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课堂换位思考心得体会 换位思考体验人生

小编:曹czj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生课堂换位思考心得体会 换位思考体验人生篇一

学校的住校生,每天早上需要6:30起床,6:50开始跑早操。随着天气的越来越冷,住校生往往会在床上懒到6:45,然后以惊人的速度快速起床在打铃之前冲到操场。住校生最喜欢的是下雪或者下小雨的天气,因为这样就可以有理由在床上懒下去,不必挨冻。

天气寒冷,学校的热水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学校有六百左右的住校生。于是,每天几乎都可以看到热水池那十几个水龙头每到热水供应时间,人山人海,同学们排长队接热水。到晚上,排队的人就更多了。就会发生经常有人接不到热水的情况。接不到热水的人,谩骂者有之;责备者有之。对象无一例外的都是——烧水工人。

通过观察我发现,同学们接热水的时间几乎都是一样的:早上起床、第二节课后和晚自习放学后,这样就造成了热水的暂时不足。而其余时间因为水是烧开的,并且是满的,烧水工人就没办法只好歇着。另外,天气寒冷,很多同学都把水杯装满热水放在手里取暖,水稍微凉一点就倒掉,再换热水,如此一来就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有热水的时候,大家一点也不知道珍惜,等到没有的时候又去抱怨。发现了这些之后,我突然觉得心里有点说不来的内疚。

换位思考,人人都有自己的难处。设想一下,如果你是烧水工人,面对这样的事情你会怎样?我们总是想着自己方便,而不去考虑是不是会因此给别人带来不便,回过头来,还要再去埋怨别人,真是太不应该了。另外,不要光想着自己的不痛快,偶尔也为别人着想一下,你会发现自己的心里会平和很多。

人生课堂换位思考心得体会 换位思考体验人生篇二

今天,华东师大的孔企平教授给学员做了“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精彩报告。孔老师从实际入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深入浅出的给学员讲授了什么是案例研究、如何进行案例研究、怎样进行案例写作、以及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等问题。 回顾今天的学习,除了学习到一些从未接触到的知识外,还解决了我以前的一些教学中的困惑,其中特别有感触的是:课堂教学一定要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

当前新课程研究的热点是有关“四基”的理论和“两能”的提法。“四基”,也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两能”是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思考的空间、表达的空间、实践的空间和交往的空间。其中,思考的空间尤为重要。

下面给大家呈现一个案例来引起我们的反思。“蔡金发的研究” 题目是:有一些孩子和一些匹萨饼。7个女孩平分2个匹萨饼,3个男孩平分1个匹萨饼。

a.每个女孩分得的匹萨饼与每个男孩分得的匹萨饼一样多吗?

解释或展示你是如何找到答案的。

解释或展示你是如何找到答案的。

测试结果分析:超过90%的中国学生使用了如下的常规策略:每个男孩将分得1/3个匹萨饼,而每个女孩将分得2/7个匹萨饼。如果要比较1/3和2/7的大小,只要把这两个分数通分(1/3=7/21,2/7=6/21,7/21-6/21=1/21)或是把它们都转化为小数(1/3=0.33, 2/7=0.29, 0.33-0.29=0.04),就可知道1/3大于2/7。

只有大约20%的美国学生使用了这种常规策略。

相反地,绝大多数的美国学生使用了如下的非常规策略中的一种。

解法1:三个女孩分一个匹萨饼,另外三个女孩分另一个匹萨饼。这六个女孩中的每个女孩都与三个男孩中的每个男孩分得同样多的匹萨饼。但是有一个女孩没有分得匹萨饼。所以,每个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更多。

解法2:三个女孩分一个匹萨饼,剩下的四个女孩分一个匹萨饼。剩下的四个女孩每人分得的匹萨饼要少于每个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所以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更多。

解法3:7个女孩有2个匹萨饼,3个男孩有1个匹萨饼。女孩所拥有的匹萨饼是男孩所拥有的匹萨饼的2倍。但女孩的人数却不止男孩人数的2倍,所以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更多。

解法4:每个匹萨饼被分成4块。每个女孩分得1块,还剩余1块。每个男孩分得1块,也还剩余1块。剩下的1块必须由7个女孩再次来分,而另外剩下的1块只需要3个男孩再次来分,所以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更多。

这个例子表明了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困境。

尽管常规的策略明显地非常有效并且易于应用到解决其他的类似问题,但是这种常规策略却显示不出什么创意。

相反地,尽管非常规的策略显示出学生思维上的创意,但这些策略几乎不适用于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

这个案例说明我国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常规策略上的有效性,以及美国课堂教学在发展创造性数学思维上的有效性。我想,我们只有将这两种有效性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趋于平衡。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很多时候为了急于求成,没有顾及到学生的`认知过程,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达的空间、实践的空间和和交往的空间而是直接告诉学生某个类型按什么形式去做即可,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长期下去,势必造成学生思维僵化、做题机械化、缺乏创新思维的火花和勇于探究的勇气。

我们知道“熟能生巧”,但不恰当的练习(量大、形式单一、不分层次)和讲授还会导致“熟能生厌”、“熟能生笨”。比如,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为了“省事”,有时直接告诉了学生什么类型就用什么方法。还有在计算教学中,有时没有让学生经历算法形成的过程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算。其实,我们只需把脚步放慢一些,给学生一些探索和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一些交流和表达的空间,给学生一些猜测和质疑的空间,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优化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孰能生笨”转化为“熟能生智”。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给自己的课堂教学也做了一下诊断,今后努力的方向是: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

人生课堂换位思考心得体会 换位思考体验人生篇三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人生我主宰》。

20xx年,新课改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迈入了我们的课堂,回首走过几年的课改之路,我感受颇深。

感谢新课改让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学会了小组合作,让学生学会了展示。我们建立了学习小组,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打造了小组团队精神,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都有获到成功的机会。原来的英语课堂,我讲,学生记,我教,学生听,感觉自己在唱独角戏。对于英语单词和句子的学习,也是单一的我领读,学生跟读,甚至有些孩子怕发音不正确,羞于开口。而如今的英语课堂上学生们不再羞涩,看到的是他们充满自信的笑容,听到的是他们琅琅的英语读书声。小组长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分配任务,角色,布置作业。学生们各显其能,乐在其中。小组展示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歌谣,游戏,角色扮演,模仿秀,自编英语小话剧等等,看着他们自创的这些展示形式,心里不免有些感动。新课改让学生们都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的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感谢新课改让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转变了我的角色,我们学会了尊重、赏识、鼓励学生。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我们老师表演的舞台。在课堂上学生是自己的主人,他们或站或立的听,说,玩,演,构建了和谐、愉悦的鲜活课堂。我们真正成为了"导师",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人生我主宰"!当每一个学生回答完自己的问题时,其他所有同学都必须为回答问题学生鼓掌,教师也要给予及时评价,建立他们的自信心。

最后,让我们再次感谢新课改,让我的课堂变枯燥为有趣,变呆板为灵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人生我主宰”。

人生课堂换位思考心得体会 换位思考体验人生篇四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的课堂我做主》。

以前,我是一个不敢大声说话的腼腆的女孩,有时甚至别人说话的声音打了,我都会莫名其妙地紧张起来。课堂上,哪怕老师提出来的问题再简单,我也从不举手,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在路上,只要远远地看见老师,我的心就会砰砰地跳个不停,这个时候的我要么低着头假装没看见,妖媚绕道走。

我也经常埋怨自己:为什么不能开朗一些、大胆一些,做一个敢说、敢做、敢为的女孩。为此,我也曾经努力地锻炼过自己,上课的时候我也强迫自己举手、命令自己争着回答问题。可是,我的手举的总是比别人慢;看见老师了,我鼓励自己大大方方地说:“老师好!”。可是我的声音小得连自己都听不见。很长时间我都在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一点出息都没有?就连我自己都差点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这个学期,我们学校在原来县全由课堂的基础上,有进行了深入的提高和优化。在新的课堂模式下,发言已经不是几个所谓优秀学生的专利了。按照我们学校“七星少年”评比细则的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展示自我、主宰自我、推介自我,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同学和老师。按照学案上面学习目标的要求,自主的完成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课堂真的成了我们的天下。在课堂上,看着同学们那么急切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辩论着自己的见解,我这个自认为没有出息的人也按捺不住自己,竟然情不自禁的参与到了他们的讨论与展示当中去了。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各位老师。

人生课堂换位思考心得体会 换位思考体验人生篇五

与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男人和女人,倒不如分为熟人与陌生人。根据最新的统计,截止2015年,全球共有73.47亿人,并且持不断快速增长的趋势,全球每天有38万人出生,平均每年增长7757万人。

世界这么大,陌生人总是无法忽视的存在。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两个陌生人仅有的,也是最好的默契,便是修养。

《傅雷家书》很久以前便有耳闻,母亲也是近乎狂热地崇拜了好久。它是由次子傅敏将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编纂而成,在文坛中也是轰动一时并且畅销不衰,拥有极高的地位。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__”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十二年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从出国留学、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这些家书并没有华丽的辞藻或是绝妙的文笔。它们很朴素,不经脂粉钗环的妆扮,却饱含着一种种鲜明而真实的情感,或是思念,或是悲伤。傅雷作为一位父亲的复杂心理在寥寥数笔中浮现——他身为人父,需要在儿子面前树立威严。但威严就势必会减弱父亲对儿子的慈爱,他会去打、去骂,可他又想好好去爱、去呵护。

但最让人震撼的,不是傅雷对儿子的情感,而是傅雷对儿子的教育。傅雷的家教里不仅有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面的教育,更有着其个人思想的折射。

而其中的一些经验,可能你活完这一辈子也领会不到。

家教好坏的最集中体现在修养上。一个人的修养能完美折射出一个人的文化、知识、素质,也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境遇、交际圈,乃至人生。

在中国,日本好像并不受人待见。也的确,他们在战争中的暴行确实令人发指。但无可厚非的是,日本的国民修养绝对是要比我们高一大截。日本的文化是从我们中国传过去的,但区别在于我们把大部分都抛弃了,他们却传承了下来,并演变成了一种生活的习惯。他们会在称呼彼此的名字后加上敬语“君”;“谢谢”二字更是不离口;初次见面会想对方鞠躬,并说上一句“请多关照”。或许有些形式主义,但修养也正体现在这里。

你有你的界限,我有我的区间,彼此不逾越,互相不侵犯,这种心照不宣地为对方考虑,是善意,是默契,是修养。

你我山水相逢,而修养是最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