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课程研究论文大全(19篇)

小编:BW笔侠

通过分析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优秀的写作技巧和策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为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参考。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论文

摘要:酒店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本研究主要以《饭店服务质量管理》课程为例,探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思路,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改革措施,对于优化酒店管理课程的设计,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饭店服务质量管理;课程改革。

应用型本科人才”可理解为“理论基础扎实+适应能力较强+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培养标准,旅游管理高等教育自产生以来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尤其是酒店实务类课程,在教学手段、教学环境设备、教学人员、教学标准等各方面有较高要求,整个课程计划安排和实施过程中都充满挑战。

一、课程改革必要性分析。

《饭店服务质量管理》课程为酒店专业必修课,以往教学模式采用传统的“教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学”的模式,教学内容以服务质量管理内容为主,侧重于理论教学,教学考核侧重“结果考核”,这一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饭店服务质量管理课程理论性较强,主要以案例分析导入课程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课堂教学及课前复习、课后预习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用自身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以及对新知识进行探求,使学生学会从杂乱的信息中选择真正需要资源,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中,理解以及掌握新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课程改革思路。

(一)基于职业能力发展设计课程模块。基于学生在酒店服务岗位的职业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设计。酒店服务与管理每个岗位都涉及到服务的基本技巧和要求,每一模块根据知识、技能、素养进行考核,课内考核内容以酒店管理中级职业经理人应具备的基本理论素养、管理素质、领导艺术等为主,内容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程的教学摈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提供基本的教学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进行分组讨论,自我评价和互评相结合。课程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教学,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配合完成每次训练与讨论。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表达观点,形成可行性方案。

(三)完善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对课程分成各阶段学习并进行考核,同时实现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试,最后将各个阶段的考核结果按比例构成整个课程考核成绩,形成性考核成绩的评定是对学习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三、课程改革具体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酒店实际工作的需要,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饭店服务质量管理概述、饭店服务质量管理方法、饭店服务质量评价、饭店服务质量改进、饭店服务质量保证、饭店顾客关系管理、饭店服务质量管理实施等7大教学模块。根据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律,课程针对不同的酒店岗位职业能力发展要求,设置了不同的案例和讨论题目,改革理论讲授知识点为主的教学内容设置,通过案例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讨论教学、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运用创新思维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种教学法的综合运用,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来解决现实中实际出现的问题,这样不仅能避免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实的脱节,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力,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加深学生对于职业角色的理解,并提高其综合能力,以便实现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目标应是培养的学生既懂酒店管理基本理论又具有酒店一线服务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考试做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是基于培养目标需要,对学生就所学专业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进行的'测量与评估。考试能较全面、客观和公正地评价学生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又能监督教育教学质量、检验教学工作成效。过程考核是教学工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而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通过过程考核,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激发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或项目的构思、设计、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酒店管理基层、中层管理工作的内容、标准、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等,培养学生的业务组织能力,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协调管理、创新与应变的能力等,进而提升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汪雯君.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3(1)。

[2]刘涛.旅游本科参与式教学改革探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0)。

[3]骞姣,荆怀芳.就业需求为导向的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4)。

浅谈理科专业发酵工程创新实验课程建设

(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疆石河子83)。

摘要:发酵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满足社会对应用型、技能型产业化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本文对发酵工程实验的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以及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建议。

作者简介:张慧莉(1978-),女(汉族),甘肃临洮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发酵工程。

发酵工程是发酵工业的支撑学科,也是整个生物工程的核心。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发酵工程的技术和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食品化工、环境化工等领域。通过发酵工程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掌握发酵工程的原理及发酵控制过程优化,而且对系统地了解生物技术及其工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理科专业,发酵工程在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生物学科理科专业的学生奠定工程学科的概念和基础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发酵工程学科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和实验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学习发酵工程,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熟练地掌握实验操作技能,从而在实验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加速发酵产品的开发。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增加社会调查实践、综合实验训练和课程综合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满足社会对应用型、技能型产业化人才的需求,必须提高对发酵工程实验的重视程度,并把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转向综合研究型、应用创新型模式。

一、建立层次合理的实验教学模式。

发酵工程学课程是理科生物技术专业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原料和菌种制备、发酵设备、发酵过程参数检测及发酵工艺控制、发酵产品的分离纯化等内容,贯穿了整个发酵工程学的主线。但理科专业开设的发酵工程及实验课程普遍学时较少,只能开设简单的基础性的实验,无法开展稍复杂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发酵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非常有必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发酵工程实验课学时,修改实验教学大纲,扩充和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在条件成熟时单独开设发酵工程综合实验课。

传统的理科专业所开设的发酵工程实验教学过于偏重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难以调动学生兴趣、积极性和探索求新的愿望。同时,由于实验条件和设备的缺乏,实验教学系统性和层次性不够,实验项目的设置缺乏将同一学科的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的实验培训,缺乏让学生进行系统地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的主线。这样实验内容难以有挑战性,学生难以发生兴趣或产生求索的欲望,从而不重视实验,达不到预期目标。传统的发酵工程单元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常见仪器设备的使用、培养基的配制、接种技术、菌种活化、菌体染色及形态观察、菌种选育及保藏等。在修订实验教学大纲时,可考虑改变传统的单元实验教学模式,设置基础性综合实验和研究型综合实验,每个实验都涵盖发酵工程中的基本操作技术,包括菌种的制备,扩大培养,发酵罐和培养基的消毒灭菌、接种技术、发酵参数测定、产物的分离纯化等,使学生能够对发酵工程的知识点综合运用,融会贯通,对发酵工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和生物学基础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设置创新性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

根据实验室的设备和实验条件,依据实验学时的设置,可考虑开设三类综合实验,第一类为传统发酵制品实验,例如淀粉酶发酵实验、乳酸发酵实验、葡萄酒发酵实验;第二类为经典发酵综合实验:例如谷氨酸发酵实验;第三类为新型产品发酵综合实验,例如普鲁兰多糖发酵实验。传统发酵制品实验规模较小,可依据学时灵活设置,实验内容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对发酵工程课程的兴趣。大型经典发酵实验,贯穿整个谷氨酸工业生产过程,将对工业发酵工艺流程进行实验室完全再现,包含十个小型实验,即谷氨酸菌种活化及扩大培养,谷氨酸菌种质量检测,谷氨酸脱羧酶的制备,发酵罐的构造及空消,发酵培养基的制备及实消,谷氨酸的中糖发酵及控制,发酵过程中谷氨酸含量测定,发酵过程中还原糖的测定,发酵过程中菌浓度测定及菌体形态观察,谷氨酸的离子交换回收,谷氨酸的等电回收及结晶。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掌握谷氨酸这种经典发酵产品的生产过程,通过不同的实验单元培训,对发酵生产有整体性认识。新型产品发酵综合实验根据课程组教师的科研课题内容设计,例如普鲁兰多糖发酵综合实验,包括菌种活化及扩大培养,发酵罐分批发酵法生产普鲁兰多糖,发酵过程中还原糖的测定,普鲁兰多糖含量的测定,发酵过程菌体形态观察,发酵液的除菌,普鲁兰多糖分离提取。新型产品发酵过程设置一定的挑战性,发酵原料的选择,()发酵过程控制方式和产物的分离纯化都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并选择实施。

三种不同类型的实验,能使学生初步掌握一种完整的发酵产品的生产过程,对发酵工程实验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另外,新型发酵产品综合实验,能使学生了解新的工业发酵产品的研发过程,学生在参与实验过程中,学习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对实验结果和成败原因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

微生物的发酵周期比较长,实验需连续进行,常常需要夜间维护看罐,常规的教学计划很难进行系统合理的安排,只能集中安排。发酵工程实验课程安排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学生课程相对较少,鉴于发酵工程实验的特殊性和便于开展综合性实验,应采用集中排课的方式,可以每周8~12个学时,连续2~3周,以保证实验的连续性。集中排课有利于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投入实验状态,综合应用已学的理论与技术知识完成实验,也使学生初步了解发酵工程科研特点,为以后的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四、实验教学方法和过程管理。

在实验之前,对实验内容、时间安排、分组设置制定详细的表格发给同学,便于同学们按照时间表自觉主动地完成实验的准备和实施。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发酵罐的清洗、培养基的配置、灭菌操作到实验材料的准备、菌种的活化及扩培、上罐接种以及最后实验结果的.检测等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对实验内容提供必要的讲解,提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启发其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主动思考实验原理及操作要点,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实验中所用的大型设备在试验开始之前进行集中操作培训,确保在试验中学生能够独立正确操作,实验设备能够运行良好。每次实验进行之前,教师必须强调实验室安全问题,规范实验室使用、药品使用等规章制度。实验分组以6~8名同学一组,设置组长,在不同的实验阶段,组长由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担任,组长负责人员任务分配和协调以及实验记录的提交。学生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共同商议实验的进程及具体安排,并做好书面的人员安排记录。这样的分组方式和组长轮换制度使学生能够互相配合,激发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另外,对于实验技能单元采用新型教学手段,如拍摄视频短片和动画演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巩固相关知识和技术。

五、设计实验课程考核体系。

对实验过程的考核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环节,根据实验体系中各种类型的实验项目和内容的实施特点,应注重对学生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全方位综合性考核。

对于综合性实验,在每个小实验结束后,由小组成员共同填写实验记录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讨论下一个实验方案,写出书面的实验计划安排。全部实验结束后,每个小组撰写实验报告,格式按照正式生物科技论文写作的稿件要求,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引言、实验材料和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附录等内容,教师应在撰写之前对实验报告的格式和写作方法进行介绍,提供模板。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写出实验,同时制作幻灯片在实验报告会上向全班同学展示。实验成绩由实验出勤率、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的质量、实验心得体会以及实验报告展示答辩等多方面组成。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以及练习科技论文写作方法。

六、建设完善的实验教学平台。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院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较匮乏,尤其是微生物实验室和发酵工程实验室设备过于陈旧,仅能开设基础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项目所需的条件不足。实验室有二联体不锈钢机械搅拌发酵罐及相关附属设备,高速管式离心机和小型喷雾干燥机等分离设备,具备一定的基础。但非常缺乏发酵过程所需的各类实验室基本仪器,小型发酵罐配套设备如葡萄糖测定传感器、发酵尾气分析仪,以及下游分离所需的小试型微滤/超滤管式膜分离系统。另外发酵罐过少限制了本科实验教学,购置更多的小型发酵罐,便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由此有必要在未来加强相关的应用微生物与发酵工程基础教学和研究实验平台建设。建立专门的发酵工程实验平台,作为发酵工程综合实验和校内实训基地。我院目前每年都有校级和国家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发酵工程实验教学平台也可设置开放实验室,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科研训练的平台。

在校内建立完善的发酵工程综合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加大开放性实验的力度,不仅可以帮助相关本科学生拓宽学生知识面,了解企业研发流程,掌握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还可以通过平台培养研究生,使之成为发酵工程技术研究和技术创新平台。另外,在此基础上,与周边地区的大型制药企业、发酵企业合作,设立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参观和讲解,学生可以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产品种类、生产流程、营销方式,以及新产品的研发流程等,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加深对发酵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对现代发酵企业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坚,堵国成,张东旭。发酵工程实验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晏磊,陈朋,张爽。发酵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效分析[j].甘肃科技,,27(19)。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论文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30周。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近几年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出现明显好转。毕业生主要的就业领域涉及建筑工程、工程施工和控制管理、房地产经营以及金融、宾馆、贸易等行业部门的管理工作,涉及的就业领域对人才的.大量需求比较普遍。从银行证券到酒店宾馆,从建筑企业到房地产开发公司都急需补充大量的工程营造管理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因此人才市场上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发酵工程课程心得体会

发酵工程课程是我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主要涉及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产物的形成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不仅加深了对发酵工程的理解,还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对未来的科研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段: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课堂上,老师对于发酵工程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代谢途径以及微生物对底物的利用情况等。同时,我还学习到了如何调节发酵条件,以促进产物的合成。这些理论知识为我进一步理解发酵过程提供了基础,也拓宽了我的专业视野。

第三段:实验操作的训练。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还设置了一系列的实验课,通过这些实验课的训练,我掌握了发酵工程的实际操作技巧。在实验室中,我学会了如何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如何配置发酵培养基,以及如何调节发酵条件等。这些实验操作的训练不仅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四段: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发酵工程需要多个环节的协调和配合,而团队合作能够提高效率和质量。在小组实验中,我们分工合作,互相协助,共同完成了一系列的实验任务。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合作,我学会了团队合作的技巧和方法,更加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

第五段:对未来的影响和展望。

通过学习发酵工程课程,我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也对未来的科研和工作有了更为清晰的目标和方向。我希望能够在这个领域中深入研究,在微生物的发酵过程中,开发出更高效、环保的生产方法。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应用所学的发酵工程知识,为食品、医药和环保等行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结:

通过这门发酵工程课程的学习,我不仅获取了专业知识,也得到了实践技能的锻炼,同时也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我一定能够在发酵工程领域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建设工程监理课程的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由于建设工程监理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概念和理论性内容较多,而且教材中的一些内容较为抽象,对于现阶段的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导致一些学生对此课程不感兴趣,积极投入的兴趣不高,使教学效果不显著。因此,建设工程监理课程的改革实施先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与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前言:。

现代社会进步的步伐可谓白驹过隙,我国对外开放以来,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我国在经济贸易上的发展对外也越来越开放,这也使得我国自1988年开始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建设监理制,改革要求建设工程管理体制向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迈进和转变,这是一项重大改革,其目的是促进土木工程领域面向全世界与世界同步发展,这也是对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个挑战性提升。由于工程建设的讯速发展对监理人才的需要也日趋增长,因此,为了顺应市场需求,培养高素质的监理人才,就需要开设“建设工程监理”课程,应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监理知识和方法,培养他们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将来能够更好的胜任监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以下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加强师生间交流互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条件,只有兴趣才会引领学生走向成功与务实。然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第一堂课我只是对学生灌输将课本的内容,课堂气氛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因此听课也不大认真,兴趣渐失。后来,我在第一堂课的教学中,首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自我介绍,完了让学生上前进行自我介绍,并且让学生发表了一些对于这门课程的建议,很好的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和学生之间有了一个潜在的认识和了解,促进了后来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虽然对“建设工程监理”有一定初步的认识,但是并不全面,学生也希望能够通过“建设工程监理”这门课程学到更多的监理知识,为以后能很好地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增近了与学生间的友谊,为课程的有效性开展做好了初始工作。

二、系统学习工程监理制度的基本知识。

为了让学生掌握建设工程监理的组织形式,监理模式与实施程序,首先需要让学生清楚建设工程监理的基本概念、对从事监理的企业和技术人员的要求和各项制度的明确,以及建设工程监理有关的法规制度的认识。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建设工程监理是一种高智能的科技服务活动,从业人员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及素养,还必须掌握相关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和法律知识,才能对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对工程施工进行合理的祖师和协调、进行合同管理等。一名优秀的监理工程师,需要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更要具有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了解到了这一点,就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和拓展自己的知识水平及专业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

采用现代多媒体做教学辅助,能够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教学,对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制作多媒体课件,按照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学内容,并配以多媒体网络技术,通过清楚的课件内容、形象生动的画面,使监理理论知识、监理方法等直观、逼真、有趣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比起教师单纯地将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灌输有趣的多,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和动力,从而提升了教学质量。

四、慎重选择教材,授课过程中注意增加工程案例。

教材是我们拿来教学的武器,也是教学基础,教材合理利用和选取,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增加工程案例,将抽象化、学生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利用案例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大大地激发学习热情与兴趣。教师需要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教材内容应全面、深度适宜、符合课堂教学要求,不能偏离学生实际需要,要与学生以后工作的方向和目的相符。其次,要选用注册监理工程师考试教材和一级建造师考试教材作为必要的参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际应用,使学生能够区分工程监理和工程项目监理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再者,由于学生在校期间缺少实践训练,所以对工程建设程序、工程项目过程控制及管理等认识不足,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增加工程案例,强化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

真正的教育是启发,而不是灌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思考和学习,是教师教学的目的,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要素。教师要明确自身教学目标,端正教育理念,不断进行学习和深入研究教学改革,适当地加强自身实践经验,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及素养,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建设工程监理概论.知识产权出版社.。

[2]李惠强,建设工程监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邱忠毅,彭红涛建设工程监理项目实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设工程监理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由于建设工程监理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概念和理论性内容较多,而且教材中的一些内容较为抽象,对于现阶段的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导致一些学生对此课程不感兴趣,积极投入的兴趣不高,使教学效果不显著。因此,建设工程监理课程的改革实施先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与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前言:。

现代社会进步的步伐可谓白驹过隙,我国对外开放以来,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我国在经济贸易上的发展对外也越来越开放,这也使得我国自1988年开始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建设监理制,改革要求建设工程管理体制向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迈进和转变,这是一项重大改革,其目的是促进土木工程领域面向全世界与世界同步发展,这也是对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个挑战性提升。由于工程建设的讯速发展对监理人才的需要也日趋增长,因此,为了顺应市场需求,培养高素质的监理人才,就需要开设“建设工程监理”课程,应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监理知识和方法,培养他们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将来能够更好的胜任监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以下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加强师生间交流互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条件,只有兴趣才会引领学生走向成功与务实。然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第一堂课我只是对学生灌输将课本的内容,课堂气氛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因此听课也不大认真,兴趣渐失。后来,我在第一堂课的教学中,首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自我介绍,完了让学生上前进行自我介绍,并且让学生发表了一些对于这门课程的建议,很好的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和学生之间有了一个潜在的认识和了解,促进了后来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虽然对“建设工程监理”有一定初步的认识,但是并不全面,学生也希望能够通过“建设工程监理”这门课程学到更多的监理知识,为以后能很好地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增近了与学生间的友谊,为课程的有效性开展做好了初始工作。

二、系统学习工程监理制度的基本知识。

为了让学生掌握建设工程监理的组织形式,监理模式与实施程序,首先需要让学生清楚建设工程监理的基本概念、对从事监理的企业和技术人员的要求和各项制度的明确,以及建设工程监理有关的法规制度的认识。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建设工程监理是一种高智能的科技服务活动,从业人员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及素养,还必须掌握相关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和法律知识,才能对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对工程施工进行合理的祖师和协调、进行合同管理等。一名优秀的监理工程师,需要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更要具有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了解到了这一点,就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和拓展自己的知识水平及专业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

采用现代多媒体做教学辅助,能够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教学,对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制作多媒体课件,按照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学内容,并配以多媒体网络技术,通过清楚的课件内容、形象生动的画面,使监理理论知识、监理方法等直观、逼真、有趣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比起教师单纯地将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灌输有趣的多,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和动力,从而提升了教学质量。

四、慎重选择教材,授课过程中注意增加工程案例。

教材是我们拿来教学的武器,也是教学基础,教材合理利用和选取,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增加工程案例,将抽象化、学生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利用案例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大大地激发学习热情与兴趣。教师需要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教材内容应全面、深度适宜、符合课堂教学要求,不能偏离学生实际需要,要与学生以后工作的方向和目的相符。其次,要选用注册监理工程师考试教材和一级建造师考试教材作为必要的参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际应用,使学生能够区分工程监理和工程项目监理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再者,由于学生在校期间缺少实践训练,所以对工程建设程序、工程项目过程控制及管理等认识不足,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增加工程案例,强化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

真正的教育是启发,而不是灌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思考和学习,是教师教学的目的,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要素。教师要明确自身教学目标,端正教育理念,不断进行学习和深入研究教学改革,适当地加强自身实践经验,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及素养,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建设工程监理概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2]李惠强,建设工程监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邱忠毅,彭红涛建设工程监理项目实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建设实践研究论文

随着油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工程在油气田建设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程度也越来越突显出来,数字化技术在油气田设备上的普及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1]。油、气田数字化工程就是将油、气田管控系统“装进电脑,用电脑进行控制”,建造一套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调控中心达到对生产组织、安全管理及油气井管理的目标[2]。其目的是充分发挥数字化设备作用,实现井场无人值守,远程数字化控制、电子化巡井、生产监控、生产数据查询及报表、管网、生产预警及预案管理、生产数据和井场视频图像的采集、传输和远程监控数字化布站。将电力系统或建筑物电气装置、设施过电压保护装置用接地线与接地体连接,称为接地[3]。“接地”工程,是保证数字化工程安全平稳运行的重要环节。数字化传输缆线屏蔽层接地质量,直接影响到数字化数据采集及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同时也会影响图像质量的清晰。保护接地及防雷接地工程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现场工作人员安全。因此,“接地”工程是数字化工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等离子接地极是通过独特的离子缓释技术与抗腐蚀性能,使接地降阻效果不断提升并在最佳值趋于稳定,实现接地效果的明显提升。等离子接地系统是由先进的缓释接地极(内含可逆性缓释填充剂)、引发剂和增效电解离子填充剂组成。电极外表是紫铜合金,以确保最高导电性能及较长使用寿命,并配以内外两大种类填充剂(无毒化合物),对环境无污染。

1数字化工程中接地的作用和重要性。

接地电阻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直接对数字化工程能否安全运行,数据能否正确传输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字化管理平台中传输信号多为数字信号,而数字信号电流较强,都是一些高电平、低电平的跳变。这种跳变在线缆中传输时,若屏蔽不好将会相互影响,使数字管理平台上产生很大的杂散电流,出现噪声和电流尖峰、图像变形抖动、模糊不清等现象,通过良好的金属层屏蔽方可有效防止其相互干扰,而金属屏蔽层又必须通过良好的接地装置(由接地端头、引下线接地干线与接地体组成的装置)将其杂散电流导入大地[4]。经检查发现,经常出现由于接地装置安装不规范、屏蔽接地和接地保护的处理不当,接地电阻过大,而造成不良后果的发生:轻者造成数字化平台中部分仪器受到接地电流的干扰,不能正常工作,影响数字化工程中数据的传输;重者危及操作人员安全或造成设备损坏。因此,接地网(由垂直和水平接地极组成的供发电厂、变电站使用的兼有泄流和均压作用的较大型的水平网状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能否达到设计要求[5],对设备运行成效有着重要影响。数字化工程中,由于边远站点、油井、气井的数字化监控信号传输距离长,线路耐电压性低,容易被感应雷及传导雷电流入侵而损坏设备。接地方式主要为防雷接地,为了将雷电流从信号传输线导入大地,在设计传输线缆时必须考虑接地,以避免雷电入侵。油气田数字化管理平台多处于油气生产场所,均涉及易燃、易爆等安全风险,其接地方式除工作接地、线缆屏蔽层接地外还有防静电接地和安全防护接地等。设计中一般室内接地电阻值较室外接地电阻的要求小得多,对接地方式及接地材料要求较高;而对室外油气场所,空气及土壤中的水分及环境中的油气成分还存在对金属材料腐蚀的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接地装置使用效率和寿命,应重点考虑外在环境对接地装置腐蚀性,因此应对接地装置防腐提出较高的要求。

2等离子接地装置的特性。

2.1等离子接地极具有“三大应用优势”

1)实际效果明显:该技术采用几组等离子接地极单元并联的接地电阻就可以达到传统大型接地网络的效果。

2)使用时间更长:在结构设计和材料配比等方面均考虑到接地效果的长效性,使用时间可以达到传统接地网络的几倍到几十倍。

3)适应性范围广:在膨润土与降阻剂组合配合下,等离子接地系统可直接改善接地极周围的土壤电阻率,即使在沙地或岩石土壤条件下,也能保持较低接地电阻。

2.2等离子接地极具有“六大安装特性”

1)膨胀性好。等离子接地极作为连接接地电极与大地之间的载体,通过接地体中的电解质渗透到周围土壤,改变土壤条件和增强导电性,增大了接地极的等效截面积和土壤的接触面积,有效降低了接地电阻。

2)良好的吸附性能。消除了接地极与土壤之间接触电阻,改善了大地中的电场分布,具有低阻抗,能有效消散雷电流和电力故障电流;其负阻特性,降低了接地体在瞬间泄流时,地表面装置之间的电位分布梯度,提高了对人身、设备和设施的安全保护性和可靠性。

3)施工比较方便。利用接地棒上的电缆(向上或向下均有),可方便地连接到其他接地导体。

4)耐用性和抗腐蚀能力强,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通过查阅相关技术文件,一般一套装置使用寿命长达20~30年,并对电极有独特的防腐功能,因此,该装置可保证油、气田数字化工程长时间平稳运行。

5)较强的亲和性,接地媒介较好。接地体内包括自然电解盐,共渗透到周围土壤能有效地改善接地棒与土壤之间的接触。

6)接地电流消散方向可控。等离子接地极可通过设置放射条,控制电流消散的方向,有效降低高频率雷电流通过的阻抗,可用于对接地电阻要求较高的工程。

3传统接地方式与等离子接地方式的比较。

3.1传统接地方式。

1)传统接地极埋设未按相关要求,导致接地电阻值不能满足设计。目前,多数油气田数字化工程中仍采用镀锌钢管或镀锌角钢及镀锌扁钢制作的传统式人工接地网,部分场区地理条件差,施工难度较大,施工中存在埋深不够或敷设方式不正确等原因,使整个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值超标,接地电阻值无法保证在设计范围内。

2)传统接地方式需有后期维护跟进才能保证其效果。通过实际测试发现,人工接地网使用一段时间后,接地电阻值逐渐增大,当增大至一定数值后,阻值超过了设计阻值,这时,必须重新进行降阻处理,方可保持阻值在合格范围内。实际上,使用单位在装置投运后,很少进行定期检测和降阻处理,除非是不能正常工作时才进行检查处理。这样,在雷雨季节,雷电的危害给油气田数字化工程就带来较大的威胁,在对接地电阻处理之前极有可能影响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数据传输,不仅增大了返工工作量,也给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安全运行带来一定的威胁。

3)传统接地方式对气候和土壤湿度有要求。镀锌钢材接地装置,有施工过程简便,材料价格较低的优点,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接地引下线将雷电流或影响数字化数据传输的杂散电流引入接地极,接地极和土壤紧密接触后,引入大地,然而,受敷设场地及埋设深度的影响,在干旱季节时经常无法使接地电阻值满足设计要求。

4)接地体材质导电性能受影响较多。现场监督检查时发现多数镀锌材料的镀锌层因质量不达标,或在施工过程中对镀锌层保护不好发生碰损,镀锌材料极易返锈,有的镀锌材料未施工完就已出现返锈现象。接地装置埋入地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返锈后的材料,金属表面在各种腐蚀作用下不断加快锈蚀速度,铁锈在金属和土壤层之间形成了阻碍电流通过的间隔层,造成金属(接地极)和大地间接触不良,电阻值也随之增大,金属锈蚀程度不断加大的同时也缩短了接地极的寿命。

5)传统接地体使用寿命较短。经过相关机构调查统计,金属镀锌材料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保持在基本能满足要求的状况下正常工作,最多能够使用3~5年,这种情况不能长时间满足油气田数字化工程对接地工程的要求。

3.2等离子接地方式。

1)等离子接地极具有较强自我调节湿度的能力。等离子接地极,通过潮解,能充分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将活性电离子有效释放到土壤中,可自行调解离子生成含量及导体周围的湿度,使导体与大地紧密结合,通过土壤及空气中的水分作用,不断促进导体外部缓释降阻,从而降低了电极与土壤的.接触电阻,改善了周边土壤的电阻率,有效地增强了电流的导通释放能力。

2)等离子接地极具有高效降解性能。土壤电阻率过高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缺乏自由离子的辅助导电作用。等离子接地极因它的高效降阻性能,可使整个接地网电阻降到规定范围内。等离子接地极,通过潮解,能充分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将活性电离子有效释放到土壤中,可自行调解导体周围的湿度、离子生成含量,使导体与大地紧密结合。通过土壤及空气中的水分作用,不断促进导体外部缓释降阻,从而降低了电极与土壤的接触电阻,改善了周边土壤的电阻率,有效地增强了雷电导通释放能力。

3)等离子接地极内部角质化合物能形成理想、稳定的接地系统。等离子接地装置导体内部的化合物,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步化合成胶质透明状态。利用胶质化合物的导电性能,使整个接地系统能长期处于离子交换的状态中,从而构成了理想的电解离子接地系统。等离子接地系统安装后,接地电阻会逐渐下降,半年至一年内达到稳定值,接地极导体内部的电离子化合物,能保持接地电阻值长期稳定,缓释过程最长可达30年,能长期满足数字化工程的需要。

4结束语。

在油、气田数字化管理平台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采用新型等离子接地装置,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接地系统的有效使用寿命,保持接地电阻值长时间的在设计范围内,确保数字化工程数据的安全可靠传输,同时降低了施工难度,减少了接地网络的维护工作量。等离子接地极通过缓释作用,形成了一个壳层内环境,通过内外环境融合逐渐向四周扩散,完成了壳层土壤化学处理作用,从而有效解决了接地技术中的诸多难题,成为一种良好的接地系统,能够满足油、气田数字化接地网络的各项指标要求。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建设实践研究论文

一般来说,项目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确定工作任务能力分析表,围绕工作任务进行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目标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之间的关联度和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项目课程体系及其内容设计是构建在对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及工作过程的分析基础之上的,以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解决学生就业任职的基础和在工作岗位群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职业竞争力为最终目标。在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中,要想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实现理论知识与职业能力、工作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三维一体化,关键是进行相关课程设计,其实质就是寻找合适的载体即反映实际工作情境的项目,让学生不但学习了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在整个工作过程的流程中逐步增强职业意识,通过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形成最终的职业能力。因此,由企业专家与教师共同进行项目课程内容设计是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的前提,项目质量直接决定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项目设计成为实施教学的关键,同时如何有效地展开和实施项目,以及最终评价体系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主要特征为:以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主要目标,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过程性评价以及评价目标的全面化、多层化。

2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在高职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传统高职的电工技术与实践教学通常以学科体系为主线,注意学科及知识的逻辑性,一般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课程目标,立足于知识量的灌输,而很少考虑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刚性的教学计划也难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单一的注入式教学,不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在工作情景缺失的情况下,学生可能得到的是知识学科本位而非职业能力本位,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不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了。总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培养。高职教育项目课程设计按专业自身定位创建特色,在一定的专业理论指导下的专业技术应用性项目课程,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内容应尽量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注重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要素主要从两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职业竞争力的培养,重视职业竞争力在职业能力构成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职业技能训练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通过体验式教学、主动型学习、适应性培养等方法,以项目课程的形式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技能进行训练,它强调的教学一体化,通过模仿练习、独立操作;进一步反复训练、充分巩固;最后学会技能、形成技巧。突出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评价体系上,项目课程重视过程和反馈。在评价的甄别、选拔、鉴定能力基础上,增加了教育、改进、反馈与激励的功能。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发展,而且能提高教学效果。

3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在高职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3.1项目设计。

“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竞争能力”是项目课程总体设计方向和要求。“电工技术与实践”课程设计以形成学生对电路的制作、安装和测试能力形成为目标,突出职业能力与基础知识的培养,让学生在项目实践活动中具备本专业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应用人才所必需的电路基本理论、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3.1.1项目设计的阶梯度。

学生是知识和职业能力建构过程中的主体,学习目标都要由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高职学生喜欢“实践”的学习方式而不是抽象的学习方式;善于形象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比较容易接受“直接经验”而不是“间接经验”,而且每个学生的个体特质、理解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因此,在项目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阶梯度,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阶段和层次的练习,也就是说“项目”要有阶梯度层次感。使得每个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相应的熏陶和锻炼。

3.1.2项目设计的关联度。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项目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对工作任务的解决活动来学习知识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的能力;同时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甚至间接或直接地参与到社会生产的各项活动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不断结合实际生活,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例如,在《电气控制与安装调试》这一项目教学中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电气原理图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外观、内部结构、接线原则、接线注意事项和思考问题,并向学生展示本次教学任务结束时要完成的任务,使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有理解的方向和模仿的榜样。

3.1.3项目设计的学生参与度。

组织好教学内容,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项目中的任务。例如《,电气控制与安装调试》项目,先让同学们推选一位能力强的同学示范连接电路,一般来说,继电器、漏电保护器很难组装成功,就算能组装,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且需要的时间长,有故障时不会设法排除。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自已的不足。再全班分组进行操作训练,并记录每一组组装所用的时间及出现故障的次数,最后对全班操作进行小结,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加分。从而不仅让全班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避免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并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1.4项目设计的延伸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越趋迅速。项目设计在工作情境的框架下,要考虑学生能构建知识要素和职业技能训练,但不必面面俱到,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尝试的余地,开放性任务,有学生自我拓展延伸空间。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参加专业社团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在教学做一体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启发他们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鼓励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2组织形式与实施。

项目设计完成后,就要考虑采用如何的组织形式和如何有效地展开。组织形式上主要是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高职学生特点、课程特点,在实训室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边讲课演示,边示范指导;学生边模仿学习,边动手操作;从而实现知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的融合。项目重构课程知识与技能体系,将知识与技能有机地融入到项目中,同时还将重难点知识和操作技能加以细化和分解,以利于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保持项目讲授与训练及课程知识、技能学习同步性。实施分三阶段进行。

3.2.1准备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要做好三个准备:技术准备即完成某一功能要采用哪些技术,知识准备即实现这些技术需要哪些知识,应用准备即这些知识如何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具体操作规程。如根据原理图,怎样画出装配图;根据项目需要,怎样选择适当的材料,准备安装电路;根据装配图,怎样在实验板上安装电路,怎样用万用表对已完成电路进行检测。

3.2.2展开阶段。

根据学生个性、学习能力、自控能力差异进行小组划分,分组时即要考虑防止个别学生依赖性,又要考虑组与组之间的平衡,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作好组员的配备。另外教师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同学问题和困难以给予适当的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和侧重面要有所不同。总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运用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即使学生有问题,也应该是启发性的,启发式指导不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如,当学生连接的电路发生故障时,不要立刻指出错误点,应该提示学生如何用万用表测电压、电阻的方法进行自查,寻找其错误之处。

3.2.3总结阶段。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项目完成后的评价工作、自评、互评和老师点评。同时可进一步拓展和延伸项目内容,针对学生以后可能遇到的类似问题,能够想到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讲解目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发展趋势,使学生的学习贴近生产现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某企业的具体电路故障怎么去解决以及怎么样去排查常见的电路故障等等。项目课程注重教学做一体化,强调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边讲边练的`形式,步步为营,基础扎实,气氛活跃,教师与学生容易形成交流和共鸣。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整体过程。

4对实践能力培养有效性的分析总结。

在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基本职业技术、技能体系支持支撑平台上,通过项目课程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职业竞争力的培养,只有发挥了职业竞争力在职业能力构成要素的重要作用,才能适应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对职业人才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指导思想,坚持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宗旨,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即统一的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封闭式的教育,提倡弹性的、宽松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解放的开放教育。项目课程的实施要求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结构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结构。项目课程弱化了理论的推导、概念的记忆和原理的分析及习题的运算,而是侧重于学生阅读和分析电路原理图,正确规范地使用设备等,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先知道怎么做,再去掌握为什么这么做。为有效地实施项目课程,也必然促使教师深入行业及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进行教育管理制度和教学体系的创新,大力倡导项目化教学,同时要强调学生的参与度,提倡“学生自治”,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管理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学校的主人,从而体现学校教育的以人为本的宗旨。考核评价必须紧紧扣住培养目标,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评价的目标不仅要涉及知识的掌握,更要突出人的多种能力、态度、兴趣等,特别是职业能力。现代教育特别强调学生自信心的树立。重点应放在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考核、评价上。

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注重学生责任心,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由定量评价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不仅关注分数,要注重学生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尤其是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培养。教学考试要尽量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接轨,考核重点要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考点相吻合。具体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每完成一次项目,教师都要给定相应的成绩,课后再对学生每次的项目报告给定一个成绩。阶段学习完成后,向学生列出几个综合性较强的实训项目,学生抽出其中的一个项目作为考试题目,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在对考试题目打分时应详细标识出来,按步骤给分。但目前问题是由于现有的国家政策不足以调动产业、企业的积极性,由于行业、企业积极性不足,在参加课程改革活动中,往往也处于配合和勉为其难的被动地位。由于专业基础课较难设计与工作实际环境相近的学习情境,特别是教学初期,学生缺少相应的知识储备,对项目教学实施造成一定的困难,学生动手能力是增强了,但学生理论知识的构建不是非常有效,知识体系相对零散,会影响到学生今后职业竞争力的提升。这也是课题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建设工程监理课程的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商品混凝土正在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各类工程建设中,它不仅能缩短工程周期,减轻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还能给施工企业在现场施工中带来便利。然而,在商品混凝土带来便利的同时,工程监理方应对商品混凝土进行质量控制。本文从混凝土浇筑前控制、施工现场控制、浇筑工作要点、养护、质量检查、缺陷通病的预防等方面介绍了监理对于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以保证工程完成后的质量。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控制;预防。

1加强混凝土浇筑前控制。

1.1对混凝土厂家进行考察。

首先,由承建单位上报商品混凝土厂家的资质等级、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及实验室等级证书,监理进行审查。其次,对商品混凝土厂家的生产能力进行摸底了解。商品混凝土的运输、浇筑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再次,混凝土厂家对砂、石、水泥及外加剂等原材料进行抽检,委托具有水利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符合水利行业建筑标准的原材料方可使用。

1.2配合比施工单位。

要根据设计要求、经监理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等提出所需商品混凝土的标号要求,由混凝土生产厂家根据要求配制混凝土配合比,监理人员有权利对混凝土生产厂家提供的混凝土配合比进行委托检测。

1.3加强出厂检验的控制。

商品混凝土生产厂家应根据混凝土施工规范及监理人要求对商品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强度等进行出厂检验,承建单位对运送到施工现场的混凝土进行现场取样,将所取的试压块进行养护,等龄期达到28d后送到具有水利资质的试验室进行检测,将检测报告单及商品混凝土生产厂家的检测结果一同报至监理人进行审核。

1.4在混凝土出场后运输至施工现场时。

在运输过程中要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不能使混凝土产生离析。在运输过程中禁止向已拌合好的混凝土中加水。

2加强混凝土施工现场控制。

一是对商品混凝土的拌合站进行突击检查,检查原材料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混凝土拌合时是否严格执行施工配合比。二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加强旁站监理,严格控制浇注质量,现场抽查混凝土坍落度,严禁在已搅拌好的混凝土中注水,不合格混凝土不允许进入仓面。三是对于不同标号的混凝土浇筑的同一仓面,要严格控制,严禁低标号的混凝土代替高标号的混凝土进行浇筑。四是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现场监理可以对运至施工现场的混凝土进行抽检,经现场监理抽检的混凝土试压块,达到28d龄期后,送至试验室在现场监理在场的情况下进行抗压检测,用来确定承建单位及商品混凝土厂家提供的检测报告的正确性。五是模板架设之前要将仓面打扫干净,经现场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可架设模板。立架设好的模板要牢固且不能有缝隙,若有缝隙必须进行堵塞,防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漏浆,导致浇筑成型的建筑物出现蜂窝麻面。立模板架设好后,检查模板的高度及宽度,确保几何尺寸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3混凝土浇筑的工作要点。

为了保证在混凝土浇筑物件的质量,在浇筑过程当中,采取的施工技术方法有以下几点:一是为了保证建筑物在浇筑拆模后根部不出现烂根现象,在混凝土浇筑之前先在仓面铺一层2~3cm厚的高标号砂浆,使铺设的高标号砂浆与基岩结合良好;二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采用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捣,上层混凝土平仓完成后振捣时,振捣器要插入下层混凝土中,以保证振捣质量;三是混凝土浇筑要采用连续性,浇筑过程中不允许出现间歇,若因不可预见因素导致间歇时间过长而达到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而产生的缝隙,要作为施工缝来处理;四是对浇筑混凝土的厚度进行控制时,要充分考虑混凝土的拌合能力、运输距离等因素,一般浇筑厚度控制在30cm以内。

4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等混凝土达到初凝后,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养护过程中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混凝土养护时间一般不少于28d。

5混凝土的质量检查。

混凝土的质量检查包括混凝土拌合物的质量检测和成品后对混凝土的质量检测。对成品混凝土的质量检测包括现场抽样检测及成品后钻心取样检测,现场抽样检测是在施工过程中按规定的时间和数量在拌合地点抽取有代表性的试样,制作试件,养护至规定龄期,进行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强度、抗渗、抗冻等)试验,以检测混凝土的质量。如若对现场抽样检测存在疑虑,可以对成品混凝土进行钻心取样检测。

6混凝土缺陷通病的预防。

在混凝土浇筑成型后,有时会出现蜂窝、麻面、烂根、气泡等缺陷。因此,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要尽量预防上述缺陷。

6.1蜂窝产生原因:振捣不实或漏振;水灰比不合理;模板加固不牢固。预防措施:按规混凝土施工规范进行振捣;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进行拌制混凝土。

6.2麻面产生原因:使用旧模板或是模板使用之前没有将模板表面清理干净;对模板没有涂刷脱模剂。预防措施:尽量使用新模板或是将旧模板表面加工平整并清理干净,按规定在模板上涂刷脱模剂。

6.3烂根产生原因:模板加固不牢导致漏将。预防措施:对模板工进行技术交底及加强规范学习,使加工的模板缝隙较小或是对模板缝隙进行填充,使其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漏浆;在每次仓面浇筑之前,在仓面铺筑2~3cm的高标号砂浆。

6.4气泡产生原因:振捣不到位,分层不明确。预防措施:严格按要求分层浇筑,均匀振捣,在模板外用工具敲击模板,使气泡排除。因此,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监理应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巡视检查、平行检查和旁站监理,若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发现存在质量隐患应及时要求施工方整改,使混凝土浇筑过程处于受控状态,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建设实践研究论文

摘要:建设精品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求职奠定基础。与传统教学相比,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进一步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具有传统课堂不具备的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工程测量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旨在为该门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工程测量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基础,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所谓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那些具备较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社会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需求。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进一步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积极鼓励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学习,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实现顶岗工作或企业挂职,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各院校可以与企业签订相关的协议,邀请企业的资深工程师来院校进行讲授,通过他们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了解行业发展方向。最后进一步加强外聘教师的聘任数量以及管理力度,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实现教学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二、瞄准市场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工程测量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应当建立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近些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施工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与此同时,对于施工的`精度要求也有所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提高测量技术水平,改变以往落后的传统的测量理论和测量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新形势下的施工要求。想要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水平,还应当改进测量技术和水平,例如在测量过程中可以应用全站仪或者是电子、水准仪等新仪器取代传统的水准仪和钢尺,使测量变得更加精准。在此基础上,各院校教师还应当深入了解市场需求,根据职业岗位需求来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深入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将职业教育的岗位特点展示出来。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是建设。

《工程测量技术》精品资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组成需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职业岗位需求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所有课程划分为理论型教学和职业践行教学两个环节。测量技术的实践性教学,包括课间实习和课程实习以及毕业顶岗实习三大模块,将课间实习与课堂理论讲授有机结合在一起,理论课程结束后,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消化课程内容。通常情况下,课程实习在四周左右,在这短短四周时间内,学生可以通过完成任务,来实现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课程实习结束后,学生也可以完成毕业顶岗实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岗位技术和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建设《工程测量技术》精品资源课程必须做好实习与课程实习之间的比例划分。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建设精品课程,还应当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建设精品课程应当改变以往传统的落后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维,并从课程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广大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特点,采取现场演示教学或者是分层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改变传统的、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理论课教学活动中,还应当灵活的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例如多媒体教学法等等,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寓教于乐,为广大学生的学习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氛围。笔者认为,教师在教授介绍性的教学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法采用精美的界面和丰富多彩的图形图片,给学生以新颖的视觉感受,便于学生接受。在讲授操作性较强的内容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演示录像,这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课程内容,测量操作的要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五、创造良好的课外教学环境。

营造良好的课外教学环境,实现课内和课外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一方面注重信息源的转播,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信息。因此教师应当不断使教学延伸至课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教学环境,实现课内和课外一体化教学。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化,这样做有利于实现教学的针对性,为广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资源,其次,想要实现学生有效地学习仅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学习环境是不够的,还需要帮助学生学会观察阅读以及收集资料的技能。最后,还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测量技能大赛等比赛,满足学生专业学习中个性发展的需求。

六、结语。

总而言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从教师培训,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等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立起来,才能够为提高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目的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2]张思淼.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

发酵工程课程心得体会

第一段:课程介绍和对发酵工程的认识(200字)。

发酵工程课程是我在大学期间选修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发酵工程在食品、生物药物等领域的应用以及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知识。在我选修这门课之前,对于发酵工程这个学科领域,我并没有太多的认识,只是以为它只是在个别行业中有所应用,并不具备广泛的意义。然而通过学习,我逐渐发现发酵工程的重要性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第二段:课程内容的学习与实践(300字)。

这门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发酵过程中的调控等方面。同时,老师还组织了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参观了当地的发酵工厂和实验室,实地观摩了发酵过程和相关设备的操作。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发酵工程的实际应用,并且对于实验技能的掌握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在学习中,我还注意到发酵工程在食品工业、药品工业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性。比如,食品工业中的酸奶、啤酒、味精等都是通过发酵工程生产的;药品工业中的益生菌、抗生素等药品也离不开发酵工程的支持;此外,发酵工程还可以用来处理废水和废气,对于环境治理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段: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300字)。

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发酵工程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发酵工程的发展历程和实际应用,并学习了一些发酵工程的核心技术,如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发酵工艺的优化和传质过程的控制等。这些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为我未来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第四段:与同学的交流和团队合作(200字)。

在课程中,老师鼓励我们进行课堂讨论,与同学们交流学习心得。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我发现每个人对于发酵工程的理解和应用都有不同的观点和思路,这为我思考问题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课程还进行了一些小组合作项目,通过小组合作,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分工合作,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学习发酵工程课程,我深深体会到发酵工程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的前景。发酵工程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技术,它将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工程等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对于我个人而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发酵工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我将会充分发挥所学知识的优势,为这个技术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发酵工程在食品、药品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巨大作用,也逐渐领悟到了它的学科内涵和技术特点。我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发酵工程将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应用,为我们创造美好的生活和健康的未来。

中外土木工程专业结构抗震与减震课程比较研究论文

结合既有的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发展情况,其今后的发展趋势为:(1)以能量回收为基础的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发生地震时,外界能量供给并不易得到良好保障,从而影响控制系统的应用效果,而以能量回收为基础的结构振动控制则能够较好地解决此类问题,通过引入高校的回收振动能量技术,并融入能量平衡理论,从而获得良好的控制效果。(2)消除地铁、有轨电车等交通设施对土木工程结构的垂直振动影响,此方面研究室三维隔振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对于城市建筑物,需要加大对更为有效的三维隔振装置的研究力度,从而消除相关交通设施对建筑物施加的振动作用。

6结语。

本文通过对土木工程结构的振动控制概念进行简要说明,进而从主动控制、被动控制和混合控制三方面对其结构振动控制的相关技术做出了系统探析,并给出其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土木工程的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对于提高其抗振性与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从而促使土木工程结构与其内部人员的安全性得以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阎维明,周福霖,谭平.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进展[j].世界地震工程,,02(12):8-20.

[3]史云峰.论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进展[j].民营科技,,06(16):16.

啤酒游戏

摘要:近些年来,小学生身处于经济、社会、科技、娱乐等较发达的环境之中,导致他们的心智发育出现早熟现象,还有很多小学生从小便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们产生了较多的心理问题。在这种背景之下,心理健康课程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其中,游戏教学法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游戏中习得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适应能力等,对于构建心理健康高效课堂十分有益。对如何在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中使用游戏教学法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游戏教学法。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教师总是以机械、单一、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渐渐产生了厌学心理。这不仅不可以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还会加重他们的学业负担。而“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将游戏的应用于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之中,能够让思想不成熟的小学生在游戏引导下,将自己潜意识中的心理问题表现出来,以便教师更好地帮助他们,是一种符合小学生身心发育、认知、智力等特征的有效教学手段。下面,笔者从设计多样化的游戏活动、制定游戏规则、尊重小学生的感受三个方面,讨论将游戏应用在小学心理健康教学中的策略。

一、设计多样化的游戏活动。

小学生天生喜欢多变、新鲜的事物,任何单一、一成不变的事物都不能夠长久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应用游戏教学法的时候,要注意设计多样化的游戏活动,使小学生对参与的游戏保持期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不同的游戏有着不同的教育作用,能够解决小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设计多样化的游戏活动,还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使每个小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比如,沙盘游戏是利用白沙以及玩具进行心理治疗,能够让小学生置身于自由与被保护的环境之中,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心理状态创造出一个能够反映他们内心世界的外部世界,从而达到治愈的效果。这种游戏能够帮助小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情绪问题以及人际关系问题等,能够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友好、团结、友爱。再者,亲子游戏是指学生家长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学生自觉改正不良的情绪或行为,是一种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游戏方式。亲子游戏不仅能够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能够使父母与小学生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由此可见,游戏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合理选择适当的游戏,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制定游戏规则。

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他们的纪律意识也比较薄弱,如果他们在游戏中忘我投入,那么很可能会违反游戏规则,出现失控局面,使得游戏教学形同虚设。因此,在利用游戏教学法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制定明确的游戏规则,让小学生有着明确的游戏方向,保证学生在充分享受玩游戏的自由的同时,还能够使他们自觉树立纪律意识,促进心理健康教学的高效化。教育游戏与一般的游戏不同,它不仅要保证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兴趣,还要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成长,因此,制定严格的游戏规则,还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意志力与自控力。

三、注重小学生的游戏感受。

很多教育游戏都是在教师与学生的想象中设计并完成的,但是小学生在游戏中投入的精力与获得的体验都是真实的。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所使用的游戏,大多数都是为了反映在小学生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本真,以及他们在现实生活的遗憾与不满。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小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小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成长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心态与更沉静的态度来面对并解决这个问题。在游戏中,小学生能够做到身心放松,释放自己的真实情绪,在游戏中完成现实中无法完成的愿望,保证身心健康成长。比如,每当组织学生玩游戏的时候,我都会认真观察与记录小学生的具体表现,与他们平等对话,了解他们在玩游戏时的真实想法,从而判断这个游戏是否能够帮助他们纾解压力,释放自我。如果小学生普遍反映对某一游戏不感兴趣,我就会及时反思,判断自己所设计的游戏是否出现了问题、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是什么、需要对这个游戏进行改良还是完全放弃等。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课程是保护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科目之一,在本门课程中,应用游戏可以更好地体现小学生顽强的生命力,对于治疗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应用游戏教学法的时候,要注意设计多样化的游戏活动,使每种游戏都能够充分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尽可能全面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制定明确的游戏规则,使小学生在规则的引导下玩游戏,保证游戏教学法高效、有序;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设计出能够真正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游戏。

啤酒游戏

摘要:随着工业工程原理在我国的深入发展与应用,企业的科学管理显得更加重要与突出。大力将工业工程知识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不仅有效减少企业资源的浪费与低效率,更能使企业管理呈现良性循环,提高企业的产能输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我国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工业工程;科学管理;跨越式发展。

一、工业工程的定义。

作为一门新兴的工程类科学,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被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aiie)定义为:工业工程是对人员、设备、物料、信息和能源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工程技术。工业工程综合运用各种专门知识和技术,结合工程的分析和设计的方法与原理,预测、确定和评估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工业工程综合运用各种实用的知识和方法,将物资、技术、人力、装备和信息组成更加有效且富于生产力的综合系统,从事规划、设计、创新和评价活动,从而提供了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的科学依据。

由国外与国内发展及应用的实践表明,工业工程在我国企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提高系统综合素质,提高生产系统综合效率及效益,保证各类生产系统、管理系统及社会经济系统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整体生产率,增强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等。国内外实践证明,在企业广泛应用工业工程的知识和原理,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盈利水平,减少物料和劳动力的消耗,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改善生产环境的同时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从全社会角度看,实施工业工程有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企业实施工业工程所存在的问题。

(一)完全模仿西方。将西方的工业工程体系毫无改变的整体照搬。事实证明这是非常不现实的,一方面,由于国内对该体系的认识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并不具备完全的理论基础和人员及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因为本土文化的限制,没有经过任何本土化的改造并不能适应我国企业的应用环境,无法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作为专门的工业工程部门,在企业中,从现场改善做起,通过企业管理基础的夯实,使得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进而实施信息化战略。

(三)以信息化战略的带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这忽略了经典的工业工程技术改善企业现场的重要作用。在对手工工作的替代与初步的信息集成基本实现了后,企业进一步提高,取得更大发展的瓶颈将是管理基础。

四、我国企业实施工业工程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改变观念与认识为了解决观念与认识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增强企业对工业工程的了解和认同感,应利用各种渠道,如报纸杂志、宣传栏、互联网络等,做好工业工程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举办研讨会、培训班,对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工业工程知识的扫盲;扩大年会的影响,在年会上对企业实施工业工程的效果进行总结与归纳,并给出相应的奖赏;增加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的实施经验,取其精华,为己所用。今后需要完成的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是做好工业工程知识的传播、普及和推广工作,在这一方面,相关的学会和理论界应该积极发挥正面的引导和标杆作用。

(二)大力培养人才工业工程专业方面的人才,其培养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是高校的素质教育,从目前状况看,在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我国高校教育的培养机制并不能达到这一要求,无法满足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快速增长的需求。统计数据表明,,除了经济发达的广东、江苏、北京等地,我国的内蒙、吉林等十个省份没有分配到一个工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加入wto后,合资、外资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呈现迅速增加趋势,如果在人才竞争上,我们继续处于劣势状态,后果将非常严重。

(三)全面的整体实施从企业规划、企业设计、企业诊断到企业改造等各个阶段提供全过程规划模块,提供从资本视图、信息视图、业务视图到组织视图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在多变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下,企业系统必须经常调整自身的目标、功能(以及结构形态)、输入和输出,将“摸着石头过河”式的企业改造转变为有目标、有方法、有工具(集)的改造。

五、我国未来企业应用工业工程的趋势。

(一)借鉴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方面,更加注重与国际间的.融合、互动学习,同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在我国进行本土化实施,并推动工业工程的发展与应用。这种互动学习既包括学术界的合作,还包括学术界与企业间的合作、企业间的合作。只有不断的通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交流,才能够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快速的提高,从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并不断向工业化强国的目标前进。

(二)产学研结合如果企业没有系统的工业工程知识理论的武装和支撑,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工业工程从业人员很难有效推行工业工程的应用,只有借助与高校的紧密合作,在其人才和技术优势下,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办法,是有效实现生产力最大转化的方式。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未来成为推动工业工程应用的主导力量之一将会是咨询行业,其产业化也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三)对于工业工程的工作范围和职能、工业工程组织机构的定位和目标、工业工程的工作流程与方式、工业工程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的关系等问题的系统化应用将是当前国内企业必须首先着力解决的,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促使工业工程的在国内的应用迈上一个全新的台阶。从国内外目前的各种应用模式优缺点来看,结合最新的管理成果及研究可推测,未来我国企业开展工业工程的基本工作模式将会是跨职能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

参考文献:

[2]单明,刘春玲.工业工程在我国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8.

中外土木工程专业结构抗震与减震课程比较研究论文

文章根据土木工程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及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提出在高等院校土木专业研究生阶段加强智能材料与结构课程内容设置的必要性,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特点探讨智能材料与结构课程研究生教学的授课内容,并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生教学;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0103。

智能材料结构是材料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结构,是集传感、驱动及信息处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功能性材料结构,具有自诊断、自适应、自学习、自修复、自增值、自衰减等六大生命功能[1]。近来,智能材料结构随着材料科学、力学、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信息理论等学科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外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智能结构的研究及探索不断深入,智能结构领域及技术迅速发展[2]。智能材料与智能结构是力学的重要分支,其研究涉及土木工程、力学、材料学、化学、信息论、电子技术、机械工程、光学、计算机技术、仿生学、控制理论等一系列学科中的先进技术,同时引发出新的研究领域。如仿生机器人、结构健康监测、传感材料、驱动材料、元器件及材料制造新技术和新的控制理论等[3]。

智能材料与结构在土木工程领域中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其发展不仅意味着增强结构功能,提高结构使用效率及优化结构设计形式,而且也打破了许多土木工程结构在设计、建造、维护和使用控制等方面的传统观念。目前,在土木工程结构领域,智能材料结构系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结构的健康监测,形状自适应记忆合金材料及结构减振抗风降噪的自适应控制等方面[4]。为提高工程结构质量和结构安全性及使用可靠性,将智能材料中先进的自诊断理念引入研究领域,针对重大工程中结构损伤特征及应用对象和领域,研制应用于土木工程结构的主动减振、精密位移控制、损伤主动在线监测技术的智能材料与结构。

学习积极性不高,且由于该门课程学时的限制,教师授课时只能挑选部分章节讲授,疑难问题不断增加,给研究生科研指导不大,忽略了这门课程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文中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研究及专业工作背景,将智能材料与结构课程作为选修课,对如何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研究生学习的科研兴趣和实践能力进行了思考,对这门课程的选修内容及教学、实践、成绩评定等环节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教学内容。

智能材料与结构是以材料—器件—结构—系统为主线,将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从材料与智能、智能材料、智能器件、智能材料结构和智能结构系统等方面循序渐进地介绍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的基本概念、性能特征、发展和应用等。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研究课题及就业背景,选择与土木工程行业紧密相关的智能材料与结构内容作为教学主讲内容。

首先介绍智能材料与结构的一些基本概况,包括驱动材料、驱动器与传感器,以及自适应复合材料系统中的模型与应用、自适应系统、旋翼应用、航空器控制和智能结构应用等。根据实例引入形状记忆合金的概况,包括工作原理及应用,重点介绍形状记忆合金在土木工程中的隔震体系、粘弹性阻尼器、自修复埋入式智能监测的实例。在工程结构无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中,需介绍压电复合材料的力学原理及应用,重点介绍其作为智能驱动器与传感器时在土木工程领域中结构健康监测方面的应用实例。在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介绍电/磁致伸缩与电/磁流变体的工作原理,磁致伸缩智能材料是一种磁致伸缩效应强烈,具有高磁致伸缩系数并具有电磁能/机械能转换功能的材料。磁致伸缩材料作为智能材料与结构在土木工程领域中主要用于传感、监测和远距离信息传输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将智能器件置于土木工程结构中,实现其自适应的结构功能,主要介绍智能光纤材料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复合材料中埋入光纤传感器和驱动器是目前应用前景最广、技术基础最成熟的一种智能材料。最后对智能材料与结构的应用前景及发展进行总结和展望。

二、教学实践与探索。

(一)不同研究方向教师的正确引导。

互动形式展开,在课堂上进行课堂互动,让研究生体验从未知到新知的探索过程,将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的各个方面实行科普性的讲解,促成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基本职能从“授”转变为“导”,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在学习智能材料与结构这门课程中,江苏大学创新地采用多位教师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方式,针对所学内容。选择相关研究方向的专业课程教师来上这一章节内容。由于所选教师对研究方向的熟悉程度明显高于以往同一位任课教师,这无形中大大提高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拓展了研究生科研知识面。

(二)理论联系实际。

智能材料与结构作为一门交叉性的课程,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巩固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尽量多举土木工程中的实例来说明各智能材料与结构的工作原理,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结构和目前应用较广的智能材料来阐述,如智能蒙皮、结构监测和寿命预测、土木结构的减振与降噪、环境自适应结构以及住宅智能化等。将理论知识寓于工程应用背景中,效果显著。如在课堂上会增加手工制作环节,采用层合空心板制作桥梁模型,采用硬币搭建省材工程结构,将智能材料的节能减排理念运用到结构设计中。

(三)板书与多媒体演示的结合。

讲解智能材料与结构的运用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更有助于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掌握智能材料与结构的相关概念,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四)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智能材料与结构课程中搭建土木工程结构超声无损检测平台实验为例,采用预埋损伤的标准试块进行结构检测(4学时+课余时间),构建一个自动监测、自动控制的桥梁监测系统模型,可将形状记忆合金、磁流变材料及无线传感理念融入其中,学生分组进行,最后分组比较创新性(4学时+课余时间),电测应变测量及应力计算(2学时)。

通过搭建实验,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课堂上,让部分土木工程专业优秀本科生参与其中,学生通过实践训练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科研问题。

三、成绩评定。

智能材料与结构课程共设30学时,其中实验10学时,需要预修压电测量学。课程教学分为课堂教学、研讨、实验三部分,考核方式采用笔试(闭卷)+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实验成绩通过三部分的实验总结报告及学生答辩综合评定。其中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通过智能材料与结构课程三部分的考核与过程管理,既考核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考核了动手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了视野。

四、结语。

智能材料与结构课程列举了很多实用性和工程性强的实例,融入了最新的科研成果,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课程。因此,该领域为广泛新兴行业产业的快速引进和应用提供了巨大的潜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将了解智能材料结构在土木工程领域的最新动态和进展,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及科研打好基础。通过智能材料与结构课程在土木研究生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为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指导。参考文献:

[1]杨大智.智能材料与智能系统[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awiley-intersciencepublication,

[3]陈英杰,姚素玲.智能材料[m].机械工业出版社,.

发酵工程课程心得体会

作为发酵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有幸能够参加发酵工程课程的学习。这门课程不仅为我提供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让我对发酵工程的应用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收获颇丰,特此写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发酵工程课程让我对发酵工艺的原理与技术有了深入的了解。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发酵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发酵原理。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案例分析,我了解到发酵工艺在生物制药、食品加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同时,在实验课上,我们还学习了一系列的发酵实验操作。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发酵实验,我深刻体会到了发酵过程中各种因素对产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这些课堂和实验的学习,使我对发酵工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发酵工程课程培养了我的实践能力。在发酵工程领域,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课程的实验课上,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发酵实验操作。通过亲自实验,我不仅掌握了发酵实验的常用技术和操作方法,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巧。通过实验的一次次失败和调整,我学会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实践经验在未来的发酵工程实践中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另外,发酵工程课程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在实验课程中,我们需要和同组的同学共同完成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相互配合、交流和合作。而且,我们还需要共同面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这种团队合作的方式,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顺利完成实验,并取得良好的实验结果。

此外,发酵工程课程还开拓了我的眼界和思维方式。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引导我们进行相关领域的知识拓展。我们需要通过查阅文献、参加学术讨论等方式,了解当前发酵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这种科研意识的培养使我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科学问题。同时,学习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也让我认识到发酵工程在未来的发展中所具备的巨大潜力。

综上所述,发酵工程课程为我提供了技术和理论基础,并锻炼了我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科研思维。将来,我将充分利用这门课程所培养的知识和技能,在发酵工程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能够在未来的道路上迎接更多的挑战,并不断取得进步和成长。

中外土木工程专业结构抗震与减震课程比较研究论文

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今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走向:引导学校正确定位,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课程教学的改革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为培养技术应用型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关键。

1以就业为导向,开发专业课程体系。

投资与理财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有证券方向、保险方向。也可以从理财角度划分为公司理财方向和个人理财方向。专业方向的宽泛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课程开设的面面俱到。每个学校在开设投资与理财专业时都应找准自己的专业定位,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就应根据自己的专业定位,有针对性地着重培养学生在某一领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专业就业方向,并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既应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也应强调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同时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既要强调高等性,又要突出职业性,课程内容体系在兼顾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基础上,也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技术的职业性和技能的岗位性。

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基本就业方向,则该方向内的课程必须全部选修。如选修证券就业方向的学生,要同时选择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财务管理、证券投资分析、证券交易、财务报表分析、期货投资实务等课程。选修不同业务方向的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修其他方向的科目,以获得有针对性的专业培养,提升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与此同时,每一方向应确定学生学习阶段所应考取的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一方面学生的就业面得到了拓宽,另一方面,由于分成不同的方向,人数分散,学校在实训方面的压力也大为减轻,实训的效果大大增强。

2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原则,设计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法改革。

在制定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必须开展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不同就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职业能力要求,再依据职业能力要求开展课程标准的反复论证与设计工作。课程标准的编写不同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设计应该明确课程教学任务和教学条件要求,明确课程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标准,在此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要求将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或情境),每个模块(情境)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该加以明确。在进行课程标准的设计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个性、创新精神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善于使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时,也应突出投资与理财课程专业课的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除在教学中应保留传统的课堂系统讲授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应该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如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仿真模拟教学法和研究式教学方法等来进行授课,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包括:课程认知实习模块,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仿真的模拟实习场所,包括商业银行柜面业务、证券投资操作、商务礼仪、拓展训练、专业综合技能等6方面的实训;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请进来,走出去”实践教学模式,“走出去”就是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和行业,锻炼并提高工作能力,“请进来”是根据投资与理财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邀请金融企业领导或职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应切实把握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以及具体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培养对象、所授的不同课程、运用方法的不同环境,恰当地运用不同的投资专业教学方法,才能使其在教实践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3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体现“素质为核心,能力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能力为主旨和特征来构造投资与理财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在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时,应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学生进入社会时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应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具备以职业素质为主体的综合素质。

一个职业之所以成为职业,是因为这个职业有着与其他职业不同的工作过程,包括工作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等诸方面。在确定了投资与理财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应首先明确学生主要就业的职业群,然后进一步确定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最后具体落实到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因此,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应该根据专业定位有其独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同课程内容的选取与衔接应该事先设计并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来进行实施。如“证券投资分析”这一模块内容,股票投资、期货投资等课程都会涉及,但是这部分内容不能在这几门课程中重复讲授相同内容,而应该在课程规划时,就安排好在哪门课程中进行基础理论内容的讲解,其他课程涉及到这部分内容时,则以应用和实际操作为主。课程教学内容还应该切合当前职业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要根据市场调研和专业研讨等途径所获得的最新信息,定期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更新,以适应专业发展和职业能力的需要。

课程的教学设计还应注意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做到理论与实际、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同时在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教学中还应遵循前沿性原则。近几十年来,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如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工具创新等。而且,经济金融的全球化、金融活动的电子化、虚拟化现象等也迫切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内容。这些金融领域的新的变化和发展都应反映在投资与理财课程的教学内容中。

4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推动实训课程的实施。

实训教学体系的设计、建立、实施、检测和保持等各环节应使整个实训教学满足符合性、系统性、全面有效性、预防性和动态性的要求,都应实现科学化和程序化,通过反复的优化和循环控制,最终发挥实训教学资源的最大功效。

4.1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实训的'现状。

在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实训中,一方面,校企合作难度较大,由于金融企业的特殊性质,实际操作难以有实质性的深入;另一方面,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校内模拟实训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高度仿真,通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接收证券实时行情,基于模拟交易软件,就可以实现接近真实市场的模拟实训。正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些高校的校企合作更多的是表现在单向合作上,如:通过校企合作聘请企业专家进校对学生进行讲座培训,邀请企业专业人士与高职教师讨论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专业规划。而学生进入企业实训的机会一般只有毕业前的顶岗实习阶段。

4.2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实训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实际情况,在今后的课程实训中,应加强投资与理财专业实训教学的内外环境建设,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全真模拟综合实验室,以虚拟真实的业务流程为内容的实践教学形式。围绕投资与理财职业能力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课程开发、教材编写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将能力培养贯穿实训教学全过程,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4.3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

投资与理财的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应根据投资与理财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制订的总体及各个具体实训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的集合体,来体现专业建设理念和人才定位,在整个实训教学体系中起引导驱动作用。教学管理体系是通过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来不断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的指标体系之和,在实训教学体系中起信息反馈和调控作用。

(1)建立“一体两翼”的实训教学目标体系。

即是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服务能力为主体,以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两翼的实训教学目标。可通过政校企联合推出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形成“三证”(毕业证、职业资格证、联合培养证)和“一专多能”的开放式培养机制,在校内外实训、毕业实习、入职前辅导等各个阶段制订并开展相应的职业素养训导活动(如职业认知、职业适应性和创新能力训练),形成完整的“一体两翼”的实训教学目标体系、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和贴近的职业体验环境。

(2)建立“分层一体化”实训教学内容体系。

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稳定的企业参与学校课堂教学的机制,理论部分由校内教师讲授,实训部分由企业专家讲授;其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同时还可以与企业共同商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重点是与企业合作推进实训课程的实施,除了聘请企业专家组织课程实训部分内容的教学外,还可由企业专家主持课余时间的讲座,或有针对性地开设某些课程。

5“以赛代训”,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体系基于投资与理财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特殊性,可以通过在校内采取“以赛代训”的方式来弥补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不足。“以赛代训”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可以参考采取三种方式:一是,结合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开展“以赛代训”项目,如证券投资分析、期货投资实务等课程,由相关专业课的教师进行组织,在班级内和班级间开展模拟交易大赛;二是,引入企业支持,依托学生协会,来积极开展“以赛代训”。由于金融企业的严格监管,使企业不方便正式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而通过学生协会的方式即各种投资协会的渠道来推动公司的参与却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三是,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模拟交易大赛,在比赛前的集训中可以聘请证券公司等的专业人士担任竞赛顾问,本校的专业教师担任竞赛教练对学生进行交易技能的培训,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证券公司可以对协会提供针对性的培训、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交易大赛、为大赛提供物质保障及组织学生参与证券公司的投资晨会等间接的方式,参与高职院校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3]马淳正.金融保险专业“开发二元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8).

[4]马淳正,宫文勇.金融保险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12).

[5]颜青.基于校企合作的“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以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5).

[6]吴穷.在金融保险专业构建以实训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尝试[j].职业,2007(33).

[7]施玉梅.模拟推销在金融保险专业实训中的运用[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2).

[9]兰桂华,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开发的思路[j].职教通讯.(9).

中外土木工程专业结构抗震与减震课程比较研究论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读懂会计报表、根据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是对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此,我国将会计学列为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非会计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对于国贸专业学生来说,其培养目标与会计专业学生是不同的。国贸专业的学生要求具有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则要求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的基本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国贸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重点放在对外贸易业务上,因此对其开设会计学课程的目的应该是“懂会计”,运用会计信息为其专业服务,而非“做会计”。即会计学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会计核算方法,了解会计信息的编报,能解读有关财务报表,建立会计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理念,具备应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常见的问题。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本文借助于问卷调查,探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调查的对象为湘南学院经济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及教师。问卷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二是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满意程度,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满意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9份,回收率84.5%。

(二)调查结果统计情况。

1.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的统计分析。

表1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调查统计情况。

从表1的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是不了解会计学的,但并不影响大多数学生对会计学这门课程的兴趣,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该课程。结果还显示,很多学生不了解国贸专业与会计学的关系,因此,这就要求应课教师掌握国贸专业的一些学科知识,并在开始时,介绍一些国贸专业与会计学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知道会计学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不想成为会计从业人员,这与对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2.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调查统计情况。从表2的结果显示:对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够丰富,教学手段比较传统。但学生更多喜欢案例教学,喜欢老师与学生互动,喜欢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可能也是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满意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国贸专业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程度。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看,大部分学生对会计学课程是感兴趣的.,仍然有高达17%的同学学习兴趣不高,他们认为:我学的是国贸专业,将来不做会计,“我为什么要学习会计?”、“学习会计这门课有什么好处?”、“学习会计可解决什么问题?”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2.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合理。目前会计教师对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认识模糊,对会计知识与国贸专业的内在联系也认识不清,以至于教学内容安排也不合理,他们认为,只需要像教授会计专业学生那样,从会计的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再到如何登记账簿,如何编制财务报告等。像这些抽象概念、复杂的帐户对应关系容易引起国贸专业学生的抵触情绪。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了如何“做会计”上,而财务报告这一部分内容所用的时间有限,也没报表分析的内容。由于国贸专业学生是会计息的使用者,而非生产者。因此,这种教学模式是与国贸专业学生对会计知识的需求不相符合。

3.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法失当。通过对会计老师的访问,大部分会计学教学现在仍然是“粉笔+黑板”,其优点可以对学生不懂或疑难的地方通过板书进行说明,缺点是难对会计核算图、账表、实物等内容做详细介绍。通过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有91%的同学认同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会计本身是一门技术性比较强的学科,且具有高技巧的操作性。然而现大多学校针对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一味“填鸭式”灌输会计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实际案例较少,且没有安排实践操作课时,使学生感到会计高深莫测,从而产生畏难情绪。

三、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特性的改革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高低是决定学生主动学习还是被迫学习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学习效果好坏的核心。因此,教师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白国贸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为什么要开设《会计学》这门基础课,并让学生意识到在一个外贸企业里工作,看懂财务报告对自己将来的工作会有多大的帮助,使他们明白只有在掌握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后,才能创造性地应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才能成为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国际商务高级专门人才。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把会计知识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和热点问题相联系,让学生感悟到会计问题在日常生活的存在和学习会计知识的实用性,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在本次课结束后,出一些与下次课的内容相关联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等到下次课开始是要求学生回答。这样可激发学生的答疑兴趣,并产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

(二)明确教学目的,优化教学内容。

会计的目标是为经营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应具备运用会计信息进行控制和决策的能力。所以说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培养懂会计、能运用会计信息为其专业服务的人才。因此只有将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育目标与会计学专业教育目标区分开来才能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有别于会计专业课程,满足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的需要。

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国贸专业的专业特点,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笔者认为,对国贸专业应设置两门会计必修课,即《会计基础》和《外贸会计》。《会计基础》课程应该是《会计学原理》和《初级会计学》的结合,从而形成《会计基础》课程。其内容具体应包括:第一章绪论:介绍会计的概念、特点,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等会计基本知识。第二章会计循环:介绍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凭证和账簿、试算平衡、结账进行介绍,使学生初步熟悉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第三章结合专业特点的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从国贸专业的特点出发,介绍用借贷记账法对各行业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中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第四章财务报表及分析: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使学生加深对各种会计报表的认识。着重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分析三大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使学生树立会计报表分析整体性、综合性的观念,在理解财务报告编制的基础上,看懂各大企业的会计报表。

(三)改进会计学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由“黑板+粉笔”转变为“案例+多媒体+板书”。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加入生动形象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集声音、画面、文字等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切感受和理解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编制程序和方法以及如何分析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具体的经营决策,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演算时可以在黑板上即兴发挥,具有多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可以达到学生与老师互动的效果。也一定避免运用屏幕替代板书,并不代表真正的多媒体,这种方式在授课时无法与学生进行交流,难以掌握教学动态,仍不能根本改变灌输式教学。

2.财务报告导入式教学法+案例教学。首先,在会计学课程开始时首先以多媒体方式向学生展示某一外贸企业主要的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简单介绍会计报表的及附注的内容,让学生明确会计的目标是提供经济信息,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决策提供依据,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的载体,让学习了解财务报告在会计学中的核心地位,理解会计与他们专业的关系。接下来介绍会计报表编制原则及理论依据,包括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会计理论。

其次,概述各个报表项目(即会计科目)的含义、及确认与计量。并阐述各个报表项目与会计要素间的联系。让学生明确会计报表项目所表示的经济含义。

再次,给出一个企业某一期间的实际发生业务,并进行借贷复式记账后,教授学生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完成账簿的登记,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老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评,让学习深入了解会计报表的形成过程,加强对报表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最后,是会计报表分析,重点介绍会计报表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同时也可以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有重点地进行某些内容的分析,更好地满足其专业需要,提高运用会计信息进行企业管理的能力。

(四)优化会计学教学师资队伍。

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所培养的学生的能力。随着新的准则体系的出台,对会计教师的知识更新和知识跨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但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更新,不断充实自己,而且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了解相关学科的内容,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但同时,对于国贸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会计教师,还必须必须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教学。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应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用一定的经费支持教师进修学习。学校还可以派送教师到涉外的企事业单位直接参与企业会计核算,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肖华芳,万文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基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1月(上)。

[2]邓尚华,龚建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会计之友.年第2期。

[3]刘晓英.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需求分析及改革设想.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4]张臻.财务报告导入式――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月。

啤酒游戏

“案例教学法”是指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后来被广泛运用于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从19世纪70年代起一直到现在,一直被各级各类的教学工作者所推崇,特别是在哈佛商学院,80%以上的课程都是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思辨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激发学生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愿望。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平台建设工具、网络推广手段、客服接待技巧的复合型人才。案例教学法作为一个备受推崇的经典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教学,能帮助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一)电子商务专业的很多专业课程用案例做为桥梁,更能达到认知效果。

电子商务专业的一些知识点比较难背记,如果从解释概念入手组织教学,学生很难接受消化这些知识点。比如:与其要学生死记硬背《电子商务图片制作与美化》宝贝详情页面的设计要点,还不如让学生欣赏一张张制作精美的宝贝详情页。启发学生体会到优秀的展示页面不仅要注重色彩搭配、框架结构,还要深入了解目标客户的心理需求,充分展示商品的卖点。

(二)还原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客户关系管理》这门课中,有一些与客户沟通购买需求、接待客户投诉的技巧需要学生学习。如果只是单纯的介绍,一定不会提起学生的兴趣,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还原、展现经验丰富的客服如何巧妙接待客户的场景。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深入掌握知识点。

(三)透过案例教学,深刻对电子商务行业领域的认知电子商务课程体系中既有计算机学科的技术应用,也有市场营销领域的商务活动。在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中,不论是《电子商务概论》、《客户关系管理》,还是《电子商务图片制作与美化》、《网络营销》都有一些前沿的概念需要学习,尝试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行业领域的最新概念、最新技术和最新模式。通过案例的类比,帮助学生更好区分不同的概念。

三、电子商务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案例教学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往往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选取的案例不恰当。

很多教师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选取案例,对一些经典案例的选取把握得较为准确,但是在选取跟较新知识点相匹配的案例时,往往没有习惯整理案例,选取的案例虽然能够支持要表达的观点,但是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案例表述不清,前后逻辑关系存在问题,经不起严格的推敲;还有的案例虽是国外的经典案例,但经过翻译之后,不符合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这些案例不适合学生深入的去学习讨论分析。

(二)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的积极性不高。

案例教学的方法如果操作、控制不当,在大多数的课堂上,会出现教师“满堂灌”的场面。教师根据精选的案例,按照传统的思路,分析得津津有味,学生则因为“缺乏发言”的机会而被孤立起来,变得无所事事,只有少数自觉性高的学生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长此以往,学生的探究能力就会被完全磨灭掉,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不认真思考的坏习惯。

(三)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经验不足。

历年来,很多老师就对案例教学法存在认识上的偏见,认为:案例教学法简而言之就是提供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没有哪个学院、专业会对案例教学法进行系统培训,讲解案例教学法的操作要领。大部分的教师获取案例教学法的经验仅仅来源于听过几次课或者知道这个概念,操作要领全是靠自己悟出来的。这样的教师往往难以胜任电子商务专业课堂。还有些老师并非电子商务专业科班出身,在分析案例时,未必能分析透彻,在设计引导题时也不能把握住案例的要点和启发作用,不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兴趣。

四、电子商务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改进与实施。

(一)根据课程内容,精心挑选优秀案例。

在选取案例时,可以是“经典”+“时尚”的组合,既考虑到经典案例的示范作用,也考虑到最新案例带来的时代气息。让学生既能学到“啤酒+尿布”的经典组合销售案例,也知道当前电子商务行业领域的新商业模式和概念。选取案例时,应该把握的原则是: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如果选用国外的案例时,要注意对案例进行整理,尽可能用中国人习惯的'表达方式陈述。

(二)选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案例呈现。

在选取案例时,应该根据专业课程的需要,选取不同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既可以是ppt,也可以是一段小视频,还可以是一张精美的广告作品。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案例带来视觉冲击效果,打破以往案例就是一段小故事的常规做法。尽可能让学生感知案例带来的深刻启示。

(三)精心教学设计,分情形实施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可分为课堂上教师临时指定的案例分析和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准备、课堂汇报的案例分析两种情况。可根据类型的差别,在实施时有所区别。

1、教师课堂指定的案例讨论。(1)精心设计案例讨论的题目。将案例呈现给学生之后,需要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题目和引导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深入分析案例。这些提示性的问题一定要言简意赅、层层递进。既能引起学生深入分析的兴趣,又能紧扣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绝对不能经常用“你读了这个案例,有什么样的启示”这样没有任何新意的提问来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2)对全班同学进行随机分组。一般可根据学生现在坐的位置,按“1、2、3、4、5..7”的顺序对学生进行编号,同一编号的学生为一组。一般将全班同学分为7-8小组,每组成员约为5人,并确定每个小组的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学生参与讨论、回答老师的问题。随机分组既可以为学生带来新鲜感、培养友情,也可以将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组合在一起,避免按现在座位“人以群分”带来的消极作用:总是少数几组的学生回答问题,其他组则始终保持沉默。(3)在案例讨论时,教师可先抽取其中一个组回答问题,接着由回答完的组指定下一个回答问题的组。每次回答问题的学生由小组自行讨论决定。

2、教师给定讨论范围、学生课后准备的案例分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给每个小组讨论的范围,比如:在《客户关系管理》中,教师可以给定学生这样的题目:企业有哪些提高客户的忠诚度的做法。要求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收集、选取知名企业的典型做法,并思考案例带来的启示。注意事项:(1)要求每组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分工,明确每组每个学生具体的工作任务。切实做到每个小组“收集资料、提炼要点、制作ppt、上台汇报、联络组员”等每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督促。(2)在进行ppt案例汇报时,汇报人必须脱稿,有感情地为大家分析各企业的做法以及启示。课前,需要本组成员齐心协力地督促发言人进行练习,特别是在语速、语调、语气等方面加强训练。(3)各组汇报完之后,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对各组学生的汇报进行简单点评,一方面是引导大家认真听、多思考,另一方面是检验“点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并由每组学生小组讨论之后,投票选出一个最佳的汇报小组(不投本组),得票最高的小组是本次案例分析的获胜者,组内每个学生都可根据功劳大小进行平时成绩的加分,一次一般为1-3分不等。

五、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学生为了在案例分析中脱颖而出,会在发言前进行充分准备。发言后,学生们给予的阵阵掌声又能激励这个学生为下一次发言做好准备。学生还反映:案例教学让他们变得更加喜欢思考问题,喜欢这种带有挑战性的学习方式。

(二)课堂上气氛更为活跃。

之前是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人讲课,现在学生变成了课堂讨论的参与者。随着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层层深入,学生的讨论变得更为激烈。在热火朝天的讨论中,学生学习到了更多的实用知识。电子商务案例教学法如果运用得当,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能更好地培养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意识。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案例、精心设计提问、及时总结经验,才能真正发挥好这种教学法的优势。

(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参考文献:

[3]李思思.电子商务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6,(03):243.

[4]曹丽蓉,杨光.电子商务课程案例教学研究[j].电子商务,2015,(10):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