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实用16篇)

小编:笔砚

读后感可以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想法,也可以是对作品的客观评价和分析。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心挑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鉴赏一首词。往往要用:心,眼,耳,鼻,舌,身,意,七种感官交叉感悟。心是最难说的一个字。佛经用三藏十二部都没全说清。词人往往只能用‘心’字。心比‘意’高。意如虚空。手通意。所以如来之手连孙悟空都跳不出。人的七种感官感物不同,不仅有高低,各职不同。一般人都丧失俩至三根,每一根或多或少都还不很健全,所以感悟不准确。

常记溪亭,是心与意识,溪为心记住的物,是不磨灭。亭为意造,在一段时间不磨灭。溪对人与万物来说,是最珍贵。作者的心也是这么认为。可以说刻骨难忘。沉醉是五根随心而高兴,还希望心时时带它们去玩。五根感觉要差些,只能用醉来形容。所以不知归路。这里‘归路’是比兴,是心所感觉的路,这里作者感觉身体太放纵了,忘记心来世间的目的。

兴尽晚回舟,一个晚字,当然有后悔之意。舟是渡人与万物的。

误入藕花深处,藕花是长在郁泥里,艰难突破水层。这里只佛看见人们生活艰难而忧郁。

全句是说李清照进入佛门感觉晚了些,但她还是如溪水高兴得很。

争渡,争渡。是一争一渡,再争再渡。争是万物再生存中竟争,万物难逃这个法则,这叫命运。渡是自己生存下来还得舍身躯救别人,这叫生命。比如人在船上,已经危险,明知危险还去驾船渡人。有人在火中,明知去救会死,但还是跳进火中。这时命运与生命就容入一体。.所以争渡四字是人们几千年都没搞清的问题。一般人难以协调。这时受惊得是鸥鹭。鸥鹭是一种能飞但又不肯飞的鸟,有能力救人但又不去救人。清照对这部分人太失望。它不仅学佛。还学易。这首词还包含易经河图与洛书。

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太醉不知道回来的路。玩得尽兴了,而且天色已晚,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不想,惊起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感受:她把傍晚河中之景描写的淋漓尽致,现存她的《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或许是因为李清照不像一般大家闺秀一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喜欢游山玩水,所以即能写出细腻之际的`诗词,也可以写出豪迈的文章来。李清照的词总能引人入胜,每每读起此诗,总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只有李清照的诗能有这般意境吧。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大醉。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

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

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

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李清照的《如梦令》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如梦令

朝代:宋代。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

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

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

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大醉。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如梦令。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如梦令李清照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但是,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李清照词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诗集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是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如这首《如梦令》,便是一首“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地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叙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华,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词的大意是:昨夜雨疏风猛。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喝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浓睡”时如何知屋外“风雨”?)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

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读者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评价非常得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李清照读后感

这首词我们太熟悉了,因为它已经被现代人谱成流行歌曲,到处传唱。你看李清照写的,她说,老公啊,外面的荷花已经调谢了,有了秋天的凉意,可是屋里夏天铺的竹席我都还没有换。一直想你,连换玉簟这事都忘记了。秋天,寂寥啊,我的心何尝不是秋天呢?我“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想你,从春到秋,无法排解。干脆换上轻便的休闲装,独自一人,划船散心去、解闷去。可是,我哪有心游览啊。只是不停地抬头看天,看云,有没有你的信寄来啊?天上一字飞行的大雁啊,是否带回你的书信?我们快要团聚了,因为我看到月亮都圆了,月光洒满西楼。

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不能生孩子,是头一条。但是,赵明诚不但没有休,还视为知音,相亲相爱。

还有,他们爱好、志趣相投。赵明诚家后来倒霉、被罢官,连累到赵明诚也没有官可做了,李清照毫无怨言地陪丈夫到山东青州隐居,这一隐就是十年!而这十年,他们切磋学问、共同读书,反而在事业上获得大丰收,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共同撰写了考古巨著《金石录》。这十年,也是李清照一生最安逸、最幸福的十年。她自号易安居士,就是为了效法陶渊明。他们的书房取名叫“归来堂”。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审容膝之易安”。“容膝”两个字,是夸张的说法,就是说房子是“蜗居”,空间小得只能勉强把膝盖挤进去,即使住在这样的陋室里,也一样能心安,能随遇而安。

可是,这位易安居士,后来在北宋灭亡、丈夫病故后,一路逃亡,漂泊,也没法“易安”了。

李清照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大醉。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

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

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

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李清照读后感

当我翻开〈李清照〉这本书的第一页颇有感触。因为我们在中学已经了解到了她诗词的一小部分。所以这次一定要更多的了解她那爱国精神和独创一格的诗词以及她的其它情况。

李清照风韵脱俗的东方女性美。具有张扬的个性、心系国家的忧虑之情。无不能感染着当代思想和感情跳跃浮动的我们。

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出生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扬”的齐鲁文化发源地名城济南,文化气氛相当浓厚。父亲---李格非是思想开明的名士。母亲----王拱辰的孙女,善于作文,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她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她运用浅淡自然的语言创造出清新自然、音韵流转、声调和谐的千古名篇,正是“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坦率的胸怀,不羁的思想性格使她敢于直言不讳,无所顾忌地写出一些封建社会妇女不敢启齿的率真词章。作为女性,爱情追求是李清照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力。她在词中通过爱情这一主题执著地描绘一种独立的人格。

我国古代诗史上杰出的诗人很多,而女诗人却屈指可数。她之所以成为以为成就突出的女词人,无视封建传统礼教便是其中重要原因。作为一名杰出的女词人,她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美,玩赏风景,饮酒惜花,逞露才华,写诗作词。像男子一样抒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例如:《如梦令》以优美的韵调,写她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显示青睿的活力,揭示她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的内心世界,表现出爽朗的性格。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念奴娇》一词中,应运而生的日常口语就很多:“种种恼人天气”、“不许愁人不起”她正是善以典故,代字传情达意,高雅而含蓄。而且她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能以俗为雅,铺成极其工巧细腻的画面。委婉深细而又意境高远。读来明白如话,看似寻常其实颇具功力。还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来捕捉心中的感受。倾入笔端,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文学史上散发着不朽光彩。

在《一剪梅》中写她的相思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果不是对爱情大胆热烈的追求,怎会写出如此“颇尽离别之意”的词来呢?在她的词中,有的是对丈夫真挚、专一的爱情,绝无封建文人那种矫揉造作的情调。

让我感受到一代女词人因国破、家亡而带来的生活变迁、层层烦恼。透过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弱女子追求幸福、追求爱情的过程,从中也见证了历史车轮的印辙。李清照的一生打上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尽管其家世显赫、身份特殊,但也避免不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李清照在中国词坛有着重要的地位。她的诗词感情真挚细腻。而且关注国家的安危,从这一方面来看。她和一些男性作家站在了同一基点上。她不愧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

李清照读后感

“寻寻觅觅……却是旧时相识……”,当这些熟悉的吟诵回想在耳畔时,或许我们对于李清照的认知只是“千古第一才女”,但是这本《李清照传》却带我走进了这位“千古第一才女”,掀开了她的另一面。

如果把李清照的一生说成一句话,就是“前半生比林徽因美满,后半生比张爱玲孤独。”

她,出生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乃饱读诗书,成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她,年少吟“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名动汴京。她,二九年华,遇如意郎君,赌书泼茶,研究金石,尽得闺中雅趣。

我想,对于李格非来说,人生的幸运,不是浮名功利,是有一个李清照这样珍贵的女儿。

对于李清照来说,她也是幸运的。她有一位婉顺贞静的母亲,有一位才识渊博的父亲,他们是开明的。在那时,女子读书可为大忌。假使,他们不是那么开明。她,李清照,也是一位普通的闺房女子。史书不会留有她的名,后人也不会知道,曾在大宋王朝有一位叫李清照的女子。

她敢爱敢恨。后半生,国破夫亡。再嫁,却是一段不幸,她,果断诉离,晚年迷恋打马,而得心中的慰藉。

她,就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正是由于读《李清照传》这本书,她的形象在我心中越来越立体、丰满。

李清照读后感

我好想,着一袭白衣,撑一只竹篙,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因为,我想在这茫茫的书海之中,在我独有的精神王国之中,能与你有一次邂逅,一次只有你我的邂逅。

点绛唇。

羞!羞!羞!

这,这还是那"沉醉不知归路"的你吗?"溪亭日暮"中,三三两两的好友,结伴而行,或说或唱,无拘无束,其乐无穷。兴致来时,何虑自己女儿之身,只管把酒言欢。欢歌笑语之中,何有半点那陈旧的封建礼教,存有的只有自己的率真与喜悦。在你的眼里,所有的教条,所有的束缚都化作了点点梨花,随风而落!

易安,走近你,走近你,我才发现了你的率直,才发现了你的柔情。而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你那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吗?正是你那纯真的性情,深深地感染了我,感染了我这个被现实生活层层包裹起来的只有冷漠和麻木的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醉花阴。

婚后的生活是甜蜜的。甜蜜的,你的眼里只有他,他的眼里只有你。"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上街买的一朵花,爱不释手,可是却也是欲戴还休,只是因为"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羞!羞!羞!

也许,也许,上天都开始嫉妒你的甜蜜了。所以一纸调令,将你和明诚生生分离开来。分离对你来说,也许过于了残忍。因为自从婚后,你们两人就相依相偎,没有分离过。夜深了,你们两人还在挑灯夜读,品读着那古书的深邃。闲暇之余,你们总是吟诗填词,常常因为一个词语的使用而争执不休。可就在这争执声中,你们彼此业已知道,你和明诚的两颗心已经融合在了一起。

可是,可是,可是,还是分离了……。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再也没有人与自己秉烛夜读了,再也没有人与自己写诗填词了。风起了,帘子被高高吹起,从扬起的帘子之中,我又见到了你,见到了憔悴瘦弱的你。

看着比黄花还要消瘦的你,我的心里真的生疼。也许这就是爱情,这就是没有被滚滚红尘所沾染的爱情吧!易安,是你,是你使我看到了,看到了那藏在乌云之后的亮光,那就是爱的亮光,它就在不远处向我招手。

声声慢。

时间的脚步,你慢一些吧,慢一些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时间的罗盘,转眼指向了晚年。晚年的清照,一个人孤苦无依靠。一个人在凄冷的晚风中,独自静坐。她不禁想起了赵明诚,想起了张汝舟。

谁曾想到,当初那个甜言蜜语的男人,婚后会性情大变。猥琐的神情一览无余,满眼盯着的只是李清照的金石字画。稍有不满意,便对她大打出手。每当此时,你总是暗暗流泪。

悲!悲!悲!

可是,你没有屈服,没有屈服于命运。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勇敢地担起了所有的不幸,网罗证据,将为官不正的丈夫告上了衙门。因为你的心中有一颗不屈的种子,永远是不会萎靡枯死。

冷眼、咒骂、指责,一个个像恶毒的利箭向你射来,每一箭都正中你脆弱而又善良的心。可是,你还是你,还是那个无畏的你。

官司赢了,张汝舟被抓了,可是你却也因为"妇"告"夫"被投进了大牢。你没有哭,我甚至看到你的眼角分明在笑,你在为自己的不屈和勇敢而微笑。

好样的,清照!

起风了,晚上的风是凉的。可是再凉能凉过清照你的心吗?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轻轻吟咏,看着满眼泪痕的你,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清照,你用自身的行动教会了我什么是勇敢。是的,谁说文人就注定懦弱。当遇到人生路上的丁点障碍时,我就哭天抹泪,回首想想自己真是可笑,真是可悲!

谢谢你,谢谢你清照,你让我情感不再麻木,你让我看到了不远处的希望,你让我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

李清照如梦令

1、诗意: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2、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译文: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文档为doc格式。

李清照读后感

李清照是宋王朝南渡前后的女词人。即使在那个词人辈出、人才济济的年代里,她也不失为一个特殊的大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读了《李清照》,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位女词人在过渡年代里的悲欢离合,她的柔情挚爱、伤感离别、失国之痛、丧夫之悲、哀哀欲绝的真实感情。

作为一个女作家,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出了一个妇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的内心思想和情感,在数千年男子霸占文坛、描写妇女的作品也多处于男子之手的时代里,他的作品可谓异军突起,给文坛增添了一丛琪花瑶草,因而更增强了她在文坛上的地位。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用寥寥数语,表达了清照惜花的心情,在暮春时期,作为少女的作者,在雨疏风骤的天气里自然关心花卉的情况,同时也向世人描述了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只能呆在家中,无聊之中种些花卉,整日与花为伴,经历了一夜春风雨后的变化,担心花卉的生长情况,她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这样,本词形象的表达了当时妇女的生活状况,写的无限凄婉,又含蓄委婉,被诸多有影响的大家称赞其情意真切。

在我看来李清照对文学的热爱超过了她的生命,李清照的父母都有文学修养,受家庭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与赵明诚结婚后更是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不困苦的生活,坚持着她的文学创作,但是金兵入主中原后,宋室南迁,她带着很少的东西,随难民流落江南,背井离乡,漂流异地,多年来收集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重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祸不单行,不久,丈夫又犯病死去,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热情,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她的希望成为幻影。这时,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诟病,受到了更严重的戕害。她无依无助,呼告无门,贫困悲苦,流徒漂泊,最后寂寞的死在江南。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写出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丈夫外出使她感觉孤独无助,丈夫不在,闺居无趣,要出游以消遣,但是只有独自一人上船,“独”字深刻的表达了她的无助和孤寂,仍然在怀念着丈夫,看到天空的大雁飞过,联想到大雁传书,不由的自问,云中的雁给谁寄来了信呢?表达了她希望是给自己,深夜仍无法入睡,可看出她对丈夫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一处相思,两处闲愁,终于我还是体会到了爱的无奈,和无奈中的幸福,这种相思之愁是没法消除的,才把它从眉头撵下去,它又到心头上来了,同样才把它从心头撵开,它又到眉头上去了,这自然的相思之愁被她展现的淋漓尽致,写的及为形象,令我感到心痛,深深的替她惋惜。

汪苏泷曾经有一首歌叫《李清照》,更是总结了她一生的经历,让我为之感叹,那凄迷的生活也让我为之心痛,烟锁秦楼,细雨把酒黄昏后,海棠花是否一旧,声声慢心事谁知否,锦书已经不在大雁却仍一旧,这才下眉头,却又上心头,谁念我终日凝眸,帘卷着西风,惊醒旧梦,人比黄花瘦,一字一句,写出了她经历的情感之路,又有谁不为之感动呢!

从少女的天真娇憨,少妇的柔情挚爱、伤感离别,到失国之痛、丧夫之痛、悼亡孤寂、念亲怀乡、哀哀欲绝的情感,她的悲剧间接体现了历史的悲剧,让人心痛、惋惜。

李清照读后感

在百家讲坛里听了无数次康震老师讲的一代词宗李清照,听的我时而满面春色,时而眼窝温润,又每每感慨万千,不但感慨李清照那丰富的人生,那超凡脱俗的才情,更加感慨康震老师那声情并茂的讲解。真羡慕有才的人呀!呵呵!!

其中特别喜欢的就是这一首:。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已经不记得是在小学还是中学时就已经熟背这首词了,可是却从来没有这么深入的理解,只是为了应付功课而背诵的.这次可能是因为康震老师的讲解太美了,我也好像听懂了这首词。说实话,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这样的老师来教导那将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呀,做父母的又将心存多少感激呀。

题外话(人上了年纪每每会发出些许感叹,这种感叹是毫无空间和时间界限的.就比如现在吧,我本来要解说的是李清照的这首词,是她早年描写少女时期的一幅如画美绢,可是心中却有份患得患失的感受,就是当你对某件事有更深感悟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想要把你的感受同好朋友或最亲的人分享,而我现在却苦于没有人可以分享,故常常会为此吁叹不已.好在我坚信自己还是个可以变通的人,无论什么问题总会找到解决办法的,比如这次,我就找到了一个相当投缘的知己,跟她解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哈哈,此人就是我的宝贝女儿源球球,做老师的感觉真爽啊.)。

下面就是我给源球球讲解的这首词.

从字面意义上讲呢,"常记溪亭日暮",常记就是常常会想起,溪亭是个地名,日暮就是太阳下山的时候;"沉醉不知归路",沉醉就是喝醉了,而且醉的很深,不知归路就是不知道回家的路了;"兴尽晚回舟",是说玩的非常尽兴,很晚才开始往回划船;"误入藕花深处",误,就是错误,藕花,就是荷花,藕花深处,就是荷花很茂盛的地方;争渡,就是比赛划船;"惊起一滩鸥鹭",鸥鹭是一种水鸟,以捕食鱼虾为食,这一句呢是说,受惊的鸥鹭飞起来了.字面意思理解完之后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那个常常让人想起的溪亭的傍晚,落日的余辉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群十六七岁天真无邪的少女在湖面上划船,饮酒,无拘无束,那酒醉后绯红的脸庞与湖水中盛开的荷花交相辉映,哪一个更美,没有人能说清.在尽情的玩耍之后,才想起天色已晚,该是回家的时候了,可是不知是因为酒醉还是天晚的原因,更或是有意识的,船被划进了荷花的深处,哈哈,这不是给大家带来了更大的乐趣吗,那么就来比赛吧,看看哪条船划的更快,争渡,争渡,可是嬉笑声,加油声却吵醒了一滩鸥鹭,而这惊起的一滩鸥鹭,却为这群游玩的少女带来更多的惊喜.多美呀!

是啊,如果我的少女时代也有这样的一个让人常常记起的日暮时分,每每回想起时心中都会涌出由衷的幸福,脸上当然都会挂上一份甜蜜的微笑,那将是多么惬意的事啊.真的好欣赏李清照,她将那种瞬间的感受表达的淋漓尽致,真的是人人意中之所有,人人笔下这所无呀.其实就算我们自己没有那么美好的回忆,可是随着李清照诗词的引领来到一千多年前,感受一翻千年前少女的幸福生活,也不失为一种收获,好想多收获一些,也好希望每一个读李清照词的人都能有所收获,那样李清照的词就可以无尽的传递下去,那她也就不会为没有子嗣而遗憾了,因为每一个读懂她的人,都是她的后人,都是她的子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