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家园合作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论文优秀

小编:纸韵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利用家园合作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论文篇一

  •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学习心得 推荐度:
  •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推荐度:
  •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 推荐度:
  • 如何有效开展家园共育心得体会 推荐度:
  • 如何让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一、幼儿园方面:

1、利用生活活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生活活动是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在幼儿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就必须重视生活活动中的培养。我们老师可以自编了一些简单的儿歌,使幼儿在掌握儿歌的同时,掌握操作的简单步骤,从而培养了这方面的能力。我们要尽量采用示范、榜样教育、比赛等形式,让孩子在自己观察学习中掌握生活自理的技能。要遵循孩子发展规律进行引导教育,才会促进幼儿这方面能力的发展。

2、用学习活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针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结合了一定学习活动的形式。可以选择如故事《漏嘴巴》等之类形象逼真的题材为教育内容,让孩子在体验故事情节的同时,了解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从而督促幼儿改掉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从而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3、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因此,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非常必要的,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在游戏活动中,利用区域活动、角色游戏等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如:在生活区,让幼儿用筷子练习夹豆子,培养幼儿用筷子的能力;在角色游戏娃娃家中,让幼儿通过帮娃娃穿衣服、穿裤子、穿鞋子等,从而使孩子们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实践证明,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家庭方面:

1、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幼儿园实施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让幼儿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和家园共育的重要性进行宣传教育,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有效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

2、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家长就必须重视在生活中的培养。在平时家中,家长对于一些孩子自己的事情可以试着让孩子自己做,如:穿衣服、系鞋带等;家长还可以让你们的孩子试着帮你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扫地、擦桌子等;而对于一些孩子不会做的事,家长可以耐心地辅导一下,这样持之以恒,你们孩子的自理能力自然会得到发展。

3、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与幼儿园教育同步。

家长在家中对幼儿实施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时时与幼儿园老师保持沟通,这样可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进度及幼儿在幼儿园的一些表现等,从而积极配合幼儿园,达到家园同步教育。可以通过家园栏、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除了这些形式,家长还可以利用接送幼儿的一段时间,与老师简单沟通一下幼儿最近的发展表现,在家长与老师的互动交流中,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从而使家长能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这样就会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教育培养好孩子,要靠学幼儿园、家长的积极配合,达到家园同步教育,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而且教育培养好孩子,要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

如何利用家园合作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篇2](一)源于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健康领域中,把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自理能力列为重要目标。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小班幼儿身体发展已适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教幼儿学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对今后孩子的身心健康与学会生活非常有益。可见,从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

(二)源于家园合作培养的需要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中指出:要求教师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从中可以看出,家园合作对课程实施与评价非常重要。

(三)源于我园家园合作中的实际需要

我园作为区家园社区整合教育特色示范园,十年来在家园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在幼儿园《生活课程》的实施中,我们积极探索多种家长参与合作培养的方法与形式,但经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对小班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存在如下问题:

1、家长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方法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调查表示,家长对小班幼儿生活课程了解的途径较狭隘,大部分家长对幼儿园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内容与方法不了解。有些家长有意识培养孩子的能力,但是方法不科学,不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进行指导,造成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较慢。

2、教师对家长的指导与评价方法缺乏针对性、直观性。目前,教师对家长的指导途径主要利用家长会等途径进行口头式指导,或者利用文字式的指导,指导形式以面向集体为主,缺乏针对性、且形式较单一。在对幼儿自理能力的评价方面教师仍作为评价的主体,而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方式则以口头或者大段文字为主,造成不能及时、直观的反映幼儿在某一阶段生活自理能力的情况,错过了培养的时机,从而影响了培养的成效。

《如何利用家园合作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宝宝生活任务书》:(以下简称“任务书”)是我园在探索家园合作开展生活课程实施与评价上的一次创新,主要通过“给爸爸妈妈的话”、“和爸爸妈妈一起学”、“和爸爸妈妈一起评”等内容,运用文本形式,每月为家长提供的操作提示、培养策略与评价内容,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指导和评价,是一本家长在家指导和评价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可操作手册。

家园合作:指家庭和幼儿园互相携手——合作教育。主要包含家园合作挖掘和运用教育资源、家园合作创设幼儿园和家庭的教育环境、家园合作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评价等。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指由家长、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针对小班生活自理能力的内容进行实施与评价,使幼儿初步具有洗手、入厕、饮水、用餐、穿衣、睡眠、整理等各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等。

通过实践研究形成了家园合作运用《小班宝宝任务书》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

(一)参与式细化目标,明确培养内容

参与式细化目标是指家长、教师、保育员学期初通过三位一体研讨、家长参与教研活动等途径,共同制定幼儿生活培养目标,并将每月培养重点内容进行细化,形成幼儿生活培养要求、教师操作提示、家长操作提示等内容。参与式细化目标让家长明确了教师、家长双方都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转变了家长的`观念,明确培养方向,以便更好地实施《任务书》中的内容。

操作提示:

﹡幼儿生活培养目标来源于《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以及《生活》教参内容。

﹡每月生活培养重点来源于本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要求及实际发展情况,如上学期培养重点9月洗手,10月擦脸等、11月午餐、12月穿脱-衣;下学期2月午餐、3月漱口、4月穿脱-衣、5月如厕、6月整理。

(二)儿歌式过程指导,尊重学习方式

儿歌式过程指导是指根据每月生活培养重点,将培养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列入《任务书》中。儿歌式过程指导策略尊重了小班幼儿的学习方式,增强幼儿学习生活技能的兴趣,为家园合作进行生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参照的文本内容,增强了家园共育的一致性。

操作提示:

﹡《任务书》中的儿歌来源于小班《生活》教参内容以及家园共育共同收集,并根据幼儿兴趣和能力发展要求进行筛选,选择一些朗朗上口、将生活技能练习具体形象地融入其中的儿歌编入手册。

﹡儿歌的学习与运用途径:

1、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在园运用儿歌与图片进行生活技能的学习,便于幼儿理解与掌握生活技能。

2、家长对照《任务书》中的儿歌在家对幼儿进行生活技能的指导,鼓励幼儿运用儿歌巩固对生活技能的操作。

(三)追踪式个案记录,关注个性需求

追踪式个案记录是指教师根据班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情况选定几名有一定代表性的个案追踪幼儿,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案追踪表记录表》,教师定期进入该幼儿家庭中,对幼儿进行追踪观察与记录,提出合理化建议。追踪式个案记录可让教师及时掌握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状况,便于教师监控家长对《任务书》的运用情况,对家长的指导方式进行分析和帮助。

操作提示:

﹡被追踪的幼儿有一定代表性,如:体弱儿、肥胖儿等特殊幼儿;自理能力较弱幼儿;《任务书》评价中反映能力较弱幼儿等。

﹡《个案追踪记录表》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情况分析;2、幼儿自理能力发展情况;3、家长运用任务书指导幼儿情况;4、指导对策与建议。

﹡教师追踪记录的形式一般通过走进该幼儿的家庭进行现场浸入式指导。

(四)图表式互动评价,优化评价机制

图表式互动评价是指根据《任务书》中每月幼儿生活培养重点,以月为时间单位制定评价表格。家长与教师用简单符号每天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表现进行互动评价,月末与教师进行交流,互相了解评价结果。图表示互动评价便于家园同步有针对性地实施培养策略,摒弃了传统评价的弊端,优化了评价机制。

操作提示:

﹡《任务书》评价表中评价内容与每月生活培养内容相对应,横格向为周次,竖向为培养要求。

﹡评价符号简单易懂,便于不同层次家长操作(做得很棒打★,基本做到打√,仍需加油打▲)。

﹡评价人员可以是家长、教师,也可是幼儿自己,教师与家长可鼓励幼儿自己做评价的主人。

(五)研讨式反馈交流,推广实践价值

研讨式反馈交流是指教师定期为家长搭建一些交流平台,如通过班级家长会、家委会会议、教研活动等,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以及《任务书》操作成效进行反馈交流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研讨式反馈交流作为一种沟通形式,为生活课程实施与评价提供可操作范本。

《如何利用家园合作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操作提示:

﹡研讨式反馈交流参与人员由年级组各班家长、保育员、教师三方人员组成。

﹡研讨式反馈交流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任务书使用情况的感受

2、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情况的反馈

3、对任务书的操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研讨式反馈交流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由教师当场做记录并通过班级网站、家园之窗等途径告知其他家长。

(一)幼儿层面

1.幼儿学习兴趣有提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运用《宝宝任务书》后,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显著的提升。表现在三方面:(1)孩子对于学习生活技能的兴趣提高了。变被动的学习到主动参与,无论园内和园外都能听到孩子边念儿歌边操作;(2)孩子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各项内容,如进餐、洗手、如厕等的操作更娴熟了,大部分幼儿都能掌握生活技能。

2.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有提高,变随意随性为坚持一贯。通过《任务书》的培养,督促了家长对幼儿家中的培养。以往孩子园内园外表现不一致的现象有很大程度的改观。

3.幼儿参与主动性有提高,变成人提示到自我管理。由于《任务书》中的评价方式简便、直观,有些能力强的孩子不需要通过家长来进行评价记录,家长反映这部分孩子经常自己记录与评价,自己能够用绘画的形式用★,√和▲来表示。这样做让孩子更清楚自己的不足,成为评价的主人,拓宽了评价的人员,让家长、教师与幼儿三方共同参与评价。

(二)家长层面

1.转变观念,重拾信心。以往,很多家长都认为幼儿自理能力培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对自己孩子在某些生活技能上的薄弱之处望洋兴叹,失去了培养的信心。《任务书》的出现使家长们重拾信心。

2.角色转换,平等对话。《任务书》让家长重新审视了自己在培养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家长不仅是观察者、倾听者、指导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学习者。有些家长反映,有些生活技能,比如擦脸的正确步骤,进餐的顺序等都是从孩子那里学来的方法,家长只有与孩子平等对话,以同伴与学习者的身份,才能更好的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3.改变方法,重视评价。家长对于家长改变指导方法,科学培养幼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参与评价,使家长明确了评价的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往包庇孩子的家长也纷纷改变了方法,因为他们从《任务书》中深切体会孩子的发展是最大的成功。

(三)教师层面

1.拓宽了沟通与指导的形式。《任务书》的出台,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形式拓宽了。原本口头的、个别的、小范围的沟通变成了书面的、面向全体的沟通,既提高家长的指导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增加了新的指导途径。

2.促进了家园有效合作。《任务书》是一本值得推广的家园共育可操作的手册,帮助家长具体了解幼儿园生活课程的评价指标,配合幼儿园在家庭开展生活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为家园同步开展课程实施与评价提供可操作的文本。

3.创新了幼儿园生活课程实施与评价形式。《任务书》的出台是一次新的创新,它丰富了幼儿园生活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形式,丰富了《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内容。

(一)挖广度,成为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可操作手册。

《任务书》只是课程实施与评价研究中的一项创新内容,它仅限于生活课程中生活自理能力这一内容。如何将手册内容续编且运用到《学习》、《运动》、《游戏》课程中是我们下阶段研究的方向。

(二)重效度,做到有效实施与有效管理的双轨齐下。

正如家长们的意见中所提,任务书的实施要关注到个体差异等方方面面,又到考虑到管理人员的及时监控和分析,因此有效实施与有效管理之间的平衡永远是个需要权衡的话题。

s("content_relate");

【如何利用家园合作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05-06如何培养托班孩子的自理能力05-06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07-02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抗压抗挫能力05-06如何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05-05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05-06宝宝入园如何培养自理能力05-06父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有哪些方法07-26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有哪些方法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