可以为他们以后的绘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观察,认识各种事物的具体结构,获得清楚的视觉形象。在绘画活动中,引导幼儿大胆表现,尽情反映自己的感受,画自己想画的事物,当幼儿在绘画中不能体现自己想象时,教师要及时帮助,使其拓宽思路,教师的启发在关键时刻能使幼儿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比如在画“水果”时,我要求孩子们画出刚才观察到的苹果、香蕉、西瓜、葡萄等水果的外形,别的孩子都在认真地画,潇潇却在抓耳挠腮、左顾右盼,走过去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不想画水果的外形,因为平时吃的都是切开的水果,所以他想画切开的水果,可是却不知道从哪里下笔。于是,我把用做观察的苹果切开,让孩子们重新观察切开的水果内是什么样的,引导他们观察出苹果的核有点像椭圆形,里面有黑色的水滴状的籽。这时我想到,有时把苹果横着切开会看到里面有一颗星星,于是就把另一个苹果横着切开,让孩子们看到苹果的另一个切面。这时,孩子们的兴趣已经非常浓厚,再引导启发他们大胆地想象,就能画出他们想要表现的水果。

二、让幼儿体验到自由创作的乐趣。

创作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的形象的过程。儿童画的真正魅力就在于充满了丰富的想象与充满童稚情趣的创造。让幼儿拥有自己的思路,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独立创作中,产生自主精神,要不断鼓励幼儿去认真观察、思考、去发现、去创造,使他们的绘画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今天我们绘画课的内容是“航天飞机”,我的范画画得很漂亮,颜色也很鲜艳。但我把范画一拿出来,孩子们就开始面露难色。当我非常仔细的进行讲解示范后,终于有小朋友忍不住了,喊了出来“老师,这太难了,我们不会画”。这很难吗?其实只是一个扁扁的椭圆形再加上两边的翅膀。为了提高幼儿绘画的信心,我一再向幼儿解释这很容易画。但那副老师精心制作的范画已经太“深入人心”击败了孩子的自信心。怎么办?如果硬要幼儿画,幼儿心情不会愉快而且也画不出一张好画。正在我发愁的时候,小宇举手了,他说,我会画,来到了黑板前三下两下就画好了一架飞机。在我看来,他的画远远不如我画的范画,但孩子们却说他画得很好。他们开始兴致勃勃的描画自己喜欢的飞机,我的那架“精品飞机”就这样被冷落在一边。再看看他们的画,虽然翅膀也长歪了,飞机也长“胖”了,但充满了童趣,这也许是我那架“精品飞机”无法给予孩子们的。

从这里可以看到兴趣对于孩子们的创作来说是多么重要啊!我们遵循这一原则,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幼儿选择了“未来的汽车”“小树叶的旅行”“会变的图形”“手的造型联想”等幼儿感兴趣的绘画内容,效果都不错。如在“小树叶的旅行”这个内容中,一片小树叶随着风儿来到了天空、海洋、城市,绘画的内容便是请小朋友们帮助小树叶实现它的愿望小树叶变成什么便可以停留在它旅行过的地方。孩子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纷纷说变成云彩、小鸟、飞机、轮船、鱼、汽车、高楼……于是,一幅幅新奇的作品诞生在孩子们的笔下。在“未来的汽车”创作中,有的孩子给汽车装上了自动翅膀和螺旋桨,汽车可以在天空和海洋中自由行驶;有的孩子还设计了“我的房子汽车”可以把家安在任何地方……这种留有创造空间的内容为孩子提供了想象依据,孩子不是凭空想象,不受物象的限制,可以自由的发挥,没有“对”与“错”“像”与“不像”的局限,从而能更大胆地表现,发挥了幼儿的潜能。

三、体验不同的绘画形式,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不同的绘画形式也是激发幼儿创作兴趣的好方法。在美术教学中,有很多种绘画形式,除了用水彩笔、油画棒、铅笔等握笔的绘画形式外,还有刻印画、吹画、棉签画、手指印画以及各种材料拼贴的粘贴画……等等很多种绘画形式,换一种绘画形式进行教学会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在这里就说说手指印画吧,手指印画指的是手指蘸上颜色,印在纸上,用纸上留下的指印作基本形,让幼儿根据这抽象的基本形进行联想和想象,并经过适当的添画,创作出一种物体的具体的形象。例如“小鸭嬉水”,可用大拇指肚印出小鸭身子,用小手指肚印小鸭的头,再添画眼睛、嘴巴,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鸭便跃然纸上。如果变换位置,就可以添画出不同动态的小鸭。用这种印法还可以添画兔子、小鸡等多种动物,如用大拇指竖印,可添画猫头鹰,横印可添画刺猬、猪;中指横印、食指斜印可添画牛;食指竖印、大拇指横印可添画小猫等等。

这种绘画形式幼儿非常感兴趣,孩子们都喜欢动手。把自己的手指印在纸上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玩的活动,加上手指的大小不同,横印、竖印、斜印以及位置的变换等等,能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想象和欢乐。此外,由于手指画把小动物的形体概括成椭圆的基本形,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写实期幼儿大胆的想象和绘画表现能力之间的矛盾,初步培养了幼儿运用基本形概括物体的能力,使幼儿作画兴趣日趋浓厚。

四、对幼儿进行积极的评价,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应当认识到,对幼儿进行评价,是为了促使他们进步和产生继续努力的动机,是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而不是为了比谁好谁差、谁强谁弱,给每个孩子排队。为了鼓励和激励幼儿,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一定要多对幼儿进行积极评价,避免消极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幼儿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只关注活动的结果,更不要用某个孩子的`短处与别的孩子的长处作比较。要有意识地去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要相信他有可能发展得更好。不要轻易给幼儿定性,认为“你就这样了,永远是最笨的”,而应当相信和鼓励幼儿“你能行,你肯定能学会的”。只有这样,幼儿才会更有自信心,才会发展得更好。

绘画过程中作品评价尤为重要。因为恰当的评价能激发幼儿的作画兴趣和创作热情,使幼儿体验成功,所以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评价幼儿的作品。评价幼儿作品不能用画得像不像来确定一幅画的好与差,应看幼儿的创作志向和创作热情,并能发现孩子每一次的闪光点,教师的每一次发现都将成为幼儿下一次的起步点。当幼儿按自己的想法画好后,即使画得很难看,幼儿也很高兴,希望与他人共享这份喜悦,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这时教师要耐心地看待幼儿的作品,应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评价时,先让幼儿说出所画的内容,教师认真倾听,多肯定,鼓励幼儿可贵的创作勇气,让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为以后的创作树立自信心。

美术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指导策略及环境创设都有密切的关系,作为教师,要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掘幼儿的创作潜能,在民主宽松的环境中,在潜移默化、循序渐化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新意识,创造能力。

美术论文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贡献。

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美术欣赏课中的一些内容可以很自然的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要响应同志所倡导的“以德治国”的原则,教育就应该以德治校,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德为先,在美术课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从艺术品的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将德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

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

例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

欣赏白石老人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艳丽的凤仙花旁飞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

作者从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达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鉴赏激起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慕。

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

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再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

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

如欣赏《秦始王兵马俑》,从中感受祖国艺术文化的瑰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在欣赏优秀儿童作品时,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这类内容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鸣。

二在欣赏课中体现自主性美术新课改论文。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造成教师的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

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

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

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

美术欣赏课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有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可采取的教学策略如下: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

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的体味。

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提出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价,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这样既发扬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

三在欣赏课中培养创造性。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

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作用的。

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的理解和认识艺术品。

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做一做,既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在教学《民间竹编工艺欣赏》时,首先展示许多竹编工艺品,当学生被工艺品所吸引时,紧接着播放介绍竹编工艺的录像,讲解竹编的制作过程。

此时的学生,早已把老师为他们准备的篾片等材料,不由自主地动手编了起来。

不一会儿,一个个“小玩意儿”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了。

看着孩子们的欢喜劲儿,仿佛是什么伟大的创作。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图片上的实物和欣赏的作品进行比较,做出评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欣赏竹编工艺。

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在欣赏、创作中迸发了。

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让我们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美术影视作品欣赏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200字)。

美术影视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融合了视觉和音频元素,能够给观众带来难以忘怀的体验。通过观赏美术影视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艺术家的创作天赋,还可以感受到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既有震撼人心的场景和音效,又有深入人心的剧情和角色塑造,美术影视作品无疑是一种令人沉浸其中的艺术享受。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我对美术影视作品的欣赏心得体会,以期能够与更多的观众产生共鸣。

第二段:角色表达与情感共鸣(200字)。

美术影视作品中的角色扮演和情感表达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角色的形象塑造和表演,观众可以与其产生共鸣,并深入感受到角色所经历的情感起伏。比如,在一部优秀的戏剧片中,演员通过精彩的表演,将角色的内心矛盾、痛苦与喜悦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角色的情感世界。我在欣赏这类作品时,常常会被角色的情感所触动,深入思考角色背后所代表的人类情感与命运,进而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态度。

第三段:视觉与音频的魅力(200字)。

视觉和音频元素是美术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和画面,观众可以感受到美术影视作品所传递的独特美感。比如,一部视觉效果出众的动画影片,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绚丽的色彩,给人以不同寻常的视觉体验。而音频元素则通过音乐、音效和对白,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在观赏时,我常常被美术影视作品所营造的视听盛宴深深吸引,仿佛身临其境,彷佛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世界中。

第四段:艺术形式与主题探讨(200字)。

美术影视作品除了给观众带来美感,还常常通过艺术形式来探讨一系列的主题。比如,一部抽象的短片可以通过意象的使用传达对自然、人生和时间的思考;一部纪录片可以帮助观众了解真实的历史和生活,提供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这些作品在艺术形式和主题上的探索,使观众在观赏过程中得到思考的机会,并深入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段:结语(200字)。

美术影视作品带给观众的是一种身心敏感的艺术体验。通过欣赏美术影视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艺术创作,深入了解并表达人类的情感与思想。视觉和音频元素的巧妙运用使作品更加震撼人心,而艺术形式和主题探讨则引发观众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在我个人的欣赏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美术影视作品的力量,它不仅让我感受到艺术家的创作才华,还能够启发我对生活的思考和理解。希望美术影视作品能够继续发扬光大,给更多的观众带来艺术的启迪和感悟。

美术作品欣赏心得感受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接触美术,通过美术我们认识了梵高,达芬奇;通过美术我们领略了哥特式建筑的独特魅力;通过美术我们欣赏到了青花瓷,唐三彩的巧夺天工。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它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人文学科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它担负着社会功能的角色,体现出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美术鉴赏活动作为一种美术实践,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人文精神,具备情节美、生活美、意境美,这些作品塑造的典型形象从不同角度叙述着感人的情节,给人以震撼、感动、思考,使人们从中得到美的启迪和感情的升华。美术的世界里包罗万象,无论是建筑还是画作,还是瓷器,无一不与它有着独特的联系。千百年来它以它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清明上河图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通过这幅画我们似乎穿越时空回到了宋朝时代,看到了汴京的繁荣与富庶。为了更近一步地认识美术了解美术,所以我选修了《美术鉴赏》这门课,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我感觉到美术的世界里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的深不可测,由此也引发了我许多的感悟。

一.美术打开心灵的窗户。

来到大学之后,本身我的专业是跟美术没有挂钩的,自然慢慢遗忘原来还有美术这门科目。这次偶然的机会选修课选了《美术鉴赏》这门课程,对我的影响很深。下面就谈谈我这学期学习美术鉴赏的感触吧。第一次上课给我的感觉是很舒心,因为和平时的上课形式不同,不用对着书学,只有带耳朵去听就行了。以后的每次上课我都感觉心情很好,课堂上也很轻松,在课堂上你不用记太多的笔记,课堂上老师会把每副作品的故事分享给我们,所以只要带着耳朵去听就可以了,慢慢地就学会了如何去真正地欣赏一幅画,体会画家在画一幅画的时候是抱着何种心情,还有作者到底在一幅画中所想要表达的意思渐渐地,我认识到我以前对美术的认识是狭义的,单一地认为它是绘画。其实,美术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和多彩的。美术除了以画得形式出现外,还有书法、雕塑工艺美术等。美术,浅意识地理解就是色彩,各种不同颜色的搭配,形成一幅幅画面。更深层次讲,美术的`理解就是艺术,美术是一门艺术,同时也包含着作者在作画时往往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把自己的心情表现在一幅画中,使欣赏画的人产生共鸣。很奇怪,现在对于“美”这个形容词有了新认识。觉得大自然什么都有其美的一面,是我们缺少去发现没得眼睛,无论是细微的还是宏观的,都需要我们有一双欣赏的眼睛去感受,善于发现美,渐渐地就会被这种“美”所感化,心情也自然舒畅乐观。

二.鉴赏要与动手结合起来。

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在普通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教师应该通过各种美术鉴赏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等的能力。例如:我们在上《民族文化的瑰宝》时,谈到中国古陶瓷的欣赏时,教师可出示器皿,先让学生眼观,手摸,亲自体会陶瓷的机理,质感,然后让其品评。在欣赏中国画作品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演示,学生简单临摹,给他们充分感受作品的机会,引导他们认真分析画面上的形式语言,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画面线条的粗细,色彩的冷暖,造型的写意与象征。以视觉为主,加上听觉、触觉、嗅觉的相互作用,从而有效而完整地挖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乐意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在互动中体会了欣赏的乐趣,增强了作品的感悟能力。

三.美术鉴赏使我们正确认识美。

美术鉴赏有益于大学生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这里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提高学生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我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它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人文学科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它担负着社会功能的角色,体现出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美术鉴赏活动作为一种美术实践,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人文精神,具备情节美、生活美、意境美,这些作品塑造的典型形象从不同角度叙述着感人的情节,给人以震撼、感动、思考,使人们从中得到美的启迪和感情的升华。

美术影视作品欣赏心得体会

美术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表达艺术的方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它既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也为人们带来了情感上的触动。在观赏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美术与影视艺术的力量与魅力。下面将从剧情表达、视觉呈现、角色刻画、音乐融入、意境营造五个方面,分享我对美术影视作品的欣赏心得体会。

首先,剧情表达是一部影视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冲突和情感。在观赏美术影视作品时,我发现,优秀的剧情往往能够牢牢抓住观众的心,让人们无法自拔。比如《泰坦尼克号》这部影片以浪漫的爱情故事为基础,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使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也了解了历史的背景。剧情的精彩程度往往决定了整部影片的观赏体验。

其次,视觉呈现是美术影视作品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优秀的视觉效果可以为作品增色不少。其中,服装、化妆和道具等方面的精细展现,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真实而又独特的世界。例如,在中国古装剧《琅琊榜》中,演员的服装和妆容非常精致,还原了古代的风貌,让观众仿佛回到了古代的盛世之中。同时,灯光与摄影技术的运用也是影响观影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通过灯光的处理和摄影的角度选择,创造了一个神秘而又魔幻的世界。

第三,角色刻画是衡量美术影视作品的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一个形象鲜明、个性鲜活的角色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钢琴家》这部电影中,主角始终保持着与众不同的个性,他的坚持和执着使观众为之动容。一个出色的演员能够将角色刻画得活灵活现,使观众可以产生共鸣和崇拜。通过角色刻画,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第四,音乐的融入对于美术影视作品的表现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音乐可以为影片赋予情感和动力,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在《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成为了整个故事的灵魂,它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到这个故事的内在意义和情感。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让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和无穷的表现力。

最后,美术影视作品往往通过营造独特的意境让观众在欣赏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比如,在宫斗剧《甄嬛传》中,通过细腻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创造了一个古代宫廷的世界,使我仿佛身临其境。通过意境营造,美术影视作品中的艺术之美得以完美展现,观众也能在其中找到心灵的宁静。

总之,欣赏美术影视作品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艺术追求。通过观赏这些作品,我深深感受到了美术与影视艺术的力量与魅力。剧情表达、视觉呈现、角色刻画、音乐融入、意境营造等方面的精彩呈现,使美术影视作品成为了艺术和观众之间的一座桥梁。我相信,随着美术与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视觉和心灵将得到更多的满足和启发。

美术论文

摘要:美术教师必须让自己的视角和行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以全新的思维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成效,让教学效果更优化。从课前教学资源搜集、课上多元互动、对学生创作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几个方面,谈谈对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体会和认识。

关键词:美术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教育。

1引言。

在素质教育全面贯彻的过程中,美术教学所承担的使命不仅限于课堂教学内容本身,它还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审美认识、审美体验、审美创作的任务,即“美育”的职责。“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对美术教学提出的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核心,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提升学生的陶冶情操,促进学生智力和身心的全面发展。在现代教育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它以集声、画、动态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技术手段,以灵活多样的途径和方式,为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兼容并蓄、应用知识和技能、展示交流提供了诸多的技术支持;尤其在直观性、形象性、可塑性、动态呈现方面,迎合了学生的心理期冀,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创作灵感,激发了学生展开创新思维的欲望,较传统教学而言,更好地促进了美术教学的改革和跨越式发展。

2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前资料搜集。

美术在视觉上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具体性、形象性、可视性,这是课堂展开教学的端口,也是教学过程的依附点,离开了这一基本特性,就无从谈及审美意识和审美感悟。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初始阶段,必须以视觉效果为核心,广泛搜集服务于教学目标的素材,并对搜集到的素材进行整理和编排,使其有的放矢,为教与学服务。在这方面,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的这项工作提供了较为理想化的支持。教师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可以借助数码器材如摄像机、照相机,把与教学有关的第一手资料搜集、汇聚在一起。当现实环境所能提供的素材不能满足需要的时候,教师大多依靠多媒体终端来完成这项任务。教师只要打开网络搜索,输入关键字,就可以从海量的资源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东西。之后,教师在对搜集到的素材进行课件制作时,可借助ppt、flash、pdf、photoshop等工具软件进行随心所欲的编辑;在编辑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搜集到的素材进行画面排列与转换的编辑,其中可以插入语音、文本、网络链接等,还可以制成微视频,可供选择的途径和方式非常丰富,只要能够想得到,现代技术就可以支持到。如在教学京剧中的“戏曲人物”时,教师先从网上搜集关于京剧人物类别的资料,编辑成ppt的形式,让学生通过ppt页面了解不同类型人物在服饰、脸谱上的勾画寓意;之后,在ppt中编辑老生、老旦、青衣、文丑、武生、刀马旦等戏曲人物服饰和脸谱的剧照,还插入不同类型角色的舞台造型剧照,在剧照中对脸谱图案、颜色体现人物性格的特点插入文字介绍,让学生对观看的印象发表看法,并随机进行点评。整个过程用时几分钟,但学生经过这样的观察、欣赏、讨论,在下一步自己临摹、独立勾画时,内心中就有了谱。最后把学生创作的作品拍成照片,和教师提供的样本进行同步对比播放,然后要求大家一起发表看法,进行自评和互评。由于有了现代技术的`支持,课前的资料搜集工作做得比较到位,学生对教师课件中呈现的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很活跃,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

3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媒介,强化课堂互动。

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课堂教学改革,主题都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说到底,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一思想贯穿在各个环节之中。传统美术教学采用教师口头讲解、粗放式示范的方式,学生感悟的过程就是自己内心独立体会的过程,鉴赏和创新活动只是一种形式。现代技术使教学的形式、手段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化,尤其是在多元互动方面,能够给学生提供鲜活的内容、广阔的空间和表达的机会,更便于激发学生的灵感,激励学生展开创新性思维活动。以写生教学为例,教师通常是根据教学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目标要求,从网上查找一些与学生认知水平接近的典型的写生内容(文字、图片或大型活动中收录的视频),制成(ppt、flash、pdf、photoshop)课件。课件的目的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或几个可资借鉴的范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鉴赏,体会其过程和特点;之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布置练习内容,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思维和实践上的拓展和延伸。如在进行水果写生训练时,以达芬奇的重复画蛋为思维先导,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让能力较强的学生画出形态、色泽相近的苹果、橘子或梨,要求他们从中找出不同点;然后随便拿出一个他们熟悉的车模、航模或玩具,在他们观察结束后就把它放起来,让他们接着默写,以此来训练他们对特征的记忆能力。在以几何图形——长方形为基本图形的拓展训练中,让学生在原图框架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变化出集装箱、实验用的托盘、餐巾纸、货运卡车、火车车厢、高层楼房……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拓展思维能力;下一个环节,让学生在组内就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过程完整地进行说明、组内进行互评,要求各组推选出优秀作品;最后,把各组推出的优秀作品放在实物展台上,让全班学生结合作品投影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做穿插点评和总结。经过课件引领、组内组间碰撞、展台交流这样的互动,学生对创作的参与度非常高,他们对观察、思考、实践保持了较高的热情,创新思维的能力也在相互碰撞中得到激发和培养,教学会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4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特别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从认知规律的角度来说,学生要想进行具体的设计方面的尝试,前提条件需学习“基础造型”,只有具备这样的基础,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而且这一学习需要积累一定的认知和实践量,然后才可能厚积薄发地展开练习。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的难点,一是教材提供的可供鉴赏的范例数量极其有限;二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认知,需要做的前期准备工作比较浩繁。因此,这样的教学通常会留下诸多遗憾,在实现教学效果上会大打折扣,教师也常常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下,电脑绘画功能的应用,在较大程度上能够较为理想地展示和诠释绘画表现技巧,这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够成功地突破“质和量”的瓶颈,让学生领会得懂、掌握得快。如在指导学生借助电脑进行“梦中家园”设计的时候,第一步先给学生播放课前搜集的不同主题的电脑绘画方面的优秀作品,向学生介绍所选作品在主题、元素、构图、编辑上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对自己心中设想的主题、元素进行构思,在头脑当中对心中的画面内容形成清晰的映像;第二步是借助多媒体终端,从网上寻找每一个构成画面元素的理想素材,并把这些素材去粗取精后放在一个粘贴板上;第三步,借助photoshop进行一次次的“ps”,直到达到自己设想的效果为止;第四步,把每个学生的作品在局域网上进行共享,让学生充分展开互动交流;第五步,采取从主题到细节修改别人画作的办法,进行二次创作、展示、交流。采取这样的办法,学生的创作兴趣高涨起来,创作思路被打开,创新思维的活化迸发出来,教学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课堂生成实现最大化。同时,采用这种借助计算机进行图画设计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软件功能的辅助下,把自己头脑中构想出的画面形象地转变为直观的画面,在这种环境下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侧面引发大胆进行创新思维的热情。因此,教师要在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同时,更要与时俱进,努力学习,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快、更好地发展。

5结语。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所起的辅助作用潜力巨大,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其效果和作用将体现得更加显著。再加上教师驾驭软件的能力、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够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资源搜集与应用上能够更全面、灵活一些,美术课堂教学效果会更优化,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美术论文

这学期学习了美术鉴赏这门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我认识到美术鉴赏是一门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感受、分析和判断的一门学科,这门课让我对美术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观念和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个人修养。就美术而言,有中国的和外国的,而中国的又有古代的近现代的,其中又包括很多类,有绘画,雕塑,建筑,园林艺术等,美术可谓所涉及的种类之多,范围之广,中国的和外国的各有特色。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中国的美术及外国的美术。

美术,就中国来说,从古代就非常有特色,先从绘画说起,其种类有很多,根据技法的不同,可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种,前者强调调以线造型,只表现物体的固有色,抛弃环境对物体的影响,后者也强调以线造型,但是更强调笔墨的感觉,曰:有笔有墨谓之画。色彩遵循“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法则。利用生宣纸渗透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挥毛笔和墨的功能,表现出墨的焦、重、浓、淡、清的特点。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都不强调对光的刻画,只表现物体本身的固有色,和物体本身的阴阳向背。对空间的刻画,采用意象空间的方式。而近现代的绘画与古代的绘画略有不同。

然后我们可以再看看中国的雕塑,因古代社会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古代又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综合上述分析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作品特征表现这几个方面:有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都有着原始工艺美术,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中国雕塑和绘画具有审美要求上的一致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意象性,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我们必须换一种眼光,使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感受到一个艺术品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东西。所以雕塑艺术对我们生命认识有很大的影响。

当看完中国雕塑后,中国的建筑也是一种艺术,在古代,以木质材料为主,有很多特色的建筑,如故宫。其中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其次,又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还有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然后,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中国的建筑艺术,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一直持续到现在。

的景色,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除满足造园者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满足精神上的享受。中国古典园林经常用诗词书画渲染气氛,提升意境。这就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高超技艺,特点十足,中国近现代的园林艺术有很多都是模仿古代的设计特色而构建的,很有古色古香的味道。

外国的绘画,很强调对色彩的运用,这是西方与中国绘画的本质区别。从实际上来说,西方传统绘画并不是不讲艺术,只不过是在讲究艺术性的同时,兼顾着诸多非艺术性的方面。这大概就是传统绘画区别于现代派绘画的重要标志。西方传统绘画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描述。长期以来画家们一直是把有效地表现故事和传说、描绘具体的情节,以表达某种寓意或象征,当作自己的任务。西方传统画与现代绘画差异,还反映在对于所谓再现的不同态度上。对于传统绘画来说,再现是其根本所在,也可以说是西方传统绘画的基本目标。西方绘画毕竟与中国绘画有所不同,各有特色,当谈到西方绘画时,我们会想到许多与中国不同的地方,这可能也受着文化习俗与崇拜信仰的影响,再加上宗教等的一些,差别肯定很大,所以,我们要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西方的绘画。

不光有绘画,还有外国的雕塑,因为受地理位置影响,以及文化差异,宗教信仰的不同,西方雕塑与中国的雕塑艺术也大有不同,所以说中西方雕塑艺术的题材与形式上的不同由地理环境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同所决定。主要以欧洲为中心,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以古希腊雕刻,古罗马雕刻,中世纪雕刻,文艺复兴时期雕刻等。其次,又由于观念意识,思维模式不同所造成的中西雕塑在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当对比西方文化时你会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追求的是统一的整体,而西方则是把一个整体分为不同的部分,西方文化重视的是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结合了古希腊的科学主义与理想主义,为西方雕塑艺术奠定了基础,而中国的雕塑则强调直观意识思维方式,通过直觉来感悟,体验把我对象,着两种思想意识上的差别形成了中西雕塑艺术的不同。然后,中西雕塑的也表现在功能和类型上的差异。从这些就可看出中西文化差异也表现在雕塑艺术层面。

与中国的不同,外国的建筑,和其他的如绘画,雕塑也差不多,都受本土地理环境与文化影响着,自然也和中国的不同,同样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才能深刻了解与体会和感受到西方建筑艺术的特点。西方建筑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古代埃及建筑文化的代表――金字塔与神庙,便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金字塔是埃及法者或贵族的陵墓,古埃及人信奉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死后永久保存肉体,便可在天国求得永生。由此,埃及法老在世时均要为自己营建代表永恒信念的金字塔。金字塔与我国古代王陵绝然不同,它不带有“入土为安”的阴柔之美,也不在深埋地下的地宫中去创造宛若人世间的富庶华丽生活的地下天堂,而是以最简明有力的几何形式,集中表现出一种与世长存的永恒主题。从艺术哲学观念来看,位于尼罗河西岸开罗近郊的吉隆金字塔群,正是以其巨大、单纯、简洁、稳定的造型,在广阔、原始、浑朴的大漠中,表现了一种超自然的纯阳刚之美,而产生了强烈的纪念性――神圣,永恒,庄严,崇高。所以像金字塔这样的建筑自然在中国不会出现,说到这,让人无法想象,西方古代的技艺是如何的高深,现代的人们都无法解开金字塔之谜,这还需要我们慢慢去探索,慢慢去发现,去欣赏更多的美,更多的艺术。

总之,美术鉴赏是一门让人们更加深刻去认识美的课程,可以提高我们的人生修养,我们要不断的去学习,去体会,去感受。

美术论文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它是通过审美活动,即通过认识周围事物和艺术之美,以培养审美能力的过程.美育具有德育、智育、体育无法替代的作用。[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个人和社会最为重要的事业之一,幼儿阶段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最初阶段,这时期的教育对以后人生有着重要影响。人的身体素质、智力发展水平、个性品质的形成都与幼儿阶段的教育有密切关系。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社会成员,除了重视对幼儿智力的开发外,也要注意其他方面的教育,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所说:“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融,使这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2]因此,要使幼儿全面发展就不能忽视美育的重要作用。

一、幼儿美育的重要性。

1.美育能促进智育、德育等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美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感。在美育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能逐渐正确地分辨出善恶美丑,在爱美之心的驱使下,自觉地抑制和抛弃丑,去掉自己的不良习惯,追求和创造美,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其次,美育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美育对智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美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比如学生在欣赏自然风光时,如画的景色会让他们不自觉地展开思维的翅膀,去想象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是怎么来的,鱼儿为什么在水里游?鸟儿为什么在天空飞?总之,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美育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养成健全人格。

美育是一种侧重于感性而又能够促进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的教育。这使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4]世界的多元性也决定了人类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美育不仅从感性出发而且能使感性得到升华,它使人的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欲望通过审美获得熏陶和理智的滋养,潜移默化地形成感性和理性意识的交融与和谐,从而培养了健全的人格。

二、幼儿美育存在的问题。

如前文所述,幼儿美育在促进智育、德育协调发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养成健全人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1.忽视美育的重要性。

由于应试教育制度和思想的恶劣影响,加之“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的教育观念的盛行,幼儿教育的单纯知识化现象也开始流行。不少幼儿园过分偏重于对儿童科学知识的灌输,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其他方面尤其是对幼儿的美育。

2.错误理解美育的内涵。

美育涵盖内容宽泛包括音乐和舞蹈,绘画,影剧欣赏,文学;自然美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所感受和体验到的美;社会美以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为对象而感受和体验到的美;科学美以科学的内容和形式为对象所感受到的美。因此,对幼儿的美育自然不能只侧重一点或某一方面,当前部分学校或教师错误地认为美育就是教教孩子画画,这种对美育片面的理解很容易对孩子的全面发展造成伤害。

三、幼儿美育的实施策略。

根据美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并针对当前幼儿美育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改进幼儿美育。

1.在游戏中实施美育。

幼儿普遍存在着好奇心重、想象力丰富的特点。针对幼儿这一特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多组织孩子参加具体、形象、生动、愉快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受到美的教育。如安排孩子当“演员”或者让孩子组织小游戏,老师参与,让孩子在玩的同时感受美。

2.在教学中实施美育。

在教学活动要创设情境,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美育熏陶。如,春天来了,就让孩子到室外去观看花儿的美丽,春风的轻抚,使幼儿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在绘画课上让儿童把看到的花儿按自己的印象画下来,并讲讲自己的感受。这样,孩子们不但丰富了语言,而且对自然之美有了进一步感受。通过让幼儿观察、画画、交流等活动,让他们感受美、理解美。

3.在生活中实施美育。

教育部20xx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艺术领域的“目标”要求让幼儿“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5]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爱护花草树木,不踩踏花草,不乱写乱画,讲究卫生等,这些能使他们感受到什么是行为美。教育孩子要学着自己穿衣服,午睡时衣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注意个人卫生,养成整洁的好习惯,使幼儿知道这就是仪表美.要保持环境卫生,每天吃完水果,果皮要放在塑料口袋里,培养幼儿不乱扔果皮等杂物的好习惯。老师要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美化环境,见到别人有困难要尽力给予帮助.教师对幼儿的点滴进步,可以用“小红花”的形式加以赞扬、鼓励,从而培养幼儿具有美的心灵。

四、教师要提高自身水平。

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6]因此,在对孩子实施美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教师的美育培训,提高教师的美育素养和能力。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在平时的的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美育,并能用自己整洁端庄的仪表、优雅亲切的教态、生动形象的语言、整齐美观的板书、高尚伟大的人格去影响孩子。

总之,幼儿美育在幼儿教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提高幼儿美育的水平。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一、王镛生平及创作道路。

王镛,别署凸斋、鼎楼主人等。一九四八年三月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李可染、梁树年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专业,得到叶浅予、梁树年等先生的指导,一九八一年在研究生毕业展中获叶浅予奖金一等奖并留校执教。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书法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发表,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并出版专集数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学会副理事长。

一、名师高徒。

少儿时代,王镛就开始学习字和画,字是晋唐名家的楷书,画是看见顺眼的就临,高兴了胡涂乱抹,画什么总能像点什么。身边也无高人指点。当时他特别崇拜齐白石,12岁那年父亲带他去看“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遗作展”,回来想学刻印,一动手特别上瘾,放学后做完功课一刻到半夜,很快就能“创作”了。14岁那年考上了北京少年宫金石书法组和国画组,作品当年就入选了“首都书法篆刻展”。

可惜好景不长,几年后就是“文革”,王镛下乡插队。在内蒙古也常有写写画画的机会,但篆刻基本上停了。那六年他经了些磨难,得到了历练,而不幸中之大幸是:由于地僻人稀,“阶级斗争”不易抓紧,自我意识在荒野中得以萌醒。回京后任中学美术教师,又大干起来,强烈地想探求艺术的个性风格。

1979年,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李苦禅教授首次分别招收5名山水、花鸟画研究生。报名者数百人,竞争激烈。且5名山水研究生,只招一个兼攻书法篆刻的。考生中大多数是艺术科班出身,王镛只能以同等学历的身份报名。凭着自学的杂家功底,书、画、印甚至素描、油画等都摸过,他获得了山水兼攻书法篆刻的那个研究生名额。

导师李可染先生的人格魅力与艺术理念,给了他深深的震撼。先生授课,从不讲技能技巧,即使一定言“技”,也要提升到“道”的高度去阐释,这个道,即是自然与艺术的根本规律。副导师梁树年先生,擅诗文,亦擅篆刻,格调很高,对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王镛艺术年表。

1948年3月生于北京。

1955年读小学。喜欢书法、绘画。

1958年观看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遗作展,开始学习中国画。

1961年就读于北京市第13中学,考入北京市少年宫国画组和金石书法组,受教于马耀华、刘博琴先生。隶书毛泽东《长征》诗和篆刻一组,入选《首都书法篆刻展览》。

1962年国画作品入选《北京市小幼苗画展》,楷书作品获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少年书法比赛”一等奖。魏碑书作和篆刻一组入选《首都书法篆刻展》。

1963年书法作品入选天津市艺术博物馆“革命烈士诗抄书法展览”,并被收藏。获全校作文奖,被推举参加全市作文比赛。自制第一本印谱。

1967年高中毕业。

1968年下乡插队,先后落户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和阿荣旗。

1974年调回北京,任中学美术教师。

1979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教授研究生,在导师李可染、梁树年先生指导下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专业。

1981年在研究生毕业创作中获“叶浅予奖金”一等奖。留校执教。

1982年参加“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邀请展”,“北京山水画研究会作品展”。

1983年参加“中日书法艺术交流展”。山水画两幅入选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青年国画展”并赴法国展出。

1984年参加张仃先生主持的北京地铁车站绘制的大型山水壁画《大江东去图》、《长城万里图》。入选“全国第二届书法篆刻展”。

1985年山水画十幅参加“五岳三山中国画联展”。其中《峨嵋早秋》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宁河晚照》入选“中央美术学院优秀作品展”。行书《自书诗一首》入选“国际书法展”书画作品被辽宁博物馆、甘肃博物馆收藏。

1986年山水画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在东京主办的“现代中国画展览”。作品入选“国际交流绘画展”、“中日书画联合展”、“当代篆刻邀请展”、“第一回日中水墨画联展”、东京“现代中国美术家作品展”、“第三回读卖国际画展”、“中外书法家作品展”。被聘为“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评委。

1987年书稿35幅发表于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百石谱》、《百树谱》。参加“国际临画大展”并被聘为该展评委。《中国书法》发表《汉晋砖文的书法艺术》。《书法》、《中国书法》、《金石书画》发表专题评介。随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访问巴基斯坦并举办四人中国画展。

1988年入选在东京举办的“中国着名书法家百人展”。山水画五幅参加“国际艺苑第二届水墨画展”。山水画10幅参加二十四届奥运会汉城“中国现代水墨画特别企划展”。应《冲绳时代报》邀请赴日举办“中国书画五人展”。现代书法lo幅参加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举办的“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八人展”山水画在国际水墨画展中获优秀作品奖。作品参加“首届全国篆刻艺术展”、“首届中国新书法大展”。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王镛书画篆刻集》。作品14幅发表于《现代山水画库》。入选《中国新文艺大系》。《西冷艺报》、《中国美术报》、《青少年书法》、香港《大公报》、《明报月刊》、台湾《书法艺术》、香港《文汇报》、《中国文化报》发表作品专题评介。

1989年山水画10幅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画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山水画作品联展”。作品参加赴日“中国现代美术展”、“全国首届现代篆刻艺术”、汉城“国际书法艺术联合展”、美国罗格斯大学“中国书法篆刻展”。山水画《场院》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王镛篆刻选》由荣宝斋出版。(责任编辑:一得)。

美术作品欣赏中美术心理学的运用及作用解读

心理学在我脑中的定位一直是一门很高深很神秘的学科,当个心理医生也曾经是我孩童时的梦想。进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心理学这门学科,可是到了学期结束,我只有一个感觉,就是只记住了一些结论而已,并不清楚这些结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它是如何得来的。毕竟抽象的理论和短短几节课是不可能让我们对心理学有太深刻的理解的,也就谈不上在今后的学习中将它与教育技术联系在一起,融会贯通。

现在的教育技术专业的师资力量和招收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理工科出身的,当然我不是说理工科出身的人就搞不好教育技术,我只是想说如果只有理工科出身的人,那么会造成教育技术研究的范式相对单一,这样是不利于教育技术的发展的。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发展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那么,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学习是怎么发生的,应该怎样去学习,这就是用到了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只有理解学习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我们才能够改进它。可现在我看不到心理学在教育技术中受到应有的重视,更看不到心理学研究和教育技术研究交叉的迹象,相反的心理学的研究主体总是有意无意的和教育技术研究划清界限,据很多资料考证,现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稍微有点名气的专家中没有一个是心理学专业出身的,甚至连教育学专业出身的人也少的可怜。而美国一些出名的教育技术专家,比如刚刚去世的加涅,都是一些杰出的心理学家。其实我认为只要是研究学习的,都可以称之为教育技术专家,比如桑代克。现在我学习的教育技术里面的种种名目繁多的学习理论都被抽象成一条一条的原则,干瘪的像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我们都被束缚在这些条条框框中,出不去。

我们暂且不管教育技术的专家们到底是不是教育出身还是心理出身,如果他们能够意识到教育学、心理学在教育技术中的基础地位并且付诸于实践,我认为也就够了,因为教育技术必竟是应用学科,究其根本就是一门技术层面的学科,这里的技术并不仅仅是指导计算机、幻灯之类的,而是指物质形态的技术和观念形态的方法,教育技术的核心理论――教学设计也并没有强调一定用计算机之类的技术,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来指导教学的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才是教育技术的根本。然而现状让我们不安。谁都说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有教育学、心理学等等,可看看教育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绝大部分偏重于物质形态的技术,一些教育技术领域的项目也偏重于技术,于是我们学的课、做的项目都偏重于技术。事实上技术也学的不怎么样。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也只是表皮而已。这样的教育、心理基础,怎么才能用来开发符合教育规律的系统、课程?所以我经常是一谈起教育就心虚。技术的发展是一日千里,所以教育技术专业的人就要忙着去学习那些变化着的技术。忙于学会技术,忙于把新技术用于教育中,这样就出现了一堆不成熟的产品,教育技术专业的学术研究就更玄了,脑袋一拍一个结论、一个模式就出来了,查查文献就出一个系统模型推广,闭门一两个月就出来一篇博士、硕士论文,这就怪不得搞教育、心理研究的人瞧不起搞教育技术的!瞧瞧教育、心理的研究,出来一个结论要经历多少!

我的老师从我入学起向我们谈论技术的时候就总是强调技术对教育的促进作用,比如网络实现了学习的资源共享,为学习者之间的协作提供了可能,但是我们没有谈到网络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增加了资源的可选择性,有利于个别化的学习,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学习者选择信息的难度。“技术”就是适用于某种目的的方法和手段,它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关键看你怎么去使用它,这一点在教育技术中也是适用的。片面的追求技术上的先进性或者是狂热的迷恋技术,认为技术无所不能,殊不知教育的对象是人――活生生的人!用技术去改造人?然后我们在另一边宣称教育技术可以促进素质教育,更有甚者,说教育技术可以实现人的主体性。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教育技术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但是它不可能自然而然的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教育技术在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时无能为力。感性的认知是不能被理性的结论所代替的。当然抱怨、发牢骚不是解决之道,一个学科缺乏思考只能说明这个学科还十分幼稚。对于我等教育技术专业的小鱼小虾,静下心来看看书、做点实事才是求学、为人之根本。

教育技术本身是偏应用的学科或专业,但是除了技术外,教育心理以及教育学、甚至社会学的重要性应该突出来,现在的技术不总是强调系统理论吗?认识社会、认识人同样是一个系统理论的作用。不要等到自己搞了一辈子才有些“悟性”的东西。作为人的学习过程来讲,无论国外与国内,人的认识过程是有相同的规律可遵循,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国外的东西会比较好,最重要的一点,他们设计系统时,比较考虑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我们国家对心理学理论的认识有了普及化的趋势是近些年的事情,而且,以前的心理学教材让人学起来实在没什么兴趣,人的心理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我们学理论而不去分析人的行为心理的特点,使心理学系的学生毕业后马上运用的能力又不强,这就更会让人怀疑心理学的科学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现代教育与信息已经无法分开,这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各种技术(包括视音频、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对支持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是肯定无疑的。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实施已经进入了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正确合理的使用这些电教器材,才能够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此外,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认知学习理论,潜心钻研教学教法,进行教学设计,同样能够优化教学。由此可见,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曾经说过:“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作为内驱动程序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所以说,激发和维持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类型,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认知内驱力既与学"习的目的性有关,也与认知兴趣有关。因为当一个人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会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而具有认知兴趣或求知欲的人常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的学习,并从中获得很大的满足。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要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在缺乏交互式学习的传统听说课堂上,学生以听为主,处在被动的信息接受的地位,可以使学生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接受者和知识运用者。各种多媒体软件可以提供许多非语言素材,如时代的背景、形象及心理活动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并用,这种全信息表达为教学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同时提供了图形、声音和语音等交互界面和窗口,使学习者灵活方便的操作控制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心理学表明,感知越具体,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创设感知意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出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去。多媒体教学所创造的美妙的教学情境,适时适度地为学生提供直观刺激变抽象为具体,可集中显现出时空变换的流动美,视听兼备的立体美,景色物体的色彩美,师生的和谐美。这种情境能把学习的内容在大和小、动和静、远和近,快和慢,局部整体,外表和内显之间相互转化,打破了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给学生在视、听、思等方面带来的局限,学生的视野可在瞬间内完成时空的大跳跃。这就加大了教学的密度,极大的节省了教学时间,尤其是教学信息传递的增值率扩大,多次反复重现和化抽象为具体的特点。是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富于感染力,减轻了学生的负荷,优化了教学效果。

认知心理学家沃特海默依据自己对在校生的实验,宣称儿童普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传统的教育制度往往被传统逻辑和联想心理学理论所支配,应对阻碍儿童创造思维能力发展负责,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它具有的色彩、形象生动的画面以及富有情趣的解说会使学生处于惊奇探索的学习氛围中,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激发,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能够大胆地各抒己见,往往可以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其思维能力。

认知学习理论可以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教育技术的广乏应用又实现了教育的优化,因此如何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成了教育技术领域广乏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以学习者为中心,这是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也是形成学习者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前提。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是由教师控制教学,这意味着教师把学习任务、目标和策略强加与学习者,使得学习者不会思考,变得懒惰。而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多媒体教学中,是由学习者自己控制自己的学习,学习者有着较高的学习动机,学习者会积极思考,积极与环境交互,可以对信息进行有意义和创造性的加工,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同部组织起来的技能”,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在教育技术中计算机的运用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是作为教学传递的工具传递知识或训练及技能,现在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为此,教学软件的类型也变得多样化,除了过去大量开发的练习型、辅导型、游戏型、模拟型软件外,问题解决型软件开发有了很大的进展。这类软件除了传递有关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简单的了解有关知识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学习者参与到其中去,运用发现法进行学习。强调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它的特点是关心学习过程甚于关心学习结果,要求学习者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发现学习有利与策略性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

当前,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研究结果层出不穷,对教育技术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教材一方面要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改变教学方式,还必须研究和应用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认知学习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与学,从而达到在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最优化。因此,探讨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研究教育技术的观念更新,把握课堂教学的未来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喜新不厌旧”的教育技术来说,对新思路、新方法有着天生的敏感,不时地把这些新的思想和方法融入自己的研究之中。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共同为现代教育学提供了新鲜血液,教育技术又从教育学的母体中自然而然地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中来。

鉴于教育技术是心理学、教学理论和应用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教育技术学要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我认为首先应该搞懂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她不是纯理论的思辩,也不是纯技术的盲目发展,应该把客观――实验模式和主观――经验模式相结合。

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学、教育哲学本身都是教育科学的分支体系,本是同根生的学科,当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构建一个树型的体系:教育技术是主干,心理学和教育学是两个分支,而这两个分支又分为许多小分支,包括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学论、德育论,但是任何一个分支都是与其它分支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参考文献]。

[2]吴红骏,赵洁,《运用认知学习理论改革远程开放教育的教与学》,

[3]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欧阳仁宣,《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美术论文

近年来随着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各大高校在美术教学中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主观能动性,这使得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创新精神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还有一个我们不能忽视的突出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在我国当前的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分离,具体来讲就是,在现如今的.美术教学中,它的整体形式是与现代美术教学改革要求一致的,可其本质其实是教学内容与形式不协调的。

2.高校美术课程教学的改革途径。

从我国高校美术课程教学效果来说,在美术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使得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进行教学改革。

(1)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其实是一个很难改变的东西,我国的绝大部分高校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而这些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贯穿并根深蒂固的存在在我国的整个美术教学中,它不仅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却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的老师一定要以教学改革内容为标准,并结合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从本质上改变教学理念,解放学生的思想,进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创新思维得到提高。

(2)加强教学思路设计。

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是教学实践的基础,也是课程教学的总体思路,是教学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它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情况,而老师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重视教学思路的设计,不可马虎了之。详细说起来,就是教学设计要以课本为标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熟知课本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3)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化时代进步,各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将课题制教学模式引进,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同时老师还应根据每一位学生不同的性格,给予他们表现自我和自由表达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调整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应该是形成性评价,而不是解决具体问题,得到正确结果。它应该反映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发展过程及成长历程,及时调节和反馈学生在动态教学中的执行情况及执行效果,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3.结束语。

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日益彰显了美术教育的重要地位,但传统教育的弊端日益显露,所以美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要顺应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独立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美术论文

素质教育强调小学生要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新课程语文标准(实验稿)》也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美术教育,已经成为当下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它是小学生接受的母语教学。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融入美术艺术教育因素,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帮助他们继承与鉴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新课程标准指出,“以融合学科教学的方式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课程设计不应再是单纯的美术课,而是在教学内容上综合了音乐、语文、数学、自然及科学等学科知识。”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天性喜欢新奇、鲜艳的事物,无法对单一事物保持热情。因此,在语文教育中融入美术因素,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对语文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本文结合语文与美术学科的特点,从利用美术教授课文、利用美术布置作业、利用美术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三个方面,讨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具体利用美术学科的教学手段。

在“应试教育”下,老师所开展的所有教学活动,几乎都指向一个目标: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就使得人们在编写语文教材的时候,忽视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考虑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新课改强调要“以生为本”,不仅仅指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包括在选择教学内容与编写教材时,要以小学生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为了响应新课改的号召,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很多画面感十分强的文章或诗歌。因此,老师可以利用教材这一特点,用美术方式来教学生学课文,这不仅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在《彩色的翅膀》的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我在黑板上为学生展示了两幅简笔画。

第一幅简笔画是以海岛为背景,画面中有哭泣的边防战士、西瓜田;第二幅简笔画依然是以海岛为背景,画面中有微笑的边防战士、结出果实的西瓜田以及蜜蜂等昆虫。然后,我让学生们谈一谈他们看到这两幅画的感想。学生说:“在一个岛上,有驻岛军人,还有一片西瓜田。等蜜蜂来采蜜之后,西瓜也逐渐成熟,并结出了果实。”然后,我问学生:“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位驻岛军人与西瓜、蜜蜂之间的故事呢?”学生们回答:“想。”然后,我再引入《彩色的翅膀》的教学。学生们在这堂语文课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大多数的同学都十分踊跃的参与到了课堂活动中。学生们通过这个简笔画,也能够直观的了解昆虫与植物成熟结果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战士对海岛的热爱之情。

二、利用美术布置作业。

虽然我们一直反对“题海战术”,但是课后作业依然是帮助小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有段。然而,现在很多老师在为小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采用的依然是让学生们抄写生字词、做课后练习、做练习册等形式,这会让学生消极对待课后作业,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很多老师反映,他们一直催促、监督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但是成效甚微。因此,老师可以利用画画来布置课后作业,以多样化、趣味性的方式来促使学生积极完成作业。我在让学生背诵《伯牙绝弦》的时候,要求学生能够按照这篇文言文的写作顺序,以画画的方式来呈现这个故事。学生们为了完成这个作业,就必须弄清文章的结构以及中心内容。因此,他们会积极投入到这篇文章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通过这份绘画作业,能够理清文章的发展脉络,这对于他们背诵文章十分有益。有的学生在画画的时候,会为画中的主人公,俞伯牙和钟子期配上简短的对话。学生通过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按照这些图片的顺序就很容易将全文的内容背诵下来。这不仅能够加快学生的背诵速度,提高阅读质量,还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三、用美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术这门学科十分强调学生的创新性,因此老师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生的思维意识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如果老师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画画的方式来表述课文,就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作能力,从而加深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学习《老人与海鸥》等关于动物的课文之后,我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搜集一些关于小动物的剪纸或者是贴画。如果学生家里有宠物,他们还可以用照片或者是画画的方式记录他们与这些小动物真实的故事。在搜集完毕之后,学生要重新组合这些剪贴画的顺序,使其变成新的故事。然后,学生需求根据这些剪贴画创作出一篇作文。学生在这种写作训练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写出来的作文十分有新意,也十分生动、有趣。总而言之,语文与美术具有很多相似点,他们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艺术素养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老师要用美术来讲授语文课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问题,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利用美术布置作业,让作业切实发挥其教育作用;利用美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美术作品欣赏中美术心理学的运用及作用解读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90后,家庭情况富裕,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性格上多以自己为中心,遇事不考虑别人,只考虑自己,生活在新时代,自尊意识极强,遇事不妥协,喜欢为自己辩护,针对这些情况,辅导员在日常教育中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使得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自己去改正,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当代大学生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性格多以自我为中心,在学校住宿的环境下经常会与同学产生各种问题,如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自我同一性问题、职业生涯规划迷茫等问题,但由于当代学生自尊意识强,以往的说教可能并不能有效处理问题,因此辅导员也应该与时俱进,多用心理学的技术教育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温暖的环境中不自觉地接受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地效果。

一、大学生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一)人际关系问题。

当代大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在家里父母都依着自己,然而来到学校,进入学校宿舍,宿舍里有来自各个地方的人,大家性格都不一,也不可能都依着某个人,所以经常会出现各种人际关系问题,在出现问题时还经常钻牛角尖,想不开,出现要求调整宿舍或请假回家等逃避的现象,人际关系问题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大问题。

(二)情感问题。

大学生一般会在进入大学不久就在别人的影响下谈恋爱,这时的学生多是思想不够成熟,对于恋爱的真谛不明白,更多的同学是看到别人恋爱自己也去找对象谈恋爱,但由于自己的个性问题,在相处时间久了之后就经常出现各种恋爱的问题,两人开始吵架,也有导致分手,在吵架和分手后,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失去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感情,认为分手后自己一文不值,因此会出现抑郁甚至有自杀轻生等想法,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无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迷茫。

有很多同学在高中时目的就是考进大学,在进入大学后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在受到周围同学上网玩游戏等不良影响,有很多同学就随着上网逃课,整日无所事事,对于未来不曾考虑,偶尔想起自己整天迷茫度日,会有焦灼感,但过后又开始沉迷于以前的生活中不能自拔,形成恶性循环,最终浪费时间,荒废自己的大学生活。

二、用心理学技术引导学生。

(一)及时与学生谈心,建立好的师生关系。

90后的学生多高傲,所以老师要积极地放低自己,站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以朋友的心态去相处,平时就要多开展一些教育,如人际交往教育、恋爱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讲座,让学生起码在意识上理解自己的问题,在出现问题时能够知道自己要寻求帮助,这就要求学生与老师之间要建立好的师生关系。

(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开学初期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标认识的班会教育,帮助学生分析了在毕业后面临的现状,让学生认真考虑了毕业后自己想要从事的工作,如考研继续深造,考公务员,继续招生留校,亦或走出校门找工作(考虑找什么样的`工作,是技术性的还是销售类的),根据自己的意向考虑现在的自己应该干些什么,如考研则要努力学习,特别是英语数学,如销售类工作可以抓住学校的创业机会,在学校安排好自己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业或销售的尝试,并以今年暑假参加机电大赛的事情为契机,鼓励学生自己组队多参加大赛,获得名次后不管对于找工作还是考研都有非常大的优势,提高学生积极性,达到学习氛围良好的局面。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通过学习来培养大学生情绪智力。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博士在《情绪智力》中提出,情绪智力可以习得,学校应当对之进行系统的教学。但学校往往会忽略了这一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点放在问题学生身上,以解决实际矛盾来疏导学生的情绪。

高校可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开设“社会情感学习”、“情绪选择性团体辅导”等活动,引导学生如何与他人合作、调节自己的情绪及建设性地解决问题,能够帮助他们提升心理和行为健康水平,使他们以更好的姿态迎接包括学业在内的种种挑战,营造更加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1]。

(四)理解和信任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理解和信任是初级共情技巧的运用,是将谈话重点放在学生个人身上,是尊重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以平等的关系相待,以真诚的面孔相对,关注学生情绪变化,让学生体会到辅导员的真心,建立信任关系[2]。

(五)加大普及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自己的心理问题。

同时在迎新期间、考试周、毕业季、求职就业等关键节点,开设专门的讲座,开展针对性强的心理辅导;宣传内容的设计应更加贴近学生心理需求,避免呆板、生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