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理念(模板15篇)

小编:JQ文豪

范文范本中的作品经过精心挑选和整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下面是一些优秀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好课的标准

“说课”是深化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探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提高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业务水平的一种好方法,也是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论,用科学的手段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增强教学基本功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说课”更是一种交流经验的好方法。下面就“说课”怎么说、说什么等个人看法,与大家做一交流。一、“说课”说什么说课是行业间业务交流的一种活动,它不同于教案和教学活动。说课要说清楚说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学生怎么学,以及在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那些方面的能力等。二、《新课程标准》对说课的基本要求新标准教材在以往教材的基础上,着重学生思想方法的培养,注重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语文课要求学生通过试验操作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能力。针对以上要求,教师说课时就应该作到一下几点:1、说清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课时的教案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它们在每一学科的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也是不同的,有些课时所含的教学内容很重要,与今后授课的内容相关密切,是阶段性的关键点,甚至是本教材的关键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教师要认真领会每一课时的教案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准确把握这些知识的关键点,进而对学生进行准确的`指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效果,确保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质量。2、说清本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和要求。每一课时教学内容一般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要点需要学生掌握,要让学生把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突出重点,从而起到提纲契领的效果,便于学生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课时又往往有一些知识学生难以明确,难以把握,作为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重点找出难点,化解难点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些都需要“说课”教师在说课过程中掌握,并说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3、说清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准确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有对知识的理解、识记、掌握、运用,还包括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德育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情感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数学思想(转化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等等)方法(分析与组合、模型与构造、概括与抽象等等)的渗透。以上这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都要认真考虑。4、说清实施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与手段。在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之后,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极为重要,它要求“说课”者根据教学要求和所教对象,说清如何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强化教学目标的重点,划界难点,使学生掌握所教知识。教无定法,教要得法,这就要求教师针对所教内容,选择合理有效的方法的同时,也要合理安排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方法,即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行动,包括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学生自己试验操作,归纳概括以及与教师的互动过程。5、教学过程的调节与信息的有效传递。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也是说课内容的主要部分,是说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教学过程要说精。一是要说出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环节,一般包括复习、引课、新课讲解、知识应用、反馈联系。二是说出处理教材教法和学生实际之间联系的方法,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如何合理的处理教材,训责哪些教学手段,如何安排师生互动过程,以及这样安排的目的和达到的效果都要一一说清。三是说出对每一环节、每个层次、每个步骤的设想和安排以及这样设想和安排的依据和预期效果。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储备能力,思维方式上强调独立、探索、钻研,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首先要考虑这些。其中“问题解决”教学程序、“试验―观察―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教学都能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四是说出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好关键的理由和方法。五是说出习题设计和板书设。

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读后感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枫,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而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书中就只是单纯的为了考试而教,忽略了对学生文化意识、情感态度的渗透,使课堂形式比较单一枯燥,只是学生兴趣不高。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就会比较主动,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

此外,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摒弃原来的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通过学习后我才发现,我们大多数老师都埋怨说课堂上一直讲个不停,喉咙都哑了,学生还是不掌握,成绩还是没有提高,慢慢地就出现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恶性循环的现象。归根结底是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没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一味地去灌输知识,这样的教书学生较为被动,肯定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标中要求我们教师教学中要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新课标中大力推广的教学方法。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只要我们教师充分理解了新课标的核心,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去备课,相信课堂上的教学效果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次的新课标学习,让我受益良多,让我发现了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误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以新课标为中心,认真备课,从多种渠道学习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读后感

今年,《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已在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试行,这标志着我国英语课程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围绕课程标准这一热点,许多理论工作者及学科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和较宽层面的培训,可以说在宏观方面,课程编制者、学科专家及实践教师基本达成了共识。然而如何将课程的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际?这是困扰课程工作者和实践教师的难题。课程改革的深入呼唤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

一、《标准》培训的反思。

《标准》出台后,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标准》的培训已经在不同层面开始进行。从初步的反馈来看,《标准》的理念能够很快地被广大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所接受,实践教师也对教材的新思路和方法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是培训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许多实践教师表示,宏观的理念我们理解,也赞同,但是作为教师,我们想知道如何按照《标准》操作,而课程培训者却不能够就细致具体的课堂操作进行演示或指出明确的方法。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实践教师对操作性的渴望和课程理论培训者对实践教师所提出要求感到的无奈都是可以理解的。

在课程改革中,有一个特殊情况,即课程的各个阶段,都被赋予发展或开发的地位,如课程标准的开发、教材的开发,唯有在课堂教学实施这一阶段,由开发变为培训,即对教师的培训。世界范围内的课程改革几乎都沿着这样一个轨迹发展。即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接收容器,教师的观念、知识及能力不足以成为课程改革中平起平坐的参与者,教师只能由课程中上一个层面的专家来进行培训。这种轨迹是对课程发展规律的一个偏离。

近年来有关课程二次开发理论就是对所出现的偏离做出的纠正。所谓二次开发,是指在课程发展的每一阶段,即决策、标准制定、教材编写和课堂实施阶段,课程的参与者根据实际环境和自身的感悟,对上一层面的课程进行反馈,微调,进一步建构和活化。课程内部之间的关系,说得通俗一些,就好比剧本、导演和演员之间的关系。导演需要对剧本进行开发,演员需对导演的意图进行二次开发,一部活生生的戏最终是通过演员的再创造才呈现出来。如果说在标准制定阶段,课程的开发人是理论专家,在教材编写阶段,课程开发人是教材专家的话,那么在实施阶段,也需要有二次开发。而这一角色只能由实践教师担任。没有教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即反馈、微调、建构和活化,课程标准必将流于形式而失败。既然教师是开发者,是课堂教学领域的专家,我们理应对目前的培训方式进行反思。

众所周知,课程的开发需要较高的认知活动,而较高的`认知活动必须建立在激活原有的知识结构,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方式,在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重新建立联系,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飞跃才能获得。同化是对外部信息进行整合,顺应是对个体认知结构进行调整,这一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由他人灌输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任何专家和学者都无法取代的。这就是为什么在课程培训中课程专家和培训者不能,也不应该告诉实践教师如何具体去教的道理。

二、实践教师参与《标准》二次开发的意义。

教师参与《标准》二次开发,可以缩小理论与实践、理想课程与实际课程之间的差距。此外还有一点更为重要的意义:在参与课程二次开发的过程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能够得到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有望失而复得。为什么这样讲?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把教师职业定为专业,也就是说教师被赋予与医生、律师、会计师等相同的地位。教师有了专业地位,但很多人又把它失去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之一皮亚杰曾经指出:中小学教师是由于脱离了科学研究才失去了应有的专业地位。

[1][2][3][4]。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高中生学习知识的種类很多,分类不同,学生们面临着学习和竞争的巨大压力,而学习是需要学生全身心认真对待的事情,不容一丝松懈,在如此紧张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极为重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新课程的概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主观意识,要求教师发挥辅助作用。中学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所学知识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直观地表现出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以下内容具体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有效理念的介绍。

新课程理念是近年来为了适应日新月异变化的世界,以及为应对对新一代年轻人越来越多的挑战所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教学的概念是通过新课程的概念来改善教师效率的方法,以及更好地把握教师的45分钟的方法。有效教学是一种技术手段,它要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前准备、课程实施、课后复习中都有一套相应的策略。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观念,它要求老师有卓越的思考和反思能力,要求教师不断思考如何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二、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和谐的课堂环境对于学生获取知识很重要,教师和学生要树立平等意识,老师关心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只有课堂环境融洽,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才能事半功倍。在传统的教授概念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配地位,教师将讲明学生在上课中所该持有的知识,同时侧重点分明,学生只需要跟着老师的脚步学习就会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处于服务地位,学生处于主导地位,很多教师由于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一下转变地位,因此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表现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同时,学生将从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简单立场推到自己探索学习知识的阶段,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例如高中化学教材中有一个知识点是钠与水的特殊反应现象,教师可以课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将学生进行分组,自己动手完成这个实验,亲自感受、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只作为辅导,这种学生协作一起动手,教师耐心辅导的和谐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记忆更牢靠,更好地融入课堂。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奇心特别强烈。学习过程本身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学习知识和思维的过程中得到提升与发展。良好和适当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知识更扎实。化学教学过程中有大量的知识,使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成为可能。例如在学习酸和碱的区分和鉴别方法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生活中大家认为属于酸性的东西有什么,属于碱性的东西又有什么,判定它们属于碱性和酸性的依据是什么,那洗发水和牙膏属于酸性还是碱性呢?由于洗发水和牙膏都是我们日常生活用品,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创设情境的目的。

(三)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渗透创新意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应以创新为基础,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创新是研究、引导、发现、归纳有机统一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和组合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教育提供的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传授创新方法。在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要达到上述要求,教师自身就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即教师的学习知识问题必须是反复思考和创新思维相结合的'模式。教师要尽最大能力的将教学过程设计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这使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或参考材料获得知识,并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教师在讲解碳的多样性的有关知识时,可以向学生提问碳的各种单质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析问题,最终各小组互相交流意见,教师进行总结,最终解决问题。除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外,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也有大量的实验知识,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提供多的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遇到环境条件不允许的实验或者安全性较差的课题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比起传统的板书讲解更生动。

(四)构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给小组发放学案,上面包含有关知识的问题和重点知识,然后学生以小组进行探究,最后小组之间互相分享探究成果,这种学习模式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与同学的合作能力。合作是现代人与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合作各抒己见,感受不同的化学创意和化学方法,培养与人们的合作意识,得到自我反映和矫正经验。

[参考文献]。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好课的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行实施,给语文课带来了新的评价理念,一堂好的语文课大致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课程能够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通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教材,合理解读文本,提倡个性化阅读,能过有效地创设情境,能够引到学生深入感知文本,学会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

3、教师能有效地展示教学基本功,做到扬长避短,且不能以己之长威压学生。做到语言清晰流畅,使用普通话;教态大方,表情具有感染力;板书条理,合理而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4、教师教学观念更新彻底,能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有意识的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具备良好的心态和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学生更新思想观念,重视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5、课堂教学充分体现“教育机智”,让课堂成为思想和智慧碰撞飞扬的'地方。遵循“教无定法,但有法可循”的原则,确立灵活的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6、课堂应该具备自由、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特质,教师能够主动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重视和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体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交流,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7、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课堂之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决不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和“好看”等“伪活跃”效果,而是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和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思维状态真正地活跃起来,有效地增加思维量,主动参与教学当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质疑,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个性化阅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思想的乐趣。也许这样的课少了些“热闹”,并不好看,但学生受益,同时也有力地体现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程度这一观点。

8、朴实胜过花巧。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效果展开,要切实关注教学效果,重视学生课堂的达成度,不上过分的“表演课”“做秀课”,脚踏实地地落实好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9、至于课堂时间的分配问题,要看具体的课型和文本而定。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发行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主要分了三种课型――活动体验、问题探讨、文本研习;不同的课型和文本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地位的差异,课堂时间的分配也会随之改变,不可一概而论,或者硬划比例。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随着新课程标准推行的深入,对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问题的研讨也会深入,语文课的本质性的特点也会越来越凸现出来,相信语文课人文性的特质也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读后感

首先就此书的特点而言,它将素质教育理念与国内当前英语教学环境相结合,使新课标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同时,新课标的内容更为充实,指导性更细致明确,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也更容易落到实处。

其次,就此书对我自身的教学影响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置更为明确。我在实际教学中曾出现教学达不到预设目标的情况,而在读过本书后这一困扰便随之清除。第二,教学重点把握更为准确。小学英语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自信为主,注重语言的运用能力而并非是让学生们会做题目。第三,教学形式更灵活多样。在这一课程标准下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式课堂完全不能满足当前的英语教学要求。于是,我便采取更多灵活的课堂组织方式,如小组讨论、表演展示、知识竞答等,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四,教学评价更完善。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改变了以前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模式,从更多的角度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

看完这本书,我也更清楚地知道一名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语言素质、文化素质、理论素质、驾驭教材的素质、教学实践素质和教育技术素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一切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毕竟要通过学生实现。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根据学生主体的心理特征和内在需求,因材施教,根据小学英语课堂具体情况,创造出学生最满意、收效最好的教法和技巧。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深化与发展,网络不仅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网络化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趋向于多样化的发展方向,这不仅保证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完成。本文旨在论述网络化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实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化、创新化。

网络化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开辟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新途径,同时也丰富了教学课堂的多样性,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网络背景下的教学策略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不仅是一个突破,同时也是一种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待于更新,以便实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其中,网络化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适时利用网络系统,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索性。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是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在网络化的背景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设置思考题,然后通过网络发送到学生的计算机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探索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可以提供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网站,这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很多学生痴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针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课堂练习,在无形中增加大学生的自主探索性。

例如,在学习“window98绘图工具”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演练操作的步骤,并对菜单栏、工具栏、颜料盒等组成部分进行简要分析,让学生简单了解窗口工具的主要功能。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制定出相关的试题,让学生独自完成所要求绘画的具体步骤,通过实际操作的过程,学生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性。

二适时采用网络设备,实现教学内容的生动性。

在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将所要讲述的知识通过网络技术播放在屏幕上,还可以借助控制机随时更换屏幕上的课件,可见,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清晰地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新鲜感,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性。与教材上的文字相比,屏幕上的课件更具有生动性,从而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跃元素,从而也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课件上的内容进行合理编排,对于每一代计算机出现的时间以及特点做出详细的分析,最后总结出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同时,屏幕上应出现每个时代计算机的图面,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发展简史的理解。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自我检测效率。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检测是评价学生学习标准的有效环节,学生可以通过cai软件进行自我检测,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在进行自我检测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样就会及时发现自身对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反复练习,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经过cai软件检测出的结果不仅所用时间短,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因此,这样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例如,在学习“资源管理器”时,学生可以通过cai软件检测自身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包括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和删除等,学生通过反复的实际操作,可熟练掌握“资源管理器”的相关知识。

四适时创设网络情境,加强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网络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更重要的是创设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情境,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了网络系统的功能,同时也能给教学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教师通过创设网络情境,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课堂的实践中,不仅促使学生形成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于网络具有自身的特征,教师可利用网络将全体学生连接在一起,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探讨的平台,而且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一渠道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可见,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制作演示文稿”时,教师通过对演示文稿主题、素材库以及搜集多媒体素材的讲解,可以让学生通过相互协作制作演示文稿,经过相互探讨提高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网络化不仅给信息教学课堂注入了活跃的元素,而且也给师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可以更好地驾驭信息技术课堂,这样,不仅丰富了信息技术课堂的多样性,同时也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质量,可见,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网络化”的注入有着深远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肖生.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03)。

[2]陈琳.中国教育信息化优化发展之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01)。

[3]杜树杰等.高校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原则与课程体系构建[j].高等理科教育,(01)。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读后感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随着金猴的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又将踏上一个新的征途。当我再次捧读《数学课程标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原来“双基”的提法变成了现在“四基”提法,《数学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始终贯穿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与过去的课标的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何适应这一变化,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呢,通过学习,结合多年教学工作经验,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的教学水平。

一、要广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学科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感到有些枯燥,困难,特别是学生对于抽象性、逻辑性的东西的理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要达到“四基”的要求也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具体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他们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的心理特点,广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地接受它,集中精力地学习它、应用它。作为数学教师,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时刻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与学之间才能达到真正的合谐统一,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

二、要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

新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必需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三、要注重个性发展。

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程度、认识角度会有所不同,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所以要体现差异性培养,一是要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活动中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做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达到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侵犯!

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22年4月24日,借助网络平台,聆听了解月光教授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通过专家的解读,对信息科技课程的概况、变化、核心以及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概括。

首先,解教授对于信息科技课程作了总的概括,信息科技教育是全民都要接受的教育,数字素养是未来公民必备修养。《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全新定位了课程性质,从“信息技术”调整为“信息科技”,将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更清晰地凸显“科技创新”的重要价值。强调“信息科技课程”对“促进科技创新自主可控、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性意义”。解教授也指出信息科技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国家安全观,提升国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了解了信息科技课程的概括,才能为接下来的课程调整打好基础。

二、变化。

二是课程总目标定位从信息素养变为数字素养;

四是更加强调自主可控、原始创新和原创精神,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忽视学生面临问题时“窥测方向”的过程,也就是忽视了学生思维的最初方向——原创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因此,心得体会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原创思维,使课堂上解决问题的策略“百花齐放”成为可能。

三、核心。

二是构建逻辑关联的课程结构(结构);

三是遴选科学原理和实践应用并重的课程内容(内容);

四是倡导真实性学习(实施);

五是强化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评价)。从价值、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五部分作了详细的解释说明,这意味着,学校在开展信息科技教学时需要引入在线教学平台,采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或作品,并开展学生自主评价、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

四、需要关注的地方。

最后还拓展了解了一些需要关注的地方。教育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人,不仅需要教授学科知识,还要培养创新力、学习力、迁移力以及其它适应当前及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素养。

解教授阐明此次课标修正的目的是希望让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让课标真正引领、推动教学实践的深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让核心素养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我们作为信息科技教学的船长,在课标作为风向标的指引下,定会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读后感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劳动教育的一般作用,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学以致用”。而且,劳动教育也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紧密相关,密不可分。

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就是“德育”;让孩子们思考劳动的原理与奥秘,改进与提升劳动效率时,劳动教育就成为智育;劳动教育可达到强健体魄、增强体能的作用时,劳动教育就是体育;当我们引导孩子们发挥聪明才智去设计关于劳动的美的成果时,劳动教育就是美育。这意味着,劳动教育不是独立、孤立的,而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劳动教育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高度重视,那在具体的操作中,就不能敷衍了事,也不能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应该有更加深入的思考,让劳动教育既有“劳动”又有“教育”,而这,才应该是劳动教育的最终落脚点。

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

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

各国劳动课都重教烹饪。

“劳育”在各国都是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之一。英国是较早将劳动课纳入中小学课堂的国家之一。早在19世纪40年代,随着英国对下层民众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家政课程就被纳入初等教育系统,但初衷只是“为来自较低社会阶层的女孩提供烹饪技能培训,以便为她们将来从事家政工作或成为家庭主妇做准备”。

1870年英国教育法出台,烹饪、缝纫、木工和金属加工等实践活动被纳入学校课程,此后,包括烹饪、缝纫、洗衣服在内的家政课成为女孩必须修习的课程。1892年,烹饪课程在《公立小学管理条例》中正式确立,一直持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990年,英国国家课程开始实施,将之前作为独立课程的木工、金属加工、家政、纺织等统一归入“设计与技术”科目。在这一阶段,由于对是否开展实用教学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很多课程偏向于设计与工艺,实用性减弱。

为了解决肥胖问题,英国发起了“烹饪执照”项目,使烹饪教学实践再度受到重视。“烹饪执照”项目围绕基本的烹饪技巧、饮食与营养、食品安全与卫生、消费意识四项关键能力展开,旨在让青少年在烹饪营养餐的实践中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该项目从209月开始,内容是向11岁至14岁的学生提供至少16小时的烹饪体验,3小时关于饮食与营养的学习,以及5小时的在线差异化互动教学。尽管这一项目的本意并非取代食物技术教学,但事实上“烹饪执照”项目已成为中学实用教学的主要形式。由于政策变化导致资金短缺、合格教师缺乏等问题,这一项目只维持了3年。

英国开始实施的《国家课程纲要》将烹饪实操与营养、设计等理论结合起来正式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其中要求:“作为食物工作的一部分学生应该学习如何烹饪并掌握营养和健康饮食的原则。激发学生对烹饪的热爱将为学生打开人类伟大创造力的表现之门。烹饪是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它能使学生在现在和以后的生活中以经济的方式养活自己和他人。”这是英国政府首次以国家课程文件的形式明确烹饪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次年9月“烹饪与营养”课程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11岁至14岁的学生每周有1小时的烹饪课程旨在提高烹饪教育和学校食品质量并促进学生在14岁时至少能够独立完成20种菜肴的烹饪同时鼓励孩子在家里参与或独立做饭。此外烹饪技能还与升学挂钩考试不及格的需补考通过后才能毕业。

德国也是欧洲劳动教育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20世纪初期,著名教育改革家凯兴斯泰纳正式提出“劳作学校”的概念,核心思想是促进学生“精神的发展,道德的适应力和工作本领”,他强调“应把劳动职业技能培训和公民精神的道德教化合二为一”。20世纪60年代,德国首次正式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引入学校,这也标志着该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正式诞生。随后,教育部门明确提出,7至级必须开设劳动课程。课时安排通常为每周2至3节必修课,感兴趣的学生每周还可以再增加选修课,劳动课程包括家政、技术、经济、职业规划四个领域。小学阶段的劳动课一般被称为“常识课”,除了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环境、日常生活、科学技术领域的兴趣外,还帮助他们初步了解自然、社会生活,掌握独立生活的基本常识与生活技能,比如编织、木工、手工制造陶器等。

为了使学生获得劳动经验和职业体验,德国中小学还与一些工厂、商店、餐厅等建立联系,建设了一大批劳动教育实训基地。学生一方面需要去基地进行考察活动,另一方面还要跟随专业人士完成一段时间的实习,以便了解不同职业、工种的具体内容、生产流程,掌握操纵设备的基本技能等。除了面向未来职业选择的企业实践活动,家政劳动也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比如学生参观面包店时,要跟随专业师傅学习选择面粉、制作面包的一些基本技能。

日本孩子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体验劳动,进行手工制作等,到了小学后,还会学习生活和家庭相关的课程,生活是207课时,家庭是115课时,统称为“家政课”。日本《学校教育法》设定了8个目标,基本每条都与家政课程有关系。例如“对于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等,培养基本的理解和技能”“培养健康、安全、幸福生活所需的习惯,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等。家政类课程会讲解如何切菜、烹饪,如何购买食材,进行垃圾分类、缝补修改衣服、整理家务、蔬菜栽培等。大部分小学还有专门饲养动物的场所,在兽医的指导下,学生和教职员进行动物的喂食、换水等饲养工作,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劳动技能,还萌生出责任感、爱护生命等健康价值观。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当前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欲和创造欲,调动学生积极性,才能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现阶段,在常规高中生物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结束后,一些生物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对生物教材中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难以理解,所以高中生物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结束后,应该积极发现问题,改变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1.高中生物教学局限于课堂。

高中生物教师总是在课堂中完成教育教学活动,生物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讲授总是局限在课堂,教师没有将生物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没有将生物与实验相结合,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2.教学观念传统。

有的高中生物教师入职时间久,教龄长,这类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受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模式和应式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总是以教材内容为主,板书为辅,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机械的讲授,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使学生失去学习高中生物的积极性。

3.学生生物基础。

高中学生在生物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些学生因为在初中阶段生物基础没有打好,导致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生物更加费力,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跟不上教师思维,从而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生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课堂效率低下。

高中生物教师应该积极配合新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提高高中学生学习生物的有效性,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和教育教学活动结束后,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

1.以学生为主体。

在高中生物的教育教学活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欲和创造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比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展开之前,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入时利用游戏法,抓住学生的思维,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来。在高一生物《细胞的分化》中,教师可以利用奥尔夫音乐和奥尔夫道具,进行细胞模拟游戏,让学生扮演细胞,教师扮演细胞的主导者,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在细胞增值开始时,慢慢敲打手鼓,教师依照细胞增值特点进行模拟,学生模仿细胞进行运动,教室作为人体中的某一部分,游戏结束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做的游戏就是细胞的增值。同样,《细胞的增值》也可以进行此活动。

2.小组合作。

高中生物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教学,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完后进行实验,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尊重他人,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积极发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细胞的增值》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积极观察学生,在学生遇到问题和冲突时教师引导学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学校的硬件设施,在高中生物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生动形象的动画、视频、音频等进行导入、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是课外拓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地设计教案,有针对性地对生物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每一堂课后都要进行反思和总结,对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缺点进行积极改进,教师还应该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实现家园共育,建立评价机制,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积极表扬,积极告诉家长,对学生投以肯定的目光,教师经常关注时事政治,将时事政治与生物教材相结合,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多元化思维,从而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王瑞梅.创设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情境[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02期.

作者:龙华单位: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的发展特点的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以及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这也为他们日后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能够进行快速运算、通讯以及逻辑判断的先进的电子设备。如今,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宽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学校教育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相融合。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其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加以模式化。根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以制作名片的具体教学实例进行分析。

1、创设情境教学模式,确立教学目标任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各种各样的名片,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通过课堂演示一些名片,激发出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对名片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以及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分析任务,教师应该起到帮助与指导的作用,让学生有目的、主动地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以任务为驱动,师生在完成主体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学习和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学生在需求中主动寻找解决方法,在学习到相关知识技能后,主动地将其运用到作品的创作当中,这种任务式、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把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最终落实到技术应用的价值上。

2、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通过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及要求,并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在文档中选择恰当的插入图片的方法,实现图文混排以及学习一些处理图片的方法,美化图片和文字以满足不同版面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料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

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是运用任务驱动来进行教学的方法,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在教师的指引下,利用网络学习自主探索,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了自学能力,获得了成就感。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互助精神。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环节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寻求其他小组成员的帮助,最终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应熟悉小组的学习交流情况,对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给予适当的解析。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并根据教学目标,将学习内容扩展延伸,进行有关训练。在此环节中,教师所讲授的是一些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学生虚心接受,通过思考更加深刻地理解问题,并且通过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进行长期的探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以及努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也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培训心得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2)学生地位的转变;(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文档为doc格式。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读后感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第一编思想品德课程设计总论。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一般说来,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往往就是有较高素质的人。一个有理想追求的民族,往往是有凝聚力和文化生命力的民族。为了应对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我们必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代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社会愈是发展,愈是需要其成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时代的要求,以思想品德为核心概念,重新调整和安排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研制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多元文化的多样呈现。21世纪的前,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为了抓住这个时机,我们必须加强和改善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社会在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总主题下,国际形势正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的基本格局依然是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各国之间的竞争与较量从冷战时期以军事为主转向以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应该体现在综合国力的强大竞争力上。这给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是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高素质的国民。

为了迎接挑战,基础教育特别是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必要的改进,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看,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是未来提高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的关键。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而人力资源的竞争力也包括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在内。21世纪的挑战,要求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是知识全面、基础牢固、思维敏锐、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同时,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如果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与时俱进,那么就有可能造成青少年对思想品德课程失去兴趣,从而使我们丧失影响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机会和途径。只有加强和改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才能把青少年塑造成未来先进生产力的掌握者和开发者。

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不仅是他的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品德。当然,思想品德应该以一定的知识(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为基础和载体。没有知识支撑的思想品德是空洞的,没有思想品德统帅的知识则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险的。因此,在现代社会,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联想集团的要求第一是做人正直,第二是胸怀大志,第三是善于学习;ibm的要求是自豪感、灵活性,必胜的信心,又快又好的执行能力和团队精神;柯达看重应聘者的工作方法,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nec希望员工为人正直高尚,业务精益求精;微软青睐有激情的人,聪明的人和努力工作的人;三井注重稳重、自信等内在品质。而传统的学生评价是智育一枝独秀,学习成绩成了评价因素的惟一标准。因为测评结果与学生利益紧密相关,分数的功能被强化,所以不少学生为取得高分不惜代价,忽视了全面素质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基础性素质应该按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身心素质三个指标设立,其中“思想品德”包括政治素质、集体观念、遵纪守法、道德修养。“身心素质”包括体育课成绩、平时锻炼记录、心理健康水平。发展性素质包括创新与创造,技术技能,组织管理水平,文体特长,知识面的广度等因素。

第二、从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看,思想文化与精神文明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面对这样的形势,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能否在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除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政治的稳定之外,文化影响力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状态,是综合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让青少年知道:一个民族,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可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才可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任何国家都不能放弃传播自己价值观的权利,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为了民族文化认同和思想影响力,我们必须改善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就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放在首位。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任何先进文化,都必须有人来承载,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更需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因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其最终落脚点是高素质的人。只有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真正保证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从而使我国文化建设始终体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第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角度看,只有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了,每个人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匮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在文化落后,精神空虚的地方,根本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给我们以新的启示:如果在经济、文化和综合国力的发展方面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那么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将面临考验。社会主义应该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我们在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必须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没有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就没有坚实的基础;没有精神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也不能得到持续的繁荣。

我们必须牢记: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育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教育的功能不仅是知识与机能的传授,也是传承和培育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实现教育的后一个功能为主要任务的。我们应该把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作为有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就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把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的社会调查资料基础和文件依据。

1.社会调查资料基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也积累了很多经验。通过这个渠道,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观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并且初步树立了法制观念和遵守基本道德规则的意识。

我国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现行标准是教育部10月印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这个标准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删除了某些“繁、难、偏、旧”的内容,充实了具有时代感的相关内容,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加强实践环节等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使用过程中,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标准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整。

从8月底到10月初,课题组在北京、重庆、广东、宁夏四省、市、自治区,就现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使用的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其中学生问卷1800份,教师问卷200份。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和学生(80%强)认为,思想政治课“非常必要”或“有必要”。

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态度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内容是否吸引人”,“对生活是否有用”,“教师的教学水平”等等。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感兴趣,认为这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很有用”。在法律中,学生明确表示更关注“法律对青少年的保护”,“如何远离违法犯罪”等内容,对离学生较远的法律规定兴趣较弱。很多教师认为,应该把“人类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融入到历史、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去。

调查表明,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

调查还表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针对性。只有不引起孩子反感和拒绝的内容,才能打动他们的心灵。必须改变成年化的语言和灌输式的方式,把正确的精神食粮做成色香味俱全的营养餐。

调查还表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青春期教育之中,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的规则意识教育之中。

调查还表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正确的理论和思想引导与学生自主探讨和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外部的社会规则和要求内化为心理和思想品质。既不能把教育变成说教,不能扳着面教训人,也不能放任自流。学生的自主思考需要正确的引导,而有效的引导必须借助学生的自主思考。

调查还表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国家、社会命运与个人理想教育结合起来,要把社会问题的分析与每个人的发展前景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受到祖国命运与个人前途之间的内在联系。

2.文件依据。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标准研制组认真学习领会中央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文件,在研制过程中特别注意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六大文件的精神实质。我们主要的文件根据有: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我们在领会这些文件的精神基础上,根据对各种现实情况的分析,制定了本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研制过程中,标准组尤其注意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贯穿到标准的理念和内容之中。可以说,标准通篇都充分渗透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关内容。

三、国外相关课程比较研究。

对国外的相关课程标准的分析,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中建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重要基础。总结各国在思想品德课程设置内容方面的特点,以开放的胸襟,批判的眼光加以审视,对于我们科学地借鉴其经验教训,建构全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国外一般不使用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的名称,但与之相关的内容却往往包括在《社会》(socialstudies)的法律、公民、道德伦理等课程之中。为了便于阐述,以下我们将从两个层面对上述问题加以梳理:(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主要发达国家;(三)前苏联和新加坡。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召开了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大会的中心内容是“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即通过教育促进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文化。经过讨论,大会提出了“和平文化”的理念和培养“世界公民”的目标。

“和平文化”理念体现并依据以下各点的一整套伦理价值、美学价值、风俗习惯、对他人的态度、行为和生活方式:(1)尊重生命,尊重人,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2)摈除暴力;(3)承认男女权利平等;(4)热爱民主、自由、正义、团结、宽容、接受民族间和国家间、种族、宗教、文化、社会群体之间及个人之间的差异和谅解的原则。总之,和平文化是一种广泛的、多层面的概念,它意味着要有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接受的精神,和平文化是信念的集合体,是一种道德,一种个人与集体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为人处世和做出反应的方式。

为了培养世界公民,教科文组织强调各国的公民教育应该侧重于以下几点:(1)培养和平、人权和民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所依赖的价值观念;(2)不能再只是强调认知学习,还要强调情感和行为学习;(3)学做世界公民,是以把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知识应用于实践为基础的。可见,一个国家并不仅仅是一个拥有个人权利的公民的团体,它还组成了一种共享的命运,一种首先在学校中建立的理想:年轻人在这里通过教育,尤其是公民教育,学会共存和相互尊重,从而为和平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此外,1989年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学会关心”(learningtocare)的教育主题,又提出了“学会共处”(learningtolivetogether)的教育主题。这些教育主题和上述教育思想实质上指出了世界公民的内涵所在。

进而言之,以上关于世界公民的理想是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提出的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一脉相承的。即,人类应该变革现有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与自然重修旧好,建立“全球伙伴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类之间和平共处。基于此,在此次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agenda21)》明确指出:应该确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之方向。(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第78―87页)它表明,德育或公民学教育在培养世界公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大有作为。

由此可见,人们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认识到:教育在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尤其如此。也就是说,它能够增进个人之间及种族、社会、文化、宗教群体和主权国家之间的理解、团结和宽容,能够促进对人权的尊重和积极承担维护这类权利,并有助于建设一种和平与民主之文化的知识、价值观、态度和技能等。对于公民教育的这一最新国际发展趋势,我们应该自觉地加以捕捉并充实、反映到我们自己的课程设计理念之中。

(二)主要发达国家思想品德的情况。

1.美国。

美国各州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没有统一的德育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德育内容,各州往往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灵活的教学,许多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直接的德育课程。但这丝毫不意味着美国对德育的忽视,相反,美国的德育不但始终没有被放松,而且有逐渐加强的趋势。这一点在前任总统克林顿和现任总统布什的施政纲要和多次演讲中都可以得到证明。

为了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中塑造具有凝聚力的“美利坚精神”,美国的一些州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编制品德教育课程并进行试点,到1990年,美国大部分公立中小学都开设了该课程,目的在于:(1)提高学生的自尊心;(2)加强学生的自律与自我修养;(3)提高学生进行决策解决问题的技能;(4)向学生传授积极态度和价值观。可以说,培养负责任、可信赖的国民,培养全体国民的美国精神是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美国品德教育课程从幼儿园到九年级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三部分。其中,相对于小学,中学品德教育课程份量增多,内容也较深,每个星期有三、四节不等,教学形式也更多样化,并有讲授和实习,编制的课程特别针对青春期到来时心理萌动特点,教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自我做出负责任的决策。强调的价值观与小学相同――即诚实、勇敢、信念、公正、宽容、人格、善良、助人、言论自由、选择自由、经济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个人尊严、时间分配和个人才能发挥等――但水平却有重大差别,并把它们分为社会学习、健康生活和职业教育三个单元。内容包括:烟酒、吸毒的危害,认识承担责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强有力领导人的优良特征,认识时间管理与目标实现的关系,影响个人名誉的因素,认识消费与生产对经济保障的关系,履行公民选举、陪审及义务责任等。

此外,在美国的一些中学中还设有公民学教育。公民学教育课程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得到普及,其目的有:(1)了解国家政体的基本内容和准则,如国家宪法、行政权力机构、多元文化政体及功能、总统竞选及国家决策程序等;(2)培养参与意识和了解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学校经常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如旁听判决大会、政府咨询会、模拟竞选总统讲演及联合国大会,并让学生扮演不同代表团发言等;(3)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自律、守信、诚实、自爱、利己不损人等被列为重要品德。

一些美国中学的生活指导课程也颇有特色,值得注意。生活指导包括一般的生存生活指导,也包括精神心理指导和道德问题指导的结合,它倡导培养“完整的人”。生活指导有四个特征:(1)以个人为指导对象;(2)以增强自我指示能力为目的;(3)给予内在激发性的援助;(4)以广泛的生活为指导领域。通过这种覆盖面较广的生活指导课,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由此可见,尽管美国没有专门的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但上述课程却在实质上起到了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它们在塑造美国国民的“美利坚精神”方面的确功不可没。

2.英国。

20世纪60年代后期,英国在学校德育方面实施改革,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组织了两个道德研究机构。一个是由威尔逊(johnwilson)领导的“法明顿信任研究机构”,主要研究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试图寻找一种普遍、中性的、相对稳定的道德判断准则,创建一种德育新框架,倡导专门的德育课程。他们根据自己的强调道德思维的课程理念设计出了德育教材《道德第一步》(firststepsinmorality)和《道德第二步》(secondstepsinmorality)。另外一个机构是由麦克菲尔(petermcphail)负责的“课程发展课题组”,主要研究中学(13―16岁)德育课程,剑桥大学负责研究8―13岁小学生的德育课程计划。经过努力,“课程发展课题组”编写出了一套以“体谅”为核心教育理念的道德教育课程:供中学使用的《生命线》(lifeline,1972年)和供小学使用的《起始线》(startline,1978年)。

英国尽管没有统一的德育目标,但处处把培养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在英国政府规定的普通学校8条基本目的中,就有4条谈到德育:“(2)使儿童理解道德的价值,尊重不同的种族、宗教和观点;(3)帮助儿童了解现实世界,了解国家间相互依赖的关系……(5)使儿童了解国家如何确立并保持人们的生活标准以及经济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7)使儿童认识人类在科学、艺术、宗教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他们为获得更多的社会公正所做的探索。”可以说,中学德育是培养英国社会所需要的现代绅士的重要手段。

英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宗教教义;二是有关历史、语文、地理、外语等社会学科;三是道德教育教材,这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专门德育教材,它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意使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和学会同众人一起共同生活。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在编制国家课程标准时,注意社会与教育之间的互动和知识整合,精神关照(pastoralcare)、个人与社会教育(person-socialeducation)等综合性课程开始流行,与专门的德育课程形成了相互支持和补充的关系,也构成了当代英国德育的新景观。

3.法国。

法国一直非常重视公民道德教育课。1984年,法国再次强调要加强学校德育,以“人权”为核心,遵循“1789年公民人权宣言”和“1948年的普通人权宣言”,突出公民权利,使公民享有自由、集会、结社权、表达权和劳动权,要求从小学生,甚至从育儿学校就开始开设有关民主和权利的启蒙思想,同时还强调进行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国人”精神。

法国公民道德教育课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生活的主体”,使学生产生一种把学校看成是一个“生活共同体”的意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换言之,使每个人获得自由和负有责任,使每个公民都成为有教养的社会公民是法国德育的目标。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个人道德教育,国家和社会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

法国德育以独立的公民道德教育课为主,其他各科也承担相应的德育任务。法国中学为初中四年,高中三年。公民课内容是小学基础上的扩大和深化,整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如在道德情操上的教学指导为:学习古今伟人业绩并体现出有关人的优秀品德;阅读分析体验道德情感,意识到人的潜力可以达到的高度和道德在其间的重要作用;思考各学科的道德意义,纵览包括希腊、基督和法国文化、犹太先知和东方智慧在内的人类价值,体会人生的深刻意义。

4.日本。

日本于1958年开设德育课,此后进行了多次改革。1984年成立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在3年中相继提出了两大德育改革目标:(1)认为日本德育“最重要的是要打破划一性、僵死性、封闭性等弊端,树立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自由、纪律、自我责任或意识――也就是确立重视个性的原则”;(2)把德育放在首位,改“智、德、体”为“德、智、体”,并实行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战略。1990年日本又根据形势的发展,重新颁布了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强调德育应有助于培养建设和发展民主社会和国家的人,能够为实现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能够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并具有创造性的人。这里的要点一是培养人的尊严,二是培养日本人,其实质在于培养懂得廉耻、服从国家意识的有健全人格的个体,并使全体日本人树立起民族意识。

日本学校除了开设道德课之外,还有社会科,其中初中阶段讲授日本和世界地理、日本史、公民(民主主义与现代生活、国民生活的提高与经济、日本政治与国际社会);高中阶段讲授现代社会、日本史、世界史、地理、伦理、政治经济、家庭技术等。此外还设有许多社会实践课程、生活指导课和劳动课等。

日本初中德育的主要内容为:(1)关于对自己的态度;(2)关于与他人的关系;(3)关于与自然及崇高的事物的关系;(4)关于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这些要目都有十分具体的要求。

概括起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德育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能够承担责任、符合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需要的合格公民,注重人本身的现代化素养。就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共同点来说,主要包括:(1)注重价值观教育,以此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2)课程编制注重科学性,注意从学生品德发展和生活实际安排课程;(3)注意德育课程的特点,强调对于情感、态度、技能环节的影响,强调学生的道德判断、选择水平的提高;(4)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德育的生活化和德育的人性化。当然,各国德育也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美国的平民化,英国的宗教色彩,法国对于人权教育的侧重,日本对于个性的强调以及对于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等。可以说,德育或公民课正在日益受到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西方德育或公民学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1)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西方德育或公民学教育具有强烈的资本主义色彩和霸权主义色彩;(2)对个人主义的过分强调,已经导致了一系列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而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又使它无法克服这一缺陷,其教训值得我们记取;(3)课程指导思想上的价值相对主义使得德育或公民学教育沦于一种混乱、无序、本末倒置的状态,它们的功效也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以上种种是我们在课程建设时必须加以警惕并进行自觉防范的。

(三)前苏联和新加坡相关课程的情况。

1.前苏联。

前苏联一向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为了使社会主义学校成为列宁所说的“培养人格的工具”,前苏联不仅开设了专门的德育课程,而且在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都贯穿了这一主旨。

1984年苏联发布的《改革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基本方针》明确指出:“党力求做到使我们培养的人,不只是一定熟练的知识持有者,他首先应该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公民,一个积极的共产主义建设者。他不仅具有共产主义建设者所具有的思想信念、道德和志趣,而且具有高水平的劳动技能和品行修养。”《方针》第10条规定:“授予年轻一代以深刻而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技能和技巧,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苏联学校最重要的、坚定不移的任务。”而1988年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又指出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即“自我教育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内在需要和日常的事情,成为苏联的生活方式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前苏联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民主化”、“人道化”的思想。第一,学校“民主化”是社会民主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所谓“民主化”,主要是指:(1)学校要从部门的、本位主义的利益和需要转而面向社会的和个性的利益和需要;(2)在学校模式,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方面,克服无视个性、单调一致的状态,使之展现无限的多样性;(3)解放教育关系,从根本上摆脱服从、对立的体制,转入合作的关系;(4)学校要有开放性,调动社会力量,把社会因素纳入学校的发展机制。第二,“人道化”是教育新思维的关键。它的主要内涵包括:学校要面向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尊严,信任儿童;为挖掘和发展儿童的能力,为学生的自我确立,创造最大限度的有利条件;学校教育工作的方向不仅是培养儿童准备参加未来的生活,而是要保障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今天就过着充实而有价值的生活;把集体性因素和个人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坚信“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第三,倡导教育内容的“人文化”。揭示人文学科的精神内容和人性的实质。第四,突出课程教材的“弹性化”。苏联国家教委认识到,“权力主义的学校制度和教养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教学中心主义”,“剥夺了学生发展的实际可能性”,在“客观上损害了整个民族的智力根源”。因此,必须要打破“单一思想”、“单一模式”。

总之,围绕着前苏联教育的基本目标――即“社会主义思想性,高度的科学水平,尊重社会主义法制,作好劳动的准备”,前苏联德育在道德知识的灌输、共产主义态度的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前苏联德育也的确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方面,这种德育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严重,学生在接受起来有较大地抵触情绪和逆反心态,这势必影响到德育效果的发挥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前苏联共产党长期以来一直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既有成绩,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与改革,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社会问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随着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放松、阵地意识的淡薄,致使社会主义改革变成了改向,这种局面不仅影响了德育的效果,而且直接构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以上深刻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

3.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新兴的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长期的殖民经历、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使新加坡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这些特点也使得新加坡的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独具特色。

新加坡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西方价值观不断渗入的过程。这一过程使人们一方面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所体现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对知识及其在生产中应用的不懈追求等价值观念是值得学习的,另一方面,对于西方社会那种纯粹的个人主义行为模式、极端享乐主义以及精神空虚等则必须摈弃。新加坡所要做的正是把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优点结合起来,从可接受的西方价值中吸取精华,同时复兴并加强那些可以赋予生活以意义和目的的东方价值。以上正是新加坡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所面临的任务,即它们应该在灌输共同的忠诚于国家的价值观念、塑造国家精神气质及形成较强的社会凝聚力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对此,前总理李光耀在1979年对“教育应达到的目标”中有明确的指示:教育一个儿童使他发挥出所有的潜能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和一个有用的公民,他应当被正当的道德观念所指引,能够按照文明的方式生活、工作、竞争和合作。也就是说,“东方和西方最优秀的品质必须融合成新加坡人的优秀品质,儒家伦理、马来传统和印度民族的精神气质必须同科学探究怀疑论的方法及探求真理公开辩论的方法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一点,1979年的《道德教育报告书》第一次明确规定把道德教育正式作为一门课程在学校中开设。该报告指出道德教育应该兼顾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同时还列举了应向年轻人传递的一系列价值“孝敬仁慈、尊敬老人、公民责任感、爱国心、宽容心”等。目前,以下价值观被看作具有深远意义:社会为先;家庭为根;求同存异、协商共处;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围绕着上述目标,新加坡的德育课程和公民教育课程也很有特色。比如,融公民意识和历史地理于一体的《生活教育》课程,对学生既进行社会教育,又进行道德教育。而1988年开始研制、1992年在中小学正式使用的《好公民》教材则强调了东方道德教育价值观的培养,这成为新加坡公民教育的一个新的转折点。此外,《儒家伦理》课程也值得注意:这一课程分别讲授儒学大师的修身与生活,五伦,内圣外王,以及仁、智、勇、义、礼、信、中庸的等道理。近几年来,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新加坡特色的现代公民,新加坡的德育课程和公民教育课程又有所深化。

总之,新加坡中学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倡导三位一体――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的德育方针,它以儒家伦理价值追求为基本精神,强调正直、忠诚、诚实、信任、同情心和责任感这些人类的核心价值,同时吸取西方的科学精神和其它民族的精神气质,形成了一种视野开阔、立足国情、求同存异、强调特色的总体特征。可以说,政府的重视,强调德育对社会现实问题做出积极的反应,广阔的视野、开放的思维方式,以及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审慎的态度,以上种种都使得新加坡的学校德育和公民教育成绩斐然。当然,新加坡的德育和公民教育也有其不足,比如对学生的主动探索、创新精神培养不够,对公民的参与意识重视不够,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新加坡的民主化进程。但毫无疑问,新加坡的德育教育的经验对于我国来说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培训心得

这次培训,我感触很深。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学习,在线倾听专家的经验传授的同时与小组学员一起学习、交流,对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促使了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我深深地体会到利用教育技术设计教学方案的特点和作用,认识到课堂上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本次培训,资源丰富,信息量大。培训共分十个模块,模块1:培训准备;模块2: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模块3:选择教学用的媒体;模块4:理解和熟悉信息化教学资源;模块5: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处理;模块6: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集成与开发;模块7: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模块8: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反思;模块9:体验单元教学设计;模块10:培训的总结与提高。

在学习中,让我感受到:

1、压力大,高密度的培训任务及大量的培训作业,全新的培训平台感受至深,以前从没有过的这种培训模式,以“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为原则,要求每个学员都必须参与,而且必须按时完成作业,并上报中央电教馆审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考试资格。迫使我们拿出十分的精力来学习这门适应未来教育的必须掌握的技术能力,并且从中受益非浅。

2、在学习中,我最大的体会是我在教学思想上的转变。虽然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已经十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但学习让我们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培养,只有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人,他们才能在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适应激烈的竞争。

3、学习内容非常实用,像powerpoint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在现今的现代化教学中经常使用,上网查找资源和一些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又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科研、更多的获取资料、展示成果提供了帮助。

4、本次的`学习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我觉得本次学习重要的不是学技能,学模式,而是学一种思想,一种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为主的思想,一种教师必须具备的先进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更加注重用未来教育的先进思想武装每一位学员的头脑,从而达到使思想和技术融为一体,使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有机整合,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5、培训过程中,有许多非常精彩而且值得我们深思的教学案例,通过和小组老师们一起“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与分析,更加深化了对这些案例中渗透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的认识。

6、通过本次培训使我对现代新型教育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及“教学设计方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单元教学设计”和“主题式教学设计”,安全打破了我们以前的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适合在一个课时内实施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而“单元教学设计”是对教材中的一章或一个单元等知识结构相对完整和综合的学习内容进行设计,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而不是一个课时)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主题式教学设计”是围绕某个主题制定相关的知识、情感和能力目标,拓展增加与主题相关的课外教学内容,经整合后形成高度结构化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中以问题探究、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活动为主,教学组织形式不局限于课堂集体教学,而是更加灵活多样,大部分的教学周期较长,是以一个主题单元为单位。

对我来说通过学习探讨、交流,收获颇大。平时也爱好上网的我对计算机的应用也是慢慢积累了很多,实践是关键。到现在我对教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知道的可以说是少之甚少。我希望接下来的实践中要把所学到的知识,牢牢掌握并运用到教学中和生活中,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启迪,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充实自己的教学。

最后我要感谢培训老师,他们的讲解令人信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令人钦佩。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所学到的知识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并肩负起主讲教师的责任,引领我的同事走向教育技术培训提高自己能力的大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