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能生巧教学教案设计(汇总18篇)

小编:飞雪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的不断优化和改进。接下来是一些成功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案例,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熟能生巧的教案设计

1、知道武士百步穿杨和卖油翁滴油不沾的本领都源于熟能生巧,明白任何一种本领的形成都离不开长期的实践。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能在词语中正确辨析多音字中;能正确读写并理解5个新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中的词语。

3、能找出描写武士射箭和卖油翁注油动作非常熟练的句子;能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

4、能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找出描写武士射箭和卖油翁注油动作非常熟练的句子;能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

教学难点: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课时安排:2课时

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一、初读课文。

(2)讨论课后习题2

二、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课文写了射箭武士和卖油老翁两人的本领,试把课文分为两段。

第3自然段写射箭人的活主要作用是什么?

三、三读课文,完成下表:

有什么本领

怎么看待这种本领

围观群众

武士

卖油翁

射箭武士

卖油老翁

四、正确读写。

感受两个主人公的熟能生巧,指导朗读,完成作业。

一、感受两个主人公的熟能生巧。

1、划出表示武士射箭动用非常熟练的句子。

立定脚跟,搭上箭,拉开弓,稍一瞄准,嗖的一下,果然射到

2、划出表示卖油翁动作非常麻利的句子。

他左手拿着小嘴葫芦钻进葫芦里去了。

3、如果让武士和老翁互换一下,分别去注油和射箭,那结果会怎样?

二、指导全文朗读:

读出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重点是突出卖油翁熟练注油技巧和朴实平淡、波浪不惊的语言(武士、旁人只是陪衬)。

三、完成作业。

教学教案设计

1、学会百以内退位减法,并能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3、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退位减法算理、连续退位。

课间,你们常做的`一项活动就是跳绳,板书课题。跳绳也是我们体育课要测查的一项。说说你的跳绳成绩。(请3-4名学生说一说)。

:这是三名同学跳绳情况统计表。

小东小红小亮。

62下48下70下。

1、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小东、小红共跳多少下?三人一共跳多少下?

(2)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比小亮少跳几下?

2、这些问题你会解答吗?

板书:62-48=。

咱们先估计一下,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

自由回答,追问:你这样估计有什么根据?

3、62-48到底等于多少?你能准确的算出来吗?试着独立计算结果,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1)62-40=22。

(2)62-50=12。

(3)62-42=20。

(4)68-48=20。

22-8=1412+2=1420-6=1420-6=14。

(5)用竖式计算:

板书:

62。

48。

强调:

14各位不够减时从十位借1当十,十位上的6借走1还剩5,用5-4=1。

4、用竖式解答:70-4870-62。

板书:100-48。

学生试着自己解答,小组讨论,汇报。

50+2=5251+1=5250+2=5260-8=52。

(5)竖式计算:

板书:

100。

48。

请学生把计算过程讲一讲。

52。

跳绳。

62-48=14100-48=52。

62100。

-48-48。

1452。

课后反思:

教学教案设计

本文的题目是《天马》,当一看到这个题目时,自然我们就会产生疑惑,这是一只怎样的马?为什么要称其为天马?顺其疑惑,便开始了对文章的解读。

《天马》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记的“天马”。本文虽然是一片知识性较强的说明文,但是在我看来,它还带有淡淡的散文气息,读起来让人觉得兴趣盎然,文中准确、科学、优美的词汇和语句,值得我们细细的品味。

1、第一自然段,开篇点明“天马”是我们旅游局1983年确定的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

2、关键词:确定。

本段语言简练,我重点抓住“确定”一词,理解“确定”的意思就是明确而肯定。那么在中国浩瀚的古文化遗址里,为什么对于选择“天马”作为标记,就如此明确而肯定呢?带着疑惑,随文解读。

1、第二自然段先介绍了这个图形标记的来历——根据东汉时期的一件青铜雕刻工艺品描绘的;然后介绍了这件文物珍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

2、关键词:轰动世界、结晶、珍品、杰作。

1、三自然段主要是从整体上介绍了天马,体态轻盈,神形兼备。

2、关键词:神形兼备。

(1)“神形兼备”:神是指神态,神气;形是形体、实体。兼备是指同时具备两个或者许多方面。在本文则是指天马无论是从形态上还是神态上都是具备的。

(2)我们经过图文对照不难发现,体现“神”的词语有:自由奔放、体态轻盈、动作协调,体现“形”的词语有:昂首扬尾、四蹄腾空。如此坚硬的一个青铜器作品却能表现出这般的神韵,这正呼应出二自然段提及的它是“造型艺术和冶炼铸造技术的结晶”。

(3)那么本段的最后一句,“使人感受到力量,又激发人们的想象”自然就是看到艺术珍品所产生的结果了。

1、四自然段主要是从局部,细致入微的向我们介绍了天马的底座外形特点,以及它令人叹服叫绝的设计构思。

2、关键词:惊叹、叹服叫绝。

3、读到这,我们肯定要想天马的什么让人惊叹呢?

其一:构思,选择龙雀做为底座,美观。“马的一只后退,正踏在一只龙雀的背上。”

其二:龙雀底座不单单是一个底座,不单单是一个支撑天马的支撑点,她更使整个作品融为了一体,是“整个艺术品的一部分”。

其三:龙雀是传说中的神鸟,也叫飞廉,它是风神,飞行疾速,马却踏着它,赛过它,这无疑有具有了独特的象征意义。

4、这样一个“金字塔”似的构思,却出于两千年前我国古老的劳动人民,也许刚才“惊叹”,那么现在就只有“叹服叫绝”了。“叹服叫绝”是指称赞而且佩服,忍不住连连称好。

1、五自然段也是从局部入手,介绍了天马头和尾的艺术处理。

2、关键词:随风飘动、璎珞、中国特色。

3、“头上却有一穗迎风飘动的璎珞”,“迎风飘动”简单的一个词,生动的使这个本为静态的艺术品活了起来,无疑对应了三自然段中的“体态轻盈”。

4、璎珞:璎珞一词,通常指佛像上的装饰。《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中音译作吉由罗、枳由罗,又作缨珞、缨络,即由珠玉或花等物编缀而成的装饰物,是印度富贵人家的佩戴物。《,《佛学大词典》说“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它既具有中国特色,既表现出了“天马”刚劲有力的特点,又不失其动态飘溢之感。

1、六自然段笔锋一转,介绍“天马”名称的由来,突出“天马”艺术造型设计构思的高超奇妙,更进一步地让人领悟到“天马”的艺术价值和蕴涵的象征意义。

1、关键词:象征。

2、七自然段是在前面对“天马”详细介绍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点明了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象征意义所在。可谓水到渠成,画龙点睛。

四、

当我们对文章的每一自然段做了细致的分析后,起文章的结构也就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了:

其一:一段:(一自然段)其二:一段:(一自然段)。

二段:(二自然段)二段:(二三四五六自然段)。

三段:(三、四、五自然段)三段:(七自然段)。

四段(六自然段)。

五段(七自然段)。

(备注:在第二种分段方式中,第二段可分为三层:1、讲述“天马”的历史以及艺术价值;2、“天马”的造型特点;3、“天马”名称的由来)。

以上我对文章的整体结构作了大概的分析,这是文章的明线。当然这篇文章还存在着一条暗线:

1、二自然段“震惊”——四自然段开头“惊叹”——四自然段结尾“叹服叫绝”。

三个看似都是表示惊讶的词语,却意思不同,所表达的程度也不同,准确的语言,生动的突现出人们内心的变化。刚出土的文物“震惊”了人们,内心的触动处于第一时间的震撼,当人们“走近”他观赏他时,不由得便发出阵阵地“惊叹”与称赞,观其表不知其意那是不够的,于是人们又“走进”它,了解它的象征意义和独特的构思时,除了了称赞更多是被其折服了。所以我说,作者的这三个词语用的恰如其分。

五、

1、说明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用来表述事物的内容和形式,规定、阐发和分析事理的。凡是用说明或主要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能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就是说明文。

2、说明文的主要特点是说明性、知识性和客观性。它原原本本地说明事物“是什么”,写作说明文的目的就是给人以知识。在解说事物的时候,一般不过多地提出作者的看法和主张,极为尊重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尊重科学本身。

3、说明文虽然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并不排斥议论、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方式。有些科学小品(或称科技说明文),往往用文艺笔调写出,也不可否认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但就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这一点来看,并没有失去其主要特点。

4、说明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实体事物的说明,一类是对抽象事理的说明。前者重在说明事物的外形构造、方向位置、运转过程、生产过程等,后者重在说明事物的特点、本质和规律。在一篇具体的说明文中,两者也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5、说明文也有自己的结构特点。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一书中说:“说明大体也有一定的方式。开头往往把所要说明的事物下一个诠释,立一个定义……从下诠释、立定义开了头,接下去把诠释和定义里头的语义和内容推阐明白,然后来一个结尾,这样就是一篇有条有理的说明文”。这段话,就讲了说明文结构的基本方式,其要求是言之有序,有条有理。在说明事物时,或由表及里,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合,或由概念到举例,或由此及彼,或由远及近,或由浅入深,或由质量到数量,或由特征到区别,或由因及果……。总之,要分主次、分层次解说事物的各个方面,给人以明晰的印象。

6、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周密、通俗。即在用词、造句方面能准确无误地表述事物,能正确地运用专门术语和概念性语言。语言简洁明晰、干净利落、平实贴切,不拉杂,不堆砌形容词之类的修饰语。说明事物的语言必须恰如其分,恰如其实,没有疏漏,无懈可击。要多用群众中明白晓畅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把专门性知识说得有趣味,让大家都看得懂,喜欢看。只有说明文的语言做到了准确、简洁、周密、通俗,才能达到使人有所知的目的。

《天马》这节课从分类特点来说,是属于对实体事物的说明,重在通过外形构造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结构方面来讲,本文分主次,分层次介绍了“天马”。从主要表达方式来说,文章以说明为主,由于其特殊性,所以在说明说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方式,故给人以淡淡的散文气息,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语言特点来说,本文语言准确、简明,用词形象生动。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很好体现了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性于客观性,是一篇极具特色的说明文。

《熟能生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能划出描写武士射箭和卖油翁注油动作非常熟练的句子,能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知道武士百步穿杨和卖油翁滴油不沾的本领都源于熟能生巧,明白任何一种本领的形成都离不开长期的实践。

教学过程 :

一.回顾引入。

2.师: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识见识射箭武士和卖油老翁的高超本领吧!

二、学习射箭武士的高超本领(1-2自然段)。

1.师:先一起去看看射箭武士的本领如何?那就一起来读读第1、2自然段吧!

2.生:读1、2自然段。

3.师: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武士的箭术吗?

(设计意图:在理解的基础上,注重词汇积累)。

4.师:你们是从那里看出武士的箭术非常高超的?在场的人和卖油老翁的反应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请你们快速默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划一划,找一找。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要求,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提高默读水平)。

5.全班交流:

说完,他立定脚跟,搭上箭,拉开弓,稍一瞄准,“嗖”的一下,果然射到那根枝条,几片叶子簌簌地落了下来。(课件出示)。

6.师:哪几个词最能看出武士箭术高超?——稍一瞄准、果然。

7.师: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武士的高超箭术。先自己试一试吧!

8.生自读——个别读——评价——再读。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10.师:看到武士能百步穿杨,在场的人们有何反应?——“好!”大家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11.理解“情不自禁”。

(设计意图:在语境中理解词语)。

12.师:如果,你们当时在场,一定也会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的。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吧!

14.朗读训练:“这没什么,熟能生巧,不过是手熟罢了。”

15.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三、学习卖油老翁注油的高超本领(3-5自然段)。

1.师:你们的表演太精彩了。可是射箭武士听了老翁的话,心里却很不高兴,于是便问道:“那么,你又有什么本领呢?”

2.师:请你们围绕“卖油老翁有何本领?在场的人和射箭武士看了反应怎样?”(课件出示)这个问题,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学3-5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前面教师教给方法带着学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自学,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自学——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4.交流反馈:老翁没有回答……一滴油也没沾上。(课件出示)。

5.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老翁注油的精湛技术?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感受。)。

7.师:武士看了又有什么反应?——看得发呆。

8.师:大家都为老人的高超技术而称奇叫好。老翁自己却说……(学生接)。

9.师:如果让武士和老翁互换一下,分别去注油和射箭,那结果会如何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达到熟能生巧。)。

10.

师总结:是啊,射箭武士之所以能百步穿杨,卖油老翁之所以能把油注入葫芦而葫芦上铜钱小孔周围一滴油也没沾上,都是因为——熟能生巧。

四.课外拓展。

1.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熟能生巧的事例,你能来举举例子吗?

(设计意图:从课文回归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挂钩。)。

熟能生巧教学教案设计

人们:欢呼、喝彩。

武士:

卖油老翁:卖油老翁认为武士的武艺好是因为什么?

朗读: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不同人物的态度。

2、卖油老翁有什么本领?找出直接描写卖油老翁技术高超的句子。

在场的人和射箭武士看了态度怎样?(啧啧称赞、发呆)。

(熟能生巧)熟在哪里?转身油穿过这一段讲什么?(卖油老翁为人们表演了)。

3、假如让武士和老翁互换以下,那结果怎样?

《熟能生巧》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5个新词语。

2、能划出描写武士射箭和卖油翁注油动作非常熟练的句子,能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

3、能正确朗读课文,能按.课文内容回答有关问题,(举一个熟能生巧的例子。

4、知道武士的百步穿杨箭术和卖油翁注油滴油不沾的注油本领都源于熟能生巧明白任何一种本领的形成都离不开长期的实践。

5、能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重难点分析及突破方法重点: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明白任何一种本领的形成都离不开长期的实践。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二课时。

谁有什么本领群众怎么看 武士怎么看 卖油翁怎么看。

射箭武士。

卖油老翁。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说说熟能生巧的意思(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能找出窍门。)。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给课文分段。

1、课文通过哪几件事来说明熟能生巧这个道理?

2、按人物的事情给课文分段。(指导第三自然段的分法,想一想第三自然段射箭武士的话主要作用是什么?)。

三、交流自学情况。(同前一课时)。

重点:字音:翁沾嗖簌。

字形:嗖舀重点词:走街穿巷、沾、啧啧称赞、收拾、情不自禁。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围绕表格,深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围绕表格,深读全文。

人们:欢呼、喝彩。

武士:

卖油老翁:卖油老翁认为武士的武艺好是因为什么?

朗读: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不同人物的态度。

2、卖油老翁有什么本领?找出直接描写卖油老翁技术高超的句子。

在场的人和射箭武士看了态度怎样?(啧啧称赞、发呆)。

(熟能生巧)熟在哪里?转身……油穿过……这一段讲什么?(卖油老翁为人们表演了………)。

3、假如让武士和老翁互换以下,那结果怎样?

二、朗读全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任何难的本领只要勤学苦练,就会变得很容易)。

三、综合实践活动:请学生举一个熟能生巧的例子。

四、完成作业。

教学教案设计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一)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说说振樾的意思。振振动樾树荫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1.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振欲捕鸣闭口立。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1.指导读第一句诗。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指导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比较字形。振晨蝉弹忽物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熟能生巧》教学设计

1、知道武士百步穿杨和卖油翁滴油不沾的本领都源于熟能生巧,明白任何一种本领的形成都离不开长期的实践。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能在词语中正确辨析多音字“中”;能正确读写并理解5个新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中的词语。

3、能找出描写武士射箭和卖油翁注油动作非常熟练的句子;能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

4、能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找出描写武士射箭和卖油翁注油动作非常熟练的`句子;能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

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2)讨论课后习题2

“课文写了射箭武士和卖油老翁两人的本领”,试把课文分为两段。

难点突破:

第3自然段写射箭人的活主要作用是什么?

有什么本领

怎么看待这种本领

围观群众

武士

卖油翁

射箭武士

卖油老翁

感受两个主人公的“熟能生巧”,指导朗读,完成作业。

1、划出表示武士射箭动用非常熟练的句子。

……立定脚跟,搭上箭,拉开弓,稍一瞄准,“嗖”的一下,果然射到……

2、划出表示卖油翁动作非常麻利的句子。

他左手拿着小嘴葫芦……钻进葫芦里去了。

3、如果让武士和老翁互换一下,分别去注油和射箭,那结果会怎样?

读出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重点是突出卖油翁熟练注油技巧和朴实平淡、波浪不惊的语言(武士、旁人只是陪衬)。

熟能生巧教学教案设计

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说说熟能生巧的意思(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能找出窍门。)。

1、课文通过哪几件事来说明熟能生巧这个道理?

2、按人物的事情给课文分段。(指导第三自然段的分法,想一想第三自然段射箭武士的话主要作用是什么?)。

重点:字音:翁沾嗖簌。

字形:嗖舀重点词:走街穿巷、沾、啧啧称赞、收拾、情不自禁。

教案教学设计

小说已经学过许多,有关小说的知识大家早已有所了解。所以关于这篇小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整体阅读,复述情节,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心声"的含义。

课前要求学生把课文读读。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巩固小说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抓住关键的语句,理解"心声"的含义。

(4)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感情。

(2)通过复述,,理清故事情节,并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情节。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明白小说所反映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2)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3)在讨论分析中培养学生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

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弄清"心声"的含义。

引导学生理解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形式主义。

一、听歌曲,导入新课。

让学生先听少年犯的歌曲《心声》,然后问学生,从少年犯的歌声听到的心声是什么?是少年犯对过去的悔恨,是他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的决心。

那么,我们现在一起走进黄蓓佳的小说《心声》,去了解小说《心声》是什么。板书。问:小说写的是谁的心声?学生都回答:李京京。李京京就是小说的主人公,那他的心声是什么呢?小说写了什么样一件事情?下面大家快速看小说,准备上讲台复述故事情节。顺便了解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课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他这一心声。

二、学生上讲台简单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三、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心声"的含义。

1、了解李京京的心声。

李京京是小说的主人公,从小说中可以看出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呢?学生都明白李京京的心声是:想要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课文。

2、要求学生快速画出课文中表现李京京想读课文的语句。

师生互动,读出相关的语句。94页: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可是随即又抬起头,并且举了举手。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96页:要是老师准许他读一段课文,他一定能读好,一定的。他真想大声地读一段,用上全部感情去读。99页: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老师会喊他吗?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3、引导学生理解心声的第一层含义。

李京京是那么迫切地想读课文,为什么呢?上面画出来的哪句话表述了他想读课文的原因?

学生容易找到并读出语句:"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可见,李京京那么迫切地想读课文,是他心里的有一种感情渴望表达出来,想通过读课文表达出来。这就是心声的第一层含义:李京京渴望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4、引导学生理解心声的第二层含义。

李京京内心的情感是怎样的呢?他要读的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凡卡的故事学生们小学学过,都熟悉,会说。凡卡离开亲人爷爷,在城里当学徒,遭受到非人的待遇,圣诞节了,他写信叫爷爷接他回去。

小说的主人公李京京呢?他离开乡村,来城里读书,爸爸妈妈常吵架。他一读课文,就会想起什么?想起在乡下和爷爷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乡下的好朋友妮儿。由此可见,李京京在这城里的家里,感觉到家的温暖了吗?没有。在城里的学校有妮儿那样的朋友吗?没有。也就是说李京京在城里读书,没有体会温馨的亲情,也没有感受到暖心的友情。这也就是心声的第二层含义:李京京渴望亲情和友情。

5、引导学生理解心声的另一层含义。

没有。

大家看,程老师为什么不让李京京读呢?

学生会读出这句话,程老师说他"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

嗓子沙哑,就念不好吗?不是。我们一起看看程老师对李京京的态度吧。是怎样?是"呵斥"、"不满"、"皱眉",怎么看待老师对李京京的态度啊?不管怎么说,在这个班上,李京京还是让程老师有点烦吧。这不是一堂普通的课,是区上的公开课,程老师自然会叫自己心目中那些听话的好学生来读,不会让"嗓子沙哑"又有点烦的李京京读了。李京京呢,想读,自信能读好,鼓起勇气向老师提出,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说"不行"。大家认为程老师的做法对李京京来说好不好?不好,会伤了李京京的自尊心。大家觉得程老师了解他的学生吗?不了解。她心中的好学生临阵退缩了,她自认为读不好的学生读得感动了所有人。

小说通过这个情节,是要告诉老师,要了解每个学生,要尊重每个学生,要关爱每个学生。这也算是心声的又一个含义吧:希望老师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

6、引导学生理解心声的更深层含义。

不能。是的,是不能。这样的公开课,一般都是按照老师课前的布置那样做,这只是做样子让别人看的。并不能代表什么。小说把这种现象展现了出来。这也算是心声另一层的含义:批判教育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四、拓展迁移,学生作业。

1、大家现在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把小说的题目取为"心声"吧?我们从这四个方面去理解,就有四层含义。李京京是小说的主人公,从李京京的所作所为来看,心声又有什么含义呢?或者是从李京京的所作所为,给你怎样的启示?写在作业本上。

2、从小到大,我们都心安理得地接受着来自父母师长的无微不至地呵护与关爱,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们也渐渐发现:在享受这份关爱的同时,我们也经历了各种考验和困惑。成长中的你是否有些感慨想说给爸爸妈妈老师听?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你最想说的心里话写出来。

《熟能生巧》教学设计之二

《纪晓岚吟诗》是一篇可读性强的古代历史故事。它记叙了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在边陪乾隆散步时,乾隆突然要他当场作一首七言绝句,且诗中必须用上十个“一”字为难他。纪晓岚就地取材,在很短时间里吟唱出绝妙的“秋江独钓”古诗,表现出机智过人的聪明才智。阅读本文,我们可以从中学到灵活应对突发情况的经验。

课文围绕着“纪晓岚吟诗”这件事,从景入手,由景到人,并且以事写人,最后点明人物的特点。本课的语言浅显易懂,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放手让学生通过读书来感悟,做到读思结合,读悟结合。

1、把课文中的古诗与1、2自然段对照起来读,感悟古诗与所见情景的关系,体会古诗“用字绝妙”,描写“生动传神”的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后,我让学生把课文的1、2自然段读几次,然后把古诗和1、2自然段对照着默读几次,想一想文中的哪些句子与诗中的哪行句子相对应,说说古诗“用字绝妙”表现在哪里,描写“生动传神”表现在哪里,“一人独占一*秋”怎么理解。然后把1、2自然段与古诗对照着多读几遍,边读边浮现诗文表现的形象,参看课文*图,把诗变为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美好意境。

2、文章最后一自然段,作者借乾隆之口表达出盛赞古诗和诗人的浓厚感情,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读句子悟到位。先给足时间让学生练习感情朗读,边读边引导学生联系古诗和1、2自然段内容想一想,为什么作者开头连用四个“好”字和四个感叹号,从中体会到什么?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去感情朗读,注意把前面两个“好”字读得轻而短,表达肯定之意;后两个“好”字读得重而饱满。

教学教案设计

1、学会单韵母a,能读准字母的音和它的四声;认识四线格,正确书写字母a.

2、能找到儿歌中的韵母a和含有a的音节,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儿歌。

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小朋友,你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每天到学校读书识字学本领,怎样学会读书识字呢?首先要学会汉语拼音,学好了汉语拼音就能读准字音,识很多字,读很多书,学很多本领。所以今天第一课我们就学汉语拼音。这节课我们先学习一个单韵母。比看,谁学得最快最好。

二、观察图画,学习读音。

1、在学习方式上,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试着发音,教师点拨,学生反复练读,体会a的发音。

2、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采取多种形式,如领读、齐读、分组读等,帮助学生读准音。

3、小结学习方法: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读准和记住a的读音。

4、认识声调符号,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图画,利用手势学习声调,读准声调。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认识四声,读读a的四声;重点是二声和三声的教学,要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体会这两个声调的差别。

三、指导书写,正确执笔。

1、认识四线格。

2、观察:a在四线格中的位置,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进行书写。学生练习写字母时,教师要巡回辅导,重视指导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

3、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记记”。

四、学习儿歌。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教师范读。让学生找找这首儿歌中哪些章节含有我们所学的拼音字母“a”。

3、教师教读儿歌,学生们自己读、齐读。五、养成性教育根据“跟我学”,指导学读书时“眼离书本一尺远”。

《鲸》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二、学生平日分析:

学生平日广泛的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也时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鲸的画面,所以学生一定会对这种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鲸的更多知识。

二、设计理念:

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采用读书自悟,讨论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初步感知鲸的几方面的特点。

3、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生字“鲸”教师告诉学生本课学习内容为世界上最大的鱼类“鲸鱼”

2、学生反驳教师“鲸是鱼类”这一观点。

3、学生汇报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并说明资料来源。

(这样设计是教师故意给出错误的信息,这样可以马上调动学生已有的常识性的信息,加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鲸的资料,使学生急于表现交流,充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出声读文,读后画出生字新词。

2、读后组内交流自学字词情况。

3、全班交流本文介绍了关了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这样设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字词)。

三、鲸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都有哪些特点?再读课文了解。

(这样设计整体把握事物的特点,培养了概括能力,为学习下文打下了铺垫)。

四、课堂练习:

1、选择正确读音。

上腭(ee)哺乳(rulu)捕获(bupu)立即(jiji)。

2、形近字组词:

鲸()肢()滤()肺()。

鱼()枝()虑()柿()。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因为鲸是用呼吸的,又因为鲸是,所以鲸不属于鱼类而是属于。

(2)文章分别以鲸的、、、这几方面具体介绍鲸的生活习性的。

(这样设计练习让学生掌握了生字词,了解了鲸的几方面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本文介绍关于鲸的哪些方面的特点?

(这样设计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为下文作铺垫,使课堂教学活泼、生动)。

二、鲸和虾将军会找哪些理由作为自己的论据?充分读课文,边读边体会鲸的特点,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特点进行专门的学习,并交流学习所得。

(这样设计,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知)。

三、引导学生按顺序汇报自己所学内容,在交流讨论中学习课文。

第1段:

1、引导学生从鲸的特点是什么和作者怎样来写两方面汇报。

2、如果鲸自己体形大,休重重作为论据和虾将军争吵,想一想鲸会怎么说?请同学表演出来。

(这样设计掌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交流,互取所长,教师只是巧妙地点拔。而角色转换练习的设计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第2段:

1、学生继续汇报自己所学。

2、如果虾将军把这段的内容作为自己的论据反驳鲸,那么他会怎样说?请同学们继续表演。

第3-7段:

(这样教学既能放得开,又帮助学生总结一定的学习法,写作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

四、总结全文。

1、回忆课前的小故事,运用本课所学关于鲸的知识,通过想象把故事表演完整。

(这样设计再次回归到贯穿全课的小故事并把课文的内容巧妙地揉合到故事情节展开中,使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顶点,同时又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再创作)。

2、总结一课自己的收获。

五、课堂练习:

根据你收集的鲸的资料,选择感兴趣的某一点,以“鲸的自述”为题进行口语交际。

(这样设计练习,不仅要巩固一堂课的知识,更要为学生的延伸性学习提供一个思路,创设一个空间,这样设计作业,才能使学生增长更多的知识。)。

板书:

1、外形:大列数字。

2、是哺乳动物:胎生做比较。

鲸3、种类:(1)须鲸(2)齿鲸说明方法:举例子。

4、吃食:虾小鱼大鱼海兽打比方。

5、呼吸:垂直倾斜分类别。

6、睡觉:

教案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1.出示毛衣的图片,同时提问:图片中画的是什么?

2.肯定学生的回答,告诉学生毛衣的衣就是单韵母i的读音,并让学生自己试着发i的读音。

3.请几名学生来试读,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然后再让学生试读。

4.让读得比较好的一位同学充当小老师进行领读,然后进行点评。

5.在学生基本掌握i的发音后,开始教学i的四声,首先让学生按照四声的顺序试着读一读,边读边打手势。

6.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和纠正,同时范读一遍i的四声。

7.打乱i的四声的顺序,分别让学生个别读、集体读。

学习声母y。

教师活动。

1.继续导入:小朋友,前面我们学习了aoei四个单音节韵母,下面我们来学一个声母,它就是y,它的读音与i一样,也读衣。

2.让学生观察i和y的字形的区别,并试着在练习本上书写。

3.讲解i和y的正确写法:书写i时下面的小杆占中格,上面的小点占上格;在书写y时,上面的小叉占中格,下面的尾巴占下格。

学习音节。

教师活动。

1.出示yi的示意图,同时解说: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个韵母的衣和一个声母的衣,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一个衣,大家看,大衣带着小衣来了,它是一个音节,也读衣。

2.帮助学生练习读yi的四个声调,采用各种方法认读,比如按顺序读、打乱顺序读等,同时提醒学生yi在标调时不用写点,直接标上凋号就可以。

3.让学生用yi的四个声调分别组词,帮助学生巩固音节yi的应用。

背一背,连一连。

教师活动。

1.出示教科书上的情景图,并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自读儿歌,并找出本节课学习了音节。

3.教读儿歌,重点教学比较难的字词,可以采取领读、齐读、拍手读等方式来教学。

4.出示教科书11页上的读读连连的示意图,让学生试着连一连。

《熟能生巧》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中我打破以往以叙事性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教授的传统模式,从文中人物入手,帮助学生拨开迷雾;勾画描写老人的句子,强化发差,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读句子,寻找精*语句,谈感受,直奔重点段落。

2、重视朗读指导,品味精语句,感悟精妙写法。有效地朗读,可以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味”。抓住“读”这个基本训练方式,带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的殿堂。

读与评议是一对孪生兄弟,读、议、读、评,再读、再议……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卖油老人斟油的技艺高超,体验着“目瞪口呆”带来的神态巨变、心中惊叹,探寻着老人“斜眼、点头”背后的所思所想,体验着陈尧咨的狂妄自大,欣赏着老人的从容谦卑,思考着淡淡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教学过程:

一、板画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板画鲸)同学们,看看老师画的是什么动物?这节课我们继续。

学习第九课《鲸》,进一步了解这种巨大的海洋生物。

二、回顾课文: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四十页,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鲸?(生汇报,师相机板书:形态、进化、种类、习性)(这些词语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表达方式改变。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作者究竟怎样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呢?

1、我们来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动笔画出描写鲸的体形特点的语句。

相当于一百个成人体重。让学生算算它们的倍数关系,从而深切体会鲸的巨大。体现学科整合)。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鲸的体形巨大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研究作者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假设)。

四、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是采用三步读书法来学习第一段的,一读课文,二抓特点,三学方法。以后大家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其他的说明文。

五、鲸这么大,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请同学们参照自学提示,按照三步读书法自主学习四到七自然段,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读课文,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生活习性?

2、鲸吃什么?哪些语句介绍了鲸的进食特点?

3、鲸怎样呼吸?你能根据鲸呼吸特点辨别鲸的种类吗?

4、鲸睡觉有什么特点?你能画出鲸睡觉的示意图吗?

5、鲸的生长有什么特点?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由读书,圈画,然后汇报。

学习呼吸特点时引导学生学习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鲸的进食特点重点指导朗读,鲸的呼吸特点重点指导辨别鲸的种类)(小黑板出示四种不同的水柱形状,让学生辨认鲸的种类和大小)。

六、鲸的生长特点告诉我们鲸不是鱼,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告诉我们鲸不是鱼呢?学习第二自然段。(重点理解鲸的进化过程)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鲸为什么不是鱼吗?(强化识记,解决重点)。

七、回顾课文:通过本课学习,你对鲸有了哪些了解?

八、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介绍的知识,你还知道关于鲸的知识吗?

2、阅读资料袋内容,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九、总结升华,读写结合:

鲸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可是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它们正在日益减少。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大家可以采用本课学习的说明方法写一篇《鲸的自述》,既向人们介绍鲸,又呼吁人们保护鲸,可以吗?老师代表鲸家族谢谢你们。

板书设计:鲸。

形体:大、重、长。

哺乳动物。

种类:须鲸齿鲸。

鲸吃什么。

生活习性呼吸。

睡觉。

生长。

一、优点:

1、思路清晰。首先,我通过板画带着学生自然而快速地走进文本,然后与学生共同学习第一段抓住鲸的特点,了解说明方法。再借助自学提示让学生采用读,画,猜等多种方式自主学习第四部分,这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然后借助一个问题,“鲸是鱼吗?”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探究文本的氛围中,完成第二部分的学习的同时,也解决了课文的一项重点知识。

2、重点突出。这篇课文,最重要一点是要让学生感知说明的方法。我重点指导学习第一段,就是因为课文的说明方法在这段里体现最明显,也最集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找,自己读,自己体会。学生从不同的句子中体会到鲸的大和重,也读懂了作者的说明方法。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虽说写作技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通过“训练学生采用喜欢的方法介绍一种事物”这个环节,我看到大多数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这三种说明方法了。

3、方法灵活。在理解鲸的体重时,我采用数据对比,让学生把“十六万公斤”“六吨”“六十千克”三个数据进行计算和比较,感受鲸的体型庞大和超重。并在理解“呼吸”“睡觉”时采用简笔画帮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做到了语文与美术、语文与数学的整合。

二、不足:

1、教材细节处理不到位。如:对鲸进食多而快的描述,鲸呼吸的不同形状的描述,以及鲸睡觉方式的特别,鲸生长之快等方面,都没能进行细细品读和体会,这主要是前面预设不到位,由于学生不熟悉计算方法,所以在鲸与大象、人的体重对比计算时耗费了很多时间,还有后面自学汇报时,显得过于流程化,缺少适当的点拨。

教学设计的一处遗漏,从这也看出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3、忽略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虽然学生汇报时已经说到这一处,可是我没有及时点拨,留下了一处遗憾。

我想,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只有遗憾才能使自己进步,所以,我一方面享受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也珍视缺失的遗憾,因为,我要在快乐与遗憾中继续研究和探索,争取上出更加精彩的语文课来。

《熟能生巧》教学设计之二

“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这是“熟能生巧”的意思,学生只要动动手查查词典便能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然而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还必须从事情中、从具体内容中去领悟。《熟能生巧》一文是根据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笔记小说《卖油翁》改编的,故事内容浅显易懂但蕴涵的道理是深刻的,学生能从中得到很大的启迪。教学不仅仅是认知活动,更是生命的发展活动。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从“兴趣”和“动一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一同享受了一顿丰盛的学习大餐。

一、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孰能无过呢?就连大人也不例外。文中的陈尧咨*箭几乎百发百中,可谓举世无双,然而这人很骄傲。当学生说出这一感受时我问道:“陈尧咨一直都这样骄傲吗?”又问“后来他为什么不骄傲了呢?”学生积极寻出了*,原来他看到了老人斟油的整个过程和说的话便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能改正。文中有这样一句“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夸耀自己的本领了。”由此可见陈尧咨能知错就改,这也正是现在娇生惯养的孩子应该学习的地方。从正确评价一个人的角度来看帮助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让学生以读悟情,读中有获。

这篇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从语言描写来说清晰地再现了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一个骄傲,一个谦虚。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练读时对两人说话的语气把握还比较准,而且朗读热情比较高,读出了自己的感悟。

三、直观教学,实验比较。

在教学卖油翁技高一部分时,我事先用硬纸板剪成了铜钱的样子,让学生间接认识铜钱孔的大小,又将一枚“铜钱”盖在了瓶子上,在一种反差(瓶口大,铜钱孔小)中学生了解到老人斟油的难度之高。又以学生现场往瓶里倒水的亲身经历与卖油翁斟油时滴油未沾对比,此时学生心中的敬佩之情达到了新的高潮,为此惊叹不已。

四、由文本走向生活。

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熟能生巧的例子时,学生很快说出妈妈织毛衣,谁谁修车等事例来,还能联系到学习上来。这才是真正理解了“熟能生巧”。

在这课时中,我认为不足的是在某些环节上设计不够科学。为了让学生能动手动脑,充分动起来,我安排了让学生模仿陈尧咨*箭的环节,加入了*箭过程的指导,结果适得其反,因为耗时而导致这节课收尾显得过于匆匆。

总之,教学相长,我会在不断地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2、初步感知鲸的几方面的特点,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做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使学生明白:人和动物要和平相处。

教学重点: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鲸是胎生的。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1、你知道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用一句话介绍自己(检查预习情况)对鲸的了解。

2、过渡: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今天,我们就学习22课《鲸》。

3、齐读课题齐读。

二、学习课文。

1、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归纳总结:

本课的问题?1、作者介绍了鲸的哪些知识?

2、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2、组织自学:选择你喜欢的一段先自学后小组交流。

具体分析。

3、师生交流并板书。交流:

1、鲸的知识:样子大、是哺乳动物、种类、食物、呼吸、睡觉、胎生。

2、采用方法:列数字、做比较、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

法作用:准确、直观、形象。

3、交流方法:画画、朗读、表演。

三、练习。

快速读课文从课本中或课外搜集到快速读课文。

的有关鲸的资料以“鲸的自述”的练习。

形式给大家讲一讲。交流。

四、作业。

选择;

1、把你知道的有关鲸的知识制成小报。

2、根据这篇课文的表达方法,你也写。

一篇你喜欢的小动物。

五、板书:

样子大列数字、做比较。

哺乳动物。

种类分类别。

食物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

生活习性呼吸打比方。

睡觉(准确、直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