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与骑象人读后感(优质19篇)

小编:翰墨

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传达给他人,增进彼此的交流和理解。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

象人的读后感

看到这个名字时,我很好奇。为什么叫象人呢?它和大象有什么关系呢?带着很多疑问我看了这本书,让我真的很震撼。象人并不是象,象人是人。这是本文的主题,也是主人公merrick被逼进绝望的夹角时最后的呼喊,却怎么也寻求不到解救。

文中主要讲述了:一个相框中的美丽女人,一个接下来绝望的母亲,一群喧嚣的大象。伴随着背景聒噪的喇叭声,一个女人的身体被象群踩过,践踏。这位母亲,这热带雨林中荒诞的经历,故事的起源就用这样的手笔给抽象带过。然后是冗长的两个小时。伴随哮喘声,变形的身体,丑陋的皮肤,硕大的头部,唯一能分辨出的清澈的左眼和一只还是本来面目的左手,丑陋面貌下的美丽圣洁的心灵,夜夜祷告神经的羔羊,被屠杀的羔羊。那就是象人。

象人是无辜的,他像个孩子一样胆战心惊,他害怕人们对他的鞭打,对他嘲笑,他害怕窗户外突然出现的那些不怀好意的人的脸,他害怕哪怕只是一个突然的关门声,他害怕的不敢说话。他随身带着他母亲的照片,一位有着天使般面容的女人,然后他又伤心的说:如果我的母亲还在,她一定不会想见我,她……会以我为耻,我,我让她蒙羞了……哪怕那些人只是作态般的接近他,他却受宠若惊,开心的像个孩子,他会说:那是真的吗,真的是这样的吗?他不敢相信,他以为他一生会真的像一个动物般的在阴暗潮湿的低层度过,伴随着衰弱的身体,和沉重的哮喘声。他对窗外教堂的希望,来自于他只想做一个普通人的渴望,可是那教堂就是窗外不远的地方,那么近,他看不见,他只能在心里画出它的轮廓,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打造他的理想,一个对于普通人而言不值一提的理想。我以为这是作者编造出来的讽刺这个世界的黑色幽默,一部《巴黎圣母院》的延续和再造,用残酷的躯体面容来歌颂内心的圣洁。当我开始搜寻更多关于象人的资料的时候,我搜寻到了josephmerrick的故事。

《象人》就是根据josephmerrick的真实经历改变而成。这是让人震惊并且让人伤心的一个事实。一百多年前,象人曾经真实存在过。事实上,现实远比书中所表现的要残酷,merrick在死后,其身体一直被伦敦皇家医院保留,用做实验,他罕见的病理成为困扰医学界100多年的难题。而书中用畸形小矮人的救助和医生最后的良心发现来表明美好的一面,只是依旧无法挽救象人的死亡。josephmerrick曾亲手用纸板做了一座教堂,让人很多想象。josephmerrick说:“如果不是这样,或许我能更好的取悦你,取悦这个世界…….如果我能……如果你能用一个人的灵魂来衡量他的价值……书中最后是重回开头的抽象和虚幻,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并不能得到解答。一个声音说,那是象人死去的母亲,她说:“nothingwilldie。”

这个故事,让人联想很多,很多……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

最近在读《象与骑象人》,有个有趣的比喻。一个个体的情感与理智并不统一,而是分裂的。感性,或者情感的部分被作者比喻为大象,理性的部分被喻为骑象人。

大部分情况下,人类自认为自己行为主要由骑象人控制,但事实上,这是骑大象不是骑马,大象可比马难驾驭多了。骑象人会感到无法在违背大象意志的情况下行动。

大象,包含了我们内心的感觉,本能反应、情绪和直觉等。这些心理历程大部分都是自动发生的,无需我们有意识地去注意或者控制它,甚至要用意识控制它是很难的。

事实上,我们生活中大部分行为都是由“大象”控制的。我们只有少数时间会开启“专注模式”,大部分时间开启的是默认网络模式。我们的大脑会对很多情况进行“自动化处理”,而不是经过专注、仔细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的力量强大。为何强大,因为那是你难以抗拒的默认网络模式。要打破一个旧的默认网络模式,建一个新的,十分困难。

这与《认知觉醒》中提到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类的大脑有三重,掌管本能的原始脑,主管情绪的情绪脑,以及主管认知的理智脑。表面上看理智脑是最先进的,但实际上,主管认知的理智脑形成时间最晚,最年轻,因此在原始脑和情绪脑的面前往往会陷入虽然正确,但力量不够的困境。

粗暴地将原始脑和情绪脑理解为“大象”,理智脑理解为“骑象人”。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的应该是原始脑和情绪脑,但常常,反过来,原始脑和情绪脑会摆布理智脑,因为它们“力气大”。

人们常常认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希望通过意志力控制自己的原始脑和情绪脑,那你一定会收获满满的挫败感。

唯一的办法是对原始脑和情绪脑深入了解,循循善诱,让它们理解和认同理智脑的逻辑,巧妙驱动原始脑和情绪脑。就像团队领导,虽然是发号施令者,但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和资源分配,队员也很难配合。因此,训练大象达到身心平衡统一的状态才是最重要的。

以后行动前可以试着多想想,这一刻做主的是大象,还是骑象人,还是他们一起。多去听听你心里的那头大象,它们想告诉你什么。

希望你早日达到“人象合一”的境界,和你的大象一起跑到飞起。

《象人》读后感

大部分情况下,人类自认为自己行为主要由骑象人控制,但事实上,这是骑大象不是骑马,大象可比马难驾驭多了。骑象人会感到无法在违背大象意志的情况下行动。

大象,包含了我们内心的感觉,本能反应、情绪和直觉等。这些心理历程大部分都是自动发生的,无需我们有意识地去注意或者控制它,甚至要用意识控制它是很难的'。

事实上,我们生活中大部分行为都是由“大象”控制的。我们只有少数时间会开启“专注模式”,大部分时间开启的是默认网络模式。我们的大脑会对很多情况进行“自动化处理”,而不是经过专注、仔细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的力量强大。为何强大,因为那是你难以抗拒的默认网络模式。要打破一个旧的默认网络模式,建一个新的,十分困难。

这与《认知觉醒》中提到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类的大脑有三重,掌管本能的原始脑,主管情绪的情绪脑,以及主管认知的理智脑。表面上看理智脑是最先进的,但实际上,主管认知的理智脑形成时间最晚,最年轻,因此在原始脑和情绪脑的面前往往会陷入虽然正确,但力量不够的困境。

粗暴地将原始脑和情绪脑理解为“大象”,理智脑理解为“骑象人”。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的应该是原始脑和情绪脑,但常常,反过来,原始脑和情绪脑会摆布理智脑,因为它们“力气大”。

人们常常认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希望通过意志力控制自己的原始脑和情绪脑,那你一定会收获满满的挫败感。

唯一的办法是对原始脑和情绪脑深入了解,循循善诱,让它们理解和认同理智脑的逻辑,巧妙驱动原始脑和情绪脑。就像团队领导,虽然是发号施令者,但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和资源分配,队员也很难配合。因此,训练大象达到身心平衡统一的状态才是最重要的。

以后行动前可以试着多想想,这一刻做主的是大象,还是骑象人,还是他们一起。多去听听你心里的那头大象,它们想告诉你什么。

希望你早日达到“人象合一”的境界,和你的大象一起跑到飞起。

象人读后感

以前有个很丑陋的人叫:约瑟夫。梅里克,人们全都笑话他,叫他象人,正因疾病他的鼻子长长的,耳朵大大的,像大象一样,一个商店老板拿他做展览卖钱。之后居可夫。杰洛医生收留了他,帮忙他读书,交友,一天天成长。

文中居可夫。杰洛医生透过收留象人讽刺了那些笑话他的人。我们就应保护弱者,帮忙弱者,让他们也能享有幸福的生活。

《象人》读后感

《象与骑象人》,作者为乔纳森海特,是著名心理学家,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获得者,伟大的思想家、积极心理学先锋派领袖。(坦普尔顿奖旨在鼓励科学和宗教对话,因奖金比诺贝尔高而著称。)。

最近几个月我上班都提前半小时,喜欢绕办公区后门走连廊到前门,跟随上班的人流,从广播中听喜欢的音律,有时会观察人流中的人,有时会反思自己,有时也会练习正念。

也就是走在连廊的某一瞬间,我明白了我为什么喜欢书的内容,那是因为我一直思考的很多问题和书介绍的内容刚好匹配起来了,而且还在书中找到了令自己一直费解的很多答案。

最近两年自己都在思考人生的意义,越思考越知道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特别经历了年初父亲的过世和朋友的突然病世,自己更想明白如何去生活。自己有努力的学习西方人的高效,但是又向往东方佛学的无常;一直在追求幸福的生活,又总是疲惫的应付现实生活的蹂躏。

本书给我一个最重要的答案,那就是中庸,我们既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也要有活在当下的心境,既要有积极去追求幸福的行动,也要有应付现实困难的勇气。最后我得到人生的意义为体验生活,积极的去幸福生活,勇敢的去面对现实,经历的一切就是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通过生活体现,那生活也就有了意义,这应证了《活出意义来》的一段话:忙碌而积极的生活,其目的在于使人有机会了解创造性工作的价值;悠闲而退隐的生活,则是人有机会体验美,艺术,或大自然,并引为一种成就。至于缺乏创意、又不悠闲的生活,也有其目的:它使人有机会提升其人格情操,并在备受外力拘限的情境下选择其生活态度。

象人读后感

你听过约瑟夫·梅里克这个人吗?他就是《象人》这本书里的主人公。他其实是一个象人。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贫穷、丑陋的人的故事。那个人就是梅里克。没有人喜爱她,大家都嘲笑他。人们将它放在一个笼子里,当作动物一样展览。直到有一天一位医生发现了他,觉得他很搞笑,想研究他。象人就这样出了名,每个人都想拜访他,甚至连女王都来看望他。

这些善良、仁慈的人给了梅里克一个重生的机会。能让梅里克有一个和朋友交谈的机会。读书的空间和一个快乐的圣诞节。他的人生将在这快乐、短暂的时刻结束。

世界上有这么多友善的人,我将成为他们中的一名。

象人读后感

读完《赶象人》这本书,故事里的情节历历在目。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老实木讷的男孩塔德和一个大胆独立的女孩西西跟一头可爱的大象库什寻找失散妈妈的故事。

为了寻找妈妈,西西和塔德四处打听妈妈凯蒂的消息,他们得知妈妈在延绵辽阔、空旷苍茫的西部大草原,于是踏上了去大草原的路。在遇到想抢夺大象的坏人的时候,他们带着大象乘上了去西部的火车。可是路程还没走到一半,火车失事,塔德和西西因为和大象坐在火车最后一节车厢,幸运地活了下来。他们现在只能徒步到遥远的大草原。

他们经历了千难万险,都快要绝望时,遇到一位好心的大爷,大爷一辈子也没有见过大象!他惊奇他们的遭遇,得知有人想要霸占他们的大象时,大爷送给了他们一条木船,还给大象库什搭了房子在木船上以便让它隐藏起来。他们划着木船从密西西比河前往俄亥俄州。在数天的航行中,木船被河里的水流冲刷,大象也按耐不住,暴露在人们的视线中,最终脆弱的.木船在顷刻间坍塌,追赶他们的坏人再度发现大象。穷凶极恶的坏人一路追赶并制造假的文书!但这一切都没有吓到塔德和西西,他们在善良的人们那里据理力争,还原事情的真相,再次得到族长的帮助,继续前往西部草原!

终于他们来到了大草原,他们找到了他们的妈妈,虽然妈妈满脸皱纹,皮肤黝黑,但是有了妈妈的保护一切的困难和邪恶都不可怕,他们成功击退了坏人的阴谋!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两个主人翁的聪明才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有着坚持不懈、永不退缩的精神!在遇到困难时从未想过放弃或抛弃对方,两人一起合作与坏人斗智斗勇,他们这种团结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象人的读后感

初看《象人》的时候,一是自己惯来对黑白色的偏爱,二是冲着导演大卫·林奇(davidlynch)的名字,这次的《象人》,大卫·林奇1980年的处女作,让我哭了。

象人不是象,象人不是动物,象人是人。这是影片的主题,也是主人公merrick被-逼进绝望的夹角时最后的呼喊,却寻求不到解救。就像影片缓慢拉开的序幕:一个相框中的美丽女人,一个接下来绝望的可人儿的母亲,一群喧嚣的大象。伴随着背景聒噪的喇叭声,一个女人的身体被象群踩过,践踏。这个女人,一位母亲,这热带雨林中荒诞的经历,故事的起源就用这样的蒙太奇给抽象带过。然后是冗长的两个小时。黑白画面。伴随让人产生自然的生理嫌恶的哮喘声,变形的身体,丑陋的皮肤,硕大的头部,唯一能分辨出的清澈的左眼和一只还是本来面目的左手,丑陋面貌下的美丽圣洁的心灵,夜夜祷告神经的羔羊,被屠杀的羔羊。那就是象人。

象人是无辜的,他像个孩子一样胆战心惊,他害怕人们对他的鞭打,对他嘲笑,他害怕窗户外突然出现的那些不怀好意的人的脸,他害怕哪怕只是一个突然的关门声,他害怕的不敢说话。他随身带着他母亲的照片,一位有着天使般面容的女人,然后他又伤心的说:如果我的母亲还在,她一定不会想见我,她……会以我为耻,我,我让她蒙羞了……哪怕那些人只是作态般的接近他,他却受宠若惊,开心的像个孩子,他会说:那是真的吗,真的是这样的吗?他不敢相信,他以为他一生会真的像一个动物般的在阴暗潮湿的低层度过,伴随着衰弱的身体,和沉重的哮喘声。他对窗外教堂的希望,来自于他只想做一个普通人的渴望,可是那教堂就是窗外不远的地方,那么近,他看不见,他只能在心里画出它的轮廓,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打造他的理想,一个对于普通人而言不值一提的理想。

我以为这只是大卫·林奇编造出来的借畸形人来嘲讽这个世界的黑色幽默,一部《巴黎圣母院》的延续和再造,用残酷的躯体面容来歌颂内心的圣洁。当我开始搜寻更多关于象人的资料的时候,我搜寻到了josephmerrick的故事。《象人》就是根据josephmerrick的真实经历改变而成。这是让人震惊并且让人伤心的一个事实。一百多年前,象人曾经真实存在过。事实上,现实远比影片所表现的要残酷,merrick在死后,其身体一直被伦敦皇家医院保留,用做实验,他罕见的病理成为困扰医学界100多年的难题。而影片中用畸形小矮人的救助和医生最后的良心发现来表明美好的一面,只是依旧无法挽救象人的死亡。josephmerrick曾亲手用纸板做了一座教堂,华美易碎。

josephmerrick说:“如果不是这样,或许我能更好的取悦你,取悦这个世界……如果我能……如果你能用一个人的灵魂来衡量他的价值……影片最后是重回开头的抽象和虚幻,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并不能得到解答。一个声音说,那是象人死去的母亲,她说:nothingwilldie。

象人读后感

在大气不敢出地看了一半之时就想好一些溢美之词后,准备上记录一下,却发现导演是大卫・林奇,好。虽然知道无论批评或是赞美皆是出言不逊,依然决定为自己写一篇影评。

林奇导演的《穆赫兰道》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影片,而本部《象人》同样是有千钩万爪把我的心抓住。影片开始不久的象人面部特写只为突出一个惨字,随着情节发展,这个象人被接到一个相对文明的环境当中生活,周围与其接触的人被打上了三个标签“好人”(主治医生夫妇,加文太太)、“坏人”(煤炉工)、以及主治医生努力让象人融入的当时英国社会的一些体面文明的或许本性善良的人们(院长、护士、公主等)。为了戏剧性,这些人的安排是要入俗套的――坏人没有好结果,人心总是向善的,象人毫无疑问在最后会被所有人接受,起码在表面上。我肯原谅林奇。虽然要我说,那些坏人一旦不出现,此片一定伟大。

剧情虽可被预测,影片艺术性的构成的另一方面――演员的表演,非常到位,要鼓掌的。象人初来咋到医院时,每个人都处于惊奇状态,理直气壮地允许自己在表面上抵触这位丑陋至极甚至不堪被称为人类的新朋友的到来。医生努力得近乎毫无道理,做起了一个善良人类的榜样,对象人照顾得百般周到。于是虚荣心开始控制每一个人,一出出好戏上演。护士们牟足了劲正视那张丑脸,太过想掩饰负面情绪反而导致眼神僵硬得挪不开了,哈。而我最要叫好的是英国舞台剧院头牌加文太太的探访。作为一个演出为业的漂亮女人,除了眼神同样不自然外,她把这场探视处理得落落大方,甚至有亲吻象人之大勇,这也为结尾埋下伏笔。

而象人的感受――当然啦,这样无耻的问题是有人会问,因为这是他们所作所为所求的――自然是感激涕零,恨无以回报。至此,善良人民银行正式开业,承接各类道德感,正义感服务。行长是主治医生(他经营了这一切),而出纳正是象人自己:您给我关注,我就回馈给您无限的良好感觉。是不是一切都很美好呢,要不要干脆来个大结局呢。有些人要失望了,这是林奇的电影。除了象人以外,有两个人并未获得幸福感。主治医生思考,痛苦,流泪。思考就很好,无关善恶,无关现实。他能认清现实,可惜未能看到事情的本质,所以痛苦,现实谁也无法改变。还有一个人,就是总管象人起居的护士长(哎呀忘了名字)。说她未获得幸福感有些不公平,她至始至终是幸福的,只是来源与其他人不同。象人刚到时她和主治医生有一段对话非常重要,大致意思是你什么也不能为他做到,他不属于这里。话是智慧的`,只可惜护士长是为了维护自尊一时吵架说出来的。这也体现了她最终关心的只有自己,而对于和象人的关系也只有护士和病人的关系。护士长是我整部片子里最钦佩且羡慕的人。钦佩她看得清楚,羡慕她丝毫不为此感到痛苦。生活于此类人是简单的。

为什么主治医生什么也不能为象人做?因为出发点就是错的。造成他即使化成灰也难以改变痛楚的岂止是先天残疾?长得像个动物是个伤口,那个盐罐谁看到了?有良心的人,看到了,是环境。是最大坏人标签的马戏团长给他住的烂屋铁栏,是英国社会每个人的眼神,是这个世界(世界从未改变,影片结尾提到)。以为靠人类善良的本能能够改变什么吗,凌驾于这个世界的是命运。我一直认为,善无善报才是善,恶无恶报才叫恶。主治医生凭本能发出的一点善全为自己带来的极高的收益,善报简直终生受用,这能称得上善吗?命运调皮作了恶,捏造出象人这样违反伦常的怪兽,这是大恶。象人被掳后在侏儒和高个人的帮助下最终逃离了马戏团长,可以称为善良战胜了邪恶吗?侏儒大哥在送象人上船时说了一句本片最具智慧的话,我当时就截图了:“祝你好运吧――运气,谁比你更需要运气?”

谁也打不败命运,除了命运自己。林奇此刻尼采再生。

作为尾声,象人再次回到文明社会被带看了音乐剧,我心里一紧。之前甚至一个和陌生人的会面都令他不知所措,悲伤却自己误认为是幸福,真苦啊。不出所料,大名鼎鼎的加文太太热情高涨,表示本人这次演出要献给残疾人――吾友――象人,请象人先生起立与大家打招呼!这个贪得无厌的资本家(全场乐意为她出资)狠狠对善良人民银行出纳敲了一笔,光辉的形象到达无与伦比的高度。善良人民银行有投资皆有汇报,全场鼓掌脱帽,沸腾一片。ladysandgentlemen都像音乐剧中的天使一般飘飘然升入了道德仙境。到了这里,全剧算完。

文明世界万岁!

《象人》读后感

悲观地低着头,你将看见冰冷的土地;自信地昂着头,你将望见悠远的天空。这就是这篇小说给我的启发。

本书讲述了一百年前的一个生活在阴冷、潮湿贫民窟里的容貌丑陋的人故事。起初没有人喜欢他,大家都嘲笑他,甚至还有人把他放在笼子里当动物展览。在一个医生的帮助下,他出名了,从此备受瞩目。这都归功于他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从而变得慈祥、平易近人。

这个世上,总有些人认为自己长得不好看,还有很多缺点,从此失去信心以及对生活中美的感受,迎来的却是充满抱怨的可厌的生活。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还有那些像象人一样,比他们丑得多,或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没有因为自己的这些缺点或遗憾而从此堕落,反而是鼓起信心,就算年至花甲仍保留着一颗热血少年般火热上进的心。霍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全身残废,只有一根拇指能移动,然而他却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作家梦,他用尽几年的辛苦汗水,写出了世界巨著,从而获得了辉煌人生,成为了举世闻名的超级作家。

于是他就把这个金矿卖给了一位青年。然而这位青年只是轻轻地摸去了一层薄土就发现了藏在下面的大金矿脉。这就如同象人一样,为了成功而不停地奋斗着,绝不会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好或因为一点点的逆境而放弃,离成功仅一步之遥。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这样,不要因为自己长得不好看有缺点,或碰到点挫折亦或认为自己运气不好就失去信心,放弃梦想与追求。成功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个充满活力、积极进取、不断努力的人是不失败的。

俗话说得好“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立者也”。我想这就是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期末考试过去十几天了,几家欢喜几家愁,希望愁的人要重振信心,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勇敢面对新一年的挑战;欢喜的人也不能骄傲,再接再厉,勇往直前为新的挑战做准备!

《象人》读后感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的英国。他,是一个头部畸形,右臂膨大,右腿沉重的人,在他的周围,人们都叫他“怪物”或是“象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像一个普通人一样生活,仅此而已。他叫约瑟夫?梅里克,一个爱看书,仿佛一个大男孩一样,天真,善良,纯洁,真诚的人。

他有一段不一样寻常的经历。他在小时侯,母亲就将他给了一个店铺老板:西尔科克。西尔科克并不把他当作人看待,反而靠让人们参观他当作做生意来赚钱。人们嘲笑、讥讽他,他很悲痛。最终,他在作者弗雷德里克?特里夫斯医生以及众多好心人的帮忙下,在医院中有了第一个家。每一天都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好心人来拜访他,他都很高兴,因为,他渴望身边有朋友。

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忙下,他去看电影,去乡下居住玩耍……甚至连当时的英国女王也来拜访他。他渐渐觉得自我不再孤独,仿佛一个正常人。有一天,他躺在床上静静地死去了,含着微笑,含着满足,死去了……他的朋友们为他悲伤。

读这本书前,我以为“象人”有些可怕,但随着我继续阅读,我却觉得他很好,比我们一些正常的人类都好。我痛恨那些嘲笑他、歧视他的人,他们这些人没有怜悯之心,总嘲笑其他事物,异常是那个店铺老板,内心肮脏,“狼心狗肺”这个词语来形容他再适宜可是了。象人虽然外表丑陋,但他的内心却比我们许多人都更善良,纯真。那些人真不应当以貌取人,这是他们犯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错误。可是,那些好心人确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像他们看齐,学习他们的闪光点,像他们一样,拥有一颗爱心。

我想起了前段时光的一则新闻。一个村庄中,不知谁把很多流浪猫关在许多笼子里,想过段时光杀了他们卖猫肉。那些猫在笼子里低声哀叫,十分可怜。许多人看到后,都无动于衷。但一位好心人看见后,迅速向派出所报了案,随即将自由还给了那些猫。我认为,这个人很有爱心,就像书中帮忙“象人”的人们一样,十分善良。

这本书很感人,我认为我们也要富有一个爱心,做一个好人。也许就在你帮忙别人时,会结交到一些朋友。

经过这次阅读英文课外读物,我积累了一些词汇,增长了许多英文知识。以后,我还会买这种英文课外读物来阅读,让自我的英文水平更上一层楼。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

《象与骑象人》这本书中所提论点,与我一直秉持的观点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可以说这本书是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一本。今天借此机会,我也把我的论点,与大家分享一下。

我认为,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跟一个人的原始性格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原始性格即为本心,不可逆转,“心”之所向便是幸福所在。性格行为体现则是实现“心”之意向的唯一途径。

我们称之为智。“心”与“智”之间的关系犹如国王与丞相。

国王无善恶之分,只有好恶之别。喜欢便是喜欢,不喜欢便是不喜欢,谁也无法左右。丞相的决策,都只是为了满足国王的需要而存在。

国王有着极为强大的吸收力,需求也会不断的提升,丞相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够继续满足国王,如此,人便能持续的感到幸福。

国王一般不直接发号施令,然而当丞相无法满足他的需要时,它便会跳过丞相这一关而直接行动,如此国王便可以获得短暂的幸福感。丞相的作用力越来越小,国王便越来越沉沦,不幸便会随之接踵而来。

因此,人是否能够拥有持久的幸福感,全在于“智”是否能够满足“心”,而非控制“心”。若只是一味控制,是行不通的。控制得住,则心不甘,控制不住,则心无度。故而,我们所下的功夫,与其说是控制“心”,不如说是培养“智”。

所以,人只要能够认清“心”,肯定“心”,接纳“心”,并用恰当的方式满足“心”,便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一切便是“智”的力量。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

这是一本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书。作者把我们的心理用人驾驭大象来做比喻,象就是那个本我,它怎么想,怎么做,骑象人无法控制,但可以适当引导。这种比喻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常常下定决心想减肥,但又抵挡不住去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感。

但其实“象与骑象人”只是描述我们为什么会自我分裂打的一个比喻。

全书讨论的话题有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彼此相处、如何追寻幸福、心理和道德层面如何成长以及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与鸡汤文不同的是,本书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诠释如何活得更幸福,告诉读者背后的原理及具体的做法。

比如说,作者提到一种人类的情绪——“提升感”,它不只是一种快乐的感觉,而是会让我们心中充满爱及信任感,自觉地想去帮助他人或让自己变得更好。实际上,这是具有安神镇静作用的迷走神经和荷尔蒙、催产素一起作用产生的感觉。通过阅读名作,观看经典电影,或是去教堂参加礼拜,我们都可以产生这种“提升感”。

虽然我会逐渐淡忘这些概念、原理和案例,但这本书却带给我一种信心——无论未来我遇到什么样的情绪,我都可以更加平静地面对、接受,并运用这本书的内容去尝试适当调整。这可能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

1、适应原则。我喜欢用精神熵来理解这个,只有适应当前的环境,这样人在相同情况下才能减少自身能量的损失。处于恶略环境下,适应是一个好办法,而在和平年代,适应原则却阻碍了人们追求幸福。加上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幸福基准点,不管我们做多少努力,我们都会回到幸福基准点,幸福就越发的难得可贵,而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破除这个幸福适应性。

2、快乐方程式。决定一个人快乐的几大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自发性活动。遗传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倒是容易改变,比如改变噪音,选择权利,人际关系等等。很遗憾,因为我有耳鸣,这是最影响快乐的。不过当我快乐的时候,它并不存在。所以其实快乐了,一切也就不受影响了。自发性活动就是指我们人为的心理活动,《幸福有方法》列举了十多种办法,如果能去努力尝试幸福的方法,至少可以在适应原则上有所突破。

3、依恋和施爱理论。依恋理论解释了猴子更喜欢抱着暖暖的布妈妈,而不是提供食物的金属妈妈,也正是这两个理论可以看到人为什么需要爱情。这让我想通了我脑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人为什么需要爱,为什么有人没有爱。只有孩子接受了足够的爱,他才能够去更多的爱他人,这两个系统一个是需要爱一个是去爱别人,看起来是截然相反的,但是却是唇齿相依的。那我们是否就可以溺爱孩子或者无边界的爱他人?那么我觉得《少有人走的路》上定义的爱更理智:为他人成长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所以溺爱和无界限的爱都不能称不为“爱”。

4、逆境时机论。我们都觉得经历逆境有利于人生的成长,其实这里还发现一个时间因素,在强度合适的情况下,如果15岁到25岁之间能给人生多一些压力,内心获得的成长是最大的,经历后便增强了一生的抗逆能力。所以我们不要寄托所有压力或逆境都是有利的,如果抗压能力没有在年轻的时候打好基础,成年后尽量避免超过心理承受能力的去折腾自己,除非先培养自己的抗压能力。同时也告诉了我们,想要让孩子心灵更强健,尽量的让他多点生活经历。

5、美德。当我们沉浸在追求名利的时候,已经早已经忘记了美德这个词,人类走得太快,自己的美德影子有点跟不上。好在积极心理学又把人性拉了回来,让它成为幸福追求的基石,只有在美德之上去建立的幸福大厦,才能更加坚固,这样人也活的更加坦荡。不管什么时候都好好想想美德之美,带着它上路,遇到任何问题也不怕。

6、道德。以前接触这个词比较少,也就没有对其进行深思。而刚好作者乔纳森对道德研究很多,所以也得以对其略有了解。我们喜欢清洁,喜欢干净的感觉,其实这折射出我们心灵的需求。纯净不单单为了身体,更涉及到人的灵魂。现在我没办法上升到社会及神圣的道德,能做的就是通过美德和爱把个人道德处理好。

7、快乐之道。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中庸之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而能采用中庸之道,或许一切都豁然开朗,或许这跟谈判的双赢是一个境界。把握好我们的感情(大象),理性(骑象人)及他人或社会的关系,和谐相处,必然能活出一个人的意义来。任何事情存在都是有意义的,找到所有事情的意义,有了精神寄托,任何人都可以迈开坚毅的步伐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

人类以外三类具有超强群居性的物种,其共同特征就是:以基因为导向、为了家族的生存愿意牺牲自己。群居性超强的动物进化出家族性超强的特性,家族性超强的.动物则自动衍生出高度合作的行为模式与大规模的分工。

一报还一报,以牙还牙,别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就怎么对待对方。这种策略是在双方第一回合互动时产生。在和善地对待对方之后,则是依据对方在第一回合对待你的方式来回应对方。这种一报还一报的对应模式,让人类走出牺牲自己以利家族的限制,开启我们与陌生人互助合作的契机。

知恩图报及有仇必报这两种心理可说是一体两面,两者缺一不可。一个知恩图报但却不会报仇的人,和容易会变成被人利用的牺牲品,而一个有仇必报但却不知感恩的人,则很快就会遭到所有人的排挤。

所有关系一开始时,都处于非常微妙的阶段,付出过多(似乎给人一种不顾一切之感)或付出太少(好像有点冷漠且拒人千里之外),都会毁掉彼此的关系。健康的关系来自平衡的施与受,尤其是适当地互送礼物、互相帮忙、互相关心、互吐心声,都是培养那个彼此关系的重要技巧。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

这本书可谓是一本高级鸡汤——首先说一下,鸡汤这个词现在有点贬义,稍微高级范的都不屑于撒播,甚至反鸡汤还往往更方便博眼球,因为很引起人们心中的愤懑不平,而愤怒恰恰是最容易传染的情绪。

但无论什么东西,一旦高级了,就有了不同的`趣味。譬如说路边摊一碗蛋炒饭,以前五块钱,现在涨价了,但一碗好吃的的蛋炒饭也不会超过十五块。而食神戴龙的一碗蛋炒饭可以卖到五千块。所以一碗鸡汤如果炖出了风云变幻,水帘洞天,也是值得期待的。

这就是鸡汤心理学哲学伦理宗教社会人类学的集合——积极心理学。虽然有人信上帝,基督爱每个人;有人信佛陀,众生皆苦四大皆空;有人是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至上。但无论是谁,找寻人生的意义,是每次吃饱饭之后都有可能想到的问题——我们大概是国内不需要考虑温饱的第一代,所以社会折射出的各种生存危机理论上都是如何适应生活品质对比的竞争问题。

这本书一开始说明人的心理是如何运作:和《思考快与慢》里系统1系统2的概念差不多,很多我们以为是理性的系统2做的决定,大多都只是系统1确定之后,系统2来做个自圆其说;接着从互惠和道德虚伪的角度来分析群体生活中的规则;接着讲述幸福的来源,而无论是想要的东西,还是只来自内心,都不能彻底解决——除了极少数在某个方面达到极致又不困惑的幸运儿,大多数人是很难纯粹从外部或者内部来平和的(从我的理解,是出世与入世都得有)。

最后讲美德与人生的意义,作者提出了神性的概念——在社会空间里,有三个维度:亲密度,社会等级,以及神性。而神性为何如此重要,是可以带来一种提升感,让人产生一种欢欣的冲动和暖流,从而达到敬畏/超越/自由的状态,产生巅峰体验。不可避免地谈到宗教在这方面的作用,但其实很多重复的动作和仪式,都是可以让人产生这样的提升和归属感——譬如军队的训练也是一样,一些匠人不断重复达到精益求精的境界也是类似。

关于神性,想起《少有人走的路》里面提到的恩典一章,提到两个很有趣的案例:一位出生宗教家庭的人,始终无法感知到上帝,而另一位出生科学世家的人,却能不断感知到神的召唤。最后前者离开教会,而后者加入,都找到了心安。所以,之前看到某句名言,讲述他并不相信任何宗教,但只是相信上帝。而关于提升感,这恰恰是艺术里常常出现的——为什么好的艺术作品能有如此强大的魔力,靠得就是这种提升感,让人能从俗世中解脱出来,达到神的境界。而集合了音乐与美术等形式的电影在这上面的感染力是最强。受《千面英雄》启发的卢卡斯所制作的星战系列,是个中典型。而《千》里面提到的各种古代神话,也都是这样的作用。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

前几年遇到了一些事,于是我就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为什么每个人都有烦恼?”等等问题,经常晚上睡不着觉,感到了巨大的困惑和压力。后来在大学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阅读一些思辨类的书籍,这才找到了一些“治疗”的方法。《象与骑象人》就是其中的一本。当然,本书也对我困惑的另外一些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如“是什么力量在控制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人总是会陷入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为什么越压抑一个想法,这个想法越会纠缠着你不放?”等等。

我们接受了很多年的教育,基本上都是“成功学”的那一套,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只要吃得苦中苦,就一定可以成为人上人。可事实上,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大部分时候并不是因果关系,而更多的是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回报可能与付出有关,但绝不是付出多少就能回报多少。因此,我们总是痛苦的,“悲观的”。因此,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火了。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我们会产生震撼、绝望、恐惧,如何不让我们的心理结构混乱、崩溃甚至瓦解,恢复我们的积极情绪、快乐感觉、巅峰体验。我们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来调整自己,远离悲伤,重获快乐。

《象与骑象人》里作者用一个骑在大象上的人来比喻“自我”。我们的潜意识时刻都会对外部世界作出各种直觉判断,而意识也就是骑象人则为直觉判断编造出各种合理的解释。作为骑象人其实很难控制大象的,大象反而常常是主导者。我们说大象是一种自动程序,是一种本能,大象使用的语言最主要的字眼就是:喜欢,不喜欢。我们对人生的想法都是在无意识中快速形成的,没有什么道理,就是喜欢不喜欢。但我们往往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了,因而产生了很多烦恼。而大象不然,它就是简单的,是快乐的。

快乐是可以及时反映的,喜欢就快乐,不喜欢就不快乐。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每达成一小步快乐就会出现一次,换句话说,快乐在于过程。而我们人类更喜欢结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并不快乐,他们对于学习似乎只是应付,究其原因跟我们的教育理念有关,或者说是价值观上的一种偏见。

改变才能适应。在慢慢成长过程中,我承认我在不断改变,比如价值观。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价值观跟我以前是一样的,如果我问大家“你们是一个感性的人还是一个理性的人”,大家的回答一般都是理性,因为他怕回答“感性”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与责备。在比如“大家如何理解‘闲云野鹤’”,大家的态度一般是都是鄙视。而殊不知有时却是“闲云野鹤天地宽”。没错,在我们传统教育中,这样的“三观”是主流的,或者说是唯一的。但是社会是多元的,价值观也应当是多元的。

理性与情感必须协同合作,人才会表现出聪慧的行为,但是情绪(大象)仍负责绝大部分的工作。一直到大脑出现新的大脑皮层,骑象人才重新活跃起来,大象也因此变得更加聪明。有时候,我们会以为自己在跟自己的潜意识、本我或动物本能对抗,但其实这都是我们整个心理的一部分。意识是难控制潜意识的,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只能让意识顺应潜意识。即理性服从于感性,我们的感受才会舒适。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本能和意志、行为与心理、左脑与右脑、感性与理性撕扯着我们,使我们每天都深陷大大小小的漩涡,被各种冲突的欲望和想法折磨着。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变通。虽不能“兴之所至,步之所及”,但也要尝试“兴之所至,心之所安”吧。教学自然在这其中,如果一味的按部就班,那么想要上出一堂学生喜欢、教师认同、效果良好的课是很难的,只有结合实际进行创新,让我们的潜意识和意识来共同发挥作用,这样才是新课改的要求。

陶行知曾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老师在上课时,如若照本宣科,效果自然是枯燥乏味,学生当然不愿意听。唯一的解决途径也是提高我们的创造性,扩散我们的思维。他也强调解放学生的头脑,试问如果老师自己不能先解放思想,创造改革,学生如何先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当往往理论与实践总会出现一些脱离,如何让理论更好地来指导实践,这就需要我们来动脑筋了。如果让自己和学生都能做一只简单、快乐的“大象”。

《象人》读后感2

初看《象人》的时候,一是自我惯来对黑白色的偏爱,二是冲着导演大卫·林奇(davidlynch)的名字,这次的《象人》,大卫·林奇1980年的处女作,让我哭了。

象人不是象,象人不是动物,象人是人。这是影片的主题,也是主人公merrick被-逼进绝望的夹角时最终的呼喊,却寻求不到解救。就像影片缓慢拉开的序幕:一个相框中的美丽女人,一个接下来绝望的可人儿的母亲,一群喧嚣的大象。伴随着背景聒噪的喇叭声,一个女人的身体被象群踩过,践踏。这个女人,一位母亲,这热带雨林中荒诞的经历,故事的起源就用这样的蒙太奇给抽象带过。然后是冗长的两个小时。黑白画面。伴随让人产生自然的生理嫌恶的哮喘声,变形的身体,丑陋的皮肤,硕大的头部,唯一能分辨出的清澈的左眼和一只还是本来面目的左手,丑陋面貌下的美丽圣洁的心灵,夜夜祷告神经的羔羊,被屠杀的羔羊。那就是象人。

象人是无辜的,他像个孩子一样胆战心惊,他害怕人们对他的鞭打,对他嘲笑,他害怕窗户外突然出现的那些不怀好意的人的脸,他害怕哪怕只是一个突然的关门声,他害怕的不敢说话。他随身带着他母亲的照片,一位有着天使般面容的女人,然后他又悲痛的说:如果我的母亲还在,她必须不会想见我,她……会以我为耻,我,我让她蒙羞了……哪怕那些人只是作态般的接近他,他却受宠若惊,开心的像个孩子,他会说:那是真的吗,真的是这样的吗?他不敢相信,他以为他一生会真的像一个动物般的在阴暗潮湿的低层度过,伴随着衰弱的身体,和沉重的哮喘声。他对窗外教堂的期望,来自于他只想做一个普通人的渴望,可是那教堂就是窗外不远的地方,那么近,他看不见,他只能在心里画出它的轮廓,运用自我的想象来打造他的梦想,一个对于普通人而言不值一提的梦想。

我以为这只是大卫·林奇编造出来的借畸形人来嘲讽这个世界的黑色幽默,一部《巴黎圣母院》的延续和再造,用残酷的躯体面容来歌颂内心的圣洁。当我开始搜寻更多关于象人的资料的时候,我搜寻到了josephmerrick的故事。《象人》就是根据josephmerrick的真实经历改变而成。这是让人震惊并且让人悲痛的一个事实。一百多年前,象人以往真实存在过。事实上,现实远比影片所表现的要残酷,merrick在死后,其身体一向被伦敦皇家医院保留,用做实验,他罕见的病理成为困扰医学界100多年的难题。而影片中用畸形小矮人的救助和医生最终的良心发现来证明完美的一面,只是依旧无法挽救象人的死亡。josephmerrick曾亲手用纸板做了一座教堂,华美易碎。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

《象与骑象人》是一本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书,在这本书中,作者把我们的心理用人驾驭大象来做比喻,象就是那个本我,它怎么想、怎么做骑象人无法控制,但可以对本我进行适当的引导。这种比喻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常常下定决心想减肥,但又抵挡不住去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感。除此之外,作者用一个骑在大象上的人来比喻“自我”,我们的潜意识时刻都会对外部世界作出各种直觉判断,而意识也就是骑象人则为直觉判断编造出各种合理的解释。作为骑象人其实很难控制大象的,大象反而常常是主导者。

全书讨论的话题有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彼此相处、如何追寻幸福、心理和道德层面如何成长以及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与鸡汤文不同的是,本书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诠释如何活得更幸福,告诉读者背后的原理及具体的做法。我们说大象是一种自动程序、是一种本能,大象使用的语言最主要的字眼就是:喜欢,不喜欢。我们对人生的想法都是在无意识中快速形成的,没有什么道理,就是喜欢不喜欢。但我们往往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了,因而产生了很多烦恼。而大象不然,它就是简单的,是快乐的。快乐是可以及时反映的,喜欢就快乐,不喜欢就不快乐。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每达成一小步快乐就会出现一次,换句话说,快乐在于过程,而我们人类更喜欢结果。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提到一种人类的情绪——“提升感”,它不只是一种快乐的感觉,而是会让我们心中充满爱及信任感,自觉地想去帮助他人或者是让自己变得更好,实际上,这是具有安神镇静作用的迷走神经和荷尔蒙、催产素一起作用产生的感觉,通过阅读名作,观看经典电影,或是去佛堂拜佛求经,我们都可以产生这种“提升感”。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本能和意志、行为与心理、左脑与右脑、感性与理性撕扯着我们,使我们每天都深陷大大小小的漩涡,被各种冲突的欲望和想法折磨着。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变通,在遇到许多问题时,虽不能“兴之所至,步之所及”,但至少也要尝试“兴之所至,心之所安”。

现代生活压力重重,不少人期盼着回归自然,抛弃功名,简单的活着。终南山上兴起的"隐居热",李子柒视频点击量上万,都可以说明问题。只是,闭上眼睛、闭上欲望之门的活着就是幸福了吗?作者海特先生明确表示――这种冷静漠然,不费力追求的人生态度,基本上是为了避开激情……没有激情起伏的人生,根本不是人应过的生活。所以,正是因为我们的人生起起落落,因为丰富所以特别。没错,人类对欲望的执著会带给我们悲伤痛苦,但是,犹如一把双刃剑,执著也会给我们带来幸福。

向阳而生,阴影便都会被抛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