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大全(14篇)

小编:温柔雨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意和主题,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典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和与他人交流讨论。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

这本书看了十几天,断断续续的。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也多次在学校图书馆架子上看到,更多次拿下来在手里快速抖一下。但以前一直没有看过。总是抖动之后就插回原处了。

因为我觉得这本书很危险。如果你已是一个成年人,有着“正确”的三观,那你在书里会看到环境的不公和人物的悲鸣。从中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沉重的心理负担。这些会让你情绪低落,辗转反侧。

但如果你是一个“坏人”或者你是年龄很小,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什么都不懂,身体又在极速发育,那么你甚至会把这本书当成一本普通的小黄书来读。但这不是这本书的初衷。

所以,虽然故事描写的是孩子受到性侵,但我个人认为,不该拿给孩子看。

最后,我想说大家都知道的一段话。这本书中所描绘的不是爱。是自我催眠,自我安慰,自我欺骗。是一个人身处黑暗时的自救。站出来举报的女孩儿固然是勇敢的。随后她又得到了什么呢?人人都是凶手罢了,房思琪这样的结局的产生,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字

看完这本书有一种深深地无力感。

它写了这个世界的另一面,是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却又讳莫如深的事情。用最没有感情最客观的几句话好像可以把整本书描述完,补习班国学老师利用自身职权诱奸,强暴,性虐待女学生长达几年的故事。

但我真的不想用上面的简短的几句话去描述这本书。读完这本书以后内心是挣扎的。王小波说:“我活在这世上,无非是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儿有趣的事儿。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儿也不让你遇到。”

但如果遇到或听到的是这样的事儿呢?

作者在书中用精美的工笔或者记者访谈中极力强调这几年是有爱的。是女学生爱上国学老师诱奸犯的故事。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这明明就是老师的谎言,用最美丽的文学语言掩盖他最惨暴的兽性行为。

只是,我们有为房思琪或者林奕含想过吗?

那些幸存下来的人过着怎样生无可恋的生活,只有当事人知道。那种无力感和羞耻感,也迫使女性闭上了自己的嘴,就像文中一句扎心的话:并不是你的错,痛苦却要你余生承担。

在她的书中或者她的访谈中都能感受到她深厚的文学功底,她用譬喻,她用修辞,她用无比美好的文字去描述这样一件事情,她真的想要挣扎地走出阴影。但这种痛苦,这种明明知道是错误的东西,却需要自己认为这就是爱,假如这种错误的感觉一直存在也行呀,但现实总是更加残忍地纰漏事实。正如书中另外一位人物小琪,她好不容易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接受丑恶,到最后连丑恶都要把她抛弃。

在房思琪看来,李国华老师即是她所向往的文学的集大成者,又是诱奸少女的强奸犯。当两种极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时,导致李国华的形象对于房思琪来说,一直是两极撕裂的。所以便有了因为爱,所以可以忍受甚至原谅。甚至哪怕房思琪可能想到李国华对自己就是玩弄不恭,就是用文学来作为施暴的借口,可能她自己出于对文学的信仰,外加自己高度敏感的自尊心,把自己的愚行看作为了文学而殉节献身,而这种殉节或献身维护的是她构建的、高度文艺化的“李国华”的形象。一旦房思琪承受的痛苦超过了阈值,或者干脆是领悟到其实一切都是自己贫乏无力的自我欺骗,那么等待她的,要么是崩溃,要么是幻灭。

林奕含写:

我宁愿大家承认人间有一些痛苦是不能和解的,我最讨厌人说经过痛苦才能成为更好的人,我好希望大家承认有些痛苦是毁灭的,我讨厌大团圆的抒情传统,讨厌公主和王子在一起,正面思考是多么媚俗。

所以伊纹姐姐还对依婷说:

你也可以选择经历所有思琪曾经感受过的痛楚,学习所有她为了抵御这些痛楚付出的努力,从你们出生相处的时光,到你从日记里读来的时光。你要替思琪上大学,念研究所,谈恋爱,结婚,生小孩,也许会被退学,也许会离婚,也许会死胎。但是,思琪连那种最庸俗、呆钝、刻板的人生都没有办法经历。你懂吗?你要经历并牢牢记住她所有的思想、思绪、感情、感觉、记忆与幻想,她的爱、讨厌、恐惧、失重、荒芜、柔情和欲望,你要紧紧拥抱着思琪的痛苦,你可以变成思琪,然后,替她活下去,连思琪的份一起好好地活下去。

书中房思琪,刘依婷,和伊纹姐姐应该都是林奕含内在思想的体现,她真的有抗争过。

真正的悲剧,不是林奕含被诱奸后选择了自杀,而在于在她被诱奸后的里,依然没人能帮助她走出阴影,她想要努力活着,她和内心的自卑感抗争了13年,却还是失败了。

她的这本书好像古代的“死谏”,希望这本书真的可以帮助到一些人吧。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

终于,因一则社会新闻,我打开了房思琪的世界。

首先,不得不惊叹林奕含的文笔,流畅的行文裹挟着满满的精彩譬喻,眼睛看过去,脑子还在回味,不算太长的段落往往回看几次,最终因为那譬喻后的意涵不忍心再体味。李银河说她是老天爷赏饭吃的那种作家,深以为然。

读罢我自私地想,宁愿令人赞叹的才华蒙尘,也不要被痛苦激发。宁愿惊才绝艳的文字,永远只赞美阳光。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字

其实房思琪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点,也有一些不同角度可以去审视这本"向死而生的绝唱文学"。但是最戳中你的永远都是你感受到了与自己的过往产生连接的点。作为一个多少体会过成长中的创伤的曾经的“小女孩”,想先聊聊青春期的创伤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

房思琪是个没有机会长大的女孩,她的人生在第一次嘴里被塞进去的时候就被按下了暂停键,她的灵魂被撕裂了。当然这只是创伤的开始,后面这个伤口又被狠狠撕裂“他插进去,而我为此道歉”。

青春期在人格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童年是地基,青春期大概就是大厦往上的第一层。青春期的欺凌会带来自卑的人格底色,无法解决的外界冲突会直接带来心理层面的冲突,进而使你不知不觉进入“异常”的心理状态,disorder或者malfunction,俗称心理疾病。

关于“心理疾病”也有一个诡异的地方,就是这大概是一种你甚至连它的概念都不知道但却可以拥有它,与它如影随形。你对此可以毫无意识,但你已体现出它的全部特征。这也是我在青春期里经历的“像锤子砸在棉花上一样的疼痛”。直到在这种黑暗的情绪的反复里折腾了4、5年,才在学校心理老师的口中听到了“强迫性思维”的定义。我才终于对自己的创伤有了一些认知。这个过程中因为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甚至对这种异常没有丝毫认知,让我在自我思维的折磨下精疲力竭并在学校体系里疲于应付许多年后才终于“找回了自己”后者说找到了自己的碎片,又把他们拼凑到了一起。所幸这些碎片好像露珠,彼此遇到对方的刹那又可以融为一体。

这大概就是青春期创伤的发展过程。你的心里咧开了一个大口子,而你却对此一无所知。那在房思琪的世界里呢?有些创伤可以被弥合,有些不会。不知道是不是可以把成年人分成三类:

1)没有遇到过童年/青春期创伤的。

2)遇到过童年/青春期创伤但没有到被撕裂的程度,会有非常不适、迷茫、痛苦的体验但是可以长大的。

3)永远没有机会长大,在如核爆炸一样的创伤中粉身碎骨的。

讨论这个话题始终有些沉重,人都是第一次成长,这是一条单行线,没有重新注册的机会,创伤是一种无法被抹去的存在。第一种是“幸运”的,也许他有足够的心理基础,或者有外界加持的应对办法,无论如何他们“顺利”长大了。也许有人会说谁的青春没有点伤痛呢?不然哪来的那么多伤痛文学。但是我想真正经历过的人会知道,普通的伤痛与创伤的不同在哪里。

你被老师骂了,跟同学闹矛盾了,很伤心,回家大哭一场,但你还有玩伴,还有家庭的温暖,可能会不开心几天,最多一阵子,这件事也会在你的成长中留下痕迹,但它不会打乱你正常的心理成长路径。

你被全班同学嘲笑,每天有男同学嘲笑你的外表,发型,你完全不知道如何处理跟同学的冲突,父母每天吵架,所有的一切你都不知怎么应对,时间长了会责备自己,精神或肉体的自残。你的心理成长好像被打断了,或者被放慢了,留下了一些成年之后依然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与异性相处障碍,适应社会的障碍等等。

而智商根本无足轻重(如果以它的先天性和几乎不可改变性而言。房思琪的悲剧是男权社会的结构性剥削的产物,是东方的女性耻辱文化的缩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应试教育的原罪。这一层层建构的压迫,几乎使得房思琪成为了一个必然。

你能说她是个特例吗?饱饭思淫欲,法律无法限制的淫欲会让李国华成为必然。经验/权力的差距会让包丽式的悲剧成为必然(甚至是简爱)。这本书也谈到了爱,甚至是性。其实不该用“甚至”这个词,如果一个成年人(成年的标准或许与文化背景、社会整体情况而有所不同)还把性的话题作为某种禁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的弱智。

爱应该是需要一定程度的心理成熟度作为基础的。它可以是本能,可以混杂了某种生理或心理的“欲望”,但爱情也该经得起理性的检验。

爱可能会有痛的成分,但如果一种“巧言令色”披上爱的外衣,希望每个女孩子都能在自己觉得不适时转身离开。女孩子长大的过程也许无法保证不遇到创伤,这个社会也没有足够友好,但看到越来越多的00后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蛮开心的。始终觉得,女孩子,如果真的二选一,哪怕跋扈一点,也要比失去个性的洋娃娃好太多。

善良是种美好的品质,善解人意也是。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善良应该有足够的心理防线做支撑的,因为它在“恶”的面前几乎是没有还手的余地的。就是“善的原罪”。当然,善也不是总会败给恶的,“圣雄甘地”也用这种“痴傻的笃定”为印度带来了独立。“善”本身是是善的吗?暂时还没有答案。

但没有心灵力量支撑的善总是悲剧多过好结果,-强行结尾,希望每个女孩子都可以安全的长大。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字

书里的伊文姐姐说:“看法国电影要吃马卡龙,看英国电影要吃司康,看纳粹电影什么都不能吃。”

那我看这本书都时候呢,我该搭配的是什么?是被褪下的简单款的亵裤,是少女处女膜破裂的血吗,我该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去读这本书呢,感觉以什么心情读,都像是对这群不幸的女孩的消费,没法真诚的去对她们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因为创伤就是创伤,这种事是没法欺骗的。

“温良恭俭让,温暖的是体液,良莠的是体力,恭喜的是初血,俭省的是保险套,让步的是人生。”

“那些被性侵的女孩最后都怎么样了?”“死了。”

被性侵不是三流情色小说里的欲拒还迎,师生恋也不是禁忌之下的快乐果实。爱情是应该两方平等的,不该是一方的强制,另一方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那是病,爱情不是那样的。那些被性侵的男孩女孩怎么样了?

他们坏了,他们曾经也哀求了:“别弄坏我”。可是坏人没有听,我们也充耳不闻。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

这本书的文字凄美又诡谲。可能在读到思琪第二次进李国华家里最终被彻底拖进深渊的时候,我的想法是不理解,实际上整篇文章读下来我都是不解的困惑的。

我对这么美丽聪慧的女孩子在本该天真的年纪受到那样的摧残感到无力和悲哀,对直接施暴者和间接施暴者感到愤怒。在看到可怜的思琪被那个肮脏粗浅的老男人夺去了身体,而这男人在内心竟是辱骂思琪的时候,在看到郭晓琦被拖进深渊里的时候,在看到她们给自己编织了一个彼此相爱的谎言的时候,痛惜、不解、迷茫。社会的黑暗、人性的扭曲被撕裂,硬生生地展现在面前。

我的不解,可能很多读者都会有。我们所谓的共情、流泪或者自已为的感同身受,其实仅仅是代表了我们对这个事件、这个故事的情感,但是我们真的难以真正去理解思琪,去理解死去的林奕含。

我感谢这本书给我用唯美浪漫又凄凉的语调描绘了这个悲惨的事,让我能去体会这个、这些人的所思所想。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遭受过这样的悲剧,甚至可以说,我们大多数人不曾进过黑暗,我们是生活在阳光之下的人。我感谢我生活在阳光下,我感激我美好幸福的时光。

但是,面对他人遭受的暴行,生活在阳光下的人不该冷眼旁观,沉默有时也是一种暴力,对受害者们施加的压力。为他们发声,体谅、尝试去理解他们的痛苦,把利刃真正地去对准施暴者们。

希望世界上的思琪、郭晓琦她们都能走出阴影,迎接阳光的温暖。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字

世界上有那么多书,我偏偏打开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完之后陷入了深深的抑郁和愤怒。整夜难眠地想着故事里看似大团圆的结局。坏人没有得到惩罚,而思琪的人生永远被定格。

“我不是对你失望,这个世界,或是生活、命运,或叫它神,或无论叫它什么,它好差劲。我现在读小说,如果读到赏善罚恶的好结局,我就会哭,我宁愿大家承认人间有一些痛苦是不能和解的;我最讨厌人说经过痛苦才成为更好的人,我好希望大家承认有些痛苦是毁灭的;我讨厌大团圆的抒情传统,正面思考是多么媚俗!可是,你知道我更恨什么吗?我宁愿我是一个媚俗的人,我宁愿无知,也不想要看过世界的背面。”这也是我的感受。

一直以来我都讨厌所谓的洛丽塔情节,在阅读《洛丽塔》时我曾写下“最近刚好也在读李银河,本想试图用金西的性观念更加包容和不带偏见地看待整个故事,但事实是我做不到。利用认知差异占有洛丽塔,用恐惧和威胁绑架她的想法,再给予些许的恩惠让洛丽塔深陷其中,还自认为宠爱。这是什么脑回路?在自诩为爱情和深情中,掌控才是亨伯特的夙愿,除此以外毫无温情。金西的性观念里有一条叫做性是一种人类本能,不能以年龄为界限划分。即便确实如此,也不应该打着美的旗号去掠夺孩子的纯真。恋童就是罪恶。没有借口。”而在这本书里连所谓的温情都不存在,有的只是占有和掠夺。我无数次地想到思琪在自我厌恶中试图和自己和解,不断给自己洗脑这就是“爱”。让我在恶寒中更加愤怒。

在幼稚园小孩都会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年代里,我们仍然耻于谈性。而当一个个受害者终于勇敢站出来诉说时,我们依然在对女性进行荡妇羞辱。这是个魔幻的时代。存在即合理,看不到就假装没发生。多巧妙的逻辑自洽。

读伊藤诗织的《黑箱:日本之耻》时,诗织小姐冷静客观地从记者的笔触讲述整个故事。虽然同样是受害者,对诗织小姐更多的是心生敬意。而林奕含的笔下,在隐忍和近乎残忍的幽默里,无时无刻都透露着绝望。更像是黑洞,仅仅是擦肩而过都会被拉入深渊。

我们没有资格谈和解。我们只是在矫情和自我感动中找存在。

写下这些东西,仅只是一个情绪的发泄口。我自知渺小也无法发声,但希望女性真的能帮助女性,至少不要成为帮凶。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字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观后感:花了两个上班的时间看完了整本书,先来说说对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一点点小看法吧(读完这本书也不敢多写点什么,就像作者说的,无论说啥,都怕伤害到世界上无数的“房思琪”)。

房思琪:喜爱文学,是一个内心至真至纯的人。在13岁的年纪,遭受了那种事情,并开始长达5年不间断的一直遭受此痛苦和错误的观念输入,导致了后面的悲剧,在这5年里,她有试着向身边亲近的三类人说出她的故事,她的父母,因为传统观念,在听她说出学生爱上老师的时候,应该是直接说了女孩的坏话(具体记不真切了)这是她第一次伸出求助之手;后面一起上台北读国中后,她和怡婷说她与老师在一起了,怡婷当时回答道:你太恶心了!这是多么伤人的话,对于一个极度压抑并且渴望诉说的人,再一次关闭了内心的真实想法;直到在后面,在面对伊纹姐姐的时候,虽然满腔委屈但是想到伊纹自身的处境时,她选择了不说。以至于直到最后,整整五年一直是她一人在默默承受着来自李国华的错误洗脑以及伤害,直至最后的精神彻底奔溃。在看书的时候,我多么想从现实中去拉她一把,告诉她她所想的关于李国华的爱,全是骗人的全是错误的,不要轻信他的话,但现实是残忍的,我什么也做不了。

刘怡婷:我感觉怡婷是书中唯一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人,至少在18岁之前是这样的,是思琪的灵魂双胞胎姐妹。我知道故事的一部分内容是源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但是不知道现实中是否也存在怡婷的原型。在13岁的年纪,怡婷和思琪开始了两种不一样的人生,她是个幸运儿,没有被恶魔选中而免于不幸,同时她又是不幸的,在思琪的整个遭遇中,她本是离思琪最近的那个人,她有无数次机会伸出手,在思琪一个人在房里哭的时候,在思琪喝酒酗咖啡的时候,无数次的漠视,间接导致了思琪走上了最坏的一条路,所以她也是不幸的,在对方的人生中担当如此重要的角色,在思琪疯掉之后,她是最难受的那个人,心理关最难过。人生不是只有快乐要一起分享,要携手共同走下去的人,不管是前路是喜是忧是平坦是坎坷,都要牢牢抓住对方的手,一起走下去。

许伊纹:虽然自身遭遇已经很难了,在精神上最靠近思琪和怡婷的姐姐,是两人文学的引路人。伊纹在文中仿佛是思琪长大后的对照,但是如此美丽的人和人格,却在一次又一次的默认丈夫的家暴,每次伊纹出现的时候,周遭的空气仿佛都变得宁静淡雅,除开和钱一维在一起的时候,别的时间都是美好的,在婚姻生活中,爱并不是全部,前段时间关于家暴的新闻层出不穷,还记得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家庭施暴者只有零次和无数次,无数次的容忍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幸好,在无数次之后,伊纹选择了放手,避免了再一次的悲剧,幸好还有毛毛在(毛敬苑),作为思琪至亲至爱的姐姐,她和怡婷两人,在这场不幸中,未来的生活都不会“美满”,但是还好毛毛还在。

勇于说出自己的经历和遭遇,不止是警醒更是为自己申诉。她的出现以及所作为让李国华原本的顺遂的人生和计划有了大变动,也是整个故事的转机。希望世界上每个受到迫害的女孩子都能如晓奇一样勇敢勇于发声,现在的社会已经和之前有所不同,虽然说不至于完全推翻传统的观念,但是更多的女性选择站起来,勇敢发声,为自己为世界千千万万的女性,寻求平等的社会地位。

李国华:一个表里不一,禽兽不如的变态、畜生。虽说是一个文学形象,但是现在世界上确实还存在着“李国华”,我不知该如何形容这样的一个角色,言语过激犹恐会伤害到许多人,但是看到书中他的出现,他的言行都让我觉得恶心,尤其是他和他的同事,以工作之便,做无耻之事。这样的人不配当父亲,若晞晞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这样的人,不知会有怎样的反应。记得有一句话叫做,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做了坏事的是无数的“李国华”们,他们应该也必须受到相应的惩罚。在面对晓奇制造的一系列“麻烦”的时候,李国华将自身的愤怒转移到思琪身上,成为压垮思琪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报复行为,可以说之滑稽搞笑,站在世俗的制高点,演技一流,所做之事只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原谅我的言辞匮乏,实在找不到更多的词来讽刺这一类的人。

最后,已一本文学作品来说说我对书的印象,书中的几个主人公都是极具文学气息的,书中的文字也能看出作者的文字功底,也许是因为看的时间问题,对于部分的辞藻没有理解透彻,也没有品出许多读者分析的那种言外之意,是自己的不足,书是极好的,作者再一次用自己的力量,把诱奸、性侵、家暴这一类的刑事问题摆着大众面前,希望鼓励众多的受害者能勇敢为自己发声,使众多“旁观者”能为这样的受害者伸出自己的手帮助他们。最后的最后,虽然我只看到世界很小很小微不足道的一面,虽然我隐隐约约知道世界上还有更多的不为人知的“事”,但是希望所有的小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长大。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

“文学”这个词太大,不是读几摞小说就能侃侃而谈的话题。如果有人问我,文学是什么?你对文学的理解是什么?我恐怕会不知所措,含糊却略显坚定地说文学是神圣的,犹如与上帝沟通般难以接触地,但我还会说,文学到处都是,你低头看看地上,看看周围,再看看我,到处都是文学,小到浮游大到黑洞。

想想也不免觉得有些幽默之意,“文学”竟会从我这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口中脱口而出。这似乎“文学”是市场中的大白菜。如果现在在朋友圈里有同龄人大肆谈论文学,我心里必会给他评论“少装x了!”

“温良恭俭让。温暖的是体液,良莠的是体力,恭喜的是初血,俭省的是保险套,让步的是人生。”美丽的文字暗含着房思琪心中巨大的深渊,深不见底,往进去,眼睛尽被黑暗填满,一处也不剩。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

道貌岸然的李老师自视清高,这样一个变态,人渣,内心的扭曲令人毛骨悚然,简直比凶杀案的嫌疑人来的还要恐怖,可是人渣不就是这样吗?永远也想不到他们内心有多恶心,有多肮脏。怡婷跑去找李国华的时候真的让人心痛,同样的痛苦也在我身上发生吧,请让我和她一起承担。我想,如果思琪当时立即告诉了怡婷又会怎样呢。

自尊心这种东西让人渺小又卑微我想世界上最美好的样子应该是伊紋姐姐那样的吧,她善良勇敢有涵养,可为什么要让那所谓的“教养与忍耐”丢失了自我,这是悲哀的。我想,毛毛先生和怡婷的存在可能是她们还能活下去的动力了。社会真的悲哀,家庭也让人心寒,性侵与亲情之间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因为性侵而无法活下去,选择死亡。

还是说因为亲情,甚至于任何一种感情能支撑着你活下去?性侵是社会的悲哀,是社会性的原因,那些人冷漠无情的人千万不要忘记自己干过什么。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

个人眼界有限,且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着眼点却有不同,李国华,一个骨子里自卑有自大的人。

李国华也许曾经因为受到规矩约束,又或者没那么自信而只能混“儒雅”人设的老师,但是人红就忍不住地膨胀。因为补习班红了,人自信了,也更加忍不住卖弄自己,拜访一维伊纹的时候,跳过一维伊纹家客厅里不认识的“好多西洋美术”,对于熟悉的玉雕观音大谈特谈,真的是“话语本能地在美女面前膨胀,想阳具一样”,这倒更像是一个骨子里自卑有自大的人。想到他后面因为被晓奇(李国华欺凌过的女孩)威胁转而将房思琪蟹绑、拍照,从而将房思琪直接逼疯,这种被逼着露出真实面目的男人,真是一个伪善的恶心男人。

语言,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描绘时间至善至美之事,也能成为作恶的工具。

不得不感叹语言的蛊惑力,能将邪恶且恶心的行为描述成完全不同的、甚至浪漫的故事。李国华在逼迫思琪的时候,又不断地通过自己引以为傲的文学知识给思琪洗脑,这可不就是生理欺凌和精神暴力同时进行!一个受害者如果完全被洗脑了,那么她就真的没有什么是属于自己的了。

人,面对无力改变又不愿接受的痛苦,总愿意选择自欺欺人。

事实总是那么痛苦,令人难以接受。就像我本人刚失恋的时候,总会给对方找借口,他是爱我的,只是他真的忙,所以没时间找我,给自己希望,可实际上呢,过去六个月了,他还是没来,我还能骗自己吗?

这本书让我再次看到,有才能不等于人品好,高智商的人,有可能内心种着“罪恶之花”,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作为约束,这些人会伤害更多的人。另外,即使是2020年,某些标题和“美女”挂钩,都好像跟色情、八卦挂上钩,女人还是被某些固有观念束缚着。性侵女性事件发生后,女性反而得不到支持和维护,往往可能是社会观念的无形之手是扼在了女性的喉咙。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字

女孩,都是幸存者。看到《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想起小学里有个女生特别可爱,体育老师总是不理跑得更快的我,而喜欢和她聊天,甚至有时候会打她屁股。

回想起此后种种,就像路口遇到的无数个紧急刹车,很危险,可最终还是有惊无险地通过了马路,顺利长大。非常非常幸运。幸运,但并不是完全免于...大概没有一个女孩子,可以完全免于“性”的伤害。01.小学初中都是在城里上的,家却在城乡结合部,好几年的每一天都是独自来回,家里人怕我受欺负,总是让我把头发剪得很短,打扮成男孩子。就这样,有一次骑车回家,竟然有一辆自行车和我并排,那个男人猥琐地笑着,摸住了我的胸。

我骂了他一句神经病,飞速地骑走了自行车。

很多年,回想起那件事,我都会想,是不是当时头发太短,短袖里面又穿着一件小背心,所以会让那个人对我的性别产生疑惑,产生了想要验证的冲动。

我26了才明白,那和我的外形,和我的一切都毫无关系。那一切只是因为,对方是个变态。除此之外的一切,都只是在为他掩饰,做更多的合理化而已。

02.大学之后,学会留长发和打扮,遇到了更多变态,但伤害终停留在可以承受,并且过几天就能变成玩笑的程度。

但仍然有一件事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忍不住回想“怎么会这样”?

一位系里年长的教授,主动加了我的微信,在一个暑假里,我们几乎日以继夜畅谈诗歌文学,当时我觉得是师长对一个还算有灵气的学生的欣赏(当时也的确在他的鼓励下读了很多书,发现很多欣赏的新角度)。

后来听说彼在花园和学妹接吻,又带了几个女学生去外地采风。想起他已经脱落无几的头发,以及学校里很多其他年迈教授与女学生之间风花雪月的故事。瞬间理解,你把他当成老师,他只把你当成一个“女人”。

什么“发乎情,止乎礼”,什么“传道受业解惑”,大概都只是一种用来包装和伪饰的猥琐。

03.有大概在几年前,谈了很久的ex带我去一次social,他的一位同学是某大学的辅导员,还管着一些食堂之类的差事。一路上,他们讲着黄段子(我对这其实并没有什么所谓)正巧看到一个过马路的空姐,他根本不认识生活里具体的空姐,就开始对她们的生活形态展开种种居高临下的评论(为了搞笑),再之后,几乎引申到所有从事文艺工作的女性。

整辆车陷入死寂,没有任何人和我对话。在他们眼里,可能我也就是个自以为是的傻逼。ex虽然没有批评我,但也在事后指出我那样让所有人都很尴尬,并不得体,以后他和他们相处也会很难。之后因为其他事情我提了分手,他觉得我毫不知足,痛陈xx(也就是车上那位男性)那些人都去找鸡,而他从来都不。

这样的说法并不是杞人忧天,这几天上有个浙大女博士自杀的帖子很火。她受到了博导的性骚扰,家人让她隐忍,因为差一点就可以毕业了,而相恋7年的男朋友因此和她分手了。

你看女孩子的身体会“脏”,所以我们必须要为了别人守护好自己。被害是污点,所以侵犯人的是李国华戴飞,而被骂、道歉的却是郭晓奇、房思琪。

这个世界,怎么会这么糊涂!?

05.也暗自庆幸,在一切的机缘巧合中,但凡有一些事情稍微发生偏差,可能就会发展出完全不一样的故事。

被骗炮,被占便宜,遇到露阴癖,被家暴,被pua,"被小三"……凡此种种,大概也可以写一个《9x年生的xxx》,例数一个普通女孩在长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伤害。所有这些词,哪怕每一个单拎出来都会让一个成年女性感到崩溃。而女孩子却可能从小就要独自面对这些没有人告诉她过的坑。

感谢林奕含,用如此疼痛的方式诉说了自己身上的伤痛,于是当我们再讲起李星星的案子,只要说,她经历了房思琪那样的事,就可以解释很多。浙大女博士以死明志,也会让更多女孩警惕,让更多隐秘的狼师收起手来。

可是可是,为什么死的总是女孩?在她们死后,坏人却继续被机构保护,转身化名,重新做人。不,不要这样!我们当然应该义愤填膺地让所有色狼和王八蛋都下地狱,但是当我们发现了风险的普遍,就要拿出母大虫的气势,让自己也变得粗糙一点。允许自己做个不完美的普通人,不迷恋伤痛,说出来,忘记他,更放过自己。

不要通过爱情来寻觅传奇,先强悍地活下来,让坏人去死才对。

林奕含真的很棒你也清楚吧人生其实有很多光明和浪漫的地方,比如怡婷和思琪学法语,对彼此说“我爱你”到笑翻,还有毛毛先生的“我愿意堕入面团地狱里,生生世世擀面皮。用一辈子擀一张你可以安稳走在上面饿了就挖起来吃的面皮。”

另也要提醒自己除非从我做起,我们的梦想就不可能实现。要努力守护认识的不认识的女孩!希望我们都能平安顺遂地长大。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

这本书传达出来的东西是强奸犯多么可恶,小女孩一辈子就完了多么惨,利用煽情代替思考。其实这种思想观念是没有太高价值的,它没告诉你们到底怎么保护自己,没告诉你即使遇到这样的悲剧你也同样干干净净活得精彩。主题依然囿于被侵犯者被毁掉是个十足的可怜虫。

她不是错了才被侵犯,而是被侵犯才犯了错,很多人不愿意提起她的错,不代表这个错误就不存在。当我们的不勇敢以及可怜的自尊心干扰了正常生活甚至发展成抑郁等不健康的心理时,那么我们的软弱和自尊就是仅次于侵犯者的一种错误。只有大胆面对这样的错才能减少犯同样错误的几率,而不是一有人接开这个伤疤就用一套“反被害者有罪论”或“男女对立论”互相攻击,比如李星星事件里很多人就容不得半点猜疑即使有着明确的证据。

施暴者固然可耻,固然要被严惩,但即使他们得到应有的惩戒,在女孩自己已经认为自己失去所谓的清白变得肮脏不配被爱的前提下,他们的惩戒又有什么意义?全世界都把施暴者当做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严惩,并把被害女性当做无比可怜一辈子都毁掉的可怜虫,这并不是保护,这是让女性无法真正痊愈的原因,让女性忘不掉她们痛苦的经历。

我认为这本书意义所在是教会孩子以及家长要有防范意识,要小心身边每一个潜在危险分子不被外表欺骗,告诉这个世界的确有这种悲剧在某个角落发生,而不是一味强调共情,聚众呼喊侵犯者多么可恶,被侵犯者多么惨。小说的出版并不能减少李国华的诞生,这种煽情drama式的反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潜在的危险。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

不行,因为思琪很乖,她有一张犊羊的脸,她温驯,她不会拒绝长辈。为啥李老师不选刘怡婷,不止因为她丑,更因为她会和大人叫板,她不容易驯服。

也因为思琪很聪明,因为聪明,愈加敏感,就像她自己说,别人的痛苦在她身上,就会放大一百倍,所以她有更强烈的羞耻心和自尊心,不允许自己错了,不允许自己脏了,所以,她要继续去李老师那里,冠以“爱”之名。

更是因为,作为文学少女的骄傲,书中的文字过分雕琢过分譬喻,这是一种内心深处的自以为是。她读得懂陀思妥耶夫斯基,她超脱凡尘,她反过来怜悯自己遭遇的痛苦,甚至怜悯李老师,于是,她甚至主动跌入更深的深渊,上瘾似地沉迷其中,正如她所说她已经在13岁的时候死了。她的灵魂在体验着她的肉体的苦楚,期待获得升华。所以,当李老师最终丢掉她的时候,她彻底崩溃。肉体早已死去,当痛苦不再继续的时候,灵魂也会死去。

林奕含的写作那么的坦诚,那么的毫无保留,她试图通过书写,跟过去告别。但是,回顾这个过程,她愈发自我否定,否定那时的软弱,否定那时的自尊,甚至可能否定了自己热爱的文学。作为旁人,无法得知最终她决定离开的决心,正如她说,对旁人的痛苦我们总是缺乏想象力。

我自身也是一个特别敏感的人,曾经觉得敏感,让我更充分地去感受这个世界。但是现实告诉你,还是带点滤镜好。没有滤镜的现实,会让人很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