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实用16篇)

小编:笔砚

一份好的教学计划需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此提高学习效果。通过阅读这些教学计划范文,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

人教版认识小数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91页内容。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认识小数,会读、写简单的小数。

2.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会读、写小数。

认识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有学生买东西用的钱导入,今天要认识一位新朋友(小数)。

出示课件(主题情景图):找数学信息。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二、教学新知。

(1)出示课件,让学生通过分类区分整数和小数,初步感知小数。

把文具价格标签上的数分成两类。

提问: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结合生活经验感知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意义。

根据生活经验回答:5.98元表示()元()角()分。

(3)认识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三部分组成。

够整元的做整数部分,不够整元的做小数部分。

2.小数的读法。

(2)出示小数的读法。

强调,小数部分从左到右按顺序读,见几读几。

(3)练习小数读法。

练习对比:整数部分连续两个0或三个0都只读1个0,小数部分有几个0就读几个0.

3.小数的写法。

(1)出示小数的写法。

(2)根据方法试写小数。

小数点点在个位的右下角,不要点的太轻,也不要画的太长,与“1”混淆。

(3)练习写小数。

4.总结。

一起总结这节课所学内容。

三、作业。

练习二十第一题。

人教版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周长,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一周。

3.能结合具体情形,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感知,初步建立周长概念表象。

1.从一圈抽象到一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想认识他吗?

2.小胖要减肥,爸爸制定了一个锻炼计划,让他每天围着操场跑一圈,我们去看看他是怎么跑的。(观察图1同学们要认真的看小胖是怎么运动的)。

3.他跑对了吗?

4.图2第二天这回跑完一圈了吗?

5.图3第三天让我们陪着小胖一起跑,好吗?伸出小手,一起出发、一起喊停,预备出发。(学生结合老师的演示手势比划,齐声喊停)。

6.指出:围着操场跑一一圈也可以说成围着操场跑一周。(板书:一周。)。

结合图2来说一说怎样就够一圈?(不是封闭图形)强调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这个操场的一周有多长呢?为此小胖的爸爸进行了测量,我们一起去看看.

(直道90米、弯道110米、直道90米、弯道110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周长”。板书课题。

4、说说你对周长的理解。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认识一圈就是一周,。

三、量算结合,理解“周长”

1、自主探究。

操作演示,出示个图形的变相(保持原图形状)。

师:好,请大家停一下.咱们看看哪一个组坐得最好。瞧他们小组做好了,反应真快,咱们大家要想他们学习啊!

师:来,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方法?

树叶表面:三角尺:数学书封面:钟面:

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他的周长。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找一找我们周围那些物体表面也有周长?

2.增加干扰,强化周长。

人教版认识小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小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小数的含义。

2、使学生会读、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3、联系生活实际,在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小数与分数改写,以及用小数表示相邻单位进率换算的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的意识。

课堂实录:

师:我们先看一道题。

出示: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7分米=()米9分米=()米。

3角=()元2角=()元。

学生口答,教师选择其中1至2题,请学生口答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师(出示“铅笔”。):一枝铅笔多少钱?

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6角。

师:还记得课前观察过的标价牌吗?6角,标价牌上怎么写?你能写出来吗?

学生板书:0.6元。

板书:6角=0.6元。

师(指着0.6):会读吗?这样的数叫——。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小数。

师: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小数点。小数点写在数字的右下角。

指名学生发言,并让其板书:=0.4元。

师:估计一下,这支铅笔长几分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分米。

师:2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米还可以写成0.2米。

完成板书:2分米=米=0.2米。

接着,教师指着“6角”、“4角”分别提问,黑板上形成如下板书:

6角=元=0.6元。

4角=元=0.4元。

2分米=米=0.2米。

师:观察这三个等式的分数和小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数的分母都是10。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这些分数都是十分之几。

生:我还发现这些小数都是零点几。

师:是的!那横着看呢?

生:分数的分子是几,小数点的后边也是几。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发现么?我也同意!

生:这里的分数都是十分之几,小数都是零点几,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

师:说得真好!能再说一遍吗?

学生说完,教师小结:零点几也就是——十分之几。

师:请大家在教科书中完成第100页“想想做做”第1题。

师:请看,如果这张纸条长1米,它被平均分成了——。

生:10份。

师:其中的1份是——。

生:1分米。

师:写成分数是——。

生:米。

师:米还可以写成——。

生:0.1米。

师:那其余的括号会填吗?请大家填写。

教师视频展示一位同学的答案。

师:一起读一读,对他的答案你有不同意见吗?通过这个练习,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什么?

生: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

师:零点几就是——十分之几。请大家继续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写,教师巡视,然后由学生汇报。

生:、0.3。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后,再汇报第2题、第3题是怎样填写的。

教师再次出示上课伊始出示的复习题: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7分米=()米9分米=()米。

3角=()元2角=()元。

师:我将这道题要求改为“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小数”,你会填写吗?自己轻轻地说一说。

生自由说之后,教师再请第3小组的学生开火车汇报。

师:请同学们看着老师,估计一下我有多高?

生:175厘米。

生:170厘米左右。

师:有个词用得好!

生:左右,就是大约的意思。

生:1.7米。

教师板书:1.7米。

师:你怎么想的呢?

没有学生举手回答。

师(教师用红粉笔将“1.7米”和“1米7分米”中两个“7”由白色描成红色。):给点小小的提示!

生:7分米就是0.7米。

师:真好!

教师再用绿粉笔将“1.7米”和“1米7分米”中两个“1”由白色描成绿色。

生:我知道了,1米和0.7米加起来就是1.7米。

师:谁再说一说:1米7分米=1.7米,怎样想?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钢笔”。

师(板书:6元8角):这是我的钢笔,价格是6元8角,是多少元?

生:6.8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8角就是0.8元,6元和0.8元合起来是6.8元。

师:说得真棒!这里还有些商品,你能用小数来表示它们的价格吗?请大家填写教科书第101页第2题。

学生填写后汇报。

师:这些不满1元的钱数,我们可以写成零点几元;象这些超过1元的钱数;我们可以写成几点几元。我们再来看“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说之后,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小数?

生(手拿一支自动铅笔):自动铅笔的铅有0.5毫米和0.7毫米的。我的这支自动铅笔的芯是0.5的。

师:是的,铅笔芯的规格是用小数来表示的,0.7毫米的铅笔芯比0.5的粗一些。

生:我在超市里,看到商品的标价都是用小数表示的。

生(手拿数学书,并指着封底):数学书的价格也是用小数表示的。

生:歌手比赛时,评委打分一般都是九点几分。

生:上一次数学考试,我得了97.5分。

师:大家说得真好,看来平时都能注意留心观察生活。今天要学的内容还有一部分在教科书第100页最后一节,自己读一读,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划出来。

学生阅读后交流:知道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自然数、整数。

学生交流“小数点、整数部分、小数部分”时,教师组织学生看黑板上的小数。

师:看黑板上的小数,请指出它们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生:0.5中间的点是——小数点,左边的0是——整数部分,右边的6是——小数部分。1.6的整数部分是——1,小数部分是——6。

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师(指着0.1的箭头所指处):这儿为什么填0.1?

生:把0到1平均分成了10份,一份就是0.1。

师:那从0往右数两格是——。

生:0.2。

师(指着1.2的箭头所指处):看这里为什么填1.2呢?

生:1往后数两格就是1.2。

师做出手势,表示“合并”的意思。生:也就是1和0.2合起来是1.2。

师:请大家填出其余的数。

出示:

01234。

0.31.31.72.3。

师:你会选填哪一个小数?请说出你的理由。

生:因为方框在1和2之间,就不可能是0.3和2.3,而1.3更接近于1。

师:他说得好极了!来点掌声给予鼓励!

再出示:

012345。

师:我说一个数,你能用点在图上表示出它大致的位置吗?

教师报数:0.5;2.1;3.9;4.7。学生点点,并说出理由。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新的数朋友——小数,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小数少不了小数点。

生: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形式。

生:小数有零点几,还有几点几。

师:它们的大小与1相比,怎么样?

生:零点几小于1,几点几大于1。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结合学生的质疑,讲述“小数的历史”。

人教版认识小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六册p88-89及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投影片,商标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小数。

1.出示文具标价牌。

开学了,妈妈给小华买了一些文具。

书包45元文具盒18元圆珠笔3.50元。

铅笔0.20元橡皮0.15元日记本3元。

(在黑板上依次贴出商品的标价牌。)。

2.区别整数与小数。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黑板的上文具标价牌分成两类。

书包45元圆珠笔0.50元。

文具盒18元铅笔0.20元。

日记本3元橡皮0.15元。

左边这组数45、18、3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准还能举出其他整数的例子?

3.引入课题。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拿走黑板上三个整数标价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

1.你会读小数吗?

让学生试读文具标价的三个小数。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

元角分。

3.503元5角。

0.202角。

0.151角5分。

3.完成88页表格中的填空。

4.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教学例1。

1.出示例1情景图。

让学生说出图意和图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

让学生把答案填在课本上。

4.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对的。

5.学生类推:完成89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元角分。

3.503元5角。

0.202角。

0.151角5分。

人教版认识小数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知道用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2、教学重点:

知道用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3、教学难点:

会进行十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4、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填一填、读一读:

1元=()角1角=()分1元=()分。

1米=()分米1分米=()厘米1米=()厘米。

二、探究、尝试。

1、自学内容一做一做,说一说。

0.1元=()角0.01元=()分1.11元=()元()角()分。

0.1米=()分米0.01米=()厘米1.11米=()米()分米()厘米。

2、自学内容三想一想,填一填。

把“1”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1份是,也可以表示(),其中的59份是,也可以表示()。

3、归纳:

像0.1、0.23、0.049……这样用来表示()之几、()之几、()之几……叫做小数。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分别用()位小数、()位小数、()位小数……表示。

三、巩固练习。

书本p6第1、2、3、4题。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人教版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说理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关注生活,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和相关性。即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但不是任意的两个数是它的解。

2、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认识二元一次方程,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特点,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的引入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2、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激发学习情绪,营造学习气氛,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讨,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和相关性。

3、通过学练结合,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一个数的3倍比这个数大6,这个数是多少?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发现新知。

根据它们的共同特征,你认为怎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巩固新知。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1)(2)(3)(4)。

3、师生互动再探新知。

(1)什么是方程的解?(使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2)你能给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下一个定义吗?(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若未知数设为,记做,若未知数设为,记做。

4、检验新知。

(1)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的解:(学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2)你能写出方程x-y=1的一个解吗?(再一次让学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

5、自我挑战三探新知。

有3张写有相同数字的蓝卡和2张写有相同数字的黄卡,这五张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10。设蓝卡上的数字为x,黄卡上的数字为y,根据题意列方程。

请找出这个方程的一个解,并写出你得到这个解的过程。

学生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体验和了解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五、总结。

比较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

如果一个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项都为1次方,那么这个整式方程就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有无穷个解,若加条件限定有有限个解。

人教版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中辨认出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象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生每人一小段毛线、一把学生尺、一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实践--让学生获得体验。

在认识线段的导入环节,设计让孩子视觉上先进行曲直对比,再亲身体验用手把弯的毛线拉直的过程,由观察、对比、动手等实践使孩子获得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体验到线段有两个端点、是笔直的。

1.感受线段的“直”

曲直对比。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欣赏几幅图,他们有什么不同?(跳绳的绳-拔河的绳;直吸管-弯吸管)。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这样的例子,比如(跑道、头发等等)。

师:请你观察随意放在桌上的毛线是什么样的?(弯曲的)那请你猜想一下,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端往两边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动手验证你们的想法。

学生动手操作用手拉毛线两端。

师:你发现原来的线和拉紧后的线有什么区别?

学生汇报,并板书“直的”。

2.初步感知线段。

师:你究竟是怎样把线拉直的呢?

接着生的话,让学生拉着线,师边指边说:用手捏住线的两端往两边拉紧,两手之间这一段可以看成是线段。(板书“线段”)。

师:那你现在知道我们是怎样得到线段的吧,用眼光扫一下老师手中的线段是从哪到哪。

学生活动:一生拉线段,另一生指其从哪到哪。交换。

3.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现在老师要拉考考你们了(拎线的一头)这样能得到线段吗?为什么?

生自己动手拉一拉,说一说。

师:你发现要得到线段,初了它必须是直的,还要有什么?

结合学生说的,得出:需要用手捏住两边拉紧,这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两头的点就叫做线段的端点(板书“端点”)。

追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有两个”)。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拉一拉线段,指一指线段的`两个端点。

实践--让学生加深认识。

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的基本特征以后,由教师手执毛线进行变式训练,巩固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知道线段不考虑方向、长短,本质特征是直的、两个端点。从现象的认识到本质特征的挖掘使学生的认识上升一个档次。

4.深入感受线段特点。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线段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那你会判断吗?

教师拉手中的毛线,学生进行判断。(相机追问:为什么不是线段?)。

师:老师考不到你们别的小朋友不服气了,也要来考你们了,读题判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认识小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2.会读写小数。

3、通过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选代表说明自己的分法和理由。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出示课件:

师:我们将这些标价(物品的价格,即多少钱)分成两类。

左边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象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叫做小数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小数。(出示课题:认识小数)。

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小数。(出示课件)。

介绍小数的读法--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左边代表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右边代表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一个数字,读时,先读整数部分,再读“点”最后读小数部分。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标价牌上的小数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

2.完成表格中的填空。

(出示课件)。

要求学生轻声读出货架上三种食品标价中的小数,填写它们分别表示____元____角____分。

3.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例1教学。

师:(出示课件)看看这些学生都在做什么?同学们。你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1.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少厘米?

2.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介绍小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再在右下角写点,最后写小数部分。

想一想:

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一位小数?

4、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想一想:。

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两位小数。

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5.小组讨论。

出示: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四、巩固应用。

1、练习二十一第1题。

2、练习二十一第2题。

五、拓展。

小数的历史。

六、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的内容、第84页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周长,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一周。

2.在指一指、描一描、算一算等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了解测量周长的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3.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练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教具准备:树叶、尺子、软尺、细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圈”和“周”的联系。

1.出示学生篮球场的情境。

经常运动可以锻炼身体,小美计划每天绕着篮球场跑一圈,我们看看她是怎么跑的。(出示动态演示跑步)。

师:小美跑得对吗?为什么?你觉得她应该怎么跑?

生1:她跑得不对,没有绕着篮球场的边线跑。

师:这一次,小美又跑够一圈了吗?应该怎么跑?

生1:不够,没有跑回到起点。

小结:从一点出发,沿着边线,最后回到起点,这样跑才是围着篮球场跑了一圈,这一圈在数学上称它为“一周”。(板书:一周)。

师:你知道篮球场的一周有多长吗?小美爸爸测量出篮球场一周的长度是66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一周的长度”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周长的认识)。

二、探索体验,理解周长的本质。

1、认识平面图形的一周。

出示平面图形长方形、三角形、圆。

师:你知道这三个图形的一周指的是哪吗?说一说、指一指。

师:你能找到身边物体的表面,指一指它的一周吗?(学生找一找、摸一摸)。

师:你真厉害!老师为你骄傲!现在有些物体表面的图形跑到练习纸上了,请你描一描它们的一周吧!

学生在练习纸上描一描活动一中古画表面、绿色小旗表面、五角星表面、树叶表面、钟面的一周。

学生展示描图形的一周。

2、图形一周的长度。

生:用直尺量出每一边的长度,再加起来。

师:你真棒!经过测量,古画每一条边的长度都是5分米,我需要花边的长度是多少分米?

生:20分米。

生: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师:那五角星表面一周的长度呢?

3、找到测量不规则图形一周的长度的方法,化曲为直。

师:树叶和钟面的边线不是直的,你有方法能测出它一周的长度吗?

生:用细线绕一周,再把细线拉直了用尺子量。(化曲为直)。

师:树叶表面的一周指的是哪里?用什么方法测出它一周的长度呢?

生:用刚才绕细线的方法。

师:刚才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树叶表面等图形,我们都能通过测量,算出它们的一周的长度。(板书:图形一周的长度)。

4、质疑辨析,概括概念。

出现角、不封闭图形,组织辨析。

师:弯弯曲曲的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这些图形,都能算出一周的长度吗?

生:能。

师:那这两个图形谁来找一找它们的一周,并算出它一周的长度?(出示角、不规则图形)。

生:算不出一周的长度。因为角和另外那一个图形从起点开始沿边线回不到起点。(学生指一指)。

师:这两个图形和上面的图形区别在哪里?

生:这两个图形从起点沿边线回不到起点,没有封闭起来。

师:像角没连起来,有缺口的图形,我们叫不封闭图形。

生:封闭图形。

小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板书)。

三、练习巩固。

1、下面各图形中,哪些是封闭图形?描出封闭图形的边线。

(课本84页第1题)。

2.下面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第83页“做一做”。

2、回家算一算家里饭桌表面、电视机显示屏表面等物体的周长。

板书:

周长的认识。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人教版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4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构建和理解周长的含义。

2、让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平面图图形的周长,促进对周长的理解。

3、初步发展学生的客观空间。

教学重难点:建立并理解周长的概念。

教学准备:一片树叶、一本数学书、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圆。学生准备:小组一张碟片,一张长方形,每人一张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今天,老师想请孩子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前几天,老师去商店买了一块圆形的桌布,老师觉得这块桌布不够漂亮,想用丝带在四周围上花边,老师要买多长的丝带,既够用又不浪费呢?(课件显示出桌布一周的长度)生:买和桌布一周一样长的花边就可以。

师:我们只要知道桌布一周的长度就可以了。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桌布一周的长度?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用米尺量、用软尺量、用绳子量。。

2、孩子们想的办法可真不少呀,那桌布一周的长度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生活中的新朋友。板书课题:周长的认识。孩子们,齐读课题。

二:探究新知。

师边指边说:对,像这样从一个点起绕叶面一周,又回到起点,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孩子们只能是这点能作为起点吗?还可以从哪里开始呢?请个孩子指一指。(贴树叶)。

师:是啊,无论从哪一点开始,只要绕叶面一周又回到这个起点就是叶面的周长。(课件显示叶面的周长并且出示:叶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生读一读。

(2)、师:孩子们,我们最亲密的伙伴------数学书,它的封面是什么形状的?你能边指边说出它的周长吗?同桌相互说一说。孩子们说得可认真了,谁愿意站起来给全班的同学们演示一下。(声音真响亮,说得很准确)对,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课件显示)孩子们,举起数学书,咱们一起来一边说一边指出它的周长。(老师领着说)。

(3)、(举起手中的三角形)这是什么形状?你能说出它的周长吗?学生描、说。课件显示出三角形的周长。

(4)、小结:(课件显示)刚才咱们一起找到一些图形的周长,桌面是一个圆形,叶面是一个不规则图形,数学书的封面是一个长方形,还有三角形,我们发现这些图形都有周长,那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呢?用一句话把它说出来。(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板书。

2、描周长。

刚才孩子们已经找到了不同图形的周长,那你能一笔描出不同图形的周长吗?这是什么?(碟片、正方形)请两个孩子上台试一试。他们描得对吗?孩子们是不是也想试一试呢?拿出题卡,用彩色笔描出图形的周长。展示学生作品。

孩子们请看,这些平面图形,老师描出了它们的周长,老师描的对吗?

小结:原来必须要一周的长度才是它的周长。(老师在一周的下面加重点号)。

3、理解封闭。

生:有个缺口、不能从起点饶一周又回到这个起点。

师:不能从起点绕一周又回到这个起点,就是没有封闭,所以这个图形没有周长。前面的这些图形都是封闭的,因此它们才有周长,为了让周长的概念更完整更清楚,我们在这前面加两个字------封闭。(板书)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老师在封闭的下面加重点号)读一读。读出关键词。这就是周长的概念,打开书本41页,把这个概念的关键词标上小圆点。让我们响亮的齐读一次。

孩子们读得真响亮,现在请孩子们来找找,下面的图形那些有周长,那些没有周长?

4、师:其实图形的周长指的就是它一周的长度,也就是它所有边长度的总和。所以,量周长要用什么单位?(长度单位)。

四、探究求周长的方法。

孩子们已经能找出一个封闭图形的周长,那你能量一量、算一算封闭图形的周长吗?

现在四人一小组坐好,课前老师发给小组长的学具拿出来,每个小组都有两个物体,碟片和扑克牌,请你们先找出他们的周长,然后用手里的工具去量一量、算一算。

汇报,你们测量碟片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1:用绳子围出它的周长,再量出绳子的长度。

测量扑克牌用的什么方法。

生1:用直尺量出每边的长度再加起来。

生2、量出两条边的长度,就知道对边了,然后再加起来。

小结:通过刚才的结论我们发现:一个物体的边是直的,我们可以直接用直尺来量,一个物体的边师弯曲的,我们就用绳子围出它的周长,在量出绳子的长度就可以了。

五、拓展运用。

我用两根同样长的绳子围城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谁的周长大?为什么?

六: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孩子们,周长在生活中的用处可大了,我们买裤子,要知道腰围,也就是腰的周长。我们操场上的围栏的长度就是操场的周长,孩子们,课后去我们的身边找一找,看那些地方还用到了周长的知识。

人教版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图形的周长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摸一摸、画一画)感知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观念。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周长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圆形、长方形、扇形、正方形,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等。

学具:

若干平面图形、棉线、直尺、软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生:秋季。

师:那么,一提到秋季你会想到什么?生:落叶。

生1: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圈。

生2: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蚂蚁绕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继续播放蚂蚁绕树叶的长度,及蚂蚁的话)。

2、揭题并板书: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图形的周长”。

二、感知周长。

1、理解一周的意义。

(教师举着图形让学生指一指图形的一周:操场、游泳池)。

生1:一周就是从起点又回到起点。

生2:一周就是图形所有边的长度。

师: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这是你们对周长的理解,我们总结一下:从起点绕边线画一圈又回到起点,就是一周。

课件出示:操场、游泳池。

师:谁上来给大家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就是游泳池的周长?

指名学生上台指。(黑色的一圈)。

2、指一指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周长。

师:刚才认识了周长,其实,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周长。

(1)指一指:黑板面的周长。

师:黑板面是什么形状?生:长方形的。师:谁能指一指它的的周长?指名学生指。

师:谁能说说指周长时应注意什么?生1:从哪儿开始还是回到哪儿。

生2:首尾相接。

师:对!指周长时一定要注意从哪儿开始还是回到哪儿,也就是首尾相接。

(2)集体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师:离我们最近的数学书,它的封面是什么形状?生:长方形。

师:你来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学生举起书,师生一起指。

3、理解周长的意义。

播放课件,找一找图形的周长。总结能找到周长的图形的特点。

课件出示:两组图形(区分: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

师:这两组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1:第一组图形有缺口,而第二组图形没缺口,是完整的。

生2:第一组图形有开口,第二组图形是封闭的。

师:对!像第二组这样首尾相接的图形就是封闭图形。(画三角形解释首尾相接)。

请学生能用手势比划比划。

那么总结一下周长的意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三、探究测量方法。

1、设疑。

师:大家想不想亲自动手量一量图形的周长?生:(异口同声)想。

2、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测量方法。

要求:拿到物品后,先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测量最好?然后再动手测量。

工具:软尺、直尺和棉线。

学生小组合作(打开信封里面的两种物品,有长方形、正方形、扇形、圆形)。

3、汇报:你测量的是哪个物品的周长?你是怎样测量的?

4、比较归纳。

生:像五角星、长方形都有直直的边就可直接用直尺量,像一元硬币是弯的就得先拿绳子绕一圈。

5、小结一个图形的边比较平直就可以直接用尺子来量它的周长,没有直直的边就得先用绳子绕一周,再用尺子量它的长度。其实一元硬币是硬的假设只有直尺也可以量------滚一圈。

图形选择方法。

举起:三角形用直尺量一量。

正方形用直尺量一量。

人教版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享受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

课件、绳子,直尺等。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课件出示(树叶、甲虫)问:这是什么。

让学生仔细观察:它在树叶上是怎样爬的沿着什么路线爬的(树叶的边线)。

请问: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又叫做树叶的什么(周长)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课题)。

1、下面老师先带同学们到儿童游泳池去看看。(课件出示游泳池图片)。

谁愿意上来指出池口的边线它是从哪里到哪里刚才这位同学指出池口黑色边线的长也就是池口的什么。(周长)。

其实,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请看,出示数学书。

2、让学生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举例:你还能指出哪些物体表面的周长(如桌面,三角板等)。

3、刚才同学们指出的都是物体表面一周的边线,那老师还有一些平面图形,你能描出它们的边线吗请你描一描。

有谁愿意把你描好的边线展示给大家看看、(展示学生作业)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刚才你们描的这些图形边线的长其实也就是这些图形的什么(周长)。

那么谁愿意上来指出这个图形的周长。

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周长,那么老师现在想知道一些物体的周长。

4、出示树叶、

老师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你有什么好办法指名说(课件演示测量方法)谁来说说我们在用毛线测量树叶周长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请同学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物品开始测量,并记录下来。

指名汇报。

刚才同学们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测量出物体的周长,那现在我想知道这张明信片的周长、你有什么好办法。(指名说)。

师:像明信片这样规则的几何图形我们可以直接用尺子量出边长,再算出四条边长的总和就可以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

计算图形的周长。

乌龟给我们准备了一些规则的图形,请看,它还细心的给我们量出了每条边的长度,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形的周长、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这么快知道这个图形的周长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小结: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图形的周长,由此可见,我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探讨不同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提升认识。

1、老师这里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们的周长一样吗老师把第2个正方形剪掉一个小正方形,变成了这样,它的周长应该从哪儿到哪儿呢。

2、请问:现在这2个图形的周长还一样吗(指名说)看来同学们的想法不一样,下面请同学们取出这两个图形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指名汇报讨论结果。

3、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一起认识了什么(周长)其实周长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欣赏短片: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谈话: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人教版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能够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学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经历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的过程,形成初步估计的意识。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习内容:

1、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阿福做上衣”。通过“怎么回事?”的问题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认识厘米;第二个信息窗是“阿福做长袍”,通过“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的问题引出对长度单位米、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思维导图:

2、开发性学习包:

探究我们身上的小秘密。

一扎长()厘米。伸开手臂一庹长()米,

我们的脚长()厘米。

一步长()厘米一肘长()厘米一巴掌长()厘米。

3、拓展性学习包:

1、游戏:我说你做。教师说长度,学生用身体上的小尺子进行表演。

15厘米(一扎)20厘米(一脚)1米(一庹)36厘米(一步)。

100厘米(一庹)1米25厘米(身高)。

(三)实施途径(整合课程资源)。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第二课时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是本单元的重点,把我学会了吗,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物体的长度放到第一、二课时中进行补充。

2、学科间整合:把体育中的立定跳远距离在本单元中加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长度培养学生的距离感,能够估出物体的长度。

3、体验式活动:探究我们身上的“小尺子”,让学生借助身体可以解决没有工具带来的困难,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时安排:4课时。

案例分析:

《认识厘米》教学片断。

一、初步探究:

1、自主探索。

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阿福的上衣怎么会小。

了?从刚才的小故事里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2、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阿福的上衣做小了,就是因为师傅和徒弟的不一样长造成的。要想测量的准确,标准必须一致才行。也就是进行测量时单位必须要统一。

师:怎样测量才能把阿福的上衣做的合适呢?同学们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三、合作交流。

1、认识厘米。

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适时引导学习有关厘米的知识。“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的cm表示。”

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直尺,并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

2、用尺子量。

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要测量的物体的左边,看看尺子的右边对这几,就是几厘米。

引导学生测量物体的长度,注意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准确,适时引导纠正。

三、巩固练习。

1、联系生活。

2、填空:

1m=()cm200cm=()m。

1米-20厘米=()厘米37cm+18cm=()cm。

10cm+35cm=()cm90cm-21cm=()cm。

注: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历了认识、巩固、单元练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数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和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在让学生在充分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立定跳远的距离等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给他们估测方法及实际测量的方法,培养他们的估测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人教版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41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图形的周长。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维。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线、卷尺、图片、计算周长表格等。学具准备:直尺、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构模型。

1、以游戏话题谈话引入,课件演示喜羊羊绕水塘跑一周的画面。提醒生注意观察喜羊羊跑过了哪些路线。动画演示跑过一圈的路线。接着演示美羊羊绕另一水塘跑一周的动画。

提问:如果它们以同样的速度绕各自的水塘跑一周,谁先回到起点?为什么?

2、引入“周长”,提示课题。

水塘一周的长度,就是水塘的周长。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数学新朋友——周长。

1、出示各种图片。学生观察。

这些图片都认识吗?它们的周长在哪里?

2、指出图形的周长。

先抽生演示指图形的周长,老师引导明确从起点出发走一周回到起点。再让每生选三个图形指出它的周长。

3、找身边物体的周长。让学生找然后汇报。

(出示“下面图形是否有周长”和“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否标对了”两道题)。

4、理解周长的含义。

你认为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抽生试说。

看书上描述的概念同时板书(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三、合作探究,强化理解。

置疑:有什么办法能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

1、抽生说方法。

2、小组为单位测量周长,填在表格里。

3、汇报方法及结果。引导发现方法的多样性。

四、学以致用,练习巩固。

课件出示练习题,完成、汇报、讲解。

五、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1.观察方格图,了解图中的信息,知道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

师:大家观察方格图,从图中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每个小方格长是1厘米。

方格图中有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指出方格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师:谁愿意用手来指一指(描一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用手指或用笔描。

师:不用量,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吗?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来。

3.交流个性化算法,重点使学生理解图形的每条边有几个格,边的长就是几厘米。要给学生充分交流算法的机会。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结合学生的交流,老师进行引导性评价。

学生可能会说:

长方形:

数4条边,一共数了18个小格,就是18厘米。

只数了一个长边和一个短边,一共是9厘米,没数的还有一个长边和一个短边,用9乘2一共是18厘米。

师:这个办法不错,只数了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

正方形:

数一圈一共是12厘米。

数两条边是6厘米,剩下的两条边也是6厘米,一共12厘米。

一条边,因为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所以3×4=12厘米。

师:这个方法更简单!

二、探索公式。

1.呈现教材上的两个图形,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出示两个图,让学生自己计算。

2.交流个性化算法。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不同算法的机会。教师板书出各种计算方法。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除去教材上的算法外,学生还可能出现:

长方形周长:5+3+5+3=16米。

正方形周长:(3+3)×2=12米。

对学生不同的算法教师要给予肯定。

师:这么多方法中,哪种算法最简单呢?

3.组织学生讨论那种方法最简便,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使大家了解计算长方形周长,用(5+3)×2比较简单。

生可能喜欢长加宽的和乘2的多,如果学生说喜欢前面两个方法,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式表达简洁。

4.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再全班交流,最后师生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师: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长边叫做长方形的长,短边叫做宽,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我们把每条边叫边长。你能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可能会说:

长方形的周长是两个长和两个宽相加。

一个长加上一个宽再乘2。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所以就用一个边乘4。

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出两个公式,并让学生写在书上。

三、尝试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用公式进行计算。

师:看黑板上的两个图,请你用刚学的公式计算出它的周长。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自主计算并连线。

师:看练一练第1题,你看到了什么?

生:两个小鸟叼着一个图形。

生:还有两个大盒子,每个盒子上有周长的数。

师:你们知道小鸟回家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回答后自主计算。

2.练一练第2题。自己读题,理解题意。理解锯下的“最大”正方形的边长由长方形的宽决定。看懂图上的数据。

师:看练一练第2题,说一说锯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是什么意思?

学生可能回说:

尽量大。

长方形的宽多大就有多大。

(1)自己解答第一个问题并交流。理解并解答第(2)个问题,计算后交流。

师:看图自己解答下面两个问题。

师:要计算剩下的长方形的周长,你会想到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说:

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就好算了。

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它的宽就是原来长方形的长去掉正方形的边长。

五、拓展练习。

1.提出问题讨论中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各自的想法。围成正方形,试围后交流。

师:自己计算出它的周长。

生: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因为32÷4=8厘米,所以可以折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厂是8厘米。

2.提出围成长方形的要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动手试围后交流。

师:这根铁丝能折成一个长方形吗?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如:我用32÷2=16,再把16分成两个数的和,这两个数是长方形的长和宽。

长   宽。

15厘米  1厘米。

14厘米  2厘米。

13厘米  3厘米。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7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进行室外实际测量的过程。

2.能估计周长,并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周长。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热爱生活,保护环境和爱。

护公物的意识。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测量工具,绳子……。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一、全班活动。

1.在室外选择一棵较粗的大树,讨论大树的年龄,然后让学生一个人或两个人抱一抱大树。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把课堂搬到教室外,大家在院子里找棵大树,猜一猜这棵大树的年龄吗。

学生可能说出各种答案。

教师课前调查并告诉学生,同时进行爱护树木的教育。

师:树木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一定要爱护它们,现在青铜学们抱抱大树,和大树亲近一下,也可以两个人合抱。感受一下大树有多粗。

学生轮流抱大树。

2.估测、测量大树的周长。先让学生估测,给更多同学展示用自己的方式估测大树周长的机会。

师:估计这棵大树有多粗,也就是这棵大树树干的周长是多少?每个同学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估计一下。不许用米尺和绳子。

学生可能出现:

用手乍了一圈共×乍,一乍大约是1分米,所以这棵树干的周长大约是×分米。

一个人抱大树抱不过来,一个人张开手臂大约是一米,所以估计这棵大树树干的周长是……。

多让几个学生说。

3.师生一起测量大树的周长,然后讨论还可以用什么办法量。

师:现在咱们一起用米尺测量一下,侃侃这棵树树干的周长到底是多少。

师生一起测量出结果。

师:怎么样?谁猜对了?如果没有米尺,只有直尺,或米尺不够长怎么办呢?

生1:没有软尺的先用绳子量,再用直尺量绳子。

生2:皮尺较短,量一次做一个标记。

二、小组活动。

1.提出合作测量的要求,鼓励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先估测,再测量。并记录测量的事物,估测和测量的结果。

师:刚才我们一起测量了树干的周长。下面我们分组活动。大家选择校园的事物,如花坛、乒乓球台、垃圾桶等等,先估测周长,再实际测量。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记录下测量的事物、估测和测量的数据。大家还要爱护公物,注意安全。

三、全班交流。

交流各组测量的过程、方法和结果。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的例3和第5~6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

课时目标:

1、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2、学生通过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把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教具和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红、黄、蓝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用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圆片表示不同的花,比一比各种花的朵数有什么关系?

2、学生动手操作后,小组交流自己比较的方法并汇报。

3,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课件演示三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

二、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演示完成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例题中的填空。并说一说填写的依据。

2、提问:要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后,小组交流算法。

分小组汇报算法,并说说算法的依据。

3、小结算法:82=4,并着重提醒学生,“倍”不能做单位。

三、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后,说说判断的方法和依据。

2、“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互动,先用圆片摆一摆,分一分,在填空。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并说说题意,先连一连,再填空,并说说怎样列式计算。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说列式的依据。

统计学生用“倍”做单位的情况,再次提醒学生注意“倍”不能做单位。

四、课堂总结,拓展升华。

1、这节课我们了一个新朋友“倍”,说说你对它的认识吧。

2、“倍”为什么不能做单位?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和有关倍的简单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