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读后感(精选19篇)

小编:紫衣梦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成长和变化。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创作灵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记得年轻的时候,无论是政治课本,回忆录或者高级口译的听力教材,都记得邓小平关于香港回归与撒切尔夫人的谈话,里面有一句话大意如下:“如果新中国不能按期收回香港,人民就会认为中央政府是晚清政府,是李鸿章,人民就不会愿意再支持这个政府。”

这种感情,随着近来整个舆论的越来越开放或者右倾,越来越清晰,毕竟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毕竟李鸿章创建了北洋集团,也曾经有过新式陆军,铁甲海军和堪称庞大的军事工业集团,纵然李鸿章有各种缺点,难道当时中国换个人就能搞好吗?李鸿章毕竟不是秦桧,不是卖国贼啊。

记得在合肥李鸿章府邸,明显经过了修缮,而且还看到后世很多名人都是李家之后,包括张爱玲和李道豫等等,似乎对李的评价也愈发宽容了。

直到我在成都四川博物馆买了梁启超写的这本薄薄的《李鸿章传》,觉得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才是中肯。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一言蔽之,就是李鸿章的失败完全是因为他不知实事,不学无术。

先就甲午海战的缘起说说吧,朝鲜本来是中国的属国,那么朝鲜的外交权力在中国;可是当西方各国和日本找到李鸿章(他当时梳理总理衙门),请求谈判在朝鲜的商务,口岸开放等事宜,李鸿章居然说朝鲜外交由朝鲜负责,中国该部干预,从此列强就直接与朝鲜谈判。

最后,就是李鸿章经营北洋二十年,最后北洋舰队出发的时候,主力舰只有各个大口径主炮的炮弹居然都不够,天津机械局每年都从德国进口炮弹的啊,而且每年自己也都生产的,这些预算都用到哪里去了,这种腐败即使在封建王朝也是不能容忍的,虽然谁都知道封建王朝必然最后腐败如斯;李鸿章在二十年中,每年都派遣年轻的英才去各个军事先进国家学习,可是这些人回国都只能从事低级职务,指挥职务都是李鸿章在淮军的亲信,无论其人在专业上,操守上是否合格。就拿北洋提督丁汝昌来说,本身也不是海军出身,这样任人唯亲,对后来的军事失败的影响无可估量,这还是要怪李鸿章的。

就凭以上三条,邓小平把李鸿章作为晚清腐败的标签,我个人觉得没有什么不妥。他当然不是卖国贼,可是他的确对后来清王朝的外交军事都造成重大负面影响,至于这些影响是否可以消除,看看日本就知道。

李鸿章传读后感

读完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有半个月了,想写点什么,却不知道如何启笔。但是不写,却又觉得憋得慌,这也是奇怪了。

不知什么缘故,我从小对历史就没什么兴趣,读书时历史总考不及格,记得最高一次考了73分,老师还表扬了好半天。对于历史,我学过跟没有学过差不多,对于年代,人名我常常是晕的。正因如此,这次看李鸿章传,还像是第一次读史,兴许是岁数大了的缘故,这次读完李鸿章传,心情异常的沉重。有种感觉,如果早点喜欢历史,读点历史,可能我的人生会大不相同。

传记一开始梁启超说“普天之下只有那些平庸的人既不会遭人唾骂,也不会得到他人的赞誉。假如全天下的人都异口同声骂一个人,这个人就可以称得上是遗臭万年的大奸雄了;假如全天下的人都异口同声赞美一个人,这个人就可以称得上是千古流芳的英雄豪杰了。但是,说这些话的人几乎全是平庸之人,在他们之中找不到一个有见识、有才华的人,如果让平庸之人去评论超乎寻常的人,这件事本身就不值得可信。”

“先不说这样的人到底是奸雄还是豪杰,就他所处的位置和层次而言,并非平庸之人目光所能达到的,也不是平庸之人随便张口胡说的。只有能够理解我说话意思的人,才可以真正读懂我的这本《李鸿章》。”

梁启超一开场没有说李鸿章是奸雄,也没有说李鸿章是豪杰,他对李鸿章暂定义为一个“非凡的人”。对梁启超的这个开场,我倒是感慨万千,我们作为一平庸之辈,而且是后世之辈,是没有资格对那些“奸雄”也好,“豪杰”也好妄加评价的,更不可胡说瞎吹。可是,从小到大,身边总会遇到那么一些人,好像他们跟“伟人或者是非凡的人”共事过似的,总喜欢评头论足,头头是道的,常常让人觉得那些“伟人或者是非凡的人”还不如他们,如果是他们,难道能力挽狂澜。想想这些自以为是的人也是挺可怕的。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警觉,你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实的,何况道听途说的,我们不要随便去评价任何一个人,更不要随便去评价那些历史的人物。做人不可“妄自菲薄”,更不可“目中无人”。“了解一个人,必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那些“妄自批评李鸿章,主要原因是他们不过是一群只能指手画脚,图口舌之快的旁观者罢了”。工作中也会遇见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什么都不干,却喜欢指手画脚,评头论足的。大概从古到今,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平庸的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对一些人或事进行指责,却没有很好地去考虑环境、个人等因素,更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读《李鸿章传》,又重温了小时候看过的电影《甲午风云》,模糊的记忆里除了海上战舰战火纷飞以外,还记住了一个人——邓世昌,他是“致远”号的舰长,他的勇猛刻骨铭心,梁启超对甲午战争的文字描述也是精彩、精准的。当年电影院里小小的我,根本不知道这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割地赔款,主权沦丧,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读李鸿章传记还绕不开的就是那一堆的不平等条约,特别是《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让李鸿章在当时乃至到现在都背负了世人的种种指责与谩骂。就在他快八十岁的时候,重病在身,快咽气的前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催促他画押,当读到李鸿章“手捂胸口,口吐鲜血”,只是“咬牙切齿”地说“可恨啊,毓贤把国家耽误到这个地步。”。然后又长叹道:“皇帝和太后不肯回京”,随即闭目死去。不由感叹,国将不国,死不幂目啊,可悲,可叹,可怜,可恨。似乎一个时代的衰败,都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其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有无法推卸的责任。梁启超笔下的那个真实的、立体的、多维的李鸿章就这样在悲愤无奈中闭上了眼睛。

看完书,心情沉重,无法想象,晚清四十年,祖国大地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各国列强在祖国大地上随意践踏,有种强烈的感觉:“没有一个好东西”。突然想起历史老师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落后是要挨打的”,人不能落后,国家一样,更加不能落后,“落后是要挨打的”。

从8月23日起,澳大利亚政府在以国家安全担忧为由,禁止华为和中兴为其规划中的5g移动网络供应设备起,华为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3月,华为在深圳总部发布会上向外界透露,美国政府涉嫌攻击华为的服务器,窃取邮件和源代码。稍早前,华为在深圳总部发布重要声明:决定起诉美国政府。205月16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将华为及其68个附属公司加入限制名单。年5月20日,美国宣布对华为禁令推迟90天实施。还有孟晚舟被捕,海思“备胎”计划,到“鸿蒙”操作系统等等事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国际反响。深深感觉企业同样肩负着国家强大的重任和使命。我们每个人中国人又怎么能够懈怠呢,还是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强大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实际行动,好好学习,努力工作,支持国产品牌,宣传国产品牌,使用国产品牌。

当然,国产品牌也一定要有良心、有品质、有实力、有核心竞争力。

《李鸿章传》读后感字

读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惊叹于梁公雄健的笔力、宏大的格局,以及精辟的见解。梁和李“政治上为公敌,私交亦泛泛不深”,但仍然能够不失公允,殊为不易。

有人认为李是叱咤风云的大政治家,也有人骂李是汉奸卖国贼,其实都是不对。总而言之,李鸿章是个“不学无术”之人,不知道国民的原理,不知道世界大势,不知道政治的本源,只知道耍弄“小智小术”,缝缝补补。

梁启超认为,世界列强的竞争,不在君主,而在国民,改革的动力都是从群众之中蓄积,通过先行者的引领,形成风气,只要因势利导,就能形成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李鸿章位高权重,上可借力君王指挥臣下,下可造舆论引导万民,只要善加利用,就可能为中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但可惜的是,在帝国争雄的时代,李鸿章却只想着修修补补,图一时之苟安。不想着富民强国,除旧迎新,只想学西方的皮毛,纯属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更可笑者,李鸿章还希望通过玩弄一些“小智小术”,和世界上的大政治家相抗衡,怎能有用?可从几件事中管窥李鸿章的“小智小术”。

第一,苏州杀降。征伐太平天国后期,苏州守将投降,外国人戈登作保。不料李鸿章担心降将难治,于是安排在酒宴上屠戮众人。“不杀降将”向来是战场惯例,更何况还有人作保?对降将是负约食言,对戈登是出卖朋友,对社会是违背公理。李鸿章的“小智小术”可见其一。

第二,甲午起衅。正常来说,作为中国的藩属国,朝鲜外交应由我国做主,但李鸿章却怕公开承认朝鲜是我国藩属,遇上事情国际社会唯我是问,骑虎难下,还不如私下保护。于是列强认为朝鲜是自主的国家。后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李鸿章派兵进入朝鲜。在李鸿章看来,作为宗主国,理应维护藩属国稳定,平定祸乱;但在日本看来,清兵进入“独立自主”的朝鲜,用心险恶,为防不测,日本也派了军队。双方电文往来,都认为自己有道理,于是“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贪图一时省事,造成外交、军事上的困局,其“小智小术”可见其二。

中日战争中,希望联络英俄牵制日本;胶州战争中,又希望联络英法俄牵制德国。但反观结果,对外国的割地、赔款可谓司空见惯。试问天下有哪个国家只依靠他国可以自立呢!虽然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能全怪罪于李鸿章,但是他在外交上没有手段,只有“小智小术”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比霍光。两人都“不学无术”,但李鸿章没有霍光的权位和魄力,只是畏畏缩缩,画地为牢,比不上霍光。

对比诸葛亮。李鸿章以微小的兵力起家,最后和曾国藩一起平定了江南,军事上的成就不弱于诸葛亮,但诸葛亮管理蜀国井井有条,民丰物阜,这一点李鸿章却又及不上。

对比郭子仪。两人平乱之功仿佛,但郭子仪除军事外,其他方面没有建树,整体比不上李鸿章。

对比张之洞。张之洞爱惜名声,不肯担劳任怨气,就像鸟儿爱惜羽毛舍不得飞翔一样;而李鸿章却敢担大任,不计得失。张之洞远比不上李鸿章。

对比俾斯麦。军事上,俾斯麦战胜敌国,李鸿章屠戮的是同胞;内政上,俾斯麦完成德意志统一,李鸿章却让大清任人宰割;外交上,俾斯麦让奥、英为我所用;李鸿章却被列强驱使。因此,李鸿章在学问、手段、胆识方面都远不上俾斯麦。

对比梅特涅。梅特涅的外交政策,可以引领群雄,指挥全欧,李鸿章的外交政策,连朝鲜都无力安顿,所以李鸿章的心术、才调都不如梅特涅。

对比伊藤博文。以甲午战争的成败来说,当然是伊藤博文胜出,但实际上,伊藤博文是比不上李鸿章的。明治维新当中,伊藤博文没有大的功劳,栉风沐雨,艰苦创业的阅历,不如李鸿章。另一方面,伊藤对于日本,也不如李鸿章对于中国那么重要。总的来说,伊藤博文际遇比较好,但假使和李鸿章易地而处,恐怕是及不上李的。

总的来说,李鸿章只是寻常英雄,而不是造时势的英雄。难怪李鸿章自评是“大清裱糊匠”——糊得了表面,却修不好大楼。

以我中国之地大物博,人数众多,竟然没有力挽狂澜的英雄,在内忧外患的局势当中,只能依靠一个李鸿章修修补补,拆东墙补西墙,真是可悲、可叹、可笑。

世界列强虎视眈眈,局势风雨如晦。拯救中国的英雄在哪里?中国的路该往何处走?梁启超想到此处,也不禁忧虑重重,冷汗涔涔。

好在历史并没有让中国人民等太久,就在梁启超执笔的当下,两个更伟大的英雄已经呼之欲出,他们将会完成推翻暴政,驱逐列强,建立新中国的伟大使命,他们的名字是:孙中山!毛泽东!

李鸿章传读后感

对于一个处在世界剧烈变革,列强虎视眈眈的时代,支撑着一个破旧不堪,国力日益衰落的王朝,游走于列强之间,为国忍辱负重的老人来说,李鸿章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外交家。在那个时代,没有一个人比李鸿章更煎熬,因为他为那个王朝肩负了太多的责备。他的一生也都在不断的探索国家富强的道路,也在终其一生的实践着。

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位高权重,能够执掌大权40余年。虽有高处不胜寒,却能游走于清廷各派之间;虽国力衰弱,却能周旋于众多列强之间,这足以体现其处事之智慧的高深。临终还能得到了朝廷的褒奖,最终能善始善终,他是幸运的。而这也正是他的不幸,身处一个动荡的年代,又执掌大权,朝野相倾,居然没有成就一番伟业,实属遗憾。他之所以演绎了一幕历史悲剧,其个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李鸿章发迹史》读后感

李氏家族入仕之前结交恩师李氏家族。

李鸿章(1823年-19)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名字出自《周易・渐卦》“鸿渐于陆”,号少荃(泉),汉族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李傅相,亦称李合肥,被西方人称呼为“东方的俾斯麦”。其先祖本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父亲李文安(1801年-1855年)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肥东县东乡(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18),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至于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父亲。

李文安为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甲进士,榜名李文。任刑部主事,历官员外郎、督捕司郎中,记名御史。李文安与曾国藩同年登科,并令其子李瀚章、李鸿章拜曾国藩为师。

兄弟:

大哥:李翰章。

女儿:李经萱,嫁曾国藩女儿曾纪芬之子聂其。

三弟:李蕴章,追随李瀚章,办理军饷,税务厘金,后以残废之,身居家不出。

四弟:李鹤章,同治三年,捐赠黄马褂,授甘肃甘凉道。

其子:

李经义:官至云贵总督。

李经馥:娶曾氏系曾国藩次子曾纪泽之女。其子李国芝娶清末政治家、二品工部左侍郎、企业家盛宣怀孙女盛毓菊。

五弟:李凤章,李家首富。儿子李经翊,孙李国洵,曾孙女李家英,

六弟:李昭庆,雷擢至记名盐运使。

长子:李经榘,候选知州,候补知府,赏戴花翎,赏给一品封典,1895年诰授光禄大夫,娶郭氏系首任英国公使郭嵩焘之女。

次子:李经叙,上海制造局会办,金陵制造局总办,18随驻美大臣至美,以二等参赞住驻秘鲁,代办出使大臣事物。其子李国源娶皖系军阀、北洋政府国务院总理、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段祺瑞长女段式萱。

后代。

儿子:

李经方:驻美参赞,驻日公使,出使英国大臣。娶骆氏姐妹,系四川总督骆秉璋之女。

李经述:诗人,三品参赞官。

李经迈:出事奥国钦差大臣。其子李国杰娶状元张之万即两江总督张之洞侄女张氏。

李经溥。

女儿:

李经q:嫁张佩纶系同治进士。孙女就是张爱玲。

入仕之前。

其父李文安在科举入仕前,长期在家乡以课馆为业。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首,以抒发胸怀。其一云: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水鸥?

遥指芦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之职。

结交恩师。

赴京途中,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为世所传诵。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他以诗言志,有“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入京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遍访了吕贤基、王茂荫、赵s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同时,由于科场顺利,使他得以有广泛的交游和开阔的眼界,当时与他同榜的甲辰(举人)、丁未(进士)两科中,人才济济,不少人日后膺任枢臣疆寄,李鸿章与这些同年一直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就科举正途而言,出身徽商又为苏州世家的主考官潘世恩,以及作为李鸿章太老师的翁心存(孙锵鸣之师),在青年李鸿章任翰林院编修时,对其经世致用世界观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启迪;而以潘、翁为领袖的苏南豪绅,对李鸿章后来组建淮军迅速崛起于江苏,也予以极大的支持。然而,最令李鸿章庆幸的是,他在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当时,曾国藩患肺病,僦居城南报国寺,与经学家刘传莹等谈经论道。报国寺又名慈仁寺,曾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栖居所。面对内忧外患,强烈的参与意识使曾国藩步亭林以自喻。他在桐城派姚鼐所提义理、辞章、考据三条传统的治学标准外,旗帜鲜明地增加了“经济”,亦即经世致用之学一条。李鸿章不仅与曾国藩“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还受命按新的治学宗旨编校《经史百家杂钞》,所以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并把他和门下同时中进士的郭嵩焘、陈鼐、帅远铎等一起,称为“丁未四君子”。太平军起,曾、李各自回乡办理团练,曾氏又将自己编练湘军的心得谆谆信告李鸿章,足见期望之殷。

《李鸿章传》读后感

梁启超: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开篇即给全书定下基调。及甲午之后七年,国事飘零,料想时人毁李鸿章必不为少,而梁启超此语,给了只以成败评论英雄的人一警示。

李鸿章在近代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所谓今中国俗论家,往往以平发平捻为李鸿章功,以数次议和为李鸿章罪。李鸿章早年师从曾国藩,平太平天国中,始崭露其军事天赋,及至平捻军,已经接替了曾国藩的地位,实为汉臣第一代表。而后致力于洋务,尽力数十载,建立了近代的工业和军事体系,而甲午一战,其苦心经营海路诸军毁于一旦,即是宣告了洋务的失败,从此而来的是中国地位的彻底沦落。之后李鸿章以年过七旬之身体,奔走于各列强之间,尽力维持,而为世人所诟病最多的,也是在这最后的七年。

梁启超从李鸿章未达以前即其时的中国之形势,兵家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外交家之李鸿章要等几个主要阶段和方面对李鸿章进行解读。每一事提及成败,必以李鸿章当时所处的实境,分析他的'行为决策,而不以简单成败论,力求客观公正,不无理智与智慧。及至甲午战败,是为李鸿章个人名誉之转折点:当中日战事之际,李鸿章以一身为万矢之的,几身无完肤,人皆欲杀。而梁启超颇有英雄相惜之情:彼苍者天,此前所以宠此人着何以如是其忧,后之所以厄此人者何以如是其酷耶?吾泚笔至此,不禁费书而叹也。悲戚之情,由是可知。

梁启超写李鸿章,可谓实至名归。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梁启超和李鸿章所处时代相距不过几年,甲午战争败,则维新变法兴。梁启超和李鸿章同为救国于水火奔走,国势之衰微,实为共见。然梁启超惜李鸿章之视野狭窄,只知西人所谓坚船利炮,而不知政治人心。“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吸取李鸿章的教训,从变法入手,寻求救国之路。梁启超写李鸿章,也是写出了自己变法的勇气与决心。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梁启超本人也是毁誉极多,支持过变法,也与孙中山有接触,支持过袁世凯,又鼓励学生蔡锷反对袁世凯,又一手促成五四运动。诟病者认为梁启超善变立场不坚定,投机。而我认为梁启超变得背后,只是在不断寻求救国的方法,他的每一次选择,都是真切而认真的。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是一句惊醒,让我们不要盲目以成败论是非功过,也让我们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勇气和判断。

李鸿章传读后感

我这人历来对读中国的历史发怵。记得上中学时学中国古代史,一朝朝的年历,一代代的皇帝,一起起的农民起义,真是让我头脑发胀。即使当年如此的不喜欢学历史,我也知道李鸿章其名。自然,当年的电影《甲午海战》加深了我对这位历史上的卖国贼的记忆。去年,从朋友那借来电视剧《走向共和》。剧中的李鸿章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不仅因为老演员王冰演技精湛,把个一百多年前的李鸿章演得活人一般,更重要的是此剧给了我一个和我的记忆里,和世人所言的卖国贼截然不同的李鸿章。看过此剧,很是震惊。

我这一辈子真是没少上当受骗,害得自己这些年没少痛心疾首。现在,又是一个要弄明白的事:此剧是涂改了历史,还是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呢?这个问题趋使着我停不下来的思索。上网一通查询,得知此剧作者是在读了不少历史书籍之后而作,书单中有一本就是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于是,决定抛弃对李老先生的前嫌,也不以《走向共和》为据,做点研究,读此书为第一步。一来是我文言文的底子有限,二来大概就是我的历史知识的底子不厚了,读这本一百五十三页的小书,竟费去了我两个星期的时间。今天,总算读完了。

书中简明地述说了李鸿章自咸丰八年,三十五岁投于曾国藩开始他的兵家生涯,到光绪二十七年,七十八岁,薨于北京贤良司的经历。虽然名为“传”,其实读起来更像“论”。书中对李鸿章的所述所论,即不是如我过去所闻的罪恶滔天的卖国贼,也不是《走向共和》中那个忍辱负重,呕心沥血的爱国忠臣。而是居于其间,但据理而言,据史而论,自觉其言更可信。我想,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原本是学术上的事情,各家有各自的论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求的是还历史一个本来的真实面目。因此,无论是卖国贼论,还是爱国人说,还是梁启超先生的观点,都可以在学术上有一席之地。

读了此书,对李鸿章其人有了一个比以前深刻多的了解。然而,让我想得很多的是先人梁启超对待历史的态度。他在此书的“序”中说:“合肥(指李鸿章)之负谤与中国甚矣。著者与彼,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为之作冤词也。故书中多为解免之言,颇有与俗论异同者,盖作史必当以公平之心行之。”我想,这正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以“公平之心”评说“政治上的公敌”,是如此的大家之气。这需要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品质,一种尊重历史的胸怀。这不禁让我联想起近日看的一出话剧《thegeneralfromamerica(来自美国的将军)》。它讲的是美国早期历史上曾经是个英雄的将军,benedictarnold。他的左腿因为负伤而废掉了。以后,投降与英国军队,成了美国历史上有名的背叛者。美国人甚至用他的名字比喻背叛者。这个话剧展示给观众的首先是一个血肉感情个性的人类,并且告诉了人们他之所以叛变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原因。当观众走出剧院的时候,尽管各有评说,却谁也没有忘记他是个叛变者。这个话剧的作者虽然在美国话剧界名不见经传,却和我们的先人梁先生有着共同的尊史之优点。历史上的人物,就是生活在他们那个时代的一个大活人,不是神,也不是鬼,评价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离不开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离不开他们个人的经历和个性。

对历史的研究,要的是一个实事求是,求得是一个不以历史为政治所胁,所改,所用。即不该把历史人物一棒子打死,也不应该把历史人物捧做神仙一般。我们国家几十年来的运动,尤其中,把几千年的历史人物,历史史实作为攻击当代政治人物的工具,把个大中华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搞得面目全非,搞得我们这些中华子孙对自己的历史无所适从。实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剧。

《李鸿章发迹史》读后感

李鸿章最大的功劳,我认为是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尽力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基本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了一份坚实的基础。同时积极开展洋务运动,努力发展中华民族工业,为今后的国家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

客观来说,李鸿章的一生是辉煌的,也是屈辱的。为了挽救大清,他力挽狂澜,强势镇压太平军,捻军,从而维护了大清朝的相对安定。他效法西洋,出访欧美各国,开展洋务运动,办学堂,造船厂,志在强大中国。他与众列强唇枪舌战,以一人之力周旋于列强之间,虽签众多不平等条约,实则力不从心,无奈之举。我甚至认为,李鸿章无丝毫利己之心,处处以江山社稷为重,其一生矜矜业业,不辞辛苦,至死不渝。

他的思想是狭隘的,是典型的儒臣,严格恪守儒臣的纲常伦理规范。他爱国,更忠君,甚至到了愚君的地步。尽管他打破了部分旧思想,接受了新鲜事物,推崇洋务运动,但是他却无法跳出封建思维的禁锢。

一个儒家文化的饱学之士,他哪里知道,生产技术的变革会推动思想的变革,思想的变革会更好的推动技术的进步。他也不知道,西洋的火车已经冲破了西方君主的特权而走上了君主立宪,而洋人的大炮居然没有打破大清皇帝的封建专制。他更不可能知道,引进西洋的先进技术不仅仅是要提升大清的工业实力,还承担了冲击中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重担。

开展洋务运动,与其说是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不如说是用西方已开化的思维对抗中国千年的封建,并且是以一个李鸿章式半开化的思想,对抗几千年来万万人的禁锢,因此其成败或许早已是注定的。尽管洋务运动失败了,但在如此官僚的封建君主专制时代的中国也算是了不得的尝试了,如此庞大的官僚系统也仅有李鸿章一人敢尝试而已。

《李鸿章发迹史》读后感

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虽然李之外交确实不够英明,然而这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要知道“弱国无外交”。试想当时中国之处境,李之举措实在是迫于无奈,后人也应该可以理解吧。晚年是李的投闲时代,在朝中没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义和团”起,李又被重用。实在是说明李在当时中国的重要性。最后作者客观地把李同许多历史名人相比较,李也是有长有短,说明作者治学严谨,也说明李虽为当时英雄,也有缺点。从中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李,看待历史。

我对于李的评价是功过参半,但是我还是十分佩服他的。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图有一腔爱国热情,但是当时的中国实在是无药可救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到像李这样吧,当时国民的愚昧麻木,实在是让人心寒。即使有人想救你出去,你却安于现状不愿改变现状,这实在是叫人悲哀。李就是那个想救国的人,然而黑暗的社会终究不能让他实现心中的抱负。

李鸿章读后感

目录图书信息内容简介编辑推荐图书目录收缩展开图书信息。

出版社: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艺出版社;第1版(2011年1月1日)。

丛书名:历史风云人物系列。

平装:478页。

作者于东来。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16。

isbn:9787539634883,753963488x。

条形码:9787539634883。

商品尺寸:25x18.6x3.6cm。

商品重量:839g。

品牌:浩典图书。

asin:b004h3w7g6。

内容简介。

《李鸿章》中述说的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一生。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与晚清的命运密切相关。李鸿章最初以科举入仕,几年后弃文从武,先是投身曾国藩的湘军,之后自己组建淮军,在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一路青云直上。他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先驱;他出访欧美等国,试图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为日渐没落的清政府挣得一点儿喘息的空间。《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都是由他代表清政府出面缔结的,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曾经这样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李鸿章》:历史上有的人弄潮搏浪有的人折戟沉沙,还有的人。多年难以盖棺定论功过尚待评说;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得意门生,他是风光无限的“朝廷栋梁”是放眼中西的“开明人士”却遭世人痛责,是晚节不保还是力不从心。

他是欲力挽狂澜而不能,还是割地卖国以偷生?

他“师夷长技以自强”,是当仁不让的“国之栋梁”。一纸《马关条约》,让他背负“卖国”的骂名。

清朝历史上最富争议的人物――李鸿章,功过只待后人评说。

敢与世界列强一较长短的清帝国第一人!

时代的“大人物”古今互动版。

他本是翰林院中一书生,因缘际会,却凭借战功平步青云。忧患之间,他历经四代帝王,纵横政治舞台数十载,创下四大军工企业。人到暮年,出面签订数十条有辱国家的条约,遂为千夫所指。时人评价他是:权倾一时,谤满天下。他就是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

图书目录。

第壹话鱼跃龙门龙足一踏。

第贰话乱世英雄招兵买马。

第叁话痛失家园投靠湘军。

第肆话祁门内讧重返曾门。

第伍话编练淮军升任苏抚。

第陆话坐镇上海羽翼初丰。

第柒话血洗姑苏勾心斗角。

第捌话礼让恩师坐镇两江。

第玖话剿捻入阁禁城骑马。

第拾话移督直隶创办海军。

第拾壹话替罪羔羊祸起朝鲜。

第拾贰话喋血黄海疯狂辽东。

第拾叁话北洋挽歌屈约遗恨。

第拾肆话衔命西行人生尽头。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