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心得体会(热门24篇)

小编:文轩

总结心得体会不仅是对自己的一个反思,同时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分享和帮助。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这次我走在大路上心得体会

这个世界总是充满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走在人群中,却感觉自己变得越来越孤独。但有一天,我终于找到了其中的一种方式来打破这种局面——走在大路上。

走在大路上,享受着每一步的感觉,仿佛在这一刻,就是我和这个世界的唯一联系。而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心得:第一,要有耐心。在路上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而我们可以选择耐着性子去解决它们;第二,要有信任。找到最初的那个心灵所在的平静处,肯定要相信自己,给自己一个机会。只要尽力就好,别太苛求;第三,要有勇气。有时候,走到一些陌生的地方,会让我们感到害怕。但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用勇气去克服它。

第三段:人生的大路。

而这一切,都反映了我们人生的大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事物。但我们需要学会寻找那些美好的东西,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走路的时候,我们不要急于到达目的地,而是要享受旅途中的景色,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

第四段:和别人共享美好。

人生旅途中,我们也不是孤独的旅行者。在走路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别人进行交流。认识新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也许可以发现更多的快乐。并且,当我们看到别人跟我们一样兴致勃勃地走在路上时,也能得到很多启示和新的思考方式。

第五段:结尾。

总结起来,走在大路上,不仅让我找回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给了我一种打破孤独的方式。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需要遵循一种类似于走路的方式,享受着每一步的感觉,放下心中的焦虑和困惑,去感受与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是一种很好的心态,它会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美好!

观《我们走在大路上》心得体会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今年的国庆节已经顺利举办了,全国人民都在等待着节日的到来,这是祖**亲的生日,也是亿万万中华儿女最为骄傲自豪的日子。今天给大家分享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七集的观后感!

主要内容: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形成初步的系统的思路。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要理论贡献。七千人大会,代表们畅所欲言,针砭时弊,总结教训。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在曲折中发展,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解说词:

1955年11月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到各地视察。途经天津、德州、济南等16个城市,每到一地,毛泽东都与当地主要负责同志谈话,调查生产建设情况。

此前一个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在1956年召开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了给八大作准备,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进行了大量周密的调查研究。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怎样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面对这样一个全新课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重要经验。

毛泽东在外地考察结束、回到北京后,又先后听取国务院35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还有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总共持续了四十三天。

1956年2月14日,农历大年初三,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听取国务院第三办公室关于重工业的汇报,这是43天汇报的第一场。

就在这同一天,苏共二十大在莫斯科开幕。会议期间,暴露了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这对正在思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无疑要引起高度重视。

毛泽东说,苏联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在讨论有关苏共二十大的问题时,他强调,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听取汇报的间隙,毛泽东连续六天参观了机械工业展览。这个展览设在中南海瀛台。展室是古老的,但展品则是现代的,代表当时中国工业的最高水平。

毛泽东每天下午来到瀛台参观,看得十分认真。有时还找来相关图书材料进一步了解情况。

1956年4月25日和5月2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要以苏为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论十大关系》重点讨论经济问题,同时也包括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毛泽东特别强调,“在十大关系中,工业和农业,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国家、集体和个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这五条是主要的。”

《论十大关系》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系统的思路。毛泽东后来自己也认为: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探索是从多方面展开的。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在会上说,我国知识界的面貌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个判断奠定了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正确政策的基础。

会议最后一天,毛泽东到会讲话。他说,“现在我们在革什么命呢?现在是革技术的命,叫技术革命。要搞科学,革愚蠢同无知的命,叫文化革命。”他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

这次会议在知识界“像春雷般起了惊蛰作用”,知识分子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一个“向现代科学进军”的热潮很快兴起。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艺的方针。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系统地论述了这个方针,并明确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双百”方针一提出,立即引起强烈反响。

作为一名亲历者,著名生物学家谈家桢曾经回忆道:“‘双百’方针的提出,无论对中国遗传学事业,还是对我本人而言,都如久旱逢甘霖,是一种莫大的支持,这是我一辈子都不能忘记的。”

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文艺界、学术界空前活跃,1956年一年举办的重要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有50多次,科学工作者提出的学术论文和报告超过2000篇,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涌现出一大批反映时代气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包括小说、戏剧、电影。

“双百”方针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来的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团结的国家形象。它反映了繁荣文艺、发展科学的时代要求,更反映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发展繁荣文艺和学术的坚定信心。

1956年9月15日下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刚刚落成的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

在开幕式上,毛泽东致开幕词。

“同志们,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在开幕了。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毛泽东不到3000字的开幕词,赢得了32次掌声。这掌声显示出中国共产党的团结、自信与事业的兴旺。

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

“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我们的胜利!”

会议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在选举八届中央委员的时候,毛泽东专门讲到,中央委员会的结构要反映党的历史发展,现在转到搞建设,搞经济,中央委员会将来应该有许多工程师、科学家和从工人中成长的干部。

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

就在这个时候,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我国也涌现出大量新的矛盾。如何科学看待并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一大考验。

1956年11月召开的八届二中全会,以当时东欧一些国家的事件为鉴戒,强调在兼顾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同时,必须警惕和防止干部特殊化和脱离人民群众,并决定准备开展全党整风。

经过长时间观察思考,在总结一年来国际国内发生重要事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逐渐成熟。

1957年2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他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对于已在全国处于执政地位的党来说,更重要的是以民主的和说服教育的方法处理大量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1957年4月27日,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在全党开展一场“整风运动”,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使党的作风得到改进。

3天后,毛泽东邀请民主党派负责人进行座谈,表明共产党的真诚态度,欢迎民主人士帮助共产党进行整风。

毛泽东提出,希望通过整风,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在“整风运动”过程中,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进攻,对他们的反击是必要的,但由于对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导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尽管这时在政治上开始出现“左”的偏差,但经济建设工作仍然贯彻了八大的方针,党和人民齐心协力,埋头苦干,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指标均大幅度超额完成。

各地的工厂农村出现生产迅速增长的新气象,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涨热情,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也使许多人认为,完全有可能在全国范围以比第一个五年计划高得多的速度进行建设。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发生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左”的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深刻教训。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认真进行调查研究,调整政策,纠正错误。

1958年10月,毛泽东又一次踏上南下旅途。他一路上走走停停,每到一处都要找当地干部谈话,了解情况。一方面,他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取得的成果感到兴奋;另一方面,他也觉察到,这场热火朝天的运动需要降降温。随后,中央召开了两次郑州会议,纠正“左”的错误。

为了探索经济建设规律,毛泽东多次提倡各级领导干部读政治经济学。毛泽东自己在杭州组织了读书小组,从1959年底开始,用两个多月通读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刘少奇、周恩来等也都组织了学习小组。毛泽东在读书过程中谈到,讲到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要充分利用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960年1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最后一天,毛泽东写就《十年总结》一文。对新中国成立10年间的探索历程,毛泽东作了一个初步的总结,承认我们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还不深刻地认识它。强调要去调查它、研究它,从中找出规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

1961年1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八届九中全会。毛泽东号召全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搞一个“实事求是年”。

这一年,中央领导同志全都深入基层第一线,摸清实际情况,制定政策,留下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精彩篇章。

毛泽东亲自组织了三个调查组,分赴浙江、湖南、广东农村蹲点调查。刘少奇去了湖南的长沙和宁乡县,周恩来去了河北邯郸的武安、涉县,朱德前往四川、陕西、河南,陈云到了上海青浦县,邓小平到了北京郊区的顺义、怀柔县。

1962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一直扩大到县级,共7000人参加被称为“七千人大会”。会上,代表们畅所欲言,针砭时弊,总结教训。

从这一年开始,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进入全面调整时期,开始逐步走出低谷。

1964年底到1965年初,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完整地、明确地提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并确定了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成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宏伟蓝图和精神动力。

到1965年底,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全面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的敌视、封锁和孤立,以及苏联在中苏关系恶化后施加的巨大压力,严峻的外部环境对党在科学判断国内政治形势、确定党和国家中心任务与方针政策时产生了极大影响。

作为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袖,毛泽东不断观察和思考新兴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极为关注艰难缔造的党和人民政权的巩固,高度警惕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消除党和政府中的腐败现象和特权、官僚主义等现象进行不断探索和不懈斗争。

但是,由于“左”的错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积累发展,终于酿成了“”这场延续十年的**,使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损失最大的挫折。党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结束了“”。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纠正自己的错误,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

“”中,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党和人民克服各种困难,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强烈地震,造成24万人遇难、16万人重伤,百年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最大的一次灾难,给唐山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广大军民支持帮助下,唐山人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习近平:“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建立的不朽功勋,将永远铭刻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丰碑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这次我走在大路上心得体会

最近,我有一次走在大路上的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很多道理。在这次旅程中,我遇到了许多不同的人和事,他们让我意识到了一些以前从未想过的事情。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跟随人群的体验。

我一开始便跟着人群走在大路上,在人群中我感到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但随着路程的推进,我越来越发现自己被人群推着走,没有自己的方向,也许已经迷失在了人流之中。然而,这种无目的地漫步的体验让我感到了一些压抑和迷茫。总体来说,跟随其他人并不是实现自己目标的好方式。

第三段:寻找自己的体验。

尝试着摆脱人流,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方向。当我能够拾起自己的脚步,自己为自己走,发现世界是如此广阔而美好。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发掘自己的特长,找到自己的方向,走自己的道路。不是说跟随他人的步伐就能达到目标,而且在这条路上会遇到无数挑战。找到自己适合的路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第四段:成功需要勇气。

走自己的路并不是一条简单的路,往往充满坎坷和波折。但是,只有坚持不懈,才会走向成功,需要坚定勇气。我们都知道,走大路有时会因为安全而被限制,而不敢触碰边角、狭窄的路。但是,成功需要勇气,只有勇敢者才能赢得胜利。当我们闯过了自己的限制,发现新的机会和美好的事物慢慢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才会感到真正成功的喜悦。

第五段:总结体会。

走在大路上,我学到了很多珍贵的体会。跟随他人的脚步,并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相反,我们需要寻找自己的方向,并勇敢前行。虽然道路不总是平坦、宽阔,但美好和机会却藏在挑战的背后。我们需要一颗勇敢的心,才能在人生的美好旅程中寻找到快乐和成功。

行走在路上的课堂心得体会

曾经,我听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叫做“行走的课堂”的人,他是西红柿大棚里的一名工人,每天工作时,他不仅摆弄着手里的工具,也在思考世界的种种问题,追问人生的真谛。在他看来,路上的一切都是自己的课堂,而自己也是这个课堂中的一名学生。这个故事启示了我,每个人都可以在路上修行,学习,拥有自己的行走的课堂。

第二段:走路的好处。

走路是一项简单而又常见的运动,可以说它是每个人都可以掌握的一种锻炼方式。而在行路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感受自然、寻找思路、回归内心,这些都是走路带给我们的好处。走路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可以用来减轻压力和消除疲劳,需要思考问题的时候,走路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思路。总之,走路不仅对身体有益,也对心灵有所疗愈。

行走的课堂,是我们在行走中的学习与修行。它是一次心灵净化和成长的旅程。在路上,我们可以悟出人生的真谛,也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可以收获欢乐,也可以得到成长。只要用心去倾听,一切都是一堂课。我们可以读书、思考,也可以看大自然万物,享受美好的风景。在这里,没有书本和讲台,只有自己对生活的领悟和感悟,只有在行走中不停地寻觅着自己想得到的答案。行走的课堂既可以教会我们知识,又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力,这让我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为更优秀的人。

在这段时间里,我走过很多地方,遇见了很多人,也有很多收获和感悟。我在林荫道上看到鸟儿穿梭于绿树之间,感悟到生命力的强大;在河畔边漫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祥和;在高山上攀爬,让我体验到了一个人在自然环境中的无助和小巧。通过对不同场景的观察和感受,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一些缺陷和不足。我学会了倾听和感恩,这些都是来自生活的馈赠。在这个行走的课堂中,我收获了爱、喜悦和成长。

第五段:总结。

行走在路上的课堂,是学生与生活的对话,是一条心灵的升华之路。人生路漫漫,我们需要不停地寻找心中的课堂,跨过前进的每一道境界。在这个课堂里,我们可以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主动掌握学习的机会。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一切都是值得探寻与学习的。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而我们就是这个课堂中的最好学生。

观《我们走在大路上》心得体会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风雨兼程、70年持续奋进,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综合国力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24集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虽然才播出9集,但一个个感人故事和重要事件,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懈奋斗谱的不平凡历程,是一部既让人全方位了解新中国发展,又让人热血沸腾的优秀作品。

我们走在大路上,革命气势不可阻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敢教日月换新天,除旧布新:“银元之战”、“米粮之战”、“土地改革”、解放妇女、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等,奠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为人民谋幸福。

我们走在大路上,披荆斩棘奔向前方。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川藏、青藏公路的建成通车,淮河治理、荆江分洪工程、黄河防洪工程等项目建成,虽然过程很艰辛曲折,但中国高速发展、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充分证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我们走在大路上,中华儿女奋发图强。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1966年“两弹”结合飞行试验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许多新中国的开国将帅和老一辈科学家用生命与激情拥抱国家使命。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改革中异军突起,各行各业涌现出优秀人才,全国上下为祖国发展奋发图强。

通过观看学习,真切领悟到我们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都是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走在大路上,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工会干部,我们要向革命先辈、向优秀同志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用实践历练自己,心系职工群众、为职工服务排忧解难,做职工暖心的“娘家人”。

始终走在大路上心得体会

走在大路上,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选择和坚定信念的体现。大路虽不一定宽阔平坦,但其所通往的方向却是正确、光明之所在。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我也常常思考着如何始终走在大路上,取得自己的人生成功。通过这篇文章,我将分享一些我在实践中得出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确定目标。

要始终走在大路上,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我们才能准确把握方向,从而解决迷茫和追求的问题。而明确目标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并与外在环境进行匹配和调整。只有目标清晰明确,我们才能积极主动地朝着目标努力。

第三段:坚持信念。

坚持信念是始终走在大路上的关键。信念是指对于某个事物的坚定信任和执着追求。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时候坚持信念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在学业上的挑战还是工作中的压力,只有我们坚守在大路上的信念,才能克服困难,迎接挑战。这种坚持信念的力量来自内心的自我驱动和对目标的坚定执着。

第四段:持之以恒。

始终走在大路上需要我们具备持之以恒的毅力。成功的路上往往充满艰辛和曲折,只有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而要保持持之以恒,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有关大道之上成功和奋斗的经典案例,汲取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在实践中,我们也要不断总结经验,明确学习和成长的方向,以给予自己持续增长的动力。

第五段:不断调整。

始终走在大路上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人的内外环境都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也需要随之做出调整和改变。过于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计划,并不一定能带来成功。相反,我们需要时刻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和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并为自己的人生成功创造更多机会和可能性。但在调整中,我们依然要坚守着大路上的信念,只是在执行计划上做一些改变和优化。

结论。

走在大路上,需要我们时刻明确目标,坚守信念,持之以恒,并随时做出调整。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用内心来感知并深刻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始终走在大路上的重要性,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实现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每个人都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思考如何在大路上扬帆起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出我们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并在追求自己梦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我们走在大路上心得体会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今年的国庆节已经顺利举办了,全国人民都在等待着节日的到来,这是祖**亲的生日,也是亿万万中华儿女最为骄傲自豪的日子。今天给大家分享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七集的观后感!

主要内容: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形成初步的系统的思路。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要理论贡献。七千人大会,代表们畅所欲言,针砭时弊,总结教训。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在曲折中发展,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解说词:

1955年11月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到各地视察。途经天津、德州、济南等16个城市,每到一地,毛泽东都与当地主要负责同志谈话,调查生产建设情况。

此前一个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在1956年召开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了给八大作准备,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进行了大量周密的调查研究。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怎样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面对这样一个全新课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重要经验。

毛泽东在外地考察结束、回到北京后,又先后听取国务院35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还有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总共持续了四十三天。

1956年2月14日,农历大年初三,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听取国务院第三办公室关于重工业的汇报,这是43天汇报的第一场。

就在这同一天,苏共二十大在莫斯科开幕。会议期间,暴露了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这对正在思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无疑要引起高度重视。

毛泽东说,苏联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在讨论有关苏共二十大的问题时,他强调,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听取汇报的间隙,毛泽东连续六天参观了机械工业展览。这个展览设在中南海瀛台。展室是古老的,但展品则是现代的,代表当时中国工业的最高水平。

毛泽东每天下午来到瀛台参观,看得十分认真。有时还找来相关图书材料进一步了解情况。

1956年4月25日和5月2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要以苏为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论十大关系》重点讨论经济问题,同时也包括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毛泽东特别强调,“在十大关系中,工业和农业,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国家、集体和个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这五条是主要的。”

《论十大关系》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系统的思路。毛泽东后来自己也认为: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探索是从多方面展开的。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在会上说,我国知识界的面貌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个判断奠定了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正确政策的基础。

会议最后一天,毛泽东到会讲话。他说,“现在我们在革什么命呢?现在是革技术的命,叫技术革命。要搞科学,革愚蠢同无知的命,叫文化革命。”他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

这次会议在知识界“像春雷般起了惊蛰作用”,知识分子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一个“向现代科学进军”的热潮很快兴起。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艺的方针。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系统地论述了这个方针,并明确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双百”方针一提出,立即引起强烈反响。

作为一名亲历者,著名生物学家谈家桢曾经回忆道:“‘双百’方针的提出,无论对中国遗传学事业,还是对我本人而言,都如久旱逢甘霖,是一种莫大的支持,这是我一辈子都不能忘记的。”

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文艺界、学术界空前活跃,1956年一年举办的重要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有50多次,科学工作者提出的学术论文和报告超过篇,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涌现出一大批反映时代气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包括小说、戏剧、电影。

“双百”方针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来的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团结的国家形象。它反映了繁荣文艺、发展科学的时代要求,更反映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发展繁荣文艺和学术的坚定信心。

1956年9月15日下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刚刚落成的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

在开幕式上,毛泽东致开幕词。

“同志们,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在开幕了。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毛泽东不到3000字的开幕词,赢得了32次掌声。这掌声显示出中国共产党的团结、自信与事业的兴旺。

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

“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我们的胜利!”

会议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在选举八届中央委员的时候,毛泽东专门讲到,中央委员会的结构要反映党的历史发展,现在转到搞建设,搞经济,中央委员会将来应该有许多工程师、科学家和从工人中成长的干部。

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

就在这个时候,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我国也涌现出大量新的矛盾。如何科学看待并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一大考验。

1956年11月召开的八届二中全会,以当时东欧一些国家的事件为鉴戒,强调在兼顾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同时,必须警惕和防止干部特殊化和脱离人民群众,并决定准备开展全党整风。

经过长时间观察思考,在总结一年来国际国内发生重要事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逐渐成熟。

1957年2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他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对于已在全国处于执政地位的党来说,更重要的是以民主的和说服教育的方法处理大量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1957年4月27日,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在全党开展一场“整风运动”,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使党的作风得到改进。

3天后,毛泽东邀请民主党派负责人进行座谈,表明共产党的真诚态度,欢迎民主人士帮助共产党进行整风。

毛泽东提出,希望通过整风,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在“整风运动”过程中,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进攻,对他们的反击是必要的,但由于对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导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尽管这时在政治上开始出现“左”的偏差,但经济建设工作仍然贯彻了八大的方针,党和人民齐心协力,埋头苦干,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指标均大幅度超额完成。

各地的工厂农村出现生产迅速增长的新气象,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涨热情,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也使许多人认为,完全有可能在全国范围以比第一个五年计划高得多的速度进行建设。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发生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左”的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深刻教训。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认真进行调查研究,调整政策,纠正错误。

1958年10月,毛泽东又一次踏上南下旅途。他一路上走走停停,每到一处都要找当地干部谈话,了解情况。一方面,他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取得的成果感到兴奋;另一方面,他也觉察到,这场热火朝天的运动需要降降温。随后,中央召开了两次郑州会议,纠正“左”的错误。

为了探索经济建设规律,毛泽东多次提倡各级领导干部读政治经济学。毛泽东自己在杭州组织了读书小组,从1959年底开始,用两个多月通读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刘少奇、周恩来等也都组织了学习小组。毛泽东在读书过程中谈到,讲到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要充分利用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960年1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最后一天,毛泽东写就《十年总结》一文。对新中国成立间的探索历程,毛泽东作了一个初步的总结,承认我们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还不深刻地认识它。强调要去调查它、研究它,从中找出规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

1961年1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八届九中全会。毛泽东号召全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搞一个“实事求是年”。

这一年,中央领导同志全都深入基层第一线,摸清实际情况,制定政策,留下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精彩篇章。

毛泽东亲自组织了三个调查组,分赴浙江、湖南、广东农村蹲点调查。刘少奇去了湖南的长沙和宁乡县,周恩来去了河北邯郸的武安、涉县,朱德前往四川、陕西、河南,陈云到了上海青浦县,邓小平到了北京郊区的顺义、怀柔县。

1962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一直扩大到县级,共7000人参加被称为“七千人大会”。会上,代表们畅所欲言,针砭时弊,总结教训。

从这一年开始,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进入全面调整时期,开始逐步走出低谷。

1964年底到1965年初,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完整地、明确地提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并确定了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成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宏伟蓝图和精神动力。

到1965年底,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全面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的敌视、封锁和孤立,以及苏联在中苏关系恶化后施加的巨大压力,严峻的外部环境对党在科学判断国内政治形势、确定党和国家中心任务与方针政策时产生了极大影响。

作为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袖,毛泽东不断观察和思考新兴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极为关注艰难缔造的党和人民政权的巩固,高度警惕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消除党和政府中的腐败现象和特权、官僚主义等现象进行不断探索和不懈斗争。

但是,由于“左”的错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积累发展,终于酿成了“”这场延续十年的**,使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损失最大的挫折。党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结束了“”。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纠正自己的错误,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

“”中,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党和人民克服各种困难,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强烈地震,造成24万人遇难、16万人重伤,百年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最大的一次灾难,给唐山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广大军民支持帮助下,唐山人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习近平:“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建立的不朽功勋,将永远铭刻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丰碑上。

观《我们走在大路上》心得体会

主要内容:1955年党中央作出了中国要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为了国家安全,把发展以原子弹、导弹为代表的尖端技术放在突出位置。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后,中国人民奋发图强,艰难而又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飞行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74年,中国核潜艇首艇交付海军使用。在呕心沥血的奋斗中,许多新中国的开国将帅和老一辈科学家用生命与激情拥抱国家使命,最终凝聚成绚丽的光芒。

解说词: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里,珍藏着一块名为开业之石的铀矿石标本。铀,是实现核裂变反应的基本物质。

1954年秋,中国地质部在广西发现了铀矿。地质队员采集的铀矿石很快就出现在中南海毛泽东的办公桌上。毛泽东将这块铀矿石标本拿在手上,掂了又掂,意味深长地说:这是决定命运的!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钱三强和刘杰关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现状等问题的汇报讲解。他说,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就原子能有关问题,请你们来上课。李四光拿出这块黑黄色的铀矿石标本,钱三强用射线探测仪器对铀矿石作了演示。毛泽东说: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就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做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铸盾坚固国防的战略决策。

日本广岛、长崎上空核爆炸的蘑菇云,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同时也拉开了西方大国核军备竞赛的序幕。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西方核武器的威胁,像一个巨大阴影笼罩在中国人的心头。早在1949年3月新中国诞生前夕,周恩来就听取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的建议,并委托他从法国购买了一批核科学研究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

新中国成立前后,1500多名海外高级知识分子,怀揣着民族复兴、浴火重生的梦想,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决然回到祖国。他们的回归奠定了新中国第一代科学研究体系。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周恩来直接帮助下从美国回国。他回国后,立刻提出发展导弹的设想。

1956年,国家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远景规划,把原子能和平利用列为12项重点任务第一项,同时部署了两个更大的项目,即:导弹和原子弹的研制。这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包括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而核弹,包括原子弹和氢弹。研制工作是逐步展开的。

1956年4月,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听取钱学森关于发展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会后,成立了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负责导弹的研制和航空工业的发展工作。一切都在静谧而高速运转着。

1956年10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导弹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很快,核武器研究院成立,一大批顶尖的核物理专家汇聚旗下。新中国研制试验基地和工业企业建设的庞大工程全面启动。

一批批从炮火硝烟中冲杀过来的中国军人,带着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走向工厂矿山,走进科研院所,踏上向国防现代化进军的新征途。数以十万计的工程兵、铁道兵部队和建筑工人队伍从四面八方向广袤的西北秘密开进。

1958年4月,甘肃酒泉开始建设导弹发射基地。核武器试验基地最后确定在新疆罗布泊。从此,为了“两弹”的研制,十多万科研人员和参试部队告别了亲友,离开了故乡,乘坐各种交通工具来到大西北。他们当中90%的人不到35岁。

地处中国西北的试验基地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盛夏时地表温度高达六十多度。刮起风来,飞沙走石。狂风能把帐篷掀起,飞起的石头能将汽车的挡风玻璃打碎。水十分珍贵,早上的洗脸水留着下班时洗手,晚上洗脚,还用来洗衣服。

一位研究设计人员曾经这样回忆:一些高出地面不到一米的地窖,就是全部落区工作人员的住房。住在地窖里虽说不太冷,可是窖顶上不断地往下淌沙子。在别处,床单是铺在身下用的,而在这里,床单却挂在空中。开始新来的同志还不太理解,但是住了一夜之后,深感其设置的奥秘,如不这样,睡一夜起来,七窍都要被沙子灌满了。在地窖里吃饭,谁的碗也不敢对空暴露,大家都是一个姿势,低着头、弓着腰,用上身遮挡饭碗,以防沙子空袭。

最初,中国导弹、原子弹的研制,曾经得到苏联的技术援助。1957年10月15日,中苏双方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规定在1957年至1961年底,苏联将在火箭、航空技术和原子弹研制等方面向中国提供技术。这些援助,对中国导弹、原子弹研制的起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959年6月,风云突变。由于中苏矛盾激化,苏共中央突然致信中共中央,宣布中断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的有关技术资料等项目。一夜之间,苏联政府撕毁了数十个协定和数百份合同,撤走全部在华专家,一些重大科研项目半途停顿,一些正在建设的工程被迫下马。于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有了个刻骨铭心的代号“596。”

此时,中国的国民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耗资巨大的国防尖端科技项目究竟是上马还是下马,意见针锋相对。毛泽东明确指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不能放松或下马。聂荣臻态度坚定:我们必须搞出以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同时还可以带动我国许多现代化科学技术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没有动摇奋发图强的壮志和雄心,站起来的中华民族依然直挺着不屈的脊梁,艰难而又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就在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83天,中国自己制造的这枚被称作“争气弹”的导弹东风一号腾空而起,准确命中目标。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为加强对研究试验工作的领导,组织全国的大协作。1962年11月,中央成立以周恩来为主任的十五人专门委员会,导弹和人造卫星研制被统一纳入委员会领导范围。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中国有了原子弹之后,有西方记者说,中国是有弹没枪。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曾经预言,中国五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然而,他们又一次低估了中国人的能力。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前的三个月,就已经有了自己的中近程弹道导弹。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1966年3月,中央专委批准进行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飞行试验。1966年10月27日9时,东风二号核导弹点火升空。9分14秒后,核弹头在距发射场894公里之外的罗布泊弹着区靶心上空569米的高度爆炸。这意味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就在这一年,中国组建了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

中国战略核导弹,从中近程发展到远程,从液体燃料发展到固体燃料,从陆上发展到水下,从固定阵地发射发展到隐蔽机动发射,相继研制成功多种型号、不同射程的战略导弹武器系统,并陆续装备部队。

就在“两弹”研制如火如荼的时候,1958年6月,毛泽东、党中央批准了聂荣臻元帅关于研制导弹核潜艇的报告。

后,1968年,中国核潜艇首艇开工建造。后,1988年9月15日,中国第一次用导弹核潜艇发射潜地导弹取得成功。

中国终于拥有了一支以核潜艇为作战平台的核打击力量,在潜在的核战争中具备了战略反制能力。

正当中国导弹、原子弹技术取得重要突破之时,世界大国的激烈较量和竞争已经由陆地扩展到太空。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咱们国家第一颗卫星上天的时候,那阵儿是比较困难,条件非常不具备。但是国家针对当时形势的需要,就真是要靠咱们国家自己的力量。因为外界对我们是完全封锁的。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搭载下进入太空。举国一片欢腾。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截止到3月,中国航天已有8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300次航天发射。已有包括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导航、科学技术试验四大系列在轨运行的200多颗卫星。

回望共和国走过来的路,两弹一星的研制历史,宏大辉煌,跌宕起伏。而这一切,都是在极端保密的环境中默然进行的。

邓颖超曾讲到,对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她也是在爆炸成功消息公布后才知道的。周恩来对她也是严格保密。邓颖超回忆道:当时他向主管的负责人说,这次试验,全体工程技术人员都要绝对注意保守国家机密,有关工程、试验的种.种情况,只准参加试验的人员知道,不能告诉其他同志,包括自己的家属和亲友。

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人,是许多参加研制和试验的人员的写照。

为了研制原子弹,邓稼先是最早接到调令的核物理学家之一,给家人留下了一张全家福后,邓稼先的名字便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那年他刚满34岁。

在和妻子临别那天晚上,他对妻子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

1958年8月,邓稼先赴戈壁滩核试验基地时,连一个通信的信箱都没有留下,余下的就只剩一个妻子对丈夫一无所知的许多岁月。

在秘密而简陋的房屋里,邓稼先和计算小组依靠手摇式计算机,对涉及原子弹爆炸的关键数据反复进行运算,最终完成了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

一次突如其来的事故成了邓稼先身体健康的转折点。邓稼先在没有任何防护的状态下径直走到事故中心区。就这样一个举动,谁也说不清他的身体究竟受到多大的伤害。

直到1986年6月,医院发出邓稼先病危报告,中央军委指示对其解密,各大报刊在显著版面以《两弹元勋邓稼先》为题报道了他默默无闻的28年。

观《我们走在大路上》心得体会

9月16日起,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该片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共同摄制的文献专题片共24集,每天两集连续播出。专题片全景式展现了新中国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的伟大历程,讲述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砥砺奋进、一路走来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宏阔的历史视野,风雨兼程、砥砺前行;自信的澎湃激情,伟大历程,伟大飞跃。看《我们走在大路上》,感新中国光荣与自豪。

回顾历史,感新中国的伟大历程的光荣。大量历史文献影视资料,呈现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走过的不平凡之路,这是伟大的道路,这是光明的道路,这是劈荆斩棘走向胜利的道路,这是一路耕耘硕果累累的道路,我们为新中国的伟大历程而感到光荣。无数的壮美故事,精彩了伟大征程的画面;无数的中华英豪,精彩了伟大道路的画廊。欣赏一路上的风景,感悟新中国壮美发展,新中国伟大历程光彩夺目,荣光无限。道路决定命运,伟大的道路,温暖的光辉,闪光的征程。

回首昨天,我们为新中国的伟大成就而自豪。“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和诸多历史性成就,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航空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中国科学家黄大年,带领团队用5年时间完成发达国家20多年走过的路程,诸多技术指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动人的故事,伟大的成就,闪光的业绩,惊艳世界,谱写传奇。祖国的强大脉搏,祖国的辉煌蓝图,祖国的繁荣昌盛,精彩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为新中国的伟大成就而自豪。

上海网友动情地说:“我爱我的祖国,我坚信我们的国家是伟大富强的,是的国家。”这动情地诉说,真挚、真诚,跃然纸上,说出了天下网友的心声。《我们走在大路上》是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壮美大片,是壮丽70年的形象写照,让新中国的光荣与伟大形象走进我们的心中,让70年的风雨兼程昂首挺胸站立中华大地。

我感到震撼,我感到光荣,我感到自豪,我信心百倍,我斗志昂扬,我激情满怀,等等。这是我们看《我们走在大路上》共同的感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这伟大的时间节点,感悟伟大历程,共同奋进追梦。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14亿人的激情、梦想和奋斗必然点亮中华民族的历史星空,再造辉煌,再创奇迹,再谱传奇。

观《我们走在大路上》心得体会

伴随着习近平“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的庄重开幕词,也就此翻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故事。

在历史的颠簸轨道上,足智多谋的君王在现代人的眼中确实是值得去敬重、佩服的对象,而会打仗并不会治理国家的君主却也数不胜数,光武帝、秦始皇都是在“武”上取胜,而失败的治国之道将他们走向灭亡。

经济是国家的基础,把控住经济才能确保新生政权的稳定。上海解放后陈毅到任上海市长。这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恶性通货膨胀的影响仍在继续,一大批不法投机商趁机兴风作浪,只是物价猛涨,经济秩序及其混乱,新中国的第一场经济战役即将打响。针对如此混乱的国家秩序,1949年6月10日,上海市军管会周密部署,一举查封了证券大楼,依法逮捕为首的违法分子,银元价格大幅下降,将人民币带入了上海,成就了有序的经济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刚刚半个月,从10月15日开始,华北以粮食带头,上海以纱布带头,物价像脱了僵的野马一般突飞猛进,在50天内上涨约3.3倍,范围遍及全国,人心开始浮动,一些反动分子叫嚣,只要控制了大米棉纱煤炭就能置上海于死地。党中央果断作出决定,陈云领导中财委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粮食棉纱和煤炭的集中和调动,在物价上涨最猛的时候抛开销售,大幅降低了物价,解决了经济问题。

随着全国解放,人民政府废除了外国在华经济特权,废除旧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没收了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把经济的命脉掌握在国家手中,同时成立海关总署,真正掌握了国家大门的钥匙,从此外滩再也不是洋人的租界,它成为了人民的新外滩。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国家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此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围绕土地改革等方面全面展开。“耕者有其田”的人民梦想得到了实现,让所有农民致力于发展农业。

只单单这几个方面,向人们展示了十分有效的治国之道,将他们的领导能力用在中国,展现在人们眼前焕然一新。

《走在路上》心得体会

自古以来,文学就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一直以来,我都有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最近,我读了一本书《走在路上》。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得到了很多启示,也领悟到了不少人生的道理。下面,我将就此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和感悟。

《走在路上》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籍,而作者鲁迅则是一个通过旅行经验来探究人生心理与哲学的文学家。在这本书中,作者将自己的旅行故事串在一起,让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地区、不同人情世态的不同。这些故事中有欢喜也有惆怅,其中涉及到人人都必须经历的悲欢离合、真理与迷惑等等主题。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多样性,也教会了我如何用不同的心态去应对不同的环境。

鲁迅在《走在路上》中记录了自己在旅行途中的所见所闻,他的语言幽默、生动、丰满,毫不刻意却有着深度的道理。在读这本书时,让我深刻理解了文学创作的艰辛。作家需要大量的阅读、旅行和思考,才能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观点,才能用更精细的笔触描绘出生动而真实的人物形象。对于那些想要成为作家的人,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启示。

在阅读《走在路上》这本书时,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理解了生命的真谛。人只有在经历过逆境后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而旅行则是认识自己的最好途径。作者鲁迅在旅行的过程中,不仅看到了许多美景,还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因此他能够更全面地看待生命,懂得在人生道路上如何去选择。读完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自己在生命的长河中所要扮演的角色,也更加坚定了我面对未来的自信和勇气。

阅读《走在路上》之后,我意识到这本书并不是只是讲述旅行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些旅行故事来告诉读者如何面对挫折和困惑。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这时候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摆脱困境。本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读者,不要轻易放弃,要勇敢地面对困境,去寻找生命中的美好。每当我们面对挫折时,我们可以多读一些鲁迅先生的作品,从中学到正能量,鼓起勇气站起来。

在鲁迅的旅行故事中,自然风光是不能被忽视的一部分。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天空、地球、动物、植物等等,对我们的人生是有影响的。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自然的巨大威力,并且也让我懂得了敬畏自然。生命无法在过度的开采、破环之下继续延续,它需要我们的关注和保护。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走进大自然,学会欣赏它的美丽和力量,更好的去珍惜它,保护它。

总结。

阅读《走在路上》的过程,让我收获颇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鲁迅的旅行故事就像生命中的一盏油灯,指引着我们前行的道路。从《走在路上》中,读者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人生的秘诀和道理,这些道理也是建立在作者深入的思考和阅读的基础上。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更多读者看到这部优秀的书籍的价值所在,并且从中获得灵感和启示。

《走在路上》心得体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迷失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很难停下来梳理去思考我们的人生之路。然而,生活中有很多书籍能够帮我们思考我们的人生之路,而其中一本备受推崇的书籍就是鲁迅的《走在路上》。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感觉到它对于我的人生之路的启迪和帮助,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二、人生之路,历程丰富多彩。

《走在路上》一书以笔者鲁迅的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他所经历的人生之路。这条路的始发点、中段、终点都有其独特的地位,让我们意识到人生之路不只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对多样化经历的总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会面对着很多阻碍和超越,但是它们都是不可或缺的体验,能够帮助我们成长。

三、人生之路,一路上的智慧。

《走在路上》中提出的智慧和思考方式,对我们理解人生之路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书中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和个人遭遇,皆是作者通过观察和领悟所得。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点是,鲁迅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底线。他鼓励人们勇敢地思考、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观点,这样才能在人生之路上更好地把握机会。

四、人生之路,要有勇气。

人生之路是鲁迅所讲述的,然而,人生之路也是每个人身上有的。我们不仅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观点,还要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弱点和不足。鼓起勇气,找到自己的弱点并努力克服,才能让我们成为更有信仰、决心和毅力的人。只有把这些勇气付诸实践,我们才能在人生之路上跨越障碍。

五、人生之路上,我们或许会迷失方向。

人生之路并不总会一直顺利。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有时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和困境。或许会迷失方向,面临千难万险,但是这一切都不应成为我们放弃的理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回顾之前的又错又对,找到真正让我们热爱的事情并持之以恒,不断前行,不断雕琢自己的内心。

六、结语。

在《走在路上》中,鲁迅用朴素深刻的语言和清晰的思路去分析个人与社会等重要问题。通过这本书我懂得了更多的道理,我相信它也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希望大家能够放下束缚,勇敢前行,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走在路上

可他刚一松手就跌倒了,和别的小孩一样,哭丧着脸,扬起粉嫩的脸蛋可怜的看着妈妈,好像乞食的小狗。妈妈并未生气,也没有责怪小男孩,只是如春风拂面般的轻呢着:"别哭,孩子,站起来,这次小心一点。”小男孩冥冥之中好像懂了些什么,拍拍身上的尘土,再一次站了起来,伴随这小小的脚印,继续走着,走在路上。

时光飞逝,那时牙牙学语的小男孩现已长成每天披着晨曦,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少年了。

这一次,男孩走在了他的人生之路上怀揣着他的梦想,坚定地,走在,路上……。

这个小男孩,就是我。

走在路上

我酷爱旅行,喜欢恣意行走在这个偌大的世界里。可是对我来说,比起抵达终点的欣喜,我更钟意于行的感觉。

行的感觉是自由的:一个背包,一身行头,呼朋唤友,说走就走。微风相伴,花草随行,走走停停,自由自在,感受自然之美好。鸟儿为我领路,虫儿为我奏乐,风雨为我洗礼,一路风光一路歌。

行的感觉是幸福的,一个座位、一张卧铺、一本小说、一碗泡面……生活简单,却可以阅尽世间百态。车厢里上窜下跃的孩子有着掩饰不住的兴奋;年轻的男女倚窗对望,浓情蜜意;年老的夫妇安详静谧,脸上挂着慈祥的微笑。汽车穿梭,火车飞驰,飞机腾空,轮船破浪,每一种都是别样的体验。

我喜欢行,我喜欢它给我的每一份惊喜与意外。等将来的某一天,我又回想起这些,内心充盈的肯定是满满的'愉悦。

《我们走在大路上》观后感心得体会

中国女排艰难胜巴西,拿下6连胜。女排精神便是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最好概括。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这是女排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成千上万个优秀共产党员的体现。焦裕禄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无数精神的汇聚谱写中国人民的永不言弃。

精神之“光”是干事为责、干事为乐。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无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追梦路上的明灯。“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抗灾斗争中病魔仍没逼他放下手中的笔,把群众的要求当成自己的责任,用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带给了兰考人民的毛泽东思想的红灯;“我就要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辈子的赤子之心,把生命最后的霞光,化为家乡大亮山上永恒的春天。无论是焦裕禄还是杨善洲,他们身上都折射着什么是信仰与忠诚,什么是使命与担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不忘初心的篇章,这是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学习的责任担当有我的大无畏、奉献精神,用大我的情怀引领小我的进取。发扬钉子精神,做好责任内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坚守奋斗,为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赋能奋进。

精神之“火”是敢为人先、不怕斗争。黄大年不愿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搞交叉搞融合在不断的碰撞中寻求新的突破,为地质梦不断奋斗,将自己的个人梦汇聚中国梦中,用行动诠释斗争的精神、报国的赤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班开班式上提出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士,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时刻需要我们青年干部有刀刃向内的勇气,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发扬斗争精神。检视自己的问题不隔靴搔痒、敢于对自己说“不”,勇于对自己亮丑,敢用显微镜照出自己的不足。充分落实主题教育,激发自我的工作热情奋斗精神,书写不怕斗争的新篇章。

精神之“炬”是心怀人民、忠诚之心。举起右手,面对党旗,宣读入党誓词。这是每位党员最神圣的时刻,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忠诚干净担当,忠居首位,孔繁森一腔热血洒在西藏高原,两次进藏,面对党的召唤时,无拒服从,只因“我是党的干部,服从党员安排”。脱贫攻坚的路上,黄文秀用美好青春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只因“我想回去建设家乡,把希望带给更多父老乡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优秀共产党员的作为学习的楷模,将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不断传承,抓紧精神的火炬,为个人进步赋能,燃烧一颗赤诚的中国心。

我们走在大路上,壮志凌云、神州腾飞。点燃精神的火炬、汇聚精神的热量,对准标尺,走好新一代的长征路,彰显中国人民的永不言弃!

走在路上

走在车如流水的街道上,一个人独自前行,没有亲人的陪伴,我知道我只能依靠自己,我知道我没有后悔的机会,我知道我要学会将强。

每个人总有这样的时刻——熙攘的人群当中,你分明站立日光灼目之地,却仿佛置身潮黑深邃的暗处。世间热闹纷扰皆是与你无关,你只是你,独自一人走在路上。虽然寂寞孤独,但却不能轻易停下脚步,我们仍然要昂起头,扬起微笑走下去。

我是个耐不住寂寞的人,从小就是。骄傲的表象下藏着一个略微自卑的自己。淡然的表象下藏着一个渴望亲近的自己。无常的表象下藏着一个努力平静的自己。

我们不总是很快乐,偶尔欢悦,其实也是珍贵的,

“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人生在世,最珍贵的,大约是在不经意间意外地在某个犄角旮旯里遇见一个陌生的自己。了解你,懂你。其实在崎岖的路上,黑暗之中必有光明。

走在路上,走在自己的路上,岁月赐予收获,也赠送我们失落,手紧紧地相握,自己温暖自己,人不能伤心得太久,否则就再也找不到释怀的借口。

阳光还是那么灿烂,穿透我的目光,穿透心底的伤,其实我们真的不能辜负这大好时光,真的没有理由让幸福流走。

“散落的雪花,飘在远古深处的海,黄昏已躺在红场天台,北极光闪烁……消失的,那个我就是我要我的自我。忠于我,做我渴望的那个我。”周笔畅的这首歌写的很有味道。走在路上我未曾改变。

邓中夏曾经说过:“哪有斩不掉的荆棘?哪有打不死的豺虎?哪有推不翻的山岳?你必须奋斗着,勇猛地奋斗着,胜利就是你的。”走在路上,要坦然面对一切风雨。

观《我们走在大路上》心得体会

对54岁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而言,他刚刚在苏联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而蜚声国际,也正是出成果的黄金年华,参加原子弹研制便意味着放弃这一切。

在他回答“我愿以身许国”后,国际物理学界横空出世的王淦昌消失了,而在西北的核试验基地多了一个叫王京的人主持爆轰试验。

1968年12月,时年59岁,负责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的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因工作赶回北京。

12月5日凌晨,郭永怀乘坐的飞机在降落中失事。

当人们找到遗体时,发现在最后时刻郭永怀和警卫员抱在一起,用身体保护住了装有绝密科研资料的文件包。

当年,郭永怀因为长期从事绝密工作,和家人聚少离多,年幼的女儿过生日时向他要礼物,他只好满怀歉意地指着天上的星星说,以后天上会多一颗星星,那就是爸爸送你的礼物。

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将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郭永怀星。他也成为第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他们用全部的生命与激情拥抱国家使命,最终凝聚成绚丽的光芒。

那光芒照亮了我们的土地,照亮了用血与火所浇铸的共和国,也照亮了永不受人欺辱的强国梦想!

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是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全国各个行业、各相关部门,大力协作,攻克难关,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两弹一星的试验成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了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这是国家力量的象征,是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

人生易老天难老。

当年无数人拼着性命支撑共和国发出的那一声声震惊世界的呐喊,将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中。

观《我们走在大路上》心得体会

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推向深入,提高员工爱国主义情怀和增强党员使命感、责任感,运行调度管理中心党支部下发通知,号召全体员工观看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并写出观后感相互交流、学习。

9月17日下午,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集中观看了第一集《新中国诞生》。专题片催人奋进,发人深省,启示广大党员干部铭记历史、居安思危,不断磨练意志品质,以积极的工作态度,服务人民,回报社会。党员纷纷表示,要继承革命者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精神,牢记党的宗旨,铭记党员责任,认真履行党员义务,用实际行动带动运行调度管理中心工作新提升,向祖国70周年华诞献礼。

走在路上

成长,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想想自己也已经走了十四个春秋,任路边的景再怎么动人,我只能不断前行。

走在路上也许磕磕绊绊,但亲情相伴自己便永远不会孤单。气温降低他总会提醒你多穿衣服,你却为了追求所谓的骨感时尚而将她的嘱咐置于不顾;生病时她总会不停的唠叨,嘴上说着再也不管你,手中却端着一杯热水。总是那些小到不能再渺小的事,回想起来,带来的却是如潮水上岸般的感动。试问天下所有人,还有谁可以像她---你的妈妈那样对你无微不至的关心?答案当然是没有。对于她,你是唯一。

十四个春秋,妈妈不曾离开过我。陪我走过的每段路,每个拐角。突然想起龙应台在《目送》中的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父母怎能忍着看着我们走远而不去追?只是你不曾回首,看看他们潸然泪下的悲痛。走在路上,亲人是最大的动力,他们给予你的是全部,他们迫切的希望你收下全部的爱,而不是嘴上的行动。

走在路上,酸甜苦辣都要品尝一番,喜怒哀乐也会体味一遍,最纯真永恒的却是背后默默支持你的家人。前进吧,别辜负了他们对你的期望!

走在路上

我喜欢慢步徐行,感受微风拂面的喜悦,心中涌动一股闲适的幽思,闻着合欢迷漫开来的香气,是对春风的感激,对大地的崇敬,叹人生之须臾。

快步疾行思索我的未来;

慢步徐行享受我的美好年华。

走在古人曾驭马奔过的驰道,站在千年文明史的边缘,我遇见了他。

听,那遥远的绝响升起!

在那个不知名的刑场,刀光闪闪下一颗高昂不屈的头颅,蔑视卑鄙权贵的锐利眼神,向世人展现着不屈不阿的精神。

一曲荡气回肠的《广陵散》撼动着司马氏政权,召唤着正义的大潮翻滚向前。嵇康——一只折翅的凤凰,他以自己不屈的人格提升了整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在魏晋那个黑暗的时代,嵇康从不屈服,不放弃,不沉沦。他唾弃司马父子,与山涛绝交,他追求着正义,永不退缩。《广陵散》的余音,荡漾在历史的上空,给了中华民族一个正义的指引。

我常常怀念某个时代,某位英雄,他们奋斗过的足迹永远指引着我在这条路上前进,坎坷与牵绊像是磨刀石,历练着心的坚强。

风吹起花瓣般破碎的童年,曾经的梦想交织着眼前的现实,不曾彷徨,穿梭在岁月的河流,寻着心中英雄的足迹,怀一颗感恩之心,向彼岸走去,去闻彼岸醉心之花香。,回首遥望,那些日子背后的足迹,深深浅浅,是我独自走过的伟大见证,也成为心中独享的美丽风景。

走在路上

当我再次慢步在这一条学校繁荣的大路上,我心里便涌出了那惭愧的感情。我,两旁很少有树,只有一处地方有一棵参天大树,每年夏天都会有一个老奶奶在那卖西瓜,有一次走在这条路上,让我明白了诚实比任何东西都更加可贵,是钱卖不到的。

夏天的太阳总是那么的热情,每天把勤劳的人民烘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一团团转。有天放学的时候,我兴高采烈地向家的方向奔去。但不久我已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我已是十分口渴。我把书包快速放在一块石头上,两只手飞快地拉书包的拉链,拿出水瓶,拧开盖孑,我刚想喝水,才发现水已经喝完了,我只好继续向前走去。

“卖西瓜了,卖西瓜了”只看见一位奶奶正坐在大树底下喊着。听到了叫声我赶紧摸索着裤兜,好不容易才摸出了5元钱,但这是妈妈要我卖东西的,只因忘了去卖。但我已管不了那么多了,拿着钱飞奔着朝那去了。看着那西瓜,我的口水已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于是口水落九天”我开口问道:“老奶奶这西瓜怎么卖”“6块钱一个”她和蔼可亲地说道。我心里一急:怎么办我只有五块钱,我便向老奶奶说明情况,本以为不能,但谁知老奶奶轻易地就让我五块钱买一个,可能她看见我真是渴了才让我卖的。我刚想付钱,只听见几个男子在叫买瓜的声。那老奶奶连钱也忘了收,就去帮他们选瓜了。

我在那等了一下,便走了钱也没付就走了。我心里乐极了,一想到不用向妈妈交待那五块钱的事便更乐了,当我正,妈妈便来接了了,我把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严肃地对我说:“我知道你会正确地选择的。”那一晚我思考了一晚,那位老奶奶如此好心,我却如此不诚实地对待她,于是,第二天上学,当我再次走在这路上我便找那老奶奶付给了她钱,她没说什么,只是微微地笑着。

正我再次,我心情十分轻。只有那惭愧之感仍然存在,时刻警醒着我。现在这条大路变了,两旁很多参天大树,一阵风吹来,正是因为那一次,让我更加懂得诚实。如今天我依然走在人生的路上。

走在路上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个调色盘,那么调色盘里不是一味的红色,而是五彩斑斓,酸甜苦辣皆备;如果把人生比作大海,那么这一望无际的大海不是风平浪静,而是波涛汹涌,无可欲知;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漫长的陆,那么这条路并不是畅通无阻,而是不满许许多多坎坎坷坷。走在人生这条路上,我们肯定会经历那些五彩斑斓、酸甜苦辣、波涛汹涌、无可欲知、坎坎坷坷,但是只要我们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去克服它们,不要让他们成为我们走向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我们定会前途无量。

就拿我的学习来说,我在七年级上学期时,突然变得对数字及其不敏感,一看到数字就头晕脑胀,一看到(根号)、x和坐标轴就几近发狂,可越是这个样,摆在我面前的石头就日益强大起来。终于有一天,我彻底懵了。那是一道带有根号的题:负二的二次方加跟下一又十分之九减三次跟下负二加六十四分之三,我看了之后想都没想就把爸爸叫过来了,目的是让他告诉我正确答案,丹爸爸没有,反而教导我说:“你不能被一点儿的困难难道,遇到困难要有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人生难免有困难嘛,要认真思考,你看,就像这道题,你完全可以把1和-2转化为分数带进去,然后再求他们的平方根不就可以了吗?……”爸爸的一番话开导了我,最终,经过我和爸爸的共同努力,这一道难关就成了我的手下败将,就在我欢腾雀跃时,爸爸的另一句话再次树立了我对困难战胜的决心:“走在人生的路上,困难是不可避免的,遇到问题要先分析问题的根源所在,找出解决困难的根本方法,要对困难负责人,要敢担当,你才能在困难面前受到尊敬。”

人生,是一条漫长的陆,并非一帆顺风,而是坎坎坷坷,布满荆棘和重重困难,他们就如同一块块石头,阻挡在我们前方的道路上,但只要我们永不服输的精神把他给清除了,就可以勇往直前!

观《我们走在大路上》心得体会

天安门是明永乐建的,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国旗是向全社会征集后一个上海普通职工设计;阅兵式实际有17架飞机,刚开始起飞的9架战斗机转个圈又飞了一遍,为了防止空袭,有4架是带弹飞行。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后,黑白录影里一个胡子又白又长的老爷爷脱帽鞠躬,嘴里念念有词。

看到这一幕,真是让人想流泪。太不容易了,从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真是不容易!这是第一集。

第三集:维护国家安定,抗美援朝,毛主席的话说得好: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联合国军司令是麦克阿瑟。板门店签署停战协议,司令彭德怀,副司令洪学智。1956年,工商业公私合营,社会主义公有制。

第四集,一开始就是毛主席来武汉,中国修第一架铁路公路两用桥,毛主席第一次横渡长江,写下《水调歌头-游泳》,“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说的就是武汉长江大桥。

第一个汽车厂成立,中国人能自己造汽车了,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出厂,还出了一首歌《老司机》,现在这个词意思完全不一样了……编剧选这首歌你是咋想的?!1956年,飞机57年,坦克58年,拖拉机接着讲修路,54年川藏、青藏通路治理淮河水患,修水库(佛子岭水库)开荒(北大荒)解放,只保留一个国防师,54年生产建设兵团组建1957年9月2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邮政总局发行两枚邮票纪念:8分红色,20分灰褐色。

观《我们走在大路上》心得体会

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景式展现新中国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的伟大历程,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共同摄制24集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将从9月16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

纵观该片前两集,便已然看出此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作为主线,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燃情瞬间。

中国共产党以解放旧中国劳苦大众为目的,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与资本主义、官僚主义、帝国主义进行着英勇无畏的斗争,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民族独立之路,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

中国共产党以恢复饱经战乱的国家经济为己任,通过平抑物价、恢复生产、发展国有经济、实现公私合营等经济手段,大力发展国有企业和工商业,中国经济实现了首次大幅增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初步建立,使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经济复苏之路,中国的方方面面一派欣欣向荣。

通过这两集的介绍,使我们深刻的感受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现今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繁荣稳定。这些正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扬不怕艰苦、不畏困难的革命精神,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走适合中国发展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造就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因此,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入学习我党重要的理论原理,通过读原著悟原理、集中交流学习和开展调研等方式,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各领域工作的开展,进而促使我国在新时代的发展之路上走的更远,让改革开放成功的旗帜在世界舞台上飘的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