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的启示(汇总15篇)

小编:JQ文豪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写一篇优秀的作文能够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接下来是一些网络上热门的优秀作文分享,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吧。

电影的启示作文

前不久,我观赏了《迁徒的鸟》这部电影。整个片子没有一句人物对白,却让人感到浓浓的生命气息。一只只候鸟飞快地从空中俯冲到水面,蜻蜓点水般溅起小小的浪花。那自由自在的欢畅模样,令我不禁油然升起羡慕之情。然而,候鸟的生活也并不是无忧无虑的,它们时常需要长途跋涉,一飞就是几千英里。我曾经问过爸爸,“是什么使候鸟有如此毅力?”爸爸说:“是对生命的渴望,对生存的热爱”。

看完电影后两天,我们的老师就布置了一个作业——以动物的生活方式为主题,做一份手抄报。我很想把这项作业做好,但又不知该如何入手?为了激发灵感,我成天在院子里观察动物:水塘里的金鱼;枝头叽叽喳喳的小鸟;四处溜达的猫咪……甚至连墙上缓缓爬行的蜗牛,都成了我观察的对象。

一天,我和往常一样趴在水塘边,希望那水中嬉戏的鱼儿能给我点启示。突然,一只鸟儿从树上俯冲下来,在水面轻轻一点,欢快地叫了一声,又像一架小滑翔机一样,贴着水面飞向远方。我的记忆深处灵光一闪,这景象……曾是相似啊!这时,我脑子里有个小声音在说:“候鸟的故事是一个承诺,一个归来的承诺。它们飞越崇山峻岭,只为了一个目的——生存。”我的大脑顿时飞快地运转起来:我何不以“候鸟的故事”为题呢?可以讲讲候鸟在飞行途中遇到的危险,候鸟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的艰苦旅程,并赞扬它们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说干就干!我跑回家,在一张大纸上,整整齐齐地写下了:“候鸟的故事”几个大字,又画了几只展翅飞翔的候鸟,接着一笔一画地用我最好的字写下了候鸟的生活方式,并建议大家都去看看《迁徒的鸟》这部电影,真正体验一下候鸟的生活。两小时后,我的杰作完工了,我看着它,满意地笑了。

一部电影的启示作文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电影,有《共生》《奥特曼》《死寂》……可我最喜欢看的是《恐龙王》,因为这部电影给了我许多启示。

故事开头是这样的:有一头霸王龙和他的儿子幸福地一起生活着。有一天,一群小斗龙竟然把霸王龙的儿子带去了一个叫做“饲养场”的地方。在那里,每天都有三只小恐龙被带走,就再也没有回来了。

再说说霸王龙,他儿子被抓走了,整天很伤心,直接去追寻,不放弃寻找孩子。在路上也遇到了同样丢失孩子的一只霸王龙和一只假龙,他们一路上同心协力,互帮互助,终于到了他们孩子生活的饲养场,他们兴奋极了,以为可以和孩子团聚,可是仍然没找到他们儿女们。

后来,他们把那三只小暴龙抓住问清楚,才知道是被送去火山那边当食物。他们担心极了,生怕自己的孩子成为了食物,就火速赶到火山,终于把那些小家伙救了回来,成功团聚了。

看到这,我泪流满面,看着霸王龙一直不放弃寻找儿子,我感受到了深深的父爱,生活中我们也拥有爱我们的父亲,如果你走丢了,父亲也会不放弃地去找你,无论千辛万苦都要找到你。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爱自己的父亲,无论何时何地,父亲的爱都会永相随,而父亲只是不善于表达。这就是我从这部电影中得到的启示。

一部电影给我的启示随笔

每当那个熟悉的背影逐渐模糊直到消失在校门口,我的心都变得空落落的……尽管我对那个背影熟悉得不得了。从小,母亲就很照顾我的起居饮食和心理上的变化,就连我上了市里的一间重点初中,由于学校离家有点远,母亲每次都会骑着那一辆破烂得好像随时都会罢工的自行车和携带一些有用或无用的东西来看我。

虽然我每次回家,母亲都会我的耳边唠叨,我也偶尔会嫌她烦人。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母亲在我心目中的分量还是很足的。家里一直都是母亲在操持,即使她很累,也仍不忘了为我做好吃的。

随着开学的时间到了,告别了自由的寒假生活,她如以往那样带着大包小包载我到学校门口。我接过她手里的东西,向她挥了挥手。

看到母亲的背影,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母亲那么辛苦,还千里迢迢送我到学校。没有一声怨言,只有道不尽的关心。她总是这样,一个人默默地把付出。

看到这样的母亲,我的心揪疼。很想大声喊一句,“妈妈,我爱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电影的启示作文

有一次,爸爸看到一部影片,觉得还不错,并和我们分享,一开始只看到了十二个大大的红字——“口说好话,心想好念,身行好事。”让人一目瞭然,但经过影片的介绍后,我才发现这句话和我想的意义可有所不同呢!首先口说好话是要时常赞美别人,心想好念是只要待人诚恳,最后身行好事是要帮助别人,这三项说起来看似简单,但实作起来可不一定的。影片中也举了很多的例子,让我看到后,也打从心底的佩服他们。

刚上一年级的学妹,会说话,但有许多字还未认得。在一次的大手拉小手的野餐活动中,我的学妹跟我说姐姐好厉害、姐姐谢谢你时,我特别开心,连一位这麽小的小孩,也都懂得讚美别人,反观我们,反而越长越大,越不懂得多去讚美别人。

在生活中,朋友是离不开你的,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拥有一个值得信任又忠诚的朋友,彼此之间的“信任”是很重要的,一旦失去了,可能这段友情就会变淡,若想要维持的话,你要好好的珍惜和他相处的每一刻,并且真信的对他好。

有一位慈善家,她用她辛苦卖菜所赚来的钱捐助给社会,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人,她的爱心大家都看得一清二楚,帮助别人不只能够让自己快乐,别人也能够快乐。

人与人相处最不可少的就是这三点,它就像朋友之间的黏胶一样,把对方和自己黏在一起,但是在讚美同学的部分就要注意一下了,在称讚时一定要打从心裡的说出他的优点,而不是暗中在讽刺他。若你能做到以上三点的话可说是为挺优秀的朋友呢!

电影的启示作文

今天下午,晴空万里,正好我有两张电影票,于是我就约着苏文郅一起去。可是苏文郅非要看三点半的《冰雪奇缘2》,到那一问,这两张票只能看整点的。

于是苏文郅就自己买了一张票进去看了。剩下我自己一个人在外面等着5:20开场的《少年的你》。

电影的启示作文

爸爸说“五一”劳动节要带我去三角坪电影院看《阿凡达》这部电影。“五一”劳动节的早上,我一醒来就连忙去叫爸爸。爸爸说:“才6点半你就把我给喊起来,现在电影院还没开门呢,快去睡一会,8点再喊我!”。我只好跑回去睡觉,不过在床上我可再也睡不着了,8点一到我就跑去喊爸爸,爸爸摇着头说:“你可真是电影迷!”

我连忙说:“这可是我第一次看电影,而且还是立体电影呢!”

一只小蛇直扑向我,电影里面发生的事情就象在面前一样,和电视可一点不同。爸爸告诉我:“立体电影就是这样。”我问爸爸立体电影是怎么拍的,爸爸说:“立体电影是根据我们左右眼观察物体形成不同图像,产生物体的前后远近的。原理,用两台机器拍出不同角度的电影,再通过立体眼镜处理,让我们的大脑形成立体图像。”

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里面都有很多学问,我觉得我们以后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看一些书,这对我们的学习一定会有很好的帮助。

一部电影的启示作文

国庆放假的第一天,妈妈带我到万达广场玩。商店的门口悬挂着气球和彩旗,广场的中央和高空飘扬着大大小小的红旗,鲜艳的五星红旗就像徐徐燃烧的火焰,让人斗志激昂,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j结识了医院里的保安郝英俊,也是一个300斤的大胖子,郝英俊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一个一事无成的废物,毅然决然地加入任务中,一次又一次地帮助j一起解决难题。这对300斤的临时拍档在执行任务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令人啼笑皆非,险象环生的危机,又一一破解了这些危机,和跨国毒品团伙斗智斗勇,并成功地完成了任务,把坏人送进了监狱。

这部影片不仅鼓励小人物也要有大梦想的正能量情怀,也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只要心怀祖国,愿意为祖国的长治久安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都是一位让人敬佩、合格、充满正能量的中国好公民。

一部电影的启示的作文一部电影引发的思考

终于,《阿凡达》之后,我等了十年,终于等来了《阿凡达2:水之道》。《阿凡达2:水之道》由詹姆斯·卡梅隆继续执导,西格妮·韦弗回归出演新角色,史蒂芬·朗回归扮演迈尔斯·夸奇上校,乔·大卫·摩尔回归扮演诺姆,吉奥瓦尼·瑞比西(《老友记》中菲比的弟弟)回归扮演帕克。凯特·温丝莱特加盟扮演礁人族自由潜水员罗纳尔,杨紫琼加盟扮演卡琳娜·莫古博士,克利夫·柯蒂斯加盟扮演礁人族首领托诺瓦里,范·迪塞尔也加盟!这个明星阵容,光是听着就让人无比期待。

当初听到《阿凡达2:水之道》官宣内陆定档日期,还觉得不可置信,没想到,今天我就拿着电影票坐到了影院的后排。起初,我并不是一个爱看科幻电影的人,被朋友拉着看了《阿凡达》,火速被打脸,甚至一直在期待第二部、第三部。

教师观电影《浪潮》的启示

昨日,到李镇西校长博客看看,看到了他刚写的《只有5天——看电影》,他也推荐教师们看看这部电影。这是他在培训他们学校校教师时让教师们观看此片。确实,我还没有听说此影片,别说看了。另外,我本人自小就对外国电影也不感兴趣,但是这次李校长推荐就看看吧!不过,还是带着一个疑问看:“为什么李校长要让教师们看《浪潮》这部影片呢?”

看完了,脑海中还在想“世界真得离纳粹只有5天吗?”好多人是从“纳粹主义”、“独裁”去点评此片。李镇西却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思考角度去解读这部影片。这认为说得很好,当然这部影片初衷并没有从改革教育方面去向我们阐述什么?但我们做为教师,却从中看出了点什么。的'确,我们的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对自己的学生,总是发出这样的慨叹“现在的学生不好教,不听话。”这问题出在社会?学校?教师?我似乎从这部影片中找到了答案。这些刚开始“无政府主义”的学生,上课随心所欲,纪律涣散。在赖讷·文格尔教师采取体验式教育方法,让学生去参与、体验、感受、实践……他们仿佛找回了迷失的自我,找到了个人生存的价值,发挥出了自己的潜能。这不是我们教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吗?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方式不合他们的口味,我们的教育方法需要创新、改革才能适应学生的成长。其实在我们教育改革浪潮如此凶猛的今天,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乏有这样的“先行者”。如魏书生的教育思想、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等,我们今天的教育实验不是培养新的“独裁”与“纳粹”,而是唤醒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让孩子们全面发展,愉悦成长,我们为他们的教育改革而呐喊助威。

同时,看完后,也觉得我们教师责任的重大,教育力量的强大。学校可以在5天内让学生失去个性,在这种民主中找到了平等,找到了遗失了的归属感,疯狂地痴迷于这个“浪潮”集体。可见,我们的学生是可塑的,我们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成长有多么的重要。这让我想起温总理教师节上说:“教师的日常工作既平凡,又不平凡。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

教师观电影《浪潮》的启示

在学生们对于"浪潮"的感想中,有人提到"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变得有了意义"。对于他们——所有被卷入"浪潮"的人——这个组织究竟有什么意义?仅限于制服、标志和问候手势吗?当然不是。无论对于学生们,还是对于文格尔老师,"浪潮"都有着更深的意义。

对于文格尔而言,"浪潮"原本只是他一拍脑袋想出来的教学活动。学生们行为散漫,又对纳粹独裁是否还会出现在现在的德国,以及他们是否应该为历史负责有不同的见解。两三天以后,出乎他的意料,学生们在他的组织下变成了纪律严明的团队,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也许这个时候,走到哪里都被穿着白衬衫和牛仔裤的"浪潮"成员尊敬地称为文格尔先生,使得他的虚荣心得到了一点满足。在一定程度上,"浪潮"消除了学生中的攀比和拉帮结派,让他们变得更加团结了。直到被校长叫去,文格尔虽然隐约感觉有些不对劲,但仍旧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很快,开始"浪潮"变成了他教学生涯中最大的错误。他采取了可以说是非常好的解决方法,却被过激分子蒂姆的自杀打乱了计划,最终被捕入狱。

而对于蒂姆,一个很少得到来自家庭和朋友的关心,总是被欺凌却不得不依附于欺凌者的,畏畏缩缩、默默无闻的男孩来说,抹消了成绩、体育、外貌的差异的"人人平等"的"浪潮",给了他渴望已久的归属感。"浪潮"的活动填满了他内心的空虚,为他带来了狂妄的勇气,促使着他爬上市政府大楼印下标志。如果说其他"浪潮"的支持者象征着纳粹德国时期的普通日耳曼人,那么,如果"浪潮"继续下去,蒂姆可能会成为这个组织的领袖。他是"浪潮"的狂信者,为了它甘愿花时间,冒风险,甚至献出生命。蒂姆并不能代表大多数人,但大多数人的身边,大概都有和他相似的人,他们饱受委屈并因此而扭曲的内心,只是没有一个类似"浪潮"的契机展现出来。当蒂姆冲着自己扣动扳机时,他在故事中的地位就超越了现实中的原型罗伯特,甚至超越了文格尔,成为了电影真正的主角。

其他参与"浪潮"的学生,正如之前所叙述的,是被浪潮所挟裹的普通人。在一开始,他们只是出于好奇心和给老师个面子的.心态加入了活动,但很快便无法抽身了。"浪潮"的仪式感给他们带来了归属感,而排除异己、欺负不属于"浪潮"的学生给了他们优越感,这两种感受不光青少年,连成年人都会为之沉迷。我想,会不会加入"浪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遇,取决于学生们选了独裁政治还是无政府,就好像奥斯维辛里的普通人是虐杀他人或者被虐杀,其实只取决于他们是日耳曼人还是犹太人而已。在整齐划一的、极端的"集体主义"中,绝大部分人没有选择和反抗的机会。

但幸运的是,总是有极少数的人能够站出来。处于"浪潮"之外的几个学生,看出了"浪潮"只是个作恶的学生小团体,他们排外,进行校园欺凌,破坏公共秩序,并自认正确而狂热。他们差不多是唯一一群根据明确的目标而采取有意义的行动的人。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浪潮"真的有意义吗?它只有形式上的要素,而没有核心的立场或诉求,也没有实际的政治、社会,甚至是学业上的目标;外面的世界并不在乎"浪潮",除非他们公开做了过激的事情。事实上,它本身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只是一场荒谬的闹剧。"浪潮"的意义其实在"浪潮"之外,只有当学生们脱离狂热之后重新审视整件事才能明白。

意义与无意义——荒诞的源头。

电影《浪潮》中充满了冲突。最为明显的,便是独裁与自由的冲突,即"浪潮"的支持者与反对者的冲突。当观众作为局外人去看"浪潮"之中的学生们时,其实会感觉他们的做法很荒谬。他们单凭一起踏步,让天花板的灰落到楼下无政府主义的教室里,就能树立统一的敌人并产生优越感;他们高喊着人人平等,却没发觉自己已经不把"浪潮"之外的人们当成人了——或者说,人人平等,但"浪潮"成员比其他人更平等。反对者们与观众在立场上相似,他们冷静地批判"浪潮"的错误,却因为势单力薄而无法与狂热的"浪潮"成员们抗衡。

隐藏在深处的,是"浪潮"成员们内心的矛盾:他们空虚,并渴望着充实。电影用了不少的镜头表现学生们混乱的业余生活,至少有一部分学生吸大麻、泡吧喝酒、飙车、在街头涂鸦,看起来完全不像十几岁的高中生。其实青春期的少年们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再正常不过了,只是周围的环境促使着他们选择了不那么合适的方式来释放自己。但"浪潮",看起来似乎是更加健康的寻求归属感的方式。问题在于,他们矫枉过正了。健康的集体主义,应该是在强调集体为重的同时,保留个人的特征,而非抹杀一切差异。他们在"浪潮"中所体会到的充实和意义,与从成瘾性物质中得到的没什么两样。

高度统一的想法和行动,与"浪潮"组织在思想层面的空虚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荒诞感。当文格尔假意鼓励"浪潮"成员们"创造历史""席卷整个德意志"的时候,这种荒诞感达到了顶峰。接着,文格尔指挥学生们将反对者马尔科架上台来,要求他们对他进行人身伤害,甚至杀死他。只有当这种突破正常人底线的选择摆在面前时,穿着统一的白衬衫和牛仔裤的学生们,才意识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多么邪恶和残忍,自己离纳粹有多么近。这个时候,荒诞似乎被打破了一些,他们重新回到了现实世界——然后,蒂姆掏出了枪。他威胁文格尔继续"浪潮"的活动,发觉无法说服他之后开枪自杀,又把荒诞感带了回来。为了这样一个毫无现实意义的组织,为了捍卫自己心中赋予它的意义,一条年轻的生命选择了死亡,像这样"意义"与"无意义"的冲突,正是《浪潮》所展现的荒诞感的源头。

荒诞寓言——甘塞尔的《浪潮》与现实中的"第三浪潮"。

托德·斯特拉瑟的小说《浪潮》,取材于在美国加州的一所高中里发生的真实事件;而丹尼斯·甘塞尔的电影《浪潮》,又是改编自这部小说。从两部作品中历史老师的现实原型罗恩·琼斯的自述来看,小说更加贴近现实事件,而电影则做了很大的改编。最大的不同是,在现实和小说中,"浪潮"都和平地结束了,只是那之后很久都没有人愿意再提起它;而电影中学生蒂姆饮弹自尽,老师文格尔也因此入狱。现实中的"第三浪潮"是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却并不那么荒诞。有人认为,甘塞尔的改编太过火了,整个故事看起来不连贯而且不真实,但我认为他是故意这样改编的,为的就是达到一种夸张的,戏剧化和寓言化的效果。

小说中,加入"浪潮"的有橄榄球队的队员,他们把"浪潮"的团结精神带到了战绩不佳的橄榄球队里;而在电影中,马尔科等人却是水球队的队员。文格尔虽然是水球队的教练,但他没有在队伍里进行同样的试验,反倒是水球队内部因为"浪潮"争论不休,甚至使得比赛成为了爆发冲突的舞台。导演选择水球也许是处于视觉效果上的考虑,毕竟水球的场地比橄榄球小得多,方便同时表现场内与观众席上同时进行的冲突。影片中多次出现了马尔科全身浸在水中的镜头,也许是对他进退两难的处境的隐喻。

同样值得注意的,还有结束"浪潮"的方式的差异。小说中,以及现实中,历史老师组织了集会,谎称一位全国主席候选人将会宣布"浪潮"运动正式开始,实际上播放的却是关于希特勒和纳粹党的纪录片,以此来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在电影中,导演让文格尔选择了更加过激,也更加戏剧性的方式——直接要求学生们伤害反对者马尔科。这种做法,虽然是假戏真做,但作为一名教师来说也相当过分了,却恰恰满足了导演甘塞尔对荒诞感的追求。

在影片中有一处细节,似乎印证了我的想法。在影片开头处,戏剧社的学生们在排演的,是瑞士著名德语作家和剧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的名作《老妇还乡》。这出戏剧讲述的故事,是亿万富婆回到贫穷的家乡,捐款十个亿为自己买回公道。她年轻时的男友对她始乱终弃,导致她沦为娼妓,历经沧桑才得到现在的财富。现在,那个男人还生活在家乡,只要有人杀死他,小城就能得到十亿捐款。最后,男人成为全城公敌,在逃跑时被人们围住杀死了。《老妇还乡》,连同迪伦马特的大多数作品,都是这样的风格:用荒诞、夸张的表象来隐喻严肃的社会问题。不像泡吧和吸大麻的学生们,也不像水球队,戏剧社在之后的剧情中没有再次出现,那么特地加入这一段,并且点出了《老妇还乡》和迪伦马特的原因,很可能是暗示导演自己也运用了相似的手法。

在现实中,多年后历史老师琼斯与曾经的学生相遇,终于可以畅谈"第三浪潮"带给他们的震惊和悲哀,但在这期间,这件事情一直是属于他和当时的两百名学生的秘密。电影中的结局之后,人们会怎么样呢?也许"浪潮"的始末会被公之于众,人们惊觉短短五天就可以让普通的高中生无限接近纳粹……一条生命,一个人的后半生,和上百人心里的伤疤,换得这样的反思,值得吗?我说不好,只是但愿"浪潮"永远不要再被掀起。

电影启示录观后感

在一次影视作品鉴赏课上看到了这部电影,梅尔·吉布森导演,从《勇敢的心》时就已经爱上他了,这部电影同样也没有让人失望。

讲的是玛雅文明的一个故事,一个个小小的部落被玛雅大部落吞并,糟到了灭顶之灾,一个小村子里的人几乎没被杀的全部做了俘虏,那些俘虏是去做给“太阳神”祭祀的“祭品”,说来说去文明到底是什么,一个自给自足的村落就这样被所谓的文明给“强奸”了,所有俘虏的男人被送到那玛雅的“金字塔”上去做祭品,祭师很残忍的把“祭品”的心脏给挑出来,看见那些“祭品”们一个个疼的死去活来,没过多久就被枭首掉,那头颅从那高大的金字塔上滚落下去,被下面那些兴奋的群众给踢来踢去,尸体也最后踢落下来...镜头一闪,金字塔的旁边堆满了做“祭品”俘虏的尸体。让人讽刺的是,最后有两个追杀那主角的人,在海滩上看到了西班牙人及他们的船只,已经开始登陆,后面的事情不用想就知道西班牙人带来了毁灭他们文明的火种。

里面的主角是个酋长的儿子,生活在个无忧无虑的村子里,有个漂亮的老婆及个可爱的男孩,另一个生命正在他老婆肚子里酝酿成长着,就有一天晚上被玛雅部落的人给偷袭,村子遭到了致命的打击,没死的男人女人全部被做了俘虏奴隶,被送往城镇“首都”里去作为“祭品”...男主角大难不死,想方设法逃出来就是去救自己心爱的老婆,被八个人的“敢死队”追杀,他是一路设计,把那些敌人一个个消灭掉,从那瀑布上跳下去的时候,他说:我父亲曾经走过这片森林,我是个勇敢的猎人...。余下的头头被彻底激怒了,我猜他的内心肯定是这么想的:你个小小部落的人,捏死你就如只蚂蚁...可是这只蚂蚁把他愤怒的情绪激发到及至,已经无力再去思考该如何小心去捏死这只蚂蚁了,最后命丧这个猎人为捕捉野猪的陷阱里。

觉的本片电影再次发挥了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写实的风格,粗旷的肌肉下是裹住隐秘地方的一小小布片,人的那种野性美混然表现出观众的眼帘来,杀戮的残酷性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我看来这片是我满欣赏的,文明的背后是野蛮与残酷,也许是种宿命,你的野蛮的最后是另个野蛮来对付你。

教师观电影《浪潮》的启示

我看到上有这样一条《浪潮》的感想:“像《浪潮》中的学生那样穿一样的衣服,坐正了上课,回答问题先举手,说话要起立……这些对我们来说太熟悉了,我们过了十几年这样的生活却不如一部电影给的体会更深刻。”

当敲下这句话的时候,当这句话得到颇多的赞同时,就该深刻明白“浪潮”的集体主义和中国的教育是不同的。

当莫娜提出质疑时,没有人理会她;当卡罗试图阻止“浪潮”时,所有人甚至她的男友反对她;当马尔科站起试图制止文格尔先生的演讲,他被强行带上了舞台。清醒者被鄙夷、排斥,如同房龙的《宽容》序言,无知的山谷里所谓的全知老人秉承着先辈的律法惩罚了离开山谷的先驱。穿上统一的白衬衫、牛仔裤,拥有统一的问候手势,佩戴统一的“浪潮”标志,一切都是平等的。他们说,在“浪潮”中,无所谓谁是最漂亮的,谁的成绩最好,我们都是“浪潮”里的成员,我们是平等的。他们说,我们孤独、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心,缺乏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但是“浪潮”给了我们。最后蒂姆,狂热分子,说,“浪潮”是我生命中的全部。那一群“白衫党”是如此沉浸在自己的“浪潮”世界,没有人能妄图打断他们在这个世界中平等和集体主义所带来的快乐。

不平等来源于私有财产和国家权力。

历史第四分册上的话,背时就这么背过了,然而在《浪潮》里我才明白这种“不平等”带来的危害。人类是有多么渴望平等,就能在多么短的时间里掀起“浪潮”运动。“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

然而,当我们扭曲了《浪潮》,生搬硬套地讽刺中国教育时,我们是否又做过了。诚然,中国教育宣扬了集体意识,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但我并不认为这是所谓的“独裁”。我们能发表这样或那样的.言论抨击如此的教育,我们在寻求这样或那样的信仰支撑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在试图挣脱束缚。相反,在《浪潮》中,文格尔先生是学生们的全部信仰,这个集体里没有人意识到这堂课程将演变为一场致命的闹剧,因而当“浪潮”运动结束,狂热分子只能用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看吧,是不一样的。

江姐在复习《病梅馆记》的时候强调:“你们绝对不是‘病梅’。”当时哄堂大笑,但为何我们不是“病梅”。我们的确被修剪过,被束缚过,但终究是会挣脱镣铐。我们缺乏信仰,失目标,但在迷茫后依然会回到正轨。我们在寻找解脱的大门,而“浪潮”中他们却是在寻找绝对的平等,自身的依赖。

因而,看了多篇上关于《浪潮》的影评,当在解读《浪潮》时提及中国教育时多半是扭曲了它的本意的。

我们的确也在寻找平等,也认识到了不平等的危害,但与教育无关。如若一定要抨击中国教育的话,不如思考美国——《浪潮》真实发生的地方——他们能用这种方式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独裁,而我们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只停留在“法西斯”等零星的知识点。

“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

电影启示录观后感

第一次在看电影的当下记录下文字,就像画家在看到一片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美景时,他会不由自主地挥动画笔,画由心生。而此刻,那些刻骨铭心的画面除了深深地留在我脑海中,它还必须像一幅画一般地存活下来,如同烙印般强烈。

影片一开始,土著人残忍地捕杀野猪,分食它。他们快乐、单纯地生活着。然而,另一群土著却野兽般地侵袭了他们的村庄;父亲用自己的生命向儿子讲解了“不害怕”,那位长得像小罗的儿子虎爪迅速收敛眼中的忧伤,他所面对的是一场勇气的征战,他要向死去的父亲宣布他的成长。《绿帽子》里,廖凡举着枪说:“操!我连爱都不怕,还怕死吗?”然后一枪崩了自己。我不明白这是否叫勇气,《启示录》里用另一种方式展现了勇气。当村子里的男男女女被当作俘虏捆绑,被当作畜牲杀害,孩子们被抛弃在被摧毁的家园中,最大的孩子将孩子们聚集,她坚定地大喊:“不用担心,我们不怕,以后我就是他们的母亲!”这句话中放射出的威慑力像一块巨大的艰石,向那些侵略者展示他们的坚强。而那些侍奉撒旦的恶灵却惧怕村子中染了病的小女孩,小女孩用超乎自己年龄的勇气向恶灵宣战。

原以为自己是很勇敢的,原来这只是和平年代的我们自以为是的天真。当一切都蜕变到没有希望的时代,那些“勇敢者游戏”的胜利者还能写出“勇气”二字吗?讽刺!

我们是灵的存在。那些愚昧的人用俘虏的心来祭拜,试图驱逐那无法治愈的传染病。虎爪有的是勇气,他还有宝贵的智慧,所以他一定是那个站出来挑战恶势力的英雄。他逃了出来,但后面是穷凶极恶的追兵,他所面对的问题似乎更险峻。然而,他知道,他身怀六甲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还在山洞中等着他,带着期望,带着父亲教给他的信念,他顽强地求生。即使惧怕,他的勇气一样可以战胜一切。

三部职场励志电影的启示

也许你在你的事业上极具才华,像约翰。纳什的数学天分一样,可是却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来自于你自己或者来自于周围,千万不要气馁,看一看纳什,即使严重如精神疾病也没能阻止他在事业上的成就——诺贝尔奖,那么你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的呢?另外,事业成功的一半来自于那个爱护你、支持你、不论发生什么都不放弃你的伴侣,所以和谐的家庭也是非常重要的。

《美丽心灵》是一部关于一个真实天才的极富人性的剧情片。故事的原型是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jr·johnforbesnash)。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纳什早年就作出了惊人的数学发现,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发生了巨大改变。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深爱着的妻子艾丽西亚(alicia)的相助下,毫不畏惧,顽强抗争。经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努力,他终于战胜了这个不幸,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这是一个真人真事的传奇故事,今天纳什继续在他的领域中耕耘着。

谦卑的纳什目标很简单,但要实现这些目标却是难上加难。处在病魔的重压之下,他仍然被那令人兴奋的数学理论所驱使着,他决心寻找自己的恢复常态的方法。绝对是通过意志的力量,他才一如既往地继续进行着他的工作,并于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与此同时,他在博弈论方面颇具前瞻性的工作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而纳什也成了一个不仅拥有美好情感,并具有美丽心灵的人。

职场新鲜人必知:如果连精神分裂症都可以克制,那么还有什么心魔可以阻挡你呢?

2、女性职场。

电影的启示作文

你知道‘真爱’会发生怎样的奇迹吗?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主角肯尼麦斯,因为父亲的关系而封闭自己,直到遇见新邻居小怪之后,他才改变自己的想法,努力忘掉以前的悲哀。然而,小怪知道肯尼的苦衷,就告诉他说:‘你就是你,他就是他,除了声音与血缘一样外,你根本不是他!’这番话使肯尼忘掉以前的痛苦,也让他们俩组成‘怪兽兵团’,因为肯尼需要头脑,而小怪需要双脚,他们的友谊因此搭起了桥梁。

但肯尼必须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他父亲出狱了!!因为他的父亲杀了他的母亲,犯下滔天大罪,才被送去监狱。而现在肯尼知道他父亲是冲着他来的!更令他战慄不已。

我觉得这部影片,除了让人感到悲伤,也深具教育意义。在这部影片中,描述朋友之间互相扶持、互相照顾的情感,因为朋友的爱超越了对父亲的怨恨,使肯尼从冰塔里走出来,接受温暖的阳光。让我深深觉得朋友的可贵及敞开心胸的重要性,只要激极、乐观,那么阳光就会洒进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