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读书心得笔记(模板18篇)

小编:FS文字使者

读书心得是对读书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的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能够激发起大家对读书的热爱和思辨的能力。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一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1937年7月的论文著作。现收集于《毛泽东选集》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章。

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革命战争即将到来。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人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人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人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于1937年7月毛泽东写了《实践论》这篇文章。毛泽东曾以这篇文章的观点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演讲,目的在于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观点,教育披着马克思主义迷惑广大群众的同志,使他们理论联系到具体的革命实践中来。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即“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全面系统地阐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首先,文章阐明了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实践在认识地位中的地位。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艺术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人所参与的。所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位,认为人的实践一点也离不开、排斥一切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并且,“无论从认识的源泉,认识的发展动力,还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来看,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总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其次,文章阐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指出认识过程要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和由理论到实践两次飞跃。实现两次飞跃之后,认识运动“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因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无限的,是阶段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再次,阐述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强调绝对真理是有的,但它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并着重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和认识真理的道路。”提出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任务,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了实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任务”。

此外,文章还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指出通过实践来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有感性到理性,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具体地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

在应对、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先要观察事物的外在属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的描述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从感性上对其进行整体感知。其次更重要的是,观察事物的内在属性,探寻事物的内在属性,尽可能地多举事物内在特性之间的各个要素。任何一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相结合作用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其根本性的东西。我们在认识事物发展的时候,不仅要分清事物发展所处的阶段、地位,运用普遍的、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之。对事物的外在形式,表象的东西进行观察、分析进而上升到事物内部特性的认识,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认识论实践的第一次飞跃。

在实现实践论第一次飞跃之后,我们应该将实践认识理论返回的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考验,进一步去指导实践。我们学习、认识、观察事物过程就是理论联系指导实践的过程。我们学习别人的正确的东西,用之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反之,我们在实践的同时也检验了别人理论的正确与否?重复往返,不断深入。正确的理论不断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认识和发展。

在认识的过程中,理性认识还依赖于感性认识,我们必需坚持反对“唯理论”即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经验是靠不住的。“经验论”错误在于不知感性才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的真实反映,这两种认识错误多我们都是不利的。而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事物要完全地反映整体,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性,这就需要我们用脑子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正如《实践论》所述的,认识与实践是相互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我们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要用到这一原理,必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言之有物,不说空话。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首先要认识自我。只有“认识你自己”才能改造你自己,进而认识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上帝安排给我们的任务,这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因为此两者是相互依赖,彼此制约的。我们认识世界就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需正确地认识世界。这需要我们提高自己观察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勿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能人云亦云。

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进而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当然真理是相对的。这需要我们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必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又是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于时俱进的要求。

《实践论》是一篇杰出的具有创造性的贡献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既丰富和发展了《反对本本主义》关于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深刻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行、知问题,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增添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它与《矛盾论》等为我们党确立了科学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为延安整风作了理论准备,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们必需应该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并不断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落实行动,用知识武装自己,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注重理论实践创新,激发自己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实践的激情,不断拓展自己的新视野。不断探索科学真理,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做到看清对象,有的放矢,对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理想付诸行动。不断提高认识和实践的素质的能力,争取做有为的青年,成为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实践论读书笔记_实践论读书心得笔记

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小马过河》。老马看到小马长大了,让他独自驮一袋麦子去磨坊,然而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是深是浅小马发愁了,老牛个子高,认为河水很浅,刚没小腿。松鼠个子小,认为河水很深,还淹死了他的一个同伴。小马不知道怎么办,只有回去问妈妈。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最终的结果是:河水既没有老牛说的那样浅,也没有松鼠说的那样深,小马成功渡过河,完成了妈妈交代的任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的《实践论》,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剖析得非常透彻,是在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

中国有个"闭门造车"的成语,比喻做事不考虑客观情况,脱离实际。至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闭门造车",则是形容不顾实际,也不吸取别人的经验,一味主观地杜撰瞎造的意思,好比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车子,而完全不考虑门外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结果就不合规格,不能适用。

当然,意识对物质起能动作用。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革命运动的成功离不开实践经验,就象过去的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是一些没有经验的人,不是那些经过无数次失败的教训,再结合具体实际,总结经验和教训,使得战术和战略上取得成功的经验,从而再一次次的取得胜利,最终取得革命的最大胜利。

联想到最近的"钓鱼岛"事件。日本掀起购岛闹剧后,国人喊打声一片。特别是那些所谓的爱国者,直接把矛头指向政府,认为政府无能,实则是那些人不懂得从实际出发的真理,不懂得运用毛泽东的实践论。

钓鱼岛是钓鱼岛列岛的主岛,位于中国东海,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距离冲绳约420公里,面积4.3平方公里,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钓鱼岛本岛面积狭小,没有可以供大部队部署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缺乏机场设施。必须注意的是,钓鱼岛东南方向是日本控制的琉球群岛所属八重山列岛,其中石垣岛距离钓鱼岛仅有170公里,面积达到了222.6平方公里,可以部署大型雷达设备和机场,是日方距离钓鱼岛最近的重要前进基地。对我方不利的是,八重山列岛处于台湾本岛以东,我方空中力量若要打击八重山列岛,最佳攻击航线会掠过台湾,须穿越世界上防空火力密度最高的台北防空区。尽管钓鱼岛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利益,但目前台湾当局明确拒绝两岸共同保钓,战时解放军战机能否借道台湾上空攻击八重山列岛实在是难以预测的变量,也即是说日本一定程度上拥有了一个可以不受惩罚的安全后方。

当然,有人说,直接攻击日本本土。毛泽东的实践论告诉我们,万物是普遍联系的,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对那些手无寸铁的百姓是无辜的伤害。所以,面对钓鱼岛之争,我们还得拿出更加稳妥,更加安全的办法。

实践论读书笔记_实践论读书心得笔记

通篇读了这篇文章,发现通篇都在讲述这个道理:“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实践论》告诉我们认识是怎样产生的,他告诉人们关于人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实践,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积累工作中的认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正向《实践论》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我们要注意需学习他人的经验,采取拿来主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帮助我们工作的完成。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这时认识还没完,人们不但常常受到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邓小平同志曾经也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做错了一件事时,须知道每一件事发生的环境不一样,事物发展都有因果关系,有时候不同的“因”会产生相同的“果”,如果不能很好的明白这件事具体发生的原因,看清这件事发生的本质,而只是简简单单的作表面处理,是无法收到很好的效果的。

经久不衰,必须将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常青,公司才能进步,学识才能发展。

总之,读了《实践论》之后,我受到了文章的感染,所以写下了这篇读后感。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无论在哪里,我们都应尽量营造一个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的良性循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勇于创新!

《实践论》读后感。

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课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讲知行一致同样需要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实践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

毛泽东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的真理性。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才能不断提高人的工作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是我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心得,也是我所领悟到《实践论》的精华内容。

实践论读书笔记

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己的经验认识,用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判断,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一定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成于1937年(丁丑年)7月。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实践论》就是作者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1951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

《实践论》对经验主义进行了批判。正如我们经常说我们可以凭借经验办事。的确如此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处理事物的经验我们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有时执着的一味的相信经验,而不会去变通的话,可能会把我们带入歧途,结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甚者还可能犯错误。所以要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

《实践论》也对教条主义也进行了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不要把教条的东西神圣化,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教条的束缚,走创新的道路,世间没有永恒的真理。只有这样才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推动事物的前进和促进事物的自我完善。

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上的认识。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实践论》中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具备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在实际生活中,工作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要不断的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更好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各方面的创新,才能有所发展。只有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意义上发展中国和壮大中国。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理论武器,不断的认识和探索以寻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在实践中发展事物和认识事物。

《实践论》中指出事物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我们都知道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的内在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前进。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实践论读书笔记_实践论读书心得笔记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对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是:

1)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

3)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

4)观察手段:从一切可以或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记录。提取过程中,保持客观态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带有推断性、结论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

6)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7)技术方法:矩阵法,关系图,时间轴。

8)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

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

怀着一种冲动我重新读了毛主席《实践论》这篇文章。

这种冲动来自于我自身的危机意识,我发现无论我读多少书,我避免不了浅薄。这种浅薄的危机感,使得我对自身进行审视。而这种审视的落脚点,便是知与行的问题,也是《实践论》的副标题所揭示的。

毛主席的文章,有时候有种老生常谈的感觉。这种老生常谈的另一层意味是,说多了也无用。直到许多大牛将自己的成功归之于毛泽东思想。据说,习曾被其父亲习仲勋要求背诵毛选大部分文章。在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发现,老生常谈的是他的句子,焕发精神魅力的是他的精神。

人是社会性的。人所从事的最基本的实践形式是生产劳动,而与此相连接的是人与人皆有生产活动所结成的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等社会关系。三大实践活动,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从哲学的角度,将人类所有的活动囊括进来,不能再有更多的内容。

人的认识都要经历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伴随着这个过程,也就是从片面到全面,由潜入深的过程。这一点很简单,当我们加入一个班级的时候,我们总为不能及时记清所有人的姓名而苦恼,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慢慢的了解到确认他们是谁。我们往往有认识片面的时候,那么这些片面的认识来自于哪里呢?第一是剥削阶级的偏见,或者说宣传舆论观念的灌输所造成的一些假认识;第二是生产规模狭小,用现在的语言讲就是格局视野的狭小。学校的大学生为什么书呆子,或许就是这两个因素共同造成的吧。

我们的认识如何是真的呢?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严肃的问题。或许你会说,这是书里说的,或者这是某某老师说的。或者我就是非常确认,虽然我也说不上什么理由。那么实践论告诉我们,人们只有达到了思想中的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我们需要做到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简单的说,就是要实事求是。但我们所遇到最大的陷阱是,客观太强大,自己的思想(主观)太自卑,从而造成固囿于自己的见解之中。通常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心懒,即使再三栽跟头,也不愿从自己所遭受的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而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实践是认识的驱动和落脚点,但认识却经常选择离弃实践,这是一大弊病。书生的落脚点一如既往的书,或者说认识。从书中来到书中去,实践只是生活中的吃喝拉撒。书生的毛病是意识的淤积,堆砌着无数的东西,却不能甄别不知何用,三大实践却常常是三脚猫的功夫。淤积是种病,中医上说的。

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没有这种实践。认识脱离不了实践,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进行着。因而,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以见其不自量而已。知与行的分离,人生缺少多少味道。然而,世上真有脱离实践,只关注书本的蠢人。向往着圣贤之事,而不敢为圣贤之事。知道个大同世界,但不敢创造个大同世界。满足于书本上的好似有趣的事情,在实践中往往对认识之于指导实践取取消的态度。就好像,总是向往着书中美好的爱情,却不敢对心仰的女孩道一声你好。

然而,还是需要认真的对待知识的问题。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到时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知识被书生束之高阁,但不意味知识的不重要性。知识的问题非常关键,认识的作用仍然依然重要,知识的传承与发展,有赖于以诚实与谦逊的态度认真对待前人的认识以及当下的实践的活动。

知识包括两个方面,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而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时常谈熟知非真知。这告诉我们,一切熟知要转换为真知,必须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应用。没有生活实践的知,好似海市蜃楼,不过是大海或沙漠中的一闪,你只是望望,却永远不能住在里面好好体会他的滋味;或者每个假期都可以来度度假。古谚有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读书不实践,枉费了对虎穴的苦苦寻觅。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完全的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通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造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告诉我们的是做学问的方法。可能这也是对潘维老师《忆先师陈翰苼》一文中陈老所教方法最好的概括呵!

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知道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他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同样,看重读书应该也是这个道理。需要说明的,这种理论的来源有两个,其一是生产实践的总结,其二是理论体系的历史继承。后一种就是读书可以给予我们。这与自己的一个问题息息相关,就是为什么书卖了那么多但很少读,或者说,读书为什么越来越没趣了。原因,我想就是失去了实践维度,好似干活是没有男女搭配。

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这另外思考一个问题,老祖宗的书在何种意义上是至伟不破的。为什么我们需要不断的产生新思想新方法。同时,又说,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变会变成务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导,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最后,主席教导我们,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随着实践水平的上升,理论素养也必须跟得上,在这个过程中,方法论的意义不断提升,即注意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这就是全部的实践论。

《实践论》一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1937年7月的论文著作。现收集于《毛泽东选集》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章。

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革命战争即将到来。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人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人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人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于1937年7月毛泽东写了《实践论》这篇文章。毛泽东曾以这篇文章的观点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演讲,目的在于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观点,教育披着马克思主义迷惑广大群众的同志,使他们理论联系到具体的革命实践中来。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即“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全面系统地阐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首先,文章阐明了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实践在认识地位中的地位。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艺术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人所参与的。所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位,认为人的实践一点也离不开、排斥一切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并且,“无论从认识的源泉,认识的发展动力,还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来看,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总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其次,文章阐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指出认识过程要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和由理论到实践两次飞跃。实现两次飞跃之后,认识运动“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因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无限的,是阶段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再次,阐述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强调绝对真理是有的,但它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并着重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和认识真理的道路。”提出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任务,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了实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任务”。

此外,文章还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指出通过实践来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了高一级的程度。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进行不同的实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怀着一种冲动我重新读了毛主席《实践论》这篇文章。

这种冲动来自于我自身的危机意识,我发现无论我读多少书,我避免不了浅薄。这种浅薄的危机感,使得我对自身进行审视。而这种审视的落脚点,便是知与行的问题,也是《实践论》的副标题所揭示的。

毛主席的文章,有时候有种老生常谈的感觉。这种老生常谈的另一层意味是,说多了也无用。直到许多大牛将自己的成功归之于毛泽东思想。据说,习曾被其父亲习仲勋要求背诵毛选大部分文章。在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发现,老生常谈的是他的句子,焕发精神魅力的是他的精神。

人是社会性的。人所从事的最基本的实践形式是生产劳动,而与此相连接的是人与人皆有生产活动所结成的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等社会关系。三大实践活动,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从哲学的角度,将人类所有的活动囊括进来,不能再有更多的内容。

人的认识都要经历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伴随着这个过程,也就是从片面到全面,由潜入深的过程。这一点很简单,当我们加入一个班级的时候,我们总为不能及时记清所有人的姓名而苦恼,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慢慢的了解到确认他们是谁。我们往往有认识片面的时候,那么这些片面的认识来自于哪里呢?第一是剥削阶级的偏见,或者说宣传舆论观念的灌输所造成的一些假认识;第二是生产规模狭小,用现在的语言讲就是格局视野的狭小。学校的大学生为什么书呆子,或许就是这两个因素共同造成的吧。

我们的认识如何是真的呢?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严肃的问题。或许你会说,这是书里说的,或者这是某某老师说的。或者我就是非常确认,虽然我也说不上什么理由。那么实践论告诉我们,人们只有达到了思想中的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我们需要做到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简单的说,就是要实事求是。但我们所遇到最大的陷阱是,客观太强大,自己的思想(主观)太自卑,从而造成固囿于自己的见解之中。通常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心懒,即使再三栽跟头,也不愿从自己所遭受的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而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实践是认识的驱动和落脚点,但认识却经常选择离弃实践,这是一大弊病。书生的落脚点一如既往的书,或者说认识。从书中来到书中去,实践只是生活中的吃喝拉撒。书生的毛病是意识的淤积,堆砌着无数的东西,却不能甄别不知何用,三大实践却常常是三脚猫的功夫。淤积是种病,中医上说的。

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没有这种实践。认识脱离不了实践,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进行着。因而,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以见其不自量而已。知与行的分离,人生缺少多少味道。然而,世上真有脱离实践,只关注书本的蠢人。向往着圣贤之事,而不敢为圣贤之事。知道个大同世界,但不敢创造个大同世界。满足于书本上的好似有趣的事情,在实践中往往对认识之于指导实践取取消的态度。就好像,总是向往着书中美好的爱情,却不敢对心仰的女孩道一声你好。

然而,还是需要认真的对待知识的问题。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到时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知识被书生束之高阁,但不意味知识的不重要性。知识的问题非常关键,认识的作用仍然依然重要,知识的传承与发展,有赖于以诚实与谦逊的态度认真对待前人的认识以及当下的实践的活动。

知识包括两个方面,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而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时常谈熟知非真知。这告诉我们,一切熟知要转换为真知,必须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应用。没有生活实践的知,好似海市蜃楼,不过是大海或沙漠中的一闪,你只是望望,却永远不能住在里面好好体会他的滋味;或者每个假期都可以来度度假。古谚有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读书不实践,枉费了对虎穴的苦苦寻觅。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完全的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通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造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告诉我们的是做学问的方法。可能这也是对潘维老师《忆先师陈翰苼》一文中陈老所教方法最好的概括呵!

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知道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他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同样,看重读书应该也是这个道理。需要说明的,这种理论的来源有两个,其一是生产实践的总结,其二是理论体系的历史继承。后一种就是读书可以给予我们。这与自己的一个问题息息相关,就是为什么书卖了那么多但很少读,或者说,读书为什么越来越没趣了。原因,我想就是失去了实践维度,好似干活是没有男女搭配。

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这另外思考一个问题,老祖宗的书在何种意义上是至伟不破的。为什么我们需要不断的产生新思想新方法。同时,又说,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变会变成务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导,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最后,主席教导我们,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随着实践水平的上升,理论素养也必须跟得上,在这个过程中,方法论的意义不断提升,即注意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这就是全部的实践论。

此次阅读学习,我主要拜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读后获益良多,也有自己的一些感想。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运用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党内严重错误的教条主义。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名为《实践论》。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文章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也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感觉如何而定,而是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从这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正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也就是今天被我们常提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实践论》还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正如在过去的十几年学习生涯中,我们学大多数知识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我们当时记得很牢,考试时可以做出绝大部分甚至所有的题目,但是如果没有实践,我们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我们没有和所学的内容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其实回想高考前所学的知识,大多也都忘却。如果立马再来一次,我想我不能出现在今天的校园了。所以实践是重要的,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掌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实践也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会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来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需要进行不同的实践。这就是我们所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其实机会从来就不是少,只是我们没有做好充足准备,没有在不同状况下进行不同实践的能力。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做好迎接各种挑战的准备,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对于这句话,毛泽东同志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说明认识是错误的,改正之,然后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成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改进,再实践……。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实践论》的学习,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用崇高理想鼓舞自己,用坚定信念鞭策自己,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实践论读书笔记_实践论读书心得笔记

《实践论》是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论著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即“知与行”的关系,向当时的中国人民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层面上的重点知识和理论,对当时的中国革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当然在一定程度也为今后中国的发展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读完《实践论》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以及实践与理论的联系等理论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实践论》的问世给中国革命指明了道路,它总结了中国革命在前期学习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失败后的教训和经验,给中国指明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并让中国彻底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枷锁,从而走向光明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在《实践论》的正确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让中国走向社会主义,让人民当家做主;邓小平理论使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开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让中国共产党进行党政、党风建设,使中国共产党始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引领中国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论》中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达到了更深的程度。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其中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力、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也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同时实践也使得认识得以发展。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更好的认识世界,进而去改造世界。因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实践。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的认识事物的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

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实践论》对经验主义进行了批判。正如我们经常说我们可以凭借经验办事。的确如此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处理事物的经验我们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有时执着的一味的相信经验,而不会去变通的话,可能会把我们带入歧途,结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甚者还可能犯错误。所以要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

《实践论》也对教条主义也进行了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不要把教条的东西神圣化,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教条的束缚,走创新的道路,世间没有永恒的真理。只有这样才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推动事物的前进和促进事物的自我完善。

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上的认识。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实践论》中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具备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在实际生活中,工作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要不断的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更好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各方面的创新,才能有所发展。只有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意义上发展中国和壮大中国。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理论武器,不断的认识和探索以寻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在实践中发展事物和认识事物。

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会发生改变。而事物发展的动力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矛盾。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正是由于事物之间的矛盾斗争才推动了事物的前进。事物之间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事物之间矛盾主要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各种矛盾中又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其实矛盾的主要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因此只有认真的分析矛盾,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以人们要善于观察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从而寻找解决的办法。

《实践论》也给我们阐述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形式实现的。感觉是客观对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通过抽象思维达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只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的局限性在于只是对事物的表现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仅是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而且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能停留于感性认识,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对事物感觉、知觉和表象经过多次反复,对感性认识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概括,便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了一次飞跃而进入理性认识。

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实践论》可以引领我们不断进步、不断向前、不断发展。

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然而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只是过多的去学习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环节。这样的话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不能了解它的内涵和本质。这样一来更不能很好的把我们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对于大学生而言参加实践活动可以引导我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从而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它是我们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俗话说:“认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来源于实践,只有自己亲身实践才能不断促进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只有实践才能将课堂与社会,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我们从书中可以感受到从建国以来所确定的理论性认识最重要的是在于与时俱进。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并形成真理指导实践。总之《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和精华,并将其理论、原理、方法论应用于我们的具体实践之中,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到实践中去,不断积累经验,收获成功。

实践论读书笔记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故题为《实践论》,副标题则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通观《实践论》全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毛泽东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出发,深入分析了人们认识的发展过程,同时提出,由感性认识进到理性认识,并不意味着认识过程的完结,“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又是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的一个飞跃。《实践论》深刻地阐明了毛泽东关于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基本思想,揭示了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

今天踏上延安这片神奇的土地,重温经典,与自己切身的工作、生活结合起来,对文章更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一是要立足岗位。认识开始于感性认识,工作中小事、杂事是很多的,而这些就是我们认识过程中最具体的感性材料,感性认识要想飞跃为理性认识,必须要深深地依赖于感性材料的“质”与“量”。事物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与否,但众多次要矛盾的解决却能为主要矛盾的解决提供有利条件,因此,我们一定要牢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道理,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不沉湎幻想、不好高骛远,扎扎实实从小事做起,认认真真对待细节,用极其负责的态度去处理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琐碎的工作中积累真实而且丰富的感性经验,从而“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最终认识到工作的规律性。

二是要注重总结。总结是一个人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完成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唯一途径。而总结的方法《实践论》也给了十六个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于我们的现实意义就要加强对整体事物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勤于思考,时时总结,防止作迷失在大量具体事物中。

三是要不断实践。《实践论》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吃一吃”。我们在工作中,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方案做得天衣无缝,却总是不付诸行动;目标定得远大无比,却迟迟迈不出前行的脚步。把总结出来的经验,提炼出来的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的过程是一个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实干精神,扑下身子坚持调查研究,坚持唯物主义,坚持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

四是要开拓创新。“认识在发展的过程中尽管是循环往复的,但并不是机械的重复,在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过程之后,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着的”。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我们要勇于创新,在错误面前敢于自我否定,在困难面前敢于直面挑战,以勇立潮头的浩气,超越前人的勇气,与时俱进的朝气,发挥出创新潜能,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不断推进“三农”事业向前发展。

“实践出真知”,这句话曾是我小学时朗诵的作文题目,时隔20年,重温这5个字,仍然字字弥新。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认识、学习、提高,最终达到对事物的准确把握,更好地开展工作,完成我们的既定的目标。

实践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写的。该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例子全面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且在许多方面发挥发展了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成功的分析和解决了中国革命过程中许多的复杂矛盾。

矛盾是由相互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又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无所不在。读矛盾论有感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表现在: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其次,把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再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贯穿于对立统一的全部内容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确应用对立统一规律的钥匙。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双方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失去一方,他方即不存在。一切矛盾着的事物和矛盾着的概念,都是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倾向。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相对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对立的斗争性是不受条件限制的。它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阶段,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终。而矛盾的同一性则必定要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条件的改变则促成矛盾的转化,没有一定的条件则矛盾双方不能共存也不能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着重分析了矛盾形式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区别。对抗性的矛盾发展到终点,必然要用外部冲突的方法来解决;而非对抗性的矛盾则主要经过调整内部关系,建立和谐与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读矛盾论有感正确分析和判断矛盾的具体性质对于指导革命实践至为重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它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而且也是认识的规律。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导意义。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

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于矛盾中谋求前进,于矛盾中谋求发展。但愿我们都能自觉地学会用矛盾的方法面对矛盾的人生世界,从而使我们人生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坚定,更有力!

《实践论》读书笔记

在老师的要求下读了毛泽东主席的《实践论》。感觉真是半晕半懂,大约是个人水平实在有限吧,在这里我就随便说说第一感想好了,请读者多多包涵。

《实践论》,顾名思义以实践为中心展开论述。开篇先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然后又详细的从各方面分析“实践”这个词语。全篇当中引用了许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打了一些比方使得论证更为具体。这是毛主席的代表作之一,上网搜索便可知道这篇文章还有着很强的政治地位,在革命中起了引导思想的重要作用等等。几十年过去它依旧被人们传送着,以科技的手段出现在我面前的电脑上供人研读,自然也是对它价值的无声肯定。

但是对于我来说,假若没有人告诉我它的价值,可以确定,我是根本看不出它有这么高的社会地位的,因为我很少接触这么专业的哲学,通俗的说,就是不懂行情,所以发现不了它的价值所在。

它是俞伯牙,可我却不是钟子期;它是千里良驹,可我却不是它的伯乐。

让人有一种悲哀的感觉啊。

人世间千千万万的人,又有多少只是生命的过客,匆匆的来,匆匆的去,何以匆匆,奈何匆匆。

实践论读后感不过,幸好,世界上还是有许多可以理解你的人的,要不然,又怎会有那么多人称颂这《实践论》呢?《实践论》也不会有如此高的地位了吧。

再回过头来,谈谈我对“实践”的看法吧。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要知道某件事是否可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实践。所以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辨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辨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就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可见实践的重要性。

然而面对不同的事,实践的方式和遇到的困难也不同。我们应当理性、智慧地实践。实践前先考虑一下执行之后是否会带来伤害和不必要的损失,不可为了好奇心而实践所有的事情,例如抽烟吸毒等是万万不能尝试的;实践过程中还要细心谨慎,认真执行,不要因为细小的疏忽而使得结果差以千里;也不可半途而废,坚定了目标就没有放弃的道理;实践完成后,应该认真总结,让这次实践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实践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不如意,但是,应该尽力去克服解决,才能有所收获。

请大胆的去实践吧!

《实践论》读书笔记

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实践论》的中心思想是全面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着重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论的知行统一观,即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实践的“左”、“右”的错误思想。

在《实践论》中,我了解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实践的几个主要观点。毛泽东同志系统地阐明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的观点,指出实践基本内容、基本形式和基本特点。他指出真理是通过实践发现、证实和发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全面具体阐明了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两次能动飞跃,即从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为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飞跃为实践。指出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深刻地揭露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明确了无产阶级和其他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既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又包括改造主观世界。

《实践论》中关于主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具体历史统一的原则,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国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由于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实践。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实践论》中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观点,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必须用改革的实践来检验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性。凡是实践证明是成功的,那就是正确的,必须坚持下去。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感觉是对现象问题的解决,理论是对本质问题的解决,两者都离不开实践。简言之,感性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是认识的深入阶段。感性有其不可替代的前提性作用,是理性思辨的基础。没有感性的直接观念,就没有进一步思维的可能。与此同时,我们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初级的感性阶段,没有感性向理性的那一次飞跃,思维的深度只能限于直观的浅层次阶段,从而断绝了思想深刻的可能,以至于关闭通往真理的大门。

度,认真解决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严格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环境安全事故防范,维护环境安全。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是我们建设现代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借鉴的方法。《实践论》永远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永远是照耀我们事业前进的光辉理论灯塔。

《实践论》读书笔记

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的高明之处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进行不同的实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实践论》读书笔记

浅浅读完毛泽东的《实践论》,脑海中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或许也是因为自己两年时间没有接触过这种文字,再次咀嚼,难免生涩。

为了更好地理解毛的这篇著作,我特地找寻了一下当时的时间以及所处的大环境。

资料显示实践论是毛泽东在一九三七年七月所写,当时的中共羽翼未丰,正遭受国民党的严厉打压,红色革命被低估,形势岌岌可危,让中共看到一线希望曙光的却是日军开始了全面侵华。矛盾总是存在的,这次日军侵华却给毛泽东的红色革命带来良机,于是时势造英雄,时势也让毛写下这篇呼吁和指引红色革命的哲学著作——《实践论》。

人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排斥的,对于红色革命的被低估,并不是人们的愚昧,而是接触少,认识少,“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实践论的发表,也让人们开始正视红色革命。

然而片面的理解也是无济于事的,若只是停留在感性的认识,那么对于红色革命是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只有付诸行动于实践过程中。即使这样,人们刚开始看到的也只是“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的外部联系”。实践必须要坚持下去,锲而不舍,最表面的东西,看得多了,也会发生量变产生质变的效果,在思想上达到一个“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实践论产生的最显著效果便是呼吁人们实践到红色革命之中,在实践中人们看得多了,即使是简单的思考,也会得到相同的观点:那便是在日军侵华的危机之下,“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能够成功的。”

历史的轮子总是不停地向前碾去,时代在更迭,时势在变化,但是《实践论》对于我们的指导作用,却从未减轻,它不再指引我们进行红色革命,却在别的领域带来作用,譬如科学实践。

作为一名工科生,表示对此的理解更为深刻。在课堂上,我们不断地吸收着新鲜的知识,但毋庸置疑的是这只是纸上谈兵,停留在最原始最表面的阶段,想的再多,也只是感性的认识。我们只有投入到实践过程当中,也就是当我们从事科学实验之时,我们才能真正的理解,也只有付诸于实践,才能称作真切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如实践论中所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现在的我们大多时候获得的都是间接经验,而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这也说明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

在读《实践论》的过程当中,尽管理解起来很苦涩,但却让我的思绪分明起来,或许正如老师所说,我们学校出不了大家的原因,便是缺少一种学术氛围,我们有的是工程师,却少有创新型人才。

我想在日后的学习中,适量的哲学阅读对于逻辑思维的锻炼是显而易见的,对我的工科学习也是有益无害的。而毛的《实践论》所教会我的知与行的关系,对我日后生活工作的作用也是潜移默化的。

实践论读书笔记

怀着一种冲动我重新读了毛主席《实践论》这篇文章。

这种冲动来自于我自身的危机意识,我发现无论我读多少书,我避免不了浅薄。这种浅薄的危机感,使得我对自身进行审视。而这种审视的落脚点,便是知与行的问题,也是《实践论》的副标题所揭示的。

毛主席的文章,有时候有种老生常谈的感觉。这种老生常谈的另一层意味是,说多了也无用。直到许多大牛将自己的成功归之于毛泽东思想。据说,总书记曾被其父亲要求背诵毛选大部分文章。在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发现,老生常谈的是他的句子,焕发精神魅力的是他的精神。

人是社会性的。人所从事的最基本的实践形式是生产劳动,而与此相连接的是人与人皆有生产活动所结成的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等社会关系。三大实践活动,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从哲学的角度,将人类所有的活动囊括进来,不能再有更多的内容。

人的认识都要经历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伴随着这个过程,也就是从片面到全面,由潜入深的过程。这一点很简单,当我们加入一个班级的时候,我们总为不能及时记清所有人的姓名而苦恼,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慢慢的了解到确认他们是谁。我们往往有认识片面的时候,那么这些片面的认识来自于哪里呢?第一是剥削阶级的偏见,或者说宣传舆论观念的灌输所造成的一些假认识;第二是生产规模狭小,用现在的语言讲就是格局视野的狭小。学校的大学生为什么书呆子,或许就是这两个因素共同造成的吧。

我们的认识如何是真的呢?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严肃的问题。或许你会说,这是书里说的,或者这是某某老师说的。或者我就是非常确认,虽然我也说不上什么理由。那么实践论告诉我们,人们只有达到了思想中的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我们需要做到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简单的说,就是要实事求是。但我们所遇到最大的陷阱是,客观太强大,自己的思想(主观)太自卑,从而造成固囿于自己的见解之中。通常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心懒,即使再三栽跟头,也不愿从自己所遭受的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而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实践是认识的驱动和落脚点,但认识却经常选择离弃实践,这是一大弊病。书生的落脚点一如既往的.书,或者说认识。从书中来到书中去,实践只是生活中的吃喝拉撒。书生的毛病是意识的淤积,堆砌着无数的东西,却不能甄别不知何用,三大实践却常常是三脚猫的功夫。淤积是种病,中医上说的。

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没有这种实践。认识脱离不了实践,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进行着。因而,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以见其不自量而已。知与行的分离,人生缺少多少味道。然而,世上真有脱离实践,只关注书本的蠢人。向往着圣贤之事,而不敢为圣贤之事。知道个大同世界,但不敢创造个大同世界。满足于书本上的好似有趣的事情,在实践中往往对认识之于指导实践取取消的态度。就好像,总是向往着书中美好的爱情,却不敢对心仰的女孩道一声你好。

然而,还是需要认真的对待知识的问题。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到时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知识被书生束之高阁,但不意味知识的不重要性。知识的问题非常关键,认识的作用仍然依然重要,知识的传承与发展,有赖于以诚实与谦逊的态度认真对待前人的认识以及当下的实践的活动。

知识包括两个方面,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而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时常谈熟知非真知。这告诉我们,一切熟知要转换为真知,必须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应用。没有生活实践的知,好似海市蜃楼,不过是大海或沙漠中的一闪,你只是望望,却永远不能住在里面好好体会他的滋味;或者每个假期都可以来度度假。古谚有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读书不实践,枉费了对虎穴的苦苦寻觅。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完全的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通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造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告诉我们的是做学问的方法。可能这也是对潘维老师《忆先师陈翰苼》一文中陈老所教方法最好的概括呵!

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知道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他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同样,看重读书应该也是这个道理。需要说明的,这种理论的来源有两个,其一是生产实践的总结,其二是理论体系的历史继承。后一种就是读书可以给予我们。这与自己的一个问题息息相关,就是为什么书卖了那么多但很少读,或者说,读书为什么越来越没趣了。原因,我想就是失去了实践维度,好似干活是没有男女搭配。

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这另外思考一个问题,老祖宗的书在何种意义上是至伟不破的。为什么我们需要不断的产生新思想新方法。同时,又说,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变会变成务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导,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最后,主席教导我们,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随着实践水平的上升,理论素养也必须跟得上,在这个过程中,方法论的意义不断提升,即注意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这就是全部的实践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在高中时,政治哲学课学过关于实践的一些理论,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现在经李老师的介绍,又读了《实践论》,对实践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该文不仅系统的阐述了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与实践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精辟地论述。“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贯穿这篇论文的主线和内在实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决定了认识,认识又指导着实践。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试验,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事物现象和外在联系产生认识,这种认识只是感性的,人们还不能得出深刻的概念,无法给出定论。只有再通过实践去验证,得出事物的本质及内部联系,才能使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得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和规律,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不透露着实践对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但实践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本身,认识最终还是要为实践服务的,就好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将其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一样,我们学习专业理论是为了以后工作的实践。

实践就是要照搬理论吗?当然不是。当我们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失败时,就完全否定理论的正确性吗?肯定不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一个理论是否正确是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的;同时,在用理论指导实践时,不能完全照搬,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否则就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学习《实践论》,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很有用的。就比如学英语,如果你只是会读会,因为害怕而不开口说,面对老外是不敢与他们交流(即实践),你的口语是无法提高的。特别对我们会计专业来说,学好专业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书本上没有的问题,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对企业财务的把握才会更到位。

无论做什么事情,以旁观者的心态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只有亲力亲为,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心得体会,再去应用于实践,才会有收获。

实践论读书笔记

在高中时,政治哲学课学过关于实践的一些理论,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现在经李老师的介绍,又读了《实践论》,对实践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该文不仅系统的阐述了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与实践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精辟地论述。“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贯穿这篇论文的主线和内在实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决定了认识,认识又指导着实践。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试验,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事物现象和外在联系产生认识,这种认识只是感性的,人们还不能得出深刻的概念,无法给出定论。只有再通过实践去验证,得出事物的本质及内部联系,才能使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得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和规律,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不通露着实践对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但实践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本身,认识最终还是要为实践服务的,就好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将其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一样,我们学习专业理论是为了以后工作的实践。

实践就是要照搬理论吗?当然不是。当我们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失败时,就完全否定理论的正确性吗?肯定不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一个理论是否正确是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的;同时,在用理论指导实践时,不能完全照搬,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否则就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学习《实践论》,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很有用的。就比如学英语,如果你只是会读会,因为害怕而不开口说,面对老外是不敢与他们交流(即实践、,你的口语是无法提高的。特别对我们会计专业来说,学好专业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书本上没有的问题,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对企业财务的把握才会更到位。

无论做什么事情,以旁观者的心态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只有亲力亲为,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再去应用于实践,才会有收获。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也让我对实践与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整篇文章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就如人并不是一生出来就会走路,就会做事,就懂得去怎样去解决困难,他们也是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认识才明白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成功与失败,才能真正的认识这些事物,获得知识。

毛泽东紧紧围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根本原则,具体阐明了认识发展的辨证过程。他在《实践论》中把认识过程概括为“两个飞跃”。他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因为这两个飞跃都是能动的飞跃,所以他把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概括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查研究才得以顺利实现。如果人们只是埋头实践,不注意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就无法顺利地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里,自己的亲身实践是重要的,但人们不能事事亲身实践,因此还要善于向群众学习,善于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在第二个飞跃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把认识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对于认识的检验、发展作用结合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在改造客现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使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不断得到改造。因此可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实践论》读书笔记

仔细地读了《矛盾论》几次,虽然对其中的理论只能理解部分,但是依然觉得毛泽东的这片文章的深深的哲理性,还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革命状况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读来,也能透过深入浅出的文字悟懂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文章提到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而且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这点我是十分赞同的。以下就对这两点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古语有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然界有矛盾,人类社会更有矛盾。人不可能脱离矛盾而生存,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人必须生活在矛盾当中。也就是所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文章中说“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到来”,这观点很正确,但值得关注的是,这矛盾结束了,另外的矛盾又产生了,因为同化、异化的矛盾运动停止了,仍然存在着物理的、化学的矛盾运动。所以,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由矛盾个体组成的社会乃至整个宇宙都存在矛盾。

基于矛盾的普遍性,我们必须学会怎样对待矛盾的普遍性,从而使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少碰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