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实用18篇)

小编:笔尘

教学计划是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对教学内容、目标和安排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五年级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

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把探究过程显性化是科学学习本质的一种要求。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太阳钟的制作原理,让学生亲身体验太阳钟的用处,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正确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1、知识与技能: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电筒、日晷模型。

(一)、铺垫孕伏。

(二)、探究新知:

a、初步认识太阳钟。

1.介绍牛顿的故事。

前几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应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太阳钟。(教师边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利用电筒照射光,产生棍影)记下时间。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看!多简单,多巧妙的太阳钟就做成功了。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说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

2.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了什么启发?

3.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

b、探究日晷原理。

1.介绍日晷:

实际上牛顿做这个太阳钟,是从日晷中得到的启发。(教师出示日晷的示意图和实物并把“日晷”板书在黑板)它又称作晷仪和日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时,通过不断的试验创造出来的,它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

2.制作日晷。

同学们想不想研究日晷?(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袋,里边就有个日晷,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仿造这个示意图把它拼装起来。

3.探究原理。

(2)学生回答。(晷面刻的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这根针有什么用?)。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晷面和晷针:这是一个赤道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上面的刻度就是时间。晷针与晷面垂直,它就相当于我们手表的时针。

(4)在小组研究日晷是怎样工作的。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结合“牛顿钟”的故事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原理:当太阳光照射到晷针,晷面就出现晷针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

(7)为什么用太阳钟可以计时?你又时如何判断出当时的时间呢?

(8)学生讨论。

(9)学生汇报。

c、认识手掌日晷。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介绍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图。

手掌日晷流传于民间,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教师带领同学们实践体验):我们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4.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共同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台下同学说说指向的时间。

6.从这个试验你得到什么启示?

7.学生回答。

8.教师小结。

(三)、认识古代计时器。

1.人民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在古代人们用来计时间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来看看这些计时器(出示计时器挂图)。

2.同学们在小组讨论它们都是利用什么原理计时的。

3.小组请代表汇报。

4.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什么计时方法吗?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1.无论是古代的计时器还是日晷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汇报(都有固定的刻度和标识)。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

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

五年级科学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的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从大脑的大小、形态、结构和功能,体会大脑是人体的最高指挥中心。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有关人体生理机能方面的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经验,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让学生轻松而又直接地达到《课标》中提出的“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指挥中心”的目标。本节课安排了很多活动:用脑筋急转弯引出有关大脑的话题;将两只握着的拳头靠在一起来类比大脑的大小;通过观察猪脑来了解大脑的形态、结构以及功能;通过测记忆力来体会大脑的记忆功能等。课外活动结合穿插书中的有关活动,力求通过“活动――交流――活动――归纳”这一简单明了的科学探究过程来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深入体验大脑对人体活动的指挥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了解人大脑的左右半球有分工。

2、了解大脑是人体的最高指挥中心。

3、了解保护大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观察活动和查阅资料,了解大脑的、形态和结构。

2、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活动充满兴趣。

3、意识到保护大脑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人体大脑的`形态和结构,知道大脑的左右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

难点:认识大脑是人体各种活动的最高指挥中心。

教学准备。

大脑示意图,核桃(事先剥好的),豆腐,有关大脑的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课,激发兴趣。

1、大家喜欢玩做脑筋急转弯吗?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吸引学生的兴趣。

(1)有一个女孩子穿着泳衣在沙滩上走,为什么在她的身后却没有脚印?(他是倒着走的)。

(2)用椰子和西瓜打头哪一个比较痛?(头比较痛)。

(3)有一头头朝北的牛,它向右转原地转三圈,然后向后转原地转三圈,接着再往右转,这时候它的尾巴朝哪?(朝下)。

(4)一只凶猛的饿猫,看到老鼠,为何拔腿就跑?(去抓老鼠)。

(5)有一个人,他是你父母生的,但他却不是你的兄弟姐妹,他是谁?(自己)。

2.大家很聪明,那刚才大家做脑筋急转弯主要用到了身体的那个部分?

揭示课题并板书:大脑。

3.提问:你对大脑有哪些了解?

交流学生的已知经验,以及学生课前预习了解的资料。

4.同学们对大脑知道的真多,你还想知道大脑的哪些知识?

学生质疑。

老师总结板书:大脑的形状、结构、功能。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一下大脑的大小、形状、结构及其功能。

(注:此处从学生喜欢做的脑筋急转弯开始引入新课,激发了学习兴趣。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营造了探究情境,并直奔学习主题,把学生带入了愉悦的学习状态中。)。

(二)分类研究,有序解题。

活动一:通过各种方法来认识大脑,了解大脑的形状、结构。

1.请同学们把手伸出来,动手摸一摸,确切感受知道大脑的具体位置。

2.出示完整的脑的图片。

学生观察。

小结:这是一个完整的脑,它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大脑占整个脑的绝大部分。

生:观察回答。

4.进行小结,并指导学生通过类比了解大脑的结构、功能(学生通过类比体验)。

(1)了解大脑的质量:大约是语文课本大3、4本书那么重。

(2)了解大脑的形状和大小:形状很像核桃仁,大小和自己的两个拳头握起来差不多。

(3)大脑的软硬程度:和豆腐差不多。

(4)大脑的表面:凹凸不平,有很多迂回,和核桃仁表面很相近。

为什么有这么多迂回呢?

小组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汇报。

教师讲解:大脑表面这些沟回可以增加大脑的表面积。

那有的同学肯定要问了,为什么要增大表面积呢?它有什么用?那我们现在再来看俩幅图。(出示猫与人的大脑对比图)。

猫和人谁更聪明呢?

师:噢,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这节课,各位小朋友开动了脑筋,设计出了许多未来的交通工具,真不愧是未来的`发明家。

其实呀,我们世界上的很多设计家也和大家一样,收到了未来科技城眼镜博士的来信了,他们也设计了一些未来的交通工具,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是(幻灯片出示)无人驾驶车、代人蹬车的机器人、带“鳞片”的电动太阳能豪车、堆叠式电动汽车、飞翔列车、太阳能风能列车、磁悬浮车等等。

老师相信,不管你们的小发明能不能推向市场,能不能成为现实,今天,你们都是胜利者。只要你们敢想、敢做,终有一天,你们的梦想会成真的!你们会成为真正的设计师的。那就从现在开始,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吧!

五年级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知道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慢慢的变化,日晷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过程与方法: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学习使用简易日晷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人探索时间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识。

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

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

关于日晷计时的资料、立竿、制作太阳钟的套材(小组)。

一、引入:

1、如今,我们只需要看一看钟表就能知道现在几点了。可过去的人们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钟表,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学生充分交流)。

2、揭题:太阳钟。(板书课题)。

1、关于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资料交流。

如:一天是怎么确定的?(古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如:古时候一天分为几小时?是怎样划分的?阅读课本p52资料等等。

三、用光影来计时:

1、师: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他们是怎样做的呢?

3、组织观察活动。(课前老师画一次影子,课中和学生再去画一次,使用太阳钟时还可以画一次。)。

4、如有录象片段,可适当代替上面的观察光影的活动。

5、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的光影来计时的?

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图,解释怎样计时。

7、师结合日晷面介绍“时辰”资料。

8、师提供太阳钟套材,小组合作组装。

9、师介绍使用方法,学生尝试计时。

四、延伸:

1、为什么古人选用太阳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流逝呢?

2、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弊端?

太阳钟。

资料:日晷。

“天”

“时辰”

五年级科学肺和呼吸教学设计

3、意识到保护肺等呼吸器官的重要性,吸烟有害健康,能逐步养成保护呼吸器官的良好习惯。

演示:人体模型、课件。

分组:澄清石灰水、塑料袋或集气瓶(2个)、水槽、吸管、火柴、小木棒等。

师:在上课之前我师:今天老师想了解一下,有哪些同学会游泳?请举手。

(学生纷纷举手)。

们先来体验一个小游戏,好吗?

生:好。

师:捂住鼻子和嘴,屏住呼吸,看谁憋的时间长。

(学生体验活动)。

师:能一直这样憋下去吗?在刚才的憋气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透不过气。

生:有点难受。

生:胸闷。

师: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感觉,其实是和我们人体的一种活动有关,知道是什么吗?(呼吸)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体的呼吸。

板书:呼吸。

师: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呼吸,怎样才算呼吸一次?

生:一呼一吸。

师:像老师一样,伸出双手,放在胸前,深呼吸一次。有什么感觉?

生:胸部鼓起来了,吸气是鼓起来,呼气时有瘪下去。

师:知道胸腔内帮助我们呼吸的器官叫什么吗?(肺)(板书:肺)。

师:你们认识肺是什么样的吗?谁来说说?

师:出示人体模型,肺到底在胸部的什么位子,一以来看看。并指着肺说:“这就是肺,自己在胸前指指,说说你看到的肺是什么样的,像什么?(肺有两叶)。

师:想想,除了肺,还有哪些器官也参与了人体的呼吸?

小组讨论:人体呼吸器官还有哪些?为什么?它们的位置又在哪里呢?把讨论结果画一画。(出示人体侧面轮廓图并提示:深呼吸一口气,自我感觉一下)。

小组交流:

生:我们小组认为,人体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

生:我们小组认为,空气首先从口腔到咽喉、气管、支气管,最后到达肺。

师:同意a的举手,同意b的举手,两组不同在哪里?

(出示人体呼吸器官分解图片)。

(学生体验)。

师:有怎样的感觉?

生:我发现用口腔呼吸,感觉空气是凉凉的。

生:我发现用鼻呼吸,比较舒服。

师:尽管口腔也能呼吸,但口腔还有其它作用,所以不属于呼吸器官。好,每个人指一指、摸一摸这些器官。

(生边说边进一步感知人体呼吸器官的位置)。

师:那么,空气是怎样吸如人体,又是怎样呼出来的呢?

生:由鼻子呼入通过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再由肺、支气管、气管、鼻出来……。

师:刚才一起认识了呼吸器官,还知道呼吸是一个吸气再呼出的过程,

师:(出示模型演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吸进的是什么气体?

生:氧气。

生:应该是空气中的氧气(板书:吸进空气)。

师:呼出的又是什么气体呢?

生:二氧化碳。(板书:呼出二氧化碳)。

师:其它同学也是这样认为的吗?也就是说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不一样的?

师:怎样收集这两种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

生:吸进的气体只要拿袋子或瓶子在教室里装;

生:同样的方法把人体呼出的气体装好。

师:介绍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

(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收集一瓶空气和一瓶二氧化碳)。

生:……。

师:回想一下,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做过哪些空气的试验?小组讨论一下。

(生开始讨论,师辅导)。

生:空气占据空间;

生:空气有质量;

生:压缩空气有弹性;

生:空气中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许多种气体;

生: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生: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便混浊;

……。

师:这几个实验中哪个能验证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生:点燃物体,分别放入收集的两种气体中;

师:放进去后呢?

生:继续燃烧说明瓶子里装的是氧气,火焰熄灭(不能继续燃烧)说明是二氧化碳。

生:还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是不是二氧化碳。

师:怎么做呢?

生:往收集好的空气和二氧化碳瓶子里倒入石灰水,摇晃一下,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变混浊的那瓶肯定就是二氧化碳。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做这组对比实验前,同学们需要注意两点什么?

生:收集好的气体要防止跑掉;

生:及时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生:……。

师:下面我们利用桌上的材料,先收集吸进和呼出的两种不同气体,完成的组由小组长到前面来领取澄清石灰水,听清了吗,开始。

(学生分组实验,然后组长领取……,教师巡视。)。

师:好,哪个组来说说你们的实验结果是怎样的?说明什么?

生:澄清石灰水倒入装二氧化碳气体的瓶子中摇晃后变浑浊了,澄清石灰水倒入装空气的气体中摇晃后没有变浑浊了。

生:燃烧的小棒放入装空气的瓶子中还在燃烧,燃烧的小棒放装二氧化碳气体的瓶子中火焰灭了。

生:我们认为使燃烧的小棒熄灭、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师:这瓶二氧化碳是哪来的?

生:(齐)呼出的气体。

师:那这空气中也含有二氧化碳,怎么没有变混浊?

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少。

师:由此你们证明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比……。

生:吸进和呼出的气体不一样,吸进的气体氧气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变多了。

师:肺在人体呼吸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生:气体交换。

师:交换的是什么气体?

生:氧气和二氧化碳。

师:是不是这样,下面我门来看一段人体呼吸的视频。(视频结束)由此我们发现呼吸让我们吸进富含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肺是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

(板书:气体交换肺)。

师:(出示吸进和呼出空气成分百分比表格)同学们从这张表中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呼出的氧气减少了。

生:我们发现氮气的含量在吸进和呼出时,没有多少变化,只有0、5%的差异。

生:我们发现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

师:从0、04%增加到4、1%,增加了大约多少倍?

生:大约100倍。

师:多的二氧化碳从哪里来?

生:人的体内产生的。

生:会窒息、死亡。

师:你们能不能举例说明?人为什么要不停地呼吸呢?看来人体呼吸时会产生二氧化碳。

生:火灾时会消耗大量氧气,产生很多二氧化碳,所以人容易窒息;

生:煤气中毒。

生:……。

(小组交流)。

师:谁能说一说,怎样做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呼吸器官呢?

生:注意呼吸卫生,如不随地吐痰,扫地前先洒水,用湿布擦黑板。这样可以保持空气的清洁,预防肺结核等传染病。

生: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加肺活量,预防感冒和气管炎。

生:不要吸烟。烟不仅刺激气管,使气管发炎,还能使人得肺癌。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录像中是如何教我们保护呼吸器官的?

(观看保护呼吸器官的录像)。

生:我发现了吸烟者的肺变黑了。

师:(出示变黑的肺)说说为什么肺变黑了?

生:因为烟里面有一种叫尼古丁的物质,它能附在肺上,使肺变黑。

师:看到这则新闻,你有什么样的感想?

生:平均每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吸烟有关疾病,这太可怕了。

生:以前我总听大人们说,吸烟有害健康,现在我知道了,真的是这样,吸烟还会危害生命。

生:应该全面戒烟。

师:作为小学生,你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生:长大不吸烟。

生:课后收集资料,设计并制作一份戒烟小报,张贴在公告栏内。

师:你周围有吸烟的人吗?你准备怎样去劝解他们呢?

生:我要把这段新闻回家讲给吸烟的爸爸听。

生:我准备将吸烟的危害,请有关专家作成一个电视公益广告,来劝解吸烟的人,请他们早些戒烟。

师:关于呼吸的问题还有很多,下课可以继续研究。

五年级苏教版科学教学设计论文

一、教学内容:

物质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其是否可以恢复原状来讲,可以分成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两种。本课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食盐和水泥,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并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的利弊。

二、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学生依据活动准备中的要求,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准备材料: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等。为了课堂上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要相应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等物品以及各种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活动过程:

主要包括两个活动。

活动一:我们来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可以分成三个环节。

一是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首先教科书提供了一幅探究示意图,意图是提示探究食盐变化方法。一位学生在搅拌水中的食盐,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目的是提示学生结合已有的溶解知识认识食盐的变化。食盐在水中看不到了,说明它的颗粒大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一位学生说:“溶解的食盐还会再看到吗?”目的是提示学生从能否恢复食盐原状来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证明。一位学生在用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坩埚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说:“你看……”目的是提示学生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教科书所设计的探究方法只是一种指向,目的是提示学生可以自由设计探究方法,探究食盐的变化,而不要受教科书的限制。

其次教科书又通过一幅探究示意图,提示探究水泥变化方法。一位学生说:“水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目的是提示学生,在认识食盐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展开新的探究活动。一位学生在用杯子向盘子里倒水(盘子里有水泥),说:“我们试一试。”

目的.是提示学生自由设计探究方法,探究水泥的变化。教科书提示的探究方法是:通过加水的方法使水泥发生变化。借助探究食盐的方法思考:水泥还能恢复原状吗?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证明。

二是认识其他物质的变化。教科书提供了两组物质变化的示意图,目的是提示学生认识生活中更多的类似食盐和水泥这样的变化。

第一组图片包括玻璃和水的变化。玻璃的变化由三副图片:碎玻璃、玻璃熔化炉、玻璃制品组成。图片与图片之间分别用箭头相连接,目的是提示学生认识到玻璃也可以像食盐那样,改变形态后还可以恢复原状。水的变化中,通过箭头提示学生水可以改变形态为水蒸气或冰,水蒸气或冰又可以恢复到水的形态。

第二组图片包括六种物质的变化,分别是花生到花生油的变化、种子发芽的变化、西瓜到西瓜汁的变化、泥土到砖块的变化、树到椅子的变化。这些图片的设置目的是提示学生进一步探究生活中更多类似水泥变化的事例。

教科书设计的这些物质的变化只是一种指向,目的是提示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多种物质的变化入手,探究类似食盐和水泥的变化特征。

三是归纳。教科书呈现了一幅学生交流的情景图片,目的是提示学生从能否恢复物质原状的角度来分析,寻找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归纳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食盐、玻璃等物质都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这是一种可逆的变化。”提示学生通过食盐、水、玻璃等物质的变化认识可逆变化。“像水泥这样的变化呢?”“我知道……”

提示学生通过水泥、木头、种子等物质的变化认识不可逆变化。

活动二: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的利弊。

教科书提供了三幅图片,分别森林大火、污染的水域、废品收购站,意图是通过对图片内容的分析,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利弊。森林大火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提示学生认识到一些不可逆变化带给人类的将是无法挽回的损失;污染的水域是一种可逆的变化,提示学生认识到虽然是一种可逆的变化,但如果想使污染的水恢复到原状却需要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废品收购站的图片提示学生认识到很多物质是可以发生可逆变化的,我们可以合理的使用它们,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图片内容只是一种指向,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交流,充分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带给人们的利弊。

自由活动:

教科书以“自制胶水”为主题,分步展示了制作“胶水”的过程,提示学生可以利用脱脂牛奶、醋、小苏打等自制胶水。通过制作,丰富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

拓展活动:

教科书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现象?”的探究内容,提示学生课下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变化,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把探究延伸到课外。

五年级苏教版科学教学设计论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年级科学《大脑》教学设计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大脑的大小、形状和结构。

2、能够通过查阅书籍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知识。

3、能够按要求测试自己的记忆力。

科学知识:

1、知道大脑在人体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指挥中心的作用。

2、知道大脑的主要功能和六个功能区。

3、了解大脑左右半球有不同的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大脑对人体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产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2、意识到人类对大脑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正逐步加深。重点:

初步了解人体大脑的形态和结构,知道左右大脑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

难点:

体验到大脑对人体各种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

教学准备:

有关大脑的视频资料、图片、课件、核桃、水豆腐、七巧板等。

一、导入新课。

1、游戏活动:看谁反应快。

师:同学们,我们下面做一个简单的游戏——看谁反应快。

听口令做相反的动作,例如:师说“上”,同学们说“下”。老师说“前”,同学们说“后”……下面游戏开始。(上——下,前——后,抬头——低头,开眼睛——闭眼睛)。

师:在游戏中,同学们所做的这些游戏动作是谁在指挥着你?(大脑)(听、想、做……)。

2、板书:大脑(板书课题)。

过渡:关于大脑,你们还想知道什么?(重量、形状、大小、作用、结构等)。

二、引入新课。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人类神秘大脑的模样和功能。

(一)用各种方法认识大脑。

1、教师用台秤称出1400克(2斤8两)的物品(水果)。让学生拎一拎,掂一掂,感受大脑的重量。

师:我请六名同学拎一拎老师手里的苹果,猜一猜它有多重?生:学生猜测并汇报。

师:这一重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大脑的重量,同学们猜一猜你自己的大脑有多重?

生:学生猜测并汇报。

生:这生进行猜测。

2、认识大脑的大小。

引入: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师: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双手,把两只手握成拳头并拢在一起,并放在额头前,你大脑的大小就相当于你两只拳头并拢在一起时的大小。

师:我请四名同学(四名同学个头大小都有显著差异)分别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它们大脑的大力。

生:学生上台进行展示。

3、认识大脑的形状。

生:猜测回答。

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能够清楚明白这些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能增大大脑表面皮层的面积,帮助我们存储大量的知识。

4、大脑分为左右大脑半球,左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右侧身体,右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左侧身体。

师:你平时是左手做事多,还是右手做事多?

生:(右手做事多,说明你左脑用得多,我们的大脑是越用越聪明的,所以平时还可以练习左手做事,使你的右脑也变得更聪明)。

5、认识大脑的软硬和颜色。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小块鲜豆腐,同学们可以用手按一按它,然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谈按豆腐的感受。

师:大脑的软硬如平时我们吃的鲜豆腐,所以非常的软,同学们在平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大脑,大脑的颜色是什么色的?(学生观察课本)。

生:回答。

师:对,不是白色的而是淡红粉色的'。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脑的直观形象)。

师:这是在人体活动中发号施令的脑,它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

二、了解大脑的管理范围。

师:同学们在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想一想你的大脑是怎样指挥你的?

生:学生回答。

师:出示课件(大脑的管理范围)说一说,像这几种行为大脑又。

是怎样指挥的?

生:学生思考讨论,我们为什么把大脑称为“人体司令部”?生:学生先讨论,再进行汇报。

师小结:大脑就像司令部一样,指挥着我们的每一个动作,下节课我们就通过几个游戏我们就会对大脑的作用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测试大脑的记忆力和创造力。

(一)记忆力测试。

谈话:大脑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很多事情,下面我们来做一些有趣的测试游戏。

1、游戏名称:一决胜负。

方法:挑战者上台,30秒时间记忆剪刀石头布顺序,并打败他们。

(二)创造力测试。

规则:在带有u字型的图片上,再加工,完成一幅新的图画。

师小结:由于每位同学的大脑在存储的知识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同,所以拼出的图案也不同,同学们在学习中要勤于用脑,否则大脑的反应就会慢慢地变得迟钝,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

(三)了解左脑右脑的差别,并认识到保护大脑的意义。

1、投影——观察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

2、谈话,左右脑分别控制人体不同的活动,左脑控制人体右侧的活动,右脑控制人体左侧的活动。

五年级科学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知识技能:

1、了解人大脑的左右半球有分工。

2、了解大脑是人体的最高指挥中心。

3、了解保护大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活动和查阅资料,了解大脑的、形态和结构。

2、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活动充满兴趣。

3、意识到保护大脑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人体大脑的形态和结构,知道大脑的左右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

难点:认识大脑是人体各种活动的最高指挥中心。

教学准备。

大脑示意图,核桃(事先剥好的),豆腐,有关大脑的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课,激发兴趣。

1、大家喜欢玩做脑筋急转弯吗?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吸引学生的兴趣。

(1)有一个女孩子穿着泳衣在沙滩上走,为什么在她的身后却没有脚印?(他是倒着走的)。

(2)用椰子和西瓜打头哪一个比较痛?(头比较痛)。

(3)有一头头朝北的牛,它向右转原地转三圈,然后向后转原地转三圈,接着再往右转,这时候它的尾巴朝哪?(朝下)。

(4)一只凶猛的饿猫,看到老鼠,为何拔腿就跑?(去抓老鼠)。

(5)有一个人,他是你父母生的,但他却不是你的兄弟姐妹,他是谁?(自己)。

2.大家很聪明,那刚才大家做脑筋急转弯主要用到了身体的那个部分?

揭示课题并板书:大脑。

3.提问:你对大脑有哪些了解?

交流学生的已知经验,以及学生课前预习了解的资料。

4.同学们对大脑知道的真多,你还想知道大脑的哪些知识?

学生质疑。

老师总结板书:大脑的形状、结构、功能。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一下大脑的大小、形状、结构及其功能。

(注:此处从学生喜欢做的脑筋急转弯开始引入新课,激发了学习兴趣。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营造了探究情境,并直奔学习主题,把学生带入了愉悦的学习状态中。)。

(二)分类研究,有序解题。

活动一:通过各种方法来认识大脑,了解大脑的形状、结构。

1.请同学们把手伸出来,动手摸一摸,确切感受知道大脑的具体位置。

2.出示完整的脑的图片。

学生观察。

小结:这是一个完整的脑,它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大脑占整个脑的绝大部分。

生:观察回答。

4.进行小结,并指导学生通过类比了解大脑的结构、功能(学生通过类比体验)。

(1)了解大脑的质量:大约是语文课本大3、4本书那么重。

(2)了解大脑的形状和大小:形状很像核桃仁,大小和自己的两个拳头握起来差不多。

(3)大脑的软硬程度:和豆腐差不多。

(4)大脑的表面:凹凸不平,有很多迂回,和核桃仁表面很相近。

为什么有这么多迂回呢?

小组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汇报。

教师讲解:大脑表面这些沟回可以增加大脑的表面积。

那有的同学肯定要问了,为什么要增大表面积呢?它有什么用?那我们现在再来看俩幅图。(出示猫与人的大脑对比图)。

猫和人谁更聪明呢?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1、认识常见的矿物。

2、认识一些矿物对矿物分类。

1、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

2、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3、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用科学眼光和探究精神了解发现我们大自然中的矿物。

认识矿物的性质。

区分透明与半透明的矿物。

花岗岩、放大镜、《科学材料袋》、纸、彩笔、矿物、食盐、挂图、岩石标本、小刀、铜钥匙、玻璃。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观察花岗岩的矿物组成。

1、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谁能说一说,花岗岩有什么特点?

2、学生观察,教师引导。

3、提出要求:a、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b、把你新的发现用彩笔绘出来。

4、学生分组观察(画图描述花岗岩颜色,颗粒等方面的特点)。

5、学生代表发言,师生共同交流。

6、归纳:花岗岩中有白色、肉红色、黑色的颗粒。

7、教师用科学术语解读:“花岗岩”

(二)认识常见的矿物。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矿物岩石标本,学生分组观察。

2、问题:你们看到的是什么矿物?

3、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

4、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矿物标本。

5、教师发问:“你知道哪些矿物?”

6、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第二课时。

(一)观察研究矿物的特征。

1、师述:现在各小组讨论,还想从哪些方面来认识矿物?各组拿出方案。

2、学生分组制定观察矿物性质的方案,教师巡视引导并参与讨论。

3、学生代表介绍本组探究方法。

4、教师评价并引导,修改造作细则。

5、教师巡视,学生向由探究并及时交流。

6、教师提示(安全教育);如何用铜钥匙,小刀刃,玻璃的硬度来判别矿物的硬度。

(二)交流矿物的性质。

1、分小组汇报各自的探究成果。

2、组织学生互相和补充。

3、教师评价和小结。

(三)了解矿物的用途。

1、教师提问:a、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b、工农业生产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介绍。

(四)总结。

1、学生代表(以小组为单位)谈学习收获和对自己的评价。

2、作业: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五年级科学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观察更多的植物的花,和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的能力。

二、重难点。

认识花的结构及名称,通过“解剖花”一实验,发现花的共同特点,知道如何区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三、活动准备。

每小组选一种花(共提供3—4种选择),小镊子,放大镜,托盘,探究记录卡。

四、活动过程。

(一)知晓学生的已有概念。

(活动流程:了解学生对花的认识———观察示例花的结构)。

1、提问:你知道花的结构吗?

(引导:颜色、形状、数量……等)。

(二)初步形成概念。

(活动流程:引入———讨论“解剖”———认识花的结构名称)。

1、引入“解剖”:你想知道花里的“秘密”吗?

2、小组讨论:如何解剖?

3、尝试解剖:请1—2名学生上台尝试对花进行解剖;

4、认识花(完全花)的结构及名称,简单区分“雄蕊”和“雌蕊”。

(三)探究深化概念。

(活动流程:解剖花———发现、对比花的结构)。

1、认识提供实验的几种花的名称,问:“是不是这些花的结构都一样呢?”;

2、以“花言花语”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4、小组汇报,集中交流;

5、对比花的结构,引出“完全花”与“不完全花”,再对记录的信息进行整理。

(四)拓展、应用概念。

(活动流程:说出花的结构名称,归类“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1、ppt展示各种花的图片,欣赏各种各样的花;

2、让学生指认花的结构及名称,并归类“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3、德育渗透:“花儿的自白”。

(五)课后活动。

课后寻找自己喜欢的花,设计并建立“档案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年级科学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1)汽车反光镜(凸镜)。

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5、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3)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6、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六、作业设计。

万花筒的制作。

七、板书设计。

光的路线图光的路线图。

五年级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及绘有武松打虎场景的挂图。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重点理解武松打虎部分。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武松打虎部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抵御、推辞。侮辱、拒绝、和氏壁、绝口不提。

(听写后,同座同学相互检查批改)。

二、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根据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板书:景阳冈)。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景阳冈》讲的是谁的事?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四段,再做“思考?练习”1的填空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段的,每段讲的是什么。

(2)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填写“思考?练习”1的。

四、抓住重点,进一步理解课文。

1、各自朗读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部分,想象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打虎的经过。

(1)、原来大虫抓人,只有一扑、二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泄了一半。

在学生理解语句意思的基础上,(适当演示一下,以加深理解。)。

五、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

六、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死猛虎这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说说课文各段大意;分清事情前后果;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二、指名说说每段的大意。

三、练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1、挂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

2、同座互相讨论题目中列出的事情的前因后果。

3、全班讨论交流。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三碗不过冈”。)。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这条景阳冈少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不相信有大虫。

“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不怕老虎。

结果:打死了猛虎。)。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原来武松使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打虎时用尽了力气。

结果:“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

四、指导有感情朗读。

1、挂出绘有武松打虎情景的挂图,说说这一部分该怎样读。(要读出老虎的凶猛和垂死挣扎,读出武松的勇敢、机智、沉着,节奏稍快些,反映当时的紧张气氛。)。

2、学生自己练习。

3、鼓励学生当众朗读,对读得好的进行表扬。

五、布置作业。

五年级教学设计:《鲸》

2.出示鲸的图片。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有了什么更深入的了解。(板书课题:鲸)

二。初读课文,抓住要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字音重点:哺乳、肺(强调肺字的书写)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进行部分字词的讲解。}

词语理解难点:通过结合人体部位学习。

3.思考一下:鲸和鱼的区别是什么?并看看课文中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4.交流: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用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相机板书:大小 演变 种类 吃食 呼吸 睡觉 胎生)

三。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2.出示句子: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重。

我国发现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

3.课件出示: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鲸?完成下表:

说明方法文中的例句

作比较

列数字

举例子

打比方

4.教师进行总结。

四。合作学习,发现特点

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相信学生对说明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分组合作学习研究,为自己选择适当的角色进行演一演、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的方法进行学习,进一步深入课文,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

2.预习课文,了解更多有关鲸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9.鲸

大小 演变 种类 吃食 呼吸 睡觉 胎生

五年级《桥》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是高年级教学的重点。而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以教材为载体,学会一定的阅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老师教学中训练的重点。本教学设计力图将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训练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真真正正的学习到一定的阅读方法。并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师生交流,在交流中表达独特的感受,在交流中升华自我情感。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位语言文字,重点感悟老支书的感人形象。体会他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用生命维持求生的秩序,将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

3、理解题目所蕴含着的深刻含义。

1、感悟老支书沉着镇定、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光辉形象。

2、体会文章的的表达特点。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词语:像泼、像倒、咆哮、狂奔、势不可当。

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以上词语。

【设计理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环节既复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扎实了基础,又为导入课文做了铺垫,也为学生在后面的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做了热身。

(二)感受洪水的凶猛。

1、把以上词语放到课文里读一读,自由读读课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

2、通过课文中描写洪水的语句,你有什么感受?

3、汇报交流:雨大、雨急、水快、水猛、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词语训练:当时的情形,你会想到什么词语?

(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狂风暴雨、倾盆大雨……)。

【设计理念】。

体会当时全村所面临的处境,对于理解人物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环节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词语拓展训练,让学生体会领悟到当时的危急。

(三)体会人们的慌乱。

2、村庄里的人们突遭这灭顶之灾,又是怎样表现的?

3、引导学生抓住“你拥我挤”、“疯了似的”体会人们的惊慌失措以及当时场面的混乱。

【设计理念】。

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文,是让学生进入文本的重要方法。本环节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语言渲染和学生身临其境的想象让学生体会到人们的惊慌和恐惧。

(四)感受老汉形象。

2、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而在全村一百多号人中,谁例外?(老汉)老汉是谁?(党支部书记)。

4、学生读文,批注,小组之间互相交流。

5、同学汇报交流,教师适机点拨,指导朗读。

课堂预设:

(1)从老汉的表情中,你有什么体会?

(2)老汉“盯着人们”,他可能在想什么?

(3)你怎么理解“他像一座山”?

(1)党员排在后边,那谁排在前面先走?

(2)从老汉的语言描写中,你有什么体会?

(1)读了这句,你体会到老汉当时怎样的心情?

(2)当时的情况怎么样?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3)把语句中的“小伙子”换成“他的儿子”读一读,你又体会到什么?

(1)把句子中的“小伙子”换成“他的儿子”读一读。当时的情况又是怎么样?

(2)从老汉的“推”字当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6、老汉临死前,似乎想喊,请大家发挥想象,想想当时的情况,老汉可能会喊什么?

7、(起音乐)师总结:是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做为一位父亲,他像天下的父母一样,舔犊情深。在生死之际,老汉表现出来的大爱让我们动容。他身上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批注文本,是落实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形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整体素养的一部分。本环节,老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用自己的大脑和文本进行交流,从而贴近、体会人物形象。另外,教师的适当点拨,给学生的阅读批注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教师参与到学生的阅读中去,及时地给予帮助,帮助学生升华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五)、拓展练笔。

1、师范读课文第24—27自然段。

2、英雄远离了我们,当大娘和村里的群众面对这两座墓碑,他们分别会说什么?让我们用笔记录下对英雄的哀思。(学生练笔)。

【设计理念】。

勤动笔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本环节主要通过学生的练笔,升华对于老汉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体会一位普通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

(六)体会题目的含义和文章的写法。

1、文章主要歌颂的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老汉,为何以桥为题?

(生命之桥、党群之桥)。

2、这篇文章在表达方法上,有何特点?

(1)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3)多用简短句子、段落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写作特色,一方面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是在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这也是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

(七)作业布置。

搜集现当代社会中,令我们感动的共产党员的事迹。

【设计理念】。

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他们让我感动”,本作业的布置,主要是让学生把学习的触角由课堂伸向生活,也是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铺垫。

(八)板书设计:

生命桥党群桥。

群众儿子唯独没想自己。

镇定沉着、不徇私情、舍己为人。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1.知道树木的横截面上有年轮,观察年轮可以知道树木的年龄。

2.知道树木的年轮可以告诉我们树木生长情况,年轮的变化可以反应树木生长的环境、气候等多方面的信息。

1.能对观察对象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能通过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学习。

具有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愿意与人合作。

一块有明显纹路的木版,每组三种不同的树的横截面,观察记录表,有关年轮的图文或视频资料。

1.导入。

出示带纹路的木版,提问:你们从木板上看到了什么?这些纹路从哪儿来?你还在哪儿看到过树木中的纹路?我们把树木中的这种纹路叫什么?(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交流学生已知经验的过程,通过交流导入新的探究过程。)。

2.观察树干横截面,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1)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块用树干锯成的横截面,学生分组观察。要求小组在观察中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和疑问。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记录表发给小组,也可以让学生直接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2)交流发现,提出问题。

3.观察其他树的横截面。

(1)给每个小组再提供两块树的横截面,小组观察:有什么新发现?你还有什么疑问?

(2)交流与质疑。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随堂板书,引导学生整理问题:看一看,这些问题中,哪些我们可以在刚才的观察中找到答案?哪些可以同学们互相解答?把已经解决的问题做上标记。然后给剩下的问题进行分类。

4.了解年轮的形成。

(2)交流。

(3)为学生补充一些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

5.了解更多的来自年轮的信息。

(1)观察年轮图,估算树的年龄。(五年级的学生一般都知道通过数年轮的圈数可以知道树的年龄,如果只是简单地去数数意义就不大了,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怎么数、为什么数出圈数就是树的年龄。)。

(2)观察:同一个年轮的宽窄都是一致的吗?不同年轮的宽窄、颜色一样吗?

(3)讨论:同一个年轮的宽窄不同,不同年轮的宽窄、颜色不一致可能与什么有关?

(4)记录讨论结果并交流。

(5)你还知道年轮可以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6.课外拓展。

(1)继续观察伐木留下的树桩或者锯下的树干截面上的年轮。

(2)收集有关树木年轮的资料,读一读,把学到的知识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3树木中的纹路。

树木的横截面上有年轮,观察年轮可以知道树木的年龄。

树木的年轮可以告诉我们树木生长情况,年轮的变化可以反应树木生长的环境、气候等多方面的信息。

作业设计:

填空:

1、树木的横截面上有(),观察年轮可以知道树木的()。

2、树木的年轮可以告诉我们树木(),年轮的变化可以反应树木生长的()、()等多方面的信息。

简答:

同一个年轮的宽窄不同,不同年轮的宽窄、颜色不一致可能与什么有关?

五年级教学设计

这个学期,我担任的是五年级一、三两个班的语文教学。相对于一二年级而言,五年级属于高年段的语文教学,其教学的要求也较之低年段有着很大的不同。比如说,五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品读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情感。从基本的“诵读”转变成为高一级的“品读”。再如写作,也是随着年级的逐渐攀高,从短小的简单记事的日记,逐渐变成叙事抒情的小篇幅文章。

作文教学是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公认的一个重点内容和难点关卡,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以及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然而在实践的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笔者就现在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作了如下的反思: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1、学生自身的因素。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本身的生活积累比较少,平时也缺乏对生活的思考,再加上现在社会上一些因素的影响,学生思想的认识不够深刻。但是作文是一门生活的艺术,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发现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才能使作文是真实的、心灵的写照。但即便是有些学生,有着丰富的课余生活,也由于家庭背景和教育的原因,会接触较多的外界事物,但是,如果学生对于写作没有正确的认识,依旧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无法将自身情感融入其中,写出来的文章,依旧是缺乏真情实感、违背生活现实、缺乏生活智慧的。

再加上当前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家家都有电脑。有些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无法自拔,缺乏阅读,生活圈子狭隘,眼界狭小,即便是对生活有所感悟,也苦于不知如何表达。还有一些学生即便是在读书,也是阅读一些武侠小说,于作文写作没有太大的帮助。这也就是为什么冰心说要读书,要多读书,而且还要读好书了。

2、教学方面的因素。

写作本是生活的需要,是内心情感的流露。这也就是说,作文教学就是要实事求是,但是在实践的教学中,教师却将其功利化。作文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进行生活的引导。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多数教师的做法,都是一味地传授给学生一些作文的技巧和方法,甚至是一些固定的模板,只追求考试的高分,却忽视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引导。导致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为了写作而写作,就像是做数学题一样,死记硬背作文公式,套用作文格式。要么就是作文呈现千人一面的情况,没有自己的个性和情感,要么就是五花八门,各有不同,使书写和表达的都是虚情假意的情况。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作文兴趣,而且还会影响作文教学的效率。

此外,还有一些教师,本身的写作素养并不高,自己也不能坚持写作文,研读和积累写作的理论。只是有时候迫于职称的压力,偶尔写写论文,或者应学校的要求,写一些教学反思、教学总结等,为的也只是应付差事,完成任务罢了。没有时常的写作、练习和积累,自然写作的素养也没有增进。

3、教学手段的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行业也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各种教学媒介的出现,也带给学生缤纷多彩的感官体验和冲击。很多学生选择在qq空间等地方,进行简短、明了的情感表达,使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深受影响,写作在学生的心中变得越发的不重要,而被逐渐地淡忘。

五年级作文教学设计【第五篇】:五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习作四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五年级教学设计:《鲸》

教学目标:

1、能了解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作顺序;知道课文在写鲸的形体时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2、能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关于鲸的知识,并对此产生兴趣,有进行科学探索的愿望。

3、能学习第1自然段的说明方法,自选内容写一段话。可以使用一种方法说明,也可以使用几种方法来说明。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了鲸的哪些特点和习性,书面填写课后练习1中的表格,知道课文是怎样说明鲸是很大的。

教学难点:

学习第1自然段的说明方法,自选内容写一段话。可以使用一种说明方法,也可以使用几种方法来说明。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二、填写表格,回忆课文内容。

1、那么鲸在形体上有什么特点?它们又有哪些生活习性呢?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了解课文内容后填写课后的表格,现在就请大家看着自己填写的表格,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表格里所填的内容。

2、大家可以根据我们一起总结出的内容来修改自己填写的表格。

三、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的说明方法。

1、通过读课文、填写表格,我们了解到鲸是一种形体非常大的动物,那课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鲸的形体很大呢?用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适当做批注。

2、一句一句地体会第一自然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

(1)“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a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为什么要用鲸和象进行比较呢?

(这两句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用鲸和我们熟悉的并且形体也很庞大的象进行比较,可以让我们更加形象地感知到鲸的形体巨大。)

c 指名朗读这两句话。

过渡:文章还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鲸的形体很大呢?

(2)“最大的鲸有16万多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xx多公斤。”

(这一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以让我们很具体地了解到鲸的形体究竟有多大。)

(这种看似模糊的表述其实更准确、更科学、更严谨。)

过渡:谁来接着说文章中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我国捕获过一头4万多公斤重的鲸,它有17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样重。”

a “4万多公斤”有多重呢?超市里卖的大袋的面粉或大米通常是25公斤一袋,大家估算一下,像这样的大米或面粉多少袋可以达到4万多公斤重呢?(1600多袋)

“17米”有多长呢?我们一间教室,大概长8、9米,那就是说,我国捕获的这头鲸有几个教室这样长啊?(大概相当于我们2个教室的长度)

b 用鲸的一条舌头和十几头大肥猪比,有什么好处呢?

(用鲸的舌头同十几头大肥猪做比较,更让我们非常形象地感受到鲸的身体又大又重。)

c 这里又用了“4万多公斤”、“十几头”,同样有什么好处啊?

过渡:大家继续说,在这一段中作者还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伸手还摸不到它的上腭;4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这是一种什么说明方法呢?“它要是张开嘴”,或者是“它如果张开嘴”……

(5)“我国捕获过……”(出示这两句话),这两句话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

3、归纳说明方法,整体感受鲸的形体巨大。

小结:这一段恰当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形象、具体地表现出了鲸是个庞然大物。

b 再读读这段话,让听者能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鲸的确是庞然大物。

过渡:老师知道大家从课文中除了了解到鲸的形体巨大以外,还了解到了许多其它关于鲸的知识。刚好我听三班老师说她带孩子去参观自然博物馆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像你们这么大的小学生在做义务讲解员,我当时就想我们班一定也有不少同学对这个工作充满兴趣,有机会也想尝试尝试,对吗?谁对这项工作感兴趣啊?不过讲解员可不是个简单的工作,它需要你具备多方面的素质,那我们今天就在课堂上来个小小的竞聘,怎么样?看看哪些同学有能力胜任这项工作,在竞聘中脱颖而出的同学,老师会发给你一个讲解员的胸卡,让你模拟上岗。大家不用紧张,一会儿要考察的内容都是课文中的知识,现在大家赶快再浏览浏览课文第2—6自然段,争取在一会儿的竞聘中有出色的表现。

四、了解鲸的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1、考考口才。

哪位同学能看着图片给大家讲讲鲸的进化过程呢?

2、考考记忆力。

“吃食物”这一段,根据课文意思填空。

须鲸主要吃( )和( )。它们在海里游泳的时候,张着大嘴,把许多( )连同( )一齐吸进嘴里,然后( ),把水从( )中间( ),把( )吞进肚子里,一次就可以吃( )。

齿鲸主要吃( )。他们遇到( ),就凶猛地( ),用( )咬住,很快就( )。齿鲸里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 )。有时候,好几十头( )围住一头( )重的( ),( )就把它吃光了。

3、考考判断力。

同学们能看着图片判断出鲸的种类吗?

(1)出示第一组图片(通过是否有牙齿判断鲸的种类)

(2)出示第二组图片(通过喷潮时的水柱判断鲸的种类)

a 指名判断。

b 追问:你的这个答案是从哪里得来的呢?读读书上的句子。

(3)出示判断题,请大家一起做出判断。

鲸是哺乳动物,不属于鱼类。( )

鲸总是独自睡觉的。 ( )

判断对错后说说依据和理由。

5、简单评价评价,发胸卡。

五、练习仿写。

1、指名发言。

2、请一名同学用上几种说明方法,完整地说一段话。

3、同学们课下可以仿照刚才的练习,使用一种或几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一种事物的某一个特点。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资料,大家可以参考。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写其它内容。注意:无论你使用哪些说明方法,都要围绕着这个事物的特点去写。

六、作业。

必做:学习第1自然段的说明方法,自选内容写一段话。

七、选做。

1、写倡议书:保护人类的朋友——鲸。

2、给各种鲸设计名片。

3、鲸的自述。

板书设计:

形体 大

比较、数字

举例、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