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负数教学教案(精选15篇)

小编:琴心月

小学教案是教师为了教授某一课程而制定的一种教学计划和指导材料。下面是一些小学教案的实例,希望对大家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掌握11减几的计算方法。

2、初步掌握计算11减几的思维过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正确口算11减几。

3、养成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5、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初步了解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师准备:小棒,小黑板。

学生准备:11根小棒(10根1捆)。

初步掌握计算11减几的思维过程,正确计算11减几。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11减几。

1、师:你们能从11倒着数到0吗?

2、板书9+()=118+()=117+()=116+()=11让同学们口头计算。

3、师:大家看,黑板上有几根小棒呢?(8根)如果老师要拿走5根小棒,可以怎么做。(直接拿走)用算式怎么表示呢,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1、教学方法1。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老师手里拿着几根小棒呢?(一捆加一根小棒)。

生:11根。

师:老师想从这11根中拿走5根,和刚才有些什么不同呢?

生:捆起来了。

师:我们这里零的一根可不可以直接拿走5根呢?

生:不能。

师:哦,那我们就遇到新问题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新问题。(板书:11减几)同学们一起来把课题说一遍。

(2)引导操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零的一根不够拿出5根,那我们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举手回答。

学生甲:我们建议用1捆零1支小棒来分一分,可以解决。

学生乙:我们认为可以用列算式来算出结果。

学生丙:我们更愿意先分小棒,再把分的办法用算式记录下来。

师:好,就按同学们的意见,先分小棒。比一比,看谁的办法又多又巧!(学生积极思考后,分小棒并进行热烈的交流,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师:请介绍你们的'分法,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完善自己的思路。

学生甲:先拿出这零的1根,然后把1捆打开。从10根里拿出4根,4根加1根合起来是5根,剩下6根。

学生乙:先把1捆打开,从10根中拿出5根,把零的1根和剩下5根合起来,就是剩下的6根。

师:真不错,同学们想的这些分法都是正确的。但同学们觉得那种方法更简单呢?(第2种)现在就请全班同学一起来做一遍。把一捆小棒打开,变成10根,从10根里拿出5根还有几根呢?(5根)这5根和原来的一根合起来就是(6根)。

所以,我们的方法是:先打开一捆成10根,减5根剩5根,剩下的5根还要加上原来的1根,这样我们就能算出11-5=(6)。

同学们做得都很认真,现在请你们把小棒放起来。

2、探索多种算法。

师:刚才我们用分小棒的方法算出了11-5,同学们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再开动脑筋想一想,举手回答。

引导同学们:

(1)想加法算减法。因为6+5=11,所以11-5=6。

(2)倒着数数。减一个是,减二个是。

师:我们一共用了几种方法来计算11-5呢。(3种)。

无论那种方法都能算出11-5=6。那老师现在就来考考大家,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11-6吗?(除了讲过的3种方法外,还有一种方法:因为11-5=6,所以11-6=5.)。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小黑板上的图形,一共有多少个呢?

生:11个。

师:那老师现在遮住了3个,用算式表示是请同学们举手回答。

学生甲:11-3。

师:如果老师遮住了8个,用算式表示是举手回答。

学生乙:11-8师:你们会算吗?用得的那种方法呢?

学生甲:

学生乙:

师:我们用一副图形就能说出两个减法算式。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

同桌的同学分一组小棒,随意分,分成两组后,一人说一个减法算式。(例如:将11根小棒分成5根和6根后,就可以一个说11-5=6,另一个说11-6=5。)。

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11减几)有几种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1、师: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在遥远的大森林里,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小动物们都要来帮忙,可热闹了同学们相不相去帮忙呀?我们就去看看,到底来了哪些动物?(出示课件:场景1)。

2、师: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来了哪些小动物来帮忙?请你数一数、找一找。(反馈交流,请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2:我们先来数一数小熊吧!出示课件(小熊从场景中跳出来)学生边看边数。小熊有多少只?(生反馈,师板书)我们再来数小鹿有多少只?课件出示小鹿,学生齐数。(板书)。

3:小熊现在要找小鹿当朋友,一只小熊只能找一只小鹿,你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对比)(小熊4只,小鹿4只,它们是同样多的)。

同样多我们用什么表示呢?(我们用等号表示。4和4中间就用等号连接起来。)。

出示课件(等号)这就读作4等于4。(指导学生读一读,再学习等号的写法。)。

4:现在我们来看看小白兔和小猴子吧。(出示课件)。

请学生摆小圆片当作小白兔、小三角当作小猴子。

师:现在你为小白兔去找小猴子作朋友,1只小白兔只能找1只小猴子作朋友,你们找找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操作后交流。)。

小白兔5只,小猴子3只,所以小白兔比小猴子多,也就是5只比3只多。就是5比3大,5更大写在前面,3更小写在后面。

那么5和3中间应该用一个符号表示,用什么呢?

(出示课件)我们就用这个符号表示。这个叫大于号。这就读作5大于3。

(请学生读一读。)。

5:小白兔5只,小猴子3只,小白兔比小猴子多,也就是5大于3,那么谁更少呢?

(小猴子比小白兔少,小猴子的3只比小白兔的5只少,也就是3只比5只少,就是3比5小。)。

(我们用这个符号(出示课件),这个符号读作小于号。

这个算式该怎么读?(请学生读一读。)。

6:师:刚才我们帮助小白兔和小猴子解决了谁多谁少的问题,学习了大于号和小于号,(指着板书)还知道了大的数在前,小的数在后,我们就在中间写大于号。

小的数在前,大的`数在后就在中间写小于号。你们会写了吗?

(学生在书上练习写大于号和小于号。)。

写后进行反馈交流,并说一说怎样分清这两个符号,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

(引导发现:一条大鱼和小鱼,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口子大的朝大数;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试着用符号表示书本13页反馈练习,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进行全班反馈。)。

2、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学生独立完成13页的填一填,完成后进行交流反馈。

(有的方框里能满足条件的数不是唯一的,不要求学生找出所有的答案,只要能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即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寻求其他的答案。)。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认识了哪些新朋友?又有些什么收获呢?(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动物乐园。

4=44等于4。

535大于3。

353小于5。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方法较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加进上来的数。

教学关键:

把进上来的数写在前一位的下面。

教学内容:

p32-p3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建立模型。

1.列算式72×5=?

2.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

汇报方法。

(1)70×5=3502×5=10350+10=360。

(2)竖式计算。

72×5=360(个)。

小组讨论,汇报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不要忘了把进上来的数加上。

(3)十位相乘满30,要向百位进3,落下来。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在练习本上计算,交流算法。

答:7节硬座车厢可乘826人。

强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忘记加后面进上来的数。

(2)进位时加错。

(3)错用进上来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

三、巩固练习,理解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33页1题,核对答案。

2.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5人,一共多少人?其中男同学有91人,女同学有多少人?

在练习本上完成,两名同学板演。

3.33页3题,小组竞赛。

4.33页4题。

(1)要求标出出发后2时火车的大概位置,也就是在图中标出全程的一半。

(2)从小朋家到姥姥家一共有多少千米?

45×2=90(千米)。

120×4=480(千米)。

90+480=570(千米)。

答:从小朋家到姥姥家一共有570千米。

四、作业。

练习册相关练习。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1.巩固分数连除应用题的分析方法,掌握此类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及解题能力。

找准单位1,巩固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掌握分数连除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

(一)复习。

(投影)。

1.找准单位1,并列式解答。

2.出示准备题。

(1)读题,请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3)老师指导学生画图。老师先画一条线段表示美术组人数后提问:谁和美术组比?怎么画?(生物组和美术组比,可以画在美术组上面。)谁和生物组比?(航模组和生物组比,应画在最上面。)。

提问:美术组,生物组,航模组三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4)请一名同学列式解答,然后订正。

(二)讲授新课。

老师把准备题进行改编。

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1.指导学生画图。

提问:这道题中有哪几个量?需用几条线段来表示?(有三个量,用三条线段表示。)。

提问:和准备题比,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给了航模组人数,求美术组人数。)。

老师按学生的回答,把准备题的图示进行修改。

2.找出含有分率的句子,进行分析。

(3)这道题中有几个单位1?美术组、生物组、航模组三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4)根据三量之间的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5)这个式子的等号两边相等吗?为什么?人。)。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提问:根据上面的分析,应设谁为x?(设美术组人数为x。)。

老师板书:

解设美术组有x人。

答:美术组有30人。

看方程提问:

(3)为什么要设美术组人数为x?

(因为只有知道美术组的人数,才能求出生物组的人数。航模组又和生物组比,所以设美术组为x人。)。

师小结:对于含有两个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样条件的.复合应用题,首先要找准单位1,在两个单位1都是未知的情况下,根据题中条件,准确设定其中一个单位1的量为x。

(三)巩固练习。

(投影)。

先讨论以下问题,再动笔做:找出单位1,画图并分析数量关系。

2.看图,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1)说出这个图所反映的等量关系式。

(2)师小结:这道题出现了小汽车是大汽车的4倍,而不是几分之几,但它们的数量关系不变,解题思路也一样。

师:这道题和前两题比,前两题是不同数量相比较,这一道题是同一数量相比较,我们可以画单线图分析数量关系。(老师指导画图。)。

三好生4人。

学生动笔做,老师带领学生订正。

的高是多少厘米?

根据题意填空:

是()厘米。设()为x。

果树有多棵?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今天学习的是由过去学过的两道分数除法应用题组成的复合题。)。

这类题分析解答时应注意什么?(弄清有哪三个量,它们之间什么关系?找出等量关系,确定设哪个量为x,再列方程解答。)。

(五)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讲的是分数连除应用题,是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逆解题,所以本课由分数连乘应用题引入,通过改变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使之转变成一道分数连除应用题,为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基础。本教案还重视分析思路的训练,通过设计提问和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为学生自己解题奠定了基础。在练习的设计中,采用不同形式,由扶到放,不但一步步强化了学生的分析思路,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负数教学教案

1、在前一刻《温度》的学习基础上,将要拓宽学生对正负数的认识,通过学习后,学生将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用这种理性认识观察生活中的负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2、教材通过正负数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实例,引导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感受正、负数及0的意义,为进一步学习正负数打下较好基础。

1、第一课时《温度》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零上、零下温度的区别、读写方法,并形象而生动地感受了负数产生的背景及其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2、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之前,学生已经系统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并且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这些已学过的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可能在某些地方已经知道了负数的存在。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必须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矛盾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负数的意义。同时在本节课上也应尽量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正、负数打下基础。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感知正数与负数,初步体会生活中的负数是根据需要来界定的,体验具体情境中的负数;知道正负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且表示在一个情境中成对出现的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尝试、探索等数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民族自豪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1、了解正负数的意义,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了解0的内涵。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具准备:两支铅笔或小棒,三角尺,一张正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活动一:摆一摆。

1、用两个小棒相交,可以摆出哪些图形?

2、相交的图形的线与线之间形成的是什么角?

3、用三角尺验证直角时引出: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并标出垂足“0”

活动二:折一折。

l自己折一折,是两条着折痕垂直。

l相互看一看,你折的是互相垂直么。

l介绍你是怎么折的?

l用三角尺量一量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两条折痕的关系。

活动三:说一说。完成p21的说一说的要求。

活动四:练一练。按要求完成。

活动五:画一画。

l教师演示画垂线的方法,并讲解。

l分步,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学画法。

l完成p22“画一画”的第二题。

l小实验。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和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增强学生用数学思想认识事物的意识。

3、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感受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理解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课件、三角尺、活动角等。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

1、在生活中找角。

(1)课件出示例5:在图中,你能找到哪里有角?

(2)根据学生汇报,在上图显示描出六个代表性的角。(2个直角,2个锐角,2个钝角)

2、在交流中复习。

角是由什么组成的?怎样判断直角?

3、在问题中引入。

(1)课件演示:从例5实物图中抽取刚才描出的六个角。

(2)引发思考:这些角长得一样吗?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分类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感知特征。

(1)小组讨论:这些不同的角,你按什么标准分类?说说分的理由。

(2)全班反馈,交流分法。

方法一:按是不是直角分为两类。

方法二: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和比直角小的角三类。

(三)分类验证,体验特征

1、验证直角。指导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进行正确的判断。

2、验证比直角小的'角和比直角大的角。

明确方法:像这两类角有时用眼睛就能分辨它是属于哪一类角的,就不需要三角尺去验证。

(四)归纳整理,认识特征

1、自主命名,发挥想象。

2、明确概念,点明课题。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其实人们已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叫做钝角。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锐角和钝角。

3、比较大小,深化认识。

(1)用活动角拉一拉,能拉出哪些角?

得出方法:把直角的开口拉大就成钝角,反之把直角的开口缩小就成锐角。

(2)揭示规律:锐角直角钝角

(五)巩固新知,理解运用

1、连一连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2)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2、找一找

(1)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第9题。

(2)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3)小组合作:找一找身边的角,并说一说分别是哪类角。

3、画一画

(1)学生独立画一个锐角、钝角和直角。

(2)同桌交流:说说画法,相互判断画得是否正确。

4、演一演

(1)自由表演:用身体的四肢动作表示角。

(2)汇报表演。(这是趣味性的练习,学生只要做出动作基本符合三类角的特点就可以,不需要用直尺去比。)

5、想一想

(1)找出下面三角形中直角、锐角和钝角。(教材第44页第10题)

(2)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六)梳理反思,拓展延伸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到生活中找角,并向你的家人和同学说一说各是什么角。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一、教学设想:

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以及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以后,教材编排了认识直角。教科书上安排了两道例题,一是从实物中抽象出直角,二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及用三角板画直角。尤于在认识角的时候,学生就是先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而其中就有直角,所以本课我改变了这一模式,在学生介绍了角后,直接引入直角,观察直角的图形,认识直角标注符号。然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并将抽象出的三个直角按不同位置摆放,使学生正确感知直角。而后通过“折一折”指导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直角,并通过比较折出的多个直角和直尺上直角的大小来地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一判其他角是不是直角。经历画一画、猜一猜、数一数等多种操作、体验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直角。整节课教师给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特别注重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操作体验的时间以及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不仅开放学生求知探索的空间,而且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有效合作,充分交流,力求把课堂上有限的时空变成了人人参与,个个发展的无限空间。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经历多种操作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四、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不同方向的直角。

五、教学准备:

一副三角板;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纸各一张;不规则纸和白纸若干张。

六、教学环节分析: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是复习引入:

首先,让学生介绍“角”,说说有关角的知识。

接着引入直角,并简单概括了角与直角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探索求知:

第一层次,初步认识直角。首先给出标准的直角图形,并说明直角是角家族中的一名特殊成员,它有自己独特的直角标记,且标好以后就像个“口”字——这就解决了学生作直角符号不标准这一问题。同时,作为角的一员它又有角的特性。认识直角后,我设计的交流活动是“找直角”。引导学生在教室里找直角,既能巩固直角的判断方法又能体会直角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直角的美感,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接着通过直角的不同摆放位置,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通过折直角的活动,发现这些角大小都没有改变,得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判断:1、直角的大小跟两边叉开大小有关,叉开越大直角就越大,叉开越小直角就越小。

2、放大镜下的直角与其它角一样,只是边变长了,大小没变。这又是它们的相通之处。)进一步形成直角的表象,对概念理解得更深刻。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层次,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出示一个接近直角的角,让学生猜测是不是直角,造成认知上的矛盾,使学生明白要确定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最科学的方法是找出一个标准来进行衡量。这时再让学生交流判断直角的方法,同时验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样让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表达不让人满意,没有学生能概括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特别是学生不能说出“重合”这一关键的词语。)第三层次,画直角。

先让学生用三角板试着自己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研究、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接着教师再规范画法。之后安排练习,给出顶点和一条直角边,能画几个直角?给一条边又能画几个?只给出一个顶点又能画多少个角?此举设计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画不同方向的直角,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部分是实践应用。

首先,是直角过河。

其次,猜一猜图后面藏着什么样的角?进一步巩固判断角的大小的方法。

再次,通过数一数有多少个角及几个隐藏着的直角,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第四部分,通过介绍直角,梳理本课教学知识板块,形成知识网络。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小学数学中反映数和形本质属性的数字、图形、符号、名词术语和定义、法则等都是数学概念。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正确、清晰、完整地理解数学概念,而且要在概念的引入、形成、深化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形象思维以表象和想象为基本形式,以观察、实验、联想、类比、猜想等为基本方法。在数学概念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如“面积”的概念,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黑板、桌子、课本等实物的面引入,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小刀剖开萝卜观察它的截面,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引入。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面积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

又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位教师先让学生分小棒:每人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分成两排,看有几种分法。教师适时把他们的不同分法展示出来:

附图{图}。

然后启发学生观察比较:这四种分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平均分”。

这样引入概念,符合小学生掌握概念的认知规律:即从外部的感知开始,通过一系列外部操作活动和内部智力活动,把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化为概念。

抽象思维是用抽象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概括,并凭借抽象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它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形式,以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为基本方法。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指的是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概念与原理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要及时把概念从具体引向抽象,抓住实质,排除个别实例对全面理解和运用概念的干扰,使学生充分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在指导学生给不同形体的实物分类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后,及时引导学生先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各个面描在纸上,并仔细观察描出的各个面有什么特点,再认识什么叫“棱”?什么叫“顶点”,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填好领料单,根据领料单领取“顶点”和“棱”,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模型,边观察边讨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顶点和棱有什么特点,最后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充分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概念的本质属性,又训练了抽象思维。

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全面地、深入地思考问题,能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思考与问题有关的所有条件,抓住问题的实质,正确、简捷地解决问题。在深化概念的教学中,可从以下两方面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是在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识别数学概念的各种变式,从变化中抓概念的本质。例如,学生认识了“直角”后,教师,出示不同位置的直角(如下图),让学生判断:

附图{图}。

这些角是不是直角,并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检验。从而排除干扰,突出直角的本质属性,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小学教学概念的掌握与数学思维的训练是相辅相成的。不依赖于数学思维,不可能学好数学概念;正确的数学概念教学,又有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概念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品质、能力和方法贯穿在概念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初中一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学教案有哪些

初中生爱玩、好动,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过分抽象的问题,学生往往感到乏味而百思不得其解。而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利用它为学生构建思维想象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用以达到以快乐的形式去追求知识的目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并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街道办事处北城中学耿新华。

邮编:256651联系电话:15865403584。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1.1正数和负数”一节,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是学习正数、负数和零的定义、联系。是本章有理数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过程与方法:1.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感受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并领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能结合具体情境出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并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数学话题,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具有相反的意义的量。

难点: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具有相反的意义的量,养成把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一节首图片为主体的多媒体课件。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达标检测。

学习总结。

教师出示图片说明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接着。

出示问题。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中实例认识到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2、知道什么是负数,零,正数。

4、能用正数、负数表示实际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出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

1、.知识点1:正数、负数的概念---------阅读教材第2页,像3、2、0.5、1.8%这样比0大的数叫,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加上“+”,如+5,,,,…。正数前面的“+”,一般省略不写:而像-3、-2、-3.5%这样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叫。如-6,,…。“-6”读作。

2、知识点2:对“0”的理解--------阅读教材第2页。

0既不是数,也不是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水岭。它的意义很丰富,它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其它特定的意义。

3、知识点3;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阅读教材第3页。

相反意义的量必须具有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二是它们都具有数量,而且一定是量。

一、指导学生在本组内交流结果,收集每组不会的问题,试着让其他组解决。

二、教师收集全班不会的问题,帮着解决。

做一做:(出示幻灯片)。

初中一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学教案有哪些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在经历从具体例子引入负数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0所表示的意义。

情感与态度:

在负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学情分析】。

1.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体会负数在生产和生活中运用的重要性。2.学生经历负数引入的过程:生产和生活中的例子(具有互为相反意义的量)——数不够用——负数的引入——数学符号的表示——问题的解决等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数学符号感,了解数学符号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在与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探究问题本质,善于观察、归纳、概括以及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重点难点】。

正确认识正数和负数,理解0所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复习回顾,做好衔接同学们已经有了六年学习数学的经验,数对每一位同学来说并不陌生,相信同学们已经认识到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首先让我们来回顾: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演示课件,展示图片,直观说明数的产生和扩充:(出示图片说明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让学生理解数的符号的产生的好处)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试着解释图片意义):我们知道,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如原始社会打猎计数)或事物的顺序,产生了1,2,3,...;为了表示“没有”(比如猎物分完),引入了数0;有时分配、测量(丈量土地)的结果不是整数,需要用分数(小数)表示.总之,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设计意图: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活动2【导入】活动2。

演示课件,展示问题及相应的图片。

师生活动:教师演示课件并对问题背景做些说明:

例如在净胜球的问题中,先介绍确定足球比赛排名顺序的规定:

两队积分不相同,积分高的队排名在前;。

两队积分相同,净胜球多的队排名在前;。

两队积分、净胜球都相同,进球多的队排名在前。

其次介绍积分计算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输一场得0分。由此易知这三个队的积分均为3+0=3。

最后介绍净胜球的计算规则:红队胜黄队(4:1)表示红队进4球,失1球或者黄队进1球,失4球,净胜球就是比赛中多进了几个球。这里进球和失球是互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规定:进球用“+”,失球用“-”表示,这样进球数和失球数可分别在进球数和失球数前面添上“+”或“-”来表示。净胜球就是在比赛中进球与失球之和。比如以红队为例,进球为4,失球为2(两场比赛各失一球)记为-2,所以红队净胜球为4+(-2)=2.类似地可算出黄队净胜球-2(进球比失球少2个球,相当于净失球2个,所以记为-2),蓝队净胜球是0.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思考-3~3、净胜球与排名的顺序、增长-2.7%的意义以及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必须要对这些新数进行四则运算等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温度的例子——出现新数-3还涉及到有理数的减法;净胜球的例子,也出现了负数,确定净胜球涉及有理数的加法,确定排名顺序涉及有理数的大小的比较;在产量增长率的例子中,运用正负数描述朝指定方向变化的情况等问题,引出用各种符号表示数,让学生试着解释,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对问题进行说明,找出它们的共性,揭示问题的实质(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表示。

师生活动:鉴于上面的分析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试着归纳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表示:

比如温度的问题,零上与零下(是以零为分界点)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规定零上为正,则零下为负;净胜球的例子,进球与失球(对方进球)也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规定进球为正,则失球为负……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以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并在其前面写上一个“+”(读作“正”)来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并在其前面写上一个“-”(读作“负”)来表示(零除外)。

设计意图:由实例归纳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表示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及从特殊到一般认识问题本质的能力。

新课标小学六年级数学《负数》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教科书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能力目标。

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感目标。

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承前启后。

1、出示主题图。教材第2页主题图。

二、学习引领。

1、教学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

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2℃表示零下2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

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2℃表示零上2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2℃,读作:三摄氏度。

(2)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2、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1)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2)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2)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3、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2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反思

1、会认读数字3和4,知道数的形成和所表示的数量。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红黄色气球各1只,统计表一张。

2、数量1~4的点子卡片若干,彩色笔若干3、《数学》上p。2。

活动过程。

一、游戏数气球教师出示气球,让幼儿分别说出其颜色。

教师拿出气球,让幼儿说出其数量。

提问:想一想,怎样才能变成2只气球?

启发幼儿说出;一只气球再添上1只气球,就是2只气球。

引导幼儿说出这2只气球分别是什么颜色。再观察中让幼儿发现2里面有两个1。

二、观察画册《气球飞了》。

看一看,画面上有谁?他们在做什么?

说一说,天空有几只绿气球?奇奇手里拿着几只绿气球?一共有几只绿气球?幼儿点数后知道:2只绿气球再添上1只绿气球就变成了3只绿气球了。

教师分别出示点子卡片和数字卡片3,幼儿认读。

引导幼儿点数红气球的数量,并说出用数字几表示,然后拿出相应的点子卡片和数字数一数,黄气球和蓝气球各有几只?幼儿说出其数量后,教师出示数字卡片4,使幼儿知道:4只气球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

找一找,数字3和4分别隐藏再哪里?

引导幼儿根据气球的数量圈出相应的点子。

三、讨论交流想一想,数字3和4还可以表示哪些物体?

教师引导幼儿从活动室找出数量是3或4的物品,并在统计表中用绘画等形式记录下来。

四、活动结束。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学期《认识负数》教案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读一读,分一分。

2、练习一6。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例3。

1、情境引入。

老师收集了新光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如下表。

月份一二三四五六。

2、教学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盈亏情况的具体意义。

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1)表中哪几个月盈利?哪几个月亏损?

(2)从表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汇报。

3、试一试。

(1)根据题中数据独立完成。注意正确读写正、负数的指导。

(2)完成后介绍一下服装店七至十二月份盈亏情况。

(二)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

从平面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

2、教学用正数和负数区别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

(1)小华从学校出发,沿东西方向的大街走了2100米,可能会到什么地方?

小华如果向东走2100米,到达邮局;

小华如果向西走2100米,到达公园。

(2)如果把向东走2100米记作+2100米,那么向西走2100米可以记作什么?

(3)可以把向西走2100米记作+2100米吗?那么向东走2100米记作什么?

3、表示南北方向运动的路程。

如果从学校出发,沿南北方向的大街走1240米可以走到哪里?根据行走的方向和路程,

分别写出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

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分组汇报。

4、试一试:

分步出示数轴:

(1)画出直线后,标出表示0的地方;

(2)向右等距离标出1、2等点,向左等距离地标出-1、-2等点;

(3)学生填出空格中的数;

(4)从0开始,分别向右、向左按顺序读一读各数;

(5)-2接近2,还是接近0?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6)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怎样的?

5、练一练。

1、练一练第1题。

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什么?

你能说一说小明家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吗?

学生回答及说出想法。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7题。

独立完成填空,再说说想法。

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用到正数、负数的例子吗?

2、练习一第8题。

从存折这一页的记录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能说说存折中红线框处的数各表示什么吗?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完成后汇报,集体讲评。

3、练习一第10题。

在这张表中的正数表示什么?负数表示什么?

再说说每站的上下车人数。

这里的0表示什么?

4、阅读:你知道吗?

五、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9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正负数》教案

1、借助温度计,经历认识正、负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及认识整数的过程。

2、初步了解负数的意义,会读、会写负数;知道整数包括正整数、零和负整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整数,会比较简单整数的大小。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负数充满好奇心,感受借助直观模型理解数学的作用。

了解负数的意义,会读、会写负数。

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玩游戏:

师生互动:玩锤子、剪刀、布的游戏,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输赢结果。

经历符号化的过程:

生汇报:我赢2次,输2次板书(22)。

师:输和赢它们的意思正好相反,老师这样记录能表示出这是两个意思相反的量吗?

生:不能。

师:怎样记录才能让人一眼就分清这是两个意思相反的量?下面请大家用喜欢的方式来表示。

3、展示学生记录材料。

生1:笑脸2哭脸2。

生2:箭头向上2箭头向下2。

生3:赢2输2。

生4:+2-2。

4、师生共同交流比较,感受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人们为了记录方便,在数学中就规定了这种符号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板书:十、一)。

5、认识正、负数。

师:你知道像上面的数叫什么?(正数)+2怎么读?

师:像下面的数呢?(负数)板书-2怎么读?

师板书:负数正数。

-2+2。

6、快速抢答,说说下面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100、+15、-15、36、0。

(2)0呢设置悬念。

7、揭示课题:生活中的负数。

这几个温度哪些是负数温度?谁能用负数的读法读一读?

2、生活中用什么测量温度?(出示温度计模型)。

你了解温度计的什么知识?

生1:每格代表1℃。

生2:零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

生3:

师: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以谁为分界的呢?(0℃)。

科学家把自然状态下水刚开始结冰的温度定为0℃。

4、小组讨论:

师讲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5、巧用温度计,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出示5℃图,这是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

(3)-5℃和5℃有什么不同?

(4)-5℃和-15℃哪个温度更冷?

1、写数:王叔叔从5楼乘电梯,电梯显示()层;到地下1层去取车,电梯显示()层。

2、(黄山、吐鲁番海拔与海平面对比示意图)。

3、解释生活中的负数所表示的含义。

出示存折。

4、下面每格表示1米,小华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数轴)。

(1)小华从0点向东行5米,表示为+5米,那么向西行3米,表示为。

(2)如果小华的位置到了+7米,说明他向()行()米。

(3)如果小华的位置到了-8米,说明他向()行()米。

教学中,借助温度计这个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对气温数据的理解,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学会比较简单整数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