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绿色发展方案(优秀19篇)

小编:字海

计划书的编写是一种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行为,有助于培养自律和坚定的意志力。下面是一些热门项目的计划书范文,希望对大家的项目策划有所帮助。

农机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工作方案

第一条为了促进绿色建筑发展,节约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有关绿色建筑的规划、建设、运营、改造以及对绿色建筑发展实施监督管理和引导激励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按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划分为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

第三条绿色建筑发展应当遵循政策引导、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社会参与的原则,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绿色建筑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促进绿色建筑技术创新与进步。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绿色建筑发展宣传教育,普及绿色建筑知识,增强全民节能意识。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绿色建筑发展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财政、科技、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实行绿色建筑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具体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诚信信用制度和奖惩机制,做好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监理单位、能源利用效率测评机构、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信息采集、评价、确定、发布和应用等工作,实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

第九条对在绿色建筑发展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国土资源等部门编制绿色建筑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绿色建筑规划应当明确绿色建筑发展目标、重点发展区域和新型建筑工业化要求等内容,并确定绿色建筑等级要求。

第十一条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省实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公布绿色建筑标准和绿色建筑、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制度。

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公布推广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目录以及限制或者禁止使用的高能源消耗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目录。

第十二条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新建建筑,应当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公共建筑应当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鼓励居住建筑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

第十三条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在招标、拍卖或者挂牌公告中,应当依据绿色建筑规划明示该地块绿色建筑等级要求。

第十四条新建建筑项目立项及备案文件应当包含绿色建筑等级要求,明确工程选用的绿色建筑技术以及投资、节能减排效益等内容。

投资主管部门在项目立项时,应当将绿色建筑要求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范围,出具的项目批复文件应当载明绿色建筑等级要求。

第十五条建设单位报送的工程设计方案应当附具节能评估审查意见。

建设单位委托项目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建筑工程设计文件时,应当明确绿色建筑等级要求,不得要求设计单位低于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

新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公共建筑,设计单位应当在设计文件中,明确安装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的设计内容,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设计要求安装装置。

建设单位应当根据绿色建筑等级承担质量保证责任。

第十六条设计单位编制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建筑工程设计文件时,应当明确绿色建筑等级要求,编制绿色建筑设计专篇。

第十七条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当按照节能评估审查意见、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要点,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

第十八条施工单位应当按照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施工。施工中应当采取降低能耗、水耗,减少废弃物排放,防治噪声和扬尘污染等措施。

第十九条监理单位应当按照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监理。

第二十条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对绿色建筑工程质量承担责任;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施工单位项目经理、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按照有关规定分别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十一条新建建筑项目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格条件的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测评机构对建筑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测评和标识,并将测评结果向社会公示。能源利用效率测评结果不合格的,不予竣工验收。

能源利用效率测评机构应当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和技术规范对建筑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测评。

第二十二条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商品房,应当向买受人明示所售商品房的绿色建筑等级及技术措施、节能设施的保修期限及保护要求等内容,并在商品房买卖合同和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中载明。

第三章运营与改造。

第二十三条绿色建筑的运营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节能、节水、节材、绿化等管理制度完备;。

(二)节能、节水和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等设施设备运行正常;。

(三)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的自动监控系统运行正常,记录完整;。

(四)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水等污染物达标排放;。

(五)分类收集生活废弃物,规范设置垃圾容器。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实施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和信息共享。

建设单位应当将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接入监测平台,并保证运行正常。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制度。

未安装用能分项计量和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的既有公共建筑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以及供电、供气、供水、供热等能源供应单位,应当每年将建筑能耗数据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

第二十六条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制定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并向社会公布。对超限额的公共建筑实施建筑能耗超限额加价制度和差别价格政策,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对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执行情况进行节能监察。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旧城区和棚户区改造、城市环境景观整治、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应当同步实施绿色改造。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的绿色改造费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居住建筑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使用的公共建筑纳入政府改造计划的,改造费用由政府和建筑所有权人共同承担。

使用财政资金进行绿色改造的项目,项目实施前应当进行建筑节能量核定;项目完工后,应当进行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测评和标识。

第四章技术与应用。

第二十八条绿色建筑应当推广应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雨水利用、余热利用和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

第二十九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建设单位应当选择合适的可再生能源用于采暖、制冷(热)和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应当与建筑主体一体化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第三十条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建设单位应当使用取得标识的绿色建材,并配套建设节水设施,选用节水器具,场地排水管网建设应当采用雨污分流技术。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鼓励新建建筑安装雨水收集装置。建筑的景观用水、绿化用水、道路冲洗用水,优先采用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

第三十一条新建建筑应当推进土地节约利用,按照开发利用规划和相关标准开发地下空间。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动绿色建材发展,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提高绿色建材在建筑中的'应用比例。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建设,推广装配式建筑体系,提高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据绿色建筑规划确定一定比例的建筑应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政府投资的其他公共建筑优先应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

第五章引导与激励。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资金,用于绿色建筑技术推广、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墙体材料改革、建筑能耗监测系统运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合同能源管理、绿色生态城区示范,以及绿色建筑宣传培训等。

第三十五条绿色建筑发展实行下列扶持政策:

(五)核算建筑能耗时,建筑利用可再生能源量可以抵扣建筑能耗量。

第三十六条鼓励和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研究编制绿色建筑标准,开发具有高原地区特色的绿色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研究开发成果可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扶持等政策。

省人民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应当支持绿色建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研发机构建设,强化绿色建筑产业现代化领域技术创新,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列入科技研发的重点领域,促进绿色建筑科技成果转化。

第三十七条鼓励商品住房按照全装修成品住房的要求建设,推行一次装修到位或者菜单式装修,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化装修相统一。

第三十八条鼓励城市新区建设、小城镇建设、大型住宅区建设、棚户区改造项目按照绿色生态城区进行规划和建设。

第三十九条鼓励发展绿色建筑技术服务产业,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技术服务体系。

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对既有建筑进行绿色改造。

第四十条鼓励农村牧区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应用建筑外围护结构保温、太阳能光热、光伏等绿色建筑技术和建材。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经规定法律责任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二条建设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要求附具节能评估审查意见的;。

(三)未进行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测评或者测评结果不合格通过竣工验收的;。

(五)未能保证计量传输系统正常运行的;。

(六)未按规定利用可再生能源的;。

(七)未使用绿色建材和节水设施的;。

(八)未安装生活废弃物分类收集设备的。

第四十三条设计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进行设计,编制绿色建筑专篇的;。

(二)未在设计文件中明确安装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设计内容的;。

(三)未按规定同步设计可再生能源、节水设施或者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的。

第四十四条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未按照节能评估审查意见、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要点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的,由省或者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施工单位未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确定的绿色建筑标准使用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节水设施器具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未安装用能分项计量和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的既有公共建筑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以及供电、供气、供水、供热等能源供应单位未按要求报送建筑能耗数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绿色建筑监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八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绿色建材,是指在全生命周期内可减少对天然资源消耗和减轻对生态环境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二)公共建筑,是指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

(三)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是指以节约能源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使用功能等为目标,对既有建筑进行维护、更新、加固等活动。

(四)建筑工业化,是指采用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式施工和信息化管理等方式来建造和管理建筑,将建筑的建造和管理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

(五)装配式建筑,是指用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从结构形式来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都可以称为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能源利用效率测评,是指对建筑能源消耗量及其用能系统效率等性能指标进行计算、检测,并给出其所处水平的活动。能效标识,是指依据能效测评结果,对建筑能耗相关信息向社会或产权所有人明示的活动。

第四十九条本办法自4月1日起施行。

农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20__年度池州市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点的通知》(池办秘〔20__〕4号)精神,深入推进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根据《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办法》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完成“十三五”美丽乡村建设任务,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激发美丽乡村内生活力、凸显美丽乡村建设人文内涵,促进美丽乡村的互通共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池州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奠定坚实基础。

(二)年度任务。

20__年,通过县区自主申报,省里组织审核,我市将启动实施57个省级中心村规划建设,建设周期1年半左右,到今年底完成项目建设进度的'70%左右;建设3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5个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串珠成线、连线成面打造一批精品村,逐步形成一批体现池州特色的“升级版”美丽乡村。20__年将开展“美丽乡镇”创建试点工作。

(三)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把政府引导与农民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坚持农民有需求、政府就推动,农民愿意干、政府再支持,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防止政府大包大揽、农民被动参与,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引导、群众共建共享的局面,让广大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坚持科学规划,彰显特色。根据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结合乡村建设发展特点,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规划建设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体现乡村特色,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展现田园风貌和弘扬传统文化,防止照搬城市建设模式,杜绝形成“兵营式”布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确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各地发展基础、人口规模、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加强分类指导,鼓励基层探索创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积极推进中心村建设,立足现阶段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村实际,合理确定建设任务,科学有序开展建设,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大拆大建,不贪大求洋,不“归大堆”、造“盆景”,着力打造一批类型多样、风貌各异、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

——坚持突出重点,逐步提升。坚持循序渐进,区分轻重缓急,分阶段、分步骤推进。从农民最期盼、最需要的事情做起,大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抓好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等,达到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清清爽爽的要求。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以宜居宜业宜游为方向,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发展特色产业,塑造乡村特色风貌,提升建设水平。

二、重点任务。

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总目标,重点完成垃圾污水处理、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卫生改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道路畅通、河沟渠塘疏浚清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庄绿化亮化等建设任务,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1.生活垃圾治理。配备村庄保洁员和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完善“户集中、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村庄保洁要到位,不得使用敞口垃圾池、敞口垃圾房等不环保生活垃圾收集设施;生活垃圾应及时收运,不得乱堆、乱放,严禁就地就近简易填埋和焚烧。探索具有农村特色的垃圾分类方法,鼓励和支持积极申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申报和创建工作,县区建立以县域或乡镇为基础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在此基础上,按照住建系统牵头部署,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0%以上,基本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任务。

2.污水处理。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农村生活污水要首先着眼于综合利用,对于无法利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要因地制宜建设处理设施,选用成本低、易管理、效果好的污水处理方法,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采用以渔净水、人工湿地、氧化塘等生态治理模式。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城镇近郊的农村延伸,离城镇生活污水管网较远、人口密集且不具备利用条件的村庄,可建设集中处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人口较少的村庄,以卫生厕所改造为重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杜绝化粪池出水直排基础上,就地就近实现农田利用。

在此基础上,按照生态环境系统牵头部署,实现全市所有乡镇政府驻地和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

3.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结合“十三五”国家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扩大农村自来水使用覆盖面,提升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4.卫生改厕。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

5.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梳理规范电力、通信等各种线路杆线,有序堆放杂物,实现村庄内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

6.道路畅通。结合乡村道路畅通工程,实施通村主干道路拓宽改造和村内主干道路硬化,提高畅通水平。

7.河沟渠塘疏浚清淤。整治疏浚河沟渠塘,加强桥涵配套,实现水系畅通、水体清澈。

8.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因地制宜、资源整合、简易适用的要求,利用现有设施,结合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项目,统筹改造或建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加快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光纤进村入户,有效提高宽带普及率。

9.村庄绿化和“美丽庭院”示范户创建活动。开展村庄道路、水体沿岸、庭院和村庄周围绿化,以乔木、乡土树种为主,灌木为辅,不得用财政资金铺设人工草坪、栽植名贵树种,村前屋后因地制宜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小竹园、小花园、小茶园等,改善村庄生态环境。各地要积极参加池州市20__年开展“百、千、万”乡村“美丽庭院”示范户创建活动。

10.村庄亮化。在村庄主干道和公共活动区域,利用多种方式安装路灯,进行适度亮化。

11.实施旅游“八个一”工程。按照宜游则游原则,在国省县道沿线、拥有旅游资源的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实施旅游“八个一”工程。利用综合服务中心,设立游客咨询服务或接待点。按照2a级以上旅游厕所标准改造提升村级公共厕所,推行厕所“所长制”,常态开展文明如厕宣传。建设一处停车场,在村主干道设置道路交通标志,村口设村名标识;在主要道路设置村全景导览图,标识牌符号信息标准、具有当地人文自然特色。编撰介绍当地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的导游词。培育专职或兼职村级讲解员(导游员)。支持开办休闲旅游示范点(星级农家乐)、乡村民宿,提供乡村旅游配套服务。

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周期一年半,实施步骤分为申报、规划、建设、管护四个环节。规划环节鼓励以村民委员会为主体的编制方式。中心村布点规划修编和建设规划编制,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充分听取农民群众意见,确保规划符合农民意愿。力争做到多规合一。建设环节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坚持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原则,引导农民筹资筹劳。创新美丽乡村建设机制,对于投资金额不大、施工技术含量不高、村民能够自建的项目,鼓励和支持村民自建。管护环节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农民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发动农民主动参与后期管护工作,通过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划分管护责任区等方式,明确村民的保洁义务,落实管护责任,让农民自己动手共建美好家园。

四、工程管理。

按照“民生工程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注重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管理机制,确保如期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各项任务。

(一)压实工作责任。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坚持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形成整体推进合力。切实把压力和责任传导到每个层级,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县级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主体,要实行县委书记、县长负责制,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扎实做好规划编制、进度安排、资金统筹、组织动员、推进实施等工作。乡村两级要重点做好群众发动、政策宣传、项目实施等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强化要素保障。

1.投入保障。落实好省市县三级专项资金投入,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完善涉农资金整合机制。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投融资机制。

2.用地保障。池州市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确保有不少于5%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省下达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优先安排被拆迁农户安置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为农村预留不少于10%的非农产业发展建设用地指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用地内涵挖潜,盘活乡镇政府驻地土地存量资源,通过旧房、旧村、旧厂改造等方式,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乡镇建设集贸市场,开发建设居住小区。县级每年安排给乡镇一定数量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支持有需求的乡镇开发建设。继续探索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收益管理和返还机制,确保获得的增减挂钩收益全部返还项目区农村,用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三)创新体制机制。

按照“有人做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要求,探索建立县乡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住户适量付费相结合的经费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美丽乡村长效管护机制,确保长治久美。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能够通过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积极运用市场化办法,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村庄规划建设、垃圾收运处理、厕所粪污清掏和资源化利用、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县、镇(乡)两级规划管理机制。落实村镇建设管理员队伍建设,确保规划建设有专人管理。村庄应设置规划建设协管员,可由大学生村官或村主任兼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乡村规划师服务制度。

(四)广泛发动农民群众。

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自治组织作用,建立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通过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等方式,更好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保障农民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五)强化督查考核。

强化督查调度,根据《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验收办法》,对纳入省级中心村、市县自主建设中心村进行考核验收,重点督促工作落实、建设管护机制落实,主体责任落实的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列入清单、明确责任、挂账整改,对逾期未完成任务的,实行重点调度。严格考核奖惩,健全完善美丽乡村建设验收评价体系,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市管领导班子综合考核,对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在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安排上给予适当奖补。

(六)加大宣传力度。

切实加强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采取公益广告、美丽乡村评选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宣传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显著成效、典型经验和政策举措,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热情。

五、项目公开。

按照《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推进农业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方案》要求,重点公开批准服务、批准结果、招标投标、设计变更、工程施工、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竣工验收等7类信息,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突出重点、有序推进,明确主体、落实责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工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和《中共xx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大力发展县域工业促增收,强化产业造血功能,坚决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任务,特制定本方案。

按照新时期扶贫攻坚总体部署要求,以全面同步小康为指引,遵循《xx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因地制宜立足长远,把县域工业发展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县域农产品精深加工、民族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科学合理开发水电、矿产资源,积极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生态能源产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培育壮大骨干企业,鼓励民族地区与省内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对接,共建“飞地产业园区”、合作园区,努力走出一条扩量提质、转型增效、加速发展的贫困县县域工业发展之路。

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基础上,到20xx年,贫困县县域工业发展水平明显改善,工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更趋显著,县域工业集聚集约水平不断提高,发展一批新兴工业县和特色工业县。支持“飞地产业园区”、合作园区建设,在全省贫困县因地制宜形成一批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工业集中、竞争较强的优势主导产业,打造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新建一批风光分布式能源项目,新建和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着力解决贫困人口就业问题。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各级相关部门要将县域工业扶贫作为推进扶贫攻坚的重要任务和抓手,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奖惩。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要履行好牵头协调职责,有关责任部门要按照自身职能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地方党委、政府要履行主体责任,将县域工业扶贫的目标任务纳入政府目标绩效管理,加强研究谋划和组织协调,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加大支持力度,注重政策倾斜。积极争取扶贫专项资金向县域工业扶贫的倾斜和支持,各级各部门在制定规划和安排项目资金时,要加大对贫困县县域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探索管理权限、要素保障、财税等方面特殊政策,给予贫困县县域工业发展先行先试的权利,确保贫困县县域工业发展具备强劲的后生动力。

(三)强化平台建设,加大人才培育。强化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扶持一批以小企业创业孵化为重点的创业支持服务机构,打造一批为产业集聚服务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鼓励、引导农村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短期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就业和自主创业实现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四)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监督管理。结合各地县域工业发展和扶贫工作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以资金为基础、以项目为手段、以人才为根本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多方参与的县域工业扶贫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推进县域工业扶贫持续健康发展。注重目标考核和监督检查,定期通报工作推进情况,及时解决县域工业扶贫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工作的时效性和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工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快东丽区工业经济发展,根据《关于加快工业率先发展的意见》(津丽党发〔20xx〕15号),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20xx年实现销售收入570亿元,比上年增加160亿元,同比增长39%,力争达到600亿元;20xx年达到940亿元,增加340亿元,增幅56.67%;20xx年达到1500亿元,增加560亿元,增幅59.57%;三年平均递增55.36%,工业经济占到全区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

(二)抓好现有企业内涵增长。通过增资扩能、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使现有企业快速、持续增长,增幅保持在15%左右。

(三)抓好新项目外延投入。新项目投入应力争达到投入产出1∶3的比例,以后三年要累计投入275亿元。20xx年计划投入72亿元,20xx年计划投入95亿元,20xx年计划投入108亿元。

(四)通过集聚化、集中化、集约化发展,构建“6+1”的产业结构。到20xx年,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到全区工业总量的80%。其中:机械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占工业总量的17%;汽车部件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220亿元,占工业总量的15%;现代冶金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占工业总量的30%;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占工业总量的10%;生物医药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占工业总量的5%;新型建材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占工业总量的5%。

(五)按照累计投入275亿元的计划和每公顷投入2500万元的投资强度标准,今后三年需拓展工业用地1100公顷。目前我区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可拓展工业用地约900公顷,要列入我区工业用地指标计划,并争取更多的工业用地。

(六)推进东丽开发区扩展扩能。沿津塘公路、津塘二线向东扩展到规划中的四环路,约新拓展工业用地100公顷。20xx年做好规划编制报批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并开展招商工作。

(七)建设军粮城散货物流园区。以滨海重机工业园为起步区,20xx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一重项目和赛瑞机器大型铸锻件项目开工。20xx年中国一重和赛瑞机器大型铸锻件项目建设初具规模,新拓展工业用地200公顷,成为海河下游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和钢铁物流集聚地。

(八)建设航空产业配套区。按照4+8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共需拓展工业用地300公顷,重点发展航空航天产业配套项目以及与其相关的电子信息、精密仪器、机械装备等领域项目。

(九)建设空港物流综合服务区。在华明工业园北侧新拓展工业用地100公顷,建设空港物流综合服务区。20xx年完成规划编制并报市审批,启动规划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工作。20xx年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大部分招商工作。20xx年完成空港物流综合服务区开发和项目建设。

(十)开发利用军粮城产业园区的50公顷工业用地。向南扩展金桥工业园区100公顷。向南拓展金钟工业园区66公顷。

(十一)盘活土地存量。各园区要进行容积率、投资强度的调查摸底,开展资源利用评价。对企业内未建设的土地要督促加快建设,未达到标准的要进行改造,不予建设的土地应予以收回。要加快盘活利用村和驻区国有企业内存有的土地资源。

(十二)建设标准厂房。以规划为先导,以产业园区为重点,积极推进标准厂房建设。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重点加快露宝工业园、帝达电子工业园、新立工业园等多层厂房建设。

(十三)20xx年出台《关于推动乡镇工业区扩展提升的总体方案》,明确功能定位,严格项目准入,制定扶持办法,改造提升乡镇工业区。在积极争取市乡镇工业区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的同时,区财政要安排好配套资金,扶持乡镇工业区的发展。

(十四)20xx年抓好一批在建项目的投产达产。重点落实投资7.5亿元的津滨水厂项目、投资6亿元的天津钢管720旋扩管项目、投资1.3亿元的天铁炼焦化工项目、投资1.3亿元的立业钢材加工项目、投资2.9亿元的华明集团扩能项目、投资1.3亿元的永昌焊丝项目、投资0.8亿元的信中工贸项目、投资0.6亿元的腾飞钢管二期项目。

(十五)20xx年抓好一批拟建项目的开工建设。重点落实投资35亿元的中国一重天津基地项目、投资50亿元的钢管公司扩能项目、投资28亿元的军粮城电厂五期扩建项目、投资25亿元的东北郊电厂建设项目、投资2亿元的印刷城项目、投资2亿元的表面处理园项目、投资1500万欧元的意大利泰克图比管道等项目的建设。

(十六)20xx年抓好一批在谈项目的储备报批。重点落实投资24亿元的'东北郊热电厂二期项目、投资15亿元的天钢高炉项目、投资1亿美元的宝罗电子(天津)有限公司项目、投资3.5亿元的航天精工项目、投资2.3亿元的天津天铁炼焦化工有限公司粗苯加氢项目、投资1.3亿元的天津隆源金属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投资1亿元的仓源工业园项目等。

(十七)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投入计划明确招商任务,下达招商指标,狠抓落实。20xx年实际利用外资2.16亿美元,内资实际到位额100亿元。落实签约项目30个以上,其中超亿元项目10个,10亿元以上项目5个。

(十八)加快企业技术改造。20xx年重点落实投资32亿元的赛瑞机器大型铸锻件扩能项目、投资10.5亿元的258轧管项目、投资10亿元的天津卷烟厂扩建项目、投资3.2亿元的605所扩建项目、投资2.9亿元的汽研中心扩建项目、投资0.8亿元的先导贝尔项目、投资0.8亿元的君晟成套设备项目等。通过落实《东丽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贴息管理办法》,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协助企业用足用好国家及市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

(十九)实施品牌发展战略。落实《东丽区品牌发展战略扶持奖励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用好用活专项扶持资金。重点培育“春发”牌食用香精、“金桥”牌电焊条、“乃大”牌程控交换机电缆申报中国名牌产品,帮助红日电气、赛瑞机器、精诚机床、东海制桶等企业争创天津市名牌。指导培育松正电子、方大禽业、华明纸箱等企业申报著名商标。到20xx年,品牌拥有量继续在全市领先,品牌经济产出占全区工业总量的60%以上。

(二十)鼓励企业创建市级技术中心。重点培育富士达、赛瑞机器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做好精诚机床、华明纸箱、世纪圣发、川铁信号等企业市级技术中心的培育工作。在现有9个市级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到20xx年达到12家。

(二十一)积极申报技术创新、郊区工业科技创新、高新技术转化、农产品深加工等市级资助项目。

(二十二)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充分认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促进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放开民营企业经营领域,凡是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未禁止的即可准入。

(二十三)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资产处置、债务处理、职工安置、社会保障、土地使用、税费解缴、权属认定等方面,参照执行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应政策。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坚持依法诚信经营,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十四)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坚持科学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和市场化发展,努力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引导民营企业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支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二十五)鼓励科技人员、留学回国人员、高校毕业生、征地农转非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员自主创业。

(二十六)20xx年出台扶持规模企业发展办法,重点扶持行业龙头企业,扶持产业链领军企业,扶持纳税大户。20xx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60家,20xx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80家,20xx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00家,规模经济占到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70%以上。

(二十七)20xx年出台关于扶持成长型中小企业实施办法,制定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确定成长型企业标准,首批扶持5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促其做大做强做优。发挥咨询服务机构的作用,重点开展企业发展战略咨询,为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出谋划策。

(二十八)坚持“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原则,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成长型中小企业和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加快中小企业发展。

(二十九)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模式,多渠道开展企业融资服务。积极推进企业信用建设,继续开展企业信用评价工作,建成我区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三十)制定我区鼓励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办法,组织有关部门和中介机构对拟上市企业提供上市的全方位服务。积极帮助和支持应大集团、赛瑞机器、建城基础、精诚机床、瑞普制药、富士达集团等企业做好上市的前期准备工作。

(三十一)完善能源统计工作,定期进行能源资料统计调查,随时掌握我区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使用状况。

(三十二)完善能源统计工作,定期进行能源资料统计调查,随时掌握我区节能办按照《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严格控制引进高耗能项目。

(三十三)完善能源统计工作,定期进行能源资料统计调查,随时掌握我发挥我区节能监测中心的作用。20xx年完善必备的专业资质条件,加强对我区重点用能单位监管,对重点用能大户实施用能检测,有针对性地对企业进行节能工作指导。建成《东丽节能》网站,加强节能工作宣传,公示我区节能工作状况,实现部分业务网上办公。

(三十四)在我区财政预算中设立节能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节能降耗改造项目建设;开展节能和替代传统能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项目推广;开展节能降耗管理、诊断、咨询;奖励节能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等。

(三十五)巩固提高创模成果,为国家复验做好准备。继续实施以改善空气环境质量为目标的蓝天工程,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目标的碧水工程,加强对建筑施工等噪声源的监督和检查,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做好重点水污染源排污许可证的审核发放工作。组织开展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彻底查清污染状况。开展生态区创建工作。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

(三十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在做好老污染源改造的同时,从源头控制新污染的产生。对园区实施生态化改造,按照国家新调整的核算方法,调整主要污染物年度减排工作计划,20xx年计划削减化学需氧量145吨,二氧化硫削减884吨,重点实施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和军粮城发电厂、天津钢管公司烟尘治理等项目。

(三十七)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工业率先发展是区委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是落实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百亿强区”目标的重要措施。各级领导要把工业率先发展摆上重要工作日程,明确责任,围绕率先发展实施方案制定本部门年度工作计划,为实现我区工业经济率先发展作出贡献。

(三十八)将工业经济指标纳入我区绩效考核内容。发改委在下达我区经济指标时,要单列出工业经济指标计划,分解落实到相关单位。区绩效考核办公室要将工业经济指标纳入我区绩效考核内容,按期进行督办和考评。

(三十九)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工业率先发展实施方案涉及的部门较多,各有关部门都要从东丽发展的大局出发,在规划、资金、土地、供水、供电等方面,切实给予重点保障。及时解决方案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协调,搞好衔接,主动服务,互不推诿。

(四十)加大财税政策的扶持力度。一方面继续贯彻执行现有的扶持工业发展财税政策,一方面结合实施方案制定出台《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扶持成长型企业发展办法》、《加快乡镇工业区发展办法》、《节能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办法》等新的财税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农机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工作方案

摘要:文章对山西省武乡县双孢蘑菇栽培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优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产业发展思路及之后的重点建设任务。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能促进农民增收脱贫,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食用菌;双孢蘑菇;效益;循环农业。

1产业发展现状。

山西省武乡县食用菌产业起步较晚,开始种植双孢蘑菇,~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建有双孢蘑菇棚500栋,其中韩北乡40栋,蟠龙乡100栋,监漳乡50栋,贾豁乡40栋,故县乡70栋,丰州镇140栋,石北乡30栋,故城镇30栋,栽培面积达15hm2,能解决1500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县内双孢蘑菇栽培棚都为简易季节性菇棚,所用原料主要为玉米芯、牛粪,菌种多在外地购买,聘请外地技术员。20秋季大量出菇期菇价下跌,再加上技术问题,大部分菇农收入未达预期目标。大量菇农弃种,只有80栋棚进行了种植,而且由于信心不足带来技术与精力投入不足,有三分之一的菇农亏损,三分之一的菇农持平,三分之一的菇农盈利。年重机退休职工王永贵在丰州镇松北村投资40万元,建成年产400万棒规模的香菇菌棒生产场,带动本村7户建成7栋香菇出菇棚,一户一棚,7户菇农组成专业合作社。菌棒由菌棒场制作,菇农购买菌棒出菇销售。20生产菌棒15万棒,每户菇农以4元/棒的价格购进菌棒1.2万棒,其余菌棒外销,菌棒场盈利15万元。菇农出菇1~2潮,产到0.25kg/棒,全部出菇完成达0.6kg/棒,盈利可达1元/棒,每户可达1.2万元。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栽培设施设备简陋。

山西省武乡县双孢蘑菇棚都是简易型的季节棚,设施简陋,无法均衡出菇,出菇期正赶上全国蘑菇大量上市期,市场无法消化大量涌现的双孢蘑菇,致使菇价下跌,菇农卖不上好的价格,直接影响菇农收益与生产积极性。丰州香菇菌棒场厂区规划、设计、建设到生产未经科学论证,生产设备不成套,不先进,存在大面积污染的风险。香菇出菇棚都是简易的塑料棚,无法调节温湿度,更不能抵御极端天气,无法保证生产。

2.2栽培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

栽培技术落后,菇农对双孢蘑菇的生物学特性认识不足,对栽培技术无法掌握,聘请的福建技术员水平也参差不齐,在北方不同气候条件下往往无法灵活应用生产技术,盲目套用福建生产模式,沿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技术,栽培技术规范性,针对性不强,再加上菇农与技术员相互信任度不足,导致生产管理不到位,病虫害严重。丰州香菇菌棒场生产菌棒,也是外聘技术员,而且管理水平较低,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的管理制度。培养料、废菌棒到处胡乱堆放,极易引起交叉污染。

2.3生产规模小,产品单一,无法形成规模交易市场。

双孢蘑菇、香菇产量均不成规模,而且产品单一,无法吸引经销商竞价收购,菇农卖不到好价格,反遭压质、压价。

2.4产业体系不健全,缺乏龙头企业。

由于食用菌产业发展时间太短,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菌种外地购买,技术外地引进,没有专业的发酵料场,丰州小规模的香菇制棒场无法带动全县香菇产业发展。实践证明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能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而且能填补产业链条的空白,形成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促进整个产业健康发展。

2.5未能充分发挥当地的有利自然条件。

武乡山区夏季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具有双孢蘑菇提前出菇和反季节生产、香菇夏季出菇、出花菇的良好条件。香菇栽培的主要原材料—木屑、麸皮都从外地购进,额外增加了成本。

3产业发展的优势。

山西省武乡县地处太行山脉,空气清新、水质优良,这使得当地生产的食用菌产品安全、可靠、无污染,具有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有利条件。就武乡县2015年的气象资料看,武乡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大,7月份最高气温34℃,最低气温15℃,到8月底最高气温降低至24~27℃,最低气温降低至12~16℃。双孢蘑菇是中低温菇种,出菇期需要13~16℃的温度,全国大量简易季节性菇棚无法在气温高的季节产出商品菇,因此蘑菇价格坚挺,到9月底山东、河北、河南等地陆续出菇,价格开始回落,到10月中旬蘑菇大量上市,价格最低。利用空调菇棚生产双孢蘑菇,比山东、河北、河南等周边省份节约大量能耗,可以低成本的进行反季节生产,夺取高菇价市场。简易自然菇棚,配合上适当的管理措施,完全可以把出菇期提前到8月底,这样8月底至9月底生产的蘑菇就可以卖到一个相对好的价格。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也为高品质香菇、夏季香菇生产提供了优良气候条件,进行反季节生产,可极大地提高菇农收益。武乡县有丰富的玉米秸秆和牛粪资源,玉米芯360元/t,牛粪价格420元/t,原材料价格相对低廉,对双孢蘑菇生产相对有利。另一方面武乡县食用菌产业起步晚、时间短,生产模式尚未定型,相当于一张白纸,便于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和先进管理方法,可高起点的发展食用菌产业。

4产业发展思路。

发展空调双孢蘑菇菇棚,利用武乡山区夏季凉快,昼夜温差大的优势,进行低成本的反季节生产,夺取菇价高峰期的市场;培植专业的双孢蘑菇发酵料场,将技术要求高、操作繁琐、且菇农较难掌握的培养料发酵过程,由专门的发酵料场经营,菇农购买高质量发酵料生产出菇;充分利用现有简易季节性双孢蘑菇菇棚,在生产旺季来临之前,提前出菇,争取卖出好价格,提高菇农收益;适度发展香菇产业,武乡香菇原材料资源不太丰富,不可盲目大规模发展;香菇产品以鲜销为主,干销为辅,重点发展反季香菇和高品质、高附加值的花菇;将当地的林业副产品与每年修剪果木树所产生的废果枝粉碎为木屑作为香菇栽培原料,降低成本;培养当地的蘑菇经销商,鼓励他们走出去,创出武乡县自己的'市场与品牌,并培育起带头创业的龙头企业,完善食用菌产业体系,鼓励菌种制作、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企业的经营,服务食用菌产业。带动290个贫困人口脱贫。有效利用现有500栋自然菇棚,合理安排生产季节,加强技术保障和菇房管理,提质增效。可安排农村闲散(包括贫困人员)劳动力1500名。在现有的基础上,在韩北乡、上司乡再打造一两家适度规模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当地菇农开展香菇种植即可,总规模达到200左右万棒,年产优质香菇1400t,售价12元/kg,产值1680万元。

5重点建设任务。

5.1培育双孢蘑菇发酵料场。

双孢蘑菇栽培要取得优质高产的关键在培养料发酵方面,其工艺程序主要包括原料质量把关、科学的配方、原料的预湿、发酵温度、翻堆时机的精准控制、水分含量控制等,要求技术含量高,经验丰富,一般菇农很难全面而精准掌握,将培养料发酵料过程由专业的公司完成,菇农直接购买发酵料栽培生产是比较科学的安排,要求有专业化的菌种场、发酵料场、覆土制备场、栽培场,这是该菇生产发展趋势。建一个4000t的发酵场可满足200个菇棚的培养料需求,需要投资500万,其中包括一次隧道、二次隧道、操作机械、化验设备等。

5.2技术提升,掌握双孢蘑菇提前出菇技术与反季。

食用菌生产技术针对武乡县双孢蘑菇产业现状与海拔高、夏季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简易季节性双孢蘑菇菇棚宜采用提前播种提前出菇夺取生产单季高菇价的方案。具体办法是:6月15开始培养料发酵,7月15号播种,8月25号出菇。比往年提前近一个月出菇,在10月份菇价下降前,出到三茬菇,近全年产量的70%,此时的菇价比出菇旺季高3~4元/kg,余下的30%的出菇随市场行情销售,可以大大地提高菇农的收益。提前出菇具有风险性,其一,双孢蘑菇是中温发菌、低温出菇的菇种,出菇最适温度在13~16℃之间,温度过高会出现薄皮菇、早开伞的问题。其二,双孢蘑菇栽培是开放式栽培,高温季节正是病虫害多发季节,栽培料极易被病虫害侵染。可以利用遮阳网和夜间开窗通风,白天控制通风的办法解决出菇期高温问题。在二次发酵完成后,播种前门窗加装40目以上的纱窗控制虫害的提前入侵,严格控制原料质量,把控一次、二次发酵、覆土消毒的操作规范,并通过在覆土中适当添加无公害的联苯菊酯与灰霉克星,在出菇管理过程中适当降低菇房的湿度等办法预防病虫害发生。向菇农普及高品质香菇生产技术,包括精准化控制发菌温湿度,适时翻棒、刺孔、转色、脱袋,适宜催蕾出菇方式,适当的注水方式,严格的病虫害防控。夏天反季节出菇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易发生病虫害,控制病虫害要贯彻香菇生产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照管理规范进行,使菇农自始至终建立病虫害防控意识。

5.3高起点地建造食用菌菌棒生产场和菇棚。

菌棒生产建设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布局合理,设施设备先进,管理规范,把人为操作失误降到最低,制作出合格的菌棒,提高菇农栽培技术。建造空调保温双孢蘑菇菇棚,高起点的可调节双层遮荫、双层薄膜、抗风、抗雪持久耐用的香菇栽培棚。目标是反季节生产高附加值的食用菌。

5.4培植龙头企业,完善产业服务体系。

在资金或政策上支持引导3~5个有发展前景的食用菌龙头企业,带动菇农食用菌生产,同时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菇农无后顾之忧。

6综合效益分析。

6.1经济效益与脱贫效果。

双孢蘑菇每个大棚480m2,产菇12kg/m2,可产菇5760kg,出棚价格按9元/kg,算产值可达51840元,原料、人工成本费用共25000元,每棚利润达26840元。夏香菇平均产量为鲜重0.7kg/袋,按市场批发价12元/kg计算,每袋产值8.4元,扣去成本每袋3元,每袋可获利5.4元;按每个出菇菇棚能栽培夏香菇1.2万袋计算,可获利6.48万元。200万菌棒可获利1280万元。双孢蘑菇棚共计400栋,香菇菇棚100栋,农户一户一棚。400栋双孢蘑菇大棚获利润1059.2万元,100栋香菇大棚获利648万元,合计获利润1707.2万元,平均每栋棚获利3.4144万元。贫困户种植100栋大棚,获利341.44万元,带动贫困户100户、290人,人均增收1.177万元。

6.2社会效益。

食用菌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一般所含蛋白质约占干重的30%~45%,且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几乎所有食用菌都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1kg干菇所含蛋白质相当于2kg瘦肉,相当于3kg鸡蛋,相当于12kg牛奶。食用菌脂肪含量低,仅占干重的2%~8%。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多糖等具有一定药效的生理活性物质,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因此,被人们誉为“保健食品”,越来越受到重视。食用菌还具有很好的保健与药理作用,所含食用菌多糖具有抗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效。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善,食用菌已经成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品,特别是老、弱、病、残的营养食品,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营养食品和健康食品,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6.3生态效益。

农村养牛业致使牛粪乱堆乱放,严重污染环境,增加病虫害的传播,影响居民生活。当地的玉米秸秆没有好的利用途径,大多就地焚烧,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带来火灾隐患。生产双孢磨菇每平方米能消化22kg的牛粪和22kg的玉米芯。全县栽培面积15hm2,可消耗1800t牛粪,1800t玉米芯。通过种植双孢磨菇,可将乱堆乱放的牛粪、玉米秸秆,收购用做种植原料。农民也能通过出售农牧业废弃物增加收入,菇农还可得到低廉原料,发挥原料成本优势,变污染源为生产资料,一举多得。双孢菇生产过程不产生任何污染,栽培采用床式,不需要使用塑料菌袋,没有白色污染。利用当地的林业副产品与每年修剪果木树所产生的废果枝粉碎产生的木屑作为栽培原料,可以使林业副产品和果园的废旧果木枝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是利国利民的好举措。食用菌栽培后菌渣可以作为有机肥还田,能改良土壤结构和通气性,在蔬菜大棚中的利用效果特别好,可改变化肥滥用而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的现象。因此,食用菌生产在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极大地缓解了生态和环境压力,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好途径。

农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

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结合密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完成村庄的规划审批工作、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和地上部分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包括:街坊路及雨排水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绿化美化、公共照明、公厕提升改造),把农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兴业富民的美好家园。

二、建设原则。

美丽乡村建设村庄需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地下地上统筹衔接”的建设原则,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未列入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建设计划的村庄(自然村),要加快完成村庄规划审批、实施方案设计编制、预算资金评审等前期工作,尽早开展地上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已列入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建设计划的村庄,同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村庄规划审批、实施方案设计编制、预算资金评审和工程建设招投标工作,待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完工后,立即启动地上部分基础设施建设。

三、职责分工。

(一)区委农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班。

负责对行业主管部门、镇政府和村委会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统筹、协调、推进和督查考核。

(二)区农业农村局。

1.负责牵头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年度计划,并按计划推动实施。

2.负责制定农村公共照明设施建设工程的指导意见;负责实地审核农村公共照明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负责农村公共照明设施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复核验收。

3.负责选聘1家项目管理咨询公司对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地上部分工程项目进行统一管理;选聘2家监理公司,对美丽乡村建设地上部分工程项目质量实施监理,由各镇政府从中选择,确定监理公司并签订监理合同。

(三)区公路分局。

负责制定农村街坊路及雨排水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指导意见;负责实地审核农村街坊路及雨排水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实施方案;负责农村街坊路及雨排水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复核验收。

(四)区园林绿化局。

负责制定农村绿化美化建设工程的指导意见;负责实地审核农村绿化美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负责农村绿化美化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复核验收。

(五)区水务局。

牵头负责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建设;负责指导各镇政府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工程的前期审批和施工管理工作;负责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指导;负责实地审核涉及农村污水治理工程的农村街坊路工程实施方案,确保地下与农村街坊路建设工程有效衔接;负责涉及农村污水治理工程的农村街坊路工程复核验收。

(六)区财政局。

负责实施方案的预算评审、结算评审和资金下达工作,并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进行监管。

(七)区规自分局。

负责村庄规划的报审工作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的实地审核工作。

(八)区住建委。

负责农村污水治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监督。

(九)各镇政府。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负责编制、审核村庄实施方案,符合村庄实际,确保实施方案的完整性和可实施性;负责组织实施方案送评和工程实施、工程验收、工程结算、资金使用;负责审查中标单位的企业资质和施工能力;监督中标的施工单位,禁止工程转包和违法分包;监督施工单位依据预算评审报告控制工程造价,严禁超出预算评审报告金额。

(十)各村委会。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受益主体,负责配合设计单位编制实施方案;配合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中的各项协调工作;在镇政府的统筹下,可以与施工方签订有偿服务协议,为施工方提供有偿劳务、协调等工作,确保良好的施工环境,保证工程项目顺利推进。

(十一)设计公司。

负责村庄实施方案设计的编制工作,确保设计内容符合村庄实际,整体村庄风格、风貌统一;保证实施方案的完整性和可实施性,承担丢项落项的相关责任。

(十二)项目管理咨询公司。

负责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地上部分和“厕所革命”相关工程的管理工作,确保各项工程建设有序推进。主要包括:指导各镇审核中标单位资质;项目前期组织各单位审核实施方案设计,核实中标单位资质等工作;项目中期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各项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的进度统计等工作;项目后期组织各单位进行复核验收等工作。

(十三)监理公司。

负责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地上部分和“厕所革命”相关工程质量的监理工作,推进施工进度,按期完工;监督中标的施工单位,禁止工程转包和违法分包;监督施工单位依据预算评审报告控制工程造价,严禁超出预算评审报告金额;出具监理报告,确保各项工程建设质量达标。

四、实施计划安排。

(一)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牵头单位:区规自分局。

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水务局、区公路分局、区园林绿化局、各镇政府。

实施流程:各镇政府选聘设计公司,设计公司驻村对村庄进行基础材料收集、地形图测绘和编制规划;规划成果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签字确认并公示无异议后报送镇政府;规划成果经镇党委会或镇长办公会通过并由镇党委书记或镇长签字确认后,报送至区规自分局;区规自分局组织相关部门对村庄规划进行区级联审,各相关部门对行业主管内容进行专项审查,联审通过后报送区政府审批。

牵头单位:区财政局。

责任单位:各镇政府。

实施流程:各镇政府按照“成熟一个报送一个”的原则,将村庄实施方案设计成果预算评审的相关材料按照要求报送至区财政局;区财政局在1个月内完成村庄实施方案的预算评审工作;评审工作完毕后,各镇政府按照区财政局预算评审金额组织招投标工作。

(三)农村污水治理工程。

牵头单位:区水务局。

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住建委、区财政局、各镇政府。

实施流程:由区水务局牵头,根据市级文件精神和我区美丽乡村建设实际,合理确定施工点位,制定供水、污水、湿地、污水处理站等项目实施方案,经专家审查后报送至区发改委进行立项和批复;获得批复后指导各镇严格按招投标程序进行施工建设,各镇政府为农村污水治理建设工程实施主体;办理质量和监督备案手续后,区住建委负责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监督工作。具体工作流程按照《密云区农村污水(供水)治理工作三年实施方案(20__年7月-20__年6月)》中相关规定实施。

(四)农村街坊路及雨排水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工程。

牵头单位:区公路分局。

责任单位:各镇政府。

实施流程:各镇政府将农村街坊路及雨排水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方案报送至区公路分局进行审核(平原地区重点路段确需配套雨排水设施的村,在实施方案设计前需征求区公路分局意见,区公路分局踏勘核实确认后,形成书面意见反馈至各镇政府,同时报送区委农办美丽乡村建设专班备案。各镇政府收到区公路分局核实意见后,将雨排水建设项目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设计);区公路分局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农村街坊路及雨排水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审核工作;审核通过后,由区委农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班组织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实地核验;实地核验通过后,各镇政府将实施方案报送至区财政局进行预算评审;预算评审完成后,由各镇政府按照预算评审金额向区委农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班提交资金的申请;区农业农村局根据预算评审金额将70%建设资金拨付至相关镇政府;各镇政府组织实施农村街坊路及雨排水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区公路分局在建设过程中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工程竣工后,各镇政府组织验收工作;验收完成后,各镇政府将复核验收申请报送至区委农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班,由区委农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班组织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复核验收;复核验收通过后,各镇政府将结算评审相关材料报送至区财政局进行结算评审;结算评审完成后,由各镇政府按照结算金额向区委农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班提交剩余资金的申请;区农业农村局根据结算评审金额将剩余建设资金拨付至各镇政府。

(五)农村绿化美化工程。

牵头单位:区园林绿化局。

责任单位:各镇政府。

实施流程:各镇政府将农村绿化美化建设实施方案报送至区园林绿化局进行审核;区园林绿化局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农村绿化美化建设实施方案的审核工作;审核通过后,由区委农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班组织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实地核验;实地核验通过后,各镇政府将实施方案报送至区财政局进行预算评审;预算评审完成后,由各镇政府按照预算评审金额向区委农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班提交资金的申请;区农业农村局根据预算评审金额将70%建设资金拨付至相关镇政府;各镇政府组织实施农村绿化美化建设工程,区园林绿化局在建设过程中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工程竣工后,各镇政府组织验收工作;验收完成后,各镇政府将复核验收申请报送至区委农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班,由区委农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班组织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复核验收;复核验收通过后,各镇政府将结算评审相关材料报送至区财政局进行结算评审;结算评审完成后,由各镇政府按照结算金额向区委农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班提交剩余资金的申请;区农业农村局根据结算评审金额将剩余建设资金拨付至各镇政府。

(六)农村公共照明设施建设工程。

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各镇政府。

实施流程:各镇政府将农村公共照明设施建设实施方案报送至区农业农村局进行审核;区农业农村局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农村公共照明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审核工作;审核通过后,由区委农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班组织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实地核验;实地核验通过后,各镇政府将实施方案报送至区财政局进行预算评审;预算评审完成后,由各镇政府按照预算评审金额向区委农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班提交资金的申请;区农业农村局根据预算评审金额将70%建设资金拨付至相关镇政府;各镇政府组织实施农村公共照明设施建设工程,区农业农村局在建设过程中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工程竣工后,各镇政府组织验收工作;验收完成后,各镇政府将复核验收申请报送至区委农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班,由区委农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班组织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复核验收;复核验收通过后,各镇政府将结算评审相关材料报送至区财政局进行结算评审;结算评审完成后,由各镇政府按照结算金额向区委农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班提交剩余资金的申请;区农业农村局根据结算评审金额将剩余建设资金拨付至各镇政府。

(七)农村公厕提升改造工程。

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各镇政府。

实施流程:各镇政府将农村公厕提升改造实施方案报送至区财政局进行预算评审;预算评审完成后,由各镇政府按照预算评审金额向区委农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班提交资金的申请;区农业农村局根据预算评审金额将100%建设资金拨付至相关镇政府;各镇政府组织实施农村公厕提升改造工程,区农业农村局在建设过程中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工程竣工后,各镇政府组织验收工作;验收完成后,各镇政府将复核验收申请报送至区委农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班,由区委农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班组织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复核验收;复核验收通过后,各镇政府将结算评审相关材料报送至区财政局进行结算评审;结算评审完成后,结余资金部分由各镇政府原渠道缴回,资金不足部分由各镇政府按照结算金额向区委农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班提交剩余资金的申请;区农业农村局根据结算评审金额将剩余建设资金拨付至各镇政府。

五、操作步骤和验收标准。

(一)操作步骤。

1.区农业农村局在当年10月底前,牵头确定第二年的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并送达至相关单位和各镇政府。

2.各镇政府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后,报请各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各行业主管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

3.实施方案审核通过后,区委农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班在10个工作日内组织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实地核验。

4.实施方案通过实地核验后,由各镇政府报送至区财政局进行预算评审;区财政局在1个月内完成预算评审工作;区农业农村局按照预算评审金额的70%拨付至各镇政府;同时,各镇政府组织进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工作,并按照行业主管部门指导意见的内容和标准组织实施工程建设。

5.招投标完成后,镇政府按照预算评审金额的50%拨付启动资金至相关施工单位。

6.工程建设竣工后,由各镇政府组织验收,验收通过后,将复核验收申请报送至区委农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班,由区委农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班组织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复核验收。

7.复核验收通过后,各镇政府将结算评审相关材料报送至区财政局进行结算评审,并按照结算金额向区委农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班提交剩余资金的申请,区农业农村局按照结算评审金额拨付剩余资金。

(二)验收标准。

1.各镇政府需成立工程验收小组,由镇长担任组长,各主管副镇长、相关科室和建设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成员,负责农村街坊路及雨排水等相关配套设施、绿化美化、公共照明设施和公厕户厕改造等建设工作的验收工作。

2.各镇政府需向区委农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班提供的备案材料如下:

(1)村庄实施方案的财政预算评审报告1份;

(4)监理报告1份(由监理单位提供);

(5)复核验收申请2份;

(6)工程结算报告1份;

(7)剩余建设资金的申请2份。

六、传统村落保护。

国家级传统村落,在美丽乡村建设实施过程中,应予以重点支持,按照相关规定,可提高设计标准,要单独进行实施方案设计,提升保护、修缮的设计水平,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

市级传统村落,在美丽乡村建设实施过程中,按照相关规定,可适当提高设计标准,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

七、资金使用管理。

1.美丽乡村建设相关资金优先用于工程进度快、工程质量优良的镇。

2.各镇可在美丽乡村建设范围内统筹使用美丽乡村资金(含以前年度资金),超出财政定额补贴部分,区财政不再给予追加,超出部分由各镇政府自筹解决。

3.各镇超过一年以上结余资金按原渠道缴回区财政,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4.列入美丽乡村年度工作计划的村庄,具备可实施条件,无故逾期一年未实施的,将收回建设资金,区政府不再给予资金支持。

八、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协作。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行业主管部门、各镇政府要主动作为,积极沟通,多措并举,真抓实干,形成共建合力,共同推进各项工作,全面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及时协调配合解决实际问题,按期完成各项任务。

(二)落实责任,明确主体。

各镇党委、政府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和实施主体,镇党委书记(镇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各镇要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狠抓工作落实,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抓好各项工程实施,要充分发动群众积极性,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三)严格管理,规范建设。

本着“经济、实用、适度、合理”的原则编制村庄实施方案,杜绝超越和不切合农村实际的建设项目,严控建设成本,防止过度建设,严禁借美丽乡村建设实施贪大图洋等面子工程。各项工程建设禁止转包和违法分包。如村庄实施方案设计与实地情况不符,由镇政府追究设计单位责任。

(四)加强监督,认真考核。

将各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和巡察重点内容,加强区级监督检查,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各牵头部门、各镇政府在落实工作的同时,要定期将工作进度报送区委农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班。

(五)注重长效,加强管护。

各镇政府要将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按照“谁管理、谁维护、谁破坏、谁负责”的工作原则,将运维工作落到实处,用好基础设施运维资金,制定长效管护机制、监督监管机制、维护验收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工作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

工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把“学报告、看变化、议发展”活动落到实处。结合我镇工业发展实际,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特制定本方案。

全面理解中央、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领会县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走“以聚集区引企业、聚集区聚产业、聚集区带工业、聚集区促就业”的发展思路,求真务实,科学规划,把我镇工业聚集区打造成“结构清晰、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雅、环保达标”的现代工业聚集区。

以编制聚集区规划、配套基础设施、积极引进项目、打造产业特色为重点,以培育新型产业为支撑,以建设项目为带动,全力推进聚集区发展。

1.坚持规划先行原则。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编制聚集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明确聚集区总体产业布局和发展目标。

2.坚持分步实施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升聚集区建设档次和水平。

3.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4.坚持科学发展原则。把聚集区建设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结合我镇实际,成立工业发展工作指挥部,并设立工业发展办公室,切实保障我镇工业聚集区建设的组织实施。同时,规划建设一个总面积为450亩的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轻工业聚集区,做好“七通一平”建设,积极吸引项目落户。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一)明晰界限,划定聚集区四至。

结合工业聚集区实际,镇工业发展办公室会同有关单位确定工业建设用地四至,为工业聚集区长远发展解决后顾之忧。

(二)完善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集贤路、创业路、长兴路等三条主干道路的建设,做好通往工业聚集区桥梁建设,完善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

(三)明确发展特色,找准定位。

结合我镇实际,积极引进符合环境标准的轻工业,打造以纺织、发夹、服装加工等为主的轻工业聚集地,并对占地不生产的企业、废油收购等污染企业清理出工业聚集区。

(三)任务分解到位,压实责任。

我镇在重视项目数量的同时狠抓项目质量,下一步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每名党政班子成员至少引进一个招商引资项目;镇一般干部要积极配合做好有关工作,做到人人身上有任务,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工作成效。

(四)量化管理,严格奖惩。

镇制定干部量化考评细则,对镇干部实行月评比量化管理,对招商引资工作落实到位的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在年终综合考评中加5分,因工作不力无法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的,严格追究责任,并在年终综合考评中扣5分。

2、工业用地严重不足,制约我镇工业聚集区的发展,需要上级国土部门的协调解决;

3、工业集聚区政策支持需要进一步强化,需要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我镇工业聚集区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深入调查研究,借鉴县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经营理念,结合我镇的实际,创造性地抓好聚集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发挥流动宣传车、电视台、文化墙等宣传平台,重点宣传聚集区建设、产业发展、重大项目推进等方面的特色和亮点,营造聚集区发展良好氛围。

(三)建立机制,抓好落实。建立工业聚集区发展工作汇报制度,及时反馈聚集区建设进展情况,定期听取和研究聚集区建设工作。将聚集区建设工作列入领导和干部年度考核目标之中,层层落实责任,确保聚集区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四)营造环境,优化服务。通过强化全员发展意识,致力于营造和谐美好的人文环境、优质高效的办事环境、宽松有效的政策环境、规范有序的制度环境,为聚集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全力营造“重商、尊商、亲商、富商、留商”的社会氛围。

农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

为扎实推进我县20__年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经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组研究,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高质量推进我县“徽风皖韵”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新时代徽风皖韵美丽乡村,打造具有金寨特色的原生态山村品牌,为全县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着力形成以县域、乡镇、行政村或跨行政区片区整体推进和中心村带动周边自然村面上全域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治理等有机融合,扎实推进三项工作。

(一)高质量完成20__年度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对照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加快在建工程和环境整治进度,加速推进产业发展工程,提升乡风文明和村民自治水平,完善档案建设与管理,高质量完成20__年度10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确保第三季度顺利通过省、市级验收和民生工程绩效评价。

(二)高起点启动20__年度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根据省委农工办《关于印发20__年度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名单的通知》(皖农工办〔20__〕26号)和20__年省级民生工程任务安排,对照标准,因村施策,优化建设规划,细化工作方案,高起点快速度推进20__年度10个省级中心村(民生工程)建设,确保年内完成整治类、工程类建设任务,同步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和长效管护机制。

(三)高标准推进已建美丽乡村的长效管护。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村级组织、村民自治的原则,全面开展已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的管护与运行回头看,巩固提升建设成果,完善长效管护制度,健全监督和运行机制,落实管护责任和保障。把美丽乡村的长效管护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正威振风超市评比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等有机结合,加大监管力度,以管促治、以管促新,逐步提升自治、德治和法治水平。确保美丽乡村运行正常,永续利用,使其真正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优质模板,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

三、方法步骤。

(一)合理规划(3月-6月底)。

1、宣传动员。各乡镇可采用会议、广播、标语、明白纸、流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2、落实任务。按照推进在建、启动新建、管好建成的总体要求,各乡镇对照标准,梳理任务,逐项落实。

3、制定方案。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进而逐村细化具体实施步骤,明确建设内容、建设工艺、工作路径、工作保障、责任分解和时限安排等事宜。

(二)环境治理(3月-12月)。

1、集中整治(3月-5月)。结合“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开展村庄环境整治,阶段性开展新建中心村环境整治工作,着力提升在建和建成中心村环境状况。

2、持续实施(6月-12月)。建立健全乡村环境整治和长效管护机制,加强督导力度,确保常态化运行。

3、督查检查(7月下旬-12月中旬)。7月下旬对已建省级中心村长效管护情况进行全面督查;12月中旬对已建和新建美丽乡村中心村实施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

(三)工程建设(4月中旬-12月底)。

根据各村实施方案,梳理新建、在建和管护中心村工程类建设任务清单,明确项目内容和资金筹措来源。各中心村对县级下达新建项目,要尽快有序启动建设,严格招投标管理制,强化施工过程现场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确保11月份主体工程完工,本年度内完成项目建设竣工验收和决算审计报账。

(四)提升完善(4月-12月底)。

及时开展建设工作“回头看”,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问题进行整改完善。依据美丽乡村中心村档案建设要求,及时对内业资料进行整理保存。20__年度建设的中心村档案应于8月底前整理完成,确保省市验收无误。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落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责任,分管领导要亲力亲为,扎实做好方案编制、项目谋划、组织动员、进度督查、推进实施等各项具体工作。

(二)加强部门联动。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相关部门要主动作为,各司其职,一方面要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业务指导,另一方面要将资源向美丽乡村倾斜,协同发力,形成合力。乡镇要发挥主体作用,搭好资源整合平台,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从长计议,点面并进。

(三)持续保障投入。一是发挥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原则上每个新建省级中心村给予不低于150万元的专项资金补助。二是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继续整合部分涉农项目资金,优先支持美丽乡村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工程建设。三是广开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能人大户和优质客商支持建设、参与经营。

(四)保证建设标准。省级中心村要对照省级标准,突出农户改厕、污水治理和基础设施配套等重点,抓好产业培育、乡风文明和长效管护等工程,确保无漏无误,软硬件齐达标。同时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防止贪大求洋等形象工程偏离建设标准。

(五)严格督查考核。一是继续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工作目标考评,进一步优化考评办法,注重工作实绩和绩效。二是加强经常性督查,继续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督查,督查结果作为年终考评的主要评分依据。

(六)规范项目管理。一要加强项目工程质量监管。规范项目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强化“质量至上”意识,对工程项目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管,定期调度工程进度,对存在施工质量问题的及时责令施工单位限期整改到位。要加大巡监力度,关键工序监理人员务必在施工现场,跟班作业,对施工技术不规范、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要及时纠正。二是加强项目资金监管。严格执行《金寨县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等有关规定,严把进度关、程序关,严肃追究违规违纪责任。三是规范档案建设和管理。高标准整理综合档案,严格档案管理程序,确保档案资料记录详细、真实、准确。

农机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工作方案

《青海省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办法》的出台,有利于促进青海省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强力推进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可持续发展,那么,下面是青海省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办法的详细内容。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绿色建筑发展,节约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有关绿色建筑的规划、建设、运营、改造以及对绿色建筑发展实施监督管理和引导激励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按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划分为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

第三条绿色建筑发展应当遵循政策引导、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社会参与的原则,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第四条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将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第五条县级以上政府鼓励和支持绿色建筑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促进绿色建筑技术创新与进步。各级政府应当加强绿色建筑发展宣传教育,普及绿色建筑知识,增强全民节能意识。

第六条县级以上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绿色建筑发展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政府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财政、科技、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实行绿色建筑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具体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第八条县级以上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诚信信用制度和奖惩机制,做好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监理单位、能源利用效率测评机构、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信息采集、评价、确定、发布和应用等工作,实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

第九条对在绿色建筑发展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十条县级以上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国土资源等部门编制绿色建筑规划,报本级政府批准后实施。

绿色建筑规划应当明确绿色建筑发展目标、重点发展区域和新型建筑工业化要求等内容,并确定绿色建筑等级要求。

第十一条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省实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公布绿色建筑标准和绿色建筑、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制度。

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公布推广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目录以及限制或者禁止使用的高能源消耗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目录。

第十二条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新建建筑,应当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公共建筑应当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鼓励居住建筑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

第十三条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在招标、拍卖或者挂牌公告中,应当依据绿色建筑规划明示该地块绿色建筑等级要求。

第十四条新建建筑项目立项及备案文件应当包含绿色建筑等级要求,明确工程选用的绿色建筑技术以及投资、节能减排效益等内容。

投资主管部门在项目立项时,应当将绿色建筑要求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范围,出具的项目批复文件应当载明绿色建筑等级要求。

第十五条建设单位报送的工程设计方案应当附具节能评估审查意见。

建设单位委托项目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建筑工程设计文件时,应当明确绿色建筑等级要求,不得要求设计单位低于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

新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公共建筑,设计单位应当在设计文件中,明确安装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的设计内容,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设计要求安装装置。

建设单位应当根据绿色建筑等级承担质量保证责任。

第十六条设计单位编制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建筑工程设计文件时,应当明确绿色建筑等级要求,编制绿色建筑设计专篇。

第十七条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当按照节能评估审查意见、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要点,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

第十八条施工单位应当按照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施工。施工中应当采取降低能耗、水耗,减少废弃物排放,防治噪声和扬尘污染等措施。

第十九条监理单位应当按照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监理。

第二十条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对绿色建筑工程质量承担责任;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施工单位项目经理、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按照有关规定分别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十一条新建建筑项目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格条件的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测评机构对建筑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测评和标识,并将测评结果向社会公示。能源利用效率测评结果不合格的,不予竣工验收。

能源利用效率测评机构应当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和技术规范对建筑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测评。

第二十二条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商品房,应当向买受人明示所售商品房的绿色建筑等级及技术措施、节能设施的保修期限及保护要求等内容,并在商品房买卖合同和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中载明。

第三章运营与改造。

第二十三条绿色建筑的运营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节能、节水、节材、绿化等管理制度完备;。

(二)节能、节水和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等设施设备运行正常;。

(三)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的自动监控系统运行正常,记录完整;。

(四)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水等污染物达标排放;。

(五)分类收集生活废弃物,规范设置垃圾容器。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实施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和信息共享。

建设单位应当将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接入监测平台,并保证运行正常。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制度。未安装用能分项计量和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的既有公共建筑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以及供电、供气、供水、供热等能源供应单位,应当每年将建筑能耗数据报所在地县级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

第二十六条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制定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并向社会公布。对超限额的公共建筑实施建筑能耗超限额加价制度和差别价格政策,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县级以上政府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对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执行情况进行节能监察。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政府应当推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旧城区和棚户区改造、城市环境景观整治、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应当同步实施绿色改造。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的绿色改造费用,由县级以上政府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居住建筑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使用的公共建筑纳入政府改造计划的,改造费用由政府和建筑所有权人共同承担。

使用财政资金进行绿色改造的项目,项目实施前应当进行建筑节能量核定;项目完工后,应当进行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测评和标识。

第四章技术与应用。

第二十八条绿色建筑应当推广应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雨水利用、余热利用和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

第二十九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建设单位应当选择合适的可再生能源用于采暖、制冷(热)和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应当与建筑主体一体化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第三十条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建设单位应当使用取得标识的绿色建材,并配套建设节水设施,选用节水器具,场地排水管网建设应当采用雨污分流技术。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鼓励新建建筑安装雨水收集装置。建筑的景观用水、绿化用水、道路冲洗用水,优先采用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第三十一条新建建筑应当推进土地节约利用,按照开发利用规划和相关标准开发地下空间。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政府应当推动绿色建材发展,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提高绿色建材在建筑中的应用比例。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政府应当支持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建设,推广装配式建筑体系,提高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

县级以上政府依据绿色建筑规划确定一定比例的建筑应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政府投资的其他公共建筑优先应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

能源公司绿色发展方案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在十三届xxx二次会议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及参加今年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现我放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目标,值此全盟义务植树活动来临之际,兴安盟绿化委员会向全盟各界各业、广大市民发出如下倡议:

倡议书。

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争做绿色兴安的“宣传者”

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和精神,围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和我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培育绿色生活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国土绿化知识,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形成全盟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的浓厚氛围。

履行义务植树责任。

争做绿色兴安的“参与者”

植树造林是每个适龄公民义不容辞的法定责任,社会各界各业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抓住春季植树造林的大好时机,积极投身到国土绿化活动中来,通过开展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自然保护、认种认养、设施修建、捐资捐物、古树名木保护、绿化宣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履行公民植树义务,不断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要率先垂范,组织动员干部职工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为全社会作出表率。

积极创新绿化方式。

争做绿色兴安的“推动者”

各单位,各位市民要根据自身情况,将义务植树与部门绿化、庭院绿化、社区绿化、乡镇及村屯绿化等相结合,见缝插绿、见空植绿、拆墙透绿,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绿化成果,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保护和巩固绿化成果。

争做绿色兴安的“守护者”

爱护花草树木,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每位市民都应做爱绿护绿的使者,自觉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不损坏树木、不随意摘花、不践踏绿地草坪,制止破坏绿化的不良行为,共同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做爱绿护绿的“护卫者”。

孟春之月,盛德在木。

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投身到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中来,争做绿色文明使者,为构筑大兴安岭南麓百万亩绿色长城、实现绿水青山的大美兴安贡献力量。

绿色工业经济发展的目标探讨的论文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海岛城市化进程。

2、东海画廊,流金港湾—沿海工业城。

3、引领科技,创造未来。

4、构建全方位心之园,打造双百亿梦之城。

5、人好宾多至,家和万事兴。

6、产业立园、诚信建园、环境兴园。

7、一举一动展示风采,一言一行事关文明。

8、姑苏城外城,苏州园外园。

9、苏州工业园,“智”造新辉煌。

10、山海协作典范,南北协作标杆。

11、我就是投资环境,我就是临港工业区形象。

12、海洋经济主平台,绿色产业新标杆。

13、建好产业集聚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14、海·纳百川;港·通天下。

15、港通世界,口碑天下。

16、提升工业园制造、推进工业园创造、拓展工业园服务。

17、继续解放思想,加快开放步伐。

18、潮起三门湾,商聚工业城。

19、漳平经济新引擎,工业发展新天地。

20、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

21、港口区,心灵港湾,梦境天堂。

22、五星凤凰,工业圣地。

23、构筑和谐劳动关系,营造良好用工环境。

24、生态宜居,亲商宜业,秀美宜游——沿海工业城。

25、投资福地,创业乐园。

26、红仑热土、绿色产业、金色未来。

27、同爱一方热土,共建文明家园。

28、苏州新天地,活力新园区。

29、努力超越,追求卓越。

30、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树立园区良好形象。

31、浦坝港边工业城,牛头门里聚宝盆。

32、生态创新双面绣,文明和谐全景图。

33、兴漳平工业,创百亿园区。

34、诚信高于一切,环境优于一切。

35、携手十五载,明天续精彩。

36、到县工业园就业是您的理解选择。

37、转变作风树形象,振奋精神促发展。

38、苏州工业园,天堂新名片。

39、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海岛和谐。

40、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41、经济大转型产业大发展产城大融合。

42、南北协作创平台,经济腾飞工业城。

43、魅力新漳平,精彩工业园。

44、返乡就业光荣,建设家乡光荣。

45、三等奖投资福地,创业乐园。

46、依港工业区、临海生态园。

47、促进和谐创新,智造绿色未来。

48、科技促进发展,创新成就未来。

49、就近务工,建设家园。

绿色工业经济发展的目标探讨的论文

我国经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目前已经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家工业体系,工业生产的各个部门都相对较为健全,总体上看处于工业发展的中期阶段。虽然我国工业所创造的经济总量较大,但是我国的工业化由于历史原因,工业基础尤为薄弱,资金和人才短缺,所以,一直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均是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探讨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工业经济健康发展的措施。

我国的工业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建国以来工业经济发展的道路一直处于探索的状态,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工业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就微观来看,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式没有转变,长期处于粗放型发展模式,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破坏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工业经济发展创新严重不足,主要依赖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发展,但是近几年来我国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逐渐丧失,创新驱动后劲不足,我国工业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的危险之中。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目前世界经济整体低迷、经济危机、经济发展的投资不足、中国人民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等,使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此外如何通过工业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摆脱中等收入国家陷阱、顺利实现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过渡成为当代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工业经济从整体上看,体现出严重的地域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工业经济规模总量分布不均衡;二是工业的税收和税负不平衡;三是工业企业区域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平衡。首先我国工业经济规模总量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我国东部经济总量占全国总量的68%,而中部和西部分别占比20%和12%,而且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工业经济总量分别占比26%、26%和12%;四是工业的税负和税收也存在着不平衡,仅仅就增值税来看,东部地区的应交增值税占全部应交增值税的60%,中部占比24%,西部占比16%,但是东部地区应交增值税占销售总量的3.07%,中部和西部分别占比4.5%和4.8%,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部和西部的税负要大于东部地区,过于沉重的税负会影响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1)集中发展模式。集中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发展园区经济,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为过于分散,导致的发展弊端。园区内部各种资源集聚,实现了资源共享,园区内部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公共网络等都十分完善。集中发展模式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2)集群发展模式。集群发展模式主要指的是同一产业链的工厂和厂家,利用当地廉价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等优势条件,在当地开设工厂,发展制造业,之后把生产的产品运往世界各地。我国的产业集群模式可以分为广东模式、温州模式、苏南模式这几种类型,这些地区都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引进外资、技术和人才,实现区域内产业的集聚和人才的集聚,实现了区域工业经济的发展。

(3)延伸发展模式。顾名思义延伸发展模式就是指工业企业不断延伸自身的产品链、产业链,通过已有的产品增加产品品种,实现产业规模的扩大,形成一种高效的产业链经济。

(4)规模发展模式。规模发展模式主要针对利润相对较低的工业产业,因为在原材料、能源等行业,产品的社会需求量比较大,市场空间比较广阔,这时如果实现产业规模发展模式的话,会促进产业规模的集聚和优势的发挥。

(5)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原理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工业生产的物质不断实现循环利用,在生产和消费的整个过程实现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使消费不产生废物或产生很少的废物。这样既可以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再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自然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市场化进程的差异。

我国工业经济建国后相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后实现的。我国市场改革从东向西逐步推进,而且在推进的过程中,因为中西部地区地域之间的差别导致市场化实现的程度不同。东部地区首先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受到市场经济影响,市场化程度比较高,而且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和经济规律发生的作用,大量的生产要素也在向东部地区转移,这加剧了东部和中西部市场进程之间的差距。我国的东部地区出现了乡镇企业、外资企业、三资企业等所有制企业,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市场体系比较完善,但是并没有实现先富带动后富的效应。因为我国西部经济一直都是国有经济作为主导,国企改革步伐缓慢,也没有效果,在市场机制面前反应相对迟钝,整体发展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最后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向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导致中西部地区发展缺少必要的资源,进一步扩大了中西部地区市场化进程差距。

2、缺少有效的互动和联系。

总的来说,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工业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优于中西部地区,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在东部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给予政策和法律上的支持,使我国的经济活动逐渐向东部地区转移。按照理论来说,先富起来的地区应该带动后富的地区,但是就目前来看,中部地区的发展并没有有效带动中西部地区的进步,主要是因为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缺少有效的互动和联系,在工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尚未找到一个很好的方法和途径实现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无法实现工业生产资源的有效转移和交流。再加上近几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发展的优势逐渐丧失,产业高度集聚,东部沿海地区能源、电力供给严重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成本变高、人口红利逐渐丧失等缺点逐渐暴露出来,使我国东部地区的工业经济面临着转型和经济停滞的局面。目前我国仍然在探索中,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西部经济和东部经济可以有效互动和联系的途径,但是要想实现我国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就要增加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促进全国工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经济目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主要是由于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之间密切的经济合作和联系,使工业经济呈现出集群和区域发展的特点。区域经济体一体化的主要构成就是一个个企业,而政府仅仅是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节者和监督者,但是就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到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影响,很多地方政府开始干预该区域内经济的发展,盲目追求gdp,忽视经济发展的规律,过分追求经济总量,忽视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急于求成和贪多求快成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部分政府领导在指导工业经济的发展时,没有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容易对我国的.工业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规律,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改变经济发展“左”的激进思想,防止国民经济出现波动;充分发挥政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发挥宏观调控对工业经济的完善。

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粗放式工业经济发展模式,面对资源逐渐枯竭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事实,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弊端,提升我国工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即使人口红利消失,企业也可以凭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与世界其他国家竞争,提高我国工业经济的核心实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这一点值得我国学习;与此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应该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经济的发展总是需要一些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3、经济效益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

我国工业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经济效益是工业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工业经济应该是把追求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的,因为工业的发达程度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我国工业经济所创造的财富对我国国际地位的高低有重要的影响;然后工业的发展情况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情况,工业经济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它的社会效益和精神效益。工业经济所创造的经济总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所以工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我国文化和政治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工业是一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而工业则成为这个国家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即便我国的工业经济规模比较庞大,所创造出来的经济总量也十分可观,但我国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业发展的水平,调整工业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解决工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从而使工业经济得以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经济整体质量的提高,并且为我国国民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绿色工业经济发展的目标探讨的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所实施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而且难以符合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而绿色经济在我国属于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在保证经济发展基础之上,寻求健康、环保、低碳的发展方式,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升级版。

但是,目前绿色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其发展的速度和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本文在对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全面实现我国绿色经济的高速发展。

关键词:绿色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对策研究。

一、引言。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整个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假冒伪劣、不良竞争等层出不穷,给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必须要在我国大力倡导绿色经济的发展,完善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但是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缺乏先进的发展经验、难以在各行业中得到有效发展、政府相关政策不到位、缺乏专业化的人才等问题使得绿色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

因此必须要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促使我国绿色经济能够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1.缺乏先进的发展经验。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基本属于粗放型的发展,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给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绿色经济的发展虽然具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其在我国还是新兴的经济发展概念,目前我国还没有充分的发展经验,因此使得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很多地区为了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态势,难以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践行绿色经济发展理念。

同时,我国一些地区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吸收了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没有根据我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呈现照搬西方发展经验的趋势,这使其绿色经济发展的效果并不明显,难以发挥绿色经济应有的作用,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2.难以渗透到各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绿色经济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均具有普适性。

当前,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孤立性,其并没有完全渗透到各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进行经济的发展,不惜大量开发矿产资源、肆意破坏环境等以寻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点,在这些行业中践行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则短期内难以取得传统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大部分行业还是以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主。

另一方面,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对上下游产业发展的关联度较低,难以像传统产业一样发挥集聚效应,因此其难以在大部分行业进行推广。

3.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不到位。

绿色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发展理念,必须要有完善的发展环境和政策,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其一,各级地方政府虽然逐步开始重视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但是出于业绩的压力,仍然选择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很少会出台相关的政策以扶持绿色经济的发展,在现有的政策中也基本流于形式化,难以真正将相关的发展政策落实;其二,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不断出台相应的措施促使经济朝着低碳化、绿色化的道路发展,并制定了相关政策,但是其在具体实施方面要依赖于地方政府,这使得中央政府的相关发展政策难以得到彻底性的实施。

这都使得绿色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且效果不佳。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颠覆,因此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作为保障。

当前,我国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还没有充足的人才库。

一方面,我国绿色经济将渗透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其发展的规模涵盖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人才大多都是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培养的,其经济学理念与绿色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对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而绿色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远远高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存在严重的时间差,其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

1.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经验。

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绿色经济发展经验可供参考,因此必须要从国外引进相应的发展理念和经验,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以及各行业的发展实际情况对国外的发展经验进行改进和完善,而不能选择照搬的模式。

在经验借鉴方面,还要充分融合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上,使得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逐渐向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靠拢,减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成本和风险。

并不断对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将其视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重要经验借鉴。

2.在各行业发展中融入绿色经济发展理念。

如前所述,我国当前绿色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渗透到各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因此,要想保证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实现高效有序发展,必须要在传统的行业中渗入其思想,对各地区发展情况进行考核的过程中,要增加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同时要规定各行业的发展必须要逐渐坚持绿色低碳化的发展,通过相关政策的导入使得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各产业能够逐渐以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为导向,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上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3.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毋庸置疑,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

一方面,要促使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和低碳标准,增强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对各项绿色经济发展政策的执行程度,切实推动各地区绿色经济的有效发展;另一方面,中央政府要统筹管理,制定和实施绿色经济发展的总体方案和政策,并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将其分配到地方政府,并对各地区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最大程度上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绿色经济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培养和引进绿色经济发展人才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方面,可以对各部门现有的经济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掌握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和方式,使其能够为我国各行业绿色经济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指导性措施;另一方面,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绿色经济发展人才,为我国现阶段绿色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并大力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专业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建造充足的人才库。

四、结语。

绿色经济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诸多问题,其在未来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式之一。

从其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来看,必须要从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经验、在各行业中大力融入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引进和培养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等方面全面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以此有效改善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诸大建.绿色经济新理念及中国开展绿色经济研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05).

[2]李正图.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新探索的总体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04).

[3]曾贤刚,毕瑞亨.绿色经济发展总体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12).

[4]张莹,刘波.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策选择[j].开放导报,(05).

工程科技创新如何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论文

现阶段,制药工程产业已然变成了实现现代化、科学化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应势而起的中药制药工程科技因此成为了重要的新兴产业。其主要是采取了现代化科技致使中药在研制、生产的过程中,确保了规格化与质量化标,进一步直接带动了我国中药产业整体的发展。本文对我国当前的中药制药工程科技的创新手段展开研究,旨在给现代化中药制药工程科技创设出更加科学的技术平台,使之迈向数字化发展道路。

引言。

如今,中药制药工业已经逐步成为我国整个医药产业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并且市场上的许多中药种类并不具备较高的科技水平,因此也不能形成能够和其他以此衍生出了全新的制药门类。然而,由于众多历史因素及始终较低的科技水平制约,我国产业进行抗衡的市场竞争力,无法达到生产经营。对此,就更加需要中药企业的领导对对相关科技创新策略实施具体分析与研究,把展开的一些技术创新在工业技术生产中实施高效转化,进而制造出适合广大消费群众所需要的有效药品。

1.1中药制药阶段的技术分析。

这种技术的产生应用,主要是来自原质量源于设计的重要理念。其纲领性的原则是利用对所以制药流程环节实施全方位的科学化的监督控制,极其明晰地详尽地清楚这一分析技术的原理与原则,制订出一系列用于给中药药品生产制造实施研究试验检测的系统。部分有关的学者与专家艰辛,中药制药研究技术必须要通过集成技术,进而对中药制药的全部流程进行化学、物理性质的分析和风险研究,对所有可能可以引发药品质量问题的一些因素实施精确甄别,对中药药品研制生产的原料以及各个艺材料展开不定时的纪实试验检测,让药品质量满足严格的标准,实行中药质量控制的目标。分析技术思路的重点是中成药制造全部流程中的建模分析,研究每一个工艺及其质量联系的相互连接点,设计质量让风险缩减到最小的环节质量控制系统,制定中药制造流程中的质量监测系统[1]。

1.2品质优化技术。

对中药制造中的每一个涉及到的工艺流程实施深度解析,判断甄别每一个工艺所需要的参数标准,以及质量控制指标相关联的技术,涉及中药产品质量的控制标准,对中药制造过程中的每一项工艺参数实施不断健全和改进,让所有环节和中药产品质量检测的流程都实施严格与系统的关联,精确地控制好整个中药制造工艺的方法和每一个生产是流程,确保中药制药工艺质量的提升。

当下,对于我国很多的中药制造企业而言,集成科技作为一种先进、科技的工业生产创新客气,尤为适用在中药制造的生产工艺中来,能够对生物体的有效成分提炼、浓缩、以及萃取这一类相对十分繁杂技术进行完美操控。把重要药品生产制造中提取、分离、浓缩、以及纯化等一系列相互结合的工序和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集成实施操作,最终不仅可以让中药从原料到产品所有制造流程实施密切监控,还能够确保中药生产制造出的是高标准、高质量药产品[2]。

绿色工业经济发展的目标探讨的论文

绿色经济又叫循环经济或生态经济,是新型工业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其目标是工业经济与生态经济的效益目标共同协调发展,具体要求有五个转变,即工业经济的单一目标转变为生态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双重目标,消费需求的单一目标转变为消费需求与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的双重目标等。要实现这5个目标的转变,就要开发低能耗、低污染的工业产品,同时,要解决好生态保护、生产与资源、生态经济与工业经济效益增长等问题。

做好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工作,就要做好产品的短、小、简、轻、薄等方面等工作。

(一)初始化时间和过程短的产品研发与生产。

短是指利用科技手段,提高产品的功能和效能,减少产品使用时的初始化时间和过程,进而实现节省材料、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使用成本的目的,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如速效充电、速效冰柜、速效空调等新产品。

(二)体积小的产品研发与生产。

小是指产品体积的小型化,在保证产品使用功能和使用价值不变或有所提升的基础上,通过科技手段或工艺创新,缩小产品的体积。体积小的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可以延伸到上游或下游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设备,同时也能缩短产品生产时间,进而实现节省能源、减少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如掌上电脑、微型耳麦等新产品。

(三)简约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简是指产品的结构、构件和数量的简化。在确保产品使用价值不变或有所提升的基础上,简约化是提高产品构件或数量专业化生产水平的有效途径,也能延伸到下游生产共计和生产设备的简约化组成。产品容易组装、拆解、维修,简约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能减少生产时间、简化生产过程,简化生产复杂性。

(四)轻型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轻是指产品的重量具有轻型化特点,在保证产品使用价值不变或有所提升的基础上,实现轻型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同时也能延伸到上游或下游生产设备的轻型化。轻型化产品具有能耗低、耗材少、资源利用效率高等特点。

(五)薄型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薄是指产品的薄型化,此类新产品有利于集成知识密集型产品和专业化生产,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如液晶显示器、微型电子仪器等新产品。

(六)新产品的综合研发与生产。

由于使用功能的不同,有些产品难以小型化,如钢琴、办公桌椅、冰柜等产品,但研发过程中可在其内部构件和使用持久性上做好工作。不一样的产品具有不一样的使用性能,在研发与生产过程中分别对短、小、简、轻、薄中的某些特性做出合理的选择。但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绿色工业经济目标对新产品研发与生产的要求。

绿色工业经济产品除具有短、小、简、轻、薄的特性之外,还具有以下四方面的主要特性。

功能特性主要是指产品短、小、简、轻、薄的工业与生态设计的最优组合,工业与生态技术的最优组合,产品功能与生态效能的有机结合,产品功能、消费特点与环保特性、生态特性的最优组合。造型特性是指产品的功能性和外观构成的视觉情况,能使人快速意识到产品的属性、使用价值和生态价值。主要有产品外型、产品功能与绿色环保的统一,产品材料、色彩和生态环境三者的视角统一。色彩是人们对商品的认识,是人们审美的标志,对产品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环保价值的判断;不同的色彩结合产品的质地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绿色品位。绿色工业质量的特性主要有五个,一是资源利用率高、生态保护性强;二是原材料的开发和利用可再循环,废旧产品的回收和利用也可再循环;三是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不使用化学物品,包装和使用过程中不使用对人类健康有害的材料;四是生产过程清洁,不使用能耗高、污染重、耗材多的材料,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了全过程的清洁生产;五是营销过程构建了信息化服务体系,能够实现产品的`全过程跟踪调查和用户反馈,随时调整产品生产与使用的环节,使之与生态环境等相适应。绿色工业质量主要是指工业质量与绿色质量的有机统一,产品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的有机统一。主要体现在产品按照绿色工业质量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对环境的保护,进一步适应生态经济目标,符合安全、卫生、健康等指标的达标要求。

绿色工业经济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除了要符合其特性外,还要将工业经济有效的与生态经济结合起来。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来体现其经济效益:

(一)产品的市场需求。

产品的设计与研发要以市场的真实需求为依据,如果产品没有市场需求,则产品就失去了商用价值和使用价值。因此,产品的设计、研发和市场需求之间具有相互拉动的特点,只有全面调查、深入分析市场需求,产品的设计与研发才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产品的生态设计和工业设计结合。

生态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产品的研发和使用周期的各个环节的适应生态和保护环境的能力,相对缺乏产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之间的构建能力;而工业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实现产品的生产技术、使用价值和功能,相对缺乏对适应生态和保护环境的科技手段。二者的成本与经济效益存在很大差别,生态设计的成本和生态经济效益相对于工业设计都比较大,但所产生的成本和生态经济效益属于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因此,企业要通过设计整合和资源与材料的分析与整合两种途径提高两种设计相结合的经济效益。

(三)产品的清洁生产和工业生产的经济性。

产品清洁生产的目的主要是在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过程中,降低能耗、消灭污染、提高资源和原材料利用率,在整个过程实现环境保护和生态适应性。企业一部份经济效益通过减少原材料使用和降低耗能所实现,企业的一部份经济效益被社会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所共享。产品工业生产的目的主要是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中实现规模化生产,给社会和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来实现。因此,企业要通过流程再造和技术整合、采用先进工业和设备、优化配置清洁生产和工业生产要素来提高两种生产相结合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绿色工业经济的目标是工业经济与生态经济的效益目标共同协调发展,我们一定要遵循目标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的原则,以生态适应性和环境保护性为出发点,全面、系统、深刻的分析与设计,全面实现绿色工业经济的目标,将绿色工业经济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付诸实现。

工程科技创新如何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论文

pat思路一言蔽之,就是制定了一个能够用于研究且控制药品生产流程的一个完整体系,充分解释了质量源于设计这一理念。如要实现工业转化,pay应当采取的.集成办法对当前我国中药制药全部环节实施化学、物理上的风险研究,进一步认识到各种可能会引发的药品质量变动因素,第一时间试验检测各工艺步骤的材料以及质量指标,完成中成药质量控制目的。这种技术手段重点涵盖了中成药生产全过程建模研究,单元工艺和质量关系建模,其目的旨在为了进一步说明可能会左右工艺品质的每一个节点,制定质量风险最小的过程质量控制系统,分析过程分析化学和生物检测手段,创设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测体系。

2.2品质优化思路。

对中药制药阶段中的每一个单元工艺实施深化分解剖析,正确掌握工艺参数和质量控制标准之间的有关性,创设制药工艺品质量控制标准,对部分工艺参数进一步优化,把严谨、先进、科学、可操作性的技术落实到每一道制药环节和工艺品质量检测中,精确掌握整个生产工艺流程与每个工艺步骤,最终达到中药制药工艺品质能够全面显著提升。

2.3组建现代化的中药制药设备。

在传统的中药制药设备背景下完成向高科技、现代化的生产制造设备转化,研制出具有信息化、电子化、智能化的先进设备。只有把现代化的多媒体及数字技术深入应用至中药企业的设备控制操作中,才能够从硬件上强化设备的运作实效率,直观地提升药品产品的生产质量,也一改我国医药界普遍认为的中药工业设备技术低下的看法[3]。

另外,将基础性药学、工程药学以及制药工程学相互复合,一齐展开探讨,以“合作共赢”的标准进行探索,把不同学科特性的力量来一齐推动协同创新,才能够更加优质地实现对科技创新中各个环节的整合,把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工业产品,满足中药企业的生产效率。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来临,从工业的角度直接激发了我国中药制药工程科技的开发与发展。把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相互复合建立出完整的生产体系,能够最大化让我国中药企业的制造技术完成质的飞跃,进而使我国中药技术整体迈向现代化发展,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打下牢固基石。

绿色工业经济发展的目标探讨的论文

在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的开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政府的引导。因此,县域政府部门需要对现有科技支持政策作出树立,通过分析不足与弥补劣势来对科技支持政策作出完善。同时,县域政府部门有必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出发点,构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并以科技创新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为依据,结合县域自身产业结构,来构建全面的科技创新保护机制与产学研合作机制,从而使县域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此基础上,县域政府部门有必要设置科技创新监督部门,并负责对科技政策的贯彻情况作出监督,对企业开展自主科技创新进行引导。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因此,在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自主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与金融机构资金介入的科技创新融资体系,从而推动县域科技创新工作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在此过程中,县域政府部门所发挥的引导作用同样不能忽视,因此县域政府部门需要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对民间资金进行吸引,并对科技研发单位进行资金注入与扶持,从而确保工业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过程中具有足够的风险投资可以利用。另外,在财政投入方面,县域政府部门应当将科技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资金,并保持一定的年增长幅度,从而为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撑。近年来,太谷县加大科技投资的力度,建立医药园区、食品园区,鼓励企业开发研制新产品,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在科技研发上,采取“企业投入、政府奖补”的办法,加大对企业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太谷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科技项目经费内部支出达8085万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2377万元)的1.44%;,占全县gdp(660005万元)的1.22%;占有科技活动项目企业总产值(269660万元)的3.0%。

转变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中的粗放式方式,对于实现区域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首先有必要以节约降低能耗、节能减排为指导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其次则应当根据区域产业优势推动特色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强调在工业经济的发展中对环境进行保护,并对资源做出充分的利用,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模式,同时要求工业发展中做到污染最小化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县域政府鼓励企业在生产中使用清洁生产方式,并降低生产能耗,通过革新生产工艺与生产技术来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和资源消耗量。另外,在县域工业园的建设中,需要重视企业之间的优化组合,通过实现企业之间的废物交换和重复利用来构建生态型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当然,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仅仅依靠一家企业是难以发挥出有效作用的,因此,县域政府应当用政策进行引导、法律进行规制,促进社会企业树立循环经济理念,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经济发展氛围。为了推动县域工业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还应当重视对自身的优势资源做出充分的利用。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有利于构建县域特色产业,同时有利于提升社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此方面,主要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挖掘县域优势资源。这种优势资源指的是县域中能够创造独特经济价值的各类特色资源,包括生态环境资源、社会文化资源、自然环境资源、产业结构资源等;二是要对产品特色做出定位。特色产品的定位不仅要以资源为依据,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实现自身优势与市场需求的'结合来选择生产具有更强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活力的产品;太谷县建立的恒达循环经济园,利用生产煤焦的余热来发电,发的电能够满足整个生产的需求,既利用了余热,减少了废物的排放,又为企业的生产降低了成本。

工业经济发展服务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求县域政府部门能够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要求县域政府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与财政支持力度,通过优化工业发展环境来实现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等。同时政府有必要从政务方面做出改革,通过构建问责制度、限时制度和责任追求制度来实现行政效应的提升,从而为外资的引进构建绿色通道;其次,在工业经济发展服务体系的构建中,还需要推动县域服务型行业的发展,如信息产业的发展、物流产业的发展以及金融产业的发展中。其中信息产业的发展能够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信息交流平台,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则能够优化工业发展中的流通,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则能够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撑,因此,这些行业的发展也是工业经济发展服务体系中不容忽视的内容。太谷县政府提出以服务促发展,完善各项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引入社会资本完成水秀新型产业园区、玛钢铸造园区道路、天然气管道铺设,实施污水处理厂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在土地供应上,强化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实行分级警示管理,建立用地黑名单制度;建立存量闲置建设用地库,加大自主造地力度,推进土地增减挂钩工作,确保落实1000亩建设用地指标。在资金保障上,完善政银企融资合作长效机制,做好助保贷工作,拓展产业升级贷业务范围,开发互助贷产品。

工程科技创新如何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论文

工业互联网对现有生产过程的改造一方面体现在覆盖工业生产生命周期的信息采集与分析,另一方面体现在利用互联网实现工业生产的资源配置、协同合作和延伸服务。这些愿景需要工厂网络与互联网实现充分的融合。工厂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使工业互联网呈现以3类企业主体,7类互联主体,9种互联类型为特点的互联体系。

3类企业主体包括工业制造企业、工业服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工业制造企业提供基本的产品设计、生产、维护能力;工业服务企业利用对智能产品的数据采集、建模、分析形成创新的用户服务模式与业态;互联网企业利用其平台资源优势实现工业生产全生命周期的资源优化配置。在工业互联网体系中,这3类企业的角色是不断渗透、不断转换的。

7类互联主体包括在制品、智能机器、工厂控制系统、工厂信息系统、智能产品、协作企业和用户。在目前的工业生产模式中,机器、控制系统、信息系统等主体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互联能力,工业互联网将互联主体进一步扩展至在制产品、智能产品、用户等工业生产生命周期各环节、各层面的主体之中,这也需要新型传感设备、物联网等使能技术的支撑。

9种互联类型包括了7类互联主体之间复杂多样的互联关系,目前已梳理出的互联类型可能还不能完全体现工业互联网中互联关系的复杂性。这些互联关系体现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网络互联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ot系统或it系统互联的范畴,成为连接生产能力、设计能力、商业能力以及用户服务的复杂网络系统,其支撑技术也涵盖了已有的工业控制网络、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

3.2工厂内部网络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

面向工业互联网的需求,工厂内部网络正逐步与互联网技术实现融合,呈现“三化(ip化、扁平化、无线化)+灵活组网”的发展趋势。ip化是指ot网络的ip化,以实现从机器设备到it系统的端到端ip互联,进而实现整个制造系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数据交互与协同。ip网络是目前互联网和企业信息系统普遍采用的网络技术,通过“ip到底”实现工业生产全过程信息采集是合理的技术选择。目前以profinet、ethernet/ip等为代表的工业以太网协议已经支持为现场设备分配ip地址,并实现ip流量与控制信息的共线传送。

扁平化是减少工厂内数据传送的层级,实现工业数据在生产现场和it系统间的快速流通,并支持实时或准实时的数据分析与决策反馈,从而实现智能化生产。扁平化有两层含义:一是ot层面的扁平化,将传统上现场级、车间级、控制级等复杂分层的ot网络统一为扁平化的二层网络;二是it、ot的融合化,通过业务网关类设备实现it层和ot层的数据融合互通。

无线化是利用各种无线技术支持工厂内更加广泛的信息采集与传送,消除工厂内的“信息死角”。目前传统的2g/3g/lte、wifi及zigbee等无线技术已经逐步在工业互联中获得一定规模的应用;同时针对于工业场景的工业无线技术也开始出现,如wia‐pa、wirelesshart及isa100.11a等。但工业无线的应用总体还处于初期阶段,实际应用部署较少,且主要在流程工业领域。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工业无线技术将逐步成为有线网络的重要补充,但还需要解决电磁信道干扰、低功耗、可靠性等关键问题。5g技术在场景设计中已经考虑到低功耗、大连接、高可靠的物联网应用场景,未来可能在工业无线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灵活组网是面向柔性生产的需要,通过网络资源的动态调整,实现生产过程的灵活组织及生产设备的“即插即用”。目前的工业生产(主要指离散工业)基本上都是“刚性生产”模式,其互联网络也是“刚性网络”,制造环节中机器、设备、辅助工具等需要按照预先的设定进行互联。未来工业生产大规模定制化的特点需要资源组织更加灵活,更加智能,以软件定义网络(sdn)为基础的新型网络技术可实现网络资源的动态调整,打破工厂内部网络刚性组织的局限,适应智能机器自组织和生产线敏捷部署的要求。

3.3工业生产与互联网业务模式的融合。

目前工业生产生命周期与互联网的结合主要是商业销售环节的结合,并催生出“淘工厂”等新业态。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服务模式的发展,原来局限在工厂内的工业生产过程逐步走向外部网络,体现为工厂内系统、网络与工厂外网络(互联网)逐步实现融合,以实现更为灵活的生产组织、更加优化的产业分工、更加便捷的产业链协作,或形成以往无法实现的新的服务业态。

工业生产与互联网业务模式的融合体现为四大类:it系统与互联网的融合、ot系统与互联网的融合、企业专网与互联网的融合、产品服务与互联网的融合。it系统与互联网融合从网络层面来看是工厂内部it网络向外网的延伸。企业将其it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托管在互联网的云服务平台中,或利用软件即服务(saas)服务商提供的企业it软件服务。目前美国的autodesk、法国的达索,以及中国的数码大方等企业已经开始面向中小企业提供这类云服务。

ot系统与互联网融合从网络层面看是ot系统网络向外网的延伸。在一些人力较难达到,且又需要实现生产过程调整和维护的场景下,需要通过可靠的互联网连接,实现远程的ot系统控制。目前沈阳机床厂的“i5”平台可以初步实现对不同地理位置机床的远程监控,就是这类服务的雏形,但不同的ot业务流对网络要求不同。目前互联网的质量对于时延、抖动、可靠性有极高要求的实时控制和同步实时控制还很难承载。企业专网与互联网融合是将在公众网络中为企业生成独立的网络平面,并可对带宽、服务质量等进行定制。这类业务场景不仅需要为企业提供独立的链路资源(vpn),还需要提供独立的网络资源控制能力,开放的网络可编程能力,以及定制化的网络资源(如带宽、服务质量等)。目前的互联网尚不支持此类业务场景,需要网络虚拟化及软件定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部署。产品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将通过智能工业产品的信息采集和联网能力为工业企业提供新的产品服务模式。目前ibm、微软、ge等公司纷纷推出各自的工业互联网数据分析平台,工业企业基于这些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产品监测、预测性维护等延伸服务,从而延长了工业生产的价值链。这类业务的基础是对海量产品的数据采集与监测,需要通过无线等技术实现工业产品的泛在接入。

3.4工厂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技术需求。

基于我们目前的研究,工厂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仍将基于目前以ip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技术体系。另外由于工业互联网需要连接大量的无处不在的企业、用户、智能产品(如汽车、工程机械)等,需要依托公众网络,因此从网络建设部署的角度看,工业互联网应和公众网络融合在一起,部分环节有可能采用专网或虚拟专网。

虽然工业互联网引发的工厂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尚在发展初期,但一些关键技术需求或方向已经显现,包括以下6个方面:(1)支持控制信息与数据信息共线传送的高可靠工业以太网技术;(2)面向工业生产的无线解决方案;(3)支持生产现场控制网络灵活组网的sdn技术;(4)包括nb‐iot、5g在内的面向海量产品泛在接入的无线网络技术;(5)生产现场数据向云端集成的信息传送技术;(6)支持骨干网络多租户隔离的网络虚拟化和软件定义网络技术。

4加快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建议。

(1)利用科研专项等方式加快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控制网络技术研发及标准化,并以产业联盟的形式集中工业企业、it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的力量,尽快实现规模应用,形成产业生态。

(2)利用中国ict、互联网产业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强ict新技术与工业领域融合技术的研究,在一些新兴技术领域形成我们自己的突破点,占据国际技术研究的前沿。

(3)鼓励中国企业、科研机构等积极参与国际工业互联网相关产业、标准组织活动,紧跟国际工业互联网技术进展的步伐,并争取对其发展方向产生影响。(4)建立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平台,围绕工业互联网整体技术架构、网络技术、标识解析、工业大数据、工业云平台、安全防护等领域的技术、标准、产品验证,构建工业互联网技术和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开展产业转化与推广,引领和支撑中国工业互联网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方案范文

根据省农业农村厅等11部门《关于印发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皖农办函〔2021〕840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全面落实^v^、^v^和省委、省政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策部署,按照“四个不摘”要求,继续落实支持政策、加大要素投入、加强指导服务,深入实施“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持续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一)项目实施类型。

1.到户产业项目。因户施策,分类指导具备特色产业发展条件且需要巩固产业脱贫成果的脱贫户科学选择奖补项目清单(详见附件1)中的项目实施。

奖补项目清单中没有标明的其他符合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项目,由乡镇政府上报县农业农村局,县农业农村局会同县乡村振兴局、县财政局研究同意后,也可组织实施。

2.村集体产业项目。由县乡村振兴局牵头,县农业农村局配合,乡镇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二)项目实施对象。

1.到户产业项目:具备特色产业发展条件且需要巩固产业脱贫攻坚成果的建档立卡脱贫户及具备条件的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根据到户项目奖补清单,严格资格条件和奖补标准,应补尽补。

系统标注“已脱贫(不再享受政策)”脱贫户不得享受到户产业项目奖补政策。

2.村集体产业项目:具备相应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条件的脱贫村和一般村。

到户产业项目坚持“户申请、村级初验申报、乡镇审查验收、县级复核审批”程序,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一)脱贫户申请。脱贫户在实施奖补项目清单中的项目时,如实填写申请书,及时上报村(居)民委员会。

(二)村级初验申报。村(居)民委员会收到脱贫户申请书后,及时进行审核,并向乡镇申报立项花名册,落实全程跟踪服务责任人。在项目符合申报条件时,村级组织实地现场验收,经验收合格后填写申请审批表和花名册,经会议研究、公示期满无异议后,上报乡镇。

(三)乡镇审查验收。乡镇政府组织审核材料,并开展实地现场验收,经验收合格、会议研究、公示期满无异议后,上报县农业农村局。

(四)县级复核审批。县农业农村局组织专人审核材料,并会同县乡村振兴局、县财政局按照不少于申报项目数量的15%的比例进行实地抽查复核,经抽查复核合格、公示期满无异议后,县农业农村局审批。

(五)资金拨付。经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主要领导审批,报县分管领导签批同意后,乡镇运用财政补贴“一卡通”系统编制录入补贴花名册并同时进行乡镇、村两级公告,县农业农村局将所需奖补资金拨付到有关银行打卡发放到户。

村集体项目操作程序按照省有关文件精神执行。

(一)项目资金来源。县乡村振兴局和县财政局下达的有关财政资金。

(二)项目资金安排原则。鼓励各村(居)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绿色高效、有潜力、可持续发展的村集体项目,鼓励支持脱贫户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项目,统筹资金、足额安排。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特色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明确一名负责人具体抓,建立部门协调、分工明确、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体制,保持工作队伍稳定,落实产业发展政策,推进特色产业提档升级。

(二)加强技术指导。继续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指导服务制度,每名农技人员至少联系服务2个实施自种自养项目的脱贫户,重点做好关键农时季节指导服务,全年入户走访10次以上。乡镇要组织镇村干部和农技人员对实施自种自养项目的脱贫户及带动主体进行培训指导,每年不少于3次。

(三)加强产销衔接。脱贫户奖补项目产业必须要有稳定销路,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带动主体帮助销售与自行销售相结合,确保特色农产品销得畅、销得好。大力推进“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鼓励支持实行“订单”化生产,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脱贫户更好地发展特色种养业。

(四)加强风险防范。把产业发展作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的重要内容,对因自然灾害、病虫害、价格波动、产品滞销、带动断链等出现产业发展困难的脱贫户、边缘户,及时开展有针对性帮扶。深化“防贫保”综合保险试点改革,开展特色险、健康险、意外伤害险和若干选项民生保障自选保险的“3+n”一体式“防贫保”综合保险试点,加强保险政策宣传,提高群众参与度和积极性,力争做到应保尽保。

(五)加强督查考核。将“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纳入对乡镇工作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重点督查考核脱贫户实施农业特色产业项目情况、主体带动情况、园区建设完善情况及产业发展典型案例。县农业农村局将开展不定期督查通报。

(六)严肃工作纪律。加强产业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对虚报、冒领、截留、挪用、骗取、套取产业奖补资金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一经发现严肃查处,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耕种面积确定。特色种植项目的耕地面积,原则上以该块地的土地确权面积为准,如未确权或确权地块仅有部分发展特色种植项目,就以实际测量面积为准,实际测量的数据要据实记入《乡镇和村级验收意见书》;对种植非本户的耕地,需提供村(乡镇)证明或乡镇经管部门审核的流转合同。

(二)奖补上下限。每户每年享受到户产业项目奖补最高不超过3000元,最低不少于400元。

(三)申报奖补时间。今年从4月份开始,各乡镇每月10—15日向县农业农村局集中申报。

本方案如与省、市相关政策规定不符,将另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