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馏实验报告(优秀13篇)

小编:温柔雨

在撰写报告范文时,我们应该注重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和流畅,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我们的观点和结论。探究和学习优秀的报告范文,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

精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本实例是要创建边框为1像素的表格。

二、仪器用具。

1、生均一台多媒体电脑,组建内部局域网,并且接入国际互联网。

2、安装windowsxp操作系统;建立iis服务器环境,支持asp。

4、安装acdsee、photoshop等图形处理与制作软件;。

5、其他一些动画与图形处理或制作软件。

三、实验原理。

创建边框为1像素的表格。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在文档中,单击表格“”按钮,在对话框中将“单元格间距”设置为“1”。

2)选中插入的表格,将“背景颜色”设置为“黑色”(#0000000)。

3)在表格中选中所有的单元格,在“属性”面版中将“背景颜色”设置为“白色”(#ffffff)。

4)设置完毕,保存页面,按下“f12”键预览。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与结论。

本实验主要通过整个表格和单元格颜色的差异来衬托出实验效果,间距的作用主要在于表现这种颜色差异。表格的背景颜色和单元格的背景颜色容易混淆,在实验中要认真判断,一旦操作错误则得不到实验的效果。“表格宽度”文本框右侧的表格的宽度单位,包括“像素”和“百分比”两种,容易混淆,要充分地理解这两种单位表示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进行选择,否则就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设置错误就会严重影响实验效果。

文档为doc格式。

精馏实验报告

精馏是过程工业中应用最广的分离操作,据估计,90%~95%的产品提纯和回收由精馏实现,这除了由于其技术比较成熟的原因外,最主要的是因其通常只需要提供能量和冷却剂,就能得到高纯度产品,操作简单,一般比较经济。一般的蒸馏或精馏操作是以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相对挥发度差异为依据的。组分间挥发度差别愈大愈容易分离。但对于某些液体混合物,不宜或不能用一般精馏方法分离。而从技术上,经济上又不适用于其它方法分离时,则需要采用特殊精馏方法,另外随着生物技术、中药现代化和环境化工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兴起,人们对蒸馏技术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低能耗、无污染等),由此也促进了许多精馏技术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耦合精馏、特殊物料精馏、节能技术精馏等。

1耦合精馏。

截至目前所开发出的耦合精馏方法有膜蒸馏、催化精馏、吸附精馏、萃取精馏等等。

1.1反应精馏。

反应精馏是化学反应和精馏分离耦合在一个设备中进行的操作。反应精馏自1860年以来已经被应用于各种化工过程中,但直到1921年,反应精馏概念才由backhaus提出,70年代初,sennewald等则首先对催化精馏过程进行了描述。根据反应体系及采用催化剂的不同,反应精馏可分为均相反应精馏(包括催化和非催化反应精馏工艺)和非均相催化反应精馏(即通常所称的催化蒸馏);根据投料操作方式,反应精馏可以分为连续反应精馏和间歇反应精馏;根据化学反应速度的快慢,反应精馏分为瞬时、快速和慢速反应精馏。

反应精馏与常规精馏都是在普通的蒸馏塔中进行,但由于精馏操作和化学反应的相互影响,反应精馏具有自身显著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提高了反应物的转化率和选择性,有些情况下可使反应物的转化率接近100%。化学反应过程容易控制。

(2)减少设备投资费用和操作费用,也减少能量消耗。由于化学反应和精馏操作在一个精馏塔中进行,所以化学反应不需要专门的反应器,不必进行未参与反应的反应物二次蒸馏和重回反应器的操作,减少了能量消耗。若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则产生的反应热可以被蒸馏操作直接利用,减少了再沸器提供的能量。

(3)设备紧凑,减少操作所需要占用的空间。

(4)可以有效地避免共沸物的形成给精馏分离操作所带来的困难。在反应精馏中,由于化学反应的存在,在常规精馏中存在的共沸体系在反应精馏中可能消失。

对于一些用常规精馏难以分离的物系,使用反应精馏可以获得比较纯净的目的产物。如间二甲苯和对二甲苯是同分异构体,使用常规精馏分离,需要较多的理论塔板数和较大的回流比,使用对二甲苯钠作为夹带剂只需要6块塔板即可有效分离。对于催化蒸馏,催化剂填充层起着加速化学反应速率和传质的作用。

反应精馏最早应用于甲基叔丁基醚(mtbe)和乙基叔丁基醚(etbe)等合成工艺中,现在反应精馏过程能够应用于以下反应类型:(1)酯化反应;(2)乙烯基乙酸盐的合成;(3)酯交换反应;(4)水解反应;(5)缩醛化作用;(6)水合/脱水作用;(7)烷化/烷基交换作用/脱烷作用;(8)异构化作用;(9)氯化作用;(10)氢化作用/脱氢加硫;(11)二聚/齐聚作用;(12)硝基作用;(13)乙醇胺的生产;(14)碳酰基化;(15)氨化作用;(16)醇解反应;(17)氨基化作用。但是反应精馏过程的应用还是有其局限性的,它只适用于化学反应和精馏过程可在同样温度和压力范围内进行的工艺过程。此外,在反应和精馏相互耦合过程中,还有许多的问题,长期以来,对于反应精馏仅限于工艺的研究,直到上世纪80年代,反应精馏的基础理论性研究才开始引起研究人员的兴趣和重视,当前反应精馏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催化剂的选择、催化剂的装填形式、反应精馏塔内的反应动力学、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等基础理论以及反应精馏的建模仿真技术。

目前,反应精馏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产业化,对某些新领域的开发也取得了一定进展。随着节能和环保的要求日益提高,反应精馏技术将会发挥更大作用,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缓解三废污染的有效途径。结合了先进的计算机模拟工具,相信反应精馏工艺在未来几十年将会有更好的发展。

1.2膜蒸馏。

膜蒸馏(membranedistillation,简称md)是近几十年得到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高效的膜分离技术。这种技术基于膜两侧水蒸气压力差的作用,热侧的水蒸气通过膜孔进入冷侧,然后在冷侧冷凝下来,这个过程同常规蒸馏中的蒸发-传递-冷凝过程一样。与其他膜分离过程相比,膜蒸馏具有可在常压和稍高于常温的条件下进行分离的独特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工业余热和废热等低价能源,且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可用于海水和苦咸水淡化、超纯水制备、浓缩水溶液以及医药、环保等诸多方面,所以膜蒸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根据在膜冷侧收集水蒸气的方式不同,膜蒸馏的类型可分为:

(1)直接接触式膜蒸馏(水吸式或外冷式)(dcmd)该组件内,膜两侧的液体直接与膜面接触。其一面是经过加热的原溶液为热侧,另一面是冷却水为冷侧,膜孔内为汽相(蒸气和空气),在热侧膜面上生成的水蒸气透过膜至冷侧凝结成水,并和冷却水合而为一。

(2)气隙式膜蒸馏(内冷式)(agmd)该组件内,膜的冷侧装有冷却板。在其间就是气隙室。当热侧水蒸气透过膜在气隙室扩散端冷壁凝结成液态导出,而冷却水在组件内部降温。凝结水和冷却水各有通道,互不混合。和直接接触膜蒸馏组件相反,蒸发面和冷却面之间有一定距离(气隙室宽度),这样通量和热传导均受到了阻力。其优点是热量损失小,热效率高;不需另加热能回收装置。缺点是组件结构较直接法复杂;其膜通量比直接法小。

(3)扫气式膜蒸馏该组件内,膜的冷侧通常以隋性气体(如氮气等)作载体,将透过膜的水蒸气带至组件外冷凝。

(4)减压膜蒸馏与气隙式膜蒸馏相类似,只是将冷侧施以低压处理。

膜蒸馏具有很多的优点,主要有:该过程几乎在常压下进行,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在技术力量较弱的地区也有可能实现。

在该过程中无需把溶液加热到沸点,只要膜两侧维持适当的温差,该过程便可以运行这就有可能利用太阳能、地热、温泉等廉价的天然能源以及工厂的余热等,对在能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利废节能是很有意义的;在非挥发性溶质水溶液的膜蒸馏过程中,因为只有水蒸气能透过膜孔,所以蒸馏十分纯净,有望成为大规模低成本制备超纯水的手段;膜蒸馏耐腐蚀、抗辐射,故能处理酸性、碱性和有放射性的溶液;膜蒸馏组件很容易设计成潜热回收的形式,可进一步降低能耗。膜蒸馏可广泛应用于海水和苦咸水淡化,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非挥发性酸、碱性溶液、挥发性溶液的浓缩和提纯以及在医药、食品加工等方面的应用。

另外膜蒸馏也有许多的缺点,主要有:

(1)膜成本高蒸馏通量小;

(2)由于温度极化和浓度极化的影响,运行状态不稳定;

(3)研究工作多处于实验阶段,对传质和传热机理及参数影响的定量分析还很不够;

(4)研究所用物料一般都是简单的水溶液。对一些工业废水的研究甚少。

膜蒸馏过程的开发最初完全是以海水淡化为目的,现在膜精馏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化学物质的浓缩和回收,例如对蔗糖糖浆的浓缩;水溶液中挥发性溶质的脱除和回收,如从水溶液中脱除甲醇、乙醇、异丙醇、丙酮、氯仿、同时脱除乙醇和丙酮、同时脱除丙酮、丁醇和乙醇、甲基异丁基酮、卤代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果汁、液体食品的浓缩,如直接接触式膜蒸馏浓缩苹果汁、集成膜过程浓缩柠檬汁和胡萝卜汁等;废水处理。

从近几年有关文献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可看到膜蒸馏过程研究的发展十分迅速,人们不再满足于对膜蒸馏过程普遍规律的描述,而是根据各自研究体系的特点,从机理的角度建立数学模型,考虑包括温度极化、浓度极化在内的各种相关参数,使数学模型的预测结果更符合实际。尽管人们目前考虑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但基本都是以kudsen扩散、分子扩散、poiseuille流动为基础,随着研究工作的深人发展,有可能殊途同归,得到更精确、普适的数学模型。膜蒸馏技术中尚有很多基础性课题有待更深人的研究,实际应用并实现产业化更是重要的发展方向。相信膜蒸馏技术会在研究和应用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发展,一步步地走向成熟。

2特殊物料精馏。

在化工生产中,有许多特殊的物料,有些物料具有相近的沸点,能够形成共沸物,用普通的精馏方法无法分离,有些物料具有高黏度,热敏性,受热容易聚合、氧化、分解等,对这样的物料进行分离,常规的精馏方法无法完成分离的任务,随着精馏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精馏技术,可称之为特殊物料的精馏技术,主要有盐效应精馏、分子精馏、共沸精馏、萃取精馏等。

2.1盐效应精馏。

盐效应精馏是添加盐的精馏,就是利用盐的效应。绝大部分含水有机物质加入第三组份盐后,可以增大有机物质的相对挥发度。而对具有共沸性质的含水有机溶液加盐后会使其共沸点发生移动,甚至消失。对于二元体系,当盐溶解在两挥发性组分的溶液中时,盐和两组分发生作用,形成络合物或缔合物,从而影响各挥发组分的活度,这样就改变了两组分的汽液平衡关系,改善了分离效果。两组分中溶解的盐能改变各组分的挥发度,进而改变两组分的相对挥发度。从宏观角度来看,将盐溶于水中,水溶液的蒸汽压下降,沸点升高。一般来说,这是由于不同组分对盐的溶解能力不同所致。例如对乙醇-水体系,加入cacl2后,因cac12在水中溶解度大于其在醇中的溶解度,所以水的蒸汽压下降的程度要大于乙醇的蒸汽压下降的程度,这就提高了乙醇和水的相对挥发度。所以,在相同分离条件下,有盐比无盐所获得的乙醇浓度更高。

从微观的角度看,活度系数是由分子间的作用力决定的。它可分为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两类。物理作用即范德华力,包括静电力、诱导力和色散力等。而化学作用又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1)氢键。当形成氢键时,对理想溶液产生负偏差,溶液蒸汽压下降,沸点上升,使形成氢键的组分活度系数下降;或者是加入的组分破坏了原来的氢键,对理想溶液产生正偏差,从而提高了某组分的活度系数。

(2)形成络合物。当盐加入溶液中后,盐与组分形成络合物,使其溶剂化,从而降低了组分的活度系数,改变了组分的相对挥发度。

(3)静电作用。由于加入的盐是极性很强的电解质,在水中离解为离子,产生电场,由于溶液中的水分子和其他组分分子介电常数不同,它们在盐离子电场的作用下,极性较强、介电常数较大的分子就会聚集在离子周围。而把极性较弱、介电常数较小分子从离子区“驱逐”出去,使之活度系数加,从而使各组分相对挥发度增大。

(4)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将盐加入混合组分中,有时会和混合组分形成某种不稳定的化合物,改变混台组分的活度系数。

盐效应精馏的文献报道多是制取无水乙醇、硫酸,硫酸的浓缩及苯酚的回收等方面。分离含水乙醇,加盐精馏与一般精馏相比,前者的理论板数降低了4倍,能耗减少25%。但盐水需浓缩、结晶、分离才能重新利用,固盐在加料过程中容易堵塞,腐蚀也较严重,使盐效应精馏的应用受到限制。目前,众多学者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小试中试,已逐渐将加盐精馏技术工业化。dobroserdov指出,naac,kac及zncl2等均能破坏乙醇-水体系的共沸混合物,进而得到高纯度的乙醇,且比用苯进行共沸精馏更为经济。近年来,含盐溶液的汽液平衡的精确计算方法得到的广泛的研究。由于不同的盐对混合组分的盐效应不同,究竟什么样的盐对汽液平衡的改变有效,迄今为止,还没有明确的指导原则。因此,研究不同盐(如盐的价效,类型等)对混合组分的盐效应规律,是今后加盐精馏技术的`理论及应用研究的一个方向。

通过盐效应精馏,可生产出普通精馏法不能得到的产品,如无水乙醇。由于无水乙醇可替代石油作燃料,一旦汽油耗尽,人们就不必担心燃料来源问题。因此,无水乙醇生产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只是现在采用加盐精馏法生产无水乙醇能耗较大。因此,研究如何降低加盐精馏等操作的能耗是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随着人们对加盐精馏技术的不断深入了解和应用研究,必能开发出许多具有特殊用途的产品,加盐精馏技术必将以其特有的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化工分离过程。

2.2分子蒸馏。

分子蒸馏又叫短程蒸馏(shortpathdistillation),属一种高新的液-液分离技术。该技术自20世纪30年代问世以来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分子蒸馏技术是随着人们对真空状态下气体的运动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近年来一些工业强国如美国、日本、德国、瑞典及前苏联等相继利用分子蒸馏技术解决了许多分离领域中的难题,已在150余种产品的分离上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我国分子蒸馏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起步较晚。分子蒸馏由于具有操作温度低、蒸馏压力低、受热时间短、分离程度高、产品收率高等优点,在化工和轻工的各个领域得到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关注,但分子蒸馏技术又是一尚未广泛应用的分离技术,同时又是一种原理简单而实际应用机理复杂的高新技术。分子蒸馏装置大体上分为四种形式,降膜蒸馏装置,刮膜蒸发器,旋转刮膜式分子蒸发器和离心式蒸发器,这些装置都能使被处理的物料呈薄膜状,接触时间短,加热效果好,能连续操作。

目前,分子蒸馏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有废机油的回收,利用分子蒸馏的方法不但机油的回收率达到了72%,而且把废油中的含灰量从0.83%降到0.00%,含碳量从2.30%降到0.06%,达到了使用标准;高粘度润滑油的制造,分子蒸馏不但可使润滑油中成色物质的含量大大减少,而且使蒸馏相同量的硅氧烷的时间减少了40%;天然产物的分离,如利用分子蒸馏在不同真空度下,可将不同的组分提纯并除去带色杂质和异臭,保证了芳香油的质量和品位;核工业中的应用,利用分子蒸馏的方法成功地从锂中分离出氚;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应用分子蒸馏技术,成功地脱除了动物脂肪中的胆固醇,使其达到食用标准,而且没有破坏脂肪中对人体有益的三酸甘油酯等热敏性物质;石油工业中渣油的处理等。

为了更好地为工业设计和优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对分子蒸馏的研究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深入,当前对分子精馏技术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混合物非理想性质以及内部传递过程对蒸馏速率和分离效率的影响;湍流传递过程对液膜表面温度和浓度的影响,建立起能准确描述该过程的数学模型,为优化蒸馏操作以及对其进行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建立数学模型,对刮膜分子蒸馏过程的研究;数学模型中定量反映惰性气体压力对分子蒸馏的影响等。

3节能技术精馏。

据美国统计,化学工业中60%的能源用于精馏。从理论上讲,精馏所需的能量只需补偿纯液体混合时的熵增,实际上远远超过此值。从工艺上观察,从塔底蒸发器输入的能量,90%成为塔顶冷凝器的热损失。由此可见,精馏过程能源的利用率很低,节能潜力很大,精馏应当成为化学工业中节能的重点。在今天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如何降低精馏塔的能耗,充分利用低温热源,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3.1热泵精馏。

人们提出了许多节能措施,通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实验研究以及工业应用表明其中节能效果十分显著的便是热泵精馏技术。

8.1%,节能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热泵精馏确实是一种高效的节能技术,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精馏方案时,除应考虑能源费用外,还应考虑其设备投资费等因素,对其经济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在实际设计中,可把前面介绍的几种典型流程加以改进,以拓展热泵精馏的应用范围,而且要进行优化设计,以便获得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最佳的热泵精馏方案。

3.2新型高效塔板和填料精馏。

在不改变工艺设备条件下的,对常规塔板进行改造,并开发新型高效填料,从而起到扩产、节能、降耗、大幅度提高经济效应的成绩,新型塔板主要有高效导向筛板,板填复合塔板,新型高效规整填料主要包括金属板波纹填料和金属丝网波纹填料两大类。

高效导向筛板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塔板,是由北京化工大学开发的,是对包括筛板塔板在内的各种塔板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基础,发挥筛板塔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的特点,克服其漏点高、效率低的缺点,并且通过对各种塔板进行深入研究、综合比较,结合塔板上流体力学和传质学的研究开发的一种新型高效塔板。板填复合塔板是对板式塔与填料塔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板式塔中塔板间距的空隙,设置高效填料,以降低雾沫夹带、提高气体在塔内的流速和塔的生产能力的一种新型塔板。板填复合塔板已在石化、化工中的甲苯、氯乙烯等多种物系中得到成功应用。

新型高效散堆填料主要有金属鲍尔环填料,金属环矩鞍填料,金属阶梯环填料等,他们都具有,理论塔板数高,通量大,压力降低;低负荷性能好,理论板数随气体负荷的降低而增加,没有低负荷极限;放大效应不明显;适用于减压精馏,能够满足精密、大型、高真空精馏装置的要求等特点,能起到大幅度节能、降耗的作用。

4结束语。

精馏技术发展至今,其发展方向已经从常规精馏转向解决普通精馏过程无法分离的问题,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手段改变物系的性质,使组分得以分离,或通过耦合技术促进分离过程,并且要求低能耗、低成本,向清洁分离发展。在精馏基础研究方面:研究深度由宏观平均向微观、由整体平均向局部瞬态发展:研究目标由现象描述向过程机理转移;研究手段逐步高技术化:研究方法由传统理论向多学科交叉方面开拓。

实验报告

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这是由于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与导体的曲率半径有关。导体上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电荷积聚越多(尖端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强,空气层被击穿。反之越少(球型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弱,空气层未被击穿。当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其间的电场较弱,不能击穿空气层。而此时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放电只能在此处发生。

一个尖端电极和一个球型电极及平板电极。

雷电暴风雨时,最好不要在空旷平坦的田野上行走。为什么?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含滴定管夹)。

实验药品:0.1000mol/l盐酸(标准溶液)、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待测溶液)、酸碱指示剂:酚酞(变色范围8~10)或者甲基橙(3.1~4.4)。

四:实验过程:

(一)滴定前的准备阶段。

1、检漏: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具体方法:酸式滴定管,将滴定管加水,关闭活塞。静止放置5min,看看是否有水漏出。有漏必须在活塞上涂抹凡士林,注意不要涂太多,以免堵住活塞口。碱式滴定管检漏方法是将滴定管加水,关闭活塞。静止放置5min,看看是否有水漏出。如果有漏,必须更换橡皮管。)。

2、洗涤:先用蒸馏水洗涤滴定管,再用待装液润洗2~3次。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即可,不得润洗,也不需烘干。

在0或者0刻度以下)注入锥形瓶中。

v1,读至小数点后第二位。

(二)滴定阶段。

管活塞,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直到滴入一滴盐酸后溶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此时,氢氧化钠恰好完全被盐酸中和,达到滴定终点。记录滴定后液面刻度v2。

2、把锥形瓶内的溶液倒入废液缸,用蒸馏水把锥形瓶洗干净,将上述操作重复2~3次。

c(待)=c(标)×v(标)/v(待)注意取几次平均值。

六、实验评价与改进:

[根据:c(h+)×v(酸)=c(oh-)×v(碱)分析]。

酒精精馏实验报告心得体会

在化学实验中,酒精精馏实验一直是比较重要的实验之一。该实验利用气液平衡原理,分离溶液中酒精和水等混合物质,是一种很好的纯化方法。在本次的酒精精馏实验中,我对实验过程和实验原理做了深入的了解,收获颇丰,本文将就此进行总结。

在实验过程中,首先需要准备好实验器材,主要有酒精精馏仪、加热装置和冷却装置等。然后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包括量取固定质量的乙醇和水,将其混合后,放入酒精精馏仪中加热蒸馏,同时加冷却水冷却凝析管,待馏出液的温度达到沸点时,开始接收馏出的液体。将不同温度段收集馏出液即得到分离出的酒精和水。

三、实验原理。

酒精精馏实验是基于固液相转化的原理而进行的。酿酒酒精浓度通常在10%至15%之间,直接饮用或加工使用均会影响产品质量。采用酒精精馏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酒精浓度,同时去除杂质使酿酒品质保证。该技术基于升华、沸腾、沉淀等固液相转化原理,利用一定的加热温度和降温速度使渣滓沉淀杂质分离,得到高品质的酒精。

四、实验注意事项。

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实验时要穿好实验衣和手套,以避免身体和皮肤接触到恶性化学物质而引起损伤及伤害。

2.使用酒精精馏仪时,要先装入加热装置,并放入适量的水,保证水位适中,以免加热后喷溅到身体或烧坏设备。

3.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不宜过高,以免过度蒸馏,造成较大的浪费。

4.凝冷器要调节温度,以保障较好的分离效果。

5.蒸馏操作后酒精和水可能呈气态,因此要防止直接吸气,同时放置在通风中自然挥发。

通过本次实验,我明白了酒精精馏实验的原理和技术在纯化酒精中的应用。同时,我也认识到实验操作时注意安全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实验操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实验安全,并不断提高实验操作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

总之,通过本次酒精精馏实验,我学到了许多,获得了很多实践经验和知识,这对我的学习和将要从事的工作都会有很大帮助。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今后一定会更加注意实验安全。

精馏实验报告

1、对甲醇精馏过程进行了阐述,并对过程加碱与不加碱作以比较说明。

2、在不必给定精馏系统超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完成可行域的自动搜寻。

3、精馏是分离互溶液体混合物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化学工业中最大的能耗单元操作之一。

4、本文进行多组分非理想物系精馏传质过程的理论和试验研究。

5、以丁二烯分离装置为对象,对热偶精馏tcs-r用于非理想体系的操作特性和节能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与研究。

6、根据反应精馏质热传递的特征以及熵流熵产分析,建立了该过程的热力学模型;

7、选择萃取精馏的溶剂要考虑多方面不同的因素,而且对这些因素的评价常常具有模糊的特点。

8、在不同磁感应强度的磁场中,研究了磁化处理对山苍子油物理性质及精馏过程的影响。

9、以焦油中低附加值产品工业二甲酚后馏分为原料,用精馏的方法可以得到质量分数95%的3,5-二甲酚高附加值产品。

10、如欲获得相对较纯的产品,则在精馏前要进行化学纯化。

11、优化精馏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是优化生产的重点。

12、采用加入无机酸、碱中和以及精馏技术,考察了从制药废液中分离乙醇和二异丙胺的工艺条件。

13、热集成精馏系统是精馏过程中有效的节能操作方式,节能效果可达50%。

14、通过合理简化,提出了香茅油间歇精馏塔的数学模型.用计算机模拟,获得了较佳的设计及操作方案。

15、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这种精馏塔上。

16、精馏塔有很多种,每种塔均设计用于进行特定种类的分离,每种设计的复杂程度均存在差异。

17、精馏段上升气流较小,回流比接近最小回流比,导致在进料板附近形成恒浓区。

18、该填料特别适用于难分离物系、热敏物系及高纯度产品的'精馏。

19、通过常压汽液平衡和萃取精馏工艺实验说明nmp是分离芳烃和非芳烃的有效溶剂,且满足当前生态化工的要求。

20、从灵敏实际级的定义出发,导出一个立方型方程,解此方程得出精馏段和提馏段的灵敏实际级上的液相组成。

21、在石油化工生产中,存在很多无法在线测量的重要指标变量,例如炼油企业精馏产品的纯度、干点以及精馏塔塔板效率等。

22、这种方法根据组分的挥发度分析精馏段和提馏段组成变化,从而判断分离的可行性。

23、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精馏过程的模型化与仿真已成为化工工艺设计和操作分析的主要工具。

24、介绍了采用恒回流比操作方法,在塔顶、塔板持液时,间歇精馏二元理想混合物,馏出液中轻组分极限浓度的数值计算方法。

25、而根据绿色化学12项原则的要求,萃取精馏必须采用环境友好的溶剂。

26、简要叙述了萃取精馏的溶剂再生工艺过程及重要性,并对溶剂再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27、因此,本模型对于精馏过程的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28、以乙醇-水为物系,通过模拟计算,研究了进料组成对平流双效精馏、顺流双效精馏和逆流双效精馏节能效果的影响。

29、合成回路和精馏部分表面上看起来情况良好,没有大的损坏痕迹。

30、通过对两组二元组份恒回流比间歇精馏的模拟计算,给出了分离二异丙醇胺的工艺方法和结果。

化工实验报告:精馏

全回流操作:

1)配料:在料液桶中配制浓度20%~30%的料液。取料液少许分析浓度,达到要求后将其装入原料罐中。

2)打开仪器控制箱电源,仪表开关,仪表开始自检,完毕,按功能键调整显示界面到所需工作界面。

3)进料:常开所有料罐放空阀,打开泵出口的旁路阀,打开进料阀和管路阀,关闭部分回流进料阀阀,启动泵,把料液打入塔中。为了加快进料速度可以把旁路阀关闭。液位至容积的2/3处时,打开旁路阀,停泵,关闭管路阀。

3)加热:关闭进料阀、塔釜出料流量计阀门、塔顶出料流量计阀门,全开回流液流量计阀门,启动电加热管电源。

4)调节冷却水流量,建立全回流:当塔釜温度缓慢上升至78摄氏度时,在微开冷却水水龙头控制阀,使冷却水流量为80l/h,待回流液流量计流量读数稳定后,再通过调节冷却水转子流量使之为一合适值,进行全回流操作20分钟左右。建议冷却水流量为40-60l/h左右。

5)读数、取样分析:当塔顶温度、回流量和塔釜温度稳定后,记录加热电压、电流、冷凝水流量、回流量、塔顶温度和塔釜温度,并分别取塔顶样品、塔底样品送分析仪分析其塔顶浓度xd和塔釜浓度xw。

部分回流操作:。

1)把原料储罐中的料液添够。

2)待塔全回流操作稳定时,打开上部进料阀,在旁路阀开通状态下,启动泵。再慢慢打开进料阀,调节进料量至适当的流量,建议6-14l/h左右,然后打开塔出料流量计至某个流量,此时仍然关闭塔顶产品流量计的阀门,待系统稳定后,打开塔顶产品流量计的阀门,调节一回流比(r=1~4),进行部分回流操作。操作中要使进料、出料量基本平衡,釜液残液出料量的调节要维持釜内液位不变。

3)当塔顶、塔釜温度稳定,各转子流量计读数稳定后,记录加热电压、电流、各流量计流量、塔顶温度和塔釜温度,并分别取塔顶样品、塔底样品、原料液送分析仪分析浓度。

仿真实验精馏塔心得体会

在化工专业中,精馏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精馏工艺的实验操作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在我们的实验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仿真实验精馏塔的操作和观察结果。这篇文章将重点介绍我的学习体验和所获得的收获。

第二段:实验操作流程。

在实验中,我们首先对于所使用的仿真实验设备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包括了操作方法以及设备构造。我们根据仿真实验的流程,通过调整进料速率,调整塔底沉降物的液位深度,控制蒸发器的冷却水流量和温度,在一定的时间内,稳定获得实验过程中所需要的数据,如馏出液和塔内温度等参数。

第三段:操作体会。

实验中,我们采用的是塔内加热方式,感到热量传递比较杂乱,温度的变化比较慢。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调整进料的速率和升高加热温度,来达到实验所需要的状态,比较考验心理素质,需要有好的耐心。此外,还要及时调整冷凝水流量和温差。总的来说,实验对我们的操作细节和思维还是有一定的挑战,但经过此次实验,我认为我在此方面的操作技术和手感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四段:实验收获。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各种馏出液的情况,并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认识,同时,还能够理解和掌握塔底与顶部所需要的温差,能够感受到精馏塔和冷凝器之间关系的变化,获得了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机会。通过此次实验,我也学习到了控制精馏塔塔底沉降物液位的技巧,这将对我们今后的实际应用非常有帮助。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总的来说,本次实验对于我们学习上升膜式精馏塔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深刻理解精馏的过程和技巧,并且取得了可观的成果。此外,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实验所得的资料和结论,结合课程学习加以分析预测,让我们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我希望我们能够进一步扩展实验的应用范围,增加更多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手段,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和实践机会。

实验报告

今天老师给我们开了演示实验,让我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在这节课里老师给我们演示了好多实验。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锥体上滚。当我看到这个实验时,眼看着一个椎体从低处滚到高处并且不会在滚回来,感觉好神奇。这个设备是两根钢管由低到高的固定在一个板子上,低的那边间距小,高的那端间距大,一个锥体架在两杆中间,将椎体移到钢管低的那一端之后,锥体就自动的滚到高处去了。

这个实验一开始让我看的目瞪口呆,还以为有什么奇怪的东西呢。但是经过仔细分析发现这其实只是一个错觉。这个轨道一头高一头低,椎就会从低的一端滚向高的一头好像是重心在向上滚,但分析一下就会知道真相不是这样的,如果是那样的话就违背了能量定理。首先这是一个椎而不是一个圆柱体,其次这不是一个斜面而是两条轨道,而且轨道是成八字形状摆开的,并且高处张得开。这样的设计会使椎处于高处时重心降低,而在低处时由于轨道变窄使的重心升高且高于在高处时的,这样看来这个实验就变成重心有高处向低处走的正常现象了,也就没有违背能量定理了。

能源。建筑工地可以用来运东西,医院里可以用来运伤员,游乐园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想到有些东西表面上的东西可以把我们蒙蔽到,但是我们如果认真的去对待就很容易把他们识破,我们不能总相信自己的眼睛。

1通过观察与思考双锥体沿斜面轨道上滚的现象,加深了解在重力场中物体总是以降低重心,趋于稳定的规律运动。

2说明物体具有从势能高的位置向势能低的位置运动的趋势,同时说明物体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换。

本实验的核心在于刚体在重力场中的平衡问题,而自由运动的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总是平衡在重力势能极小的位置。如果物体不是处于重力场中势能极小值状态,重力的作用总是使它往势能减小的方向运动。本实验演示锥体在斜双杠上自由滚动的现象,巧妙地利用锥体的形状,将支撑点在锥体轴线方向上的移动(横向)对锥体质心的影响同斜双杠的倾斜(纵向)对锥体质心的影响结合起来,当横向作用占主导时,甚至表现为出人意料的反常运动,即锥体会自动滚向斜双杠较高的一端,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看平衡(锥体质心保持水平)时锥体的位置,如图1。aa1端较高,但aa1处两横杆向外测倾斜,较高的支撑有使锥体质心向上移的趋势,而支撑点较宽又使锥体因其中间粗两端细而使质心有向下移动的趋势,两种趋势互相抵消可使锥体在图4所示任何位置都处于平衡状态。如果此时使aa1稍变宽或使bb1稍变窄,会使锥体在aa1端比在bb1端时质心位置更低,它将总往aa1(高端)滚动,从b端向a端看,如图2所示。

1锥体放在最低端。

2锥体应该放平。

3手放开时要轻轻的放,不要让锥体掉在地上。

实验报告

(在所做过的实验内容里挑选一个自己最有收获,最有感想的实验内容)。

综合实验报告标题(可与实验名称不同)。

(一)实验内容。

(二)实验电路:画出与实验内容有关的简单实验电路。

(三)实验设计及调试步骤:

(1)对实验内容和实验电路进行分析,理出完成实验的设计思路。(2)列出程序设计所需的特殊标志位、堆栈sp、内部ram、工作寄存器等资源的分配列表,分配列表时注意考虑资源在程序执行过程可能会出现冲突的问题。

(3)画出程序设计流程图,包括主程序和各子程序流程图。

(4)根据(2)、(3)的内容写出实验程序。

(5)调试程序(可以使用模拟仿真器)。

a、根据程序确定调试目的,即调试时所需观察的内容结果。

b、根据各调试目的分别选择调试所需的方法,如单步、断点等命令,分别列出各调试方法中所需要关注记录的内容。

c、调试程序,按各种调试方法记录相应的内容。

d、分析调试记录的内容和结果,找出程序中可能出错的地方,然后修改程序,继续调试、记录、分析,直到调试成功。

(四)实验调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决的方法。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学号:

姓名:

教师:

年6月28日。

实验一去塑胶芯片的封装。

同组人员: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集成电路封装知识,集成电路封装类型。

2.了解集成电路工艺流程。

3.掌握化学去封装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设备。

1:烧杯,镊子,电炉。

2:发烟硝酸,弄硫酸,芯片。

3:超纯水等其他设备。

三、实验原理和内容。

1..传统封装:塑料封装、陶瓷封装。

(1)塑料封装(环氧树脂聚合物)。

(2)陶瓷封装。

具有气密性好,高可靠性或者大功率。

a.耐熔陶瓷(三氧化二铝和适当玻璃浆料):针栅阵列pga、陶瓷扁平封装fpg。

b.薄层陶瓷:无引线陶瓷封装lccc。

2..集成电路工艺。

(1)标准双极性工艺。

(2)cmos工艺。

(3)bicmos工艺。

3.去封装。

1.陶瓷封装。

一般用刀片划开。

2.塑料封装。

化学方法腐蚀,沸煮。

(1)发烟硝酸煮(小火)20~30分钟。

(2)浓硫酸沸煮30~50分钟。

1.打开抽风柜电源,打开抽风柜。

2.将要去封装的芯片(去掉引脚)放入有柄石英烧杯中。

3.带上塑胶手套,在药品台上去浓硝酸。向石英烧杯中注入适量浓硝酸。(操作时一定注意安全)。

4.将石英烧杯放到电炉上加热,记录加热时间。(注意:火不要太大)。

5.观察烧杯中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6.取出去封装的芯片并清洗芯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腐蚀效果。

7.等完成腐蚀后,对废液进行处理。

五、实验数据。

1:开始放入芯片,煮大约2分钟,发烟硝酸即与塑胶封转起反应,

此时溶液颜色开始变黑。

2:继续煮芯片,发现塑胶封装开始大量溶解,溶液颜色变浑浊。

3:大约二十五分钟,芯片塑胶部分已经基本去除。

4:取下烧杯,看到闪亮的芯片伴有反光,此时芯片塑胶已经基本去除。

六、结果及分析。

1:加热芯片前要事先用钳子把芯片的金属引脚去除,因为此时如果不去除,它会与酸反应,消耗酸液。

2:在芯片去塑胶封装的时候,加热一定要小火加热,因为发烟盐酸是易挥发物质,如果采用大火加热,其中的酸累物质变会分解挥发,引起容易浓度变低,进而可能照成芯片去封装不完全,或者去封装速度较慢的情况。

3:通过实验,了解了去塑胶封装的基本方法,和去封装的一般步骤。

实验二金属层芯片拍照。

实验时间:同组人员: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芯片拍照的方法。

2.掌握拍照主要操作。

3.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和电动平台。

二、实验仪器设备。

1:去封装后的芯片。

2:芯片图像采集电子显微镜和电动平台。

3:实验用pc,和图像采集软件。

三、实验原理和内容。

1:实验原理。

采集去封装后金属层照片。

1.打开拍照电脑、显微镜、电动平台。

2.将载物台粗调焦旋钮逆时针旋转到底(即载物台最低),小心取下载物台四英寸硅片平方在桌上,用塑料镊子小心翼翼的将裸片放到硅片靠中心的位置上,将硅片放到载物台。

3.小心移动硅片尽量将芯片平整。

4.打开拍照软件,建立新拍照任务,选择适当倍数,并调整到显示图像。(此处选择20倍物镜,即拍200倍照片)。

5.将显微镜物镜旋转到最低倍5x,慢慢载物台粗调整旋钮使载物台慢慢上升,直到有模糊图像,这时需要小心调整载物台位置,直至看到图像最清晰。

6.观察图像,将芯片调平(方法认真听取指导老师讲解)。

10.观测整体效果,观察是否有严重错位现象。如果有严重错位,要进行重拍。

11.保存图像,关闭拍照工程。

12.将显微镜物镜顺时针跳到最低倍(即:5x)。

13.逆时针旋转粗调焦旋钮,使载物台下降到最低。

14.用手柄调节载物台,到居中位置。

15.关闭显微镜、电动平台和pc机。

五、实验数据。

采集后的芯片金属层图片如下:

六、结果及分析。

1:实验掌握了芯片金属层拍照的方法,电动平台和电子显微镜的使用,熟悉了图像采集软件的使用方法。

2:在拍摄金属层图像时,每拍完一行照片要进行检查,因为芯片有余曝光和聚焦的差异,可能会使某些照片不清晰,对后面的金属层拼接照成困难。所以拍完一行后要对其进行检查,对不符合标准的照片进行重新拍照。

3:拍照是要保证芯片全部在采集视野里,根据四点确定一个四边形平面,要确定芯片的四个角在采集视野里,就可以保证整个芯片都在采集视野里。

4:拍照时的倍数选择要与工程分辨率保持一致,过大或过小会引起芯片在整个视野里的分辨率,不能达到合适的效果,所以采用相同的倍数,保证芯片的在视野图像大小合适。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硫酸铜大晶体的制作[实验用品]:

仪器:烧杯,表面皿,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漏斗,量筒,玻璃棒,镊子,三角架。

用品:滤纸,细线。药品:硫酸铜。[实验步骤]:

【1】选用纯净胆矾在洁净的烧杯里制作饱和溶液:在50ml的烧杯里盛30ml水,水温:45°c,将硫酸铜加入水中,以玻璃棒不断搅拌,当所加入的硫酸铜完全溶解时,再重复相同的动作,至无法再溶解为止。

【2】过滤:为防止晶体在长成过程中因杂质而受到影响,用滤纸将上述饱和溶液趁热过滤,滤液流入一洗净并用热水加温过的50ml烧杯里。

【3】等待晶种:将过滤好的饱和溶液(注意硫酸铜溶液中不能有硫酸铜固体)在50ml小烧杯里静置、室温下自然冷却,经一夜,烧杯底出现小晶体。从结晶出来的晶体中选择一块晶形比较好的硫酸铜晶体,作为晶种。

【4】晶体生长:用200ml的烧杯按照【1】、【2】的步骤制作更多的饱和溶液(为了节约、注意步骤【3】剩余的溶液要一并使用)。拣取一颗晶形比较完整的晶体,用细线系住,悬挂在盛饱和硫酸铜溶液的烧杯里(注意:晶核不能碰到烧杯壁或者烧杯底),并加盖,静置在阴凉、灰尘少的地方,等待晶核长大。待晶体不再长大时,取出,测量尺寸。

小缺口逐渐长齐了。现在换了5000ml的烧杯继续在培养。

蓝矾晶体制作实验过程记录: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实验报告

探究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

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

3.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

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

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

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模板。

4.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

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5.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

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

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