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谋杀了总统读后感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小编:曹czj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谁谋杀了总统读后感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一

很少有书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国外的小说。当面对纷繁复杂的名字时,我总是看不下去。可是《东方快车谋杀案》给我了与众不同的体验,整部作品行云流水、不疾不徐……这是典型的英国小说风格,你大可以在下着雨的傍晚,生了壁炉的火,躺在摇椅上静静地阅读。

豪华而浪漫的东方快车,纵情驰骋于辽阔的亚欧大陆上,大雪纷飞,将列车困于温科夫齐与布罗德之间。车厢内发生了一起神秘的谋杀,死者雷切特被足足刺了十二刀。十二名不同区域不同阶级的人,上至女王,下至教师,究竟谁是凶手?随着事件调查的的深入,波洛通过化学处理还原了未燃尽的信件上的几个字“阿姆斯特朗”!绑架、勒索、杀人、自杀、罪犯逃脱法律的审判,一系列惊人内幕抖露了出来。雷切特,原是阿姆斯特朗绑架案的真凶。

雷切特,你,罪大恶极。我们会带你出去兜兜风。在风雪之夜中,停下的不仅仅会是火车,还有你的生命!火车飞驰,铁轨碰撞的金属声,如同安眠药般,让你心安理得,但是满天飘舞的雪片其实是飞向你的刀片啊!

看完书,仍然久久无法释怀。什么才是真正的正义?

有人认为,道德是最高的法律,而法律仅仅是最低级的道德。当法律无法惩治那条漏网侥幸逃脱的鱼儿时,必然会遭受到道德的谴责。这个世界有这样的法外之地,就如白雪皑皑的南斯拉夫那段铁轨之上,十二名陪审对雷切特处以道德的裁决。

特别喜欢由这本书改编电影中波洛的一句话,“车上没有杀人犯,只有需要重生的人”。这本书有一个温暖的结局,让人拍手叫好。在最后,波洛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猜想,使真正的凶手得以涅槃脱身。波洛默许了这次谋杀,他得到了灵魂的升华,曾容不下任何凶杀的他,在这次事件中,认识到了比真相更为重要的东西——人性。保持本性的善良,这才是人性的最让人敬重的!法律无情人有情,这便是波洛行的正义。

人们不仅因为阿加莎的推理小说的剧情跌宕起伏而喜爱她的作品,更是由于她的作品总有些超越字与纸、超越生与死的东西。

谁谋杀了总统读后感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二

我这次阅读的书籍,正是阿加莎的代表作之一——《东方快车谋杀案》。这本书讲述了大侦探波洛在叙利亚完成一项委托后,搭乘辛普朗号东方快车回国,不知为何,这辆快车的豪华车厢竟一票难求,好在他遇到了好友布克先生,才挤上了这一列车。在一场午夜的大雪后,辛普朗号列车被迫停了下来,第二天一大早,列车上的人发现被众人所不喜的美国人雷切特死在了他的包厢,全身被刺了十二刀,并且包厢的门是被从里面反锁的。波洛在一层层的调查中,发现雷切特的真实身份是美国阿姆斯特朗绑架案的幕后凶手,本该被处以死刑的他钻了法律的漏洞逃脱了。而在之后的调查中,波洛又发现列车上的每位乘客都与阿姆斯特朗一家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故事的最后,在一切都真相大白后,波洛先生选择了包庇凶手们,向南斯拉夫警察提交他提出来的第一个结论。

雷切特既作为本案的被害人,又作为多起绑架案的犯罪嫌疑人,本该接受法律制裁的他,却依靠他积累起来的巨大财富,利用他手头掌握的很多人的秘密,钻了法律的漏洞从而逃脱。按理来说,他的死亡会让大家拍手称快,但是如果他在一个案件中成为了被害人,那事情的性质似乎有所改变。但有时会思考,如果雷切特没有被害,而是继续这样隐姓埋名下去,是否又是对那些案件被害人及其家属的不公。

车上的其他乘客们,一方面正如阿姆斯特朗太太的母亲琳达·阿登在文末说的,“社会给他定了罪,我们只是执行判决。”这样看来雷切特的死似乎无可厚非,他已经犯下谭天大罪,本就该被社会定罪,并执行判决。但另一方面,将执行判决的权利交由车上的.这十多位乘客又会引起其他争议。不过世事无常。凶手们都是与阿姆斯特朗案息息相关的人,她们体会到失去亲人挚友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正是雷切特带给他们的,这时候,乘客们的行为又不会让人觉得难以理解。

作为文中的主角,大侦探波洛先生,他诙谐幽默,老于世故,有着超乎常人的观察力以及推理能力,能从一个人的眼神,一个动作甚至是一句话推断出其隐含的信息。作为一个侦探,他拥有着出色的能力,除此之外,在这个故事中,他又有着饱含柔情的同理心,在追求极致正义的同时,又能对社会不公之事有自己的看法与做法。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以1932年轰动一时的真实案件为蓝本,阿加莎以她高超的写作天赋与深厚的刻画人物功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副真实的画卷,在这个画卷上我们能看到正义与邪恶的战斗,现实与情感的纠缠。并且以一种读者意想不到的结局结尾,不管是凶手,还是整个故事的结尾,读者在一开始阅读时都不会想到。并且全文从一开始就慢慢交代了所有的线索,能让读者在这些线索中慢慢摸索体会,而不是其他一些推理小说一样在真相大白后才一步一步交代如何根据各种线索进行推理。并且最后阿加莎完成波洛先生的转变,将书的灵魂进行了升华。

不得不说,这本书有很大的可读性,不愧是能流传至今的经典著作。

谁谋杀了总统读后感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三

我得承认我对于阿婆的波洛系列是没有什么“抵抗力”的,尤其是像本书这样的经典之作,虽然我已经读过贵州和人文两个版本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但是看到新星版的时候,还是要找来又读了一遍。不过我没有考据癖,更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所以无法说出这三个版本的异同,不过无论这三个版本存在什么样程度的不同,却都不影响故事本身的精彩性,我想这也应该是经典故事的特点,那就是无论用何种语言来呈现,都不会令其失色。

我想波洛先生在本案中遇到了所有侦探都不愿意遇到的情况,似乎所有的人都拥有近乎完美的脱罪证据,也似乎都没有一点点的犯罪动机,好吧,有的人有,但却依然拥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这个推理界中永恒的题材——在本案中也呈现得几乎无懈可击。我不知道继续说下去会不会发生泄底这样扫兴的事情,那么关于谜底我只好说:最真实的答案也许正是窗外的那场大雪给出的。

我始终在考虑波洛先生为何会是一位伟大的侦探,我想除去他那完美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卓越的观察能力之外,更重要的应该就是他对于人性的绝佳的洞察力。每每在证据链完整之前,他就已经预感到了凶手是谁,只是还差一两个环节让一切“完美”起来,让他的“灰色的脑细胞”来确定出所有的事实。而也正是他对于人性的了解,也让他每每在揭穿谜底的同时,还能做出遵从内心的抉择,比如本案。

有时,我就在想也许波洛先生应该算是幸运的,因为他所处时代的法律还不是无孔不入、巨细靡遗的,科技也没有如今这般霸道与强势,那古时的荣耀和正义还能在人们的心里占据一席之地,同时还有不少模糊的领域和地区,有条件让人们做出遵从良心的抉择。而如果是现在这个世界,我真不知道波洛先生该如何做他关于本案最后的陈词。也许,他的伟大更多地是属于那个失去的时代。

而赫尔克里波洛的伟大,也正映衬除了他的创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伟大。这位伟大侦探的所有特质都是她所赋予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由此推论出,我的的作者也拥有相同或者类似的特质,而这也是我钦佩这些优秀的推理作家的原因。我想我们也应该算是幸运的,有伟大的作者和他们精彩的故事,来陪伴,而且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我想这一切应该让我感到满足。

给本书打分是多余的,因为它一定会是满分五颗星,甚至我都有点感到为这样的故事写评论都是多余的,如果真要写,也许三个字就够了:去读吧!

谁谋杀了总统读后感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四

在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伟大侦探小说家中,阿加莎克里斯蒂是唯一的女性。她在侦探小说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就,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令很多同辈都难以忘其项背。从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在一战后的1920年发表了处女作《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好事多磨,这部算不上成功的小说创作期间却经历了一波三折,差一点无果而终。有了良好开头,成功就指日可待并顺理成章了。阿加莎克里斯蒂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侦探小说,人们津津乐道于她笔下那个留着小胡子的矮个子侦探波洛,更对其作品如数家珍,《罗杰疑案》、《无人生还》、《尼罗河上的惨案》等作品都有着广泛声誉,并在侦探迷心底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所有侦探小说中,有一部作品无论如何都可以说是最优秀的,它的逻辑推理完美到无懈可击,它的故事堪称精彩连连,它令读过的人过目难忘。这部侦探小说可以说奠定了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在侦探小说领域的至尊地位,但其实这部小说的重要意义还不止于此,它的独特视角叙述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极其舒适惬意。此外,通过这部小说,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读者的普遍尊重,也赢得了读者的好感和赞誉。她不为了情节引人入胜而故弄玄虚,她也不看低读者智商。源于尊重,必将赢得尊重。这部小说就是《东方快车谋杀案》。

《东方快车谋杀案》讲述了侦探波洛在完成一项任务后返回英国的路上,临时紧急搭乘了辛普朗东方快车,在加来车厢遭遇了一系列离奇事件。本是旅游淡季,不可思议的是,这节车厢上却座无虚席,13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客人选择了同一天出行,并订购了这节车厢的包房。更离奇的还在后面,全程预计三天抵达法国加来的这列快车,却因暴雪在中途被迫停了下来。就在当天夜里,一桩离奇的谋杀案发生了,受害人雷切特被人捅了12刀,惨死在自己的包厢里。波洛临危受命,在客车董事布克先生的托付下代为侦破这起案件。受害人所在的包厢里外门锁得完好如初,车窗外更是皑皑白雪,把列车困得动弹不得,凶手仿佛人间蒸发了。受害人被刺的12刀力度不一,刀法紊乱,还出现左右手不同的习惯。这还没完,波洛很快在包厢内发现一块边角绣着h首字母的女用手帕,还发现了一根烟斗通条、两根形状不同的火柴梗,以及一块表壳被砸瘪、时针指向一点一刻的金表,这一切使得案件变得更加复杂。波洛、布克和列车的医生康斯坦汀逐渐发现每一个人都很可疑,杀手显然经过周密策划,并布下重重疑团。虽然如此,在波洛缜密逻辑推理的步步推进下,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可以说,《东方快车谋杀案》这部侦探小说从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读过的人无不称赞它的构思奇巧,看似毫无道理,却又处处合情合理,严丝合缝,令挑剔的读者无懈可击。熟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首先,这部小说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来源于生活中真实事件——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林德伯格绑架案;其次,小说虽然可以是虚构的,但小说不能脱离生活常识,不能凌驾于现实而凭空想象或故弄玄虚,欺骗和愚弄读者既不可取,也得不偿失。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但她的作品从未偏离生活的真实而天马行空;最后,我们通过这部作品,也隐隐看到阿加莎克里斯蒂善良、正直、高贵的心地,作品虽然只是普通人眼里的消遣读物,她却在谋篇布局中,绵密自然的行文里,种下了真善美的种子,人性的闪光,正义的讴歌,都是故事之外的馈赠。

就如何写好侦探小说,阿加莎克里斯蒂颇有感触地说过,“一部好的侦探小说,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故事中的人物写得模棱两可:既像是罪犯,又由于某种原因让人觉得不像罪犯。说不通,但又的确是其所为。”在《东方快车谋杀案》这部侦探小说中,我们看到了这位侦探女王驾轻就熟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情理相融并层层推进的故事发展脉络,天衣无缝并无懈可击的逻辑推理。

如果说《东方快车谋杀案》这部小说赢得了读者的喜爱,那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就更是如此。人们亲切地称呼她为阿婆。在阿婆数量庞大的侦探小说作品中,总会有那么几部让你痴迷,让人欲罢不能。读阿婆的小说,是侦探迷的赏心乐事。

谁谋杀了总统读后感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五

“柯南道尔之后最伟大的侦探小说家,是侦探文学黄金时代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无可争议的侦探小说女王,侦探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无人生还》初识阿婆便对她炉火纯青的推理心生敬佩,《东方快车谋杀案》读毕后更是感动于阿婆笔下藏匿在事态万象背后那点滴的人情冷暖。

正处交通运行淡季却意外爆满的火车,席位一票难求。小胡子侦探波洛不知不觉中卷入了火车上一场扑朔迷离的案件中: 因突如其来的雪灾,火车被迫停封闭,除了一位知心好友外,连得力的警察也没有。侦探波洛孤身奋战,对付12位嫌疑提前布下的陷阱,想想都替他捏一把汗。在《东方快车》全书读到三分之二,种种蛛丝马迹和阴谋逐渐显露出来时,阿婆的勇气便可见一斑,这样剧情中易出bug的宏伟故事背景,即使是在推理的黄金年代,这种战略性的构思也是超前的。更彰显推理实力的是,全书没有一处叙诡,包括12位嫌疑人的证词在内,波洛发现的每一处证据都按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循着理性的光辉迸发在读者的眼前,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种种可能被体察到的人性之恶被阿婆借波洛之手“温柔”得撕开、揭露,评判正义和罪恶的法官继《无人生还》后,这次以脱离常形的“审判之义”再次出现在了《东方快车》之中,借助于“推理”这把快准狠的“利刃”,对多样人性的探讨和揭露,是阿婆作品中一个无法回避的主题。

一位侦探加一位得力的帮手(华生)是福尔摩斯的故事,两位“侦探”(兄弟两人共同写作)对付罪犯是埃勒里奎因的传说,那么一位侦探对付12位嫌疑人和更多的谜团,似乎只有小胡子侦探波洛。

不难想象,阿婆的很多其他作品:如《阳光下的罪恶》、《尼罗河上的惨案》等,如果诞生在一些国内推理作者的笔下,很可能会为了猎奇将犯罪场面写得五腥八味。可是阿婆的文笔在推理作家中是少见的熨帖优美,让我感受到了紧贴于缜密逻辑之中、英伦风味十足的文学美感(暂时没读过连城三纪彦)。不管是一个接一个离奇死亡的《无人生还》,还是密闭空间中一具尸体、12个嫌疑人的紧急情形,在阿婆的笔下纯粹的恐怖氛围都被瓦解分离,取代之以娓娓道来、不急不慢的叙述。这虽然不免让一部分人觉得阿婆的文字过于啰嗦, 可是如果没有了这样具有层次、不吝心血的描写,也无法施展出这样张力十足的情节起伏,想想如果没有那一页一页的证词、证据展现于你眼前,就算直接告诉我们凶手是谁恐怕也会让人云里雾里。作为女作家的阿婆有与生俱来的细腻体察感,人物的一颦一笑、一张一弛都能被她精准得捕捉到,《东方快车》中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戏精”美国哈巴特老太太,整个案件中的她的动作和形象就像是大街上的的多事老太,一刻也停不下来,波洛对她也是无可奈何。然而在她真实身份公布之前,我一点也没怀疑过她的“演技”,更无法想象这居然是她的演技。在阿婆的刻画下,她的乖张和“做作”却显得并不做作,给沉重的案子增添了几分人情味。

这是阿婆的厉害之处之一。

另一方面,让我觉得有趣的一点是,在没读阿婆作品之前,包括我在内,很多人对波洛和马普尔小姐的认知远低于百年来世界读者口口相传的侦探代表福尔摩斯,这也反映出了一个事实:“福尔摩斯”系列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但是相比而言阿加莎写的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推理小说,这是毋庸置疑的。绝大部分她的作品中,推理的笔墨都是详细而循次渐入的,简单领略一下也好,想完全参与到这场推理游戏中更是没问题。波洛的形象或许并不如福尔摩斯般让读者讨喜,但是,阿婆作品中那耐人寻味的情节和值得仿佛咀嚼的文字美感却如福尔摩斯般流传扎根在我们心中。在某个慵懒的午后,一杯咖啡,一张椅子,即使再次打开某一本读过的阿婆的书,又会是一场奇妙的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