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记录(实用13篇)

小编:紫衣梦

思想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内在反映,是人脑在感知、认知和判断中的活动表现。思想是人类最高级别的心理活动之一,它反映了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思想的表达应该既要合乎理性思考的原则,又要充满个人感情和情感认同。做好思想工作对于个人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件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担任九年级c157班的思想品德教学。现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目前,许多学生的“责任”概念模糊。一些学生认为责任只是对成人和职业人员的道德,与自己没有关系,一些学生对责任的范围认定比较狭窄,认为只有法律规定的才是应该承担的责任,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就不属于责任范围之内。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观念不断发展,但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借机蔓延。这两方面的思想都对中学生有所影响。

现在的学生生长在对外开放的时代,感受着外面精彩的世界,但是,一些学生盲目崇拜西方发达国家,认为外国的一切都比中国好,主张全面引进,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意识较弱。一些学生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严峻性认识不足,对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外,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的人生目标,面临考试时,不同程度的陷入考试焦虑;缺乏选择的策略和勇气;缺乏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分类。

知识目标:

了解互联网和感受今日世界的信息化趋势;引导学生感受今日世界的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引导学生了解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引导学生在理解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的基础上,理解我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方面,积极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学习和宣传,引导学生增强忧患意识,维护世界和平,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关注世界和平和表达爱心;了解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变迁;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的特点,懂得人口众多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沉重压力。

了解我国资源结构特点,知道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国,又是一个资源相对紧缺的小国。了解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了解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了解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懂得计划生育目的和意义。了解我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解关于环保方面的知识,特别是法律知识。懂得珍惜资源,节约能源的重要意义。了解科技发展的历史,特别是三次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与影响;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上的差距;了解科技在人类社会发展方面的成就和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理想的含义;个人理想的调整;不同的理想可以造就不同人生;理想与幻想、空想的本质区别。社会的共同理想体现的是人们的共同追求,是处在一定历史环境中的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奋斗目标;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途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

能力目标:把握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内在关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让学生知道生活、学习中会有压力,导致学习压力过大的原因有自身和外在两方面的因素,初步懂得克服学习压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平与发展意识。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在理解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的基础上,理解我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方面,积极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了解全球观念的内涵。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平等、开放和参与的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掌握、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素质偏低。了解我国资源严峻形势。得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了解我国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懂得怎样保护环境。懂得我们珍惜资源,节约能源的必要性。分析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如此大变化的原因;探究科技是如何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结合“我”的亲身经历,体会理想的真正内涵;比较不同人物的理想,明白不同的理想可以造就不同人生。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既要看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这一历史性成就,又要看到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从我们青少年承担的历史使命的角度,体会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的重要性。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理解自己肩负的崇高使命,并能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就业和升学。学会分析自身学习压力过大的原因并寻找到几种适合自己的克服学习压力的方法。让学生正确地分析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成败得失,正确面对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自觉地辨证对待网络文化;树立全球观念,以世界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地球、国家和整个人类生活;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平与发展意识。树立开放意识、和平意识和全球观念。引导学生在理解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的基础上,理解我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方面,积极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平等、开放和参与的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认识生态危机的产生是人类自己造成的。树立保护地球,关爱地球的观念。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高维护生态平衡、珍惜资源的觉悟。懂得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学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学会自觉爱护环境,依法保护环境。宣传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学会依法保护环境,与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增强忧患意识,以实际行动珍惜资源,节约能源。了解科技发展的历史,特别是三次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与影响;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上的差距;了解科技在人类社会发展方面的成就和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树立和掌握实现理想的动力、勇气和方法。结合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等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增进对社会主义的情感;通过了解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众人,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世界在我心中。

第一单元《世界在我心中》作为九年级开篇,统领全书,将学生关注的生活领域从身边、国内转向世界。帮助学生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和高度了解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地球和我们的国家;帮助学生站在世界的角度,学会以世界的眼光来关心整个人类、整个自然和整个国家,跳出“小我”,形成“大我”;第一单元《世界在我心中》将目前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感受世界、认识世界、树立全球观念,认识到中国与世界、世界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引起他们对世界和人类的思索。

第二单元关爱自然关爱人类。

本单元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变化——环境问题的出现——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选择——我国环境的现状——针对环保的国策——怎样保护环境”为线索,让学生关注环保,关注自然,以关爱自然为己任,以保护环境为自豪。

第一节“共同的问题共同的选择”,以初中生赵名鸣的故事引入,通过周边环境变化,赵名鸣的困惑和忧虑以及故事中赵名鸣父亲的话“孩子,那不是我们该管的问题,挣钱才是最重要的。”引出中心话题:“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在“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中,从“曾经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展开,指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非一开始就像今天一样如此严峻。接下来讲到人类通过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但随着人类开发自然的力量的无止境和滥用资源,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正日益严峻地显现在人们面前。那么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怎么来解决?自然就引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我国的环境压力”,从要学生来谈“沙尘暴、藏羚羊、非典”等我国典型的环境问题入手,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引出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接着,从人口、资源、环境三个方面,以图片、数据、小故事等多种形式来对这一沉重的话题来一一展开,进行阐述。这里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一个大专题,都可以做大量的文章,那么在教材里,怎样让学生自然地在接受教育时又进行自我教育,在给教师给出话题时而又不限制其发挥,不把教师圈定在教材里,这的确花费了编者们很多的心血。最后,选定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事例、漫画、数据等帮助说明。整个这一章节的容量很大,但又不显臃肿、冗长,而是在非常轻松的情况下来达到它的教育效果。

第三节“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处理好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必然选择,同样,中国要解决环境问题,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把“可持续发展”定为我国的发展战略,本节是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关于环保的相关政策,并树立环保意识,把“环保”真正落实到行动中来。

第三单元《发展科技振兴教育》。

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感受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的基础地位;体会我国面临的发达国家教育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分析教育是如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探究我国教育的现状,学会分析我国教育与发达国家、地区间的差距。了解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教育上的差距;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经过感受、体验,认识到创新特别是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注重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注重培养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充分认识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了解教育权,同时明白义务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第四单元:理想与使命。

第一节“畅谈理想”,包括“多彩的个人理想”和“远大的社会理想”两个内容。在“多彩的个人理想”里,共讲了“什么是理想”“理想的变化”“理想的影响”“理想与幻想、空想的区别(理想实现的条件)”四个内容。远大的社会共同理想“这一框题,讲述了三个内容:”什么是社会共同理想“”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共同理想““实现社会共同理想需要艰苦奋斗”。

第二节“感受使命,”包括“不同时代不同使命”“新的时代新的使命”两个框题的内容。“不同时代不同使命”这一框题,主要是通过讲述各个时代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来论证,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因面对的主要问题不同,那不同时代的人们所肩负的使命也就不同。“新的时代新的使命”主要是讲述现阶段我们所肩负的使命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节“坚持理想担当使命”,包括“思想引导人生”“实践锻造人生”两个内容。第一框题“思想引导人生”,讲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材从“三个代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系,及与“西柏坡精神”的联系等方面来进行了阐述。第二框题“实践锻造人生”,主要讲了“勤于学习、立志成才”“甘于奉献勇于创新”两个内容。

第五单元迎接挑战设计未来。

本单元分为三节:走过中学、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自信走向未来。

第一节“走过中学”,本节旨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中学生活,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走过中学的过程,是我们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是快乐的、幸福的,但学习和生活中也会有压力。承受适当的学习压力、学会学习是我们快乐学习的必要内容。(“我学习我快乐”)承受适当的学习压力,包括克服考试焦虑。对中学生来说,考试焦虑是一种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尤其是正面临升学考试的中学生。克服考试焦虑,需要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习、考试和分数,保持良好的学习生活状态。(“克服考试焦虑”)走过中学,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时代已进入学习型社会,学习是我们一生的责任和义务,我们需要确立终身学习意识,培养学习的自信心,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谦虚的学习品质,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活到老,学到老”)。

第二节“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本节旨在引导学生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每个人都成长在社会中,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总是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理解、接受、承担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的过程。我们自觉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承担我们的社会责任”)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我们也将思考个人的前途,选择成才的目标和理想的职业。我们该如何树立职业理想,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呢?(“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学习的完成,我们将面临人生的第一重大选择:升学或就业。不管是升学还是就业,这都是我们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重要一步,都能创造我们的人生价值,“条条道路通罗马”。(“把握自己的人生选择”)。

第三节“自信走向未来”,本节旨在引导学生树立走向未来、创造美好明天的自信心。回首自己的成长故事,我们会发现成长的辩证法:因耕耘而收获,因努力而成长,我们在不断地收获着和成长着;同时,我们还有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回首我的成长故事”)美好未来的创造,就是我们不断追求自我的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我们朝着目标迈进,不断挖掘自我潜能,为自我与他人的幸福、为人类的发展而不懈努力拼搏。(“努力完善自我”)美好未来的创造,自我的不断完善,我们要勇于挑战到底,不断创造新的成功记录。(“勇于挑战到底”)。

四、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学生的接受性,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强化学生学习的建构性。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用活动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在亲身体验中发展。

2、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互动活动蕴涵着人文关怀,在学生的互动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突出探究式学习,主题探究是每一个单元的灵魂,如何组织主题探究。

3、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讨论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

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

分析教材:打开品德与社会第五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红绿灯》,我们会发现教材内容共7页,由情景剧、知识窗1、警示栏、反光镜、急救站、知识窗2、辨析角7块内容组成。

教材在编排上内容涉及广并有所穿插,感觉较凌乱。我就把这些内容归类,分为三块:一是认识交通标志,了解交通法规;二是学习简单处理交通事故的方法;三是收集交通标志,编写安全用语。根据这样的划分,我给第一课时定的教学目标就是:

1、认识部分交通标志,了解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认识违反交通规则的严重后果和遵守交规的重要性。

2、感受违反交规的严重后果,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3、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教学环节为。

(一)学生谈谈生活红常见的违反交规的现象,并出示一些数据,感受遵守交规的重要性。

(二)分析交通事故,感受违反交规的严重后果,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1、师播放交通事故片断,学生谈感受。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交通事故及感受。

3、探究事故原因。

4、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违反交规的原因。

5、出示数据。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意味着什么?学生谈感受。

(三)从身边入手,从自己做起,做到人人遵守交规。

1、作为小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1)自觉遵守:交流生活中已经自觉遵守的方面。

采访交警:小学生特别需要注意的方面(骑车安全)。

(2)宣传:向谁宣传?宣传什么?

2、向小学生,宣传内容:交通规则。

交通标志(为什么要宣传;学生带领大家学习交通标志)。

3、向父母(开车的):结合课前调查说理由:酒后驾车(出示相关图片)、闯黄灯。

采访交警:为什么不能闯黄灯。

4、向司机、行人。

(四)制作平安符。

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我们就会发现引导学生感知交通法规的重要性、违规的可怕性所占的比例较大。而真正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第三环节没有细化。其实,对于学生来说,违反交规次数最多最常见的应该就是闯红灯了,所以我们应该直接从课题入手,从红绿灯展开学习。再分析,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亲朋好友不遵守交规真正的原因不是他们不了解交规,也不是不知道违反教规的后果,而是总有一些闯红灯的心理存在,这是教材里没有涉及的。而课中我们并没有对这一块学生未知的内容进行深究,学生无法了解,就起不到震撼人心的效果。那么,这块内容要不要放进去?要不要深究?看看学生的反映,我们认为去掉交通标识的内容,补充闯红灯心理,而且作为教学重点进行。所以,对于教学目标为了改动:

1、体会车祸猛于虎,感受违反交通法规的严重后果,意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交通安全人人有责。

2、剖析闯红灯的心理,了解作为行人应该遵守的一些基本交通法规、交通知识。

3、在生活中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安全出行,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环节:

(一)从《红绿灯》歌,引出课前十字路口的调查闯红灯现象频繁。

(二)剖析闯红灯心理及其危害:侥幸(盲区、惯性)、赶时间、从众。

(三)学习书本上的交规。

(四)结合文明城市的评比,呼吁大家文明行走,遵守交规,热爱生命。

如此一调整,整节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层层深入。再来看看第二次试教学生的情况。

情况一:侥幸心理。

※盲区。

学生:前几张照片中有行人从车前走过,有一张中的行人消失了。

教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

学生:行人被汽车的一侧柱子挡住了,司机看不见。

教师:是呀,这就是司机驾驶时的视觉盲区。其实,这样的盲区还远远不止这一个。

(出示卡车盲区示意图)。

课上到这里,学生很震惊,纷纷喊道“太危险了!”这时,教师的导语“因为盲区而引发的交通事故比比皆是,我们同学个子小,更容易被司机忽视。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盲区啊。”又像催化剂一样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学生作为行人或者乘坐者从来没想过也没注意过驾驶员的因素。这个环节是他们从未了解过的知识点,过往的经验开始动摇。

※惯性。

出示图片(大卡车图)。

师:你看,这辆大卡车刚刚紧急刹车停下。你看到了什么?

生:地上黑黑的车轮印。

生:2米,最多5米。

教师: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时,紧急刹车还会向前滑行15--20米),我们这个报告厅从这头到那头就有20米。滑出那么长长的一段距离,车子才能完全停下,多危险啊!

在数字面前,学生再一下发出惊叹。教师再补充天气因素影响开车的内容。学生的惊讶程度不用言表,一连串的事实依据让他们觉得再也不能害着侥幸心理过马路,否则真是视生命为儿戏了。“盲区、惯性、天气影响”这些教学内容并不是教材中有的,而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增加的,对于纠正学生的违规有直接作用。像这样的补充是需要且必要的。教材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

根据各种不同的心理,老师一一剖析其中的安全隐患,增加了课堂容量,使学生心灵震撼。下课了,学生还在唏嘘不已,我不禁高兴:这节课没有白上!

反思两次教案的设计,两节课后学生的不同反应,我认为教材提供的内容要用,可以有机调整顺序。教材的编写是有较强的逻辑关系的,内容是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的,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按教材的顺序渐进很有必要。但是千篇一律,不注重特殊性循规蹈矩有时也不符合实际。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身边的课程资源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每一课都有一些诸如知识窗、老照片、时空隧道、小讨论、小测试、金点子、评议箱、知音信箱、广角镜、交流厅、展示台、收藏夹等等丰富有趣的板块,然而他们在排列上并不一定是有序的,并不是教材怎么排,教师就怎么上。这样很容易上成看图说话课,没有挖掘它存在的意义。因此,打开一篇课文,首先要统观整课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后,根据目标把本科的'教材资料分分课时,梳理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在课堂中才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课时内容作适当的调整。我把与交通法规有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即把知识窗1、警示栏、反光镜、辨析角有机整合在第一课时中,主要是了解基本交通法规及其重要性。而交通标志就作为第二课时的内容,即把情景剧、急救站、知识窗2定为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认识交通标志,懂得急救。这样一来,每课时的目标明确,内容有序,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着用。当然,我们对教材内容的增补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在分析教材内容、编者意图之后,为了突破重难点、为了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才增加的。教材的内容也是要合理用上的。

我们还要有目的地取舍、补充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改变和补充,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但要注意,在对教材进行补充或取舍时,不应该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一般来说,凡是学生能读懂看清的一般内容,可略讲甚至不讲;新课内容与前后知识有关处,则稍加指点,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比较。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教师的“讲”,要重在“点”上,即知识点,特别是重点、难点和热点上,以及学生易混淆的地方。

从《红绿灯》看品德课,总有人说教材的更新令学生爱不释手,教材的内容丰富令教师难以把握。那么,我们就一定要好好研读教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活用教材,上好每一节品德课。

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德育课程是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综合课程。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教师对这两门综合课程逐渐有了理解,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课程逐渐走向开放,很多学生获得了积极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然而,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的基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充满好奇和疑问,进入“问题情境”,为自主探究、自我建构打下基础、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打开一扇窗,铺设一条道,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飞翔。

近几年,各学校虽然在德育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很少有深层次的、对诸多问题的统整思考,学校德育高耗低效的弊端日益突出。当学生走进社会这个大背景时,来自家庭环境的冲击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使得他们无所适从。因此,本课题以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调查梳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出现的问题,并联系起来加以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协同解决的策略,对解决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本课题将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为载体,通过抽样调查,分析目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梳理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为课程改革中小学品德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实践和理论的支持。

学习材料:

1、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第1版。

2、徐英著《新世纪教育启示录》,天津教育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4、有宝华:《综合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xxx。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将通过调查,分析了解目前小学品德课程的实施现状,梳理出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了解现状、梳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策略。

(二)研究内容。

2、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标实施、教材处理、学生学习方式)。

3、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教研部门、实验学校协同研究,共同分析对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形成理性思考,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实践经验资料和观点支持。

品德课程已经实施了有8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课堂上呈现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改课程的特点,为课程目标服务。在教师、学生中笔者就这门功课的学习方式进行了问卷访谈和调查。其中问卷调查涉及实验小学、中心校、普通完小,具体访谈对象有高中低各年段的学生、担任该学科的教师、骨干领导等。基本涵盖了本课程涉及的所有对象。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教师不知如何指导孩子学习,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基本采用的是讲解式教学,相应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接受式学习,学习的过程仍然是习诵、模仿和完成习题。具体表现为课堂上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讲解、辨析、填空。

2、小学品德课堂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访谈中可与看到的信息是:只要课堂上开展活动,课堂的秩序就是混乱的,教师无法控制,教学效果肯定也得不到保证。这也是教师不愿意采用活动方式来组织教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另外通过学生和教师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同样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本课程的应采用学习方式都不是很清楚。

应该说,品德课程的两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从事该课程的教师对此都是有所认识的。但问题是不知道在活动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实现哪些课程目标,所以我们说很多教师对该课程活动性的认识又是浅表性的,所以也就造成了当课堂上学生“动”起来的时候,往往会失控。

3、根据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究竟需要怎样的学习方式?

a、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是指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学习积极的参与者。这里的“自主”至少有两层意思:对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认同和肯定;对于教师角色的认定更倾向于引导者、指导者、组织者等。

b、其次应该是以体验为主的体验学习。体验学习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学习的过程的体验,二是指学习的结果的体验。体验式一个动态的概念。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创设和学习有关的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然后围绕这个情境进行教学。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亲验、亲历、亲为。

c、应广泛采用探究性学习。探究其实就是探索和研究,。得出结论后并不是探究性学习的结束,而是要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得学生彼此得到启发。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便可以采用同样的思考方式。

d、品德课堂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评价。教师要更多的关注每个学习成员的参与度、亲和度、整合度。

需要说明的是,其实各种学习方式都是互为表里的,没有一堂品德课是可以单一采用某种学习方式完成的。

课题组于2xxx年开始承担该课题的研究,研究的对象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从而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打破时间和时空的界限,多方面获取信息渠道,养成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两年多来,在各级专家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课题组教师积极探讨,扎实工作,实验立足于品德课堂,探求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学习的有效策略。课堂上力求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师生关系上要注重民主性、平等性。在师生情感上力求和谐性、互通性。把自主、合作、探究等做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实现全体学生有效、高效率的学习。开展课题研究以来,主要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果。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得到优化。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掌握了一些学习方式:

a.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在合作探究时,如何优化小组合作学习?这是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小组组合要灵活,组内分工要明确,时机时间要适当,教师引导要巧妙,效果评价要全面。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成为一大亮点,关键是小组学习的时机安排是否适宜,对小组学习的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虽然小组学习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学习方式,但在有限的课堂上我们不能随意进行小组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目的不明确,合作只能是流于形式,毫无效果可言。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宜多,要有讨论的价值。讨论题过于简单,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和热情;过于难,大多数学生参与不了。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似是而非时,问题具有挑战性时,课堂教学一般由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班集体学习三种基本形式组成。在大多数学生产生交流、表达、求答的欲望时,小组学习的出现才会激发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同提高。另外,对知识的查缺补漏,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效果也是很好的。

小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在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大部分学生足够的思考、合作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交流。“跑场式”的小组学习要不得。既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活动,又要限制学生为某些问题无休止的争吵。所以,教师在每次小组学习之前要明确时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只有保证了合作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保证合作的质量。

b、“体验式”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大力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它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我们在实践中反复尝试,觉得以下几种效果颇佳。

1)对比体验。

体验式学习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对比体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对比增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2)操作体验。

操作是最直接的体验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加入到活动过程中来,从而产生深刻的体验。

3)游戏体验。

创设对学生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游戏场景、形式,以吸引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学习,从学生无意学习的心理过程入手,在游戏中溶入要求,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游戏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学生学习兴趣浓,教学效果好。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得到优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2、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大更新,研究成果较突出。

品德课课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爱好、兴趣,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它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学生是品德课的主体,品德课是主体性的活动。但是,在品德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堂中交流学习的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需要解决“实践过程”以外的问题。包括: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策略性问题的解决、对活动成果进行总结整理、交流展示、升华情感体验等。

在品德课课中,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改变,需要教师有更高的预设、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引导、参与课堂。

a、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品德课课程要求一切从学生出发,所以主题的确定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主题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参与的内在动力。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在课前的调查实践中,有可能产生大量的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的问题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归类。教师应充分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教材,联系生活,确定研究的方向,制定合理的方案,进行调查。

而就一个具体的小组活动而言,又往往是由收集信息、资料查询、调查采访、资料汇总整理、制作作品、成果汇报等一系列过程来完成的。教师在小组巡视中要关注计划的制定,分工的明细,责任的落实。

b、关注学生的困惑,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难题。

品德课程是动态的,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中的一切处于一种生成的状态。学生通过研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成果,但是伴随着研究过程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教师的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注细节,关注学生,结合具体任务教给学生进行品德课的具体方法,这样学生在进行品德课具体操作时才能“有的放矢”。

c、成果分享,,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思中进步。

品德课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交流。这是品德课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品德课进行评价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内心对活动的感受的一种真实反映,是一种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学生的.展示方法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d、及时评价,教师应重视学生情感体验。

品德课程的活动具有综合性,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实践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不免产生惰性。此时教师及时的评价能激励学生,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乐此不疲地做下去,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进程。

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教师对这门课程逐渐有了理解,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课程逐渐走向开放,很多学生获得了积极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然而,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

a.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想念学生,信任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方法传给学生,把感悟留给学生,一句话,把发展的主动权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坚持学生能做的事,老师坚决不做。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老师坚决不讲。将学习的责任从老师移向学生。

b.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正确理解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教师要用父母对待孩子学走路、学说话时的耐心,对孩子的欣赏,来对待今天在课堂中进行学科学习的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保持儿童的好奇心,小心呵护儿童的自尊心,使儿童牌积极的情绪状态-----想学。教会儿童学习的方法,让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方法,使之会学。教师要放心的让学生自己去面对教材,去评价他自学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只有当他不会且需要帮助时,你才去教他。这才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习。这可能也就使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排不发”的道理吧。

c.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改变以为自己讲得越多,学生就得到的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好的想法。教师上课滔滔不绝的讲,充其量不过是将你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教参上的别人的理解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这只能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成人教授东西的被动过程,而不是让人自力更生的事情。

2.教师应提高专业水平。

新的教学流程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挑战,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提出的问题就不再局限教材,要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就得博览群书,辅导学生才能得心应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驾御能力。否则课堂就会失控,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课堂教学处于“散乱的活跃”之中。评价工具的创设、教材的整合则更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3.单元内容应时而变。

教学以单元推进,单元的内容应视学生的身心特点而定,小学低年级孩子小,单元内容可适当少些。要时刻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适时改变教学内容,方式,适应学生的新的学习状态。真正为学生的需求而教,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应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

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家长的支持是学得好的保证。只有和学生,家长做好交流沟通工作,才为新的教学方式的使用争取强有力的保障。

思想品德课堂的设计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决贯彻新课改中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让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空洞说教,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搭起一座桥梁。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要实现道德、法律、国情教育。

1.为实现这一目标我设计课前5分钟的新闻演讲,学生踊跃参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精神。

2.让民主成为课堂学习环境,学生能在课堂上真正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他们会学得开心。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在课堂中同时体现出来的。一节好课,应该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要给予不同学生不同权利。如,在回答简单问题时尽量叫平时不爱回答或不学习的学生,给予他们信心。

3.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要承认不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明显差异,考虑学生学习自主权的发挥程度,还要引导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重心放在参与意识低的学生身上,适当提高他们的学习权利和权利意识。

以合作讨论来组织教学由于讨论具有合作性、交流性、探究性和平等性,实施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给了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在讨论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各小组间的竞争可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并提高讨论的有效途径,使学生的学习心态更为放松,责任感更强。

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使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过程中,应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为主。

4.让多媒体成为学习好帮手。我每个单元至少要组织一次多媒体课,从而通过图、声并茂吸引学生,对所学的教材形成正确而又具体鲜明的形象,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总之,教无定法,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必须是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做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之需要。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件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同学与新的班级,与同学友好相处,对新的学校和班级产生一定的归属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同时对初中生活充满兴趣,满怀信心地迎接初中生活。

珍惜新友谊。

难点:珍惜新友谊。

一张空白纸和一支笔。

在打开课本之前,你们来猜一猜我们第一课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好了,那么从踏入着所学校的大门开始,你们已经从一名小学生变成了一名中学生了。可以说,升上初中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那么,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迎接这个新的学习生活呢?你们都熟悉了这里的环境,适应了新的校园了吗?你们都认识了周围的同学吗?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一课的第一节“新学校,新同学”)。

初中生活新体验。

1、当你踏入中学的校门,你已经是一名中学生了,进入新的环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2、开学以来,你遇到了哪些新鲜的事?、

3、你喜欢现在的学校吗?喜欢这里的老师和同学吗?

小结:初中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从这个起点开始,我们将在新的校园里学习,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那么多新的同学组成了这个新的集体,对于我们来说,一切都是崭新的。

珍惜新友谊。

游戏方法: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先给几分钟时间给你们互相认识,并且呢要记住对方的名字。待会呢,老师就叫一个组的成员来自我介绍,介绍的时候说,例如:我是性格开朗、爱交朋友的徐璇,第二名学员轮流介绍,但是说:我是性格开朗、爱交朋友的徐璇旁边(后面)的热情善良的某某;第三名学员说:我是性格开朗、爱交朋友的徐璇旁边(后面)的热情善良的某某的后面的某某,依次下去……,介绍的一名学员要将前面所有学员的名字和所采用的修饰复述一遍。

注意:其中一组介绍的时候,其他组的同学也要认真记住自我介绍的同学的名字,不可以说话,待会老师还要考考其他同学记住了多少位同学的名字。

算一算你记住了多少新同学的名字?他们是谁?

认识新的同学成为了新的朋友,你快乐吗?你还想认识更多的同学吗?

小结:在我们这个新的班级里,有这么多新的同学聚在一起是一种缘分,让我认识你,也让你认识我,从记住对方的.名字开始,大家就成为了好朋友。

交流活动。

大家都想认识更多的新同学,同时也想让更多的同学认识你。(那大家想不想学到一种新的认识新同学的方法,认识更多的新同学也让更多的同学认识你呢?)好,现在老师和大家来一个交流活动。请同学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来,在纸的左边画上你的自画像,自画像可以简单一点,表现出你的外貌特征就行了。在纸的右边写下以下内容:让咱们尽快熟悉起来。

1、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空白纸和一支笔。(课前已叫准备好)。

2、大家先给自己画一幅自画像,注意突出你的特征,能让大家一看就知道画的是你。

3、在纸上写下你的基本信息:

姓名、你的生日、外貌特征、性格特征、毕业的学校、爱好兴趣和你的家庭地址等,

4、收上来,打乱顺序,发回给同学们。

5、你拿到的是谁的自画像?可以说说吗?然后有请这两位同学出来认识一下,先微笑,再握手,表示很高兴认识对方。

通过刚才的交流后,我们会发现这个小小的班级里,有这么多亲密的伙伴。而且,有些同学呢,是跟自己同一所小学毕业的,有些呢是跟自己有着相似的兴趣爱好,甚至呢有些同学还跟自己是同一个月出生的,这份成长中的友谊,将使我们宝贵的初中生活更加精彩,青春的生命将充满阳光。

与新朋友结伴成长。

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通过刚才的交流活动,你认识了哪些同学,你跟哪些同学有相同之处。请翻开课本第6页,我们来做一个小作业。

我和——、——、——等是同一所小学毕业的;

我和等是同一个月出生的。

我和等有着相似的兴趣爱好。

我和等是同一个区(镇)的。

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新的同学,结交了新的朋友,认识了新同学之后,我们将在这个班级中共同学习和生活,并且呢一起在学习生活中分享成长的快乐。

老师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和谐相处,共同进步,在新的起点上共创新的辉煌。

思想品德课文

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短短十八字,便道出了思想品德与教育的关系。

我原本是不看报纸的,主要是没这个习惯。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指出常看报纸有益于大脑思维能力的提高。刚好家里有许多报纸,诸如都市快报、钱江晚报、军事天地一类的。都是父亲买的。我父亲是个真正的看书迷,上班的时候也会拿起报纸悠闲得看起来。不过也因此被公司罚过三十元钱。从那以后,父亲只是回家看看。

常言道:“眼不见,心为净。”说的一点没错。有一天,我看到了一篇让我感到无比震惊的新闻,甚至可以说是愤怒。标题为:“江苏明年高考将取消思想品德加分”。一向不关心教育的我,突然心中涌出许多话。也许是我的老祖宗做过教谕(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的原因,血液里有这样的遗传因素。我想说,如此做法是舍本求末!自古以仁治天下是千古不变的定律,这不是智者所为。难道说,江苏教育体系中不再需要思想品德教育,我看未必。江苏教育一直领先全国,一切都是新的教育模式,但新的,未必就是最好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思想品德教育对于稳定社会,国家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必须将思想品德置于首要位置。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他对国家贡献最多的,并不是他的文学成就,也不是军事成就,而是政治上的贡献,对国家建设与社会安定功不可没。

北宋皇祐二年,受着眩晕病和肺病双重折磨的范仲淹在杭州官邸做了一个噩梦。他梦见苏州一带发生饥荒,大片田地荒芜,到处是饿死的年老体幼者,范氏族人生活潦倒。梦醒后,61岁的范仲淹一身冷汗,此时他早已离开权力中心,第三次被贬官杭州。尽管自身难保,但一想到苏州范家,老爷子不禁忧从心来。

说起来,范仲淹是个苦孩子。2岁时,他的父亲——当时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范墉就去世了。范墉的遗体运回苏州,入葬天平山范氏祖坟。但母亲谢氏却无人依傍,只好带着幼子嫁给了一位姓朱的军官。几年后,这位军官回了山东老家,范仲淹也跟着继父到了山东,改名为朱说。范仲淹在朱家过了童年、少年,发奋苦读,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留下了“断齑画粥”的美誉。20岁上,范仲淹偶然知晓自己的身世,深受刺激,决心脱离朱家,改回范姓。但远在苏州的范氏宗族怕范仲淹来分家产,千方百计阻挠他归宗。

范仲淹早年刻苦好学,为官刚正清廉,又文武兼备,守土爱国,总之是圣人级别的典范。对苏州的族人,范仲淹并未睚眦必报,在做了那个心惊肉跳的噩梦之后,他拿出全部俸禄和积蓄,委托同父异母的哥哥范仲温带着银两赶回苏州老家,在天平山脚下买了1000亩良田,又在苏州城内买了200亩,创办了范氏义庄。

这显示了范仲淹的胸襟,但他毅然“裸捐”,未必没有推己及人之意!

范仲淹亲自制定了非常细致的《义庄规矩十三条》:凡是范姓族人,每天可以领一升白米的口粮,一个月来领一次,每次领三斗;米必须保证是上等白米,如果是糙米,就加领二成;每一户人家还可以领一个奴婢的口粮,假如那个奴婢服役了15年,而且年纪超过50岁,那么也可以算作族人领取口粮。整个范氏只有在外做官的人不能领口粮。每年冬天,每个人可以来领一匹布,儿童减半。义庄还设有义宅给流离失所的族人临时借住,还会发一笔钱帮着造房子。嫁女儿可领钱30贯,第二次出嫁就减少至20贯;娶媳妇同样可领20贯,二婚则不能领了;族人过世,同样可以领到一笔2贯到25贯不等的丧葬费。

这些规定几乎涵盖了现实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令范氏族人的基本生活从此有了保障。义庄规矩中还包含这么一条,外人或者亲戚,如果生活困难实在过不下去了,经过族人商议,也可以给予补助。从某种意义上讲,范氏义庄已从血亲关系的宗族设施,上升到了一个简单的民间慈善机构。

义庄还备有粮仓,每年都会留出足够的粮食,以备饥荒。有几年江南发生水涝灾害,大量灾民逃到苏州城内乞讨,范氏义庄搭起大片茅草屋,供灾民们临时居住,并支起大锅开仓烧粥。春耕时,还会支给每个人一笔路费和种子,好让他们回乡继续耕种。今天还能在苏州观前街附近的景范中学内看到遗址。

三年后,范仲淹死在去徐州做官的路上。这时范仲淹积蓄已尽,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栖。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接手义庄后,又先后十次续定规矩,发展到了28条。

范仲淹留给范家子孙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他的五个儿子,有两个做了宰相,一个做御史大夫。而苏州范家一直到民国初年,代代出人才。

当官的范氏后人,又捐田捐钱,回报义庄。义庄也得到各级官府的认可,给予减免赋税。到清宣统年间,范氏义庄的义田发展到了5300亩,为历史最甚。

由于他的“裸捐”,救助了范氏族人以及流民,直到1949年才捐给国家,经历800多年。范仲淹为一代仁圣,与其高尚的品德是密不可分的,可谓是造福千秋万代。

有一个教育方面的'道理:孩子的成长,犹如一颗未成材的小树苗,当树长歪了就难以扶正,正是因为这树随时会长歪,所以更加不可以掉以轻心。等到这棵树真正的成材,才算是功德圆满。栽树如育人。而江苏教育部门取消思想品德加分,无疑是一道晴天霹雳,动摇了孩子们心中对高尚品德的追求。认为思想品德无用,如此消极的做法,将对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2007年6月23日,郑州一校长雨中跪地赠送《弟子规》。为表示对中国的虔诚,晋唐书画学校,校长张森跪着向郑州市黄河路三小的学生们赠送了2000本《弟子规》,跪在雨中5分钟。何为《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字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七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是讲述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范仲淹做到了泛爱众,我们后人与其相比,相距甚远,不仅不尽力追赶,让自己的品德向范仲淹靠近,反倒放弃。这究竟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道德的退步。

德智体美劳一直是衡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指标,将德放于首位,足以说明德的重要性。德的重要性自古以来便被人们所看中。蔡京与蔡襄同为书法家,但历代相关书籍中,蔡襄排名在前,蔡京排名在后。纵使蔡京书法造诣如何高深,但其人品甚差。倘若蔡京之品德优秀,排于宋书法四大家之首,尤未可知。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将仁爱之心写入诗中,亦将美好的愿望通过诗歌传递给读到这首诗歌的人。这是何等的宏愿,要教世间充满爱。正因为白居易有这样的高尚品德,才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被后世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件

一、开学期间,紧扣课标、打好基础、突出重点(3月——4月15日左右)。今年这一届学生使用的是人民版教材,人民版与人教版在教材结构、知识点的编排顺序上都有所不同,这需要我要尽快熟悉七、八年级的教材,为年后的复习奠定基础。但无论何种版本,都离不开课标,对于课标上的内容,我要牢记在心,在复习时以做到心中有数。第一轮复习以课为单位复习,突出基础,学生要加强基本知识的识记。重点知识犹如大厦的基础,把握好重点知识对夯实基础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复习过程重要狠抓重点知识,夯实学生基础。首先,要确定哪些知识是重点知识。确定重点知识的依据有:规定性,即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关键性,即在学科知识中起关键枢纽作用的知识;有用性,即与社会生活或者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能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时代性,即具有名明显的时代特征,体现时代的潮流。重点知识往往是这四者的交汇点。如心理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国情教育等。其次,要注意方法。一般来说,背诵、书写、做题等都是掌握基础知识的好方法,这些方法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很管用。其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背诵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虽然是开卷考试,却仍然离不开背诵。背诵一些重点知识,可以大大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因此在教学复习过程中我要让学生多背诵,要通过多种方式督促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同时还要多探讨背诵的方法,提高背诵的效率。同时,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及新课改条件下中招命题的趋势。《考试说明》是中招备考的重要依据,复习过程中要依据《考试说明》弄清中招对知识点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弄清它与往年在内容、能力要求方面有哪些变化,以增强备考的针对性。充分利用时间进行五心教育。

二、联系时政热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4月15日——5月15日)。

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年来思想品德考试关注的问题。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在把握社会热点时,既要注意这些热点与教材中的那些知识点有关,还要结合实际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注意扩展更新知识。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理解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可以以教材的单元、课、框、目为线索,也可以以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线索构建知识体系。

三、加强综合训练,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应试实战能力(5月15日——6月15日)。在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要加强综合训练,特别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等。在这一阶段,可以通过做题、测验,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扩大信息量,掌握审题、答题的技巧,如审题时要注意:首先审问题,把握问题的方向。是赞成还是反对什么,是给我们启示还是说明什么道理,是持什么观点还是怎么办等。其次,审材料,结合问题把握材料的主要意思,并对材料进行分析(如对材料分层次,分析层次间的关系,分析材料与哪些知识有关,分析出题人的意图等)。通过这些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实战能力。

四、回归教材(6月15日至中招考试)。

通过学生对时政的学习和综合训练,学生的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在最后的一星期里,还要。

引导学生重回教材,牢固掌握课本和《考试说明》上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重要知识点。

五.教学进度表。

第一阶段(结束新课,同时注意五心教育知识的渗透)。

1.第一周讲授第三单元第九课。

2.第二周讲授第四单元第十课一二节内容。

3.第三周讲授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三节和第十一课第一节内容。

4.第四周讲授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5.第五周讲授第四单元第十二课。

第二阶段第一轮总复习(同时注意五心教育知识的渗透)。

第六周到第八周根据教学大纲复习基础知识。

第三阶段第二轮总复习(同时注意五心教育知识的渗透)。

第八到第十周复习时事及时政专题。

第四阶段第三轮总复习(同时注意五心教育知识的渗透)。

第十到十四周查漏补缺及应试技巧。

十五周高考。

十六周中考。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自从新课程标准提出“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后,现在几乎所有的初一思品课,基本上都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小组讨论式教学。它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间和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但笔者发现目前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学存在一些误区,影响着主体性合作学习目标的实现。

(一)分组简单机械。

小组合作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思想,互补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在目前初一思品课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是按座位前后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二)讨论流于形式。

讨论流于形式是目前小组合作教学较为严重的问题。表现在:

1、讨论变成“闲聊”。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5—6个学生就围坐在一起讨论,往往满教室都是嗡嗡声,每个人都在张嘴,但讨论内容很多与问题无关。笔者多次在多堂公开课中注意到,很多小组讨论时间变成了纯粹的“闲聊”时间。

2、讨论过于频繁。现在有些公开课讨论次数频繁,失去起小组讨论应有的功能。如某老师在上初一思品课《学会调控情绪》这一教学内容时,整堂课从中国女排在第26届奥运会的心情变化问题讨论开始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到控制情绪的方法的问题讨论总结新课,总共运用了6次小组讨论法,学生参与的兴趣在不断降低,效果大打折扣。

3、问题设计过滥。有的问题含有深入探索的内容少;有的问题设置还缺乏主客观条件;有的问题讨论不是在学生产生困惑的最佳时机进行,并充塞整堂课教学,课堂讨论热热闹闹摆摆样子走过场,使思品课教学失去了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小组合作教学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加以讨论,不能把合作讨论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三)汇报停留表面。

汇报是展现一个小组合作成果的重要载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在实际汇报中存在两个问题。

1、师生淡化合作成果。讨论了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议论声嘎然而止。教师要求学生汇报发言时,也只是有几个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来汇报了事。教师往往问的是“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而不是“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学生一张口也是“我认为怎么样”、“我觉得如何如何”,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这种发言折射出来的是个人智慧,而不是集体智慧,有悖合作学习目标的实现。

2、教师缺乏理性点拨。教师在听了小组汇报后,常以“很好”或“请另外小组汇报”等无意义性语言。汇报成果,应促进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从而把问题往宽度深度方向发展。如某老师在教学《学会调控情绪》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讨论“情绪对生活影响”的实例,小组讨论二、三分钟后,让学生个人发言了事。小组合作教学在这里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辅助手段,成了作秀的表演,并不体现真正意义上合作学习。

(四)学生参与不均。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传统教学中的获益还少。调查问卷中有84%的教师认为存在这样的问题。说明这个问题是比较普遍和严重的。凡是听过公开课的老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个人责任感等。

(五)教师缺少引导。

学生参与是小组合作讨论式课堂教学的关键和主体。笔者发现由于学生认知水平不同的班级、不同的个体都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在备课时不可能全面预见许多不可预测的人为因素,加上教师的上课应变能力、个人素质也各有差异,使某些教师采用小组讨论的课堂教学时缺少认知引导和激励,出现了失控的情况。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学会调控情绪》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控制情绪的方法,有小组提出离家出走,让父母、老师担心害怕的发泄方法,教师只简单作出这种方法是错误的评价,而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思维闪光点,进行正向引导,合理调控,使“一石激起千层浪”。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认识自我”部分:“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发展;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要求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青春期基本的生理和心理常识。

2、了解青春期特有的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特征。

能力目标:正确处理青春期可能遇到的心理矛盾、困惑和烦恼,从容面对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让学生探究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体验青春期的心理特征。

正视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列举学生身边存在的心理卫生问题,阐明不健全的心理将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进入青春期的初中学生,身体发育加速,与此同时会产生一些成长的烦恼。因此,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老师的恰当引导,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自己从小至今的四张照片,按年龄的顺序排列,贴在一张纸上,在小组中传阅。传阅后,想一想,回答下列问题:

1、我是否长大了?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我对这些变化的感受是什么?

3、这些变化对我意味着什么?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了人生最美的春天——青春期。

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5页“相关连接”部分,了解什么是青春期?

(1)、进入青春期我们的身体发生了那些变化?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下表。(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填写结论、发表感言)。

男孩。

女孩。

生理变化。

(1)、进入人生最美丽的春天青春期。

(2)、青春期的三大身体变化。

(3)、青春期的身体变化有不同的韵律和节拍。

(4)、随着身体的变化我们的心理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欣赏《小小少年》。

1、这首歌能否使你产生共鸣?为什么?

2、在成长、学习、生活中你都遇到了哪些烦恼?

争当“解烦恼标兵”

(1)、每人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写下来,放进事先准备好的纸箱里(不记名)。

(2)、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抽3个,讨论分析该如何为同学排解成长中的烦恼,并派代表宣读,其他小组学生可补充。

(3)、最后让学生将各组宣读的烦恼事归类,课上没能解决的待课后让学生查资料、请教师长或专家。

成长不烦恼。

(1)、青春期心理充满着矛盾。

(2)、学会解决心理矛盾,保持心理健康。

今天我们学习了“走进青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或者说,本节课你最受启发的是什么地方。(用一两句话来概括)。

保持心理健康有助于我们身心的协调发展,顺利度过青春期。愿同学们自尊,自爱,自强,自重,珍惜青春,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1、本节课,课前认真的分析、把握教材,教学过程有条理,基本达到了课前预期的教学目标。

2、在教学中,借助学生的个体经验,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活动、情境体验等形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了积极影响。

3、教学中针对青少年的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对该介绍的青春期基本生理和心理常识,没有回避,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4、课后体会到:讲这一框,如不能真正的从学生自己身上的一系列变化谈起就很难揭示青春期的种种变化。

5、进入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观点和生活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思想政治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反思以往,很有必要,为此试论点滴体会。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老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如下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品生老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老师也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面对知识爆炸时代,老师所掌握的知识往往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不断进行教育反思,记取和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少走弯路,让学生乐意接受。曾听学生说过:“老师,我本来对思品课没兴趣,我喜欢你上课,我才对思品课产生兴趣。我经常买书,不管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还是杂志,电视新闻,心理访谈等。常与学生及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人交往,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丰富课堂教学,加之我本人的经历丰富,常以我自身的经历说给学生听,才有如此效果。

2、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老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讨和掌握思品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我每上一节课后,都对自己本节课写上那么一两句,不断反思时时提醒自己,本节课学生反映情况怎样?上课时学生的一句话我都很在意。记得那天,我上倮时学生悄悄地说了一句:“老师,不能再这样了”原来我上课时,备课的内容在上课有时不能按时完成,我听了这句话后,把这句话写在备课本上时时提醒自己。的确不能再这样了。这是教学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存在不足。“吾日三省吾身”我尽管做不到,但我常反省自己还是能做到。特别注意学生的言行,说话较为恢谐,学生不反感,有时就是一个眼神,学生都很在意。几乎每上一节课,只要有不如意时,会多写一点,如果觉得这节课有兴奋点也记下。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已,老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老师做到:

(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

(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

记得有一次,社会实践时,要求学生走路,我一直与学生在一起。学校要求师生说普通话,我一直坚持说,有学生当第一次听我说地方话时都觉得别扭,当我说普通话发音不准时,学生能及时指出。这些都是我这几年的收获。我每隔一段时间,让学生提建议,凡是学生提意见的我评作业时,写一句“谢谢你给我提出这么好的建议。”学生有什么意见才会直接说。正因为我能正确对待我所范的错,学生也深受影响。一次学生在课堂上违犯纪律了,当时我也不能准确知道是谁,但我说了一句,犯错误没关系,只要承认错误并改正,我们大家都会原谅他的,说完,有同学站起来了。当时我真的很高兴,不用我去一个个查,可能因查不出而尴尬。

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

摘要:目前,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所有教师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努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有效教学的具体行为,寻求一种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适合学生自主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方式。实事上,新课标的要求与现实的矛盾又让人难以适从,采用什么方式来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生活化。

现在思想品德课现状是新课标、新教材、老考法。我们在积极探索新教法、活动方式的同时,更要把重点放在三维目标的统一上。特别是知识目标一定要适时落实到位。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这个矛盾: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能力其次,最后才是知识。

从实际考试来看,还是落实到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运用。就如学生所念叨的“背多分”。只注重课堂改革,把课上的形式多样,放手让学生活动,联系时事新闻、多媒体运用等。这样一来学生高兴了,但往往容易忽视对课本知识的把握,或者可以说没有足够时间去把握。而只注重知识目标,我们的课会失去吸引力,学生丧失兴趣。我们就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思想性与实用性的统一。一方面要积极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一方面要落实知识目标,应对考试。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首先应增强课程意识,发掘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资源保证,这既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更是在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做到:。

第一、整合学科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进行人性化教学。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在于它与语文、历史等学科联系异常紧密,更与公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而,教师必须在认真研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及时关注相关学科知识和时代发展新动向,吸收鲜活的素材,适时地把它们整合到自已的学科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科学合理的确定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知识并适度的挖掘,贴切地联系实际,以优化教学内容,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新形势下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基本功。

第二、重视体验式教学,充分利用和挖掘课堂生成性资源。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师生互动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实践证明,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采用开放式体验教学(即教学内容开放,教学方法开放和教学过程开放),给学生以尽量多的体验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进行平等的师生对话,有效地进行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已的思想和见解,让学生共同感受体验的乐趣和创新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失误的或者另类的提法,及时地运用教学机智加以引导,防止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流失。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运用活动课教学,确实值得人们去关注、反思。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的开展,旨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拓宽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成效,从而帮助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本学期,我承担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特意选择了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八课《学会拒绝》中的“游戏机的诱惑”作为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怎样设计活动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怎样引导学生认识玩电子游戏的利弊,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自觉抵制游戏机的诱惑”,是我反复思考的问题。本节课的教学开展充分运用了活动课教学形式,围绕“游戏机的诱惑”这一主题,通过小品表演《今晚我回家》、课外调查、小组讨论——沉迷于游戏,最终可能导致什么结果、小辩论――中学生该不该玩电子游戏、新闻链接――焦点访谈《变了味的电子阅览》录像片段、主题探究――怎样抵制游戏的诱惑等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生活,达到了较好教学效果。尽管该节课的教学任务早已完成,但我仍愿奉上自己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借鉴,也作为抛砖引玉吧。

在传统的思政课堂中,“知识本位”、“教师中心”、“结论唯一”,课堂当作了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场所,教科书当作了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来源,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的角色,成为教师灌输的对象,“教师讲,学生背”成为常见的教学现象,最终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丧失,学生沦为了学习的奴隶。而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直接经验创设教学活动,通过“课外调查”、“小辩论”、“主题探究”“写倡议书”等系列活动,创设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内化思想品德,调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认识沉迷游戏的危害,懂得了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抵制游戏机的诱惑,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做人,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切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主题探究――“怎样抵制游戏的诱惑”这一活动中,学生以五人小组为单位,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多个角度回答了怎样抵制游戏机的诱惑,在讨论发言中,学生相互合作,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能突破教师事先的提示,更为可贵的是调查小组的一位女同学,还结合自己课外对网吧的调查,介绍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相关内容,提出了对待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黑网吧的整治措施。这一切,确实使人感受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单一、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一改以往课堂教学中将学生视为接受“美德”的容器,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此,教师必须注重个体生活和生命,发掘生活本身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的特殊价值,引导学生向自己的生活世界回归,向实际回归。在本课教学中,导课时学生表演的小品《今晚我回家》,就是取材于我校一真实的事例,对于这样的小品,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具有说服力,以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讨论,合情合理,过渡自然,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极为高涨。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学习,也避免了强制性的灌输,空洞说教。另外教师还积极创设条件,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大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调查,对我校初中生沉迷游戏的现状、社会上网吧经营情况作了一番调查,学生获得了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当调查小组的同学在课堂上展示调查结果时个个充满自信,因为他们经过社会调查,有了更深的生活体验,也就拥有了发言权,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了社会适应力。

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并不是仅停留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上,而是“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生活,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平时的思品教学中,教师创设教学情节,提供背景资料,适时地提出一些目标比较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从而提出具有独创的见解,可见活动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另外在思品活动课教学中,通过讨论、调查、辩论、探究等活动形式,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锻炼,这些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社会调查小组的同学在对学校电子阅览室的调查中,发现电子阅览室管理中存在学生上网游戏这一严重问题,学生在细致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小组讨论,针对这“变了味的电子阅览室”,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在课堂教学中,调查小组的同学汇报了调查经过并朗读了《给校长的一封信》,征求同学的意见。这一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学生面对存在的问题,敢于提出独创见解,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得到了培养。

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产、学习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远影响。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网络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和更丰富的信息来源,也成为了思品教学的新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扩展了教学的空间,拓宽了教学资源的范围,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同时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促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在本课教学中,为加深学生对沉迷游戏的危害性认识,教师在课堂上适时播放了焦点访谈《要命的网吧》片段;为反映社会不良现象,播放了焦点访谈《变了味的电子阅览室》片段,这两段视频材料的播放,给学生以强大的视觉冲击,也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根据课堂观察,学生观看时神情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看完后反响强烈,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教师再适当点拨总结,从而深化了主题教育。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社会生活,唤起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为学生接触社会提供了机会,也开阔了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树立起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学生是活动的主角,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将直接影响活动的开展,活动的成败与学生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会到知识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为此活动的设计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向导,也是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在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组织好课堂小辩论――“中学生该不该玩电子游戏”,学生自觉利用课外时间查阅相关的资料,课堂辩论在学生自己主持下又是一番唇枪舌战,精彩的辩论不时赢得了台下同学阵阵掌声,有时偶有一方招架不住,下面有同学恨不得自己上去理论几句,那着急的样子着实让人感到好笑,但也不禁为学生的那份真情所感染,最后学生还兴致勃勃评选出本次辩论的获胜方和最佳辩手,这一辩论活动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高潮,而这一切都缘于这一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其实辩论仅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而通过辩论,学生对中学生玩电子游戏的利弊有了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生活中自觉抵制游戏机的诱惑,这才是开展这一活动的真正目的。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怎样通过活动开展,更好地体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思想性;如何巧妙设计活动、挖掘活动的深度,使活动不至于流于形式,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在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社会调查能力这些问题仍有待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改革要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提高成绩,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本着“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原则,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只有堂堂清,才能日日清,进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结合本学科,思考如下:

1、读读,就是要学生熟悉课本故事,加深理解,鉴于班级学生较多,可以让一个学生先大声朗读,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让大家循着声音读完这篇课文。朗读之前,最好布置思考题目,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去阅读。

3、练练,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必须趁热打铁,当堂训练,从正反两面出题,谈观点、深感悟、察自身、换位思、明做法,选择正确做法,反思错误观点,举一反三;对合作、实践、探究等题目,要当堂训练,合作探究,以完成教学任务。

对练习册中的试题,教师对选择题、判断,要当堂解决;对分析题,有必要当堂讲述,而后再让学生进行训练,批改后纠偏补错,使知识牢固掌握,能力自然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