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图形的拼组说课稿(实用13篇)

小编:紫薇儿

教案模板的撰写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确保教学内容全面、有机地展开。下面是一份经验丰富的教师分享的教案模板范例,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说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认识图形》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开始,是在前一课时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种简单几何体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四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及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要求。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并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感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的注。

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各种图形的美学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从以上确定的教学目标出发,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学会准确辨认。

根据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难点:在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中,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大胆创新!

学生作为主体,在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学习探究过程中,我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都获得全面发展。

五、教具:

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立体模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纸片是我这节课要使用的教具和学具!

六、教学流程。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听童话故事的年龄特点,我创设了“图形王国”这一情境:

师:在“图形王国”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都在小牧童的身上,请大家找一找,然后再分分类。从而介绍“平面图形”引出课题。

这一环节通过引领学生参观“图形王国”,巧妙地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下面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摸、看、画、折这4个环节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活动二(看一看):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

活动四(折一折)你能把长方形折成今天认识的图形朋友吗?通过折一折,剪一剪今天学过的图形,看看有什么发现,并在班级里交流,让学生从动中感悟这些图形的特点。

通过一系列“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体会面在体上,突破本课的难点。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1、连一连:

(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

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这些图形。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进行有机地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数一数:

这一设计是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学生不仅要快速地辨认出图形,也要数出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拓展延伸,总结评价。

1、图片欣赏。

首先通过欣赏,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美,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

2、拼组图形。

用学具袋里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小组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展示。在这里我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活动,在相互参观的活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请小朋友们回家后,在自己的房子里找一找这些图形,说给爸爸妈妈听。

用简单的语言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并回家后再找找这些图形,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次将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束语: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认识,谢谢大家!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38页39页。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做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及他们的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初步的观察能力、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辨认四种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并渗透审美情趣的教育。

从上面确定的教学目标出发,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4.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面在体上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在教学信息与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择多媒体课件演示,这样更直观易懂。

5.教学准备:

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各种立体模型,以及多种平面图形的学具,还有彩色笔和白纸等等。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课堂注意力有效保持时间很短,不随意注意占优势,课堂上喜欢操作类的活动。本课时教学内容是他们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种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根据他们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都已经基本上认识这四种平面图形了。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流程:

三、教学流程。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四、游戏激趣,总结评价。

下面我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屏幕显示:交通标志(由生活中图形引入新课)。

师:笑笑在上学路上发现了很多交通标志,你们知道这些标志的意义和它们的形状吗?(适时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并与它们交朋友,好吗?揭示课题——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完成知识目标: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辨认这四种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

因此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找一找、摸一摸、学一学、比一比、画一画五个活动。活动一(找一找):在“体”上找“形”

1找长方形,哪个图形藏长方体的面?(长方形)。

2.找正方形,正方形藏在哪个“体”的面上,(正方体)。

3.找三角形和圆,三角形和圆藏在哪个“体”的面上,(三棱柱、圆柱)。

活动二(摸一摸):摸“长方形”学具感知它的特征。

1.认真的看一看它长得什么样?再仔细的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2.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活动三(学一学):自主合作学习正方形、三角形、圆感知其特征。

2.学生汇报,解决提出问题。

活动四(比一比):“形”与“形”比,“形”与“体”比。

1.“长方形”与“正方形”比。

2.“长方体”与“长方形”比。

3.“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比。

活动五(画一画):从“体”上画“面”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活动一(看一看说一说):

屏幕滚动放生活中的物体,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找到这些图形朋友,仔细观察你从哪个物体的面上找到了。

我们今天认识的新图形?

活动二(想一想说一说):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上也有这些图形朋友?在小组里说一说。

四)游戏激趣,总结评价。

活动一游戏激趣.

1.打地洞游戏。

地洞里藏了很多图形,快来打吧!看谁找到的图形最多。

2.数图形游戏。

数一数闹钟里的图形各有几个?

3.小小粉刷匠。

学生可以先点击画框中相应的图形即可进行涂色,点击右三角为下一幅图。

4.小小设计师。

1.这幅画中缺少了什么图形?你能把它找出来并把它拼上吗?

2.你们能用这些图形拼出一幅漂亮的画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一年级《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2)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实物风车,学生准备:图形卡片、做风车的材料。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风车。

生:图钉、小棒、纸……。

生2:我来补充,要用正方形的纸。

二、感受新知,观察比较。

生: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师: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

生:长方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都有四条边,而且很直。

生:因为它们都有四个角。

2.师:对,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生:两条长边,两条短边。

师:好,那我们先来看看两条长边,你发现了什么?

生: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一样长?

生:自己动手折一折。

师:除了用折纸的方法,还可以有什么方法知道两条长边、两条短边一样长?(用直尺或绳进行测量……)。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的折痕。

师:看,这是我们刚才折纸时留下的痕迹,老师用笔把它描出来。(师动手用红粉笔描)快看,一个大长方形分成了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小长方形。换句话说,如果有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小长方形就可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

4.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发现。

生: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

[学生动手证明,可用不同的方法,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5.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正方形的折痕。

师:看,这是我们刚才折纸时留下的痕迹,老师用笔把它描出来。(师动手用红粉笔描)快看,一个大正方形分成了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换句话说,如果有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就可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这还有一种刚才折纸时留下的痕迹,老师用笔把它描出来。(师动手用红粉笔描)快看,一个大正方形分成了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小三角形。换句话说,如果有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小三角形就可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

三、动手实践,拼组图形。

师:说了半天了,你们想不想动手拼一拼。快看看你们手里有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1.师:左面4列的同学拿出2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长方形;右面4列的同学拿出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正方形。要求你们用手中的图形拼组出一个大的平面图形,看谁拼的方法多,还能最先拼好。开始。

短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

长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

边与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

边与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

角与角相接组成的图案。

2.选一些形状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能拼出哪些平面图形?

四、游戏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图形进行的拼组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图形的拼组,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好。(板书课题)。

1.拼图案。

2.拼熊猫。(第30页的第6题)。

老师非常感谢你们,要送给你们每人一件小礼物。(出示熊猫图),你们喜欢吗?不过这件礼物需要你们进行拼组才能得到。(指导学生进行拼组)。

五、动手操作,体会图形间的关系。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你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还帮老师设计了地板图案。你们想不想亲手做一个漂亮的小风车?这里有做风车的过程(出示分解图),你能说说怎样做吗?(在正方形纸上剪出四个三角形,就做成了风车。)。

怎样在正方形的纸上剪出四个三角形?

可是老师想出个难题来考考你,老师手里有张长方形的纸,你能用它做一个风车吗?(把长方形的纸剪成正方形的经纸再做。)。

怎样将长方形的纸剪成正方形的纸?

出示圆形,问:这是什么形状?用圆形纸做风车,先做什么?(把圆形的纸剪成正方形的纸再做。)。

怎样将圆形的纸剪成正方形的纸?

(全班同学动手做风车,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谁说一说你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生:我先把一张长方形(或圆形)的纸剪成正方形,在正方形纸上剪出四个三角形,就做成了风车。当这个风车转起来时就是一个圆。

[让学生在做风车的过程中体会多种图形间的转换和联系。]。

六、总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图形》,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其特征、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低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上学期,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会用鼠标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正确辨认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各种立体图型、平面图形的学具等。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过程:1、出示五种立体图形,请同学们找一找熟悉的好朋友。

2、在认识新朋友之前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同时介绍三棱柱,扫清学前障碍。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

设计过程:1、创设拼图宝宝情境,请同学们找一找,再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图形。

2、你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吗?

3、概括: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平面图形。

整合点:用多媒体演示分类过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在黑板上逐一粘贴的繁琐,方便快捷,一目了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动态过程会与多数学生猜测的思维过程完全吻合,从新课开始就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

设计过程:1、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找他们?

2、长方体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你能从这些立体图形上找出长方形吗?

3、你能从这些立体图形上找出其他平面图形吗?

4、摸一摸立体图形的每个面,说说摸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整合点: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这几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了解的不透彻,通过多媒体演示“面”从“体”分离的过程,能够直观的、生动的体现出体和面的关系,即“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从而化难为简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活动三:给新朋友画像。

设计过程:1、小组讨论,看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

2、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

教学评价及效果:经过交流,学生想到折、印、画、圈等方法。再一次深化了教学难点,体会到“面在体上”。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活动四:找朋友。

设计过程:1、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

2、找出交通标志牌上的平面图形。

整合点:传统教学中,只能是一名学生说,其他同学在脑中想象,但是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学生能够真实的看到生活中的图形和交通标志,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在生活中普遍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知识与生活间精心搭设了一座桥梁,生动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个环节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效果最佳的环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完美整合。结合学生生性好玩的特点,我用游戏的形式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

练习一分饼干。

整合点:利用多媒体教学,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其中,提高了学生对图形的辨别能力。同时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让教师在短时间内根据分图形的情况,准确掌握了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到教学反馈。

练习二火眼金睛。

整合点:象这种图形套着图形的题,学生找全是个难点,教师在黑板上画会出现图形重合的现象,学生看得也就不是很清楚,但是,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数的过程,让学生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练习三小小设计师。

整合点:比起传统教学的拼图设计,这个练习让学生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在拼组过程中又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效果及评价:三个游戏练习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强化了教学重点:即正确辨认四种图形。这种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的教学方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寓教于乐,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四)小结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这些图形介绍给爸爸妈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平面图形各自的基本特征,初步渗透图形特征,为下节课学习作铺垫。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这节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学习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语言表达和合作精神。评价的方式有自评、互评和师评。

2.学习效果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发挥学习的激励作用,因材施教,适时指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取长补短,有更大进步。

1、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合理恰当的整合在一起,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提高了学习效。

率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知识,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2、多媒体资料的引用。文字、图片、影音和动画练习等,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教学方式注意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锻炼。正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

总之,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耐心的聆听,不足之处请予以指正,谢谢!

文档为doc格式。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李老师这节《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数学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认识物体的活动中,体会比较、分类等到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空间概念。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教学效果很好,达到了教学目标。

李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王老师的整堂课基本上都在一个个活动中进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很活跃。

1、学生通常是在辨别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的过程中达到对概念意义的理解的,因此,教师在呈现概念的例子的时候,不仅要向学生呈现概念的正例(如圆柱的正例茶叶筒、易拉罐等),还应该向学生呈现概念的反例(如圆柱的反例粉笔、削过的铅笔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知觉辨别,更明确地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本质特征,以达到对概念意义的把握。

2、这节课因为强调让学生在动中学,比如让学生分一分,摸一摸、抓一抓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一年级数学《图形的拼组》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图形的拼组》,它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拼组中的第一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

一、教材分析。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上一学期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了,本次学习是要通过摆、拼、剪等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在上学期已有涉及,并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随处可见。学生有比较好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但在做拼组时,学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思维局限性,不能大胆的用多个材料多种方法进行拼组,教师要适当引导和示范,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标》中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及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具体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合作探究与创新的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拼组,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设想。

在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这一课中,我结合《课标》中的教育理念,透析教材,把教学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通过观察、操作,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二是通过”摆一摆“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间的关系,发现图形中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三是“做风车”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既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学习用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感受图形美。

六、教学流程。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遵循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情境激趣、旧知导入——预习汇报、构建新知——夯实基础发展技能的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情境激趣、旧知导入。

新课伊始,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今天班里来了一位小客人,让我们用掌声把它请进来!在掌声中出示米老鼠图片,米老鼠又建了一座新房子,邀请同学们去参观,你们高兴吗?这时出示房子图片。接着,让学生观察说出房子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情境的导入很快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既复习了旧知,又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平面图形可以拼组成其他图形。

第二板块:预习汇报构建新知。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提高课堂时效性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障,课前预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自主操作空间和探究空间,同时更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以上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课前预习,课上汇报巩固的形式,完成教材中的三个活动:

活动一: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

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认识不是一无所知的`,只是他们的认知只停留在感性层面,在这里,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经验,让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自主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清“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或正方形边的什么特点””学生主要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建构,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同时,我又通过课件演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使学生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活动二:拼组图形。

学生通过预习数学书27页例2,对几个相同的平面图形可以拼成一个更大的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上我又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课件汇报,巩固学生的认识。同时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图形,要求学生独立尝试进行拼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通过作品展示、与同伴交流,由学生自己讲解“用了几个什么平面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学生有了充分自我比较和与他人比较的机会,也就有了更充分的体验和感悟,通过对比不同的拼组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平面图形的关系,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

活动三:做风车。

“做风车”这一活动,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思维的提升,否则就成了手工课。所以课堂中,我把重点放在讨论“风车制作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图形,图形是如何转化的?”这一问题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我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纸是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三角形时,看到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第三板块:夯实基础发展技能。

检测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节课的第三板块我设计了课堂目标检测,检测中以闯关形式设计了五个活动:即第一关:快乐填一填。第二关:动手剪一剪。第三关:用心拼一拼。第四关:仔细数一数。第五关:神奇拼一拼。

检测中前三关,重抓基础知识的落实,后两关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以及用数学的能力,符合低年级儿童年龄特点,我充分利用了学生争强好胜,乐于竞争的心理,以争夺智慧星的小组合作赛形式进行检测。既提升了学生自主强化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以上是我对《平面图形的拼组》一课设计理念的剖析与阐述,当然,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所以,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前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说课稿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上一册认识了几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教材内容的安排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思路。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其特征、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孩子们的认知程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会正确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孩子们对实际运用的需要,我将教学重难点设定为:

重点:会正确辨认四种图形。

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学准备。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提高教学效果,我选在了多媒体教室上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另外,我还准备了各种立体模型及平面图形学具,彩色笔、白纸等,来作为这节课的教具和学具。

二、说学情。

我所教的一年三班共有42名学生,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我发现所有的孩子都有相同的特点:凡事充满好奇,求知欲极强,最突出的是喜欢动手操作。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孩子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对于已经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他们来说,他们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内完成有些难度的任务,并且80%左右的孩子会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的操作。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强调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运用。所以,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的活动,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法: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观察操作、合作交流,这些学习方法我将它们融为一体,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孩子们定会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立体图形)请同学们找一找熟悉的好朋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同时介绍三棱柱,扫清学前障碍。

2、师:去图形家族认识新的朋友。(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

1、(利用平面图形学具)请同学们分一分,看看一共有几种图形。

2、你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吗?

3、概括: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演示分类过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在黑板上逐一粘贴的繁琐,方便快捷,一目了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动态过程会与多数学生猜测的思维过程完全吻合,从新课开始就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

1、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找他们?(利用实物找一找)。

2、(出示实物立体图形)摸一摸立体图形的每个面,说说摸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3、(演示)“面”在“体”上滑下的过程,并概括:“面”在“体”上。

【设计意图】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这几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了解的不透彻,通过多媒体演示“面”从“体”分离的过程,能够直观的、生动的体现出体和面的关系,即“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从而化难为简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活动三:给新朋友画像。

1、小组讨论,看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

2、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

【设计意图】经过交流,学生想到折、印、画、圈等方法,再一次深化了教学难点,体会到“面在体上”。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活动四:寻找新朋友。

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学生自由说后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传统教学中,只能是一名学生说,其他同学在脑中想象,但是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学生能够真实的看到生活中的图形和交通标志,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在生活中普遍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知识与生活间精心搭设了一座桥梁,生动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连一连。

2、涂一涂。

3、画一画。

4、数一数。

【设计意图】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个环节我设置了四项不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此外,这一环节也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效果最佳的环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完美整合。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这些图形介绍给爸爸妈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平面图形各自的基本特征,初步渗透图形特征,为下节课学习作铺垫。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图文并茂,凸显本课的重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接受新知。

文档为doc格式。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图形的拼组》

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胆放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要体现在: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节课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空间中,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立体图形的拼组”,是让学生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学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把几个长方体或几个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立体图形,在拼摆立体图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所认识,在感悟的同时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为帮助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做他们想做的。如,学生用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立体图形,可以横着摆,可以竖着摆,还可以摞起来摆;用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摆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摆成一个正方体。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边欣赏自己的成果,边体验成功的乐趣,不但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教学总结,我觉得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怎样落实从“零敲碎打”的线性思维向“条分缕析”式的宽度思维跃进,还应学习解决。

一年级数学《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图形的拼组》是人教版一年(下)第三单元的内容,其中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图形的拼组第一课时。本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发现所学的平面图形的边的特征并能用语言来描述。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是通过摆、拚、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平面图形的特征及从图形拼摆活动中感受图形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的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经过实际教学和反思之后,我觉得这节课有如下可取之处,也是自认为亮点的几处:

1、新课伊始,带领孩子们回顾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并让孩子大声地将他们叫出来,随着各种图形“蹦蹦跳跳”地进入,随即也带来了两个问题。将孩子们的兴趣调动起来的同时也将要解决的知识点抛了出来。可谓“巧妙”

2、将教材重新调整,把作风车调到最后的综合运用环节。这个做法来自于领导的大胆创新和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应该说直接受益的不仅是我的学生还有我。把这个环节放到最后,我们都是轻松的。当看到孩子们用他们灵巧的小手和我一起几乎同步将风车做好时,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对教材的重组可谓“英明”。

3、课件发挥的巨大作用使我深刻感受到了媒体对教学的强大推动力。看着可见孩子们学得高高兴兴的同时,看得是清清楚楚,那最后当然就是听得明明白白。

4、与孩子一起动手才能体谅孩子、学会等待。今天这节课我始终和孩子一起动手操作,所以对时间的把握、可能遇到问题的估测就都做到了心中有数,我不止一次地说:“老师等你!”感觉整堂课的环节还是较为清晰的,比较适合孩子的学习节奏。

当然没有一节课可以上到完美。纵观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

1、对可能发生的情况估计不足,电脑发生故障后没有补救措施,只是大熊猫土没能呈现很是遗憾。

2、本来我是准备用吹塑板打算在黑板上演示的,但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将孩子们拼摆出来的大图形进行展示。

3、孩子们的学具很零散,大大小小的图形不好整理,结果课后卫生不好,等等。

一年级数学《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胆放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要体现在: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节课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空间中,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立体图形的拼组”,是让学生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学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把几个长方体或几个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立体图形,在拼摆立体图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所认识,在感悟的同时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为帮助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做他们想做的。如,学生用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立体图形,可以横着摆,可以竖着摆,还可以摞起来摆;用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摆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摆成一个正方体。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边欣赏自己的成果,边体验成功的乐趣,不但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教学总结,我觉得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怎样落实从“零敲碎打”的线性思维向“条分缕析”式的宽度思维跃进,还应学习解决。

文档为doc格式。

一年级数学图形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图形”

在教学中,为了使数学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我从农村远程络上下载了一些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源进行动态演示模拟,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下面我和大家汇报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设想,我从教材、教学流程、教法、学法、板书设计、学习评价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认识图形,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它们的特征以及周长,还有它们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课件出示):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并会辩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安全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课件出示):会辩认这四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觉得本课的难点是体会面在体上,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成现上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多种立体模型以及多种平面图形的学具,还有彩笔、白纸等等。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从农村远程络上下载一些学生以前学过的图片(课件出示),我想通过这个问题来帮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知识,这里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球,学生应该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可能有部分学生不认识三棱柱,这里我要简要的介绍一下,为后面认识三角形做准备,接着我说:“今天,我们来这里还要认识几个新朋友,在交朋友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说,我想知道他的名字,还想知道它长的什么样?住在哪里等等。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图形的拼组数学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图形的拼组》,它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拼组中的第一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上一学期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了,本次学习是要通过摆、拼、剪等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节的教学内容在上学期已有涉及,并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随处可见。学生有比较好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但在做拼组时,学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思维局限性,不能大胆的用多个材料多种方法进行拼组,教师要适当引导和示范,激发学生的思维。

根据《课标》中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及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具体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合作探究与创新的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拼组,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这一课中,我结合《课标》中的教育理念,透析教材,把教学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通过观察、操作,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二是通过”摆一摆“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间的关系,发现图形中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三是“做风车”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既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学习用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感受图形美。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遵循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情境激趣、旧知导入——预习汇报、构建新知——夯实基础发展技能的三个板块:

新课伊始,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今天班里来了一位小客人,让我们用掌声把它请进来!在掌声中出示米老鼠图片,米老鼠又建了一座新房子,邀请同学们去参观,你们高兴吗?这时出示房子图片。接着,让学生观察说出房子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情境的导入很快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既复习了旧知,又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平面图形可以拼组成其他图形。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提高课堂时效性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障,课前预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自主操作空间和探究空间,同时更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以上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课前预习,课上汇报巩固的形式,完成教材中的三个活动:

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认识不是一无所知的,只是他们的认知只停留在感性层面,在这里,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经验,让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自主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清“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或正方形边的什么特点””学生主要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建构,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同时,我又通过课件演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使学生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学生通过预习数学书27页例2,对几个相同的平面图形可以拼成一个更大的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上我又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课件汇报,巩固学生的认识。同时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图形,要求学生独立尝试进行拼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通过作品展示、与同伴交流,由学生自己讲解“用了几个什么平面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学生有了充分自我比较和与他人比较的机会,也就有了更充分的体验和感悟,通过对比不同的拼组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平面图形的关系,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

“做风车”这一活动,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思维的提升,否则就成了手工课。所以课堂中,我把重点放在讨论“风车制作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图形,图形是如何转化的?”这一问题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我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纸是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三角形时,看到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检测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节课的第三板块我设计了课堂目标检测,检测中以闯关形式设计了五个活动:即第一关:快乐填一填。第二关:动手剪一剪。第三关:用心拼一拼。第四关:仔细数一数。第五关:神奇拼一拼。

检测中前三关,重抓基础知识的落实,后两关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以及用数学的能力,符合低年级儿童年龄特点,我充分利用了学生争强好胜,乐于竞争的心理,以争夺智慧星的小组合作赛形式进行检测。既提升了学生自主强化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以上是我对《平面图形的拼组》一课设计理念的剖析与阐述,当然,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所以,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前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图形的拼组》

这节课是要求学生,在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这2种平面图形边的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其特点来进行平面图形的拼组。

我在这节课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以及边的特点,并充分利用电脑课件,在折的过程中还给图形的边编上号,这样便更清楚更直观的让学生知道折的方法,及“长方形对边相等”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特点。

我还在教学中设计了摆一摆、拼一拼的环节,让学生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我安排先认识长方形边的特点,再通过引导、对比的方式在得出长方形特点之后总结出正方形边的特点,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的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在认识每种图形这一环节之后,都设计安排学生利用其图形的特点拼大长方形和大正方形,做到一学一练,层层加深。后面还设计了综合练习,让学生对这两种图形的特点进一步进行巩固、加深记忆。我还在教学中合理的插入了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要热爱学习,学会团结合作的精神,从小事做起,为08北京奥运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完已达到了预先设计的目标,也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学生活动环节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尽管如此,但还是存在着不足,要加以改进的地方。在讲正方形边的特点时,对折正方形时只对折了三次,如带领学生折时多折一步,强调4条边完全重合会好些。在活动中多让学生讲一讲更好。还有就是在练习“练习6第2题”时不强调学生按规律去拼花,可能学生回有更好的发挥;在练习“练习6第1题”没有安排好,时间花得太多,以至于最后的拓展能力没能用上。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改进,认真探究,努力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