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优秀23篇)

小编:QJ墨客

读后感可以记录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领悟,通过书写来加深对书籍内涵的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读后感,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一个读不进去书的我,总想找点什么方法来提高读书的效率,最后好像还是要在书中寻找想要的东西。我看了这样一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其实我并没有觉得这本书里介绍的方法有多么的让人恍然大悟、一下子就开窍学会怎样读书,而且像是给读书找一个目的,在做读书笔记时写下自己的感想这些方法似乎以前经常听到。

开始让我觉得意外的一点是作者似乎在书中强调了一种坚持大于内容的观点。作者认为当我们有什么感想的时候,就要写在读书笔记上面,哪怕是“这本书比我想象中有意思!”这样简短的、甚至有些肤浅的语句。作者认为“一切都应该以‘能坚持下去’为先”这似乎看起来是更强调坚持而不在乎质量,但其实读书笔记质量的提升正需要不断地练习如何表达。这种记录自己的感想既不是说一定要写的多么的完美,也不是说为了坚持而走形式主义,重要的是记录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理解。

另一个我比较在意的观点就是,对自己有感触的内容进行标记和摘抄,而不是那些客观上很重要的东西。“写读书笔记也是有窍门的,简单来讲,就是要彻底地专注于‘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即使客观上很重要,如果眼前的信息无法与自己在感性层面上产生共鸣,那么再读多少次也不会有感想”我看到这里时忽然就明白再看专业书时候我为何会感到“痛苦”,也许正是因为那些“客观上很重要”的知识使我无法共鸣吧!有些知识在读书时无论如何都感觉很困惑,而在看完书很久之后的某一刻就忽然明白了,这种情况我也是有过的。

我所说的两点只是我个人感兴趣的一些内容,这本书包含的内容要比我提及的更丰富,里面的方法可能不太适用于研究学习,而是比较适合相对轻松的阅读。如果像书中那样在读书时记笔记,并时常拿出来翻看,可想对扩大阅读量是很有益处的,在想要写些什么东西时也可以翻出来看看之前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也想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做做,然而实际坚持起来似乎还有些困难,比如我还无法做到像书中所写那样随时随地有想法就记录下来,但是我还是想要继续尝试,也希望自己能坚持下来。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书是日本著名的“笔记本作家”奥野宣之创作的工具类书籍,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令人震撼的全新读书方式,一种从求知到融会贯通再到持续探索,再去求知的一个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闭环,而我们则是“被动”的享受在其中。作者通过浅显易懂的比喻、案例结合自己实际操作的图片,让初学者很容易养成这种好的读书习惯。“至今为止,你读过那么多书,到底记住了多少内容呢?”作者用这样的灵魂拷问把我们带入到了他的读书笔记世界。

“在此时此刻觉得没必要记录的东西,在未来可能会影响你的态度和即将发生的事件的结果,甚至为工作提供启示。”凭借着这种对“随时记录令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感悟”的重要性这一点达成的共识,作者很容易的把我们带到了阅读之前就开始记笔记的道路上。因着一段时间内自己的爱好或者工作需要而主动选择想要阅读的书,在阅读积极性上自然就要高一些。接下来作者通过案例介绍了记读书笔记的几种技巧:可以书写任何内容、按时间顺序书写、附上日期、灵活运用速记或略记、可以粘贴任何跟笔记内容相关的文字、剪报、照片等等。这样自己用心制作摘抄的过程会有一种仪式感,帮助自己把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延续下去,另外,按格式标注统一的日期不仅对以后的检索有帮助,它还回避了时间的压力,无需给自己定任务,减少了记笔记的抵触感。

不仅如此,当你抱着要记点什么的心态去读书时,往往会更加在乎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往往会再思考一下作者写这个故事或者案例的意图。当你读完一整章而什么也没记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呀,怎么就到下一章了”然后,放下书仔细思考这一章,问自己“难道没什么收获?”或者回看这一章的目录仔细回想……这样坚持记读书笔记的感觉太美好了。

当我们被作者引导而体会到了记读书笔记的好处时,他紧接着告诉我们:别急,还有更妙的。如何让读书笔记真正融入我们的思想和知识系统,使你自然而然的变成了一个博学、富有创造力的人。是的,这很很神奇,但作者用案例告诉你这也许一点都不难。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在《创意的生成》一书中如是说。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对“创意”、“设计”、“营销方案”等字样儿保持着相当的“敬畏”之情,因为总觉得这些都需要“灵感”之类的神秘力量垂青,才会在你脑子里“咔嚓”一声蹦发出来。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的信心增加了,因为像我一样“不怎么受垂青”的人通过信息的积累,科学的存储,养成良好的回顾习惯,找到信息与信息之间正确的碰撞方式,我们都可以做到在自己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拿出有用的信息,使之发挥作用,变成你脑中一个不错的注意,或者笔下一篇应题的文章。所以,有感兴趣的问题时不要无动于衷,应该马上查找、翻阅笔记。在参考读书笔记的同时回想当时的`思路,再与现在更成熟的思想相比较,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这样的读书方法才能真正让书融入自己的思想,是普通的重读无法比拟的。

凭着自己感兴趣的点选书是自己有意识的去获取信息,比盲目的拿起一本书来读,做到思维集中要容易的多。带着写读书笔记的目的来阅读,更加有效的迫使你思考,尽可能多的获取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并使之升华。经常回顾曾经的思维火花——读书笔记,把握任何让自己思考的时机,有感兴趣的问题,有灵光一现的感悟,有工作上的需要,都可以凭借着检索系统快速的找到对应的笔记,对照自己当时的想法跟现在信息碰撞出新的创意,这就是读书笔记的回馈,它成为了你自己的思想,并随时准备着接受新的信息,不断的学习、成长。如果检索发现没有这一类的笔记怎么办,那么恭喜你,又可以去找书了,再一次投入到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这一美好的过程。

就是这样,本书介绍的读书方法会让你不停思考,不停回顾,不停探索,永远处在获取智慧的快车道当中,一路狂奔!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在读完一本书并做好读书笔记之后,奥野宣之建议做以下三件事:

1.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和别人的书评进行比较,从而得到新的观察角度。

2.对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主题,要选择三本书来读,整理归纳三本书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观点,防止偏听偏信,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3.对笔记做好索引,方便日后查找翻阅。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还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你想要的一切。花了6个半小时读完了这本书,也做了一些笔记,虽然“浪费了时间,但是没有浪费人生”“引用是魔杖”引用文章不仅可以增加说服力,还更容易组织文章。

读书不再是“随随便便”地读,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充满主动性地去读,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并加以运用转化成为属于自己无形的财富。从最初说到的如何选书:选择自己喜欢读的书。如何购书:怎样买到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书。如何读书:加深理解,深入思考。如何活用:运用书中获得的知识。再到后面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摘抄”和“评论”并存的特征,正如菜中鱼肉和大葱的关系一样。摘抄的第一个好处是可以促进、加深对书的记忆。第二个好处:加深理解,在摘抄的过程中你很容易能发现作者的反复思考、藏在文章里的机锋。评论的好处是:把自己读书时的感想、一闪而过的想法立即落实到纸上,哪怕只是一句话。

写几句“好棒”“什么”也未尝不可,如果一不小心想写得完美,只会让自己越来越难下笔如果说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那么读书笔记的作用就是让自己更有深度。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在《中国教育报教师最喜爱的100本书》中,看到了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由于职业习惯所以就对这本书特别关注,在当当看了简单的书评后,就决定要阅读此书。书中提出不少东西和我曾经的阅读体验吻合,很多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也有了答案。很感激作者带领我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阅读世界,让我能够更好的把握阅读,提升自己阅读的能力和水平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本书要解决的问题在于:书应该怎么读?在这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在强调这样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主动的阅读,通过在阅读中投入心思去不断的思考,这样的阅读才会收效越大。阅读的目标,是为了获得资讯,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书中有这么一段,说真正的.阅读,是“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这是读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我们是如何理解读书的?抱着某本书,从书的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那就是读书?我平常在读书的时候,常常很焦急,想急切的看完一本书,但在看完书之后,有时却觉得记不住,或者领会不到书中的意义,这样的读书方法“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读书的目标不明确,更没有任何方法可言,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日常生活中,有人读书只是为消磨时间甚至是催眠,有人读书是为了个人学业,有的人读书时为提高自身,有的人读书就是纯粹的喜欢,阅读目的多种多样,个人认为,不管何种目的,何种方式,只要能拿起书籍,开始阅读,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要培养孩子们从小就对读书产生兴趣,不要强行规定他们那些书能读,那些书不能读,关键在于家长的正确引导,言传身教,让读书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常态,那么他们将会获益一生。

如果说每本书都是一条幽黑的通道,通向一个神奇的地方,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便是寻宝指南,使我们顺利抵达,满载而归,不至于迷失途中。它教会人们避免在书山中毫无头绪地乱转、走弯路,尽可能减少读书时的迷思困扰,更好更快地感受到读书的愉悦。它时刻提醒人们,要做一个主动的读者。阅读不仅是消遣、获取信息,而是挑战自己,让心灵丰富、成长的过程。相信正如书中所说的一样,久而久之,坚持下去,读书便会成为一种习惯、一门艺术!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我最想看的不是如何选书和购书,而是如何做笔记和重读笔记,所以只看了这本书的第三章和第四章。

回忆了一下自己已有和正在练习的阅读习惯:思考自己想要补哪一方面的信息,在上搜书或者看网友推荐;看评分和网友短评,选出公认不错的书;下载电子书,看目录做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适用于工具书),边读边在kindle上做标记;将笔记导出到印象笔记里,然后加上自己的评论,整理出书评。

看完这本书之后,反思自己做的不够的地方有两个:一是,有时候只是标记,而没有及时补充自己的想法。这样就导致,偶尔看笔记时会忘记当时标记某一句话的理由。按照作者说的,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标记自己最心动的部分,写下最真切的感受(不用有顾虑)。二是,笔记要重读,而且好书的笔记不应只重读一遍。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包括我,书看了不少,但是却经常想不起来都写了什么,更别提学会运用了。当时很感动的地方,如果不重读,很快就会忘记。

作者提到,“创意源自既有信息重组”。以往看过的书的读书笔记,能为自己写文、言谈、行动方面提供新的灵感。每一遍看,都可以再增加新的评论。同一篇笔记经常翻看,同一主题的笔记穿插着看,看能碰撞出什么火花。

想起来这一阵子看过的别的关于学习方法的书里提到,所有新的知识必须要与你现有的知识网络相互联结,才能被记得牢。打算把印象笔记和上这些年的读书笔记和评论再翻翻,暂时不去看新的关于读书方法论的书了。

如果像作者那样,随身带着书、笔记本、钢笔、贴纸、词典,用最爱的钢笔在纸上誊抄书中原话,并记录想法,还是很花时间的。

现在我已经很少买纸质书了,都是用kindle,也没有在纸上记录笔记的习惯了,用印象笔记和豆瓣做笔记和书评,检索起来也很方便,而且不占地方、比较环保。一本挺真诚的书。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字

很喜欢的一句话是: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因为工作的关系,自己确是去过很多城市,走过很多路,可是也明白,没有知识做支撑,走过再多路也只是个邮差。虽然一直标榜自己是文艺女青年(伪),但是仔细想来,自己读过的书寥寥无几。每每来了兴致,买上三五本书,也得自嘲: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啊!尽管不看,下次还是会买,仿佛买了书就等于看了。今年聚餐的时候老板提出来一个有趣的话题,你最近半年来有没有完整读过一本书?我当时的回答是没有。后来我认真想了一下,其实我今半年是有读过两本书的。

一本是张爱玲的《半生缘》,不知为何,比起《半生缘》的命字我更喜欢这本小说的原名:“十八春”。十八个春夏秋冬熬过去,男女主人翁就这样错过了半辈子,也许只有具体的年数才能让人更加深切感受到时光的残酷吧。另一本书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这本书我大概看了五遍吧,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作品中多处梗十分精彩,令人拍案叫绝。当然我今次并不打算推荐这本书,我曾经试过与人讨论这部文学作品,后来我很遗憾地发现有的人压根看不懂。

团队制定了阅读计划以后我开始找书,一开始想要推荐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这本书开头就有一段很著名的话:“那一年我刚刚二十一岁,在我一生中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怎么样,是不是很有共鸣?很可惜我读了十页之后再没有继续的动力,原因不明。后来又想着可以推荐一本洋气的书给大家,选择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后来因为终究是外国文字作品,翻译过来略感晦涩,实在读不下去,遂作罢,一筹莫展之际,无意间翻到好友赠送的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是一本方法论的书。结合自己近年来极差的读书感受,我决定认真去研究一下读书的方法。

此书开篇讲了一下为什么我们要有效去阅读一本书,难道我们不能单纯因为喜欢而去读书而不追求任何好处么?当然可以,但是这就好比,我们去享用一份美食,你可以单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去进食,但是如果稍加运用一点科学的方法,既可以享用美食又能让这些食物的营养被身体吸收,岂不是一举两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有效阅读而不是单纯去读书。要做到有效读书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选书--收集日常生活中所有与书相关的信息,记录想读和需要读的书,这样做可以减少与内容乏味、自己不敢兴趣的书的接触,提高选书的“命中率”。如果把买书模式分为两种,那么一种是利用充足的时间浏览书架上的图书,一种是利用下班时间按照清单指名购买。与其被书的腰封和广告吸引,一时冲动买下不一定会读的书,不如经过沉着冷静的自主思考,主观地选择图书,这样更能在读书时获得满足感。通过列购书清单这样的事前准备,这样我们就能在书店里彻彻底底地掌握主动权了。

二、购书--根据自己的需求,检查书籍本身是不是像笔记里写的那样值得购买。对于内容已知的书,所谓内容已知,是指读过这套图书之前出版的几本,或者曾经在书店翻看过,或者该书是人尽皆知的名著,或者自己曾经多次读过作者出版的其他作品,这一类图书可以在网上下单。相反,如果是完全不了解的作者出版的书,或是第一眼看上去让人无法理解作者身份或者主张的书,以及看过内容简介和目录后依然无法理解内容的书,最好在实体店看过实物后才会买,因为如果书名和内容不符,或是文风让人无法接受的话,最后还是读不下去,那么购书就变成了一种浪费。

在室外或者护眼灯下阅读。讲一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曾经试过在一个阳光肆虐的午后搭乘火车,软卧,整个人躺在软软的被子上,空调开得很是凉爽,火车咣当咣当飞驰,窗外是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光线充足却不刺眼,我就利用那五个小时读了一本书。当时心情非常安静,自己能够全身心投入书中的情节,这是印象中一次极其愉快的阅读经历。

四、记录--在读的过程中,做好写读书笔记的准备。将重要部分按照以下等级提炼出来:“让我颇有感触的部分”“纠结要不要做记号的部分”“做了记号的部分”“要摘抄到笔记里的段落”。制作读书笔记,记录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感动或思考,铭记这次读书体验,留下与书交流过的证据。写了读书笔记以后不要丢在一遍,时常拿出来读一遍,温故而知新,通过再次浏览读书笔记,在检索和参考的过程中帮助自己获得智慧、得到提升。另外一方面,做笔记时要注意方便日后重读。

你会读书吗?读过的书,你能记住多少呢?当读书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它便需要整理与收纳的技巧。本书作者把做笔记从兴趣发展为乐趣,因为好的读书体验要营造舒适的读书环境,不能缺乏好的辅助工具,也要选用合适的文具。如果你能像他这样爱上做读书笔记,不光在读书时,在外出旅游,或任何一个灵光一闪的时刻,思考与记录都能让你不会与生活中的新知和美丽失之交臂。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用三个小时的时间,读完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觉这本书的真实名字如果叫《读书会让我们产生什么变化》或者叫《为什么我们需要读书》会更为贴切。

并未发现有让自己对读书的理解更上一层楼的见解,但通读一遍,还是发现了一些零散的可供吸收的营养点。

通过阅读,在过程中也顺势对自己的读书观就行了思考和梳理。经过这个梳理,很多认识变得更加坚实了,很多结构做了微调,变化是一定有的,只不过细微的反应和改变是很难用回忆来度量清楚的。

全书195页,勾画93处,旁写14处,从花费的时间上来评价收获,还是很有性价比的。

确实,通过丰富的阅读,可以扩张自己的见识,可以让自己的大脑和作者的发生神奇的生化反应,可以丰富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

也希望能借助读书、通过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参与和思考,逐渐明晰只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独特的人生鸟瞰图。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字

最近日式手帐的流行,让文具圈从学生党扩大到了社畜,文具店进入了商场、四处可见的印章等等,说明写手帐正在成为社畜们在工作之余的一种爱好。虽说数据时代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比的便利条件,但纸质的生活让仪式感更加强烈。有人说无论电子书如何发展,纸质书籍都不会被取代。而做读书手帐正是为这种纸质阅读的一种证明。

我是2020年11月读到这本书的,自从2016年第一次引进国内以来,到2020年10月已经是第16次印刷了,可见这本书的畅销程度。我猜想之所以这本书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是读书人的工具书,喜欢阅读的人都应该拥有一本,它会非常细致地教你怎么做读书笔记,把书里的内容消化掉变成你自己知识的一部分。而且是用日式手帐的习惯去教你做读书手帐。

作者以一种非常舒适的逻辑顺序为我们展开了“读书笔记有什么用”以及“具体应该怎么做读书笔记”。

首先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读书笔记。一本书的字数大概有十万多字,这十万多字作者写书大概要半年以上的时间,而读者阅读这本书大概需要一周左右。十万字并不是每句话都是重点,也不需要每句话都要背下来。一本十万字的书我们可能只需要作者的意图,或者仅仅是几段话而已。小时候会有老师带着我们在书上划重点,现在读书只能自己给自己划重点,划过的重点最好要及时记下来,这样才不会白划重点。——这便是读书笔记的意义所在。

用作者的话来说:将复杂的信息一元化,按照时间顺序记录记录下来。

在准备充分之后,作者又带着我们进入了做读书手帐的第一步:如何制作购书清单。读书笔记从挑书开始,非常好的第一步,作者在此处也特意强调了:这并不麻烦。生怕读者被第一步劝退。

这种安利是渐进式的,先是“这并不麻烦”,后面又说“一句话也好,坚持”,再后来就越来越复杂,方法也越来越规范,让你不知不觉地发自真心地想来做读书笔记。

为什么一件听起来就很麻烦的事,会让我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呢,作者在这方面特别会把握读者的心理,因为细致的描述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例如:通读-重读-标记三遍读书法、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等。并将读书笔记美化为思想的“升华工具”,是独创思维的飞跃。最让人舒服的是,就怕读者自己亲自动手,作者已经把重点内容加黑加粗地标记出来了!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作者将读书与做笔记比喻成为做菜,还列举了几个自己读书笔记的例子,并且插入了便于理解的示意图。看到这里,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我写~我写还不好么!

摘抄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评论自己的问题、思想和表现力。最终把读书笔记化作一篇书评,深刻吸收书中的内容,从而磨练出更好的原创思考,这便是做读书笔记的意义。看完这本书,感觉读了书不做笔记简直是亏了一个亿。

理由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可以激发干劲。

最惊喜的是书后的附录,甚至提供了具体牌子的笔记本、笔等等,我种草了上面的读书架,可惜在淘宝没有查到那个牌子的,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买到。

读书笔记真的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让读过的书最高知识化,甚至为写读书评论直接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让写作不再难。

毕竟这篇评论也是读书笔记的成果,我是一边读一边实践的。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读了很多书,却好奇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很惭愧,当要写下这本书的读书心得时,我却只读了这本书的目录。从小到大读了很多书,学生时代,有为学业读的书;再后来,有为兴趣而翻的书;再到婚后有了孩子,就有了为陪伴孩子一起学习而阅读的书。纸质书,电子书,时代在变,阅读的方式也在变,但不变的是每过一段时间需要自己静心下读书的习惯。这种沉浸既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学习。

然而,每当工作和生活状态,在“读书”这件事儿上,还是有不少问题,于是先要自我检讨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也无不反映了不少年轻人的学习状态:

一是忙。工作占据了一个人的白天大多数时间,而回家的家务繁琐又占据了早晚的时间,读书便成了挤时间完成的艰巨“使命”。

二是浮。越是信息接收多、事务处理多,便越会影响自己的心境,心一浮,便静不下心、沉不下心来读书。

分析到了问题和原因,便想结合这样一次读书活动和对自我学习能力提升的任务,去克服困难,坚持一些好习惯,最终实现一些原本因为不能实现的目标,因为“读书”,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学习”之悟。

“如何阅读一本书”,既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成长读本。它从阅读的层次、分析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及阅读的最终目标,层层深入、教育引导,最终实现生命和心智的成长。本书的的标题和目录让我重新认识了“读书”,及对读书的态度。

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将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提升主动意识。每天抽出30分钟时间静心读书,将《如何阅读一本书》在8月底前完成第一次通篇阅读。也要翻阅8月书单推荐书籍,完成读书任务。

二是学会知识转化。读书,便是学习的过程,不论专业论点还是案例呈现,都源自生活各方面。学会把有用的知识点转化成实际操作,改变一些陋习,改变一些以往不足的观念和意识,以不一样的视野和思考力去看待和处理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问题。

三是树立榜样力量。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举动。读书既是自我学习,也是给孩子树立良好学习习惯的好方法,让我读书,带动家人特别是孩子的读书和学习习惯,在家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读书,很难,也不难。先从意识和习惯开始。(朱琳)。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字

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本书零零碎碎的介绍了许多如何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我觉得如果是为了学知识,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为了考试的话,这样的记笔记的方法应该有非常多的可取之处,但是如果作为成人读书的方法,我觉得有点不太实用,这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是现在人们都那么忙,有多少人有时间拿出那么多时间来做笔记呢?况且做笔记需要书,本,笔,桌子,时间,空间,退其次,也许有人说拿便签也可以做简单的笔记,但是作者的意图是做那种很详细的读书笔记,所以说我觉得此书的主题如果改成“如何做读书笔记”应该更合适。因为如何阅读一本书包含的东西太多了,作者只着重写了关于如何做笔记的方法。

我觉得读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学以致用,这个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和《这样读书就够了》里面介绍的便签法相差一个等级和档次,做读书笔记停留在整理书中信息的阶段,基本相当于便签法中的第一个标签,虽然里面也介绍了要把书中的知识和自己结合起来,但具体怎么结合并没有说明,而实际上这也是最难的部分,根据书中的信息,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真正适合自己的行动计划,需要很多的限定条件,否则只是简单的使用书中的方法,并不能得其精髓和深层次的应用。

好了简单介绍一下书中的内容:

第一章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

第二章用购书清单指名购书;

第三章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

第四章通过重读笔记提高自我。

这本书我用了很短的时间读了一遍,当然不是逐字的阅读,大家看一下目录也能大概了解书中的内容,我不做过多的讲解。不精度是因为我认为没必要精读,没有太多对我有用的内容,里面没有写思维导图,其实对于做笔记来说,思维导图挺有效果的,这本书也提到了以把书讲给别人听为目的去读能提高阅读质量(真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三本日系书都有此内容),最后一张的重读笔记提高自我的方法就是重复记忆。顺便说一下这本书售价也是36元,后来无发现书的售价可能跟作者没有关系,应该是出版社的定价。赵周老师的读书方法最后可以把所有的第三张便签贴到一起,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是我比较喜欢的。但是论如何做笔记来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在开始读一本书之前,你应该先决定自己读什么样的书,你的读书目的又是什么,谨慎的挑选你所要仔细阅读的每一本书。

读书不同于电影、戏剧等其他文化生活。一本书无论他的质量如何,在你仔细读过之后,其中的思想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你的世界观,从而对你未来接受新的知识形成一定的障碍。我认为这才是你读坏书(或者说不适合你的书)真正的成本,而不是大众所认为的你花在阅读这本书上的时间和购买本书花的金钱。

挑选标准和方式:

你应该去当地最大的书店或者图书馆,用本书中提到的检视阅读方法来快速找出你所需要阅读的书。随着网络化生活的普及,豆瓣这样的书评网站也可以帮忙你挑选出适合你的书;朋友的推荐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一定要经过你的检验标准;你应该用千万分的小心来提防那些所谓的畅销书,这些往往是不适合你的或者是一些理论肤浅的书。阅读你所感兴趣领域中的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常销书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名著是另外一个需要你提防的陷阱,虽然名著往往也是常销书,但是大部分人阅读名著的促使动力往往是名著本身(我们从小被教育要阅读名著),而不是你是否适合读这本书;另外,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些名著往往只有历史价值,而无实用价值,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精读书。

在读完本书后,以后我的读书计划应该是:

一本书应该至少读2—3遍。第一次用很快的、不间断的速度读完,在我认为重要的文字段落下面划线;然后马上用比较慢的速度再重读一遍,在我认为重要的章节反复细读,中间要做读书笔记,可以尝试去提出几个问题,可以不时的去查一下其他的资料来检验本书的理论,最后要判断这本书对我到底有多大用处,是否值得重读;如果本书值得读第三遍,那么1—2个月后,我会先对照着读书笔记,用一段时间来回忆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那时候还能够记起来的东西才是我真正学会的。然后再速读一遍本书,看看我还有什么地方是遗漏的。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反复读好书并学以致用。

什么是真正的好书,每个人对此都有不同的定义。本书在第二十一章—阅读与心智的成长给出了一个粗略的定义:好书是可以与你的心智一直成长的书。你最初阅读好书的时候,这本书的层次就远超过你,现在你重读时仍然超过你,未来很可能也一直超过你。这样的书很少,不会多于100本,就算你放宽一点标准,这样的书也不会多于500本。

对于此类好书,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反复阅读,更加重要的是需要将从中学到并认同的东西主动地尝试着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才是读书的终极目的。知行合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知道不去做,等于不知道。

本书的一些缺陷。

和大多数西方书籍一样,这本书虽然整体架构很不错,但是行文啰嗦(让我想起《长尾理论》)。大部分精华其实用2页纸就可以说完,并且80%以上的精华集中在第一篇中,后面几篇只是基于第一篇理论的展开。举的例子由于文化差异,所以并不能很好的为东方读者所吸收。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这本书实际上读起来有些艰难,一方面是年代的原因(本书写成于1940年代),另一方面这本就不是一个所有人都能读懂的书。

最近一直在思考近期读过的一本本书,大部分都应该归为畅销书之列,这些书读起来很轻松,就像看一部肥皂剧或是综艺节目一样,有收获吗?一定有。但确实有限。而被本书所推崇的以及认真研读的一定不是这些书。是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全神贯注细细研究的书,是经典中的经典,是可以给人启示和提高的。

说到这里需要提一下读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是娱乐,消遣?排解空虚,填满自己?学习知识?还是解决困境迷惑?如果是前者,可以不需要阅读如此无趣的书,但如果是后者,就需要有本书这样的一本实用书籍做指引,因为你是有追求的。

这本书读下来真的需要些勇气和坚持,因为有些地方实在很无趣。但如果你需要藉由书籍提高自己,让自己不困过,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那样的书籍可能都是这么无趣的,但知识有时候就是这么无趣。还是看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本书最后提供的书单以及一些实用的方法非常好。

最后借用本书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所以量的积累需要质的保证,需要让自己不因读书读的少而焦虑,这一点很重要。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在《中国教育报20xx年度教师最喜爱的100本书》中,看到了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由于职业习惯所以就对这本书特别关注,在当当看了简单的书评后,就决定要阅读此书。书中提出不少东西和我曾经的阅读体验吻合,很多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也有了答案。很感激作者带领我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阅读世界,让我能够更好的把握阅读,提升自己阅读的能力和水平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本书要解决的问题在于:书应该怎么读?在这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在强调这样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主动的阅读,通过在阅读中投入心思去不断的思考,这样的阅读才会收效越大。阅读的目标,是为了获得资讯,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书中有这么一段,说真正的阅读,是“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这是读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我们是如何理解读书的?抱着某本书,从书的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那就是读书?我平常在读书的时候,常常很焦急,想急切的'看完一本书,但在看完书之后,有时却觉得记不住,或者领会不到书中的意义,这样的读书方法“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读书的目标不明确,更没有任何方法可言,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日常生活中,有人读书只是为消磨时间甚至是催眠,有人读书是为了个人学业,有的人读书时为提高自身,有的人读书就是纯粹的喜欢,阅读目的多种多样,个人认为,不管何种目的,何种方式,只要能拿起书籍,开始阅读,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要培养孩子们从小就对读书产生兴趣,不要强行规定他们那些书能读,那些书不能读,关键在于家长的正确引导,言传身教,让读书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常态,那么他们将会获益一生。

如果说每本书都是一条幽黑的通道,通向一个神奇的地方,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便是寻宝指南,使我们顺利抵达,满载而归,不至于迷失途中。它教会人们避免在书山中毫无头绪地乱转、走弯路,尽可能减少读书时的迷思困扰,更好更快地感受到读书的愉悦。它时刻提醒人们,要做一个主动的读者。阅读不仅是消遣、获取信息,而是挑战自己,让心灵丰富、成长的过程。相信正如书中所说的一样,久而久之,坚持下去,读书便会成为一种习惯、一门艺术!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报纸上香港大学推荐的书单中,毕业后的那个暑假,闲来无事,就在网上下载了其中几本书的电子版来读,其中之一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初读此书,感觉讲得非常好,至于好在哪里,也说不大清楚,只是书里面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以往从来都是被忽视的阅读指导原则,让我如获至宝,并在以后的阅读中有意识地去这样做,如拿到一本书,先浏览书名,前言,目录,后记,粗略的从整体把握本书的构架,知道讲了什么,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分析阅读。

第二次拿到本书,是在双11网上购书的快递里。因为好书是值得收藏和反复阅读的,所以有不少书都是我之前在网上阅读或借阅之后,再次买来读的。为了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对于本书的阅读又提上了日程,并且此次阅读我也做了笔记,但这一笔记不成体系,比较零碎,只是涉及到相关感兴趣的语句记录了下来。所以阅读了几章后觉得还是没有掌握本书,读后收获的还是第一次阅读的体验,再加上比较忙没读完,此书便被再次搁置。(而通过这些年阅读经验的积累,我发现两个问题:

1、很多书读第一遍的时候,印象是最深的,以后每次再读,当时会感觉形成了对本书的更细致的认识,可没过多久,便又忘得一干二净,体验仍旧是最初的,让人很困扰。

2、对于一本需要认真阅读思考的书,一个是用时非常长,再一个就是一定要有规律的持续不断的阅读,如每天一章,否则一旦搁置,便前功尽弃,再拿起时,对前面的理解也忘的差不多了,很难再形成前后知识的整体的把握,所以就得重新从头来过。)。

第三次拿到新书阅读,便是学校的同读一本书活动指定下发的阅读书目。这样一来既有外在的压力,又有了自己想要重新阅读的内在动力。于是认真阅读每一个部分,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来做好理解与批注,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运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如注意每一句话的意思,分析整个段落的主旨,从而概括整篇文章的主旨,并进行知识点的归纳与概括。进而形成对整个章节知识点的把握,在分析阅读完本章后,列出本章的知识框架。这一过程让我觉得本书成为了我自己,我获得了比初读本书时更多且更加透彻的体验。除此之外,也因分析思考获得了一些具体技巧,如在读一本水平高于自己的书时,不要边查字典边阅读,这样不利于提升自己的理解力;是否抓住主旨的检验办法是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一点对于分析历史试题尤为重要;逗留与倒退的不良习惯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速度等等。

正如翻译者所言读完这本书的两种强烈的感觉,先是羞耻,开始怀疑自己第一遍读时是否确定把书读完,如果读完的话,为什么后边的那么多细节没一点印象呢,虽然早早就读过本书,但并未让本书真正为自己所用。其次是何其有幸,就如同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言,这本书帮我就读书这件事情的思索和困惑,作了许多印证和总结。如在讲历史习题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理解力非常差,常常抓不住主旨,选择与材料主旨无关的选项,是因为中学生阅读水平到达基础阅读阶段后便停滞不前,理解力跟不上,而这一能力并不是背会历史就能提升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内没有相关课程来进行基础阅读之上的阅读层次的训练,而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也让我们看到了提升孩子成绩的希望。感谢本书的存在,让我的阅读更加有效。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本书的最后两个篇章主要是讲述了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以及如何做主题阅读。在第三篇中,我目前只关注如何阅读实用型书、历史书、哲学书和数学书,这几种类型的书籍对我来讲,是有用的书。

在阅读实用型的书,你要提出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本书是在谈些什么?第二个问题是找出作者的共识、主旨与论述,了解他要你这么做的目的。第三个问题是,内容真实吗?第四个问题是,这本书与我何干?而以上这四个问题,是可以根据阅读书籍种类的不同,根据规则进行修改。这样就可以根据历史书、数学书的特点,找到问题,来进行重点阅读。

第四篇中,主要是描述主题阅读。这个主题阅读,以前经常在那些写作的大咖文中见到,总感觉很神奇的样子。简单来讲,就是你个人需要解决某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类问题,你购买了大量的相关书籍,然后把它们列为书单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你所做的就是主题阅读。你需要在短时间发现你看的这本书对于你研究的主题解决的问题到底重不重要。

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

一、找到相关章节。在主题阅读中,你及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

二、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就是说要由你来建立起共识,带引你的作者们与你达成共识,而不是你跟着他们走。

三、厘清问题。我们要建立主旨,从文中找到答案。

四、界定议题。

五、分析讨论。

主题阅读需要面面俱到,但自己并不预设立场。读者需要不断回头参阅诸多作者的原文,重新阅读相关的章节。良好的阅读基础在于主动地阅读,阅读时越主动,就读得越好。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不是所有的书籍都值得阅读,你需要与读那些可以与你一起成长的书籍。心智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用就会萎缩。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地阅读,能够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和增长。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在《中国教育报20xx年度教师最喜爱的100本书》中,看到了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由于职业习惯所以就对这本书特别关注,在当当网看了简单的书评后,就决定要阅读此书。书中提出不少东西和我曾经的阅读体验吻合,很多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也有了答案。很感激作者带领我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阅读世界,让我能够更好的把握阅读,提升自己阅读的能力和水平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本书要解决的问题在于:书应该怎么读?在这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在强调这样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主动的阅读,通过在阅读中投入心思去不断的思考,这样的'阅读才会收效越大。阅读的目标,是为了获得资讯,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书中有这么一段,说真正的阅读,是“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这是读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我们是如何理解读书的?抱着某本书,从书的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那就是读书?我平常在读书的时候,常常很焦急,想急切的看完一本书,但在看完书之后,有时却觉得记不住,或者领会不到书中的意义,这样的读书方法“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读书的目标不明确,更没有任何方法可言,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最近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豁然开朗;顿觉在专家的醍醐灌顶下,结合之前看的《娱乐至死》,内心颇有所悟。

小时候,读书资源极其匮乏,于是我把的几本名著反复阅读;在一遍一遍阅读经典时,在旁记录所感,至今看来仍回味无穷。

长大后,面对更多的书,我却迷茫了。大学4年光阴只是零星的读了十几本书,我给自己的理由是学工科,思维方式的不同让我无暇顾及读书;现在回想,果真如此?我工科的脑袋不也早已随着岁月的侵蚀,敏锐不再;而我的心也同这个社会一起浮躁起来,品尝着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滋味,抬头望望书架上太多束之高阁的书籍,义无反顾的像吸毒一样接触了网络。

我庆幸在我童年时看了那么多古典名著,因为如今又能有多少时间让我能潜心回到五千年前而上下求索;《东周列国志》,曾经读过几次都半途而废,因为难以理清众多人物之关系,甚至人名、君主都“傻傻分不清楚”,一个庄公你不知是齐国、郑国亦或秦国,加上众多的公子牙、公子荡、公子光、公子小白,齐姜、文姜充斥其中,吐血...但我顽强读了下来。该书完全可以看成一个一个的春秋战国小故事,读罢才觉其间乐趣,其中典故之多,对现今文化也大有影响,结草之恩、寒食节、二桃三士,立木取信;最新大片《赵氏孤儿》也是其中经典桥段。

但现在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大行其道;于是安心读专著的人似乎成为一种异类。消遣或娱乐性的节目可能会给你带来一时的欢愉,但是除了享乐之外,你也不可能再期待其他的收获了。

“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换句话说,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会发生这个现象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所提到的这些媒体,经过太精心的设计,使得思想形同没有需要了。......目的都在让人不需要面对困难或努力,很容易就整理出“自己”的思绪。”

最近看了一段话,我也深有感触:“其实七年前,我沉溺网络时,主编就说过:“你干吗每天看非典又死了几个人?看这个有什么用?”我说:“难道不需要关注新闻吗?”他说:“真正重要的新闻,你不必看报纸不必看网,也会有无数个闲人用各种其他渠道告诉你的。”但我当时被他视作闲人,很不高兴,也没仔细想这句话。于是,我仍然看网、qq、msn、bbs,如是恍然一梦,在网络中挥霍了十年。

现在想来,主编说得太对了。我为什么要充当第一线的炮灰,拿自己的时间为别人大浪淘沙,在亿万个转瞬即逝的新闻和帖子中为别人淘出三五件大事?何必用自己宝贵的生命,用来与qq上的陌生人喜怒哀乐呢?我身边明明有自己的家人,自己的人生。”

由此我想到,我不正是把精力都耗在无聊的东西上吗?一遍一遍玩游戏仅仅为了更完美的通关、拿更多宝物;逛论坛只是为了看那些一味骂街,而不是出谋划策的愤青大谈国是;不断在新闻页用ctrl+f5来获得自己没有out的通行证...

结果趟到床上早已困倦,但仍坚持挑灯夜读,如此一来疲惫不堪,但又恨不得解脱。我要鼓励自己逃脱网络、电脑的桎梏,回想几年前还未成为电脑奴隶时,幸福感其实更强。

这里所说的解脱,是指那些不必要使用电脑的时间。因为很多时候工作决定了你不得不对着电磁辐射源,相看两不厌。

常常想,自己既然无法作一名富翁,那么好吧,我愿意做一名精神上的“财主”;因为“人类的心智有很奇怪的一点,主要是这一点划分了我们心智与身体的截然不同。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心智却没有限制。”即使我愚钝,心智无法增长,我也愿意陶冶情操;或者在阳台上种花,或者整理下书柜,或者去游泳锻炼,或者去做些公益事业,这些才是生活。

再次借用看到的一句很喜欢的话结束:“你好好睡,我好好读书。等你醒了我们聊柏拉图”。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这本书首次在1940年出版,是莫提默~艾德勒的大作,这个作者可能我们不太熟悉,但是提到《大英百科全书》,相信大家都应该听过,本书的作者就是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在1972年,这本书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从此由莫提默~艾德勒与查理~范多伦两位作者共同挂名。有一部叫《机智问答》(quizshow)的美国电影就是根据查理~范多伦的真实故事改编的,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这本书风行70年不衰,可见其在阅读上为读者带来的影响与价值。全书从阅读的层次、阅读层次的说明、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阅读的最终目标四个方向作为基本的骨干,将阅读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说明、检讨与建议。

在阅读的层次上,作者认为应该有四种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四个层次之间是有关联的,较高级阅读层次包含了较低级阅读层次的特性。

通俗来讲,在基础阅读中,读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认识书上面的字,知道一个句子在说什么。比如“猫坐在帽子上”,读者并不真的关心猫是不是坐在帽子上,或是这句话对猫、帽子或整个世界有什么意义。他关心的只是写这句话的人所用的语言。

在检视阅读中,特点是强调时间,譬如你可能会用十五分钟读完一本书,或是同样时间内念完两倍厚的书。要求是在一定的时间之内——通常很短——抓住一本书的重点。这个层次要解决的典型问题是,这本书在谈什么?例如在完成检视阅读后,应该能回答这样的问题:这是哪一类的书,是小说、历史,还是科学论文?很多人打开一本书,从第一页开始读起,孜孜不倦,甚至连目录都不看一眼。他们在只需要粗浅翻阅一本书值不值得读的时候,却拿出了仔细阅读、理解一本书的时间。这其实是加重了阅读的困难。

在分析阅读中,特点是在追寻理解。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一本书,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整本书主要就是在谈这个层次的阅读。

有了分析阅读的基础后,阅读的最终目标,主题阅读便能顺利进行了,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借助他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很显然,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同时可能也是所有阅读活动中最有收获的。

在本书中,除了上述层次的阅读外,对于辅助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阅读的活力与艺术等,也有所讨论,并提出相关的看法,对于阅读概念与价值的重新建立,皆有十分敏锐的观察。

有许多人阅读完书籍之后,便迅速的遗忘书籍中所提的相关内涵了,这样的读书方法是不得要领的。本书创造性的列出阅读者在各种层次的阅读中需要遵守的一些规则,这些规则不但帮助读者在以后的阅读过程更清晰的理解和领会书中要旨,单单是在阅读本书时,这些字体加黑加粗的规则也使阅读过程轻松不少。

比如在第五章: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中,作者认为关于一本书,读者一定要提出四个主要的问题。1、整体而言,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2、作者细部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3、这书说的有道理吗?全部有道理?还是部份有道理?4、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从这四个问题里,我们不难发现,阅读时自我的要求实在是太重要了,否则你可能读过很多书,却不知所以然。所以作者强调“任何一种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核心就在你要努力提出问题(然后尽你可能地找出答案)。这是绝不可忘的原则。这也是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与没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之间,有天壤之别的原因。”

其实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有相当的多,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许多宝贵概念更是能让我们一生受益。笔者在读完这本书后,对于以往只是阅读而不去探究“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因而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感到汗颜。就像中文版本翻译者在序言里说:自己四十四岁才读这本书深感懊恼,如果在他初高中青少年时期,就能读到这本有关如何读书的书,那他会少走多少阅读的冤枉路?这恰恰也是我想要表达的,任何一个读书的人,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如果不能很早,那也不要太晚。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类迎来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书籍对人们的作用似乎不大了。新闻资讯充斥耳边,报纸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户,我们可以很快知道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情,但仅仅是知道而已,因为这只是资讯,是个消息,我们只是在搜集消息罢了,而评论是别人的看法,看了之后我们最多只是知道了一些事,就像吃速食快餐罢了,没有营养且有害。久而长之,我们的大脑会受到影响。但阅读长久以来就是相当令人困扰的问题没有时间,兴趣阻碍着人们阅读的心。但作为学生已经满足了各种条件,学了十几年我们就会阅读了吗?老师则并未培训我们相关技巧与方法。《如何阅读一本书》则告诉我们不是。

本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阅读与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告诉读者通过前言与目录索引,了解作者的目的,写书如同谈话。任何一个作者和读者交流总需要一个观点,而书则是他如何阐释解读他的观点,无论书看似如何费读难懂,作者都不会为难读者,而是诱导读者去发现懂得理解他所表达的意思。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这是一个追求品质的过程。阅读也像打猎,我们捕获的猎物不能仅仅弃之不顾,需要处理。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与思想,都源于他对一些问题与现象的看法与思考,要看懂一本书就必然要找出这些矛盾,这是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读物繁杂五花八门类型众多。比如面对现象文学时。没有现象就没有人类的今天,这是一种思想与创造力。现象文学的作者首先应该具有广博的胸襟,有了这思维创造才会没有局限,才能超脱现有的桎梏,摆脱现有的时空观。作为一个普通读者,面对这种想象文学,我们应该按照作者的规则去融入他的世界中,故事戏剧小说皆是如此。

时代向前发展,多媒体的出现提供了不同的阅读方式而书籍阅读的技巧和意义却是难以被取代的活学活用不拘于条条框框。

要做主动地读者就像棒球比赛中的捕手,尽可能接住头球手投来的任何球,捕捉作者传递的信息,让读书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智力活动,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早就看到圈里有朋友推荐,但一直没有机会阅读。那天无意中去城市之光书店,又偶遇此书,直接入手一本,回家细看。昨天大概看了不到20页,感觉挺受启发。

书中对阅读艺术下了个定义:"这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刚开始看书前面的文字,还不是特别有感觉,但是看到这句话,脑子里灵光一现,仿佛自己的经验和作者的文字不谋而合,在某处不期而遇。

几年前自己初走上阅读之路的情景又浮现在脑海里。那时自己刚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想着利用闲暇时间多读些书,充实自己。可是当时根本不知道读什么书,全凭感觉,有时读些畅销的,有时读些名气大的,有时读些别人推荐的,并无局限。那时候,对于心理学也很有兴趣,读过毕淑敏的《女心理师》、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岳晓东的《登天的感觉》等。那时的理解能力有限,读书主要是读心理学普及性的书,或者是心灵修炼方面的书。

后来,受我们单位一同事的影响,开始接触传统文化、国学、量子力学和佛学等方面的书。记得当时工作之余,他经常给我们几个"讲课"、讨论,都看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等。当时他一推荐书,我就找来看,或者找视频看。记得当时看过浙江大学董平教授讲的《传奇王阳明》,对阳明先生创立的"心学"很是佩服,更是将他所提倡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立为自己行动的标杆;还看了曾仕强教授讲《易经的智慧》,受益良多。当时,那位同事还推荐了《瑜伽师地论》,这本书是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也是玄奘法师西行所取的重要经典,我虽然已经入手,但至今没有勇气打开看,因为对于里面的内容实在是无法理解,只能先放着,期待哪天假如开大智慧了再去看(貌似这一天相当相当遥远)。感觉这个时期读的书比之前有深度、也有了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不是那么盲目了。

20xx年读的书,有了点"跨界"的感觉--一个朋友开始推荐企业管理和思维提升方面的书。这个时期,读书的速度降下来了(貌似一直以来读书的速度就没上升过,一直都很慢),但是开始写读后感,做读书笔记。印象深刻的书有《小强升职记》,这是一本时间管理方面的书,当时读完写了一篇几千字的读后感;还有《金字塔原理》,主要内容是写作逻辑与思维逻辑,读完之后按照书的内容做了一个ppt.由于有了之前的积累和思考,这时候对于书的内容已经理解的更加深刻了,而且也考虑将书中所看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够真正地提升。同时,我也受其他朋友和老师的推荐,看一些专业的心理学书籍、小说、写作方面的书等等。这个阶段,真真是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更加注重书的品质,也注重自己读书的"品味".

总结近十年的读书感悟,我很认同作者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观点,"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当一个人主动去读一本书,他在读书的时候就会很用心,对于有启发的地方还会拿笔画出来,读完之后还会思考书中的内容,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真正吸收了书里的内容。我一直认为,单纯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并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理解力,只有我们将读书目标锁定在"为增进理解而阅读"时,去读一些"烧脑"的书,理解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当自己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下,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书中的文字,书中的概念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时,就像是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又像是一粒破土而出的种子,那种生命力突然迸发的感觉,让人有无比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唯有在用心读书时才能获得。

初雪,管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教育工作者,"郑亚楠心灵工作坊"创始人。喜欢读书写作,热心传播美文;主张"以一片纯真之心发现美,传递善";愿意倾听你的故事,帮你解决心理困扰。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天爸从5月份开始让我读书,推荐了我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然后我磨磨蹭蹭到现在才看完了。

一开始读这本书,我好吃力,然后看两页看不下去,但是后来反复读了前几页,咦,好像看出了点什么,然后就耐心的思考了一下,嗯,看了好几遍才看懂了目录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

那为啥要读这本书呢,因为它想让我知道阅读可以是一件多少该主动的事,越主动,效果越好。当一个人主动去读一本书,他在读书的时候就会很用心,对于有启发的地方还会拿笔画出来,读完之后还会思考书中的内容,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真正吸收了书里的内容。所以,单纯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并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理解力,只有我们将读书目标锁定在"为增进理解而阅读"时,去读一些"烧脑"的书,理解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那阅读中遇到问题咋办,看不懂呢,反复看啊,还是不懂呢,那就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问题。只要是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阅读的艺术就是要以适当的顺序提出适当的问题。所以如果书读的少,连自己想问的问题都表达不出来。

当学会了如何阅读一本书,那看到一本好书对你的回馈也最多。

首先,成功地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其次,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阅读完了之后,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会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会成为一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当自己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下,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书中的文字,书中的概念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时,就像是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又像是一粒破土而出的种子,那种生命力突然迸发的感觉,让人有无比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唯有在用心读书时才能获得。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一书共分为四篇,讲述了阅读的层次、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最终目标等内容。其中阅读的层次分为四个部分: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每一层次的阅读都有历史根基的解答。

在所有阅读之前,阅读的目标最重要。书中提到,在阅读的时候想要保持清醒,或昏昏入睡,主要看你的阅读目标是什么。如果你的目标是获得利益,不论是心灵或精神上的成长,你就得保持清醒。这也意味着在阅读时要尽可能地保持主动,同时还要做一番努力,而这番努力是会有回馈的。许多人尽管可以区分出阅读的获益与取乐之不同,其中一方是理解力的增进,另一方则是娱乐或只是满足一点点好奇心,最后仍然无法完成阅读目标。作者给出了没有读好一本书的根本原因,那就是目标不够明确,自身不是一个自我要求的阅读者,也就无法将精神集中到他们所做的事情上,自然就读不好一本书,长此以往,也就失去了对读书的兴趣,感受不到读书的乐趣。一个爱好阅读的人必然是对其目标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

有了清晰的目标就会做到主动阅读,在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主动阅读。主动阅读即为能提出问题来。任何时候能提问,能大胆提问的人都不容忽视,且不论提问水平的高低,至少说明两点:一、有足够的勇气来质疑业已存在或既定的理论描述或实践内容。二、有足够的想象力来作出与主题相关或联想的思考,这两点都说明了他是在认真阅读且积极思考的。

书中说,任何学习都不应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应该死气沉沉,阅读时越是带着自己应有的积极、主动态度,以及尽量让自己阅读得更加有活力,才能够更有所得,阅读的效果才会更显著,道理的确如此。当一个人由于有了一个确切的目标后,就会主动去读一本书,在读书的时候就会很用心,就会不断提问。明确的目标作者也已提到,单纯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并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理解力,只有我们将读书目标锁定在“为增进理解而阅读”时,自身的理解力才会真正得到提升。

在确定了目标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选择好一本书来进行阅读。选择好一本书至关重要,如书中所说,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你该自己去找出对你有特殊价值的书来,这样的书能教你很多关于阅读与生命的事情。这样的书你会想一读再读。这也是会帮助你不断成长的书。

以读历史书为例,有人说,读史有心机,读史就是要读出智慧、韬略和心机(此处心机一词是褒义)。如何选择历史书很重要,由于当今电视普及,受各种古装剧影响,太多人不了解真实的历史,历史知识匮乏。若真想读点正儿八经的历史,最简单的办法应该请教学历史的老师或同学,多请教几个,若都选择同一本书,毫无疑问,那本就是经典了。

他们至少比我们外行要懂行情,因为隔行如隔山嘛。同时也可以看伟人名人在看的是哪本?比如毛泽东同志对《资治通鉴》情有独钟,爱不释手,那么毋庸置疑,该部书肯定是经典,值得阅读。检视阅读在这里发挥着重要作用,即对于早已熟练基础阅读的我们而言,检视阅读是我们在挑选书籍时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

分析阅读是全书的重点,能不能读好书,把书读进去,分析阅读成了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中有八个规则:(1)分类;(2)简述整本书的内容;(3)分级理出重要目录;(4)找到中心问题(内容或思想);(5)找到关键词并确定其含义;(6)找到关键句子并确定句中主旨;(7)找出或构架出作者的论述;(8)找出作者的答案。通过八个步骤即完成了我们的分析阅读部分,但显然这是不够的。

进入分析阅读的阶段就意味着所阅读的书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至少是必要的才会去阅读。在分析阅读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时刻保持质疑,要有怀疑精神。作者说得对吗?是全部对还是一部分对,如果一个人完全赞同一本书的观点,他极有可能就没有读进去,没有思考,或者是这个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太少,让他不得不诚服于作者,那他读下来不会有大的启发,至少说明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欠缺,无法做进一步阅读或思考。分析阅读要能怀疑,敢怀疑,勇于挑战作者的观点。

世上的书千千万万,只怕一生的时间无法穷尽。以时间为约束条件,以同一主题为切入点,进行第四个层次的阅读,即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是建立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也就是说,我们阅读了许多的书,但又理不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时,如何做到系统的、辩证的去分析,最终学以致用便是主题阅读的目的,无论作者是什么样的观点,相同或相悖,我们应该形成自己的主线,不断用自己的判断力和价值观来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这一层次阅读已上升到理论联系实践的关键阶段。

苏轼曾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现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阅读成就你我,阅读点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