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教案(优秀20篇)

小编:书香墨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学习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下面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新闻两则

2、不能改。因为原句中“至发电时为止”一是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体现新闻的时效性。因为事件仍在发展变化,这样写可以避免作者发稿时和读者看到新闻时,事情发生变化而产生误解。不能。“歼灭”是消灭的意思;“击溃”是打散的意思。二者语意不同,如果颠倒位置,不符合实际情况。

3、实际情况是“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战犯的‘不料’恰恰表明我军的英勇善战,出敌不意。

4、客观原因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主观原因是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玩弄和谈阴谋,人心向背,造成被动。

5、议论句是“此种情况------有很大关系”此句恰如其分的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新闻两则教案

二、导入新课:《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一篇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的新闻,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已经掌握的新闻常识来分析此则新闻。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自主探究,提高阅读新闻的能力。

三、学习新课。

(一)展示预习成果。

2、背景介绍:关于解放战争的知识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队重点设防的城市。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边疆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新闻六要素: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小结:通过阅读,理清新闻六要素,可以整体感知全文,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主体:

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背景: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背景内容包含在主体之中,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四)思考品味:

1.课文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一方面,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弃城南逃的原因。

2、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a、恢复的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b、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c、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3.学了这两则新闻,你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有什么新的认识?可概括为三个基本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通过思考品味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想情感。

(五)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新闻两则》教案

1、了解新闻特点。

2、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识记新闻结构组成,并能分析典型的新闻的结构。

4、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1、主体部分层次的划分和层意概括。

2、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第二则主体与背景的确立,以及中间部分层次的划分。

传授、点拨、讲练结合。

自主、合作。

传统、powerpoint投影。

两课时。

结合课后练习二,说说本篇新闻的结构组成。(答案详见课本。)。

补充说明:背景不是每篇新闻都有的结构。导语通常是开头几句话或者第一段。包括引题、主题和副题,字号最大的是主题,主题下面的是副题,上面的是引题。导语前面的文字叫做电头,属于结构的附加成分。

小结: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就要看。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就要看主体。

四、语言特点。

思考:结合导读和原文,具体说说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巡查指导。(答案详见课文。)。

课后思考:划分第二则新闻的结构。

一、整体感知默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学生读课文后,讨论,教师巡查点拨。

明确:

人物:南线人民解放军。

时间:

地点:南阳。

原因:解放全中国。

经过和结果:王凌云弃城南逃,解放军当即解放南阳。

小结: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了。

理清了六要素,我们来划分这则新闻的结构就容易多了。请大家思考、讨论。

明确:(详见课文)。

点拨:课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划出表示时间的文字,有助于分清结构。

说明:这则新闻结构比较特殊。背景材料占了新闻的相当大的篇幅。为什么要介绍过去一年来的背景材料呢?(为了说明王凌云弃城南逃的原因。南阳解放是一个转折点,意味着蒋介石军队从此走上节节败退的道路。此时正是总结一年来所取得成绩和教训的大好时机。)。

三、课堂练习。

投影:

一、按拼音写汉字。

二、说说下列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繁叶茂了。

三、改病句。

1、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并封锁长江,控制江阴要塞。

2、在野战军和游击队的配合打击下,使困守的敌人不得不弃城逃窜。

五、分析下列这则新闻的结构。

世锦赛美国胜阿根廷摘铜。

tom体育讯北京时间9月2日,2006年世锦赛铜牌争夺战拉开战幕,对阵双方是宿敌阿根廷和美国队。在双方国际正规赛事交战史上,美国9胜4负占绝对优势,但是役之前的最近两次交手,获得胜利的却都是阿根廷。阿根廷今晚一度领先梦七9分,但是两员内线大将斯科拉和奥博托在第三节就领到4次犯规,美国队在那一节将比分拉开,并且最终以96:81击败阿根廷,夺下世锦赛铜牌,阿根廷获得第四名。

四、作业。

课后习题二;抄写生字两遍,要注音。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是实用文体中的重要门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胡乔木同志曾经写过一篇题为《人人要学会写新闻》的文章,文章中写道:“新闻是一种时代的科学,时代的艺术,它的发展前途正是辽阔无边。如果人人都学会这门科学和艺术,不但对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有极大的好处,而且对于我们的全部工作以至每个工作人员的品质,一定都有极大的好处。”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一是用事实说话。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是迅速及时。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观众、听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三是高潮在前。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四是简明扼要。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事物的主要之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是充分体现上述特点的一篇典型的消息。首先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概内容。

新闻两则教案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二、学习研讨。

1、导入:

2、细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3、理清新闻的结构。

4、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

三、巩固延伸。

1、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2、阅读《从邮局看变化》。

名人名言。

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毛泽东。

尽管邮包减少了,但邮局里的干部和职工还是够忙的.几十名机关干部又开赴第一线,帮助办理订阅报刊业务.因为在各个营业门市部,经常有许多人排队,渴望订到自己喜爱的报纸、杂志.据统计,去年年底与前年同期相比,全疆的报刊订户增加了20%以上.现在,新疆平均47人就有一份报刊.邮电局的同志说:“现在党的工作着重点已经转移到四化建设上来,各族人民学科学、学文化的劲头越来越足了.”

思考:(1)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2)本则新闻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3)举例说明新闻准确真实这一特点。

四、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五、布置作业。

1、做一回小小节目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新闻两则

2、不能改。因为原句中“至发电时为止”一是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体现新闻的时效性。因为事件仍在发展变化,这样写可以避免作者发稿时和读者看到新闻时,事情发生变化而产生误解。不能。“歼灭”是消灭的意思;“击溃”是打散的意思。二者语意不同,如果颠倒位置,不符合实际情况。

3、实际情况是“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战犯的‘不料’恰恰表明我军的英勇善战,出敌不意。

4、客观原因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主观原因是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玩弄和谈阴谋,人心向背,造成被动。

5、议论句是“此种情况------有很大关系”此句恰如其分的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文档为doc格式。

新闻两则

两节课下来,觉得教材处理比较合适,量不大,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动静结合;选择的活动形式比较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乐于参与,且有一定程度地发挥,避免了原先担心的沉闷无味,尤其是第二课时的“当当主持人”设计,不仅串起了整节课,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地相应训练,个人觉得比较理想。

最大的不足是缺乏示范,原先以为学生比较熟悉新闻的一些基本语言特征,课上下来才发现学生其实平时对新闻类节目并没有多大兴趣,也并不十分关注新闻,想想自己十几岁的时候,何曾关注过新闻,这一点在预设时真的忽略了。“老师,您应该让我们看一看新闻播报的情形,看看主持人怎样导入怎样提问怎样结束!”当学生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时,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习这两则新闻的难处。示范朗读是我的弱项,只能点朗读较好的同学示范,但缺了一种味道;示范导入、提问、结束语倒难不倒我,学生的想法也比较丰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闻两则》教案

《录音新闻》这则录音广播稿比较全面地报道了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赞扬了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大力协作、团结奋战,为祖国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歌颂了党的领导。教学中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真切地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本文是一篇录音新闻,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因为录音新闻既不同于一般广播稿,又不同于学生常见的电视新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把握录音新闻的特点,可采用听录音新闻或模拟播音的方法。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

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箭上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火箭发射成功的盛况,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火箭发射还很不容易,你想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盛况吗?今天我们借助“录音新闻”来回味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二、出示目标。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三、检查预习。

同学交流积累的词语(给下列字注音):

翱硕大悫顷刻停泊。

新闻两则教案

芜湖()溃退()泄气()。

锐不可当()荻港()歼灭()。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控制: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掌握。

溃退:众多、大批(敌人)败下阵。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其次学习本文。

1.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本篇消息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百万大军”“横渡”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

2.新闻电头如何写,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新闻电头也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在一篇新闻的开头,包括:通讯社名称、发电报稿地点、时间和记者姓名。本篇通讯是由新华社发搞,发电地点:“长江前线”,时间:“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电头里写明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地点和记者姓名都是表现真实性的手段。时效性是新闻的重要特点。新闻,就要注意一个“新”字,它在反映现实的速度方面居于各种文体之首。在当今世界上,消息的时效性是各国通讯社特别注意的问题,往往事件发生后的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就立即通过广播或报纸向全世界发布。因为时效是消息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则消息写得再好,失去时效等于废品。为了说明时效,本篇在电头里,不仅注明日期,而且还注明了时间,用来强调报道的是截至二十二时所发生的事件。

3.本篇的导语是什么?导语在新闻报道中有什么作用?本篇导语是开头的两句话。它概括告诉读者三个情况:一是参战部队及数量——“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二是战斗的具体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纵横一千余华里”;三是战果——“已经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作者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并未平均使用笔力。中路于20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21日夜即已渡完,只用一句话就交待清楚了。至于其受阻情况,因与西路一样,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所以此路略去。次写西路,略些。21日下午5时起至22日22时已渡过20多万人,余下三分之一,预计23日可渡完。写到受阻情况时,交代了一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删去这句,对报道西路情况无损,而前面对中路受敌情况就要加上“毫无斗志,抵抗微弱”之类重复的话。把相同的情况合并起来写,详略分明,用语更为简洁。最后写东路。由于这里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加之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报道写得十分具体。尤其是最后两句详尽地写了我军的战果,是为了说明水路长江和陆路京沪线已全部被我军切断,敌人已无退路,敌我双方态度已十分明朗。

5.我军所遇之敌,抵抗力量甚微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如下: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而国民党部队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政府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6.这篇报道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篇新闻真实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横渡长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况,简要论述敌军在政治上、军事上失败的原因,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必然覆灭的命运。

7.“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一句中“丝毫”的含义是什么?

“丝毫”指作用极小或很少,勾画了汤恩伯捉襟见肘的狼狈相。

新闻两则教学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单元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对于现在的高一学生来说,因为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常见的新闻了,所以达到这一要求还是比较容易的。我考虑的是,作为一节新课改研讨课,如何在我的这节课上体现出一些新课改的理念,以供同行们研讨,哪怕是失败了,也算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当然,由旧有的观念向新的理念转变这一过程还是非常艰难的。(尽管我的教龄尚短,但作为旧有教学观念下的学生的时间可谓长矣,所以旧观念的影响还是很深的。)所以原先的教学设计依然没有多少突破,还是过分注重理性的分析,而忽视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自主合作,轻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区教研室组织的集体备课会上,许多老师给与了真诚的批评与指点,我校语文组的老师们也为我出谋划策,就在正式讲课前两天试讲时,教研室两位张老师还给我进行深入点拨,回想起准备这次课的过程,我深深体会到了“新课程促进教师成长”这句话的含义。应该说在大家帮助下,这堂课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还是体现了新课改若干理念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之所以能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社会意义,二战已经结束十几年了,过去的杀人工厂、人间地狱——奥斯维辛却“阳光明媚、绿树成荫”,也许“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吧”,人们应该永远牢记那段悲惨的历史,不要使悲剧重演,这正是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如何让学生深深体会这一点呢?于是我让他们自己查找相关资料,以自己的体验感染自己,然后我课上借用多媒体手段,精心节选了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两个片段,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去打动学生,我觉得以这种方式来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比空洞的说教省时、有力的多,当然前期的选择过程时一定要做细的。

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过程和方法”有时可能比偏重于结果的“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我反对把课堂沦为学生对“标准达案”的记忆,所以体现在课堂时就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参与必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没有学习过程,就不会有好的学习结果,正如本班学生在评课时说:“这堂课上,老师不像过去的老师那样满堂灌了,而是让我们学生自己查资料、展示成果、自己读课文、自己提问、互相解答,老师只在关键时候引导点评,我们整堂课既紧张又充实,我喜欢这样的课。”我想对学生讲,我也喜欢这样的课,这也是老师所追求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最先提出了转变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作为新课改研讨课,我必须要在这方面进行尝试。课前学生去搜集有关奥斯威辛集中营的资料,加深对纳粹罪恶的了解,学生搜集的过程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他们也会产生自己的思考;同学小组内交流材料,并选代表课上展示最让本组同学震撼的一张图片,体现了合作交流;课上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问题,生生互动,互相启发;探究学习,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问题的答案的学习方式,本课中我也给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教师在这堂课上起到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的作用。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也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当然也包括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更新,就本课而言,暴露出了我在诸多方面的不足。由于自己对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所以课上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就显得比较浅,诚如有些老师所言,人文性体现得较突出,工具性就显得有些薄弱;由于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和学识的浅薄,对于学生的评价还缺少精当的点评;作为一堂课,如何把用多媒体调动起来的学生的情感转移到文本本身来等问题解决得并不够理想,这些“缺憾”同“亮点”一样,也是我作这堂课的收获,更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其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作为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赶上新课改的大潮是我的荣幸。感谢新课改敦促我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1新闻两则

一、设计思路:

看电视是孩子们平时在家少不了的一件事,特别是寒假结束,许多孩子都在议论电视节目。其实在今天的信息时代里,孩子看电视,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因为电视是儿童开阔眼界、激发智力、塑造人格必不可少的社会传媒,因此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看电视”。“新闻追追追”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新闻的作用,知道新闻必须是真实的。通过看新闻、说新闻,了解新闻的来源。从而激发孩子关心周围生活。

二、活动准备:

1、请家长配合,和幼儿共同收看新闻、读新闻。

2、收集、制作有关新闻类节目的开头。

三、活动过程:

(一)、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新闻就是说我们周围的事。

1、讲讲议议:昨天东视新闻讲了些什么?

2、观看录象。

预设提问:电视里有哪些新闻类节目?

(二)、了解新闻来源。

预设提问:1、新闻是怎么来的?

2、记者是怎样搜集新闻的?

(三)、自己设计新闻。

安全教案两则

清晨,明明一来园就同大家介绍昨天在公共汽车上,妈妈手记被偷,以及众人帮忙抓小偷的事情。小朋友们听得非常投入,并自发地加入讨论。抓住孩子的这一兴趣点,自然就产生了“生活中的防盗”的主题,这个教育内容源于幼儿的生活,又是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既可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反映最近发展区的水平,又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拓展孩子的视野,具有非常现实积极的意义。

1.结合生活实际,了解防盗的设施与方法。

2.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激发求知欲、创造力。

3.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本目标从认知、能力、情感等多角度确立,内容涉及社会、健康、科学、美术等多个领域,力求“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1.幼儿收集的各种防盗设施、方法的图片资料。

2.介绍“电视监控”“报警系统”、“电子门”“保险柜”的录象。

3.画有“住宅小区、银行、博物馆、超市、幼儿园”的图片。

4.红色水笔人手1支。

5.实物投影仪1台。

幼儿收集资料的过程同时也是经验准备的过程,教师在交代任务时,把自己纳入其中一分子,以合作者的身份介入,突出了孩子的主体性。但教师在准备时,着眼点在考虑孩子收集有难度的材料,同时尽量准备可以用不同的手段来展示的,如多媒体课件、录象等较为生动的形式。

1.利用生活经验引出课题。

讨论:你们家有没有被偷掉过东西,是怎么一会事?

(从孩子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孩子参与踊跃,描述绘声绘色,兴趣充分激发)。

2.了解各种防盗方法。

(1)幼儿介绍自己了解的防盗方法。

(通过实物投影仪,幼儿把准备的图片资料在电视屏幕上展示,并介绍给大家)。

(2)幼儿布置展板,教师鼓励幼儿观看并相互介绍。

(这个环节,有意关注幼儿个别差异,尤其是在活动前重点帮助了个别能力差的幼儿准备材料,使他们此时感受同伴欣赏与鼓励,激发学习的欲望。努力体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施发展的全面性与差异性原则,探索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问题。)。

(3)鼓励幼儿把知道的更多的防盗方法介绍给大家。

(在整个交流中教师注意归类提升。如幼儿讲到“卷帘”时,请大家介绍还知道哪些防盗门。)。

(在交流中注重拓展。孩子讲到电子探头时,抓住话题讨论展开,孩子从住宅小区——银行、商店等公共场所——公共汽车等多方面思考,教师及时播放幼儿熟悉的新村内电视监控系统的录象。并将拍摄的红外线报警系统、电子门、保险柜在孩子讲到相关内容时播放,用生动的画面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并拓展视野)。

(在交流中注重体验。当孩子介绍家庭报警器,请他临时安装在活动室的门上当场演示;讲到密码锁时,请幼儿猜密码,感受密码的奇妙功效。)。

(在交流中及时生成新的课题。幼儿在讨论电子警察时,有幼儿说到公路上的装置,“这个电子系统的到底有什么功能呢?”“公路上还有哪些装置?”教师把这个问题还是抛个孩子,让他们去探究,并作为一个新的课题。)。

3.通过讨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1)“有了这么多的防盗方法是不是一定安全了,为什么?”

(2)“原来,小偷是会想尽坏主意偷东西,所以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还要注意些什么?”

(3)“如果我们真得发现小偷该怎么办?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而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属点是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和保护自己的能力。这一环节的讨论,旨帮助孩子养成随手关门、上锁、开门先看猫眼等健康生活方式,知道有情况先打110,提高安全意识。

4.游戏:设计防盗方案。

(1)鼓励几个小朋友结成一组,在新建的住宅小区、银行、博物馆、超市、幼儿园的图纸上画上不同的防盗方法。

(小组的共同探究,增加了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在观点的相互碰撞中丰富新的知识,从同伴那里得到更多的信息、经验,促进幼儿不断思考完善自己的观点。同时为了完成任务,幼儿必需作出合理的分工,获得有益的经验。)。

(2)巡回指导时鼓励幼儿设计发明新颖的防盗方法。

《新闻两则》

1、指导学生认识本文的文体特征,通过具体的范例分析,大致了解新闻报道的几大特点。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体会海峡两岸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主题。

大致了解新闻报道的极大特点。

自主阅读。

一、整体感知,知道读通。

1、提出自读要求:大致读懂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做记号。

2、学生自读课文。

3、讨论学生提出的疑问。

说说本文报道了一件什么事,初步弄清课文内容。

二、抓住重点,指导读懂。

1、再读课文,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最令自己感动或体会最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原文。

2、抓住以下重点语句。

(1)来了,儿子的救命“火种”送来了。

(语句短促、激烈,表现了中年夫妇看到救命“火种”到来的激动和欣喜的心情。)。

(2)24日上午8时30分,年轻人将自己“滚烫”的骨髓和满腔情感捐赠出来。

(交代具体、准确的时间,说明这一时间是多么重要,而“滚烫”一词加上引号,也含义颇深,满含着中国台湾年轻人对大陆少年炽热的爱,从这里我们看到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

三、迁移应用,知道读句。

1、简要介绍新闻报道的主要结构。

标题是“双行标题”,由引题和主标题组成的。

2.导语(1)导语是新闻报道中的精华部分。

3.主体(2——4)主题是新闻报道的主干部分。

四、迁移应用。

拿出带好的报纸,从报上找出几则新闻报道读一读,加深对新闻报道这一文体的认识。

《新闻两则》特色摭谈

本教学设计的意图,是着重体现新课标的精神,着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着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保持学习的高度兴趣,所以,本设计寓教于乐、寓教于戏,扩展延伸,简洁而入木,注重学生的眼、耳、口、手、脑并用,注重课堂实效。教师在设计中是引导者、调控者的角色,通过师生的互动,以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为标志,完成教学任务。

因为学生以前没有学过新闻这种体裁,所以本人将新闻的常识和特点、新闻的写作作为教学的目标及重难点。而本设计的教学方法是配合本设计的意图而安排的。

本设计本人以为较优胜的地方,有下面这些:

1、预习的第一个要求是本人每篇新授课的常规环节,力图使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独立解决生字词的能力和习惯;而“检查预习”的“1”环节是在游戏式的乐趣中对学生预习成果的检查和肯定。

2、导入的方式方法许多,本人通常将课前五分钟的内容融入导语中,这样既加强了课前五分钟与新授课的联系,又不失导语的本色、相对节省了时间。

3、本人按时间顺序分阶段简介写作背景,目的是让学生对我国解放战争的大略过程有明晰的认识,从而明了文章两则新闻的有关背景;但第一则新闻更典型、更具可讲性,更易让学生装较全面掌握新闻知识,所以还是安排在第一课时;而有了第一课时的基础,第二课时便可以更简洁、更放手,以便更能锻炼学生,所以第二则新闻的学习主要通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完成。

4、先让学生了解练习一、二的新闻常识,是让学生先有具体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常识补充时就更就手了,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完第一则新闻后才让学生总结新闻的特点、写法,也是这个道理。

5、本设计有两次新闻写作的布置,一课内一课外,主要是考虑到这是学生新学习的文体,力图通过它使学生有较深刻的认识,这也是讲究课堂实效的问题;“堂上问卷”也是为此。

另外,本人在课堂中允许小组合作发言,为的是加强组员间的合作与探究精神,意图久而久之,学生能真正群策群力;教学环节安排时间,是因为新课标教学有许多难以预料的因素,它是调控手段之一,而非完全的死时间安排。

1新闻两则

水下参观舷窗 李靖 摄。

无压容器内的聚光灯 李靖 摄。

长江涪陵岸边的水上展厅 李靖 摄。

无压容器模型 李靖 摄。

三峡工程蓄水前的白鹤梁原貌 资料图片。

三峡工程蓄水前的白鹤梁原貌 资料图片。

记者帮你解开参观白鹤梁的三大谜团?

如何深入水下参观?

如何防范轮船撞击?

如何清晰观赏题刻?

罩住白鹤梁题刻的巨大的钢筋水泥罐内进行清淤,并启动水处理系统。经过物理过滤和净化的水从底层注入,可达到直接饮用标准,保证游客清晰观赏题刻。同时,水下题刻周围安装了10800盏灯,共有6排、150组灯源,每组灯源由9个小灯组成,而每个小灯里又藏着8个聚光和散光灯。据称,这些灯耗电量仅是普通白炽灯的十分之一,寿命却是其20倍,能使用10万小时。工作人员多次试验后发现将灯装在题刻之上2米至2.7米的高度,能使题刻最清晰。

水下瑰宝白鹤梁。

1988年,白鹤梁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八年“沉浮”白鹤梁。

2006年下半年,工程再度停工,这次整整耽误了2年。重庆市政府垫付1.5亿元后,2008年5月工程才恢复建设,电动扶梯安装、“岸上陈列馆”建设等相继开工,而面对三峡工程不断向更高水位目标提前蓄水的信号,工程进度一直令人忧心。所幸8年沉浮,白鹤梁总算“有惊无险”。

独具特色白鹤梁。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于今日正式对外开放。游人在进入3000平米的陈列大厅观看白鹤梁原始的文字、图片,可亲手操纵水下28个摄像头,放大、拉伸,点击观看题刻景观实况。还可以由岸边的通道入口,步入约90余米的亚洲最长的隧道式自动扶梯,下到40米的江底,穿过140米水平交通廊道,来到保护体内的参观廊道中。据了解,该参观廊道长约77米,游客可透过23面直径为60厘米的特制观察玻璃窗尽情欣赏白鹤梁题刻原貌。参观窗旁还设有液晶触摸屏,供游客点击听取、观看白鹤梁题刻介绍。此外,少部分身体等各方面合乎条件的游客,可潜水参观。不过,根据水下环境和条件,每批参观人数限制在20人。

《新闻两则》

活动目标:1、能在大家面前大胆介绍自己的“小海报”。

2、能通过“发布会”的形式获得更多的信息,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

3、在互相质疑的过程中,提升幼儿有关动物方面的经验。

活动准备:1、幼儿对动物有所了解。

2、幼儿结伴设计一张有关动物的海报。

设计思路:这是一次在主题背景下产生的活动,此活动立足于孩子的兴趣、爱好,把自己喜欢的、熟悉的动物以海报的形式展示在众人面前,使孩子们敢于在集体面前与同伴交流、分享,充分体现了成功感,从中获得更多有关动物的信息,积累一定的经验。另外,我又从“培养幼儿问题意识”这一角度出发,让孩子们在互相质疑的过程中使活动具有挑战性,在随后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及家长资源、媒体资源的支持下使孩子的疑惑得以初步的解决,进一步激发了孩子探索“动物界”欲望、信心。

活动过程 :一、引入主题:

二、交流、分享。

根据幼儿研究情况以合作组形式交流。

第一组:介绍动物的种类。

第二组:动物发明。

第三组:动物好朋友。

第四组:动物之最。

第五组:动物的自卫绝招。

过渡句:听了这么多的介绍,你们有什么不清楚的吗?快,来问问这些小朋友。

三、提出质疑。

四、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形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挖掘有生物特长的家长资源和媒体等形式。

五、总结,激发在探究的兴趣。

《新闻两则》特色摭谈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认识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导入  新课:

整体感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读课文,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告诉我这则新闻分别讲了什么事?(借机引导学生什么叫导语 及其作用)。

2.再读,找出记叙这件事的六要素。(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精读讲析:

1.教师导学。

2.思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 是什么?从几个方面总领全文?

它的主体部分分几层,是怎样衔接的?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1.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3.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品味赏析:

新闻的语言要求准确精炼,且这两则新闻记叙了我军排山倒海的。

是语言铿锵有力品味这两则新闻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并谈谈你的理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布置作业     。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

课后记:

1新闻两则

1、了解申奥成功的重要意义。

2、了解近两年中国发生的大事。

[教学重点难点]。

文中的一些欢腾场面,理解人们的感情。

[主要板书安排]。

标题:首都各界欢庆申奥成功。

主体:世纪坛狂欢。

结尾:中国民族史册上光辉的一页。

[作业 设计、安排]。

收集了解近两年中国发生的大事。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  。

1.新闻报道就是对国内外社会中最近发生的具有一定意义的事实的报道。它要求简明扼要,迅速及时,真实准确。

二、自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书,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2、自由读课文,读懂什么说什么?

自由汇报。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人们的兴奋、激动找出来读一读。

师:什么意义,你说说看?

师:请大家齐读这篇报道,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注意请把我们大家的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也融合进去)。

3、指导朗读全文。

三、再读全文,了解新闻报道稿的结构。

1.师在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2.生根据师的归纳再读课文,再次了解新闻报道。

四、总结。

五、作业 。

希望经常读报,向小星宇电视台投稿。

教后感:

本课的重点在感悟,感受亿万中国人民无比喜悦,无比自豪的心情,从心底里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但在学生交流时,还体会的少够,交流面窄了些,我想如果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再回忆一下、了解一下那段难忘的经历,会说的更好。

《新闻两则》

本报北京电 (记者程福俊)曾在抗日战争期间于太行山区被聂荣臻元帅收养的日本孤女美穗子,昨日到达北京,开始她的中国之行。美穗子女士今已69岁,这是她第六次“回家”。

对外友协会长陈昊苏对美穗子说:“当年,聂帅领导的八路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救了你,这是中日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

1940年8月下旬,在百团大战攻打日军占据井陉煤矿的战火中,八路军战士抢救出4岁和不满1岁的两名日本孤女;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派人将其中年仅4岁的美穗子接到自己的指挥所,亲自给她喂稀饭、削水果,悉心照料。聂帅后来回忆说:“在指挥所停留期间,她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聂帅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孩子是无罪的。随后,在聂帅精心安排下,两名小姑娘被送回仍在交战中的日本兵营。

1980年,在两国热心人士的积极努力下,凭着一篇《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文章及聂帅与小姑娘的照片,终于找到了当初获救的美穗子。1980年7月,已过不惑之年的美穗子应聂帅邀请,从日本来到北京,见到日思夜想的救命恩人。在聂帅人道主义情怀的感召下,美穗子一直积极从事日中友好活动,受到过日中友协的表彰。中国的江津市与日本的都城市因聂帅与美穗子结缘,成为友好城市。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及美穗子获救65周年,经井陉县与日本都城市日中友好协会筹备组织,近日,百团大战美穗子获救纪念馆在当年百团大战中聂荣臻指挥所所在地洪河漕村建立。纪念馆主体工程占地240平方米,共收集相关照片190余幅、实物40余件。分为“抗日烽火遍地燃”、“百团大战震敌寇”和“中日友好谱新篇”3部分,展示了中国军民在百团大战中的英勇事迹及美穗子获救的全过程。

本报驻京记者程福俊。

65年后,美穗子和杨仲山相聚在北京,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王文康/摄。

1980年7月14日,聂荣臻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美穗子。新华社发。

昨天晚上8时,北京国际饭店,当82岁的杨仲山向69岁的美穗子伸出双手时,美穗子激动得难以自持。65年前,来自蔚县的17岁八路军通讯员杨仲山冒着生命危险,在日军的炮火中用自己年轻的双手救出了年仅4岁的日本遗孤美穗子。65年后,当两双手再次相握时,昔日的遗孤和当年的小通讯员都已成了头发斑白的长者。

没有哭泣,也没有跪拜,美穗子以日本人特有的礼节,向自己的救命恩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她将一大束鲜花献给杨仲山时喃喃地说:“感谢您65年前把我从炮火堆里救出来,真的非常感谢!”通过翻译,杨仲山老人以中国人特有的豪迈对美穗子说:“不只是我一个人救了你,还有我们众多的八路军。65年前,在那样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本着国际主义精神从炮火中救出了你,这体现的是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收下美穗子的鲜花后,杨仲山老人将自己特意从天津带来的纪念章作为礼物回赠给美穗子及随行的日本日中友协都城市支部负责人来住新平,纪念章的上方铸有中国延安的宝塔山和日本的富士山,下方铸有“中日人民友好”字样。

杨仲山老人高兴地说:“原计划美穗子到天津和我见面的,没想到北京军区正好有活动,就在北京相见了。我和美穗子的友谊既漫长又短暂,65年不曾相见,这个时间太长太长了,而7月份有了安排,8月份就在北京见面了,这个时间又太短太快了。”

相比杨仲山老人,美穗子激动的心情有过之而无不及。据随美穗子一起来华的日本记者介绍,美穗子在日本知道此次来华可以见到65年前的救命恩人时,激动得到处跟别人说,熟悉美穗子的日本人对这场跨越65年的见面充满期待并表达了最真挚的祝福。

此次虽然是美穗子第六次来华,但还是第一次与65年前的救命恩人杨仲山相见。今年适逢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日友协和河北国旅再次向美穗子发出访华邀请。此前,离休在家颐养天年的老八路军战士杨仲山给美穗子刻了一枚印章,并表达了希望自己有生之年与之相见的意愿。在中方和日本日中友协都城市支部的共同支持下很快促成了美穗子访华。

日本日中友协都城市支部负责人来住新平在接受本报驻京记者采访时说,1980年,美穗子第五次访华,之后本以为不会再有机会来中国,更没有想到能见到救命恩人。当美穗子准备第六次来华的消息在都城市宫崎县传开以后,很多热情的日本人向生活并不富裕目前*年金(退休费)生活的美穗子伸出了援助之手。

来住新平激动地告诉记者,这次来中国的所有费用都是由美穗子所居住的都城市宫崎县普通老百姓捐助的。虽然日本国内的右翼极端分子不断提出反华言论,但日本国内的百姓非常希望两国世代友好。都城市宫崎县的老百姓希望美穗子带来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问候。

美穗子明天将从北京返回日本。

1940年8月,我在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三团一营四连任通讯员,加入八路军3个月,我就参加了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我团主攻的目标是日军驻守的井陉煤矿。

8月21日凌晨4时左右,我连沿交通壕和敌人展开了争夺战,我随连长韩金铭、四班长小张和卫生员小李,冲进山下的碉堡。碉堡里冒着烟,连长韩金铭打着手电筒,我们看到几具日军的尸体横在地上,其中一具日本妇女尸体旁有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呆呆地望着我们,我们断定是这名妇女的孩子。日军还一个劲向碉堡射击,小李不幸中弹,倒在我的旁边牺牲了。连长马上命令:“杨仲山,快把这小孩护送到营部的救护所去。”我把她抱起,迅速地撤离火力交织的碉堡,沿交通壕奔向救护所。

我抱着小女孩,钻进路旁的高粱地,向青纱帐的里边转移,高粱叶上的露水打湿了我们的衣服,我怕小孩着凉,蹲在地上搂紧她,随手摘下高粱叶为她驱赶蚊子。远处枪声停了,天已拂晓,我拿出随身带的干饼给她,干饼硬邦邦的,又没有水,难以下咽,她接过去勉强吃了半块。这么小的年龄,就经历了战争的惊吓,又失去了母亲,让人心疼。

早上7点多钟,见到前边的村子有老乡来往,我拉着小女孩离开潮湿的高粱地,沿大路赶往营救护所。我向营长赖庆尧汇报了护送日本小姑娘的情况。营长当即说,好好照顾她,赶快送往后方,走不动,就用担架抬。

我8点多钟赶回连队,继续参加战斗。战友们把日本小女孩母亲的尸体和几具日军尸体在土山上掩埋了。几天后,我在《晋察冀三日刊》上看到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已派人把日本小姑娘送回日军驻地的消息。我的心里很温暖。非常痛心的是,1941年,连长韩金铭阵亡,姓张的四班长被叛徒打死,在碉堡中营救日本小姑娘的,唯有我是幸存者。

1978年,我从天津警备区某师副政委的位置上离休。1980年,正值百团大战40周年,5月28日我从国内多家报纸上看到了《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文章及聂荣臻同志手领日本小姑娘的照片,一眼就认出了这个小姑娘就是自己当年救出的小女孩。我才知道小女孩名叫美穗子。这篇文章发表后不久,日本《读卖新闻》社就在日本宫崎县找到了劫后余生的美穗子。

1980年7月,应中日友好协会的邀请,当年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全家来华访问。聂荣臻同志接见了他们。遗憾的是,我未能与美穗子见面。得悉美穗子的近况,我很激动,当即给她写了一封问候的信,托在日本神户市的朋友转交。神户《每日新闻》率先在1980年8月20日,以醒目的标题,详实地披露了美穗子被救的经过,还刊登了我的照片。8月22日,访华不久的美穗子,给我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

这之后,我与美穗子开始了书信往来。

(杨仲山)(据《人民日报》)。

1940年8月,聂荣臻司令员与4岁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在一起。

上面这幅照片《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是抗日战争时期一组珍贵图片中的一张,这些照片是谁拍摄的一直是个谜。今年6月出版的《沙飞摄影全集》揭开了谜底:《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组图片共有8张,拍摄者是沙飞,当时任《晋察冀日报》前身《抗敌报》的副社长。沙飞1950年殁于石家庄,时年38岁。

今年8月出版的《铁色见证———我的父亲沙飞》一书,披露了当年沙飞拍摄《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这组图片幕后的故事。沙飞的学生冀连波回忆拍摄现场的情景说:“当时围观群众多,他(沙飞)叫我维持秩序,免得影响拍照。他对我说,这些照片现实可能没有什么作用,也不是完全没用,几十年后发到日本,可能会发生作用。”历史见证了沙飞的预见。1980年6月初,日本媒体记者就是拿着放大了的照片,从东京前往宫崎县都城市找到美穗子进行最后确认的。

沙飞战友石少华回忆说:“沙飞随部队参加百团大战,拍了不少照片。后来聂荣臻司令员怕他在前线出危险,去电要沙飞随司令部行动。事有凑巧,他刚刚回到司令部,就亲眼见到了聂荣臻照顾日本小姑娘,并委托当地老百姓把两个女孩送到日军驻地的情景。他很敏锐地用照相机拍摄下来。沙飞曾非常感慨地说,关于孩子,在抗日战场上有两件类似而又截然相反的事情,一件是在百团大战中,聂荣臻司令员亲自照顾并送还了被我军救出的日本女孩子;另一件就是在柏崖惨案中,日本兵把两个中国小孩扔进开水锅里煮死。这就是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鲜明对照。”

1新闻两则

教材简析:

教材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则报道”的例文,第二部分,对照例文,简要介绍了报道的写作特点。第三部分,提出本次习作的要求并提示取材范围。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例文,感悟“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初步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并能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

2、能按照写“新闻报道”的方法,写一次竞赛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收看过新闻联播吗?

2、播音员报道的新闻都是由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

3、今天我们要来学做小记者,了解“新闻报道”的写法。

二、自学例文,了解这则新闻报道。

1、自读,再指名读。

2、思考,讨论:例文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3、讨论:读了这则报道知道了什么?

三、明白新闻报道的框架。

1、我们读了例文,就能对这次男篮比赛情况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自读习作3第二部分,发现报道的写作特点。

2、讨论。

1)、例文各部分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2)、归纳,板书:

标题:题目突出重要内容。

主体:事情经过。

结尾:补充交代。

四、指导写好一次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

1、 可以组织一次拔河或跳绳比赛等。

2、 学生口述比赛情况,注意体现出报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为什么等因素。

3、指导确定标题,突出重要内容,然后按导语:交代结果;主体:交代事情经过;结尾:补充交代这一格式开始落手报道内容。

五、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报道的事件清楚,重点突出,语言规范。

六、讲评所写报道。

让比赛人人皆知。

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习作三习作指导。

作文课正在进行中……。

张老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来学写新闻报道,请大家先看看习作三。

明明:老师,您能给我们讲清楚一点吗?

张老师:好的。同学们,我们要想写好这篇新闻报道,我们先要弄明白写比赛的新闻报道与以往我们叙事的文章之间的区别,这样我们就会看得更清楚了。

明明:老师,这有哪些区别呢?

张老师:第一点,题目的拟定不同。以往的作文题目字数不是很多,可以从写作的内容、人物、作者的情感态度等多方面来考虑题目,而写这种比赛的新闻报道题目要求明确,要突出报道的最重要的内容。对于写比赛的新闻报道来说,重要的是什么呢?一是比赛的项目,二是比赛的结果,确定报道的题目时,我们可以在这两者中选其一,也可以例文那样采用副标题的形式,既说清了比赛的项目,也说清了比赛结果,使人一目了然。

明明:哦!那第二点是什么?

张老师:第二点,写作的顺序不同。写比赛的文章也是属于叙事类的。以往我们在写叙事类的文章时,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依次写下来的,而写比赛的新闻报道一般在开头就要交待比赛的结果,同时要交待比赛的时间、地点。这样写的好处就是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接着往下看,满足读者浏览的需要。

明明:明白了!老师,还有什么区别吗?

张老师:第三点,写作的要求不同。在习作指导上有这样一句话:“接下来才写事情的大体经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大体经过”?我们以往在写叙事类的文章时,往往要做到记述具体、描写详细,要抓住人物的心理、表情、动作等方面来细致描写,做到了“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而在写新闻报道时,我们就不必这样做,只要把比赛的过程叙述清楚,把比赛双方的成败原因交待明白,做到过程清楚,层次分明,这就是比赛的“大体经过”了。

明明:老师,能不能再给我们举一个例子?

张老师:好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我班一位同学写的新闻报道。

我校五六年级国歌比赛落下帷幕。

五(1)班、六(2)班夺冠。

五六年级的“祖国在我心中国歌比赛”于11月3日,在我校的校园里如期举行,五(1)班、六(2)班分别夺得五六年级组的冠军。校长亲自为他们颁发了奖状。

赛前,各个班级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在音乐老师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准备,刻苦练唱。走进我校,你随时都可以听到从各个班级里传出来的嘹亮的国歌声。

11月3日下午,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临了,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了楼下,一张张严肃的小脸膛,一条条鲜艳的红领巾,成为了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比赛开始了,参赛班级在指挥员的指挥下纵情歌唱,歌声响彻云霄,都显示非凡的实力和风格,比分不相上下,其中五(1)班、六(2)班的表现更加出色。坐在台下的同学们听得热血沸腾起来,一个个涨红了脸庞。

这次国歌比赛,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