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改革报告范文(17篇)

小编:琉璃

报告是对某个事件、活动或者调研结果等进行描述、分析和总结的一种书面形式,有助于我们了解事情的发展和结论的得出,我觉得我们应该写一篇报告。报告需要包含准确的数据和详细的论证,让读者对所述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果你正在写报告范文,但不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那么不妨看看以下选取的范文样本,或许会有所帮助。

教育改革调研报告

教育要在公平的基础上尊重和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规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更要培养独立思索的创新能力和胆识,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才能实现“人才纷涌而出,学术百花齐放,大师引领变革。”的局面。

实现教育的公平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读书,都能享受高等教育和优质教育,并且在就业方面没有任何用人单位的限制和歧视,在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以及国家组织的大型特种考试上都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所谓个性发展特点规律就是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爱好,兴趣,偏爱,特性,优势,特长,长处,缺点,短处等。独立思索的创新能力和胆识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和源泉。我们国家和民族就需要这种人才,这种大师人物绝不是应试教育所培养的悲剧产物,更不是千篇一律的大众化人才,他是什么?他是引领时代,变革时代,站在科研最前沿的领军者和开拓者。

教育改革这个词很早就是一个热门的争议词和讨论词。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代,教育改革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突破。也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外科学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我们活得更有尊严了。但是大人物并非大师,而大师是引领时代,变革时代,站在科研最前沿的领军者和开拓者。

钱老走之前给温总理説:“我们总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物”。这句话的本质就是在提醒我们——原先的教育和现代经济发展已经脱节了,教育应该改革了。而改革的本质是什么?那就是创新+学习+借鉴。对此我有几点看法和建议:

大学就好比生产企业,学生就好比原材料,只有加工才能变为合格产品,但是企业在最后一关对质量把控得很好,一般的企业都要建立质检岗位,也就是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查,淘汰不合格的产品。同理,我们高校也要建立国家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来把控最后一关。我认为最后这一关如果把控得很好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选拔最优秀的人才,还可以鞭策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温习原先知识。最后一关可以説很关键。我建议以综合性论文加三个月实践体会和感受的形式来进行考核(在大四下半期就要做这事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偏爱在本专业的范围内进行自由研究(论文必需有水平,对某个行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题目自拟。这样可以发掘人才在同一专业领域的多样性,也可以为就业的方向提供依据。综合素质高的可以报送研究生,合格优良者可以调派村官。如果不合格将被淘汰出局。

也可以作为考核教师的依据。可下达指标,规定底线。如不合格者达到百分之几,教师将直接淘汰或者记红牌。反之,给予奖励,评优,评职称。

促进就是要拓宽就业渠道,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也可以从国外引进就业岗位,还可以鼓励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让毕业生的失业率降到最低程度。调查就是要了解哪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然后进行排名,给予表扬和奖励。我认为高校的排名不能只以科研这个指标来排名,排名要多样化,如就业最好的,教学质量最好的,环境最优美或最宜人的,风景最美的,出人才最多的,出名人最多的,进步最大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最具才艺或最具魅力的,建筑风格最奇特的,最受民众欢迎或者喜爱的,少数民族地区最受欢迎的,出名师最多的,群众最受推崇的,对国家和社会贡献最大的,对国际社会贡献最大的,国际影响力最大的,综合实力最强的,盈利最多的,最乱的,最差的,负债最多的等等。还可以以“高校精品课程排行榜”的形式排名,如在心理学方面哪个学校第一,哪个学校第二,哪个学校第三这样逐一排下去。这样排名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综合素质,展示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的实力与成就,促进自我定位自我创新自我进步自我发展自我淘汰。每年可在中央电视台举办“实力民办高校颁奖盛典”和“实力公立高校颁奖盛典”。评选的学校由评委会选出,获奖的学校可由民众选出。

教育改革调研报告

教育要在公平的基础上尊重和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规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更要培养独立思索的创新能力和胆识,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才能实现“人才纷涌而出,学术百花齐放,大师引领变革。”的局面。

实现教育的公平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读书,都能享受高等教育和优质教育,并且在就业方面没有任何用人单位的限制和歧视,在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以及国家组织的大型特种考试上都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所谓个性发展特点规律就是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爱好,兴趣,偏爱,特性,优势,特长,长处,缺点,短处等。独立思索的创新能力和胆识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和源泉。我们国家和民族就需要这种人才,这种大师人物绝不是应试教育所培养的悲剧产物,更不是千篇一律的大众化人才,他是什么?他是引领时代,变革时代,站在科研最前沿的领军者和开拓者。

教育改革这个词很早就是一个热门的争议词和讨论词。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代,教育改革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突破。也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外科学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我们活得更有尊严了。但是大人物并非大师,而大师是引领时代,变革时代,站在科研最前沿的领军者和开拓者。

钱老走之前给温总理説:“我们总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物”。这句话的本质就是在提醒我们——原先的教育和现代经济发展已经脱节了,教育应该改革了。而改革的本质是什么?那就是创新+学习+借鉴。对此我有几点看法和建议:

大学就好比生产企业,学生就好比原材料,只有加工才能变为合格产品,但是企业在最后一关对质量把控得很好,一般的企业都要建立质检岗位,也就是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查,淘汰不合格的产品。同理,我们高校也要建立国家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来把控最后一关。我认为最后这一关如果把控得很好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选拔最优秀的人才,还可以鞭策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温习原先知识。最后一关可以説很关键。我建议以综合性论文加三个月实践体会和感受的形式来进行考核(在大四下半期就要做这事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偏爱在本专业的范围内进行自由研究(论文必需有水平,对某个行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题目自拟。这样可以发掘人才在同一专业领域的多样性,也可以为就业的方向提供依据。综合素质高的可以报送研究生,合格优良者可以调派村官。如果不合格将被淘汰出局。

也可以作为考核教师的依据。可下达指标,规定底线。如不合格者达到百分之几,教师将直接淘汰或者记红牌。反之,给予奖励,评优,评职称。

促进就是要拓宽就业渠道,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也可以从国外引进就业岗位,还可以鼓励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让毕业生的失业率降到最低程度。调查就是要了解哪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然后进行排名,给予表扬和奖励。我认为高校的排名不能只以科研这个指标来排名,排名要多样化,如就业最好的,教学质量最好的,环境最优美或最宜人的,风景最美的,出人才最多的,出名人最多的,进步最大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最具才艺或最具魅力的,建筑风格最奇特的,最受民众欢迎或者喜爱的,少数民族地区最受欢迎的,出名师最多的,群众最受推崇的,对国家和社会贡献最大的,对国际社会贡献最大的,国际影响力最大的,综合实力最强的,盈利最多的,最乱的,最差的,负债最多的等等。还可以以“高校精品课程排行榜”的形式排名,如在心理学方面哪个学校第一,哪个学校第二,哪个学校第三这样逐一排下去。这样排名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综合素质,展示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的实力与成就,促进自我定位自我创新自我进步自我发展自我淘汰。每年可在中央电视台举办“实力民办高校颁奖盛典”和“实力公立高校颁奖盛典”。评选的学校由评委会选出,获奖的学校可由民众选出。

请专业的管理公司管理民办学校的好处有几个方面:1管理专业化,2制度规范化,3发展规模化,4竞争秩序化,5融资便利化,6教学质量保证化,7战略目标达成化,8打造品牌化,9形成特色化,10教学实践化,11学校改革合理化,12设置机构高效化。不仅能够为投资者获得适当的回报也可以为国家税收作出应有的贡献。当然离不开国家对民办学校的政策支持。民办学校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服务于国家,社会,学生,家长,教师,股东。反过来股东有了合理的回报要回馈社会,如招收的贫困生免学费,农村困难户和下岗家庭的孩子减学费。还可以办企业使校企联姻解决就业,为国家做贡献。这些全部可以交个中介管理公司帮伱谋划发展方向和未来。所以他也是目标完成的保证。请专业管理公司管理在融资方面也有优势。他也可以为学校提供信用担保。国家和社会要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如专门在中央电视台开设“民办教育在线”栏目。专业的民办学校管理公司要立足长远,面向国际,不仅服务于国内民办学校而且还要服务国外民办学校。走出实践特色道路,打造百年品牌老校。

中国正走在复兴的道路上,需要多方面的人才。中国国情就是人口多,高校的招生明显在扩张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甚至出现失业。现在的办法就是:1增加经济实体或培养和壮大经济增长点来增加就业岗位。2用创业带动就业。3建议全国人民每周休息三天,休息三天必然有人上三天的班收入先对平衡。4工资收入高的岗位试着两个人共同做共获利。5某些国有企业不能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精简人员,要承担社会责任,如无人售票车应设有人售票。我建议用创业带动就业方案比较可行,即解决就业问题又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以缓解就业压力和防止不必要的损失。但是创业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他有风险。

一般来说一个人要创业他必需满足几个条件:1善于发现市场的空白(要做别人没有的)。2知识和经验的准备。3对本行业的熟悉程度。4分析自己的优势和资源(人脉关系,进货优势,成本优势)。5资金优势。那么这些内容我们高校应该编成一套知识体系来学习,培养他们的经商能力。鼓励学生勇敢的去创业。还可以培训社会上想创业的青年人。

“为提高能力而进来,为服务社会而出去”这句话应该最能贴近民办高校的办学宗旨了。现在中国就是缺乏独立思考的创新型人才。是怪老师还是怪学生还是怪教育体制呢?我想不能怪谁,应该都找下自身原因。老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偏向于教学型,一种是偏向于科研型。两者都出众的很少,而国家,高校和学生也需要这种大师级人物。学生不要跟着老师的轨迹走,因为我认为这样永远都不能超过老师的。你说呢?中国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要有新的突破,要形成学习—实践—总结—再学习—再实践—再总结的良性循环。我国的毕业生总觉大学学的知识够用一辈子的了,出去施展拳脚,发挥力量。这种意识是很有问题的,是错误的想法。人的一生,学无止境,走到哪里就学到哪里,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不被社会和企业淘汰。我始终相信这句话“不进则退”。人才是什么?我认为人才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来驾驭和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环境的人。你要记住伱赢在起跑线上,但有可能伱会输在终点线上。国家和社会都在进步那么教育体制也不能落后,要与时具进。教育要在公平的基础上尊重和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规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更要培养独立思索的创新能力和胆识,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才能实现“人才纷涌而出,学术百花齐放,大师引领变革。”的局面。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尊重和支持学生的意向,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因为适合的总比强迫的要好,支持他总比反对他要好,有可能他在这条路上能成为世人仰慕的人哟。走别人不敢走的,做别人不敢做的,领先一步,创造奇迹。

公立学校不能一味依赖政府给予的补贴或者大力贷款政府买单这种行为。要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创新机制,学习和借鉴国外学校发展的模式,大力引进国外的顶尖人才(包括教育人才,管理人才,科研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这样才有出路。走产业化,走市场化,走集团,走发展化,走专业化才是未来高校发展的命脉。除了常规的融资渠道外要大力鼓励有实力的公办学校率先发行基金,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劵形式来筹资用于科研项目和其他发展项目。但是学校要建立“研究与发展”这种智囊团机构来为决策提供依据,不能盲目行事,要周密谋划,确保万无一失。

新型专业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为教学手段,能够适应社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能够为人们所喜爱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如魔术专业,模特专业,烟酒茶管理专业,家庭婚姻管理专业,行业协会管理专业,培训机构经营与管理,演出与唱片公司管理专业,健康与营养管理专业,中介连锁管理专业,进货与成本管理专业,连锁餐厅经营与管理,连锁经济型酒店管理专业,百货与超市管理专业,娱乐业管理,高级家政服务与管理,连锁影院经营与管理,连锁医院经营与管理,商业街区规划与管理,工业园区规划与管理,专业市场规划与管理(如建材,服装,小百货,农贸,家电,人才,股市,房地产,二手等等),公共交通运营与管理,中国文化管理等,这些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职业细分的产物。

每年学校之间可相互开展活动比赛,其意义在于:1能够相互竞争促进自我发展。2加强学生的自身建设。3展现学校的特色,优势,风貌,实力与魅力。4公开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成果。5促使落后学校加快建设和发展。比赛内容如讲传箴言,辩论比赛,体育比赛,讲公开课比赛,专业课实践比赛,科研比赛,发明创造比赛,优秀论文评比,优秀建言献策评比。比赛对象: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主办单位:1中央或地方电视台2国家教育部或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协办单位:(赞助商参与)。

学生有个思想,认为上了大学就可以放宽心思了,不再像高中这么紧张了,所以慢慢就麻木了,甚至有些学生还说:“我去和没去上课都一样”。而自己就是“通宵上网,白天逃课。临近考试,想法作弊。毕业卖书,以为自通”。我认为我们总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物就是因为在大学里面没有刻苦的去研究学习。我国应该参照社会企业和国家公务员的管理办法。因为大学是社会的缩影。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这一步要有紧迫感,要让他们知道竞争的残酷性和紧迫性。班组织里面要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和风气,当然辅导员要在中间起调节器和助推器的作用。保证优秀人才的大量涌出。如果不能适应学校的管理制度那么你这人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环境。我提议“让制度看守高校”。高校学生要好好要思考一下“逆境塑造人,不进则退”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实践能力,打破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使学生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规律发展,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培养出国际国内知名的且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顶尖级大人物。

教育改革的调查报告

(前言)在应试教育的弊端已广为人知的今天,其改革进程仍举步维艰,这是由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改革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及其共同的利益追求是使之成为改革过程中又一障碍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在改革过程中,找到一个既能促进学生发展,又能让参与教育改革的各类人群得到合理利益回报的模式。从而使得教育改革的步伐能坚定平稳地前进。

1、调查对象:在校学生、学校老师、教育局领导。

2、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文献调查。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育制度需要全面改革(23%)23人。

(2)教育制度需要部分改革(74%)74人。

(3)教育制度不需要改革(3%)3人2、结果分析。

我国的教育改革自从改革开放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并且在近几年,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把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改革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很多全局性的关键问题上,仅仅算得上是“发展”,而谈不上“改革”。中国的教育改革并不是一清二楚的简单现象。它涉及一系列与人的价值理念、利益获取、知识构成相关的问题。本文拟从利益相关方面来分析造成教育改革,尤其是应试教育改革如此艰难及漫长的原因。

首先,任何改革都会造成原有的利益格局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利益冲突,这。

就涉及利益调整问题。改革是否能成功,不仅需要其大方向正确,目标合理,也同样要看利益调整能否被改革所涉及的各群体所接受。因此,在做出具体分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认清谁是改革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中是赞成改革的多还是反对的多;赞成或反对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然后从这些原因中分析出他们赞成或反对的力度会有多大。只有客观地分析好以上各种因素,深刻认识到中国教育改革的难度,才能实事求是地制订出教育改革的合理目标及科学的推进策略,从而使教育改革的步伐能坚定平稳地前进。

教育的真正核心理念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而为了实现这个理念,就必须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也就使得我们必须做到: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在教育改革的目标已经十分清晰的情况下,其推行进程却异常艰难,不断受到各方面的抵制。大家都了解到现今的教育存在着各种严重弊端,然而经过多年的努力,却仍然无法从根本上对其做出改善。其原因有很多,但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一改革触犯了改革前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这些利益相关者有很多,现在就以应试教育改革为例,从利益角度上,从校长、学生家长、教师这三方面进行说明。对于校长来说,在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方面,最有效的方式是看能否更好地维持或提高本校在激烈的校际竞争中的地位,是否能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而对于学生家长来说,他们最关注的是自己的子女是否能享受到更多优质的教育机会,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希望学校的教育资源能为他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便利,以提高教学效果。就校长来看,要提高本校在校际竞争中的地位,学生的成绩必不可少。就家长来说,他们的子女能否选择更好的学校,关键在于子女的成绩。至于教师,其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直观的体现在于学生的成绩,这直接影响到其本人的职业成就感以及其他如名誉、职称评定及相关联的物质待遇,这使得提高学生的成绩成为了以上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需求。当然,如果能做到即保证学生的升学考试成绩不下降,又能真正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这种方式肯定会被大家欣然接受。但是升学考试,本来就是择优录取,这“优”指的就是分数,而在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方面,对其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考试教育方式肯定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而教育部门为了给改卷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必须设置一个相对标准的答案,以便能让不同的改卷老师在改卷时不会因各种因素造成误差而导致评卷的不公。正是这“标准答案”,使得应试教育在各教学机构里成了必然的教学手段。最终导致以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不赞成应试教育改革,改革的步伐自然也会受到极大的阻碍。

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不能尽如人意。统观目前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将来的发展趋势,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关乎祖国未来发展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上合天意下顺民心。

多年以来,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些地方仅被作为一个口号,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总括起来,学生的基本素质应该包括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信仰素质、艺术素质和身心素质。受应试教育和科学主义课程观的影响,社会往往只关注学生的科学素质,只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在仅仅把学生的学业考试分数作为择优录取的评价机制下,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体现智力方面的畸重发展和其他素质方面的弱化;在以减少考试科目作为减轻学生负担的氛围中,学生势必会为了突击考试科目而忽略或自觉放弃其他非考试科目的课程功能。学生对地理、历史、生物以及其他非考试科目知识与技能的轻视,影响了一两代人的基本素质。分析人的基本素质及其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表现特点和主要功能,大致可以用文后表列进行概括,只有这表所涉及到的各方面素质都能够得到均衡而协调的发展,真正的素质教育才有可能实现,这也应该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

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素质教育推行的重大障碍。近些年来,由于政府教育经费的不足,只好把仅有的教育经费大都投向具有象征意义的各类重点学校。城市中重点校与普通校的差异,城市学校与乡镇学校的差异,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学校的差异,平原地区与落后山区学校的差异,中心地带与边远地区学校的差异处处可见。政府教育投入不均衡,刺激了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极力追求,从而也导致了教育的畸形发展,产生了应试、择校、收费等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应试教育的稳扎稳打和素质教育的举步维艰,绝对是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结果。只要分析一下教育组成人群各自的心态,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学生不是天生的就愿意苦学,学习成绩上不去会遭到家长、教师、学校、社会的歧视;家长不惜代价宁可花费巨资择校,或者在重点校附近租房陪孩子读书,不是不愿意就近入学,只是在追求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师不是对应试教育情有独钟,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是为了保住自己在学校的声誉和地位,只是在追求自身的利益和价值;教师不是热衷于题海战术,只是不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的训练就会被家长或学校视为对教学不负责任;教师不是不愿意读书以丰富自己的学识,不是不具备终身学习的愿望,只因为眼下渊博的学识不一定对应试有多大的帮助,只有熟悉教材才是最为重要的;学校对应试教育也深恶痛绝,但学校的应试成绩若搞不上去将会失去重点学校的金字招牌,学校的一切工作将会寸步难行;学校招生过程中的生源大战愈演愈烈,不是学校好战,而是缺乏优秀生源注定会在应试教育中败下阵来,进而失去学校的一切利益;政府迫于学生压力过重而硬性规定减少考试科目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受应试教育的困惑学生考什么就学什么,教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肯定是一种必然,非考试科目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之中将失去其应有的功能。而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发展公平而均衡的基础教育势在必然。政府需要尽快出台社会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尽量使教育资源得到均衡的分布;政府还要尽快研究和形成并出台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杜绝与素质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潮萌生的环境。

同体,致使教育督导部门对教育发展监督和引导的功能受到限制。各教育厅局把教育督导部门视为老干部安置并赋予一定级别的理想去处,正因为如此,教育督导部门对教育界的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现象不敢监督也没有能力进行引导。因为在权限方面不敢督导,只能敷衍;在责任方面不愿督导,只能应付;在利益方面不能督导,只能妥协。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在进行学生普九教育辍学比例督导的时候,各地教育局尽可能地压低辍学生的数字,以掩盖学生辍学的真相;而按照当地学生数字由上级配备教育经费的时候,各地教育局又尽量浮夸本地的学生数字,以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面对这样各种报表连学生数字都不一致的现象,教育督导部门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改变类似的现象,使教育督导部门真正起到督导的作用,就必须把教育督导部门独立出来,脱离各地教育厅局的辖制,使他们有说话的自由,有督导的权利。同时需要充实部分真正懂教育的专家进入督导系统,以便使他们的督导意见真正能够切中时弊,真正能够反映国家教育的目的和意志。

教育行政部门的公务员,是为国家教育发展服务的一个特殊公务群体。他们更多的事务性工作是教育的行政管理,论管理工作他们其中的某些人可能属于行家里手,但在教育科学方面却不一定是教育专家。但是,多年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大小公务员对教育的干涉是有目共睹的。在基层有多少乡镇长调任市、县的教育局长,市、县又有多少其他部门的科局长调任教育局长。无论原来从事什么工作,一旦调任教育局长,他们就可以在教育专家面前大放厥词,有一种谁也不如他们的凌人盛气,最后循着“三拍”干部的老路走下去。但教育是有着教育本身的规律的,教育的管理者应该是教育方面的专家,教育也应该由教育方面的专家来管理,中国的教育改革必须走“专家治校,教授治教”的道路,没有这样的勇气搞不好教育改革可能会越改越糟糕。教育行政部门的公务人员应该伏下身子真正为教育的发展服务,而不应该过多地对教育指手画脚,干扰了教育的正常发展。诸如课程的设置、开发、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认定、学生学业水平的监测、试题命制与程序事务性工作的指导、具体考试科目的认定和各科分值的确定等等,这些教育发展的一些专业方面的内容绝对不应该是行政部门所应干涉的。教育行政部门的公务人员从内心深处也不一定就认定自己是教育方面的专家,但是权利与利益的诱惑使他们几乎迷失了自我。他们之所以不怕因自己管理方面的过错而导致教育误入歧途,一方面是因为教育的迟效性决定了因教育的失误而导致的罪错要经过若干年以后才可能显现出来,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问责制不明确,教育出现任何的失误也不会有任何人来负任何的责任。

我们在现在和将来的教育改革中,都必须不断奋斗。这就需要我们在改革过程中,找到一个既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又能让参与教育改革的各类人群得到合理利益回报的模式,从而使得教育改革的步伐能坚定平稳地前进。

教育改革的调研报告

教育要在公平的基础上尊重和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规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更要培养独立思索的创新能力和胆识,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才能实现"人才纷涌而出,学术百花齐放,大师引领变革。"的局面。

实现教育的公平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读书,都能享受高等教育和优质教育,并且在就业方面没有任何用人单位的限制和歧视,在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以及国家组织的大型特种考试上都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所谓个性发展特点规律就是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爱好,兴趣,偏爱,特性,优势,特长,长处,缺点,短处等。独立思索的创新能力和胆识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和源泉。我们国家和民族就需要这种人才,这种大师人物绝不是应试教育所培养的悲剧产物,更不是千篇一律的大众化人才,他是什么?他是引领时代,变革时代,站在科研最前沿的领军者和开拓者。

教育改革这个词很早就是一个热门的争议词和讨论词。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代,教育改革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突破。也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外科学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我们活得更有尊严了。但是大人物并非大师,而大师是引领时代,变革时代,站在科研最前沿的领军者和开拓者。

钱老走之前给温总理説:"我们总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物"。这句话的本质就是在提醒我们——原先的教育和现代经济发展已经脱节了,教育应该改革了。而改革的本质是什么?那就是创新+学习+借鉴。对此我有几点看法和建议:

大学就好比生产企业,学生就好比原材料,只有加工才能变为合格产品,但是企业在最后一关对质量把控得很好,一般的企业都要建立质检岗位,也就是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查,淘汰不合格的产品。同理,我们高校也要建立国家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来把控最后一关。我认为最后这一关如果把控得很好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选拔最优秀的人才,还可以鞭策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温习原先知识。最后一关可以説很关键。我建议以综合性论文加三个月实践体会和感受的形式来进行考核(在大四下半期就要做这事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偏爱在本专业的范围内进行自由研究(论文必需有水平,对某个行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题目自拟。这样可以发掘人才在同一专业领域的多样性,也可以为就业的方向提供依据。综合素质高的可以报送研究生,合格优良者可以调派村官。如果不合格将被淘汰出局。

也可以作为考核教师的依据。可下达指标,规定底线。如不合格者达到百分之几,教师将直接淘汰或者记红牌。反之,给予奖励,评优,评职称。

促进就是要拓宽就业渠道,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也可以从国外引进就业岗位,还可以鼓励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让毕业生的`失业率降到最低程度。调查就是要了解哪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然后进行排名,给予表扬和奖励。我认为高校的排名不能只以科研这个指标来排名,排名要多样化,如就业最好的,教学质量最好的,环境最优美或最宜人的,风景最美的,出人才最多的,出名人最多的,进步最大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最具才艺或最具魅力的,建筑风格最奇特的,最受民众欢迎或者喜爱的,少数民族地区最受欢迎的,出名师最多的,群众最受推崇的,对国家和社会贡献最大的,对国际社会贡献最大的,国际影响力最大的,综合实力最强的,盈利最多的,最乱的,最差的,负债最多的等等。还可以以"高校精品课程排行榜"的形式排名,如在心理学方面哪个学校第一,哪个学校第二,哪个学校第三这样逐一排下去。这样排名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综合素质,展示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的实力与成就,促进自我定位自我创新自我进步自我发展自我淘汰。每年可在中央电视台举办"实力民办高校颁奖盛典"和"实力公立高校颁奖盛典"。评选的学校由评委会选出,获奖的学校可由民众选出。

请专业的管理公司管理民办学校的好处有几个方面:1管理专业化,2制度规范化,3发展规模化,4竞争秩序化,5融资便利化,6教学质量保证化,7战略目标达成化,8打造品牌化,9形成特色化,10教学实践化,11学校改革合理化,12设置机构高效化。不仅能够为投资者获得适当的回报也可以为国家税收作出应有的贡献。当然离不开国家对民办学校的政策支持。民办学校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服务于国家,社会,学生,家长,教师,股东。反过来股东有了合理的回报要回馈社会,如招收的贫困生免学费,农村困难户和下岗家庭的孩子减学费。还可以办企业使校企联姻解决就业,为国家做贡献。这些全部可以交个中介管理公司帮伱谋划发展方向和未来。所以他也是目标完成的保证。请专业管理公司管理在融资方面也有优势。他也可以为学校提供信用担保。国家和社会要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如专门在中央电视台开设"民办教育在线"栏目。专业的民办学校管理公司要立足长远,面向国际,不仅服务于国内民办学校而且还要服务国外民办学校。走出实践特色道路,打造百年品牌老校。

中国正走在复兴的道路上,需要多方面的人才。中国国情就是人口多,高校的招生明显在扩张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甚至出现失业。现在的办法就是:1增加经济实体或培养和壮大经济增长点来增加就业岗位。2用创业带动就业。3建议全国人民每周休息三天,休息三天必然有人上三天的班收入先对平衡。4工资收入高的岗位试着两个人共同做共获利。5某些国有企业不能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精简人员,要承担社会责任,如无人售票车应设有人售票。我建议用创业带动就业方案比较可行,即解决就业问题又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以缓解就业压力和防止不必要的损失。但是创业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他有风险。

一般来说一个人要创业他必需满足几个条件:

1善于发现市场的空白(要做别人没有的)。

2知识和经验的准备。

3对本行业的熟悉程度。

4分析自己的优势和资源(人脉关系,进货优势,成本优势)。5资金优势。那么这些内容我们高校应该编成一套知识体系来学习,培养他们的经商能力。鼓励学生勇敢的去创业。还可以培训社会上想创业的青年人。

"为提高能力而进来,为服务社会而出去"这句话应该最能贴近民办高校的办学宗旨了。现在中国就是缺乏独立思考的创新型人才。是怪老师还是怪学生还是怪教育体制呢?我想不能怪谁,应该都找下自身原因。老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偏向于教学型,一种是偏向于科研型。两者都出众的很少,而国家,高校和学生也需要这种大师级人物。学生不要跟着老师的轨迹走,因为我认为这样永远都不能超过老师的。你说呢?中国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要有新的突破,要形成学习实践—总结—再学习再实践—再总结的良性循环。我国的毕业生总觉大学学的知识够用一辈子的了,出去施展拳脚,发挥力量。这种意识是很有问题的,是错误的想法。人的一生,学无止境,走到哪里就学到哪里,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不被社会和企业淘汰。我始终相信这句话"不进则退"。人才是什么?我认为人才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来驾驭和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环境的人。你要记住伱赢在起跑线上,但有可能伱会输在终点线上。国家和社会都在进步那么教育体制也不能落后,要与时俱进。教育要在公平的基础上尊重和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规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更要培养独立思索的创新能力和胆识,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才能实现"人才纷涌而出,学术百花齐放,大师引领变革。"的局面。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尊重和支持学生的意向,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因为适合的总比强迫的要好,支持他总比反对他要好,有可能他在这条路上能成为世人仰慕的人哟。走别人不敢走的,做别人不敢做的,领先一步,创造奇迹。

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示范学校申请报告模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根本上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美术工程,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根据永平县教育局永教通[2019]8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对照《永平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示范学校评估方案》的要求,认真进行对照,认为符合示范学校申报条件,特提出申报,请予认定为谢。

厂街中心完小是一所集并寄宿制学校,生源来自周边五个行政村和乡政机关,覆盖人口9000多人。学校现有10个教学班,在校生278人,教师17人。是厂街乡文化交流中心,承担着“两基”任务和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和党员培训任务。学校全面落实“两基”,为厂街两个文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应有贡献。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启动至今,学校非常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任副组长,教学骨干为组员的课改实验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课改实验培训、指导、评价工作。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实验方案》《厂街中心完小课堂教学评价表》管理跟踪教学过程。

1、制定了《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必须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定成必修学分。对派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必须组织培训学校教师或承担公开课的教学任务。将教师外出培训提高与学校校本培训结合起来,做到每周一次小教研,每月一次大教研。

2、建立教师互听互评听课制度。校长主任每周必须听课一节,教师每学期必须听课10节,听课结束必须与授课教师交流,以期共同提高。

3、认真做好教师教育教学设计的编写指导,将以往的“双基”目标全面转向“三唯目标”,同时做好教后反思。对各种教学业务由教导处按时检查收集归档,纳入学校过程管理。

1、改革评价方法,突出管理的激励性。教师从德能、勤、绩等几个方面评估,探索学生采用“等级+特长+鼓励性。

评语。

”式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2、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培养合格的特长生,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了。

作文。

美术音乐篮球书法舞蹈乒乓球等课外活动项目,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扬其特长,发展个性,促进学生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

3、强调质量意识,确立质量目标,加强质量监控,提高教学质量,力求各科成绩位居全乡前3位。

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我们必须抓住,以改革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以改革出特色的管理目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尽快构建起具有我校特色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引领我乡课程改革的进程,对照《永平县基础教育课程实验示范学校评估方案》自评得分94分,自认符合申报条件,特此申报,请予认定。

教育改革调研报告

区教育局“以职成教育为突破口,构筑区域人才培养的平台”作为调研课题,对区域内成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与成就进行了回顾,对职成教育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剖析,同时研制了对策与措施。报告最后又以“社区学院调研报告”及“奉贤中等专业学校调研报告”作为局调研报告的附件,予以佐证。

近几年来,奉贤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坚持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服务经济为宗旨、面向市场为导向,立足提高我区人力资源素质,积极推进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创新,不断加强知识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大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推进社区教育,为奉贤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奉贤区职成教育的现状与概况:

全区有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校、培训机构共58所。其中教育局直属的有2所(成教中心、奉贤中专)乡镇成校7所市老年大学奉贤分校1所部门、行业(企业)办学3所(工业技校、农业技校、职工培训学校)社会力量办学45所。事业总量达到了286138人次比上年净增了9万人次。而且办学层次正在高移、重点比较突出同时又基本形成了多元化、多规格、多样化的局面体现了职成教育多功能的特点和直接有效以及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有13476人接受了学历教育和文化基础教育其中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和外语教育的人数分别占了35%和36%;又如:有77774人次接受了岗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157579人次接受了社会文化生活教育这既适应了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又为实现农民市民化和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基础;再如:有17277人次老年人接受了教育占到了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22.05%这又证明了我区的终身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二、取得的成就与基本经验:

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始终结合奉贤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深化改革与发展,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开创了奉贤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培训的新局面。经过近年来的积极探索,在职成教育工作中形成了一定的经验与特色:

1、办学体制呈现了多元化的良好态势。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们在巩固和调整、完善以区成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成校为枢纽、以社区及村(企业)办学点为基础的三级办学网络的同时,抓住了上海市百所中职校重点建设工程的契机,抓住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契机,抓住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条例》相继出台并施行的契机,着力推进了职成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又在20取得了质的突破,逐年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自主、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格局。

其一,奉贤中等专业学校的内涵建设和发展又有新的起色。该校作为上海市现代化、示范性的中等职校,顺利通了上海市百校重点建设的评估和国家级重点中专的复评,并积极开展了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的创建活动,真正成为了我区,乃至上海职教领域的一个亮点。抓住奉贤产业结构调整和“三个集中”战略实施,调整中职专业设置,瞄准各工业开发区、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崛起,积极培养一大批中级专业人才和劳动者。同时又与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等高职院校成功进行了办学合作,为向高职延伸奠定了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基础,并且学生证了专业建设,已有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成为或申报为上海市重点专业。更值得指出的是,该校注重教育质量,打造品牌优势,年有效控制了校外办学点的参与力度和规模,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8%的历史新高。

其二,区成教中心的功能建设得到了加强。该校充分发挥了区域内职成教育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其中,电大作为本区高等学历教育和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确立,事业规模日趋扩大;整个中心作为政府办学的主导地位得到了提升,成为政府部门加强职成教育指导、管理和服务的中介和桥梁,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客观条件;成教中心还在本区职成教育科研工作、队伍培训等方面逐步形成了区域化的有效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全区职成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其三,乡镇成人学校的布局调整和功能定位工作进展顺利。结合奉贤新一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三个集中”的进程,以及“1+2+5”的城镇体系的构建,在以往开展《上海郊区成人教育办学群建设的研究》和《奉贤区乡镇成人学校体制、布局、功能的研究》两项课题工作的基础上,区教育局会同各镇政府对新形势下成人学校管理体制、设点布局和功能定位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理清了改革的思路,形成了进一步加强建设的意见。落实了积极而科学的操作举措。目前,这类学校已从原来的16所调整到了7所,并且理顺了由镇政府主办、区教育局主管的体制,调整和优化了管理队伍,明确了集职成教育包括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定位,还创造性地探索了一镇一校、总校与社区校区整合的办学管理运行机制,资源组合得到了优化,办学实力得到了增强,常规管理得到了规范,成为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进程中极其重要的智力支撑。

其四,部门和行业办学机构加大了社会化、规范化的推进力度。农广校、工技校、职工培训学校、建设培训中心等部门和行业办学打破了部门、行业所有的局限,发挥了各自的资源、专业等优势,面向社会,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为我区的职工岗位培训、职业技能储备培训和农业服务体系人员继续教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的构建开创了新的局面。同时,由于主动参与了社会化培训市场竞争,学员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进一步提升,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

其五,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健康发展。根据“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16字方针,加大了对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支持和管理力度,包括:开展了以“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为主题的风采展示和法制宣传周等系列活动;组织了校院长和档案管理员的岗位培训,建立和完善了办学水平分等定级评估及其社会公示的长效管理机制。与此同时,还会同民政、物价、税务等有关部门,开展了规范登记、常规检查、整改验收、执法检查等工作,使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管理真正步入了法制化轨道,从而有效地遏止了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文化补课等违规现象,有效地遏制了无序竞争,净化了办学氛围。目前,全区这类学校已达到45所,其中a级学校8所,也涌现了一批先进的典型。如:去年我们接受了市教育评估院对a级学校抽查,得到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被市教委作为样板在全市推广。去年培训约3.5万多人次,占全区成人教育事业总量的12.3%以上,涉及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专业技术教育及社会生活类教育等。

2、学习型社区建设呈现了整体攀升的良好态势。

社区教育蓬勃开展。根据市委、市府提出的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总体目标和部署,结合我区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各镇成人学校都加挂了社区学校牌子,建立了由镇党委、政府领导挂帅的社区学校校务委员会,落实了社区教育的功能和任务。同时,积极扶植了村(居委)的社区教育点,积极培育了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班组和学习型家庭,从而初步形成了以各种学习型组织为基础和载体的终身学习网络,不断满足了广大居民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在大力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中,顺利完成了我区的市政府老年教育实事项目,实现了兴办一所区老年大学和完善南桥、奉城、庄行三所镇老年学校的目标,使老年人学习环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并形成了区老年大学为龙头、镇老年学校、各村(居委)老年分校三级老年教育网络,使全区的老年教育覆盖率和老年人参与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区老年教育实事工程的实施所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市教委、市老龄委等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我们始终把创建“学习型”社区,提高全区市民的整体素质作为职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头戏。近三年来,全区近60万人次参加学习、进修、培训,老年教育、妇女教育、农民教育、职工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行业培训等教育蓬勃开展,创建学习型社会正在向纵深发展。

目前,全区7个镇都有社区学校,组织全区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市民参加各自需要的各类教育,推进成人公益性、娱乐性教育培训,去年社区教育培训达16万人次,促进地区精神文明建设。

3、农民市民化培训呈现了项目与职业并举的良好态势。

立足“三农”高度,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围绕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致富的目标,以具体项目为抓手,实施“燎原计划”与“万家富”工程有机结合,广泛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名、特、优、稀”农副产业实用新技术培训,这是我区多年来在农业劳动者教育培训上所形成的一大特色。近年来,根据实现农民市民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改革和发展这方面的教育培训又是职成教育必须研究、探索的一大课题。由此,在继续以各镇成人学校为载体,落实了18个技术培训与推广项目的同时,依托区农广校,实施了区府的万名农民培训实事工程,其完成率达到了143.1%,其内容也转到了以绿色农业、高效农业为重点,并使千余人获得了绿色证书。在此基础上,还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大力兴办了农民职业储备培训和就业转移培训,接受培训的农民达1.5万人次。

为了使这项培训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实效化,从而实现以教育支持来加快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岁末年初时,拟定了《奉贤区农民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及其《操作规程》,明确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训项目指向和以提高就业能力、就业率为目标的培训要求,并落实了办公室和具体人员。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职业学校教育和社会化培训机构为抓手,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坚持以“学文化、学科学、学技能”为主,让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待岗、转岗社会人员掌握一技之长,就去年各镇成人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培训人数达5万人次。

4、职成教育两级管理、三级办学网络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区、镇两级政府管理全区职成教育,加强规划、指导、督查等职能,发挥主导作用。区、镇、村(居委会)三级适应市场自主办学,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奉贤中等专业学校的内涵建设和发展又有新的起色。该校作为上海市现代化、示范性的中等职校,顺利通了上海市百校重点建设的评估和国家级重点中专的复评,并积极开展了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的创建活动,真正成为了我区,乃至上海职教领域的一个亮点。同时又与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等高职院校成功进行了办学合作,为向高职延伸奠定了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基础。更值得指出的是,该校注重教育质量,打造品牌优势,2004年有效控制了校外办学点的参与力度和规模。南桥江海成人学校、奉城成人学校和庄行成人学校是上海市示范性乡镇成校,形成了一批品牌学校和特色专业。

5、深化教学和科研改革呈现了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的良好态势。

组织开展了职成教育系统的第2004年教学论文竞赛活动,极大地提高各职、成校深化教学改革和开展教学科研的自觉性、积极性,而且为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的抓手,又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搭建了舞台。

更为可喜的是,开展聚焦到职成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积极开展了国家教育规划课题的'子课题研究。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已基本完成了成职教科的《支持教师多元化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成教中心的《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的区域化管理机制的研究》、奉贤中专的《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中职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和南桥镇成校的《成人学校专职教师一专多能的策略研究》的结题工作。

三、职成教育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目前,我区职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奉贤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深刻转型实际需要相比,无论在培训观念、组织管理、考核评价还是在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差距,与奉贤基本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区域层面上的统筹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建立统筹管理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的综合性机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乡镇成人学校的发展水平不均衡,现代化程度不高;农民市民化培训和弱势群体培训缺乏支持氛围和支持力度;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层次、专业、结构布局尚欠合理,办学的社会氛围并不宽松;等等。

1、政府统筹、多方参与的职成教育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条块分割,部门各自为政,行业垄断控制性办学制约整体发展,政府部门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发展职成教育缺乏宏观性、科学性。区成人教育委员会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建立统筹管理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的综合性机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镇成人学校建设明显薄弱,发展水平不均衡。镇政府应承担职责与义务不尽到位。镇级行政区划调整后,仍有1所(青村)成人学校没有解决独立建制问题,各成人学校的编制问题还没有落实,4所(金汇、青村、四团、柘林)成人学校设在社区,对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不便。

3、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设施、设备欠缺严重,简陋陈旧,难以适应高新层次的成人继续教育和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培养。

4、有关职能部门人才培养、培训规划不健全。各镇、委、办、局都应对本部门人才培养及干部培训作出规划,但不少部门缺乏人才意识和培训措施,甚至无规划,人才观念、人力资源开发观念极为淡薄。

5、职业技能教育、就业再就业培训与现有企业用人制度不适应。企业为降低成本,不规范用工,无证上岗,明显降低企业员工素质,但又缺乏有效劳动监察。不少企业忽视在职职工的培训,根据国家规定的职工培训经费不在成本中提留,即使提留挪作他用,企业开展职工培训摆不上位置,而有关职能部门又不对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费作审计监督。“劳动准入制度”推进缓慢。

6、职业技术等级培训与技能考工考核关系没有理顺。培训面难以推开,缺乏开展社会化培训、专业化技能等级考核的良性循环机制。

7、外来务工人员培训未摆上重要位置。尚处在自发状态,缺乏部门协调配合与综合管理。

8、全民学习尚未得到社会响应,整体提高市民素质未受到一些领导、部门的重视。终身教育理念缺乏社会舆论导向。

四、对策与措施:

1、正确树立“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观念。各级领导、部门及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职成教育在全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方面,在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发展新型工业、实现城市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等都得依靠职成教育,发展职成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形成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实践,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区政府应将各镇政府、职能部门的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年终干部实绩考核内容之一。各镇政府、各委、办、局职能部门必须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切实落实培养、培训措施。各部门要有专(兼)职分管教育领导和办学干部,加大对企业、行业职工教育和新型农民培训的指导和督查,扎实推进人才的培养和干部职工素质的提高。

2、建立和完善政府统筹、多方参与、区镇分级管理的全员教育管理体制。建议将原来的区成人教育委员会更名为奉贤区职成教育委员会(由区教育、劳动保障、人事、财政、计划、经济、建设、商业、农业、妇联、共青团等有关部门及部分行业、集团企业参与),研究解决职成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增强其职能和协调面。各镇建立相应的成人教育协调机构——镇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委员会。

3、切实加大职成教育经费的投入。根据国家规定的经费渠道,必须确保:

(3)农村教育经费附加中的20%应用于成人教育发展;。

(4)每年均应安排职成教育专项(重点项目培训、重大工程)经费;。

(5)社区教育为公益性教育,必须有政府适量、稳定的资金投入来保障开展培训;。

(6)区、镇政府应安排部分经费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4、进一步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重点建设好国家级、市级标志性重点中专,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创新,调整职成专业设置,不断满足奉贤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准则,坚持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并重,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机结合的办学路子,加强与完善区成教中心建设,筹建区社区学院。充分利用区域内大学园区优质教育资源,推进职成校与各高校的协调与沟通,搭建“双向互动、交流合作”的培训平台,引入高校先进办学理念,延伸培训领域,拓展培训空间。使高校的师资、设备、人文环境、办学理念等优质资源在推进全区职成教育中发挥独特优势。扩大对外合作办学,使我区职成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方向发展。

5、努力改变镇成人学校建设的薄弱局面。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若干意见》、《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市教委、市农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郊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尽快转发2004年2月区教育局提交给区政府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和管理的请示》。各有关部门要在学校建制、编制、经费、基本建设上给予积极支持。必须进一步明确镇政府的管理职责,加大支持、扶持力度,使镇成人学校真正成为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党员教育基地、科教兴镇基地、社区教育基地。

6、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培训工作。进一步充分利用各类学校师资、专业、基地等优势,把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摆到各职成校办学重点内容之一,由学校专业学科为本转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的办学理念。加大对社会化下岗转岗人员的技能技术培训力度。区劳动部门可将培训岗位向社会公布,分解培训任务到各镇成人学校及社会培训机构,推开培训面。加强就业指导与推荐,促进社会稳定。

7、要充分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素质教育。从入口关上加强有关职能部门的综合管理,按照谁用工谁负责培训的原则,组织职成学校加大培训力度,经济、计划、建设、商业、公安、综治等部门联席办公,可试行《奉贤区外来务工人员培训证》制度,推动外来务工人员上岗前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业必备技能教育及法律法规安全教育,确保奉贤劳动大军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

8、积极推行、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切实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后就业”,建议加强劳动监察检查,保证企业劳动者素质不断提升。理顺培训与考核的管理机制,拓宽办学面,鼓励教育机构、社会力量积极开展职业培训,从严把关考工考核,切实构筑“培训社会化、考工专业化”的“一门式”服务机制。

9、努力构建奉贤以学习型城市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1)由政府牵头,搭建奉贤学习型城市(协调)机构,构筑学习的平台,统筹规划全区全民学习目标与任务。(2)大力发展和创新继续教育,进一步提高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的现代科学文化素质。(3)认真办好各镇社区学校,明确实质性发展目标,创建奉贤区社区学院。(4)必须加大舆论宣传导向,树立学习型家庭典型,确立市民学习化理念。

教育改革调研报告

本课题调研报告是区委科教兴区的总体调研报告的一部分,区教育局“以职成教育为突破口,构筑区域人才培养的平台”作为调研课题,对区域内成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与成就进行了回顾,对职成教育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剖析,同时研制了对策与措施。报告最后又以“社区学院调研报告”及“奉贤中等专业学校调研报告”作为局调研报告的附件,予以佐证。

近几年来,奉贤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坚持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服务经济为宗旨、面向市场为导向,立足提高我区人力资源素质,积极推进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创新,不断加强知识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大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推进社区教育,为奉贤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9万人次。而且办学层次正在高移、重点比较突出,同时又基本形成了多元化、多规格、多样化的局面,体现了职成教育多功能的特点和直接有效,以及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有13476人接受了学历教育和文化基础教育,其中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和外语教育的人数分别占了35%和36%;又如:有77774人次接受了岗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157579人次接受了社会文化生活教育,这既适应了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又为实现农民市民化和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基础;再如:有17277人次老年人接受了教育,占到了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22.05%,这又证明了我区的终身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始终结合奉贤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深化改革与发展,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开创了奉贤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培训的新局面。经过近年来的积极探索,在职成教育工作中形成了一定的经验与特色: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们在巩固和调整、完善以区成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成校为枢纽、以社区及村(企业)办学点为基础的三级办学网络的同时,抓住了上海市百所中职校重点建设工程的契机,抓住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契机,抓住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条例》相继出台并施行的契机,着力推进了职成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又在20xx年取得了质的突破,逐年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自主、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格局。

其一,奉贤中等专业学校的内涵建设和发展又有新的起色。该校作为上海市现代化、示范性的中等职校,顺利通了上海市百校重点建设的评估和国家级重点中专的复评,并积极开展了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的创建活动,真正成为了我区,乃至上海职教领域的一个亮点。抓住奉贤产业结构调整和“三个集中”战略实施,调整中职专业设置,瞄准各工业开发区、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崛起,积极培养一大批中级专业人才和劳动者。同时又与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等高职院校成功进行了办学合作,为向高职延伸奠定了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基础,并且学生证了专业建设,已有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成为或申报为上海市重点专业。更值得指出的是,该校注重教育质量,打造品牌优势,20xx年有效控制了校外办学点的参与力度和规模,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8%的历史新高。

其二,区成教中心的功能建设得到了加强。该校充分发挥了区域内职成教育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其中,电大作为本区高等学历教育和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确立,事业规模日趋扩大;整个中心作为政府办学的主导地位得到了提升,成为政府部门加强职成教育指导、管理和服务的中介和桥梁,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客观条件;成教中心还在本区职成教育科研工作、队伍培训等方面逐步形成了区域化的有效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全区职成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革的思路,形成了进一步加强建设的意见。落实了积极而科学的操作举措。目前,这类学校已从原来的16所调整到了7所,并且理顺了由镇政府主办、区教育局主管的体制,调整和优化了管理队伍,明确了集职成教育包括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定位,还创造性地探索了一镇一校、总校与社区校区整合的办学管理运行机制,资源组合得到了优化,办学实力得到了增强,常规管理得到了规范,成为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进程中极其重要的智力支撑。

其四,部门和行业办学机构加大了社会化、规范化的推进力度。农广校、工技校、职工培训学校、建设培训中心等部门和行业办学打破了部门、行业所有的局限,发挥了各自的资源、专业等优势,面向社会,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为我区的职工岗位培训、职业技能储备培训和农业服务体系人员继续教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的构建开创了新的局面。同时,由于主动参与了社会化培训市场竞争,学员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进一步提升,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

净化了办学氛围。目前,全区这类学校已达到45所,其中a级学校8所,也涌现了一批先进的典型。如:去年我们接受了市教育评估院对a级学校抽查,得到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被市教委作为样板在全市推广。去年培训约3.5万多人次,占全区成人教育事业总量的12.3%以上,涉及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专业技术教育及社会生活类教育等。

社区教育蓬勃开展。根据市委、市府提出的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总体目标和部署,结合我区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各镇成人学校都加挂了社区学校牌子,建立了由镇党委、政府领导挂帅的社区学校校务委员会,落实了社区教育的功能和任务。同时,积极扶植了村(居委)的社区教育点,积极培育了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班组和学习型家庭,从而初步形成了以各种学习型组织为基础和载体的终身学习网络,不断满足了广大居民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在大力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中,顺利完成了我区的市政府老年教育实事项目,实现了兴办一所区老年大学和完善南桥、奉城、庄行三所镇老年学校的目标,使老年人学习环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并形成了区老年大学为龙头、镇老年学校、各村(居委)老年分校三级老年教育网络,使全区的老年教育覆盖率和老年人参与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区老年教育实事工程的实施所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市教委、市老龄委等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教育改革的调查报告

通过学习与讨论,我想谈谈减负与教改的关系。

《纲要》指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要减轻课业负担,不需进行教学改革。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目前正在进行高中课改,改变教师的教,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转变现有的灌输式,积极提倡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其实,教学不光是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的改革,课程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

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我认为学校更应注重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

纲要提出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最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应。不要搞一刀切,全部不留作业或规定死写作业时间,而是引导教师关注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改变教育评价机制,才能有效抑制过重课业负担。

教育改革的调研报告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篇“关于教育改革的。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要在公平的基础上尊重和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规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更要培养独立思索的创新能力和胆识,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才能实现“人才纷涌而出,学术百花齐放,大师引领变革。”的局面。

实现教育的公平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读书,都能享受高等教育和优质教育,并且在就业方面没有任何用人单位的限制和歧视,在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以及国家组织的大型特种考试上都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所谓个性发展特点规律就是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爱好,兴趣,偏爱,特性,优势,特长,长处,缺点,短处等。独立思索的创新能力和胆识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和源泉。我们国家和民族就需要这种人才,这种大师人物绝不是应试教育所培养的悲剧产物,更不是千篇一律的大众化人才,他是什么?他是引领时代,变革时代,站在科研最前沿的领军者和开拓者。

教育改革这个词很早就是一个热门的争议词和讨论词。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代,教育改革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突破。也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外科学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我们活得更有尊严了。但是大人物并非大师,而大师是引领时代,变革时代,站在科研最前沿的领军者和开拓者。

钱老走之前给温总理説:“我们总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物”。这句话的本质就是在提醒我们——原先的教育和现代经济发展已经脱节了,教育应该改革了。而改革的本质是什么?那就是创新+学习+借鉴。对此我有几点看法和建议:

大学就好比生产企业,学生就好比原材料,只有加工才能变为合格产品,但是企业在最后一关对质量把控得很好,一般的企业都要建立质检岗位,也就是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查,淘汰不合格的产品。同理,我们高校也要建立国家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来把控最后一关。我认为最后这一关如果把控得很好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选拔最优秀的人才,还可以鞭策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温习原先知识。最后一关可以説很关键。我建议以综合性论文加三个月实践体会和感受的形式来进行考核(在大四下半期就要做这事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偏爱在本专业的范围内进行自由研究(论文必需有水平,对某个行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题目自拟。这样可以发掘人才在同一专业领域的多样性,也可以为就业的方向提供依据。综合素质高的可以报送研究生,合格优良者可以调派村官。如果不合格将被淘汰出局。

也可以作为考核教师的依据。可下达指标,规定底线。如不合格者达到百分之几,教师将直接淘汰或者记红牌。反之,给予奖励,评优,评职称。

促进就是要拓宽就业渠道,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也可以从国外引进就业岗位,还可以鼓励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让毕业生的失业率降到最低程度。调查就是要了解哪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然后进行排名,给予表扬和奖励。我认为高校的排名不能只以科研这个指标来排名,排名要多样化,如就业最好的,教学质量最好的,环境最优美或最宜人的,风景最美的,出人才最多的,出名人最多的,进步最大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最具才艺或最具魅力的,建筑风格最奇特的,最受民众欢迎或者喜爱的,少数民族地区最受欢迎的,出名师最多的,群众最受推崇的,对国家和社会贡献最大的,对国际社会贡献最大的,国际影响力最大的,综合实力最强的,盈利最多的,最乱的,最差的,负债最多的等等。还可以以“高校精品课程排行榜”的形式排名,如在心理学方面哪个学校第一,哪个学校第二,哪个学校第三这样逐一排下去。这样排名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综合素质,展示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的实力与成就,促进自我定位自我创新自我进步自我发展自我淘汰。每年可在中央电视台举办“实力民办高校颁奖盛典”和“实力公立高校颁奖盛典”。评选的学校由评委会选出,获奖的学校可由民众选出。

请专业的管理公司管理民办学校的好处有几个方面:1管理专业化,2制度规范化,3发展规模化,4竞争秩序化,5融资便利化,6教学质量保证化,7战略目标达成化,8打造品牌化,9形成特色化,10教学实践化,11学校改革合理化,12设置机构高效化。不仅能够为投资者获得适当的回报也可以为国家税收作出应有的贡献。当然离不开国家对民办学校的政策支持。民办学校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服务于国家,社会,学生,家长,教师,股东。反过来股东有了合理的回报要回馈社会,如招收的贫困生免学费,农村困难户和下岗家庭的孩子减学费。还可以办企业使校企联姻解决就业,为国家做贡献。这些全部可以交个中介管理公司帮伱谋划发展方向和未来。所以他也是目标完成的保证。请专业管理公司管理在融资方面也有优势。他也可以为学校提供信用担保。国家和社会要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如专门在中央电视台开设“民办教育在线”栏目。专业的民办学校管理公司要立足长远,面向国际,不仅服务于国内民办学校而且还要服务国外民办学校。走出实践特色道路,打造百年品牌老校。

中国正走在复兴的道路上,需要多方面的人才。中国国情就是人口多,高校的招生明显在扩张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甚至出现失业。现在的办法就是:1增加经济实体或培养和壮大经济增长点来增加就业岗位。2用创业带动就业。3建议全国人民每周休息三天,休息三天必然有人上三天的班收入先对平衡。4工资收入高的岗位试着两个人共同做共获利。5某些国有企业不能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精简人员,要承担社会责任,如无人售票车应设有人售票。我建议用创业带动就业方案比较可行,即解决就业问题又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以缓解就业压力和防止不必要的损失。但是创业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他有风险。

一般来说一个人要创业他必需满足几个条件:1善于发现市场的空白(要做别人没有的)。2知识和经验的准备。3对本行业的熟悉程度。4分析自己的优势和资源(人脉关系,进货优势,成本优势)。5资金优势。那么这些内容我们高校应该编成一套知识体系来学习,培养他们的经商能力。鼓励学生勇敢的去创业。还可以培训社会上想创业的青年人。

“为提高能力而进来,为服务社会而出去”这句话应该最能贴近民办高校的办学宗旨了。现在中国就是缺乏独立思考的创新型人才。是怪老师还是怪学生还是怪教育体制呢?我想不能怪谁,应该都找下自身原因。老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偏向于教学型,一种是偏向于科研型。两者都出众的很少,而国家,高校和学生也需要这种大师级人物。学生不要跟着老师的轨迹走,因为我认为这样永远都不能超过老师的。你说呢?中国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要有新的突破,要形成学习—实践—总结—再学习—再实践—再总结的良性循环。我国的毕业生总觉大学学的知识够用一辈子的了,出去施展拳脚,发挥力量。这种意识是很有问题的,是错误的想法。人的一生,学无止境,走到哪里就学到哪里,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不被社会和企业淘汰。我始终相信这句话“不进则退”。人才是什么?我认为人才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来驾驭和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环境的人。你要记住伱赢在起跑线上,但有可能伱会输在终点线上。国家和社会都在进步那么教育体制也不能落后,要与时具进。教育要在公平的基础上尊重和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规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更要培养独立思索的创新能力和胆识,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才能实现“人才纷涌而出,学术百花齐放,大师引领变革。”的局面。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尊重和支持学生的意向,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因为适合的总比强迫的要好,支持他总比反对他要好,有可能他在这条路上能成为世人仰慕的人哟。走别人不敢走的,做别人不敢做的,领先一步,创造奇迹。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改革

一、德育工作目标:

1、突出德育的主体性。贯彻一、二、五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原则,积极倡导和支持学生参与德育实践和管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强化自我教育。

2、讲究德育的科学性。提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展示的天地,充分利用学校专业特点和各种教育资源,构建三全德育的体系,营造德育软环境,探索学科德育的途径,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专业特点,开展分层次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生涯规划教育。

3、注重德育的开放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模式,通过家、校合作互动,改善学生教育的环境,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重视伦理道德培养,重视美学艺术的熏陶。

二、德育工作完成情况:

(一)加坚持不懈抓好学生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教育,维护良好的校纪校风。

1、抓住新生入学教育的良好契机,进行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今年暑假,因为恰逢奥运会召开,部队教官有维稳重任。新生军训推迟到寒假。我们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时机,用三天时间组织学生学习《上海市中职学生行为规范》和《逸夫职校学生一日常规》,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行为训练和矫正,使新生进校伊始就能树立遵纪守规的意识,克服松散的行为习惯,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步入新的学习生活。

2、结合时政热点,强化文明礼仪教育。九月,结合庆贺奥运成功的宣传,和精彩世,文明先行的专题教育活动,组织全校学生,用升旗仪式、板报、橱窗等宣传渠道和征文、评比等方式,组织全校学生投入文明礼仪学习、宣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认识视野,增强文明意识。

4、坚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禁烟、禁毒、禁赌教育,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通过法制宣传周活动、心理教育、健康教育课程等渠道,结合重大节假日等契机,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学生法制意识、公德意识和健康生活观念。

5、出色完成迎接市文明办对学校开展未成见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检查测评。市文明办检查组领导的好评。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德育软环境。力求在各种刚性的制度、规定之外,在校园营造出一种较为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和富有书香、艺术气息的文化氛围,使学习生活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思想品德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

1、积极倡导打造艺术校园、书香校园、活力校园。

弘扬让学生共同感悟艺术、品读书本、彰显风采的校园文化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各分部德育处主任和团委书充分发挥创造才智,设计组织了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这一主题,组织开展了大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静安分部组织了英语歌曲卡拉ok大赛、英语艺术书写趣味赛、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读书演讲等活动,在主体活动中有效整合了学科学习的内容。华山分部开展了班歌合唱比赛、趣味拉力赛等活动,本部组织了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特别是大张旗鼓地发动、组织璀璨年华第六届校园艺术节。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中,充分感受学校生活的乐趣和魅力,得到高雅文化的熏染,有利于审美能力和思想素养的提升。

2、积极开展社团活动,挖掘学生潜在能力,培养学生个性特长。

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载体,是构建德育软环境的'重要抓手,它能更大限度的激发主体的创造潜能,为同学搭建成功的舞台,赋予学生成功的可能,激励学生成功的梦想,增强学生成功的信念。因此我们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的时候,要求各分部德育处高度重视社团建设,除了巩固原有的社团外,要创造条件组建各类社团,每个分部至少有三个以上学生社团,如启梦剧社、新原点摄影社、话剧社、街舞社、影评组、舞蹈队、腰鼓队、篮球队、羽毛球队、乒乓球等,吸引了一大批有文艺、体育特长的学生,现在学生社团活动在校内外的各项重大活动中都是最活跃、最出彩的群体。而且在各类市区比赛中屡创佳绩。例如,学校影评小组,在今年11月上海市中职影评协会和中职德育研究会举办的dv短片创作比赛中,获得二等奖;校舞蹈队,在今年10月上海市中等职校集体舞大赛中,名列全市第五名,获得了二等奖。女子篮球队、乒乓球队在上海市学生运动会上,获得第六、第七名;校礼仪队多次在市区重大庆典仪式上担任礼仪服务,;特别是在今年奥运会上海赛区比赛过程中全程进行礼仪服务工作,发挥了精神文明的辐射作用。这些学生的个性特长在社团活动中也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尽管在这些团队中也有不少行为习惯较差的同学,但是经过高雅艺术的熏陶,他们形象气质,行为举止都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有利与于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充分认识到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它的可接受性,因为在价值多元的时代,传统的灌输式的德育未必会得到学生积极的认同。有效的德育是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实践活动中,并能从中有所体验、感悟和收获的,这就是由道德内省到行为外化的过程。所以我们积极倡导活动育人的理念,通过各种德育活动的设计,吸引并容纳每个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体,也终将成为德育的受益者。

结合当前形势,设计每月德育主题和活动形式,以主题教育为径,以社会热点的宣传教育活动为纬,既保证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又呈现了德育形式的丰富多彩。增强了德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成主流价值观。

本学期,我们设计的主题月活动为:

10月:弘扬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月(结合迎国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重阳节等节庆日活动,来弘扬民族传统,增强爱国感情,讴歌建设成就,树立改革精神)。

11月:阳光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月。

1月:新形象、新发展、新成绩迎新教育月,

在形式上,采用升旗仪式、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征文演讲、板报橱窗等宣传方式,使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促进特殊学生的转化。

职业学校的部分学生存在行为偏差,情绪怪异,是德育工作者颇感头疼的难题。我们要求班主任和青保干部认真分析学生行为偏差的成因,找到其行为背后复杂的心理因素。进而提出走进心灵,促进转化的工作思路,运用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手段,通过了解理解知心的过程,开启学生心扉,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心智,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坚持在综合类各专业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积极支持专职心理教师的工作,发挥心理咨询室和学生会心健部的作用。

(五)做好体育、艺术、卫生国防教育等常规德育工作。

1、开展阳光一小时体锻活动,保证两课、两操、两活动提升体能素质。大力推进第三套广播体操的教学和训练,积极推动阳光体育百万学生冬季长跑活动在三个分部的落实。结合扬奥运精神,学体育健儿的主题教育,以分部为单位举行各类体育竞赛活动。。

2、积极组织各项运动队参加上海市中学生运动会。扎实抓好赛前集训,全力迎战上海市学生运动会,获得广播操赛二等奖,女子篮球、乒乓球第六、第七名。在运动会上我校选手表现了良好的比赛风格,被大赛组委会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

3、积极支持舞蹈队参加市中职系统集体舞比赛,取得优秀成绩。

4、积极策划组织第六届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取得汇演的成功。

5、积极开展国防教育。组织全校学生观看《国防教育》系列录象片。组织学生用黑板报,自编小报,橱窗展示等方式进行国防知识宣传。

三、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1、对校本德育体系的构建和整体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等问题,缺少深入的研究。

2、对德育科研还不够重视。

3、家长学校的工作教为薄弱。

今后定要加强德育理论学习,进一步开拓视野,转变观念,加强校本德育研究,推进德育课程化,进一步落实两纲教育,重视德育队伍的建设,切实抓好班主任培训,不断提高德育管理水平,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学校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总结

我镇镇党委、政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从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在8月召开了我镇镇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加快我镇教育改革,创建一流教育”的宏伟目标。把高标准、高质量地发展本地区的教育作为己任,把教育规划、学校设点布局纳入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体系。同时颁发了《关于我镇镇教育改革实施意见》,以推动我镇镇教育单位人事制度和分配激励制度的改革,鼓励多劳多得、优质优酬,调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改革向纵深发展。

镇党委于成立了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联系各方协调解决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的困难和问题。在领导小组的关心帮助下,组织学生参加迎奥运长跑签名活动;举行了千名师生上井冈――“红色之旅”活动,通过对革命根据地参观访问,缅怀先辈们的光荣事迹,增强了广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今年又通过与泗泾法院、泗泾少管所、我镇派出所协调,分别和我镇中学、我镇小学、市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签约共建法制教育基地,同时,三单位的领导分别受聘担任三所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并根据各校实际制定和落实适合我镇教育形势的中小学法制教育计划。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镇各职能部门、各村委都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因地制宜、积极主动的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努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共同担当起教育关心下一代的重任。

在财政预算的教育经费足额及时到位的基础上,在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同时,政府已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00万元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奖励基金,用于引入竞争机制,拉开差距,鼓励先进。党委、政府重视学校硬件条件的改善,三年中,我镇小学新建了教学楼,改造了学校体育场;我镇幼儿园增建教学楼使办学规模扩大一倍;我镇成校经大修和硬件投入后,办学条件在区成校系统内达到名列前茅;尤其让人自豪的是,政府投入巨资迁建了堪称市乡镇中学一流硬件的新我镇中学;我镇镇人民政府与市大学联合开办了市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三年中,我镇在新建我镇中学、上大附外中,以及小学、幼儿园、成校扩建、改建所投入的经费达到5400万元(不包括土地),其中,新建扩建校舍建筑面积合计为31800平方米,新建改建绿化、道路面积计为46000平方米,校园建设面貌和学校硬件位居区一流水平。

正是在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镇的教育事业在这三年教育改革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教育思想的转变。

三年的教育改革,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所带来的好处,帮助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思想,意识到了因为有了学生才有了学校和教师,只有教育好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保证教师岗位、维系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改革中,竞争机制的引入,打破了传统的平均主义观念,教师意识到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担当起更多的教育教学任务,采用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手段,才能实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

2、人事机制的改革。

要推动教育的快速发展,就要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势必要改革用人机制,打破大锅饭,完善奖金发放制度。

在三年的改革中,我镇中小成幼各学校对原有规章制度,系统地进行剖析,制定了从校长到教职工的岗位职责,从出勤到工作考核的奖励制度,结合区教育局《人事制度改革方案》的试行,建立能进能出的人事制度,实行奖金的再分配制度,推行考核结果与岗位挂钩,将教职工的考核结果作为下学年安排岗位的主要依据,为了体现向教学倾斜,各校在一线和二线岗位奖金投入上拉开了较大的差距,同时在条线内部又结合工作成效来决定奖金的收益。学校实行工作岗位双向选择,推行择优上岗,合理组合。

3、师资队伍的完善。

教育的发展,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依仗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三年的教育改革,我镇在师资队伍的完善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方面,大量引进高素质的教师。三年中,中小成幼(包含上大附外中)共引进教师81人,其中高级教师16人,新分配大学毕业生47人。引进的这些教师绝大多数很快就适应了环境,投入到教学一线中,起到教育教学骨干作用,促进了这几年学校成绩的飞跃。

另一方面,鼓励现有教师通过进修来提升学历,各校教师学历层次有了显著提高,目前,我镇中学专职教师队伍本、专科学历为100%(其中本科为91%);我镇小学专职教师本、专科学历为99%(其中本科为32%);我镇幼儿园专职教师队伍本、专科为73%(其中本科为35%)。我镇中学有六位教师还参加了区教师进修学院与上师大联办的研究生培训班。

同时各校重视对教师的专业培训,积极调动广大教师继续学习的热情,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机会。中小学组织了四位教师赴澳大利亚、英国参加英语强化培训班(小学1人,初学2人,高中1人);组织优秀教师参加区区各类教师培训,如有21名教师参加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9名教师参加区骨干班主任培训,160多名教师参加inter未来教育、计算机网络培训等等。

各校积极组织校本培训,我镇小学组织英语教师去黄浦区上外附小观摩;邀请青浦区市语文特级教师张志芳到校上课讲座,同时,又让五名教学骨干拜其为师;我镇幼儿园组织美术教师与市幼儿教育特级教师李慰宜为期二年的拜师学艺;我镇中学邀请市教育科研所和区教师进修学院的科研专家为教师作教育研究专题报告,送青年英语骨干教师与区二中英语特级教师张婷拜师学艺。各校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师德教育,我镇小学出台了师德教育系列条款,如“体罚处罚条例”、“十不”“五禁七不”等制度;我镇中学出台了“我镇中学师德规范”;我镇幼儿园出台了“幼儿园教师师德十不规范”等等。各学校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帮助青年教师与有经验的教师结对,以“四带”(一带师德,二带教学,三带课题,四带特长)建立带教制度,为青年教师搭建舞台,给他们增压担子,放手让青年教师展示才能。目前中小幼学校班主任队伍中,35岁以下的年青教师占80%,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占75%。

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市、区级的各类教育教学竞赛,以提升和显示我镇教师的风彩和实力。,我镇中学教师周峰获得“市市中青年教师化学评优课一等奖”,夏长来老师获得“市市青年教师数学教学评比一等奖”。我镇小学赵烨老师获市语文观摩课比赛二等奖,赵烨和张珍老师在区区首届“绿业工程”中评为学科带头人,戚凤老师评为学科教学能手,20,李梅老师获区区十佳教坛新秀。

4、科研成果的壮大。

时代在发展,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手段也要不断更新。只有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从实践中总结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教育教学的提高。

三年教育改革促进我镇各学校牢固树立以科研为先导的指导思想,加大教科研和教学研究及德育研究的整合力度,加大教科研和学校管理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整合力度,加大教科研管理力度。

我镇中学“学会选择,自我调节,主动发展”校风建设的实践和研究课题被列为教育局重点课题,同时有33个相配套的子课题。有6位教师荣获区教科研论文奖,有12人荣获区教科研论文奖,获奖人数已连续两年为乡镇同类学校之首,其中三篇论文被刊登在《区教育》杂志。这些年,我镇中学坚持每学年出一本学校教科研论文集。

上大附外中教科研课题《信息技术在外语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总课题的子课题,并经总课题组批准上大附外中为课题实验基地(已挂牌)。

我镇小学在近三年中,被列为区级课题的有四个,被列为市级课题的有三个,这在区区小学属于屈指可数。创办了校刊《九宵教苑》,以此作为教师著书立说的最原始园地,并持之以恒,现已出刊五期。

我镇幼儿园到目前为止,有区级课题9个,校级课题23个,有15篇论文发表在区《教育与研究》杂志。2,四个区级课题区评选获奖,二个校级课题获区评选一、二等奖。

5、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我镇教育教学水平快速提高,基本实现了镇三年教育改革的目标――“各项指标名列区乡镇同类学校前列”。

我镇小学经过三年努力,一至六年级语数英综合质量提升了七个名次,由原来全区中下水平上升到上等水平,现居乡镇学校前茅。在末的全区五、六年级毕业班统考中,成绩名列乡镇学校前茅。近二年来,我镇小学五、六年级考取区重点初中人数居乡镇学校之首,其中,今年就有60多位。

我镇中学届初三毕业班,毕业考:语、数、外三科为全区三十所学校的第8名(起点为18名),语、数、外、理、化、政六科为第9名,升学考:普高录取率超过60%,位居第7名,处于乡镇同类学校之首,其中,达到茸一等重点学校分数线以上的学生有70人(22。6%),被录取65人,录取人数为乡镇同类学校之首。

我镇成校三年来,举办学历教育班:本科班2班,学员98人;大专班5班,学员328人;中专班5班,学员229人;总计12班,655人。系列培训班:电脑系列32班,学员1314人;“4050”工程培训班20班,学员929人。干部培训、职能部门教育培训的学员有2117人。其它各种培训有4155人。

我镇幼儿园幼儿入园率从20的77。6%提高到20的98。2%,02年底区教育局托幼办对该园的考核,成绩为全区三十所幼儿园的11名(办学质量居乡镇同类学校之首),为二级一类幼儿园。被教育局定为参加二期课改的两所幼儿园之一。

中学、小学在区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20的办学质量全方位督导评估中,同时达到a级等第,督导评估质量居区区学校的上等水平。中学、小学学年学校德育工作都被评为甲级a等,位列全区所有中小学的上等水平。

6、学校特色的凸显。

三年来,我镇各校全面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在狠抓办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创设学校特色的形成。

我镇小学艺术教育成果累累,曾先后举行两次大型书画展示,其中于2002学年举办了由区区各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参加的书画现场会。据统计三年中已有50多位同学在市市业余书画等级考试中获得六级、五级、四级、三级证书,出版了两本精致的书画册(汇集了学生书画艺术创作的优秀作品)。另外,学校参加了两次市级书画展览,一次与国外小朋友的书画交流,经过不惜努力,我镇小学的书画艺术教育特色凸显,被区区教育局定为“一校一特”学校。

我镇中学注重体育教学,努力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设施优势,狠抓学生运动队训练,多年来参加区中运会成绩连续保持名列前茅,尤其是在2002学年的区中运会上荣获男女团体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我镇中学被教育局、区体委评为体育教学传统学校。

2002年我镇中学、小学同时通过了区区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其中我镇中学被评为区八所初中办学成功学校之一(是唯一的一所镇管学校)。

上大附外中坚持外语教学特色,课堂教学采用牛津教材,并实行小班化教学,特聘英语特级教师何亚男(原市三女中校长)担任英语教学顾问,每周来校一天进行听课、评课、备课指导和亲自上课演示。市大学派出两名外籍教师每周来校一天,给每个小班的学生上口语课。学校英语组教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英语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用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大为提高,高一参加区统测成绩位于普通高中中上。

我镇成校结合我镇镇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积极调整培训科目,拓宽办学渠道,主动与其他学校联合办学,努力提高办学层次,并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目前,学校在硬件设施、办学管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位均位居区前列,各种办班如学历班、培训班(电脑、财会、电工等),其规模和参加人数都处于区各成人学校领先水平,其中成人学历班的数量和学员为全区最多。

我镇幼儿园积极开展幼儿兴趣班教学,其中开设的珠心算兴趣教学,对促进幼儿左右脑的开发和协调左右手的功能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活动得到了家长的欢迎和肯定,并逐步形成该园的一个特色。

2003年中学和幼儿园均被评为市市绿化合格单位。

区教育局成职教育改革调研报告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局“科教兴区”课题组。

本课题。

是区委科教兴区的总体调研报告的一部分,区教育局“以职成教育为突破口,构筑区域人才培养的平台”作为调研课题,对区域内成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与成就进行了回顾,对职成教育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剖析,同时研制了对策与措施。报告最后又以“社区学院调研报告”及“奉贤中等专业学校调研报告”作为局调研报告的附件,予以佐证。

近几年来,奉贤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坚持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服务经济为宗旨、面向市场为导向,立足提高我区人力资源素质,积极推进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创新,不断加强知识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大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推进社区教育,为奉贤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奉贤区职成教育的现状与概况:

2004年,全区有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校、培训机构共58所。其中教育局直属的有2所(成教中心、奉贤中专),乡镇成校7所,市老年大学奉贤分校1所,部门、行业(企业)办学3所(工业技校、农业技校、职工培训学校),社会力量办学45所。事业总量达到了286138人次,比上年净增了9万人次。而且办学层次正在高移、重点比较突出,同时又基本形成了多元化、多规格、多样化的局面,体现了职成教育多功能的特点和直接有效,以及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有13476人接受了学历教育和文化基础教育,其中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和外语教育的人数分别占了35%和36%;又如:有77774人次接受了岗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157579人次接受了社会文化生活教育,这既适应了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又为实现农民市民化和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基础;再如:有17277人次老年人接受了教育,占到了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22.05%,这又证明了我区的终身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二、取得的成就与基本经验:

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始终结合奉贤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深化改革与发展,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开创了奉贤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培训的新局面。经过近年来的积极探索,在职成教育工作中形成了一定的经验与特色:

1、办学体制呈现了多元化的良好态势。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们在巩固和调整、完善以区成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成校为枢纽、以社区及村(企业)办学点为基础的三级办学网络的同时,抓住了上海市百所中职校重点建设工程的契机,抓住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契机,抓住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条例》相继出台并施行的契机,着力推进了职成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又在2004年取得了质的突破,逐年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自主、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格局。

其一,奉贤中等专业学校的内涵建设和发展又有新的起色。该校作为上海市现代化、示范性的中等职校,顺利通了上海市百校重点建设的评估和国家级重点中专的复评,并积极开展了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的创建活动,真正成为了我区,乃至上海职教领域的一个亮点。抓住奉贤产业结构调整和“三个集中”战略实施,调整中职专业设置,瞄准各工业开发区、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崛起,积极培养一大批中级专业人才和劳动者。同时又与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等高职院校成功进行了办学合作,为向高职延伸奠定了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基础,并且学生证了专业建设,已有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成为或申报为上海市重点专业。更值得指出的是,该校注重教育质量,打造品牌优势,2004年有效控制了校外办学点的参与力度和规模,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8%的历史新高。

其二,区成教中心的功能建设得到了加强。该校充分发挥了区域内职成教育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其中,电大作为本区高等学历教育和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确立,事业规模日趋扩大;整个中心作为政府办学的主导地位得到了提升,成为政府部门加强职成教育指导、管理和服务的中介和桥梁,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客观条件;成教中心还在本区职成教育科研工作、队伍培训等方面逐步形成了区域化的有效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全区职成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其三,乡镇成人学校的布局调整和功能定位工作进展顺利。结合奉贤新一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三个集中”的进程,以及“1+2+5”的城镇体系的构建,在以往开展《上海郊区成人教育办学群建设的研究》和《奉贤区乡镇成人学校体制、布局、功能的研究》两项课题工作的基础上,区教育局会同各镇政府对新形势下成人学校管理体制、设点布局和功能定位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理清了改革的思路,形成了进一步加强建设的意见。落实了积极而科学的操作举措。目前,这类学校已从原来的16所调整到了7所,并且理顺了由镇政府主办、区教育局主管的体制,调整和优化了管理队伍,明确了集职成教育包括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定位,还创造性地探索了一镇一校、总校与社区校区整合的办学管理运行机制,资源组合得到了优化,办学实力得到了增强,常规管理得到了规范,成为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进程中极其重要的智力支撑。

其四,部门和行业办学机构加大了社会化、规范化的推进力度。农广校、工技校、职工培训学校、建设培训中心等部门和行业办学打破了部门、行业所有的局限,发挥了各自的资源、专业等优势,面向社会,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为我区的职工岗位培训、职业技能储备培训和农业服务体系人员继续教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的构建开创了新的局面。同时,由于主动参与了社会化培训市场竞争,学员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进一步提升,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

其五,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健康发展。根据“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16字方针,加大了对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支持和管理力度,包括:开展了以“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为主题的风采展示和法制宣传周等系列活动;组织了校院长和档案管理员的岗位培训,建立和完善了办学水平分等定级评估及其社会公示的长效管理机制。与此同时,还会同民政、物价、税务等有关部门,开展了规范登记、常规检查、整改验收、执法检查等工作,使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管理真正步入了法制化轨道,从而有效地遏止了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文化补课等违规现象,有效地遏制了无序竞争,净化了办学氛围。目前,全区这类学校已达到45所,其中a级学校8所,也涌现了一批先进的典型。如:去年我们接受了市教育评估院对a级学校抽查,得到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被市教委作为样板在全市推广。去年培训约3.5万多人次,占全区成人教育事业总量的12.3%以上,涉及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专业技术教育及社会生活类教育等。

2、学习型社区建设呈现了整体攀升的良好态势。

社区教育蓬勃开展。根据市委、市府提出的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总体目标和部署,结合我区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各镇成人学校都加挂了社区学校牌子,建立了由镇党委、政府领导挂帅的社区学校校务委员会,落实了社区教育的功能和任务。同时,积极扶植了村(居委)的社区教育点,积极培育了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班组和学习型家庭,从而初步形成了以各种学习型组织为基础和载体的终身学习网络,不断满足了广大居民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在大力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中,顺利完成了我区的市政府老年教育实事项目,实现了兴办一所区老年大学和完善南桥、奉城、庄行三所镇老年学校的目标,使老年人学习环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并形成了区老年大学为龙头、镇老年学校、各村(居委)老年分校三级老年教育网络,使全区的老年教育覆盖率和老年人参与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区老年教育实事工程的实施所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市教委、市老龄委等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我们始终把创建“学习型”社区,提高全区市民的整体素质作为职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头戏。近三年来,全区近60万人次参加学习、进修、培训,老年教育、妇女教育、农民教育、职工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行业培训等教育蓬勃开展,创建学习型社会正在向纵深发展。

目前,全区7个镇都有社区学校,组织全区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市民参加各自需要的各类教育,推进成人公益性、娱乐性教育培训,去年社区教育培训达16万人次,促进地区精神文明建设。

3、农民市民化培训呈现了项目与职业并举的良好态势。

立足“三农”高度,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围绕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致富的目标,以具体项目为抓手,实施“燎原计划”与“万家富”工程有机结合,广泛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名、特、优、稀”农副产业实用新技术培训,这是我区多年来在农业劳动者教育培训上所形成的一大特色。近年来,根据实现农民市民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改革和发展这方面的教育培训又是职成教育必须研究、探索的一大课题。由此,在继续以各镇成人学校为载体,落实了18个技术培训与推广项目的同时,依托区农广校,实施了区府的万名农民培训实事工程,其完成率达到了143.1%,其内容也转到了以绿色农业、高效农业为重点,并使千余人获得了绿色证书。在此基础上,还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大力兴办了农民职业储备培训和就业转移培训,接受培训的农民达1.5万人次。

为了使这项培训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实效化,从而实现以教育支持来加快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岁末年初时,拟定了《奉贤区农民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及其《操作规程》,明确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训项目指向和以提高就业能力、就业率为目标的培训要求,并落实了办公室和具体人员。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职业学校教育和社会化培训机构为抓手,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坚持以“学文化、学科学、学技能”为主,让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待岗、转岗社会人员掌握一技之长,就去年各镇成人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培训人数达5万人次。

4、职成教育两级管理、三级办学网络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区、镇两级政府管理全区职成教育,加强规划、指导、督查等职能,发挥主导作用。区、镇、村(居委会)三级适应市场自主办学,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奉贤中等专业学校的内涵建设和发展又有新的起色。该校作为上海市现代化、示范性的中等职校,顺利通了上海市百校重点建设的评估和国家级重点中专的复评,并积极开展了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的创建活动,真正成为了我区,乃至上海职教领域的一个亮点。同时又与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等高职院校成功进行了办学合作,为向高职延伸奠定了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基础。更值得指出的是,该校注重教育质量,打造品牌优势,2004年有效控制了校外办学点的参与力度和规模。南桥江海成人学校、奉城成人学校和庄行成人学校是上海市示范性乡镇成校,形成了一批品牌学校和特色专业。

5、深化教学和科研改革呈现了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的良好态势。

组织开展了职成教育系统的第2004年教学论文竞赛活动,极大地提高各职、成校深化教学改革和开展教学科研的自觉性、积极性,而且为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的抓手,又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搭建了舞台。

更为可喜的是,开展聚焦到职成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积极开展了国家教育规划课题的子课题研究。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已基本完成了成职教科的《支持教师多元化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成教中心的《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的区域化管理机制的研究》、奉贤中专的《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中职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和南桥镇成校的《成人学校专职教师一专多能的策略研究》的结题工作。

三、职成教育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目前,我区职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奉贤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深刻转型实际需要相比,无论在培训观念、组织管理、考核评价还是在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差距,与奉贤基本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区域层面上的统筹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建立统筹管理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的综合性机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乡镇成人学校的发展水平不均衡,现代化程度不高;农民市民化培训和弱势群体培训缺乏支持氛围和支持力度;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层次、专业、结构布局尚欠合理,办学的社会氛围并不宽松;等等。

1、政府统筹、多方参与的职成教育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条块分割,部门各自为政,行业垄断控制性办学制约整体发展,政府部门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发展职成教育缺乏宏观性、科学性。区成人教育委员会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建立统筹管理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的综合性机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镇成人学校建设明显薄弱,发展水平不均衡。镇政府应承担职责与义务不尽到位。镇级行政区划调整后,仍有1所(青村)成人学校没有解决独立建制问题,各成人学校的编制问题还没有落实,4所(金汇、青村、四团、柘林)成人学校设在社区,对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不便。

3、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设施、设备欠缺严重,简陋陈旧,难以适应高新层次的成人继续教育和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培养。

4、有关职能部门人才培养、培训规划不健全。各镇、委、办、局都应对本部门人才培养及干部培训作出规划,但不少部门缺乏人才意识和培训措施,甚至无规划,人才观念、人力资源开发观念极为淡薄。

5、职业技能教育、就业再就业培训与现有企业用人制度不适应。企业为降低成本,不规范用工,无证上岗,明显降低企业员工素质,但又缺乏有效劳动监察。不少企业忽视在职职工的培训,根据国家规定的职工培训经费不在成本中提留,即使提留挪作他用,企业开展职工培训摆不上位置,而有关职能部门又不对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费作审计监督。“劳动准入制度”推进缓慢。

6、职业技术等级培训与技能考工考核关系没有理顺。培训面难以推开,缺乏开展社会化培训、专业化技能等级考核的良性循环机制。

7、外来务工人员培训未摆上重要位置。尚处在自发状态,缺乏部门协调配合与综合管理。

8、全民学习尚未得到社会响应,整体提高市民素质未受到一些领导、部门的重视。终身教育理念缺乏社会舆论导向。

四、对策与措施:

1、正确树立“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观念。各级领导、部门及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职成教育在全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方面,在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发展新型工业、实现城市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等都得依靠职成教育,发展职成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形成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实践,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区政府应将各镇政府、职能部门的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年终干部实绩考核内容之一。各镇政府、各委、办、局职能部门必须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切实落实培养、培训措施。各部门要有专(兼)职分管教育领导和办学干部,加大对企业、行业职工教育和新型农民培训的指导和督查,扎实推进人才的培养和干部职工素质的提高。

2、建立和完善政府统筹、多方参与、区镇分级管理的全员教育管理体制。建议将原来的区成人教育委员会更名为奉贤区职成教育委员会(由区教育、劳动保障、人事、财政、计划、经济、建设、商业、农业、妇联、共青团等有关部门及部分行业、集团企业参与),研究解决职成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增强其职能和协调面。各镇建立相应的成人教育协调机构——镇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委员会。

3、切实加大职成教育经费的投入。根据国家规定的经费渠道,必须确保:

(3)农村教育经费附加中的20%应用于成人教育发展;

(4)每年均应安排职成教育专项(重点项目培训、重大工程)经费;

(5)社区教育为公益性教育,必须有政府适量、稳定的资金投入来保障开展培训;

(6)区、镇政府应安排部分经费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4、进一步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重点建设好国家级、市级标志性重点中专,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创新,调整职成专业设置,不断满足奉贤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准则,坚持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并重,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机结合的办学路子,加强与完善区成教中心建设,筹建区社区学院。充分利用区域内大学园区优质教育资源,推进职成校与各高校的协调与沟通,搭建“双向互动、交流合作”的培训平台,引入高校先进办学理念,延伸培训领域,拓展培训空间。使高校的师资、设备、人文环境、办学理念等优质资源在推进全区职成教育中发挥独特优势。扩大对外合作办学,使我区职成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方向发展。

5、努力改变镇成人学校建设的薄弱局面。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若干意见》、《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市教委、市农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郊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尽快转发2004年2月区教育局提交给区政府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和管理的请示》。各有关部门要在学校建制、编制、经费、基本建设上给予积极支持。必须进一步明确镇政府的管理职责,加大支持、扶持力度,使镇成人学校真正成为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党员教育基地、科教兴镇基地、社区教育基地。

6、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培训工作。进一步充分利用各类学校师资、专业、基地等优势,把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摆到各职成校办学重点内容之一,由学校专业学科为本转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的办学理念。加大对社会化下岗转岗人员的技能技术培训力度。区劳动部门可将培训岗位向社会公布,分解培训任务到各镇成人学校及社会培训机构,推开培训面。加强就业指导与推荐,促进社会稳定。

7、要充分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素质教育。从入口关上加强有关职能部门的综合管理,按照谁用工谁负责培训的原则,组织职成学校加大培训力度,经济、计划、建设、商业、公安、综治等部门联席办公,可试行《奉贤区外来务工人员培训证》制度,推动外来务工人员上岗前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业必备技能教育及法律法规安全教育,确保奉贤劳动大军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

8、积极推行、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切实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后就业”,建议加强劳动监察检查,保证企业劳动者素质不断提升。理顺培训与考核的管理机制,拓宽办学面,鼓励教育机构、社会力量积极开展职业培训,从严把关考工考核,切实构筑“培训社会化、考工专业化”的“一门式”服务机制。

9、努力构建奉贤以学习型城市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1)由政府牵头,搭建奉贤学习型城市(协调)机构,构筑学习平台,统筹规划全区全民学习目标与任务。(2)大力发展和创新继续教育,进一步提高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的现代科学文化素质。(3)认真办好各镇社区学校,明确实质性发展目标,创建奉贤区社区学院。(4)必须加大舆论宣传导向,树立学习型家庭典型,确立市民学习化理念。

教育改革的社会实践报告

角色转换间:从学生到老师,走进课堂探知教育过程细点。

清晨,听到第一声鸟啼,便闻到春天来了。今天是社会实践的最后一天,从农历一月十九到二十九期间,我在我们当地的新亚小学和老师同学一起度过了九天的学习生活。按照学校的实践活动要求,走进课堂,和学生一起沐浴教育改革的春风。

新亚小学是一所民办学校,在我们当地农村教育质量不太高的情况下,该小学是本地较好的一所小学,且在昨天的学校检查中得到教育局领导的一致好评。我来到这里,首先听了二至四年级各个班不同的课程,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之后的几天,就一直与二年级2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生活,度过了非常快乐的时光。

去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给教育改革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从城市到农村,教育改革的春风吹到了学校的每个角落。在该校的九天生活,且在办公室与课堂中,我发现了农村小学教学过程中一些浅在的问题,并通过听课、授课观察,向老师的请教和交流总结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总结内容:

1.小学新课程改革问题。

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新课程后,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同时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师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手段单一,教育经费不足,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教学科研形式化,课改培训表面化等。由于农村教育落后于城市教育,教师大部分教龄很高,教育观念不免有些传统固化,因此,应该给农村教师队伍增添一股年轻活力的力量;政府要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支持作用,加大对教育设施的投资,促进科学与教育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

2.小学课堂教学改革问题。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和学生一起上课,我发现,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在上课时非常容易走神,这就需要老师多加提醒,使同学们集中注意力,保证每位同学都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同时,要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素质教育不拘泥于形式,让学生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3.小学教师自身发展问题。

教师队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也在转变着教学理念,通过在办公室中与老师的接触与交流发现,教师个人学习知识不够全面,不能让孩子各学科融会贯通,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开展定期学习,提高教师自身职业素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策划者要充分做到为人师者,敬业育人的示范作用;教师必须能够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与时俱进,提高创新能力,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新建设。

九天的实践生活让我受益颇多,在这里每一天都过的很快乐、很充足。下面是一篇实践日记:

晴周一。

当阳光有了春天的味道,风儿吹在脸上也是善意的爱抚。今天是来到新亚小学的第五天,实践生活也有了节奏感。吃过午饭是学校大扫除的时间,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擦玻璃,拖地板,这些画面真的很令人感动,为人师表,老师们的表率作用不仅在知识上,而且还在生活中。老师们在办公室中坐在一起畅往昔,谈未来,有的还时不时抱怨学生多么不听话,其实我知道,老师无论怎么埋怨孩子的不上进,心里还是希望他们向着阳光成长的。教室里,孩子们一起学习、玩耍,把孩童时期的天真与单纯表现的淋漓尽致……时间是吝啬的,如果以快乐为秒针,一天总是过的那么快,和孩子一起他们给我带来很多快乐。深夜来临,祈愿那些可爱的天使能够做个好梦。

这几天的生活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艺术性和专业性,教育改革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它必须适合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通过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及发展速度和价值观念,从而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未来的客观需要。因此,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就成为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趋势。来到新亚小学的这些天的实践生活,我非常感谢该校的老师和同学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来完成我的实践活动,就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28。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改革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改革也随之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在此,笔者提出对于改革的几点看法,供德育教育相关人士参考.

作者:叶春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承德技师学院刊名:职业英文刊名:occupation年,卷(期):“”(8)分类号:g71关键词:

教育改革的社会实践报告

保障教育公平是公共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经过多年发展,我省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作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主体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向教育公平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现阶段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依然存在,不仅存在着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同一地区的校际间也存在很大差距。

如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全社会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秦安县为此做了积极探索,其试点经验值得借鉴。

一、试点的具体做法。

秦安县山多川少,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义务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川区富余而边远山区严重缺少的情况一直存在。农村学校点多分散,特别是边远学校基础条件更差,教师住校条件差,教师派不来,来了不安心;教学方法落后,教育质量普遍较低,学生逐渐流失。这些不利因素一直制约着秦安县的教育发展。

推动教育改革以来,该县将试点选在有代表性的陇城镇进行。总体思路是:以教育园区为载体,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实现“资源共享、联合互助、集中住宿、巡回走教、深化教研、提高质量”。主要做法:教育园区实行教师走教、校点一体化管理,对全学区小学教师实行“六统一”,即各小学教师集中园区统一食宿,教研教改统一进行,教师上下班统一接送,各校课程由园区统一安排,教师由园区统一调配,学科由园区统一巡回走教。

一是建设教育园区、教师集体入园。县委、县政府决定在陇城镇政府所在地建设教育园区,其性质是集全镇小学教师吃、住、行、教研教改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型小区。教育园区分住宅区、办公区及综合服务区三部分。住宅区建有教师周转住房3栋、共144套,全学区的小学教师平均每人一套。教师居住期间拥有使用权,不收租金,缴押金2万元(以保证房屋不被损坏),调离时收回住房、退回押金并付给利息。改善了教师的生活条件,也稳定了教师队伍。

二是整合教育资源,均衡师资配置。针对师资在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差异,改革中陇城镇将教师统一管理调配。教师人事权统一纳入园区管理,打破了校际界限,按照完全小学与山区教学点的地理分布、学生就近划片入学和各小学教师的余缺情况,进行统一调剂调配。教学由园区统一管理,课程由园区统一安排,学科在园区内统一巡回走教。15所学校、共60个班级的学生,上下学再不接送,而实行教师巡回走教。按照地域,把全学区分成许墩、南七、朱魏、头图4条线路,每条线路配备一辆走教车,早晨将这些学校的'教师分别用校车送到学校上课,晚上接回来在住宅小区食宿。

三是统一教研教改、均衡教学水平。全园区的教师统一组编为语文、数学、英语综合、音体美四个教研组,在园区集体备课、研讨交流。在园区教学资源网上,设立优秀教学课例、教学叙事、教学课件等模块,各教研组互助联合体定期上传相关素材。每个片的同学科教师也可进行集体备课,定期开展主题教研活动,探索所有科目教师走教的教学模式。同时,走教车上备有手风琴、录音机、足球等流动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既解决了一些学校设备仪器短缺的问题,又减少了重复建设,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二、改革试点效果。

一是促进了教师队伍稳定。过去,许多乡村教师千方百计往县城调,给教师均衡配置带来很大困难,学校管理也遇到诸多突出问题。现在,教师在园区有居住房,家属可以来了,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教师们能留住了,也安心了。

二是促进了保学减辍。由于各种原因,秦安县山区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在逐步扩大,学生向好学校转学的现象十分突出,山区学校学生急剧减少。而学生越少、教师的教学信心就越不足,造成了山区教学的恶性循环。现在,教师在他这条线路的所有学校教课,学生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山区学生及留守儿童也可以就近上学。既便于管理,也消除了安全隐患。

三是促进了师资资源平衡共享。秦安全县教师总编制是超额的,但局部却短缺且结构不合理。除了完全小学和中心小学,许多规模小的小学和教学点,有些课程因为无老师教授而只是排在课表上。现在,教师打破了校际界限,由全镇统一调配,化解了数十年来川区师资富余而边远山区严重缺少教师的矛盾。边远小学和教学点的课程开齐、开足了,最大程度实现了镇域内师资资源的共享。

四是促进了薄弱校建设。过去一个教学点一般只有一名教师,一所完全小学的同一门学科一般也只有一两名教师,教研活动根本没办法开展。教师集中入园后,按照完全小学与山区教学点的地理分布、学生就近划片入学情况和各小学教师余缺情况,进行统一调剂,整合了师资力量,提高了配置效益,并且促使教师增强了全局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弱校赶强校,全镇教育均衡发展。

五是促进了教育资源最大化利用。教师集体备课、研讨交流,园区开办教学资源网,都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巡回走教的15所学校,音乐、体育、美术课程456节,全部开齐需要配42名教师。现在,教师由园区统一调配,接送一个老师可给不同的学校上课,开足课时只需21名教师。如果对教学点年级学生数1—5人的班级进行复式教学,巡回走教只需15名教师,可有效缓解教师短缺的问题。加之教学设备仪器随车移动使用,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原来,边远山区教学点学生撤并到规模较大的小学上学,每天接送学生上下学,共需要14辆校车。现在改为接送教师,只需要校车4辆,费用大大降低。

六是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师在走教过程中和回到园区集体备课,加上统一开展教研活动,进行集中培训,共享教育资源,使教研的空间得到了拓展,为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创造了良好条件,有效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七是促进了学生素质提高。园区运行半年来,学生的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一些教学点过去因为教师短缺,从未开过音乐和体育课,学生连广播体操、升国旗仪式等都不会。走教教师来了之后,新开了音乐和体育课,学生文体活动广泛开展。一些学校以前的老师教学水平不够,走教教师来后,学生素质普遍提高。

三、几点启示。

一是教育为本理念要一以贯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科技水平,才可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抓教育必须关注教师,要了解教师,理解教师,尊重教师,关心教师,支持教师。陇城教育园区之所以能够建成,首先是省、市领导和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和支持。秦安县委、县政府不仅高度重视教育,而且注重抓实抓好。县主要领导亲自协调建设用地和资金调度,专题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县相关单位和部门,识大体、顾大局,不松劲、不掣肘,涉及到的土地、人员、资金、体制、政策等问题,有障碍就解决,有困难就克服,形成了最大的合力,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是安居才能安心。没有好的老师,就没有好的教育;没有安心的教师,也不会有优质的教育。但是,因为农村条件差、生活艰苦,好老师不愿意来,来了也留不住。奉献留人、感情留人、纪律约束留人,最关键的是要留住心。安居才能安心,安心方能乐教。如果住的问题解决不了,或长期寄人篱下,或一直蜗居于陋舍,是难以让教师安心,也就难以稳定教师队伍。

三是抓住教师配置这个关键。办好教育、师资先行。要真正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教师配置是核心因素。秦安县探索的巡回走教模式,有效破解了教师配置难题。通过走教,实行校点一体化管理,对园区教师进行统一调配,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有效整合师资力量,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师资力量不足、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即使边远地区的孩子,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

四是要有锐意创新的意识和勇气。表面上看,秦安县只不过是把校车接送学生改为接送教师,学生不动、教师动而已,实际上并不那么简单。这就是打破常规,创新思维。不仅增强了老师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的吸引力,而且还有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让再偏远、再贫困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

无须讳言,陇城教育园区建设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初步尝试,尚存在缺乏相关配套政策、建设运行经费短缺、园区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仍然需要上下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特别是省财政、教育等相关部门应该给予帮助,以保障园区健康有效运行。

学校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总结

这十天的培训学习中,全体学员积极热情的参与和配合,有辅导教师的积极努力和大量细致的工作,有广泛的全方位的研讨和评议,使这次培训工作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全体学员能吃苦、守纪律、爱知识、爱学习的精神风貌也得到了一次充分的展现、这次活动,有新旧教育思想观念的碰撞,有新旧教学方法的碰撞,有守旧观念和锐意改革思想的碰撞,同时还有新教法的快乐有趣和传统教育扎实认真,一步一个脚印的大融合,在这种状态下,也融合出了教育工作现阶段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具体如下:

一、首先,我们要把握新课程的宗旨:让学生在娱乐中不知不觉掌握教学内容,得到情感体验与教育,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体参与,学生变要你学为我要学,教师变传授者为引导者。在这一宗旨的带领下,注重设计,注重方法,注重课堂实效,从而实现“知识技能为基础目标,过程方法为核心目标,情感、思维和价值观为最终目标”的三维整合。教学中要抓过程和方法,通过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到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全面训练学生思维以及想象力、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永远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培养,培养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精神,为他们人生第一节作好奠基。

二、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互动,最终解决问题,就是教学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实现的具体过程。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是实施新课程在思想方法上的精髓,这就是转变观念。

一年一度的培训学习,都是为了搞好教学工作,适应新一轮,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工作,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更富有创造力的开拓型人才。为期一周的新课程培训让我学到了新的东西。

通过一周的远程培训,引发了老师们对于教育、教学诸多方面的思考。每位老师都对新课程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对于这次远程培训我个人感到:

1.这个培训平台不仅提供了老师们一个学习的空间,同时也给老师们一个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意见的一个很好的平台。这种形式的培训很好(在网络顺畅的情况下),希望以后各级教育部门尽可能多的采用这样的形式进行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2.加强了对高中新课改的整体了解,对教材的结构,教材的内容,实施与评价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新课程更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新课改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保护学生的探索兴趣,学习欲望。

3.关于教学方式改革的几个具体专题,包括探究教学,实验教学及概念规律教学这几个问题的讨论,老师们一致认为对他们以后的教学实践参考帮助很大;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的研修内容,包括新课程中的疑难问题案例,课程资源开发等几个方面,使老师们对新课标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这次培训,老师们也产生了一些疑问,现归纳如下:

1、尽管培训中在线研讨了今后高考怎么考得问题,但是并没有一个结果,那么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就不能减少,为了高考题海战术又不可避免了。

2、对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评价制度、评价标准。

3、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成绩的评价制度、评价标准。

4、对学生的评价制度、评价标准。

许许多多的心得与感触却不是这么一两句话可以说完的,这次培训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期待能有机会再学习。远程培训让老师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教学的新思路,真是学有所得,培训结束后每位老师的培训心得,发自内心,感人肺腑,每位老师以新课标写的一堂课教案,虽说不一定完全适应新课程教学,但也是一种大胆尝试,理念已先行,但实践才刚刚开始!相信我们一定会在新理念的引导下,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克服困难,开拓进取,探索规律,开拓出我校教改的硕果。

三、作为教师,我们要彻底转换角色,变原来的主演为导演,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课,当然也要讲课;变学生原来是观众为主演员,是他们在具有乐趣的气氛中人人思考、人人参与、人人活动,使知识、情感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流动,人人能得到能力的提高。

四、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在新课改的实施当中,教师应成为教材的研究者,探索者,而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的传授者,教师要成为新型的、民主的、研究型的、艺术型的老师,我们要把教育工作当一番事业来干,不能只当一份工作来做,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五、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人人都能想问题、提问题、解决问题,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要时刻注意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六、今后,我们还要不断丰富我们的知识,刷新概念,改变方法,新旧结合,创出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为教育事业服务。

学校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总结

8月10日到8月13日我在新疆石河子参加了新课程教学的培训,在培训期间,通过看视频,听专家的报告和与同行交流,了解到了很多关于新课程的理论,知道了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以及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我们必须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很好方法。教学改革是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开展的。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的组织实施都努力体现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崭新的思想理念。这些内容的确定实在全面发展学生的基础上,注重学习的基础性、体现学习的时代性、同时兼顾学习的选择性,同时在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教学的教学目标上,教学的内容上,教学的方式上,教学的评价上等等,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展以前好的做法和有创新的地方,更重要是在教学中找到适合不同的学生和学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教学方式,在不同的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在以以前的终结性评价作为学生的唯一指标,我们要看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通过这次新课程教学培训,我看到了很多以前我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都在我们每一位老师或多或少的出现过,但我们从来没有重视过。现在知道了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的地方,使得我们要不断的努力的探讨和更进一步的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跟上教学的发展,不要在闭门造车了,时代的变化,教学也应该跟着变化,尤其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如此,因为我们不在其他的职业上,我们是教师,我们经营的是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是能改变社会的未来接-班人,只有我们自己不断的适应社会的要求和教学的要求,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够快速的发展,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愧于一名教师的身份。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存在很多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为代价的,面向的是少数的学生,片面的追求升学率,过重的强调分数的重要性,分数成为淘汰学生或对学生划分等级的最有力的标尺,使受教育者在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究能力等方面比较薄弱,虽然在不断的改革中,实验和观察比过去增加了不少,但多是基于实验结果的验证。而通过学生思考在课题中出现的问题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解决问题的几乎没有,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没有,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和知识的积累,抽象的内容逐渐增加,反而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物理的兴趣却越来越淡漠。还有就是教学上的评价设置,以往的教学评价都是终结性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而且是最后一次成绩,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很多不足,他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过程的培养,同时还阻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今通过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优秀与否,严重的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自信心,使得他们的持续发展的能力降低。评价的目标、手段、形式过分单一,这样的评价必然引导学生只注重记住事物的特征,达到“瞬间判断性的回答”的目的,而忽视分析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不到理解本质的目的。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好好反思。

而在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下,我们对以前出现的种种问题都要逐渐的克服和改变。在新的教学目标中,我们强调了知识的同时,也要强调另外的两个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三维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目标变得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体现学生的个性上,我们对三维目标不能说哪一个重要,哪一个不重要,每一个都占有同等的地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培养学生以后发展需要的能力,使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增强学生不断探讨和探究自然的好奇心。

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下,我们的新课程教学内容也有所调整,将体现基础性的内容、体现时代性的内容、以及学生具有选择性的内容都容纳了;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在也不能用一味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对象,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的不同以及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等情况来选择最好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对我们教师而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新的难题,我们要不断的解放思想,不断的探讨、交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理论水平,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做到在教学中不断成长,不断完善自我。对我们的学生而言,我们要正确的引导他们,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综合能力,将课堂中的机会尽量的给学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对他们最有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课本上的内容……这些对我们教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只有不断的努力,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可以看出,新课程教学改革,是社会的必然,是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我们面临的压力是很大的,只有我们不断进取,教学改革的优势才会转化为丰厚的成果,我拭目以待迎接新课改带来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