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小论文题(热门21篇)

小编:梦幻泡

通过分析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优秀的写作技巧和策略。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优秀作品的参考和借鉴。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

一.目标:

利用学校、年级部的各项措施进一步营造复习迎考的氛围,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以期提高会考过关率和达“a”率。

二.具体措施:

第一周:

3、安排各个学科利用午间辅导的时间进行训练,讲解习题等;

5、周末自主学习:每个班级每门必修学科安排2节辅导课,语数外各安排1节辅导课。

第二周:

1、组织年级学生召开复习动员会议,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会考复习的重视程度;

2、组织第一次模拟考试;

3、结合模拟考试成绩召开必修学科老师会,对复习查漏补缺;

5、安排必修学科老师补差。

第三周:

1、安排第二次模拟考试(利用周末自主学习时间);

2、各学科进行综合训练,巩固前期复习成果。

第四周:

1、各学科进行综合训练;

2、语数外、体育全面停课,安排必修自习课;

3、年级部做好考务安排。

历史小论文

在16世纪下半叶,女真的所有部落被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八旗也被逐渐的建立,每个旗的旗主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众子侄,也就是八和硕贝勒。在八旗的建立当中,互相之间的利益是平均分配的,没有统一的隶属,只对清太祖努尔哈赤服从。在这个时期,军事民主制对其的影响依然是巨大的。

在相关的文献中有记载,在1622年,也就是天命七年三月,清太祖努尔哈赤明确表示,在他之后要实行八王共治国政制度[1]。

(二)汗位(皇位)推选制的实施与皇太极继位。

清太祖努尔哈赤还在世的时候,四大贝勒在后金政权中实力非常的高,大贝勒为代善,二贝勒为阿敏,三贝勒为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在四个贝勒当中,四贝勒皇太极本人行事较为稳重,人很机敏,而且对汉语比较了解,所以,清太祖努尔哈赤更青睐于四贝勒皇太极。于1626年,天命十一年九月,皇太极继承汗位,在皇太极继位期间,他通过各种对策将三大贝勒的权势逐渐的削弱,1636年,天聪十年四月,皇太极被尊号称帝,定国号大清,并且改为元崇德。这也标志着清朝皇权的诞生。

(三)顺治帝福临继位。

1643年,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月,皇太极突然病逝,在生前皇太极未立储嗣,更对新的建储制度未进行设立,这给汗位推选制的再度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给最高权力传承制度进行了新内容的加入,其性质发生了变化。

皇太极死后,其弟睿亲王多尔衮与皇长子肃亲王豪格争夺皇位特别的激烈,使得继统危机一度的发生。后由五宫后妃所生子嗣中,以福临居长,成为了皇位的继承人,其中母孝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汗位(皇位)推选制向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的过渡与康熙帝玄烨继位。

顺治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在这个时期,逐渐削弱了八旗王公的权势,汗位推选制也就此而终。1661年,顺治十八年,顺治帝因发生天花去世,八岁的皇三子玄烨为皇位继承人,此次皇位的继承,是以个人的意志选择的继承人,也是第一次成功的案例。

(一)两废太子。

嫡长子皇位继承是在康熙朝实施的制度,于1675年,康熙十四年末,止于1712年,五十一年十月,有三十七年的历史。在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第一次废黜允礽。五十一年十月,允礽在第二次被废黜,虽然其在紫禁城内被软禁,但是生活待遇尚可。

(二)雍正帝继位。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逝,胤禛利用康熙帝未宣布皇位继承人的事实,传出假圣旨,告诉所有皇子康熙帝已死,借机上位,而康熙帝秘密实施的建储计划也成为了秘密。

(一)秘密建储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历史过程。

秘密建储制度的建立有两个阶段,一个是政策的创新,一个是制度的创新,由三个皇帝经过多年的摸索、创新、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这三个皇位为康熙、雍正、乾隆,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最终完成了改革和创新。乾隆帝完成了制度的创新,于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对秘密建储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从而完成了制度创新的过渡。

(二)秘密建储制度是对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的创新。

这里所说的建储制度创新,其实就是对皇位传承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在延续王朝统治的基础上,将常规打破,建储使用的是新的方式和规则,在实际当中被成功的落实。可以说,秘密建储制度的出现,对我国古代建储制度而言,是一大改革和创新。

(三)秘密建储制度的缺陷。

秘密建储制度它是在封建社会晚期而诞生,以本质的角度来讲,它依然是沿袭王朝最高权力子孙后代皇位的传承,更是统治国家的工具,和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没有太大的区别。秘密建储制度有着自身的不足: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皇储身份不是公开性的,和其他皇子相比,在教育、参政等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使得皇储培养等方面造成一定的限制等[2]。

1840年后,中国逐渐的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作为清朝最高统治者,所拥有的决策权也只是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秘密建储制度也画上了句号。1862年—1908年,自同治元年至光绪三十四年,慈禧掌握清朝大权,历经四十七年,在此期间,慈禧懿旨确立嗣君,使得传承皇位和传承皇权长期的分离。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是中国古代皇位继承独有的一种制度,它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转型带来一定的阻碍性,更是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大原因。

[1]施莉琳。清初汗位推选制度的发展路径及其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7(07):9—18。

[2]汤玉梅。清乾隆帝的秘密建储与训政[j]。兰台世界,2016(19):120—147。

高二历史说课稿

1、课程标准: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2、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古希腊先哲(人文精神的滥觞)、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产生)、宗教改革(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人文精神的成熟),后启资产阶级理性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是第二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重大贡献即确立了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石,具有前瞻性、革命性和进步性。

3、教学重点: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启蒙运动的作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他们在启蒙运动中的作用)。

4、教学难点:

因本节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所涉及的四位思想家的主张极易混淆,所以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难点:

难点二: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对近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

5、教学三维目标分析:

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要学习启蒙运动这么多内容,必须有重点、有中心,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堂课的中心是理解启蒙思想的产生,了解其主要内容及影响。帮助学生认识我们当今社会人文主义精神的源和流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感悟启蒙思想家们的创新、伟大和崇高。根据以上教学要求及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估计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1)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性质、目的和主要内容。

(2)理解主要思想家具有代表性的主张。

(3)学会评价启蒙运动的影响。

能力培养:(1)在阅读启蒙思想家的言论资料时,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2)通过比较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异同,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与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理论、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供相关图文资料,增强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阅读,结合材料师生共同探讨对话,共同感受、分析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及影响。

(3)通过表格把复杂的问题直观化、简约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蒙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精华积淀之所在,更是近代资产阶级为之奋斗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仅属于其个人和那个时代,更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

(1)培养人文意识,强化法治观念。

(2)关注社会进步,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真理。

(3)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活动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交流和沟通,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

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是要看学生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1、在备课过程中和教学过程中贯穿着“整体性原则”和“问题式教学法”的教育思想。如本课整合成“启蒙运动的兴起、过程、主要思想家的主张、影响”。

2、按新课改精神的指导采用启发、合作讨论、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

3、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4、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具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

在学习重点难点问题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材料、思考问题。通过谈话、讨论,与学生共同归纳、分析启蒙思想家个性特点及产生个性特点的原因。同时,通过表格的运用,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直观化,简约化。其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简明的图表进一步认识“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从而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1、高二学生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知识联系能力较强。加上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观察自主性强,概括性高度发展,并且处于创新思维最佳发展区的前端。因此教学过程应充分利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知识联系能力、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创新思维及概括能力。

2、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建构适合自己学习、研究、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离开校园后都能终身受益。

3、在本课时,学生时而阅读思考、时而小组讨论研究,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动口、动脑。从而在知识产生过程中发现规律,进一步把知识纳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教育学“最近发展区”要求,体现了自我建构知识的现代教学思想。

(一)新课导入:

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美国三权分立示意图》《新青年》杂志影印本。

教学导言: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综合国力强大。但对于真正的美国主流精英人士来说,他们的国家最值得为之骄傲的不是其庞大的物质财富,领先世界的科技和教育,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而是创造这一切的机制,即权利相互平衡与制约的1787年宪法。而这种机制来源于欧洲启蒙思想家们的天才设计。

近代以来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这也是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最先提出和倡导的人文精神。

那么,欧洲启蒙运动是怎样兴起的?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有什么主要思想主张和重大影响?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感悟启蒙思想家们的睿智、创新、伟大和崇高。

设计说明:这段话用独特的视角把学生引入深刻的思考,为叩开知识的大门作良好的铺垫。具有“凝神、起兴、点题”之功效。

(二)教学结构。

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1、概念。

2、背景。

3、性质。

二、启蒙运动的过程。

1、兴起:17世纪发源于资本主义发达的英国。

2、高潮:18世纪中叶,以法国为中心,出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

3、扩展:德国、康德。

三、启蒙思想家及其主要主张。

1、孟德斯鸠:法的精神。

2、伏尔泰:自由与平等。

3、卢梭:社会契约。

4、康德:人非工具。

四、启蒙运动的影响。

五、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比较。

(三)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课堂设问一、阅读课本回答,什么是启蒙运动(概念)。

提示:17——18世纪欧洲兴起的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的运动。

提示:理性主义(理性的阳光);批判的锋芒直指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

课堂设问三:什么是理性?

提示:理性即思考和判断,它的核心是要用人的思维去判断,而不是依赖天意或神意,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然权利。

课堂设问四:思考什么?怎样判断?

提示:人的权利;用科学的方法。

老师总结:说到底是资产阶级宣扬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推崇普遍和必然的真理,用理性之光照亮欧洲近代社会发展的道路。

设计说明: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明确“启蒙运动”的完整概念,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基石。

课堂设问五:启蒙运动为什么会兴起?(背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请同学们模仿分析文艺复兴和西欧宗教改革背景的方法来分析一下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现实阻碍: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推动力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认识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课堂设问五:根据上述条件判断,启蒙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提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

高二的历史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学科能力和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得到全面培养锻炼和发展,为高三年级的文科历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为高校输送有学习潜能和发展前途的合格高中毕业生打下良好基础。

高考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加强调考生对文科各学科整体知识的把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为解决问题而迁移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材,转变教学观念,紧跟高考形势的发展,研究考试的变化,力争使高二的教学向高三教学的要求靠拢。

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认真完成高二阶段的单科复习工作。坚持学科教学为主,落实基础知识要到位,适当兼顾史地政三个学科的综合要求,培养提高学生学科内综合的能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落实基础,提高学科思维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水平。

根据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普通高校对考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参照《历史教学大纲》和xx年《考试说明》进行教学。使用人教社__版高中《世界近现代史》下册(选修)为教材。以人教社新版《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参考书》下册为教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针对性要强。根据新形势下的考试要求,教学中应重视对知识系统和线索的梳理,重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加深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运用。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提供了自一战后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历史发展史实,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情况自行调整,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提倡教师尝试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积极启发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

高二年级一共24个班级,理科班级1—16班,文科班级17—24班,文理科学生学习历史目标完全不同。文科的学生学习历史的目标是争取高考取得高分;理科的学生学习历史的目标是通过明年的学业水平测试。本年级使用的是人教版新教材。其中文科班,每周三节课;理科班,每周一节课。本年级一共有5位历史老师,其历史教学任务为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一共八个单元,讲述的是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技术发展的历史,包括中国的和外国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内容比较枯燥,学生不是很容易掌握,也不太好理解,需要老师多方面进行课外有趣历史知识的补充,并联系当今的生活现实进行讲解和分析。在教学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充分发挥教学中双主体作用,迅速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为更好地适应新课改要求,进一步提高高二历史教学水平,完成教学目标。

1、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思想,认真研究课标、教材、教法、学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端正教学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针对老师:做一个导师,在知识传授、思想交流、能力培养等各方面都要积极正面的引导学生。针对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正确而全面的看待和处理历史问题;把握好历史的科学性,教给学生一个传承的历史、发展的历史、客观的历史。

其次,注重常规工作,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坚持备课,做到每课都备好重点难点,认识学情,寻找突破点;认真准备好每一个教案(或课件);课堂教学难易适当,突出重点,多展开师生互动;作业是巩固提高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积极对作业进行批阅。

最后,加强教学研究与探讨: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探索,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常规教学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强化历史的思辨能力,训练学生多角度多联系地看待问题,习题讲评则从审题入手,把握解题规律。积极进行现代技术环境下的历史教学探索,课堂教学积极借助多媒体手段,充分借助网络丰富知识与题库。积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在如何学,如何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整理,如何提高身体水平和解题技巧上多下功夫。

2、针对备课

为保证进度和教学内容得一致性,我们商议决定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商讨、集体备课,同时也要求大家为备课组献计献策,共同搞好教学工作。

3、针对考试:按照年级组的统一要求,认真组织好每一次阶段考试,做到精心命题,细心阅卷,认真讲评。

4、针对作业:要求学生按进度及时按质、按量完成课时作业;教师平时加强监督,按时、按要求批改好作业。

本学期共有23周,具体教学的有16周。

高二历史教学总结

清晨,窗外鸟儿的啾啾像往常一样将我从睡梦中闹醒,全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人生的每一天既平凡又独特,因为它是独一无二的。比如今天,20xx年xx月xx日,它宣告一个学期正式结束。这是一个总结的日子,需要认真梳理自己走过的这一段路程。

20xx——20xx学年上期(高二上期),我主要担任历史教学工作。历史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常识;第二,学生通过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即历史会考)。为了完成以上目标,我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由于是理科班,教学目标与文科班有较大差异,我依据学情,适当调整备课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备课讲究双轨制:一手抓基础知识,一手提学习兴趣。

第二,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依据每个班的情况不一样,我上课的风格有所不同。实验班,学生基础好,我会更多拓展课外历史人物和事件,注重历史原因和历史影响的长段探讨;平行班,学生基础较差,我会更多以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奇闻异事为牵引,穿插于基础知识的讲述;国际班,学生为留学美国做准备,我重点讲述美国历史,用历史纪录片、电影视频直观引导。

第三,尝试不同的授课形式。由于理科班没有历史高考的压力,恰好是我实验多种教学方式的好机会。在授课中我交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讲授型课堂、多媒体ppt主导课堂、电影视频教学、学生讨论教学等,不一而足。

第四,参与文科班历史试卷编改、会考资料整理。由于理科班没有作业批改压力,我积极参加文科班每次月考的阅卷、整理工作,熟悉文科班教学环节。

第五,维护绵中站。作为绵中站的管理员,我从历史课程教学网、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人教版高中历史等网站多方收集资料,不断更新史学动态、教研论文、优秀教案、经典课件、学法指导、课外知识,使得站点击率不断上升。

一学期的结束,我完成了学校的教学任务,所教班级的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顺利通过,但更为重要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的进步:

第一,正确把握理科历史课堂节奏。第一次上历史,我尽量用最少的时间讲述基础知识,打造历史高效课堂;用最生动的语言,打造历史幽默课堂;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思考和讨论,打造学生主体课堂。

第二,传播历史知识,培养人文关怀。社会上的部分“理科男”“理科女”缺乏基本的历史常识、人文精神缺失,这些现象的解决有赖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参与。我尽量在课堂上纠正历史课本的错误、社会历史的偏见,交给学生正确认知历史、分析历史的方法,力争使他们做成为具有人文关怀的现代公民。经过实践,我的理念得到一些班级,一些同学的理解,能影响一部分学生,我坚信改变就在潜移默化中产生。

第三,挖掘课本,坚持听课。这学期课余时间较多,为熟悉必修三文化史,我坚持认真查阅资料,分析教材,力主抓住教学主题,有纲有目,在大脑中形成教学框架。文科班历史教学,尤其需要学习与研究,我坚持每周至少听三节文科班的课,认真学习黄天文老师、唐海燕老师和杨建老师的教学技巧,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课堂把握能力。

第四,收集教学资料,拓展专业知识。信息社会,网络是一个教学资源库,我在上课期间喜欢收集整理一些资料:原始资料、经典案例、优秀教案、典型试卷等。同时我坚信,书本是我永远的朋友和老师。课余时间,我喜欢阅读一些书籍,弥补自己的无知,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视野。历史教学应该充满人文性、逻辑性、思想性,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成长。

在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存在很多教学硬伤,亟待迅速改变。通过反思,我认识到自己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课堂教学重难点突破不够。教学中,为了增强课堂趣味,我喜欢引申历史故事和生活案例,但是由于对课堂的把控能力不够,往往冲淡教学重难点,没有做到张弛有度。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平衡:知识性与趣味性、教师讲授与学生思考等各个方面。

第二,课堂有效性不够。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我需要在实践中依据教学目标,整合知识,引领学生思考,避免无效教学。

第三,与学生交流不够。教学是师与生互动的过程,课堂上要打破“教师主讲、学生接受”的模式,大胆把思考的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总结观点、引导他们分析史料。学会“把自己解放出来”,是我要思考、实践的课题。课堂外,我需要及时通过作业、谈话与学生互动,督促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

第四,工作细节把握不够。本学期,由于自己的疏忽,我在教学工作中犯过两次错误。“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其下,法不得也!”犯错说明我还没有用120%的标准要求自己,心存懈怠。在20xx年的工作中,我将向身边优秀的老师们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每一个工作环节。细节决定成败,希望自己能在错误中成长,在教训中进步。

人的行为是思想的结果,更是习惯的自动反应,我希望自己能养成好习惯。辞旧迎新,我将怀着一颗学习的心态继续前行在20xx年的时间轴上,窗外可爱的鸟儿会是我忠实的见证者。

高二历史教案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问题探究。

1.分别从戊戌变法前中国社会、经济、思想领域来分析变法的历史背景?

2.列表简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4.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角度,归纳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5.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政策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史论共享。

1.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__的神圣性和永恒性。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__,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高二历史说课稿

主要内容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主题,以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以及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更应如何应对。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既是当代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又将成为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础,她是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能阻挡。因此,本课对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这一主题起到了总结的作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通过本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经济全球化趋势,又可以使他们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1、知识目标:知道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含义、主要原因及具体表现影响,经济全球化中国应对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前自主预习题、课中探究题、最后的课堂总结等问题的设置,使学生体念参与整课学习的快乐,使课堂达到效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使学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意识,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重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新课学习:通过设置6多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学习课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学生既体验合作学习,有解决本课难点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通过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感受经济全球化趋势,从而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教师总结: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就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通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的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通过阅读教材、获取有效信息,让学生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教师提问:我们当前的生活中时时处处体现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一个子目“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正文和小字部分,提取有效信息,找出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原因:

(1)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客观环境;

(2)各国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3)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ppt补充资料的得出。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通过收集和整理出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增强论从史出的能力,突出重点。)教师出示三则材料,理解内容。

(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课堂小结:当今全球化大潮汹涌澎湃,在国际利益的博弈中是自强还是退却,国人已经找到了一个振聋发聩的答案:那就是在风浪中与全球共同搏击,建立和谐世界,谋求共同发展!

高二历史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本节课分三个部分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产生、内容特点和影响进行了阐述。此外,教材还通过“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栏目,对学生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些详细史料。

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知道它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2)掌握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理解它对西—盛和衰落的影响。

(3)理解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资料和图表,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辩论赛和历史短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模拟历史情景,体味历史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进一步确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的理念。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高一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先向评委介绍我的教法。教学时主要采用3个方法。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创设情境,设疑引思。通过图表和资料,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

“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因此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建议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收获自主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

这学期高二的时候我在三个文科班和两个理科班教历史,其中9、10、11班是文科班。文科生学习历史的目标是高考得高分。一班和二班是理科班。他们学习历史的目标是明年通过学术水平考试。今年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年,用的是人教版的新教材。语文文科班,一周四节课,目前的教学任务是完成必修三,选修一部分新的教学内容,理科班,一周两节课,这学期的教学任务是历史必修三。

必修3讲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包括中外。它涉及古代、近代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内容不容易掌握和理解。

首先,在教学中,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充分发挥教学中的双重作用,迅速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高二历史教学水平,完成教学目标,这一时期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进一步研究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育理念,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具体来说:(1)端正教学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对教师的要求:做导师要在知识转移、思想交流、能力培养等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同时,不断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新课程改革的讨论,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对于学生来说,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训练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如何正确全面地对待和处理历史问题;把握历史的科学性,教给学生一部继承、发展、客观的历史,引导学生学会求真、吸收;加强历史学习的基础,要求充分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加大历史训练,运用适当的习题提高历史的应用能力。要求理科生掌握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基本历史内容。狠抓学风建设,管好自己的课堂,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注重日常工作,保证教学顺利开展。坚持备课,做到每节课都准备重点难点,了解学术情况,找到切入点;认真准备每个教案(或课件);课堂教学难而宜,突出重点,开展师生互动;作业是巩固和提高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要积极复习作业,每单元读一遍,说明每节课学生存在的问题。文科的'教学内容会深入细致,理科的教学内容只是掌握基本事实,所以教学时间是有差异的。(3)加强教学研究和讨论:(1)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常规教学既加强了基础,又加强了历史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多联系地看待问题。习题评价从审题入手,掌握解题规律。(2)积极探索现代技术环境下的历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网络丰富知识和题库。(3)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在如何学习、如何总结整理知识、如何提高身体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多下功夫。

2、坚持集体备课。

同代历史高二有三位老师。为了保证进度和教学内容的一致性,我们决定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同时为备课小组一起做好教学提供建议。

3、考试:按照年级组的统一要求,认真组织各阶段考试,认真命题,认真阅卷,认真评阅。

4、关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进度及时、保质、保量完成预定的同步训练教材(学习方法大视野);老师通常会加强监督,按时按要求批改作业。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的计划和精心的教学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等等看吧!

高二历史教学总结

新课程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一学期的历史教学,对历史课堂中某些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和探讨。

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我认为,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目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很难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且很难在稍纵即逝的信息中把握一节课的知识结构,线索及要达到的目标。其次,要合理安排。

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来的信息,学生要不停地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适应,来不及对知识内容做深入细致的思考,事实上他们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再次,要调动学生。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总之,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

高二历史小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逐渐受到重视。历史作为初三教育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为确保初三历史教学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应对初三就历史教学进行改革。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受学生学习能力、教师教学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初三历史教学的改革并未取得显著成果,从而导致初三历史教学水平相对较低。基于此,针对新课标下初三历史的教学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对初三历史教学策略进行具体探讨,希望能为提升初三历史教学水平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课标;初三教育;历史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对传统教学政策做出的突破,也为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注入全新活力。然而,在初三历史教学中,因受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政策的长时间影响,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三历史教师无法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导致自身定位不准确,进而影响到初三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针对这种现象,初三历史教师应充分研究新课程标准,依据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推进历史教学的改革,以便确保初三历史教学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从而达到提升初三历史教学水平的目的。

一、改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新课标的相关教学理念替代传统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以便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例如,在对“明朝君权加强”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历史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采用问答形式开展教学工作,即根据明朝君主专制及相关知识点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或是结合答题比赛激励学生答题,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历史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可结合《范进中举》对明朝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分析,分析《范进中举》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等,利用情景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将《范进中举》编成短剧,在课堂上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文章的涵义,以此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以便在历史知识教学中,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育背景下,初三历史教学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收教学内容,而这种教学方式的长时间实施,逐渐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即便教师讲的非常热烈,很多学生也无动于衷,从而导致学生的历史成绩得不到提升。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初三历史教学改革的要求,历史教师应当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以此提升初三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以便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提升。例如,在对“战争”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时候,历史教师根据“战争”的相关内容提出问题,并结合辩论赛开展对“战争”的教学,针对提出的问题设定正反两个答案,然后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以支持相同答案的小组为同一方,让两方进行辩论,如问题“战争爆发于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那么是否可将虎门销烟看作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等。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查阅资料,深入分析“战争”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战争”及其相关知识。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整合和归纳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素质也能得到提升,对历史知识学习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对提升初三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很有帮助。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历史知识的教学可结合历史故事单纯的历史知识学习相对比较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背景下,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史教师在转变自身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也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重视对课外历史知识的应用,灵活运用课内外的历史知识,结合具有趣味的历史故事对理论性的历史知识进行教学,利用对历史故事的生动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历史真相的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历史课堂教学,以便确保初三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提升,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学的历史知识。例如,在对“贞观之治”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时候,历史教师可在课前查找一些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的历史记载和民间故事,如“玄武事变”“帝范教子”等,并在课堂上结合这些历史故事对唐太宗李世民及“贞观之治”进行全面分析,促使学生能够对盛唐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同时,结合历史故事对相应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可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讨唐太宗李世民的品德及功绩,从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贞观之治”及其相关知识。2.重视对教学情境的构建和应用历史知识学习是一个相对比较枯燥的过程,对历史知识进行单独分析,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初三历史教学,基于对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历史教师应重视对教学情境的构建,采用科学的方法构建适宜的教学情境,以便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广泛应用,结合多媒体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也逐渐成为教师的一种常用教学方式。在初三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对符合教学内容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展示,据此构建适宜的教学情境,可实现对枯燥历史知识的生动讲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升初三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很有帮助。例如,在对“戊戌变法”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时候,历史教师可实现查找一些历史资料,并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预习,查找与“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及人物等有关的历史故事或课外资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对查找的资料进行展示,或是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查找的历史故事或课外资料进行分析,以此帮助学生更准确的了解“戊戌变法”及其相关知识,促使学生能够对戊戌变法失败后,封建中国所面临的紧张局势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戊戌变法”有关的纪录片或影视剧片段,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对英勇就义时谭嗣同、康广仁、林旭等多名革命烈士的英雄壮举进行生动展示,以此呈现革命烈士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在适宜的情境中更好地学习“戊戌变法”及其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帮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所学的历史知识,更真实的把握历史事件,从而丰富学生对历史的认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为了确保初三历史教学能够符合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应从多方面对初三历史教学进行改革。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初三历史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现代化教学理念开展历史教学工作,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对知识和素质进行全面教育,结合多媒体设备构建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从而确保初三历史教学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提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二历史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破解生命起源之谜》是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七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第二课的内容,在进化论提出前,关于生命起源问题上主要有“神创造世界说”和“上帝创造世界说”两种不同的观点。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提出,则打破了传统的封建神学世观,揭示了生命起源之谜,推动了近代世界科学的进程,在生物学、社会学、思想界、宗教界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本课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世界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二)、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进化论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中外对比联系加以突破)。

难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内容。(通过史实结合进行突破)。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神创说、上帝创世说;细胞和细胞学说,早期生物进化思想;1859年达尔文发表的《物种起源》,1871年发表《人类的起源》及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

能力目标:1、结合当时情况分析神创说和上帝创世说出现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德育目标:1、使学生明白迷信、愚昧阻碍社会进步,社会落后滋生愚昧、迷信,进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并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通过进化论的创立,使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有科学家的顽强探索和不懈努力才赢得了科学的进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吃苦精神和毅力品质的目的。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启发式教学。)。

2、针对学生对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背景和意义的内容不易综合,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运用浅化机制和问题——发现教学法原理,采取“提出问题——阅读课本及材料——分析理解——得出结论”的方法。由浅入深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史料,“论从史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一步一步进入其历史活动的最佳状态。

学法:

高二学生已具备相当水平的文科知识和自学能力,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内容在生物学中已有所学习,感性认识较强,但发散思维、知识连贯性、学科迁移能力不够。

在学法上加强指导:学生先带问题预习,老师指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说教学程序。

1、用问题引入新课:地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目前已发现的生物中有100多万种动物,30多万种植物,10多万种微生物,那么这些生物的来源是什么呢?然后由学生讨论并阐述一些观点。接着再由教师进行总结:人类社会一直在探讨生命的起源,关于生命的起源的观点很多,主要有“神创造世界说”和“上帝创造世界说”和进化说。

2、再用问题引入第一部分内容:为什么会有“神创造世界说”和“上帝创造世界说”?这些说法科学吗?它们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让学生结合当时情况分析神创说和上帝创造世界说长期盛行的原因并结合教材和对神创说作出评价。

(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世界能力受很大限制,于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象征手法叙述人类的起源;影响:阻碍了生物学的发展,)。

3、神创说并不能解释生命的起源,关于生命的起源在今天人们更多支持的是进化说。由此引出第二部分的内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基础,达尔文为什么能创立进化论?由此引出达尔文的进话论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理论基础和达尔文个人因素五个方面结合教材、阅读材料并联系当时特定的社会情况去分析、概括。(其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概括;理论基础反面结合课文和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进行概括;达尔文个人因素方面结合历史材料和自己的了解进行概括)。

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到迅速发展;

政治基础:欧洲大陆通过不同方式建立代议制度,打击了封建势力和教会的力量。

理论基础:细胞和细胞学说的创立、早期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

达尔文个人因素:对生物学有浓厚的兴趣,注重实地考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2)达尔文的进化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主要观点又是什么?(培养阅读和概括能力)。

标志——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版。

观点——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

(3)达尔文的进化论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引导学生从它对欧洲思想界、欧洲科学界和宗教界、中国思想界产生的影响去分析。

对欧洲思想界——冲击了封建神学的创世说;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生命界。

对欧洲科学界和宗教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和激烈争论,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对中国思想界——宣传进化论,促进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

四、说板书设计和作业练习:

板书设计。

一、谁是万物的创造者:

1、世界神创说(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世界能力受很大限制,于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象征手法叙述人类的起源;内容:信仰至高无上的创世神,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神创造的)。

2、上帝创世说(原因:同上。内容: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用泥土按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影响:阻碍了生物学的发展。)。

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进化论诞生的条件和原因: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到迅速发展;

政治基础:欧洲大陆通过不同方式建立代议制度,打击了封建势力和教会的力量。

理论基础:细胞和细胞学说的创立、早期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

达尔文个人因素:对生物学有浓厚的兴趣,注重实地考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2、进化论诞生的标志和内容:

标志——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版。

内容——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

对欧洲科学界和宗教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对中国思想界——宣传进化论,促进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

一个学期的时间又过去了,本学期我教高二5个化学班和4个政治班的历史综合科教育工作。课时和备课量相比于上一年的工作课时量和备课量都有所增加。由于本人的理论和教学能力问题。还是觉得有些压力。还有就是经验不足,这一年基本上没有太多时间去观摩其它老师上课。也没有和备课组的老师互相听课,因为其它三个老师都是教历史专业班。所以都是一个人在研究。所以授课过程中很多存在的问题没有能够及时纠正。

学生也反映了一些自己授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普遍是觉得课堂较无聊。有些时候觉得相当困惑,因为这个问题也请教了本科组的老师和其中它科组的老师,他们对于历史课堂的沉闷也表示可以理解。也给我提出了些很好的建议。前辈们的细心指导令我倍感温暖。他们平和的心态也让我认识到有了困难不要紧,关键是迎难而上。于是自己认真地把过去观摩过学习过的其它老师的做法思考了一下,最后还是觉得很难在理科班应用。那么只能课堂上适当穿插课外知识。因为综合科对于这门学科的要求较简单,只做客观题。所以也尝试课堂上搞搞做题比赛。结果发现学生还是挺喜欢的。

但总的来说,理科基础只考基础性的知识,不可能提一些难道深的问题要他们花时间探究。所以课堂上经常强调的是注意基础知识。文科基础这一学期开始复习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内容。对于复习课如何上如何处理,如何让学生更感兴趣。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复习课总要讲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所以课堂上还是以知识结构为主。把重点难点讲讲。然后每一单元出些练习给同学们做。

评讲练习的时候看到同学们的反应还是可以的。可能讲解知识结构的时候就没什么兴趣。因为大部分都是我在讲。看来以后再上复习课时这个要改一改。应该把讲授和练习结合起来,也可以即时反馈学习效果。学生估计也更积极些。

这一学期除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积累外,教学工作中我也倍加努力,向科组老师讨教,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在教学中得到的体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中国历史故事高二

“请问你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吗?”主考官问。

我微笑着说:“我小学五年级就获得了国际奥数竞赛的金牌;初二申请了第一项发明专利,至今我已获得了13项专利……”

“够了!”考官粗鲁地打断了我的讲述,“你刚才说得这些都写在简历上了,但像你这样的好学生放眼全国多如牛毛,我们‘红星’奖学金每年只有一个名额,只会颁发给最与众不同的那一个,很明显,你还不符合条件。”

我叫沈梦,今年24岁,在横云大学心理系读研究生。我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母亲常年卧病在床,我靠着勤工俭学才能勉强度日。前不久系里有一个出国进修的名额,但高额的费用让我望而却步。“红星”基金会是我市民间的一个慈善机构,每年有一个名额的奖学金,大约有一百万。

考官这么说算是给我判了死刑,我的心瞬间沉到了谷底,另一个女考官说:“你仔细想想,你身上有没有发生过异于常人的经历,我们再给你一次机会。”

教室里坐满了人,一名青年教师大笔一挥:梦。他叫孟远志,今年34岁,未婚,长得英俊潇洒,拥有数学心理学双学位,是我校最年轻的教授。

孟远志写完那个梦字之后,说:“做梦的最高境界是白日梦,只是你们都没有察觉。”

台下一片哄笑,孟远志严肃地说:“怎么,你们不信?那好,我就现场让你们做一场白日梦!”

他说:“大家按我说的做,先把身体坐直,把两只胳膊向前方平举,手掌伸直,五指并拢,掌心相对。很好,现在请把眼睛闭上……好的,白日梦现在开始,请试着想象,现在你的手臂外侧受到了挤压,那股力量把你的双臂向内挤,你的两只手正在慢慢地靠近……现在,你们可以睁开眼睛了。”

我睁开眼睛,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双手竟然真的合拢在了一起,而且双手就像是被抹了强力胶水一样,牢牢地粘在一起无法松脱。我吃了一惊,环顾四周,才发现有七八个同学跟我一样,正急得满头大汗。

“很好。”孟远志笑着说,“现在我数到三,压在你手臂上的力量就会消失。一、二、三。”他话音刚落,我的两只手掌就自然分开。四周一片哗然,看来其他几个人跟我也是同样的情况。

孟远志说:“看来,不是每个人都有做白日梦的能力。”

当天下午,我拦住了孟远志,他似乎知道我要来:“沈梦,心理系大一的学生,我没记错吧?”

我点了点头,说:“孟教授,你对你的学生实施集体催眠,这样做符合规定吗,如果出了事谁负责?”“哦?”孟远志一挑眉毛,“你知道集体催眠?”

我说:“我刚在图书馆查过资料,所谓白日梦,其实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浅度催眠手法……”

他挥手打断我的话:“你既然查过资料,就应该知道,容易被催眠不是什么耻辱的事,却是高智商和想象力丰富的表现。”

“也就是说我应该高兴了?”

他恬不知耻地点点头:“不错,你确实应该高兴,因为我一直在找的人,就是你。”

一个小时后,我被孟远志带到一间心理咨询中心,里面有很多职员正在办公。我看了看表,已经到了下午6点,早就过了下班的时间。

我调侃道:“催眠大师怎么会屈尊做一个心理医生呢?”

孟远志说:“催眠如果真有这么厉害,我还开什么心理诊所,直接等着别人送钱得了。和影视作品中的不同,催眠只能引导,如果对方潜意识不愿意做某件事,就算你手段再高也是无济于事。”

有了被催眠的经历,我对他的话半点也不敢信,他却说还可以再做一个小实验验证。然后,就听他在我耳边说了一句话:“我要给你设置一个记忆障碍。”

记忆障碍?我心里一怔,孟远志先是认真地盯着我看,然后忽然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你竟然会不记得我的名字!”

我愣了大概五秒钟,这才意识到我的思绪像是被什么堵住了,怎么也想不起面前这个男人的名字。

这个人太可怕了,不过在他对我耳边轻轻说了一句话后,我又恍然大悟,脱口而出:“孟远志,你的名字是孟远志!”孟远志笑了:“这就是催眠的奥妙所在,你为我工作,我一定向你倾囊而授。”

我冷笑道:“你觉得我容易被你控制,就会像楼下那些员工一样,心甘情愿为你当牛做马吗?”

他摇摇头,说:“我用在那些员工身上的催眠方式类似于洗脑,虽然低级,却很有效。不过你跟我一样,不是一般人。来这里的路上,我派人调查过你的背景,你很需要钱。如果你掌握了催眠术,至少可以让你的母亲不用过得这么辛苦。”

钱确实是最大的诱惑,就在我犹豫不决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孟医生,张太太来了。”

孟远志点了点头,然后对我说:“你可以藏在壁橱里,看完我的表演再做决定不迟。”

我打开壁橱走了进去,透过它我能看见孟远志的整个办公室。一会儿,一个打扮时髦的女人进来了。孟远志也不跟她说话,只顾忙自己的。过了五分钟,孟远志才端着一杯咖啡来到她面前。“王夫人,你好,我是孟远志,听你的老公说,你的情绪有些失控?”

王夫人点点头:“是的,最近我老公……”孟远志打断她的话:“还没请教,你的全名是?”他一边问,一边将咖啡杯慢慢递了过去。王夫人顺从地说:“周蓉。”说着便伸手去接咖啡。就在他们双手即将接触的那一刻,孟远志的手突然缩了回去。

周蓉有些茫然地看着对方,孟远志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说:“对不起,我没有听清楚,你能再说一遍吗?”在周蓉第二次报出姓名时,孟远志的手机响了,他再次将咖啡杯递给周蓉:“先帮我拿一下。”我意识到催眠就要开始了。

果然,周蓉下意识伸出手,她的手指即将触到咖啡杯时,孟远志突然松手,咖啡杯掉在了地毯上。周蓉立刻俯身去捡,就在这时,孟远志用低沉的嗓音说:“闭眼。”

我从壁橱里走了出来,我首先道出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你平常做一次催眠,是怎么收费的?”

孟远志意味深长地笑了:“一般来说,一个小时五百块。”

我撇撇嘴:“原来催眠这么廉价。”孟远志正色道:“催眠的价值要看你如何运用,她老公是个大款,在外面包养小三,被她发现了。她老公担心家庭分裂会影响孩子,便找到了我。刚才催眠成功后,我暗示她家庭美满,夫妻和谐,顺便设置了一个记忆障碍,让她忘记小三这件事。这不,她老公给我的两万块酬劳已到手了。”

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便问刚才的催眠是怎么回事。孟远志毫无避讳地说:“我利用周蓉不善于与陌生人接触的心态,开始故意不理睬她,让她越来越紧张,后来‘递咖啡’、‘摔咖啡杯’等事件,又接二连三地打断她的下意识思维,为最后催眠成功埋下了伏笔,接下来设置记忆障碍更是小菜一碟。”

我兴奋地问:“那我什么时候可以来上班?”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每天都埋头钻研孟远志提供给我的各种相关书籍和录像,遗憾的是,我几乎没有一次成功地催眠别人。

孟远志倒是经常鼓励我,他还破例交给我一个客户。客户名叫黄莉,三十多岁。她一坐下就问我:“我的丈夫还是不同意离婚,我的那张彩票怎么办?”

“你刚才说什么?”我问道。

“我说彩票啊,就是……”她话音未落,我的手已经下意识地摸到了桌上的餐刀……自此,我的记忆仿佛被人抹去,成了一片空白。

等我醒过来的时候,一名警察饶有趣味地盯着我看。三天后,我从警察局走出来,心情无比沉重。

据警方的调查显示,黄莉和她丈夫从白手起家开始,生意越做越大。后来丈夫在外面有了女人,他们协议离婚,却在家产的分配上产生了分歧。突然有一天,黄莉决定放弃财产。丈夫觉得蹊跷,表面上答应,手续却一直拖着,私下派人调查。他发现黄莉一直在和一名叫孟远志的心理医生秘密接触,精神状态也越来越不稳定。

原来黄莉之所以想快点离婚,是因为她买的彩票中了两千万的大奖。彩票的兑换期限是60天,如果在此之前还没有离婚的话,夫妻俩将平分奖金。孟远志无意中发现了这件事,他催眠了黄莉,骗取了彩票。而我自始至终就是孟远志选中的一颗棋子,他催眠我,只要听到彩票,便会不顾一切地杀死对方。幸好黄莉的丈夫一直在跟踪她,及时救出了妻子。

利用催眠犯罪,历史上早有先例。而我的这一段记忆,被孟远志预先设置的一个“记忆障碍”所掩盖,成了一片空白,至今也记不起来他是如何将我催眠的,而我却也因此幸免于法律责任。

“以上就是我异于常人的一段经历,够与众不同了吧!”我说。

我分明看出主考官的眼神迷茫了几秒钟,然后他说:“恭喜你,今年的红星奖学金是你的了!”

高二历史重点高二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1)18世纪英法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发生战争。结果法国战败,丢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同拿破仑争夺欧洲霸权,最后英国打败法国。

(3)在1777年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援美对英作战。

(4)1814~1815年参加维也纳会议,通过限制法国,保持欧洲均势等决议,英国还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败俄国。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共同敌人德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协约”集团。

(7)一战期间,英法联合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后取得战争胜利。

(8)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9)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赔款问题和法国安全问题上,两国意见分歧;30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10)二战期间,两国共同实施敦刻尔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对敌。

(11)二战后两国共同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加入北约。现在两国都是欧盟成员国。

2.英德关系。

(1)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联合普奥反法。

(2)1814~1815年英国同普奥共同操纵维也纳会议,建立维也纳体系。

(3)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主要矛盾,英、德分别组织“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4)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相继取得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日德兰等战役的胜利,最后打败德国,取得一战胜利。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奉行“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20年代在德国赔款和法国安全问题上,英国偏袒德国;道威斯计划通过后,对德提供贷款,扶植德国;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7)30年代对德实行绥靖政策:对德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开进莱茵不设防区不予反击;对德入侵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制造慕尼黑阴谋;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却坐视波兰灭亡而按兵不动。

(8)二战爆发后,英国逐渐坚定了反法西斯斗争决心:不列颠之战使德国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大西洋宪章》;参与发表华盛顿26国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阿拉曼战役战胜德意在北非的军队,北非登陆迫使德意军队投降;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相继参加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9)二战后,参与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的分区占领;在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

3.法德关系。

(1)法国大革命期间,普奥首先组成联军干涉法国革命,后又积极参加反法同盟,多次武装干涉法国革命。

(2)1814~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普奥等国操纵会议,通过对法不利的决议。

(3)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结果法国战败,对德割地赔款。

(4)一战前,法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三大矛盾之一,法、德分别加入互相对立的两大军事集团。一战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终打败德国。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凡尔赛和约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开采德国萨尔煤矿,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巴黎和会后,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削弱德国;1923年法、比联合出兵鲁尔,造成鲁尔危机;为了寻求安全保障,先后同比、波、捷、罗、南等国结盟;30年代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7)二战爆发前对德实行绥靖政策,二战初期在德国入侵下,法国灭亡,贝当在维希建立傀儡政权,戴高乐领导法国人民英勇抗德。

(8)二战后期,与美英分区占领德国,参加纽伦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

4.英美关系。

(1)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独立。

(2)1846年美国从英国手中取得俄勒冈。

(3)1899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首先得到英国承认。

(4)一战后期,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企图与英法争夺战利品。

(5)一战后美国企图凭借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实现统治全世界的野心,同英国力图保持海上霸权,继续扩大殖民地的意图发生矛盾,英美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共同操纵会议,并共同策划反苏。国际联盟成立后,因受英法控制,美国没有参加。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通过《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6)一战后许多问题上英美采取相近态度或共同行动。如武装干涉苏俄革命,德国赔款问题和绥靖政策。

(7)二战爆发后,英美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对打败法西斯作出了贡献。

(8)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权,打着反殖民主义旗号,排斥英法势力。英国无力与美抗衡,在国际事务中追随美国。

5.美日关系。

(1)1853年美国人柏利率舰队首先打开日本大门。

(2)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引起美国不满,府院之争反映美日对中国的争夺。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

(3)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损害美在华利益,美助蒋抗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在亚太地区角逐,最后美败日取胜。

(4)日本投降后,美为扩大在东亚的势力,派军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偏袒侵华日军战犯,还保留了日本天皇制。

(5)二战后,美国大力在经济上扶植日本,尤其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大量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60年代末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进入70年代美日经济竞争剧烈,政治上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双方矛盾加深。

高二历史说课稿

《商鞅变法》是高二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重点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日后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会全面思考问题,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对学生进行从小立志、追求理想、勇于改革、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4、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的能力。通。

过情景再现和史料分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5、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6、难点:商鞅变法特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选修历史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较系统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有一定的分析综合概括能力,因此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导学,并采取讲授,讨论,学生课堂表演等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教材插图以及多媒体设计课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播放《走进新时代》这首歌。同时课件上显示这首歌的部分歌词,“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目的是营造课堂气氛,以便成功导入“改革”的教学内容)。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一、商鞅其人(生平简介)(5分钟)。

1、展示“商鞅像”。请学生结合教材p22的内容及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商鞅的生平,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阅读p23【学思之窗】的内容,谈谈秦孝公为什么对帝王之道不感兴趣,反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让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3、补充商鞅徙木立信,取信于民的历史小故事(提倡诚信的重要)。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15分钟)。

1、引导学生阅读p23—24教材内容,寻找落实知识点。

2、老师逐一讲解;

(1)关于“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结合教材,设置问题:为什么说“为田开阡陌封疆”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重农抑商“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认识,让学生讨论,教师适当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利用教材插图《奖励耕织》《商鞅铜方升》加深对商鞅变法相关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2)关于“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及收集的资料,组织学生分成奴隶主贵族守旧派和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派,展开宫廷辩论,加深对变法内容和评价的认识。

3、学生发言商鞅变法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是见仁见智,没标准答案的,目的是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并且能加深学生对变法内容的印象)(2分钟)。

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10分钟)。

1、商鞅变法的作用。

引导学生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几方面讨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最后请学生阅读教材p27【资料回放】、插图和p28历史纵横概括总结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2、变法的历史局限。

引导学生阅读p28教材内容和【学思之窗】,思考: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怎样看待这些历史局限性?这些历史局限性与改革的指导思想(法家思想)有什么关系,与阶级属性有没有关联,从而对商鞅变法形成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3、商鞅变法的特点。

引导学生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作用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

四、商鞅之死(对改革的感悟)(5分钟)。

2、组织学生讨论商鞅之死是否意味着变法的失败(一场变法的成功与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4分钟)。

3、启发学生,我们应当学习商鞅的什么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变革、与时俱进的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堂小结(5分钟)。

展示自制表格引导学生完成,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认识。

领域措施作用局限。

经济。

政治。

军事。

思想文化。

社会习俗。

教师讲解说明: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等领域进行了全面改革,促进了秦国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局限性。我们应一分为二地来评价商鞅变法。同时商鞅变法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的变革,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从商鞅身上,我们看到了改革家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任何一场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同学们应该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四)巩固练习(3分钟)。

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套练习题,利用多媒体展示完成。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的本课测评题。

将本课要点设计成知识框架,直观明了。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

学年,我担任了高二12个理科班的历史教学工作。虽然每个班每个星期只有一节课,但一周下来就有十二节课,不断地扮演着“人肉复读机”的角色,再加上我要跨级带高一的两个班,工作量极大,压力也是山大。再者高二理科班的学生在本学年度面临着学业水平测试的任务,如何提高学生的通过率,让我不得不认真思考。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我觉得以下几个问题是首次必须要做的准备工作:

(3)认真研究学情,即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状况,据此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对于文科班而言,历史教学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对理科学生而言,由于初中不重视历史,基础较差,再加上知识面狭窄,阅历有限,因此对历史知识的认识难以理解和掌握,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只能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失去兴趣。通过几个星期的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观察,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觉得在今后教学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对高中理科班的历史教学准确“定位”,教师对学生历史教学的任务、目标和地位的认识以及采取的相应的措施。高中理科班学生的历史学习任务简单来说一是掌握知识,迎接“毕业会考”,二是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养成“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根据理科班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谈话和交流,我对理科班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思维方式有一些的了解。理科班的历史教学,不能古板守拙,而是要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适当补充学生熟知的材料来组织教学。在讲有关内容的历史课时,抓住学生想了解有关历史典故知识求知欲望,适当地讲一些有关历史人物的故事。这既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引导学生区别历史真实性和艺术性虚构手法。从而增强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感性认识。对基础知识采用当堂学习,当堂提问,要求当堂掌握。

针对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我了解到,他们认为历史知识要死记硬背,繁多抽象,枯燥乏味,难以掌握,要想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也要让学生“会学”,即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到学习历史还是轻松易学的。

在高考的影响下要想使理科的学生对历史真正产生兴趣确非易事。因为许多学生之所以选择理科就是为了逃避历史学科或者因为历史学科成绩本就不优秀。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他全心投入历史学习简直是痴人说梦。况且在高考指挥棒下,理科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高考科目上,即使对历史有兴趣也不容易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这会花费他们的部分精力。而精力对于高考来讲尤为珍贵!

总之,在理科班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要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根据理科班学生的特点,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举措来吸引理科学生,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探讨改进教学教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教高二年级六个班,其中两个文科班,四个理科班,教学的进度难度不一。如何有效地使不同班级、各层次学生均能达到要求,有效地使用高二历史新教材,是我这学期教学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凸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个性化学习的全面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分为三个部分表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程结构上,充分体现了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在强调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在文本内容上,指导功能更为全面,不仅规定了学习内容,而且指导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于教科书的编写,既有明确的规定,又有较大的弹性。而高中历史教材是课程专家和历史学科专家编制的一种较好的教学用书,对教师而言是教本,对学生而言是学本。

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我们应确立这样的认识:

(3)认真研究学情,即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状况,依此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教学中,有两种现象要力求避免:一种是本本主义,教学“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种是将教材边缘化,教学远离教材。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仅要使用,而且要优化。对于历史教师来说,用之于教学是职责,完善并使之利于教学也是职责。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态度。

客观地讲,这种教材在体例结构、内容旨趣、图文结合、自我检测以及拓宽学生视野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切实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从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教材内容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补充和加工。

(一)内容的补充。为弥补高二文科生历史基础的薄弱,可以就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概念,利用20xx年版必修(一)第19页“学习延伸”的.内容“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进行如下补充说明:中国古代史,按照发展进程,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阶段。在原始社会末期,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就是国家形成过程中或者说是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领袖。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其后经历了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到春秋末期(公元前476年),约历1560年。奴隶制度趋于瓦解时,我国出现了封建社会。它始于公元前475年的战国时期,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五个时期,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共历2300多年。这样就对中国古代历史作一完整概述,改变教材内容给人造成的“缺乏前奏”的感觉。

(二)结构的调整。如《辛亥革命》一课,教材将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内容安排在“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这一目内,不尽合理。教学中可以把这个内容提前安排到辛亥革命高潮“中华民国成立”这一子目后,作为“革命后隐藏的危机”单独列出,体现革命的曲折性,也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根据最近新课程改革的尝试,我们感到,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应成为高中历史教材完善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科建设本身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尤其是文科班,需要深化的内容较多,需要巩固的时间较多,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要立足历史课堂,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摸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我逐渐形成了“一讲三不讲”的教学模式。先说“三不讲”,一是教学内容学生看书能会的不讲,就让学生看书;二是学生之间通过谈论能够解决的不讲,就让学生讨论;三是学生讨论不得,经老师点拨,能够解决的也不讲,就引导、点拨、启发学生。“讲”就讲学生思而不得,经老师点拨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讲就要讲彻底,一讲就要一波激起三重浪,打开学生的思路。当然,这是我追求的目标,实际操作中并不一定都能达成。我举个例来说说:在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时候,三民主义的内容,就由学生看书指出来。然后,引导提出问题: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要解决当时中国的哪些问题?学生讨论会得出一部分内容,这时老师再进一步指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解决的问题区别在哪里?学生经讨论,思考往往也能得出来。最后如何对三民主义进行评价?怎样理解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学生往往思而不得。那么,老师就要引导结合内容来评价,学生往往还不能解决,这时教师就要指出:三民主义三个主义主要涉及的其实是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一个是经济要求,这两个要求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且这两个要求代表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纲领中包含了这些方面我们就可以说它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了。在这过程中,只有最后的评价问题确实有些难度,需要教师讲解,其他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学生看书和讨论,由学生来解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然,半年来教学体会颇多,由于时间关系就拉拉杂杂的写这些。

高二历史考试分析

本次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考查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题分值为100分。试题题型为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非选择题分值为52分,整套试卷难度适中。

以考查基础内容为主,兼顾能力考查。以会考说明为参照,突出强化基础知识的运用,通过一些考查迁移能力试题的设计,引领学生未来学习的方向,以适应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的整体安排。

(1)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概括问题的能力偏弱。在材料解析题中,很多学生不会寻找关鍵词。

(2)答案中缺少关键字。有的同学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大块,可是有很多是无关紧要的话,在有限的时间里要老师逐字逐句的慢慢的研究答案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主要就是看关键语句、关键词。

(3)基础知识不扎实。有的选择题和书本上一样的语句表述,可学生仍然做错,可见基础知识非常不扎实。

(4)答题不规范,没有格式。历史答案一般是应分点分段回答,列出序号,条理化,让人一目了然,可有的考生从头到尾没有序号,语言表述不规范,语言表达口语化严重;书写潦草;逻辑思想混乱。

由于是理科学生,从学生的`整体看,考试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从思想上不重视,由于初中历史学科的考试形式是开卷考试,故学生对高中考试形式缺乏清醒认识,虽考前有过说明,但有些同学只是在课上听听而已,有的更是应付了事。二是对学习要求不重视。大部分学生仍停留在初中学习思维,认为学习历史不需要记忆,只要知道就行了。不能整理相关问题,虽课堂教学给学生们一些强调,特别是重难点问题,但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1)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平时应注重与学生们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及学习动态,以更好地促进教学双方的交流学习。

(2)提供学习与考试的方法,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平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思路。增强知识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3)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注重练习的有效性。单元检测试题应精选,覆盖面尽量宽广,让学生在一次检测后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并形成迁移能力,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顺利通过高中学业考试。

中国历史故事高二

卓文君是西汉大富商卓王孙的女儿,容貌俊俏秀丽,比较擅长音乐。在卓文君十七岁的时候,丈夫死去,她成了寡妇。此时正是司马相如最落魄的时候。

司马相如与王吉相识,一天王吉应邀到卓王孙家做客,中午时分,司马相如也应邀而来。在当时的场合中,司马相如谈吐非凡,神采飞扬,各位都被他的神采所折服。就在此时,王吉拿了一把琴给司马相如,让他为各位弹奏。王吉知道司马相如的才能,在这种场合下,故意让他先露一手,以便博取众人的敬仰。司马相如也略微推辞,然后就弹奏了一曲注明的《凤求凰》。

在做的宾客只知道琴声阴阳顿挫,却不知道其中表达的真正含义。但是这首《凤求凰》却实实在在的打动了卓文君的心。卓文君不时的从门缝中偷窥司马相如,被他的非凡的谈吐,风度和才情所折服,于是心里编有意与司马相如接近。通过卓文君的侍婢的传达心意,二人便做了一件大事,私奔!

二人私奔以后,为生活辗转反侧,开了一家酒店,他们俩做起了酒店小生意。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知道二人的事情后大怒,觉得卓文君的所作所为太丢脸,都到了不好意思出门的境地。后来兄弟邻里都劝他,只有一子两女,钱财不少,司马相如也算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卓文君嫁给她也算是郎才女貌,比较般配了,还不如将计就计,成全了他们,给自己一个台阶,给他们一个台阶。于是卓王孙就为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举办了盛大的婚礼。然后二人过着幸福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