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读后感(汇总17篇)

小编:雅蕊

读后感是对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的归纳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所读材料的信息。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时有所帮助。

孝经读后感

自从进入小学以来,我看过读过很多书,有:《笑猫日记》《淘气包马小跳》《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狼王梦》《第七条猎狗》等等,去年年底开始,我与妈妈又开始学习诵读国学经典系列,目前已诵读完毕的有《大学》《中庸》《孝经》《笠翁对韵》《三字经》《弟子规》等等。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孝经》。

这本书讲到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

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排在第一位的。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古代卖身丧父、弃官寻母的故事,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表达的情感却是一样,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其实,今天,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比如:放学到家时,搬一把椅子给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给父母痛饮;在父母疲惫时说些关心的话语就足以令父母心情变好,孝敬父母原来就这么简单。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让我的爸爸妈妈欣慰,高兴和快乐。

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因此,我们应该用我们的优异成绩,我们的健康幸福成长来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孝经》读后感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孝经》乃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之词,百善孝为先,《孝经》的通篇理论便是孝道,可是这个“孝”并不只是对父母的奉养,而有更深刻的含义。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一样等级的人应当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一样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这与之后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一样的。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我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我为先还要先其兄。

对待兄弟们都以理对待。这也就是孔子的理论不一样于其他的地方吧。《孝经》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它还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最终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学校为我们推荐《孝经》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对自我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才后悔。其实,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我们都要理解父母,记住一个字—孝!

孝经读后感

利用暑假,我阅读了曾参编著的《孝经》。我明白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正如《弟子规》教育我们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孝为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乃至普通百姓都明白孝的重要性。周朝因为有了孝悌的美德传承,所以一直兴盛了八百多年,周文王更是以身效仿,父亲重病在床,他衣不解带的服侍父亲,给天下百姓做出了一个好的榜样。受人尊敬的文化战士鲁迅,一生对母亲至爱至孝,让母亲吃饱、穿暖、住好,独自一人照顾着母亲的饮食起居,从无半句怨言。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为了治好母亲的粗脖子病和父亲的雀目病,潜心学医,翻遍大量医书,四处拜师学医,最终在他坚持不懈、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了根治这两种病的药方,而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代名医,著成了《千金方》,被世人尊称为“药王”。春秋时期的一位隐士名叫老莱子,他非常孝顺,总是把最可口的食物和最好的衣物、用品来供养双亲,甚至在自己年过古稀之后,还把两位老人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

俗话说,我们学习国学经典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如《孝经》里所说的: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只有先做到了“事亲”,将来才能治国、平天下。而要做到“事亲”,我觉得应该要先做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担忧,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种表现,也是孝的根本。我们现在孝敬父母就要学会体谅父母,理解父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应该帮着父母做,多在闲暇时陪父母散散步,聊聊天,多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只需这样,父母就会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的脸上就会多绽放一些笑容。

《孝经》读后感

寒假里,我买了一本《孝经》,这本书主要讲了古代孝子是如何孝顺自己父母的,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汝南安阳(如今河南)的蔡顺,他十分孝顺自己的老母,不过年有丧父。后来又赶上了王莽作乱,建立新朝,年年饥荒,柴贵米贵,于是蔡顺不得不采桑葚充饥。

有次蔡顺采果时,遇见了红眉军。军中的领袖问为什么把桑葚红的放一边,黑的放一边,蔡顺回答:“红的甜,给老母吃。而黑的酸,给自己吃。”红眉领袖被他的一片孝心感动了,送给了蔡顺三斗白米,一头肥牛。让蔡顺回去孝敬她的老母去。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要孝?"我会告诉你:”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父母提供的.。我记得二零一六年的一月份最冷的时候有零下十几度,爸爸为了早点干好活,六七点钟就出去干活了,回来的时候,爸爸的手已经冻裂了,出现了一条条裂纹,流出了血。我想:古代人都那么孝顺父母,那我得更好的对待父母了。于是我给爸爸沏了一杯茶,又给爸爸打了一盆热水洗脚。

于是我终于深知了父母对我的爱,我以后得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了。

《孝经》读后感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十分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我的父母,怎样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样能不孝。

孝经读后感

寒假里,我买了一本《孝经》,这本书主要讲了古代孝子是如何孝顺自己父母的,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汝南安阳(如今河南)的蔡顺,他十分孝顺自己的老母,不过年有丧父。后来又赶上了王莽作乱,建立新朝,年年饥荒,柴贵米贵,于是蔡顺不得不采桑葚充饥。

有次蔡顺采果时,遇见了红眉军。军中的领袖问为什么把桑葚红的放一边,黑的放一边,蔡顺回答:“红的甜,给老母吃。而黑的酸,给自己吃。”红眉领袖被他的一片孝心感动了,送给了蔡顺三斗白米,一头肥牛。让蔡顺回去孝敬她的老母去。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要孝?"我会告诉你:”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父母提供的。我记得二零一六年的`一月份最冷的时候有零下十几度,爸爸为了早点干好活,六七点钟就出去干活了,回来的时候,爸爸的手已经冻裂了,出现了一条条裂纹,流出了血。我想:古代人都那么孝顺父母,那我得更好的对待父母了。于是我给爸爸沏了一杯茶,又给爸爸打了一盆热水洗脚。

于是我终于深知了父母对我的爱,我以后得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孝经读后感

前几天,老师领着我们学习了《孝经》第一章,从字面上看,一定和“孝顺”有关系。

读了这篇__之后,原来我猜的没错,主要内容就是围绕着“孝”来写的'。孔子和他的徒弟曾子在家闲聊,孔子说以前的先王都有着高贵的品质和孝顺的品德。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孝顺父母,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轻易去损伤自己的身体,这是孝顺的第一步,其次要学习,要报效祖国,扬名于后世。

学习过之后,我知道了古人和我们现在的人一样,都是要孝顺父母,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为祖国增光!

孝经读后感

中国的孝道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的讲论孝道。

《孝经》,在中国的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仅短短的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下到上至诸侯,下至黎民百姓,无一不是遵守孝道的。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亩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人性至孝,其情可悯。“尽孝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无鸟私情,情理可恕。李密从小父丧母弃,孤苦伶仃,祖母含辛茹苦,促其成长,后来他因孝被举荐,屡被征召,祖母却日薄西山,朝不虑夕。尽忠还是尽孝,李密进退两难,侍奉新君,焉知福祸?且远离祖母,情何以堪?辞命尽孝,抱养祖母却逆君美意,横祸将至,李密思量再三,婉转陈词,恳请皇上准许他先尽孝后敬忠。李密睿智,避而不谈转侍君的忧惧,却大肆渲染自己对祖母的感情与孝心,感动了皇帝。

“百善孝为先”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子欲养而亲不待”则是许多人的遗憾,所以我们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要关心自己的亲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古人以孝治天下,孝,无论在家还是在中国都是核心。孝的观念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最为深重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如果一个人没有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孝敬父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条件,就是听他们的话,只要他们说的是对的,就要照着去做,因为这些多少有点好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做到由孝及爱,上爱下孝,就可温暖人间,和谐统一。

“百善孝当头”是的,像是阳光下美好的一种情感,或许我们并没有在意,或许我们并不知道珍惜,其实世间最纯净的情感一直荡漾在我们的周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人生的真谛。

孝经读后感

孝,是世人一直传颂的美德,是心中难以言弃的珍宝。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翻涌而去,飞溅的浪花中浮现出无数“至孝之人”的面庞。

子曰:“人之行,莫大于孝。”蝎子是一种可怕的动物,可谁又知道他们为繁衍后代可以忍受背脊撕裂的痛苦?而我们从呱呱坠地开始,父母便含辛茹苦抚养成长,我们的顽皮与任性,不知使他们留下了多少辛酸的泪水,可以说父母为了我们的成长,倾尽所有。

昔日,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三迁房舍。又见孟子不思上进,担心其学业半途而废,便狠心断织教育孟子。从孟母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女的关爱,看到了父母希望儿女成才的殷切期望。每当雨果在创作途中感到烦躁不安时,母亲那温暖的双手,总是轻轻的放在他的双肩上,以抚平他心中的不安和焦虑。正是因为有了母亲默默的关爱,也使他最终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文学家。

其实,父母对我们的爱,不仅仅体现在教育上,更融进了我们的点滴生活之中。今天,当我们放学回家后,同样是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却为我们早早做好了一桌可口的饭菜;今天,当我们卧病在床时,同样心力交瘁的父母却嘘寒问暖,彻夜不眠;今天,当我们深夜苦读时,睡衣深沉的父母仍然不辞辛劳,陪伴在我们左右。一杯热奶,一句问候,浓浓的爱意让我们倍感温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一句诗,吟出了我们心中所有的感激!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小黄香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留下他与父亲一起生活。夏天,他把父亲蚊帐里的蚊子捉完,然后用扇子扇冷凉席才让父亲睡。冬天,他在父亲睡前先用身子暖和父亲的床席,未免父亲受冻。他身影幺小,却用心诠释着尽孝的真谛,这抹芬芳弥漫在三字经中愈久弥香。而当下更有捐肾救母的田世国用行动证明着新时代的青年对“孝”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

而对我来说,什么算是孝呢?我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中,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就是我的天,我的全部。我每天与她谈心,她最喜欢听我在学校里取得的成绩,虽然我的成绩并不理想,但是任何一个小小的进步都会使母亲非常高兴,我爱和她讨论每天在学校里发生的趣事,我回味,她分享,欢笑中,我让母亲忘却了辛劳。也许此刻我的孝仅仅只能停留在替母亲分忧解愁、与母亲谈心聊天、还有努力时自己的学业更上一层楼上,然而,我却坚信,只要我心存感激,在未来的某一天,这粒孝心的种子必将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为母亲撑起一片蓝天。

心存感激、回报父母,让这爱的笔触记录下与父母共度的每一个不可缺少的灿烂章回;心存感激、回报父母,让那些父母为了我们付出的艰难岁月教会我们坚强乐观,为我们的人生大厦垫下最坚实的基石;心存感激、回报父母,让生命的一切惊喜与感动陪伴我们和父母走过细水长流。把孝心传递给普天下所有的挚爱双亲吧!

《孝经》读后感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乃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之词,百善孝为先,《孝经》的通篇理论便是孝道,但是这个“孝”并不只是对父母的奉养,而有更深刻的含义。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同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这与后来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为先还要先其兄。对待兄弟们都以理对待。这也就是孔子的理论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吧。

《孝经》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它还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学校为我们推荐《孝经》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才后悔。其实,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我们都要理解父母,记住一个字—孝!

孝经读后感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为先,它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的报答。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感毁伤,孝之始也。”孝的发端是不忍之心。当你伤害了别人,你的妈妈为此而蒙羞。如果你想到了这一点,就不会伤害别人,而双方父母都会开心。

一棵茂盛的树,为何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好比我们人一样为何学业有成、家财万贯。为何有这样的成果,那都是祖祖辈辈积德呀!若是我们只爱小不敬老,花儿、果实迟早有一天会枯萎的,家族也会堕落。

“孝”五千年一脉相承,无论中国如何变化,始终注定孝是中华民族爱的结晶,始终注定要孝养父母,当“树欲停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可要终身遗憾了。

当你看岁月痕迹不停出现在父母额头上。你会想我会怎么对父母,我要带父母去哪里玩,哪里吃好吃的。那是不可能的,他们咬都咬不动,走都走不动。他们不要什么,他们需要的是寂寞时的陪伴,在他生病时的问候。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现在的人把孝之始似乎忽略了,只有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安逸。赶快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他比山珍海味,盛世华衣,数以万计的金钱珍贵的多。

世事沧桑,岁月流失,用爱去碰撞音符,奏出世界中最美好的孝亲乐章吧!让洪亮的歌声在广阔的天地间徘徊!

孝经读后感

关于《孝经》的标题,班固在《孝经艺文志》中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是说,《孝经》之“经”,不是经典之“经”,而是源自《孝经》中“夫孝,天之经也”之“经”,意为“孝是天下的大经大法”。《孝经》有着不同的版本。主要有今文《孝经》和古文《孝经》两种。今文《孝经》据称出自汉初,河间人颜芝原藏,因为是用通行的隶书字体书写,所以称今文《孝经》。《汉书?艺文志》载:“《孝经》一篇,十八章”。郑玄为之作注。古文《孝经》相传出孔子故居壁中,因为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所以称为古文《孝经》。《汉书?艺文志》载:“《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孔安国为之作注。

通行本(即唐玄宗注、宋刑(曰丙)(上下构造)疏的《孝经正义》)分为十八章,以孔子与曾子问答的方式阐发孝治思想。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那么之;那么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到达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

《孝经》出自孔子故居墙壁藏书中。据传孔壁藏书为孔子裔孙孔鲋于秦末时所藏,汉武帝时鲁恭王扩建宫舍,推倒孔子故居墙壁始被发现。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无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关于《孝经》的作者,说法不一,《汉书?艺文志》记载,“《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是说《孝经》为孔子所作。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却记载,曾子“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是说《孝经》为曾子所作。元朝人熊禾在为董鼎《孝经大义》一书作序时也说:“曾氏之书有二,曰《大学》,曰《孝经》。”

孝经读后感

今年五月初,妈妈在她的同学徐佑老师的推荐下,下载了yy语音,从此妈妈每天早晨五点起来,听yy语音里的“开心绿豆亲子大学”读经平台的老师讲课。慢慢地,有所心得的妈妈便萌生了给我也读读育心经典的念头。但我看到书单上有那么多书我退缩了。又过了些日子,妈妈再次试探着问我:“宝贝,挑战一下哦?”我答应了,不就五年么,这五年每天有妈妈的陪伴一起读经典,也是很幸福的哦,坚持下来或许是一件好事呢!

终于盼到了育心经典,我可开心了!育心经典有《易经》、《孝经》、《诗经》《弟子规》、《难经》、《老子》……一整套国学蒙学经典!书和音频光盘摆放了满满一柜子。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读经有讲究的,要采用137累积法,每天读三样,连续读七天,循序渐进,每本都有跟读音频配套,每个音频的时间差不多是十分钟,所以读经对我以后的学习和作业没有太多的冲突。

从7月23日开始,我和妈妈就正式读经了,第一轮读的是:《易经》、《孝经》、《弟子规》,三个星期持续下来,只有《易经》还没读完。《孝经》、《弟子规》已经读得朗朗上口了,今天我就来说说读《孝经》的感悟吧。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传说是孔子自做,但南宋时期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录》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与秦汉之际,自西汉之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全文共分18章。

读了《孝经》我得公开一个秘密,那就是以往在冬季我的腿上会出现一些红色的斑斑点点(现在没有了),医生说是皮肤干燥所致。可是,这被班里同学发现后说我有一个个“红爸爸”、“绿爸爸”……我为此很苦恼,为什么你们要说我,我真心不喜欢我这身皮肤,人家的皮肤:雪白雪白、光滑、没有红疤……但是,正如古人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人的四肢皮肤毛发,都是父母赐予的,不敢予以伤害、损毁!我的皮肤虽然不好但它们是父母赐予的,我们应该珍惜,以回报父母,每个人的皮肤都有优点与缺点!况且每年秋冬季节妈妈每天早晚都用润肤乳给我按摩,现在我腿上也没有红疤了,我更热爱自己的皮肤了。

在《孝经》有那么一句话: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三千多,其中没有比不孝更大的罪过了。我仔细想了一下,父母辛苦把你养大你却因为父母唠叨而对他们不孝不应该!记得《儿童文学》里有一篇母亲为了儿子,没日没夜的劳作,而儿子呢用母亲辛苦挣来的钱去网吧,当被母亲发现对他狠狠说了一通,儿子竟然记恨母亲,在那一晚把母亲杀了!不孝!不孝!大逆不道!不孝果然是最最大的犯罪行为,自己的母亲就因为说了他几句,儿子竟会如此对待自己的母亲,这种事例有好多,但是这种事情也最最最可耻!

《孝经》天子章:“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有孝的人不光光只爱自己的亲人,对所有人都会视作亲人,我长大了可得擦亮眼睛,绝不和没有孝心的人做朋友。

瞧,《孝经》是多么有用!竟让我明白了孝是人最大的意念!它是我读经里程的良好开端,我要从古代圣贤那里汲取更多的知识,让自己更强大、更“富有”,我的五年读经挑战信念变得更加坚定了!

孝经读后感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文档为doc格式。

孝经读后感

说到“孝”,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孝敬父母。的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能够健康的成长,都是因为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培养。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感谢的就是父母,孝敬父母。给予他们最好的一切,对待父母,我们应尊重他们,不应该用伤人的言语对待他们,父母的教诲我们都要接受,因为父母一定是为我们而着想的。

当我们与父母有矛盾的时候,也要耐心的和他们讨论,遇到开心的事情,也要学着去与父母分享,多和他们交流,让爸妈和我们像兄弟姐妹一样亲密。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尽孝,用我们的爱去感动父母,去感动他们内心的每一处,让亲情在我们之间传递。

“孝”这个含有传统美德的字,将会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因为“孝”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

中国的孝道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的讲论孝道。

《孝经》,在中国的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仅短短的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下到上至诸侯,下至黎民百姓,无一不是遵守孝道的。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亩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人性至孝,其情可悯。“尽孝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无鸟私情,情理可恕。李密从小父丧母弃,孤苦伶仃,祖母含辛茹苦,促其成长,后来他因孝被举荐,屡被征召,祖母却日薄西山,朝不虑夕。尽忠还是尽孝,李密进退两难,侍奉新君,焉知福祸?且远离祖母,情何以堪?辞命尽孝,抱养祖母却逆君美意,横祸将至,李密思量再三,婉转陈词,恳请皇上准许他先尽孝后敬忠。李密睿智,避而不谈转侍君的忧惧,却大肆渲染自己对祖母的感情与孝心,感动了皇帝。

“百善孝为先”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子欲养而亲不待”则是许多人的遗憾,所以我们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要关心自己的亲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古人以孝治天下,孝,无论在家还是在中国都是核心。孝的观念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最为深重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如果一个人没有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孝敬父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条件,就是听他们的话,只要他们说的是对的,就要照着去做,因为这些多少有点好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做到由孝及爱,上爱下孝,就可温暖人间,和谐统一。

“百善孝当头”是的,像是阳光下美好的一种情感,或许我们并没有在意,或许我们并不知道珍惜,其实世间最纯净的情感一直荡漾在我们的周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人生的真谛。(杨盼盼)。

《孝经》读后感

在我11岁时,妈妈送给我一本书,书名《孝经》。我刚看了几页,就被吸引住了,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这本书讲述了古时候的许多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孝子黄香冬天为父亲睡暖被窝再让父亲睡,夏天为父亲扇凉席子的故事。另外有位孝子的母亲很怕打雷,这位孝子一见打雷就跑到母亲身边和母亲说话,告诉母亲不要害怕,后来他母亲去世了。有一次打雷,孝子跑到母亲坟前哭着说:“儿子来了,让母亲你受惊了!”…….像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很多。我看后思绪万千,平时我总对父母呼呼喊喊,还常常和他们顶嘴,和孝经里的孝子比,我真是太不孝敬父母了!《孝经》里说,我们的身躯是父母给予的,我们要好好爱护,我们是父母含辛茹苦地养大的,一定要给予父母最好的照顾,要孝敬父母、长辈,我只做到了这几点,比起他们,我惭愧万分。

我要向《孝经》的主人公们学习,要做一个孝敬父母、孝敬长辈的.好孩子!好好学习,听他们的话,长大为社会做出贡献,回报我的父母,给他们最好的东西,最好的照顾。

母爱如海、父爱如山,他们的爱和呵护伴随我一天天成长,我要谢谢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