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7篇)

小编:琴心月

在教学反思中,我们应该客观对待自己的教学过程,找到问题所在,并积极加以改进。教学反思范文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理解不深入,因此我将重点进行知识巩固和扩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水平。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在讲完《丝绸之路》这一课时,本想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可心里突然一转念: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呢?问问学生吧,听听学生是怎么说的。于是我对学生们说:“《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学完了,那么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知道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我边说边板书。学生们开始沉默了一小会儿接着纷纷举起手。我示意他们回答,敖松说“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之路!”“这是你依据课文内容回答的.,可以。其他同学再说说。”有的说“丝绸之路是一条友谊之路!”,有的说“丝绸之路是一条中西交流之路!”还有的说“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我把学生的答案一一罗列到黑板上。这时王晨说:“我觉得丝绸之路是一条和谐之路!”“怎么说是一条和谐之路呢?”我不解的问,她当时也没答上来,“这样吧,你再想想,如果能说出理由,就给你再加一分。”她稍稍想了一会儿说:“因为丝绸之路是中西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是一条友谊之路,那么就不会发生战争,所以说是一条和谐之路。”“说得挺有道理,按要求给你加分。”她满意的坐下了。

通过这件小事,让我意识到越是开放的问题越能够调动学生的回答的积极性,越成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本课按计划一课时基本完成任务,但时间显得有些紧了。文章的中心句的寻找成了大部分学生的困难,可能这种中心句形式在文中间的缘故。孩子们寻找有些困难,以前我们见得最多的是中心句在文章前或文章结尾,孩子们受到了心理定势的影响。在我的引导下终于有几个学生找到了。全文基本按这种中心句展开,教学效果较好!

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提炼要进一步加强培养、概括、训练、提高。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丝绸之路教后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我们四人通过教研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1、学生汇报查阅的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2、检查字词读音书写、课文朗读的情况,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3、交流丝绸之路的意义;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4、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5、拓展丝绸之路上的故事资料。最后联系课文做学习乐园上相关练习。但是通过课上对预习的检查发现,很多学生的预习还不不能过关,课文读不熟的情况大有人在,更不用说总结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含义深刻的句子。所以,本堂课无法按预先计划进行,我只好和学生一起再次读课文,了解课文后的资料,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学情,又和学生对预习的内容做了一些补充,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虽然课堂上也有几个比较优秀的孩子举手回答问题,但是,总把课堂交流的机会给少数孩子,无法激励更多孩子参与进来,也就无法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一堂课下来,倍感郁闷。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没有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孩子走近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我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知道了张骞的丰功伟绩。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1、我直接抓住本文的中心句“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来实施教学。如:这是一条什么样的一条路啊?孩子们很容易就说,它是一条友谊之路,也是一条经济之路,还是一个商贸之路文化之路。并且,以小组的形式汇报。效果还算可以。

2、各小队组长的作用促进了学困生的“成长”。每次,我让他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组长,很认真地去布置任务。如:汇报生字,组长会分配任务,并且小组内互相读,这对那些学困生来说,是受益的。

1、应对课文的历史背景和相关地图向学生讲述、演示清楚。可是,我没有做到,所以,讲起课来,不仅自己偶尔“短路”情况发生,孩子们似乎也在“梦中”寻找答案。

2、对“伟大的一条路”讲得没有深度。我是通过默读找重点句,分层感悟:商贸之路、友谊之路、文明之路、开放之路。最终让学生深刻领会“伟大的路”的意思。但是在引领学生分层感悟的过程中,学生感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还需要提高语文素养,加强语文感悟能力。

1、教学时,我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围绕课文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

2、课前,应让学生多收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教学时,我应恰当地补充有关知识,这样了解祖国丝绸之路灿烂的历史文化有帮助。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讲课的内容是《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灿烂辉煌的东西方文明》的第三课《文明的交融》中的第一个小框题《文化交流的旅程》中的第一部分内容《丝绸之路》。依据品社课标,我确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能够正确认识丝路的开通对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了解我国各朝代通过丝绸之路与西部各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史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

(2)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从历史事件中借鉴经验,吸取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为今之中国乃至未来中国的发展服务。

教学重点是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教学难点是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这节课的设课理念是教师运用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宏观调控;学生采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法贯穿始终;具体环节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每一细节中都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讲求互动生成。

反思一下我执教的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了学科特点: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品德课与社会课的整合课,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这里的“与”是连词,也就是说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同等重要。我执教的这一课通过欣赏《梦驼铃》和《丝绸之路》两首歌曲旨在把学生带到我国西部的雄奇大漠;把学生带到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把学生带到茫茫的戈壁滩上、人迹罕至的雪山峡谷中;体会张骞出使西域克服的重重困难。透视张骞爱国、执着、刚毅、坚强、开拓进取、永不言败,言必行,行必果等精神品质,引导学生以张骞榜样,做事情有胆、有识、有行、有恒,做未来事业的开拓者。注重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此同时,通过丝绸之路教学视频、丝绸之路梦幻之旅、丝路今朝的开发与环保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从历史事件中借鉴经验,吸取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为今之中国乃至未来中国的发展服务。促进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社会的学科特点。

2、注重了学科整合: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是语文、品德、历史、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等学科的有机融合。这就需要品社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科的整合,处理好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如果逐段学习、总结主要内容、再分析人物特点,就上成了语文课;如果纯粹地按丝路的开通、丝路的范围、丝路的作用、丝路的意义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就上成了历史课;如果一味地探究丝绸之路具体指哪?共有那几条线路?各条线路都经过哪里?就上成了地理课;如果简单学习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后,大加分析张骞是怎样一个人?我们应该怎样向他学习?就上成了传统的品德课……本课的教者用古诗和歌曲引导学生入境;以历史资料为基本内容;用路线图辅助理解;透视了张骞的精神品质;并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品德性与社会性。

3、注重了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学生是课程资源的宝藏。无论是在这节课的教学前还是在教学中,都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了课堂生成:

学习要注重联系、掌握过程。这节课彻底告别了注入式,每一问题都注重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互动生成。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时间调控不太稳妥:

教者为了把学生引入情境,播放了两首歌曲,确实达到了目的,但故此却失了彼,占用时间过长,影响了后来的教学。

2、课堂气氛不太活跃:

由于教材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由于教者水平有限,教学艺术性不强,致使发言率不高,课堂气氛不太活跃。

3、电化教学不太到位:

虽然本学科的网络资源几乎没有;虽然本人也使用了网络资源,但还不太到位。如果本人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结合教材内容制造一些更精美更实用的课件,一定会减缓学生理解的梯度,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上完了,感觉以下几个地方自己还比较满意:

这个单元的重点是“科学精神”,本课的重点是读懂居里夫人的精神,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含义。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我以“美丽”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文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她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伟大的人格魅力。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出学生的感悟和体会,最后再联系全篇探讨课题的内涵,懂得这种美丽不仅跨越百年,而是一种永恒的美丽。进而真正明白“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这节课在学法上,着力点在于教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结合课文,我通过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背景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这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深度思考,从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句子中所蕴含的人物品质。例如,学生汇报的第一个比喻句,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开始学生说的全不对,后来我让他们联系上下文体会寻藤问根到底指的是什么?从上文中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指的是放射性和镭。再比如描写居里夫人成就的那个排比句,如果单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计量单位、什么是科学定律,什么是里程碑”,学生肯定说不出来,于是我采用让学生介绍背景资料的方法,再通过引读加深,这个句子的真正含义就迎刃而解了。

对于这样一篇长课文,要像以前一样按部就班的面面俱到,显然一节课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就得舍弃。这一课描写居里夫人外表美那一部分我通过导课一带而过,描写居里夫妇对话那部分因为不是重点,也没涉及,检查朗读全文也不现实,所以,只能删繁就简,抓住几个比较重点的句子进行指导,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居里夫人的讲话,谈自己的人生观;面对居里夫人的成果,说说自己的看法等,来开放课堂,深化情感。欣慰的是课堂上有许多生成的东西。

因为课前我对教材内容了然于胸,对居里夫人的“美丽”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所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能及时进行总结与点拨。最后引发对主题“美丽”的提升,使学生对课题有了更深入地理解,从而突破重难点。

但整个教学过程,也有许多地方让我感到很遗憾。

1、内容容量过大,仍然有想求完整的心态。所以没有给学生留更多时间阅读、思考、表达。

尽管一再告诫自己课堂节奏应该按着学生课堂的发展韵律来把握,可是一到上公开课的时候就又犯了毛病,所以课堂上感觉给学生的时间太少了。有许多同学想说,想读,但因为怕时间不够,没给他们机会。为此,我觉得如何创建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是我们教师目前确实值得深思的问题。

2、这节课虽说在自主学习时,学生有在书上写批注的,但那批注还不够深入。从学生回答中就可以看出,都是一边想一边说。平时也存在这种情况,让学生预习时,学生总是应付,在书上简单批注几句话而已,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我想阅读教学如何无痕地做好“读”与“写”的链接,这是我一直感到迷惘的地方。

3、由于总担心时间不够用,所以对课堂还不敢大胆的放开,整个课堂,教师还是引的太多。

4、面向全体,做得不够。这节课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发言了,但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关注的还不够。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当学生交流读书收获的时候,我先从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入手,提问学生“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学生交流,把自己最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学生在交流时,都不约而同地找出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一幕时,认为这一幕无论从字里行间来看都能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友好往来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所以,丝绸之路对加强东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促进各国人民友谊起的重要作用,点明了这条路伟大的历史意义。最后,我从写法上对学生进行了指导,让孩子们认真读读课文的开头、结尾,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并说一说首尾与中间部分的联系。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学情分析:

课文讲述的内容年代久远,涉及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验情感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我课前布置了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自读勾画批注的能力,充分地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使之感受到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过程。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3、情感目标:感受他的坚韧、英勇、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4、美育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怎样的精力。

【教学难点】。

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险阻,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课前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使同学们知道我国被外国人称为“丝绸之国”,中国丝绸再外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五品读文章,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作业设计。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如栩栩如生、、()、()、()。

()、()、()、()、()。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标出。

摹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现在你就带着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它们介绍一下。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

教学反思。

作为一篇略读课文你,教学时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在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交流。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用一个短小的故事引出了丝绸之路的来历,重点讲述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献出毕生的精力打通了古代中国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了丝绸之路的艰难过程;之后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巨大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世界文明发展的纽带。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篇幅不短,内容充实,课文讲述的内容年代久远,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学生已经有四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教学上通过读悟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通过文本的内涵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准备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化难为易,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习课文,充分地感受到开辟了丝绸之路的艰难过程,从而使这堂课更加充实。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气、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3.运用“金钥匙”中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体会并批注。

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丝绸之路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多媒体课件。

一、图片导入引入情境。

二、略读回忆整体感知。

三、自学批注潜心感悟。

张骞经历了千难万险开辟了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千难万险的?请你从书中找找答案吧。

自学提示:默读课文5——8自然段,画出描写张骞遇到的艰难险阻的词句,

并做出简单的批注。

四、同桌交流查缺补漏。

3.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二课丝绸之路的交流故事。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的发展进程。”人是历史的主体,在历史教学中突出人物能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生动性。以人物为线索,把零碎的史实串成一个整体,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完整的历史。

我在设计《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节课时,采用历史人物张骞作为教学主线索展开探究式教学。教学构思是以张骞的事迹及之后的“张骞们”为线索贯穿始终,认识张骞—走进张骞—追随张骞。通过讲述一个人物,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畏艰险敢于“凿空”的气质和精神。

明线是张骞靠他的胆识、忠诚、使命、智慧、诚信建功立业名垂千古,暗线是汉武帝的独具慧眼、识人断事的果敢、雄才大略的胸襟,实现了开疆拓土的伟业。

七年级学生特点是年龄小,好奇心强,逻辑思维能力不足。七年级历史教材内容形象生动,故事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深度拓展教材内容,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能力。所以,我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既要体现人物教学探究,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要充分体现历史核心素养。

在授课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一张《张骞大事年表》,历史人物的一生,如果用大事年表的形式表现出来,看得会更清楚,分析也会更准确。这张大事年表涵盖了张骞从他出生到去世,短暂一生中的大事。结合《大事年表》和课文我设计了几个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比如:“同学们仔细观看《大事年表》,你认为哪一年对张骞来说最重要?请找出来,并说出理由。”问题提出后,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言,不仅提出自己的观点,又陈述了自己的理由。借此,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论从史出的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学生知道了张骞通西域的背景及主要贡献。紧接着我又提出探究题“张骞为什么能成功的通西域。要求。

(1)分成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2)围绕具体原因分析。

(3)有理有据。分组讨论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选出的小组代表们,严谨负责,结合同学的讨论,认真的记下要点。课堂展示环节,小组代表发言踊跃,切中教学要点,语言运用恰当,受到与会教师的高度赞扬。听课的教师纷纷感叹十九中的学生素质真高。学生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史料实证的历史方法,树立了张骞伟大的形象,明白了诸多因素是促成成功的原因。完成探究问题后,通过讨论发言又引领学生从《大事年表》中找到了张骞的不足。既培养了学生唯物史观又学会了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本节课的亮点是通过人物教学,突出特殊人物创作历史,然后分析其成功的因素。不足之处是课文中有关班超出使西域,与本课立意关联不大,没有”断、舍、离“。授课过程未能完成汉武帝与张骞君臣相惜、相互支持的任务。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还需要精雕细琢,化繁为简,使立意更深刻,主题更突出。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1、让学生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气、智慧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历程,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历程。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丝绸之路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套。

一、出示课件,情境导入。

二、略读回忆,整体感知。

三、自学批注,潜心感悟。

你从哪里感受到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呢?请同学们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出示自学提示:1.生读自学提示。2.默读、批注。)。

四、同桌交流,查漏补缺。

五、汇报交流,感悟语言。

相机出示以下句子:

1、“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千米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1)生读、谈。

(2)对比读。

(3)春风都吹不到的荒漠寂野,怎么不让人心惊胆战?再自己读一读。

(4)师生配合读。

2、“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1)想象一下当时恶劣的环境,自己读读,体会让你感触深的词语。

(2)指名读,生评价。

(3)齐读。

“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师:很多人再也不能魂归故里了。(生再读。)。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

师:他在匈奴人那里受到诱惑,也受尽了屈辱。(学生想象、读。)。

(一)想象张骞回到长安的样子。

(二)观看录像《汉武大帝》中的片段。

(三)再次默读。

师:是什么支撑着他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度过了这艰难的十三年?是什么使他手持汉节不离不弃?不着急回答,让我们再静静地看一看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

师:13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相貌,摧残一个人的身心……但张骞始终如一的是什么?(学生交流。)。

仅仅是勇气、毅力、责任感就可以打通这条丝绸之路吗?

“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智慧。

师:莽莽草原,滚滚黄沙,他含辛茹苦十三载。张骞也赢得了世人对他的赞誉(课件)。

万里绝域、黄沙背后富饶的丝绸之路就此打开。打通了这条路,到底意义何在,它的价值是什么?从原文中找到,自己读一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谈。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课前三分钟,我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丝路片断来导入,学生被那宏大的场面所吸引,一下子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通过“体验张骞出使西域”的小游戏,学生体会到当时张骞出使的艰难险阻,在课堂掀起了高潮。

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它学习的难点是地理名词多,学生不容易掌握。所以,我安排了“根据课本的描述,绘制出丝绸之路路线图”这一环节,加深学生的印象。对认识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通道,还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学生往往只能认识到丝绸之路是商业通道这一层面。这需要教师点拨。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一位(古代的商人/学者/旅行家/工匠/使节),如何利用丝绸之路?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开动脑筋,自觉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让他们认识到丝绸之路除了物质上的交流之外,还有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交流。联系今天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我设计了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开发丝绸之路?这一问题,让他们联系现实,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课堂的教学。

所以我觉得本课在实施时,要注意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控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节奏要紧凑,做到有放有收,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丝绸之路的开通,最初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经济贸易,而且是单一的丝绸贸易。后来,随着丝绸贸易的稳定成熟,开拓了陶瓷,茶叶,玉器,农作物等诸多方面的贸易往来,并拓宽了我国对西亚各国直至欧洲大陆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交流。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丝绸之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变革性的。它丰富了中国民族乐队的形制,带动了说唱音乐的发展,促成了广东音乐和江南丝竹的形成和发展。

如今扬琴,琵琶成了民族乐队的支柱,唢呐成了民间礼俗活动的轻骑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乐器的传入纯属偶合,其动因简单而纯朴。就象丝路本身对中国的影响超越了决策者汉武帝和执行者张骞的期望一样,已经超越了当初的几个功臣的想象。

丝路漫漫,沙暮孤寂。起初,为了打发单调乏味的商旅生活,有人把丝路途中一些粗糙简陋的乐器捡来玩,经过玩家和专业乐手的不断革新改进,就成了影响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乐器了。

唢呐,出自波斯、阿拉伯地区,唐代传入中国。琵琶源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传入我国。扬琴是明朝末期由波斯传入,最初是为曲艺伴奏,并形成多种流派,又成为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和山东琴曲等乐种的主要乐器之一。

竖头箜篌是竖琴的一种,最早存在于古代巴比伦、埃及、希腊的音乐中,东汉时由波斯传入我国。

所以,偶然性事件的发生,有时会影响事物的发展格局。只不过,这几件乐器传入中国时,它是简单粗糙的,不成形的。传入中国以后,倾注了中国人的智慧。从音律,造型,演奏技巧,生产,教学诸多方面都凝结了中国人的智慧。所以,今天我们可以自豪的说,这是中国民族乐器。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1课时。

1.师:有一条路,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出示地图教师根据地图讲述。

师: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驼队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西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今天,让我们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一起认识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1.指名轮流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解答上课开始提出的简单问题。

师: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辟了这条丝绸之路。这条路在历史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它在沟通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价值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依据。

幻灯出示探究问题。

问题:丝绸之路在东西放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1.认真读课文,探究问题。

2.交流体会。

句1:“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因为有了这条路,从此,两过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

3.默读课后“资料袋”。同学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师: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因此古罗马出现了中国丝绸的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内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丝绸之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条路的开辟者就是张骞。

4.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这是古老的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史,而今我国西部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学们有兴趣,课后可以去做个了解。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鉴于七年级学生对于历史接触不多,且又兴趣不高的情况,我在设计引入时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即从对自己家乡的描述引入,这样就使得历史贴近了生活。

本课有两大重点内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我认为历史的学习与其他科目一样,不仅要让学生学,而且要让学生懂,让学生喜欢是最重要的目的了,因为这样就会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在课前设计的时候我也仔细思考了这一问题,如: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等简单的问题就由学生自己看书了解就好了,不用事无巨细的一律在课堂中呈现,而是通过让学生看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来体会张骞出使过程中的路途遥远、艰险并想象可能会遇到的危险,为了让学生感受深刻,我特意插播一段视频,意在加强学生识图能力同时升华张骞的爱国精神,以及学生应当如何学习他,以他为榜样。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并没有达成预期的目的,但是并不能就此否定,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提出了自然引发学生思考,事实上也由此过渡到了下一环节内容: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以及为什么会第二次出使西域。自古已是如此:往来频繁自交好。所以才会设立西域都护府,这点证明了中央政权的强大凝聚力,在这里我抓住时机适时渗透了反分裂、维稳定、倡繁荣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本课设计的一个重点: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紧紧跟随中央政权才有了新疆的发展,祖国的统一才有了各民族的安乐生活。

在讲到另一个重点丝绸之路时:以丝绸之路路线图来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教学前,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有关丝绸之路的图片,制作了很多精美的课件,还布置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我首先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叫做丝绸之路而不是葡萄之路或是是哈密瓜之路呢?从问题入手,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讨论,课堂上学生人人有事可做,大家动脑思考。

在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时,我借助课件再现情景,然后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

但是,教学时,我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虽然我在不断尝试创设一定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但由于这段历史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是太远了,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太陌生,所以对了解比预期的效果差了一点点。看来要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是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1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使同学们知道我国被外国人称为“丝绸之国”,中国丝绸再外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五品读文章,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

1.自主识字写字。

2.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师:查找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资料、中国地图。

生:搜集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板书课题。学生自由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拼读。

2.教师范读课文。生字词正音。

二、自主识字。

1.选择喜欢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读准音,记清形,组组词。开火车游戏。

2.汇报交流:交流记忆方法,集体解决难字。

(1)检查字音。

(2)疏通难字。

(3)扩词比赛。

3.巩固识字。字词游戏,生字回文。

三、指导书写。

1.认一认。认读会写字8个。

2.记一记。自主观察汉字,记忆字形。

3.说一说。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看一看。观察教师范写难字。评议。

5.写一写。独立练习书写。共同评议。

四、分层作业。

1.认读生字和词语,把生字漂漂亮亮地写一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充实,我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二、导入。

1.交流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话题。畅所欲言。

2.板书课题。读题。质疑。

三、感悟课文内容。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细读感悟课文。出示自读提纲,自读交流。

3.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条件艰苦的句子读一读。

4.结合找出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想一想:张骞是怎样克服困难开辟丝绸之路的。

6.出示与西域地理环境有关的图片或推荐影片。欣赏感受。

四、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课外的知识讲一讲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以巩固理解课文。

张骞与丝绸之路

从都城出发

渡过黄河

进入沙漠

不幸被俘

忍受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