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教案(实用20篇)

小编:FS文字使者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科学教学的基础,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教案

1、提炼关键信息,梳理课文结构,理解说明顺序。

2、通过与所学《中国石拱桥》的比较,感知科学小品文生动说明的语言特点。

3、感悟作者情感,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文章情感为线,贯穿课堂。通过语言品析,感知科学小品文生动说明的语言特点,并通过品味改写,加深对不同风格说明文语言的认识。

课型设计。

自主探究、教师点拨课——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科学小品文,在教师渗透说明文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希望学生能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教师引导将说明新知的学习深入巩固,并拓展运用,了解常规说明文语言与科学小品文语言的差异。希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由课题“入侵”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直接入题,一方面让学生快速理解说明对象,同时引导学生带着作者的写作情感去感知文章,以情为线,贯穿教学。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提出默读要求),筛选有用信息,说说从中获得哪些相关知识。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明确,明晰本文的说明顺序。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通过默读锻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要点的能力。问题设置较易操作,旨在面对全体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同时通过对学生回答的板书整理,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三、阅读比较体味语言。

1、比较《中国石拱桥》与本课,体悟科学小品文语言特点,结合范例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赏读语言,体悟情感。

2、通过将文中平实说明语言的改写,学会运用生动说明的方法。

师方法的引导,品析语言,体味语言的生动性与情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品析的角度,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表达。

四、总结本课体会精神。

教师小结本课所学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培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设计意图】由本文内容的品读,情感的把握,启发学生要关注自然,保护自然。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尝试运用生动说明的写法,搜集生活中的生物入侵者相关介绍性资料,写一段说明文字。

【设计意图】就课堂学习重点进行课外可行性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将感知到的说明方法在练笔中加以尝试。学用结合。

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创意说明:这篇课文的内容较浅,可在教学中引进一点参读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从教学手法讲,这叫“插入式比较阅读”,比较的角度是“求同”。以此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学习课文的兴趣。

教学步骤:

一、自由读课文,识别生字难词。

二、默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学生讨论,准备发言。

・两则神话都认为人类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无论东方西方,古人早都思考过人类起源问题。

・两则神话都认为人类是被创造出来的,都有创造人的神,不过一则设想为女娲,一则设想为上帝罢了。

・制造人的材料都设想为泥土,大地是人类的母亲。

・人的形象都是按照创造者自身的形象设计的。

・两则神话又都说到人类为什么有男女性的差别。

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女娲造人》是神话故事,是透过丰富的想像与联想的运用来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表此刻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和探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和想象的潜力。

本文是一篇想象丰富的神话,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扩写,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

1、学生水平差异较大,基础好的学生能很快抓住文章的主要资料及主题思想,而基础差的务必要做预习好!

2、学生学习本文时,可能会遇到的最大问题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3、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采用合作,讨论的方法去解决。

1、知识目标。

(1)、积累“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语。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2、潜力目标。

(1)、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透过比较,掌握想像的方法和思路。

(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潜力。

3、情感目标。

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1、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透过比较,掌握想像的方法和思路。

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本课教学中采用博文课堂教学模式,预习检测、师生互动、课堂检测等。

教师:多媒体。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澄澈幽光。

灵敏绵延莽莽榛榛。

2、解释下列词语。

澄澈:

莽莽榛榛:

掺和:

神通广大:

疲倦不堪:

3、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作者______。体裁是______,其往往借助——和——来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

4、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文后问题。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向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继来继续工作。

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到达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人出现,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并没有终止。她又思考着:人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这未免太麻烦了。怎样才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这但是一个难题。

之后,她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成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几段文字所叙述的资料。

(2)认真揣摩文中加线句子,分析此句在表达上的毛病。

(3)从这几段带给信息看,文中介绍了女娲哪几种造人的方法。

(4)指出文中加着重号的“这种方法”所指的资料。

(5)你从本文的故事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5、读下面一则寓言,概括其中寓意。

一个小男孩问上帝:“一万年对你来说有多长”上帝回答说:“像一分钟。”小男孩又问上帝:“一百万年对你来说有多少”上帝回答说:“像一元。”小男孩再问上帝:“那你能给我一百万元吗”上帝回答说:当然能够,只要你给我一分钟。”

6、思维创新写作。

在雨过天晴的环境里,小路,小草、小花、小蝴蝶都生动起来。请发挥想像,选取其中一种,具体描述它在这个环境中的情态。(50字左右)。

七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相关内容,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2.学习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3.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

4.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诵读,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2、理清作者思路,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

3、研读五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感悟作者用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艺术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

4、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学习难点】。

1、领会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2、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写法。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每一个步骤都注意突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悟,学会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

3、自主探究教学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会的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朗读,感受散文的意境美;整体把握课文感情学生自主掌握课文构架。

第二、三课时:深入学习课文的表现手法(情与景关系)、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重点语句解析(结合课后练习题);课文结构。

课后实践:如果有条件,教师可选择带领学生集体春游,以拍照、写生、唱歌、野炊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回归生活。

学习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1.默读课文,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2.对批注进行再批注,品味文章风趣幽默的语言。 。

3.感受科学研究者专注忘我的工作精神以及对动物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默读文章,运用互评批注的方式,品味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风趣幽默的特点,形成表达完整的语段,并能够独立按要求做批注。

一、导入。

(白板操作)生简要介绍:

1.作者劳伦兹;2.《所罗门王的指环》;3.精彩片段朗读和赏析。

这个片段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其实这本书里有意思的片段非常之多,我们的课文亦取自此书的精华之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动物笑谈》吧!相信大家会有更深的了解和体会!

二、阅读课文,提出问题。

1.请大家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并思考:要学好这篇课文,我们需要弄清楚哪些问题呢?

(6分钟,生阅读勾画课文)。

2.生根据阅读及理解的情况,自主提出需要学习的问题。

(经过开学以来的学习,以学生自学能力,大致提出的问题类型应该是围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和“为什么写”这几个板块。)。

3.生提出问题,师当堂板书:

生1:本文的题目----动物笑谈如何理解?

(由于该题目比较简单,学生已可以回答,所以直接提问并明确《动物笑谈》的题目含义——谈论与动物有关的趣事,及题目的作用。)。

生2:劳伦兹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

生3:文章写了哪些趣事?

生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生5:作者是怎么写这些与动物有关的趣事的?

4.整理排序:我们应该先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

明确:先解决生3的问题“写了哪些趣事”——应先分析“写了什么”,再考虑其他。

三、问题化学习:概括事件。

1.迅速阅读文章,概括“有趣的场景”。

要求:(1)语言准确简洁;(2)突出“有趣”。(生速读勾画,师巡视指导。)。

2.生分别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四个有趣的场景。师适时点拨引导,生相互补充。

明确:学母水鸭叫声,屈膝爬行;。

为唤回可可,在公众场合模仿鹦鹉难听的鸣叫声;可可咬掉老教授身上的扣子,整整齐齐各排一堆;可可把鲜艳的毛线缠到门前的柠檬树上。

3.思考:作者对于这四个场景,用的篇幅笔墨是一致的吗?明确:有详有略,作者根据行文的重点和主旨决定详略。

四、问题化学习:品味细节。

1.接下来解决哪个问题?为什么?

明确:应该学习“作者是怎么写这些与动物有关的趣事的?”——进一步应解决“怎么写的”。

2.作者是如何活灵活现地展现这些有趣场景的?明确:细节描写。

3.自主学习:再读课文,寻找喜欢的细节描写,并进行品味赏析。

4.小组讨论交流及展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以同桌合作的形式,共同赏析,分享交流成果。

(约三对学生上来合作读、赏喜欢的细节,并操作白板进行批注。)。

五、问题化学习:语言风格。

明确并板书:清晰干净、生动传神、富有幽默感。

2.针对他语言的诙谐幽默,你还能找出文中的其他语句来进一步证明吗?

六、问题化学习:探究作者及拓展延伸。

2.思考:学习本课,我们可以受到什么启发?

明确:我们要平等对待和尊重其他生命。越走近自然,才会越热爱和敬畏自然。

在这一点上,劳伦兹的体会是最深刻的。3.生齐读劳伦兹的话:

“你对大自然知道得越多,就会更深刻、更持久地为它的真相所感动。”

——康拉德·劳伦兹《所罗门王的指环》。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梳理和回答,学会了概括内容、品味细节,并由文及人,探究了作者的语言风格和精神境界,还收获了思想启迪。希望大家今后都能以这种问题化探究的形式来走进每一篇课文,相信一定会有更长足的进步!

八、课后作业。

1.课后练笔:写一个与动物相处的场景(模仿劳伦兹的语言风格)或写写本课的读后感。

2.拓展阅读:《所罗门王的指环》。

马人教版语文七年级教案

魏书生老师说:“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联系。”所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采用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容量;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理解作者、感悟生活;并采用激发兴趣法来激活学习思维、启迪学生智慧。

在这节课上,我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创设情景,组织教学,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并进行适当点拨。采用了激发兴趣、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发言积极性。教学过程如下:

一、情景导入,展示各种马的图片,播放背景音乐蒋大为的《骏马奔驰保边疆》。引领学生走近课文。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三、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快速地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它们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

2、找文中有关语句说说家马的苦难有哪些?你有什么感受?

3、天然野生的马是什么样的呢?读课文3—5段,思考问题。

4、作者对这两种马的情感态度分别是什么?

5、如果你是一匹马,你会选择哪种生存方式?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侧重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起到引领者的作用。设计的这几个问题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的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把握作者情感,与布封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学生理解完课文之后,进行拓展思维,想象如果自己是一匹马,会选择哪种生存方式?为什么?这里可以进行德育教育。给学生自由发言的空间,其中赵[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光明同学的发言最为精彩,他说:“我愿做一匹人工驯养的马,因为他为人类奉献自己的一生而无怨无悔,鲁迅先生曾说过‘俯首甘为孺子牛’,那么我亦心甘情愿作一匹为人民服务的马!”学生抱以热烈的掌声。

四、语言赏析: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语句或语段有感情地放声朗读并加以品味,并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我喜欢“_____”(语句或语段),因为这个语句(或语段)_______。

提示:可从内容、语言、写法等方面与同学一起分享你的赏读感受。

五、探究性讨论我们常说:“马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而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看法.在这个环节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初中化学资源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六、总结储存,拓展延伸,走进课外加油站:收集有关“马”的成语、俗语和谚语。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还是颇感欣慰的,美中不足的是课堂缺乏朗读,如果能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放声朗读,这样就更能深刻的体会作者的情感,这节课就更让我满意了。

猫人教版语文七年级教案

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同来。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黄色小猫吸引去了。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得好几次。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把它抱了下来。一放手,又极快地爬上去了。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

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三妹,小猫呢?”

她慌忙地跑下楼来,答道:“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家里的人都忙乱的在寻找,但终于不见。

李嫂道;“我一早起来开门,还见它在厅上。烧饭时,才不见了它。”

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婶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

午饭时,张婶诉说道:“刚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头,她说,早上看见我家的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

于是这个亡失证实了。三妹很不高兴的咕噜着道:“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

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扳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七日于上海。

《猫》知识点1、选自《郑振铎文集》,文体是叙事散文,作者是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等不同的感受。

3、简析下列句中的表达效果。

(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

这是对第二只小猫“更活泼”的特征的举例描写,写出了一个活泼顽皮的小猫的形象,也为后文中这只小猫被人捉去(亡失)做了一个暗示和铺垫(伏笔)。

(2)它躺在露天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对芙蓉鸟被咬死后,“我”找花白猫“兴师问罪”时它的状态的描写,一方面突出了它的懒惰和不活泼,另外“嘴里好像还吃着什么”是作者愤怒心情的主观臆断,也是造成误解的原因。

(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正是第三只猫的不幸结局让“我”的“酸辛”“难过”不断重复,弱小者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作者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了深化。

4、开头的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总领全文。

5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既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的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受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阅读“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我”一家人对是谁咬死了鸟的意见如何?他们根据什么来判定的?

“我”一口咬定是猫干的,妻子也认定是猫,张婶也默默无言,不能否认。她们根据平时猫常常爬上桌凝望着鸟笼,被赶走还会再跳上去。从而来判定猫咬死了鸟。

3、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得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第三只猫的死,与“我”武断、粗暴有关,它催“我”良心发现,感到内疚和悔恨。因此,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这两句话标志着“我”思想感情受到两次震动。“我家好久不养猫”包含一种失落感,当别人夺取自己所爱的之物,伤害了自己感情时而发自内心的气愤,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我家永不养猫”抒发的是自己伤害了无辜,充满了内疚和悔恨的感情,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包含的思想感情,要深沉得多。一个“永”字,表现其难过达到无可复加的程度。

5、“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的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痛苦自责后做出的决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开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总结全文。

6与“妄下断语”相呼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这句话是对“我”的错误行为的无情鞭挞。因为“我”的过失而导致了猫冤死,表现出“我”深深的自责和无穷的悔恨之情。

9、为什么第三只猫在“我”家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因为这是一只捡来的猫,它外形上不好看,毛被烧脱后就更难看了。也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喜欢顽游,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因此,它没有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自然不能引起家人的关注。

10、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过程,给每一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有六个情节,小标题依次可以拟为“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这当中的前五个情节是详细叙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至于疑云当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才使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似乎”一词不能删。花白猫对这一对黄乌的特别注意,只是“我”的猜测和判断,并不能十分的肯定。

1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仔细体味词语的含义。

作者用了“难过”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14、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15一共写了三次养猫,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因为写第三只猫最能表现主旨。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

这是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神话故事,内容浅显,七年级学生正是处于充满好奇、充满想象的年龄,对这篇文章兴趣较浓。在这一课时的学习,老师可调动他们平时的阅读体验,结合生活实践,激发起他们更强的求知欲,去了解神话的特点,品读关键词句,感受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喜悦之情。

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神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课文中女娲的形象也有了更深的感受。在第二课时,将让学生做一次思维提升,充分发挥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并运用课文运用的细节描写的方法,以读促写,尝试改写、续写《女娲造人》的部分片段。

二、教学目标。

1.语文常识。

(1)了解袁珂的生平简介。

(2)了解神话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女娲造人》的相关知识。

2.语言:

(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

(2)理解并积累文中描写生动细腻的词句。

3.阅读。

(1)快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对比《风俗通》,确定文章丰富和生发的内容。

(2)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3)拓展阅读,体会神话的魅力。

4.写作:

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三、教学重难点。

1.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2.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四、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读写结合法。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快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

(二)把握神话特点,对比《风俗通》,确定文章丰富和发生的内容。

(三)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为什么喜欢看神话?故事情节巧妙有趣,运用夸张,想象奇特,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神话是怎么产生的?上古时代,人类文化知识很少,无法解释世界起源(如: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运动变化),自然现象(刮风、打雷、发洪水、干旱等),就通过神话故事来表达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的理解。

一言以蔽之: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幻想。特点:想象和夸张。

今天,我们学习袁珂先生《女娲造人》,走进神话世界,体会神话魅力。

(二)作者及《女娲造人》简介。

袁珂(1916—2001),中国神话学家。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其作品被中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入选学校课本。

女娲,中国神话传说中造人,补天,掌管男女婚配的神。又称娲皇、女阴娘娘,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问题探究1:速读课文,标注自然段,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来复述故事。

【要点】天地开辟以后,因为没有人类,显得荒凉寂寞,女娲感到有些孤独。她想把世界变得热闹,于是照着自己的模样,用黄泥亲手搓揉,造出了人。小人们都兴高采烈地喊女娲“妈妈”,让她感受到生命的欢乐。但是她工作了很久,双手都捏得麻木了,捏出的小人也不能布满大地。于是她顺手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泥潭,沾上泥浆向地上挥洒。结果点点泥浆也变成一个个小人。女娲觉得这种方法简单省事,越洒越起劲,于是大地就到处有了人。她又想着,人是会死亡的,难道以后还要重新再造?于是就把小人分为男女,让他们婚配,繁衍生息。

【要点】更喜欢课文,因为故事更生动,女娲形象更鲜明,情感更细腻。文中增加了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1)女娲为什么造人;(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3)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4)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作者既大胆想象,又合情合理,比如女娲用黄泥造人,我们常把土地比作母亲,而我们民族的肤色也是黄色。

(四)细读课文,朗读品析。

1.问题探究3:自读课文,勾画相关词句,你最喜欢课文补充的哪一部分?从_____________词句中,你读到了一个___________的女娲。

【要点】从4段“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这一神态描写中,我读到了一个可爱活泼的女娲。

从4段“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这一心理描写中,我读到了一个聪明有爱的女娲。

从5段“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及6段“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这一处动作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读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娲。

从9段“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读到了一个慈爱温柔的女娲。

从13段“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读到一个勤劳伟大的女娲。

可在品析时,适时加入朗读,体会女娲情感,把握她的形象。

小结,可见在《风俗通》里的女娲是一个高冷的女神,而经过课文大胆奇特的想象和一些细节的描写后,我们感受到了她不仅具有神性,还具有人性的可爱活泼、聪慧温柔,更有了母性的勤劳、慈爱和伟大,这样女娲作为我们人类母亲的形象就更加鲜明丰富了。

(五)课时作业。

1.把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理解词义。

【参考答案】略。

2.上网或查阅图书,搜集有关女娲的记载。

【参考答案】《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能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淮南子•说林训》:“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_水。”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从古籍中可知,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把握神话特点,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2.拓展阅读,体会神话的魅力。

二、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感受了袁珂笔下女娲的慈爱温柔、勤劳伟大、可爱活泼,这位神通广大女神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有了很多我们自己妈妈身上的美好品质,这源自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活泼生动的描写。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最美的花朵。我相信,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自己想象的女娲和她造人的故事。这节课就请同学插上想象的翅膀,自己来创作,对袁珂的《女娲造人》进行改写或续写。

(二)问题探究1:提供角度,指导写作。

为同学提供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改写或续写。同学可选择其一,也可自选角度。

【要点】。

改写:1.女娲造人时的心情,及造人前后的情感变化。

2.女娲怎样创造人的身体,赋予他们思想和情感。

3.女娲怎样造更多的人。

续写:想象人类出现以后世界的变化,续写后面的故事。

【方法指导】。

1.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如对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行为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对涉及到的环境、场面、气氛做必要的充实和渲染。

2.多角度想象,可想象几种情况,从中加以选择。既要大胆想象,故事情节设计又要合情合理。

3.改写要与课文中女娲的言行和性格相符,续写要注意前后照应,不要自相矛盾。

(三)课时作业。

1.查找、搜集各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看看先民们的想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见教师用书。

2.请同学们发挥大胆新奇的想象,自己寻找文中值得填补的空白点,进行扩写。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淮南子•姮娥奔月》)。

3.课外阅读,推荐一些神话选本,如《山海经》《淮南子》《故事新编.补天》《伊甸园里》《中国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故事》等。

七年级语文《狼》教案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2)积累文言词汇:止、敌、顾、前、去、犬、意、洞、隧等。

(3)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4)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进入课文。

(2)通过讨论探究,自己解决生难字词,自己感悟课文,教师适时点拨。

(3)通过学生表演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

(2)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词汇,理解文意,体会道理。

难点:怎样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课型及课时:阅读探究型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

(一)设置情境,导入  新课。

由学生说带“狼”字的成语。然后谈起狼的本性顺势导入  。

(二)回忆巩固作者。

(三)检查预习。

1、检查朗读情况: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检查字词句疏通情况:(以考查的形式进行) 。

3、让学生口译进一步发现疑难问题。(小组解决或向老师提出)。

(四)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2、理清情节。

(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五)变换角度,读评故事。

1、揣摩屠夫当时的心理和狼当时的心态。

【老师提示】要扣住几个主要情节:

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狼: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眈眈相向——假寐诱敌,挖掘出狼的性格。

(教师点评,师生共同分析屠夫和狼的形象)。

屠夫:机智、勇敢、警觉、善于斗争。

狼:贪婪、凶狠、狡诈。

2、悟读:明主旨,谈感受。

【板书设计 】。

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屠夫:机智、勇敢。

恶狼:贪婪、凶狠、狡诈。

寓意:对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七年级的语文教案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

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a、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b、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教师还可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一)、如何导入。

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二)、出示目标。

(据有关人士分析,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与目标不明确的学习,效果相差9倍,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四)、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我”听母亲的:(2)母亲听孙儿的:(3)妻子听“我“的:(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五)、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语文七年级教案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师要深人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要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查找了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的历史及文化精神的资料。

一、导入。

师: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教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了解的《黄河颂》的相关知识,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者,予以鼓励。

(教师对学生朗诵的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无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3课《黄河颂》》。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

三、感知课文,合作探究。

1、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2、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

3、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4、“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四、小组合作,诵读课文。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组合,予以鼓励。

(本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五、深人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

教师质疑:以本课为例说明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一首诗词?

(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议明确。)。

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2、对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把握。

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4、调节自己的感情。

学生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让首轮诵读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六、再诵课文。

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

七、拓展延伸。

教师提供《长江之歌》歌词,学生阅读,并思考文后的题目。

多媒体显示:《长江之歌》。

1、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内在联系。

2、仿照“黄河颂”中比喻、拟人的写法,以“啊!老师”(或母亲,朋友……)为题,写一两个片断。

3、课余欣赏《黄河颂》与《长江之歌》,在激昂高亢的旋律中领略黄河、长江的风采,感受歌中洋溢的爱国热情。

七年级语文狼教案

1.通译全文。

2.分析屠户和狠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

3.掌握小说主题。

(二)能力训练点。

指导学生认清阴险狡诈的本质,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结合小说主题,让学生了解到社会中确实存在假、恶、丑等阴暗面,教育学生要同它们作斗争,以净化我们的社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四)美育渗透点。

这个故事结构精巧、情节曲折、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体会屠夫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美。

二.学法引导。

1.本文故事性很强,教学时,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教师或基础较好的学生先讲故事,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如领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以达到铭记于心的目的。

2.查阅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准确理解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要注意分辨。课文中有些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不同用法,如“故、前、敌、顾、洞、隧。止、几何。股”等。

3.反复诵读,理解课文的意思,领悟小说的生动描绘及作品的中心思想。

4.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层次线索,分析小说是怎样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狠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点。体会一波三折、富于变化的情节特点,文中和屠户双方矛盾的白热化的转变过程是“顾野有麦场”的描写,精彩细腻,值得回味。

5.在把握作品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对作品做拓展性思考:这仅仅是在写吗?

通过思考作品给人们的启示,认真体味议论性文字的深刻含义,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情节和主题的把握上。要通过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在充分了解屠户与之间攻防转换和最终结局的基础上加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学生制作文言实词以及“眈眈相向”、议论性句子的卡片,进行知识积累。

3.投影仪。

4.有条件的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效果会更好。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熟读课文,根据注释尝试翻译,了解放事梗概。

2.分析屠户和狠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

3.思考、归纳小说的主题。

4.背诵全文。

七.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一提起这种动物,同学们马上就会意识到它是我们人类最狡猾、凶残的敌人之一。当然,对于狠的本质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段过程的,东郭先生不是就险些被吃掉吗?今天,我们再来讲述一个发生在屠户和狠之间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三则》,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为其书房——聊斋所题的对联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的翻译,了解文章大意。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3.分析、归纳文章的主题。

4.熟读、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学生参考文下注释,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通译全文,了解大意,思考、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翻译重点词句,疏通文义。教师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参考文下注释或依据自己的理解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教师讲评。

两之并驱如故——两只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恐前后受其敌——(屠户)恐怕前后都受到的攻击。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犬坐一一像狗似的坐。洞其中——在其中打洞。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功夫两只先后毙命,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2.分析小说的情节。

第一自然段写屠户遇,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自然段写屠户惧,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狠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自然段写屠户御狠,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进一步发展。

第四自然段写屠户杀,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狠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分析完情节后,要求学生复述,加以巩固。

3.归纳小说的主题。

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问题的答案就是本文的主题所在——人有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四)总结、扩展。

这篇故事揭露了狠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故事的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的形象,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大家要懂得:对待像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翻译全文。

2.解决课后练习二、三。

(六)板书设计。

七年级的语文教案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秋天的怀念》一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通篇洋溢着作家史铁生对母亲的无尽怀念和对母爱的深情赞颂。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先创设情境,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朗读、交流来了解课文大意,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精彩词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崇高的母爱。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母爱的伟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如何正确对待人生路上的困难和不幸,学会坚强,珍惜生命。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感受和表达朴素而深厚的母爱。

难点:学会如何正确对待人生路上的困难和不幸,学会坚强,珍惜生命。

教具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学方法:品析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知道什么礼物吗?(茫然)。

板书:史铁生。(课件演示)。

师:今年,作者已经63岁了,可在他21岁时,突而其来的一场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也是在这一年,深爱着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多年来,作者一直都深深地怀念着母亲,于是他用那种浓浓的爱写下这篇秋天的怀念。

师:下面,让我们带着作者的哀思,作者的深情读一下这个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视觉认知和教师动情的介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的氛围。)。

二、自由读文,整体认知。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自由地读读课文。请同学找出你印象最深的一段或一句话读给大家听。

出示课件:正确——流利——有感情。

(设计意图:《课文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此过程主要是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教师通过三种不同的读书阶段来满足所有的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表现,并鼓励学生有敢于挑战的精神。)。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课文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的事?

2、找出作者暴怒无常的表现?

3、面对着这样的孩子,母亲是怎样做的呢?

4、讨论:母亲“忍”的是什么?

师:母亲“忍”的是什么呢?

师:你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吗?

师:母亲“忍”的还有什么呢?

师:你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母爱的伟大。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5、母亲临终时交代了什么?

6、探究好好活。

师:作者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了吗?

师:你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吗?

(设计意图:从菊花盛开的各种颜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路上的困难和不幸,学会坚强,珍惜生命。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情景体验,真情告白。

(以母亲的遗像为背景图,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背景音乐,创设清明扫墓的情景,让学生真情表白,从而感受和表达朴素而深厚的母爱。)。

五、渗透教学,升华思想。

师: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时此刻此景,作为儿子即使有千言万语,也无法挽留母亲了,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学,好好地爱着母亲,好好地善待母亲。

七年级语文上教案

1 知识方面:了解在人物塑造中对比、烘托等手法的应用,理解其表达效果。

2 情感方面:感受邓稼先在崇高民族理想的追求中所呈现出的人格力量和奉献精神,体会民族文化对人的滋养、孕育作用,激励同学们要树立个人追求的目标,树立民族责任感,培养爱国情感。

一、导入

二、研读文本

1、重点研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部分

强调对比手法,对比的要点,对比的用意,对比的结论等,学习以对比突出人物特点的手法。

学会归纳总结,找关键句

2、重点研读“我不能走”部分

分析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

结合文本,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我不能走”这句话的。

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以及在文中的内涵。

三、回顾导语

在中国人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的历史大背景中,在大西北蓬断草枯的自热背景中,在与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的性格对比中,中国两弹元勋的崇高形象凸现在我们面前。

四、整体感悟

2、作者为何用如此多的篇幅凸现邓稼先的个性品质?(结合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一文)

五、作业

1、写读后感,说说我们得到的启示。

2、课外阅读杨振宁的《父亲和我》

七年级下语文教案

1、理解“自嘲”。

2、理解诗意。

3、学会自我调节,学习幽默的生活态度。

1、理解诗意。

2、学会自我调节,学习幽默的生活态度。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有时候觉得很累,但是学会了自我调节,有一种幽默的生活态度可就不一样了。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自嘲》来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进行调节的。

二、作者简介:

三、自嘲,是一种幽默的说话方式,一种幽默的生活态度,一种心理调节的方式,一种人生智慧的表现。生活中如果缺少了自嘲,也许这样的人生会很累很累。

四、学生自读诗。

五、研读与赏析:

1、讨论诗的体裁。明确:七律。

2、问题研讨:

研讨问题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这首诗中的名句,一直以来,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可从诗句含义、体现作者精神等方面谈。

(此句中的“千夫指”、“孺子牛”的所指历来有争议,这个问题既可以帮助正确理解诗句,又能在讨论中加深对鲁迅伟大人格的认识)。

参考:这两句诗是鲁迅风骨的生动体现“千夫”是指一切对他进行诬蔑、造谣、诽谤、压制、迫害、围攻的人,鲁迅对峙一概横眉冷对。而“孺子”作者的本意首先当指他的孩子子婴,以及合子婴一样的的千千万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幸福,他自讽自喻心甘情愿做埋头耕耘的牛。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这句诗是鲁迅爱与憎的`高度概括,是他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研讨问题二:鲁迅为什么在这里剖析自己的情怀,他当时交了什么“华盖运”?

参考:鲁迅先生在北京时,由于坚决支持女师大爱国学生与校方及其后台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勇于和顶头上司教育总长章士钊以及现代评论派陈源等人展开论战,受到打击、诬蔑、围攻,运交“华盖”,他曾把自己那是的杂文集干脆定名为《华盖集》。后来他到了南方,同样受到国民党新军阀的压迫,依旧四处碰壁。他的新杂文集定名为《华盖集续编》,意为“年月虽改了,清新却依旧”(《华盖集续编。小引》)。

研讨问题三:“已碰头”、“破帽遮颜”、“漏船载酒”是什么意思,表现鲁迅什么态度?

参考:这是鲁迅对当时自己“运交华盖”处境的形象描绘和自嘲,表现他面对危难艰险而又从容不迫、潇洒舒展的人生态度。

参考:对这句诗的解释有多种,一说“最后两句是讽刺当时那些只顾自己舒适自在,不过问政治的人”。二说是讽刺国民党派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迁都洛阳,直到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诗时还没有迁回。三说“‘躲进小楼’再一次表达了鲁迅一贯主张的‘壕堑战’的思想。‘小楼’是掩体的工事,是前线的战壕。躲进小楼,乘机出击,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四说“‘成一统’意思是自成一统,与蒋家王朝针锋相对。‘小楼’虽小,但作为对敌斗争的一个前哨阵地,是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的。”

我们认为,当时鲁迅处在xxx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成为我的一统天下,管他外界的政治气候有什么变化,这是“自嘲”,但又不限于自嘲,也是讽刺国民党派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这两句,既是“自嘲”,又是借“自嘲”来猛烈攻击敌人,刺中敌人要害的一击,这才显出“自嘲”是革命的战斗。这两句跟“横眉冷对”一联作了有力的配合。

研讨问题五:题目《自嘲》该如何理解?

参考:向学生介绍“自嘲”

这类题目的来源,特别讲清鲁迅的自嘲自解痛前人的不同之处,前人是客嘲自解,鲁迅只称“自嘲”,这是命题的不同,前人借客嘲以鸣不平,借自解以占身份,鲁迅的诗则表明他对敌人的藐视,表明了他为革命事业战斗到底的决心。这也说明鲁迅在创作上不泥古、善创新。

六、背诵全诗。

七、作业。

布置作业:以《自嘲》诗中看鲁迅为题,写一篇感想。

《猫》七年级语文教案

2、有感情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式,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1、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

1、学习本课生词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板书:猫(齐读)。

1、初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2、反馈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演示生字。

b.请同学上台听写。

c.点评并重点讲解:“凭”字上半部分是“任”最后一笔稍短;“贪”字上半部不能多加一点写成“令”,“痒”偏旁不是“广”,“辟”字的左边不是“启”。

d.辨析多音字:“的”、“和”、“了”,让学生读出他们的字音,同时点击画面出示相应拼音。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a.词语质疑。

任凭:不论,无论无忧无虑:没有忧愁和担心。

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

生气勃勃: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b.听课文录音。

c.集体朗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你什么感受?

(2)自由讨论,小组交流汇报。

(3)检查汇报情况,请几个小组代表谈谈。

板书:古怪。

淘气可爱。

(4)请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自由组合读书,把“古怪”“淘气”“可爱”的味道读出来。

老舍先生用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对猫的喜爱之情,下节课我们再深入学习。

1、抄写生词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3、又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4、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分组合作比赛,默写生字,要求全部写出来,写对写好,前面的不会后面的补充,到规定时间为止。

板书:古怪淘气可爱。

读完以后你们觉得老舍先生写的猫真不真实?那些地方看出它的真?

(一)上节课同学们已经选择喜欢的部分,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课文,注意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要读得让其它同学也喜欢这些词句。

(2)小组交流汇报。

大花猫:

1、性格古怪。

(1)小组代表读,其他同学听: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从哪听出来的?

(2)重点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a.质疑:古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猫的性格古怪?从哪可看出猫的性格古怪?

板书:(大花猫)性格古怪高兴时……不高兴时……。

胆小勇猛。

b.学生发现:你们发觉什么表达方法吗?

师引导:作者在开头就指出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叫什么?(开门见山)这种写法好不好?(简洁明了,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

(3)朗读课文,你能发现什么写作特点吗?

体会到:(课件展示)。

a.“说它……吧,可是……“的句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个句式由两部分构成,前部分和后部分是矛盾的,课文通过这样的句式,写出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的特点,体现了猫“实在古怪”的性格。)。

b.“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我们体会到猫十分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快。)。

c.“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课文通过写猫一连几个小时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下定决心地等,突出他的尽职。“非……不可”写出抓老鼠地决心和耐心,突出表现猫地尽职。)。

d.“它若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无论”用来表现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我们体会到猫在不高兴时举断冷漠的表现。)。

(4)学生又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2、淘气。

那些地方写猫的淘气,找出关键句。还有从几方面写小猫的淘气?

体会到:a.什么东西都玩。

b.玩起来不怕率跟头,也不怕撞疼。

c.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

耍个没完。

小猫:淘气枝折花落。

3、可爱。

重点体会:上面两部分都体现了猫的可爱,因为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老舍先生都是视猫如儿,爱猫如女的。

4、重点体会以下几个词:

生机勃勃:充满生机与活力。文中意在表现猫的天真可爱、淘气顽皮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尽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猫的天职是捉老鼠,文中写猫在捉老鼠时屏息凝视,连等几个钟头,从中看出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变化多端:变化多样。老舍爷爷家里的猫叫声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富有变化。

5、依据板书总结全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默读课文,体会:猫既古怪又淘气,作者为什么还说它可爱呢?

a.从性格上看,正因为猫的性格时矛盾统一体,才使它性情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b.从淘气看,“生机勃勃”看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2)默读全文,列出作者喜爱猫的句子并谈体会。(融情于猫,情猫相融)。

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把脏脚印形容成小梅花,而“印”字用得何其生动。)。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把猫的叫声形容得悦耳动听,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大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机勃勃,天真可爱!”(“天真可爱,生机勃勃”这些词语一般形容小孩子,放在这里体现了作者对小猫的宽容怜爱如待幼小孩童。)。

1、思考题:请你以老爷爷的身份和猫的身份向同学介绍本课的猫。选择你喜欢介绍的方式。

2、学生分头准备,同桌交流。

3、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

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老舍先生用通俗晓畅的语言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作者的爱猫之情。

1、做同步练习。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七年级语文教案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1、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2、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大陆∕在那头。

3、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

人教七年级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

教学后记:

初一(2)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一(9)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

初一(10)班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该班学生较文静,气氛太沉闷。

初一(3)班课堂纪律太乱,几位同学特意捣蛋,但小组间团队精神不错,调查到的种类较多,有些学生的知识面很广,认识植物种类多。

初一(5)班守纪律,调查生物最少19种,最多29种,证明每组都有认真调查的学生,学生积极性高,对老师的布置完成得很好。

初一(4)班户外活动时纪律管不好,很多男同学在玩蟾蜍等生物,男同学一堆,女同学一堆,纪律不好,但调查到最多的生物种类有40种,最少的也有25种,证明该班学生对生物有浓厚的兴趣,但事后发现很多生物不是真正看到的,是联想到和想到的,缺乏科学精神。

教学反思:

在户外活动前要多强调各种规章制度,考虑问题要面面俱到,,不然学生不了解活动的规则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生物的录像。

2.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3.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8.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9.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10.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11.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春》七年级语文教案

上课之前,我们先放松一下,猜个谜语。请看这副对联:“上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下联: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猜一人名。“对,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感受她的芬芳。

作者介绍:

1、教师范读。

2、请大家带着对这首词的初步体会,吟诵这首诗,体会作者情感。

5、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请你再次动情朗读读这首词。

这几位同学动情的朗读,一下拉近了我们和李清照的距离,仿佛悲伤感怀,愁怨深重的词人就在我们面前。

2、通过现代散文的描述,我们更了解了这首词。如果让你提炼一个关键字,你会提炼哪个字?这个字就是——愁。请细读该词,哪些词句细致传达出旷世才女如泣如诉的愁情。

小结: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直接抒情,细节传愁,比喻摩愁等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心中愁云笼罩,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5、我们仔细品读这首词后,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我相信你们在朗读上会处理得比刚才更好,请各位同学深深沉浸在一代才女的文字中,用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朗读。用你们认为可行的组合,和最能渲染愁情的方式演绎《武陵春》。可以用齐读的方法加重愁的浓度;也可以借鉴音乐上双声部的唱法,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如:~~当然充满智慧的同学也一定有更好的方法展示。

1、用了比喻手法的名句:

愁是,诗云:

愁是,诗云:

1、我的比喻句:

五:剖析愁怀。

李清照一生写了大量的愁词,留下了很多经典名句。她就如一眼愁泉,愁思愁语愁绪汩汩向外冒。难道她天生就是愁种吗?我这里有李清照早期的诗词三首。

屏显: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一生读。从这两首词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女子?

3、师总结:”

是啊,作为一个文人她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作为一个女性,她又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底层巨大的落差,多舛的命运,世人的冷眼嘲讽。注定了她的一生将忍受着这份旷世的孤独。满腹愁怨。

不由让我们想起江河的诗歌中的: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我不希望你们成为李清照似的得旷世才女,而更希望我们每个同学每个人能远离痛苦哀愁,快乐幸福一生。

推荐篇目:《一剪梅》,《声声慢》……。

【武陵春】作者;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意思是;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这词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加在心爱的丈夫已病故,所以词情极为悲戚。整首词构思新颖,想象丰富,境界极高,通过暮春景物描写,勾画出词人内心的无限悲苦。“载不动,许多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的愁绪。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词的上阙先写景,由“风住尘香花已尽”引入,我们要通过想像来理解“风住尘香”,“风住”的时间回流是风狂或风刮,到底是什么风?肯定不会是“伫倚危楼风细细”,也不会是“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的风。词人已非常疲“倦”,我们可以想像词人已“人比黄花瘦”,不堪入目。一个女人到其境地,悲无莫过已死。“物是人非”,看着眼前的旧物,回忆少女的种种欢喜,想念夫妻的美好生活,能不悲伤吗?“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欢快日子已不复存在。除着没心情“梳头”外,种种事事都无法做好,只能“事事休”,真是祸不单行。向谁诉说呢?可要说出,却“泪先流”,说不出无限的苦。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看到词人如些悲伤,亲近的人也深感忧虑,总想让她高兴。一“闻说双溪春尚好”,马上告诉词人。曾经“风住尘香花已尽”失望,现在双溪的春景不知可好,可词人心中的悲愁挥之不去,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与李后主《虞美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载不动,许多愁”,愁本是无形之物,抽象之物,只可意会,难以捉摸。词人把它写活了,可以用“舴艋”来载,而且还怕愁太重,小船载不动,则愁又显得有重量了;再联系前句的“轻”字,似乎还可看到这小船在重愁堆挤下被慢慢压向水面之状,让读者读了不为之担心。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武陵春》亦有境界,有真景物,情融于景,情景交融。词中主要表现愁苦,这愁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绝唱。词人的愁苦是时代的反映。金宋的战争使全姓流离失所,宋王朝的无能都能从作品中一一品味出来。一千多年过去,我们通过词人的作品,情不自禁地被词人的巨大笔力所震憾,这就是词人的伟大之处!

诗词赏析。(5分)。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找出来。(2分)。

答:

(2)“风住尘香花已尽”这一景物描写在词中有何作用?(3分)。

答:

(1)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2分)。

(2)交代季节特征,渲染凄婉氛围,暗示作者美好的生活已经过去,为全词奠定感情基调(3分,意近即可)。

七年级语文上教案

我们在第六单元中,已经感受到我国古代诗歌散文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学习第七单元,会进一步加深这方面的体会。

本单元共选编五篇课文:三篇古代散文,两篇古代诗歌。《卖油翁》用淡淡的笔墨揭示了耐人寻味的人生道理;《三峡》描绘了长江两岸的壮丽景色,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古文二则》蔡勉旃信守诺言,始终不渝,戴震好学深思,后生可畏;《陌上桑》中罗敷才貌双全,智胜“使君”。《诗五首》记事、写景、抒情,各尽其妙。

学习古代诗文,应当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背诵尤为重要,要善于积累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相关的语言能力。

——古诗文朗诵

一、口语交际指导

培养情趣,读好诗文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有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语言。古代诗文是古代文化的积淀。语言意蕴丰富,凝炼精辟。读好古诗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陶冶情操。

怎样才能读好古代诗文呢?首先要正确把握古诗文的思想内容,借助于文字,理解其中蕴念的丰富情感。第二,正确停顿,掌握诗文的节奏,朗读语速适中。第三,朗读要充满激情,仪态大方,可以借助表情、手势等表达作品中的感情,达到最佳效果。第四,朗读可以大胆创新,富有个性。

二、口语交际范例

城阙/辅/三秦一——风烟/望/五津一——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一——

[注]“/”是音节划分节奏,“一”表示韵脚朗读的延长音,“×”宏示不是韵脚,一般节奏朗读。

任选一篇学过的古诗文,划出朗读的节奏并进行朗读练习。

——我将这样度过寒假

一.创新作文指导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像。在作文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功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去创造性地进行写作。

高尔基说:仅仅观察、认识还不够,必须想像。的确,没有想像,生活便失去光环。但想像必须基于现实,脱离实际的想像便是胡想,空想,写出来的就会缺乏真情实感。比如本学期学过的《基因畅想》、《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还有我们读过、学过的许多童话、科幻作品等,都是作者从生活出发大胆想像的结果。然而想像力的发挥,也不能像脱缰的马,任意奔驰,要充分考虑主题的需要,围绕中心选取富有创新性的材料,大胆想像,精巧构思,使得想像的运用恰到好处。

这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我们将迎来中学时代的第一个寒假。想像寒假生活怎样度过,必须体现寒假生活的特点,如过年给我们带来的吉祥、喜庆,亲友相聚等,力争写出你想像中的丰富多彩而又有意义的寒假生活。

二、写作练习

文题:我将这样度过寒假

提示:1. 给拟一个副标题,力求新颖醒目。

2. 发挥想像力描述一个快乐而充实的寒假生活片段,写出真实的生活体验。

3. 篇幅不少于500字。

我的心愿

我的心愿,是让地球充满阳光和绿色;我的心愿,是让人类心灵的沙漠不再荒芜。

面对着沙漠一天天的扩大,而对着森林的不断减少,面对着地下水位不断降低……绿色的地球在一天天的衰老,地球的末日在一天天的逼近。

儿时,我每当我拿起画笔就会想,是用蓝天色的纯洁还是绿色的生命,是用红色的激情还是黄色的阳光,来描绘这可爱的地球。而现在我或许只能用一些灰、白,黑来描绘我们的家。我多么希望人们都拿起绿色的画笔,为我们的家画点什么。

是呀,许多新闻媒体也都在呼吁——环保,环保,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每当我们拿起卫生筷时,脑中往往会闪出一个念头:这会儿不知多少人正在使用它,不知多少筷子已扔进垃圾箱,不知又有多少棵树成为了我们用餐的工具!?然而,我们还是拿起了筷子,做一些所谓为自己的行动。

如果我们不断地浪费水资源,森林资源……不久以后的地球不知会变成什么模样?如果是绿色的话,这种可能就像白乌鸦一样少。

我们要绿化人类心灵的荒芜,在人类心中筑起绿色长城。我们要让人们知道,把爱献给地球,献给我们的家,不能只为自己着想。让人们明白,用爱的清泉去湿润干涸的心;撒播爱的种子3_tr.a,们的心绿起来。让人们明白,地球已经开始了她的反击:一次次沙尘暴的袭击,一次次酸雨的下落,一次次野生生物的灭绝……这无数次的警钟已经向人类宣告:只有大家一起环保,才能缓解这些危机。

只要我们每人种一棵树,就有许多绿色重新崛起,只要我们每人捡一个塑料袋,便有许多白色的高山被铲平!

我们还要给那些只为自己,不为地球,只顾小家不顾大家的人撒播绿色心灵的种子。

露珠的美不在于它的晶莹,而是它滋润了青枝绿叶和含苞欲放的花朵,更因为大阳的升起,它悄悄隐去,让鲜花尽情绽放!

不要一味地向地球索取,为我们共有的家园做点什么吧!做像露珠一样的人!

这篇选取社会普通关注的环保问题为题材,立意深远,引人深思,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基于当前人们环保意识淡薄,严重污染环境,破坏大自然,选取“让地球充满阳光和绿色”“让人类心灵的沙漠不再荒芜”作为心愿,大胆想像,构思精巧,语言有强烈的感染力,读来让人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