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论文(热门19篇)

小编:碧墨

范文范本是写作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参考范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写作规范和要求。如果你正在苦恼于写作范本,不妨看看以下这些范文范本,或许能有所启发。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研究及实践

随着互联网的真正普及,人类也正式进入数字信息技术时代。数字信息技术不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也促进了各行各业的改革与创新。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数字信息技术同样给美术教学带来极大的变革。抓住数字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能够对美术教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将数字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进行整合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工作。

基于此,本文在此对数字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实践进行研究,以期能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

首先,数字信息技术创造了一个新的媒介,即网络平台。网络平台不但为人类带来了高速的传播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同样为当代的美术开拓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诞生了以鼠绘、flash制作、图片处理为代表的现代美术形式。简单地说,数字信息技术将传统的美术形式进行拓宽,发展了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现代美术。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可以积极地引入这一类的内容,对传统的美术教学内容进行变革。例如,学校可以开展photoshop软件的学习,培养学生基本的图片处理能力和鼠绘技巧。还可以结合信息技术课程开展flash制作的美术课程。其目的就是培养出更加适应时代背景的新型人才。

当代的学校必须重视数字信息技术给美术教学带来的改变,以此为基础增设美术教学内容,才能够让学生更加迎合市场和社会。

数字信息技术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将原本较为枯燥和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数字信息技术进行填充,使其变得生动有趣,以此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观察练习中完成教学。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使用课件、教学视频等方式,将观察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将一种物体进行拆分,并且将物体进行翻转,让学生可以轻松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物体进行观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搭配详细的教学讲解,让学生深刻了解不同观察方法带来的效果以及技巧等。

数字信息技术还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依靠数字信息技术所带来的高速传播能力和信息资源整合能力,使得教师可以利用数字信息技术轻松地获取更多、更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能够使用的教学资源非常局限,往往是让学生鉴赏画册中的某一幅作品。这种形式下的教学质量相对较低,教师没有更多的选择,学生也不能获得更多的练习机会。使用数字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到大量的优秀美术作品,就可以以此作为学生鉴赏的对象。同时,在鉴赏完毕后,教师还可以利用数字信息技术让学生参悟其他人的鉴赏结果,以此作为对比,提高学生的认识和领悟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总的来说,数字信息技术为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改革和创新。在美术教学中,数字信息技术改变了美术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也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广泛的资源。完成数字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将极大地推进美术教学的发展,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更高质量的教育。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的论文

摘要: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是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举措。因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科学整合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现状;对策。

李总理强调: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让边远地区的孩子也能“走进”名师课堂。诚然,在中西部教育差距、城乡教育差距日益增大的今天,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奠定了基础。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整合与运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拓展农村孩子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高效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立足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存在的问题,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教师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

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因此,要想让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起来,首先需要教师有较强的信息化能力、较高的信息化水平。然而,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不能很好地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如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学内容的拓展、现代化教育资源如微视频资源等的运用等能力不足,导致教师不能高效地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最终导致信息技术的运用率较低,难以实现好的学习效果。

(二)农村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城乡教育差距,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这里的教育资源,不仅仅指软件资源如师资力量建设,同时也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硬件资源上。相对于城市地区的学校而言,农村地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农村地区,绝大部分学校只有“班班通”,即简易的多媒体教室;对于一些更处偏远地区的学校而言,连简易的多媒体教师也没有,教师的教学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而在相对发达地区,交互式电子白板、电子书包、“智慧教室”、学生人手一个平板电脑终端等,都是农村地区孩子可望而不可及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进一步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有利于改变过去单一的、落后的教学手段,让农村地区的.教育也逐步“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为达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奠定基础。

(二)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比较大。因此,在教育改革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改革创新农村教育,是推动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科目,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科学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帮助教师有效地改变传统单一化的教育模式,拓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一)加强在职教育,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

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决定着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质量、效果。因此,要想实现良好的教育整合效果,需要加强对在职数学教师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首先,学校应当邀请专业技术教师,对在职的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内容包括课件的制作、微视频的制作、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等。让教师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整合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如微视频教育资源等,不断丰富和优化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其次,现代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加强学习,结合一些自学网,如“我要自学网”等,学习ppt课件制作的方法,尤其是一些优质的教学功能:动画、flash、超级链接等,这些现代化的教育功能,一方面有利于激活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另一方面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大教育投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低下的现状,笔者认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结合李总理的要求,加大对地方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夯实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地区学校只有简易多媒体的教学现状,不断提高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为教师科学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奠定基础。

(三)科学合理运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笔者在执教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对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提出了几点意见:首先,教师在整合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时,应当把握适度原则,即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避免“讲课件”的教学现象发生。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图形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优势,给学生直观地展示各种动态的、立体的、彩色的图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效果。此外,在数学教学中,微视频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改变过去单一化的教育模式,提高教学的效果。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对于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当前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师信息化水平低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加大对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力度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科学有效整合的根本。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结合现有教学水平,科学整合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论文

1.教学认知受传统观念制约。

在以教材为主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教师采用黑板和粉笔的授课形式已经根深蒂固,在这种环境下,讲课以集体教学为目的,难以顾及到每一个学生。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则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这个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地实现学以致用。

2.多媒体教学环境落后。

由于学校经费有限,政府和教育监管部门在多媒体教学投入上拨出较少,因此许多学校都无法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仪器。基础设施有限,这对于学校响应加大信息技术整合力度的号召就犹如“纸上谈兵”,不能起到应有的效应。

3.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水平有限。

初中数学教师往往专注于本学科的研究,对于信息技术的操作还欠缺了解。在一些课件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多样的数学符号、烦琐的数学运算的输入都会给数学教师造成一定的困扰。在课堂如何熟练使用操作平台和解决计算机系统问题等方面还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信息技术整合下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在许多初中学校,教师在课堂上仍然沿用传统的讲授模式,将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忽略其真正的价值。数学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逻辑性强的特点,学生需要正确掌握逻辑技巧。信息技术可以将算法融汇到教学课程的各个部分,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循序渐进,融会贯通。

1.加强数学课堂信息技术运用和课程管理。

学校机关和领导应当重视课堂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教学信息化推广的过程中,制定实施计划,定期监督工作进程,专人负责项目。信息技术也区别于普通课程,因此在管理上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具体化课程设计内容、活动等,与国家新课改密切联系。

2.加大数学课堂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投入。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加大对课堂信息化推广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加强初中学校多媒体硬件建设,在教室配备投影仪和计算机,方便教师随时使用,学校配备专业多媒体教学计算机室,使学生能够方便使用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对话,实施个别化学习。在硬件设备的基础上,注重数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传播、使用及教育管理。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操作平台的操作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捕捉富有时代性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校信息化课程的软实力。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整体,因此教学整合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整合。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加强沟通,强调相互合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共享性的特点。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从各个方面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使学生在获取课堂知识的同时学会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等信息能力,构建完善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能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具有较强信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谈信息技术与农村数学教学的整合论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中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作用和优势也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信息丰富、传输速度快且能及时反馈。在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通过声形图文等各种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提炼和创设情境,形象生动地展现完整的物理现象和过程,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和理解物理知识的趣味性,为教师提供了强有力的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和手段,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势在必行。

(一)创设物理情境,物理知识具体化。

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把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而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颜色、形状、图画等各种展现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并理解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形象的物理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比如,在学习左手定则的时候,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软件模拟,可以展现通电导线受到的作用力方向和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三者之间动态情境,而不是教材上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对这三个物理量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容易理解和记忆,降低了物理学习的枯燥性和抽象化的难度,保持良好的心态并主动学习。

(二)辅助物理实验,提高教学效果。

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但影响实验效果的限制性因素比较多。例如,在“摩擦起电”的实验中,空气湿度和器材的干燥度都是影响实验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是在阴雨天做这个实验,结果就不会理想甚至失败。而有的实验可见度低,学生很容易观察不到,如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清楚的话,就要轮流逐个实验观察,但受器材数量和时间的限制很难实现。实验过程一闪而过,可视度低,加上实验误差性大,没有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往往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实验,能加强实验现象且可以重复演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时候,实物实验中小车的运动时间和速度很难控制成实验理想状态,而且实验过程非常快,实验效果也不好。通过多媒体利用动画形式,把小车的运动过程放慢演示,可以让学生根据直观的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定律内容,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提炼知识,提高效率。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往往只是片面地表现某一个物理现象和知识点。由于物理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中要对知识点归纳总结后进行提炼,让学生把学到的物理知识理解透彻并融会贯通,才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应用多媒体手段提炼知识,可以摆脱传统的语言描述性的归纳总结,通过更多、更生动形象的表现方式,来形象地对知识进行提炼。特别是在系统复习阶段,备课时将要复习的重点主线框图集中突出,利用幻灯片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对相关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有系统的认识,突出物理知识的关联性,梳理物理知识主线,加强理解和记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比如,对发电机和电动机进行对比学习的时候,通过构造、判断方法等决定因素各方面的比较,运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展现原磁场与感应电流磁场的动态物理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楞次定律并对其物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在提炼知识的学习中融会贯通,提高学习效率。

三、整合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一)信息技术的辅助地位。

信息技术在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中主要是起辅助性的作用。首先,要确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而信息技术知识作为教学工具的.一种,利用多媒体功能进行师生交流和互动,对所学知识进行组织设计,进行教学策划实施教学方法。教师对其要进行合理利用和控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其次,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不可完全取代物理实验。实物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科学的实验态度,这些都是多媒体展现的模拟实验所不能代替的。

信息技术作为众多教学工具的一种,并不是适用于全部的物理教学内容。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和资源,创设物理情境合理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动力,是信息技术实用性的体系。教师要对不同的教学工具进行合理运用,丰富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比如用模拟实验来形象表现天体运动、核裂变等这些现实中不能做的实验。

四、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科学有效整合推动了物理教学的进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也为扎实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夯实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明哲,张安.浅谈信息技术在物理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理科园地,.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论文

摘要: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设备和技术,已成为教学的内在需求。对中学数学教学有很好的铺助作用。一方面,它能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化静态为动态,化不操作为可操作。对化解知识难点,提高综合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对课堂传统教学和学生生活经验积累能力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目前我们的学校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的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以及已掌握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数学课内容抽象,概念严谨却又枯燥,因此数学教师教学中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课本知识活起来,而运用信息技术就可顺利达到效果。我在讲授无理数时,就做了几张有关第一次数学危机的背景资料和人物介绍的幻灯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了无理数的产生过程。

比如,在《勾股定理》这一节之后我设计了一堂《探索勾股定理及其证明方法》的研究型课。课前,我对书本上的教学内容稍作修改,另外编了一节课,专门研究勾股定理的历史和证明方法。上这堂课之前,我布置了学生利用多种方法,特别是利用上网方式查找有关勾股定理的史记和证明方法。课上,许多学生带来了他们找到的资料,有的把他们在网上找到的资料打印了下来,有的带来了关于勾股定理的书籍,更有一位认真的学生找来了关于“勾股矩阵法”的内容。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许多中外数学家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如西周时期的商高、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三国时期吴国的赵爽的《勾股圆方图》、刘徽的“出入相补法”等等。然后我再综合学生的资料,给出我制作的课件和网页,一节课的教学目的轻轻松松地就解决了,而且还成功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祖国、爱科学、爱数学的思想教育。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起到了形象直观,节约时间和教具,提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之中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相关软硬件支持,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以及网络信息下各种数学原件、数学问题的生活原形等不同形态的信息,超越了课本的视野,拓宽了数学的范畴,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创造出使知识、学问来源多样化的人文教育环境。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数学偏重于逻辑推理,偏重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动画演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情景再现,可以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问题到一般规律,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究去思考数学、学习数学。在课件《生活中轴对称》的制作中,我利用网络展示了生活中大量的轴对称图形,又利用蝴蝶飞舞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将一只蝴蝶框定放大成为平面图形;在讲授多面体的展开图时,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实物,给正方体的六个面标上字母a、b、c、d、e、f,但由于实物不透明,学生观察不方便。因此,我利用《几何画板》做了个正方体,给六个面着不同颜色并标上字母且可透视,再结合实物进行教学,这一过程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自然,抽象于实践,创设了数学教学的良好情境,建构了较理想的学习环境,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比较自然地接受数学概念,同时开阔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学生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建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要能在实践中发现数学规律。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介入到数学教学中,提供的是超大的信息量和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充分利用计算机及软件的模拟技术,可以让学生把纷繁复杂的运动图形或数据用计算机处理,达到形象直观的目的,从而易于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其实,它还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能力,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

如在教学“函数的基本性质”中,利用flash制作成动态网页,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规律,完成网上练习:将函数的关系式标出,学生在课件的使用中只要把函数关系式中的字母填上相应的数据,那么就出现不同情况下函数值的变化情况,也可观察出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可见,基于网络技术的课件所传递的信息具有统一性、开放性、灵活性、动态性和全员可控性等特点,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良环境,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可能。

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与传统教学相比,他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而“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正是其于交互型整合方式所产生的,目的是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知识,变被动的听和练为主动的探索和运用。比如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

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

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1、教师始终要起到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的介入应体现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而不只是教学内容数量上的增多,手段上的新颖,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知识发生、发展的播种者及浇灌者,更应是学生处事的模范。灵活的应变能力,严谨的`求学态度,严密的逻辑思维,这些都要靠师生之间的心灵感应,靠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互融,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们不应让“人机对话”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否则,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键盘手。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极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发展个性。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不求时髦,但求实用。

课件的运用应整合于课堂教学内容之中,针对以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为培养目的的数学教学,课件中存储内容要精练,画面要简洁,讲解和推导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完成。为帮助解决数学中数形结合的难点,理解抽象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数学思想,我们认为,应根据数学自身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将课件设计成一些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模块,让老师能按自己组织教材需要,针对各自不同教学思路,灵活调用各模块里的内容,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

3、网络电子教室应成为数学教育的理想场所。

在人手一机的网络教室,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发现、研究问题,在网络中查找数学资料,形成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再把学习数学看成负担,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直接动手操作,使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更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六、小结。

教育教学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更新观念,改革创新。因此,教师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而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向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信息技术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4]中学数学参考。

[5]胡礼和《现代教育技术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6]《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李克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的论文

新课程改革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为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将是新课程目标实施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是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一、可以提高数学教师本身的素质。

1.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新课标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数学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数学意义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数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数学思维的促进者。在此情形下,教材只不过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而已,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唯一源泉,更多有价值的知识需要学习者经过主动探索才可能获得。由此,教师的舞台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一本教案、三尺讲台”的传统模式,教师的知识储备也不再是要“给学生‘一碗水’,要有‘一桶水’”,而是教师必须把一桶陈旧的水换成“一潭新鲜的活水”。网络时代呼唤综合型教师,迫使每个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转换角色并不断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才能与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相适应,成为一个网络时代的新型教师,不断增强教师知识更新的紧迫感。

2.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大多数教师因工作繁忙交往少,造成生活面狭窄,而网络恰恰就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展示给教师一个丰富而精彩的世界。教师们需要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无所不有。教师们与名校、名师零距离接触,从中吮吸着新知识及教学的精华。

当第一次在网上看到别人的教学设计———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现代科技元素于一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笔者才发觉一支粉笔、一付三角板、一面黑板的数学教学的确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3.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提高了教师应用现代技术的水平。教学改革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但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对于新课程的实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适应信息技术领域的'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跟上信息技术的潮流,要求教师必须掌握这门技术。

随着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学校鼓励教师个人自学,同时采取培养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训与公开课相结合,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等途径,使教师们的应用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水平有很大提高。学校先从数学课题组成员开始,然后普及到全校各科教师,由刚开始规定每个教师每学期必须用多媒体上十节课,到现在教师争着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一大亮点了。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一般都是前人长期积累的间接经验。如何解决抽象与具体、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矛盾,信息技术的利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如函数的概念很抽象,教师在课件《函数的概念》的制作中,先适当地运用动画和声音调节学生的学习氛围,再利用计算机的互动性,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采用动画把图象、表格及图表反复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体会到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现实性,打开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易于突破知识难点。在抽象的数学教学领域里,对于部分知识难点的突破,成为教师教学的棘手问题,但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就能化抽象为形象,将难点迎刃而解。例如,讲函数y=ax2与y=a(x+k)2+h的关系,学生不好理解。在设计这部分课件时,屏幕上出现函数解析式,计算机动画就会显示相应的图形,再把函数用动画平移,完成图象重叠,并反复播放,使学生直观地体验到函数间的关系,加深了对它们特征的理解,突破了函数中这一难点,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三、可以加大课堂容量,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学生的学习中占很重要地位。要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进行高密度、高容量的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势在必行。应用多媒体整合教学方式,能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传统教学一支粉笔、一面黑板,在40分钟内只能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基础好的同学是“吃不饱”的,利用多媒体可解决这一难题。在数学教学中一般一堂课制作五至八张幻灯片,用程序连接的话可达十张至更多幻灯片,还可以用网络连接其他课件,使课堂上知识容量加大,高效地使用课堂时间。

例如学习《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时,教师必须经过列表和作图比较繁琐的两步,非常费时,教师几乎很难分出更多时间去讲解性质。而把多媒体技术作为显示工具后,利用计算机可以很快的给出函数值和画出函数图像,避免在课堂上的大量板书,节省大量时间,更好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教育也在不断进步,但课程整合现在刚刚起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课程整合的深入,必将产生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并以新的姿态去迎接这场挑战,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及其它学科的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并为其服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研究及实践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必须明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减负增质,实施素质教育。因此,采用优秀的多媒体cai课件进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好的课件不仅可给学生多感官,多类型的刺激,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统一起来。而且多媒体cai的交互性还使学生可依据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传统课堂教学的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换,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数学课件的制作必须遵循下述原则:(1)首先必须关心课件的教学价值,遵循教学性原则,即围绕课件的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特有优势,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表现形式。(2)遵循控制性原则,即课件要有良好的操作界面,良好的交互性,容错性强,操作简便灵活,便于控制。(3)遵循简约性原则,投影的画面要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布局突出重点,减少无益信息的干扰,在色彩、音响、内容的切入退出运动设计上应简约。(4)遵循科学性原则,即原理要正确,细节要淡化,但允许夸张,力求准确。(5)遵循艺术性原则,即在前四个原则的基础上,尽量使画面美观、逼真、流畅,实现好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的统一。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带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听觉和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新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创造潜能就会被充分挖掘出来,其各个环节的优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研究及实践

好的导入方法,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导入一定要新颖,有吸引力,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精心设计的课件,演示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文字、图片、声音、表格与动画等等,并且内容尽量让学生感兴趣,如有关国家大事、媒体热点焦点、名人资料、美丽的家乡、校园文化等等,让学生欣赏,使学生处于优美的想象空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最后顺势导入新课。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强烈的好奇心,会促使人们产生一种积极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这种求知的欲望如果反复地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兴趣不仅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甚至会导致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或发现,可以说兴趣是促使学生创造性活动的主要动机,现代教育技术在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教学信息的展示上,以其形象逼真、新颖别致、跨越时空限制的巨大优势,对学习者的各种感官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强烈刺激,创设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为其创造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刺激和内部感受的环境。如:在中国足球队实现44年的中国梦,打入世界杯决赛圈时,我针对实事,把学生们崇拜的足球明星照片扫描入电脑里,并制做成课件。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哪些体育明星,你们想一睹他们的风采吗?老师也是个足球迷,为大家请来了你们最想见的,可是,你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见到他们,有信心吗?”学生们,特别是男孩子简直兴奋得无法形容,整堂课学生都积极的投入学习研究中,效果出奇的好。最后见到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后,连我都被深深的感染了。

兰本达所倡导的小学教育的“探索研讨”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探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与所学的概念相联系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操作,通过川这些具体的客观材料进行探究,从而感知材料中与科学概念有关的结构。第二阶段是研讨。即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让学生讲出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通过同学之间分析,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使每个学生所获的形象更丰满和完整,使探究中所观察到的形象内化成概念。

生活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切合实际的讲解,会让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和信服。教学尝试中,我领略到了信息技术对低龄儿童的独特魅力。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老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形象地比喻的方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比如:在讲《商不变规律》一课时,我制作了“小猴分桃”的课件,学生们看到栩栩如生的小猴,立即提起了兴趣.“谁愿意扮演猴妈妈帮他们分一分啊?”“我,我……”学生们争着到黑板前来,在分的过程中我不时的变换课件,把学生分的方法进行了演示,我惊讶的发现了学生居然会想到那么多的分法,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探究式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研讨”,以小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也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主体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心理研究表明:七至十二、三岁的儿童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向抽象的逻辑方式过渡,但其大部分仍是具体形象思维。这就决定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点落在形象事物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概括的语言具体化,间接的问题直接化、抽象的文字形象化,符合学生的兴趣要求。比如:教学“圆形的`周长”时,对于“周长”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的情况。教学设计时,我在屏幕上先出现一个圆形,然后让一只蚂蚁沿着它走一圈,问,小蚂蚁爬了多少米?它爬的路就是圆形的什么?然后,让学生照小蚂蚁爬的路线用手指在空中学画一遍。充分感知,建立了“周长”的表象,为学生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架起了桥梁。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参与为主,通过媒体演示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收到了较好效果。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扩大了学生兴趣幅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技术的应用,为学习主体提供了学习实践的可能。

民主、平等、自由、公正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德国的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良好的教育必须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既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又给学生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对学生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微笑;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宽容;少一些约束,多一些尊重:真诚地融汇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欣赏他们,鼓励他们。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网络化的优势,构建了民主、平等、自由、公正的教学氛围,教师只需坐在终端机前就可以了解全班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情况,借助信息传输网络及时地对某个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帮助其解决困难。同时,由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其他同学听不见,也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对其个性的尊重,对于那些学有余力或有独创见解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受好,选择有利于个性特长发展的内容进行学习,也可以和教师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这样的氛围不仅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也是对学生想象力和创新的尊重和爱护。这种创新教育的环境和氛围,改变了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如:我在讲授《圆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动画课件展示了这样一个情境:唐老鸭和米老鼠在滚动同样的圆形铁圈,米老鼠的滚的均匀极了,而唐老鸭的却上下颠簸,为什么呀?孩子们被生动的动画感染了,也被随着出现的问题牵住了心,他们在小组内合理分工,在做了详尽的观察探究后,他们发现了症结,唐老鸭的滚圈支点不在圆中心,所以造成了上下颠簸.那原因是什么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呀,你们愿意帮助它吗?一系列的具有挑逗性的问题,尤其针对某些反映较慢的学生,老师可反复放映演示,鼓励他们参与到积极的讨论探究重,使整个群体都处于无拘无束的气氛中去创造,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呼吸”,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里,感觉到爱和尊重,从“客体”变为“主体”。乐观而自信,才能不“唯书、唯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质疑;才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蓬勃的创造力.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论文

我国资深电教专家南国农先生明确强调:“所谓‘整合’,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根据实际需要,让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最优化组合。”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时,不可完全脱离教材,过于重视新技术而忽视教材的深刻内涵,使技术操作代替课本,本末倒置。例如,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并指出阅读的本质是“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的对象是课文文本。教师在用视频展示语文课文的背景时不要忘了教材课文文本的内涵,细腻的描写是视频表现不出来的。有位教师在《宝玉挨打》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宁、荣两府复杂的人物关系谱系,演示了人物关系的流变过程,而将课文丢在一边,没有组织学生研读精彩语段,品味、揣摩不同的女性探望宝玉时不同的语言及心理。这样,多媒体技术不但没起到服务于教学的作用,而且喧宾夺主,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削弱了对学生语言魅力以及审美教育的培养,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启。我们在教学时使用电教媒体,不是为了使课堂热闹,为了展现现代化教学,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做到教育思想与教育手段的同步更新。

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只把多媒体当做演示的工具,而是要使其成为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工具。但现在的教育现状是大多数教师把多媒体作为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使用,多媒体教室的投影往往只起到了电子黑板的作用。这些教师的行为都使得多媒体教学变成了披着高科技外衣的电灌。虽然教学手段先进了,但教育思想仍落后,这是“旧瓶装新药”,仍然没有改变“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落后教学模式。写作背景、朗读节奏划分、章节大意的概括,教师全用演示文稿打出,逐一讲解,学生被动听讲。教师在朗读教学环节中又运用电脑技术,随着电视散文画面,配乐朗诵,让学生欣赏。这样的教学模式,看起来是用足了电教媒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教师不曾晓得,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如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诗境,以及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学习的激情都被自己的讲解扼杀。这实际上并没有突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尽管教师运用了丰富的媒体技术,但由于其教育理念是落后的,两者不能相得益彰,最终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先进的电教技术服从于教学,服务于教学。

三、注重语文学科特点,不背离语文教学的原则。

语文素养是人文素养的核心。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尤为关键。电教媒体的运用,为这样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但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与电教媒体的结合中要充分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切忌摆花架子,图热闹,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原则。一位教师在《听潮》的教学中,先是投影大海潮涨潮落的录像画面,接着播放配乐朗读全文的录音带,然后提示学生随着乐曲展开联想,最后用投影展示板书设计,归纳课文内容。这堂课运用的电教媒体很多,学生的热情也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可是透过热闹的表象,我们不禁要问:这是语文课吗?这样做并未把好教材关,没有突出语文的学科特点。事实上,《听潮》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是很好的朗读课文。教师应在朗读上下工夫,组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从而感受大海的美。教师应该反复范读,包括恰当的停顿,语义重音的把握,对学生指导;学生应该反复朗读,揣摩练习。

四、辩证地看待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关系。

当前,我们在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整合运用的过程中似乎还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电教媒体越现代化越好,技术越先进越好,电教媒体运用越复杂越好,这样才是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在这样错误观念的驱使下,个别教师完全抛弃了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一味追求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多样性,脱离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如在《琵琶行》的教学中,教师开始从作品的'叙事性入手,让学生复述故事,然后紧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进行发问,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探究学习,学生踊跃发言,气氛活跃,效果很好。可是这时,教师突然要求学生打开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网页,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又运用投影,展示诗歌的章节内容与层次结构,又播放范读录音,配乐朗诵。看起来该节课堂教学用足了电教媒体,可谓花样繁多,可实际上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给人以“人为机所累”之感。学生也忙于应付,应接不暇,教学效果并不很好。实际上电教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本质上并没有优劣之别,传统的媒体并不一定是陈旧的、落后的,先进的电教媒体也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关键是看它能否很好地与课堂教学内容达到最优化的组合,是否能够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并服务于教学,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这正如教学方法,它从本质上来说也没有好差之分,关键是看是否适合自己的教学。永远没有最好的电教媒体,只有适合自己内容的电教媒体;永远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

五、小结。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效地选择电教媒体,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教师应辩证地看待传统媒体与电教媒体、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的关系,才不会滥用媒体,受制于物,才不会在课堂上成为电教媒体的操作员。这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才能真正地服务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推进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整合信息技术优势提升数学教学手段论文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在生活中,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时会不由自主地自言自语。思想的形成、表达与交流是借助语言材料来实现的,语言文字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样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采用多种方式,突出语言文字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用数学日记,加强数学与语文的沟通。

数学日记来源于生活,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数学日记就能完成这一目标。数学日记可以是对数学现象、问题的看法、认识和探究;可以是对数学美的感受;可以是对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的应用探索等。如: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字后,可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数字记录下来。

二、加强复述训练,归类及挖掘共性。

新课标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的能力。复述是以言语重复刚识记的材料,以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为训练内容。学习材料在复述的.作用下,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向长时记忆转移。

此训练分保持性复述和整合性复述两种形式,后者亦称精细复述,通过复述使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和组织,使之与预存信息建立联系,从而有助于向长时记忆的转移。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复述练习,紧密结合教材,巧妙加以指点,帮助学生把思维内部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化“意会”为“言传”。如:在五年级知识的总复习中,学生能不看书就知道运用五年来所学的法则、公式、定理等解决哪一类或哪几类问题。如果关上课本就能复述出来,那么就达到复习的目的了。如果复述不出来,说明没有把“书”读薄。

另外,做数学题要特别关注思维的切入点,即归类挖掘其共性。题目和条件都有内在的关系点,学生只有学会从题目本身寻找做题的切入点,或形成一定的解题步骤,解题才能顺利完成。

三、加强朗读训练,帮助理解知识。

数学中的“读”集中在读概念、读法则、读题等方面,数学的读要读出语言文字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来。如:在教学“4的2倍是多少及4是2的几倍”时,我把“的”与“是”加重语气来读,并让学生模仿读,学生很快就能区别二者的不同,并正确地列出算式。

语言和文字应该作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基础,我们只有强化它,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轻松、更愉快。

数学教学学生的实践活动探究论文

课堂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数学教学中课堂气氛是比较沉闷压抑的,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也比较低。为了能够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机会进行交流和表达,让学生在一种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学习,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分数概念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阐述一下关于分数的概念,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说出对于分数的理解,教师可以了解到在学生的`思维里,分数的概念正确与否,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整个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学生在这样的交流中能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同时也能够尝试着用自己的理解去解决数学问题,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问题引导,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讲解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教师适当地留出一定的时间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探究学习的情境当中,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样的教学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小学生又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比较强烈的年龄,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去进行探究学习,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小学数学中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告诉学生“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然后提出问题,“对于这样肯定的一个命题,同学们认为正确吗?”,学生肯定会产生疑问,有些学生甚至迫不及待地开始想要知道答案,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学生可以对几个典型的三角形进行内角和的测量,分别对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以及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测量,观察是否和教师给出的结论一致。通过学生仔细的测量和观察能够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真的都是180度,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对这一知识点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命题式的判定题目,自然地就会想到进行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也会有莫大的成就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常会觉得数学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实际的生活中,那些数学知识离自己很远,生活中并不需要数学知识。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去学习,根本就没有理解数学学习的真正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其实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且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拉近学生对数学认知的距离,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合作学习的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小组讨论的形式通常能够解决单个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通过集体的交流,能够让学生之间得到互补,学生之间通过对问题数据的分析,能够使思维过程更加严密合理,同时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学习也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寻找最佳的解题方案。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指导教学,既不应该过多干涉同时也要在学生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及时进行指导,帮助小组内的每个学生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合作探究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当今教育改革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得到能力的提升,同时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学生的实践活动探究论文

摘要:新课标强调,传统的数学教学必须发生改变,数学探究是现代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此基础上,教师教学应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前提,建立探究性数学教学体系。确立重点内容,深入研究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动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以探究式学习法学习新知、提升能力。课堂教学活动围绕提高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开展,营造积极发言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数学;探究性教学;情境教学。

1探究性数学教学。

现代数学教育与传统的教学不同,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提出的探究性问题。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以本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中心,让学生围绕此知识点提出灵活性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研究或小组讨论得到各自的结论,并给出证明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证明,注重方法的创新性与独特性。学生在自身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构建课堂讨论,主动对问题信息进行筛选研究。课堂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知识的积累程度,还让学生学会将新知旧知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结构的重组。从知识的获取这点来看,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对信息的敏感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框架,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教学不能再是灌输式教学方式,而应当让学生主动构建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答问题,以独立探究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探究性教学课堂。

2.1创设有趣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课堂上,根据教学情境,向学生提出符合学习目标的问题,增添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与老师互动。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教师授课必须深掘教材内容,在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通过电子白板或课件等直观的教学材料,开发学生思维,推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例如小学四年级的课程,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一节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回忆测量三角形的方式,之后引导学生小组测量三角形的度数,然后把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相加,得到结果。通过每个小组得到的数据,分析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数据大体接近180度。最后引导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验证结论是否正确。在巩固练习阶段,让学生学会如何解答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求未知角度数的类型题。

2.2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应用。

在课堂中,探究性问题要符合学生学龄特点,例如初中生对于简单的加减法是不必单独探究的。学生的探究学习不应该只关注解决问题的结果,还应该关注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明显的特点就是锻炼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给予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体现对同一个问题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创建积极乐观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讲图形的分类一节课中,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你能说出多少种图形?(2)你能如何给图形分类呢?你是怎么做的?同学们自主探索,通过小组讨论得到很多种分类方式。例如,可以按边的个数分类、按角的个数分类、按线段曲线分类等等多种分类方式。学生意犹未尽,一定还会继续找寻其他分类方式,教师要一一给予指导和表扬。在学生得到结果后,还要让学生解释,他是如何得到此分类的。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回答虽然不完整,但思维活跃、课堂积极发言,通过相互启发和借鉴也能得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2.3设立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数学课堂中,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需要探究性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合理安排探究性教学手段,在恰当的时机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材料组织探究性教学。在教学中要选取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材料,挖掘材料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课堂热情,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刻认识。教师的教学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课堂中,还可以利用拓展材料,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出的问题还包括一些开放性发散思维的类型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变化中,体会数学的乐趣,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效果。以现实为尺度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对教材做合理的安排与调整,确立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索与研究中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并不缺少创新的潜能,只是缺少机会开发他们的潜力,课堂给予了学生这样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尝试挖掘课堂中获取知识的方法,师生互动氛围浓厚,提升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创造能力。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就要注重探究性课堂教学。通过探究性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得到锻炼,真正理解并学会利用课堂内容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01.。

[2]顾泠沅.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习[j].上海教育,2000,1:131.。

数学教学学生的实践活动探究论文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和做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虽然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尝试,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教学仍存在着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等弊端。这些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萎缩,极大的妨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一谈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和做法。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一)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2][3][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教学学生的实践活动探究论文

摘要:参与式教学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方式,其强烈要求学生要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与同学和老师共同营造优质学习氛围,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阐明了参与式教学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细致探析了参与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实践应用,从而推进参与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参与式教学;内涵特征;实践应用。

一、阐明参与式教学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参与”一词在新华词典中的解释为参与到里面并进行活动,这就意味着不仅要参加到活动里面,还要扮演相应的角色进行活动,而“参与”又分为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两种类型,“参与式教学”中的“参与”则是指积极的参与状态。关于“参与式教学”的概念内涵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参与式教学是一种鲜活的教学形式,经由老师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后在师生间和谐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愉快完成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论及参与式教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五点:一是参与性,指学生的行为、思维和情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皆处于高度参与状态;二是平等性,即老师与学生之间保持平等,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平等;三是合作性,指的是参与式教学离不开老师、学生间的参与合作;四是创新性,包括老师的“主导性”创新与学生的“主体发散性”创新;五是激励性,意为参与式教学活动十分重视发挥激励功能,老师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便是推动学生参与、探究的源泉和动力。

1.借助问题情境导入新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题情境隶属于学习情境,是学生思维和学习材料相互作用所得的成果,优质的问题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而且也便于老师顺利进行后续教学。据笔者了解,学生在面临问题时,他们的大脑便会开始运转,表现出困惑与怀疑,他们的求知欲、参与学习的主动性都被激发,符合参与式教学的内容要求,所以小学数学老师要借助问题情境导入新课,鼓动学生积极参与。譬如,讲解“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老师便可布置这样一道题目:挖一条水渠,第一天挖了1.9千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少挖0.15千米,还剩下1.05千米没有挖。这条水渠全长多少千米?这道题目十分简单,只不过涉及的数字皆为小数而已,此时老师便可从此题切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题目计算中来。

2.巧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参与式教学的实效,小学数学老师便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巧妙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从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老师带领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待老师讲解完“长方形与正方形”各自的特征以后,老师便可在课堂上提问:“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有什么相同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之后给出答案:生1认为两者皆是由四条线边首尾相连构成的四边形;生2认为两者的四个角皆为直角;生3认为两者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生4认为两者各自的对角线相等,且对边平行且相等……这样的回答几乎已经涵盖了两者所有的相同点,最后由老师做以归纳总结,便很好地展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独特价值意义。

3.丰富课堂参与活动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参与式教学就是要老师利用各种形式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真正把学生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故而小学数学老师可尝试丰富学生课堂参与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质疑、讨论、合作、竞赛,由此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比如,复习“认识人民币”一节内容时,老师可给出这样一个题目:四种不同类型的上衣、三条裤子和一个裙子,每一件衣服的价位都在50元左右,小明只有100元钱,请问他能够买一套衣服吗?请问他该怎么搭配呢?此时班级学生定然会叽叽喳喳地讨论如何搭配衣服,每个孩子的搭配方式也不一致,所以老师便可让学生都将自己的搭配方案写在纸上,与同桌邻桌讨论得出一个最优质的方案,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中去。

4.善于以评价来促进发展,展现学生主体地位。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评价,基本都是由老师掌握“评价”大权,学生只能等着老师的评价结果,而参与式教学就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形式,尝试将评价的主导权交给学生,用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参与式教学中,小学数学老师可将评价权下放给学生,将集体修正变为小组评判,运用师生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真正做到有错必纠、及时改正。总而言之,于小学数学中应用参与式教学可谓是意义重大,不仅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小学生在人人参与的情境中掌握更全面的知识,而且还鲜明地展现了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紧紧跟随着新课改的走向。所以,广大小学数学老师务必要强化参与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由此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素质。

作者:张成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徐溜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王玉莲、王洪梅.小学数学参与式教学探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03)。

[2]王秀燕.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3]李恒红.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小学).(06)。

数学教学学生的实践活动探究论文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虽然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尝试,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教学仍存在着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等弊端。这些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萎缩,极大的妨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一谈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和做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v=sh,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此课时,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sh。在应用中出示了一圆锥体沙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出其体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实践证明,其效果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

(四)实践活动使数学与生活更接近。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不善于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于是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对数学学习也就不感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组织学生到附近工厂、企业参观、调查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二、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一般分为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两种方式。课内实践活动以解决单一知识点为主,活动内容一般课内完成。课外实践活动相对范围较宽,多用于众多知识点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训练等,而且活动时间较长。

教师设计实践活动一般要从紧密联系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来考虑,小学阶段常用的实践活动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类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例如:教学“数的认识”,让学生操作学具,在数大量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的概念;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以让学生用学具自己创造更多的分数;再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使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修理家中或班级中坏了的课桌椅等);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之后,让学生制作纸盒等。这些教学改变了“耳听口说”的`简单化学习模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二)游戏竞赛实践活动。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后,开展“小小商店”课内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步骤,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有的老师还在游戏中设计了为希望工程献爱心捐款活动,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实践活动的设计,比简单的人民币计算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再如:为了提高一年级学生口算20以内加减法的能力,设计玩“扑克牌”游戏,让同学在玩扑克牌的过程中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三)实际测量实践活动。

这类实践活动主要针对数学教学中“量与量的计量”。我在教学“克、千克、吨”的认识时,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一般都能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的计算,但在实际运用这些单位时,如妈妈体重52(),一个苹果重100()往往会闹出一些笑话。这说明学生对这些单位建立的表象是模糊的。于是我设计了一节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实际称一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质量、同学的体重等,帮助同学进一步建立重量单位的表象。

再如:教学《土地测量》可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进行实地测量,帮助家长计算面积等;教学《千米的认识》可带领学生进行目测、步测、实际测量。

(四)观察、调查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吸烟有害》一节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家庭中吸烟人数、香烟品牌、香烟价钱,同时调查一名学生一年学习费用是多少钱,核算浪费的这些钱可以资助多少失学儿童等,使学生利用数字的对比,进一步加深对吸烟危害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再如:组织学生到附近工厂参观学习,请厂里的领导专家讲几年来工厂的发展变化、效益增长情况,体会改革开放以来工厂的巨大变化。

(五)小课题研究实践活动。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愈来愈显得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问题抽象出来,转换成数学问题设计实践活动课。

低年级儿童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同时他们具有好奇、好动、好胜、注意力不稳定等特点,所以开展实践活动,一般以游戏、竞赛、学具操作为主,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活动,如跳绳、投掷、赛跑等,创造性地设计数学实践活动。

中高年级的学生,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又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和社会生活经验,所以一般以学具操作、实地测量、参观调查、小课题试验等为主,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应用意识。

(三)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课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个性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活动目标的导向、动机的激发、情景的创设、方法的指导、疑难的解答等。反之,如果教师限制得过多,实践活动课将失去其价值。

(四)实践活动结束时的评价工作。

客观、正确地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激励性,所以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中交流各种体会,总结经验,升华认识。

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有时效果不一定令人满意,这时教师不能草草收场,不了了之。要恰当地进行评价,找出活动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树立下次参与实践活动的信心。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以利于下次活动的开展。

数学实践活动课解放了学生的头脑、眼睛、嘴巴,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虽是一个新课题,但已显现出勃勃的生机。

整合信息技术优势提升数学教学手段论文

数学是一门深奥而又充满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同时又是具体的;是静止的,同时又是动态的。教师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同时知识反映的内涵是无限的。而体会知识的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有限与无限往往是数学课的重点和难点。要解决这些相互关联而又矛盾的问题,从信息加工理论分析,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不仅被看做是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而且也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建构数学内容体系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进而引发人们重新思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以及如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打好基础与追求创新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进一步促使人们思考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与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可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理念的整合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打破数学知识间的条块分割局面,使传统代数、几何、三角分家的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打通知识融合的道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按不同层次将学生必须学的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运用四部分,然后按不同学段整合成学生的学习领域。而这些内容标准只给出具体目标,不直接对教学具体内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作出硬性统一的规定,使学生所学和教师所教富有弹性和力量。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扑面而来,越来越需要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学生动用各种知识、方法和手段来获取信息,特别是一些数据信息的处理,借用计算机来完成更加快捷方便,使得与我们不能分离的数显得更具应用价值。即使对一些烦琐的计算、方程的求解、递归、迭代,也能在计算机上实现,使得日常生活中一些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快捷方便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疆界。利用计算机可以更方便地寻找数与形的规律,使得观察与验证得以进行,使得数与形的结合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建构的过程。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借助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改变原有教育方式已是大势所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数学的一大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就很难有效的展示和分析,而合理的使用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课程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从易到难的展示给学生,大大加强教学的层次性、直观性、趣味性,同时增加数学教学的形象性和多样化,把抽象问题直观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把单一的图象问题动态化,从而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为学生的学习节省大量的时间,使学生在传统教学下需要课外完成的作业在课堂上就可以解决,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从而增加知识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如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学生因为看不到二次函数的图象之间的变化过程,从而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在黑板上手工示范不但费时费力极不方便,而且误差较大,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觉,做出错误的判断;但如果借助于几何画板就快捷方便,许多抽象的知识就可以通过图象快速显现,将抽象的东西通过图形的变化形象化,增加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视觉和理解上得到和谐的信号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作用,让学生自己根据图象去对比、分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需教师反复讲解,就能让学生理解得清晰透彻,从而顺利地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数学课堂上,许多演示内容,通过板书没法直接表现,但是通过信息技术上的各种绘图工具都可以形象的画出来,可以在同一屏幕上,文本、图像、动画、声音齐头并进,直观地展现一些在传统方法上难以展现的内容,使学生既看得见又听得着,给学生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引发强烈的有意注意,同时还可以动手操做,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更贴近实际,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而且容量大、效率高,用好它能够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最直接的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就是对教学观的反思与课堂结构变化的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之一是教师作用与角色、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权威和智慧的源泉,而成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伙伴、援助者和指导者、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仅是从听与做作业中获取知识,而是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问题讨论的启动者和调整者,问题解决的参与者、经历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与权利。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上的好处师生人人皆知,但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更多的应刻是画龙点睛的作用,作为一堂好的数学课,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只是其中一部分,它对这堂课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一个辅助作用,不能让教师围绕着使用信息技术走,而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

我们部分领导在上面信息技术的诸多好处地引导下,舍本逐末,认为一堂课好不好,首先要看用没有用信息技术,其次看课件用得多不多,课件制作得精美不精美。在这种评价标准地引导下,使得部分教师也产生了错误的观念,把好课和使用信息技术划上了等号。上课教师不管三七二十一,管它合适不合适,每一节课都使用信息技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制作一个精美的课件上。把在多媒体课件中能有完备的声、像、动画等网络资源作为上课突破的难点和重点,老师对每一个幻灯片都想尽了办法,不同的幻灯片一定要使用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出示,可以说每一张呈现的方式都不同,每一张都要给人不一样的感觉,都要在呈现的时候给人不一样的感官刺激,忽视了上课的实质意义,有点本末倒置。

还有部分老师认为多媒体课呈现速度快,容量必须要大,恨不能把所有相关的知识都呈现给学生,例题、习题恨不能穷尽天下所有,可以说是一道接着一道,为了大容量、快节奏,有的教师连让学生讨论的问题的结果都设计在了课件之中,证明、解答题的步骤就不用说了,有些还费劲地录了音。结果一节数学课,从头到尾都是课件展示,课件图文并茂,版面华丽,动画声音一应俱全,课堂表面呈现出一环套一环,内容紧凑,有时学生好不容易出现了一个不同的观点,也马上会被老师引入设计的套,或者干脆略去不理,一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条不紊,热热闹闹。

表面上感觉老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强,学生求知欲强,师生关系融洽,实际上没必要的动画,没必要的声音虽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却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屏幕上出了一组思考题时,下面又放了一个又蹦又跳的动画小人;出了一组练习题,每次字幕出现时总伴随着一些奇特的声音等等。学生被精美的幻灯片的外表所吸引,发出赞美声音的同时,忘掉了自己的本职。还有课堂容量过大,到处都是重点,又到处都不是,老师做了电影放映员,学生做了观众,有些学生可能连一张幻灯片的内容都没有看清,老师为了能圆满完成所设计内容,已经切换到了下一张幻灯片,学生无所适从,就更不用说学生动手、动脑、各抒己见了,这样下去,到最后才发现学生连最起码的知识都没有掌握,直接影响上课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有效的辅助认知手段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提供了理解、探索数学的平台,把数学变得容易理解,使得数学走向生活,走向现实,更加情境化,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真正从书本中、课堂上、考试中走出来,回到数学教学的本体上来。利用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以视觉形式出现比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使得数学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而且易于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得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融通起来,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价值,感悟数学的真谛,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从中真切地感受数学的优美、力量、统一性。但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它是为教学服务的,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显得十分重要。理想的教学应该是选准信息技术应用与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整合点,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应精心设计和选择能力培养的迁移点,突破时间、空间、抽象、宏观、微观的限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思维训练,把它用得恰到好处,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师生和谐互动,有效扭转数学教学模式的变化,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使信息技术成为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助力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解放学生、解放教师,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与体会论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发展和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等作了必要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力培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运用当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学校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探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21世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主要目标。

[1][2][3]。

数学教学学生的实践活动探究论文

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识。在“秒的认识”教学中,我通过两组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正确体会1秒和几秒。在体会1秒时,先让学生听秒针走的“滴答声”,然后跟着滴答声做拍手游戏,最后学生自己根据对1秒的体会,数10秒。在体会几秒时,先让学生30秒钟口算比赛,然后30秒中测自己的脉搏跳动次数,接着看自己深呼吸一次是几秒,最后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一件有意义或最拿手的事看看要几秒。这些丰富的实践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秒”这个抽象的时间概念。

二、实践活动有利于发觉每个学生的潜能。

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其差异之一仅仅是某人在这几个方面的智慧占优势,差异之二是某些智慧已被某人所显示,被称为显能,某些智慧还没有被某人所显示,被称为潜能。也就是说人人都具有多方面的智慧,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为每个学生创设五彩缤纷的舞台,已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得已发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创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自主探索机会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发现或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创造性地解决,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在认识了圆锥以后,老师安排学生将圆柱和圆锥进行比较。许多同学都发表了意见,基本上大同小异。有一位同学提出了异议“:我认为圆柱和圆锥滚动方式不一样。圆柱是朝一个方向滚,而圆锥绕着顶点,以高为半径画圆滚。”他的见解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共鸣,但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反对:“圆锥不能以高为半径滚动,高在圆锥内部。”同学们议论纷纷,很多学生都自觉地用模型反复进行实验。最后大家得到了共识:“圆锥是以顶点为圆心,母线为半径的”。这是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研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始终借助实践活动———对圆柱、圆锥模型把玩来探究问题。看来,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给予一些支持帮助,他们的潜能就能发挥。所以,课堂上时时会有一些学生的奇思妙想“:圆柱体体积是无数个等圆面积之和。“”圆锥体体积是无数个直角三角形面积之和。”

三、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能。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简单的数据整理”教完,老师给学生布置一道作业是:请你调查统计一组来源于生活中的数据,并制成统计图表。学生的作业精彩纷呈,有的展示学生多彩的学习生活:一小组同学口算得分,家中各种儿童读物的本数,体育课一分钟跳绳的成绩……有的显示了他们丰富的课外知识,如,中国三大河流长度,世界五大山峰的高度,几个国家的人口情况,有的可以说是一份小小的社会调查报告,五分钟内家门口通过的车辆,从学校到丽丰苑一路上的商店……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与体会论文

在中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四个方面,相应的能力可以称为“信息能力”。这种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将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社会中已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不可或缺。换句话说,“读、写、算、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由于计算机在社会中的广泛作用,人们普遍认识到,在学校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在学校里开设了大量的计算机素养课。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纵观发达国家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的进程,一般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重点是建设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大规模地培训教师,以及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为应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二阶段则是从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转向整合阶段,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国已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并正积极向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方向迈进。

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是将计算机看作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整合意味着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结合使用计算机,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因此,要用计算机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的系统,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整合强调计算机要服务于课程;强调计算机应用于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而不是计算机;强调应当设法找出计算机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