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单元大全(15篇)

小编:碧墨

通过参考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品的主旨和核心观点,促进自身的思考和理解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教学反思

如何上好这节课,对今后的文言文教学非常关键。为了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难心理,教学中我采用了变序教学的方法,先图文结合学习第二自然段,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实现图文对接,用插图为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然后再进行与第一段内容相仿的第三、四自然段的学习,把较难的第一自然段放在最后学习,有了三件趣事的铺垫,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在此时引导学生从事到理趣探究文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使教学的难点得到轻松的突破。

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本自带插图,利用课文自带的注释帮助学生突破文言文学习中的翻译课文关,使学生手头的现有资源——教材得到充分合理应用。

在教学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时候没有都由教师讲解,而是利用第二自然段进行了示范导读,通过学生举例演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和发现,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方法、掌握方法。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运用已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举一反三,实现学法引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从重点词句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导读法”教学。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疑。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四、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手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抓重点句子,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而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

小学六年级2单元作文

“轰!轰!轰……”的爆炸声响彻云霄,划破了本来应该宁静的天空,曾经繁华的上海火车南站顷刻间灰飞烟灭,一个不到三岁的小男孩坐在废墟旁号啕大哭,撕心裂肺的哭音和飞机的轰炸声,交织成了一首罪恶的交响曲。

这个孩子为什么哭?他的爸爸妈妈在哪里?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人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

查阅历史资料: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8月28日,日机疯狂轰炸上海火车南站,车站天桥,月台,铁轨被炸坏,地上满是焦黑的残缺尸体,广场上很多被炸死的妇女紧抱着无头缺肢的孩子,日机投掷的燃烧弹使车站和郑家桥燃起大火,一时间烟雾弥漫,惨不忍睹。

一位记者拍下了一张记录日本侵略者罪恶的照片,孤苦伶仃的孩子,满目疮蜚,惨不忍睹。我猜想,硝烟迷漫中,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不到三岁的儿子去避难,他们一家三口来到火车站,来火车站避难的人真是人山人海,不到三岁的孩子抱着自己心爱的小狗准备上火车。就在这时,日本侵略者的飞机野蛮地赶到,他们疯狂的扔下一颗颗炸弹,顿时上海火车南站成了一片废墟,火车站的人们被炸地死的死伤的伤,小男孩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又一颗炸弹投掷了下来,爸爸、妈妈,赶紧把孩子揽入怀中,裹在了身子里。他的父母被活活地炸死,他从血肉模糊中爬了出来,哭喊着找妈妈,找爸爸,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他现在没了亲人,是谁让他失去亲人?是谁让他无家可归?是战争!是罪恶的子弹!我的心头像潮水般涌出了对战争的憎恨,对战争发起者的厌恶。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但世界并不太平,现在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等国家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我代表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人们不再失去亲人,全世界应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和平之花开满全世界!

2.啊,我发现了……。

我家养了一只巴西龟。它非常可爱,脑袋是三角形的,小小的,爪子尖尖的,背上有一个硬壳。它在黑呼呼的‘屋子’里快乐的生活着。我发现它很好动,就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大动’。

入冬了。一天早上,我到厨房一看,发现大动不吃不动,躺在池里,把身子缩进了硬壳里。硬壳也发黑。我看着、看着……便哭着喊:”爸爸,乌龟死了。”爸爸闻声而来,也大吃了一惊,用手摸了摸乌龟。它还是一动也不动。爸爸摸了摸脑袋说:“我想不会吧――你上网查一下!”听了爸爸的话,我便上网查资料。

啊,我发现原来如此――乌龟冬眠!于是我哈哈大笑,高兴的对爸爸说:“乌龟没死!它在冬眠。明年春天,它就会苏醒过来!不信,咱们走着瞧!”

从那天开始,我等呀等,盼呀盼,终于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了。一天,我跑进厨房,只见大动伸开四爪,爬起来了,还吹出了一个小泡泡,好像在说:“主人,我们又见面了!”我高兴地跳了起来,不停地玩弄它的硬壳,嘴里不停地叫着:“大动,你醒了,醒了!”

经过观察和查阅资料,我发现了,原来乌龟真是会冬眠的。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教学反思

1、加强年级教研,拉近各班的差距。从这次的检测中可以明显看出,在各平行班当中存在差距,虽然在本学期的语文教学中,年级组和学校的教研组都定期组织备课和学习活动,各位语文教师之间经常就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交流探讨,共同制定计划和教学设计,但是各班之间的成绩还是参差不齐。今后,我们将结合试卷上所凸显出的具体的重点的问题,进行针对性交流,共同突破,共同提高。

2、在阅读教学中要继续加强对课文的读的训练。首先是教师教学方式和方法,总以为语文是熏陶和渐染的过程,或多或少的忽视了读书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师生都该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先教好学好最基本的,然后才能够加深和拓展教材的内容。

3、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策略。本此考试类型仍然是积累,阅读,写作三大块,本次失分较多的是阅读。阅读题着眼于检测学生阅读方法与态度及知识面的能力,虽然平时已经注重给学生们在这一方面的练习与指导,但是练习得不够扎实。从学生那里了解到:有的是因为没有接触过的题目不会做,有的是粗心、不仔细,理解错题目意思。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及技巧。

4、通过这次考试,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培养,着眼于学习策略教学。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不断反思和改进课堂教学,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和答题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仔细答题的好习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能力有待开发的学生,要多单独辅导,与家长密切联系,三方共同努力。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厕所里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本班共有学生名,其中男生名,女生名。学生性格比较好动,个性外向,但从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学习习惯差:没有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甚至有个别学生作业不能自觉、认真、按时完成;课外知识不够丰富,知识面不广,没有良好的自觉阅读的习惯;表达能力差,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特别是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差,本学期将继续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为重点,扎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六年级下册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课本。小学在升入初中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内要对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主要词汇和语音进行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复习。为了更加符合这一学期的教学实际,为小学进入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编者将本册六个单元新语言的学习凝缩成为四个单元;并把学期中的recycle1和学期末的recycle2合并、扩展成为两个综合复习单元。

1、能听、说、读、写61个短语和单词以及7组句子和4个单句(包括长度、重量、高度、看病、情感、周末和假期活动、旅行、晚会等几个话题)。要求能在真实语境中正确运用并能读懂简短语篇。

2、能完成1个手工制作。

3、能听懂、会吟唱6首歌谣。

4、能听懂、会唱6首歌曲。

5、能完成4个自我评价活动。

6、能理解6个幽默小故事。

7、能了解6项简单的中西方文化知识。

在不断滚动复现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呈现新知是本套教材的一大特点。在编写本册教材的过程中,编者不仅注意到单元与单元之间语言点的衔接与复现,而且尽量做到本册与上几册学生用书之间语言的相互联系与巩固扩展,这样就使语言知识不断滚动复现,从而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1)教师上课应当语言、举止文明,精神饱满,满腔热忱地对待教学工作,公正、公平对待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定向”、“激励”、“评价”和“反馈”作用;要根据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并将问题情境转化为活动情境,师生在良好教学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既要按照课时计划与教案上课,又要不拘泥于教案,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教学进程灵活地展开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的.多样性,活动的实效性,活动的科学性;要有重点、有条理,一环扣一环地上好每堂课。

(3)明确英语课是语言实践课,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讲与练的关系,切忌满堂灌,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讲解要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练的形式必须多样化,有实效。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口笔头)时间至少要占三分之二。每堂课必须有明确的训练主项,充实的内容,紧凑的环节、有效的方法,要正确把握教学的三度(深度、广度和密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在这过程中体验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本班共有学生47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1人。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又疏于督促,还需老师加强辅导。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还需要老师好好引导教育。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绘景篇,爱国篇,探索篇,微小说,生活篇,热爱土地、艺术的魅力,初识鲁迅。其中有的课文还安排了阅读链接,使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61习作和语文园地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1、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2、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2)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

(3)单元之间各学习内容的铺垫和照应。

3、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4、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5、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1、会写180个字,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6、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8、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9、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10、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1、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第一单元:本组都是写景的课文,这类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之情。写景类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构思巧妙,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积累好词佳句,还应该进行写法指导,渗透写景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在进行美文美读的同时,获得写作方法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描绘景物和植物的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喜爱的景物、植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受益终生。

第二单元: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国家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第三单元:让学生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唤起学生了解历史、探索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能课外搜集一些科普资料,拓宽视野,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第四单元: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与课文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旨;通过整合阅读使学生受到崇高精神的熏陶感染,提升自身素养;要从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五单元:教学本组课文,要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学习单元导读,并联系生活中的观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课文,要抓住课文的要点,学习文章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第六单元:一是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二是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三是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如何发表自己的看法。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让大家响应号召。

第七单元: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第八单元:一是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二是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三是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四是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1、精心备课,抓好课堂教学,及时进行单元检测,针对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采取教师个别指导、同学互助的活动。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困难生优先回答,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经常与家长交流,多方面的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3、对学习优秀的学生,给他们创造阅读条件,让他们多读课外书籍,并讲给同学听,带动全班的阅读兴趣。

4、随时听写检查生字和认读字;采取组长检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检查朗读和背诵。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口语交际能力。

5、坚持每周写一篇随笔,并教师做好讲评,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统编版六年级上语文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主要担任的是六年级一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一个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学期以来,我的语文教学工作以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实现素质教育为目标,结合本班实际情况,突出六年级下册教材特点,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课堂成为他们尽情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让他们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自信,找到自己的兴趣,学到自己的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基本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坚持了课前前认真备课。

我在本学期以来始终坚持了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注重抓住主线、明确重点难点,搞清要点,掌握知识的逻辑,把握教材的关键,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了解他们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并争对学生实际认真选择教法,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如何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注重每一个教学重点的突出和每一个难点的突破,精心地进行备课,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正常、有序的进行。

二、坚持认真上课,向课堂要质量。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这一学期,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注重学生为主体,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注重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注重讲练结合,使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二)、坚持以读为主,重视朗读品评感悟。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往往没有可能引导学生去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三、严格要求学生,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

本班学生存在着差异,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学期以来我仍然坚持加强学生的培优辅差工作。在学生的辅导工作中,我主要采用“抓两头,扶中间”的方法,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同时,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组,利用结对子形式,以优生来带动差生,对学困生的学习进行辅导和帮助。教师也在课外加强辅导工作,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注重鼓励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在学习上、品行上也能取得进步,让他们慢慢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课堂中积极为他们创设机会,给予鼓励,树立信心。课后布置作业也力求少而精,努力做到既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又能提高学习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效率。

总之,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力争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人师表,语言健康得体,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注重身教。然而,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今后,我要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小学六年级2单元作文

“叮铃铃,叮铃铃。”上课铃声一响,老师就进教室对我们说:“自己做作业,别讲话,我马上来。”然后就转身出去了。可老师还没走到一分钟的路程,班里的有些男同学就不顾老师的警告,开始“蠢蠢欲动”了。

瞧,我们班的活宝---“钱死不要好”,见老师走远了,便一头钻进了桌肚里,“专心致志”的做起了自己的事情。还有坐在后排的杜一波,也忍不住和旁边的同学轻声说起了话。更有一些男生开始了“传纸条”的“活动”中。渐渐的,渐渐的,有些女生也加入了说话的行列,并且而说话声音越来越大。最可气的还是潘彦文,他见到大家都在讲话,他也一直发出“哦,啊”的怪声音,让人觉得十分厌烦。还有一些喜欢搞恶作剧的男生也非常让女生讨厌,他们一会儿拉拉前面女生的辫子,一会儿又在她们的衣服上画画。此时的教室成了一个热闹非凡的茶馆。而现在的同学们正在开展一次“茶会”。咦,不对,有一个同学好像很认真,还在认真的写着什么。仔细一看,唉,居然也在传纸条,无药可救了......现在的班干部们坐不住了,开始管纪律了。“安静,安静!现在是上课时间,快点做作业!”“别闹了,再闹记名字!”可叫破嗓子也没有用,大家都不听。无奈之下,班长只好亮出“去告老师”这只王牌。教室这才慢慢安静下来......

这时,“茶会”已经开完了,热闹非凡的茶馆,也变回了安安静静的教室。

小学六年级5单元作文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第一课时: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2)计算:

++=++=。

2.引出课题。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11+2/11+2/11=。

2/11×3=。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教学例2。

(1)出示×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3。

=2×3/11。

=6/11。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一个数乘分数。

教学目标:

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教学例3。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张看作一面墙,第一步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面墙的,第二步再涂出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的,由此得出×这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是多少?”

(3)根据直观的操作结果,得出×=,根据刚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

(4)提出问题:小时粉刷多少呢?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导、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3、小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教学例4。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探究情境,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先算二级运算,后算一级运算)。

2、哪些运算属于二级运算,哪些运算属于一级运算?(乘、除法属于二级运算,加、减法属于一级运算)遇到有括号的题目该怎么来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二、新知探究。

1、向学生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按照此规则,学生仔细确定运算顺序后计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

(1)+×(2)×-。

(3)-×(4)×+。

2、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3)用简便方法计算:25×7×40.36×101。

3、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

(利用例5的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

(3)各四人小组汇报讨论和计算结果。

4、教学例6。

(1)课件出示:××,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乘法交换律)。

(2)课件出示:+×,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指名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适用乘法分配率,因为×4和×4都能先约分,这样能使数据变小,方便计算)。

(3)小结: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检测。

练习三的第一题,第三题。

(1)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数的特点,想想怎样做简便?应用。

了什么运算定律。再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点,发现存有问题。

(2)小组内评比,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讲解疑难。

四、课堂自我评价。

每个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并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再利用四人学习小组相互探讨,利用实例进行验证,最后在班级这个大氛围内最后验证。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练习课。

第六课时:解决问题(一)。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先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12××。

2、列式计算。

(1)20的是多少?(2)6的是多少?

3、学生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二、新知探究。

(一)课件出示自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

题方法并会分析数量关系。

2、知道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3、知道如何找单位“1”。

(二)、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正确理解关键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2)、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

(3)、如何来理解单位“1”?(小组讨论,理解这句话是把“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单位“1”的量,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4)、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学生根据提示自学。

全班交流汇报:

2500×=1000(平方米)。

3、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4、巩固练习:“做一做”,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独立解答。

三、当堂测评。

练习四第2题、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差生。

小组内订正后。

四、课堂总结。

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找出关键句、确定单位“1”,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最后再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

本堂课是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紧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并事先复习如“20的是多少?”的文字题,为解决与此相似的应用题做好准备。

由于本节课是分数应用题学习的初始,因而教学中,我除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教给学生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特别是在如何找单位“1”这个关键点上,更是花了较多的时间,但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练习课。

第八课时:解决问题(二)。

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是多少。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

(3)一条路,已修了。(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5)甲数比乙数少。

2、口头列式:

(1)32的是多少?(2)120页的是多少?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画出线段图,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方法。

2)小组间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3)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不同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2、学生汇报:

解法二:80×(1-)=80×=70(分贝)。

3、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

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

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4、巩固练习:p20“做一做”

(二)教学例3。

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

解法一:75+75×=75+60=135(次)。

解法二:75×(1+)=75×=135(次)。

4、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当堂测评。

练习五第2、3、4、5题。

1、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

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差生。

2、小组间解决疑难,全班汇报,教师讲评。

四、谈收获、找疑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设计意图:

例2和例3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中,我依然依据教学例1时教给学生的解答步骤进行分析解答,找出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线段图,直观地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从数量和分率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但本堂课,老师讲解的部分似乎多了一些,留给学生讨论、练习的时间稍为稀薄。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练习课。

第十课时: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

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算:

(1)××6××40。

(2)××3××80。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新授。

1、课件出示知识目标:

(1)什么叫倒数?怎样理解“互为”?

(2)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3)0、1有倒数吗?是什么?

2、教学倒数的意义。

(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

(2)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提示学生说清“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3)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3、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写出的倒数: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3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2)写出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6=。

4、教学特例,深入理解。

(1)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5、同桌互说倒数,教师巡视。

三、当堂测评。

1、练习六第2题:

2、辨析练习:练习六第3题“判断题”。

3、开放性训练。

3/5×()=()×4/7=()×5=1/3×()=1。

四、课堂总结。

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倒数”的哪些知识?

你联想到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

倒数的认识一课,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完全可以自行理解本课的内容。针对本课的特点,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而在这其中,有一些概念点犹为关键,如“互为”,因此我也适当的加以提问点拨。对于求倒数的方法,我同样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自学例题,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对于“0”“1”的倒数这种特例,我并没有忽视它,而是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加强认识。

统编版六年级上语文教学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他的诗风格清新,婉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元稹:河南河内(今洛阳一带)人。他曾经做过宰相,是唐朝著名诗人,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诗,世称“元白”。

张继:字懿孙,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其诗多登临记行之作,不事雕琢。

2.古人写洞庭湖君山岛的诗句:

《题君山》。

唐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3、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三首古诗。

《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把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具匠心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

“湖光秋月两相和。”秋月:指秋天皎洁的明月;湖光:指明月下清澈明净的湖水;和: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湖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潭面无风镜未磨。”潭面:湖面;镜:比喻平静的湖面;未:没有。这句诗的意思是: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平滑的镜子一样,没有一丝波纹。这句话用巧妙的比喻补充了第一句,因为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和谐。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白银盘:比喻月光照射下平静的湖水;青螺:比喻湖水中的君山岛。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如同一个银白色的盘子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第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色调淡雅,相得益彰。

《菊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菊花是诗人们喜爱的歌咏题材。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不畏风霜,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蕊洁香远,诗人元稹爱菊则是因为菊花开尽就再没有别的花了。诗人的立意新颖别致,是咏菊诗中难得的篇章之一。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秋丛:一丛丛的秋菊;舍:房屋;陶家: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家,陶渊明最爱菊,房屋周围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名句;日渐斜:太阳渐渐地偏西。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一丛丛的秋菊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陶渊明的家,专心致志地绕着篱笆观赏,以至太阳偏西了还舍不得离开。这里将自家种菊的地方比作陶渊明的家,秋菊满院的景象便不难想象了,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因此诗人完全被眼前的菊花吸引,“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充分表现了诗人爱菊之情。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两句说明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因为百花之中我最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凋谢之后就没有别的花可欣赏了。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一个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可赏,人们的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来了。诗人从菊花在四季花朵中凋谢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一个道理,说明了爱菊的原因,从与众不同的角度赞美菊花,表达了他特殊的爱菊之情。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最后写出生花妙句“此花开尽更无花”,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枫桥夜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继。这首诗写的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乘船来到苏州城外的枫桥,泊船靠岸。江南水乡的优美的秋夜景色,吸引着这位旅途中的游客,使他感到一种诗意,写下了这首清远的小诗。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看到深秋江边的夜景,触景生情,通过对江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孤寂忧愁的情怀。

《枫桥夜泊》题目的意思是在枫桥,夜晚把船停靠在岸边。泊:靠岸停船。

“月落乌啼霜满天。”乌:乌鸦;啼:鸣叫。这句诗的意思是: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有的资料认为霜不可能“满天”,“霜满天”应当作“霜满地”讲。有的资料认为“霜满天”的描写虽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却符合诗人的感受:深夜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的夜空好像正弥漫着满天的霜雾,故认为“霜满天”不是在写所见,而是在写所感。还有的资料认为这里的霜实际指的是雾,“霜满天”实际是“雾满天”。几种说法均有道理。)。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江边的枫树(也有资料解释为指江桥和枫桥两座桥);渔火:渔船上的灯火;对:相对,面对;愁:忧愁,愁闷。这句诗的意思是: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睡。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江苏省苏州市,旧名姑苏,因有一座姑苏山得名;寒山寺:是苏州城西的一座寺院;夜半:半夜;到:这里是传到的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半夜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上。

这首诗既写了看到的景象,又写了听到的声音,把二者很好地融成了一体。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1.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2.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3.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4.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5.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小学六年级5单元作文

它算不上什么奇珍异宝,没有华丽的外表,不是世间罕见,但它被我视为一件珍品,至今收藏――一件小棉袄。或许,你觉得棉袄早已过时的东西了,它已被各式各样的羽绒服、毛衣所代替,渐渐离开了人们的生活,而在我的记忆里,它伴着我成长,我对棉袄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记得小时候,过新年的时候,大家都要穿新棉袄。我也哭着闹着要妈妈买,可妈妈说我衣服太多了,有的只穿了一次就不穿了。因为我小时候特爱穿漂亮衣服,每件衣服也只穿一两次,因而我的衣服已经堆得像座小山似的,但是,我就是要买新衣服,并在地上打滚。外婆看见我这样,便怜惜地说:“孩子,别哭!外婆给你做一件小棉袄让你过年,一定比买的更暖和更漂亮,好不好?”我一听到“漂亮”这字眼,便毫不犹豫地点点头,并停止哭闹。外婆吃完了中午饭,就去买花布、棉花、带子、花线等,这些都是外婆亲手挑选的。在做之前,她还把布洗过两三遍才肯用,她说,这样缝出来的棉袄穿着舒服。

我乖乖地坐在床边,看外婆一针一线地缝。她是很讲究的,不仅棉花要铺得多,均匀,待上一会儿,还要用一种糨糊抹在边上,说这样做出的棉袄很有棱角,最后上扣时,她也绝不含糊,五个扣子,每个都要用绸带编成连心结,说是想图个吉利,保佑我健康成长。做好后,还非要在太阳下晒个两三天才给我穿,穿起来,果然是蓬松舒服。

那时,我真觉得这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衣服了,我总是穿了棉袄连外衣也不穿就上幼儿园,然后等待小伙伴们的羡慕和称赞。

后来,外婆回家了,回去之后,她一到冬天就经常会打电话来问我还要不要做棉袄,可我因为衣服太多,每次都说买了,外婆在电话里也总是开心地说:“买了就好!买了就好!”但是我感到外婆有点失望。

前些天,我整理衣柜时,在柜角里发现外婆小时候给我做的那件小棉袄。顿时,外婆缝制它的情景又一幕幕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在这一针一线里,有外婆对我的无限关爱,她把爱和希望全部倾注在这件小棉袄上了,这温暖的爱融化了冬天,呵护我健康成长,为我铺就了爱的成长之路!

2.妈妈的唠叨6。

我的妈妈是个爱唠叨的妈妈。以前,我总觉得,妈妈的唠叨像一只只烦人的苍蝇一样老是绕着我的耳边“嗡嗡”地叫。这时候我就想:妈妈老是把我当做不懂事的小孩看待,可我已经长大了,懂事了埃但是,在这个去初中前的暑假里,我却觉得,正是因为妈妈把我当做不懂事的孩子,我才能享受到这份独特的待遇。妈妈对我的唠叨不再只是日常生活的问题还兼顾到了学习上的。

每天早晨,鸟儿在树上快乐地鸣唱。我在屋里悠闲地上网。这时,刚晨跑回来的妈妈虽然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但她的第一件事,不是先去冲掉那一身的.汗味,也不是忙着去煮早餐,而是赶到房间唠叨正在上网的我。妈妈走到我的身旁板着脸问:“今天的日记写好了吗?”懒散的我撒着娇说:“好妈妈,不要那么严肃嘛,我已经坚持写几天的日记,好辛苦咧,就给我放个假嘛。”妈妈可不吃这一套,这时又开始“念经”了:“你这点苦算什么?你看看人家运动员,十年如一日,他们有放过一天假吗?你再比比人家……”这时便仿佛有成千上万只苍蝇在我耳朵旁“奏乐”了。为了摆脱这烦人的噪音,我只好乖乖地埋头写日记了。

每天的下午是我自由支配的时间,我可以尽情地在网上冲浪。这时的我感觉多美妙,心情多畅快啊!我多么希望时间能够停留,享受到无穷无尽的快乐。因为一到傍晚,妈妈的唠叨声又将在我的耳边萦绕了:“方心,散步去。”没享受够网上冲浪的我,皱着眉头说:“我写一篇日记够累了,放过我吧。”妈妈还是坚决地说:“不行!再不出去走走,看看,怎么有强健的体魄?老是面对着电脑屏幕,再不出去走走,看看,你迟早会变成近视眼……”为了避免那烦人的噪音,不用说,我只好无可奈何地跟妈妈散步去了。

妈妈的唠叨虽然很烦,但正因为有了她的唠叨,我才能健康成长,快乐地学习。

部编版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

_(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其诗词作品气魄雄浑,意境开阔,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面,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二、故事背景。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际。_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_曾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他不禁感慨万千,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1945年抗战胜利后,_去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诗人柳亚子向_“索句”,_就赠以《沁园春雪》。

三、文体知识。

词,兴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是配乐歌唱的,称为“曲子词”。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按字数多少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90字)、长调(91字以上)。

结构上一般由词牌、标题、上阕(片)、下阕(片)组成。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它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等。题目一般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四、理解词义。

1.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词中是无边无际的意思。2.须:等到。

3.红妆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词中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词中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4.妖娆:娇艳美好。

5.折腰:鞠躬,倾倒。

6.文采:本指辞藻。词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7.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词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8.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9.风流人物:词中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五、课文层次。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借景抒情,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词人的凌云壮志及豪迈情怀。

六、问题归纳。

1.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哪几句是总写?哪几句是分写?描写了怎样的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万里雪飘”是总写,“望长城内外——分外妖娆”是分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注意“封”和“飘”;互文)首句创造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境界,写法上动静结合。

“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在“舞”、“原”在“驰”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3.诗人是怎样由上阕对祖国山河的赞美转入对历史人物的评点的?

“江山如此——竞折腰”,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娇”是一种女性美,正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文。“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斗争,写尽英雄之间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最能概括每一个英雄人物的奋斗动机和奋斗姿态。

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对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5.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古代那些帝王都过去了,要看叱诧风云的人物,还得看现在,看人民群众。“数”与“看”两个动词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

6.本首词有何特色?

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词人的抱负。“望”“惜”领起下文;动词“封”“飘”“舞”“驰”动静结合;“略输”“稍逊”“只识”委婉含蓄。词中比喻、对偶、拟人修辞手法多样,句式又多用短句,并以四字句为主,因而节奏鲜明。这就使全词在韵律上也颇显豪放的风格。

7.这首词旨在赞颂当代的“风流人物”,那为什么还要大写雪景、评点帝王呢?

词人描写北国的严冬雪景,表现山川的壮美,抒发热爱之情,并发挥自己丰富独特的想象,在冰雪茫茫的浩瀚画面上,呈现出阳光照耀大地的娇美。正因为“江山如此多娇”,所以才很自然地引出为它竞相折腰的无数英雄。词人对五位封建帝王,用一个“惜”字对他们加以评说,“略输”“稍逊”“只识”,客观地评价了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也就是说缺乏文治方面的成就。有词人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价作铺垫,下文的主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水到渠成了。

七、课文主题。

这首词通过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从而表达了他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第2课《我爱这土地》艾青。

艾青(1910-),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诗集有《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土地”和“太阳”是其诗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意象。

二、故事背景。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问题解疑。

1.简要分析“嘶哑”的表达效果。

“嘶哑”修饰喉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鸟所经受的苦难及不屈的精神,说明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执着的爱。

“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正在日寇的铁蹄下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3.如何理解鸟死后将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

鸟死后将自己的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依然不改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寄寓了诗人决心为祖国献身的强烈愿望。

4.第2节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1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第2节通过设问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如果说第1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铺陈,第2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是对主题高度凝练的概括。

5.阅读《我爱这土地》,分析本诗的内涵。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开头,“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表现了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诗人将鸟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种本属于自然被动的结局,写成了主动的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四、课文主题。

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通过鸟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之中的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和决心为祖国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五、写作特点。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

诗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有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诗人)。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被诗人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如“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

2.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

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之处;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诗人还不断地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叫声,这是第二层强化;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的句子,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第3课《乡愁》余光中。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县,1928年生于南京,少时异地求学,1949年离开大陆,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江南到四川,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到最终回转台湾。主要诗作有《乡愁》等,著有诗集《莲的联想》《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等。

二、写作背景。

余光中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都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说:“我庆幸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慢慢地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后来在感到回乡无望时,他写下了这首《乡愁》。

三、理解词义。

1.嘶哑:声音沙哑。

2.悲愤:悲痛愤怒。

3.激怒:刺激使发怒。

四、问题解疑。

1.“乡愁”原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诗人是如何将它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里,诗人将“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从而将抽象的情感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到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中,这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强烈的思乡之情,而且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氛围。

3.诗的第4节对诗意的拓展有何作用?

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仅隔开了“我”和祖国,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升华主题,余味无穷。

4.《乡愁》中,诗人借助的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请简要分析。

不一样。四个意象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小时候想母亲的时候,可以写一封书信,贴上一张邮票,这张邮票就可以把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送到自己的家乡;船票虽窄,但一张船票可以使作者乘上轮船来到心爱的妻子面前,可以想见,这两个事物都融进了作者深深的乡愁。而坟墓却不同,当作者来到母亲坟前的时候,无论怎样也不能和母亲相见了,纵然有千言万语又能向谁说呢?而第四个“海峡”又进了一层,如果说“矮矮的坟墓”是死别,那么“浅浅的海峡”则是痛于死别的生离。祖国大陆就在对岸,可“浅浅的海峡”就是过不去,他只能眷恋,比眷恋母亲、妻子更眷恋着大陆,至此,诗歌的感情由乡关之思升华到家国之恋。

五、课文主题。

诗人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借助时空的变化来表达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自己无尽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自己以及台湾人民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第4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闽县人,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二、课文背景。

这首诗发表在1934年的《学文》上,具体的写作时间不详。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借以表示对挚友的怀念;一说是为儿子梁从诫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出生带来的喜悦。不过我们完全可以放下这些争论,因为这首诗确实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作品,它的价值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来支撑。所以在诗人逝世的时候,金岳霖等好友们共同给诗人题了这样的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三、问题解疑。

1.副标题“一句爱的赞颂”有什么作用?

副标题提示了诗歌的写作缘由,即诗人对生命的赞颂。整首诗究如笼罩在一轮识热的爱的光环之中。

2.以“四月天”为喻,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

“你”光艳多变、轻柔妩觸、娉婷鲜妍却又天真庄严、充满生机、令人期待。

3.作者是如何描绘“风’’这一抽象的意象的?

本处运用诗歌意象分析法。“风”本是抽象的,却由爱的“笑响”将它“点亮”。从听觉到视觉,引导读者从各个感官、各种角度去真切体味。所谓“笑响”是对“爱”的生动描述。它越是“交舞着变”,就越让人刻骨铭心。

4.诗中这些表示颜色的词,带给你怎样的阅读感受?

诗歌用这些色彩斑斓、灵动活泼的意象,将雪后鲜艳的鹅黄、初生的绿芽、梦中的白莲,各种鲜、亮、美、静的色彩交汇。加之于“轻灵的风”“柔软的烟”“闪动的星子”“绵綿的细雨”,将四月里轻风拂面、湖面夕阳、云烟笼纱、雨润万物、生命喜悦等一系列美好画面用诗的形式跳跃于文字间。

5.诗歌为什么运用第二人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诗人以第二人称的手法,用美丽的春景来比心中的“你”,通过对春天的点染和描摹,表达了对心中的“你”永不老去的爱。用第二人称“你”,更易直接倾诉内心的情感,把心中的形象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心中的爱意,亲切感人,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课文主题。

诗人借用“四月天”,这一温馨美好洋溢生机的意象,轻灵欢快的节奏,书写着对生命的赞歌,抒发了诗人内心满满的爱意、温暖和对新生事物的希望。

第5课《我看》穆旦。

一、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翻译家。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二、文章赏析:

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所见所感,表现生命的春天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充满了渴望和追求,也抒发了作者的欢乐、忧戚之情。

三、探究:

1.思考:“我”是在怎样的特定时间,描写所见之景,抒发所感之情的?

明确:“我”在春天的一个黄昏,看到春天特有的景,感悟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

2.“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明确:交流点拨:春风吹拂下的春水荡漾着青草,一片绿油油的晚春图。

3.品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包含的意象有哪些?表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特点?

明确:春风、青草。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生动。

小学六年级5单元作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一些同学眼中看似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其实同样充满着无数的精彩。接下来,就让我带大家去品尝它味道。

记得有一次,在放学之际,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要布置英语作业。因为班主任老师担心学生们在学校久留发生事故,所以颁布了一条命令,即课代表在5分钟内布置完作业。因此,我十分着急。结果“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没有把作业布置清楚,使同学们做错了作业。第二天早晨到校后,我赶忙和同学们道清作业。看到他们一个个责备的面容,我心好酸。

有一回做数学题,全班同学都遇到了一只“拦路虎”。我灵机一动,读题,画图,联系,计算,终于,经过我的冥思苦想,做出了这道题。看着白花花的纸被我画得密密麻麻,还滴了几滴“汗水”的草稿,我心里甜滋滋的。

说到上学,谁都说苦。早晨早早到了学校,经过了9节课的苦干,终于放学了,可面临的不是休闲轻松,而是一堆又一堆的作业。等做完作业,时间就到了10点,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这次考试,总之都不错,但是有一些人,能考上90多分的却没考上,其中就有…”哎,我不想听到的名字还是听到了。数学老师生气地对我说:“如果下次还不考到90多分就要罚10个本子再罚一天的站。”

顿时,我脸上火辣辣的,后悔当时没有好好检查,导致考试成绩下降,当时我恨不得找个地洞转下去,羞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