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冬至节的习俗(精选17篇)

小编:温柔雨

一篇优秀作文需要有独特的观点、丰富的内容和精彩的文笔。接下来是一些优秀作文的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灵感。

过冬至节的习俗作文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魏晋王朝以后,时任朝廷也开始在冬至当日举行朝会,其盛大仅次于元日(元旦)。朝会典礼中有一仪式为朝贺礼,皇帝在当中要接受各国与周边民族的使臣、以及文武百官的上表祝贺。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宋王朝以后,皇帝更专门制定冬至节大朝会的仪卫兵仗,俗称“挂冬仗”,宫城内外遍布排列井然有序的步骑兵甲,同时悬挂旌旗、击鼓、奏乐。而入朝官员则必须穿着制服觐见皇帝,比照祭祀大礼。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枢的日子,这一天之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至明清时期,冬至这天,皇帝到天坛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现在我国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家乡过冬至的习俗作文

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圆,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能团聚。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头,这有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成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据王琳乾先生的《汕头旧俗谈》载:“人们对此有二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小年也就应多加一岁了;一说此俗谚是出自犯人。古时每年秋天,都是杀人的季节,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处决,如果到冬至尚未处决,则循例可延至明年再处决,所以说‘又多一岁”’。

潮汕习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冬至这个“上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自然就沿袭下来。

过冬至节的习俗作文

寒风瑟瑟,北风呼啸,转眼过去,又是一年一度的冬至,在冬至中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语。也有的地方吃的是馄饨,说是为了将天地的混沌全部去除,而我们南方这里吃的却是热乎乎的,白嫩嫩的汤圆,冬至吃汤圆寓意家家团团圆圆。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桌宁波炒圆,炒圆的外皮十分酥脆,里面的糯米团十分的有嚼劲,外酥里嫩,十分香脆,炒圆的步骤繁多,请听我慢慢到来。

第一步,先将糯米粉放入碗中,再盛上一些温开水,用手边揉边倒水,等糯米团变得有些湿漉漉的就好了。

第二步,将早已湿漉漉的糯米粉揉成一个糯米团,那个团十分光滑几乎没有一点瑕疵,还十分有韧性。

第三部,从面团中取出一小部分揉成一个长条,再将长条切成几个小段,揉圆压扁。

下面就是入锅了,在锅中放入适量的油,将切成小段的糯米团一次放入,这些小圆可淘气了,不一会儿,它们却肩靠肩,背靠背的聚在一起,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一个个掰开,这个掰开了,另一个又合在一起了,我用筷子与锅铲双管齐下,终于全部分开了,不过有的两面金黄的,有的却炒焦了。妈妈说最主要的是炒,两面有点黄的'时候要快速炒,不然要黏成一团的。接下来先放入油笋丝和肉丝翻炒,再将青菜切成一片片的,放入锅中翻炒,然后将泡好的番薯面和小圆倒入,不停地翻炒出香味来,一盆色香味俱全的炒圆就大功告成了。

希望人人都能在冬至这天团圆,过上一个美满的冬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过冬至节的习俗作文

冬节是在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这一天,也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名称。据有关资料介绍;以冬至为节日的传统,可以朔源到周代。当时国家即有于此日祭祀神鬼的活动,以求其庇佑国泰民安。到了汉代,冬至正式成为一个节日,皇帝于这一天举行郊祭,百官放假休息,次日吉服朝贺。这个规矩,其后一直沿袭。魏晋以冬至贺仪“亚以岁朝”,并有臣下向天子献鞋袜礼仪,表示迎福践长;唐、宋、元、明、清各朝都以冬至和元旦并重,百官放假数日,并进表朝贺(《东京林华录》、《帝京景物略》等),特别是在南宋,冬至节日气氛比过年更浓,因而有“肥冬瘦年”之说法。由上可见,由汉及清,从官方礼仪来讲,说冬至是“亚岁”,乃至“大过年”,绝非虚话。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周朝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岁首之传统的承袭,因冬至日总在十一月初一前后。此外,也与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的观念有关,如蔡邕《独断》中的解释:“冬至,阳气生,君道长,故贺。”

民间的冬至节俗,又要比官方礼仪丰富得多。东汉时,天、地、君、亲、师,都是冬至的供贺对象(《四民月令》)。南北朝时,民间又有了于冬至日食赤小豆以避邪的习俗(《荆楚岁时记》)。唐宋时冬至既与岁首并重,于是穿新衣、办酒席、祀祖先、庆贺往来等,几同过新年一样。明清时,官方仍然维持着“一如元旦”的冬至贺仪,民间却不似过年那样大事操办了,主要集中在祀祖、敬老、尊师这几个项目上发展,由此衍生出裹馄饨、吃汤圆、学校放假、百工停业、慰问老师、相互宴请及全家聚餐等活动,因而相对过年来讲,更富有个性。

在潮汕地区,冬节也算是一年中的重大节日之一。潮汕冬节有很多民俗活动,如祭祖、谢神、扫墓、吃糯米丸等。

一、潮汕吃冬节丸冬节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节丸”,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孩子们最盼吃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来都要问天亮了吗?然而天好象要与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节夜,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其实,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夜的时间最长,冬至过后,才逐渐变短。

潮汕冬节丸(南方人称“丸”,北方人叫“圆”。叫法虽不同而义同),分两种:一为常见的糯米丸,一为用粳做的尖米丸(用粳米粉加水,揉成长条,用剪刀斜剪下,两头尖尖如白米,故名。主要流行于揭阳一带)。冬至前一天,吃过晚饭后,家中的主妇就开始张罗着把一只大(浅沿的筐箩)摆在桌上或地上,用开水把糯米粉和成粉团,然后,一家子无论大人小孩就围坐在四周,各自捏取粉团搓成弹珠样的冬至丸,放入里晾晒。冬节丸以搓得大大小小参差不齐为好,这叫“父子公孙丸”,象征着岁暮之际一家子圆圆满满。冬至日一大早,家庭主妇煮好红糖汤,将丸子下锅,煮成汤丸。先盛一大钵祭祖,家里的地主爷、公婆母、司命君、井神、碓神也各用一碗甜丸祭过。然后主妇叫醒全家老少起来食汤丸,俗称“汤丸唔食天唔光”,“食了汤丸大一岁”。尤其是孩子们最盼吃这碗圆,常是半夜里醒来好几回。然而,天好象要与孩子们作对似的,老是不亮。其实这是到了冬节前这天,夜的时间最长,过了这一天,便开始逐渐变短。

“食了汤丸大一岁”的俗谚来历,王琳乾先生在《说说小阳春与寒冬至》(载1987年第四期《潮人》)说:“人们对此有两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新年长一岁;一说此语出自囚徒,因每年秋天,是杀人的季节,犯死罪的人,都在秋天处决。冬至一到,就可延至明年,所以犯人一食冬节丸,就说又多了一岁了。据旧史料所载:”后汉盛吉为廷尉,每年至节,狱囚当断,妻夜秉烛,吉持丹笔,夫妻相对垂泣。‘故前人诗有:“执笔对之泣,哀此击中囚。’冬至一过,就封刀待秋官了。”

潮汕地区,一家人如有在外地工作的,要留一些糯米粉等他(或她)回家时做汤丸吃,以示一家团圆。另外,还要经常留些糯米粉以待客人,客人来了,便煮甜丸敬客。潮汕过洋者众,旧时华侨多在冬天回乡,明年春再出洋。所以留糯米粉以待亲人回乡,也是一种风俗,也取甜蜜团圆之意。

二、谢神在潮汕农村,冬节丸除了食用外,还有个特别的用途,即是在门框、碓臼、炉灶、米缸、犁耙、水车以及猪、鸡、鹅、牛等牲畜身上粘贴二粒糯米丸,祈神保护,祷祝牲畜平安过冬,新年健旺。有些地方还要在水果树上贴上冬节丸,在树干上遍处划破一点点树皮,把丸汤淋在上面,祈望明年果树能贴枝,结的果实象汤圆一样流流滴滴。所有这些,都是昔时小农经济生产者对自然神的崇敬与依赖。关于在门环上贴冬节丸,还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有一年冬至,闽南来了三个衣衫褴褛的逃荒者。饥寒交迫,老妇饿死了,只剩下父女两人。父亲向人家讨了一碗冬节丸给女儿吃,但女儿却坚决不吃,要让父亲吃。推来让去,最后父亲流泪说:“女儿,为父不能养活你,眼看你忍饥受饿,不如在这里择一人家嫁了,图一口之食。”女儿也就含泪答应,两人分食了一碗冬节丸后便分手了。后来,女儿嫁了一户好人家,日子过得不错,但她天天思念父亲。到了冬节的时候,更是忧伤万分。她的丈夫问起原因,妻子就详情告知。后来,夫妻俩想了一个方法,在大门环上贴了两颗大大的冬至丸,心里想父亲若看到,定会触景生情,前来**儿团聚。这样,年复一年,这习俗终于沿袭下来。

在牛角上贴丸,这是对老牛表功,易为人理解,但潮汕还有一种奇特的习俗,就是要用汤丸给老鼠吃,也就是府县志多次提到的“谓之饲耗”一事,却很少人能懂得其中道理。相传,稻谷的种子,是先前住在田里的老鼠从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的。农民为答谢老鼠的辛劳,约定每年收割时,一片土地的路边,总要留下几株稻谷不割,给老鼠食,饲耗是本此而来的。后来因有一个较贪心的人,割稻时一株也不留地割得净尽,使老鼠没东西可吃。它饿着肚皮跑到观音大士那里控诉,说农民忘恩失信。观音大士便叫它搬进农民家中去住,并赐了它一口坚硬的金牙,使它能咬破东西寻食物。从此老鼠就到处为害了。其实,稻谷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从野生原稻培育出来的,精收细打,颗粒归仓是做得对的,饲老鼠是不应该的,但这毕竟是千百年来的民间传说而已。

三、扫墓冬节潮属有上坟扫墓的习俗。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节和冬节,谓之“挂春纸”和“挂冬纸”。一般情况下,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挂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挂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挂冬纸”,原因是冬节气候较为干燥,与暮春莺飞草长、常有纷纷细雨的清明不同,道路易行,也便于上山野餐。冬节扫墓的祭品,普通是五牲或三牲,添以鲜蚶、柑橘等物及品。鲜蚶是必要的,意谓取其吉利的意义。拜墓之时,还须拜墓旁的土地爷,即所谓后土之神。祭拜仪式过后,人们就在墓前聚餐。野外的聚餐轻松又热闹,儿童嬉闹,长者举杯闲谈,山野间荡漾着家族的融洽与和谐。祭品中那盘鲜蚶一定要吃完,并把蚶壳撒在墓堆上。潮人把蚶壳称为“蚶壳钱”,撒在坟头,是将它作为冥钱之用。另外,祭品盘中的大鱼,全尾或截分两段的,照例是留给办理饮酌者的家属。所以成为规例,野餐时什么人都不许吃它。如果你不明规例,错吃了,人们会怪你不晓情理。

四、占卜潮人过冬节,还常伴有占卜活动。有以冬至晴雨,预卜年关阴晴的,如民谚说:“冬节乌,年夜酥;冬节红,年夜(湿)。”意思是说,冬节如果有太阳,过年夜就要下雨;反之,则过年夜就天气很好。因冬至无定日,有人也以此推算冬天寒冻的时间,说“冬节在月头,寒冻年夜交;冬至在月中,无冻又无霜;冬节在月尾,寒冻正、二月。”这些民谚,其真实性如何,是需要科学工作者来回答的。另外,也有人用冬节丸来占卜生男或生女。如果这一年有人家娶新媳妇,那么在天亮时祭拜完井神之后,往井里投进一粒汤丸。然后让新娶妇急忙打水,如果能够将这汤丸打上来,那么则预兆生男孩。有人则将放在筛里的汤丸每次取出两粒,一直取到最后,如果剩下一粒,则预兆生男孩。

过冬至节的习俗作文

腊八节,俗称“腊八”,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后来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

1、腊八粥。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佛粥,民间传说来自天竺。中国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将麦仁、薏米、小米、糯米、红米、荞麦、芝麻、红枣、枸杞、葡萄干、桂圆、花生、核桃、杏仁、栗子食材豆类、米类、蜜饯坚果类分开放,清洗干净。在豆类中加入清水,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浸泡一夜,没有时间的话可以浸泡4个小时。继续在米类中加入清水。有时间可以浸泡半天,没有时间可以浸泡2小时。先将豆类放入锅中,煮20分钟左右,再倒入浸泡好的米类,熬煮45分钟左右。待粥微微浓稠时放入蜜枣,继续熬煮片刻即可离火。放入冰糖,即可实用。

2、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腊八前后,用小黄豆做成豆腐,中间挖洞放入食盐,在温和太阳下烤晒而成,使盐分慢慢吸收。

3、腊八面。

我国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做腊八面前一天下午就得炒好臊子、和好面。做臊子时,先把新鲜的猪肉或羊肉切成肉丁,再把豆腐、白萝卜、红萝卜、大葱等蔬菜切成丁;把肉丁放进热油锅炒到快熟时加入蔬菜丁,炒好后盛出备用;将和好的面擀成薄片、再切成菱形长条;锅里水烧开后,先把洗泡过的黄豆、小米、粉条、木耳、黄花菜等下入,煮至快熟时,下入面,最后再把准备好的肉臊子调进去,加入盐、花椒等调料,这样,一锅香喷喷的腊八面就做好啦。

4、粘火勺。

俗话说腊八天里太冷了,会冻掉下巴,因此要吃一些粘性大的食品把下巴粘住。粘火勺就是一项北方传统的腊八节食物,腊八这天一次烙上数百个,烙好后,放仓房大缸中以雪冻之,食用时,取出放锅中馏一下即可。粘火勺以糯米粉为原料,添加大米粉中和粘性,锅中大火熬烂红小豆或是烘熟的芝麻作为馅料。糯米粉揉成面团,中间填入甜甜的红豆沙馅,压成小厚饼,上锅烙熟。出锅后咬上一口,外皮酥脆粘牙,内馅香甜软糯,个头又小巧精致,像极了中国版的铜锣烧。

5、煮“五豆”

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雀儿头”,麻雀头痛,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

6、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华北一带的习俗,从腊八前后开始泡制,7到10天就变成湛青翠绿的颜色了。腊八蒜的制作也挺简单的,挑紫皮的最好,蒜瓣小泡得透,泡出的蒜脆香;普通蒜头虽说个头大,但泡出来发紫口感不脆。紫皮蒜去皮后浸入米醋,装入小坛子封严。米醋色淡,泡过的蒜色泽如初,橙黄翠绿,口感酸辣适度,香气浓而微甜。蒜辣和醋酸的香味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腊八蒜是过年家常菜的健康作料,不论是炒杂菌、炒藕,还是炒肥肠、炒牛肉,都为菜色增添了一抹碧绿。

7、腊八豆。

腊八豆已有数百年历史,民间多在每年立冬后开始腌制,至腊月八日后食用,故称之为“腊八豆”。其成品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且异常鲜美,因而很受人们的喜爱。腊八豆做法有点复杂:将黄豆洗净,并撇除空皮残粒,用凉水泡胀,捞出,加水下锅(煮水要盖过黄豆一寸),先用大火煮熟后,再用小火煮烂,煮至用手一挤就成泥状即可。再把豆从水中捞出(煮豆水中放点盐,保存备用),摊凉放在布袋内,再把布袋放在筐或其它容器里,四周用稻草或棉絮围上保温,放在20摄氏度左右的地方。约2-3天后,黄豆发烫,取出摊凉;然后装在钵子里,加入原来的煮豆水;再加配料,按每斤黄豆加食盐50克,花椒2钱,辣椒粉5钱,也可适量加入生姜,一起拌匀;拌时如咸味不够,可以添加些食盐,另加点酒,以增加香味。最后把拌匀的黄豆装入坛内,封严坛口,10天后即可取食。

8、腊八饭。

宁夏、河南等地的习俗是吃腊八饭。宁夏腊八节做腊八饭一般用各种豆类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河南的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过冬至节的习俗作文

提到腊八节,就不得不说腊八粥。相传,腊八粥来自印度,是一种宗教节日食品。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本是印度北部迦吡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名字叫悉达多。他当时看到众生受到生老病死的痛苦折磨,就决心出家修道,寻求解决生死烦恼的方法。在他修苦行期间,因为每天只吃一麻一米,所以瘦骨嶙峋,好似枯木一般。有一位牧女把自己的午餐拿出来布施给悉达多太子,悉达多太子才恢复了元气。后在菩提树下静坐悟道成佛,人们为了纪念佛祖成道,就效仿牧女献乳糜的传说,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为“八宝粥”。

二、悼念民工的传说。

传说秦始皇在修长城时,民工常年吃住在工地,吃饭问题还要自己解决,让家人送饭吃。有的人家因为贫穷或者遥远,粮食就不能及时送到。有一年腊月初八,民工们断了粮,大家就开始翻腾粮袋,把收集到的豆子、米等各种粮食都汇集到一起,熬了一锅粥吃了,但最终还是都饿死了。为了纪念这些民工,人们每到腊八的时候,就吃“腊八粥”。

三、宝娃悔过的传说。

传说有个人叫宝娃,好吃懒做,生活奢侈,不久就把父母留下的家产糟蹋光了。到了腊月初八,别人都开始准备年货,他家却一贫如洗,看着满面泪水的媳妇,宝娃羞愧难当。乡亲们知道后,就东家一碗米,西家一碗豆,送来了各种粮食、蔬菜。宝娃媳妇将这些粮食蔬菜合到一起,熬了一锅粥,解决眼前的困难。从此以后,宝娃不仅勤奋劳动,而且生活节俭,很快就富裕起来了。为了让宝娃记住这个教训,宝娃媳妇每到腊八这天,就熬腊八粥。人们为了用这个故事教育子女,也在这天吃腊八粥,渐渐形成了风俗习惯。

四、朱元璋吃粥的传说。

相传朱元璋当年在牢房里受苦时,又冷又饿,朱元璋就从监牢的老鼠洞里刨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谷物粮食,他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为这天是腊月初八,所以朱元璋就美其名曰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就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吃过的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

五、纪念岳飞的传说。

相传南宋年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当时正值数九寒冬,因粮草不足,岳家军挨饿受冻。老百姓们知道后,都相继送些粥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后,大胜而归。这天正是腊月初八,岳飞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就以杂粮豆果煮粥,后来便约定俗成,沿用至今。

过冬至

星期三的早上一起床,爸爸就对我说:“今天晚上去奶奶家吃饺子,今天是冬至,要吃饺子。”我心里很奇怪,没听说过这个节日呀,我就问爸爸,爸爸说:“冬至是一个节气,是一年中白天最短,晚上最长的一天。也是最冷的时候到了。”“哦,原来是这样,”我好象明白了。

下午放学,我就来到奶奶家。晚上爸爸、妈妈、叔叔、婶婶都回来了。奶奶包了好多的饺子,有我最爱吃的白菜馅的,还有韭菜鸡蛋的。我们一家人为这一盘盘热腾腾的饺子,有说有笑的可高兴了,爸爸给我讲了冬至吃饺子的来历,我听了好像是人们为了纪念古代医学家,它在冬至这天为了救治贫苦的百姓,把一些食物做成饺子的形状,给百姓们吃。后来人们也在冬至这一天包饺子来怀念他。

今天,我不仅吃了美味可口的饺子,也让我知道了冬至吃饺子的由来,真有意义啊!

冬至作文过冬至

圣诞节快要到了,各公司都在开始策划圣诞节晚会了,作为公司的圣诞晚会,既要讲求排场,又要讲求经济实用,这也是策划公司圣诞晚会头疼的地方,下面应届毕业生网就为大家策划了一个简单的公司圣诞晚会,希望可以给你些许帮助。

在这个文化碰撞剧烈的时代,圣诞节作为一个彻底的洋玩意儿已经开始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生活里扎了根,圣诞节成为亲人、友人相互祝福的美好时刻。××××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特组织圣诞联欢活动,让全体员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感受到和谐、友爱的企业文化氛围。

一、事项说明:

1、活动主题:“激情之夜圣诞狂欢”全员大互动;。

2、活动时间:12月24日20:00—24:00;。

3、活动地点:公司篮球场;。

4、活动形式:歌舞晚会、集体游戏及平安夜祈福;。

二、活动内容:

1、情侣最佳拍档(情侣站报纸)。

主题:爱情的智慧魔力。

所获奖项:最聪明爱情奖。

2、合作猜字游戏。

主题:心有灵犀一点通。

所获奖项:最灵犀情人奖。

组织方式:随机抽取或者自愿报名四对情侣,一人背对字板,一人面对字板,面对。

字板者用动作表演字板所示,也可以用语言提示,但在提示语言中若涉及到具体的字板所展示的图片或文字,则视为违规;背对字板者说出字板所示内容,时间3分钟,说出正确的最多的为胜者。本比赛分为四轮,获胜者获得最灵犀情人奖。

3、平安是福。

主题:身无彩凤双飞翼。

所获奖项:最佳拍档奖。

组织方式:随机抽取或者自愿报名四对男女生,面向而立,左手放在背后,右手手持一个苹果,男生喂女生吃,女生喂男生吃,前提条件是双方的左手都不能动,看哪一组吃得最快,吃的最快的一组获胜。获胜者获得最佳拍档奖。

4、平安夜祈福礼物互派送。

主题:“缘”来是你—情系礼物一线牵。

所获奖项:最神秘礼物奖。

组织方式:凡是公司在职员工均可参加,参加者需准备一份包装好的精美圣诞礼物(礼物价值不少于10元),可在礼物内写上祝福话语和联系方式,然后将礼物放置在c栋舍管处并进行登记(登记时请注明圣诞节自己的班别),自通告发布之日起至12月24日17:00截止登记,届时圣诞老人会将礼物按男女分成两大类,并以抽签的方式派发礼物(男女礼物置换),“缘”来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可当场描述送你礼物的他(她)的形象,回答最接近或礼物最精美者获奖,让你和他(她)认识后接下来就你俩自由发挥啦!

5、鸿运当头签牵玉手。

6、吉它及舞蹈表演。

7、圣诞礼物大派送。

组织方式:选取后勤2名员工穿上圣诞老人服扮演圣诞老人,在圣诞节夜派送礼物。如公司有人上夜班可趁夜班员工下班之机派送(平时公司搞活动因为上班的缘故夜班无机会参加,在厂区外下班的路上给他们一个意外的惊喜)。

三、费用预算:

项目金额/元备注。

圣诞节装饰品1800含公司大堂、写字楼圣诞树、花、画等。

节目所需道具500如苹果、饮料、圣诞帽、小服饰等。

表演人员礼物30030份*10元/份。

歌舞厅舞台装饰品300小彩旗、小彩灯及彩气球等。

互动节目奖项20050元一节目(共4个小节目)。

观众参与小礼品500100份*5元/份。

圣诞老人派发小礼品500糖果、小饰物、生活用品等合计4100。

四、工作人员安排(略)。

过冬至

今天是冬至可是一家人团聚的节日。

傍晚爸妈都在烧香包,饺子。只有我纳闷。我问妈妈我有事干吗。妈妈说你去买东西吧。我走啊走啊商店都关门了。我回来说妈妈商店关门了。妈妈说傻孩子冬至当然关门啦。然后我们就烧香。到了精彩的时候了就是吃饭了。就连楼上的叔叔都来我家吃饭我家可有奖了。吃完许多人说;我家的冬至可幸福了。我们就上楼上聊天。我看见一颗星星很亮很亮就像我们一家人一样幸福,安康。回去睡觉了我在梦里有无数个冬至,都是美好的。

三年级:宋官乘。

冬至作文过冬至

过冬至。

今天是冬至,我和爷爷、奶奶一起搓汤圆,先烧开水,再把烧完的开水倒进装水的碗里,然后等到开水微凉,再把水倒进装糯米粉碗里,最后搓成圆形就可以开煮了,一碗碗香喷喷的汤圆看了就流口水。

刚一出锅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到餐桌旁大口大口地吃起汤圆来,一碗又一碗把我的小肚皮都吃得圆滚滚的,我撑着大大的肚皮坐在沙发上感叹到:“汤圆真好吃呀!吃了汤圆我又长了一岁了。”

过冬至。

开始搓啦,妈妈掰了一小块放在手掌上轻柔地搓起来,我也学着她的样掰了一点放在手掌上,双掌合上使劲地搓呀搓。唉呀!怎么软软地米粉团会碎成一块一块地呢?你瞧,妈妈搓的小汤圆又圆又光滑,别提有多可爱了,看得我直着急。这时妈妈对我说:“你用力要均匀,慢慢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学着妈妈轻柔地搓起来,嘿!这下成功啦!看来搓汤圆还有诀窍呢!我们一鼓作气,继续搓着。不一会儿就搓了两盘。我看着那珍珠似的汤圆,馋得垂涎三尺。问妈妈能不能煮一盘给我吃,妈妈说:“好啊!”妈妈把水烧开,再把汤圆放进锅里,一个个小汤圆一齐贴在锅低,不知它们为什么和锅底这么亲热。妈妈把锅盖盖上,一会儿直冒热气,妈妈忙掀开锅盖,呀!一颗颗小汤圆像一粒粒洁白晶莹的珍珠在水里上下翻滚追逐嬉戏。妈妈把汤圆装进碗里,泡上花生磨成的粉,软滑细腻,可好吃啦。几分钟我们就把一盘汤圆给吃完了,就像秋风扫落叶。

汤圆可真是我的最爱。

过冬至。

很小的时候每逢冬至这一天奶奶都会告诉我冬至要吃饺子,不吃饺子耳朵就会冻掉。为了我的耳朵我都会大口大口吃饺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从书中得知冬至不吃饺子耳朵也不会冻掉。

其实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可是一个大节气,倍受人们的重视。冬至要吃美食是人们过节的传统习惯,中国大地冬至的食俗南北不同。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吃饺子、南方盛行吃汤圆。不论吃什么都是人们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饺子是我们家必不可少的节日饭。我们全家聚在一块,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心里都美滋滋的。每到这时奶奶总会对我说:“多吃点,吃的肚子滚溜溜的,吃饱了晚上才会做个好梦哦!”虽然冬至夜三九严寒外面寒气彻骨,但是我家里却温暖如春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可惜今年爸爸却独自一人在外地出差,冬至夜不能回来。我更想念他了。

听奶奶说:冬至是传统四大节之一,冬至开始数九,是个严寒的节气;“冬至―阳生”,从此阳气上升,又是个带来希望的节日。在我们老家西北一个小山村,过冬至,人们要吃包子。因为那里有句老话:冬至节,秃子头上冻出血。人们吃了包子,就“包”住了“头”,也“包”住了来年的希望。奶奶至今还保留着这个习俗。

去年冬至,奶奶一大早就发好面,准备好羊肉胡萝卜馅。一听说包包子,我急忙洗了手,跑到案板边,拿过奶奶压好的面皮,开始学包包子。奶奶边包边教我:“左手心放面皮,右手舀馅放在面皮上。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边皮,中指沿着边儿往回拉,边拉边捏,最后捏到一起拧个小辫就行”。我一听,难,得有点技术。奶奶说:“不怕,一学就会。”她握住我的右手,分开手指,在面皮上练习“边拉边捏”,看着面皮的圆边在我手下一点点收拢,也很好玩。奶奶教我做了两个,第三个我坚持要自己来,开头我小心慢慢捏,不算顺利,快要捏好了,我心里高兴,想一下捏住,可是馅都捏到了边上,拉回的面捏不住倒粘在手指上。我有点发急,使劲一捏,不想倒把皮捏破了,馅也漏了。奶奶一看说:“不要急,最困难的`时候就是快成功的时候。你这是面边上粘了菜汁就捏不住;手湿了就粘面了。”我长吸一口气,擦干手,重新拿过一面皮,按部就班操作,终于成功了。那包子歪着小辫坐在箅子上,我左看右看,多像淘气的小娃娃!我大喊:“耶,我捏了个胖娃娃!”大家都笑了。吃饭了,奶奶端上热气腾腾的包子,我心里美滋滋的,这包子也有我一份功劳啊!

今年的冬至又到了,想起第一次包包子的经历。我就想起了奶奶的话:最困难的时候就是快成功的时候。就像冬至最寒冷的时候过去了,那温暖的日子也就开始了。

过冬至。

今天是冬至,一放学,我就三步并作两步飞奔到家里。我看见妈妈和阿姨正在火锅旁边撮汤圆,我也过去帮忙撮。汤圆撮好了,妈妈把撮好的汤圆到进锅里炸。过了一会儿,一盘香酥可口的“空心炸汤圆”就“新鲜出炉”了。我一闻到汤圆那香喷喷的味道就垂涎三尺,立刻夹了一粒放进嘴里。突然,我“哇”地叫了一声。

“怎么了?”妈妈连忙问道。我伸出烫得发红的舌头给妈妈看,妈妈才明白过来,心疼地说:“小心点,别再烫着了!”

晚上,在温柔的月光下,我们一家人坐在阳台上聊天、讲着笑话,齐乐融融……。

来源:

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冬至习俗

“病从口入”这几个字说的恰到好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在饮食上不注意的话,有些疾病也会因为我们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而找上我们。冬至以后气温变的更低,使我们感觉更加寒冷,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适合吃一些可以让身体暖和的食物,比如羊肉、狗肉等一些温和的食物。冬至时节气候干燥,如果经常吃一些比较容易让我们上火的食物肯定是不可以的,辣椒虽然吃了可以使身体暖和,但是也不适合多吃,多吃的话使身体上火更容易产生疾病,所以无论食用任何食物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决定。

说到坚果大家一定会想到很多种,瓜子花生这两种比较普遍经常吃的我们就不多说了。我们要经常吃些核桃、栗子、松子、榛子这样的坚果,这样的坚果营养价值更高,就连孕妇在怀宝宝的时候都是要吃这些坚果好让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补充每天身体所需的养分,无论是胎儿还是小孩子经常吃这些坚果可以使他们更聪明。所以就连孕妇都可以经常食用的食物,我们在这个适合滋补的`节气里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些坚果呢。

冬至的时候我们北方的家家户户已经开始供暖了,而且已经供暖一段时间了,即使是在农村各家各户也已经烧了热热的暖气或者炉子来保暖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把温度调的高我们就不会冷,但是我们也不能做到一个冬天都不出屋吧。所以我们在室内的时候空调、暖气的温度不要调的太高,不能和室外的温度相差太多,那样如果我们外出的话很容易感冒。

冬至以后的天气也是“喜怒无常”所以晴好的天气对于冬至来说应该是难得的,所以在晴好的天气里我们要经常晒晒太阳,这样不仅可以使身体暖和,小孩子经常晒太阳的话还可以补钙。所以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子在天气晴好的时候都需要在太阳底下晒晒太阳,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用热水泡脚相信在冬天几乎每个人都在做这样的事情,俗话说“寒从脚下生”所以我们的脚部要着重的注意保暖措施,冬至以后发生冻脚的朋友会更多,如果是骑车上班的朋友更要做到每晚用热水泡脚,不仅可以促进脚部血液循环,每天泡泡脚也可以减少冻脚的发生。

冬至作文过冬至

冬至是24个节气中最为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也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夜晚时间最长的一天,从这天开始天气会越来越寒冷了,而且爸爸告诉我,冬至要吃饺子,不吃饺子会冻掉半个耳朵。

冬至的下午,我们也准备吃饺子,妈妈和面,爸爸洗韭菜准备饺子馅,经过一番忙碌,饺子的材料准备好了,妈妈拿起面团左揉揉右揉揉,像是给面团按摩一样,妈妈分我了一半面团,我和妈妈把面团搓成像小蛇一样的长,然后拿刀把长长的面团切成圆柱形的面团,再把圆柱形的面团压扁,右手拿小擀杖,左手拿压扁的面团,轻轻地擀,刚开始不熟练,擀出来的饺子皮七形八状的,经过多次练习,妈妈夸我擀的很帮,不一会就擀了很多个圆圆的饺子皮,圆圆的饺子皮祝福着家人团团圆圆,接下来我该跟妈妈学包饺子了,妈妈说:“要左手拿皮,右手放馅”,我也这样做,然后对折两手一捏,一个饺子就了,一会儿一个一个都诞生了,有的对我微笑,有的愁眉苦脸,各种表情都有,水烧开了,下入活波可爱的饺子,一会香喷喷的饺子就端上桌了。

今年的冬至我学习了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也学习了怎样包饺子,在饺子制作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很多事情看着简单,做起来难,以后要认真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冬至习俗

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孩子们最盼吃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来都要问天亮了吗?然而天好像要与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节夜,啰啰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

客家人冬至节气吃酿酒。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为了这一天,客家主妇常挑个吉祥的日子,专门到集市添置酿酒的`器具,把陈年的酒坛搬到溪流中,用黄黄的细沙洗去污物,再让清凉的泉水反复冲洗,最后置放在阴凉处风干。

四川冬至吃羊肉汤。

在四川却是冬至吃羊肉汤,羊肉是冬日可谓冬日滋补之首,专家指出,吃羊肉既能御风寒,又可补身体,对一般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虚寒哮喘、肾亏阳痿、腹部冷痛、体虚怕冷、腰膝酸软、面黄肌瘦、气血两亏、病后。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

吃年糕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广东人冬至吃烧腊。

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些腊肉腊肠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

湖南冬至吃赤豆糯米饭。

湖南湖北一带,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饭。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于产妇滋补产后造成的身体虚弱,有利于增加乳汁,哺乳婴儿。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冬至习俗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那么冬至有哪些习俗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冬至习俗,希望能够帮到您!

冬至一到,开始数"九"。在古代,入九以后,文人墨客喜欢搞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饺子,相传是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叫其弟子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个好兆头。

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在闽南地区,当地人会在冬至享用姜母鸭。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补。

冬藏要藏阳气!冬天阳气藏得好,春阳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节,要学会“躲”才能养护好体内微弱的阳气。

冬至正值岁末年初,很快就会迎来元旦,此节气期间多有聚会,切记不要暴饮暴食。因为此时,阳气最弱,无法帮助身体运化过多的食物。

冬至时节,人体的阳气太弱,所以身体的抵抗力也较差,这时要躲着寒凉,外出时一定要戴围巾,捂好背、腹和足底,避免风寒的侵袭,才能不感冒生病。

在人体阳气虚弱时,宜养精蓄锐,切不可过思邪淫伤身。

中医认为,大量排汗同时也会耗费大量精气。冬季应顺应天时,注意养藏,安静休养,不宜剧烈运动,大量出汗。

冬季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躲去是非,就能避免因情绪激动引起的突发疾病。

万物生长靠太阳,尤其是在冬天!想要补充人体的阳气,最简单的方法是——晒太阳!但需要注意的是,能有效补阳的方式是晒背部。

因为背部是人体督脉所在,中医认为督脉是人体的阳经,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

方法:可以在中午找一个向阳的窗边晒晒后背,全身都会很温暖。

搓后腰养阳气。腰眼为经外奇穴,位于人体腰部第四腰椎棘突左右3—4寸的凹陷处。

用手掌搓腰眼和尾闾,不仅可以疏通经脉、强壮腰骨,还能起到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的作用,且男女都适用。

冬季养生饮食不宜过咸,过咸会伤肾,损伤阳气。此外,饮食上还要注意不可过食辛辣刺激之物。

冬季进补可食用羊肉、牛肉等温热的食物防“三九寒冷”。但不可过食,过食易上火。

此外,冬至时节,天气寒冷干燥,导致鼻咽干燥、皮肤缺水,易上火,别忘补充津液,可食用荸荠、藕、萝卜、白菜、猕猴桃、柚子、桔子等滋阴去燥的食物。

冬至艾灸督脉:大椎、肾俞、脾俞。

冬至艾灸任脉:太溪、关元、神阙、中脘。

冬至是阴阳二气自然转化的时候,在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肚脐(神阙穴)最能激发身体阳气!

方法: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

功效:调整阴阳平衡,调和气血,增强免疫力,益寿延年。

过冬至作文

冬至是个团圆的.节日,俗话说得好,冬至大如年就是说冬至能够和过年比较,冬至夜是一年当中晚上最长的一夜,民间传说:有钱人吃一晚上,没钱人冻一晚上。

今日晚上我去外婆家过冬至夜,品尝了象征团圆的汤圆,还有爷爷买来的冬酿酒,上头飘着朵朵桂花香。

今日真是其乐无穷呀!

日月如梭,转眼间我盼望的冬至夜最之后临了。

今日爷爷奶奶准备的食物和平常不一样,全是美味佳肴。应对着这一道道的美食,我不禁口水直流。还没开饭时,我的肚子一向在打鼓,好象在说:我快等不及了!我们在吃饭时,喝了许多冬酿酒。冬酿酒不象白酒那样浓,它入口香甜,还有股淡淡的桂花香味。饭后,我们的肚子都象个大皮球。

啊!冬至,你让我怎样也忘不了!

光阴似水,转眼间我盼望已久的冬至夜已经到来,我们一家人坐在桌子旁,享受着丰盛的美味佳肴。

应对着一道道的美食,让我不得不垂涎三尺。一个火锅里有鱼有羊,让这个火锅变得香味四溢,夹一口鲜嫩的鱼肉,喝一口美味的鱼汤,一家人坐在餐桌旁,一边吃一边聊聊天,整个家里都是我们的欢声笑语。在冬至夜,我们虽然已经吃了八分饱,但还是免不了一顿夜宵,我们煮了午时刚包的饺子,煮好后,立刻开始,最终一大锅饺子被吃的一尘不染。

冬至夜,是吃货的节日;是团聚的节日;也是欢乐的节日。

冬至作文过冬至

昨天,是冬至,冬至我是这样过的:

那天,早上起来,妈妈就把唯一三个剩余的手抓饼给我、爸爸和她自己,吃完后,爸爸就去买冬酿酒和卤菜了。买完卤菜,吃完中饭。开始吃晚饭,晚饭前,爸爸特意给我用微波炉转了一碗冬酿酒,放在桌上。哇!冬酿酒里有桂花,香气扑鼻,冬酿酒色泽金黄,我尝了一口,啊!甜甜的。我迫不及待地就把一碗冬酿酒,咕噜咕噜,喝下肚了。简直是人间美味,让人喝了再想喝。忽然,我闻到一股香气,一看,原来是香喷喷的'卤菜端上桌了。我马上开始动筷,开始大吃起来了。

冬至夜的晚饭真好吃!

冬至习俗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1、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2、南方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饺子。

3、狗肉羊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流传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4、红豆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5、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6、苏州冬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7、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产最为出名,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