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由心生作文 相由心生作文3篇(模板)

小编:影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境由心生作文 相由心生作文篇一

仰望着。思索着。伤感着。

黑夜里,寂静的街道,唯独有月亮同我做伴。它在天上孤独,我在地上孤独。很庆幸的是,我的身旁很快会有行人路过,而月亮只能自己在一个没有星星的夜空“独步”。

就算是在喧闹的人群中,一眼望去都是陌生人,孤独又怎能摆脱?

脸上的微笑那么灿烂,谁知内心在淌血?一滴一滴地,一滴一滴地……

厌倦了这复杂的世界,厌倦了被束缚,厌倦了被使唤,厌倦了只能征服,厌倦了……

可是,我们根本无法事事如愿啊。就像我们根本无法改变事实一样。不需要自己骗自己,把一切看得圆圆满满。我们可以选择的!可以的!

谁说人非要快乐不可,好像快乐由得人选择。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掩饰自己的悲伤对每个人微笑!

孤独与快乐?真与假?在一切时刻变幻着之下,我们迷茫了,不知该怎么办了,随心所欲了。回过头来,原来很多事都做错了,自己找不到了。

喜悦后的悲伤在没人的地方,深呼吸继续往上。我在想该怎么办。让快乐与我同伴?让寂寞与我同邻?无论如何,都要对得住自己的内心。

如果说我看透了社会的我眼中的不满,那是错的。因为我们谁都无法永远保持一种态度。我的心呵,你怎么想,我怎么选!

疲惫了的一天,独坐房间……

你听寂寞在唱歌,轻轻的`,狠狠的。歌声那么残忍,让人忍不住泪流成河。

我的内心依旧伤感着,可动听的旋律使我的嘴角微微泛起笑容。

不要!我不愿自己骗自己,我的情绪与内心无法分离!我是真的伤感着……

我相信感觉,我遵从心灵的选择。因为,我要用真心生活……

境由心生作文 相由心生作文篇二

我们一行对艺术一窍不通的人,是真的被这个洞窟定住了。

一跨入莫高窟的洞窟,我们就感觉被一道天光晃了眼。这里的一切都比我们想象的精彩,一切都让我们惊奇无比。

我惊奇这里的雕塑和壁画已经有千岁,有的甚至比这还老。

可是你还是会被它们惊住。它们老了,但没有一点儿惊慌,每一个手势都还是非常优雅,每一个盘腿都依旧端庄,就连衣服上的每一条褶皱都让我们感觉那千年之前的风似乎还在吹着。这种与年龄完全不符的状态,着实有一种庄严而神秘的魅力。听说,从壁画的第一个作者,到现在在我们身边忙碌的工作人员,世世代代的人都在想尽办法保护着它们,让它们保持着最初的样子。

可我总觉得还有些什么。让我惊奇的,应该不只是年龄。因为玉门关的汉长城,比它老得多,却只让我感到衰老的仓促和悲凉。一定还有什么和它的年龄一样保留下来。

那么是艺术吗?是这精湛的技艺?

可是,在我们的悠久历史上还有比这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手艺。而且,对于我们这些寻常游客,当然是说不出这些佛教到底好看在哪里的呀?

我一直在想,最初打动我的那道天光,到底是什么呢?

突然我想到了在我第一步跨入洞窟的时候,导游举起手电筒说:“注意看他的眼睛。”

是眼睛,是那种逼真的眼神!无论是哪个朝代的哪尊佛像,都有着同样的眼神纯真、柔和、从容,他微微点着下巴,俯视着你,眼里好像真的是佛祖流露出来的温情。

真是奇怪,这样逼真的大眼睛,好像那些工匠们真的与佛祖对视过一样。这些工匠是那个朝代最杰出的艺术家,他们手下也是那个朝代最赤诚的信仰:纯真、柔和、从容,也不缺乏温情。这种信仰千年不变的闪烁在塑像的大眼睛里。就是以这种美丽的眼神,他们目睹了这里的一切:战乱、饥荒、盗掘。对此乱局,当此长夜,他们却从容地端着兰花指,就连外国人来到这里盗走了最美的那个小观音,他们依然目光纯真地观望着,好像在问:“你还能拿走什么?”

你还能拿走什么呢?那个小观音,现在正坐在纽约博物馆里,优雅地打量着这个远离家乡的国度。那眼神依旧纯真、柔和、从容、温情。能拥有这种眼神的眼睛,会是属于美国的吗?

我明白了!人们世世代代想要保护莫高窟的理由,就是想让我们与佛祖对视一次。让你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经过这么多番劫难,真正无法摧毁的是什么,真正不会泯灭的是什么——是一种优美的姿态,一种只有千年大国才能沉淀下来的姿态:自尊、温暖、大气。无论遇到什么,这里的一切都不会惊慌,都会优美地走向永恒。

永恒是什么?

永恒是一张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不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没有剑拔弩张的对抗,一种不会老的眼神。

走出莫高窟,我感觉有一双澄澈的眼睛,在我心底慢慢睁开。

境由心生作文 相由心生作文篇三

摘春花泡酒,听夏风浅吟,赏温柔秋月,寻冬雪腊梅。若有一颗闲适之心,又何愁无所可乐呢?

卖饼人穷时当垆而歌,乐天喜人;富时却缄默不语,惹人怅然。究其根本,是失了一颗闲适之心。对于物质的向往令他急速向前,误以为将生意做大做好而后方能享受幸福,殊不知清贫之时的歌声就是最大的幸福。

钱锺书先生认为:快乐无需分肉体和精神,只是来源于心无所挂、心无所愧。我们常感到不快乐、不幸福,因为我们汲汲于名利、戚戚于富贵。当我们将快乐与否寄托在身外之物时,不快乐自然长相伴随。因此不如寻回一颗闲心,自然会发现参差多态的幸福了。

金圣叹作《不亦快哉》:夏日急雨可乐,故友忽至可乐,看壮夫唱吴歌可乐,推纸窗放蜂亦可乐。所乐者皆生活琐事,却超脱于世俗之上,呈现出大心境、大气度。但凭一颗闲心,去体验生活百态,把眼光放于常人所不及处,自然别有新意。

世人如今说“闲”,贬意是一天比一天多了。似乎“闲”是游手好闲,是不务正业,立志将“闲”铲除,唯恐他人冠以“闲人”二字。我却认为不然。将生活过得充实,把人生活出意义固然是好,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见缝插针地补上每一点空隙。那样的人生整日里忙忙碌碌,看似充实,实则空虚——因为你没有留下时间思考自己的价值观,体验不寻常的经历,你所过的生活就是一幅空架子,按照早已固定的路线一步步走向死亡。

人是来到世上寻求快乐的。既然如此,岂可糊涂地走一遭,临了死才发现有诸多遗憾?那句“慢慢走,欣赏啊”犹在耳畔,呼唤着我们去找回一颗闲适之心。

闲心能生乐。涨潮乐闲,故成《幽梦影》,论山水,论风月,论草石,皆见地独到。董小宛有闲心,故而能将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打理得风雅美丽。苏东坡更是深得“闲”之精髓,以临皋亭比新第园池,心若脱钩之鱼。

“闲适”一词,先“闲”而后才“适”。此“适”非物质之舒适,实乃心之舒适。闲而后适,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