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周永开同志先进事迹心得感悟(汇总18篇)

小编:雁落霞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

党员周永开同志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近日,《中央新闻》播报了91岁的老党员、离休干部周永开同志不忘初心、坚守使命的事迹,让人敬佩,周永开同志离休后,把经历投向花萼山,带领老百姓探索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子。他不拍苦、不怕累,一直坚守植树造林,为人民谋幸福,新时代的我们要像周永开同志那样,做一个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理想信念做起,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它不仅代表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也表明了共产党人所从事的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是值得为之奋斗和引以自豪的理想。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就必须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心里装着人民,时刻为人民服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不懈奋斗做起,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国家,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落后就要挨打,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屈辱,前扑后继,用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作为党的接班人,我们要以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己任,志强不息、勤勤恳恳、不懈奋斗,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努力发挥带头模范作用,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执着坚守做起坚守执着,是用实际行动在践行初心,91岁高龄的周永开同志,一直坚守着当年的初心,植树造林,保护森林,他的执着坚守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

周永开同志,是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的缩影,用自己的付出践行“为人民服务”。我们的民族、国家需要这种力量,我们将把这种力量传承下去,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党员周永开同志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近段时间,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中共党员、四川达州市离休干部周永开的感人事迹在全川上下广为流传,热度持续发酵。先进人物有很多,在信息大的年代,能让人记住他的名字,认同他的作为,背后必然有着不同寻常却又直叩人心的精神力量。信仰如海,74年初心不改,无论时光荏苒、山河变迁、风雨险阻,周永开始终信念坚定、执着追求,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学习周永开,不仅要学习他的处事原则、应对方式,更应追本溯源、刨根问底,学会处理好“四对关系”。

处理好“鱼”与“水”的关系。水干则鱼死,水活则鱼跃。周永开对党群关系有着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你给群众一碗水,群众就还你一桶蜜,这就是我们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任巴中县委副书记期间,为了群众生活燃料极度缺乏的难题,他跑遍巴中县上百个村落,穿烂10多双草鞋,走村串户发动群众栽种巴茅作为燃料。正是在调研走访中,升华了与老百姓的情谊,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草鞋书记”。周永开讲,“那时生活困难,干部到村里,老百姓在河里捞到鱼,都舍不得自己吃,但却舍得喊我们吃。”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将心比心,干群关系才会牢固。

处理好“短”和“长”的关系。共产党员都是特殊材料制成的。特殊材料体现在特殊信仰和责任上。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入党是一阵子,做党员是一辈子,随着时间的推移,纵然岗位有变化、环境在变化,可能退休、离职,但仍应时时处处提醒自己“第一身份”是党员,正如周永开说的那样,“共产党员只能退职,不能退休”,1991年,尽管周永开退休,但他抱着“再为老百姓做点事”的愿望,在万源市花萼山植树护林、默默耕耘,秉持着“要把绿色还给大山”的强烈信念,苦口婆心、挨家挨户宣传,最终为子孙后代留住了绿水青山,同时帮助解决了生计问题。

处理好“小”与“大”的关系。点滴汇聚,终成江海。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每个人都向善向美,献出爱心,我们的身边会变得更加美好。周永开一直惦记着贫困家庭学生,定向培养着品学兼优的学子。他拿出退休金将龙王塘小学修葺一新,每年学校都会收到他的资助金。在周永开看来,“人穷,但志不能穷”“我帮助他,直到我死”,尽管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捐资助学绝不只是做好事,也不是一件小事,“这是培养我们事业接班人的大事”,正是这份坚守与执着,将爱心传递下去,让社会充满了正能量。

处理好“苦”与“乐”的关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尽管退休前担任着原达县地委纪委书记这一要职,但他以身作则,从不为家人谋私利。周永开现在仍住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分配的住房里,屋内陈设简陋,家中最多的是书。,根据资历和职级本可以第一个选集资建房,他却选择了放弃,把机会留给了年轻同志。为了培育良好家风,他设立了“家魂奖”,每年初都会把家人召集起来开会,奖优罚差,每年底还会打总结,让家人总结一下“你今年为群众做了几件好事?”良好的家风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看似生活清苦,但周老却乐在其中,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传承了下去。

学习全国共产党员周永开同志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四川达州。一排斑嘴鸭,掠过天际。每年春夏,它们离开南亚次大陆,飞越喜马拉雅山,在四川境内停留。斑嘴鸭羽翼之下,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层峦叠嶂、绿树葱茏,呈现一派盎然生机——一位老纪检监察干部种下的“清风林”和整片森林融为一体,共同守护着长江上游重要的水系。

这位老人叫周永开,今年91岁。曾任达县地区纪委书记的他,离休后28年不改为民本色,在花萼山带领乡亲们植树护林。

7月4日,有着74年党龄的周永开,站在达州市纪委监委小礼堂鲜红的党旗下,再次举起右手,与百名纪检监察干部一起重温入党誓词。岁月深刻的鱼尾纹下,是老人激动的泪花和坚定的目光。在建党98周年前夕,周永开拿出节俭下来的10万元退休工资,郑重向党组织交了一笔党费。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忠诚——青山常在,初心不改,信仰永存。

“虽然得罪少数人,但让党和人民满意就行了”

1945年初秋,黎明前的夜幕下,现巴中市巴州区奇章中学后山。

在川北地下党负责人之一王朴庵领誓下,17岁的周永开握指成拳,郑重宣誓。特殊环境下,尽管宣誓者刻意压低了声音,但那澎湃着的激情萦绕在周永开的日后岁月。“那个场景始终就在眼前。党旗真红!感觉血液都要燃烧起来。”

“要做群众的模范”,这个朴素的初心让周永开无论在逆境还是顺境,都能坦然面对,信念不变。

上世纪50年代末,滥砍滥伐造成原巴中县群众生活燃料极度缺乏。县委决定大栽生长期短的巴茅草作燃料,由时任县委副书记周永开负责落实。

到各乡发动群众,走的都是土路,下雨天只有穿草鞋才不会滑倒。周永开跑遍原巴中县大小上百个村落,穿烂10多双草鞋。当农家护院的狗见到他都不叫时,巴中群众最大的困难解决了。“因为田坎跑得多,老百姓都喊我‘草鞋书记’,哈哈……”回忆起和群众在一起的往事,周永开开怀大笑。

“那时生活困难,老百姓在河里捞到鱼,舍不得自己吃,却要喊我们吃。”周永开说,“你给群众一碗水,他们还你一桶蜜,这就是我们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1984年,时任达县地区纪委书记的周永开主办了轰动全国的要案“扳倒李作乾”。“李作乾是原达县地区罐头厂厂长,头顶光环无数,从中央到省、地、县拿的奖状有50多张。”周永开回忆说,“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人却丧失党性原则,违法乱纪。”

收到群众举报后,原达县地委成立调查组进驻罐头厂,周永开任组长。“‘保护伞’天天来阻拦。我们顶着压力把案情查清后,在对李作乾的处理上又出现分歧。”周永开回忆,在为案情召开的多次党委会上,他拿出确凿证据,证明李作乾不仅违纪更涉嫌违法。“后来,李作乾被逮捕法办,罐头厂放了3天鞭炮。”

“当纪委书记是党交给我的光荣任务,这个任务很考验人。”周永开看得很透,“虽然得罪少数人,但让大多数人满意,让党和人民满意,就行了。”

离休后,周永开家住达州,但每年都要到机关、乡下,到村委会、学校讲授党课。“一两个小时不歇气,语言活泼生动,几乎没一句重复的话,大家都听得来劲。”化成小学校长邓多清说。

“共产党员只能退职,不能退休,要把绿色还给大山”

“共产党员只能退职,不能退休。”1991年,周永开从原达县地区纪委书记任上离休。

如何再为老百姓做点事?他把目光投向万源市花萼山。

花萼山是川东北最高峰,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被誉为大巴山动植物基因库。花萼山项家坪村原党支部书记马大得依然记得,1993年11月的一天,大雪封山,晚上11时,海拔2300米的山梁上传来呼喊声,黑夜中5个人艰难跋涉,一人一拐,为首的老者满头雪花。

“那是我首次上山,花了整整一天。”周永开告诉记者,上山前,他想的是能否在山上搞旅游。结果,山里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因为穷,当地人把树砍掉当柴烧,开荒种粮,生态破坏严重。”

“要把绿色还给大山。”周永开植树护林的想法日益强烈。第二年,他花费数万元积蓄购买了一批树苗,在山上租了两间茅草房,带着两位退休干部职工踏上保护花萼山的征程。

1995年初,为了对山上冬季资源再一次摸底,他带着一名向导徒步穿越花萼山,途经国家梁、小窝凼等险要之地,不小心深陷在积雪中动弹不得,被发现送医后经过紧急抢救才苏醒过来。

“我找拐杖准备下床时,感觉杖底与以前不一样,提起一看,多了一颗防滑铁钉。”谈起这件事,周永开依然激动,“那些年,我的19根拐杖上都有老百姓悄悄钉上的防滑钉。这是群众对我工作的认可,更是期盼我再上山去!”群众的目光,是周永开不竭的动力。从此,他便常年在山林间穿行,播撒绿色的希望。

“莫砍树,不打猎,为了子孙后代要保护好山林。”周永开走遍花萼山11个乡镇30多个村,苦口婆心宣传。山上条件艰苦,巡山一整天,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山泉,晚上只能睡在垫着棉絮的木板上。虽然时常感冒咳嗽、腰酸背痛,但周永开仍然坚持着。在他的带领下,项能奎等5位村民加入护林行列,成为义务护林员。

20,年近八旬的周永开仍然坚持拄着拐杖上山巡护。“一天清晨,我独自到野外巡护,不小心栽倒在近3米高的石坎下,头部触地动弹不得,连呼救的力气也没有。”周永开说,因为他长期在山上居住,与村民蒋大兵家的大白狗建立了深厚感情,“正是大白狗发现我倒地后不停嚎叫,引起村民警觉,大家才找到了我。”

伤情危重,村民将周永开紧急送医,并转往达州市中心医院救治,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才基本康复。“住院时,他念叨的都是花萼山和山上的人们。”老伴吴应明说,病情稍有好转,他就硬撑着身子又上山了。

周永开的苦心有了回报,保护山林逐渐成为大多数村民的习惯,村民自发造林上百亩,林业部门也在花萼山实施公益林项目500亩,这些山林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清风林”。,花萼山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你们有空了也去看看花萼山,青山绿树,很好。”周永开说,习近平总书记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他影响很大。

“植树护林是为什么?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不能让他们现实利益受损。”堵住一条路,必须为群众开辟新路。“1995年有一阵,周书记三天两头找我们开会,商量调结构发展山木药材。”时任官渡镇项家坪村文书的项尔方回忆。

花萼山的野生萼贝品质一流,能否人工种植?周永开买来萼贝种子,找到村民李如银,“老李,你先试种。我联系了陕西一家中药材种植基地,你去学,费用不用操心。”

几年后,初见成效。当听说小小一颗萼贝能卖近10元,周永开有了信心,“要帮村民把萼贝发展成挂帅的药材。”如今的项家坪村,成立了川陕萼贝专业合作社,萼贝年产值数百万元。

7月4日,记者登上花萼山,绿意盎然,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太阳落坡石山阴咯,石山凉水就冷浸浸咯……”尽管年事渐高,周永开上山的次数少了。但在村民记忆里,周永开察看药苗园后哼着当地山歌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做人要像腊梅,把清香留在天地间”

在花萼山守山护林的岁月里,看到特别困难的家庭,周永开经常自己掏钱接济,早已数不清次数。每次上山前,他还要动员亲戚朋友为贫困户捐款捐物,然后请人背上山,挨家挨户发送。

在母校巴中市巴州区化成小学、奇章中学,周永开还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现已颁发17届,先后奖励师生近400人、8.9万余元。,他再次捐赠奖学金10万元。

对群众慷慨解囊,对自己却很吝啬。多年来,周永开生活俭朴、省吃俭用,没给老伴买过一件首饰,没给儿女送过一件礼物。家里人都知道,这个看似没有人情味儿的老革命,几乎将他的全部家当用在了他一生追随的革命事业上。

至今,周永开还住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分配的住房里。是仅有的一部小电视和一台挂机空调,才使房间里有了点现代感。屋里最多的是书,老两口从不给自己添置家具。

“其实,爷爷是有机会换房的。”孙女周婧回忆,,市里搞政策性集资建房,“论资历和职级,爷爷可以第一个选,但他说,我退出,年轻同志就有机会。”

几十年来,周永开以身作则,树立优良家风,不为家人谋私利。上世纪80年代,组织部门拟提拔他的老伴吴应明为副县级干部。时任达县地委副书记的周永开得知后,找到地委书记说,“吴应明文化有限,提拔的话,群众有意见,影响党的形象。”

对周永开的严格治家深有体会的孙女周婧介绍说:“每到年终,爷爷都要问我,‘你今年为群众做了几件好事?’”

“每年初,周永开都要把家人召集起来开会,作总结表彰。”市纪委退休干部杨祚德同周永开在一个退休支部,他告诉记者,“周永开在会上提要求讲纪律,表现好的,颁奖,这个奖叫‘家魂奖’。”

如今,周永开还不时梦回花萼山。“那里野生腊梅连片成林,隆冬季节傲霜斗雪,在悬崖、峡谷怒放。”酷爱腊梅的周永开说,“做人要像腊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不以鲜艳的颜色吸引人、讨好人,只愿散发清香,留在天地之间。”

学习全国共产党员周永开同志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一辈子践行初心使命的“花萼愚公”

周永开,男,汉族,四川巴中人,1928年3月出生,1945年8月参加工作,同年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原达县地委副书记,1991年6月离休。

周永开同志是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典范,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他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解放前冒着生命危险从事川北地区党的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全心全意为百姓造福,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用实际行动践行“党是一生的追随”的座右铭。在职期间,他恪尽职守、苦干实干,带领广大群众植树造林;顶着压力查办案件,坚决同腐败行为作斗争。离休后,他积极投身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牵头组建退休干部义务护林队,不遗余力参与万源市花萼山护林造林,推动花萼山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终以旺盛的革命热情践行“人可以离休但共产党员永不会离休”的朴实承诺。他把群众当亲人,多次拿出离休费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先后捐资18.9万余元,连续10余年资助数十名花萼山贫困学生。他自掏腰包为花萼山群众购买中药材种苗,推动成立川陕萼贝专业合作社,带动老区人民规模种植、脱贫致富,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周老革命”。他对自己和家人始终严格要求,主动放弃单位集资建房选房名额,至今仍住在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老家属院,绝大部分家具仍然是上世纪90年代的用品。周永开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把一辈子奉献给了革命老区,奉献给了花萼山,被当地人称颂为“花萼愚公”。

学习全国共产党员周永开同志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7月4日,达州市纪委监委小礼堂。鲜红党旗下,91岁老党员周永开庄严地举起右手,与百名纪检干部一起重温入党誓词。周永开挺直腰身,目光坚定,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

周永开同志用初心践行入党誓词,他咬定目标、咬紧牙关,坚守初心,排除万难,探索出花萼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平凡的故事诠释着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奉献、对人民的责任。新时代下,周永开同志为党员干部指引了正确的人生方向,为新一代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草活一世为装点大地,烘托生机;人活一世为心中信仰,实现价值。周永开同志的退休不褪色,退位不失志,他的先进事迹,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情怀,执着坚守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以忠诚的赤子之心,践行基层干部为民实干担当、勤勉敬业奉献。党员干部要学习周老,无论在我们生命长河的哪个阶段,都要用初心照亮前行之路。

学习全国共产党员周永开同志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社会对他的关注大多集中于7月之后,各大媒体相继到访记录他的人生故事。

连日的阴雨终于在10月16日转暖。达州市通川区政府对面,两个人站在一个门廊口,商量如何布置这里。门廊墙壁刷得雪白。十多天前,这上面贴满开锁、疏通下水道等广告。穿过门廊,是一个颇有些年月的生活区。

楼宇外墙满是岁月斑驳的痕迹,楼梯间里更明显。走上五楼,右边的一户,铁门有些锈迹。

听见敲门声,一个老人打开门。灰色铁门发出嘎吱嘎吱声响。老人穿着深蓝色的夹克,眉眼间净是笑意。

“你们好,我就是周永开。”对于记者的到访,91岁的周永开很高兴,“我希望我做的这点事情,能对社会产生积极作用。”

只要有需要,他就会去做。

与周老的交流,从一个多月前的长途跋涉开始。

9月5日,周永开和老伴很早就起床,收拾行李,穿戴整齐,戴上党徽。他们要去老家——巴中市的化成小学、奇章中学,给老师和学生颁发“共产主义奖学金”。从达州到巴中150公里,对于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而言,并不轻松。

1945年初秋,周永开17岁,在这里读书。彼时,学校的老师很多都是地下党员。在他们的启蒙和指引下,一天他和老师借着月光来到学校后山,面对着巍峨的青山,注视着鲜艳的党旗,悄然且肃穆,庄重又激动。他在川北地下党负责人之一王朴庵领誓下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时不敢大声讲话,但是我觉得我血液都在燃烧,我感觉我从来没有那时那样高兴,我做梦都想加入共产党!”说到入党,周永开的情绪有些激动。因为上了年纪,他的眼角时常潮润,他伸手揉了揉眼睛,手背上的皮肤和眼角一样,松弛,堆满皱褶。

入党后,周永开在巴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长达五年。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周永开曾先后任中共巴中县委书记、达县地委副书记、达县地区纪委书记等职务。

后来,他在这两所学校倡导成立奖学金,每到开学季均到场颁发,讲一堂党课,基本从没缺席。“一两个小时不歇气,语言活泼生动,几乎没一句重复的话,大家都听得来劲。”化成小学校长邓多清说。

对自己的坚持,他又重复了一遍见面时说的话:希望“能对社会产生积极作用”。

与他共事过的同事解释更简单:“他觉得只要有人需要他,他就会去做。”

正是这一朴素的理念,让他在上世纪50年代每天上山下乡,发动老百姓不要滥砍滥伐、用巴茅草作燃料。“下雨天路滑得不得了,只有穿草鞋。天天跑田坎,跑烂了十多双草鞋。”他因此得名“草鞋书记”。

还有当时轰动全国的“扳倒李作乾”案。周永开还清晰记得,违法乱纪的罐头厂厂长李作乾被逮捕后,“厂里特别闹热,看得出来群众特别激动!”

社会对他的关注也大多集中于7月之后,各大媒体相继到访记录他的人生故事。而年逾九旬的周永开只要身体允许,就会尽量接受采访。就算身体不适,他也会在恢复后第一时间联系媒体,告知他们“身体已经好转了”。

达州市纪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次采访都长达几个小时。我有时候在旁边坐着都觉得累了,他还一直讲,他觉得他需要讲。”

“我现在能做的事情不算多,但是我会一直关注国家,也会关注我身边的社会。”每天下楼去家附近的公园走一圈,是周永开的必修课。

正是国庆前夕,他看到进小区的门廊墙上布满广告,就决定自费清理。小区管理方听说了之后,先一步做了处理。10月3日,在成都参加完“四川最美老人”评选活动回家后,看到白白的墙壁,周永开乐得合不拢嘴。

在周永开看来,这些简而言之就是,“只要给群众一碗水,他们就会还一桶蜜。”

不能徒手走到人生终点。

今年夏天,周永开瞒着家里人,拉上了几个老同事,坐了近3个小时的车赶到花萼山。面对家人的担心,他有些不好意思,只顾偷偷笑,“我挂念那里的百姓,既怕生态没有保护好,又怕百姓没有富起来。”

1991年,周永开退休了。本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他却不想就此退场。“虽然从组织上退休了,但是事业上不能退休”。

他一头扎进了农村,经过50多天的调研,对两个组进行逐一访问,写成三万字的报告,“看清社会和群众需要什么,我就去做什么”。

“真正让我打定主意要干下去的,是一户农民家里挂的一幅字,上面写着‘坟墓,是人的终结,但不能徒手走进去’。”

因为久坐,周永开靠在沙发上几乎使不上力,整个身体会往下滑。他发现自己坐得不正了,就把双手放在沙发上,伸开五指,手臂微微发抖开始用力,正了正自己的身子。

坐正后,周永开感慨地说,当时60岁的他,看到那幅字第一反应就是,“一户农民都有如此觉悟,自己更要用行动回报党!”

周永开把目光投向了万源县花萼山。在调研过程中,他发现山上生态破坏严重,一些老乡家庭非常困难,“他们的贫困光靠自己的力量根本走不出来。”

1994年,他正式入驻花萼山。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季,大雪正覆盖着花萼山,晚上11点,从海拔2300米的山梁上传来了喊叫声,我带人去接应,从黑夜里走出5个人,为首的老者满头雪花。”花萼山项家坪村的马大得这样回忆初次见到周永开上山的情景。

二十多年里,周永开多次受伤,却从没想过放弃。在孙女周婧的记忆中,爷爷摔伤最严重的一次是在,当时78岁的周老在巡山时一不小心栽到近3米高的石坎下。当人们发现时,他头部鲜血直流,早已不省人事。

“就在医院住的时间比较长一点,但是每一次只要好了之后他又上了山。”周婧告诉记者。

如今周永开依旧每年要去几次花萼山,“因为我热爱那里。”

除了保护花萼山的生态,他还做了许多事——保护野生腊梅,将腊梅申请为达州市花;拍摄《巴山教魂》《血战万源》教育纪录片,推动中小学生学习红军精神;成立巴渠共运友好学校联谊会,设立奖学金,用革命精神对孩子们进行教育。

当被问及这些年花费了多少钱时,他笑着摆了摆手说:“不知道,也不重要。我是农民的孩子,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党给我的,我要把我所得的回馈给党和人民。”

由己及人方能由己及天下。

对于金钱的认识,周永开比其他大部分人的确更豁达。这其中,年龄也许占了一部分原因,但绝不是全部。

在花萼山守山护林的岁月里,每次上山前,周永开都要动员身边的亲戚朋友为贫困户捐款捐物,然后请人背上山,挨家挨户发送。看到特别困难的家庭,周永开经常自己掏钱,这家给100元、那家给100元,早已数不清给了多少次了。

护山养林时买树苗、给学校配备发电机、帮村里出资修路、资助贫困学生……这个捐了不知多少钱的老人,如今住的是60平方米的老房子。环顾四周,上白下绿的粉刷是上个世纪标配。沙发是老式的,因为皮革破损,上面铺了一张床单。案几上放着毛泽东塑像。其他家具是儿女们淘汰不用搬来的,平添了些许沧桑。

“其实,爷爷是有机会换房的。”周婧回忆,十多年前单位集资建房,论资历和职级,他第一个选,但他没要。“爷爷说,我退出,年轻同志就有机会。我们已经习惯他这样了。”

夫妇俩已过鲐背之年,生活不方便。子女又忙于工作等事,就请了一名保姆唐荣玉照料周永开与老伴的日常生活。在唐荣玉眼里,“世界上找不到他这种人”,“平常都是省吃俭用……净是七八十年代的衣服,吃饭都是简单的两菜一汤。”

但就在今年7月,周永开没有和家人商量,交了一笔特殊党费,一共10万元。

“我们是在很多记者集中来家里采访时才知道这回事儿,没人感到惊讶。”周婧说,在周永开退休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一桩桩一件件事情,家人的不理解早在他的感化下,慢慢变成了支持。

在问及此事时,周永开只说了句,“由己及人方能由己及天下”,就结束了话题。

在家人眼里,周永开是一个“没有小家概念的人”。上世纪80年代,周永开任地委副书记,妻子吴应明是一般干部。当时组织部门拟提拔她为副县级。周永开得知后,找到当时的地委书记说,吴应明能力和文化都很有限,提拔的话,“群众有意见,也影响党的形象”。

“小时候我很少见到他,婆婆总对我说,‘爷爷出去了’。”周婧告诉记者,“但他在哪里,在做什么,我都不知道。”对她而言,儿时对爷爷的印象就是“一见面就会教育我们要爱国爱党”。

周婧说:“他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进行言传身教。”当时周婧还在万源做公安工作,有一次爷孙俩同上花萼山,“山上没有路,我根本不知道怎么走。但他对山里的情况非常熟悉,家家户户都欢迎他。也是那时,他教会我和老百姓打交道要用心。”

周永开家中有20多人,其中10人是共产党员。对家人和后辈,周永开要求严格。8年前,他专门设立了一个“家魂奖”,每年评奖一次,每次评选一人,在家庭成员中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首先要是共产党员且坚定不移跟党走,其次还要在工作中是先进,并且为社会做了公益事业的,才能得这个奖。”周永开说。

回顾91岁的周永开一路走来的路,无一不印证了他所说的那一句“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

巴州区委党史办原副主任汪开桂说:“周永开一生都是一根红线拉到底,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坚守信仰底线、人格底线和责任底线,是巴中几十年来坚守共产主义信仰的活教材。”

党员周永开同志先进事迹个人感悟

近段时间,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中共党员、四川达州市离休干部周永开的感人事迹在全川上下广为流传,热度持续发酵。先进人物有很多,在信息大的年代,能让人记住他的名字,认同他的作为,背后必然有着不同寻常却又直叩人心的精神力量。信仰如海,74年初心不改,无论时光荏苒、山河变迁、风雨险阻,周永开始终信念坚定、执着追求,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学习周永开,不仅要学习他的处事原则、应对方式,更应追本溯源、刨根问底,学会处理好“四对关系”。

处理好“鱼”与“水”的关系。水干则鱼死,水活则鱼跃。周永开对党群关系有着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你给群众一碗水,群众就还你一桶蜜,这就是我们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任巴中县委副书记期间,为了群众生活燃料极度缺乏的难题,他跑遍巴中县上百个村落,穿烂10多双草鞋,走村串户发动群众栽种巴茅作为燃料。正是在调研走访中,升华了与老百姓的情谊,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草鞋书记”。周永开讲,“那时生活困难,干部到村里,老百姓在河里捞到鱼,都舍不得自己吃,但却舍得喊我们吃。”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将心比心,干群关系才会牢固。

处理好“短”和“长”的关系。共产党员都是特殊材料制成的。特殊材料体现在特殊信仰和责任上。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入党是一阵子,做党员是一辈子,随着时间的推移,纵然岗位有变化、环境在变化,可能退休、离职,但仍应时时处处提醒自己“第一身份”是党员,正如周永开说的那样,“共产党员只能退职,不能退休”,1991年,尽管周永开退休,但他抱着“再为老百姓做点事”的愿望,在万源市花萼山植树护林、默默耕耘,秉持着“要把绿色还给大山”的强烈信念,苦口婆心、挨家挨户宣传,最终为子孙后代留住了绿水青山,同时帮助解决了生计问题。

处理好“小”与“大”的关系。点滴汇聚,终成江海。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每个人都向善向美,献出爱心,我们的身边会变得更加美好。周永开一直惦记着贫困家庭学生,定向培养着品学兼优的学子。他拿出退休金将龙王塘小学修葺一新,每年学校都会收到他的资助金。在周永开看来,“人穷,但志不能穷”“我帮助他,直到我死”,尽管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捐资助学绝不只是做好事,也不是一件小事,“这是培养我们事业接班人的大事”,正是这份坚守与执着,将爱心传递下去,让社会充满了正能量。

处理好“苦”与“乐”的关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尽管退休前担任着原达县地委纪委书记这一要职,但他以身作则,从不为家人谋私利。周永开现在仍住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分配的住房里,屋内陈设简陋,家中最多的是书。2005年,根据资历和职级本可以第一个选集资建房,他却选择了放弃,把机会留给了年轻同志。为了培育良好家风,他设立了“家魂奖”,每年初都会把家人召集起来开会,奖优罚差,每年底还会打总结,让家人总结一下“你今年为群众做了几件好事?”良好的家风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看似生活清苦,但周老却乐在其中,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传承了下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滕启刚同志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近日,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人民法院原四级高级法官滕启刚,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追授为“全国模范法官”。

57岁的滕启刚因病于2021年6月4日去世,从千山区人民法院派出法庭千山法庭,到法院刑事审判、信息化管理、行政审判等岗位,30年来滕启刚从未离开过千山区人民法院,他是千山地区人民熟悉和爱戴的法官,他与千山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里的人们到处传颂着他心系群众、严格执法、公平断案的佳话。

“用心去调解,用情去疏导,用法去解疑”

千山法庭是千山区人民法院的派出法庭,滕启刚30年的法官生涯有近三分之一时间在这个偏远的农村法庭度过。滕启刚常说,自己就是农民出身,知道农民打官司不容易,每当看到农民走进法庭,他都不着急立案,而是想方设法调解。

2012年,千山镇山阴子村要建文化广场,需要占用一个农户门前200多平方米的土地,农户要求高价补偿,气得村支书找到滕启刚要起诉农户。滕启刚了解到这个农户刚刚做完心脏手术,还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就对村支书说:“你这样告他是容易出事的,我来劝劝他。”滕启刚找到这个农户一见面就说:“我来不是因为村里告你,我也是农村出来的,现在还住在谢房身村,你不用把我当法官,就当懂点法律的村里人,帮你出出主意。”一番话拉近了农户距离,几次登门交流,农户的问题得到了顺利解决。

滕启刚做群众调解工作有很多办法,有人将其总结为“滕氏调解法”:办理家庭纠纷,运用“亲情融化法”;矛盾复杂,依托各类组织运用“外力协助法”;涉及利益分配,运用“换位思考法”;纠纷激烈运用“背靠背法”。

他却说,无论用什么样的调解法,都要用心去调解,用情去疏导,用法去解疑,让法律以柔软的方式走进群众生活。

“我还是孜孜不倦、追求公平正义的少年”

“已近耳顺之年,始终无畏岁月,我相信我还是从前那个孜孜不倦、追求公平正义的少年。”这是2021年初滕启刚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句话。

在千山政法系统广泛流传着一个8倍放大镜的故事,这是滕启刚作为一名法官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的最好例证。

2019年5月的一天,王某因行车冲突,动手打了任某,路上监控距离现场太远,难以辨别实际情况。对此公安机关没有处罚,任某一纸诉状把公安机关告到法院。那段视频民警难以辨别,法官也一样。为此滕启刚买来8倍的放大镜,头几乎贴着视频一帧一帧细致查看,眼睛看红了,看出了泪水,却一直不放弃,终于捕捉到了王某抬手打人的动作,那一秒,铁证如山。法院判决公安机关重新做出行政决定,对打人者给予行政处罚。

现任千山区人民法院千山法庭庭长的吕晋锋,曾多次亲眼见证了滕启刚在执法时的严谨细致。2009年,一家矿山公司因尾矿发水造成耕地和果树被淹,几十户村民涌到法庭讨说法。在评估过程中,滕启刚顶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不顾污染物对皮肤的伤害,一下子踏进10多厘米厚的污染层,不断提醒鉴定人员,这里的污染物更厚一些,那里需要再测量……一天下来,汗水早就湿透了他的衣服。最终村民获得了合理的补偿,双方都没有上诉。

“我不光是法官,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

“请大家相信我,我不光是法官,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2008年,吕晋锋刚到千山法庭工作时,经常在大厅碰到一些当事人在议论打官司是否需要花钱找人,“每当这时候,滕庭长就会站到大家中间说这句话,说得特别诚恳坚定。”吕晋锋说。

1991年考入千山区人民法院不久,滕启刚就积极申请入党,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能有今天,一切都要感谢党和人民培育了我,爱党于我而言,是一种镌刻进生命里的情感。”

在千山法庭工作的时候,锅炉工生病了,滕启刚就每天早早到单位烧锅炉。连续三个春节,他都在法庭值班,有一年除夕夜,妻子去法庭给他送饺子,正见他往锅炉里添煤块,满脸全是煤灰,只有牙是白的。他看见妻子便打趣地说:“你看见过法庭的庭长烧锅炉吗?这次就让你看看。”听了他这话,妻子真是哭笑不得。

滕启刚的家,在千山区大孤山街道谢房身村一户普通的农家小院里,从出生到去世滕启刚一直住在这里,一家三口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滕启刚生前曾获得中国法院网“优秀直播法官”“辽宁省人民满意政法干警”等30项荣誉;去世后被追授为“全国模范法官”“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辽宁时代楷模”等称号。

周永开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周永开,男,汉族,中共党员,原中共达县地委副书记、纪委书记,1928年3月出生,四川巴中人。始终坚守信仰、笃定笃行,至纯至粹、对党忠诚。1992年离休后,他放弃了安逸闲适的生活,来到万源花萼山自然保护区,到群众院坝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带头植树1000余亩,带动附近村民成为义务护林员。他以巴渠12所红色学校的史实为蓝本,组织拍摄《巴山教魂》电视教育专题片,编纂了《热血》系列丛书,成为全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读本。他到机关、学校义务上党课100余场。在母校巴中奇章小学、化成小学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先后奖励师生近400人。中组部授予“全国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事迹材料】。

桑榆未晚霞满天。

参加工作70多年来,周永开同志一直坚守信仰、笃定笃行,至纯至粹、对党忠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特别是离休以来,该同志真正做到离休不退志,始终保持革命热情,对党无限忠诚,严格要求自己,发扬光荣传统,牢记为民服务宗旨,积极传递正能量,长期致力传承红色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捐资助学、扶贫帮困等活动,始终展现了一名老纪检监察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充分彰显了一名老共产党员“忠诚于党、热爱祖国、奋斗终身”的崇高品格,全面体现了一名老干部“不忘初心、发挥余热、老有所为”的良好风貌。

革命丹心不改,传承红色文化。

以传承红色文化为己任,长期身体力行致力于革命传统教育。1995年,周永开怀着一颗对党至忠至诚的赤子之心,发起组织了“巴山渠水共产主义运动友好学校联谊会”,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大力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迄今为止已举办年会15次。20,周永开用极具“仪式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深深的祝福,他出资近万元,先后雇请36名石匠用錾子一锤锤地将“中国共产党万岁”7个大字錾刻在巴中市巴州区化成镇梁大湾村的山崖上。每字高9米寓意党的90华诞,宽7.1米寓意党的生日,隔山眺望,七个大字清晰可见、气势磅礴。同时,周永开与另一名老党员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手抄完成了一部《共产党宣言》长卷。该卷长90米、宽7.1米,同样寓意着对党的拳拳感恩之情。他还以巴渠12所红色学校的史实为蓝本,组织拍摄了《巴山教魂》电视教育专题片,编纂了《热血》系列丛书,成为全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读本。在达县第五高级小学,他参与打造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蒲家英烈园”。他还经常到机关、学校义务上党课,对党员干部及青少年学生进行党风廉政建设、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党是我一生的追随。”周永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他最爱说的话。

倾情生态保护,捍卫“绿色长城”

1992年离休后,周永开老人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来到了最牵挂的土地——万源花萼山自然保护区。他与另两名退休老同志自发组成义务护林小组,在万源市花萼山义务护林,并积极促成了花萼山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先后走遍花萼山自然保护区涉及的11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51个组,挨家挨户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引导群众投入到生态保护事业中。“以前穷,当地的老百姓就把树砍掉当柴烧,开荒种粮食,生态破坏严重。现在条件好了,我们要把绿色还给大山!”周老亲自去扶持身边的一草一木,去呵护丛林的一虫一鸟,在他的感召下,方圆482平方公里的村民们主动加入了护林行列,成为义务护林员,保护山林逐渐成了村民们的自觉习惯。

热心公益事业,彰显大爱情怀。

“我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理应知恩图报。”这句朴实无华的承诺,一直是周永开心中的头等大事。

在花萼山守山护林的岁月里,每次上山前,周永开都要动员身边的亲戚朋友为贫困户捐款捐物,然后请人背上山,挨家挨户发送。看到特别困难的家庭,周永开经常自己掏钱,这家给100元、那家给100元,早已数不清给了多少次了。村民蒋大杰说:“周书记送给我们的衣服有好几套了,我们也学‘老革命’,拿了两套送给了更困难的人。”周永开连续资助数十名花萼山的贫困孩子上学,请放映员到山上给孩子们放电影,让孩子们看看外面的世界。

周永开回到巴中母校化成小学。在校园散步时看到操场角落孤零零地坐着一名学生与操场上成群结伴的孩子显得格格不入便仔细询问老师这个学生的情况。在了解到该生因为家庭条件非常差而自卑时周永开给他打气说到:“人穷但志不能穷。”从那年起每年开学学校都会准时收到周永开寄来的用于资助该生的3000块钱。

不仅如此,周永开还在母校巴中市巴州区奇章中学、化成小学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用于奖励优秀骨干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现已颁发17届,先后奖励师生近400人、8.9万余元。,他再次向奇章中学、化成小学捐赠奖学金10万元。

桑榆未晚霞满天,人间最重是晚晴。对周永开同志而言,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执着的是不懈奋斗。如今,年过九旬的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热情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像一匹负轭老马,不忘初心使命,矢志砥砺前行!

党员周永开同志先进事迹个人感悟

近日,《央视新闻》对91岁离休干部周永开同志进行了长达十分钟的报导。1992年,周永开退休后便毅然扎根花萼山,当起了“守山人”,二十多年,守得这片山绿意盎然、野鸟翻腾、百姓增收。他对自己和家人很吝啬,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对购买树苗、捐资助学却很大方;他把自己看得很轻,说愿为树根做“底肥”,但把对党的信仰看得无比重要。

做民族的“守山人”,对党要有感情。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正如歌里唱得那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周老先生在家乡的山崖上饱含深情地錾刻下了“中国共产党万岁”七个大字。作为共产党人,只有时刻将党镌刻在心上,铭记在脑中,才会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才会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手上有办法。

做民族的“守山人”,对人民要有真情。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毛主席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党员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办实事,群众会看在眼里;为群众解难题,群众会铭记心中;为群众付出真心,群众会报以民心凝聚。

做民族的“守山人”,对工作要有热情。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党员干部要求愈来愈高,工作压力也愈来愈大。但是,既然选择了入党,既然选择了成为人民的公仆,即使再苦再难,都应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忧劳可以兴国,党员干部肩负的是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希望,浑浑噩噩、浑水摸鱼,肯定是行不通的;不思进取、随波逐流也是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距甚远的。面对困难和挑战,要有冲天的干劲和无畏的斗志,才能交出一份让党和群众满意的答卷。

在国家建设的每条战线上,有无数个共产党员,无数个国家公职人员,都像周永开老先生那样,守住了清贫,守住了信仰,守住了初心和使命。这一批又一批的“守山人”,守住的是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

周永开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初心不改的“草鞋书记”

他就是四川省原达县地委副书记、地区纪委书记周永开。6月29日,周永开被授予“_”。这是对周永开一生忠诚于党、赤诚为民、初心不改的最好褒奖。

“党怎么指挥,我就怎么走”

1928年3月,周永开出生在四川巴中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43年,周永开进入化成小学读书。当时的化成小学虽然处于国统区,但这所学校是典型的“白皮红心”,教师大多是来自延安和四川各地的地下党员,革命氛围非常浓厚。

周永开至今记忆犹新,他回忆说,在小的时候就感受到“共产党的队伍就是不一样”。国民党的乡长下乡,骑着马,前面有人开路,后面有人背枪跟着,不可一世。当时遍地土匪和鸦片,红军一来,打土匪,做事公道,不仅帮父亲戒掉了鸦片,还教了他很多知识。自此,革命的种子便在周永开幼小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1945年8月的一个夜晚,在化成小学背后的山坡上,周永开在老师王朴庵的见证下,高举紧握的拳头,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那年我17岁,从入党那一天起,我就立下誓言,要为穷苦人翻身求解放,我不怕死,绝不当叛徒,党怎么指挥,我就怎么走;党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讲起自己入党的心路历程时,周永开如是说。

此后,周永开同当时的地下党巴中县工委副书记、奇章私立中学校长、原四川大学地下党委书记王朴庵一道,在原巴中县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周永开把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看得比自己生命都重要,他的党员身份曾一度连妻子吴应明都不告诉。后来,他看到妻子积极追求进步,多番考察核实后,才介绍妻子加入了党的地下组织。当时周永开的小叔周一修也是地下党员,为了革命他们各自隐蔽身份,直到解放时,周一修才知道一个屋檐下竟然有三个共产党员。

巴中是革命老区。在巴州区化成镇梁大湾村,高高的石壁上,“中国共产党万岁”7个大字,在崇山峻岭中格外引人注目。当地老百姓告诉记者,这是,周永开用极具“仪式感”的方式,庆祝党的90岁生日。

怀着一颗对党至忠至诚的赤子之心,他出资近万元,雇请36名石匠,用錾子一锤锤地錾刻而出。每字高9米寓意党的90年华诞,宽7.1米寓意党的生日。隔山眺望,七个大字清晰可见、气势磅礴。过往之人,无不驻足观望。

怀着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周永开还自费组织拍摄了电视教育专题片《巴山教魂》,组织编纂了系列丛书《热血》,倡议修建了英烈园,大力传承和弘扬红军的革命精神。

“手中的权力,就是一份责任”

周永开常说,“当干部,手中的权力,就是一份责任,一定要为群众办实事。”他先后担任原巴中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副书记、书记,原达县地委副书记、地区纪委书记等职务。无论身在哪个地方、哪个岗位,他始终保持对党的事业的无限热诚和执着。

上世纪50年代末,大肆砍伐造成巴中县群众生活燃料极度缺乏。在周永开的带领下,全县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运动。巴中的莲花山林场,也由此从砍树的林场,变成了植树造林的全国先进林场。国务院召开全国林业发展先进代表大会,周恩来总理亲自为莲花山林场颁奖。

植树造林,不仅解决了老百姓燃料紧缺的问题,还助推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尝到甜头后,巴中县各地积极响应号召植树造林,并大力发展林业经济。20世纪70年代,巴中县的奇章乡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不久后,整个巴中县也因林业发展较好成为全国先进。

为发动群众,周永开跑遍原巴中县大小上百个村落,穿烂10多双草鞋。因为田坎跑得多、草鞋穿得多,老百姓亲切称他“草鞋书记”。

周永开清楚地记得,自己在纪检战线工作8年多,当过4年零40天的纪委书记。他说,纪检监察干部就是要为党执纪、为国执法、为民除害,“当纪委书记就是要办案,不办案怎么行?怕得罪人,是办不了案子的。”

他曾顶着重重压力,查办了当时影响全国的一件大案——原达县地区罐头厂厂长李作乾以职务之便,奸污本厂多名妇女案。当时流传出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李厂长打电话。”李作乾头顶光环无数,从中央到省、地、县奖状有50多张。当时还有人给李作乾“打伞”,认为能人要网开一面。

接到群众举报后,周永开拍案而起:“必须要一查到底,这都处理不了,我宁可不当这个纪委书记!”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查取证,最终让李作乾认罪伏法。当李作乾被移交司法执行逮捕时,罐头厂内的鞭炮声响彻云天。

“当纪委书记是党交给我的光荣任务,这个任务很考验人。”周永开说,虽然得罪少数人,但让大多数人满意,让党和人民满意,就行了。

“人可以离休,但共产党员永不会离休”

“人可以离休,但共产党员永不会离休。”1991年6月,周永开从原达县地区纪委离休。离开工作岗位后,一直惦记着再为老百姓做点事的周永开,把目光投向了万源市花萼山。

为了纪念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打响的“万源保卫战”,上级有关部门来万源策划拍摄电视剧《血战万源》,离休后的周永开主动参与外景地选择,由此关注了花萼山。

为收集资料,他跑遍了花萼山,山上有几条沟、几道坎他都清清楚楚,山里的风景也让他驻足留恋。但因生产生活条件匮乏,当地村民不得不砍伐、放牧、打猎,花萼山一度被破坏得不成样子。

1994年,周永开带着退休干部余世荣、退伍老兵楚恩寿两名同志,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保护花萼山的征程。他用自己的积蓄租用了两间茅草房作为办公用房,出资聘请当地老百姓作护林员,正式成立了民间保护组织。他立下誓言,“一定要把绿色还给大山。”

经过摸索,周永开总结出一套保护自然环境的“土教材”。他不让人上山采松子,说那是松鼠野猴的粮食;他不准人上山砍树,说那是森林的根基;他不许人上山修房建屋,说那是动物的领地。乱砍滥伐者、盗猎者只要听说周永开来了,就躲得远远的。

护绿水,保青山,周永开开启了他的巡山护林之路。他先后走遍花萼山11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51个组。有时巡山一整天,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山泉,晚上只能睡在垫着棉絮的木板上。他日复一日的坚持感动了当地村民,大家纷纷加入护林队,成为义务护林员。

护林行动,周永开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功夫不负有心人,花萼山上捷报频传:山上种下了一批中药材,村民自发造林上百亩,林业部门也在花萼山实施公益林项目500亩,栽植了适应当地气候生长的华山松;4月,花萼山成功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8月,周永开又回到花萼山,他看看那两间茅草房,又看看已经绿树成荫的“清风林”,高兴了很久很久。走时,他再三叮嘱当地村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定要把花萼山保护好。”

“用最低的物质生活,追求最高的精神富足”

“我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理应知恩图报,为党分忧、为民解难。”这句朴实无华的承诺,既是周永开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他一生真心为民的生动写照,他把群众当亲人,几十年捐资助学、扶贫济困。

蒋宁聪是周永开曾经资助过的一名学生。童年时期的蒋宁聪,因为视力的原因,只能看清几米远的地方,周围的人都说他是个没有出路的盲人。就在蒋宁聪暗无天日的时候,周永开带着他去当地最好的医院,找了最好的眼科医生,检查发现只是高度近视。周永开便掏钱给他治疗,配了眼镜。

“当我戴上眼镜那一刻,虽然有些眩晕,但我惊奇地发现,自己可以清晰地看到街道对面的人,甚至能看到香樟树叶上的纹路。”蒋宁聪说,周爷爷是那个为他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人,也为村里孩子带来了希望。

后来,蒋宁聪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如愿以偿考上了公务员。他立志,自己也要成为和周爷爷一样的人。

蒲家镇中心校也是周永开牵挂的地方。今年4月16日,他又一次来到蒲家镇中心校,为通川区140余名党员干部作_学习教育专题报告。报告会前,周永开再次向学校捐款3万元。

为资助困难师生,周永开在母校巴中市巴州区奇章中学、化成小学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现已颁发20余届,先后奖励师生近1000人。20,他一次就向奇章中学、化成小学捐赠奖学金10万元。

新冠疫情暴发,捐献10万元支援疫情防控;多次主动交纳大额特殊党费……多年来,为了公益事业,周永开累计捐款上百万元。

很难想象,这么多捐款,都是周永开夫妇平时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省出来的。夫妇俩都是离休干部,住的房子还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老家属院,家具都非常老旧,一套搪瓷杯、搪瓷盆一用就是四十多年,一部小电视、一台挂式空调才让简陋的房间稍显现代感。周永开孙女周婧说,“爷爷是在用最低的物质生活,追求最高的精神富足!”

“党是我一生的追随”,这是周永开的无悔誓言。

“我已经93岁了,无法再为党做需要出力气的活。”周永开说,今年他准备了几百棵树苗栽在蒲家镇中心校,“让革命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把红色基因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党员周永开同志先进事迹个人感悟

近期,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连续播出了时代楷模系列节目,节目中讲述了在不同年代,不同岗位上为祖国事业发展、为人民的幸福安定生活做出超凡业绩的共产党员的事迹,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勇于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和为民谋幸福的奉献精神。

老纪检周永开70多年青山常在,一辈子初心不改,信仰长存,用自己的至纯至粹、笃定笃行彰显了纪检监察人优良品质。

周永开,四川达州人,1928年出生,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周永开一生中牢记了入党的宗旨和初心,永远为党工作积极真做群众模范,周永开始终遵循着初心的指引,践行着神圣的使命。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周永开任达州市纪委书记,在这四年里周永开主要负责查办大案要案,当时特有影响的案件是达州罐头厂李某某以职务之便在厂内奸污强奸本厂多名妇女,在李某某拒不承认违法事实的情况下,经过周永开一年多时间调查取证,该案终于成功告破,将李某某绳之以法,为老百姓伸张正义,大快人心。

1991年周永开从达县纪委书记上离休后,不上班后就搞调查研究,从1993年11月起他把主要精力投身到生态环境修护从劝导村民不砍树,到自己花钱买树苗种树,带领百姓在花萼山造林近百亩,20花萼山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永开功不可没,退休后拿出自己的退休金捐资助学,在他的资助下培养了一大批共产主义接班人。20周永开用极具“仪式感”的方式庆祝党的90华诞,用自己的退休金雇了36名石匠用錾子一锤锤地将“中国共产党万岁”錾刻在化成镇梁大湾村的山崖上。

周永开作为一个普通党员,但对自己和家人在家风、家教方面的要求是相当苛求的,他现在还住在上世纪80年代单位分配的住房里看上去已经非常陈旧,家中值钱的东西寥寥无几,唯一就是书多。每年初周永开都要借用纪委活动室把家人召集起来开会,对一年工作作总结表彰,表现好的颁奖状及奖金800元,表现差的:批评、教育。

入党74年来无论是在职期间或离休后,他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对人民一直不离不弃,周永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生动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及“党员精神永不退休,为民服务情怀永不退休”周永开同志的感人事迹,彰显着新时代初心使命的强大力量。

全体党员干部要学习周永开同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周永开为每一位共产党员树立了学习榜样,榜样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每个阶段必不可少的路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新时代需要英雄,也需要榜样,周永开的事迹让人感动,他的家国情怀、公仆情怀,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党员张小娟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感悟心得

今天,我认真观看了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用生活点滴写就的人生故事,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深切地感悟到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一名被孩子们称为“校园妈妈”的平凡教育工作者所彰显的高尚人格和博大精神魅力。

张桂梅同志的精神充分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一名普通人民教师把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具体落实到了自己的事业和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和执着追求。她不是英雄,但是她用朴实、真实、感人的事迹赢得了人们对她的敬重。

张桂梅同志深深扎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爱教育,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别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爱学校,不顾身患多种疾病,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折磨,经常超负荷地工作在教学岗位上;她爱学生,拿出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关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关爱学生。张桂梅同志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一名共产党的崇高理想和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张桂梅同志是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教师的榜样。张桂梅同志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张桂梅同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张桂梅同志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认真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加强师德建设,真正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通过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以后,我们要更加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和接班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甘为园丁,做到教育安心和专心,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热爱本职,踏实工作,不追逐名利。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与能力。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认真听取他们的教诲。讲好普通话,使用规范字,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绝不得过且过和放任迁就学生,而要以又红又专的高标准要求学生,以满腔的爱心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循循善诱,管教管导,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深入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多办实事。

党员周永开同志先进事迹个人感悟

学习卢永根同志爱党爱教,为国家事业矢志奋斗的坚定信念。卢永根同志信念如磐、忠诚如山,入党70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入党日子作为自己另一个生日,罹患重病住院期间,仍坚持与师生共同参加支部学习,是一名永葆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身为教师,他严谨治学,坚守一线教书育人,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是师生的良师益友。作为校长,他不拘一格选材任贤,推动新兴学科建设,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打开新局面,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他入党70年、从教愈甲子,将毕生献给所钟爱的教育和科研事业,用爱党爱教、许身报国的不懈奋斗书写了与共和国同成长、与新时代共奋进的不朽人生。

学习卢永根同志潜心钻研、为造福人民勇于攀登的赤诚情怀。卢永根同志始终心怀人民群众饱暖,半个多世纪来奋战在高等农业教育最前沿,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潜心科研,勇挑重担,主持完成《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成为我国水稻育种工作者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提出“特异亲和基因”创新学术概念,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带领学科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在他坚守下,学校现拥有上万份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为国家农业发展和农业教育作出卓越贡献。

学习全国党员李夏同志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我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级本科生,从本科毕业实习开始,一直跟随李保国老师从事核桃种植与研究。

第一次见到李老师是在《经济林栽培》课上。那天,我和同学提前十分钟进教室,发现老师已经到了,就好奇地问:“老师来得这么早?”他笑着说:“刚从邢台基地赶回来,怕耽误上课就直接来教室了。”

每次课,李老师都是提前到,准备课件、和我们沟通学习体会……还把手机号码告诉我们,说学习上有困难,可以随时找他。

李老师讲课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他总能把书本上枯燥的理论,讲得明白透彻。慢慢地,我们都喜欢上了这门课,觉得果树管理并不难。然而,当我们走进果园才发现,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不容易。

初,我们随李老师到邢台临城县绿岭核桃基地毕业实习。不久后,他教我们嫁接,要求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骤做,不但成活率要高、速度还要快。当时,小苗只有四五十厘米高,我们顶着太阳蹲着、跪着练习,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但第二天,还得接着练。他说,所有技术都是这么练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只用一周时间,我们全都熟练掌握了嫁接技术。

我考取了李老师的研究生。一入学,我们每个人,都接到一个学习任务清单,每一项后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寒假,一个师弟没有按要求完成论文,老师要求他留在学校继续完成,直到大年三十写完才回家。

李老师常年在学校、基地之间奔波,白天除了上课,就是上山下地,讲技术、做科研,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修改论文。无论多忙,李老师对每篇论文,从框架结构到字句标点,都会仔细修改。师弟的论文先后被李老师修改了7次,内容从最初的3000字丰富到7000字。

李老师要求遇到问题不能放过,要提出来一起研讨。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叫“桃‘李’之家”。在群里,李老师给自己取名叫“老山人”。4月8日上午10点,在阜平县林业局工作的祁娇娇在群里发图片询问:“我这有一片树,主枝上全是小裂口,裂得多的枝条就死了,是什么原因啊?”晚上9点9分,“老山人”回复,这是一种害虫产卵造成的。这是我们收到老师的最后一条信息。

李老师常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最关键的是要踏实、认真。大旱,7月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午休,突然接到李老师电话,要我马上到核桃地。到了地里发现,一片核桃树受旱严重,已经长成个的核桃都蔫了。他安排我对土壤、叶片、果实取样,测定含水量,并观察浇水后的变化,我把测得的数据随手记在了一张纸上。后来有事耽搁了几天,等我想起来时,那张纸却找不到了。李老师知道后生气地说:“大旱不是每年都有,错过了这次调查也就错过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机会”。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粗心大意。

在我的心里,他不仅是严师,更像慈父。我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李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20开始,每次对外技术培训都会叫上我,并鼓励我开口讲,他做补充。在他的引导下,我的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邢台、石家庄等地独立开展技术培训上百次。

李老师常教导我们,搞科研不能纸上谈兵,要真刀真枪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204月19号,正值果树的盛花期,石家庄以南,包括邢台,天气突然转阴,并由阴转雨,随后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李老师得到消息后,给我打电话,让我“摇树除雪、熏烟防霜、霜后及时补充营养”。从白天到晚上,我一直和老师保持通话,那晚,他彻夜未眠。天刚蒙蒙亮,他又开车来到了绿岭,他的到来让所有人的心里都踏实了。当年河北省中南部核桃几乎全部绝收,但李老师指导的绿岭基地却几乎没有减产。

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也把研究的课题聚焦在生产一线。以前核桃树修剪是在秋季和冬季,但秋季修剪不利于树体营养积累,冬季修剪会引起养分流失。在老师的指导下,师弟汤轶伟经过反复研究,将修剪时间确定在春季核桃树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树势衰弱。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

我的老家在平原,小时候没见过核桃树。在李老师的指引下,我不仅爱上了核桃,还留在了山区成为邢台市市管专家、荣获河北省农村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师姐在研究生期间,一直跟随老师下乡,精通苹果管理技术,到石家庄果树研究所工作以后,参与、并承担了多项研究课题,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增长了才干,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李老师,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我们一定会努力成为和您一样的人,帮更多的百姓脱贫致富。

党员张小娟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感悟心得

张小娟同志20__年6月主动放弃北京工作,毅然回到深度贫困地区的家乡工作,历任驻村干部、副乡长、乡纪委书记、县扶贫办副主任,在舟曲泥石流抢险救灾现场火线入党。她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遍访全县208个村,遍访87个贫困村所有贫困户,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干部群众称她为“藏乡好女儿”“群众知心人”。她熟练掌握扶贫政策,被干部群众称为扶贫“移动数据库”和“活字典”。她采用漫画、微信语音播报等多种形式宣传扶贫政策,不断推动各项政策落实落地,几乎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脱贫攻坚事业。

张小娟教会了我什么是初心。谈到初心,刚开始我的认知更多的停留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标语上,并没有那么深刻的体会到当代共产党员的初心。身处政治安定,经济相对优渥的环境中,不知道还有许许多多的群众生活在贫困中,可能最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基层干部为让这些贫困人口走出贫困,每天走家入户,掌握贫困数据,对每一户的情况悉数记在心间,让扶贫政策,惠民政策真正落实,不是在扶贫,就是在扶贫的路上。张小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初心是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张小娟教会了我怎么去践行初心。初心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更应落实到实践中。对工作尽职尽责,对落实常抓不懈,有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一定有我的广阔胸襟。和家人见面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工作场合,打电话说的最多的是帮扶,对工作的热情和新鲜感一直保留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党员周永开同志先进事迹个人感悟

卢永根,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中科院院士,在3月,这位被病魔缠身的老教授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夫妇两人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用于奖励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教师。卢老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组委会于卢老的颁奖词: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卢老是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他当初对党许下的诺言,作为一名团员,一名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我一定以卢老为榜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03月8日傍晚,一名国家的好儿子,人民的好书记,廖俊波出差途中因公殉职,年仅49岁。出身于普通家庭,毕业后当过中学老师,乡镇干部,在县乡两级做过主要领导,始终牵挂群众,惦记着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一位始终将人民放在心里的百姓父母官,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词:人民的樵夫,不忘初心,上山寻路,扎实工作,廉洁奉公。牢记党的话,温暖群众的心,春茶记住你的目光,青山留下你的足迹。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在心里。又是一位为党献身的伟人,除了心痛以外,我再次感到自身肩上的重担的份量。

“有速度的青春,满是激情的神明,热爱着岗位,几回会出生入死,和死神争夺。这一次,身躯在黑暗中跌落,但你护住了怀抱中,最珍爱的花朵,你在时,如炽烈的阳光;你离开,是灿烂的晚霞。”这是组委会给予杨科璋烈士的颁奖词。5月30日1点13分,杨科璋在灭火救援中紧急救出一名约两岁的孩子,但因烟雾太大,能见度低而踩空坠楼。从五楼坠楼时杨科璋紧抱孩子,最终护住了孩子,但是自己却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这就是祖国的战士,党的同志,如果有一天,我遇到了一样的问题,我依旧会像他一样履行对党,对团的承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

都说中古地大物博,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那个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玉麦乡,从1964年到的34年间,桑杰曲巴家是这片土地上的仅有的一户人家。卓嘎,央宗姐妹俩在父亲的带领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来,父女三人以放牧卫生,守护着祖国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日出高原,牛满山坡;家在玉麦,国是中国。中国是老阿爸手中缝过的五星红旗,中国是姐妹俩脚下离不开的土地。高原隔不断深情,水雪锁不断春风。河的源头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国。”党的好儿女,坚决要维护自己的领土,用自己的青春去守护家园,打心底敬佩她们。

滕启刚同志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滕启刚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扎根基层法院工作30年,历经刑事审判、行政审判、派出法庭等多岗位锻炼,对党和人民始终怀着深厚情感,以恒心践初心、以生命担使命,勤勉履职、忘我工作,为人民司法事业作出积极贡献。2021年6月4日突发疾病去世,终年57岁。滕启刚同志坚持严格公正办案,总是深挖每一处细节,求证每一个真相,在一起财产损害赔偿案件中顶着高温踏进十余厘米的污染层进行勘查鉴定,在一起行政处罚案件中买来8倍放大镜一帧一帧查看视频证据,确保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他积极投身基层治理,主动走进群众中间,用乡亲们熟悉的语言、听得懂的方式释法说理,上门劝好因私领动迁款“闹离婚”的夫妻,下村调和因“下错葬、埋错坟”急了眼的乡亲,创建用心调解、用情疏导、用法释疑的“滕氏调解法”,真正把矛盾化解在源头,切实把纠纷化解在基层。他甘于清贫、廉洁自律,珍惜法官名节,涵养家庭美德,一直住在农村老宅,自己动手打家具、种青菜,从不用身份和权力谋私利。他崇德向善、心有大爱,帮助遭性侵女童走出阴影,关心精神疾病患者日常生活,见义勇为抢救落水群众,常年热忱帮助乡亲邻里,不计得失,不慕名利,以赤诚之心、无私之爱、公正之举、廉洁之德树立起新时代人民法官的光辉形象。

决定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坚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出突出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品格高尚、实绩突出的先进典型,滕启刚同志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忠诚担当、甘于奉献,表现突出、事迹感人,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优秀党员,是新时代人民法官中忠诚敬业、倾心为民的杰出代表,是全国法院队伍教育整顿期间涌现的先进典型。

决定号召,全国各级人民法院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巩固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和队伍教育整顿成果,大力加强法院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锻造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法院铁军。要广泛开展向滕启刚同志学习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警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拼搏奉献,奋力推进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切实履行好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重大责任,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