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优秀22篇)

小编:XY字客

3.范文范本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以及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策略论文

陈鹤琴先生早在1940年在江西办幼师时就提出了“活教育”思想,并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儿童知道应该帮助别人,知道为大众服务,具备服务的精神”。他说:“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熟知各种知识和技能,可是不知服务,不知如何去帮助人,那这种教育可以说全无意义。”

在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服务精神的人去为之奋斗,因此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更具现实意义。服务精神的培养必须从幼儿时期开始,这是我们幼儿教师教育工作的重点。只有抓住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才能在幼儿的品德塑造过程中打下牢固的服务精神基础。

服务意识是幼儿的天性。

幼儿阶段是情绪的敏感期,是幼儿建立自我形象,认识自我价值的重要阶段。此时的幼儿愿意得到老师和其他幼儿的接受,渴望被别人赏识。而幼儿通过服务他人,就能够得到认同和接受。因此,服务是幼儿的内在需要,一种天性使然。如某位幼儿帮助另一名幼儿拿玩具、图书,同伴间互相帮助整理服装、鞋帽等,幼儿往往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并不一定有成人的提醒或指导。对于幼儿来说,这些也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我们教师应当及时发现类似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和鼓励,肯定这种行为,并将此上升到服务行为的高度,让幼儿体会到服务他人的快乐,激发幼儿再次实施服务行为。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多观察、多留意,并提供更多的服务机会。

提供更多的服务机会,培养服务意识。

培养幼儿服务意识,除了鼓励幼儿自发的服务行为外,还应当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为他人服务的机会,从而使服务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幼儿自身具有的道德品质。

1.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提供机会。

在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存在着很多服务的机会,教师应及时发现需要帮助的幼儿,并倡议幼儿互相服务。一些幼儿力所能及的的事情,不必每件事都让老师或保育员代劳,时间久了,幼儿会习惯性地将同伴需要帮助的事情做好,甚至引以为豪。

如来园活动时,教师可以轮流请幼儿担当“值日生”等工作,工作的内容包括晨间给动物角添加饲料,给植物角浇水,帮助教师擦桌子、玩具;集体活动时分发玩具,收拾整理图书等;户外体育游戏时分发收放玩器具;进餐时分发碗、碟、饭菜,清理桌面等;起床活动中,让幼儿帮助别人系鞋带,扣扣子,整理床铺,为上卫生间的幼儿取手纸等等。幼儿在教师的`委派下,服务工作的热情很高,甚至把服务的机会当成了一项光荣的使命,在工作时感到无比荣耀和兴奋。

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服务的内容及种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幼儿进行服务工作的方法和程序。教师在安排“值日生”工作时应注意面向全体,使每位幼儿都有服务的机会,尽量避免幼儿功利思想的产生。

2.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提供机会。

我们在角色游戏中不仅设计了商店服务员、餐厅服务员、讲解员等角色,而且要求其他各个角色都有承担为别人服务的责任。如“娃娃家”中为到访的“客人”服务,为“家庭”中的“孩子”服务;“小课堂”游戏中, “教师”为“学生”服务等诸如此类的服务。教师在组织引导时应强调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对服务的质量提出一定的要求,如:为别人服务时应礼貌热情,服务尽可能地周到细致,让被服务的人感到满意等。这些服务机会大大增强了幼儿对于服务的认识与理解,幼儿逐渐懂得服务的意义,了解服务是一项为帮助他人而做的工作。同时,对他人给予的服务,也会珍惜并产生感激之情。

下一页。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策略论文

根据几年的教育经验,我发现有良好性格的孩子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都比较强,这种良好性格包括开朗、自信、友爱、平等以及探索精神,具有这种品质的孩子会主动与别人合作,而且会合作得很好。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是促进幼儿迈向合作的必备条件。

2、教给幼儿正确的合作方法。

合作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所以不能随心所欲。在一次教学活动延伸中,我让孩子们分组合作做画,给一棵大树添画树叶,结果只有一组孩子在真正地合作,他们在商量分工,分别完成大树的某一部分。而其余几组幼儿虽然都在同一棵树上做画,但却在各行其是,并未真正合作。我便让合作得较好的孩子向大家介绍他们的方法,然后再进行示范合作,结果孩子们马上明白应该怎样和别人合作了。由此可见,教给幼儿正确的合作方法非常重要。

3、充分利用幼儿活动中的合作机会。

幼儿在一起游戏、学习,所以彼此间合作的机会很多。但是教师如果不善于捕捉的话,就会错失很多良机,比如孩子们都喜欢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这就需要每一个幼儿都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因为孩子们都喜欢扮演猫和老鼠,却不愿意拉圈,我便让孩子们换位,试一试别人不合作时,自己如何游戏,通过事实教育让孩子懂得,游戏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大家的合作。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安排创造合作的机会。

4、帮助幼儿形成很好的合作态度。

一般地,在体育游戏和角色游戏中,孩子们合作比较好,但是在建构游戏中,往往会出现合作的不愉快。究其原因,便是合作态度的问题,因为矛盾往往发生在游戏材料比较缺乏时,孩子们会将一部分游戏材料据为己有,担心一合作,就没自己的份了。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帮助幼儿消除一些顾虑,必要时教师参加游戏,示范合作,引导拒绝合作的幼儿和老师一起游戏,逐步形成良好的合作态度。

5、向幼儿充分展示合作的成果。

教师要充分肯定孩子们的每一次合作,哪怕是一点点成果,也要展示给孩子们,让他们体验合作的快乐和成功,激发孩子们还想合作的愿望,在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充分肯定中,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策略论文

摘要:在幼儿时期实施环保教育有许多方法和手段,文章认为,只有正确把握幼儿接受环保概念的心理尺度,并通过主题活动,营造与此心理相适应的自然环境让幼儿参与其中,只有两者同步发展,才能使幼儿环保教育取得明显的成果。首先,通过主题活动使幼儿亲身感受自然,逐步培养幼儿与自然的感情;在与自然建立了感情的基础上,才可以把爱护自然、保护绿色环境、理解环境等内容纳入教育教学中,让幼儿逐步掌握最基本的环境常识和环保方法。最后,再把环保教育从小的主题活动推广到大的自然社会,把环保意识由刻意培养转换成习惯意识。本文论证过程严谨、逻辑清晰,事例来自教学一线,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环保意识主题活动幼儿。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与身体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幼儿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对自身生活的环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能对周围环境中的美与丑做出适度的评价。因此,幼教工作者有义务让他们如实地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状况,通过教育使他们具备必要的环保意识与习惯,使他们成为美好环境的缔造者和维护者。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直以身作则教育幼儿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改变生活观念,树立幼儿环保意识。

如何使幼儿从小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在众多教育方法和手段中,通过主题活动实施环保教育是培养幼儿树立环保意识非常有效的途径。

一、通过主题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自然,逐步培养幼儿与自然的感情,增强美化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如,在《种子的秘密》这一主题活动中,我特意在教室里为幼儿们开辟了一个自然角,利用废旧物品(如,奶粉罐、蛋糕盒等)播上植物的种子,采用分组的方法让幼儿比赛看谁照顾的小植物最早开花。结果,幼儿们兴趣大增,为了赢得比赛,每个人都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宝贝那样为自己的小植物浇水、晒太阳,而且,每天都会对比和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另外,因为是多人照顾小植物,时间一久,各个成员就照顾小植物还会产生意见分歧,如,在第2小组就发生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个幼儿说,中午太阳太晒了,小植物肯定象人一样很口渴,我们应该给它浇水,而另一个幼儿则说,我爷爷说了,中午太阳晒的时候不能浇水,不然花会死掉的,两个人为此还争执不下。还有一个小组的一个幼儿从自己的爷爷那里了解到,要想使植物早开花,除了浇水和晒太阳这些日常的管理外,还要给植物施肥,于是,他从家里带来化肥给他们组的小植物“补充营养”,但由于化肥的量施得过多,他们组的小植物第二天就死掉了,这个小组的成员们都伤心的哭了。从最初对植物的熟视无睹,到植物死了都会哭,可见幼儿们对植物真正地产生了感情,而最终获胜的那个小组的幼儿们更是因为自己照顾的小植物最早开花产生了极强了荣誉感。

照顾小植物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幼儿们与自然界的感情,同时也让他们掌握了许多关于植物的知识,学会了用绘画、口述等多种方法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和求知的兴趣。

二、在与自然建立了感情的基础上,可以把爱护自然、保护绿色环境、理解环境等内容纳入教育教学中,并通过主题活动使其对环保的广度和深度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1、通过主题活动帮助幼儿懂得基本的生物和环境诸因素(水、土、温度、阳光等)的关系。

在学习《青蛙》后,我结合班上幼儿带来的小蝌蚪进行认识和爱护小动物的主题活动,通过观看图片和录像,幼儿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到青蛙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等,了解到青蛙以虫为食,在它的一生中,要捕食许多害虫,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不但不能杀青蛙、吃青蛙,而且还要很好地保护青蛙。吃青蛙和贩卖青蛙都是犯法的行为。从这以后,孩子们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注意保护青蛙,并能制止父母在菜市场买青蛙。再如,通过主题活动《树》,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树的外形特征、生活条件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了解树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加深幼儿对树的了解。类似活动还有《种子的秘密》、《绿色家园》等。

2、通过主题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幼儿爱护、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方法。

保护环境,维护人类的绿色家园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大家有实际的行动,幼教工作者有义务帮助幼儿从小掌握最基本的保护环境的正确方法,例如,最开始可以从教幼儿不践踏草地、不乱吐口香糖等最基本的方法入手,随后逐渐上升为教幼儿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废旧电池如何回收等更高层次的环保方法。同时,也可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在直观有趣、积极愉快的活动中主动接受教育。如,“比一比,谁最会利用废旧物——元宵节的灯笼制作比赛”、“为了美好的明天——师生环保运动会”、“学做地球小主人——环保游园会”、“我是环保小主人——绿色环保手工制作比赛”等等。这些渗透着环保教育内容的活动丝毫没有说教的痕迹,幼儿们在愉快、宽松的环境里既获得了知识,又接受了环保教育。而对那些幼儿们目前还无法参与的环保行动,老师们要善于创造机会让幼儿亲身感受,可以通过参观、放幻灯、放录像等形式进行教育,如,引导幼儿去看一看工厂烟囱中冒出的滚滚浓烟、河流中发臭的污水、组织幼儿看保护森林、保护草地、绿化环境和保护野生动物等的幻灯、录像,使幼儿接受直观形象的生态环境教育。

三、通过主题活动和随机教育,使幼儿的环保行动由刻意培养变成自觉的行为习惯。

如,在一次手工活动后,我发现满地的纸屑无人理睬,就抓住这一现象给幼儿们上一节有关的“纸”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动让幼儿们了解了纸的用途及造纸的原理,同时了解到浪费纸是一种污染环境的行为。在如何节约用纸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还设计了游戏《我和报纸一起玩》,通过游戏让幼儿知道废纸是可以再次利用的。我们还特别设计了一个纸篓箱让幼儿将废纸都放进纸篓,统计比较一天里班级浪费的纸张数量。在这项让幼儿长期参与活动中,幼儿们体验到了变废为宝的乐趣,逐渐养成了珍惜资源的好习惯。

处处有教育,处处是环保,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对幼儿进不进行环保教育效果大为不同。如,我们班的丁照伦小朋友,现在的环保意识较以往有了明显增强,现在,他不但自己不乱扔果皮、浪费纸张,看到别人乱摘花草,还会加以劝阻。有一次,他妈妈送他去幼儿园,在大门口,他妈妈将他盛早饭的塑料袋随手扔在地上,丁照伦看见了赶紧跑回去拣了起来,并“教训”起了自己的妈妈,随后将塑料袋扔进了垃圾筒。试问,一个没有受过环保教育的孩子能做到这一点吗?在幼儿们日渐形成的环保习惯中,家长们也潜移默化地深受感染,在家里尽可能的减少用塑料制品,并会妥善处理塑料垃圾,养成了良好的保护环境的习惯。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人类生存的地球能否永葆绿色的青春,取决于今天幼儿们心灵绿意的深浅。知识就是力量,绿色的知识就是绿色的力量。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意识,共同维护我们绿色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史慧中《谈幼儿园的素质教育》(科学普及出版社)。

2、《幼儿园教育指导钢要》(试行)。

3、武志同《热爱我们共有的家园》(中国环境出版社)。

4、王梅《让环境和材料与幼儿对话》。

5、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策略论文

(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

每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对应着一个算法,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研究算法。时常学生会问老师您的解答是怎样想到的?我怎么就想不到呢?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解题时不知道自己是否要遵循什么规则与方法,误打误撞就把数学问题解决了。数学解题,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心智活动,要求解题者遵守一定的解题规则。学生解题规则的自觉遵守是解题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解题教学时应当培养学生的算法意识,促进学生解题规则的不自觉遵守转化为有意识、有目的、有策略的运用。下面以一节公开课的片段为例,谈谈笔者对培养学生算法意识的几点体会。

一、案例实录。

人教a版必修四平面向量复习课。

教师话音未落,部分学生不耐烦地小声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想一题多解?”

教师默然,以学定教嘛,就让学生思考下面问题:

例题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d=1,∠bad=60°,e为cd的中点,若,则ab的长为学生思考,教师巡视,发现用基底表示向量的学生解题思路明确,解题过程在有序进行。选择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生,部分由于建立坐标系时原点选择不妥,点的坐标不好表示,以为方法不对,正在困惑着。

教师:向量问题如果平面直角坐标系不好建立时,应当选择一组基底,把所要求的向量用基底表示出来,应用向量数量积的运算规则运算,就可以求出ab的长。当然建立恰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设,完全可以求出a,b,c,d的坐标。

教师:解决向量问题的主要思路是建立直角坐标系或用基底表示向量,当平面直角坐标系不好建立时,用基底来表示向量是常规解法。事实上,一组基底也是一个坐标系,只不过是斜坐标系。

二、反思与对策。

复习课上教师常对学生会做但解法冗长、会做但做不全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优化解法,总结解题规则。但学生经常把答案正确的数学问题、会做但做不全的数学问题、会做但得不出结论的问题都当成自己掌握了问题解法,不希望教师在课堂上帮助他们优化解题思路,归纳解题规则。课堂上,只喜欢教师分析讲解思路不清晰的数学问题,喜欢听讲解题方法,不喜欢听讲为什么这么解,不喜欢遵守解题规则。学生做练习只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解题生搬硬套,遇到不顺手的问题不从解题方法、解题规则上寻找思路,而是百度搜索,拍提神器,参考书抄写,并不在乎练习完成的质量。课余时间无所事事,不想看书,更谈不上对所学知识、思想方法、解题规则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内化吸收。

学生是鲜活的,不断变化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独特的思维空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学生思维差异,使学生明确算法是解决某一个或一类数学问题的一种程序化方法。比如,帮助学生总结向量问题的算法主要是建立坐标系或选择一组基底,那么遇到向量问题,学生思路清晰,就可以避免解题误打误撞。事实上,学生解题或多或少都在不自觉地应用着算法思想,只是缺乏从算法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课堂教学应该促使学生讲规则地学,遵守规则解题,培养学生的算法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利用问题驱动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则,培养算法意识。

本节课教师课堂教学预设是先讲例题1的解法1和解法2(即用基底表示向量),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决向量问题的两种解法,接着用例题2当堂巩固训练。但课堂上学生认为会做的题目不需要老师花时间讲解,课堂生成了新问题,教师的课堂预设无法实施。学生会做的题目要不要讲,关键在于讲什么。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重点在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总结解题规则清晰算法。例题1属于简单问题,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清解题规则,明确算法。教师可从问题本质入手,利用问题驱动,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化被动听为主动思考,帮助学生理清解题规则,培养算法意识。

上课伊始,教师直接展示两种解法,学生阅读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解法1的解题依据是什么?

(2)解法2中,向量用哪一组基底表示比较好?

(3)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条件是什么?

(4)你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

小组交流讨论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向量数量积两种计算方法的条件:如果模长和夹角已知或容易求,就选择公式求解;若向量坐标已知或平面直角坐标系容易建立,就选择公式=x1x2+y1y2求解;既有模长和夹角,又有向量坐标,就要联合两个公式求解。向量既有代数性质又有几何意义,恰好体现在向量数量积的两个计算公式上,向量的数量积是利用向量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工具。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能力被激活,知道了求向量数量积可以根据已知条件选择不同的算法。此时教师抛出问题2,学生解题时底气充足,解题规则清楚,算法明确,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一题多解帮助学生整理解题规则,突出算法思想。

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对数学问题的想法也五花八门,所使用的解题方法必然是多样的。一题多解是指从多种知识、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答同一个问题的思考方法。一题多解,充分揭示数学问题的丰富内涵,展示数学问题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题多解,突出算法思想,能开拓学生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问题。如,在复习选修4-5不等式选讲时,可用例3归纳不等式证明常用的.方法。

3.多题一解帮助学生辨析解题规则,展示算法魅力。

培养数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过多的解题训练,反而会制约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对典型例题解法的总结、回味与提炼,能使学生变重解题的数量为重解题的质量。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力求做到解决一道题,悟出一些方法、道理和算法。在数学教学中,通过适当的多题一解训练,引导学生对某一类型问题固化某一种解法或算法。比如,圆锥曲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最值、零点与单调性问题等都有相类似的解法和算法,充分展示算法的魅力。

4.一题多变帮助学生认准解题规则,感受算法思想。

一题多变是指对原来问题的条件或结论的知识载体进行引申,把相关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变出的问题结构与原题基本相同的一种变题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改变例题中部分条件或者结论,形成新问题,帮助学生认准解题规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感受算法思想。例如,在复习恒成立问题时,可由以下例题教学变式训练。

例题4:当x1时,不等式恒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变式一:当x3时,不等式恒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为。

变式二:已知函数f(x)=x2-(1+a)x+1+a,若f(x)0在区间r上恒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变式三:已知函数f(x)=x2-(1+a)x+1+a,若f(x)0在区间(1,+∞)上恒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变式四:已知函数f(x)=x2-(1+a)x+1+a,若f(x)0在区间(1,+∞)上有解,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总之,自觉应用算法思想,遵守解题规则,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解题时误打误撞,节省解题时间,提高解题效率。解题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指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优化解题思路,提炼解题规律,最终习得解题规则和算法思想。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策略论文

摘要:众所周之,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是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有的甚至还有保姆或得到其他更多的人的照顾和关爱;所以,幼儿在生活自理上很差,有的可以说是一点也不会,在行为规则意识执行能力方面都很欠缺。因此,孩子入园后的盥洗、解便、进餐、午睡等环节就成为小班教师工作的难点,同时也是我们生活常规以及行为规则意识建立的关键环节。《幼儿园教育纲要》中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的第九条--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其中: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因为幼儿进入幼儿园,改变了他原有的生活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习惯相对容易;另外小班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一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小班的常规及行为规则意识建立好了,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最初阶段,是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幼儿种种健全心理的重要时期。抓住幼儿期这个黄金季节,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规则意识,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新生入园是幼儿从家庭个体活动进入集体活动的开始,是他们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着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儿童能够学的而有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幼儿园也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培养幼儿,使其形成一定的社会规范,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儿童成长为社会人,必须面临在众多的规则中适应,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新《纲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通过学习思考,我们认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重在让学会自主管理。

小班幼儿入园不久,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一样的学习和生活影响,许多幼儿身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行为问题,加上幼儿年龄小,行为自控能力差,认知水平的局限性,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幼儿不能理解和接受,因此常常出现行为上的偏差,都有些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遵守集体的规则。根据幼儿的现状,我们应该注意对幼儿的需要给予满足,对他们的不良行为给予制止,促使他们生活在一个和睦、相互给予爱的环境之中,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则意识。因此,在小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形成一些规则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环境教育。

创设互动环境,促进幼儿生活规则意识的形成幼儿园里有秩序、整洁欢乐的教育环境,有规律的生活、人与人之间文明友爱的相互关系是培养幼儿良好规则习惯的重要条件。环境是最好的老师,适宜的环境能引领幼儿自主地参与。我们就在走廊和活动室内进行了相应的环境创设;以吸引家长和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图书区我们为幼儿提供良好行为习惯和幼儿礼仪交往方面的书籍。在我们对幼儿进行讲解和孩子们在翻看的过程中,让幼儿对良好行为和幼儿礼仪有个初步了解。我们还把礼仪规则教育每个方面的内容画成图片,装饰在教室的各处墙面上。墙上那热情待客的小白兔、排队喝水、洗手的各种小动物形象都深深吸引了孩子们,感染了他们。我园设置的“礼貌用语”告示牌,将日常礼貌用语布置在幼儿园的各个醒目的场所。早上来园主动问老师好的宝宝,我们就会把宝宝的照片张贴主题墙上,成为大家羡慕的“小明星。”活动室内“幼儿园里我最棒”栏目的创设吸引了全体幼儿;我们把班里孩子们应该遵守的幼儿行为规则,用图片的形式张贴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看到图片中的自己和同伴非常的兴奋,照片贴在这里,对于孩子们是约束,同时更是激励。不用太多的说教,孩子们就明白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二、活动教育。

一日活动渗透随机教育,逐渐形成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规则意识不是教师强加于幼儿的,而是需要幼儿通过认知、理解而产生的一种正确的、自发性的外在行为表现的活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对幼儿多观察,多注意,随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做到及时发现,给予及时表扬鼓励及纠正,让幼儿的良好行为得以巩固并发扬。活动中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任何规则意识的养成,必须通过幼儿亲眼看、亲耳听、亲身实践,通过在多次体验中反复积累,最终把外在的行为表现真正内化成稳定的心理品质。我们开展的具体活动有1、“我最棒”主题活动;2、“礼貌宝宝”体验活动;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实践活动。在开展活动中,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方法:

1、设标志法。对刚入园的孩子选择他们自己的照片,作为自己毛巾、水杯的标记,做到不随便使用别人的毛巾、水杯;并把班级常用物品贴上幼儿熟悉又喜欢的动物图片固定好摆放的位置。例如在各个活动区贴上不同的标志的图片,让幼儿简单了解各个活动区的内容、玩法以及规则等。活动后能按图片标志进行归类整理。多次实践操作后,使幼儿对摆放的位置产生深刻印象,以至不会弄错。

2、榜样示范法。采用有趣的榜样法,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如在幼儿点名时,教师先点能力较强的幼儿,请他做示范,并及时给予肯定;由于幼儿好模仿的特点,鼓励其他幼儿大胆模仿,既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又使幼儿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一些生活常规。

3、儿歌比喻法。在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时,我们经常结合幼儿各环节的情况,创编通俗、易懂的儿歌内容,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如洗手儿歌“水龙头,哗啦啦,洗手指,洗手腕,手心手背搓一搓,甩甩小手擦干净。”还有午睡儿歌:“睡觉啦,先尿尿,再学小猫轻轻走,嘘…嘘…。”这些儿歌简单易记,受幼儿喜爱,也使他们能逐步掌握了洗手、午睡的方法与要求。4、游戏活动法。利用幼儿喜欢的教学游戏开展活动。如在组织玩“开火车”的游戏时,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小手一个一个迅速的搭着肩膀排成一列火车(纵队),不仅排队速度快了,一些喜欢乱跑的孩子也很快的加入到火车的队伍中来。这样反复的游戏,让幼儿知道自己行为要和集体保持一致的规则意识。在音乐游戏“拔萝卜”活动中,以“扮演其中角色”的形式开始,礼貌邀请同伴来帮忙的情景展开,使幼儿体会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同时感受劳动后的喜悦,从而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让幼儿逐渐养成在园一日生活的各项常规习惯。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策略论文

人们离不开良好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的质量高低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但是,由于社经济的发展与环境没有同共进行,导致环境糟到了破坏,水、空气、食品等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资源大幅度减少、物种也在每年大量减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对学生的环保教育要从小抓起,我园非常注重对幼儿的环境意识培养,并成立了有关课题进行研究,全园老师与幼儿一起行动,切实做好环保教育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与研究,我们的幼儿环保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把环保教育当成幼儿的一项特色来抓。

1.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环保教育目标。

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并不是让幼儿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给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可以了,从情感上让他们热爱我们的环境。幼儿认识世界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经验不足,但情感可以培养,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以幼儿的情感为主。把幼儿领进大自然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行为文明习惯要养成,比如不乱扔垃圾等。联系社家长共同与幼儿一起热爱我们的生活环境。

2.选择适合幼儿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环保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毕竟是一个大学问,他们可能从意识上无法认识到环保对他们的重要性,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他们身边的事情做起,选择合理的教育内容进行教学使幼儿形成环保意识。比如,与环保有关的土、沙、石、植物是学生常见的事物,而且,对之些事物的研究是很多幼儿园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在进行这方面的`环保教育时,不是单纯的对他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游戏,也不是简单的学习这些事物的知识就可以了,而是更深层次的挖掘。可以把不同质的土种同一种花可以让孩子们认识园中的花坛,可以把泥土用来做各种玩具造房子等。下雨过后,把幼儿领出室外,体验泥泞带给他们的困难,再让他们了解泥土是可以孕育生命的东西,幼儿会转变对泥土的看法,从而更珍视泥土,形成不践踏泥土、花草的好习惯。通过种种活动,要让幼儿体会到,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可爱的,我们要用美的眼光发现它们的可爱之处,从而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他们。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让幼儿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发现与感受万物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形成一种珍视的观念,对自己的行为起到制约作用。再比如,贴近孩子生活的内容很多,当我们发现浓烟滚滚出来的时候,问他们烟从哪里来,我们的呼吸的空气需要这些浓烟吗,当看到河里的水已经变浑的时候,问他们为什么会变成污水,我们能喝这样的水吗?以这内容作用辅助内容,让幼儿对周围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二、从多方位进行环保教育。

1.注重对幼儿的环境建设。

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首先我是让孩子们看得见,为此,我们先把幼儿园打造成一个绿色的家园,当孩子们从早晨步入幼儿园大门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干净整洁的园舍和绿色的草坪、五颜六色的鲜花,当然在冬天也可以看到充满绿意的冬青树、还有一片茂密的小竹林。为了让孩子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我园引进很多的果树,如石榴树、桃树、苹果树等,夏天小孩子们种植的向日蔡冲着太阳发出灿烂的笑容。为了让孩子们体验绿色,让他们动手保护绿色,经常带领他们为花草树木浇水、松土,到了秋天分享丰盛的果实。植物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动物是环境的重要标志,我园不仅有植物,还喂养了一批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们喜欢小白兔,喜欢小山羊,也喜欢会说话的小鹦鹉,也喜欢成群结队的鸽子。这些小动物在我园应有尽有。上课时,让小朋友亲手采取园里的草为另小兔子,用一把把高梁吸引成群的鸽子,小动物们为幼儿园增添了喜庆的色彩。为了让外来的小动物在我们幼儿园安家,我们还特意在大树上安装了鸟巢,很多小鸟在这里安了家,与小朋友们成为了好朋友。幼儿园成为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这样的环境在潜移默化的对孩子们实施着环保教育。

2.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建设幼儿园活动园地。

垃圾是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废品,虽说是废品,但也有部分垃圾具有利用价值,只要我们细心去发现,可以变废为宝,为此,我们把在幼儿园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分类,每次打扫不卫生的时候,就教育孩子们把垃圾分类出来,并搜集那些无毒且可以再次利用的废旧物品,经过简单的加工,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活动材料。

3.幼儿园与家庭共同落实对幼儿环保教育。

幼儿的生活中幼儿园是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还要包括家庭,所以幼儿园的教育需要家庭的帮助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同样,环保教育也需要幼儿园与家庭联手。我园在环保教育时,非常注重家园的联系。比如我们在园内开辟宣传栏,可以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在家里完成,这等于是家长伸出了援助之手,以引起家长朋友的重视。我们还在每年的春天,此时鸟语花香,向孩子人发出爱鸟的倡议,向孩子们保护鸟类的重要性,保护鸟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用实际行为告诉孩子们人与动物共有一个家,只有我们和它们和谐共处了,我们才会受到大自然的恩惠。通过与家长的联系,配合幼儿的工作,与孩子一起来保护我们的大自然。总之,对幼儿的环保教育对于以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应该从幼儿起就要抓好环保教育,我幼儿园通过几年的对幼儿的环保教育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知道地球只有一个,知道了染污的概念与危害,并能从自身小事做起做好环保工作。对幼儿的环保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坚持走下去。

参考文献:。

[1]许琴.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10)。

[2]张俊.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的问题与思考[j].幼儿教育,(03)。

[3]吴建成.谈谈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j].早期教育,(11)。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

【内容提要】随着幼儿园互动性环境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探索和实践,我们发现来自于幼儿兴趣而生成的主题活动拓展了课程的领域,是一种成功的、有利于幼儿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的教学活动,在这种主题背景下教育形式才真正体现了孩子们学习的主体性。大班幼儿已经有很强的辨别、分析、思考、探索能力,幼儿生活在班级的集体中,个人行为与集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为了保证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能有序、安全,使幼儿的互督、自律的守规行为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在激发幼儿自主性学习的同时,培养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已十分有意义。本文从大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方法、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做出了初步的尝试,帮助大班幼儿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

中国有句古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人类社会性发展中一个重要内容。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学会掌握和遵守一些社会规范,如:道德、习俗、纪律、法律等,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被社会所接纳。较长时间以来,幼儿园较偏重对守规行为的培养,忽视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其实,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规则意识决定守规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当幼儿规则意识建立后,自然而然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就发展了。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发展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新《纲要》社会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前我们为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常常以规则的利他性来裁判幼儿行为,而忽略了让幼儿自己去体验规则的公正和互惠,使幼儿以为规则总是利于别人的,于是他最终学会的总是用规则来要求别人,没有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实际上,不从内在动机出发,不让幼儿体验到内在需要得到满足的快乐,幼儿则会长久地停留在他律的水平上。要激发幼儿内在动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制力、专注性、良好的秩序、合作的精神必须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要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从孩子兴趣和需要出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自主选择,幼儿才会逐步产生主体意识。一个独立的人,意味着他有自信,从而摆脱依赖,得以自主,具有自制力的人,意味着他的行为是自觉而非被动的,是自律而非受他人控制的,因而他往往能为实现一个目标而自觉付出。

由于大班幼儿已经有很强的辨别、分析、思考、探索能力,幼儿生活在班级的集体中,个人行为与集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为了保证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能有序、安全,使幼儿的互督、自律的守规行为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在激发幼儿自主性学习的同时,培养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已十分有意义。

(一)引导幼儿参与制定规则。

幼儿生活在班级的集体中,为了保证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能有序、安全,有许多需要遵守的规则,而孩子的日常规则执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孩子此时按个人的意愿和行为行事。所以让孩子通过讨论,自己制定各项活动的规则是非常重要的事。在出现问题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选择解决的方法。从而制定新的规则,并用文字或符号语言记录下来,贴在活动室相应的位置。如玩具摆放的规则,教师把它交给由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只有在他们参与下建立的规则要求,才能真正被其接受。幼儿在一种有限制但又相对自由的、有序的环境里,才能快乐、满足。

(二)帮助幼儿理解规则的意义,内化规则的要求。

1.强化规则意识,使幼儿对规则产生积极的情感。

只有使幼儿认识到规则协调了自己与同伴的关系,使活动更顺利,与人与己都有利,才能有被动变为主动,规则才具有实际意义。我们主要应用两种手段:

(1)专题性教育。

比如以下案例活动中就充分体现了在主题背景下运用专题性教育的规则意识的培养。

关于作品该放几天的规则制定。

在进行活动区时,乐乐小朋友发现一只用“神奇编织”组合搭好的大恐龙玩具,想给它拆掉,在一旁的晨晨小朋友发现了他的举动,就说:“你不能这样做,大恐龙是郑文航搭的,我认为你应该得到航航的同意。”老师也注意到了他们两人的谈话,于是以邀请幼儿开会,解决问题为召集行事,教师提出:“这是航航搭好的大恐龙,这样的作品你们觉得放几天可以拆掉?”(教师提出问题)孩子们开始各抒已见,(孩子们规定规则)有的提议:“放3天,因为这样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让别人记住你的作品。”有的建议:“放1天,因为别的小朋友也可以玩这样的玩具”等等。最后,老师请大家说出各自的理由,用举手表决的方法,通过了大部分小朋友放3天的意见,而那些原先不同意的小朋友也开始改变了自己的主意,服从大家的意见。

教师的分析与反思:

当孩子之间有冲突时,是培养孩子适应解决问题的有利时机,如果这样的争持是一种输赢现象,它其实是一种竞争,在幼儿身上会产生很多负面的情感行为,可就是因为教师尊重了每个幼儿的意见,把制定规则机会给了孩子,运用了有效的方法让孩子之间进行交流。相互告诉各自是怎么想的,现在心里感受如何,让孩子进行语言情感交流,是教师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了机会让孩子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肯定、归纳,最后,把权力交给了孩子,让他们想出一个使大家都同意的规则,达到双赢目的。

上列案例在看看、想想、讲讲、做做的活动中渗透规则意识的培养,通过讨论某一事件,讨论原因“为什么不好”,“该怎么做才行”。结合制定好的规则,通过实践活动来解决问题。

(2)渗透性教育。

规则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在日常教育中发现问题并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很重要。有一次,我们组织孩子们参观中山小学,去之前,老师向大家提出了安全、个人文明行为等方面的规则,结果还是有小朋友没有自觉遵守规则。在活动进行中,老师将大家的行为和吵嚷声都记录下来,回到幼儿园再讲给大家听,一开始小朋友觉得很有趣,过了一会儿,就有人说:“我看见鑫鑫参观操场在搞破坏。”有人说:“听课时,小朋友在说话。”于是就请大家谈谈感想,许多小朋友认为说话会影响哥哥姐姐上课的,而且会影响别的小朋友参观,说话的小朋友感到不好意思,鑫鑫小朋友听了大家的讨论,感到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在日常活动中随时提醒幼儿遵守规则,如垃圾放在垃圾筒里,地上玩具拣起来等一些规则的制定,都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形成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

2.让环境感染幼儿的行为。

幼儿在活动室内外能否自主学习,当然要视教师所设计的活动而定,但环境中的规划和设计无疑是感染幼儿行为很重要的关键,只有让幼儿明确规则的具体要求,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才能使幼儿真正内化规则意识,真正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1)通过分割的环境暗示,来避免由于幼儿拥挤而引起争执和矛盾。

在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过程中,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把教室划分为动静区,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材料,我们把活动区合理地分割开来,并保持通畅,使幼儿知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到合适的场地选择活动内容等具体要求。在区域内挂上适量的工作牌;将座位安排成半圆形,让幼儿可以看到彼此及展示的.物品,同时可以起到鼓励幼儿参与的作用等。

(2)通过设计标志的环境暗示。

通过设计标志的环境暗示,可以提醒幼儿自觉遵守把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的规则,玩好后整理物品的规则,形成互督行为。

为指引幼儿进行合作的行为,我们根据班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在活动区玩出的半成品该怎样提醒别人不要破坏?”“怎样提醒小朋友用肥皂洗手?”“如何提醒大家爱护自然角的植物?”“如何提醒大家因地滑而滑跤?”等等一些急于需要解决的问题,孩子们通过讨论,自己设计标志来提醒自己和大家都来遵守需要注意的规则。

(一)保证规则中的适应性原则。

一张一弛是生活之道,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也应如此。幼儿是活泼的,制定规则并不是将他们管死,如同我们教师手中的一块块泥巴,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捏什么就捏什么,而是在必要的规则要求下,给幼儿充分的选择和自由创造的机会。我们在一日生活的安排中多给幼儿自主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让幼儿自由交谈、自由游戏。如:在区域活动时,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活动形式以及合作伙伴,在每天饭前饭后的时间,我们的规则是不大声喧闹,不影响同伴进餐,幼儿可以自由地与同伴讲话、说笑,玩自己的玩具。幼儿虽然生活在规则下,但仍充满自由,有张有弛,他们并不觉得受拘束。

(二)注重规则中的个体差异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一般会根据规则的性质和孩子的实际情况,面对集体颁布规则和要求,同时,教师会根据幼儿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采用个别指导的教育,更亲近孩子、更尊重孩子个性的方式、更有助于幼儿将规则要求转化为自身愿望的一部分。如:劳动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自选的活动区展开了劳动,动作快的小朋友早早地把自己份内的活动区擦干净了,而一些动作比较慢的孩子还在认真地劳动着,这时候,老师就会问那些还在劳动的小朋友:“你们需要帮忙吗?”有些孩子会说:“我需要你们的帮忙。”也有些孩子觉得这是自己的事,不需要别人帮忙。劳动结束后,得到别人帮助的孩子会感到高兴,而不需要帮助的孩子也会为自己完成了劳动任务感到高兴。由于老师尊重了不同个性的孩子们,使孩子们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遵守劳动规则,由于孩子们都知道我们劳动的意义,所以每次劳动活动时,孩子们都会自觉遵守劳动规则,完成劳动任务,使我们的教室变得既清洁又美观。

(三)把握规则与尊重的和谐统一原则。

规则中体现尊重,尊重里伴随规则,规则和尊重是和谐统一的,没有尊重的规则,它是僵化的、过时的传统。比如,教师要求幼儿“规规矩矩”地坐着:双手平放在腿上,挺直腰板,紧闭嘴唇,举手发言时,手要统一老师的标准举,否则不准发言,甚至还要练习举手的常规。有的孩子因为积极发言,或一时冲动抢断别人的话,就会遭到批评。幼儿不明所以地被迫遵守着各种各样的老掉牙的“规矩”,没有“为什么”,只有“你必须”、“你应该”、“你不能”。请看下面两种方法制定的规则,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同的,“不能看书、上课不准插嘴、不要破坏玩具”和“请在需要时间看书、上课请举手发言、请轻拿轻放、爱护玩具”,这两种规则的制定看上去虽然讲的同一件事,但是前者有利用强势压迫使人服从的感觉,这种披着教育外衣的精神强制只能导致儿童心灵的压抑与封闭;而后者有着尊重的成分,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的,使幼儿意识到自己是规则的收益者,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制定规则时要事先计划、明确目标。

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有一个理解、练习、深化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因为,孩子先入为主,作法一旦形成,更改时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因此教师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制定班级规则之前,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一旦让幼儿执行,就不要随便更改,且坚持不懈。如班上有两位小朋友做任何事动作都很慢的现象,于是老师采用了由大家讨论制定的作息时间表,使幼儿感到生活内容是可以预知和掌握,从而形成安全感和秩序感,同时做事动作慢的现象逐浙消失了,幼儿规则意识增强了,使规则的实施更快更稳。

(二)以身作则,做幼儿的榜样。

教师是很多幼儿的偶像,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全班幼儿,要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教师应有较强的规则意识,这样才能时常提醒幼儿,一条规则的实施才能落实到实处,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同时要注意主、配班教师的要求应一致。

(三)注意做到一致性、一贯性。

1.主配班老师的一致性要求很重要。只有要求一致,才能使幼儿更明确目标,无论孩子在谁的面前,都能按规则要求去做,深化规则意识。

2.幼儿园和家长要求的一致性、一贯性有利于巩固幼儿的规则意识,在幼儿园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要得到家长的密切合作,才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并使幼儿在将来也能受益。

“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充分说明规则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幼儿现有学习、生活得以有序开展的保证,更是将来成为社会人的必备基础。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断发展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会让他们知道在今后该怎样做,怎样做才是有利于自己与他人,从而最快的适应新环境、新变化。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发展自我管理能力会让孩子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屠美如主编,《向瑞吉欧学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

3.《幼儿园课程改革研究案例》,新时代出版社。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策略论文

(一)咪咪正在玩米老鼠玩具,冲冲走过去对她说:“你的玩具给我玩。”咪咪不肯,冲冲马上从她手中抢过去,咪咪哭着跑了,只剩下冲冲一个人。

从冲冲的行为中我觉得孩子对于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规则意识还没有养成,他不愿意和他人分享,因此往往在争执中失去同伴。

(二)咪咪取了一箩筐的.玩具正玩着,冲冲来了和咪咪玩对他说:“如果你还像上次那样抢玩具,我就不和你一起玩。”冲冲一听,想了想说:“我知道了。”接着他们友好地玩了起来。

第二次游戏中,冲冲由于有了第一次的失败经验(咪咪不再和他一起玩),因此他有了改变。从中可以看出孩子的某些规则意识(如玩玩具)不是靠成人的说教下养成的,有的是在自然、幼儿相互接触的生活、游戏的情景下,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通过自身经历过的情绪体验,真正养成良好的与人交往合作的规则。

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重视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但应避免以说教为主的方法,应避免简单、粗暴、训斥等方法,而应在了解孩子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在适合孩子的可接受能力基础上进行教育,具体地说是通过具体形象化,如榜样刺激、语言暗示等帮助幼儿把规则落实到行为上。同时还应注意规则保持一致,不能随意变换,以免孩子面对不同的规则而无所适从。

作为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无视的家长工作,我们也应重视家园配合,及时地把一些幼儿园内的规则要求告知家长,这样孩子的规则教育就会一定的效果。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策略论文

现代生活的多样性,给了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由此也间接导致了当今中学生违规违纪行为层出不穷,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也一届不如一届。追根究底,恐怕还是源于规则意识的淡漠:不懂得何为规则,不懂得遵守规则,更不懂得破坏规则会造成什么恶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里的“习惯”,不仅指学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行为习惯。为了促使我们的孩子行为习惯向更好的方向转变,为我们的孩子建立一种规则意识势在必行。

有心的老师都发现了,在我们学校,课间活动时打乒乓球的现象很普遍,而有趣的是他们打乒乓球的游戏规则,通过剪刀石头布来确定“王”,后面的同学要想取代“王”,就要与这位同学先打一回合,如果赢了“王”,才有资格打五球,接受其他同学的挑战,如果输了,那只能下台,再排队等下一次。我观察了很长时间,发现没有一个同学不遵守规则的,那怕是脾气很急躁的或者因为客观原因发挥失常的同学也不例外。

如果我们再从孩子的“游戏规则”中所体现出的良好的规则意识进行分析,或许能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培养孩子良好规则意识的途径。

首先,他们遵守的游戏规则是怎么来的?孩子们商量讨论定的。制定者是孩子自己。孩子的“游戏规则”是孩子制定的,是他们之间商讨得出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意见,会互相沟通商榷,直至大家都能接受。这些规则不是任何教科书告诉的,不是别人规定的,也不是成年人代替孩子制定的。由于孩子是自己规则的制定者,所以,他们认可规则,因为这个规则的成型体现了孩子的成就感与参与感,从本质上体现了规则的公平与平等性。基于此,孩子有遵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不是被动的。

其次,不遵守规则会有什么后果?其实孩子们都知道,既然是规则,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规则的约束力表现在其具有一定的惩罚性。孩子们肯定清楚,如果不按规则玩游戏,就会被淘汰出局,多次被淘汰出局,最后就再没有人跟他玩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没有人跟我玩”,被别人排斥在游戏之外,这是一种非常严厉的惩罚。从规则的制定者来看,只有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才能真正的切中他们的要害,才能为孩子遵守规则,从而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提供前提,这也正好体现了“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这一普遍原则;从违反规则的后果来看,违反规则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而这种惩罚由于制定者本身对自己这个群体的了解,往往能切中要害,使得惩罚具有针对性。

反思我们的许多规章制度,有多少是孩子们参与制定的?大都是以我们成人的眼光和成人思维的角度,给孩子们制定了诸如“不能在楼道里追赶打闹”、“上课不能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禁止不假离校”等许多禁止性的规定,而学生只是一个执行者,这种被动的执行带来的后果只能是一种潜在的逆反。如果我们能以以下的思维去尝试,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因为“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

1、约束学生的规定,让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我们学校有一位心理教师在上“交友中要注意的原则”时,就利用了这种方法:他不再先是告诉学生交友的原则是哪些,接着要求学生怎样按照此原则去做,而是先发给每人一个小纸条,让学生写出自己“最想交到的朋友”,然后在全班进行统计,结果是有几位学生成为多人“最好的朋友”,接着教师让大家找一找这些同学为什么能够成为这么多同学的好朋友。通过大家的分析,在这些同学身上找出了许多的优点,教师将学生找出的优点进行归类,就形成了“交友中要注意的原则”。虽然学生找的这些原则,可能不是十分科学或者不是十分完备,但却非常有效,就是因为这是学生自己找出,而且有活生生的现实例子,学生容易接受,那当然就容易做到了。我将此方法进行迁移,用在班规的制定,也让学生每人写几条“你认为我们班同学应该做什么?”(鼓励性规则),“你认为我们班的同学不应该做什么?”(禁止性规则),经过讨论、筛选、归纳确立到最后的执行。这样,以规则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作用,又通过主体间有效的合作,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认识到规则、体验规则。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做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也是规则平等性的重要体现。同样,我们还可以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对学校的课间管理、环境管理等方面。那当然,作为学生不可能一次就能制定出比较规范完整的规则来,但问题是至少这是一种可执行的规则,是被执行者本身认可的规则,即使是不规范、不完整、不全面,也可能通过实践以后再让学生去补充、修正,这个过程又是一次教育的升华与提高,最终一定会有一个比较满意的规则。

2、对于学生无法参与制定的规则,让规则得到学生的认同。比如我经常在讲解规则时试着让学生推测这个规则最初制定的原因,再引导他们从校方从老师的角度去反推,若我们遇见这种行为没有进行处罚意味着什么,从而让学生从根本上能接受这一规定并能理解老师和学校制定规则的初衷。比如我班一个学生因为早恋被取消成绩进步表彰资格,他愤愤不平,认为应该“一事归一事”,我对他说:“你早恋的事闹得人尽皆知,很多同学都知道对不对?”他承认说是的,我又继续引导:“表彰,就意味着成为大家的榜样,成为大家学习的对象,早恋的事闹得人尽皆知,而学校却把你树立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这意味着什么?”他没有说话,过了半晌,说:“我知道了,作为学校,如果继续表彰我,相当于肯定了我的不正当行为”。

3、营造氛围,让学生在集体中强化规则意识。

了解了规则,明白了规则,并一定就意味着有了规则意识,因为规则意识除此之外,重要的是要培养自觉遵守规则的愿望。一方面,学习规则的最终目的是要遵守规则,另一方面,具有规则知识的人并不一定就遵守规则,而可能相反,越能违反规则的人可能就是非常了解规则的人。比如,罪犯中的惯犯,大部分是特别熟悉法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不遵守规则,比没有规则更可怕”。为此利用好学校生活和教育的特性,营造出集体规则氛围,让学生将自律和他律,自主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培养规则意识。比如将“迟到”的相馆规则,例如时间判定、惩罚措施等经过孩子讨论得出后公布给全班以及科任老师,让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衡量的标准,有相关的了解,那么当有孩子迟到时,科任老师和其他孩子都会很清楚“他迟到了”“她应该接受xxx样的迟到处罚”,在这种集体意识集体氛围下,大家都看见了都知道他违反了规则,孩子没有了“侥幸”的可能,只能接受处罚,同时,他受处罚又给与其他同学以警示作用,这样事半功倍,更利于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同时,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既要让学生了解规则知识,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白不遵守规则,是要受到相应惩罚或者付出代价的。

1、适当采取惩罚。制定规则就意味着违反是要受到处罚的。这种惩罚有的是违反当时就会自然产生的,如“用手直接去触高压线”;有的是潜在可能的,如“横穿马路”。不遵守规则同样会产生危害性,这种危害既是对自己的,也是对他人,对社会的。而规则意识的形成往往是在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所以适当远用惩罚的方法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会有好处的,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也是有益的。如对于不按规定打扫卫生的学生,可以在认识到错误的前提下,适当的增加打扫卫生的工作是;对于不维护公共卫生的,可以让其清理和保护公共卫生等。

2、扭转学生的“侥幸心理”。由于大多数违反规则的后果是潜在的、隐性的,所以学生会常常对自己违反规则找出理由或借口。如我今天在马路上靠右行,并没有发生事故;某同学在楼道内打闹并没有造成伤害等,所以我出可以这样去做,不一定会受到“惩罚”。这是我们要教育学生,使其明白,一次不发生并不是不会发生,一旦发生就会付出学生的代价,甚至是生命。还有,学生有时不明白一次与多次、一人与多人、量变与质变的的关系。如不让踩草坪,我怎么踩了一下,草并没有死;不让摇树,某同学摇了一下树怎么没有死等。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如果多人踩草,多人摇树,从都这样结果会怎么样?后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3、注意防范“第一次真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一定要注意对“第一次的”防范与教育。显然,许多不遵守规则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如每一次迟到、第一次闯红灯,第一次……一个人规则意识的缺失,最终可能会轻视人间的一切规则,甚至会走向违法犯罪。对此,作为学校在制定一系列规则的同时,还要有相应的监督措施,不能仅仅只将规则写在低上,挂在墙上。

规则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新话题,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视角。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地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当学生的规则意识则他律转为自律时,素质就会大大提高;当我们外在规则成了内存的行为准则后,我们才能会真正构建起一个处处遵守规则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策略论文

幼儿从一出生,就开始了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成长的过程。成为社会人的一个标志,就是学会自觉遵守全社会一致认同和遵守的生活规则。什么是规则?简言之,规则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特定社会角色为履行义务所必须遵守的规范。

一、在幼儿园教学细节和生动多样的活动中培养规则意识。

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方面,幼儿园无疑是重要的阵地。教师要在充分尊重、理解幼儿的基础上,给他们提出一些必要的规则。教师可与幼儿一起制定在园、在家应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生活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让孩子们理解规则的意义,把这些规则贯穿在孩子的日生活之中。通过反复训练,让这些规则入心、入脑,成为幼儿的习惯,为他们升入小学后自觉地遵守更多的规则做好准备。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要从孩子们日常共同参与的生活情节开始。例如孩子每天入园后,就要求孩子们依照先来后到的顺序领取餐具,然后按照老师事先安排好的位置落座;就餐时,不喜欢吃的东西不能随便倒在地上……在课间自由玩耍中,如果想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要有礼貌地向小朋友提出请求,得到允许后才动手拿去玩。在孩子的生活中充满了与别人、与公共环境的各种联系,有很多应当遵守的“规矩”,教师应当在每一个环节上循循善诱,严格要求,让“规矩”逐渐变成孩子的自觉习惯。

要注重设计多种多样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来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例如,玩游戏“木头人”、“我是小司机”、“判断对与错”等,要求幼儿按规则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参观附近的小学,开展“我要上学了”主题活动,熟悉小学的教室、桌椅、操场、阅览室等环境,和小学生起上课、交流,了解《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学习生活,激发他们入小学的迫切愿望。回园后模仿小学生的生活、上课、游戏及遵守的规则等。除此之外,还可设计一些主题教育,通过孩子的参与,明白规则的用处,了解规则无处不在,遵守规则可以保证人们更好地学习、工作、生活。如:组织参观马路上的车辆、行人、图书馆等,了解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也可通过一些例子教给孩子如何遵守规则,让孩子思考: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从而引起对规则的重视。经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使之内化为各种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环境之一,而家庭也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本着尊重、平等、理解、协商的原则,与家长真诚沟通与合作,建立新型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提升家长对家园同步教育责任的认识,转变其教育观、儿童观,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在社会适应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家长调整时间、情绪、心态,与教师统一教育认识、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让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一车两轮”,真正做到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教育内容、方法、原则、要求和执行任务的规则上同步,使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自觉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三、在家庭、社会教育中培养规则意识。

每一位幼儿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一分子,他们都将会走出家门、走出幼儿园、走进社会的大殿堂。因此我们要和家长一起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以友善、关爱、示范的态度和方式,让孩子从被动接受规则要求转为主动接受规则。此外,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树立孩子的劳动意识。家长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安排一些简单的家务,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他们做不好或是违反了规则时,应正面引导、鼓励他们。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将强制性、必须遵守的规则内化为自主、快乐、自觉的行为和终身受益的习惯。在家中要求孩子养成物品用后要归回原处的好习惯,出家门时要和家人打招呼;要按一定的时间作息等等。家长还可和孩子从最熟悉的生活、环境、游戏中共同商量制定家庭规则,用孩子们共同约定、看得懂的方式记录下来随时提醒、共同遵守。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经历规则产生、执行、完善的过程中建立规则意识,逐渐地使遵守规则成为他们的行为习惯。

“生活处处有教育”。教师、家长要共同配合,共同为孩子营造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开发和利用周边的社区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增强孩子的规则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引导孩子观察、实践和了解成人的榜样作用,帮助幼儿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则,懂得社会生活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规则只有掌握、遵守和适应有关的行为规则,在社会生活中才能获得“自由”。通过规则意识和执行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学会相互谦让、关心、帮助和爱护,学会分享、合作、安慰,逐步有了较强的角色意识,懂得了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第一块基石。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

要培养幼儿的谦让行为,必须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园的日常活动环境。在一日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对幼儿谦让行为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从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入手,和每班教师合作,共同努力,培养幼儿的谦让行为。

(1)环境对幼儿能否健康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小的幼儿对心理环境要求比物质环境的要求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再班级为幼儿创设和谐的班级环境,谦让鼓励的友好关系,给幼儿充分抒发情感,增进交往的空间。让环境给予他们充分表现自我的情感氛围,尊重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的'主动行为,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自身能力,从而提高自我评价水平。总之,老师要善于抓住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相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创设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

(2)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幼儿良好的谦让习惯。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视为“小皇帝”被捧着。但特殊的家庭环境和居住条件,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彼此交往、协作、谦让、友爱的机会。带之而来的是孤僻、任性、依赖、唯我独尊、做事缺乏自信心。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独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时期,谦让的良好习惯更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必备条件。我们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加强对谦让的教育,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谦让习惯,培养他们热爱伙伴、关心集体的情感和行为。

二.欣赏文学作品,引发幼儿情感共鸣。

欣赏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听故事、散文、诗歌,观看木偶剧、动画片等。这些活动都是幼儿喜欢参与、积极性较高的活动。在欣赏这些文学作品是,幼儿往往把自己的情感溶入到有情节的情境中去,比较容易引发情感共鸣……同时,结合日常生活,将作品中的事情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启发幼儿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办。

三.区域活动中为幼儿创造养成谦让好习惯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谦让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谦让。在角色中学习谦让,教师指导中学习谦让。

总之,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幼儿主体的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幼儿解决问题能力和在交往中互相谦让,让幼儿也感触到人与人相处要互相谦让、互相帮助,共同建立和谐谦让的环境,班中充满了友好、团结、谦让的良好气氛。同时幼儿自我调节情绪能力也有所发展,遇事能宽容、大度、谦让、多为别人考虑。在幼儿学会谦让习惯的基础之上,我们会在这一线上继续不断探索,促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好习惯的养成,从而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使每位幼儿健康成长。

在背景下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

一、走进社区,感受和体验规则。

社会行为规则的培养是社会领域教育中一项重要的目标,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社会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行为。幼儿年龄小、模仿力强,对各种行为都带有具体形象性,当他们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不由自主地学会了其中的一些行为和习惯。相反,不论你怎么教,抽象的教学效果都不如他们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和感受的效果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所以,教师要带领孩子走进社区,让社区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让他们感受到规则的存在,萌发幼儿的规则意识。如《参观超市》、《参观小学》、《热闹的马路》、《参观银行》、《参观农贸市场》等,这些活动都很直观、形象地让幼儿感受到许多规则的存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教育很实用,也很具有感染力,能够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互动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教学形式,平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参与社区活动,充分利用社区环境和幼儿进行互动,让他们体验规则,使之在玩中感受社会规则的存在,从而萌发幼儿的规则意识。例如,带领幼儿走进社区,在小区里与花草、喷泉拍拍照,体验社区环境的美;秋天带领幼儿捡树叶,在草地上打打滚,玩玩游戏;和小区里的爷爷奶奶玩一玩健身器械;到超市去买一买东西;参观小学时和小学的哥哥姐姐玩一玩,等等。这些活动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充分自由的空间,使他们感到轻松、快乐,感受到平等,感受到尊重、感受到秩序,等等。由此,使他们在玩中发现其乐趣和美,喜欢社区的环境,促使他们乐意到社区玩。在快乐的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设施、购物排队等规则,感受和体验规则的存在。同时,还提问幼儿思考:社区的环境为什么这么美呢?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实践证明,这种通过互动,让幼儿参与活动、体验规则的方式进行规则意识教育,幼儿更易接受、易消化。

二、把课堂搬进社区,学习和理解规则。

蒙台梭利通过科学观察、验证,发现了儿童成长的自然法则——幼儿具有自我学习、使自己趋于完善的潜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社会教育应该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要创设一个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同时,教师还应尽量把课堂转移到社区环境中,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来学习和理解规则。

社区环境中有许多鲜活的情境,如:社区超市。当幼儿刚进入超市时就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就给了他们一种愉快的心情;幼儿们随着和谐的音乐声看看这、看看那,激发了他们交流的愿望;超市里有许多好看、好玩、好吃的物品,无不吸引他们的.心;漂亮的营业员阿姨看到幼儿都能主动地笑脸相迎、逗逗孩子、询问孩子的需要等;买好物品的人们都能主动、自觉、整齐地排队、有序付款;营业员阿姨把物品装好并微笑送走每一位客人,等等。超市里无论是从人到物还是到整个环境,都能给幼儿一个健康、和谐、关爱、支持的良好氛围,在超市购物付款时,他们没有教师的提醒也能够自觉地和大人一样依次排队付款。

在社区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地发现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幼儿学习规则。例如,笔者在带领幼儿去超市购物时,调皮大王张某某买的东西最多,只见他抱着一包将要掉的东西往收银台跑去,但这时收银台排队的人较多。于是,他利用自己个子矮的优势从人的缝隙中跑到收银台前,后面排队的叔叔故意问他:“小朋友怎么不排队呀?”他说:“因为我的东西要掉了呀!”引起大家捧腹大笑。收银台的阿姨告诉他:“叔叔是先来的,先来的要排在前面,你是后来的当然要排到后面去了。”他不听阿姨的劝告,耍赖地说:“我的东西掉啦,掉到地上啦。”最后,营业员还是让他先付款了。当时,笔者就让小朋友们对张某某的行为进行了讨论。通过讨论和总结,张某某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其他幼儿也理解了为什么要排队,从而进一步认识了规则。

三、把社区搬进课堂,掌握和巩固规则。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中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不仅给幼儿创造了一种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而且幼儿还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活动,给幼儿提供了更多合作交往、解决问题的机会。

当幼儿已经能够认识到规则时,如果不去进一步地掌握和巩固练习,那将会前功尽弃。因此,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和巩固规则,给他们生活、学习、游戏等带来诸多益处和愉悦,就应该让他们经常接触规则。但天天带幼儿进入社区、逛超市那是不现实的,所以要想达到掌握和巩固规则的目的,只有把社区搬到课堂中来,把规则搬到幼儿喜爱的区域活动中。如:在区域活动中开设了天天超市、娃娃银行、话吧、书报厅、邮局、医院等区域游戏,这些活动都很实用。游戏中,幼儿把角色的每一个行为都模仿得淋漓尽致,扮演得形象逼真,满足了幼儿好奇、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使他们在模仿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快乐,同时,幼儿在玩中无形地运用着规则,达到了巩固规则的目的。

区域活动是幼儿活动的“小天地”,在活动时,笔者充分听取幼儿的意见,鼓励幼儿自觉参与环境创设,自己制定游戏规则,进一步巩固规则意识。如:创设“天天超市”,幼儿们自觉把家中的废旧物品如饮料瓶、饼干盒、牛奶箱等带到班中,自己选择摆放地点,他们共同讨论、商讨进入超市的规则。在游戏过程中,他们知道,集体中不能像家里那样随心所欲,必须受到集体规则的约束,并自觉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进行游戏。他们不断地补充物品,不断地完善游戏规则。现在的“超市”可真像是活灵活现的社区超市了,这些“小鬼们”天天玩得不亦乐乎,“超市”成了他们的挚爱。

规则意识的培养只有亲身经历规则情境,让幼儿多次尝试有规则、没有规则或不遵守规则带来的快乐、沮丧、失望,他们才会知道规则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才会知道规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逐步产生对规则的尊重感和认同感,加深对规则的认识,巩固规则意识。

四、再次走进社区,遵守和应用规则。

引导幼儿具备规则意识并且让他们在实践中遵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幼儿头脑里,规则意识和行为规则之间有很大的鸿沟,他们往往不能实践他们遵守规则的愿望,这是因为幼儿的意识、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生活经验还需要进一步的积累等。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需要所有人的努力,幼儿、家庭、社区教育要相互一致,进行正面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幼儿通过公正、公平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目的,得到应有的肯定后,就更容易建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所以教师要再次地带幼儿走进社区,让他们在这个大环境中体验生活与规则,感受成人的肯定,进一步培养其行为规则意识,使他们自觉地遵守和应用规则。

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策略论文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喜好憎恶,在他与别人玩耍、交谈或在自己阅读、游戏时,可以察觉出他虽不爱弹琴却喜欢绘画,虽没有耐性却有创意,虽不擅言词却很热心,把这些蛛丝马迹记录下来,你就能归纳出孩子的性格趋向或者说擅长的一面,从而诱导激发他的潜能。

2.制造机会。

了解孩子的性格趋向与喜好之后,家长别忘了给他机会多加练习,比如:家人生日时,鼓励每个人表演一个节目i每周一晚上家人轮流朗读短文并发表心得;让孩子把当天经历的有趣的事叙述一遍或记录下来。更重要的是,随时给机会让孩子帮你的忙,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如洗碗、拖地、收衣服等。这样越做越熟练,越有自信,孩子才不会退缩在自卑自闭的角落里。

3.耐心等待。

家长既然给孩子机会,就要耐心等待孩子发挥潜力。有些父母一时叫不动孩子做家务事,干脆自己做,嫌孩子不会买东西,索性自己出门,认定孩子念不好书,便帮他一题题复习……久而久之,孩子生出惰性,心想反正父母一定会伸手援助,便乐得坐享其成,让自书的“天资”睡着了。所以,父母在埋怨孩子懒惰时,不妨扪心自问,是否对孩子缺少耐心,把孩子的表现机会“洗劫”一空了。

4.给予鼓励。

当孩子自己动手做、开口说时,家长应该给他肯定的赞美和鼓励的掌声。因为,即使是天才,也需要有一个练习的机会来酝酿信心,而后越走越顺。如果只是一味地打击、批评,孩子会窘迫得抬不起头,再也不肯尝试,所有潜力的发挥也就无从谈起。

寓教于乐,将游戏与学习结合在一起。实践证实,孩子往往在玩中更容易接受知识,学得快知识掌握得牢固,不易忘。

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教育论文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论文目录

人们离不开良好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的质量高低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但是,由于社经济的发展与环境没有同共进行,导致环境糟到了破坏,水、空气、食品等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资源大幅度减少、物种也在每年大量减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对学生的环保教育要从小抓起,我园非常注重对幼儿的环境意识培养,并成立了有关课题进行研究,全园老师与幼儿一起行动,切实做好环保教育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与研究,我们的幼儿环保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把环保教育当成幼儿的一项特色来抓。

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并不是让幼儿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给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可以了,从情感上让他们热爱我们的环境。幼儿认识世界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经验不足,但情感可以培养,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以幼儿的情感为主。把幼儿领进大自然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行为文明习惯要养成,比如不乱扔垃圾等。联系社家长共同与幼儿一起热爱我们的生活环境。

2.选择适合幼儿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环保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毕竟是一个大学问,他们可能从意识上无法认识到环保对他们的重要性,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他们身边的事情做起,选择合理的教育内容进行教学使幼儿形成环保意识。比如,与环保有关的土、沙、石、植物是学生常见的事物,而且,对之些事物的研究是很多幼儿园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在进行这方面的`环保教育时,不是单纯的对他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游戏,也不是简单的学习这些事物的知识就可以了,而是更深层次的挖掘。可以把不同质的土种同一种花可以让孩子们认识园中的花坛,可以把泥土用来做各种玩具造房子等。下雨过后,把幼儿领出室外,体验泥泞带给他们的困难,再让他们了解泥土是可以孕育生命的东西,幼儿会转变对泥土的看法,从而更珍视泥土,形成不践踏泥土、花草的好习惯。通过种种活动,要让幼儿体会到,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可爱的,我们要用美的眼光发现它们的可爱之处,从而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他们。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让幼儿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发现与感受万物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形成一种珍视的观念,对自己的行为起到制约作用。再比如,贴近孩子生活的内容很多,当我们发现浓烟滚滚出来的时候,问他们烟从哪里来,我们的呼吸的空气需要这些浓烟吗,当看到河里的水已经变浑的时候,问他们为什么会变成污水,我们能喝这样的水吗?以这内容作用辅助内容,让幼儿对周围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二、从多方位进行环保教育。

1.注重对幼儿的环境建设。

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首先我是让孩子们看得见,为此,我们先把幼儿园打造成一个绿色的家园,当孩子们从早晨步入幼儿园大门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干净整洁的园舍和绿色的草坪、五颜六色的鲜花,当然在冬天也可以看到充满绿意的冬青树、还有一片茂密的小竹林。为了让孩子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我园引进很多的果树,如石榴树、桃树、苹果树等,夏天小孩子们种植的向日蔡冲着太阳发出灿烂的笑容。为了让孩子们体验绿色,让他们动手保护绿色,经常带领他们为花草树木浇水、松土,到了秋天分享丰盛的果实。植物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动物是环境的重要标志,我园不仅有植物,还喂养了一批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们喜欢小白兔,喜欢小山羊,也喜欢会说话的小鹦鹉,也喜欢成群结队的鸽子。这些小动物在我园应有尽有。上课时,让小朋友亲手采取园里的草为另小兔子,用一把把高梁吸引成群的鸽子,小动物们为幼儿园增添了喜庆的色彩。为了让外来的小动物在我们幼儿园安家,我们还特意在大树上安装了鸟巢,很多小鸟在这里安了家,与小朋友们成为了好朋友。幼儿园成为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这样的环境在潜移默化的对孩子们实施着环保教育。

2.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建设幼儿园活动园地。

垃圾是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废品,虽说是废品,但也有部分垃圾具有利用价值,只要我们细心去发现,可以变废为宝,为此,我们把在幼儿园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分类,每次打扫不卫生的时候,就教育孩子们把垃圾分类出来,并搜集那些无毒且可以再次利用的废旧物品,经过简单的加工,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活动材料。

幼儿的生活中幼儿园是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还要包括家庭,所以幼儿园的教育需要家庭的帮助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同样,环保教育也需要幼儿园与家庭联手。我园在环保教育时,非常注重家园的联系。比如我们在园内开辟宣传栏,可以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在家里完成,这等于是家长伸出了援助之手,以引起家长朋友的重视。我们还在每年的春天,此时鸟语花香,向孩子人发出爱鸟的倡议,向孩子们保护鸟类的重要性,保护鸟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用实际行为告诉孩子们人与动物共有一个家,只有我们和它们和谐共处了,我们才会受到大自然的恩惠。通过与家长的联系,配合幼儿的工作,与孩子一起来保护我们的大自然。总之,对幼儿的环保教育对于以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应该从幼儿起就要抓好环保教育,我幼儿园通过几年的对幼儿的环保教育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知道地球只有一个,知道了染污的概念与危害,并能从自身小事做起做好环保工作。对幼儿的环保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坚持走下去。

参考文献:。

[1]许琴.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3(10)。

[2]张俊.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的问题与思考[j].幼儿教育,1998(03)。

[3]吴建成.谈谈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j].早期教育,1999(11)。

入园初期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每个宝宝刚上幼儿园时,都会有哭闹和不情愿的情况发生。这是因为宝宝从小在家长身边长大,突然要离开家长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中去,就会因为与家长分离产生而“焦虑”。焦虑又分为“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两种。

“分离焦虑”是宝宝离开家长而产生的一种不安全感,“陌生焦虑”是宝宝因为接触到新环境和新老师、新同学而感到紧张,所以对亲人的依恋感特别强。新的环境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往往会产生矛盾而形成了心理冲突。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刚入园的宝宝首先想到的不是吃、喝、睡等基本的生理要求,而是对爱的需要。这时,我们老师就想方设法满足他们心理需要----消除焦虑,帮助他们尽快进入群体环境,尽快恢复到原来的心理需要结构层次上来。只要家长和老师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悉心了解、分析情况,从宝宝的长远与大局出发,相互信任,密切配合,这一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为了尽快稳定新入园幼儿的情绪,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保证正常的教育的尽快开展,我对新入园的幼儿教育从以下几项工作入手:

一、丰富幼儿关于幼儿园的感性经验,做好迎新工作。

为迎接新生入园我就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对此还有详细的计划。入园前,我就对新生宝宝进行了家访,家访是有很具体的目的:发放调查表。这是科学地对宝宝身体发育、智力状况、兴趣、习惯、个性特征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查表,请家长填写从而对宝宝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对宝宝的家庭状况比如亲子关系、家庭环境和气氛,家长素质等老师也进行了充分的了解,也是我家访的重要任务。

在宝宝入幼儿园之前,我要求家长可以先带宝宝熟悉一下幼儿园的环境。这样,宝宝入园后就不会因为环境的陌生而产生紧张情绪。幼儿园中的滑梯、积木等游戏设施以及老师教幼儿唱歌、跳舞、画画、游戏等等活动,都会对宝宝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使新生宝宝对上幼儿园产生一种向往之情。如果可能,可以让宝宝接触一下幼儿园里的老师,并和幼儿园中、大班的小朋友一起玩一玩,这样当宝宝再入幼儿园后,就不会因为不认识老师和小朋友而感到陌生和紧张。新生宝宝对幼儿园建立起初步的感情,可以让幼儿积累与人、事、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提高了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二、稳定幼儿情绪,做好新生与家长接待工作。

开学第一天,幼儿正式入园,我们老师就亲切直呼宝宝的名字或者是宝宝在家中的小名。抱抱、亲亲宝宝,给新生宝宝喜欢的玩具,使初入园的宝宝感到温暖和安全。对于哭闹的宝宝,我就要求家长果断把宝宝交给老师后立即跟宝宝告别,千万不可以粘粘糊糊。更不可以因为宝宝哭闹就将他带回家,那样,宝宝就更不喜欢上幼儿园了。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哄抱一下给以抚慰和鼓励,并当着宝宝的面要家长下午早些来园接领,使宝宝在情感上受到满足。当然我还善于关心那些虽然不哭,但内心焦虑不安的幼儿,使自己尽快地成为宝宝依恋的对象,陌生环境中的保护者,这样会降低宝宝的焦虑情绪。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帮助幼儿逐步适应幼儿园环境及集体生活。

从一开学我们老师就布置教室、寝室,将教室打扮得漂亮、整洁,寝室打扫得文雅、舒适;此外还在教室里布置了“娃娃家”游戏区。游戏活动一般在娃娃家游戏区开展,老师可以扮演妈妈,从而使宝宝们感到亲切、高兴,充分让宝宝们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培养刚入园的宝宝逐步适应集体生活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恰当对待宝宝原有的一些不良习惯。大多数的新生宝宝刚入园时都有一些与集体生活不适应的不良习惯,如挑食、不爱吃饭,活动时独占玩具,会咬人,会抓人,午睡时要抱着睡等等,对此我们老师不呵斥、鄙视,而是用爱心耐心来对待幼儿,细致精心地照料他们,循序渐进地使他们渐渐改造这些不良习惯。平时用表扬、奖红角星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宝宝们乐于入园的好习惯。

四、进行初步的常规训练,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

从开学第一天起,我们老师就开始有计划地对宝宝进行各种常规训练,如让宝宝们懂得说礼貌语言:“老师早”、“老师再见”、“谢谢”等等。活动、吃饭能到指定的位置,能听老师的琴声、铃声行动;大小便知道上厕所蹲便池;分组玩玩具时不争抢;认识自己的毛巾和水杯,不乱用等等。常规训练往往能帮助新入园的幼儿适应新的生活,减少宝宝的焦虑情绪,也能促使全班幼儿建立良好的秩序、正常的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由此可见,对新入园的托班幼儿教育是一项细致、复杂而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教师只有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的具体情况,采用科学、切实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就能取得成效。

浅谈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论文

什么是规则意识呢?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意识即是遵守这些制度或章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规则意识较强的人,自律精神也较强,较容易适应群体生活。

孩子的年龄小,自制力较差,但不能代表他们不能控制自己,有时他们只是不愿意控制自己,因为以前做错事,家长只是批评一下就没事了,时间长了,他们就不觉得有什么。现在孩子上幼儿园了,有许多规则需要孩子去熟悉和遵守,他们必须学习怎样与他人相处、合作,学会适应集体生活。

我班的孩子很爱玩大型运动玩具,每次一听去玩,便非常的兴奋,一窝蜂的挤着、跑着、队伍也排不好,有时还没等老师说完注意事项,他们便已经抢着去玩了。所以我在活动前要和幼儿一起分析容易出现的危险情况,并共同讨论应该怎样玩玩具,不应怎样玩,知道怎样做才对,怎样做不对,让幼儿了解游戏规则,并要求孩子们要遵守游戏规则。以引起幼儿注意,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避免不安全事情的发生。

二、通过正面引导的方式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

由于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益采取正面引导。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一名小朋友把另一名小朋友推到了,就会有更多的小朋友跟着推挤起来,他们以为这样很好玩,孩子们意识不到这样做的危险性,如果这时老师对其中一位做的好的'小朋友进行表扬,那么其他小朋友就会向受表扬的小朋友学习,会做得更好。安全教育也如此。如果我们只是反复强调危险的不良后果,难免孩子去模仿。但如果我们多举一些小朋友注意安全的例子,这些正面材料会引导幼儿正确理解安全知识,避免盲目模仿。

三、选择多种形式,促进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1、个别教育,同伴影响。

在活动过程中要对个别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如有的幼儿攀登架时,总喜欢从最上边往下跳,这时我提醒他:从这么高的地方跳下来,不仅自己会摔倒,还会碰到在底下玩的小朋友,这样很危险。教师的语言提示十分重要,他们只有在教师反复的指导下才能加深记忆,知道该怎么样去参加集体活动,才能玩的开心,得到快乐。有时同伴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或危险,自己便会从中吸取教训,而去摸索和探究另一种保护自我的方法,从而也增强了自己的保护意识,另外,在活动中,教师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全面关注每一个孩子,一旦发生险情或不安全的动作时应及时指出并帮助其纠正,这样也提高了孩子们的自我保护的意识。

2、随机教育,及时提醒。

安全教育不仅要在集体活动中集中进行,还应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应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结合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合理的安全教育。随机教育及时提醒。如小朋友在喝水时,我提醒小朋友不推不挤不抢,一个一个的来,还编成儿歌:“小朋友排好队,一人一个小茶杯,你不挤我不推,安安静静来喝水。”在选择玩具时,把小朋友分成若干组,一组一组的来,这样也避免了拥挤现象的发生。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差,每次活动前的安全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做好幼儿在户外活动活动中的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使保护与锻炼同步,才能为幼儿形成健全体魄打好基础。

入园初期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我们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在这一学期里,我们班针对幼儿的实际状况出发,制定了安全教育计划,并因地制宜,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看着孩子们每一天高高兴兴地来到幼儿园,又快快乐乐地回家,家长们满意的表情,我们感到十分欣慰。我园始终把“安全与健康”摆在幼儿园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贯彻国务院、省、市、县各级有关安全工作的会议精神,严格执行《纲要》中有关卫生保健的规定,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大局意识,扎实开展各项安全防范工作,有效保障校园财产和师生生命的安全,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校的稳定。具体工作开展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心情短语。

为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全体职工协同做好我园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安全工作档案;完善政治学习制度;制定详细的安全整治措施和校园综合治理职责书;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工作,用心推进学校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坚决排除各种安全隐患。工作中突出“全员参与、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时刻牢记“隐患险于明火,职责重于泰山”,“要先有生命权,才有受教育权”这两句话,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切实负起职责把安全工作抓实抓细。

二、加强教育、提高认识。

安全知识最终要转化为安全行为才是教育的根本,为此我们将安全教育渗透到教职工大会、家长会、幼儿的一日学习生活等活动之中,并以此为载体,全体动员、全员参与,加强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安全防患意识,掌握基本的安全自护技能。

2、本学期我园还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和应变潜质,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如认识各种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等,让幼儿透过游戏、消防演练等活动掌握一些简单的自救技能;并学习正确拨打特殊的电话号码:火警119、匪警110、急救120、交通事故122等。

三、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1、全面落实安全职责制度。教师签定《安全职责状》,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2、健全安全工作制度。做到每会必讲安全,每活动必进行安全教育,每月召开一次安全工作例会,随机进行安全检查,力求把事后监督、查处工作前移到事前防患。

3、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带班教师认真做好幼儿考勤工作,留心观察幼儿健康状况并做好记录;决不允许非幼儿家长到园接幼儿,如遇特殊状况务必事先说明,经带班教师确认后才能让其接走该幼儿。

4、加强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等文件的规定进行食品的采购和加工;食品按照分柜、分架、离地的原则存放;严禁无关人员出入食堂;做好食品24小时留样备查等工作。

5、强化消毒制度。幼儿使用的杯子、毛巾、餐具每一天高温消毒;玩具、活动室、厕所、外环境每周用消毒液消毒;寝室每周用紫外线灯消毒,校园高度保洁。

6、严格执行晨检制度。值班人员做到一摸、二看、三问、四查,及时掌握幼儿健康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健全食堂从业人员、师生的体检和幼儿疫苗接种制度;严把新生入园体检关;确实做好饮食中毒、多发病和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8、做好节假日的安全动员工作,分发《家长须知》,引领家长自觉做到:不在校门口随意停放车辆;不在园内抽烟、吐痰;不带家犬入园;不让幼儿带危险物品入园;把安全工作做到“家”。

四、立足防范、齐抓共管。

1、期初全园教职工进行卫生大扫除;每周五例行一次卫生劳动;食堂工作人员和各班生活老师定期清理水沟和拔除校内的杂草;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园舍、设备、设施、线路,并大力提倡独立自主、勤俭办园的敬业精神。

2、用心协调和发展与周边单位、住户的友好关联,充分发挥园里的“通知栏”、班级的“家园联系栏”、“家长须知”等的作用,广泛动员并用心依靠家长共同做好幼儿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

幼儿园安全工作任重道远,一学期来,我园严格执行各项安全制度和检查制度,全园教职工始终把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尽职尽责、措施得力、管理严格,既维护了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又为师生营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礼貌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保障了幼儿园保教目标顺利实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教育论文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论文目录

摘要:幼儿教育中对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孩子们健康成长与形成健全的人格尤为重要,但当今家庭与学校大都忽略了这一方面,一旦孩子没有完成他们规定的事,他们只知一味地怪孩子们没有认真去做,长此以往,孩子们只会越来越没信心与勇气做成他们本就能做成的事。所以,对于孩子们自信心的培养需要从幼儿抓起。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成人“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幼儿时期的自信心的培养教育往往直接影响了孩子们对自我价值认可与信心的树立,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健康人格与良好心理的确立,对孩子们健康成长意义深远。所以,幼儿时期是关键的一个阶段,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共同配合下,采取科学有效合理的措施帮孩子们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而这个人物的重心又落到了幼儿教师的肩上,如何在日常的教育指导下使孩子们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可以从下面这些方面进行。

一、关爱——创设“被爱”“被需要”的情境。

爱心是每个从事教育行业的人们必须具备的一个品质,对于幼儿尤为重要,因为幼儿这时处于一个特别敏感的时期,他们渴望被关注与他人的关爱,一旦他们感觉没有人关心他,对他弱小的心灵无疑是一个极大的`破坏,从此会伴随他们一生,整个人会充斥着负能量。所以,作为幼师,不仅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且要照顾到孩子们的方方面面,需要扮演着“生活保姆”的角色。对于此时孩子自制力与心智的身心发展处于弱势,事物更加繁琐而沉重,此时需要幼师们倾注更多的耐心、信心、爱心在孩子们身上。具体体现在时刻在意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并向他们发自内心地送去关怀与温暖,如,抱抱亲亲他们,说我爱你这种关爱的话语,并且主动和他们打招呼,聆听他们的想法,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是被需要与重视的,小小的心灵会受到抚慰与鼓励,从而在他们潜意识里形成自己是被需要的积极情绪,然后转化为乐观向上的生活状态,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信心。

二、尊重——保护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孩子是活生生的生命,美好的生命,因此对待他们就该像对待同志和公民一样,必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关于幼儿尊重人们一直存在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方面是全盘否定孩子们的行为,孩子们正处于懵懂的时期,对于外面的世界有着诸多好奇,会对一些“奇怪的东西”产生兴趣,而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一旦他们接触了不是在他们这个年纪接触的东西便会竭力地制止,将他们主观能动性扼杀在摇篮里;另一方面却是一味地纵容他们,只要不是犯大错,家长不会置之不理,即便是像一个故事中孩子第一次偷了邻居的鸡蛋,不去批评他们,而是一味地纵容,长此以往,那个孩子便会觉得偷东西是理所当然的,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两种做法都有所不妥,对于幼儿的尊重是保护他们的个性与创造性,所以对于孩子们合理的要求应得到尊重与满足,如他想要自己打扫卫生,放手让他去做,不要过多干涉与不许他们尝试,还要在孩子们言行举止不对时进行点拨,让他们意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种尊重既保护了孩子们的个性与创造力,而且还会帮助孩子们认识事物的对错,自信力与自尊都得到了提高。

三、肯定——给予积极向上的评价。

俗话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可见肯定孩子在孩子成长中是举足轻重的,而且在激励下,孩子们的潜力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并且帮他们树立信心,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表现在生活中越来越杰出,然而一味地批评与否定孩子,只会使得他们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也会使得他们做事情畏首畏尾,没有勇气去尝试新鲜事物,从而变得不喜欢展示自己与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等消极的做法。所以,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尽量不要批评与否定孩子,即便批评他们也要讲究方法与采取技巧,比如一个调皮的孩子在课堂上唱歌,影响了其他孩子的学习,并使得课堂混乱。此时,幼师不是毫不留情地批评孩子扰乱课堂,而是让他自己认识自己的错误,小声地安慰他,说自己知道他不是有意在课堂上唱歌的,并且说自己知道他在唱歌方面有天赋,鼓励他在其他孩子们面前唱歌,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这样不仅使孩子能够清楚自己犯下的错误,而且还使得孩子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有信心。

四、帮助———提供能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成功的体验会使得孩子们对于自己的信心倍增,产生愉悦与幸福感,会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种种,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与支持。幼儿时期是自信心培养的重要阶段,幼师一定要提供诸多机会让孩子去体验获得成功的经历,要考虑到孩子们个性特点与知识储备以及生活规律,设计出有趣、科学、适中的一揽子问题与游戏,参与形式,使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展现自身的魅力,体会到收获到成功的喜悦。而这一切需要幼师十分熟知每个孩子的基础上,给每个孩子量身定做,设计合理科学的活动形式,帮助孩子形成良好心态,逐渐形成对自己的信心,健全他们的人格。

五、诱导———鼓励勇敢面对挫折的勇气。

孩子们的信心的树立很大一方面是取决于自己面对挫折的勇气,幼儿此时对万象世界充满了好奇,但由于此时他们的心智还不够健全,往往会到处碰壁与遇上瓶颈,产生挫败与失落感,而此时幼师则扮演着一个引导者的作用,鼓励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不要灰心,要相信自己激励他们多去尝试,只要自己不放弃,挑战他,面对他,终有一天会成功,这样不仅提高抗压感与受挫力,他们会变得勇敢,也在一定基础上提高了自信心。

总的来说,孩子们自信力的树立对于今后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要鼓励孩子们能够积极向上地面对人生中的诸多难关,并且能够自信地展现自己,勇敢地表达自己,充满生机与活力,极大地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所以,作为幼师,走在教育孩子们的前沿,更应该重视孩子们的信心,并用实际行动去帮助、关爱、尊重、诱导、肯定孩子,使得孩子们能够从小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高兰慧.对学前幼儿自信心培养的策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孔姗姗.浅谈幼儿自信心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下),2011(11).

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论文幼儿环保意识的论文

如何将低碳生活、绿色环保、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深入到涉世未深的幼儿心中,是一个严肃又不失益处的问题。放眼国际,许多欧美国家人们的环保意识有很多都是从小教育出来的。笔者在深入研究国外孩子环保意识教育时发现,有从科学理论的角度来进行环保教育的,也有从生活细节入手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的,还有从创意制作着手树立少儿环保观念的,更有甚者从主题活动和比赛出发开启幼儿的智慧之门,将目光放远以树立长久的环保意识。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服人。

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注重科学教育的今天,在幼儿环保意识培养模式中,应当克服家长情绪化、偏激化的教育方式,以“理”为主要的培养途径。

首先,幼儿环保意识应结合科学理论与生活实践,从理入手进行培养。我们可以一边倡导无纸化的信息技术从而挽救植被,一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给幼儿传输简单的环境保护常识,通过传授温室效应是怎么形成的、臭氧层是怎么变小的、蓝藻是怎样吞噬水域的等等一系列的演示,将科学的环保理念传授给幼儿,从理入手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其次,我们也可以参考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中心幼儿园围绕“海鸥岛”进行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的经验,从而组织幼儿参观苏州当地博物馆,并了解太湖水污染治理史。“读史使人明智”,在幼儿受到历史变迁带来的震撼的同时,他们也会发自内心地珍惜和维护美丽的绿色家园。在参观后可以开展“我心中的太湖”绘画展,通过发挥幼儿充分的想象力来描绘出其心目中太湖的景象,从而建立一个宣传展并以此而进行环保意识的反馈与传播。

三、亲近自然之旅:以情动人。

幼儿环保意识应创造幼儿亲近自然的机会,以情动人进行引导。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出发,总结出了一系列可行的主题活动模式和人文环保情操培养模式。所谓的主题活动模式,首当其冲的莫过于小朋友与小动物之间的互动,国外早有关于领养宠物分组活动教学实例,如领养小乌龟并记录观察其习性,分组轮流照顾,从而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和谐的关系。同时,可以在百花争奇斗艳、柳树吐新芽、嫩草换新装的时候开展育花植树活动,在这一环节中,家长应与幼儿园密切配合以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为支撑让幼儿在乐趣和幸福中获得生态保护的实践经验,将事半功倍。另外,开展一次动植物园之行也是非常有效的,动物园千奇百怪的动物可以扩展幼儿的眼界,并且将有利于幼儿认识自然。

四、拓展幼儿思维:启发创造力。

鼠目寸光、以解一时之需的教育模式已经落伍并将退出我国幼儿教育的舞台,取代它的将是更具有前瞻性、长远性的培养模式,而这一模式最大的特点莫过于针对幼儿思维的拓展,充分开启其创造力。

1.亲子活动之电子贺卡制作,在充分了解了植被的作用,以及纸张浪费对植被的破坏之后,幼师、家长均可以引导幼儿制作电子贺卡,将电子贺卡发放给亲朋好友,在领略感恩的同时,也互相倡导无纸化、信息化的生活模式。

2.变废为宝美化家庭和教室的活动,首先给幼儿演示几个变废为宝的成功案例,激发其制作兴趣和动手欲,然后在幼师和家长的`陪同下,制作一系列的变废为宝家装材料,如将废报纸留下来擦玻璃、废旧衣物用来制作卡通碗垫、杯垫和坐垫等等。

3.引导幼儿自主创建生态环境参与绿色环境的创设,家长可以带领幼儿进行简单的叠纸活动,幼师还可对幼儿进行具有针对性的“限塑”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简化教育等,并组织制作个性环保袋,从而推广“限塑”等等。

目前幼儿教师和家长环保知识欠缺是幼儿环保意识培养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将欲灭之,必先学之”,要解决幼儿环保意识培养问题,还得先解决幼师与家长环保知识欠缺的问题。结合之前笔者倡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服人”,“理”之所出必为师之口、长之手,所以肤浅的蜻蜓点水式的告诫和引导起不了真正的教育作用。因此我们应当立足目前存在的困难和条件,积极倡导幼师自学和定期开展必要的环保知识培训相结合,完善幼师必要的环保知识体系,从软件方面着手提高幼儿园和家长的教育能力,从而实现幼儿良好环保意识的真正建立。

如前所述,幼儿园和家庭分别是幼儿成长和学习的两个最主要的环境,所以两者都具有同等的作用,在培养幼儿环保意识的时候,缺失了其中的任何一方,幼儿环保意识培养都将成为空谈,甚至将有悖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特征。因此,制定家园同步培养模式至关重要。在前面笔者谈到的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和方法途径中,都需要家庭与幼儿园、家长与幼师统一协调,一起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紫芍.国外孩子的环保教育[j].家庭教育,2010(6):45.

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策略论文

游戏分为两种,一种是无目的的玩耍,一种是有目的的玩耍,父母应当将孩子无目的的玩耍转化为有目的的玩耍,科学地安排学与玩,让孩子玩出知识,玩出名堂。

1.孩子做游戏时,引导孩子在玩中学习。

父母要在孩子玩游戏时,要给予他最合理、最及时的引导。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游戏,抓住孩子兴奋的每一个时机,及时给予合理的引导,向孩子输送更多的信息。

2.重视孩子的问题与回答。

孩子在做游戏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疑问,向父母提出一些问题,也许同一个问题会问很多遍,对此,父母要耐下性子,不厌其烦地重复答案,巩固孩子的记忆,但是答案要简短,以激发孩子接着问下去。

3.控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

孩子玩游戏,虽然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获取知识,但父母千万不能因此让孩子将所有的时间都投人到游戏中去,这样难免耽误学习。父母要在孩子玩与学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把握好时间这个“度”,既不能太“左”,也不能太“右”。中国近代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寓教于乐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模式。因此,父母不能简单地抹煞孩子玩耍的权利,要为孩子留下玩耍的时间,重视孩子的问题与回答,引导孩子在玩中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论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是人的社会化,就是要把一个生物的人通过教育转变成一个能和谐地融入社会的人”。尊重个性特征,培养高职学生的规则意识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教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如何尊重个性特征,培养高职学生的规则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正面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个性和规则之间的和谐关系,自觉养成规则意识。

规则和个性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个性影响个体对规则的认知、认同、尊重、信仰和自觉遵守,而规则影响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空间。英国哲学家洛克在其著作《政府论》中写到:“法律按其真正的含义而言,与其说是限制还不如说是指导一个自由而有智慧的人去追求他的正当利益。”以此推之,规则的意义也在于保护和扩大自由,而非废除和限制自由。换言之,规则首先具有保护个性的功能。按规则办事,用公正的制度、规章对待所有的人,就是对个性最有力的保护,并使个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规则意识不仅是对规则的认知、认同、尊重和信仰并自觉遵守的观念,而且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有这样的共识:个性良好的学生,他的人格是健康的,而人格的健康又使他具有较强的规则意识,做事讲规则、循规则,这样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他们在学校生活中人生目标明确,职业规划合理,人际关系良好,能力素质全面;在求职就业中懂岗位标准,善换位思考,能沉着应对,富有自信心;在职业生涯中有较高的认可度,较强的竞争力,较好的适应性,较大的的发展空间。究其原因就在于其自身个性和社会规则之间的关系和谐。

高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个性特征有一定的趋同性。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我们除了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外,还必须使学生明了个性和规则的和谐关系,认识规则意识对良好个性特征形成的作用和对个人将来发展的支撑作用,使他们在学习技能、掌握知识、弘扬个性的同时增强规则意识,在张扬个性时不悖规则。

二、强化价值观教育,端正学生对规则的基本态度,增强他们对规则的认同。

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当今世界正处于开放、竞争、变动和一体化的关键时期,以现代化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变革,使得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的思维方式、生活观念、价值取向呈显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多重价值观并不是一种社会常态,而是社会发展过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达到和谐统一之前暂时的状态,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的价值取向将趋向一致,人们对法律、道德、规章等价值准则的认识将上升到较高层次。

其次,要教育学生学会全面看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利益格局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一部分人对公平、公正、效益、秩序、自由等价值准则的.认同感弱化,一些人持有金钱万能、享乐主义、不劳而获观念,但这毕竟不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作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不能被一时的表象所迷惑,要有更高层次的选择和追求。

再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人类社会中的规则可以表现为法、道德、规章,也可以表现为各种“文化”,如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纪律等,但无论是何种规则都应当有一些共同的价值准则,如公平、公正、效益、秩序、自由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的最高准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前提,也是个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因此,在尊重学生个性多元化前提下,必须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端正对规则的态度,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

完善的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目标体系构建是实现从“他律”到“自律”转变的前提。高职学生规则意识目标体系,应该秉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促进学生在学习规则中发展,而不是用规范窒息他、限制他,泯灭他的个性。体现在规则内容上,就要求合理、必要、可行,有助于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体现在规则的目标体系上,就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涵盖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不同场所的行为准则,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的制度、规章、规则组成的教育目标体系格局。行为规范训练是实现从“他律”到“自律”转变的重要载体。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可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形成。行为规范养成训练要发挥学生个体的作用,通过班规大家定、和谐班级创建活动、室长轮流当、学院发展我的责任等全员参与的方式和途径开展,既要发挥学生的个性,又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既要有助于学生在参与中了解规则、把握规则,又要有助于促进班集体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自我期望,进而产生规范的同化激励;既要使个体自身主动地遵守规则,又要使集体成员敢于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说“不”。如此,不仅有效地矫正了行为选择中的随意性,而且促进了规则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是实现从“他律”到“自律”转变的关键。培养规则意识不是为了塑造“听话”的动物,而是要培养个性和社会性一起飞扬的公民。要使学生悦纳规则并上升为自觉的规则意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生存状态,和学生的心理需求结合,以正面教育和倡导型规范为主,使学生知道我们希望学生做什么,要求学生做到什么。“只有当人从内心体验某种价值,或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产生拒绝、厌恶、羞愧的情感时,才谈得上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的实存性”。细节的变化带来的是结果上的差异,是学生规则意识的自觉提升。

帮助学生树立规则至上的观念,要求我们讲究个性教育的艺术。高职生正处于对个性发展要求最为强烈的青年时期,而社会对人才种类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各显神通,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发展自己是教育的创新。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建立在规则至上的基础上的。因此,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潜能、心理状态和家庭状况,尊重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挖掘他们各自的潜质与能力,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扬个性之长,弃个性之短,才能使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对规则的认同,树立规则至上的观念。

提升学生对规则的尊重和信仰,必须保证规则执行过程中的公正性。规则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此范围内必须保证执行过程中的公正性。法律和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准则;职业道德和行业规章是职场人应该遵循的准则;学生行为规范是在校生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班级规章则是同一班级学生必须遵守的准则。规则既然是对一定范围人群的约定,大家就要尊重、信仰,有勇于承担相应的后果、接受相应惩罚的责任意识,不能看人下菜碟,厚此薄彼,保证执行过程中的公正性。

实现学生的内在个性和外在规则在行为层面上的和谐统一,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亲身体验。如果只向学生讲规则意识没有他们的亲身体验,规则意识是树立不起来的。不妨让学生自己来约定自己的行为规则,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中自己教育自己,达成一致性。通过主体间有效的合作,使之成为既有张扬的个体性,又有内敛的社会性;既放得开,又收得拢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培养高职学生的规则意识必须将发挥本体功能与借助载体效应有机结合起来,以尊重学生个性特征为前提,加强正面引导,强化价值观教育,构建高职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目标体系,树立规则至上的观念,提升学生对规则的尊重和信仰,突出学生对“规则意识”的道德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才能达到学生的内在个性和外在规则在行为层面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李贵洁,“关于德育中学生个性发展问题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1995年3月。

[2]李和民,“论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中国林业教育》,25卷1期。

浅谈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论文

活动目标:

1.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玩滑梯。

2.帮助幼儿懂得用不正确方法玩滑梯易造成伤害。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1.小兔、小狗胸饰若干,照相机。

2.编排情境表演。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激发兴趣。兔妈妈:“今天天气真好,小兔,妈妈带你们出去玩。看,那是谁?(小狗)他们在干什么?(滑滑梯)”

2.观看情境表演,向幼儿介绍滑梯及其玩法。(1)狗妈妈是怎样教小狗玩滑梯的.?为什么要这样玩?(2)人多的时候应该怎样玩滑梯?小结:玩滑梯人多时要先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不拥挤推拉。从楼梯这边上去两手扶好了,一层层地往上爬。眼睛看好楼梯,爬到顶,坐稳后,两手扶着滑梯两边,两条腿并拢,再滑下来。如果不这样好好玩滑梯,做不正确的动作,就会发生危险。

3.幼儿练习玩滑梯,教师指导幼儿按正确的方法玩滑梯。(1)兔妈妈:“刚才我们看了小狗滑滑梯,你们会不会象它们那样玩?”(2)兔妈妈:“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再玩一遍?这次,你们玩的时候,妈妈给你们每个拍张照,看谁滑的好。”(及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动作,鼓励幼儿用正确的方法玩滑梯。)。

活动建议:

1.此活动宜安排在开学初进行,让幼儿一开始就掌握玩滑梯的正确方法。

2.日常生活中幼儿玩大型运动器具时一定要有成人保护,引导幼儿正确地玩各种运动器械,逐步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区活动:

1.用在此活动中拍摄的幼儿相片布置成“我会玩游戏”角,对所用正确方法玩大型运动器械的幼儿的在其相片周围贴五角星。

2.引导幼儿在建筑角建构滑滑梯等,教小娃娃用正确的方法玩运动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