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一节课教案(优秀16篇)

小编:梦幻泡

编写初中教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灵活运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小编经过精心筛选,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初中教案范文,用于教学参考。

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设计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实验器材。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演示]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播放动画]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结论]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一、粒子的特征。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讲解)其实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引入)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提问]若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多媒体展示]播放氨分子运动。

[提问]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追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板书]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率加快。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书]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提问]由分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边演示边讲解。

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小结]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追问]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再次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2、氧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提问]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小结]。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六、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的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2、分子在不断运动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原子不变。

2、混合物和纯净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检测:

1.1994年印度博帕杰毒气泄漏,很多人中毒.它说明了()。

a.分子可再分b.分子在不停运动c.分子很小d.分子间有间隔。

2.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说明了()。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b.分子很小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氧分子b.氧原子c.氧离子d.氧气。

4.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没有变化的粒子是()。

a.水分子b.水原子c.氢、氧两种原子d.以上都不是。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

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而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和伴随发生的现象。

情感目标:在实验探究活动中,理解观察与化学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

p.s.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中;雾:是液体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实验1:蜡烛燃烧的实验观察。

点燃前:红色固体,

燃烧时:黄色火焰,放出热量,蜡烛熔化为液体,有部分蜡油凝固,有少量黑烟生成。

用白瓷板压在火焰上:白瓷板上有黑色的粉末状固体。

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白烟”:能被点燃。

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在烧杯内壁上有水雾产生。

迅速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吹灭火焰后:产生白烟。

实验2:加热试管中的火柴头。

实验现象:加热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橡皮塞蹦出。

实验3:灼烧葡萄糖、砂糖、面粉实验。

实验现象:有特殊气味,葡萄糖、砂糖灼烧后变黄,变黑。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产生的变化,如三态变化等;

化学变化:通常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如蜡烛燃烧等;

(2)化学变化的特征,或者说,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分就是有新物质产生。

举例:石墨在高温高压,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俗称钻石),该过程是化学变化。

石墨、金刚石经点燃,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3)化学反应的现象:一般会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但特别注意,有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或生成沉淀等现象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有些与光能转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吸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3.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不稳定性,毒性,腐蚀性等。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1.对物质的组成研究(宏观方面),解释了“为什么不能点石成金、水变油”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分析了很多物质,发表了他排列的“元素周期表”

2.对物质的结构研究(微观方面),揭示了“有碳组成的金刚石与石墨为什么在物理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异”

3.在实验3中的现象,揭示了“葡萄糖、砂糖、面粉在组成中都含有碳元素”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2.人工合成出更有价值的、更有广泛用途的新的材料、物质,如导电塑料。

3.一些事例:

(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2)我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设计

1、认识空气的成分,说出各成分的大致含量。

2、了解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

3、知道空气各成分的主要用途。

二、重点、难点。

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混合物与纯净物。

2、空气的主要成分确定。

三、教学准备:

准备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有关器材。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言]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板书]2.1、空气的成分。

[提问]1.空气实实在在的存在,你能否举出空气存在的例子呢?

2.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3、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你能用实验来证明吗?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装置,了解实验原理。

原理:利用化学变化特点,用一种物质同空气反应,若空气无剩余,则空气的成分单一,反之,成分不唯一。

具体装置:连通器原理,利用气体消耗后的气压缩小,水面上升,测定空气的成分。

注意事项:生成物应该为固体、液体,不能为气体(为什么),测量水面高度时,应等到恢复倒室温时。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26图2-1)。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课本中的问题:

1、空集气瓶中装得是什么?

2、瓶内出现了什么现象?

3、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什么物质?

4、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观察现象产生的问题。

1.水面为什么会升高?

2、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空气中含有什么样的气体?

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解答]1、瓶中装的是空气。

2、红磷在瓶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一段时间后熄灭。

3、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氧气消耗完毕,红磷停止燃烧。

4、松开止水夹后,水倒流至集气瓶中,大约占集气瓶的1/5。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

空气中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

[阅读、讨论](课本28页)。

1、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是多少?

2、空气的组成是怎样发现的?

3、氮气和稀有气体有什么特征和用途?

4、空气的各组分的比例是否固定不变?

[小结]1、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2、利用实验,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细节。科学探究的精神。(拉瓦锡、瑞利)。

3、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发生化学变化。用途:冲氮包装,灯泡中冲氮气(为什么?);但是,在高温下,可以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用途:制取氮肥,合成染料、制造炸药。

稀有气体:一般不同其他物质反应,曾称之为‘惰性气体’。

用途:焊接保护气,

通电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用途:霓虹灯,激光技术。

氦气:密度很小,用途:探空气球(为什么不用氢气)。

六、板书设计:

空气的成分。

1、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

2、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发生化学变化。用途:冲氮包装,灯泡中冲氮气(为什么?);但是,在高温下,可以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用途:制取氮肥,合成染料、制造炸药。

4、稀有气体:一般不同其他物质反应,曾称之为‘惰性气体’。

用途:

七、教后反思:

上面对空气课时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很好的参加考试工作哦。

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设计

二、重难点突破。

1、技术的涵义: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

【例1】下列内容属于技术的社会属性的是()。

a.一项技术要符合客观规律b.技术与工具、机器及使用方法关系紧密。

c技术的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d.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

【解析】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技术在产生和发展、应用的过程中必须符合自然规律,社会属性是指技术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

【答案】c。

【例2】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能源技术应以()为起点。

a、可持续发展;b、快速发展;c、稳步发展;d、缓慢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技术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保护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主题,任何技术的发展都应以可持续发展为起点,这是我们学习技术必须形成的基本理念。

【答案】a。

【例3】以下技术怎样解放人?

取火技术。

工具制造。

医疗技术。

车船制造技术。

电子技术。

【解析与答案】。

取火技术熟食,人类脱离野性,营养改善,大脑发育健全,智慧提高。

工具制造解放了人的双手,扩大了人的能力。

医疗技术战胜了疾病,延长了寿命。

车船制造技术解放了双脚,缩短了旅途时间,方便出行。

电子技术方便、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技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解析。

科学技术。

区别含义不同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技巧和物化成果。

成果形式不同一般表现为理论、概念、定律规则、论文等,此类成果一般不具有商业性。一般以工艺流程、设计图、操作方法等形式出现,此类成果可以商品化。

研究问题的方法不同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通过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任务不同认识世界,力求有所发现。利用和改造世界,力求有所发明。

回答的问题不同“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

与生产的关系不同与生产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技术直接服务于生产。

举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发明蒸汽机。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水的净化——。

过滤和蒸馏的原理及实验操作。

复习提问: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由什么元素组成的?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新授:

提问:什么地方存在水?

学生思考回答: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

提问:有没有同学看到黄河?(电视上也行)黄河水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答:很浑。

提问:能不能说一下原因?

学生:因为含有大量的泥沙。

提问:那么你说黄河水是纯净物还产混合物呢?

学生:是混合物。

提问:捧起一捧海水是否是清澈透明的?尝一下是什么味道?为什么?

学生:是,是咸的。因为含有食盐。

提问:那么,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学生:是混合物。

总结:自然界的水都或多或少的含有象泥沙这样不溶性杂质还有象食盐这样可溶性的杂质,因此自然界的水都是混合物。如何除去这些不溶性和可溶性杂质,这就是水的净化问题。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怎样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请同学们看书参照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总结一下可以采取哪些操作来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

1.沉淀演示实验:观察混浊的水的静置,并比较颗粒大的和小的沉淀的快慢,从而得出加絮凝剂的作用:使小的颗粒凝聚成大的颗粒,加快沉淀。

原理:小的走,大的留。

问题:上述操作哪个净化效果最好?

通过上述操作得到的水已经是澄清透明的了,这些水是纯净的吗?

学生答:不是,还有可溶性的杂质。

提问:对我们的'身体来说,喝矿泉水好呢?还是喝纯净水好呢?为什么?

学生答:矿泉水,化学教案《水的净化——》。因为矿泉水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矿物质。

学生答:钙的化合物、镁的化合物,叫硬水。

提问:能带来什么样的麻烦?请同学们看书。

提问:你能鉴别硬水和软水吗?

学生:用肥皂:起沫的是软水,起渣的是硬水。

硬水的软化:有哪此操作?

学生答:煮沸水蒸馏。

提问:同上面的几个操作相比,蒸馏的净水效果怎样?

练习题:56页1、2、3。

下面咱们重点学习一下过滤的实验操作。

“一贴”

“二低”

“三靠”

练习:基础训练。

小结:请学生总结都学到什么?

作业:一课三练。

检测。

板书水的净化。

水:化学符号,组成;构成。(纯净物)。

自然界的水:含有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混合物)。

1.沉淀(加絮凝剂)“一贴”

2.过滤:小的走,大的留“二低”

3.吸附:物理变化“三靠”

1.硬水:含钙、镁的化合物较多。

2.鉴别:用肥皂:渣硬沫软。

3.软化:煮沸:家庭。

蒸馏:液气液。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而空气中有氧气。

请你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气的地方。

氧气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和动物自下而上不可缺少的物质。

倾听。

回答:人和动物呼吸,急救病人。

倾听。

激发兴趣。

氧气具有哪些性质呢?

化学上要系统的.研究某种物质一般都有一个程序,即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再通过性质研究它的用途。

思考、猜想。

设疑创设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

什么是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什么内容?

回答:1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一瓶氧气。

1.说出氧气的色态。

2.氧气有气味吗?

4.在1升水中仅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

如果我们改变条件,氧气会由气态变为液态,所以说气体时必须要注明在通常状况下。

观察、讨论,一位学生回答(别的学生补充)。

1氧气是无色的气体。

2氧气是无味的(闻气味)。

3氧气比空气重。

4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领悟。

培养学生的面容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闻气味的方法。

一、物理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2.比空气略重。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液态氧固态氧。

第一节

教学目的;知识;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能力:通过单质的性质学习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思想教育: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常见炭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关系的认识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教育。

重点难点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性和用途;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品仪器:铁架台、烧杯、漏壮举、直玻璃管,带导管单孔塞。

药品:木炭、活性炭、红墨水(或红糖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展示金刚石、钻石样品或投影幻灯片等。展示具有金属光泽、深灰色、鳞片状的石墨样品。

观察金刚石、石墨。

通过实物使学生有亲切感。

[演示实验]用玻璃刀切割玻璃。

用铅笔写字。

用电池做导电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金刚石、石墨的色态、硬度、导电性。

边观察,边记录:

1.纯净的金刚石是一种色呈形透明状的晶体,硬度。

2.石墨是一种色有不透明的细磷片状体。它的硬度,有感,能够。

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及它们的用途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讲述]实验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能在氧气中燃烧,而且都生成同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思考、并初步理解。

突出金刚石和石墨的共性。

[提问](1)燃烧产物是什么?

(2)它们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根据学过的co2检验方法得出结论。

(1)燃烧后都生成。

(2)它们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单质。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设问]为什么同一种元素的形成几种不同单质?为什么它们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的晶体结构模型(或示意图)(最好用计算机演示),并加以说明。

设想、思考。

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由于不同,形成了不同种单质,它们的性质有较大的`。

引起思考和兴趣。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问]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它们有哪些重要的用途?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归纳总结:

讨论并回答。

归纳、总结并记录。1。金刚石的硬度居天然物质之冠,可制成玻璃刀、钻头或装饰品等。

2.石墨硬度很小,有滑腻感,可制成铅笔芯;能够导电、溶点高,可做干电池和电炉的电极、制造能熔融金属的坩埚等。

结合实验教学。

联系实验学习和记忆。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完成。

完成练习一。

及时记忆。

[过渡]讲述;常见的炭有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它们的主要成分是微晶石墨。展示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的样品。

观察、比较、记录。

联系实验学习。

[演示实验]1。木炭的吸附性(课本p80~p81实验5-2、5-3)。

2.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课本p.80~p.81实验5-2、5-3)。

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提问]木炭、活性炭为什么能余去有色气体、色素或异味气体?

[讲述]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讲座讲述汲附原理。

思考并讨论。

思考、理解并记录:

因为木炭具有结构,可以。

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常见的炭。

阅读识记。

联系实验学习。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指导学生完成。

完成练习二。

理解并记忆所学知识。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及几种常见的碳,虽然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在物理性质上却有较大的差异,这是由于它们的晶体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没而引起的。根据它们的性质掌握它们的主要用途。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小结。

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其性质,性质决定其用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附1:课堂练习一。

1.自然界里存在的碳单质有和.在天然物质里硬度最大的是,它可以做等。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可用于制作等。

2.金刚石和石墨在氧气里燃烧后,生成的产物都是,说明它们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却有很大的,这是由于它们的晶体中而造成的。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碳单质的一组物质是金刚石和石墨(b)木炭和焦炭(c)活性炭和炭黑(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b)一种元素可能形成几种单质(c)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单质性质相同(d)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都是黑色的。

附2:课堂练习二。

木炭可用来脱色、除臭味,这是利用它的可燃烧(b)稳定性(c)还原性(d)吸附性木炭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这是因为木炭比木材轻(b)木炭不溶于水(c)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d)木炭不易跟其它物质发性化学反应将下面碳的单质与它的用途用短线联接起来:

碳单质用途。

木炭切割玻璃。

活性炭防毒面具。

石墨制作电极。

焦炭制黑火药。

金刚石治金。

炭黑制油墨。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金刚石石墨金钢石钻石、钻头等石墨铅笔芯和电极等。

2.二氧化碳碳单质差异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d4.b5.d6.c。

7.木炭切割玻璃。

活性炭防毒面具。

石墨制作电极。

焦炭制墨火药。

金刚石冶金。

炭墨制油墨。

附4:随堂验测。

1.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但是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这是因为它们的晶体结构中而引起的。

2.木炭、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所驼们可以。

3.试举出金刚石、石墨、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每种物质的一种主要用途。

第一节

教学目的;知识;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能力:通过单质的性质学习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思想教育: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常见炭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关系的认识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教育。

重点难点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性和用途;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品仪器:铁架台、烧杯、漏壮举、直玻璃管,带导管单孔塞。

药品:木炭、活性炭、红墨水(或红糖水)。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展示金刚石、钻石样品或投影幻灯片等。展示具有金属光泽、深灰色、鳞片状的石墨样品。

观察金刚石、石墨。

通过实物使学生有亲切感。

[演示实验]用玻璃刀切割玻璃。

用铅笔写字。

用电池做导电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金刚石、石墨的色态、硬度、导电性。

边观察,边记录:

1.纯净的金刚石是一种色呈形透明状的晶体,硬度。

2.石墨是一种色有不透明的细磷片状体。它的硬度,有感,能够。

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及它们的用途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讲述]实验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能在氧气中燃烧,而且都生成同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思考、并初步理解。

突出金刚石和石墨的共性。

[提问](1)燃烧产物是什么?

(2)它们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根据学过的co2检验方法得出结论。

(1)燃烧后都生成。

(2)它们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单质。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设问]为什么同一种元素的形成几种不同单质?为什么它们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的晶体结构模型(或示意图)(最好用计算机演示),并加以说明。

设想、思考。

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由于不同,形成了不同种单质,它们的性质有较大的。

引起思考和兴趣。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问]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它们有哪些重要的用途?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归纳总结:

讨论并回答。

归纳、总结并记录。1。金刚石的硬度居天然物质之冠,可制成玻璃刀、钻头或装饰品等。

2.石墨硬度很小,有滑腻感,可制成铅笔芯;能够导电、溶点高,可做干电池和电炉的电极、制造能熔融金属的坩埚等。

结合实验教学。

联系实验学习和记忆。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完成。

完成练习一。

及时记忆。

[过渡]讲述;常见的炭有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它们的主要成分是微晶石墨。展示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的样品。

观察、比较、记录。

联系实验学习。

[演示实验]1。木炭的吸附性(课本p80~p81实验5-2、5-3)。

2.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课本p.80~p.81实验5-2、5-3)。

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提问]木炭、活性炭为什么能余去有色气体、色素或异味气体?

[讲述]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讲座讲述汲附原理。

思考并讨论。

思考、理解并记录:

因为木炭具有结构,可以。

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常见的炭。

阅读识记。

联系实验学习。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指导学生完成。

完成练习二。

理解并记忆所学知识。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小结。

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其性质,性质决定其用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附1:课堂练习一。

1.自然界里存在的碳单质有和.在天然物质里硬度最大的是,它可以做等。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可用于制作等。

2.金刚石和石墨在氧气里燃烧后,生成的产物都是,说明它们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却有很大的,这是由于它们的晶体中而造成的。

碳单质用途。

木炭切割玻璃。

活性炭防毒面具。

石墨制作电极。

焦炭制黑火药。

金刚石治金。

炭黑制油墨。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金刚石石墨金钢石钻石、钻头等石墨铅笔芯和电极等。

2.二氧化碳碳单质差异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d4.b5.d6.c。

7.木炭切割玻璃。

活性炭防毒面具。

石墨制作电极。

第一章

§1空气。

教学目的: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酒精灯;药品:红磷、水,火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旨。

【引入】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第一节空气。

【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提问】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学生分组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参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磷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3.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或集气瓶内,火柴熄灭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中主。

思考、回答问题。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回答问题。

填写观察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内,火焰。

实验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瓶容积的。

火焰。

分析、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理解记忆。

阅读课本p.7~p.8。

学生活动。

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

要成分是氧气和氨气。

【讲述】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利用投影挂图讲解)。

【小结】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检查】课堂练习一指导学生做练习。

【问题引入】你知道污染空气的是哪些物质?来源于哪里?如何防治空气的污染吗?(结合挂图、举例讨论)。

【板书】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1.污染空气的性质:粉尘、有害气体。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矿物燃料、化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3.防治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消除、减少污染源。

【检测】课堂练习二。指导学生做练习。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认识到保护环境是重要的,是每个公民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练习】专题设计。

准确记忆。

做练习一。

思考、看投影片讨论。

阅读课本p.9第二、第三自然段。

讨论、归纳、综合、记忆。

做练习二。

归纳、总结。

独立完成检测题。

巩固加深理解记忆。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巩固已学知识。

学生归纳总结,老师补充完整。达到本节教学目的。

及时反馈。

课后反思:

test: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b)21%(c)0.94%(d)0.03%。

(1)二氧化碳()(2)氧气()(3)氮气()(4)稀有气体()。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

第一章

教学目的: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酒精灯;药品:红磷、水,火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旨。

【引入】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第一节空气。

【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提问】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学生分组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参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磷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3.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或集气瓶内,火柴熄灭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中主。

思考、回答问题。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回答问题。

填写观察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内,火焰。

实验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瓶容积的。

火焰。

分析、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理解记忆。

阅读课本p.7~p.8。

学生活动。

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

要成分是氧气和氨气。

【讲述】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利用投影挂图讲解)。

【小结】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检查】课堂练习一指导学生做练习。

【问题引入】你知道污染空气的是哪些物质?来源于哪里?如何防治空气的污染吗?(结合挂图、举例讨论)。

【板书】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1.污染空气的性质:粉尘、有害气体。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矿物燃料、化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3.防治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消除、减少污染源。

【检测】课堂练习二。指导学生做练习。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认识到保护环境是重要的,是每个公民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练习】专题设计。

准确记忆。

做练习一。

思考、看投影片讨论。

阅读课本p.9第二、第三自然段。

讨论、归纳、综合、记忆。

做练习二。

归纳、总结。

独立完成检测题。

巩固加深理解记忆。

教学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第一章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第一节

教学目的;知识;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能力:通过单质的性质学习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思想教育: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常见炭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关系的认识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教育。

重点难点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性和用途;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品仪器:铁架台、烧杯、漏壮举、直玻璃管,带导管单孔塞。

药品:木炭、活性炭、红墨水(或红糖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展示金刚石、钻石样品或投影幻灯片等。展示具有金属光泽、深灰色、鳞片状的石墨样品。

观察金刚石、石墨。

通过实物使学生有亲切感。

[演示实验]用玻璃刀切割玻璃。

用铅笔写字。

用电池做导电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金刚石、石墨的色态、硬度、导电性。

边观察,边记录:

1.纯净的金刚石是一种色呈形透明状的晶体,硬度。

2.石墨是一种色有不透明的细磷片状体。它的'硬度,有感,能够。

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及它们的用途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讲述]实验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能在氧气中燃烧,而且都生成同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思考、并初步理解。

突出金刚石和石墨的共性。

[提问](1)燃烧产物是什么?

(2)它们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根据学过的co2检验方法得出结论。

(1)燃烧后都生成。

(2)它们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单质。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设问]为什么同一种元素的形成几种不同单质?为什么它们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的晶体结构模型(或示意图)(最好用计算机演示),并加以说明。

设想、思考。

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由于不同,形成了不同种单质,它们的性质有较大的。

引起思考和兴趣。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问]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它们有哪些重要的用途?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归纳总结:

讨论并回答。

归纳、总结并记录。1。金刚石的硬度居天然物质之冠,可制成玻璃刀、钻头或装饰品等。

2.石墨硬度很小,有滑腻感,可制成铅笔芯;能够导电、溶点高,可做干电池和电炉的电极、制造能熔融金属的坩埚等。

结合实验教学。

联系实验学习和记忆。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完成。

完成练习一。

及时记忆。

[过渡]讲述;常见的炭有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它们的主要成分是微晶石墨。展示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的样品。

观察、比较、记录。

联系实验学习。

[演示实验]1。木炭的吸附性(课本p80~p81实验5-2、5-3)。

2.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课本p.80~p.81实验5-2、5-3)。

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提问]木炭、活性炭为什么能余去有色气体、色素或异味气体?

[讲述]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讲座讲述汲附原理。

思考并讨论。

思考、理解并记录:

因为木炭具有结构,可以。

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常见的炭。

阅读识记。

联系实验学习。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指导学生完成。

完成练习二。

理解并记忆所学知识。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及几种常见的碳,虽然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在物理性质上却有较大的差异,这是由于它们的晶体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没而引起的。

根据它们的性质掌握它们的主要用途。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小结。

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其性质,性质决定其用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附1:课堂练习一。

1.自然界里存在的碳单质有和.在天然物质里硬度最大的是,它可以做等。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可用于制作等。

2.金刚石和石墨在氧气里燃烧后,生成的产物都是,说明它们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却有很大的,这是由于它们的晶体中而造成的。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碳单质的一组物质是。

金刚石和石墨(b)木炭和焦炭(c)活性炭和炭黑(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附2:课堂练习二。

木炭可用来脱色、除臭味,这是利用它的。

可燃烧(b)稳定性(c)还原性(d)吸附性。

木炭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这是因为。

将下面碳的单质与它的用途用短线联接起来:

碳单质用途。

木炭切割玻璃。

活性炭防毒面具。

石墨制作电极。

焦炭制黑火药。

金刚石治金。

炭黑制油墨。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金刚石石墨金钢石钻石、钻头等石墨铅笔芯和电极等。

2.二氧化碳碳单质差异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d4.b5.d6.c。

7.木炭切割玻璃。

活性炭防毒面具。

石墨制作电极。

焦炭制墨火药。

金刚石冶金。

炭墨制油墨。

附4:随堂验测。

1.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但是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这是因为它们的晶体结构中而引起的。

2.木炭、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所驼们可以。

3.试举出金刚石、石墨、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每种物质的一种主要用途。

教学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第一章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7图1-1)。

思考、回答问题。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学生分组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参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磷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3.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或集气瓶内,火柴熄灭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中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氨气。

【讲述】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利用投影挂图讲解)。

【小结】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

填写观察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内,火焰。

实验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瓶容积的。

火焰。

分析、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理解记忆。

阅读课本p.7~p.8。

准确记忆。

做练习一。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

巩固加深理解记忆。

【问题引入】你知道污染空气的是哪些物质?来源于哪里?如何防治空气的污染吗?(结合挂图、投影讨论)。

【板书】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1.污染空气的性质:粉尘、有害气体。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矿物燃料、化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3.防治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消除、减少污染源。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做练习。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认识到保护环境是重要的,是每个公民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思考、看投影片讨论。

阅读课本p.9第二、第三自然段。

讨论、归纳、综合、记忆。

做练习二。

归纳、总结。

独立完成检测题。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巩固已学知识。

学生归纳总结,老师补充完整。达到本节教学目的。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

(a)78升(b)78%(c)21升(d)21%。

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a)4:1(b)1:4(c)1:5(d)4:5。

附2:课堂练习二。

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

(a)一类(b)两类(c)三类(d)四类。

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6.下列情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的健康,影响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

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的重要性,注意消除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b2.a3.b4.b5.c6.c7.人体作物8.保护环境污染源。

附4:随堂检测。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b)21%(c)0.94%(d)0.03%。

(1)二氧化碳()(2)氧气()(3)氮气()(4)稀有气体()。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3.桌子上入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a)是氮气(b)是氧气(c)是空气(d)没有物质。

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法国的拉瓦锡(b)瑞典的舍勒(c)英国的道尔顿(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教学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第一节

教学目的;知识;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能力:通过单质的性质学习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思想教育: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常见炭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关系的认识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教育。

重点难点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性和用途;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品仪器:铁架台、烧杯、漏壮举、直玻璃管,带导管单孔塞。

药品:木炭、活性炭、红墨水(或红糖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展示金刚石、钻石样品或投影幻灯片等。展示具有金属光泽、深灰色、鳞片状的石墨样品。

观察金刚石、石墨。

通过实物使学生有亲切感。

[演示实验]用玻璃刀切割玻璃。

用铅笔写字。

用电池做导电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金刚石、石墨的色态、硬度、导电性。

边观察,边记录:

1.纯净的金刚石是一种色呈形透明状的晶体,硬度。

2.石墨是一种色有不透明的细磷片状体。它的硬度,有感,能够。

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及它们的用途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讲述]实验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能在氧气中燃烧,而且都生成同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思考、并初步理解。

突出金刚石和石墨的共性。

[提问](1)燃烧产物是什么?

(2)它们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根据学过的co2检验方法得出结论。

(1)燃烧后都生成。

(2)它们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单质。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设问]为什么同一种元素的形成几种不同单质?为什么它们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的晶体结构模型(或示意图)(最好用计算机演示),并加以说明。

设想、思考。

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由于不同,形成了不同种单质,它们的性质有较大的。

引起思考和兴趣。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问]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它们有哪些重要的用途?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归纳总结:

讨论并回答。

归纳、总结并记录。1。金刚石的硬度居天然物质之冠,可制成玻璃刀、钻头或装饰品等。

2.石墨硬度很小,有滑腻感,可制成铅笔芯;能够导电、溶点高,可做干电池和电炉的电极、制造能熔融金属的坩埚等。

结合实验教学。

联系实验学习和记忆。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完成。

完成练习一。

及时记忆。

[过渡]讲述;常见的炭有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它们的主要成分是微晶石墨。展示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的样品。

观察、比较、记录。

联系实验学习。

[演示实验]1。木炭的吸附性(课本p80~p81实验5-2、5-3)。

2.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课本p.80~p.81实验5-2、5-3)。

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提问]木炭、活性炭为什么能余去有色气体、色素或异味气体?

[讲述]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讲座讲述汲附原理。

思考并讨论。

思考、理解并记录:

因为木炭具有结构,可以。

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常见的炭。

阅读识记。

联系实验学习。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指导学生完成。

完成练习二。

理解并记忆所学知识。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及几种常见的碳,虽然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在物理性质上却有较大的差异,这是由于它们的晶体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没而引起的。根据它们的性质掌握它们的主要用途。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小结。

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其性质,性质决定其用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附1:课堂练习一。

1.自然界里存在的碳单质有和.在天然物质里硬度最大的是,它可以做等。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可用于制作等。

2.金刚石和石墨在氧气里燃烧后,生成的产物都是,说明它们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却有很大的,这是由于它们的晶体中而造成的。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碳单质的一组物质是金刚石和石墨(b)木炭和焦炭(c)活性炭和炭黑(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b)一种元素可能形成几种单质(c)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单质性质相同(d)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都是黑色的。

附2:课堂练习二木炭可用来脱色、除臭味,这是利用它的可燃烧(b)稳定性(c)还原性(d)吸附性木炭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这是因为木炭比木材轻(b)木炭不溶于水(c)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d)木炭不易跟其它物质发性化学反应将下面碳的单质与它的用途用短线联接起来:

碳单质用途。

木炭切割玻璃。

活性炭防毒面具。

石墨制作电极。

焦炭制黑火药。

金刚石治金。

炭黑制油墨。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金刚石石墨金钢石钻石、钻头等石墨铅笔芯和电极等。

2.二氧化碳碳单质差异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d4.b5.d6.c。

7.木炭切割玻璃。

活性炭防毒面具。

石墨制作电极。

教学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6、初步知道钢铁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和我国钢铁生产的发展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铁的化学性质。

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的认识。

:边讲边实验。

实验探究、讨论式。

《钢铁的广泛应用》。

钢(steel)并不等于铁(iron),人体里也含有铁元素,组成血红蛋白、细胞色素,人体含铁元素约0.0004%。

电磁铁中的铁心、铁片、铁丝、铁块、弯曲铁丝,磁铁吸引铁片。

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良好延展性、铁能被磁铁吸引。

密度7.86g/cm3、熔点(m.p)1535℃、沸点(b.p)2750℃、电和热的导体。

回忆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3fe+2o2fe3o4。

1.铁跟氧气的反应。

3fe+2o2fe3o4氧化反应。

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纯氧气中剧烈燃烧。

铁在空气中能否发生反应呢?(同学们经常可以看到铁长期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为什么?)。

常温下,铁钉与氧气发生反应生锈。

常温下,铁钉与水发生反应生锈。

常温下,铁钉与氧气、水等物质发生反应生锈。

(3)试管铁钉5天仍未见生锈假设不成立。

(2)试管铁钉5天仍未见明显变化假设不成立。

(1)试管中刚接触水面的那部分先生锈假设成立。

1、常温下,在干燥的空气中,纯净的铁很难和氧气发生反应。

2、常温下,在潮湿的空气中,铁能跟氧气等物质发生反应生成铁锈。

主要是铁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

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棕褐色、疏松、易吸水(不除锈,会加快生锈)。

解释钢铁制品因生锈损失巨大,每年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

由生锈的条件去分析,隔绝空气和水……。

钢铁的防锈。

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干燥,再采用一些常用的下述方法。

反应物。

条件。

生成物。

反应类型。

铁与氧气。

点燃。

fe3o。

4

剧烈氧化反应。

铁与氧气等。

潮湿、常温。

铁锈(主要是fe2o3)。

缓慢氧化。

(相同反应物,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已经知道了铁可以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向四支试管中分别放入镁、锌、铁、铜四种金属(已放在试管中),一、三组的同学分别加入3ml稀h2so4,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二、四组的同学分别加入3mlhcl,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用手捂住铁与硫酸反应的试管一会儿,并小心点燃产生的气体。

金属。

现象。

hcl。

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迅速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反应比较快,产生气泡溶液变为浅绿色。

未见明显反应。

h2so4。

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迅速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反应比较快,产生气泡溶液变为浅绿色。

未见明显反应。

结论。

(1)铁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可与盐酸、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

(2)四种金属的活泼性:镁、锌的活泼性大于铁,铜最不活泼。

练习一。

(1)铁丝与盐酸反应中,铁()进入溶液中,()从溶液中逸出。铁丝取出后,质量(),溶液质量()。

向试管中放入小铁钉(5根),加入3ml硫酸铜的溶液(或向硫酸铜溶液中放入铁丝或小刀等)。

观察、回答:

说明、解释:铁能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将铜置换出来。

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

讨论:质量比5663.5。

再次说明:铁比铜活泼(铁能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而铜却不能把硫酸亚铁中的铁置换出来)。

练习二。

(2)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被溶解进入溶液,()从溶液中被置换出来,覆盖在()表面,使铁丝的质量(),溶液质量()。

古代“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氧化反应、置换反应等。

相同物质的铁与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不同,如果在潮湿空气中生成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铁跟稀硫酸、硫酸铜溶液反应,均生成硫酸亚铁,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另附)。

1.继续观察、研究“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索”,根据记录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什么结论,对如何防锈提出建议。(2周后交)。

2.p122(1)填在书上。(2)(3)(4)做在练习本上。

作者:龙口市教委教研室高兆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描述有关实验现象;会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铁制品锈蚀的原因和一般防锈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逐步养成实验、观察、思维的习惯并学会其方法,能利用铁的性质分析解释有关现象和问题。

3、德育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冶铁史,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铁的'化学性质。

2、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3、建立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三、突破难点措施:通过比较铁与氧气反应,铁在干燥空气中、在水中、与空气和水接触的不同现象,分析原因,得出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结果不同的结论。

四、教学模式:

开放式“超前自学”教学模式。其基本环节是:学生开放学习--交流学习结果--师生总结评价--创新应用练习。

五、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查阅资料。

六、教学媒体选用:常规仪器(略)、录像片、实物投影仪、图表、计算机。

七、提前准备工作:1、学生查阅有关资料;2、提前一周开始观察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八、教学过程:

(一)专题讨论,开阔视野。

1、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用品是铁制成的?

2、你知道我国古代从何时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我国古代何时发现“湿法冶金”?

3、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钢铁工业生产状况如何?

(二)学习交流,总结评价。

1、根据日常生活的观察,了解回忆铁的物理性质:

_色,_态,_延展性,_传导性,硬度_,密度_,熔点_,沸点_,_磁化。

2、铁的化学性质:

铁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铁在空气中呢?

一周前开始做的三个铁生锈对比实验结果。

1、三个实验的条件有什么不同?

2、三个实验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3、这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4、如何防止铁生锈?

5、举出你所知道的防止铁生锈的例子,它们的原理是什么?

1、铁锈的主要成份。

2、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结果相差很大,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避免铁生锈。

3、全世界每年因生锈而浪费的钢铁约占全世界年产量的1/4,可见钢铁防锈具有重要意义。

4、常见的防锈方法。

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有什么现象发生?

原因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么写?

1、根据该性质可用铁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2、由该性质也可知使用铁制品应避免与酸接触。

提前做好的铜树的实验结果。

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有什么现象发生?

原因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么写?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铁制品不能盛放硫酸铜溶液。

你认为应该如何归纳铁的化学性质?

三、议议练练,创新应用。

由上。

述铁的两条化学性质,结合以前所学的制氢方法,你对置换反应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1、不同的金属(如铁、锌)可以把同种酸中的氢元素置换出来,制出氢气。

2、同一金属(如铁)可以把不同酸(如盐酸、硫酸)中的氢元素置换出来,制出氢气。

3、金属铁还可以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把5.6克铁放入足量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有无变化?为什么?

查阅有关资料,看看有哪些更先进的防锈蚀的方法?形成一篇科学小论文。

作者: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张荣汉。

2.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下学习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提高课堂效率。

铁的化学性质。

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的建立。

引言:前面几章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氢、碳等非金属元素的一些性质,今天,我们将主要学习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广泛的金属—铁。说到铁,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钢铁这个名词,可是钢并不等于铁,钢和铁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学完这一章你就明白了,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铁。

按健,大屏幕显示。

那么,铁又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按健,[二.铁的化学性质]。

[1.铁跟氧气的反应]。

引导学生回顾氧气的性质一节中,铁能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请一同学描述这一反应后,将实验录像投影在大屏幕上,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同时也便于与后面实验对比。

出结论。

按键:

演示实验铁跟硫酸铜反应也采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方法,便于学生观察、提问一学生,观察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并将学生的回答整理后,显示在屏幕上。

[现象:1.铁丝表面上覆盖了一层红色的铜;

2.蓝色硫酸铜溶液逐渐变成浅绿色的feso4溶液。]。

[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

引导学生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讨论,铁比铜更容易失去电子形成离子,当铁丝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铁失去2个电子给铜离子,铜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金属铜,而铁转变成离子后与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硫酸亚铁。由此可见,铁比铜更容易失去电子,说明了铁比铜活泼,也说明了在置换反应中,一定是活泼的物质将相对不活泼的物质置换出来。

(配录像画面)。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在一盛有水的试管中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请问在a、b、c三处,哪一处最易生锈?(学生回答正确后,b点闪动几次)。

学生讨论解答后,电脑模拟两边烧杯气泡产生的量,并模似指针慢慢向产生气泡少的一边偏移(即盛有铁的一边),最后锌反应完,铁继续反应,生成的气体的总量比锌多,指针又慢慢向放有锌的烧杯一边偏移(右边)偏移。

注释:表示每按一次键,屏幕所显示的内容。

第一章

§1空气。

教学目的: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酒精灯;药品:红磷、水,火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旨。

【引入】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第一节空气。

【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提问】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学生分组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参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磷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3.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或集气瓶内,火柴熄灭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中主。

思考、回答问题。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回答问题。

填写观察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内,火焰。

实验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瓶容积的。

火焰。

分析、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理解记忆。

阅读课本p.7~p.8。

学生活动。

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教学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