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个人感悟(热门19篇)

小编:梦幻泡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小编精心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在写作上提供一些思路和技巧。

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个人感悟

在村民心中,孙景坤德高望重,但是在家里,他却不是一个被子女理解的父亲。因为没钱交学费,有的孩子早早辍学;大女儿孙美丽在生产队时,手脚麻利,组长想给她涨工分,孙景坤却认为组长是看了自己的面子,是一种变相的不公平,因此严厉地批评了组长,严词拒绝涨工分;每逢有单位占地招工,即使选上了他的子女,孙景坤也会毫不犹豫地要求他们把机会让给别人。

这么多年,家里一直过着清贫的日子。亲朋好友有时候也会劝他“去上面找一找”,每每这时,孙景坤总会坚决地表示自己干革命不是为了回报,他还经常提起死去的战友,“他们才是真的英雄,与他们相比,我还活着,就已经很幸福了。”

不计付出,不求回报。但每当社会需要他时,他又总是有求必应。上世纪90年代,各地相继开展关心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孙景坤作为复员军人欣然受邀,为青少年讲战斗故事。

孙景坤徐振明时代楷模先进事迹个人心得

70年前,当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朝鲜战争、把战火烧至鸭绿江畔的时候,那些转战南北、征尘未洗的勇敢将士,胸中奔涌着保家卫国的激情,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并肩奋战。

那是一次奋不顾身的跨越。

那是一场舍生忘死的冲锋。

南征北战,“每块伤疤都是勋章”

1948年1月,辽宁省安东市(今丹东市)一户农家小院里,传出一阵锣鼓和鞭炮声——村农会副主任孙景坤与当地一位农家姑娘,正被人们簇拥着举行婚礼。

分了地,娶了媳妇,孙景坤开始了新生活。然而,村里人并不知道,孙景坤和妻子在婚前已有约定:“结了婚就去参军,保卫幸福生活。”

新婚不到一周,孙景坤打起背包,告别亲人,踏上从军路,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3纵队8师24团7连(1948年11月改称第40军119师357团7连)的一名机枪手,由此开始了戎马生涯。

参军不到1个月,孙景坤就随部队参加解放四平战役。初上战场,他真实地感受到了什么叫枪林弹雨,“没开火时很害怕,等真正打起来,反而不知道害怕了”。

孙景坤是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1948年9月,攻克义县战斗打响,敌人的子弹刮风般扑向机枪手孙景坤。激烈的战斗中,“一块炮弹皮钻进小腿,一直没取出来”。此役,孙景坤荣立二等功。

孙景坤作战勇猛,数次挂彩。打锦州负伤、打黑山阻击战负伤、打唐山负伤、渡江战役时负伤……“轻伤不下火线;如果是重伤,就跟着团部的大车,走到哪拉到哪。”最危险的一次,子弹贴着他的后脑勺飞过,万幸的是,只是擦伤。“手一摸,全是血。”

随后,孙景坤随部队南下,飞渡长江天险,突破湘粤防线,会歼桂系兵团,途经9省,直捣天涯海角。战火中,孙景坤光荣入党。

解放海南岛的战斗让孙景坤记忆犹深。1950年4月,119师官兵乘木船冒着敌人火力,渡海向海南岛方向进发。敌舰发射的炮弹和敌机投下的炸弹不断在船队中爆炸。一时间,血染海面。接近登陆点时,孙景坤所乘小船被炸弹掀翻,瞬间解体。危急时刻,他抓住一块木板,拼命游上岸。回头一看,一个排的战友只剩下12个人。

从东北打到海南岛,一路征战,一身落下20多处伤疤。对于孙景坤,“每块伤疤都是勋章”,都是戎马生涯的一段记忆。

三过鸭绿江,“死也要死在前线”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对于孙景坤,志愿军战歌这句歌词有着特殊的意义。

1924年,孙景坤出生在今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紧挨着鸭绿江。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孙景坤所在的119师接到命令,将士们急赴丹东,投入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前的准备。

部队驻地离孙景坤家不远。自从参军后,他就没见过亲人了。每当战友们问及他的家人,他的心里都会涌动起潮水般的思念。

然而,朝鲜在流血,在部队驻地就能听到鸭绿江南岸的枪声、炮声、飞机呼啸声和炸弹爆炸声,那里的战火映红了天。

战斗在即,孙景坤知道自己不能离开部队。在部队待命的40天里,他从未提过探家的要求。

1950年10月19日深夜,孙景坤所在的40军奉命经过丹东鸭绿江大桥秘密开赴朝鲜战场。

部队过江后,昼伏夜出,经过连续急行军,10月25日在朝鲜战场西线,与向北进犯之敌遭遇。志愿军如猛虎下山,打得敌人不知所措。

在激烈的战斗中,孙景坤大腿遭敌炮弹炸伤,被送回吉林图们,在部队医院接受治疗。

伤愈后,孙景坤坚决要求重返朝鲜战场,“死也要死在前线”。志愿军某部安排他搭乘向前线运送军需物资的军列,他第二次跨过鸭绿江入朝。

战火无处不在。孙景坤乘坐的军列在途中遭到敌机狂轰滥炸。车翻了,人散了,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他一时无法找到自己的部队。无奈,他沿着铁路线又回到丹东寻求帮助。

经多方联系获悉,他所在的357团正向砥平里地域集结待机。前线战事正酣,孙景坤一秒也等不了,他搭乘过江军列,第三次跨过鸭绿江,向部队奔去。

1951年2月13日,砥平里反击战一开始,志愿军官兵就向敌人阵地勇猛地扑了上去。

砥平里之战,孙景坤和战友们在“极度疲劳,粮食不济,常常日食一餐,甚至数日一餐”的困境下,打出了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战后,119师命名357团7连为“硬骨头连”,授予锦旗1面,记大功1次。

激战161高地,“保证守住阵地”

孙景坤大女儿家墙上的镜框里,镶嵌着他的立功奖状、与国家领导人合影的照片,那里浓缩了他的光辉岁月,是他一生的荣耀。

数年征战,到底打了多少仗,孙景坤已记不清了。不过,有一场战斗却深深烙刻在他的心底。

1952年10月26日黄昏,孙景坤所在的357团在炮火支援下,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占领161高地,随后由8连副连长支全胜带领2排官兵坚守阵地。

次日,不甘失败的敌军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向161高地猛攻,2排官兵连续打垮敌人多次反扑,自身伤亡很大。已是7连副排长的孙景坤临危受命,带领9名战士,扛着8箱手榴弹、2箱子弹,冲过多道封锁线,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161高地。此时,坚守阵地的2排几乎弹尽粮绝。整整一个排,打得只剩下几个人。

“你们来得太及时了,马上投入战斗。”支全胜一把搂住孙景坤。

“副连长放心,我们保证守住阵地。”孙景坤立即安排增援战士各就各位。

敌人又开始进攻了,孙景坤和战友们奋力阻击,从日近中午,一直守到半夜,他们打退敌人6次进攻。事后,战友们在炮弹掀起的泥土中,找到了受伤昏迷的孙景坤。

孙景坤因其英勇表现,荣立一等功,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战士荣誉勋章”1枚。1953年,他作为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英雄无畏,岁月有痕。5月,得知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征集历史文物资料时,孙景坤毅然把珍藏几十年的立功证书、立功喜报捐献出来。“我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

“当年,那么多战友在他身边倒下,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说,“父亲以前身体硬朗的时候,还时常去鸭绿江断桥上看看。”

70年过去了,饱受战争创伤、只剩半个桥身的鸭绿江断桥,依旧傲然挺立。

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个人感悟

他就是那位三次奔赴朝鲜战场,九死一生,荣立一等战功,荣获朝鲜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受到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会见,1953年随志愿军代表团回国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的战斗英雄:孙景坤——今年96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40军119师357团3营7连战士。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将有限的生命投放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必是温暖充实无悔的一生。在战争年代,我们很多革命先辈用自己的青春在战场上书写无悔,用生命书写忠诚,他们牺牲自己,为我们创造了和平幸福安逸的生活。即使身处新时代,他们的功勋依旧被镌刻在丰碑上,被世人歌颂。经历战火洗礼后,能够享受和平生活的战士们如同国家的珍宝,零星的散落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孙景坤已然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即使现在眼耳已经不再灵敏,但是当志愿兵的歌曲响起,他的眼睛仍然闪烁着赤子的目光。作为一个参加过三次志愿军战役的老兵,他对自己的功勋绝口不提。从战场上退役后,他回到地方,积极带领地方群众搞建设。功勋彪炳,但是他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儿女开后门找关系。一生清贫俭朴,始终坚持将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论何时,他都严格的用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表明了决心,为全党全人民作出了表率。

孙景坤将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党和人民,如同一屡星光,永远温暖着人民的心。党员干部亦当如此。回顾孙景坤的一生,是灿烂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而作为人民的英雄,孙景坤的故事必会在人民群众的口述中代代相传,成为不断激励中华儿女前进的力量源泉。英勇不能忘,英雄的故事更是值得我们学习。致敬每一个为中华民族复兴奉献的革命前辈。

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个人感悟

那时的他们虽然早已年过半百,但是精神状态依然高于同龄人不少的他们却在几十年前为祖国生生的杀出了一条血路。

这样的老人现在还有不少,每次的阅兵仪式上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向我们微笑着挥手致意。

而每次看到他们,那段历史就像他们胸前佩戴的军章一样,赫然出现在我们眼前,提醒着人们记住那段艰难困苦、包裹着血与泪的历史,告诉人们如今祖国的安宁和平多么的来之不易!

而这一切的美好便是这些老人们用他们的大好青春,一生时光带给我们的。

今天这位即将到达期颐之年的老人,他也如上面那些老人们一样,默默无名,深藏功名大半年,记得“朝鲜战场,却差点忘了女儿。

他们不仅是戎马一生的军人,更是民族的战斗英雄。

奉献青春戎马半生。

这位老人的名字叫孙景坤,现如今已到了96岁的高龄。

70多年前的1948年,年仅20多岁,正在家乡丹东担任农会副会长的孙景坤,怀着满腔热血,毅然决定参军入伍,而那个时候,他才新婚不到一周。

加入军队的孙景坤在随后的几年间经历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这一路走来,他跟随自己的部队从北打到南,从未停歇。

跟着这些战役的还有孙景坤立下的赫赫战功。

1950年孙景坤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中途因负伤回国治疗,但伤刚好,他立刻又重新回到战斗前线,同自己的战友并肩作战。

经过多次战役的孙景坤对1952年10月发生的一场战役记忆尤为深刻,在当时,身为副排长正配合上甘岭战役的孙景坤接到了营长的增援命令——增援已处于敌人火力控制之下的161高地。

孙景坤老人回忆道:“营长告诉我,你带领这9个人,扛多少手榴弹,扛多少子弹。”

而当他们一出发,敌人的飞机就来了,连同孙景坤在内的十名战士一不小心就会暴露在敌人的视线范围内,他们便等待时机,一瞅到机会,便奋不顾身地往上冲。

在敌人的强大炮击下,冲上阵地后,原先10人的“小部队”已所剩无几,但孙景坤无暇伤心难过,更强大的责任感让已身处轰隆炮声、战火纷飞的孙景坤立马进入到了战斗状态。

当时的161高地有三面正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但凭借着孙景坤同战友们的顽强拼搏,总共6次打退敌人的反扑进攻。战斗一直从中午持续到半夜,256发手榴弹全数用尽,仅孙景坤一人便击毙了21名敌人。

经过敌对双方的激烈交战,他们最终不负众望守住了高地,而身旁的战友们早已伤的伤、残的残。

因为这场战斗,作战英勇的孙景坤荣立一等功,并在1953年,作为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的成员,他受到了伟人的亲切接见。

1955年复员后,回到家乡的孙景坤主动放弃在城市的工作机会,就如他参军入伍时的果断决心一样,他决定把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家乡。

而那段时间的孙景坤对于他曾经的显赫战功只字未提,就连那几年的事都鲜少和家人提起。

每次家人问起他当年持枪战斗的往事,孙景坤总是说:“我不能说,一个个熟悉的脸庞都倒下了,我不愿意说那些,心里难受。”

战斗的残酷更多的是对于人的残忍,这些幸存下来的民族英雄接受着我们的爱戴,但他们心里笼罩着的却是同伴们英勇牺牲时的画面,这种心理阴影将会伴随着他们一生,在他们的脑海中永远的扎根留存。

隐藏战功心系家乡。

回到家乡的孙景坤立刻便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从一名战斗英雄变成了一名手扛锄头的农民。

并在办理党组织关系时,把自己的战功和荣誉悄悄的掩盖起来,只是轻描淡写的用了一句“当兵回来了”便让曾经的辉煌留在了过去。

开始务农的孙景坤,对自己的要求极为严格,挑篮、手推石头这些困难的活都是以身作则,带头做起,还带领乡亲们修建大坝,没多久,孙景坤就被任命为山城村生产队长。

作了村里农民领头人的孙景坤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改造耕地,几年的时间里,便有了丰硕的成果。

直到20世纪90年代,抗美援朝纪念馆改建后,孙景坤才决定把自己的立功证书捐献出来,这时候平时一直和他下地务农的村民们才知,原来他们身边的这位普通老人是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

孙景坤不愿意对家人诉说他的战斗事迹,但却愿意把立功证书捐献给纪念馆,因为他觉得那份证书并不属于他一个人,而是属于曾经和他共同浴血,但却早已光荣牺牲的那些战友们,他用这样的方式告慰着那些离他远去的朋友。

默默无闻奉献一生。

孙景坤的全身上下有20多处在战斗中留下的伤疤,而具体受过多少伤,他早已记不清楚了。

就是这样的一位战斗英雄,他却从未居功自傲,也从未想过因为自己多年来的付出而得到不同的优待。

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8岁上学时,因家里凑不出学费,作为生产队长的他写封介绍信就可以减免学费,可是孙景坤没有这么做,他从没想过因为自己的事去搞特殊、走捷径。

生活有困难时,孙景坤多次拒绝政府组织向他提供的帮助,拿他自己的话说:“如今能活着已经很知足了,绝不能再麻烦组织,否则怎么对得起那些已故的战友。”

曾经对孙景坤有些不解和抱怨的儿女们渐渐都明白了他们这位始终默默付出、心系祖国的父亲。

9月27日,在韩国仁川机场举行了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

因为身体原因的孙景坤没有前往现场,但是他一直守在电视机前观看转播仪式,一刻没有离开过,看到那些被礼兵托起覆盖着国旗的棺椁,作为在那些大小战役中幸存下来的战士,他的内心一定无比激动。

位于凤凰山下的丹东市光荣院是孙景坤老人居住的地方,他的床边挂着一件缀满了荣誉勋章的军服,头微微一转,便能见到那上面挂满的军功章。

已经96岁高龄的老人在前段时间因病情加重,神志不清,连自己的女儿都不认识,但是却记得那一枚枚军功章的来历。

小结:

那些色彩丰富的军功章在我们看来有着无比惨烈而又辉煌的历史,可或许在孙景坤老人的眼里,他们却更像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这些面孔都是曾和他出生入死,并肩作战的战友。

他们从硝烟炮火中走来,在祖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义无反顾的奉献自己,在平安年代不争不抢、无声无息的付出自己,他们用自己的满腔热血走过历史长河,见证祖国的强大繁荣。

虽然此时的他们垂垂老矣,满头银发,但他们却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将他们的名字与事迹千古传承,留存在一代代人们的心中。

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个人感悟

孙景坤(1924年—),男,汉族,辽宁安东(现丹东市)人,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1948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1月复员回乡务农。

孙景坤在革命战争年代冲锋陷阵、不怕牺牲。在解放战争中,他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长沙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被授予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和解放海南岛纪念章。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参加了一系列战役,特别是在上甘岭战役中英勇作战、坚守阵地,荣获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1953年6月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同年7月他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0月14日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1924年,孙景坤出生在安东(现丹东市)山城村。

1949年,孙景坤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到解放海南岛战役,随40军119师357团从北打到南。

1950年,孙景坤随部队奔赴朝鲜。

1952年10月,身为副排长的孙景坤接到了增援上甘岭161高地的命令,161高地被敌人三面围攻,已经有8批战友牺牲在了支援的路上。面对敌人的疯狂反扑,孙景坤和战友奋力反击。从中午12点坚守到半夜12点,共打退了敌人6次进攻,孙景坤一人就击毙了21人。

1953年7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在北京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5年复员后,孙景坤主动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当了20多年生产队队长,组织村民成立致富小组,种植板栗、修路治河。

1984年,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把分给自己的40亩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208月12日,孙景坤丹东市光荣院里安享晚年。

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个人感悟

1953年,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受到金日成将军的接见。同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了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这样一位英雄,本可以留在城市,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享受优渥的待遇,过安逸的生活,但想到家中父母年迈,当兵7年只与父母和妻子见过寥寥几面,1955年复员后,孙景坤选择回到家乡山城村务农。

村民们当时并不知道眼前的孙景坤是战功赫赫的英雄,但他们觉得,他上过战场,又是党员,一定能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在这样的期许下,孙景坤当了村里的生产队队长,在这个岗位上,孙景坤要为全村谋划,据他的大儿子孙福贵回忆,小时候他们很少能够见到父亲,他总是早出晚归,奔波忙碌,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

子女们幼时觉得有些陌生的父亲,却是村民们的“老熟人”,每一户贫困户的冷暖他都牵挂在心。那些年,他带领村民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还种下了数万棵松树和板栗树;洪水侵蚀农田,他就带领村民建起简易大坝,挡水造田。那时,机械化还远远没有普及,这些工作,都是用着极其简陋的设备,靠着孙景坤和村民们的双手一点一点干出来的!如果说,村民们一开始相信他是因为他政治过硬,那么后来村民们爱他敬他,是因为他真的给大家带来了扎扎实实的好日子!1983年不再担任村干部后,他仍然是村里最受敬重的老人之一。

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个人感悟

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老复员军人孙景坤,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多次立功受奖;1950年,他赴朝作战,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先后荣立一、三等功,回国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5年他复员回乡,深藏功名,服务百姓,甘于清贫。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8月17日,《丹东日报》发表的记述孙景坤事迹的长篇通讯《坚守初心英雄无悔》,在元宝区引起强烈反响。连日来,元宝区各级关工委纷纷组织五老学习孙景坤英雄的事迹。

8月19日,老英雄孙景坤的家乡,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召开学习孙景坤英雄事迹座谈会,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吕秀芳、秘书长杨文晶、村委会主任兼村关工委主任邱大鹏,和30多名五老、村民参加了学习座谈。大家学习了《丹东日报》长篇通讯《坚守初心英雄无悔》,座谈了学习体会。村主任邱大鹏说,孙爷爷是村里也可以说是全国战斗英雄,我作为村主任感到万般自豪和光荣,我一定和村民一起好好保护心爱的孙爷爷这个战斗英雄,让山城村永远保持英雄本色。村民单桂彦说,老英雄孙景坤的事迹很感人,他是我们的榜样,我一定把老英雄事迹讲给儿孙听。最后,大家齐唱《英雄战歌》,表达对老英雄孙景坤的敬意和祝福。

8月19日,元宝区广济街道关工委举行了“坚守初心,英雄无悔!学英雄,做英雄”座谈会,街道所属十个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和报告员等20余人参加,座谈会由街道关工委秘书长张诗茁同志主持,常务副主任殷秋月同志满怀深情,给大家朗读了《丹东日报》长篇通讯《坚守初心英雄无悔》,孙景坤舍生忘死,勇立战功、深藏功名,甘于清贫,坚守初心,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和精神,深深感动了每一位同志,大家在发言中纷纷表达对老英雄的敬佩之情。天后宫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唐淑秋说,做为一名老党员,我要认真学习老英雄孙景坤坚守初心,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更加积极的做好关工委工作,把今天受到的教育,传播给辖区的少年儿童,让英雄的事迹和精神,感染并触发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怀。

8月19日,元宝区七道街道关工委召开“发扬战斗英雄孙景坤无私奉献精神”学习座谈会,学习《丹东日报》发表的《坚守初心英雄无悔》,各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和报告员50多人参加学习,党委副书记、关工委主任谷正阳出席,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耿秀琴组织大家学习座谈。耿秀琴给大家读了《丹东日报》长篇通讯《坚守初心英雄无悔》,大家踊跃发言谈了学习体会,一致表示要学习孙景坤老英雄坚守初心,无私奉献的精神,把责任扛起来,把使命担起来,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让抗美援朝红色基因代代传。

8月17日,元宝区广济街道朝凤社区党委书记、关工委主任赫映艳同志组织五老学习《丹东日报》当日发表的长篇通讯《坚守初心英雄无悔》,社区45名五老参加了学习。座谈中,大家认为老英雄孙景坤在战争年代为祖国为人民舍生忘死,勇立战功;和平年代深藏功名,甘于清贫、坚守初心、无私奉献。他的心里充满了忠诚和担当,他的精神是激人奋进的号角,是我们五老坚守初心,无私奉献的鲜活教材。榜样催人奋进,使命呼唤担当。大家纷纷表示,孙景坤老英雄是我们元宝区的光荣,也是丹东人民的光荣。我们要学习老英雄的精神,像孙景坤那样,把责任扛起来,把使命担起来,肩负起培育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时代责任。

8月20日,元宝区广济街道平安社区关工委组织五老学习孙景坤老英雄事迹。五老报告员毕淑华同志为大家宣读《丹东日报》长篇通讯《坚守初心英雄无悔》,社区党委书记、关工委主任吴辉、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马秀兰和20多名五老参加了学习。

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个人感悟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徐振明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孙景坤是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农民,现年96岁。他先后经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在战争年代,他冲锋陷阵、英勇顽强,出生入死、屡立战功,负伤回国后又坚持重返战场,用热血青春诠释了革命战士的赤胆忠心,曾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多次,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等荣誉称号,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和平年代,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用执着坚守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在吉林省通化市拍摄的志愿军老战士徐振明(10月21日摄)。徐振明,1925年生,江苏连云港人。1950年10月,徐振明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参加了松骨峰阻击战、“394.8”高地战等战斗,荣立一等功。新华社发(颜麟蕴摄)。

徐振明是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首任所长,现年95岁。他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转战大江南北,经历战斗无数,留下累累弹伤,从“娃娃八路”成长为“战斗英雄”,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保家卫国舍生忘死、英勇战斗,曾荣立多次战功。他退伍不褪色,转业到杨靖宇烈士陵园工作,父子两代默默付出,守护英雄陵墓60余年,身体力行保护革命遗迹、讲述英雄故事,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教育了无数青少年,感动了广大社会群众,被评为“中国好人”。

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个人感悟

硝烟散去,孙景坤将奋斗的“战场”转至亟待脱贫的家乡。1955年,孙景坤复员,他主动放弃城市工作的机会,将各种功绩证明悄悄收藏起来,决定回乡务农。再次成为农民的孙景坤感慨地说:“当过兵的我与之前不同了,从火线入党那天起,我更坚定了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事业中去。”

怀揣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景,孙景坤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一干就是几十年。

回乡后的第3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很快,踏实肯干的孙景坤当上了山城村生产队队长。“别小看这个职务,这需要极好的口碑和信任。”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告诉记者,那会儿,村民们并不知道他曾立下赫赫战功,可大家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孙景坤没有辜负村民们的期待,他带领乡亲走合作化道路,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和乡村建设,用几年的时间栽下大量的松树和板栗树,改变了家乡的面貌。

山城村有一条河,常年洪水泛滥、侵蚀土地。从战场上走来的孙景坤没有一丝退缩,他带领乡亲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100多亩耕地,建起了简易大坝。山城村妇女主任刘玉慧回忆,虽说是简易坝,但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农田,保住了集体财产。

后来,村里有人问他:“老孙,你本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福,为啥还这么拼命干?”孙景坤却说:“为民干事,一刻也不能等。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把自己交给祖国和人民了。”1971年,他还把19岁的大儿子送去参军。

学习时代楷模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个人感悟心得

郑德荣,男,汉族,1926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全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我国中共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生前系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205月3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3岁。

93年人生之路,记录了一位长者心无旁骛,专注一项事业的刻苦求索;67年为人师表,凝聚了一位教师躬耕杏坛,一心培育英才的执着追求。他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是我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离去使我国理论界痛失泰山北斗,学术同仁扼腕惋惜,然而,他坚定不移的信仰信念、探索创新的学术精神、永久奋斗的高尚品格将指引和激励更多人砥砺前行,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努力奋斗。

郑德荣同志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对事业无限忠诚,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被誉为“红色理论家”。他一生始终坚持初心,对党忠诚,将党的事业当做人生的最高追求与信仰,坚定不移地高举旗帜跟党走,坚持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学术选择,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和党的教育事业,是党性原则与科学追求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郑德荣同志一生牢记使命,坚持利党为民,毕其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工作,为国家、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中共党史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始终把个人融入时代、把研究融入生命,视学问为事业,视学术为生命,90多岁高龄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把学术创新作为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多项研究成果填补学术空白,以高深的学术造诣、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卓越的学术成就,成为中共党史研究的一面旗帜。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郑德荣同志一生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的奉献和坚守,无疑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艰苦风斗征程中涌现的时代榜样。他对事业无限忠诚,从教67年来,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忘记初心坚持共产主义信仰,不因外物诱惑和世事变幻始终牢记使命一心向党为民,一辈子坚守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甘当人梯、淡泊名利,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研所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殚精竭虑、矢志不渝,贡献了毕生精力。

时代楷模孙景坤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8月15日,在丹东光荣院里,96岁的孙景坤正在与护理员聊天,“好,这里真好,感谢党和政府安排这么好的居住环境和细致周到的护理,我知足了。”老人的精神状态不错。此前,他与大女儿女婿一同居住。8月12日,孙景坤作为特护养员被送到这里,享受24小时护理服务。

老人居住的特护区房间有20多平方米,空调、电视、卫生间等设施齐全,在他睡觉的电动护理床的床尾立着一个输液架,上面挂着老人的军装,一枚枚奖章、纪念章熠熠生辉。这是陪伴老人几十年的心爱之物。

“老人对这些军功章很珍视,不管走到哪儿都要带在身边。所以我们在老人床边的右侧钉上了吊钩,军装和奖章就放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院医疗康复科科长孙红霞说,老人晚上的觉少,睡不多久就醒了,护理员几次看见老人用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奖章。第二天早上,他们发现吊钩坏了,便将军装挂到了输液架上,让老人一抬眼就能看见。

舍生忘死勇立战功。

走进金山镇山城村,拐过一条狭窄偏僻的小巷,踩着坑洼不平的土路,会看到一个不起眼的平房,这便是孙景坤大女儿孙美丽的家,孙景坤此前就居住在这里。走进屋内,墙上贴满了老人的照片和有关资料,无声地诉说着他清贫朴素的生活和辉煌的过去。

走近细看,有摄影家为他拍摄的胸前戴满军功章的照片,有记录他在上甘岭战役的文字资料,也有孙景坤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代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一桩桩、一件件,让人仿佛走进了那个硝烟弥漫、激情如火的岁月。

孙景坤的故事,要从72年前的1948年说起。那年1月,24岁的孙景坤怀着对共产党的无比热爱,告别新婚才5天的妻子,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40军119师357团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在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分别荣立二等功。战斗中,他多次负伤,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孙景坤是机枪手,是敌人火力重点打击对象,密集的子弹像刮风一样扑向他,他身上的伤疤就是最好的见证。

1949年,孙景坤因为在部队表现出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刚从海南岛战场撤回来的孙景坤随部队集结安东(今丹东)待命。部队驻地离他家不到五里地,步行也就20分钟,已经两年没见亲人的孙景坤却只是默默地望着家的方向。抗美援朝初期,孙景坤与敌人激战受伤后被送回国内治疗。养伤期间,排长催他回家看看父母,他默不作声,排长又说,怎么也得让媳妇看见你还是个大活人呢,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随后,孙景坤不顾腿伤没好利索,再次过江奔赴前线。

当年打了多少仗,孙景坤已经记不清了。不过,有一场战役,却永远烙刻在他的心底,那就是惨烈的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孙景坤所在部队坚守在上甘岭161高地,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部队伤亡惨重,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带着8箱手榴弹、2箱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在击退敌人疯狂反扑中,孙景坤击毙21名敌人,和最后剩下的3名战友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

孙景坤的外孙子毕元发对姥爷关于这场战役的讲述至今印象深刻,“战斗异常激烈,‘守着是死,不如拼命搏一把。’依靠多年的作战经验,姥爷知道敌人炮火最猛烈的地方,往往是敌人进攻的突破口。很快,他就发现了一处盲区,敌人的火力打不到那里,他主动请战,跟战友借着坑道掩护奋力狙击,最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毕元发说,事后战友们在炮弹掀起的泥土石块和牺牲的战士身边,找到了昏迷的姥爷,他的腿部等多处受伤,耳朵也被震得几天都听不见声音。

在抗美援朝中,孙景坤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1953年,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受到金日成将军的接见。同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了亲切接见。

孙景坤徐振明时代楷模先进事迹个人心得

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大部队进入朝鲜,正式拉开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伟大战争的大幕。向为保卫和平而牺牲的志愿军烈士致敬!

孙景坤是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农民,现年96岁。他先后经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在战争年代,他冲锋陷阵、英勇顽强,出生入死、屡立战功,负伤回国后又坚持重返战场,用热血青春诠释了革命战士的赤胆忠心,曾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多次,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等荣誉称号,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和平年代,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用执着坚守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徐振明是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首任所长,现年95岁。他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转战大江南北,经历战斗无数,留下累累弹伤,从“娃娃八路”成长为“战斗英雄”,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保家卫国舍生忘死、英勇战斗,曾荣立多次战功。他退伍不褪色,转业到杨靖宇烈士陵园工作,父子两代默默付出,守护英雄陵墓60余年,身体力行保护革命遗迹、讲述英雄故事,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教育了无数青少年,感动了广大社会群众,2017年被评为“中国好人”。

孙景坤、徐振明同志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孙景坤、徐振明同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的杰出代表,是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革命战争年代,他们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经历生与死的考验,为保家卫国、维护和平立下不朽功勋;和平建设时期,他们不改初心本色,坚守革命理想,保持优良作风,在平凡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革命战士英勇顽强、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忠诚品格,退役军人永葆本色、接续奋斗的优良传统。大家纷纷表示,要尊崇英雄,关爱楷模,学习抗美援朝老英雄的崇高精神风范,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孙景坤、徐振明“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孙景坤、徐振明同志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分别为孙景坤亲属代表、徐振明同志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牌和证书。辽宁省、吉林省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退役军人代表、青年学生代表等,在本地云发布现场参加发布仪式。

向所有的志愿军战士致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孙景坤徐振明时代楷模先进事迹个人心得

1942年,年仅16岁的徐振明参加了八路军,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争。

1958年10月,他从营职干部岗位转业来到通化市民政局。当时有三个工作岗位供他选择选,一个是招待所所长,一个是福利院院长,还有一个就是杨靖宇烈士陵园纪念馆馆长,徐振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抗日英雄杨靖宇守护陵园。

徐振明来到靖宇陵园的时候,靖宇山还是一座秃山。徐振明带领陵园的职工植树、种花,把陵园内建得冬天一片苍绿、夏天百花盛开。当年徐振明栽下的红松如今已经成材,靖宇陵园内树木葱郁,百花齐放,这一切都离不开徐振明的奉献。

靖宇陵园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是中央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是外地人来通化必看的景点,也是通化人教育后代必去的地方。

几十年来,这里来过国家领导人,来过外国友人,来过靖宇将军的战友和亲人,来过拜谒将军的群众。徐振明不光是陵园的领导,还是抗战的讲解员,他亲历过抗日战争,他身上有鬼子留下的伤疤,他的讲解让人们记下了英烈抗击倭寇的革命精神,在参观的人们心中刻下了日寇蹂躏东北人民的罪证。

1980年,徐振明离休后,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他的儿子徐永军参加工作也来到靖宇陵园,继续为杨靖宇将军守护陵园,可徐振明实在不愿意离开,在陵园当了一名门卫,冬天他为将军扫积雪,秋天他为将军扫落叶。

到陵园工作后,徐永军对杨靖宇的事迹了解越多,就越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这些年,也有工作调动机会,但徐永军没答应。他说,为英雄守陵,虽然清苦、寂寞,但安心、踏实。

1942年,徐振明在伏击日军的战斗中因作战勇猛荣立一等功。

1950年,徐振明随38军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一线作战29个月,参加过“飞虎山阻击战”“松骨峰阻击战”等著名战役,在争夺394.8高地的拉锯战中荣立一等功。

10月,中宣部授予徐振明“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号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

学习时代楷模张伯礼抗疫先进事迹个人心得感悟

在抗疫过程中,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传颂出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涌现出一大批甘于奉献、勇担使命的模范楷模,张伯礼院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通过这次观看张伯礼院士的直播,受益匪浅。此次院士为我们讲述全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效率,为广大师生上一节生动鲜活的抗疫思政课。

张伯礼院士从中医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中医对这次战疫的重要贡献,,我更是了解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为源远流长的中医文化而感到自豪。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打的我们措不及防。我们看不到病毒垫伏在哪个角落,看不到病魔向我们露出的撩牙。对敌人的一无所知,让我们分外恐惧。但有些人不能怕!所以,一声呼喊,上千医生离开亲人冒死奔向灾区!他们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同病魔对抗,他们要完成自己神圣的使命--救死扶伤。所以我们要相信他们,相信自己,这次抗疫我们一定可以成功!我们不具备奔赴前线的能力,但我们有能力保护自己,不拖累身边的人,这样就是对祖国最好的贡献。最为21世纪的新青年,我们应该齐心协力,尽可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共战疫情。

周双双。

在这场抗疫大战中,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共同抵抗疫情。涌现出一大批敢于奉献、勇担使命的模范楷模。我们今天观看直播课中的张伯礼教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今年2月份,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他率领天津,江苏,湖南等中医医疗队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中医院,在抗疫一线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中流砥柱作用。而这节直播课中讲述的中国精神让我印象深刻,全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效率。在重大灾害面前,伟大的中国精神产生了坚不可摧的巨大作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受到了锤炼,得到了升华,进发出耀眼的光辉。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种精神:

一、执政为民、践行初心的公仆精神。

二、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协作精神。

三、英勇无畏、敢于担当的奉献精神。

四、攻关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五、脚踏实地、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

8月15日,在丹东光荣院里,96岁的孙景坤正在与护理员聊天,“好,这里真好,感谢党和政府安排这么好的居住环境和细致周到的护理,我知足了。”老人的精神状态不错。此前,他与大女儿女婿一同居住。8月12日,孙景坤作为特护养员被送到这里,享受24小时护理服务。

老人居住的特护区房间有20多平方米,空调、电视、卫生间等设施齐全,在他睡觉的电动护理床的床尾立着一个输液架,上面挂着老人的军装,一枚枚奖章、纪念章熠熠生辉。这是陪伴老人几十年的心爱之物。

“老人对这些军功章很珍视,不管走到哪儿都要带在身边。所以我们在老人床边的右侧钉上了吊钩,军装和奖章就放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院医疗康复科科长孙红霞说,老人晚上的觉少,睡不多久就醒了,护理员几次看见老人用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奖章。第二天早上,他们发现吊钩坏了,便将军装挂到了输液架上,让老人一抬眼就能看见。

舍生忘死勇立战功。

走进金山镇山城村,拐过一条狭窄偏僻的小巷,踩着坑洼不平的土路,会看到一个不起眼的平房,这便是孙景坤大女儿孙美丽的家,孙景坤此前就居住在这里。走进屋内,墙上贴满了老人的照片和有关资料,无声地诉说着他清贫朴素的生活和辉煌的过去。

走近细看,有摄影家为他拍摄的胸前戴满军功章的照片,有记录他在上甘岭战役的文字资料,也有孙景坤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代表与毛泽东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一桩桩、一件件,让人仿佛走进了那个硝烟弥漫、激情如火的岁月。

孙景坤的故事,要从72年前的1948年说起。那年1月,24岁的孙景坤怀着对共产党的无比热爱,告别新婚才5天的妻子,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40军119师357团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在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分别荣立二等功。战斗中,他多次负伤,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孙景坤是机枪手,是敌人火力重点打击对象,密集的子弹像刮风一样扑向他,他身上的伤疤就是最好的见证。

1949年,孙景坤因为在部队表现出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刚从海南岛战场撤回来的孙景坤随部队集结安东(今丹东)待命。部队驻地离他家不到五里地,步行也就20分钟,已经两年没见亲人的孙景坤却只是默默地望着家的方向。抗美援朝初期,孙景坤与敌人激战受伤后被送回国内治疗。养伤期间,排长催他回家看看父母,他默不作声,排长又说,怎么也得让媳妇看见你还是个大活人呢,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随后,孙景坤不顾腿伤没好利索,再次过江奔赴前线。

当年打了多少仗,孙景坤已经记不清了。不过,有一场战役,却永远烙刻在他的心底,那就是惨烈的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孙景坤所在部队坚守在上甘岭161高地,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部队伤亡惨重,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带着8箱手榴弹、2箱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在击退敌人疯狂反扑中,孙景坤击毙21名敌人,和最后剩下的3名战友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

孙景坤的外孙子毕元发对姥爷关于这场战役的讲述至今印象深刻,“战斗异常激烈,‘守着是死,不如拼命搏一把。’依靠多年的作战经验,姥爷知道敌人炮火最猛烈的地方,往往是敌人进攻的突破口。很快,他就发现了一处盲区,敌人的火力打不到那里,他主动请战,跟战友借着坑道掩护奋力狙击,最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毕元发说,事后战友们在炮弹掀起的泥土石块和牺牲的战士身边,找到了昏迷的姥爷,他的腿部等多处受伤,耳朵也被震得几天都听不见声音。

在抗美援朝中,孙景坤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1953年,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受到金日成将军的接见。同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亲切接见。

时代楷模孙景坤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20__年,王秀丽看到了张桂梅在全国xx大代表大会上的新闻,她喊着,我有一个梦想。办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那个声音从小县城传到了全国。在公交车上,王秀丽给她发了一条短信,祝贺她的梦想终于要成真了。

最初,张桂梅提出这个想法时,一片谩骂声淹了过来。“别人说我得精神病了,或者是荣誉得太多了,得出瘾来了,老想怎么着怎么着。”那时候王秀丽也劝她,已经得了这么多项全国荣誉了,可以好好地到老了,躺在荣誉上,过完这一生。还有一次县委组织的论证会上,所有专家都投了反对票,“什么年代了还把男女分开?”

他故意问她,我们办一所高中最起码要有实验室吧,你觉得这个实验室大概要花多少钱?

她说,两万够了吗?

你做梦去吧!杨文华干脆地说。他觉得自己非常自信,毕竟经验上远远超过她。他发现张桂梅不仅理想主义,还非常幼稚,对建一所学校一无所知。

谁也没有说服谁。后来他听说,张桂梅去昆明“化缘”了。他还听到了她当时的“化缘文案”:我们全县十多万人,一个给我10块钱,我也是好几百万了,全省那么多人,一个人给我5块钱……“你说天真不天真?”

在昆明,张桂梅请云南省总工会的人把她的身份证、劳模证明、报纸报道和种.种获奖资料复印了一大堆,她上街去募捐,一是为了办女高,二也是为了儿童之家。最初答应当儿童之家的院长,一个基金会一年提供7万块钱资金,她也天真地以为,足够了。

第一次去要钱,她下不了车,也张不了口,满大街转悠。她住在省总工会花钱开的宾馆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要不着钱,干赔住宿钱和吃饭钱,自己在干些什么事啊,“我的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天亮了,她继续坐车,看到一个楼梯上铺着红色地毯的房子,想着这样的地方一定有钱。她进门,对方一看,你是张桂梅老师不是?三个月前听你的报告。那时她刚被评为十大女杰,学习的标语还没有撤下,转头就变成乞丐了,“有个地洞钻进去算了”。她说明来历后,对方批了一个五千的条,说给孤儿院,办学校不管。

后来她有经验了,不去单位找难堪了,就在街上要,她拉着人问,你能不能给我点钱,我有个孤儿院,我想办个学校。人家说,好手好脚不干活,戴个眼镜出来骗人。姐姐听说了,也说她:你的脸皮真厚啊,这是人做的事吗?是什么让你变成了这样。

那5年里,除了克服自己的清高和难堪,她还要面对身体的衰弱,她被查出癌细胞转移到肺,怕身体完全垮掉,她没有选择化疗,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并发症,常常感到呼吸困难。在昆明,她老怕自己忽然窒息,把自己憋死。即便如此,“化缘”来的钱远远不够。

转机在20__年出现。“最最直接的,我不回避,就是张老师干到xx大代表了”,这个曾经坚定的反对者杨文华,看着张桂梅在北京“一炮放出去了”。“华坪通天了”,各级的压力就来了,女高的建设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xx大新闻播出那天,王秀丽收到了张桂梅的回复,只有一句简短的“谢谢”。后来见面,王秀丽就说她,你还挺傲娇的呢。但她知道,张桂梅有很多很多的困难和委屈。女高建校那年,张桂梅有一次打电话给王秀丽,在电话里一直哭,说,你要是再不来,我就要死掉了。王秀丽赶紧去找她,半个小时后到了,张桂梅还在哭,也不说为什么。那天,王秀丽没去上班,就陪在她身边,静静地听她哭完。

时代楷模孙景坤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无我之爱:“希望她们忘了我和女高”

但小脑萎缩行动失衡的张桂梅来了。她握住家长黝黑皲裂的手,擦去她们脸上的泪水,“命令”随行者捐钱,脱下外套塞给人家,自己冻成伤寒……她说,女高不是普通的学校,是党委政府和山区贫困群众的桥梁。

各级党委、政府对女高也是关爱有加,当地还解决了50个教师编制,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均由县财政全额拨款。张桂梅说:“女高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党和政府作坚强后盾”。

在女高教学楼走廊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绿牌子,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捐款记录,堪称“爱心长廊”。张桂梅说:“学生们每天经过‘爱心长廊’,会记住得到的帮助。”

经常会有一些人联系张老师,要给女高捐款,但条件是提供学生家庭地址和贫困照片,女高对此坚决不要!张桂梅要求对学生的信息保密,既维护学生的自尊,又保护她们的隐私。张桂梅说,给女高的孩子贴上“山区贫困女孩”的标签也不合适。她对毕业生说,走出这里,就忘了女高和我吧——她不想让孩子们背负精神负担。

现在的张桂梅一无家庭,二无房产财产,三还没有健康的身体。她甚至给县领导反映:能否把自己的丧葬费预支出来,用到孩子们身上,自己火化后“骨灰撒到金沙江就行了”。有人问她:那样我们想你了,去哪里看你?张桂梅回答:你想我了,我就会来到你身边。

如今女子高中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她们把“艰苦朴素、发奋图强、坚忍不拔、感恩回报”的女高品质带出了大山,有的则又回到了山里。

陈法羽将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了学校,之后每月拿出500元钱资助在校贫困学妹。她说:“女高改变了山里女孩的人生,我们该把张老师的精神传下去。”

孙景坤徐振明时代楷模先进事迹个人心得

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军威,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70年前,他们把最绚丽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用忠诚和热血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不愧为祖国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坚强卫士。

为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到来之际,老年之声特别推出专题系列——《寻访最可爱的人》。

感受英雄情怀,高唱英雄赞歌,向已进入耄耋之年的志愿军老英雄们致敬!

清晨,阳光洒满房间,晨光的映照下,一件老式军装上闪耀着金色。那一枚枚熠熠生辉的奖章、纪念章,陪伴了老人数十年。这里是辽宁省丹东市光荣院的特护区房间,也是96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的“新家”。

退伍以来,孙景坤曾一直把沉甸甸的军功章压在箱底,60多年扎根乡村,带着村民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后来,孙景坤的英雄往事才逐渐被人了解。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曾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南北征战。

留下20多处伤疤。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刚从海南岛战场撤回的孙景坤和战友们星夜兼程,集结安东(今辽宁丹东)待命。

部队驻地离家乡不到2.5公里,步行也就20分钟,已经两年没见亲人的孙景坤却从未提出回家看看。直到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初期,孙景坤与敌人激战受伤后被送回国内治疗养伤期间,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随后,孙景坤不顾腿伤尚未康复,再次奔赴前线。

回忆起自己一生中最难忘的战斗,孙景坤眼噙泪花。老人说:“那场激战下来,好多战友都牺牲了,阵地上最后只剩下我们4个人。”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孙景坤所在部队人员伤亡惨重,阵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

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带上手榴弹和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前去增援。几次反扑失败后,敌人开始逃窜。孙景坤便趴在交通沟的麻袋上,击毙了21个敌人。整场对战中,敌人一共组织了6次反扑,都被志愿军战士们打退下去。

阵地稳固下来了,可参加战斗的志愿军战士伤亡惨重。孙景坤说,这么多年,他最怀念牺牲在战场的战友。

孙景坤用行动践行了誓言。战争在他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孙景坤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有一次战役,我中了两枪:一枪打在手上,一枪打在腿上,后来腿连带脚上的肉都烂了。”

南北征战,孙景坤立下赫赫战功,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并被授予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海南岛纪念章和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回乡务农深藏功名造福桑梓。

1955年初,孙景坤复员后主动放弃到城市工作的机会回乡务农。他将组织关系交给村党支部,退伍手续交给地方民政部门,对自己的功绩只字未提。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

回乡务农后,孙景坤从不主动向别人提及自己的荣誉,更没有借着荣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就连他的儿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只知道父亲是一名老战士、上过战场,对他所获的荣誉一无所知。“当年那么多战友在他面前倒下,他不愿回忆那段经历,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大女儿孙美丽在与父亲的交流中,逐渐理解了老人的心思。

从战斗英雄到普通农民,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坚守。经历过战场的孙景坤,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后来,孙景坤当上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生产队队长。“别小看这个职务,这需要极好的口碑和群众的信任。”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说。那时候,村民们并不知道孙景坤曾立下赫赫战功,可大家都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硬、靠得住。

英雄卸甲,心底的沙场气概却从未褪去。孙景坤带领乡亲发展农业生产,建设乡村,并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彻底改变了家乡的面貌。

山城村的一条河常年发水,孙景坤与乡亲一起拦河造田,改造耕地,建起了简易大坝。“当时,没有机械化设备,孙景坤就带头用土篮挑、用肩扛运送土石,每天起早贪黑,一干就是几个月。”山城村妇女主任刘玉慧回忆说,虽说是简易坝,但在当时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农田,也保住了集体财产。

淡泊名利从不计较得失。

战争年代,孙景坤征战沙场,经常几天几夜吃不上一顿饱饭,患上了严重的胃病,每次犯病,他只是吃两片药顶一顶。几十年间,孙景坤都按规定数额报销药费,从没提过其他特殊要求。

孙景坤之前住在大女儿孙美丽家。他们住的房子年久失修,每逢外面下大雨,家里就会下小雨。房子冬冷夏热,老人岁数大不扛冻,夏天有时还需要穿棉袄,但他常说:“和当年在坑道里相比,现在的苦又算得了什么。”

“按理说,父亲有能力为我们兄弟姐妹安排好一点的工作,可他却从不向组织开口。我在生产队干活,队里见我勤快,把我的工分从4分涨到了7分。他知道后,专门开会批评了组长,并要求把我的工分降下来。”孙美丽说,年轻时她对父亲有很多抱怨,可随着年岁渐长,她渐渐明白: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

多年来,孙景坤主要靠参加生产劳动获得的收入养家,除了政府每年发放的优待抚恤金,他一分钱也不向国家多要。

村里有人说:“老孙,你参加革命带回一身伤疤,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太吃亏了。”孙景坤回答:“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没想过什么叫好处,什么叫吃亏。”

孙景坤徐振明时代楷模先进事迹个人心得

男儿从军去,百战卫家邦。

解甲归田后,丹心系乡梓。

远去了金戈铁马,淡漠了碧血狂沙。今天,在如水的岁月里回望,我们看到的是96岁抗美援朝老英雄孙景坤的家国情怀、无悔初心。

20多处伤疤,是刻在身体里的军功章。

深秋,清晨。丹东市光荣院里,孙景坤坐在床前,打量着挂在墙上的一件挂满军功章的旧军装。阳光照进屋里,军功章上泛起金光。

“这是在辽沈战役中立的三等功,这是在平津战役、海南岛战役中分别立的二等功,这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的一等功……”不久前刚做过一次手术,老人身体有些虚弱,但谈到战场上的过往,却历历如昨。

1924年,孙景坤出生在安东(现丹东市)山城村。1948年1月,结婚后不到一周,他就参军入伍,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战士。临走前,他留给妻子一句话:“只有打了胜仗,咱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解放海南岛战役……在一次次浴血奋战中,孙景坤快速成长起来,并火线入党。

“最险的一次,子弹贴着我后脑勺过去了,用手一摸,全是血。”正是一次次和敌人的生死较量,让他养成了胆大心细、机智灵活的作战风格。

1950年,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40军119师357团3营7连战士孙景坤随部队从海南战场撤回后集结在安东,待命过江。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战友们劝他回家看看,他却总是拒绝:“在外边打了三年仗,咋能不想家?但别人都不回家,就我特殊?”

战场上,对敌人的勇猛痛击,就是对家人、对祖国最大的爱与告慰。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孙景坤印象最深的是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守卫161高地的战斗。

10月27日,已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接到命令,带领9名战士增援已连续驻守161高地12个小时的战友。彼时,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天上飞机轰炸,地上众炮齐发,增援部队很难登上高地。

“当战士的哪能讨价还价?让上咱就必须得上!”以敌军飞机轰炸升腾起的烟雾做掩护,孙景坤带领战士们扛起弹药箱冲上161高地。当时,高地上只剩几名战士活着。

副连长支全胜在爆破筒里装满炸药,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孙景坤等人到来,令他精神为之一振:“一定要守住阵地!”孙景坤带领战士们立即投入战斗,从中午到深夜,他们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

阵地守住了,但伤亡惨重。“阵地上算上我,只剩下4个战士,其他人都牺牲了。”老人回忆着,两行清泪无声滑落。

这次战役中,孙景坤毙敌多人,荣立一等功。后来,他被朝鲜授予一级战士荣誉勋章,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报告团回国。

连年征战,孙景坤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他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有一次战斗,我中了两枪,一枪打在手上,一枪打在腿上。子弹有毒,后来腿上、连带脚上的肉都烂了。”

这些伤疤,成为刻在老人身体里永远的军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