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周长说课稿(实用12篇)

小编:梦幻泡

教案模板的更新和改进是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高的重要途径。如果您正在寻找一份简洁明了的教案模板,以下的范例或许可以满足您的需求。

《图形周长》说课稿

首先感谢教研室和校领导给了我这一次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次磨课,我学到了很多,也有了自己一点对复习课的想法。下面就向各位同行汇报自己在这次上课中的一点收获和思考。

小学数学复习课就是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所以复习课有别于新课和练习课,要避免冷饭重炒,关键在于要上出“复习味”。复习课的基本任务是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融汇贯通更熟练。综上所说复习课的特点之一就是“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也是为以后学习,甚至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特点之二是“通”,融汇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同时,弥补缺漏,消除疑惑,得到提高。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回忆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我选择了从操场跑道这入手,抛出两个问题,揭示课题。

(二)梳理知识,交流质疑。

我分两大块来梳理知识,一是周长,二是面积。在整理反思时分三个层次,一是回忆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以及单位;二是回忆计算方法,重点要回忆推导过程;三是通过回忆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习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在复习周长时,分三个层面,第一出示有计算公式的三个图形,第二出示没有计算公式的三个图形,第三个层面让学生统一认识,周长都是求一周边线的长度。也是为以后学习进行拓展。

在复习面积时,也是从三个层面来的,学生先回忆公式——回忆推导——理清关系,渗透联系。

(三)、思维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课的练习是必要的,练习的时间要足。经过一段时间学习,要针对学生易错、易混淆、难掌握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针对性强的复习内容,弥补学生不完善的知识体系。所以除了基础题我还设计如下题型:

1、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复习课练习的设计必须联系实际。如第4题。

2、拓展题。这类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度拓宽延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如第5题挑战题。

1、单纯地疏通知识点,忽视方法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式单一,复习课上成练习课。

3、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够。

4、教学以大量的练习作为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主要形式,复习课往往成了习题课。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说课稿

首先感谢教研室和校领导给了我这一次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次磨课,我学到了很多,也有了自己一点对复习课的想法。下面就向各位同行汇报自己在这次上课中的一点收获和思考。

一、小学复习课的特点。

小学数学复习课就是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所以复习课有别于新课和练习课,要避免冷饭重炒,关键在于要上出“复习味”。复习课的'基本任务是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融汇贯通更熟练。综上所说复习课的特点之一就是“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也是为以后学习,甚至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特点之二是“通”,融汇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同时,弥补缺漏,消除疑惑,得到提高。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回忆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我选择了从操场跑道这入手,抛出两个问题,揭示课题。

(二)梳理知识,交流质疑。

我分两大块来梳理知识,一是周长,二是面积。在整理反思时分三个层次,一是回忆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以及单位;二是回忆计算方法,重点要回忆推导过程;三是通过回忆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习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在复习周长时,分三个层面,第一出示有计算公式的三个图形,第二出示没有计算公式的三个图形,第三个层面让学生统一认识,周长都是求一周边线的长度。也是为以后学习进行拓展。

在复习面积时,也是从三个层面来的,学生先回忆公式——回忆推导——理清关系,渗透联系。

(三)、思维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课的练习是必要的,练习的时间要足。经过一段时间学习,要针对学生易错、易混淆、难掌握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针对性强的复习内容,弥补学生不完善的知识体系。所以除了基础题我还设计如下题型:

1、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复习课练习的设计必须联系实际。如第4题。

2、拓展题。这类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度拓宽延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如第5题挑战题。

三、一些困惑。

1、单纯地疏通知识点,忽视方法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式单一,复习课上成练习课。

3、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够。

4、教学以大量的练习作为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主要形式,复习课往往成了习题课。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说课稿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复习明确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同时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几何知识与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经具备了主动学习、自学思考的能力。他们能够根据具体要求有序地展开思考、讨论,有能力将尚不清晰的相关知识加以整理、内化整合,形成体系。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学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动手实践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总结归纳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希沃白板五、希沃授课助手和班级优化大师等信息技术,让学生切实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实现真正的高效、有序、互动的课堂。

五、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分这样五个环节来展开教学。

环节一:趣味猜图,游戏导入。

上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猜图形的游戏。请一个同学背对着大屏幕,其他同学根据屏幕上出现的图形用自己的方式去描述出来,让台上的同学根据描述猜出图形名称。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简单有趣,直奔主题,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对每种图形的特点进行了回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动手实践,旧知再现。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利用手中学具小组交流公式推导过程。再让学生利用白板的克隆功能和随意拖拽等功能,再现每种图形公式的推导过程。随后,我利用班级优化大师随机抽选学生进入一个公式配对的游戏,操作完成后,系统会快速地检查答案,及时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学生利用不同的工具亲手实践,让公式复习便捷、灵活又有趣。

环节三:合作梳理,形成网络。

首先让学生小组整理思维导图,让学生明白:图形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棵知识树,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就是树根,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都是通过它转化来的。

接着打开数学画板,让学生动手拖一拖,寻找图形之间的其他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的整理和数学画板的演绎,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环节四:趣味分层,梯度提升。

这一环节,我共设置了这样四个习题。

1、第一题,我让学生说一说要想求面积,还要测量哪条线段。接着让学生用希沃白板5中的尺规工具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我还运用希沃授课助手上传学生的多幅作品进行比较。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利用班级优化大师进行加分,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肯定。

设计意图:希沃白板5中尺规工具的运用,不仅可以展示学生规范的作图,更能灵活展示学生的生成。

2、有了上面的测量数据作铺垫,我设计了一个超级分类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公式的运用。

3、接下来是一道判断对错的课堂活动,趣味性强,学生参与度高。班级优化大师自定义评价,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4、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这里我让学生三角板加上辅助线,可以展示学生规范的作图。

设计意图:希沃白板5中的尺规工具和自由裁剪功能的运用,可以展示学生的多种解题思路。学生计算后用希沃视频展台展示学生每种思路作答情况。

5、课件出示一个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视频展台展示学生的解题思路。之后出示两个相似的图,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环节五:导图再现,拓展延伸。

本环节我利用了希沃白板的思维导图功能对重点知识进一步再现,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让学生亲身经历梳理、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个性、合作提高的空间,使学生人人参与,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及学习能力。回顾全课,是交互式电子白板这样的硬件设施升华了我的课堂;是班级优化大师、希沃授课助手、课堂活动等软件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轻而易举地突破了传统课堂很难突破的难点,让我的课堂真正实现了高效、有序和互动。这就是信息技术融合的魅力!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梳理,感谢您的聆听!

图形的周长评课稿

听王老师的一节《图形的周长》新授课。教师新授课前设计了图形的复习知识,让孩子意识到任何图形我们都可以从边和角的角度去考虑,而后导入本节课新课。首先是情景导入,让生观察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后提出了3大类的数学问题,第二环节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教师没有基于推导出公式,而是让孩子自己列式解答,孩子们一共说出了3种情况,孩子们对每一种方法都一一述说,并做解释。教师再次并没有直接推导出公式,而是让孩子又做了一道练习题,这样在这2道题的基础上,让孩子发现他们的共同特征,由此水道渠成的推导出长方形周长的公式,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可以类比这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听完这节课,给我的感受就是这是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她并没有墨守陈规的去上这节课,而是里面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而且从课堂效果来看,孩子们掌握的还挺好。孩子们的表现也很好,孩子们的习惯特别好,课前2道题时,孩子们能够安静的自觉的'拿出自己的练习本,在小组交流环节孩子们能够自觉的去做好,而且最大的优点就是这是一群会思考会听讲的孩子。反思自己的课堂,孩子们的表现有时就不尽如意,究其原因还是老师平时没有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去培养孩子善于倾听和善于思考的习惯。

《图形周长》说课稿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较少,主要就是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如果是单一的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肯定枯燥乏味。我认为学习是连续性的,是一个整体的部分,教材的编写是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将知识进行分内容、分阶段学习,而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来说,我们应该看到知识之间存在的这种不可分割的连续与整体,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及时渗透相关连的知识点,使学生在整体性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所以本节课我的课题是定位在图形的周长上。

根据这一想法,于是改变教材的原有安排是在所难免的。我准备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各种操作和交流中去体会周长的概念,从而自然的获得求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要引导好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体验,那么难点就是我们用什么方式和什么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选用的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认知目标:理解图形周长的概念,会计算图形的周长,得出求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简便算法。

2、能力目标:在研究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以及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乐于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我准备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复习长、正方形的特征。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长、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长、正方形的特征是学习他们周长的基础,通过几何画板的方法复习长、正方形的特征,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良好的铺垫。

(1)谈话:游泳是一项非常好的健身活动,但游泳池还有一个主要任务是保证人们的安全。所以工人们在池边装上了防滑地板。

(2)电脑演示动画:绕游泳池装一圈防滑地板。

思考:绕泳池一圈就是游泳池的什么?(周长)演示时指明从起点回到起点。

闭上眼睛,“圈一圈”。用手势表示一下。

(3)今天我们就研究图形的周长。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周长?

指名指一指,说一说。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他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所以在数学探究学习之始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潜力。通过和学生交谈体育活动和电脑演示的动画,以及让学生说说身边物体的周长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了图形的周长的概念,为下面学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给学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能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所以这一部分我准备让学生利用一些测量工具自主研究图形的周长,并在自主研究中再次深刻地理解周长的概念、得出图形周长计算的简便方法。分以下几个层次:

1、理解周长的概念。

(1)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提醒学生画的时候尽量从起点回到起点。体现周长一圈的概念。

通过描出各种图形的周长,使学生对图形的周长的概念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理解。

(2)在我们身体的部位上有没有这样的周长呢?

活动:量自己的腰围,老师的腰围等。

这个活动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理解了图形的周长后又能关注身边的周长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测量工具度量刚才所描图形每条边线的长度(取整厘米数),并计算出这些图形的周长。

首先测量前的思考:在测量线段时可以直接用尺量,但测量无线段的不规则图形怎么办呢?学生讨论得出:可以用线围出边线,在拉直测量。

最后交流计算各个图形周长的方法。哪种方法最简便?

通过各种图形的周长让学生在计算中感悟周长计算的简便方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由前面图形周长的铺垫,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主要是要让学生弄清算理,理解简便算法。

先让学生自己求这些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师再汇总把学生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最后交流讨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简便方法: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有位教育家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创造者。学生在整个自主研究图形的周长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体会了发现和创造的乐趣,学会并理解了图形的周长,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整个过程都处处以学生为主体。

巩固练习部分是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易疲劳的阶段。因此,需要为学生设计有趣的又具有教强的思考价值的练习。让学生在轻松练习中他的收获得到再一次飞跃。

1、我安排了一个拼图游戏——拼七巧板。让学生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并指出拼出的这个图形的周长。

在这一游戏中学生又拼又指,既需要动脑拼图形,又要准确指出其周长,巩固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同时在多种图形的拼凑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2、完成几个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集体交流时,质疑:你觉得怎样算简便?

目的是熟练学生对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并能说明简便方法的道理,了解学生掌握程度。

3、解决几个问题。

小组讨论后交流。

这一问题解决,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使用数学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发挥了合作学习的功效。

谈话:通过这节课对图形周长的研究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谈收获,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有利于反馈信息,检查效果。同时在学生总结网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运用现代化进行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在学生再次主动质疑中,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的学习因问题而精彩起来,延续下去!

以上是我对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图形周长教学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希望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

图形的周长评课稿

任何数学老师都想上一堂优秀的数学课,优秀的数学老师想自己上的每一堂课都是优秀的,我们都想成为智慧型的数学老师。我们高兴的看到,郭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一、学生的发现。

数学家乔治伯利亚:“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省,也最容易了解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这里的发现就是在教师设定的在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的问题,由学生去发现、去再创造。郭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工具(两个全等的30°的三角板)设置的拼图活动出发,从学生拼出的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好地呈现了探索问题的情景,又为后边的学习新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做好了铺垫,起到了很好地承上启下作用,学生遵循着老师设置的问题,通过测量、折纸等活动去发现去探索,随着七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知识在学生脑海中已基本形成,郭老师的情景和问题串的设置真是匠心独运。

二、知识的产生。

发现结论是定理的初级阶段,如何让定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可迁移的印记呢?郭老师通过“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表演的机会”、“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引导学生用普通数学语言、几何语言、符号语言进行表述和转换,让我们看到了知识的产生其实就是数学语言的产生,三种数学语言的互化形成数学知识内化,在这个环节表现的生生互动,让我们感受到了知识就是在这样的交流,试错中完成的,什么叫水到渠成,由此可见一斑。

三、知识的运用。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其实就是这个定理(基本模式)在较为复杂的图形中的识别与分离(例题1)、组合与补全(例题2),几何定理的运用就是基本图形的识别与补全,例题的选择是为了学生形成能力、能够迁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郭老师在这两个例题的设置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的深厚功底,这里的精彩是看不见的,但思维的链条在学生头脑中已成雏形,我们从反馈练习的顺利完成就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

四、方法的拓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形成知识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知识是形成方法的载体,知识的灵魂是方法,学生从前五个环节中学到了知识,形成了初步的方法(从操作中发现,在特殊中探索),但这种方法需要老师有意识地深化、延伸,探索线段轴对称性以及对称轴上一点到两端距离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设置看似简单,其实把握捉了本节的精华“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从单纯的解题方法的模仿发展到思维过程的模仿,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质量。

数学课从本质上讲是简洁的:设置什么情景,怎样操作检验,讨论什么问题,明确什么结论,形成什么知识和方法。本节从操作中探索,探索中操作,在探索中深化,在操作中明辨,从操作开始到操作中拓展,把握住了核心,使数学的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了学生的发展上——这就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追求的优秀的数学课,也是每一节数学课都是优秀的标准。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这是参加“诸城市教学改革优秀教师”评选活动中我讲授的一节青岛版三年级下册《图形的周长》信息窗1。说心里话,这节课我准备了一段时间,抽签是在周六,比较巧就抽到了这个课题,周二下午最后一节比赛,教案课件准备好后,周末在家里我给两岁的女儿讲了好几遍!开始还喜欢听,后来再讲就不听了,转身就跑掉了。

我就想,平日上课孩子们是否也是这种感觉,不喜欢听想转身跑掉,我该怎么改变如何努力,让孩子们爱听、喜欢上数学课!我觉得:上课应该是一次又一次的心情愉悦的体验、发现、感受知识的过程,不要为了上课而上课,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是和孩子们互相探究、发现、感悟知识的快乐旅程,那样很多问题及就迎刃而解了,我和学生们可就都轻松开心了呢!

再回到这节课,周一找了个班讲了讲,效果不很好,有点乱。

乱在:1、开始导入,用到的花坛图片太多,孩子们很喜欢看但是不会想到主题,于是删除大部分;2、软尺量周长,更是乱极了,孩子们不知道怎么用软尺、什么是头围、腰围,量的乱糟糟,分工也不明确;3、走周长,整排同学下来走,队伍过长更是乱。

找车校长商量之后决定:量周长,先找出一个小组到前面来,老师讲清软尺的用法,并示范给孩子看如何测量头围、腰围,另外两名同学记录,给每个小组分好工再开始测量;走周长,不再是整排同学走,而是开小火车,每次一列小火车,开始老师领着走,然后同学领着走就不会乱了,可以多走几列。解决的了这几乱,心里就有底气一些了。

引入周长的概念有点快,概念可以一点一点给出,可以先给出“一周”、通过讲解再给出“图形一周的长度”,还有“封闭”一词孩子不是很理解,没有深入讲解,可以在给出图形一周的长度概念之后,再出一个题,有封闭有开放图形,让孩子们选择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加深对封闭图形的理解,最后完善概念”

这样循序渐进的给出周长的概念会更形象好理解易接受。

新知学习一题,老师把各种形状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找了孩子来描出周长,欠缺的是没有把图形再揭下来,让孩子观察周长是线而不是面,以防以后学习面积把周长和面积混淆了,这也是这节课又一个缺点。

这节课的小结,如果改变以往的问法:“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这样问:“你喜欢这节课吗?喜欢哪些地方,谁来说一说?”那就更好了,以后我就这样问!

总的来说,课程的设置环节是顺畅的:情境导入———引出概念———说周长———画周长———量周长———用周长————算周长————走周长,整节课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就是“体验、感受周长”,上完这节课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周长,你感受到了吗?体验周长的存在了吗,我觉得这是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生活引入——回忆整理——构建网络——实际应用”等环节,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在学生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与运用的能力。

1、联系实际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以生活中照的照片导入,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在自然而贴切中引出课题——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这大大激活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进入后面的梳理复习。

2、先回忆后点拨,全面梳理知识。梳理知识是复习课中很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老师点拨下自己整理,及时反馈,从而理清知识间的脉络,及时查漏补缺,找准各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意义、计算公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首先,让学生在回忆中引出六种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挑自己喜欢的图形来指一指,摸一摸图形的周长,突出了“有无计算公式”的思考方法,紧扣“所有边长的总和”,使学生的思路更为清晰、明朗。接着再复习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强调了“各面积公式的推导”,唤醒了学生的思维链接。

3、在合作中交流,在体验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吸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在本课教学中,我有意识安排了两次小组合作交流,如让学生在合作中回忆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等。同时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融为一体,既分工又合作,这样既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维,获得成功的体验,又使学生学会协作,互助互补,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4、练习循序渐进,在实际中应用。复习不是简单重复,它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解决问题。本节课的练习既有基本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又有学生常见错题的纠正,还有综合性较强的练习设计,使学生在练习中达到了复习的目的。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数学的价值。

5、进一步渗透数学转化思想。在得到网络图后,让学生从两个方向进行观察(从左往右,从右往左)。其中,从右往左看,可以发现在推导一种新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总是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解决。从而,进一步渗透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常常会把一个新的问题转化成我们会的问题来解决。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经过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一次较为满意的的教学设计,并在莱州教研室组织的数学优质课评选中进行执教。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异常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看着学生们那学习干劲,我深深的感觉到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多么的重要。现结合这节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在新课导入环节,我采用了学生喜欢的跑步比赛的游戏活动导入新课,由于比赛规则中,跑的圈不同,引起了学生的不满,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明白“圈是有长有短的”,为后面理解周长的含义做好了铺垫。这一比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他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很是活跃,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二、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我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一点点的进行学习,首先让学生在跑步比赛的过程中理解:“一圈”必须要“首尾相接”,在充分的感性认识以后,告诉学生“一圈”就是“一周”,之后,又让学生用手指跑桌面、书封面的一周,并且在跑的过程中告诉学生,()必须要沿着边线才行,在学生大量的练习之后,教师引出“图形的周长”的含义。最后又通过练习让学生来巩固理解图形的周长。思路清晰,通过这20分钟的学习,学生建立了清楚的周长模型。深刻的理解周长就是一个曲线的长度,为以后相关知识的学习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三、学生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快乐学习。

从这节课的开始到结束,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相对于听别人的说教,亲身参与活动而形成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终身难忘的。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感受图形的周长就是沿着边线一周的长度,进而让学生明白周长是一个长度,而不是别的。这节课上,学生的参与度是极高的,我也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的目标。

《图形的周长》

3、主动参新知识的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手绣作品、彩条、直尺、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出示学生美术作品)同学们看,这是美术课上同学的绘画作品,怎么样?

生:很漂亮!

生1:做个长方形的边框。

生2:做个正方形的边框。

(生比画)。

师:大家设计的图形都很漂亮,那你们知道刚才这样比画的就是图形的什么?

师:在哪听过?

生1:我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师:你可真是一个爱读书的好孩子。

生2:我是听爸爸说的。

师:你们知道周长是什么意思吗?知道的同学说,不知道的同学可以猜。

生2:周长就是周围边的长。

师:(出示梯形)同学们看,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能指出它的周长吗?

(抽一生指)。

师:(出示平行四边形)这个呢?

(抽一生指)。

(抽二生指)。

(小组交流)。

师:刚才同学在小组中讨论得很热烈,谁想上前面来说一说你最喜欢的图形?

生2:我喜欢五角星,它的周长在这儿。(边说边在实物投影上指出周长)。

生3:我喜欢圆形。(边说边在实物投影上指出周长)。

(生动手描,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你的好办法?

师:你真聪明,想出了这样的好办法。

(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1:我发现了铅笔盒的面,它的周长在这儿。(边说边指)。

生2:数学书的面,它的周长在这儿。(边说边指)。

生3:黑板面的四周,课桌面的四周就是它们的周长。

……。

师:是呀!物体的表面都有周长,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

4、知识的扩展:

三、动手操作,探索测量方法。

1、商讨方案,进行估算。

师:在这些图形当中,有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你们小组能估一估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这个正方形呢?

(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打算?

组1:我们估计长方形的周长大约是30厘米。

组2:我们估计正方形的周长大约是20厘米。

2、小组合作,动手设计。

(小组活动)。

师:(板书算式)刚才你们估计的是多少?

组1:30厘米。

师:你们估计得非常接近。这个同学你有什么问题吗?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前面学过长方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你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我的算式是(8+6)2=28(厘米)。(板书)。

师:能说说你这样算的理由吗?

生: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先把一条长和一条宽加起来再乘二就是它的周长。

师:你真了不起。还有哪个小组愿意交流?

师:刚才你们估计的是多少?

组2:20厘米。

师:你们的估计能力太棒了!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很简单。

3、数学知识生活化。

四、回顾反思。

师:能谈谈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吗?(生自由发言)。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一课,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比较正式的概念课,“周长”虽然学生的生活中也有所听说,但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第一次。更何况这帮学生只是二年级,整整跨越了一个学年段,因此,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我分为五个环节来授课,一是创设情境,感受周长,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二是提供实例,进一步认识周长;三是引导探究,测量周长;四是应用周长,解决问题;五是课堂总结,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印象。

在讲授这节课之前我认真思考这节课的重难点,还是放在对周长的含义的理解上。虽然学生很容易知道周长就是物体一周的边线的长度,但要对它形成一个清晰地表象还需要分开、一步步来进行。所以我在让学生理解周长时从描边线入手,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等感性认识来充分感知周长。初次接触概念课,为了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我允许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对周长的了解。

从授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对边线和一周的理解比较到位,但周长的定义到底是学生在感知后自己总结出来还是老师直接说出来,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是我个人觉得在这节课上还是有老师总结出来比较好,学生都明白都理解,但是学生肯定会表述不当,在表述上造成很多障碍,浪费了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在感知周长这个环节,更应该再让学生有更多感知的具体情境、具体事例可能认识更深刻。

在练习时,我设计了比较两不同图形的周长,对于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如何得出它的周长来,我让学生观察、充分思考,不少学生能想到“数点子法”、“平移法”真不错。但对于一些不规则图形,有些学生还是容易受到面积的影响。

本节课不管是在设计上还是在演绎上,肯定还存在很多问题,希望大家能不吝赐教,多提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拼组》。首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本课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了,本次学习是要通过摆、拼、剪等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可以看到,教材利用随手可得的纸和小棒作为教学资源,并设计了折、拼、剪纸等活动,在设计上充分考虑的普遍性。但实际情况如何呢?采用传统教学,学生需要准备大量的图形,材料的准备异常麻烦。此外,由于一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弱,用实物拼接时操作上比较困难,效率低且易出现较大误差,久而久之出现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了mp-lab这一软件的展开教学。mp-lab是为小学数学专门设计的数学实验操作平台,这一操作平台具备图形的拼、接、旋转等功能,同样能实现图形的拼组,且大大节约了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和材料资源。

接下来,我就具体的谈一谈我是如何应用mp-lab操作平台为教学服务的。

第一教学环节:图形展示,激趣导入。

让学生欣赏上个学期学生用平面图形拼组好的美丽图案,这些美丽图案很快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学环节:实践探索,建构新知。

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两个活动:

1.活动一: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

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认识不是一无所知的,只是他们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层面,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学生主要用纸对折和测量的方法。但是,这样的探索是有局限性,学生只能对自己手中的一、两个正方形或长方形进行研究,即使全班有50人也只能说明这50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具有这样的特征,谁能保证第51个正方形或长方形也具备这样的特征呢?这种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正方形和长方形边的特征,从数学角度来说是不科学、不严谨的,不利于学生建构严谨科学的探索方法。可是,现实教学中,我们又不可能研究所有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利用mp-lab操作平台则恰好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幻灯:文字“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

mp-lab操作演示:

方法一:教师在学生自主发现的基础上通过在mp-lab上任意画正方形,利用数据测量的方式验证,再利用“相似缩放”让学生看到无论正方形大小如何变化,四条边的长度都是一样的。而长方形边的特征可采用类似的方法。最后归纳出:所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特征。

方法二:另外,还可以通过移动、旋转正方形的四条边并重合的方法,同样可以让学生清楚看到正方形的四条边是一样长的。

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的体悟一定是深刻的,从而有利于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建构,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同时,学生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

2、活动二:拼组图形。

首先让学生明确拼组要求:你能用几个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个更大的平面图形?接下来,mp-lab平台就成为学生自主实验、探索的平台。(幻灯:照片“学生电脑”)。

mp-lab操作演示:

教师通过在mp-lab平台建立图库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图形,要求学生独立尝试进行拼组。如:用两个这样的长方形既可以拼组成正方形,还可以拼组成另一个长方形。学生在对平面图形的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拼组操作、实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mp-lab的操作方便且高效。mp-lab平台更使得学生自己的多种思考方法和拼组结果可以同时呈现,打破了利用实物拼组时拼新图形要将旧图形拆掉的局限性,利于学生自已的多种拼组结果进行观察、对比和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调用学生机上的作品用大屏幕进行展示,通过作品展示,互动交流等方式呈现学习效果。通过对比不同的拼组方法,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

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知识的建构上依赖于大量观察与动手操作。mp-lab操作平台就如同一个小小模拟数学实验室,学生可以在上面进行充分的探索实验。每个学生有了充分自主探索的空间,有了充分自我比较和与他人比较的机会,也就有了更充分的体验和感悟,更利于知识和能力的建构。

第三教学环节:趣味拼图,激励创新。

利用mp-lab的操作玩拼图游戏,将9块拼图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看拼成了什么,比一比谁拼得快,拼好后是一只可爱的小熊。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感受几何美。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借助mp-lab操作平台,为学生搭建创作、交流、反馈的平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自主创作的平台。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图形的拼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图形进行拼组,操作也更方便快捷,学生自主创作的空间更大了,个性思维有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

2、展示交流的平台。在进行作品的展示交流时,可及时调用学生作品进行演示,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生成资源的使用率,让每个孩子得到充分展示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这一种无声的评价激励手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3、及时反馈的平台。教师的利用控制台进行监控,节约走动时间,使反馈更及时,指导更有针对性,评价更有效率,提高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