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专业20篇)

小编:书香墨

一年级教案应当包括授课目标、课堂活动、教学资源等相关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语文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集体备课5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目的:

1、能正确地计算6、7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里有很多计算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挂图、图片、小黑板、卡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题。

1、通过生活情境和直观图、让学生认识两道相应的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1+6=76+1=7。

这两个算式都是求一共几个同学,都是把1个同学和6个同学合起来,体会两个算式结果相同的合理性。

2、教学例2。有括号和问号的题这里是第一次出现。理解后,要让学生讨论能列出哪些算式,计算后讨论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还要交流不同的算法,如果能从3+4=7想到4+3也得7,应该表扬。

3、让学生自己摆学具,然后遍题。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6题。先通过摆一摆的操作和直观图,让学生学习其余的一些得数是6、7的加法,再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巩固和是6、7的加法计算,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能力检测。

(小黑板出示)。

2+5=4+3=3+3=2+4=。

5+1=5+2=1+6=6+1=。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3周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97页例1,练习十七第1、2题。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9加几的题目,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具准备照例1运动会场景图制作的课件;复习和练习用卡片。教学重难点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准备性练习1.出示卡片9+()=10,指两名小学生口答。2.口答。3.口算。9+1+29+1+59+1+3二、新课谈话: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20以内进行加法。1.出示运动会场景画面。配有描述比赛场面的画外音:现在运动场上正在进行二年级组跑步、跳绳、踢毽决赛,还有......由此,促使学生走进运动会场。2.解决还有多少盒饮料的问题。

文档为doc格式。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精选

1、知识与能力:初步会从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并能自己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观察、想像、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仿、联想等学习方式,经历游戏过程,并从中收集数学信息,提出问题。通过同伴的争议和评论形成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真实性和普遍性,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愿意亲近数学,尝试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

能够根据已知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情境图。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捉迷藏游戏。通过观看情境图,倾听发布的信息,产生联想,并由联想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板书课题(用数学)。

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

(1)什么是用数学?

(2)为什么要学习用数学?

(3)学习用数学这节课在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能用到?

(4)学习这节课能帮助我们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2、出示自探提示: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1)你能说一说图上都说了些什么?

(2)怎样用数学语言来说呢?

(3)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怎样来提问呢?

(4)用加法计算怎样问呢?

(5)用减法计算又该怎样提问呢?

学生独立探究以上几个问题。

1、再次看图并回答。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观察的很仔细!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藏着许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试着提一提吗?学生自愿回答,把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2、学生汇报后,师重点强调:在13-6=7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求藏起来的人数的方法用总人数减捉住的人数。

3、出示丢手拍游戏。通过观察、倾听,思考信息组合与问题的提出。组内交流各自的信息组合角度和提出的问题,评论各种组合的正确性,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从三种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一是求总数;二、三是求部分。

玩丢手绢的有8个女同学,6个男同学。

(1)一共有多少人?8+6=14(人)。

(2)女同学比男同学多几人?8-6=2(人)。

4、出示踢球活动。通过观察和倾听,初步学习收集背景资料中的数学信息,指名学生说: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独立地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还差几人没有到?并完整地解决问题。

5、小组讨论、交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

学生口头解答所提问题。

6、反馈练习。

观察课本p20的热闹的小河边。根据提出的3个问题,独立观察、分析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然后组内交流、评议,也可自主选择交流伙伴。重点在于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开展先知帮后知活动,既可让先学会的学生有展示的舞台,也可以使弱一点的学生也有理解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还剩几只?列式:17-8=9(只)。

草地上有15只小鹿,往山里跑了9只,还剩几只?列式:15-9=6(只)。

老师请个别学生板演,其他在练习本上解答。巡视中注意进行个别辅导。

如河里有13条小鱼,游走了7条,还剩几条鱼?

13-7=6(条)。

回顾课前提出的问题是否解决,你又产生了哪些疑问?请提出来。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预设问题。

1、怎样能正确解答用数学的题目?

2、我们根据数学信息怎样才能提出数学问题?

3、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怎样问呢?

4、用减法计算的问题该怎样提问呢?

5、根据数学信息,怎样提出多种问题?

1.我当小老师。

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自编题目。

2、猜一猜,算一算。(练习四的第2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后说一说单位名称是什么?

每人写15个大字,乐乐还要写6个字,猜猜她写了几个?

每人写15个大字,明明已经写了7个,还要写几个字?

3、想一想,算一算。(练习四的第1题)。

老师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观察,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左边有7只兔,右边有8只兔;黑兔6只,白兔9只;一共有15只兔。

再引导学生选择两个相关的已知条件,提出一个问题。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后汇报、交流。

4、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师: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说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2)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再进行强调总结,引导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板书设计:

用数学。

1、玩丢手绢的有8个女同学,6个男同学。

(1)一共有多少人?

8+6=14(人)。

答:一共有14人。

(2)女同学比男同学多几人?(人)。

答:女同学比男同学多2人。

2、13个同学玩捉米藏,这里有6个人,藏起来几人?

13-6=7(人)。

答:藏起来7人。

3、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16-9=7(人)。

答:还有7人没来。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全.rar分一分1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日常生产、生活里存在着数学问题,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逐步具有数学的意识。同时复习已经学习的数和计算,以及方位等有关内容。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教学基本内容。

(看图)运苹果的车有()辆,是哪几辆?运梨的车有()辆,是哪几辆?

西红柿:从这里看,梨树在哪一边?

茄子:谁在梨树上?谁在梨树下?小猴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

豆角:小猫的前面一辆车是谁在推?后面一辆车是谁在推?

萝卜:我的右边有5棵苹果树。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棵。苹果一共有()筐,梨一共有()筐。

树上有()只鸟,又飞来()只,一共有()只。

三、引导学生讨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小组和班级里交流。

四、知识延伸。

课题:统计。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4、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分类整理的统计方法。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我们人类的朋友-动物也举行了一个生日宴会。看,小主人来了……(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妈妈告诉我等会儿会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他们来啦!多媒体显示:小动物们带着面具边唱生日歌边依次出现)。

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二、知识探索。

(多媒体显示:动物客人依次揭开面具)学生摆动物头像。

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学生回答)。

师:他们分别有几只?(学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怎么分?(学生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

师: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么排,然后动手理一理。

学生小组讨论、操作,然后教师把每一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有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横排的、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竖排的,还有斜排的等多种情况)。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

(学生回答)为什么?

生: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叫我们排队时要横排对齐、竖排对齐。

师:说的真好!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把代表他们小组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的得奖栏中)xx小组这样从下往上,横里面对齐,竖里面对齐,排得既整齐又漂亮。小红也是这样排的(多媒体出示第68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填写)。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你发言很积极,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同样随意地贴,下同)。

……。

三、知识应用。

学生在音乐声中把学具鲜花图片分类统计在课本第69页例图上,然后相互交流,有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有的学生走下座位与别的小组学生交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学生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高高举起书本向老师、向同学、向听课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老师大概统计了一下,我们班大多数同学是这样排的(多媒体显示从下往上竖排的情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教师为上述学生所在的小组贴上奖品)看,大象他跑来感谢你们了!

(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谢谢你们的帮助。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果树结果子啦!)。

师:好!挑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然后组长带领大家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板上统计你们小组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学生在音乐声中摘水果并统计)。

各小组长上台展示,老师将各小组的统计图竖着对齐贴在黑板的左侧。(便于学生观察)。

师:(指着竖排的六组统计作品)你们能看出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结果呢?

师:好,请两个小朋友上来统计一下。

两名学生在喝彩、欢呼及音乐声中统计黑板得奖栏中各组的得奖情况。

师:今天的冠军是“xx”小组!祝贺你们!其他小组的小朋友表现也很出色,来,为自己鼓鼓掌.

四、知识的延伸。

师:今天学了统计,课后你准备统计什么?

学生回答。

……。

师:你们想的真多啊。课后选一项进行统计,然后我们再来交流。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全.rar分一分1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76~77页。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钟表面,会看钟表面上的整时数,能判断钟表面上接近某个整点时刻大约是几时。

2、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作息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珍惜时间的思想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合作和竞争意识。

4、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会看钟表面上的整时数。

教学难点:能判断钟表面上接近某个整点时刻大约是几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面、小黑板、手表、闹钟、电子表、手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愿望。

(多媒体演示录音)猜钟表。出示课题:认钟表。

二、联系生活,感知钟表面。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钟表呢?(生答)。

2、看钟表店的录像。请他们来我们班做客。(出示钟表图)。

3、演示钟表面,揭示:时针和分针。

4、时针和分针有什么不同?

三、依托经验,认识整时刻。

1、认识整时刻数。了解怎样的时刻为整时数。分针和时针各为怎样。

2、电脑演示整时数的练习。

四、自主探索,判断大约几时。

1、认识了整时数,再来认识一下大约几时。了解怎样的情况为大约几时。分针和时针各为怎样。

2、电脑演示大约几时的练习。

五、寓练于乐,寓练于生活。

1、讲故事。(渗透时间概念)。

2、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作息时间。

3、观察土,了解图意。

4、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总结拓展,体验创造的乐趣。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本领?请你设计一个钟表,送给时间老人。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集体备课5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目的:

1、巩固5、6、7以内的加、减法,有关0的加、减法;

2、一方面重视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另一方面注意让学生正确地进行计算;

3、使学生对数学的体验更深一些,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逐步培养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小黑板、圆片、挂图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第1题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口算。指导学生做数字卡片,在小组活动中练习。

2、第2题从几号房子里抽出的卡片,算式的得数都是几。根据得数说出其他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培养学生逆向思考的能力。

3、第3题要注意计算的正确,不宜提速要求。计算后,要了解学生都算对没有,及时帮助他们改错。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4题列出算式后要组织学生交流,对自己的算式作简单的解释,并交流算法。

2、第5题让学生自己确定方法,要求比前面的高了些,可以先让学生说图意,再列出算式,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讨论两题的算法为什么不一样,感知实际问题与数学方法之间的联系。

3、第6题先启发学生提出(1)、(2)两个问题并解决,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启发他们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决。

四、找规律。

第7题先让学生看图找出第一行各种形体排列的规律:即按“长方体、球、正方体、圆柱”这种次序重复,再看图说出3个箱子里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第二行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回答。

五、课堂小结。

六、能力检测。

(小黑板出示)。

3+4=7–1=2+2=4–3=。

7–2=6–0=6–3=0+4=。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1角=10分。

1元=(2张)5角=(10)张1角=(5张)2角。

5元=(5)张1元。

10元=(10张)1元=(5张)2元=(2张)5元。

20元=(2张)10元=(20)张1元。

50元=(5张)10元=(50张)1元=()张20元+()张10元。

100元=(10张)10元=(100)张1元。

付出的钱数-用去的钱数=找回的钱数(剩下的钱数)。

用去的钱数+找回的钱数=付出的钱数。

付出的钱数-找回的钱数=用去的钱数(商品的价钱)。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

3.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5.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6.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一年级数学《观察与测量》知识点。

观察与测量。

1、观察物体——(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

2、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3、去游乐园——(认识米)。

4、估一估,量一量——(简单的估测和测量)。

观察物体(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

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两个方向(前〈后〉面或侧面)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

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1、经历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找一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会通过刻度尺观察物体的长度。(起点不是0刻度)。

5、能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刻度尺测量。

去游乐园(认识米)。

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的选择单位表示物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估一估、量一量(简单的估测和测量)。

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会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6周教案

周次七课次1。

授课课题练习五。

教学。

基本内容教材第46-47页第1-5题。

教学目的。

和要求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理解,能正确熟练地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2、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加、减法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加深对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及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计一、复习。

口算卡片练习:教师随机出示卡片,学生读题后报出答案。

二、进行练习。

1、第1题。

(1)课件依次出示第1题的四幅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每幅图的意思。每题要说清楚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可以求什么。

(2)让学生独立把书上的算式填写完整。

(3)汇报交流,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思,再说说是怎样算出来的。

2、第2题。

(1)课件出示第2题图,引导学生弄懂题目的意思。提问:怎样可以知道小鸡的家在哪里呢?让学生理解:先要算出小鸡口衔的算式的得数,再把这些算式与相应的房子连起来。

(2)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3)集体反馈,课件进行演示。

3、第3题。

(1)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写出结果。

(2)比较,说说每组中上下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重点体会:一个数加0和一个数减0都得原来的数。

第二组重点体会:看清运算符号并认真计算的重要性。

第三组重点体会: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得数不变。

4、第4题。

(1)课件出示第一幅主题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中画了什么。

(3)学生在书上列出算式后进行交流。

(4)根据图上画的,你还能提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5)学习第二幅主题图。可以直接让学生提问。

5、第5题。

让学生先在书上描一描,并写出结果。再在写字本上独立写一写。时间不够,可安排作业。

三、总结评价。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周次七课次2。

授课课题得数是6、7的加法。

教学。

基本内容教材第48页例题和“试一试”,完成第48-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和要求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初步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和是6、7的加法。

2、使学生从小朋友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境中知道根据一幅图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体会两道相应的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现实问题间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正确计算和是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方法。

及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计一、创设情境。

二、探究理解。

1、教学例题。

(1)观察情境图:

这幅图上画了什么?排队先来的有几人?推工具车来的有几人?

帮助学生整理。

(2)引导列式:

(3)观察比较:

问:仔细观察两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它们的得数都表示什么意思?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辣椒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左边有3个青辣椒,右边有4个红辣椒。

(2)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辣椒,你能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吗?

(3)学生列式计算,指名反馈交流:

教师板书:3+4=74+3=7。

(4)提问:

算式3+4=7表示什么意思?你在列这个算式时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算式4+3=7表示什么意思?你又是怎样观察的?

3+4和4+3得数都是7,为什么?

(5)齐读两个算式。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2、完成第2题。

3、小结。

4、完成第3题。

5、完成第4题。

6、完成第5题。

7、完成第6题。

8、完成第7题。(机动)。

学生独立书写,老师巡视指导书写格式。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周次七课次3。

授课课题6、7减几。

教学。

基本内容教材第50页例题和“试一试”,完成第50-51页“想想做做”第1-7题。

教学目的。

和要求1、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植树情境,会根据同一幅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掌握6、7减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2、进一步理解图画应用题,明确图意,初步体会根据同一幅图列出的两道减法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加减法算式书写的练习,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正确计算有关6、7的减法。

教学方法。

及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计一、引入。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请学生口算。

2、开火车。

二、展开。

1、教学例题。

(1)出示主题画,让学生观察:图画上画了什么?有几个?

(2)教师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原来有7棵树,已经栽好了3棵,还有4棵没有栽。

2、教学“试一试”。

(1)首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图画的意思。

(2)教师引导学生说:一共有7个胡萝卜,去掉5个,还有2个。

(3)教师媒体演示:虚线,表示去掉的意思。

(5)将这到图画应用题完整地说一遍:一共有7个胡萝卜,去掉5个,还有几个?

(6)让学生将这到图画应用题试着说一说。

(7)列式计算,教师板书:7-5=2。

(8)教师小结。

三、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4、完成第4题。

5、完成第5题。

6、完成第6题。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周次七课次4。

授课课题练习六。

教学。

基本内容教材第52-53页第1-8题。

教学目的。

和要求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学过的加、减计算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熟练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及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新课标第一网。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计一、复习。

口算卡片练习:开火车,教师随机出示卡片,学生读题后报出答案。

二、进行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2题。

(1)教师将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让学生找一找,哪两张卡片上的数加起来等于6,并且说出两个算式和得数。

(3)先让学生对老师说,之后学生互说。

(4)再让学生找一找,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减等于7,并且说出两个算式和得数。

(5)先让学生对老师说,之后学生互说。

(6)教师拿出两张卡片,用大数减掉小数,让学生说出得数。

2、完成第3题。

(1)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时间2-3分钟。

(2)反馈了解完成了几题,有没有全部做对,错了几道题。

(3)和学生一起分析错例。

3、完成第4题。

(1)课件出示第4题,学生观察,说说题目的意思。

(2)学生独立连一连。

(3)汇报交流,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进行演示和评价。

4、完成第5、6题。

5、完成第7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说说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2)师: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问我们什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3)要求一共有多少也就是求总数,用什么方法计算?

(4)让学生口头列出算式,再进行汇报交流。

(5)师:看了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6、完成第8题。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读一读这些形体,发现规律。

(3)猜一猜:1号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形状?

(4)让学生独立发现2号、3号盒子里物体的形状,并进行交流。

(5)反馈,交流正确答案。

三、总结评价。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周次七课次5。

授课课题得数是8的加法与8减几。

教学。

基本内容教材第54页例题和“试一试”,完成第54-5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和要求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初步掌握8的加法与8减几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8的加减法。

2、让学生知道看一幅图能写出四个算式,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初步的比较、联想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现实问题间的联系,更加喜欢学习数学。

教学重点。

及难点正确计算8的加减法。

教学方法。

及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计一、复习。

口算,开火车。(口算卡片出示)。

二、探究理解。

1、教学例题。

(1)出示主题画,让学生观察:图画上画了什么?有几个?

(2)引导学生说完整话:有5个小朋友在游泳,有3个在岸边,一共有8个小朋友。

(3)先带领全班小朋友说,再找小朋友说,最后让小朋友互相说。

(4)要想知道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游泳,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为什么?

板书:5+3=8。

看到这个算式,你马上想起来哪个算式了呢?

板书:3+5=8。

齐读算式。

把算式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板书:8-3=5。

如果知道了总共有8个小朋友,在岸边的有3个,求在水中游泳的有几个,你会求吗?

把算式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板书:8-5=3。

(7)仔细观察四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教学“试一试”。

(2)看到这个加法算式,你能马上想起来另一个加法算式吗?

(3)如果知道了总数,你能列一道减法算式吗?

(4)看到这个减法算式,你能马上想起来另一个减法算式吗?

(5)齐读四道算式。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4、完成第5题。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9周教案

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十几加几、减几。

教学难点: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小捧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一)搭积木(出示图片:说一说1)。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

2.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3.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教师板书:10+5=1516-2=14。

4.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1)明明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三块,明明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0+5=15。

(2)丁丁也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十八块,拿走了两块是十四块,所以就是16-2=14。

(二)小结。

二、活动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

(一)动手操作。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其它物体都可以)。

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

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

10+1=1110+6=1610+7=17。

11-1=1016-6=1017-7=10。

11-10=116-10=617-10=7。

4.任意举出一列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一个十添加一个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11,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一根还剩下十根所以算式是11-1=10,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十根还剩下一根,所以算式是11-10=1。

(二)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列出这么多的加减法算式,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动脑思考的结果。

三、活动三:整理归类。

(一)找规律。

1.根据我们列出的算式进行整理,你们能找到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吗?

2.小组合作交流。

3.指名列出算式,集体反馈。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二)教师小结。

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找到了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及方法,你们真了不起,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探索精神。

2009--度上学期二年级数学教案。

坡头镇坊里振东小学。

主备人:赵兴杰。

新课标第一网。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练习十六第1~3题。

分析教材:

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产奠定了基础。本节课中,学生对时针、分针的整体认识有些不习惯。所以教学难点应放在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来判断所表示的时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私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分析学生: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钟面,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要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课标》的精神,从导入到实践活动整个环节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动手、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面,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钟面,学会看整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钟、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屏幕上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说一说,小东什么时候?在做什么?”(小东早上7时起床)。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时间的?”

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钟表,并及时教育学生怎样知识的?”早上按时起床,上学才不会迟到。

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钟表。”(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钟面。

(1)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钟,现在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把观察的结果说给小组的.小朋友听。”

(2)学生反馈交流结果。

指几位同学上台演示,引导学生说出钟面上一共的12个数,有三根长短不同的指针。

(3)边出示课件,边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了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3根针。又短又粗的——时针;较长的——分针;还有又细又长的——秒针。

3.认识整时。

(1)屏幕上再次出示主题图。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小东是早上7时起床的,同学们看一看图上的钟面,为什么钟面上表示的是“7时”呢?你还从哪里知道“7时”的?”

指导学生观察7时钟面上的分针分别指向几,建立7时的概念;同时,让学生认识7时在电子表中的表示方法。

(2)师:“小东是7时起床的,那么同学们猜一猜小东上午上第一节课的时间是几时?”

师:“你能在钟面拨出8时吗?拨给同组的同学看,并说说你是怎样拨的?”

并叫两名学生上台演示。

出示电子表,让学生认识8时在电子表中的表示方法,并写法:先写8,再点两个圆点,最后在圆点的后面写上两个0。

(3)用同样的方法教学3时和6时。

学生反馈讨论结果。

学生可能回答:8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3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3;6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学生也可能回答: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从1到12的任何一个数,指向几就是几时。

(5)教师小结:在钟面上,当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三、课间活动(看动画,听音乐)。

要求:看看动画中的钟所表示的时间是几时?并把它说出来。

三、反馈练习。

1、拨钟游戏。

(1)教师拨钟,学生说时间;或教师说时间,学生拨钟。(指名学生上台拨)。

(2)小组活动:一个同学说时间,另一个同学拨钟。

2、《快乐的一天》。

师:“现在老师要带同学们去看看,小东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屏幕上出示课本92页插图。

(1)师:“看第一幅图,小东什么时候?在做什么?并写出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

师:“过1小时后是几时?小东在做什么?你能写出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吗?

其余的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小组间说说:小东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

(3)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小东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并说出是什么时候?(如7时,是什么时候的7时。)。

(3)这样的一天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那么你们的一天又是怎么安排的呢?

同组的学生说说,然后指名说说。并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作习习惯。

5.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一起认识了表示整时的时间,并学会了表示整时的时候,有两种表示方法,你学会了吗?)。

四、实践应用。

1.找朋友练习(练习十六第1题)。

教师先说明题目的要求,后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2.创设情景:(边问边演示)。

(1)老师中午12时吃饭,过一个小时要午休,你知道老师是几时候午休吗?

(2)老师晚上7时吃饭,过三个小时要睡觉,你知道老师是什么时候睡觉吗?

3.完成课本第94页练习十六第3题。

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1、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投影仪、不同长度的铅笔若干、刻度尺。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言语导入。

二、新授。

1、桌子有多长。

(1)估计活动。

师:小朋友们,请大家先用手比划一下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

学生用手比一比,说一说。

(2)实际测量。

教师询问:同学们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吗?

学生回答可以用东西量。

(3)讨论交流。

让学生来说一说刚才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桌子有多长。

学生们说他用不同的工具量的。

师总结:原来大家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这样说起来真是麻烦。

那有没有办法使测量的结果都一致呢?

生说:可以用尺子来量。

(4)认识刻度尺,用尺子量。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让学生拿出刻度尺,认一认。

师讲解:让学生知道刻度尺上每10个小格组成一大格,就表示1cm,即1厘米。让学生指一指从哪到哪是1厘米。

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的。(指甲盖、鼻孔等)。

2、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1)引导示范。

师:首先我们应找到0刻度,把笔的一端对准它,看另一端对准哪个数值,再把它读出来。

让学生想想,有时候一枝铅笔不会刚好是政厘米数,该怎么办?

应该读出较为接近的整厘米数即可。

(2)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展示测量的过程。

二、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先估计有多长,再量一量。

2、第二题:蚂蚁搬豆。

3、第三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教师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比的方法。

请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测量的工具,教师及时补充。

指导学生任意测量,再全班交流。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style="color:#125b86">教学目标:

1、经历猜测、实验、数据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3、积极参加摸棋子活动,在用可能性描述事件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生谈话,由围棋子是什么颜色的引出把6个黑棋子,4个白棋子放在盒子中和“说一说”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由围棋子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入学习活动,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摸棋子活动的准备。)。

二、摸棋子实验a。

1、教师提出摸棋子的活动和用“正”字记录黑白棋子的出现次数的要求,全班同学轮流摸棋子。

(设计意图:学生猜并摸出棋子,亲身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2、交流学生统计的情况,把结果记录在表(一)合计栏。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的过程,为下面的交流作铺垫。)。

3、提出:观察全班摸棋子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从全班统计结果的描述中,感受统计的意义,为体验可能性的大小积累直观经验和素材。)。

三、摸棋子实验b。

1、提出:如果把盒子中的棋子换成9个黑的,1个白的,会出现什么结果?学生发表意见后,全班进行摸棋子实验。然后整理统计记录。(设计意图:改变事物的条件,让学生猜测,再摸,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合理推理能力,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

2、让学生观察描述统计结果。

然后提出: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次摸出黑色棋子多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在观察描述摸棋子结果的过程中,感受摸棋子实验的意义,初步体验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的次数和盒子中放的这种颜色的棋子个数有关系。)。

四、摸棋子实验c。

1、提出:如果把盒子中的棋子换成1个黑的,9个白的,让学生猜一猜摸中哪种颜色棋子的次数多,再摸。然后整理统计结果,填在表(三)合计栏中,并和大家猜的结果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活动经验的背景下,进行猜测、实验,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2、提出: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次摸出白色棋子多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在两次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中,再次体验到,摸中哪种颜色的棋子的可能性和放入盒子里这种颜色棋子的个数有关系。)。

五、可能性大小。

1、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摸中哪种颜色的棋子的次数跟盒子中棋子个数有关系吗?得出盒子中哪种颜色的棋子多,摸中的次数就多,反之就少。

(设计意图:在亲身实验的基础上,认识盒子中放棋子的情况和摸棋子结果的关系。)。

2、教师介绍可能性大小的含义。鼓励学生用可能性大小描述实验的结果。

(设计意图:理解可能性大小的部分意义,学会用可能性大小描述实验结果。)。

六、课堂练习与问题讨论。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确定空间中物体间左右的位置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感知数学是有趣和有用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

确定空间中的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参照物不同,方位不一样,所看到的物体也不同。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引出课题。

1.健康操比赛。(出示主画面)。

师:今天,我们的好朋友小丁丁、小巧、小亚、小胖来到课堂里,要带领大家一起去逛街。大家高兴吗?在出发之前我们先来做做健康操。(通过游戏,复习左与右)。

2.师举手表扬大家:大家做的真棒!我举的是哪只手?你是怎么想的?师小结。

二、创设情境,展开探究。

(一)确定参照中心,判断其左右事物。

1.(出示“在街上”主题图)街上到了!瞧!街上车来人往。司机和行人都很遵守交通规则,你对交通规则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说。

2.师:小巧过马路,先看哪一边?向左看,她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又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告诉旁边的同学。

4.比较,发现不同点。小结:小巧和小亚站的位置不同,所以两人的左右也不同。

5.师:小胖和小丁丁也要过马路,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位小朋友轻轻的说一说,向左看,看到了什么?向右又看到了什么呢?如果有困难,可以出来站一站。

三、联系生活,巩固深化。

1.摆一摆。(课件摆学习用品)。

(1)把学习用品排成一排,师说要求。

(2)学生做小老师,说要求,其余同学摆。

2.师:看,谁来了?

(课件出示福娃图)。

关于福娃,你知道多少?

(介绍福娃的相关知识。)。

你能用今天学习的本领说说福娃的左与右分别是谁吗?

3.看一看(课件出示)。

师:看,谁来了?出示小丸子和侦探柯南:“在马路上有一元钱,小丸子说在他右边,可柯南却说在他的左边,这是为什么?”

师:小朋友经过小组讨论、动手摆摆数卡,得出了123、132、213、231、312、321六个三位数。

四、共同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平均数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教学难点:

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用具:

正方形纸、长方形纸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为别人分过东西吗?你是怎样分的?(板书:分一分)。

现在,我们来帮助鼠妈妈、淘气、笑笑分东西,要分得公平合理。

1、出示情境图。(课件)。

(2)淘气、笑笑分苹果。

a、(课件出示第一幅图)看淘气、笑笑在分两个大苹果,他俩平均分几个苹果?怎样列式?(2÷2=1个)。

b、(课件出示第二幅图)现在少了一个苹果,现在淘气、笑笑平均分几个苹果?怎样列式?(1÷2=)。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怎样表示这一半的苹果呢?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在本子上画一画,写一写。

指名汇报,上前展示自己表示一半的不同方法。

3、引入。

用了这么多方法来表示这一半的数,我们看看智慧老人是怎么说的?

生看完后,师指出:一半可以用表示,并说明所表示的意义。

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学生举身边的事例来说明。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几分之一。

(1)涂一涂,感受。

(课本53页下)提示:涂之前要先找出什么?生试着涂,师巡视指导。

(2)折一折,加深理解的含义。

生汇报不同的方法,师相应点拨。

2、认识几分之几。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把他平均分成4份,然后按54页的要求去做,看看你又认识了哪些分数。

生边涂色边做书上的填空题,然后集体汇报交流。

3、加深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

(课件出示)。

(1)把一块面包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块面包的三分之一,写作。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它的()。

(3)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份,每份是它的()。

4、分数的组成及读写法。

一个分数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都叫什么名字?快到书上找一找。

学生看书后,指名汇报,板书的各部分名称,并指导读。

你还能举例说出几个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吗?

5、师小结。

三、知识运用。

1、(书上54页下方)。

(1)看图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

(2)联系实际,体会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分数。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55页第1题)。

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3、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55页第2题)。

4、判断:(55页第3题)全班讨论订正。

5、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55页第4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请同学们做个细心人,多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分数。

板书设计:

分一分(一)。

4÷2=22÷2=1。

1÷2=(一半)。

分数:()。

3()分子。

——分数线。

4()分母。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将相邻区域的小圆片的个数相加。

2.对给出的“结果数”能够分拆成两个合适的数。

3.通过摆圆片、填合适的数,感受到三角盘中三个数与三个结果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对给出的“结果数”能够分拆成两个合适的数。

教学难点:

三角盘中三个数与三个结果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磁性黑板、三角盘、翻转片、数字卡。

教学过程:

一、找规律。

2.出示一个三角板,将小圆片放到各个区域中去,教师不做解释的摆放第一张结果数卡。

3.用磁性小圆片和数卡将书上题2摆在三角板上,然后学生得到计算三角的草图,并摆出题2,求出结果数并填入。

二、提高过程。

1.题3:只给出一个结果数,且一个区域没有摆出。教师摆出三角板,给出题3,提问:你们能填一填吗?说出为什么这么填的理由。

5+()=1111-5=()。

三、探究。

1.题6:摆出题6的三角板,师:你们能够用小圆片摆一摆,试一试吗?和学生一起探讨,通过尝试解决问题。

尝试一:首先上方摆上3个,那么左下方如何摆或者右下方如何摆。探讨:这样摆可以吗?不可以的话是为什么?说一说理由。

2.检验:4+3=73+5=85+4=9将小圆片抽象到数,填入题目中。

四、练习册的练习。

1.简单题型将相邻的区域相加并将结果写在卡片上。

2.难度增加:2个区域是空的。师:你能说一说你是如何算出来的吗?(必要时可以让学生用小圆片摆出)。

4.找规律。

五、课堂小结。

略。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1、相差较远两数比多少,可说大数比小数多得多,小数比大数少得多。

2、至少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3、至少用8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4、摆一个正方形至少要用4根同样长的小棒。摆一个长方形至少要用六根同样长的小棒。

5、购物需用人民币,它有单位元角分,一角可以换十分,一元需用十角换。

6、比较钱数多和少,单位统一直接比,单位不同化一化,化成相同再比较。

7、计算钱数要注意,单位相同才加减,加满10角进1元,加满10分进1角。

8、几元减几角,计算有妙招,几元拿1元,当做10角减。

9、整十加、减很容易,只把十位数字来计算,十位计算得几十,个位只需写上0。

10、整十连加和连减,计算顺序有规定,从左往右依次算,步步都要算仔细。

11、两位数加以位数,先把个位数加个位数,再加十位数。

12、两位数加整十数,先用十位数加十位数,再加个位数。

13、进位加法不难算,满十进一是重点。个位相加满了十,向十进一要切记。

14、两位数减一位数,先用个位数减个位数,再加十位数再加十位数。两位数减十位数,先用十位数减十位数,再加个位数。

15、两位数减一位数,个位数相减,十位数不变,两位数减整十数,十位数相减,个位数不变。

【知识点】。

1、数的认识。

(1)数数,读数,写数。

(2)比大小(“”或“”〉,排序。

(3)数的组成。

(4)基数,序数。

2、0的认识——-表示没有,表示起点。

3、计算:

加法计算——-意义的理解,认识加号。

减法计算——-意义的理解,认识减号。

会相关的计算(5以内):加法、减法、0的计算。

【练习题】。

1+3=1+1=()3-3=()2+3=()。

4-4=()3-3=()3-1=()2-2=()。

1+1=()3+1=()2+3=()1+4=()。

1+2=()3-2=()4-3=()2-2=()。

1+1=()2-1=()3-1=()4+1=()。

2-2=()4-2=()3-3=()2+3=()。

4-3=()2+2=()3-2=()2+2=()。

4-4=()3-1=()2+2=()3-2=()。

4-4=()2+3=()3+1=()3+1=()。

1-1=()4-3=()4-1=()4+1=()。

3+1=()1+2=()4-2=()2-2=()。

3-1=()3+1=()4+1=()1+1=()。

2+2=()1-1=()3+1=()2+1=()。

4+1=()4-4=()2+1=()3+2=()。

2+2=()4+1=()1-1=()2+3=()。

1-1=()3+2=()4+1=()1-1=()。

2+3=()1-1=()1-1=()3+1=()。

方法一。

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在学习中出现漏洞,这时候就需要在职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在辅导过程中老师会帮助学生把一天所学的知识点回忆一遍,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

方法二。

如何培养孩子的口算能力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大纲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呢?我的体会是教师念好“基(抓基本)、教(教方法)、练(常训练)”三字经是至关重要的。念好“基”字经“基”是指基本口算。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口算分为基本口算、一般口算和特殊口算三类。这三类口算以基本口算的内容为主,它是计算的基础,基本口算必须要求熟练,而熟练的程度是指达到“脱口而出”,其它两类口算只要求比较熟练或学会。

方法三。

手脑速算是以人的不同器官模拟电脑的相应构件、原理运作,模拟电脑开发人体的运算、记数潜力。它是通过模拟电脑0、1理论分解计算为一位数的运算和记数,模拟电脑归纳法处理信息的方式(软件)来实现快速计算的。它既是一种计算方法,又是一种训练人的手脑模拟电脑快速运算、记数的方式。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与描绘自己躯干上的左右位置关系;空间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巩固环节中,重视知识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情感与价值观:利用游戏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区分躯干上的左与右。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参照物,描述出不同物体各自的左右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先来猜字谜,看看谁的反应最快。

(课件出示)。

谜面一:一横一撇长,工字在右下。(左)。

谜面二:一横一撇长,口字在右下。(右)。

师:是呀,小朋友都能又快又准确的猜出这两个字,但是你能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区分左和右呢?(板书:左与右)。

二、游戏。

1.听口令做动作。

(课件)。

师:请小朋友根据老师的命令,如:伸出右手,抬起左脚、摸摸右耳„„谁又快又准确,谁就是冠军了,为了比赛更激烈,我们先一起来热热身。

(游戏)。

2.排排座。

三、分析辨别。

1.出示图片1。

师:你知道这是左手还是右手吗?为什么?师:所以我们可以在照片下的空格里写上“左”,表示左手。

2.相对的位置关系。

师:出示一只手(左)这是我的左手,有哪个小朋友愿意和老师拍拍手,说说那是你的什么手?这是我的右手,请小朋友和老师拍拍手说说是自己的哪只手?为什么老师是左手而小朋友是右手呢?请小朋友小组讨论一下。

生:因为老师和小朋友是面对面的。

师:面对面称为相对。当两个人在相对位置的时候,左与右是相反的。再举例,进一步巩固。

师:与同学们面对面,这是我的右脚。

生:这是我的左脚。„„游戏:同桌两两相对,拍拍说,伸伸脚,摸摸小耳朵,并相互用左与右说说。

3.出示课件(图片3)。

师:这是左还是右?说说为什么?

生:图片中的手和我们是相对的。

4.出示课件(图片4)。

这个小女生的耳朵是左还是右?学生可以模仿照片中的动作判断出左和右。

四、拓展练习(出示课件)。

1.辨左右,答问题。

3,9,7,6,4,2,10,8,9,11,0,5,1,数字6左边最小的是____,右边的是____数字0左边最小的是____,右边的是____将这4个数从大到小排列。

2.(出示课件图片)。

小灰兔出去玩,看见小白兔从()边走来。小白兔的()手拿着花,()手拿着气球。小马从小灰兔的()边走来,正在和它()边的蝴蝶游戏。

3.想办法使左、右两边的柠檬同样多。

左边有___只柠檬,右边有___只柠檬。如果从___边拿走___只柠檬,就和___边同样多。或在___边添上___只柠檬,也和___边同样多。还可以从___边拿___只柠檬放在___边,两边也是一样多。

动脑筋:(出示课件)。

1.小丁丁整理铅笔盒时把铅笔放在尺的左边,橡皮放在尺的右边,那么铅笔在橡皮的()边。

2.看电影时,小红坐在小兰的右边,小兰坐在小华的右边,那么,小华坐在小红的()边第()个位子。

五、总结。

说说今天学了些什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2个2个地数:2,4,6,8,10,12,14......

3个3个地数:3,6,9,12,15,18,21......

4个4个地数:4,8,12,16,20,24,28......

5个5个地数:5,10,15,20,25,30,35......

10个10个地数:10,20,30,40,50,60......

2.68前面的一个数是(67),后面的一个数是(69);。

3.百数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对于百数表,孩子们需要知道:

(1)后面一个数比前面一个数大1;。

(2)下面一个数比上面一个数大10.

(3)能利用以上规律在不看表格的情况下解决下面的问题:

4.“多一些”:只多几个;“少一些”:只少几个.

“多得多”:多得较多;“少得多”:少得较多.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名师教案

教学内容:

在街上(一年级第二学期p.15)。

设计意图:

二期课改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积累和建构。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学会判断空间事物的左与右,通过观察图片,判断左与右,通过动手、动脑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在设计时,力求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使数学知识回到生活中,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由于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初步正确建构“左与右”的概念,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在搞清自己身上的左与右及身边周围的左与右的基础上,来到大街上找左右。先是与学生同方向的小丁丁和小巧。这里教会学生看图的方法,然后是与自己方向相反的小亚。在完成题2、3后,穿插一个游戏“面对面”,让学生体会“面对面”的物体方向是相反的,为完成题4作铺垫。在课的最后,我还是以一个“跟我做”的游戏来结束本课,既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相对物体的方向是相反的,也是将本课推向又一个____。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空间和生活情境中的左、右位置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学会判断空间事物的左与右。

教学难点:

体会“面对面”的物体方向是相反的。

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空间中的左与右。

(教师示范)。

站在我的位置上看,我的左边有窗,我的右边有门。

2.出示第1题图片,说说图意:观察图片说说,故事是发生在什么地方?

板书课题:大街上在大街上你看到了什么?过马路时要注意什么?

是啊,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真多,真热闹啊!我们在过马路时,安全最重要。

板书:过马路,要安全,先看左,再看右。

在图的下面填上左或右。完成题2后核对。这时,小巧也准备过马路。小巧在哪里?生指出图上的位置她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你能试着做一做这道题吗?生独立完成题3后校对。

(面对面)。

(两个面对面的物体,它的左右的方向是相反的)。

继续进行“面对面”的游戏:谁能来指一指老师的左眼?同桌两个小朋友面对面,听口令,指出对方的左与右。

5.出示第4题:我们再回到图上看看,小亚站在哪里?(小巧的对面)和我们小朋友呢?(也是面对面的)。

你能说说:小亚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生完成第4题后和核对。

二、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在街上”,认识了左与右,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会碰到这个情况。

一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范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试商。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梨、盘、图片、小棒、圆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里最大能填几?你是怎么想的?(书上做)。

3×()224×()37。

()×211()×538。

2.用坚式计算除法.(齐做并指名板演)。

订正笔算除法时,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继续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出示例16÷3=。

引导学生操作,用圆片代替梨,小棒横放代替盘子.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操作.

边操作边思考,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

分后列式计算,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3=2。

试让学生口述算理后回答竖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被除数6表示被分的数,3表示平均分成3份;2表示每份是2;被除数6下面的6是2与3的乘积,表示每盘分2个,3盘共分了6个,也就是被分掉的数;横线下面的0表示6个梨全分完了,没有剩余.

教师在“0”旁板书:没有剩余.

(2)出示例17÷3=先按题意列式7÷3=。

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按照6÷3=2的方法操作,观察7÷3也就是把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教师用6÷3=2的方法类推讲解,指名回答:

被分的数是几?平均分成几份?怎样写?

每盘分得几个,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

7个梨,分掉了6个,有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应写在哪?

教师强调:7个梨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这个“1”要写在横线下面,表示分剩下的数,这个没分完剩下的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余数”.(彩笔板书“余数”)。

横式怎么写呢?在等号后面先写商“2”,为了区分商和余数,在商2的后面要点六个点“……”,再写余数1,读作“2余1”.教师领读算式7÷3=2……1读作:7除以3等于2余1.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求出商以后还有余数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3)对照、观察、比较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异同点,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相同点:算式表示意义相同,都表示平均分;列式方法相同;被分的数,平均分的份数,每份分得的数及分掉的数,在竖式中书写位置相同.

不同点:6÷3=2正好分完,没有剩余:7÷3=2……1没分完,有剩余.正因为有剩余,所以在得数的写法上及读法上不同.

(4)反馈练习:

拿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先摆一摆,再把下面的竖式写完整.

在学生操作、分析、列式、计算完成后进行订正,重点提问被除数11的下面8表示什么数,横线下面的3是什么意思,横式等号后边怎么写,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表演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