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的教学设计(通用16篇)

小编:纸韵

一个好的教学计划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发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以适应自己的教学需求。

腊八粥教学设计

通榆县××镇第二小学马××。

案例题目:《腊八粥》教学设计方案教材分析文章选自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学习者特征分析大部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本课的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学习比较积极,参与学习的面儿比较广。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文章中人物的对话描写。教学方法看图法、合作法、小组活动。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1.请学生说一说对“腊八”或腊八粥的了解。

2.教师导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腊八粥》这一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记号,划出读不准音的词语。

2.正音,并反复读关键词语。

3.同桌一起读重点段落。

三、再读课文:

1.学生围绕课后题默读思考。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

第1小题: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先适当提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围绕“妈妈”和“八儿”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先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第2小题:这一题旨在训练学生对“八儿”这一人物是否理解。是在梳理文章大意后关注作者的表达。聚焦到主人公“八儿”身上,因为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文章随处可见“八儿”急切想吃腊八粥的情形。

第3小题: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景。表达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4.教师相机总结。四、分析人物特点:

1.“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结合文中语句加以说明。

2.师生交流。

3.文中的母亲呢?用刚才的方法。

4.师生交流。五、指导朗读: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六、作业: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2.学生自由读课文。

腊八粥。

沈从文。

“八儿”母亲。

其乐融融教学反思。

幼儿园腊八节教学设计

活动来源: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了解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2、通过故事,培养幼儿要做一个勤劳的人“感知勤劳和懒惰”。

3、知道制作腊八粥的主要材料,初步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活动准备:各种腊八粥的相关图片、制作腊八粥的各种材料及腊八粥故事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了解腊八节吃腊八粥。

1、我们每天的早餐都会吃些什么呢?(牛奶、鸡蛋、花卷、饼干、鸡蛋饼、面条、包子、粥)。

2、那你们都吃过什么样的粥呢?(肉松粥、八宝粥、皮蛋粥、肯德基粥)。

3、观看图片,说说粥里面有哪些东西?(强调腊八节、腊八粥)。

(小结:这是我们腊八节时吃的腊八粥,粥里面有红枣、桂圆、红豆、绿豆、花生、葡萄干、栗子、莲子)。

二、欣赏故事。

1、哪一天是腊八节?

2、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3、腊八粥里面都有什么呢?

(重点突出:勤劳的人)。

三、介绍腊八粥的各种佐料、谷物。

老师向幼儿逐一介绍腊八粥的各种佐料、谷物。简单了解这些谷物的形状、颜色以及对人体的帮助。

活动延伸:腊八节除了有好听的故事,还有一个好玩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过了腊八就是年。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

二十六,炸羊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活动反思:

腊八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相关词语的含义,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借助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分清内容主次。

3.聚焦文中的细节描写,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形象,初步感受作者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抓住细节,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揭示课题,走进腊八。

1.说说腊八节(展示思维导图)。

2.板书课题《腊八粥》。

3.听写词语:腻腻的浓稠深褐搅和熬粥。

4.出示第1自然段。

思考:这段话中哪个地方让你觉得特别有意思?

学生互动交流。

想象画面,读一读。

板块二:梳理文脉,初识“八儿”

1.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2.课文围绕八儿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板书:等粥喝粥)。

引导学生质疑。

3.快速默读2-19自然段,想想八儿等粥时想了什么主意?试着补充下面的情节图。

提问: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八儿?

板块三:聚焦细节,再识“八儿”

1.学习提示:自由读2至1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哪个细节读出来的?用笔勾画出来,再到小组里和同伴说说。

2.交流预设:

(1)“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但他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2)“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3)“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那我饿了……”

(4)八儿分粥可是有窍门的,发现了吗?

3.小组里分角色朗读。

板块四:补充资料,拓展留疑。

1.出示句子: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没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的印象里。

2.沈从文的腊八粥里到底还有着什么不一样的味道呢?

腊八粥教学设计

1、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在每组每人5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

2、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然的馈赠,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

板书:腊八粥沈从文(解读“腊”字)。

二、听读录音,整体感知。

1、检查自学效果(生字词)。

糖唾沫浓矮亦胀。

2、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来。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的?从文中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你还能感受到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播放录音,标清段落)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板书:煮腊八粥—盼—想—猜—看—吃腊八粥)。

三、精读赏析,激发灵性。

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

“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这是煮粥的基本原料,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老舍《北京的春节》)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等词分析。

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过渡: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腊八粥和想腊八粥这两段情节。

(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接着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赃,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3、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加以小结。

四、课堂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

2、试理解课后思考题。

腊八粥教学设计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准备。

建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相关资料。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19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徒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当过上士司书。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自身来到北京,升学未成,在郁x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1924年,他的作品最早载于《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相继来到上海,曾共同创办《红黑》杂志。1929年在上海中国公学教书。这时期的作品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所描写的湘西乡俗民风和鲜明的生活,引起人们的注目。《萧萧》、《牛》、《柏子》、《阿丽思中国漫游奇境记》显示了他早期小说较成功的乡土抒写和历史文化思考。

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还有重要的选本《从文小说习作选》。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抗战爆发后,经武汉、长沙,取道湘西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第1卷)。后至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5年后回京,在北京大学教书。问时编《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

1949年以后,长期从事文物工作。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78年调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增补为全国文联委员。1980年曾赴美国讲学。1981年出版了历时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腊八粥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请学生说一说对“腊八”或腊八粥的了解。

2.教师导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腊八粥》这一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记号,划出读不准音的词语。

2.正音,并反复读关键词语。

3.同桌一起读重点段落。

三、再读课文:

1.学生围绕课后题默读思考。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

第1小题: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先适当提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围绕“妈妈”和“八儿”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先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第2小题:这一题旨在训练学生对“八儿”这一人物是否理解。是在梳理文章大意后关注作者的表达。聚焦到主人公“八儿”身上,因为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文章随处可见“八儿”急切想吃腊八粥的情形。

第3小题: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景。表达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4.教师相机总结。

四、分析人物特点:

1.“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结合文中语句加以说明。

2.师生交流。

3.文中的母亲呢?用刚才的方法。

4.师生交流。

五、指导朗读: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六、作业: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腊八粥。

沈从文。

“八儿”母亲。

其乐融融。

幼儿园腊八节教学设计

在寒冷的冬天,让孩子一边听《腊八粥的故事》一边品尝美味的腊八粥,让孩子深切的体会中国的传统节日与文化。

活动目标。

1、了解腊八节的来历,了解民俗腊八节的常识。

2、认识腊八粥的材料,学习制作腊八粥,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

3、愿意与同伴合作,体验劳动的快乐。

4、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老人的尊重的理解。

5、学念儿歌:腊八粥,感受过节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认识制作材料,以愉快的心情制作腊八粥。

活动准备。

1、课件《腊八粥》、

2、腊八粥制作材料(实物):大米、小米、红枣、红小豆、绿小豆、莲子、花生米、红糖,成品腊八粥。

3、腊八粥制作工具:电饭煲或者普通锅、火、水等等。

4、识字卡片:米、腊八节、枣、红糖、豆、莲子、花生。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一、观察图片,激发兴趣。

1、观看课件《腊八粥》中的——过腊八节,让幼儿了解腊八节的由来。

二、认识腊八粥的制作材料。

1、观看课件《腊八粥》中的——材料,解说腊八粥是由大米、小米、红枣、红小豆、绿小豆、莲子、花生米、红糖等很多种材料熬成的。

2、展示实物材料,让幼儿从视觉、触觉认识这几种材料。

3、分组合成材料。每组一份材料,互相看看是否合适。

三、我做腊八粥。

1、认识电饭煲,清洗材料,学习使用电饭煲。

2、引导讨论制作腊八粥的方法,熬制腊八粥。

3、观看课件《腊八粥》中的——成品粥。让幼儿了解腊八粥的多样性。

四、品尝腊八粥。

1、观看课件《腊八粥》中的——品尝腊八粥,让孩子们说说课件里的小朋友们们在做什么?他们高兴吗?为什么?你们做的腊八粥分给谁一起品尝?(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还有小朋友们),培养幼儿对老人的尊敬和关心。

2、学念儿歌:

腊八粥。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煮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3、全体幼儿品尝制作的腊八粥,感受劳动的成果,感受腊八节的快乐。

五、认识卡片上的字。

以游戏的形式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识字:米、枣、红糖、豆、莲子、花生、腊八节、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上,由于内容较多,所以我没有对上课时间进行限制,完全将本节课的内容上完,所以超时是本节课的最大问题。而在这节课上孩子的学习兴趣的还是非常强烈的,每一个环节孩子都积极的参与其中,教学效果很不错。但是由于内容较多孩子在课后也略显疲惫,如果重新再上本节课我将会把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删减,力求精炼的讲完本节课,让孩子在有限的课上时间充分学习且不占用孩子的娱乐时间。

腊八粥教学设计

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教学重点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教学准备建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三、默读课文,圈画批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四、总结升华。

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一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腊八粥沈从文主人公:“八儿”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美妙的猜想亲见时的惊讶。

幼儿园腊八节教学设计

教育目标:

1、了解腊八节的来历,了解民俗腊八节的常识。

2、认识腊八粥的材料,学习制作腊八粥,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

3、愿意与同伴合作,体验劳动的快乐。

4、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老人的尊重的理解。

5、学念儿歌:腊八粥,感受过节的快乐。

6、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幼儿认识制作材料,以愉快的心情制作腊八粥。

教学准备:

1、准备课件《腊八粥》。

2、腊八粥制作材料(实物):大米、小米、红枣、红小豆、绿小豆、莲子、花生米、红糖,成品腊八粥。

3、腊八粥制作工具:电饭煲或者普通锅、火、水等等。

4、识字卡片:米、腊八节、枣、红糖、豆、莲子、花生。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激发兴趣。

观看课件《腊八粥》中的——过腊八节,让幼儿了解腊八节的由来。

二、认识腊八粥的制作材料。

1、观看课件《腊八粥》中的——材料,解说腊八粥是由大米、小米、红枣、红小豆、绿小豆、莲子、花生米、红糖等很多种材料熬成的。

2、展示实物材料,让幼儿从视觉、触觉认识这几种材料。

3、分组合成材料。每组一份材料,互相看看是否合适。

三、我做腊八粥。

1、认识电饭煲,清洗材料,学习使用电饭煲。

2、引导讨论制作腊八粥的方法,熬制腊八粥。

3、观看课件《腊八粥》中的——成品粥。让幼儿了解腊八粥的多样性。

四、品尝腊八粥。

1、观看课件《腊八粥》中的——品尝腊八粥,让孩子们说说课件里的小朋友们们在做什么?他们高兴吗?为什么?你们做的腊八粥分给谁一起品尝?(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还有小朋友们),培养幼儿对老人的尊敬和关心。

腊八粥教学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三、默读课文,圈画批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

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四、总结升华。

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一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腊八粥。

沈从文。

主人公:“八儿”

迫不及待。

苦苦等待。

美妙的猜想。

亲见时的惊讶。

腊八粥教学设计

1、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在每组每人5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

2、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然的馈赠,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

板书:腊八粥沈从文(解读“腊”字)

1、检查自学效果(生字词)

糖唾沫浓矮亦胀

2、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来。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的?从文中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你还能感受到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播放录音,标清段落)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板书:煮腊八粥—盼—想—猜—看—吃腊八粥)

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

“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这是煮粥的基本原料,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老舍《北京的春节》)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等词分析。

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过渡: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腊八粥和想腊八粥这两段情节。

(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接着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赃,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3、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加以小结。

1、抄写课后生字。

2、试理解课后思考题。

腊八粥教学设计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相关词语的含义,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借助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分清内容主次。

3.聚焦文中的细节描写,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形象,初步感受作者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

:借助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分清主次

:抓住细节,体会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

板块一:揭示课题,走进腊八

1.说说腊八节(展示思维导图)。

2.板书课题《腊八粥》

3.听写词语:腻腻的浓稠深褐搅和熬粥

4.出示第1自然段

思考:这段话中哪个地方让你觉得特别有意思?

学生互动交流。

想象画面,读一读。

板块二:梳理文脉,初识“八儿”

1.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2.课文围绕八儿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板书:等粥喝粥)

引导学生质疑。

3.快速默读2-19自然段,想想八儿等粥时想了什么主意?试着补充下面的情节图。

提问: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八儿?

板块三:聚焦细节,再识“八儿”

1.学习提示:自由读2至1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哪个细节读出来的?用笔勾画出来,再到小组里和同伴说说。

2.交流预设:

(1)“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但他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2)“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3)“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那我饿了……”

(4)八儿分粥可是有窍门的,发现了吗?

3.小组里分角色朗读。

板块四:补充资料,拓展留疑

1.出示句子: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没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的印象里。

2.沈从文的腊八粥里到底还有着什么不一样的味道呢?

腊八粥教学设计

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教学重点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教学准备建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三、默读课文,圈画批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 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四、总结升华

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一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腊八粥》的教学设计

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建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

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一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腊八粥

沈从文

主人公:“八儿”

迫不及待

苦苦等待

美妙的猜想

亲见时的惊讶

《腊八粥》的教学设计

文章选自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学习者特征分析大部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本课的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学习比较积极,参与学习的面儿比较广。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章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看图法、合作法、小组活动。

1.请学生说一说对“腊八”或腊八粥的了解。

2.教师导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腊八粥》这一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1.学生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记号,划出读不准音的词语。

2.正音,并反复读关键词语。

3.同桌一起读重点段落。

1.学生围绕课后题默读思考。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

第1小题: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先适当提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围绕“妈妈”和“八儿”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先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第2小题:这一题旨在训练学生对“八儿”这一人物是否理解。是在梳理文章大意后关注作者的表达。聚焦到主人公“八儿”身上,因为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文章随处可见“八儿”急切想吃腊八粥的情形。

第3小题: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景。表达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4.教师相机总结。

1.“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结合文中语句加以说明。

2.师生交流。

3.文中的母亲呢?用刚才的方法。

4.师生交流。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学生自由读课文。

板书设计。

腊八粥。

沈从文。

“八儿”、母亲。

其乐融融。

《腊八粥》教学设计

1、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在每组每人5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

2、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然的馈赠,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

板书:腊八粥沈从文(解读“腊”字)。

1、检查自学效果(生字词)。

糖唾沫浓矮亦胀。

2、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来。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的?从文中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你还能感受到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播放录音,标清段落)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板书:煮腊八粥—盼—想—猜—看—吃腊八粥)。

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

“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这是煮粥的基本原料,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老舍《北京的春节》)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等词分析。

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过渡: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腊八粥和想腊八粥这两段情节。

(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接着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赃,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3、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加以小结。

1、抄写课后生字。

2、试理解课后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