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优质20篇)

小编:JQ文豪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写作,下面是一些值得一读的读后感范例,供大家参考。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深入心灵,是一段艰难的旅程,也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打开这本书前几页看到一些名人名家对此书的评论,整整占据了两页半,每个人都用一小段话或者三言两语道出了自己对此书的看法,因为经历不同所以视角不一样,关注点不一样,感悟也不一样,但是大家都一致肯定了这本书对自己心灵成长的帮助,让自己的思维更睿智思想更成熟。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心理医生,他在多年对病人的心理治疗接触中,以及自己生活中所得出的一些看法、直觉、感悟。就像他自己说的,读者之所以会为这本书感动,是因为他说出了别人长期的思考和感受,但缺乏勇气,不敢说出来的东西,就像是“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这是一本心理学范畴的书籍,以我现有的水平看这本书其实是感到了一点困难的,一些专业的心理学甚至一些物理范畴的名词,我看不太明白的时候需要去百度一下,这让我想起了我很小的时候,喜欢看故事书,但是经常在书中看到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常常会去翻字典,后来这让我翻字典的速度比别人快很多倍,上小学有一次查字典比赛得了第一。这就是因果关系,有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果。不管是好事坏事其实追根到底都是有原因的,就像书中所说,来接受治疗的一些病人,很多人患上了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但却不敢诚实面对,当医生让他们说出生病原因时,一些人闪烁其词或者避重就轻,其实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了,却被自己说成只有这一点点焦虑而已,因为不敢坦诚自我剖析,追踪真正的原因,所以常常会耽误病情而导致长期治疗无效,或者病情反反复复,而医生有时候需要在病人的潜意识里面去发现挖掘真正的原因,一个人的潜意识可能是某天说的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眼神等等,所以心理医生就需要仔细观察聆听病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从而去发现病人潜意识中的真实想法。

本书开篇说到了自律,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最重要地方法。自律就是推迟满足感,比如我们知道的棉花糖效应,一群两三岁的孩子给他们每人一块棉花糖,然后大人离开前,告诉他们如果坚持三十分钟不吃的话将会得到更多的棉花糖,几分钟之后就有的孩子吃了,有几个孩子也忍不住要吃,但他们有的用唱歌来忍住糖果的诱惑,半小时后大人回来,寥寥无几的几个孩子得到了理所当然的奖励,后来人们还跟踪发现这些忍耐力强的孩子,在成年后事业更成功生活更幸福。而我们现在作为成年人,推迟满足感也是很有必要的一种能力,比如我自己,当很多工作上的事情堆积如山,我却不想去做的时候,总是在想等吃完东西再去弄,等看完电影再去弄,等……反正就是假装自己还有很多其他很忙的事情,每每要到临交工作任务的时候不得不去做,而且在做的时候觉得极度痛苦,心情非常不好,这种拖延症,其实就是不自律的表现,推迟满足感的原则就是,学会先苦后甜,拥有足够的自制力,比如把困难的事情做完再去吃东西看电影,这样做自己喜欢的事,心情会更放松更愉快。

书中提到的恩典,一个人对于恩典意识和接纳的态度,就是一个人走向心智成熟的旅程。仔细回顾自己的生活很多“千钧一发”的时刻,带给人神奇的体验,记得在单位,有一次我的工作伙伴来接我班的时候,比以往早了一会儿,等我下班离开没多久,电线突然短路一阵火光乱窜,后来听说当时情况非常混乱,而我是个特别胆小的人,当时还在想,幸好当时不是我当班的时间啊,觉得好幸运,其实现在想起来就是恩典的降临啊!再比如网上报道有人因为临时取消航班而幸免于一次空难,还有比如在天灾人祸中幸存的人,书中提到的交通事故中原本可能成为牺牲品的人,竟然从破破烂烂的汽车里爬了出来,而且伤的并不重。生活中我们也见到过有人从高楼坠落下来,却毫发无伤的事情,这种近乎奇迹的好运,神奇到我们人类无法用现有的理论来解释的事情,其实就是一种恩典的存在。但是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常常都有的,因为大部分的人没有意识到恩典的来临而拒绝了恩典,不相信奇迹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心智的不够成熟的人,是不会意识到恩典的来临。

潜意识也是恩典的一种形式,比如心理医生有时要对病人做催眠的治疗手段,让病人在潜意识中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人的梦境其实也是一种潜意识,这点我深有体会,记得读书时有一次重要的考试,我梦到了自己的分数,也梦到了另一位同学的分数都合格了,还有一位与我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我却没有梦到她得分数,后来那次她考试不合格,而我和那位我梦到的同学的分数居然和梦境中一模一样,当时在想,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甚至有的时候我第一次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的时候,有些建筑物风景区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当时我真的觉得是件不可思议,而且很神奇的事情,现在才明白这就是人的潜意识。本书作者描写第一次去新加坡旅游看到一个建筑,他的妻子问他这是什么地方,他可以马上说出“新加坡板球俱乐部”,而一说出口自己也被吓到了,因为他从未来过新加坡,也没有见到过任何一家板球俱乐部,后来他们朝前走,走到了建筑物的正门看到“新加坡板球俱乐部”。这让他无比惊奇,“我是如何知道自己本不该知道的事情?”因为我们的思维常常不承认奇迹的存在,但是思维本身就是个奇迹。恩典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确实存在的一种力量。在心理学类的书籍中,字里行间感觉是在宣扬一种东西,但这东西中蕴含的力量又是人们不可抗拒的,你甚至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如何把这种力量转化成让人幸运的奇迹,这就需要我们意识的觉醒。

书中说,心智成熟之旅艰苦卓绝,无论思考还是行动,你都离不开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这几点都是需要我长期好好学习的品质。做一个自律而勇敢的人,让心灵的力量不断汇集,慢慢的融入自己的血液里,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就像有句歌词“门外惊心动魄,门里我泰然自若”。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冷静分析,积极思考,妥善处理,这就是一种睿智。

读完此书,在心灵成长的道路上我感觉自己迈出了一小步,收获了一点点内心的充实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一本书。

人的成长是一生的过程,它不是18岁的时候就能完成的“作业”,而很多人甚至到临死之前也没能做到,甚至不曾意识到。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我身边的家人,朋友当中很多人都还没意识到吧?父母给我的传统观念认为:立足社会,并能够为社会,人类作贡献才是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人生的最高目标。而个人的成长是摆在这个首要目标之后的,又自己在“私下”的时间里慢慢去做的事。总而言之,人精神上的成就和物质上(被社会承认)的成就相比是不足挂齿的。但是,没有强大的精神后盾,人生又怎么能走的“顺畅”呢?我认为,个人心智的成长是必须的,是比在社会能力上的进步更重要的。社会,不管是否“正常”,它都可以被称为“社会”;然而不健康的人生,将导致一个人一生的不幸。

这本书的作者在我面前展开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一个与我们社会中所“习惯”的人生定义所不同的人生。的确,我们的社会太过于依赖“习惯”,依赖“和大多数保持一致”。因为经验告诉我们,这样做好像是“最安全的”,虽然这可能不是“最正确的”。但“安全”可比“正确”重要多了!所以,我们宁可放弃“进步”和“成长”;我们宁可“墨守成规”,做“习惯的事”,而不冒险改变。在书中,作者提到“人的一生都要冒险”。我觉得如果以作者的人生定义为基准,那么这句话是正确的。因为,不冒险改变就无法实现“个人成长”。

必须时常反省自己,调整前行的方向。

我们生活中有太多不愿意冒险改变自己那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人了。即使,他们的习惯已经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他们仍然拒绝改变!这些当中,也包括我自己,包括我亲爱的家人和我的“知己”们。如果我们不努力寻求改变,我们的祈祷和对命运的抱怨都将是徒劳的!

也许,我们还真的像书中说的不够“自尊自爱”吧?

在此书的第二和三部分,作者(译者)的文笔十分犀利!我几乎无法以平和的心态去阅读。作者在书中多次讨论了在童年时期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和教育方式对子女未来心理成熟度的影响。并提出“什么是真爱?”这一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把孩子以后能过上安稳的生活当作自己对孩子最现实,最真诚的期望。然而明确地指出“孩子,我希望你能成长为具有智慧的成熟的人”的家长是比较少见的。“安稳”在传统的观念上一直被认为是“幸福”的体现;而寻求子女生活上的“安稳”,这真的是对子女最大的关爱吗?这真的完全是对子女未来最无私的考虑吗?在这一点上,作者提出了反对意见。实际上,本书作者的观点和孔子的“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的思想比较相似,是对常人的幸福观念的一种挑战。

我很想把这本书推荐给现在我生活中的人们,虽然我知道他们就如书中所说的“把自己的心灵藏在厚厚的盔甲下”,而且孔子也说过“忠告而善道之,不可而止…”。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出自斯科特·派克(m. scott peck),一位杰出的心理医生,他的杰出不仅在其智慧,更在于它的真诚和勇气。

儿童时,他就以"童言无忌“远近闻名;少年时,他又勇敢的放弃了父母为他安排的辉煌前程,毅然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终当上了一名心理医生,为美军军官做心理医生。在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治愈了成千上万的病人,他以从业经验为基础写作的《少有人走的路》,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这本书是我近来最想要安利的书籍,斯科特对心理的了解远远不止身边的病人,正如他说的,其实我们大家心理或多或少都不是真正的成熟,而真正心智成熟的人才能坦然与这个世界相处,与亲人和爱人相处。

与我而言,触动最大的是他对自律的解读,现在社会充满着浮躁和虚伪,而当代人多喜欢逃避问题,依赖短暂的安全感。极少数人还在拥有并且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其实梦想这个词,对于现在的境况并不一定是个褒义词,它身上贴着不务实,白日梦,陈词滥调等许多消极的标签。因为人人都有惰性,前往梦想的道路那么远,还荆棘遍地,许多人便觉得算了吧,还是呆在我的象牙塔比较舒适,这是符合人性的正常流程,但是却有人始终在不断对抗着惰性,忍受着孤独和痛苦,走出了舒适圈,走在了煎熬的改变之路,无论成功与否,这个人一定比我们走的远,比我们更成熟。

“所谓自律,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能够做到自律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人,事实也证明了如此。成功的人多是自律和勇敢的,你想要赚很多钱的就要不断学习研究,不怕吃苦与失败,你想要完美的身材,就要克服美食的诱惑,忍受运动过程的痛苦与单调,你想要优秀的成绩,就要接纳考试的压力与学习的寂寞,推迟满足感,便能得到你想要的成就感。时间很公平,不偏不倚,你用在哪里,就会在哪里开花结果。

“假使人生的目标就是逃避痛苦,你完全可以得过且过.不必寻找更高层次的精神和意识的进步。因为不经痛苦和折磨.就无法实现灵魂的超越。”成人就该有成熟的心智,去灵动我们的灵魂,追求更宽广的视野与更美好的人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一)谈判的勇气每年春节后,都会迎来辞职的高峰。

大多数人辞职的理由,想都不用想,最常见的有两条:

(1)待遇问题;。

(2)发展空间问题。现代社会,换个工作,无可厚非。但是,经常有人辞职的时候一边感谢公司的栽培,一边私下对人说出自己的抱怨:原来是如此,如此!如果是换了我。在我确认离开之前,就要先找上面的头儿,谈一谈。一般的人,觉得谈待遇很难,其实,如果头儿有决定的权力,这个反而是最简单的。直接说出自己期望的要求。公司的代言人,肯定会找出一大堆的理由来解释或搪塞的。

发展空间的问题,略微不同。可能有这么几种状况:

(2)公司发展很好,但现在的定位有问题,希望调整;。

(3)不喜欢公司的人文环境。无论怎么谈,重要的一点是,要确定自己想要什么,要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然后再做决定。离开有时是一种方法,但或许不是最好的结果和时机。工作多年,我遇到不少人,为了工资上增加几百块钱跳槽,放弃了大好的发展前途,不值得。说实话,这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实在令人遗憾。

(二)学历依赖症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有人好好的在发展,突然觉得想读研考博,读了几年书出来,不仅收入上比以前退步,而且失去了大好的发展时机。这样的机会成本太高。学的多,以后就一定赚钱多,发展就一定好吗?错!当你还沿着传统的思路一条道走到黑的时候,有你哭的时候!有些人非常擅长考试,以为考试就是今后的一生的保障。书读的越多,你今后的生活之路就越难开始。盲目地追求高学历,不过是希望高学历给自己带来工作的保障,一种看上去很稳定的依赖性!但是,这种感觉,是真实的吗?鬼才知道!无论你怎么推迟走向社会的那个时刻,那个时刻最终都会到来。该来得都会来得!社会的经验只能在社会中获得。很多人希望自己能准备“充分”,才走出第一步。其实,要抛弃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只需要诚实和少许的勇气。如果今天不能面对就业的事情,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以后一定有更多的麻烦需要面对。

(三)宠物病现在,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了,先是老人养,然后年轻人也养。然后,开始在街上,看见被抛弃的流浪狗。养宠物的目的,是出于排解孤独,出于爱的渴望,或好玩什么的,但很少是出于爱。人可以安排宠物的生活,训练宠物,带他们锻炼、洗澡和散步。宠物付出的代价是顺从。一旦宠物生病无用或咬他们一口,立马被抛弃。人在宠物上投注情感越多,对自己的感受就越深。他们一想到自己的付出,就骄傲和激动。人对动物如此,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

(四)爱的名义有一次,去儿子的学校听心理健康的公开课,家长们都去了。有个孩子在日记中写到:他的父亲,因为他考试没有达到要求,而用皮带抽他。他一直都记忆犹新。孩子的家长按耐不住,跑上讲台,说道:我也心痛啊,我也是为了他好啊!中国有句古话:黄金棍下出好人。那意思是,不打不成器!我想,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孩子这一代,我们的孙子这一代,还有多少的棍棒的教育,要以爱的名义进行!孩子就是家长的宠物,家长的面子,或是未来。以未来的名义,以爱的名义,家长们怎么样的行为都可以得到解释,可以得到谅解。但是,这时候,爱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爱是一种权力,一种单方面的要求;意味着:爱是强制的,暴虐的,严格地近乎苛求,让人感到没有人性!意味着:在压力下,对权威的盲从。意味着:不关心对方的独立存在,只关心自己内心的结果。明白了这些,就会理解现在社会中的年轻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满或不幸:他们已经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前进,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却不敢或不能追求自己的生活希望和想象。

(五)心智成熟的旅程未来生活的所有不幸,都来源于我们糟糕的家庭教育,跟学校收钱多少没有多大关系,跟高校扩招也没有多大关系。上学完成的只是知识的学习,而心灵的成长,只在家长的手中。只要我们不关心人的心灵,读再多的书也是白搭,上面那位孩子的家长是一位研究生,自己的事业也算小有所成。可是,在孩子的教育上,他的心智和他的智慧好像不成比例。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不能有这样的一些课程,去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观察和发现周围的一切,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何勇敢地面对困难和变故,说出不,和老师讨论教材的错误和立场?如何去倾听朋友的谈话和倾诉,和家长探讨和交流?如何没有限制地想象和赋予自己神圣的使命?回首人生,我们需要一种心灵的力量和支持,我们到底要学习怎么样的一种本领去面对:恐惧、懒惰、威胁和爱的压力。在我读过的心理学书籍中,除了马斯洛的书外,我觉得《少有人走的路》给了我想要得一切解释和行动的指南。在这本伟大的通俗心理学作品中,处处充满了沟通和理解的气息,它跨越了20年的时间限制,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教诲我们成为更加称职,更有耐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告诉我们怎么找到真正的自我。它带领我们去如何面对艰难甚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识的更高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这本书的作者是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m.斯科特.派克,他长期从事心理治疗实践,取得了卓著成绩,他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

这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名著,出版后未经宣传,经人们口耳相传,迅速畅销起来。仅在北美,其销售量就超过了700万册,被翻译成23种以上的语言;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连续上榜近20年,被西方媒体誉为“来自上帝之手”的时代杰作,它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结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它们分别是:第一部分:自律;第二部分:爱;第三部分:成长与信仰;第四部分:恩典。其中感触最深的是:爱和爱的本质以及爱的艺术。生活中身为父母的我们常常将自己的意愿或未完成的心愿强加给我们的孩子,如有的父母从小就有想当歌唱家的梦想,而由于自身或家庭的原因未能实现愿望,便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替他圆了这个梦。于是乎给自己的孩子报声乐班,可孩子并不喜欢也没有兴趣,当孩子高中毕业未能如愿考上家长心目中的理想学校便大发雷霆,认为孩子不争气,疏不知孩子根本就不喜欢,还美其名曰:是为了孩子。这是爱吗?很显然不是。

真正的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爱,意味着心灵的不断成长和心智的不断成熟。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成长。爱要付出努力,付诸于行动,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真诚付出。爱是心甘情愿,是自觉自愿的主动的,而不是一种被动的强迫。

那么怎么爱呢?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说过:“如果用现代心理分析工具去分析每个人爱的意愿,我们就会发现,爱的意愿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关注。为了完成意愿所需要的努力,就是对关注的努力,也就是努力的关注。我们要头脑清醒,让心智健全,这是体现关注的最基本要素。”

体现关注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倾听。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听别人说话,可多数人却不懂得如何倾听,他们只听到了自己想听到的部分,愿意听的听到了,不愿意听的都忽略了,听不全面。而且对听到的内容总是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意愿出发,而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场,站在孩子当时的处境下,不能很好的感同身受去想,去思考。譬如有许多家长听到自己的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就会片面地认为,是孩子没下功夫,总是盲目地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的孩子比较;更有甚者有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顿不顿大发雷霆,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拳打脚踢。很少有家长心平气和地、耐心地询问孩子为什么此次没考好,耐下心、静下心来认真地倾听孩子说。

倾听是件不容易的事,他需要倾听者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学习倾听的方法,在众多的倾听内容中,做出选择,找到最佳平衡点,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只有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孩子才愿意与你交流与倾诉。首先倾听者要做到全神贯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和爱,因此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懂得自尊自爱。生活中你会发现,当你认真地全神贯注地去倾听你的孩子说话的时候,孩子会很愿意与你分享他(她)的故事或感受,他(她)会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与你交流。其次,在对孩子的倾听中,孩子感受到尊重越多,有价值的表达就越多。你会发现孩子的独特和出色之处,就越愿意倾听,对他们的了解就越多,认可也就越多。第三,了解的越多,便会更加有的放矢,便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最后,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们认为你把他们看成出成色的人,他也希望不辜负你的期望,成为你所期望的人,更愿意听你的话,并给予你同样的尊重。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这是爱的具体的表现形式。此时,倾听者需要把个人的想法和欲望放在一旁,努力去体会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我真心地希望我们家长朋友们可以通过练习,让自己变得更加善于倾听。爱是一种特殊的“任务”,艰辛而道远。让我们在实践中共同学习爱的艺术---倾听的艺术吧!也真诚地希望大家通过阅读《少有人走的路》能够使自己的心智不断地更加地成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人与人之间相处是极易受对方的影响,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你的言谈方式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同学、同事、朋友和家人的影响。如果你不承认,那么有可能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

顶头上司很喜欢说“不不不”,久而久之,办公室的人在交谈时,尤其当他们急于在第一时间否定对方的时候就会说“不不不”。在lynette和上司结束一次聊天后,我给lynette说她刚才说了“不不不”,她整个人像一只炸了毛的喵,进入警戒状态,说服自己不要说那么多“不不不”。然而她不论和上司还是和同事说话,那“不不不”三个字依旧张口就来。我也好不到哪里去,“不不不”说的风生水起。可能我太过敏感,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个现象,其他同事似乎还没有发现。所以听其他同事说“不不不”后我和lynette总会会心一笑。

在读《少有人走的路》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五个字是:推迟满足感。那些急于在第一时间否定他人的人,是为了从否定他人中得到满足感吗?如果是这样,面对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不妨慢下来等对方说完,再一针见血并加以缜密的逻辑将对方一枪毙命不是更爽吗?但是人人往往都不愿意推迟满足感,哪怕只是短短的几秒。

因为“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而这对于想要急切享受满足感的人来说先面对听完对方的错误言论实在太过痛苦,不如第一时间享受满足感来的爽快。毕竟“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我和lynette认为对抗说“不不不”这个坏习惯的方式就是改变自己的心态,就算对方说的内容是错误的,也要耐心听完,然后再否定对方。改变自己的心态,才是解决这个坏习惯的根源。如今,我和lynette说“不不不”的次数在逐渐减少,有时候甚至在说到第二个不字的时候就会自动停下来。看看之后能否彻底改掉这个坏习惯。

《少有人走的路》是答芬小姐姐推荐的,她推荐的次数多了,我自然想了解为何她不停推荐。这本书是我最近读书读的最慢的一次,总会思考一些内容投射到自己身上的情况,强迫自己去分析,有点痛苦,读到后面,心也乱了。读书于我而言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这本书让我沉浸其中去思考分析自己的问题。计划再买一本纸质版的书来反复阅读。我和答芬小姐姐一样,倾情推荐这本――《少有人走的路》给可爱的你们,愿你们面对不断流逝的岁月、增长的年龄,可以宠辱不惊。

这本书值得分享的摘录实在是太多了,这里我简单分享两句。其他的,你们自己收集吧。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这本书开篇就说道:“人生苦难重重。”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律。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自律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态度。

书中有一句话“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斯科特.派克对自律的理解更加宽泛和深刻,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自律。面对问题,智慧的人不会因为害怕痛苦而选择逃避,他们会迎上前去,坦然承受问题带给自己的痛苦,直至把问题彻底解决。

“主动”“积极的态度”面对痛苦,是自律的根本。当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来,我们要拿出足够的勇气主动的、想方设法的解决问题,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就会不断成长,心智就会不断成熟。

书中这一观点,我特别赞同。培养一个自律的孩子,是众多父母的心愿。但事实上,我们能看到身边很多孩子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尤其到了初高中阶段的青春期这些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他们的父母大多数面对孩子的问题束手无策,经常一言不合就鸡飞狗跳,他们只会把满腔的怒火发泄到孩子头上,不是打,就是骂,根本不愿意调查问题的本质,也不考虑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合适。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父母没有把本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孩子上。

孩子从出生到十七八岁,这漫长的过程中,如果父母能投入足够的时间“陪伴”在孩子左右,尤其在孩子规则意识、行为习惯、处世方式等形成的关键期,给予必要的指导,恰当的敦促,来巧妙的引导孩子的发展方向,孩子才能会学会自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孩子的每一个暑假,在漫长的无人监管的六十天里,如何指导孩子制定计划,严格执行,控制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养成自觉学习、阅读的好习惯,这都需要父母动脑筋想办法,花费时间引导孩子加强自我管理。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以忙为理由,放任孩子不管,或把孩子寄放在长辈、亲戚家里,孩子的自律能力较难养成。

培养孩子的自律不是一日之功可以完成的,需要父母大量的精力和耐心去培养,而且越早意识到越好。父母需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树立好正确的榜样,让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良好的熏陶,很难想象那些缺乏起码的自制力、生活邋遢、行为不检的父母怎么能培养出自律的孩子。

在投入足够的时间的同时,父母无条件的爱和长期给孩子的安全感至关重要。注意是“无条件的爱”,那是一种宠辱不惊、细水长流、不带任何控制欲望的爱。当孩子面临痛苦和困难时,父母真心实意地与孩子站在一起去经历痛苦和折磨,并时刻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给予的坚强后盾,这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懂得将自尊自爱作为人生的起点,这是培养孩子自律的根基。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本书中提出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这里先谈刚刚共读完的第一个原则。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有足够的自制力积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享受更大的快乐。推迟满足感,通俗地说就是“忍耐”,它既是自律的原则,也是自律的表现。

著名的“糖果实验”表明:那些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延迟满足的孩子,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大的成功机会。心理学家曾经总结过这样的规律:自律的前期是兴奋的,中期是痛苦的,后期是享受的。

在学习地理、历史等科目时,她自认为自己的记忆力不如他人,背诵并不擅长,于是她想办法画图、做表、简笔画等极尽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理解和记忆的方法,有时候这种画图和总结比一目了然的记忆会麻烦很多,经常加班熬夜,看似很苦,但她对知识结构的记忆和理解有了质的飞跃。

“延迟满足感”是一种能力,刚开始要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但在这个过程中,以极强的自制力坚持过来,就会发现,自律能带给人发自内心的平静和享受。就像这个清华女孩说起自己的经历,一脸的自信和满足!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先简单介绍一下,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像书名一样,少有人会选择走的路,需要花很大精力去读的书,现在物质越来越丰富,心灵越来越空虚,我们不想承受痛苦,但是成长是痛苦的,在这充满艰辛的道路上,避免简单化的思考,放弃以偏概全的冲动,不要寻找公式和简单的答案。勇敢前行,超越自我,心智成熟的路程。

今天读了这章复杂人生的章节,它分为:拒绝简单思考,避免陷入极端,本性与人性,选择与人生,使命与人生,感恩与人生。环环相扣,结合现在的我,做些解读。

我们要认清人生,什么是人生?人生苦海无边,而且复杂多变。对!人生之路就是由一连串的难题组成,一个难题解决,又会有新的难题接踵而至,我们面对难题和痛苦的时候,有的人是拖延时间,等着问题自行消失,有些人面对问题,逃避,选择忘记它们,等等回避问题,这些解决不了问题,如果真正要成长,必须面对问题,迎难而上,我们的心智也会越来越成熟。---这是我们看待问题的初衷,有解决问题的想法使然。人生复杂多变,我们要不断接受变化,调整自己的心态。

现在大部分人只会简单的思考,拒绝深度思考,因为思考是复杂的,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为了不去思考,麻痹自己,每天刷着抖音,看着快手,再浏览一下今日头条,让自己的时间一点点流逝,很多人习惯一个事情后就会机械重复,每天重复的事情越来越多,没有改进,时间占用越来越长,看上去很忙,其实一点进步都没有,还挤占了自己进步的空间。学习或者接受信息简单的只愿接受简单的第一步不愿意接受更复杂的巩固和应用流程,只听不说,只学不练,只看不写,感觉自己学了很多东西,但是只是浅层,遗忘很快。还有一部分是混乱思考者,而这一切混乱的思考都源于逃避问题和痛苦的趋向,如果选择独立思考必须准备接受打击。独立思考第一步就是坚持学习,我们思考能力主要依赖于学习。第二步就是用于思考,勤于思考。

选择与人生,你想什么,你就是什么。许多人在面临至关重要的决定--都是根据很少的咨询去做决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选择跟谁结婚,周密思考与草率思考的结果,会完全不同,人生也会因为自己的思考改变。不管你想要干什么,你为此必须付出代价。每当你想去寻找正确答案时,你首先向自己发问,一旦这么做了,你就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你也将忍受不知所措的痛苦。生活就是这样,没有简单答案,我们能做的就是反复问自己,这样我们的心智才会一步步成熟。

使命与人生这个概念很大,看了几遍,粗浅的理解。人生而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个性,使命原意是召唤,如果一个被某种事物吸引,一定是某种东西在召唤他。坚持使命,达成使命不一定能保证快乐,但是一定会给人带来安宁。因此人尽其才,是很快乐的一件事。

本性与人性人的本性就是改变,人性的定义很难,但是我们作为人,一定保持改变的本能,身体可以变老,但是心灵不可以,无论到任何年龄,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感恩与人生我们现在越来越多计较得与失,付出与回报,计较我们的苦与他人的乐,种种计较,会使我们心生怨念,不满自己,不满他人,远离幸福快乐。如果我们能抱着感恩的心,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把某些厄运看成伪装的恩赐,也不要把好运当成理所当然。

在这个碎片化时代,慢即使快,快即使慢。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心理疾病,我们慢慢被同化,麻痹自己的大脑,系统化的信息匮乏,今天复明天,一天天过去,陷入焦虑,还拒接成长的痛苦。现在迈出第一步很容易,但是真正支持我们的动力,是我们的强烈的使命,更大的目标。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21世纪,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变快,伴随而来的是人们心理问题增多。可能是学习压力,也可能是工作压力,总之许多人都有自己的压力,有的人内心强大就会自己解决而不至于做出极端的事,有的人并不能,就选择各种逃避的方式,例如自杀。《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作者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这本书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要努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虽然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但是我们的却是需要这些帮助我们是自己成熟起来。因此接受挑战,才可以爱来真正的安慰……我们只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我们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让人觉得“孤寂”的书名,是当初吸引我去翻阅这本书的原因之一,而另一个原因就是这本书据说曾被翻译成二十三种以上的语言,还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停驻了近二十年。一翻作者简介,发现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学家,难道这是一本心理学书吗?随手翻阅一下,却发现语言很平实,还有一些真实的事例,于是,我开始了此次阅读之旅。

一向以来,作为特教教师的我,当被其他人问起职业时,他们都会追问两句:是小学还是中学教师啊?是教什么的?当了解真相后,大都会“夸”上一句:很有爱心的工作啊!“爱”这个字眼似乎总会在我耳边响起。固然,在他人,甚至是自我看来,做教师的都要有一颗爱心,而做特教教师的,这颗“爱心”的分量应当还要重!所以,我也曾单纯地认为,只要抱着对学生的爱,就能胜任这份工作了。但当我读完《少有人走的路》第二部分“爱”时,顿时哑然失笑,我对于“爱”的理解看来是有失偏颇的。

诚如书的作者说道:“爱是自律的原动力”、“爱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我,也是爱他人”。看来,爱不仅仅是为了促进他人心智成熟,还是为了促进自我心智成熟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像这样,对于“爱”的一系列的阐述,顿时让我觉得心域宽阔了许多。这又让我突然记起导师在我们新教师带教会上提及的“爱”的意义:“用爱打开心灵”!是啊,要走上心智成熟的旅途,要让自我的心灵更充实丰腴,就必须要怀有“爱”意。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这本《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自己内心感觉彷徨无助的时候看的,我想这本书,它给予我最多的是勇气,它告诉我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人生悲喜参半,它告诉我应以勇气,以责任感,直面属于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人生问题,而不是逃避他。只有直面自己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才能超越自己,自己的心智才有可能慢慢的变得越来越成熟。

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在这本书里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在现今社会,很多人一遇到难题,就双手一摊:“这不是我的问题。”是他们果真技不如人,还是不敢面对自己的问题?……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斯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接受挑战,才可以爱来真正的安慰……我们只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我们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里疾病的根源。”

几乎人人都会出现心理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面对天性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然而让人觉得释怀的是,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大部分人都是如此,都面对着如此的命运。

然而想要成长为一个心灵健全的人,就绝对不可以去选择逃避,但是懒惰,抱怨,借口,却总是与我们如影随形。我们时不时的还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所以我们总是在和我们的弱点抗争,并且时有输赢。

人生的问题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没有勇气去面对它,如果能以坚毅果敢的勇气面对它,百折不挠的精神去解决它,那么问题这个东西,对我们来说将不在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笔非常难得的精神财富。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教给你的。你的问题只有你自己能解决,除了你自己谁也帮不了你。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但是要做到战胜恐惧,克服懒惰,就必须要学会自律,缺少了自律人生不可能会解决任何问题。

每天都规划好自己要干什么,每天把自己要学的东西,要完成的进度都记在本子上,每天都按照自己安排好的计划来进行学习,生活,工作,运动。我想这就是自律,通过自律,培养出自我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在面对麻烦时,能够以坚毅果敢的态度去选择,去面对。

自律的原动力是爱,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他所说的爱,并不是过去自己认为的狭义的男女之恋情。而是一种大爱。一种即包容自己,也包容他人的爱。自己越是爱自己,便越是爱他人。

内心没有爱的人,心灵里是一定没有能量的。

派克医生给爱下的定义是:爱是一种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的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爱能帮助他人进步,也能帮助自己更加成熟。

爱是什么呢?我觉得他使人有了信念,催发人生理想,甘愿面对困难承担责任。

一个懂爱的人,一个有爱的人,他一定是一个自爱,自律,自立,自信,自强的人。

因为心里有爱,《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一次又一次的和鲨鱼展开殊死的搏斗。

因为心里有爱,《黑客帝国》中的尼奥,明知有死无生,面对着强大无法战胜的史密斯,说出那句“mychoice”。

因为心里有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能够忍受长达两年被“姐妹帮”殴打,而不屈意志,保持尊严,历经将近20年,在长度约有3个足球场那么长的臭气熏天的下水管道中,逃出升天。

因为心里有爱,红军长征二万五,等等,这样子的例子不胜枚举。

然而这条心智成熟的道路又是多么艰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

我想如何做到,也只有靠我们自己去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书上也说了,没有任何一位先哲会拉着你的手向前走。一切或许只能靠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经历的人生历程,都有自己应该面对的人生选择。

少有人走的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会来走!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将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在读《少有人走的路》之前,我不知道“勇气”为何物,也许它就是与生俱来的无知无畏吧!心智成熟的旅程是非常漫长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甚至还会让你们觉得有一点点不舒服,但请你们不要回避。

“是则是初心,只恐难留驻”。这本书在大体上可以分三个方向:自律,爱以及成长。在我人生的路上,这本书给了我莫名的参考指标,想要成为优秀的自己,便需要不断进步,不断吸取教训,保持初心,以最大的努力,最真诚的热爱,去迎接人生的挑战。

“危堂榜新颜,要以名自律”。书中写道: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局部的自律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就自我而言,因做不到自律自觉而浪费掉大把大把的美好时光。就简单说一下每天早晨的起床吧,每天早晨闹钟一响,首先关掉它,然后再睡几分钟,才会磨磨蹭蹭的起床。虽然是小事,但很认真的说,我没有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迎接每一天的朝阳,在我慵懒的背后,是无尽的推迟满足感。它给了我短暂的快乐。在未读这本书之前,我竟一直觉得这每天的慵懒都很快乐,慢慢便也成为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今当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我便决定要学会自律,学会掌控自己的时间。我想自律不仅仅是自己负责,更是对人生的负责。书里面也把自律细分为四个部分: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自律而来的自由才最自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承担着很多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要做一个责任担当的人。尊重一切具有真理的事实,保持平衡,我想是保证自身与社会的平衡,与爱的平衡,所以书的第二部分写出了爱。爱是原动力。迄今为止,不曾有谁给“爱”下过真正令人满意的定义。心中有爱,行为习惯便也会是一个充满温暖的人。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给的爱也有极大的关系。溺爱不利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我特别感谢父母,感谢那些呕心沥血的老师,感谢那些对我有过帮助的陌生人,感谢一切爱的源泉,爱的灌溉,爱的成长。

我们要成长。成长也意味着成熟,不再是一个童言无忌的孩童。成熟似乎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它代表了青春的流失和梦想的褪色。但是,走向成熟是人生的方向,况且,一种持久的平和的幸福人生离不开成熟。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应对苦,应对饿,应对困境,巴尔扎克有句名言:“困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一个万丈深渊,对于强者来说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应对这么一个巨大的财富,我们当然要捡起来,人生就是积累的过程嘛。期盼成长就要应对所谓的生活烦恼,看过这本书,我突然明白了人生就三件事:微笑,应对,然后去慢慢成长。

请你们也翻开这本书吧,打开这本书,也就意味着走进自己的心里。勇敢面对现实,面对自己,你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意义。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国作家m斯科特。派克的作品。派克是美国著名作家、医学博士、心理治疗大师。他治愈了成千上万名病人,他以其人生智慧和从业经验为基础写作的少有人走的路在全球畅销。读着这部心理学著作,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感觉最深的是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书中讲述了耶稣、孔子;讲述了对圣经的认识与了解;讲述了爱、心灵的探索,心智成熟的旅程,读后深受启发。

一个人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心里健康更为重要。一个人的自然年龄不可逆转,但心里年龄却由自己左右。保持健康的心态,就会使生活充满快乐并且与他人分享,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心里健康,还要时刻关心家人、朋友、同事的心理健康,以博大的爱帮助他人敞开心扉、消除烦恼、解除忧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他人,正确认识世界。

读了这部书,我再次体会到: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心灵。常言到:佛在心中、主在心中。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是多么有趣的事情。

感谢作者,引领着我在自己的心灵中旅游,在愉悦中认识自己、调整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为逃避解决问题而忽视问题的存在,并指望问题自行消失的倾向,是人生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当看到书中这句话的时候感触非常深,感觉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只是每个人受其影响度不同。

书名少有人走的路初次给我的感觉是作者会讲一个事情是很少人会去做的,但看完之后明白并非是这条路走的人少,而是这条路每个人都会经历,但真能走好这条路的人并不多。

书中通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分析,阐述了如何做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往往很多人看似长大成熟了,但心智缺还未成熟,说话做事都会给人感觉很幼稚,这类人只要有过接触大家都会不难发现。另外还有类人,看似各方面都表现的很成熟,但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选择逃避或装作视而不见,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习惯推卸责任或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这些其实也是心智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发生问题是很正常不过的一件事,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如何去面对问题,如何正确的对待和认识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我们需要承担起责任,尽全力去解决问题。“观察”和“认知”这两个词几乎贯穿于这本书的始终,如果一个人以邪恶为目标,总是会拒绝观察事实的真相,而心智成熟的人,却能深刻的意识到懒惰的存在。

因为解决问题是件痛苦的事,所以大家会选择逃避或不作为,大家都会习惯处理轻松、容易处理的问题。是否能做到心智成熟,也可以理解成意识的进化或者说是意识的成长,只有当你有了担当的意识、会自律,这样才会让自己不断的进化。

惰性很多时候是自己潜意识里的一种表现,每个人都会觉得享受在前,所以才会当遇到困难或问题是就会产生惰性。书中介绍“推迟满足感”就能解决惰性、拖延症的问题。比如大家是东西总是爱比喜爱吃的先吃了,不爱吃的不是丢了就是拖到最后随便应付了事;读后感·做事总是习惯把简单的事先处理了,难的事情放在最后处理或者索性就不处理等别人来解决或到最后不了了之,这些毛病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然而正确的方式应该是需要我们去认知问题的根源,推迟满足感就是要让自己先解决难解决的问题,不能贪图眼前的安逸,要有先苦后甜的精神,这样自然就会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大家都会觉得你靠谱。

让心智成熟的这条路,并不是很少人关注,而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如果当你真的能走通这条道,肯定会让自己有很大的改变。好比自己以前看待任何问题都会有局限性,所以处理起问题也不顺,无法解决问题的根本,而且在问题的争论中总是按着自己额思路去辩解,忽略了其他客观的因素或者不承认客观条件的存在。

现在基本已经慢慢的做了改变,因为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能观察和认知问题的根源,继续在学习如何走好这条少人有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在给父母讲座时,我会放一张图片:夫妻两个在吵架,孩子在旁边无助彷徨的坐着。

我会问家长一个问题:“你们希望孩子回忆父母的画面是亲密的、恩爱的?还是冷漠的、对立的?”

所有家长都回答是前者,但实际上却表现的往往是后者。

父母永远是孩子的榜样,而且孩子越小父母在孩子心中越是权威,因为所有孩子都是爱父母的,因为这种爱而无条件的相信父母。

我们经常会见到孩子为人处事方面很像他的父母,这是因为孩子爱父母而潜移默化的受到父母的影响,吸收了他们为人处事的行为和观念。

但却有一种现象,孩子和父母的行为恰恰相反,比如父母其中有一个脾气非常暴躁,经常打骂爱人孩子,甚至有不良嗜好,而孩子却出奇的脾气好,对谁都好,甚至好到让人受不了。

阅读《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我明白了,这种好只是一种畸形的好。因为他们小时候,父母没有给到他们正向的榜样,他们只是把自己的需求当成别人的需求,把自己认为的爱当成是正确的爱。所以,他们会用自认为的爱去对待别人,其实这是一种自私的爱,这种爱的动机实际是“恨”。

作者把这种人叫做受虐狂或虐待狂。也就是说,他们既是虐待别人的人,也是被虐待的人。

我想起我的婆婆,我结婚之后跟她相处了7年,07年她去世了。她给我的感觉是又可恨又可怜。

她就有很强的虐待性,比如,她看到家里的摆设不舒服了,她立刻就会召唤我公公来搬动这些东西,公公动作慢些她就会开骂;我们刚结婚的时候,她把油盐酱醋都是锁起来的,如果做饭的时候缺了什么,我必须得张嘴跟她要,类似的让人感觉有些变态的做法还有很多。

而她同时又经受着“被虐待”的经历。比如,她会说很难听的话刺激她的儿女,或者在儿女跟前互相拆台,所以儿女们都不愿意到她跟前多呆。我是一个比较中立的人,所以,我的姑子、侄儿、外甥,都比较喜欢跟我聊天儿,导致出现一种现象:他们回来以后,不进婆婆的家门,反而先去了我那个家。这让婆婆很是不舒服,她曾经无数次的抱怨过孩子们对她不亲。

婆婆16岁就嫁给了公公,她的姐姐被送人,兄弟们四分五裂,她的父母经常吵架。这就是她的原生家庭。

她自己没有得到优质的爱,自然就不知道怎样爱别人。现在我就能明白,其实在她的内心深处有着她没有得到想要的爱的仇恨,连她自己也不知道,这种仇恨成为了她的潜意识,所以她就会虐待最亲的人同时也在虐待自己。

我的爱人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他们的婚姻都不幸福。他们也都不会经营家庭教育孩子,所以孩子们也各自在为父母的不会爱而买单。

实际上,我走出来学习,就是因为处理不了家庭矛盾了,人生走到了无望的地步。如果当初我没有选择走出来,我的家现在一定已经不存在了。

所有的父母都认为自己是爱孩子,但是,错误的爱带给孩子是终身的伤害,甚至这种伤害会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

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生活了将近20年,活生生的缺爱导致心理畸形的例子就有很多,我自己也曾经是这种畸形的爱的受害者。所以自从从事家庭教育之后,我有一个强烈的使命:

让来到我生命中的所有的人都学会爱,学会真正的爱。

父母永远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父母怎样“爱”,孩子也会传承他们的“爱的方式”。

那么,什么是真爱呢?

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

此刻,这本书读了1/3,但是我似乎明白了作者为什么把书名定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少有人走的路,就是一条心智慢慢成熟的路,一条寻求真爱的路。

就像作者说的,爱是无法定义的。所以,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一起在寻求真爱的路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看这种最大的感受是它纠正了我狭隘的认知,说的大一点,看完我觉得会重新修正自己的.三观。尤其对爱的认知,书中告诉我们哪些是真正的爱,哪些是错觉。好的爱情应该看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父母之爱……书中是这样定义爱的: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书中最先开始讲的是自律,要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这句话。在书的最后部分讲的是恩典,可能受自己认知水平的限制,这部分我读起来觉得比较乱,没有理清头绪,但最后的主题是落脚在怎样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自我,一个心智成熟的人。这跟书的最开始讲的自律相呼应。最根本的是要克服懒惰。

读完这本书,本身就可以让自己的心智多一些成熟,但要做到书中所写的那样,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践行。希望自己可以走在这心智成熟之路。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事实上,没有爱,父母就难以产生倾听的动力。

首先,你愿意这样,证明你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尊重;。

第二,孩子感受到尊重越多,他们有价值的表达也就越多;。

第三,对孩子倾听越多,就越是能够意识到:在无数的停顿、重复、结巴,乃至似乎有着某种口音的唠叨当中,孩子的确说出了有价值的东西。真正倾听孩子的人都会承认:从孩子的嘴里,往往能说出最伟大的智慧。你会意识到,你的孩子极有可能是个独特而出色的人。意识到孩子的独特之处,就会更加愿意倾听他们的说话,对他们的了解也就更多。

第四,对孩子了解更多,就越是愿意教给他们更多的东西。

第五,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们就会觉得,你把他们看成是出色的人。这样一来,他们就更愿意听你的话,并给予你同样的尊重。

父母和孩子都可以从爱的互惠中,感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力量。价值创造价值,爱诞生爱,父母与孩子在爱的默契配合中,就像是跳起双人芭蕾舞,在舞台上共同旋转,而且动作流畅、敏捷。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看完斯科特·派克写的《少有人走的路》感触颇深,如沐春风。

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重要,它跨越时代的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一些人因为别人的批评和反对意见而深受伤害。

每届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的动机仅仅是害怕毕业,还是为以后有更好的生活。

这些事情都反映出21世纪的年青人在逃避成长,逃避成长后应承担的责任,逃避现实。詹姆斯·艾伦说:“当你勇敢面对问题的那一刻,问题便瓦解了。”所以,我们要积极面对成长而不是逃避。

成长是五彩斑斓的,有光明,就会有黑暗;有鲜花,就会有荆棘;有歌颂,就会有嘲讽;有信任,就会有误解。

我们渴望光明,就不能逃避黑暗;喜欢鲜花,就不能绕开荆棘;享受歌颂,就要忍受嘲讽;获得信任人,就要承担误解。

成长的过程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冰心说:“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河流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因此,即便我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也要勇敢面对。

《少有人走的路》中还讲述了“爱”的力量。派克认为“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爱,能帮助他人进步,也会使自我更加成熟。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一直无法正常生活,就构成了“依赖性”,心理学家称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

爱不能滥用。有限的爱只能给予少数特定的对象。即便有很多人需要爱和关心,我们也必须有所选择,确定谁更适合作为爱的对象,谁更值得我们付出真正的爱。

正如文中所言:人生苦难重重。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这是一本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里面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较本质性的问题。书中提出,当我们能够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解决自己所有的心理问题时候,我们也许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够比较正确的看待宗教,把它当做一种真正实际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精神寄托或理论。

书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学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为佛教不承认永久的“神”的实在性,而缺少这种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却不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须要有一个神存在,比如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这种宗教不承认“神”的存在,或者说即使承认“神”的存在,也是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来讲更接近于现代科学一些。

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许自己不知道而已。当你坦然面对自身的问题而且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改善自己的时候,你就离“神”越来越近,甚至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是可能达到“神”的境界的。很感叹作为一名西方学者,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并且在长时间的行医生涯中能够去践行它。是的,离开了现实的土壤的学说是没有意义的,即使崇高如哲学或者宗教,也必须如此。现在这个社会,人们很多已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人们转而信仰科学,这是社会的进步。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正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传统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会越来越展现,而负面的东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愿大自然能够给人以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种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现在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到很难进入须臾纳芥子的境界;事实上“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正如书本开篇所言:人生苦海无边。斯科特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因为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心理治疗的例子来解释自己的观点,因此使我们在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精辟的观点,凝练的语言,读后令人深思。

其实我想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心理问题,第一是不愿去面对,其次是不知道它如何解决,那么我想《少有人走的路》在第一步就可以给你非常好的指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自律,自律的四个原则是: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实践这个原则,需要勇敢面对,敢于面对自己的痛苦,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千万别想是因为别人怎么样所以才导致自己的问题。

在还未读完时,我就留了些时间让自己平复心情,接受心灵上的痛苦,而不是逃避痛苦。发现和治疗是需要缓冲的,建议读这本书的时候,不必要把自己逼得太紧,留给自己缓冲的空间让自己平复并正视这些心理问题,等完全接受了再往后读,你会有心灵上巨大的突破与震撼。

斯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时,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虽然逃避现实的痛苦和不幸,是人类的天性。

接下来首先要推迟满足感,就是通过推迟满足感培养自己的自制力并养成习惯。其次勇于承担责任,勇敢的说“这是我的问题,应该由我来解决”,不要希望问题自行消失。再者需要实事求是,忠于事实,我们越了解事实越能进行自我反省,迎接挑战,更容易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心理问题就会处理的得心应手。最后,保持平衡,是指需要把自律原则保持平衡,又要富有弹性,该放弃某些东西时及时放弃,保持平衡,不论是情绪上的还是心理上的。

成熟的心灵必须保持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面对恐惧也要充满勇气,坦然面对,克服畏缩心理。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我们只有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能让心智更成熟。

人生一世,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该为何人、何事负责,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无法逃避的问题。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我的时间是我的责任,如何安排时间,应由我自行负责,而且只有我本人才有权处理优先次序。当我们力图把责任推给别人或组织时,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命运、上司,为远离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世界不断变化,冰山来了,冰山继而消退;文化出现,文化随即消失;技术有限,技术又似乎无限……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也处于更新和调整中。我们必须学会尊重事实、自我反省和自我审视,这对于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反省内心世界的痛苦,审视自己的问题,尊重事实,不逃避,直面问题所在,积极利用自律的原则进行心理问题的调整,最终让我们有更健康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