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论文(模板17篇)

小编:FS文字使者

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题材和文体的写作特点。范文范本是为了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参考和借鉴的样本,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的技巧和规范,我觉得我们应该多看一些范文范本来提高写作水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利用范文范本呢?有没有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可以分享给大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有所帮助。

论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摘要:以宝鸡为中心的陕西西府民间民俗艺术种类繁多,形式各异。作为民间文化重要元素之一的民间美术色彩,其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一度出现了迷茫,甚至走入误区。本文通过对民间色彩特征的分析,结合实际,对西府民间美术色彩提出质疑,进一步提出创新要根植于传统之观点,只有民间色彩才能突显民间的特征。

0引言。

以宝鸡为中心的陕西西府民间民俗艺术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最常见的有泥塑、皮影、木板年画、社火脸谱、布堆画、刺绣、麦秆画等,它们以造型概括夸张简练、形态逼真粗犷、色彩热烈饱满、色泽鲜明艳丽流传于世。千百年来,西府人民以他们勤劳的双手,凭借诸多艺术法则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积淀,把这些民间艺术瑰宝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并得到发扬,其中以凤翔六营村泥塑为最,于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是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西府民间艺术,尤其作为民间文化重要元素之一的民间美术色彩,正在远离民间。

1马勺脸谱上的明度推移。

凤翔六营村作为西府民间民俗艺术的集散地,吸引着大批的民间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以及诸多大中专艺术类院校师生去观摩学习。因为教学任务的安排,笔者曾三次带学生走进六营村,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初次看到些可爱的泥玩意儿很是激动,不说造型多样各异,憨态可掬,单就对民间艺人的认真以及对彩绘技法之娴熟,图案绘制程序之老到精细,足以让我等所谓专业人士自惭形秽。出于对色彩的敏感性,我对在马勺、木梭上采用色彩推移的形式绘制出的脸谱形象提出一点小小的疑问:这算是民间色彩吗?色彩推移也叫色彩渐变,是艺术类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配色技巧,讲究构成形式,画面色彩丰富,变化微妙,属于理性配色。民间色彩讲究感性表现,其特征是色泽鲜明、艳丽、简单,色彩明快、强烈,装饰性强,擅用原色,单纯而富于变化,强调强烈的对比。“红要红的鲜,绿要绿的娇,白要白的净”。而色彩推移恰恰犯了民间用色的大忌,明度推移加白,纯度推移加灰,无论明度推移,还是纯度推移都改变了原始色彩的相貌,都破坏了民间色彩的概括性、象征性和装饰性。

重视色彩的象征性在我国历史上有着自己的传统。《左传》中有“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之说,民间也有“朱锁五色,用来悬以门户,抵制恶气”的习俗,这种传统的“五行色”观念为民间美术的用色奠定了基础。作为西府民间民俗艺术之一的社火脸谱,其起源据陕西的民间艺人介绍:周朝时,周武王率兵伐纣,大兵行至麒麟山下,被驻守山下的闻太师挡住去路,姜子牙计上心头,让士兵戴上天兵天将的面具上阵叫骂,个个威武凶煞,好似天兵下凡,闻太师不知真假,以为天意,拔寨而逃。此事传入民间便产生了画脸谱驱鬼的习俗,并逐渐融入到社火表演中。学术界则认为,脸谱起源于周秦时期的傩舞。傩是一种远古时代的宗教仪式,“傩”本是一种传说中的.神鸟,后被人格化,成为一种祭祀表演。傩舞是周代在祭祀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驱鬼逐疫的宗教舞蹈,而傩的明显特征便是戴假面歌舞。可见脸谱色彩具有特殊的表征―――象征性。红色喜庆忠勇,黄色皇权猛烈,黑色刚直,白色奸诈。用色彩推移的表现形式来表现脸谱艺术,虽然做到了创新,但却失去了创新的意义。

2传承之艰与创新之误。

作为产生在农村这块相对封闭和保守的土地上的艺术领域,其传承形式主要是家族式传授和非家族式传授。家族式传授一般是子承父业,在家庭内部进行,不传外姓,并且传男不传女,所谓“父传子”,“婆传媳”,“传媳不传女”,以保持其家族在掌握某项技艺的优越性。非家族式传授就是师傅带徒弟,师徒相传,而且在传承的过程中,师傅往往把其中技法上的精华作为压轴绝活偷偷地保留下来。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到万不得已,绝活绝不轻易示人,往往因意外事故的发生使一些技术性很强的艺术种类失传,这给民间美术的流传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从一个皮影艺人那里了解到,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去专门学习民间工艺的技能了,因为这些所谓的艺术在当今社会已经很难用来养家糊口了。拿皮影艺术来说,上世纪80年代末,宝鸡地区有各种皮影戏班120多个,现在不到四分之一,久负盛名的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现在基本上没有活动。在这样的经营状态下,从事皮影制作的艺人又能赚到多少钱?民间艺人也要生存,在没有利益的驱动下,继承和发扬谈何容易!近年来,随着政府的政策性扶持和凤翔泥塑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泥塑的商品价值也不断地突显,一些农民看到泥玩意有利可图,纷纷在家里开起了作坊,出现大规模生产的势头,对传承与发展来说,这应该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大规模流水线式的生产,使民间工艺的艺术性大打折扣。笔者于3月第三次去六营村时,看到一些泥塑、马勺、木梭上绘制的图案远不如第一次见到的细致精巧。据一份“西府民俗艺博园”的资料说:艺博园年设计制作生产泥塑、皮影、陶艺、版画、布艺、社火脸谱、草编等20万件手工艺品……民间艺术的卖点就是民间性、原始性、手工性。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显然违背了民间艺术生产的特性和环境,这样所产生的作品,最终的结果是失去所谓的民间性,而趋向一种商业流行,必然有一些远远超越当地的艺术传统和民俗基础,难以上升到艺术的表现和追求的境界。这是民间艺术品创新的悲哀,是时代进步的悲哀。

3创新,根植于传统。

著名工艺美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汉民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要创新,还必须坚守民族的东西……”对于民间美术的创新,这句话再贴切不过了。民间美术应较多地保留着艺术发生时期的基本性质,保留着如同原始艺术所体现出来的混溶性文化精神。

决定着市场价值和价格的民间美术是其本身承载的人文分量和本土文化底蕴,任何脱离本土文化的所谓创新都经受不起时间的考验和民众的拷问。大学美术老师和文化学者之所以不辞辛苦到民间采风,还不是学习民间的传统艺术?而一旦发现所谓的民间艺术原本就是“学院派”里的东西,恐怕不只是一种失落和失望,更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不是亘古不变的,但“变”要根植于传统,尊重地域文化。作为民间美术元素之一的民间美术色彩,尽量保持其民间性。只有民间色彩才能突显民间的特征。对于民间美术爱好者和收藏家来说,看上的就是你的民间民俗味。登上中国羊年生肖邮票的《发财羊》就是较成功运用民间色彩的典范:大红象征喜庆吉祥,大绿意味着自然和平,大黄代表着财运富贵,对比着意味纯粹和神圣的白,处处体现喜气,让人着迷,使人疯狂。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建军说:“民间美术保护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是继承和恢复那些传统的技艺和艺术形式。作为传承人应当保持和运用传统技艺,严格按照传统的工艺、材料、造型、图案制作产品。”民间手工艺品是民俗民情以及人文历史的一面镜子,没有本土特色,再漂亮的工艺品,也不过是手工做的产品而已。失去民间颜色的民间工艺品亦如此。

参考文献:

[1]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4.

[2]丛小桦.中国民间绝景(北方卷)[m].山东画报出版社,.11.

[3]梁志刚.关中皮影[m].浙江人民出版社,.12.

[4]孙建军.漫谈民间美术的活态保护[j].美术观察,2007.11.

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中医药学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而中医护理是祖国医药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推动中医药学事业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目前,中医药发展迎来了新时期,在新形势下,其自身的发展空间与市场需求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今政府政策不断倾斜的情况下,我国高职院校明显加大了对中医护理教育的重视。该文在阐述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发展新形势,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加快其发展的几点策略,以期能够促进中医护理教育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浅述陶艺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现代陶艺”名思义是“现代陶瓷艺术”的略语,是相对“传统陶瓷艺术”而言。艺术界和评论界广泛使用的“现代陶艺”这一概念,己经基本摆脱界别时空的时间名词的范围,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也是不争的事实“现代陶艺”与“传统陶瓷艺术”相比,比装饰注重造型、比技法注重创意。它注重社会化的象征意义和作家的自我意识,成了作家发挥想象的载体,成了实现作家个性的媒介,成了现代人的精神寓所之一。

在千百年的陶瓷发展史中,陶瓷制作逐步形成了模式化的弊端,造型追求完整规范,装饰讲究精细关观,从而导致了历代陶瓷造型的大同小异。光亮的杯、碗、瓶、罐、壶、钵虽然实用、关观,但是,器型缺少变化,更谈不上艺术个性。

造型:传统陶艺,讲究规整、平衡、对称。器型的口、颈、肩、腹、腰、足的轮廓线以弧形为主,器型两侧的轮廓线的长短、高低一致,釉而光洁细润,不能出现变形、斑点等缺陷,烧成后瓷器的裂痕、卷曲、变形等问题都属于废品。现代陶艺则注重从变形、卷曲、开裂的问题中发现肌理、窑变现象,从釉料的垂流、积料等缺陷中寻找作品的独特视觉效果从粗犷的材质,残缺的器皿中,探索质感特技,从质朴的材料中显示出独到的形态,有意识地将坯体卷曲、挤压、切割、挖残成随意的形状,显示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个性。

器型:传统陶艺讲究“成器、造物、求关”,陶瓷器型以实用的瓶、罐、碗、盘为主。现代陶艺采用“弃用、索义、求变”的'创作理念。传统器型以圆形为主。现代陶艺的器型,把拉坯成型的圆器,泥板拼接的镶器等器型相结合,作为装饰的载体,有意识地把完整的器型加工成不完整的形状,利用残缺、开裂、破损的器型来形成独特的新形态,在坯胎上进行切割、敲击、打破处理。一块泥土,一只坯体是没有生命力的,经过陶艺家的揉搓、挤捍、加工、装饰,就能使冰凉的坯体变成充满生命激情的艺术品,产生新奇的关感。

肌理:经过艺术处理后的器型材质上,产生出粗犷的肌理效果,犹如山峰、峡谷、石林。在装饰绘画前,用麻袋片在潮湿的坯胎上压印出纤维肌理,然再施釉、绘画、入窑高温烧炼。经过高温烧成后,坯胎发生了窑变现象,既显示出清晰的织物纹理,又使釉而形成高低不平的料痕,犹如冰雪消融的痕迹。现代陶艺作品,虽然是人工创造,却必须依靠窑火的助力。适当的烧成气温是成功作品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恰到好处的肌理效果,也需要窑温的恰当控制才能产生出来。

纹饰:传统陶艺以粉彩、新彩、绘画、书法雕刻等形式,在加工后的坯胎上进行装饰,古色古香的人物,疏朗的山水瓷画与器型相融汇。在装饰设计上,以粗糙的涩底与光洁的釉而装饰作对比,完整的画而与残缺的器型相呼应,现代造型与古代生活情趣相映衬,不规则的开光形与精细的绘画装饰相结合,产生出强烈视觉对比效果。内涵:现代陶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独特的器型装饰中,蕴含着深刻意境。虽然玩泥、捍陶是少年儿童也会做的事情,但是,现代陶艺创作并非轻而易举的玩陶。我的作品,造型、肌理、纹饰、看上去很随意,实际上都是经过精心构思后创作的,每一件作品都有内涵意蕴。

现代陶艺是在现代艺术的影响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按现代的艺术风格可分为:具象陶艺、抽象陶艺,象征性陶艺、极简陶艺和装饰性陶艺。按表现形式又可分为:容器类陶艺和雕塑性陶艺。

一、陶艺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陶艺艺术的历史悠远,依存也无比丰富,这是其他门类的艺术品都无法比拟的。可以说中华民族将她最内在的本质、他及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精神的心领神会,完关的表现在她博大丰厚的陶艺中。现代陶艺是艺术家借助于陶瓷材质,用泥土所特有的语言来表达现代社会中的审关价值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思想情感。人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是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陶艺和传统陶艺都是泥与火的艺术。传统陶艺以实用功能为主,口的是满足人们的实用需求,而现代陶艺则以审关为主,更注重审关价值和审关作用。造型、胎质、釉色等因素构成的完整形象,唤起了一件现代陶艺作品的关感。人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人,陶艺逐渐形成一种陶瓷文化。现代陶艺作品不仅是物质产品,还是一种精神产品,更是一种文化。

二、现代陶艺是对传统陶艺的转型。

中国传统陶艺比较注重造型的完整,传统陶艺器型大多工整、严谨,追求造型完关,注重器物的实用性,强调作品的使用功能,并且进行大量装饰。而现代陶艺己从其实用功能中蜕变出来,强调艺术欣赏性,体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现代陶艺的综合性早己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陶艺,强调了与人精神关系的真实再现,将作品与人、与空间的交融,体现社会中人与本能、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等一系列的关系。现代陶艺由传统陶艺发展而来。传统到现代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就陶艺本身而言,包含了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保留传统风格,运用传统的表现方法追求完整;第二种是将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组合;第三种是纯现代意识的创新。因此,现代陶艺创作表现出三个明显的趋向:一是在坚持传统技艺和实用风格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注重艺术个性、审关情趣的表达;二是通过对传统技艺和实用风格的转变来追求陶艺的新意,充分体现陶艺家个人的审关追求;三是不受传统的约束,注重作品的观念创新和审关实践。

三、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的审关差异。

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在审关标准和制作工艺上都是截然不同的。传统陶艺强调器物的实用功能,而现代陶艺注重体现艺术欣赏性。现代陶艺从现代审关观念的关术潮流中获取活力,致力于陶瓷艺术与实用性的分离。在材料方而,现代陶艺尽可能地发挥材质的特性;在工艺方而,常常有意地利用传统陶艺所认定的缺陷,如:龟裂、起泡、缩釉、断裂、变形等,并将“缺陷”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装饰方而,不强调过多的装饰,追求泥料本身特有的肌理效果,融泥、釉为一体,或采用釉色的渐层表现,或利用肌理、釉色交叠熔融,充分体现其自身的随机性、自然性和偶然性,保持并显露手工制作痕迹,这是与传统陶艺的一个很大差异。关国詹姆斯·玛金斯的作品就充分体现了造型的不完整性,立意创新,破传统完关之造型,融现代审关之意识,将“完型”有意打破,有动感起伏的线条与整个造型和谐,整体形象鲜明,构成了一种新的形态特征。

四、现代陶艺的审关取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表现出一种渴望回归自然,以缓解日益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精神负荷。现代陶艺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中应运而生的,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现代陶艺创作,是一项既有意义,又很难取得成就的事业。在造型、纹理、肌理中进行独到的设计是难的,难的是经过精心创作设计的作品在高温烧出成果时,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做陶艺的时候是有感而发,好多陶艺作品愿意保留其原始的肌理和手工痕迹,有好多作品是随机的偶发形态。对自己的构思有了新的触动,进而使自己的创作思路跟清晰。陶艺作品不能做作,要胸有成i白一次成型,不可反复修改。正是由于现代陶艺的创作难度大,而且又有新意,在现代陶艺创作、在与泥胎坯料的加工中,感受到泥土的变化,在窑火烧炼中,想象烧成后的效果。创造力在人生过程中,随着对艺术创作感情寄托而产生,是陶艺创作的动力。

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论文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渐衍生和发展的一门伟大的系统的古老学科,它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自西医引入中国,中医的主导地位逐渐为西医所取代。

相对于西医而言,目前中医学在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均处于次要、辅助地位。在从业人数、院校数量、在校学生数、床位比、床位周转率、科技成果获奖等各个层面,中医都与西医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临床所治疗的疾病看,中医多局限于疑难杂症、病毒感染性疾病及预防保健领域。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年轻的中医医师对中医学术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他们更热衷于学习掌握西医知识,而中医水平却代代下降。这种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而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

据统计【1】,1920年全国中医从业人员约80万人,1949年约50万人,降至25.3万人,占医师总数的11.7%,而目前全国名老中医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000人减少至现在不足500人,可见中医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1.1.1中医队伍自身的迷茫。

疗效是中医赖以生存的根本,如果没有了疗效,其存在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而中医的疗效在于“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此即为中医的灵魂。而也正是中医与“哪痛治哪”的西医的最大分别。

然而随着西医的蓬勃发展和诊疗技术的日益更新,许多人提出“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以先进的诊疗设备作为诊病的根据之一,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这种想法固然是好的,且不知这使得很大部分的中医在临证之时,不知不觉就陷入了西医的僵化思维模式,哪里不好就治哪里,有炎症了就用清凉的药物清热解毒。这种“以方套病、废医存药”的做法,完全脱离了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使中医的精髓丧失殆尽,空有其形而已。

这其实体现了许多中医的迷茫、不自信,若他们能坚持辩证论治的根本原则,使先进的诊疗手段为己所用,对临床疗效未尝没有帮助。也就是说,只有养成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那么适当的结合西医,才可能是有利的,否则就只会是未得其利,先获其弊。

1.1.2中医教育模式的不足。

传统的中医教育模式是师承教育,主要通过父传子、师授徒承的方式。而现代师承教育主要体现为遴选有丰富学术经验和技术特长的名老中医专家为指导老师,选配优秀的中青年业务骨干为学术继承人,展开针对性的培养【2】。师承教育使枯燥乏味的理论在生动、直观的临证过程中还原为具体的形象,保存和继承了各家的理论,但是其规模较小,无法满足临床大规模的人才输出。其次,师承教育容易造成思维局限,不利于中医的发展和创新【3】。同时,另一种主要的中医教育模式就是院校教育,虽然院校教育能够满足临床大规模的人才输出,但由于教学规模较大,无法就个人特点因材施教,对加强中医基本功的训练不够,导致学生临床水平不高。

1.1.3中医自身的难度。

该综合的时候综合统筹兼顾全面考虑而不是顾此失彼、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中医学这种思维方法更适合于解决多因素、多层次的慢性及复杂性疾病的治疗问题。然而这也造成了中医的学习难度,易学难精,不利于中医的传承和发展。

1.2.1中医文化的环境的丧失。

中医作为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其语言皆采用文言文,其中的文字也都是繁体字,而我国现在日常生活中都使用白话文,书写简体字。因此,对于文言功底不好的人来说,中医的典籍、药方不啻于天书,在传承过程中,难免会造成缺失及错误。这种中医文化传承的弱化,必将会影响中医的传承。

2.中药制剂的落后限制中医的发展。

说起喝中药,大家马上就会想到它那苦涩的味道,就不禁望而生畏。特别是一些老病号,长期喝中药都喝怕了,一提起中药就叫苦不迭。同时,中药多为方剂,需要煎服,过程繁琐,十分不方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远离繁琐的家务,开始注重享受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治病总是希望治疗方法越简单越好、见效越快越好。而中药味道苦涩难咽、煎煮过程繁琐、服用量大、不便于携带保存,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成为一个致命的弱点。许多人都承认中医治病确实有效,但却不愿服用中药。这种认可中医却又拒绝中药的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中药是中医最常用、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却偏偏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脱离了患者的需求,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中医事业的发展!

3.普通民众对中医的信任危机。

3.1中医的一些理论依据无法得到科学验证。

3.2中医的“名医效应”

部分人认可中医的疗效,也承认中医在疑难杂症、慢性疾病、术后康复、养生保健方面有独到的优势,然而他们却只认可知名的老中医,对那些默默无闻的中医不屑一顾。名中医一号难求提前一夜排队的现象司空见惯,甚至有的预约专家号己排到几个月以后。而与此相对的是那些相对年轻的中医却无人问津,少有人相信他们。这种现象也体现了一些人对中医的缺乏信任,不利于中医的发展和壮大。

中医之衰落,与其僵化的管理机制有莫大的关系。在全国的绝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状况,即整个地区的中医产业还不如一所西医医院!中医医院、诊所则寥寥无几。医者无立足之地,医术又何以宏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一方面,中医医疗机构严重不足,业务萧条,又无法申请行医执照,以致大批具有中医执业资格的人,长期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的状态;另一方面,许多无医疗技术的江湖骗子长期挂靠医院门诊非法行医,虽经整治,屡禁不止。【5】多年来,中医之管理松紧失度:该严格把关的地方不严格,该放宽限制的地方不放宽。许多酷爱中医之士欲以一技之长服务于社会,竟然所学无用武之地,实在令人沮丧!

中医的前景如何,与相关政策休戚相关。如果政策适当,给中医适当的发展空间,中医就能够得到巨大的发展,最终受惠的还是人民群众。反之,如果政策失当,该紧的地方松,该松的地方紧,对中医的发展不促反抑,造成巨大的损失。

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中医现在处于艰难处境,可谓内忧外患兼而有之。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医药困难中孕育着突破,绝境中包含着生机。应戒骄戒躁,静下心来,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求真务实,身体力行。这样才能由量变到质变,使中医能在不远的将来以崭新的形象服务于中国,服务于世界,成为我们的骄傲。

参考文献:

-8.。

【2】汤少梁沈爱琴从隐性知识管理角度解读当代中医传承困境(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

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2.南京中医药大学级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46)。

【3】孙涛,樊新荣.澄省与致远:中西医并存下的中医学思索[m].北京: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2009:182.。

【4】陈四文中医现状反思与展望之我见中医药通报6月第5卷。

【5】袁维舟试析中医现状与发展中国科技信息第10期。

谈乐舞在三大鼎盛时期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关键词:生命力;原生心态;再生;心态复归;发展。

民间舞从本质上看,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各民族各地区传统的与新兴的、自娱性与社交性的舞蹈的统称。从艺术性分类看。民间舞是与古典舞、芭蕾、现代舞相对而言的。但古典舞有民间舞典范化的成分,芭蕾舞剧里的性格舞也是某些民间舞的类化与规范化,有的现代舞也是择取了某些民间舞的元素给以变异和发展。民间舞在保留传统的固有形式与风格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民间舞会有新的发展。

民间舞的基础与活动基地是在民间。是代表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水平与艺术特色的标志。主要是专业的民间舞表演的艺术质量。因此。我想在探讨民间舞的生命力何在的共同性的规律的同时,主要针对专业团体表演的民间舞为什么有所衰弱?怎么样复归?简略谈些个人看法。

一、民间舞的生命力何在。

民间舞的本源。民族的社会生活,地方的文化意识与舞者原生心态的真实,具体的舞蹈体现。这也是民间舞的一个美学特征。舞蹈时那负载着特有的生活气息与文化积淀的活泼的原生心态,就是民间舞生命力本原的主要所在。人的生命不是单一体现所能形成,民间舞的生命力也不是单项因素起作用。但人的生命标志主要是心脏的跳动。民间舞的生命力主要在与原生心态的真实流露。

原生心态相对再生心态而言。原生心态的真实流露。

原生心态相对再生心态而言。原生心态是舞者自我的心态的自然流露与舞者情感的尽兴进发。中国的一些民间舞,特别是汉族民间舞有些与众不同。它不是纯自娱性的,多是表演性的、观赏性与自娱性的结合。它们成扮演一些民间熟悉的人物和故事。有较明显的再生新饰人物形象心态的成分。但他们并不认真的去演任务故事,而是借新扮人物形象。抒发自我欢愉之情,过自我舞蹈之瘾,虽然是表演给人看,更为自己玩的高兴,原生新因素大大超过再生心态成分。人们观看民间舞也并不想多看那故事情节,主要欣赏民间舞者特定的动作技巧和风格韵味。从一起凑凑热闹享受乡亲聚会的情趣。舞者与观者都不象对创作性舞蹈和舞剧那样重视再生心态。主要是在玩赏自娱中。二者的原生心态相互碰击冲撞而获得合美欢愉。

民间舞虽说是多种多样多功能的。有宗教祭祀性的、有生活技能传播性性的、有节日婚丧民俗性的。但广泛流传群众爱好的主要是自娱性的原生心态流露的舞蹈。原生心态流露的舞蹈。原声心态丰富多样。有吉有悲有望有怨。但它又有单纯朴实的特点。

民间舞多是节假日民间难得的大聚会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那单纯朴实的欢愉情的释放。因此,重娱乐性是民间舞的一个物质,民间舞主要是舞者强烈的自娱乐感与洋溢着欢娱情的原生心态的自然真实的表现。

民间舞的原生心态不仅是舞者的自娱感与欢娱情的单纯抒发。它在横向上负载着该民族社会特写的生活气息。纵向上载负着该地区传统的文化意识。在特定的生活气息中,要有民族、地区特定的环境、民俗、性格、形象、感情等五个方面的真实的体现。

而各地区传统的文化意识已历史的积淀于舞蹈文化之中,也必会在该地区民间舞等有的动作技巧、节奏韵味与形式风格上有具体的体现。生活在发展,传统在继续,总的.来看,饱有浓厚的时代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把握发展中的民间特色,充满强烈的自娱感与欢娱性的原生心态,是使民间舞富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必要条件。对多数的民间舞来说如此,对一些表演性的民间舞小品、民间舞蹈诗、民间舞蹈剧,还有其特定的要求。

二、民间舞生命力的衰弱。

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发展的必然性,也有主观性的失误。

客观发展上看,五十年代是我国民间舞的一个黄金时期,有一批高质量的民间舞伤口和高水平的民间舞演出,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当时它有四个优势:一是民族新生的政治形式;二是民族自尊的社会心理与普遍的自强意识;三是有苏联东欧与朝鲜等一些国家民间舞高度发展的景象;四是高涨的民间艺人学舞的热情和丰硕的收获。浩劫后的八十年代。虽再度倡导发展民间舞,但时过境迁,原有优势不复存在,民间舞一时衰弱有其必然性。一是民间舞本身尚未能与时代节奏同步显得有些扩散拖沓。其心态与时代有一定的差距使它有些陈旧与老化之感。二是开放后西方舞蹈的冲击。一时舞界与社会上自然掀起了学习西舞的热浪与崇洋舞的新潮,意识民族心理的不平衡自然。某些地方的民间舞一时受冷落。三是民间舞的造诣较深的五十年代老舞蹈家多已不在其位。他们的主客观条件使他们也难以为新时代的民间舞发展尽力。对断裂沟还缺乏组织者有效的弥合,对民间舞人才还缺乏有效的利用与开发。所以,导致民间一时期有所衰弱。

主观上失误主要是在于民间舞的官样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民间舞脱离群众,演出对象的官样化。二是民间舞脱离生活,表演官样化。三是某些领导脱离实际,管理的官样化。其结果就是民间舞表演的艺术质量不高和演出的减少。没有大量的高质量的演出,民间舞的生命力怎能不衰弱?官样化也并不绝对的坏。有它争取领导的关心,促进事业发展,有利于民间舞提高的一面。但由此早成不务实际迎合心理,虚伪矫饰千篇一律,重官轻民地利轻艺的另一面。无意是对民间舞无情的伤害。

三、民间舞生命力的复归和发展。

复归生命的源泉,与时代同步发展,延续历史的传统,开创民间舞的新篇。

(一)还民间舞以原生心态。为什么各民族各地区的人民自己跳怎样跳怎么有味,这是原生心态作用。其他地区和专业的舞者表演非本地区的民间舞,既需要认真学习该民间舞的动作风格,理解体察该民间舞原生心态的特定性。这虽已非舞者本从的纯原生心态的再生性。但他可在深入民间学习中亲身体验而探获民间舞生命的本源在表演中已自我强烈的自娱与欢愉的激情,表现出民间舞所特有的生活气息与地方色彩。已表演自我真实的原生心态,具体的再现出种种民间舞的特定心态。

(二)民间舞也要现代化。

民间舞的现代化,一不是民间舞的西化。它的涵义主要是:以现代意识现代的艺术技巧对我国现代的人生活情趣以民间舞的形式给以新的体现。它的根牢植于民间。二不是民间风格的中国现代舞,它需保有具体地区的舞蹈与生活的特色和民间舞那样自娱感与原生心态特征。它可能有三种类型,有具有现代艺术技巧又是保留浓郁的传统风格的民间舞。有现代化风格的传统民间舞;也有现在新兴的民间舞。针对目前民间舞的时憋找到突破口与转折点,具体可从五点考虑,一要强调动作风格的提纯度,警惕民间舞全盘现代化的倾向,二要强化民间舞节奏的快速凑与内在的张力,三要加速运动感要告别注重提高流畅感。四要多振兴些阳刚之气,少些阴柔和中庸之风。五集中发挥由于民间舞题材、形式、风格、色彩的多元化,强烈、新鲜、艳丽所形成的观赏性与联系性的特写优势,从体现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气质生活心态中显现历史文化的深厚。一般不要强加给它非些类舞蹈所应负载的反复的内容。

(三)民间舞要走向世界,一些国家的民间舞早已超载国界流行于世界。中国民间舞宝藏的丰富无与伦比。许多国家舞蹈家仰慕不已,理应成为世界人民的文化财富。中国民间舞应有意识的向世界推广一些人们乐跳易学的中国民间舞。让中国民间舞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广泛流传也是民间舞生命力旺盛的一个关键。

目前民间舞潜在着极大的生命力,可喜的是,民间舞振兴之热在某些地区已先见端倪,已在快速发展,相信一个相对的“民间舞热”将会出现。

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论文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中医护理教育的管理机制还不完善,集中表现在其管理方式落后,缺乏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机制以及多元化评价考核体系,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成果显得不尽人意。管理机制存在不足,因而需要我国高职院校进一步推进信息化管理机制改革,深入中医护理教育实际,开展有效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突出中医护理教育的特色,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立足实际操作开展实践化教学。

1.2护理教育方式单一。

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医护理专业教学中,其教学模式还比较落后,大部分学校教学模式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则通常只能听讲,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受到严重的挫伤。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依旧是以中医理论教学为主,对具有实践性的护理操作能力培养却显得尤为不足,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严重滞后[3]。而在考核方式中,单一的分数化考核评价体系难以体现出中医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3师资队伍建设还比较滞后。

中医发展历来落后于西医,而在中医护理教育专业,我国有很多高职院校的主讲教师都是西医院校毕业的医护人员,因而其本身对于中医方面就缺少系统化的理解,自身对于中医理念的理解更是不够深入,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进行宣讲式的照本宣科教学,将教学内容简单传达给学生。而具有高水平的中医护理教育方面的教师则极为缺乏,相对于建设完善的西医教师队伍,中医护理教育专业教师显得捉襟见肘,难以适应当前中医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

谈乐舞在三大鼎盛时期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摘要:唐代的乐舞艺术,是中国古代最宏伟、最辉煌的乐章,达到了中国历史上乐舞艺术的高峰。唐代的中国是亚非欧各国文化交流的中心,首都长安则成为国际性的乐舞城市,也是中外各民族乐舞的交流融合的中心。在这里,优秀的音乐舞蹈家灿如繁星,光彩夺目的乐舞作品层出不穷,其中《胡腾舞》更是具有特色的一部乐舞,本文以“胡腾舞”为基点探讨唐代乐舞盛行的原因。

关键词:唐代乐舞;胡腾舞;传承。

在隋代统一中国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歌、舞、诗、乐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了满足宫廷庆典、国内外文化交流以及各阶层人士的精神生活的需要,隋朝在继承前代乐舞的基础上,集中对汉族、少数民族和外来民族的各种乐舞进行了挖掘和整理。之后唐代的音乐舞蹈,已有散乐、大曲和歌舞戏之分。唐代的散乐,多是表现一定风格、情绪较为单纯的舞蹈。大规模的舞曲,如《庆善乐》、《破阵乐》、《霓裳羽衣舞》等,都称为大曲或法曲。这是歌舞诗乐相结合的体裁,其中的歌词都是五言或七言的绝句。此外,还有以歌舞表现一定人物和情节的歌舞戏,如《东海黄公》等。散乐和歌舞戏源于民间,具有打击乐特征,具有淳朴奔放的风格。唐代乐舞,按其特点还可分为三大类:一是表演性舞蹈,如《健舞》、《软舞》、《法曲》等;二是采自民间的宫廷宴享乐舞,如《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等;三是民间自娱性及民间祭祀的乐舞,如《踏歌》、《泼寒胡舞》等。

在唐代皇帝中,酷爱艺术、熟悉音律者不在少数。据记载,最早显露出乐舞天分的是唐高宗李治(650年―683年),他知晓声律,有一次早晨起来,听到黄鹂的叫声,感觉甚是悦耳,就命人赶快谱下来,我国古代名曲《春莺啭》就是这样诞生的;乐舞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唐玄宗李隆基(7―756年),他也可以说是唐代伟大的音乐家,无论是丝管等器乐演奏还是乐曲创作,都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据传唐朝著名乐舞《霓裳羽衣舞》的乐曲,是唐玄宗部分的吸收印度《婆罗门曲》而改编。通过众多史书的记载,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唐朝的统治者对音乐舞蹈的喜好让乐舞文化提高,由于统治者们喜好音乐与舞蹈,便会以乐舞的形式来庆祝各类大型节日庆典活动,在平常的生活中,也会欣赏乐舞,陶冶情操。唐代皇帝酷爱乐舞,他们的`直接参与,极大地推动了乐舞创作的繁荣,并且加强了乐舞机构的设置。唐代乐舞的空前繁盛,与他们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唐代宫廷的乐舞机构,有教坊、梨园、太常寺,集中了大批民间优秀的艺人,并培养了不少专业歌舞伎人,甚至在各个阶层,如分散在各地的官伎、营伎、家伎,他们能歌善舞,也多是经选拔和培训过的。

在乐舞交流领域,唐代乐舞的成就卓越,期间大量吸收、融化中外各民族乐舞的精华。其中《坐部伎》和《立部伎》,就是在唐初到鼎盛时期的一百多年里,以中原乐舞为基础,广泛吸收、融化各民族乐舞和外国乐舞的营养而新创的乐舞节目,并成为唐代长期积累乃至后世的保留节目。

唐代音乐歌舞异常繁荣,优秀作品难以胜数。其中一些作品,由于编创的新颖,艺术的高妙,风格的独特,传播的广泛,已被历代视为经典,为人类所崇尚。《胡腾舞》,便是其中最具特点的一部乐舞。《胡腾舞》,按表演风格上来分,属“健舞”。所谓“健舞”,是那些舞蹈动作风格健朗、豪爽的乐舞的总称。“胡腾舞”,原为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舞蹈,由石国(中亚细亚塔什干一带)传入我国。因从“胡”地进入内地,又以跳跃上腾、舞步壮健见长,故名《胡腾舞》。《全唐诗》中,有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李端《胡腾儿》两诗记载,生动地记述了《胡腾舞》的演出盛况,诗中对其舞态、舞服、舞人的面貌,都有真实的记述。从《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中可知:石国的胡儿,来表演《胡腾舞》;舞者头戴尖顶蕃帽,身穿毛织胡衫,两袖紧小;蹲身在舞筵前腾跳起舞,急如飞鸟一样,腰间的宝带发出时强时弱的响声;音乐以横笛、琵琶伴奏。在《胡腾儿》中,人们仿佛亲眼看到:从凉州来的胡腾儿,肌肤如玉,鼻准如锥;他们身着桐布轻衫,前后卷起,腰间系有葡萄长带,垂在一侧;足下穿的是柔软的皮靴,便于轻捷飞跃;他们偏戴着珠帽,在花毡上翩翩起舞,面上红汗交流;他们时而扬眉动目,时而满场环行;有时急跃,有时东倒西倾,如同醉后一般;忽而反手叉腰,身如弯弯的月牙。

从以上两首诗中可以看出,《胡腾舞》的动作节奏明快,舞中多作以圆转动。舞蹈在地毯上表演,开始时,舞者痛饮一杯酒,然后将酒杯抛去,借势起舞;有时舞者先用本族语言,道上几句祝福的话语,便跳起舞来。音乐多以丝竹、琵琶为主,声音嘹亮激越。这正是现在在新疆舞蹈中所看到的那种热烈奔放的格调,至今在中亚一带,这种跳跃动作很多、踏步节奏复杂、技巧高难、风格豪迈的舞蹈仍然盛行。显然这是与《胡腾舞》是一脉相承的。

唐代稳定的政治、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促使了乐舞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仅本民族乐舞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外国其他民族乐舞的融合也很好的推动了中国乐舞艺术的发展,《胡腾舞》给我们展示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乐舞文化,更是值得我们加以珍惜、传承并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陈聆群,陈应时.中国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莫尚洋.唐代乐舞盛世之成因及影响[j].北方音乐,(11).

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发展论文

论文摘要: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对当前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激发了环境专业教师的教学热情,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论文关键词:环境专业;创新成才;教学模式。

一、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质量差,亟待需要通过工程措施进行解决,迫切需要大批量的环境工程人才。“十二五”期间,中国环境保护累计投入超过5亿元人民币,节能环保领域的潜能巨大。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自然环境受到了严峻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给各类企业发展提供优良的平台,各级政府为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开办工厂和公司,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开办工厂和公司,必然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水、气、土壤等),使得人民的健康遭到威胁。因此,环境保护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尤其缺乏在生产领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环保应用型创新人才。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的好坏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行之有效的环保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是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现在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动手能力差。

当前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设计基本属于知识的验证和重复,缺乏试验技术、设计和方法等训练,缺乏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因而,很难形成创新研究试验能力。与“985”和“211”等国家重点大学相比,本科院校中教学经费的紧缺,长期形成试验设备少、学生多的现象。课程所开的实验中不少实验只能是一两个人能够做,其他在旁边看的情况。在重要一个教学环节——实习环节中,实习基本属于参观活动,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实习单位没有热情接待,学生很难对现实的生产过程和工作实践有深入了解。在课程设计等环节中,大多数情况属于积木式拼凑和模仿。这些主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很难培养出有创新动手能力的`人才。

2.思维能力差。

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智力发展的现象。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知识、技能进行讲授。把知识看成一成不变的僵化的真理。认为知识学好了,智力自然会发展,创新能力也随之具备,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知识不断堆积的过程,形成了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习普遍以模仿、重复练习和背诵记忆为学习方法,使得课堂教学过程既毫无兴趣,索然无味,又磨灭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潜能。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过程缺乏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引导,缺乏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有积极作用的启发式和互动式等良好的教学方法的利用。根本不顾及或少有顾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形成了满足完成考试和获得标准答案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长期得不到有效挖掘和培养。

3.教师的培养存在问题。

在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的今天,本科院校中一般定位为教学型的学校,承担着培养大众化应用型社会人才的教育任务。这类学校通常招生量很大,主体为本科生教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很大。广大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体承担者,被繁重的教学任务捆绑住自己的手脚,严重妨碍着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不少教师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成为了依赖书本的教书匠,耽误自己,耽误学生。另外,这类本科院校科研平台较差,科研投入也少,申请各类政府的科研经费也极其困难;还有,各级科研项目的评审专家和学者也多数是重点院校的教授,从心里就看不起本科院校,同时,也不相信这类学校的能力,因此,项目基本上都被各类重点大学拿到。本科院校只能艰难度日,或者给重点高校打工。没有科研项目,许多教师的科研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没有科研经费的支持,没有很好的科研业绩,横向的项目也很难获得,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很难获得提高。呈现出教师科研能力越差越得不到项目,越得不到项目教师能力越差的一个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严重制约着教师自身的培养和发展,也制约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4.考核评价存在问题。

在本科院校中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也存在着问题。一方面,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存在严重的问题。课程考核在大多数本科院校中,以最终考卷的分数为评定依据,只要能够考出60分就认定合格;在各类推优、评先进等荣誉活动中,也常以分数作为主要参考;甚至在特困生的推荐中也以分数高低为主要参考。在各类教学活动中,一切以分数为追求目标,必然促使学生用尽脑力追求分数,背书本、啃书本的死记硬背现象普遍,无法实现当前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存在问题。在本科院校中,师生比例很高,一般都在1:25或更高,教师教学工作量太大,每天被课程围得团团转,疲于上课;管理部门评价教学效果,一般都以班级的最终成绩为依据,考查班级的及格率、分数的正态分布情况;课堂的一些讲课形式也有具体要求,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怎样的互动等要整齐划一,要规范等;在科研考核上,也多以数量考核为主,原创性、创新性的成果很难出现。教师的时间基本上在忙于上课,忙于写一些文章,难于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难于培养出有活力、有个性、有创新思维的教师,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以上分析的是本科院校教学方面存在的通病,下面就笔者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改革情况进行分析说明,以期与同行探讨。

1.课程形式上的改革。

笔者以“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课程的设计。“固体废弃物处理”是环境工程专业课,与社会实践联系密切,紧随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上主要包括课堂讲授、社会调查两个部分。课堂讲授:每章开始都要介绍当前国内外情况和我国对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结合书本内容,加入当前发展的技术和设备情况,仅以书本为参考(ppt或视屏形式);每次课设计讨论题(1~2个),进行课堂讨论交流或演讲(10~20分钟);设计一套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工艺流程图,并进行讲解说明。

社会调查方面:布置任务(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大作业)调查城市固体废弃物(垃圾)处理处置的全过程,包括:源头、收集、运输、中转站、回收处理、资源利用、最终处置等环节;分组和分区域,把所在城市按照区域划片进行;撰写调查报告和完成一篇文献综述;设计出自己思考后的最优工艺流程图或设备参数;自己设计完成固体废弃物成分分析和理化指标的分析实验,以报告形式提交。

本课程最终的成绩主要以社会调查为主(60%),课堂讲授为次(40%)。通过实践,同学对这样的教学改革感觉很好,积极性很高,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是关键。首先,在人才引进上要把好关。引进在环保企业有较长经历的一线工程师(5年以上为宜),形式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兼职的。如果是兼职的,学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配一名教师做辅助工作。其次,内部加强培养。本科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讲课中难以对接实际情况。对这些教师要寻找条件与企业接洽,进行工程实践培训。在选择企业方面,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对象,这些企业对技术的开发有迫切需求,容易接受教师实践。

我们制订教师实践规则,主要是给企业提供服务,不要以收入多少为目的,如:垃圾电厂的教师实践中,教师可以给厂家提供垃圾成分分析等实验工作服务,企业就容易接受教师的实践培训。同时,教师培训时间不能太短,一般以1年为宜。学校院系领导也要积极开拓环保市场,与企业对接,解决企业难题,为企业服务;同时,为教师搭建产学研的平台,我系在江苏宜兴市与多家环保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提供了教师实践能力的训练机会。通过不断的社会服务使得教师的培训进入一个良性的轨道,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氛围。

3.考核评价方式。

院系在评价体系上要大胆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的形成。仍然以“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为研究对象,对课程的考核进行有益的改革。首先,在分数的形成上分出几个构成部分:课堂讲授(40%)和社会实践(60%)。在课堂讲授中,期末一卷考核所占比例大幅降低(占20%),补充平时成绩的权重(8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60%)、平时测验(一个章节一次)(20%)、课后作业(20%)。其中,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必考虑对错)、课堂演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课堂提出问题的新颖性等环节。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重点考核学生对环保专业相关问题解决的思路和逻辑能力的体现情况。其次,在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劣时,以改革后成绩为依据,包容学生的个性,重点在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另外,在教师考核方面形成了较好的机制。

首先,不盲目扩大招生,基本上环境工程的各个专业都稳定在一个班的学生数。同时,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人才,以全国“211”或“985”高校的博士为对象,大力引进人才,降低师生比例(逐步趋近1:16);院里领导要有包容心,允许有个性的教师存在,既然引进就相信其知识的能力,给其正确引导和提供帮助;在科研考核上,不以数量为指标,以目标和进程为考核,院里学术委员会每年以科研的进程为考核内容,只要与所定目标吻合就通过,重点在研究能力和创新方面的思维和表现。在职称评审方面也可以过程材料为考核内容。为教师营造敢于创新、肯于创新、利于创新的考核机制和环境。

只有大胆的改革才能形成学校良好的创新氛围,才能不断出现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员工,也才能不断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本科人才,才能不辜负社会赋予高校的使命。

四、总结。

本科院校经过扩招后都面临如何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难题。以社会赋予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的历史使命为己任,坚持培养人才的改革,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之路,是当前高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当务之急。学校各个专业都要积极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改革措施和办法,才能很好地服务社会,满足社会发展之所需,高校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发展论文

摘要:林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承担着较大的社会责任和生态效益开发重任,传统的单一林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动态发展和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以及资源条件、产业环境等决定了我国林业发展模式必须向多功能的方向转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当前林业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多功能林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旨在为我国林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多功能发展;可持续经营;存在问题;方法途径。

多功能林业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对其初步的定义是林业发展规划、培育恢复、经营等过程中,从全局性的角度,依据社会经济状况和自然条件选择一个与相关社会系统、生态系统融洽的林业发展功能,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行业部门,承担着较大的责任和使命。我国应该从不同角度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林业发展进行干预,最大程度的维护生态系统的功能,从而在生态系统中获取更好的资源和服务。文章就我国当前林业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探究如何高效的创新和发展多功能林业。

我国当前林业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林业的发展模式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林业的发展要始终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所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众多林业发展的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并且对我国林业的继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也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林业产品生产的单一性,单一性的林业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对林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同时,单一的林业产品生产会造成我国生态系统的退化,严重影响环境的质量;第二,我国生态林业发展模式和林产品生产发展模式之间处在较大的矛盾,例如,将生态林业发展模式作为林业发展的主要方式,林产品生产发展模式就会处在尴尬的位置,反之亦然。所以这两种模式也不能引领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发展论文

对于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当前属于初级发展时期,在涵义方面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相关研究指出:多功能林业是在林业发展规划以及森林的经营、利用中,立足地区、国家等多角度,在不影响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前提下,依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和自然条件,对当前林木和林地进行持续利用,有效发挥其在生态、经济及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功能,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发挥林业对经济社会的有效支持作用。

3.2发展多功能林业模式的最终目的。

在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推动下,有利于发挥林业的自身优势,实现林业与整个社会的有机融合,发挥林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有力地位,正确评估林业的发展状态、经济地位、政策的合理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在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立足林业在社会、经济及生态方面的功能,借助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能够实现对森林结构的合理调整,实现森林经营的高效化和优质化,推动林业的可持续经营,促进林业的良性发展。

3.3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基本原则。

3.3.1遵循保育与开发利用并举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说,要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重视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在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中,可持续发展是不变的目标。在资源利用方面,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要具有长远的眼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利用林业资源的同时,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社会责任方面,实现多功能林业发展与地区发展相结合,强调对生态环境坚持保育与开发利用并举的原则。

3.3.2注重文明的发展。

在多功能林业的发展中,要坚持文明发展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促进林业发展在社会各方面向着更加文明的方向发展。在发展方式上,注重文明发展道路的选择,注重林业科学技术的'探索,创造林业科技文明。同时,注重林业领域保障制度的建立,形成林业发展的标准。

3.3.3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经济规律与自然生态规律相互依存,关系密切。自然规律的存在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管理的协调发展,人类的行为需要以自然规律为前提。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充分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发展环境及先进的行业技术。一旦忽视彼此间的相互关系,不顾自然规律,就会引发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缺陷的发生。在主张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经济与社会各种因素的关系,形成综合监测和评价体系,发挥对林业模式的有效监管作用。

4结语。

林业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地位重要,意义重大,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经济的协调发展。针对我国当前林业发展模式的不足,正确进行分析,探索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遵循自然、社会、环境发展规律,更好地促进林业的良性发展。

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发展论文

林业的发展,对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林业发展,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态,而当前比较适宜的是多功能发展模式。

1当前林业发展模式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林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发展中,这种发展模式仍然存在弊端,不利于林业的长远发展。首先,林业在产品生产方面彰显单一性,很难满足对林业产品多样化的需求,阻碍了林业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而且单一的林业产品,会影响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不利于环境质量的提高。其次,在当前的林业发展模式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生态林业发展模式和林产品生产发展模式,二者共存,矛盾明显。因此,这两种模式都很难较好地促进林业的长远发展。

2多功能林业模式发展的必然性。

在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中,主体资源为森林,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状态下,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有效的保护,因而充满挑战。随着社会多元价值的存在和发展,对森林进行有效管理,需要合理、有效地均衡多方面的利益。社会的发展促使林业生态要重视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对森林的管理也要注重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发展多功能林业,实现产品功能的丰富化,实现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利用的和谐发展。

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发展论文

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当代学生更青睐于以信息网络为载体的信息化学习,因为这种知识获取方式灵活、快速而有效,“微课”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一个技术背景和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是教育改革与信息发展的结合体[1]。中医内科学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促进医学教育领域的发展,运用“微课”模式早已是时代所趋。

1“微课”的概念及内涵。

1.1微课的概念。

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或从不同的学者角度)来看会稍有不同,其定义为“以某一知识点为教学内容,利用多种媒体形式(例如视频、音频)记载并结合学习任务形成教学资源”,如果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可以归为3类:其一,从“课程”意义上讲,“微课”有课程、计划(微教案)、资源(微课件、微练习)及内容(学科知识点),其二,从“课”意义上讲,“微课”是一种非常简短的教学活动,其三,从“教学资源”意义上讲,“微课”是一种数字化学习资源,包含在线教学视频等资源[2]。虽然从各方面意义上讲,“微课”的定义有差异,但是这些有差异的定义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点,也就是以微视频为载体、内容简短、目标单一以及结构优良。目前来说,在各类“微课”赛中出现的“微课”均符合上述特征。如果与教学相关的视频(即微课)在没有学生使用的情况下,就会缺乏学习主体,不会产生“师生之间的交往过程”,也就不能被称作“微课”。

1.2微课的内涵。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课程资源,不仅支持了学生“学”,还支持了教师“教”,“微课程”属于课程论的范畴,由“微教案、微讲义、微练习、微目标”等要素共同构成,当学生采用“微课”开展学习时,“微课”就成了学生与教师之间间接的交互介质,通过在线视频通话、面对面辅导、在线讨论等不同形式进行直接沟通,从而产生高效率的教学活动,微课的出现与运用使得教育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微课支持下的教学对促进新媒体新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以及高校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的通道[3]。

2中医内科课程实施“微课”教学的重要性及现状。

2.1中医内科课程实施“微课”教学的重要性。

医学教育强调的是在以身心发展为基础的人体生命健康教育,对人的生命健康负责。在性质和责任上不同于其他学科,医学专业培养更具有特殊性。我国医学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具有创新及自主学习能力的专业型医学人才,医学生必备的自身素养以促进自身发展为目的',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主动获得知识[4]。医学的知识点不集中、概念抽象不易理解、知识内容全面,而作为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内科课程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医学专业的课程量多,这一点对于中医内科学的学生来说感触更深。“微课”的优势在于它不存在固定的教学场所,学习时间也不受限制,中医内科的学生可以利用身边的电脑、手机、平板等工具,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与此同时,可以回顾旧知识点进行反复学习,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微课”的教学视频、音频等来自于不同国家各大高校,因此,还可以达到资源共享的作用,促进高校之间医学交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以便解决各类疑难症状。

2.2中医内科课程实施“微课”教学的现状。

中医内科课程是实践与知识的融合,无论从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很多知识点都无法形象具体化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微课”模式作为一种效率高、操作简便的教学模式,在中医内科学教育方面的作用也很强[5]。目前来说,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医内科学实验课程受实验场地、实验成本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课程开展更具有复杂性,然而,实际上,仅有一小部分的医科高校选择以“微课”的形式补充教学。“微课”能够作为永久性的学习资料,解决实验场地不够、实验标本难获取等问题,对于中医内科学的教授者来说,不仅可以降低实验成本,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培养学习者对生命的敬畏,而对于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者来说,随时随地的学习模式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6]。

3“微课”资源建设及教学实践——以中医内科学为例。

3.1“微课”平台建设。

在平台建设方面,应当建立《中医内科学》微学习的平台,设计开发系列“微课”、练习题、测验卷等资源,将《中医内科学》课程的“微课”学习教材及资源共享到网络上,在延伸教学内容的同时,将学生的学习范围及知识面进一步提升。

3.2“微课”内容建设。

中医内科课程的“微课”内容建设,主要包括“微实验”、“微视频”、“微原理”及“微讨论”4大方面,其中,“微实验”主要是对必须实践的重点知识开展实验教学,实验过程普遍清晰、直观;“微视频”以视频的方式对概念进行介绍,例如在讲解中医内科学“感冒”一章时,可以演示几种比较常见的证型表现(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该内容的学习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微原理”主要在有原理性知识点的地方出现,例如讲到疾病的形成缘由及治疗原理时可以采用;“微讨论”主要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线上交流方式开展,还包括在线答疑、在线调查等,以达到共同进步[7]。

3.3“微课”教学模式实践。

建立中医内科课程的“微课”教学模式,应通过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确立授课的方式,“微课”的授课方式不同于传统授课方式,所以,应当将以幻灯片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更换到以知识点为主的“微课”教学模式[8]。其次,强化授课内容,授课内容的强化可以提高学生掌握、接收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实践“微课”模式时,一方面应当做到课程知识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两者兼顾,另一方面加强教学过程中难点、重点知识的侧重,投入更多的时间及经历以便更牢固地把握知识。随后,增设练习与测验方式,在难点、重点知识讲解完过后,要求学生快速地在脑海中回顾一遍,增设课后练习、章节练习等练习方式及每周测验、每月测验等测验方式,及时掌握学生知识吸收情况,并对每次测验结果进行记录,定期对比,观察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状态波动情况[9]。最后,完成教学资源的共享,使得“微课”平台化,扩充《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材料,拓展教学地域范围及知识范围。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已经使得中医内科学教学中慢慢融入了社交媒体和通讯技术,现代教育的5项趋势(即市场化、大众化、全球化、个性化与信息化)更是此环境下的时代所趋[10]。“微课”模式是医学教育中主流教学模式和有力的教学手段的补充,其教学资源不受限制,可以反复播放、无限次循环,能够让接受能力较弱但又有较强自尊心的学生认真、高效率地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让学习落后的学生跟上教师的步伐,解决了中医学类学生成绩极端化的问题,推动了医学教育的变革。

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发展论文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校对商科人才的培养质量。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民办大学的服务定位特征,结合行程式考核在此课程中的应用,突出案例教学、小组学习、网上讨论及游戏互动,加强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微观经济学》是教育部制定的经管类专业的重点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及应用性。学好《微观经济学》,对于后续的会计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课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面对该课程繁多的理论假设、数理统计及图形分析,如何提高学生的上课自主能动性及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将内容庞杂的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清晰、明确的掌握并运用于实际就显得至关重要。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只有通过教学模式的综合性改革,才能改善其教学效果。本文试图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课程特点,基于行程式考核的创新方法,提出如何优化学习效果的建议。

文档为doc格式。

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发展论文

现阶段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质量差,亟待需要通过工程措施进行解决,迫切需要大批量的环境工程人才。“十二五”期间,中国环境保护累计投入超过5亿元人民币,节能环保领域的潜能巨大。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自然环境受到了严峻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给各类企业发展提供优良的平台,各级政府为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开办工厂和公司,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开办工厂和公司,必然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水、气、土壤等),使得人民的健康遭到威胁。因此,环境保护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尤其缺乏在生产领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环保应用型创新人才。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的好坏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行之有效的环保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是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现在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动手能力差。

当前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设计基本属于知识的验证和重复,缺乏试验技术、设计和方法等训练,缺乏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因而,很难形成创新研究试验能力。与“985”和“211”等国家重点大学相比,本科院校中教学经费的紧缺,长期形成试验设备少、学生多的现象。课程所开的实验中不少实验只能是一两个人能够做,其他在旁边看的情况。在重要一个教学环节——实习环节中,实习基本属于参观活动,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实习单位没有热情接待,学生很难对现实的生产过程和工作实践有深入了解。在课程设计等环节中,大多数情况属于积木式拼凑和模仿。这些主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很难培养出有创新动手能力的人才。

2.思维能力差。

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智力发展的现象。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知识、技能进行讲授。把知识看成一成不变的僵化的真理。认为知识学好了,智力自然会发展,创新能力也随之具备,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知识不断堆积的过程,形成了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习普遍以模仿、重复练习和背诵记忆为学习方法,使得课堂教学过程既毫无兴趣,索然无味,又磨灭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潜能。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过程缺乏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引导,缺乏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有积极作用的启发式和互动式等良好的教学方法的利用。根本不顾及或少有顾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形成了满足完成考试和获得标准答案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长期得不到有效挖掘和培养。

3.教师的培养存在问题。

在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的今天,本科院校中一般定位为教学型的学校,承担着培养大众化应用型社会人才的教育任务。这类学校通常招生量很大,主体为本科生教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很大。广大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体承担者,被繁重的教学任务捆绑住自己的手脚,严重妨碍着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不少教师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成为了依赖书本的教书匠,耽误自己,耽误学生。另外,这类本科院校科研平台较差,科研投入也少,申请各类政府的科研经费也极其困难;还有,各级科研项目的评审专家和学者也多数是重点院校的教授,从心里就看不起本科院校,同时,也不相信这类学校的能力,因此,项目基本上都被各类重点大学拿到。本科院校只能艰难度日,或者给重点高校打工。没有科研项目,许多教师的科研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没有科研经费的支持,没有很好的科研业绩,横向的项目也很难获得,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很难获得提高。呈现出教师科研能力越差越得不到项目,越得不到项目教师能力越差的一个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严重制约着教师自身的培养和发展,也制约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4.考核评价存在问题。

在本科院校中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也存在着问题。一方面,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存在严重的问题。课程考核在大多数本科院校中,以最终考卷的分数为评定依据,只要能够考出60分就认定合格;在各类推优、评先进等荣誉活动中,也常以分数作为主要参考;甚至在特困生的推荐中也以分数高低为主要参考。在各类教学活动中,一切以分数为追求目标,必然促使学生用尽脑力追求分数,背书本、啃书本的死记硬背现象普遍,无法实现当前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存在问题。在本科院校中,师生比例很高,一般都在1:25或更高,教师教学工作量太大,每天被课程围得团团转,疲于上课;管理部门评价教学效果,一般都以班级的最终成绩为依据,考查班级的及格率、分数的正态分布情况;课堂的一些讲课形式也有具体要求,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怎样的互动等要整齐划一,要规范等;在科研考核上,也多以数量考核为主,原创性、创新性的成果很难出现。教师的时间基本上在忙于上课,忙于写一些文章,难于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难于培养出有活力、有个性、有创新思维的教师,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以上分析的是本科院校教学方面存在的通病,下面就笔者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改革情况进行分析说明,以期与同行探讨。

1.课程形式上的改革。

笔者以“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课程的设计。“固体废弃物处理”是环境工程专业课,与社会实践联系密切,紧随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上主要包括课堂讲授、社会调查两个部分。课堂讲授:每章开始都要介绍当前国内外情况和我国对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结合书本内容,加入当前发展的技术和设备情况,仅以书本为参考(ppt或视屏形式);每次课设计讨论题(1~2个),进行课堂讨论交流或演讲(10~20分钟);设计一套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工艺流程图,并进行讲解说明。社会调查方面:布置任务(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大作业)调查城市固体废弃物(垃圾)处理处置的全过程,包括:源头、收集、运输、中转站、回收处理、资源利用、最终处置等环节;分组和分区域,把所在城市按照区域划片进行;撰写调查报告和完成一篇文献综述;设计出自己思考后的最优工艺流程图或设备参数;自己设计完成固体废弃物成分分析和理化指标的分析实验,以报告形式提交。

本课程最终的成绩主要以社会调查为主(60%),课堂讲授为次(40%)。通过实践,同学对这样的教学改革感觉很好,积极性很高,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是关键。首先,在人才引进上要把好关。引进在环保企业有较长经历的一线工程师(5年以上为宜),形式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兼职的。如果是兼职的,学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配一名教师做辅助工作。其次,内部加强培养。本科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讲课中难以对接实际情况。对这些教师要寻找条件与企业接洽,进行工程实践培训。在选择企业方面,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对象,这些企业对技术的开发有迫切需求,容易接受教师实践。我们制订教师实践规则,主要是给企业提供服务,不要以收入多少为目的,如:垃圾电厂的教师实践中,教师可以给厂家提供垃圾成分分析等实验工作服务,企业就容易接受教师的实践培训。同时,教师培训时间不能太短,一般以1年为宜。学校院系领导也要积极开拓环保市场,与企业对接,解决企业难题,为企业服务;同时,为教师搭建产学研的平台,我系在江苏宜兴市与多家环保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提供了教师实践能力的训练机会。通过不断的社会服务使得教师的培训进入一个良性的轨道,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氛围。

3.考核评价方式。

院系在评价体系上要大胆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的形成。仍然以“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为研究对象,对课程的考核进行有益的改革。首先,在分数的形成上分出几个构成部分:课堂讲授(40%)和社会实践(60%)。在课堂讲授中,期末一卷考核所占比例大幅降低(占20%),补充平时成绩的权重(8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60%)、平时测验(一个章节一次)(20%)、课后作业(20%)。其中,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必考虑对错)、课堂演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课堂提出问题的新颖性等环节。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重点考核学生对环保专业相关问题解决的思路和逻辑能力的体现情况。其次,在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劣时,以改革后成绩为依据,包容学生的个性,重点在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另外,在教师考核方面形成了较好的机制。首先,不盲目扩大招生,基本上环境工程的各个专业都稳定在一个班的学生数。同时,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人才,以全国“211”或“985”高校的博士为对象,大力引进人才,降低师生比例(逐步趋近1:16);院里领导要有包容心,允许有个性的教师存在,既然引进就相信其知识的能力,给其正确引导和提供帮助;在科研考核上,不以数量为指标,以目标和进程为考核,院里学术委员会每年以科研的进程为考核内容,只要与所定目标吻合就通过,重点在研究能力和创新方面的思维和表现。在职称评审方面也可以过程材料为考核内容。为教师营造敢于创新、肯于创新、利于创新的考核机制和环境。

只有大胆的改革才能形成学校良好的创新氛围,才能不断出现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员工,也才能不断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本科人才,才能不辜负社会赋予高校的使命。

四、总结。

本科院校经过扩招后都面临如何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难题。以社会赋予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的历史使命为己任,坚持培养人才的改革,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之路,是当前高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当务之急。学校各个专业都要积极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改革措施和办法,才能很好地服务社会,满足社会发展之所需,高校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发展论文

我国林业发展的主体资源是森林资源,所以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也要将森林资源作为主体。同时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实施,可以平衡森林管理之间的利益冲突,最大程度的发挥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其次,现在我国可持续森林管理逐渐演变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实施,可以充分体现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之间的优势,实现生态产业、林业经营等多方面因素的和谐发展。

多功能林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多功能林业发展始终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也就是要始终将资源、环境、经济、人文、社会等统一起来,充分考虑这些基本要素,使得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能够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有效保护,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人文的健康发展。在多功能林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眼前的利益和价值,还要考虑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关心子孙后代的利益。其次,要保证多功能林业的发展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良好的条件,有目的性的将多功能林业发展与区域性的发展结合起来,在合理开发林业资源的同时,做好林业资源的保护,实现保育与开发并举,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发挥积极的作用。体现出多功能林业发展的文明性特征体现出多功能林业发展的文明性特征需要树立文明发展的理念,在理念支持的基础上坚持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生产实践方式,形成具有现代文明特征的林业发展格局,选择符合文明标准的林业发展道路,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科技文明。其次,林业发展的文明行特征的凸显需要构建林业行业的`保障制度,创造制度的文明,积极促进林业产业文明的形成,最终实现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生态文明目标。最后,抓住林业资源优势,加快新林业项目的开发,创立经济技术合作型产业结构,积极吸引资金注入,拓宽文明产业发展的领域,与国内外同行业中有实力的大公司、大企业加强技术合作,构建具有现代文明特征的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处理好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社会经济法发展的规律和生态环境发展的规律始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直接关系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所以人类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要建立在良好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如果在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构建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客观存在,会导致林业产业经营出现严重的隐患。所以,政府要针对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构建综合的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多功能林业发展监测评价指数,对生态、经济、社会,以及当地的人文等进行综合考量,构建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是依据社会经济状况和自然条件选择一个与相关社会系统、生态系统融洽的林业发展功能,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我国林业发展模式必须向多功能的方向转变,实现保育与开发并举,体现出多功能林业发展的文明性特征,处理好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从多重角度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林业发展进行干预,最大程度的维护生态系统的功能,从而在生态系统中获取更好的资源和服务,满足社会的动态发展和需求,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有效保护,经济的持续增长。

作者:许丽玉单位: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参考文献。

[1]陈yun芳.多功能林业的协同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3]马春辉.林业减排增汇机制对中国多功能森林经营的影响与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32)。

谈乐舞在三大鼎盛时期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摘要:

建筑是一种文明的承载形式,建筑风格会随着不同的文化以及历史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国传统建筑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形成了追求自然,崇尚意境美的传统建筑风格。现代建筑的理念在于简约、方便、工业化生产,因此导致了现代建筑风格总是一沉不变,失去了对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发展。近些年来,国内建筑业中越来越多开始再建筑设计中融入民族性建筑的风格,使建筑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推动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关键词:

谈乐舞在三大鼎盛时期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摘要:中泰两国交往的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已有多年的历史。而今两国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渗透与合作。本文主要对中泰两国的旅游发展和文化交流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找到一条更好地促进两国经济交流与文化发展的双赢路径。

关键词:中泰;旅游发展;文化交流;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

泰国,又称暹罗。是一个由30多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其中华人约有600多万,占国人总数的11%,是除主体民族泰族之外最大的民族,目前,大概93%的华人加入了泰国国籍。历史上,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就有小部分的中国人由于战乱而散落海外,主要漂流在今泰国一带。正是由于这种由古至今一衣带水的密切交流,使得中泰两国各个领域,尤其是旅游和文化方面的发展与合作都十分频繁而有力。

一、文化交流是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

首先,文化是什么,文化的语意十分的丰富,多年来不管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还是考古学家都说不清道不明。这里就取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给的定义,即:“文化或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的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它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和理智的规范。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根据这一定义的阐释与延伸,从新的视角发现文化内涵,开发旅游资源已非难事。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是旅行者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如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在1981年《旅游与文化》一文中指出:“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业不仅是一种经济事业,也是一种文化事业;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具有决定作用。”从文化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关系看,文化孕育着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包涵着文化,任何的人文旅游资源都需要进行文化的解读才能够深入人心。旅游主体出游的目的无非是出于健康的需要,享乐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及审美的需要,这正是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属于高层次的文化需求。而文化品位越高,独特性就会越强、地方民族民俗文化的氛围也会越浓,多样性同样会越丰富,旅游主体必须认真地欣赏、感悟浸润着文化气息的旅游资源,体会它的丰富而又深邃的文化内涵,在领悟过程中,一些文化内蕴自会渗透心中,那么,这些旅行者自然而然就成为传播文化的使者,进行文化交流的对象,同时,该人文资源便也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中泰两国都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在这样良好的资源基础之上,都充分地发掘各自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寻找文化相通之处作为引子,加以适当开发,突出展现最具民族特色的资源进行大力弘扬,吸引更多的各个层次的游客进行鉴赏传播。这样,以文化为媒介,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推动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旅游是进行文化交流的有力载体。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对旅游的定义:“人们离开平时的环境,为消闲、公务或其它目的到外地旅行或逗留连续时间在一年内的活动”。从定义中就可以看出,旅游的发展必定会带动其他方面的沟通融汇,当然包括文化的交流。从一定意义上说,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是没有精髓的旅游,缺乏文化品位的旅游是很难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那么也可以这么说,旅游是实现文化教化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的重要载体,是挖掘文化、优化文化、丰富文化和保护文化的途径。

“七五”以前中国旅游业发展以经济为生长点是历史的必然,20世纪90年代中国旅游业应在高起点上发展,它的生长点是文化,调整的任务就是要逐步使经济型的旅游业转化成文化型的经济事业。到了21世纪,文化更是成了旅游业竞相追逐、竞相挖掘的对象。例如,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发展中泰旅游,双方都在尽全力的拓展服务区域,余杭中泰旅游业界正积极建设以“生态中泰、休闲中泰、艺术中泰、养生中泰”为目标,立足于“乡村休闲,民乐艺术,道教养生”三大主题,形成“一心一带十区”的旅游产品空间结构,这样,通过特殊文化的发掘而赢得广大游客的青睐。由此可见,旅游发展有利于发掘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旅游业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行业,其创造的核心是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文化内涵的不断升华和文化底蕴的不断丰富。像美国的迪士尼乐园源于米老鼠、唐老鸭等卡通电影,但在今日它早已发展成为一种极具文化内涵的经典特色品牌。近年来,中泰两国政府也更加注重旅游的带动作用和文化的交流,定期举行的旅游文化周也同样会使双边的交流更加深入促进两国的跨文化交流,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国家对各种景观进行了优化、保护甚至是抢救,最突出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工作。

三、旅游发展与文化交流互利共赢。

正如上文所讲,文化因旅游的发展而得以广泛传播,旅游又因文化传播而得以更好地发展,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文化而更富魅力。从本质上说,旅游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活动,带有很强的文化性。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及时寻求文化、购买文化、体验和消费文化,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和生产文化。旅游发展应该以文化为导向,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只有这样旅游发展和文化交流才能够有机结合,实现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局面。中泰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共通之处,泰国的华人在各个领域都高度活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坚守着有些在国内已接近消失的传统文化,这样,就为旅游的开发创造了很多生长点。

当然,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不能排除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文化交流或许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变成了一种快餐式的消费模式,为了发展,为了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不惜扭曲真相,破坏文化原有形态,甚至张冠李戴,原本旅游是可以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相互了解,推动不同族群文化的和谐汇融这一功能,就成了梦幻泡影。若是出现了这种恶性循环,旅游与文化就不能良性互动。因此,中泰两国的旅游主体需站在一个“异文化”的位置上体察自身的“本文化”,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旅游发展与文化交流的互利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论旅游文化学》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月第30卷1期.

[2]甘丽《旅游与文化的互动和结合》中国商界第6期.

[3]李巍《旅游与文化的互动——对旅游人类学的再认识》(6).

[4]李欧《泰国文化的中国源流》南风窗·双周刊2010、1第3期.

[5]尹华光彭小舟《文化与与旅游关系探微》中国集体经济、10.

[6]谭颖《从旅游与文化关系谈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商业时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