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名师教案案例范文(20篇)

小编:ZS文王

教案的编写要注意时效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在这些五年级教案范文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需求,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五年级语文名师同步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擎”、“排山倒海”、“瞻仰”、“肃立”、“肃静”的意思。

2、着眼全文,用学习小纸条的方式编制大典流程图,理清全文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文路阅读”这种比较基本的阅读长文章的方法。

3、研读重点句子,初步感受开国大典的隆重和壮观,背诵课文第七段。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释题。

板书并齐读课题,理解“开国大典”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读通文章学字词。

出示:

(1)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2)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_出现在主席台上,跟大家见面了。

(3)聂荣臻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

指名读,齐读。

三、初读:读通句子理思路。

1、学生自由读第一到第四段,想想,从这几段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预设: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数人员会场的布置群众队伍的场面。

教师总结:这四段介绍的是大会开始前的情况。(板书:大典前)。

2、自由读课文其余部分,完成学习小纸条上的流程图。

三、再读:整体感知说内容。

1、大屏幕出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接着(),然后()。升旗以后,毛主席(),在这之后,()开始,最后是()。

2、方法总结:(大屏幕出示:文路阅读)。

四、三读:字里行间品大典。

1、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

2、重点品读:第六和第七自然段。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

(4)大家再细细读课文里的这段话,体会体会句子的意思,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大屏幕出示:中华的版图)。

(5)放cai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视频。

(6)试着背一背这段话。

方法总结:文采阅读。

五、结课:意犹未尽赏文采。

师: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很多处场面描写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赏析,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作业布置:

1、将课文中你感受比较深的句子摘抄在本子上。

2、课外去收集关于开国大典的资料。

五年级语文新编名师教案

1.认会写会13个生字,学习“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成语。

2.理解课文内容,从“师恩”一词中体会到田老师对“我”的巨大影响以和“我”对老师的理解、敬佩和感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在自读课文时画出自身的问题,初步学习做批注笔记。

四、教学过程。

(一)解题激趣,引入新课。

1.板题。学生齐读课题。

2.师问:“师恩”是指什么?(指名说)。

生1:师是指老师,恩是指恩情,师恩是指老师的恩情。

生2:师恩是老师对我的关心和保护。

生3:师恩是指老师对我的教育。

师:师恩中蕴涵着很深的意味,同学们只有仔细地读课文,才干体会到。

1.检查预习(教师检查学生的书本,和时褒扬在书上做记号的同学,并就做规范记号提出自身的意见。)。

出示:金钥匙“阅读时,在有问题的地方做记号,比方画问号或直线”。

2.学生自由、自主读,边读边在自身认为优美的词句、不懂的词句以和有问题的地方做上记号(教师巡视、收集学生划出的词句,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

娓娓动听无心插柳柳成阴身临其境戛然而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引人入胜起承转合插柳之恩,我终生难忘!

3.小组相互交流,解决自身在读书中不懂的地方,教师提示学生在已获解答的问题旁注记号或写简短的答案。

4.指名班内交流自身的问题(对于表示好的学生,教师和时给予肯定)。

生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3:我既然这样感念田老师,为什么田老师还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阴”呢?

1.师: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中说明大家已经认真仔细地读了课文,要想把这些问题解决了,还需要细细地品读课文。

2.读1~9自然段,想想田老师爱编故事对“我”有什么影响?(指名说)。

生1:田老师的故事就像春雨一样,让我开了窍,学会了形象思维,激发了我的想像力。

生2:田老师的故事就像春雨一样,在我心中培育了文学的幼芽,使我想当一个作家。

生3:从田老师的故事中,我明白了怎样学习语文。……。

3.读10~11自然段,讨论“无心插柳柳成阴”的意思,田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生1:从这句话看出,田老师当时讲故事并不是有意培养我的,他的故事是讲给所有学生听的。

生2:因为田老师不想让作者太感激他,出于谦虚才这样说的。

4.齐读12自然段,说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意思。

生1:一棵树需要十年的时间才干长成参天大树,培养一个人才需要一百年的时间,真不容易啊!

1.再议“师恩”。读了课文以后再说说你对“师恩”的理解。(指名说)。

生1:我觉得“师恩”这两个字包括着老师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才使我成才了。

生2:我认为“师恩”中包括着我对老师的尊敬和深深的感激。

生3:“师恩”表示师生之间那种深厚的情意。

2.指导朗读。说说你认为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全文。(自读后指名说)。

生1:我认为应该用一种感激的语气读。

生2:读5~6自然段,要读得“娓娓动听”才好。

生3:还应该读出对老师的敬重之情。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用你体会到的语气读课文,比比谁读得好(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学生独立完成摘录笔记,同桌交流,教师查阅后,和时鼓励做得好的学生。

六、案例研讨。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教学时,能结合“金钥匙”让学生在不懂的地方做好批注,鼓励学生自读解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个性化的问题。教师和时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用个自身的见解。

2.新课标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说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身平时积累的语言资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由于本课语言生动形象,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从开始的在优美词句下面画上记号,到把一些词句板书到黑板上,到最后的完成摘录笔记,自始至终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阅读,从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年级名师新编语文教案案例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孩子才是最孝顺的孩子,真正的孩子。

2、认识10个生字。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妈妈的爱》,了解到了妈妈对我们浓浓的爱。作为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儿子们》。

(板书课题:儿子们)。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

学生:

1、自由读课文,想办法解决不认识的字。

2、指名读课文:

(1)请其他的小朋友为他们提一提建议,说说应该读。

出什么样的语气。

(2)全班小朋友分角色朗读课文。

(3)其他同学评一评。

(当评到两个比喻句时,教师及时请同学们谈谈比喻句的概念,并且出示语文天地中的练习。)。

3、齐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好象只看见一个儿子?

4、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全文。

三、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内容:

1、一起读一读课文中的词语。

(井水、歇着、灵巧、黄莺、嗓子、有啥、很痛、沉甸甸、)。

2、生生合作,一起学习生字,讨论记字方法。

3、汇报小组学习成果。

(生生教认生字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书写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像、痛”的书写。

教学准备:板书用贴图、写字本。

教学过程:

一、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小组合作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在班内进行小组间的朗读竞赛。

3、其他同学做小评委,进行评读。

二、进行重点字的书写指导。

1、出示需要书写的几个字,请同学仔细观察。

(井、歇、呢、提、桶、痛、累、像、吧)。

2、说一说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漂亮。

3、自己在练习本上练习。

小学五年级语文名师教案北师大版案例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

指导用“即使……也……”造句。

教具学具:

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

课时分配: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映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卡片出示:唐朝贾岛。

指导读准字音。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

(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卡片出示并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板书课题,齐读。

7、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布置预习):

皎洁幽居即兴妥帖吟哦簇拥斟酌宽恕莽撞推敲犹豫不决。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和尚恰当差人李凝。

3、认读生字词或新词(映示):

皎洁妥帖朝愈簇拥宽恕门闩莽撞。

避让响亮沉睡推敲家境贫寒夜深人静。

4、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

皎、骑、僧:左窄右宽;。

斟、酌:左右基本等宽,“斟”左高右低。

尚、妥:上小下大。

贾:上宽下窄。

愈:上大下小。

唐:第三笔要有足够的伸展。

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3、用“即使……也……”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下列词语:皎洁推敲斟酌妥帖。

2、填空:

()有个诗人叫(),早年因(),出家当了和尚。

二、导读课文。

第二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

映示并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

4、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

映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

(3)指导读好这句话。

6、出卡片出示重点词语:夜深人静月光皎洁。

(1)学生展开想象,再看投影,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

(2)指导朗读。

7、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8、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板书:发生深夜访友以诗相赠。

第三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图上画了谁?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读课文,思考: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用“--”和“”画出有关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恰当)还有哪些词意思跟它相近?(合适适宜适当等)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板书:发展一字斟酌反复推敲。

第四至六自然段。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4、小结:贾岛不知学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

板书:高潮冲闯仪仗请求宽恕。

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映示: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思考”?为什么?

6、映示韩愈说的话。

(1)指名朗读。

(2)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3)映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引导学生体会“敲”字是真实地写出了他当时的做法)。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8、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板书:结局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第八自然段。

2、齐读第八自然段。

三、指导讲故事。

1、师:要想讲好这个,先得反课文读熟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学生练读课文。

2、结合板书提示讲述顺序。

3、学生练讲:

(1)各自练讲。

(2)分小小组练讲。

(3)各组推派代表讲。

(4)评选“故事大王”。

四、指导造句。

1、映示原句。

2、学生练读,说说上半句讲了什么,下半句又讲了什么。

3、练习:

把句子补充完整:

即使明天下雨,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也能自觉遵守纪律。

这次考试,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应该骄傲。

4、学生交流口头造句,师生评点。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2、朗读、背诵《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3、写出近义词。

妥帖()推敲()或许()吟哦()。

4、用“即使……也……”造句。

四年级语文教案名师案例

认知目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品读曼德拉在狱中不懈的斗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分析文字,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文章中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感受曼德拉为了追求自由而倾注毕生心血,努力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心中向上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大家初学了22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第22课。

2、学生朗读课题。

3、其中的“我”指的就是(曼德拉),他在课文中的身份是一个(囚徒)。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在书本中,电视中,你见过囚徒吗?他们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啊?

2、学生交流。

4、学生读书,交流(苦役;艰难的时日;狭窄的牢房)。

5、师:越是狭窄的牢房越是没有自由,它时时刻刻在提醒着囚犯:你是囚犯,你是罪人,你不配享有自由!

6、那么,在如此艰苦的时日里,曼德拉又是怎么做的呢?

7、交流:洗洗衣物------。

8、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想方设法为每天的生活寻找些许慰藉;使狱中生活充实一点)。

9、出示上面两句话,让学生体会他这样做的目的。

11、板书:乐观向上、积极。

12、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三、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一)。

1、是啊!曼德拉是一个乐观向上,积极生活的人,也是一个对菜园情有独钟的人。

3、朗读。

4、交流:(亲密接触)读好这句话。

5、是的,作者对菜园一直以来就是如此“情有独钟”,以至于他刚到罗本岛,他就要求_允许他在监狱的院落里开辟一方菜园。但是,这一方菜园他得来容易吗?读读课文第三小节,再来说说。

6、学生朗读第三小节,交流(多年来,一直拒绝,但是最终)。

7、你从中又觉得曼德拉是个怎样的人呢?

8、板书:坚持不懈。

(二)。

1、对这来之不易的菜园曼德拉格外珍惜,格外爱护。他为菜园做了些什么呢?自己读读课文四、五、七按节,边读边做做记号!

2、交流。

a)成天都在地里不停地挖掘。

(谈谈自己的体会,抓住红色的字;朗读体会)。

b)首先选种了---。

(说说他这样做的原因;从产量增长中,你有什么感想)。

c)订阅书籍,学习耕种,了解方法,更加可贵的是作者不怕失败。

3、在曼德拉的辛勤劳作下,作者的菜园一片生机盎然,收获的季节到了,曼德拉来到了他的一方菜园。他看到了什么,他情不自禁地说----(出示图画,学生练习说话)。

(三)。

1.是啊!多么美好的一切啊!曼德拉辛勤耕作这一方菜园,收获的不仅是硕果累累,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2.读读第八节,谈谈自己的感受。

3.理解"一丝自由的滋味"(少有的;一方)。

4.朗读第八节。

四、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作者收获的不仅是心里上的自由,更加获得了生活中深刻的哲理。

2.收看录象。

4.四人小组讨论,联系实际,说说你们的理解。

5.指名交流。

6.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课文。

1.让我们一起记着这位为了黑人的解放事业,穷尽毕生心血,坚忍不拔的伟大领袖曼德拉,记着在菜园中发生的感人的故事。

2.记着他的这段响亮世界的话语:"斗争就是我的生活,我会继续为自由而战,直至我死。"。

五年级语文教案例文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在情境与氛围中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理解内容,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4、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教学重点:

领悟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涵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课前准备。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要上一节什么课吗?(生:语文,桥)你们猜猜我是教什么的老师?(生:语文)你们猜猜除了语文我还教什么?(生:数学,音乐……)告诉你们吧,我除了教语文外还教同学们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你们觉得我会是个什么样的老师?愿意和老师一起上这节课吗?很高兴我们有这四十分钟的时间了解认识,让老师把你们牢牢记住好吗?我也争取尽量多的记住你们。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上课。

二、新课学习。

1、回顾全文。

一边快速浏览课文,一边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写的是一位党支部书记老汉为了救乡亲而牺牲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的故事。)。

2、分析品读。

本篇故事的主角是谁?像大家介绍一下。(生:村子的党支部书记,老汉。)。

如果故事的发生是部连续的影片播放,那么老汉出场是怎样的形象?请找出描写老汉的词句,并结合当时的环境细细体会,把所思,所感批注在旁边。(生自主学习)。

汇报交流: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师点拨:“拥戴”是什么意思?人们为什么“拥戴”他?老支书第一个来到这座逃生的木桥前,他为什么不先逃生?他来干什么?把你理解的老汉读出来.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就这样的党支部书记老汉,课文一共写了他几次说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该怎么样读?小组合作交流,找到相关的句子并理解朗读。

汇报:

生:一共出现了四次。

老汉沙哑地喊话:“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为什么老汉要大声说话?

他为什么这么着急?

生:……。

师:说到点子上,洪水太大,时间就是生命,所以这么着急,你从哪里知道水大?

生:“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谁能说它的本体和喻体?

师:老汉为什么会“冷冷”地说,从“冷冷”你又可以知道什么?

生:……。

师:第三次说话他是在对谁说,他为什么凶得像豹子?

生:对他的儿子,。

师:你从哪知道的?

生:课文后面部分,(读)“五天以后,洪水……”

生:不是。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引导感受父爱)。

生:(读)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师:是呀,从这里我们感受到老汉很爱自己的儿子,但他更爱……。

生:人民群众。

师: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师:整篇课文中,老汉都是凶巴巴的,但老汉对所有人的爱都是真挚的。在最后时刻,“老汉似乎要喊什么……”思考一下,老汉可能会喊什么,并把它下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写下来)。

师:把你刚才写的有感情地读出来。

师:彼岸的人们,只看见——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面对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彼岸的人们多么希望——能再见到老支书和他的儿子,可是眼前却只有——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彼岸的人们多么希望——能发生奇迹,可是眼前却只有——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彼岸的人们多么希望——发生的一切只是一场梦,可是眼前的这——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却告诉他们洪水真的夺走了他们敬爱的老支书的生命。

师:这就是党支部书记的老汉,他大公无无私,先人后后己,爱护人民群众胜过爱自己的儿子。

生:(朗读)。

师:(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来祭奠老之书和他儿子的都会有谁?面对洪水过后满目沧痍的大地,回想五天前那惊心动魄的场面,被救的一百多人一定会热泪盈眶满怀深情地说一句:

生:……。

(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布局,让人有一种意想不到的震撼,让人对老汉更油然而生敬意,让人有了更深的感动。)。

三、领会“桥”之真谛。

(提示)桥一般修在哪里,它有什么作用?

师:桥和老汉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二年级名师新编语文教案案例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课文里的生字。

2、这首诗感情深沉、细腻,适合自读,用低声,缓慢的读,细心的领会作品表达的情感。

3、通过学习课文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生活在深深的母爱中。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到母爱是无私的。

教学难点:理解“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妈妈的爱是责备的目光。妈妈的爱是亲切的教诲。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进入情景体会妈妈无私的爱。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亲爱的妈妈,妈妈很爱我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说说妈妈对我们的爱。

二、教学认读生字。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认读生字。

2、给认读生字口头组词。

3、练读。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哪个字,可以给它口头组词。

3、对简单的生字直接听写,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四、初读课文。

1、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

2、个别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说说自己通过初读课文知道了什么。

4、生生互评,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生个别读。

3、生生互评,教师点评。

4、这首诗感情深沉、细腻,合适自读,指导学生用低声,缓慢的读,细心的领会作品表达的情感。

二、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读课文中的五个生活片段。

2、讨论妈妈做这些小事容易吗?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三、说说讨论的情况。

让学生说说自己讨论的情况,生生互评,教师点评。

四、扩展活动。

让学生说说在平时的生活中妈妈是怎样爱护你和关心你的?

五年级语文新编名师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2、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第一问的内容。

2、能联系实际说说这一问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板题、交流资料、听范读。

1、板书解疑,陶校长(交流资料)。

原名文睿,后改名陶行知。安徽翕县人,近代教育家,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生活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小先生制,育才学校,“公德”和“私德”。

2、听演讲(录音范读)。

小结: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主题见解的说话方式。

二、了解演讲知识,引入课文。

1、谈演讲的特点。

(1)真实性(贴近生活,讲真话)。

(2)鼓动性(激烈感情,感召力)。

(3)礼仪性(称呼、交流、有祝语)。

2、文中陶校长怎样注意这三点的,自读(1)通读正音(2)划标题。

三、检查初读理思路。

1、出示生字词正音。

2、按四部分抽个别读,点评后四人小组分别读,并解疑。

3、交流分段知大意。

(1)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

(2)是分哪儿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

(3)填充概括段意。

(4)开门见山提出了()。

(5)分别要求学生从()、()、()、()四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了多少,并讲了这样问的()。

(6)总结全文,希望学生养成()的好习惯,争取在()取得()。

4、引读全文。

5、质疑留疑。

四、学字词。

1、讨论书写要点。

2、归类写字:左右结构:演、锻、稳。

3、比较组词。

陶()炼()彼()。

葡()练()履()。

4、完成习字册。

5、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陶校长的后几问分别包括那些意思?

2.能运用学法进行自学。

一、复习课文大意,相机板书。

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二、教学第一问。

1、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默读圈画中的词句)。

2、交流导读卡片:健康第一健康是生命之本健康堡垒。

3、再读体会关联词的作用(填空比较,谈重要性)。

因为……有了……才有……,否则……将。

4、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抓住两个“离不开”,导读)。

5、三读本段(引读)理清层次:先问什么?再问为什么这样问?最后提出什么希望?

三、教学第二问、第三问、第四问。

1、默读圈画方法同上。

2、交流讨论,学生为主。

(1)问什么?

(2)为什么要这样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3)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问有进步?

3、点拨关键处。

(1)公德——公共道德,观念。

(2)私德——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

(3)真人——真诚不虚伪的人。

四、以读比感悟,深化倾吐。

1、各组派一代表读(同内容的挑战读,点评有层次)。

2、男女生各派代表读,并谈谈陶校长为什么要作这篇演讲?体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3、填空总结。

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筑起(),学习上认准(),刻苦钻研;工作上要培养(),认真负责地做好(),要学做()。这样就可以()。

他的演讲言真意切,使我们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

4、激情齐读出这种关怀、爱护和演讲的语气。

5、倾吐练习。

a、《陶校长的演讲》读后感。

b、《我也要每天四问》。

c、陶校长,您听我说……。

五年级语文名师同步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2、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学生懂得遇到危险情况要沉着冷静,果断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船长的智慧,冷静的处事方法。

教具准备: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谈话导入。

1、师: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阅读了《跳水》这个故事,你对故事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已见)。

2、课文是怎样记叙这个故事的呢?老师要请同学来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得正确流利。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理一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1)个人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小组内交流,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学习第4―6自然段。

(1)师:这篇课文的人物有很多,不知同学们能否找出来?

老师相信你们,请行动吧!快速浏览课文。

(板书:孩子猴子水手船长)。

(2)师:(出示课件1。边放课件边解说)有一天,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一艘帆船正往回航行,水手们正悠闲地站在甲板上欣赏着美丽的大海。瞧,一只猴子出来了,正和水手们取乐,可事隔一会儿,这里却发生了让人心惊肉跳的事。

(3)(出示课件2:一个孩子摇摇晃晃地站在桅杆的顶端)。

师:同学们,你们的神态、语言已经告诉我,你们都感到这个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师:请打开书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里哪几个自然段描写这个孩子处境很危险,找到了可以大声告诉同学们。

(4)师:现在请大家小声读文,边读边画出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小孩子处境危险,找到后可以和同桌议一议。

师:找得十分准确,请再读课文中描写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试一试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句子。

(5)师:思考好了,请找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讨论。

(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的二、三个小组学习讨论)。

(6)师:现在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1:若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放开绳子”,摇摇摆摆”,“走上横木”,感受到孩子处境十分危险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联词“只要……就”这段话,更深层的感悟到“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更体会到孩子处境的危险,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文。

预设2:若学生只抓住了正面描写的句子,没有发现“这时候,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全都吓呆了”这个侧面描写的句子时,引导学生再读文,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情境(太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感悟了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7)师:同学们把刚才对课文的感悟用朗读的方式再现出来,就更棒了!

(生朗读师引导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师: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再快一点、声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生练读文。)。

师:你们读文的技巧掌握得真好,太令老师欣赏了!

(8)师:我知道此时你们非常想救这个孩子,谁有好办法?

(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师:大家的办法,到底行不行呀,为什么呢?我现在不替你们作评判,因为学习原本就是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请再读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师:那个孩子摔到甲板上了吗?

2、理解文中第7、8自然段。

师:谁救了他?请同桌一起读7、8自然段,把能作为你的理由的句子划下来。

(同桌读书讨论,生汇报。)。

师:请自己读读描写父亲和水手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能把你们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吗?

四、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1、师:学习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生交流)。

2、拓展练习:孩子被救上来后,船长、水手、孩子又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五年级语文名师课堂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积累词句,丰富语汇。

2、品读重点语段,品味精妙的语言,从中感受、体验捉蝉的趣味,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重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文章结尾处“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声”的深刻内涵,能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理解。(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

师:同学们,老师准备了一段特殊的声音,一段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想不想听?(想)好,那就让我们闭上双眼,一起用心聆听吧!

2、交流感受。

师:老师注意到,同学们听得很入神,有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有的似乎想起了什么往事,来,说说看。

3、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也跟蝉声有关。(板书:30捉不住的蝉声)。

二:自主阅读,品位文本。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师:我们湘乡有句俗语——“读白眼文”,意思就是有的人读完一篇文章后,根本不知道自己读了些什么。你愿意做这样的“马大哈”吗?(不愿意)既然如此,就请大家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认真地把课文读一遍。

课件出示问题。

(二)、交流读书体会。

师:读得真是认真,半天也没抓着一个“马大哈”,相信大家对于老师的两个问题已经胸有成竹了。

1、出示第一个问题:是什么令年过半百的作者回忆起儿时的捉蝉趣事?

师:你从文中找到答案了吗?跟大家读读,要读出味道来哦!

(生读,课件展示所读内容)。

生评(在评价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出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师:正是这突如其来的蝉声深深地吸引了作者,令作者想起了童年捉蝉的一幕幕。

板书:听蝉——想起童年。

2、出示第二个问题:你体会到了作者捉蝉的那份快乐吗?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把你的感受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

交流的过程中,课件跟踪播放学生读到的片段,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出捉蝉之趣(包含捉蝉时的乐趣、捉到蝉后的乐趣)。

小结:

板书:捉蝉——其乐无穷。

是啊,这么有趣的经历怎能不让人怀念童年呢?因为。

学生接(课件同时展示):这些愉快的音符太像一卷录音带,让我把童年的声音又一一捡回来。

3、出示第三个问题:捉蝉带给了作者无尽的乐趣和美好的回忆,可文章结尾处却写道“捉得住蝉,捉不住蝉声”,言语间似有一丝遗憾。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总结学生发言:是啊,笼中的画眉为了自由宁肯选择死亡,被关在铅笔盒里暗无天日的蝉又怎会吟唱自由的赞歌呢?自然的美是需要自然呈现的。

(课件出示“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声”)。

板书:悟蝉——美是自然呈现的。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美好的回忆,说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吧!

待学生交流完后课件展示,总结全文: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的声音是五彩缤纷的,让我们也像简贞阿姨一样,竖起自己聪慧的耳朵,睁大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去聆听,去关注生活、关注大自然吧!

五年级语文教案例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体会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读中领悟什么是雷锋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感悟,学习雷锋对人民的热爱,对事业的忠诚。对学习的执着和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表达对雷锋叔叔的崇敬之情。并读出诗歌的节奏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4~6节。

一、谈话导入:

2、师生对话。

3、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雷锋就是这样的人,一位普通的名人,他1940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不满7岁成了孤儿。在旧社会,他受尽苦难,新中国培育了他。19岁当上汽车兵,二十二岁的年轻生命在人们的心中成为定格。这位解放军中的普通战士,用短暂而平凡的一生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好榜样,他身上的魅力不仅是无私奉献,不求索取的体现,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诠释。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诗歌,思考: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

2、再读诗歌,勾划出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3、在小组里交流。

三、学习诗歌:

1、读了诗歌,这个二十二岁的年轻士兵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2、结合理解诗句中的“一滴水”、“刚展翅的鸟”、“才点亮的灯”、“刚敲响的鼓”来体会。

3、小组交流。

4、集体反馈。

(“一滴水”看出他的无私奉献;“刚展翅的鸟”看出他对党的忠诚;“才点亮的灯”看出他的好学上进,螺丝钉精神;“刚敲响的鼓”看出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点拨拓展:

a朗读段落。

b补充:你不为自己编歌曲,只为();。

你不为自己织罗衣,只为();。

你不为自己梳羽毛,只为();。

你不为个人留一滴泪,只为()……。

c朗读体会。

d拓展:你不为(),只为();。

你不为(),只为();。

你不为(),只为();。

你不为(),只为();。

6、朗读指导。

(1)师生配合读。

你,《国际歌》里的(一个音符);。

你,红旗上的(一根纤维);。

你,花丛中的(红花一瓣);。

你,浪花里(最清的一滴)。

(2)启发创作:

你,百花园中的();。

你,皇冠上();。

你,();。

你,()。

7、读完最后一个小节,你们体会到什么是“雷锋精神”了吗?

8、生互动发言。

9、师总结:任何社会都需要美好的情操。雷锋精神穿越时空他有着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他的价值在于他把自己火热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

四、总结课文、

1、生自由读《雷锋日记》的精彩片段。

2、谈感受。

3、师导入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渡过:当他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懊悔,这样,当他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

——保尔.柯察金(摘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

4、请你写上一句心中的赞歌献给雷峰。

五、作业设计:

1、摘抄《雷锋日记》中的名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

2、请你运用你的灵感和才思,创作小诗《幸福从哪里来》。

板书设计:

雷锋之歌他是:一滴水。

刚展翅的鸟。

才电亮的灯。

刚敲的鼓。

五年级语文教案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自己的心爱之物去写习作。

2.办一期“我的心爱之物”习作专栏,贴上习作和图片,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分享交流。

能写清楚心爱之物的外形,得到心爱之物的过程,以及成为自己心爱之物的原因。

能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去写习作。

课件。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的习作就是围绕“心爱之物”来写的。现在就让我们写一写“我的心爱之物”吧。

二、审题指导(出示课件2)

1.读题目,你都了解到了什么?

(板书:心爱之物)

2.你认为这次习作的重点应在什么上下功夫?

(板书:心爱之物的外形心爱之物得到的过程我和心爱之物之间发生的事)

三、组织材料。(出示课件3,4)

1.想想什么是自己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原因让你对它产生这样的感情。按要求准备。

要求:

(1)说一说它是什么。

(2)说一说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样子的,你和它之间发生过怎样动人的故事。

2.汇报自己的选材。

(1)请习作较好的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2)再请中等和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进行汇报。同学和老师之间进行及时评价,友善地提出不足之处。

四、突破难点(出示课件5)

2.就刚才同学们的故事,大家提出修改方案。

小组进行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描写心爱之物样子的时候,我们要抓住它的外形特点进行描写;简要介绍得到它的过程;详细介绍你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板书设计:心爱之物得到的过程(略写)我和心爱之物之间发生的事(详写))

五、动笔练习(出示课件6)

根据你刚才的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要把过程写得生动具体。

六、小结:(出示课件7)

这节习作课,我们学习了写“我的心爱之物”这样的文章,我们在介绍自己的心爱之物的时候,要抓住特点,详略得当,做到中心突出,感情真挚。

板书设计:

我的心爱之物

心爱之物的外形

心爱之物得到的过程(略写)

我和心爱之物之间发生的事(详写)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要求: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被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出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联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初步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在学习过程中。

教学难点: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构想:教学中要根据预习要求布置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可从检查预习开始,了解学生对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是否有所理解。本课篇幅较长,要突出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含义比较深的重点词句,一定要指导学生准确理解。

教具准备:投影片、录音带。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从课题看,作者是谁?与鲁迅有什么关系?

3、简介:鲁迅及当时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思考: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

(2)回答问题。

a、在追悼会上。

b、谈《水浒传》。

c、谈“碰壁”

d、救助车夫。

e、关心女佣。

2、默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三、学习课文内容。

1、初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指读课文第1段。思考:这一段若分为三层,应怎样分层?你能说初每层的意思吗?

(1)学习第一层,“我”当时对鲁迅先生是怎样的认识?

(2)学习第二层,“我”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看到什么?

(3)学习第三层,讲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3、自学课文第2段。

(1)各自朗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段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3)“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的?是什么意思?

(4)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书就不再马马虎虎了。)。

(5)从这件事,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

4、练习朗读第二段。

四、总结课文。学习了这两段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熟读全文。熟读课文,想想课文一、二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继续学习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重视学生阅读时不同的感受)。

2、提出自学要求,自学第3段学习第三段,

(1)事情是由什么引起的?

(2)鲁迅先生是怎样谈起“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3)“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把鼻子碰扁了”?

(4)从鲁迅开玩笑说的这句话中,从中体会到什么?

(5)“恍然大悟”?“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6)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三段。

(7)指名分角色朗读。

3、提出自学要求,自学第4段学习第四段。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鲁迅是怎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的?找出读读,体会到什么?

(3)帮助受伤车夫后,鲁迅的心情怎样?小声把写鲁迅心情的这段话读读。

(4)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些什么?

(5)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6)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四段。

4、学习第五段,指名读这段。

(1)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说明了什么?

三、总结全文。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那么多的人的爱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第三课时。

一、熟读全文。

1、学生分小组熟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件小事?

2、同位俩互相说说几件小事的内容。

二、领会表达。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讨论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再说说第一部分和后面的几部分有什么联系。

3、“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些有含义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体会。

4、读有关段落,思考: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表现在哪里?(结合二、三、四段的内容说明。)。

5、“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6、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出示投影)。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小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的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文中有四个字组成的词要比较多,如“张冠李戴”,找一找,抄写下来,并选其中的两个造句。

作业设计。

1、完成思考练习1、2题。

2、查找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

2.感情读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并能用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复述故事。

3.联系上下文,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重难点:

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孙膑的聪明才智。

教学方法:自我领悟法、口语表达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了解孙膑、庞涓的相关情况;三十六计;教学课件。

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故事的起因。

重、难点: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生回答。

生尝试回答。

师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计——围魏救赵。(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读后质疑)可能提出的问题:

(是谁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去了解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去感受大军事家孙膑的智慧。

二.初读课文,梳理过程: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总来认识一下本课的生字词。

课件出示:逸痹佯怠兼惶盔溃。

(1)带拼音读。

(2)去拼音读。

(3)找生读、正音。

(4)找易错字。

词语: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

稳操胜券丢盔齐甲溃不成年落荒而逃。

(1)齐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师:同学们扫除了文字障碍,请同学们再读这个故事,完成老师出示的问题:

课件出示: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孙膑投状、齐军大胜。

(1)生a、b回答,并指名起止段落。

(2)师归纳,总结。

师:了解了转魏救赵的经过,我相信同学一定会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a。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师:战国时期为什么会有围魏救赵这一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问题答案。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故事的起因?这还要从头说起。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生简要讲述)。

师:魏国野心勃勃,一向心想吞并赵国,到底魏国的军队是一支怎样的军队?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用美丽的波浪线画出相应的语句,说自己的理解。

生回答。

生:讨论。

师:出示魏、齐、赵在国间的位置关系图,引出成语“唇之齿寒”

师小结:严峻形势让齐国必须出兵救赵,赵而魏军如此强大,已将小小车间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齐国想去解救邯郸并不是一件易事,怎么办呢?只能智取,于是就出现了“围魏救赵”这一计。

作业:

抄写生字词2遍。

自主学习课文其它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情读文。

2.了解孙膑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深长能利用成语复述故事。

重难点:感受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同桌互相检查。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要求基本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研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师:齐国要救赵国,把这一使合交给了田忌和孙膑,咱就来了解一下这两位。

师简介:田忌、孙膑及孙膑和庞涓两人之间的恩怨。

师:孙膑和庞涓的斗争又开始了。救赵国而不去赵国都城邯郸,偏要去魏国都城大梁,这是孙膑使的哪一招呢?田忌起初有什么打算?后来又采取了什么办法呢?请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田忌和孙膑的对话:

师:(同学讨论)如果齐国军队依田忌之计直奔邯郸这次救援会是什么结果?

(邯郸已被包围,危在旦夕,不等齐军赶到就要失守,若那时齐军再去,打了胜仗的魏军必然士高气涨,加上本身就非常强大,而齐军远道而来,军队疲惫,若与魏军硬拼,胜负难料)。

师:孙膑主张直取大梁,请同学们再读第7自然段孙膑的话,看孙膑的计谋如何?

师:谁能用一个词语形容:(绝妙)。

师:以此看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胸有成竹、稳操胜券,可以看出孙膑是一个足智多谋且对自己的战术充满信心的人)。

师小结: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孙膑是在充分考虑了魏军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乘虚而入、直取大梁”的计谋。他对田忌说的话既有形势的分析,又有行动的策略,难怪田忌会心服口服,立即下令大军直奔魏国。

(2)学习第三部分(4-12自然段)。

师:我们从田忌和孙膑的对话中已经了解了孙膑的计谋,那么,他的计谋是如何实施的呢?他是直接将齐国的军队拉到魏国国都大梁了吗?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

课件出示自读提纲:

孙膑是臬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安排两个无名将领去攻打襄陵,一方面可以掩护齐军主力向大梁进发。另一方面“无名将领”的战败,可让庞涓入松警惕。正因为庞涓放松警惕,孙膑的计谋才得以实施)。

生:结合课文回答。

师:孙膑出其不意的举动令魏军人心惶惶。孙膑的计策不仅从体力上打败了对手,更从心里上战胜了对方,魏军与最初攻打赵国时有了天壤之别,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已大大下降。然而,足智多谋的孙膑并未真去攻到大梁,他是怎样的?结果如何?我们继续往下看。

师:请同学自读第四部分。

师:1.孙膑设埋伏的地方为什么要选在桂陵?

2.精疲力竭的魏军在进入孙膑的埋伏圈后是个怎样的状况呢?

生:据课文回答。

生:反馈。

生:据理解回答。

四.讲述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

2.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3.读了这个故事,老师想给大家提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利用成语复述故事。

4.全班交流总结三十六计。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

2.课余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名师教案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地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3抄写描写生动传神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小提琴演奏的影像资料。

学生:课前欣赏一些小提琴演奏的曲子。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聚焦重点。

继续学习《唯一的听众》。如何学习这篇文章呢?(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神等)。

二、细读课文,感受真诚。

1默读课文,把文中描写老教授的语句勾画下来,并进行简单批注和交流。

就在每天早晨。”(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她主动要求做听众,关爱“我”,支持“我”,同时也告诉“我”要天天练习。)。

再读,你感受到什么?

(鼓励,期待,坚定,用心良苦)。

3第二次交谈:“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未有过的感觉。”(对比读,指名读,体会老教授的真诚)。

4第三次交谈:在老人的鼓励下,“我”刻苦练习,拉的曲子越来越动听,老教授竟然对“我”说,“我”的琴声给她带来了快乐和幸福。

再读这句话,说说自己的体会。(“我”的进步;“我”坚持不懈,刻苦练习的精神;以“我”的进步为快乐幸福;体会到老人的真诚无私……)。

5当“我”从妹妹的话中得知,老妇人不仅不是聋子,而且还是最有声望的教授,又是首席小提琴手时,“我”被震撼了,感动了,“我”突然明白了什么?(老人与“我”素昧平生,却给“我”了信心,使“我”的技艺提高,让“我”感受到老人的真诚和无私,让“我”看到了老人那宽广的胸怀;老人对“我”的帮助很巧妙,是在不知不觉中督促着“我”,让“我”感受到老人的伟大)从“安详”、“微笑”体会到什么?(表扬“我”,鼓励“我”,用投入的欣赏,说明“我”进步了,使“我”信心十足)从“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体会到什么?(“我”进步了,但仍然需要努力,再攀高峰。)再读对话体会“我”与老人之间的默契。

三、精读课文,理解“秘密”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设计方案例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的妙趣。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喜爱。

教学准备。

搜集带有趣味故事的对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学习基础知识。

1.吩咐(fu):口头指派或命令。“咐”为生字,注意读音为轻声。

2.“顾”、“悬”、“赐”让学生通过观察练习书写。

二、分层次指导朗读。

1.根据本文“趣”的特点,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要根据商人和学者各自的特点读出人物的不同的内心情感。

3.重点要指导怎样朗读这副对联,要根据三字对、四字对的特点,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

4.要根据对联的内容,读出情趣来。

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1.了解内容,理清商人请人题上联,和学者巧对下联的经过。

2.理清这个过程还应注意两个方面,由于悬挂了上联,商人的生意才由“人不多”到“红火起来”;商人由“夸下海口”到“绝无戏言”,这个过程都与“对联”密切相关。

3.反复读,品味这副对联的妙处何在?

从内容上看,上联下联内容完整,浑然一体。“为名忙,为利忙”,自然“劳心苦,劳力苦”;“忙里偷闲”、“苦中寻乐”自然是“饮杯茶去”、“拿壶酒来”为妙!人生的经历、人生的态度自然蕴含其中。

4.思考与交流。

问题一“茶酒联趣”趣在哪里?

问题二,这副对联“妙在何处”?可以从对联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去思考、交流。

四、积累与背诵。

1.读课后“积累”中提供的对联,试着背诵。

2.小组内背诵,评选“背诵小明星”。

五年级语文名师新编设计教案

1.认识8个生字,理解“殉职、勋鉴、踌躇”等词语的意思。

2.自主阅读课文,抓住对毛泽东的细节描写,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作为常人的慈父情怀和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搜集毛岸英烈士的资料。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描写,感受毛泽东作为常人的慈父情怀和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导入: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2、反馈自学情况.

指名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理解“殉职、勋鉴、踌躇”等词语的意思。

3、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四、学习方法,布置写作练笔,领悟写法。

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六、小结全课。

语文五年级教案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江上渔者》,读这首诗,你能看出什么?(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

2.介绍范仲淹。

(1)读读这段话,了解了什么?

(2)对范仲淹你们还有哪些了解?

二、自主读书。

(一)读课文,读正确流利(学生自由读)。

(二)同组互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件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贫寒闭门不出。

2.用上以上听写的词语,试着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文章内容解词。

出示划粥割齑。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找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一、导入。

出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他做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二)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三、深入读书。

(一)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

(二)讨论交流,感悟理解。

出示: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1)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2)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从累了。

生:从划粥割齑。

生:从五年未解衣。

(3)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4)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

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2.听写练习。

16、范仲淹的故事。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语文五年级教案

1、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2、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

习作训练。

一、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谈话导人。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的爱的看法,知道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

二、创设情境.出示话题:

1、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

2、你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

3、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

诱发动机.针对这些话题,你准备选择什么话题来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呢?

三、自主选择,小组合作。

1、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话题,准备写什么内容。

2、汇报话题,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选择什么话题,了解话题选择情况,鼓励每个话题都有人选择。

3、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习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四、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1、代表交流,每个话题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尽量说具体。

2、师生评议,要点:a.是否有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否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c.否有具体事例,或事例是否具体。

3、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4、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段话,说说给我们作了哪些提醒?(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交流意见.)。

五、各自习作。

1、修改草稿.各自或者互相修改习作草稿。

2、誊写习作。

六、习作讲评。

1、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2、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评讲的重点是:a.是不是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不是表达了真情实感。

3、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4、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赏析两篇学生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5、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6、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7、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

一、写作是一种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一种个性化的书面表达。

一篇为人称道的好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浓厚的感情。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作文过程中,学生常常觉得没话说,没有表达的也有不少学生占有了材料,心中好像也有话要说,却陷入一种不知怎么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尴尬境地。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语言、词汇积累得太少,这就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并且加以生动化和形象化,以培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观察和分析的基本素质。而要使学生通过文字,写出对人或事物神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这需要执教者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本课以话说“母爱”贯彻始终,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本课将音乐恰当地引入课堂,用歌声拨动学生情感之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调节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弊端。

二、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

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热情的言行,将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本课中,教师充满激情的话语,传递着教师真挚的情感,强烈地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愉悦振奋的情感体会,诱发学生对作文的内驱力,从而积极思维,兴味盎然地投入作文活动中。

三、思想情感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的。

在作文中,思想情感与语言文字一个个聚焦点的整体联系,才构成了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有机结合的有血有肉的鲜活文章,才使得我们面对的文中景物是那么活现,人物是那么活脱,情感是那么真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抓住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的聚焦点引导探究,促使对语言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深切领悟,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水乳交融。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抒发情感,这既是语言训练的重要方法,又是情感熏陶的有效手段。本课中执教者以“排比句”句式语言学习与情感实践的结合点,由句式学习延伸开去,指导写作实践,达到了语言运用与情感熏陶的较好结合。

这次“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父母之爱”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同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是这次“口语交际”的编排意图。安排体现了三个层次。

先通过出示三则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出话题,让学生评说,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包办,使刘明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第三个小故事中,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

“口语交际”的另一个话题,是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这是前一个话题的拓展,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课后还可以给爸爸妈妈讲上面的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与父母交流。

教学中,结合三个故事谈看法,要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口语交际过程中,要让学生打开思路,充分交流。同时,要注意搜集反馈信息。在教学的全过程,教师都要加以引导。

内容:通过具体的事,体现对父母由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要求:选择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选好写的内容,这是习作能否做到真实具体、言之有物的关键。第二是沟通要真诚,只有真诚,才能做到表达真情实感。把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好,目的是让孩子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增进了解,融洽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这也是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的具体体现。

五年级语文名师课堂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

2.感情读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并能用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复述故事。

3.联系上下文,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重难点:

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孙膑的聪明才智。

教学方法:自我领悟法、口语表达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了解孙膑、庞涓的相关情况;三十六计;教学课件。

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故事的起因。

重、难点: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生回答。

生尝试回答。

师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计——围魏救赵。(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读后质疑)可能提出的问题:

(是谁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去了解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去感受大军事家孙膑的智慧。

二.初读课文,梳理过程: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总来认识一下本课的生字词。

课件出示:逸痹佯怠兼惶盔溃。

(1)带拼音读。

(2)去拼音读。

(3)找生读、正音。

(4)找易错字。

词语: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

稳操胜券丢盔齐甲溃不成年落荒而逃。

(1)齐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师:同学们扫除了文字障碍,请同学们再读这个故事,完成老师出示的问题:

课件出示: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孙膑投状、齐军大胜。

(1)生a、b回答,并指名起止段落。

(2)师归纳,总结。

师:了解了转魏救赵的经过,我相信同学一定会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a。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师:战国时期为什么会有围魏救赵这一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问题答案。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故事的起因?这还要从头说起。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生简要讲述)。

师:魏国野心勃勃,一向心想吞并赵国,到底魏国的军队是一支怎样的军队?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用美丽的波浪线画出相应的语句,说自己的理解。

生回答。

生:讨论。

师:出示魏、齐、赵在国间的位置关系图,引出成语“唇之齿寒”

师小结:严峻形势让齐国必须出兵救赵,赵而魏军如此强大,已将小小车间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齐国想去解救邯郸并不是一件易事,怎么办呢?只能智取,于是就出现了“围魏救赵”这一计。

作业:

抄写生字词2遍。

自主学习课文其它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情读文。

2.了解孙膑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深长能利用成语复述故事。

重难点:感受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同桌互相检查。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要求基本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研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师:齐国要救赵国,把这一使合交给了田忌和孙膑,咱就来了解一下这两位。

师简介:田忌、孙膑及孙膑和庞涓两人之间的恩怨。

师:孙膑和庞涓的斗争又开始了。救赵国而不去赵国都城邯郸,偏要去魏国都城大梁,这是孙膑使的哪一招呢?田忌起初有什么打算?后来又采取了什么办法呢?请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田忌和孙膑的对话:

师:(同学讨论)如果齐国军队依田忌之计直奔邯郸这次救援会是什么结果?

(邯郸已被包围,危在旦夕,不等齐军赶到就要失守,若那时齐军再去,打了胜仗的魏军必然士高气涨,加上本身就非常强大,而齐军远道而来,军队疲惫,若与魏军硬拼,胜负难料)。

师:孙膑主张直取大梁,请同学们再读第7自然段孙膑的话,看孙膑的计谋如何?

师:谁能用一个词语形容:(绝妙)。

师:以此看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胸有成竹、稳操胜券,可以看出孙膑是一个足智多谋且对自己的战术充满信心的人)。

师小结: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孙膑是在充分考虑了魏军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乘虚而入、直取大梁”的计谋。他对田忌说的话既有形势的分析,又有行动的策略,难怪田忌会心服口服,立即下令大军直奔魏国。

(2)学习第三部分(4-12自然段)。

师:我们从田忌和孙膑的对话中已经了解了孙膑的计谋,那么,他的计谋是如何实施的呢?他是直接将齐国的军队拉到魏国国都大梁了吗?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

课件出示自读提纲:

孙膑是臬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安排两个无名将领去攻打襄陵,一方面可以掩护齐军主力向大梁进发。另一方面“无名将领”的战败,可让庞涓入松警惕。正因为庞涓放松警惕,孙膑的计谋才得以实施)。

生:结合课文回答。

师:孙膑出其不意的举动令魏军人心惶惶。孙膑的计策不仅从体力上打败了对手,更从心里上战胜了对方,魏军与最初攻打赵国时有了天壤之别,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已大大下降。然而,足智多谋的孙膑并未真去攻到大梁,他是怎样的?结果如何?我们继续往下看。

师:请同学自读第四部分。

师:1.孙膑设埋伏的地方为什么要选在桂陵?

2.精疲力竭的魏军在进入孙膑的埋伏圈后是个怎样的状况呢?

生:据课文回答。

生:反馈。

生:据理解回答。

四.讲述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

2.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3.读了这个故事,老师想给大家提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利用成语复述故事。

4.全班交流总结三十六计。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

2.课余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