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虚词论文(专业20篇)

小编:笔砚

范文范本是一种简洁明快、内容充实的文本,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题材和风格的写作特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示和指导。

古代汉语论文

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建构。

作为普通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john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

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论。

析索绪尔、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的意义观。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

国内语言模因论研究述评。

系统功能普通语言学发展五十年回顾。

评20世纪的索绪尔研究。

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比较与诠释。

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索绪尔的语用哲学思想。

探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

简述现代语言学流派代表人物。

洪堡特的语言理论浅析。

博杜恩·德·库尔特内与三个语言学派。

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

洪堡特语言哲学中的辩证精神。

语法分析的系统描写与比较的几个方面。

韩语语法教材中“时制”概念的研究。

回到索绪尔--“语言与言语”之再辨析。

系统功能类型学--类型学之功能视角。

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

中国学者从事外国语言学研究的正道。

国外语言学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影响。

浅析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词的时间和空间因素。

索绪尔结构语言学中主体离场的系统论研。

语文课堂中古代汉语文学教学方式的探究论文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也是我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因此需要提高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度。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中均开设有汉语言文学课程,可供学生选择。但是由于教学的乏味,学生对其兴趣浓厚,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知识的同时,提高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

目前高职院校将关注点在专业课上,鼓励学生将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上,导致学生对汉语言学习的兴趣明显降低。同时,许多高校将汉语言文学当作公共选修课,选课的人数比较少。加上教师上课循规蹈矩,教导方式比较单一,使得学生无法提高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

二、提高高职生汉语言学习兴趣的方法。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氛围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学生提出疑问要及时进行回答,维系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使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尊重,从而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其次,逐渐改变以往比较乏味的学习氛围,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可以开展有关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竞赛,使学生可以在玩乐当中学到更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最后,增加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比如,可以举办涉及汉语言文学的演讲比赛,使学生运用自己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写出优秀的演讲稿。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其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营造具有竞争性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发散学生的思维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需要扩展教材内容,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热情。首先,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需要联系生活。比如,可以适当将某种文学习惯或者风俗代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汉语言文学的内容。其次,汉语言文学当中有许多有争议的地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两派举行辩论大赛,使学生可以积极查阅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之不断积累汉语言文学知识。最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充分发挥出探索的动力,不断挖掘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进行亲密接触,获得大量感悟。

3.拓展汉语言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可以有效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的质量。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首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指出自身的错误,或者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其次,增强汉语言文学的趣味性。在课堂上,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需要适当增加一些比较幽默的语言或者比较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可以在倾听的过程中了解文学作品的写作意图,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最后,需要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不仅需要讲解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也要给学生应用汉语言的机会,使其可以在实践当中获得新的知识。

三、结语。

汉语言文学在不断发展,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趋势,改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需求。但是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导致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不高。为了解决此问题,需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学识素质、发散学生的思维等方式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古代汉语可以的历时演变略考论文

摘要:“可”和“可以”都是现代汉语的重要词汇,分别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法意义。其语法意义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助动词“可以”源于“可(助动)+以(介)”的句法结构。在“可以”的形成过程中,其句法位置、前后成分的语义关系、人类认知心理的重新分析等因素都是“可以”虚化的重要机制。“可以”早在上古时期既已凝固成词,因此探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具有一定难度。如果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此问题展开讨论,无论对于古代汉语研究,还是对于近现代汉语研究,都是有意义的事情。

关键词:汉语语法史;可以;虚化;

“可”和“可以”都是现代汉语的重要词汇,分别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法意义。但是上古汉语的“可以”本来并不是独立的助动词,而是“可(助动)+以(介)”结构。在历时的发展演变中,“以”的介词性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完全成为助动词“可”的后附成分。在“可以”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其所在的句法位置、前后成分的语义关系、人类认知心理的重新分析以及与此相关的句法关系的调整等,都是“可以”逐渐虚化的动因和机制。但是从历时文献来看,“可以”早在先秦时期既已完成了虚化,成为独立的助动词。探讨助动词“可以”形成和进一步虚化的脉络,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如果我们遵循词汇和语法演变的规律,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虚词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进行历时的分析,无论对于古代汉语研究,还是对于近现代汉语研究,都是比较有意义的事情。

(一)上古汉语的“可”和“以”

1。上古汉语的“可”是亦声字,作动词,表示同意,许可。

2。在上古汉语里,”以“作动词,意思是使用,运用。

《尚书·立政》:”继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唐孔颖达疏:”王当继续从今已往立其善政,其勿用憸利之人。“马王堆汉墓帛书《道原》:”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刑(形)。“《礼记·儒行》:”礼之以,和为贵。“此例《论语·学而》”以“作”用“。

(二)双音词”可以“的形成。

1。先秦时期”可“和”以“就可以连用了。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孔颖达疏:”它山远国之石,取而得之,可以为错物之用。“《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左传·庄公十年》:”(此)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应该指出,这类”np+可以+vp“句式的np并非施事主语;句中的”可“是助动词,犹今言可以;”以“是介词,但后面有时不带宾语,其作用并非引进宾语,而是提示”可以“前的主语是其后vp所表示动词的工具、方式等。这类例子”以“的逻辑宾语在”可“字之前;介词”以“后面能加”之“来复指这个逻辑宾语。《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其他山上的石头,可以用它来琢磨美玉。因为”以“的逻辑宾语就在前面的短语里,因此可以承前省略;代词”之“虽然没有用到,但能补出。说明这类句子中的”可“和”以“虽然并用,但依然是两个词。

2。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时期”可以“的结构和用法并不完全相同。

《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种句子可有两种分析形式:句子的表层结构形式是”vp1+可以+vp2“,其中vp1和”可以+vp2“是两个分句,这两个分句具有条件关系。仔细玩味该句,可以看出,其中的”vp1“和”可以+vp2“两个分句都有自己的逻辑主语,而且二者的逻辑主语往往相同。例如上文《论语·宪问》:”见利思义……亦可以为成人矣。“句子大意是:如果一个人见到利益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危难时愿献出生命,相隔很久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那么他就可以算是一个完美的人了。因此这种”vp1+可以+vp2“的结构,其深层语义结构是:”np+vp1,np+可以+vp2“,但在这个复句中,两个分句的np都被省略了,因为这两个假设关系的分句,其施事主语相同。若前面分句的条件成立,则后面分句所指的行为或结果也”能够“成立。其次,”可以“所处的位置恰好在”vp2“之前。根据人类认知心理,这类句中的”可以“很容易被重新分析为表示”能够“意义的助动词。不难看出,句中”以“的介词性很弱,在”以“字后面补出”之“字,就显得很勉强。此时后面的分句就可分析为”(np)可以+vp2“,介词”以“已经依附于”可“,应该说”可以“已经演变为表示可能意义的助动词了。

在先秦汉语的否定句中,”可“”以“连文,也可以这样分析。例如《左传·隐公五年》:”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其大意是:(兵家)如果不事先做好准备和防范,就不能够用兵作战。前面分句的条件如果不存在,后面分句所表示的行为或结果也应该是否定的。换言之,只有前面分句表示的条件具备了,后面分句的行为或结果才能实现。这类句子”可以“所处的句法位置及其前后成分的语义关系,为”可以“的功能调整和重新分析创造了条件。下面一例更典型。《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曲沃,君之宗也;蒲与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无主。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埸无主,则启戎心。“这让我们感到,vp1的结构越复杂,”可以“凝固的程度似乎越高。三国魏嵇康《答向子期难养生论》:”民不可无主而存,主不能无尊而立。“《左传》所谓”(宗邑和疆埸)不可以无主“与嵇康所谓”民不可无主而存,主不能无尊而立“,前例中的”可以“与后例中”可“”能“的语法意义殆无二致。据此可知,”可以“早在春秋时期已基本是一个表示可能或能够意义的助动词了。

如果说《诗经》中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由于句中的np属于非施事主语,”以“对”可“的依附程度还很低,那么,在”np(施事)+vp1+可以+vp2“这类句式里,”可以“处于施事主语后,其在结构和语义上对”可“的附着性就相应增强了。在”以“后添补”之“就更加勉强。这导致”以“的介词性进一步减弱。将这类句子的”可以“视为助动词,其理据性也更强。

3。上古汉语的”可以“也能出现在”np(施事)+可以+vp“句式里,”可以“所在的句子一般是单句。

《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左传·成公十六年》:”范文子曰:'若逞吾愿,诸侯皆叛,晋可以逞。'“这类句子的”可以“前无vp,”以“完全虚化为”可“的后附成分,此时”可以“已经完全凝固为一个词了,因此先秦时期的”可以“已是一个典型的助动词了。

总之,”可“”以“及其前后句法成分的语义关系、二者所处的句法位置、其间功能的调整、人类认知心理对语言结构的重新分析等,都是”可以“逐渐凝固为一个双音节助动词的重要动因和机制。

(三)上古汉语”可“和”可以“的语法意义。

1。”可以“凝固为助动词后,其用法与”可“基本类似,二者都是既表可能,亦表许可。

2。”可“与”可以“表许可时,都表示情理上的许可,这是两者的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主语的意义类型方面。助动词”可“的主语为受事主语,”可以“的主语则很少为受事主语。”可以“凝固之前,其主语表示工具、材料、方式、凭借等意义;它凝固之后,主语的意义类型为施事或者当事,上文所举文例皆是其证。

二、两汉至唐宋”可“和”可以“语法意义的演变。

3。唐宋时期,助动词”可“承袭了六朝时期的意义。表许可的”可“在对话中也表示委婉的祈求、规劝或建议。《敦煌变文·伍子胥变文》:”越将兵来伐,王可思之。“但是,助动词”可以“有个别表示许可或可能的用例。唐魏徵等《隋书·礼仪》:”降服大功,可以嫁女。“《敦煌变文·降魔变文》:”众口可以铄金,灾祥自然消散。“在一些用例中,表许可义多用”可“,而非”可以“。南唐静、筠二禅师编《祖堂集·洞山和尚》:”但以神会,不可以事求。“此例”不可以事求“当分析为”不可以事求(之)“。

三、余论。

1。上古汉语的助动词”可以“源于”可(助动)+介词(以)“。从句法结构变化角度看,在非施事主语后的”可以“”以“的介词性明显,后可补充”之“,提示标记”可以“前的主语是vp所表动作的工具、方式、凭借和原因等。当”可以“前为vp时,此格式可进行重新分析,这是”以“进一步虚化的机制,此时”以“已非单纯的介词,对”可“有一定的依附性。vp结构越复杂,”可以“的凝固程度越高。当”可以“前出现施事主语且施事后无vp时,”以“的介词性完全消失,说明”可以“已经凝固成词。从上述分析可知,”可以vp“到底分析为”可(以vp)“还是”(可以)vp“,有时很难判定,此时可看作”可“与”以“凝固的过渡阶段,说明”可以“还不是一个纯正的双音词。认识这一点,对于汉语史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现代汉语的助动词”可“和”可以“继承了古代汉语的一些重要语法意义,例如,它们都能表示许可或可能,但其用法却与古有别:”可“和”可以“在现代都能表示值得,有时用于”可+动+的(+n)“结构:

我没有什么可介绍的了,就说到这儿吧。

这个展览会可看的东西真多啊!

劳动节期间的车展倒可以看看。

现代汉语助动词”可以“除了表示可能或许可意义外,还能表示某物具有某种用途,而且都能单独回答问题:

棉花可以织布,棉籽还可以榨油。

问:你明天能再来一趟吗?答:可以。

问:我可以进来吗?答:可以。

这里仅列举了”可“和”可以“的部分功能。除此之外,现代汉语的”可“和”可以“都能作副词或连词,表示不同的意义。其副词意义有的与其动词、助动词意义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它们的来源及其演变很值得研究,兹不赘述。现代汉语里有很多语法现象,要探讨它们的来源,往往可以追溯到近代、甚至中古或上古汉语。

3。众所周知,汉语的虚词很多是由实词的虚化形成的。在历时发展过程中,虚词往往会向意义更虚的词类演变,这是词的意义和功能的扩展,也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新的意义和功能产生后,旧的用法往往不会很快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在词汇意义和功能扩展的过程中,新旧意义和功能之间往往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其间会存在一个”中间地带“,即过渡带。这种现象一般可以从语义、句法和语用角度来分析,也能运用模糊理论和认知语言理论来解释。从汉语史来看,有的动词虚化为助动词,有的动词虚化为副词或介词等。这个虚化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历史时期,一般不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可以“的虚化,却是在上古时期既已完成。由于历史文献的限制,我们虽然无法将这个虚化完成的时间说得很具体。但是我们却可以根据词汇和语法演变的规律,结合人类认知规律,根据有限的资料,探讨和认识这个变化的大体脉络、演变历程及其完成虚化的大体时代。我们认为,这样的探讨对汉语史研究也是有意义的。

刁晏斌先生在探讨海峡两岸语法差异研究问题时谈到:”语法是一个系统,很多语法现象本身往往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语法的差异也有系统性,两岸诸多具体的语法差异往往可以从其上位或上上位的层次进行总结和归纳。“我们认为,系统论思想及其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汉语语法史研究。不仅海峡两岸的语法现象可以比较,不同方言区语法也可以进行比较研究;不仅相关词类可以进行比较,相同词类之中的次类之间也能够进行比较。此外,词与词之间语法意义的历时比较和共时比较也可以结合起来进行。例如,同是助动词,”可“和”可以“之间同中有异,”能“、”可能“和”得“之间,”也许“与”或许“之间,也是如此。将它们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式考察和研究,必单一层面的描写更具有意义。同时,将语法研究和语音、词汇研究结合起来进行也比孤立地研究语法更有意义。因为系统性是语言的固有属性,这种属性体现在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个层面,这也是我们从事比较语法研究的一点点感受。

注释。

(1)(1)沈玉成。左传译文[m]。北京:中华书局,:321—322。

(1)(1)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m]。北京:中华书局,:400—428。

(2)(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321。

(3)(3)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65。

(1)(1)(日)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册第193号经第86页。括号中的”t04,no193,p86“,其中t代表引文在大正新修大藏经(简称”大正藏“)中的册数,no代表引文所在经典的经号,p代表引文所在的页码。

(1)(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333—338。

(1)(1)康振栋。中古汉语里否定词前”初"的意义和用法归属[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352。

(2)(2)刁晏斌。海峡两岸趋向动词的用法差异及相关问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9(2):106。

语文课堂中古代汉语文学教学方式的探究论文

鉴于古代汉语课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应遵循这样的思路:1.考核方式由单一考核方式转变为多维复合考核方式。古代汉语的考核方式应呈现多样化方式,如口头作业、电子版作业、分组讨论、社会用字规范调查、古籍经典内容情景演绎等,这些方式各有优缺点,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合运用,注重学生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的综合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科学合理的评判。2.考核内容由注重理论知识转变为侧重能力。古代汉语课有两个主要学习目标:一是要求学生掌握语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二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语言学理论知识解释语言现象,分析处理语言问题的能力。就这两个要求而言,前者是必备的基础,而后者才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关键。因此,对于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学习,不应仅仅停留在语言理论知识的简单记忆上,而应加强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在相应的考核方式上应该由理论知识型命题向实际能力培养型命题转变。3.评价主体由教师单一评价转变为师生多元评价。随着高校各门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学方式已经从传统的单纯课堂讲授发展为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参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从单一的课堂拓展为图书馆、网络、社会。如仍用传统的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单一方式,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获取信息的需求。为此,应将学生也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来,形成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网络作业学生跟帖等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主体,使评价更加科学、全面、公平、民主。4.评价方式由注重终结性评价转变为注重过程性评价。以学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为学生学习古代汉语课的终极性评价,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而注重日常知识的逐步积累与运用的平时作业、小组合作、讨论发言、课程论文、现场答辩、撰写语言调查分析报告等过程性评价方式往往被忽视。要使学生真正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必须减少只看重结果的终极性评价,而应加大过程性评价的体现力度。

二、古代汉语课程改革实践。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中文系古代汉语课程的考核方式,经过六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多年来的教学改革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一言堂的理论型授课方式很难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为此,我们尝试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如学生参与古代汉语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选择作业布置方式、评点作业、设计编辑课程作业论文集、搜集整理实践性教学成果等,使整个教学过程都有学生参与,力争做到以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点本身,更融合了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从学生熟知的今天仍在使用的语言现象入手。因古代汉语所反应的内容与今天的现实生活有距离,有些语言理论或语言现象,学生很难理解。如在讲授使动用法时,学生比较茫然,但是日常口语中经常使用的“打扫卫生”就属于使动用法,用现代汉语的解释,即:打扫,使之卫生。这里的卫生便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并能举一反三,分析今天仍然使用的语言中哪些还存有古代汉语语法现象的遗留。名词作状语也是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但是今天的成语中有大量的成语都属于名词作状语,如:蚕食鲸吞、星罗棋布、雷厉风行、狼吞虎咽、作鸟兽散等,学生通过分析日常生活用语中留存的古代汉语现象,加深了对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深化了学生运用语言理论解释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3.学生全员参与的多维作业评价方式。传统的作业布置和讲评方式,学生仅把书本上的解释照搬到作业本上,有时候完全没有理解题目的内容,谈不上真正地掌握知识点。今天的学生大多对于网络信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根据这一点,我们因势利导,布置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电子版作业,传到网上,学生互评作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在讲授《郑伯克段于鄢》时,学生对于姜氏、庄公等人物形象有不同的理解,就此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改编成诗歌、剧本、散文、小说等不同的文学样式,上传到中文系教学网络平台,学生之间相互跟帖,评判同学的作业,教师再根据每位同学的作业质量和同学的评价给出最终的作业成绩。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提供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4.注重能力培养的考试方式灵活多样。日常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课程结束的考核方式也应与之相吻合。如根据所学知识拟定一份试卷,要求题型多样、题量适度、难度适中等。为学生以后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培养命题能力奠定基础;情景演绎也是学生较为喜欢的考试方式,如选取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选择一个成语,先找到在《战国策》中出现该成语的原文,再解释其中出现的词义引申、词类活用、句式等语法现象,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情景演绎,并录像存档。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古籍的兴趣、锻炼了学生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更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诸多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不仅减少了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构建了合理的语言学知识结构体系。由单纯的知识考查扩展到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知识更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项能力指标的考评,实现了学生由观看教学到参与教学,再到体验教学的转变,达到了以考促学的预期效果。

古代汉语论文

摘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将知识信息更多地汇集到有限的课堂中来。

多媒体技术因其灵活性、直观性、高容量性,成为课堂教学创新的有效手段。

一、与专业结合,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和意义。

明确古代汉语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性质和功能,才能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古代汉语课的性质,首先是它的工具性,“主要集中体现在运用所学的古汉语知识进行古书的阅读方面,‘阅读’是其工具性最充分的直接体现。

这一点也正是古汉语课的工具性与现代汉语课的工具性在‘工具’使用范围上的不同表现。

现代汉语课的学习也是为了运用,但它不仅仅体现在对现代文的阅读上,它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指导人们更好地说话和写作上。

学习古代汉语则没有说和写的要求。”[1]明确古代汉语的工具性这一特点,教师才可以在教学时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设置与安排教学内容,加大重点难点的教学力度,保证教学效果;学生才可以明确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作用,并依此确定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基础性和语言性也是古代汉语课程的基本性质。

所谓基础性,是指古代汉语是学习古代文学、古代历史等课程的基础,如果不具备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就无法看懂这些课程所涉及的文献内容。

许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古代汉语课也是我们的基础课呢?我们不需要看很多古书,这门课程似乎与本专业没多大联系,学习起来没什么实际意义。

如果教师对课程性质和意义的讲述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很正常。

笔者在讲授时,往往把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与戏剧影视文学的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列举一两部学生熟悉的电视剧、电影中的台词或场景,让他们找出里面出现的常识性错误。

如《走西口》里田青与田耀祖喝酒时,田青说:“我父亲叫田耀祖。”田耀祖说:“认识,原来他就是你的家父啊!”学生一听,马上指出:古代称呼自己的父亲是“家父”,称呼别人的父亲是“令尊”,应该说“原来他就是令尊啊”才对。

《三国演义》中有曹操吃玉米的镜头,学生纷纷指出:玉米是明朝时候从美洲引进中国的,三国时期哪里会有呢?之后,教师再明确:如果平时注意积累古代文化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就会不犯或少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认识到学习古代汉语的现实意义,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古代汉语的语言性,教师在课程一开始就要对学生明确,因为许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分不清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的差别,听课时不知如何分别对待。

甚至认为古代汉语课讲过的文选,古代文学课不必再讲,古代文学课讲过的篇目,古代汉语也可略去。

笔者第一节课给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讲“绪论”时,就通过实例告诉学生,同一部作品,古代文学偏重文学,侧重分析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而古代汉语强调的是语言性,侧重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和把握。

只有对古汉语语言性有明确的认识,对古汉语课的学习内容才能了解得更加具体,从而采取适宜的方法来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授课时间只有一个学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积累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呢?笔者认为,在授课时,古代汉语理论知识可以有选择地去讲授,不必像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那样讲得全面系统;应该重点介绍那些较为实用的、能够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内容。

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不必拘泥于能够准确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的来龙去脉,集中体现在能够认识繁体字,运用所学知识、借助工具书独立阅读浅近的文言文,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很多古代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仍是“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授课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摇头晃脑地讲授知识、满堂灌,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只有少数学生听讲并记笔记,课堂失去了活力和创造性。

为了激发非中文专业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积极性,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根据近些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可采用的方法有:

(一)古今结合,突出古代汉语的实用性。

古今汉语是“源”与“流”的关系,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继承发展来的,学好古代汉语,有利于更好地学习和运用现代汉语。

笔者在给戏剧影视文学的学生讲课时,特别注意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古代汉语的现实意义,并鼓励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遇到的语言问题。

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古代汉语很实用,离他们也并不遥远,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汉语中很多词语的意义是从古代汉语沿袭或发展来的,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增强对这些词语意义的理解,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加深印象。

比如“奔”字,现代汉语中是“奔跑”的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个意义呢?从简化字的字形上我们已经看不出来了,但是一看金文中的字形,上面是人甩着胳膊走,下面三只脚表示走得很急很快,不就是奔跑吗?再如,每年的1月1日是新年的开始,我们称为“元旦”。

“元”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代表的是人最上面的部分即人头,由此引申出“开始”的意义。

“旦”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代表太阳刚从地面升起,本义“早晨”,引申出“天”的意义。

“元旦”就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现代汉语的成语中还往往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通过成语和来剖析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现象,不但使古代汉语易懂易学,还可以使学生对这些成语有比较透彻的理解,从而运用得更加准确。

例如,“唯利是图”是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一种常见格式,“唯”是语气词,表示单一性、排他性;“是”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唯利是图”就是“唯图利”,意即“只追求利益”。

成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不胫而走、星罗棋布、风餐露宿、衣锦还乡、丰衣足食、不耻下问等等。

这些成语典故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通过它们来讲古汉语语法知识,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二)与古代文化相结合,增强古代汉语的知识性。

中国古代文化与古代汉语的关系相当密切。

罗常培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中曾谈到,“在各国语言里有许多语词现在通行的涵义和它们最初的语源迥不相同。

如果不明了它们过去的文化背景,我们简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关系。

可是,你若知道它们的历史,那就不单可以发现很有趣的语义演变,而且对于文化进展的阶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很清晰的片影来。”[2]“古汉语的教学虽然离不开字词解释及语言分析,但绝不应仅从语言到语言,而应将语言教学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背景下来进行,因为语言并不是孤立的。

语言中变化最显著、最迅速的是词汇,词汇中很大一部分词语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含义。”[3]笔者讲授文选时,在帮助学生扫除字词理解上的障碍之后,还适当地把某些词语与古代礼制、风俗等方面的历史文化知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古代文化内蕴,不断拓展知识视野,增加学习的兴趣。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这句话中,“山陵崩”是用山陵倒塌指“太后死”,因为古人尤其是君主都忌讳“死”字,所以用“山陵崩”作为“死”的委婉说法。

这种说法,除了避讳之外,还有尊君的意思。

讲到这里,可以再继续延伸,语言虽然没有阶级性,但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在语言的词汇中会有所反映。

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是不能逾越的,统治阶级在某些词汇的使用上也体现出尊卑之分。

《公羊传•隐公3年》中说:“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崩、薨、卒、不禄”是一组表示“死”的同义词,但使用对象不同。

皇帝死称“崩、驾崩、山陵崩”等,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普通老百姓“死”才称“死”。

“山陵崩”这种说法更能体现出封建时代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

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字面上看是青色的衣衫,其实可以进一步与唐代的官服颜色联系起来讲解。

官服分颜色从唐朝开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

因为八九品的官员地位低,后来又借“青衫”指失意的官员。

如此分析,就将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化结合到一起。

这种综合、系统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

给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讲授古代汉语课,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古代书面语言中生疏的字词、抽象的语法规律很容易让学生们望而却步、失去兴趣。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诵读、启发、设疑等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多思考,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吟诵是形成并强化古汉语语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通过诵读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常用词的意义和各种句式的特点,提高古代汉语的语言感知能力。

笔者在讲授文选时,大多选择故事情节生动、韵律突出、各类语言现象相对集中的经典作品来讲解。

且每讲一篇文章,都要请学生诵读部分段落,并拿朱熹对读书的要求来勉励他们:“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个字,不可少读一个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诵读时,注重引导启发学生在诵读中领会文意,之后再串讲,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所谓“不悱不愤,不启不发”,教师如果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巧妙地设计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讲解《鞌之战》“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中的“及”字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在古汉语中“及”有哪些用法?明确是作动词“到”和连词“和”后,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在文中如何解释才合情合理呢?若作动词“到”讲,解张中了几箭?若作连词“和”讲,中了几箭?这样提问并启发,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归纳法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讲语法部分的“名词用如动词”时,如何从形式上判断一个名词在句中用如动词是教学的难点。

笔者给学生列举出二三十个句子,分成六组,引导学生在观察语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名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自己归纳总结出名词用如动词的六个条件。

讲虚词“而”时,先列举学生熟悉的文献材料,让他们自己体会“而”连接的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教师再进行评讲和补充。

古代汉语论文

摘要:结合古代汉语教学困惑探讨的实践状况,较为深入地探讨和解析了古代汉语教学存在的困惑,包括教学方法刻板、忽视实践教学和学生对古代汉语学习心存恐惧等等。

进一步指出了改善古代汉语教学的几点对策,希望能够加快推动古代汉语教学的发展进程,能够对古代汉语教学实践发挥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关于高校中文专业的学生而言,古代汉语是一门根底课、必修课,从开设至今已有60多年。

在这60多年里,古代汉语不断是十分重要的课程,是学好其他言语课程的根底。

教员把培育学生阅读古汉语著作的才能看成是本人的教学目的。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时进步和外来文化的不时涌入,人们开端注重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时学习和吸收国学典籍中的学问早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与此同时,如今学习古汉语的学生根本上都是90后,他们有着很多新的思想方式和学问构造。

众所周知,教育变革的中心便是改造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具有定向性以及指导性,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向教师指明“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现往常的古代汉语教学课程中,教师们不只仅把这门学科看成是言语课程,更应该将其看作是一门文化课程。

第一,言语从本身上讲,它本是一种文化,而绝非工具,由于这种言语能够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生活观、审美观以及思想观。

比方,杨义在议论我国古代时间标志时就指出,中国人在时间上不同于西方人采用“日-月-年”,而是习气性地运用“年-月-日”来表示。

从这些方面我们就能够看出,中国人注重时间的总体性。

关于我国的古代汉语而言,其中包含了字形、词义、句法等各种要素,这些要素恰恰组成了一个文化密码,只要破解了这些文化密码才干更好天文解言语。

第二,站在发作学的角度,应该把言语学习与当时的言语环境交融在一同。

关于我国的古代汉语而言,它并非是单独的一种僵化体系,而是来源于生活,一切的古代汉语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它势必要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

所以,当教师们在传授古代汉语时,应该把本国文化融入进来,并将古代汉语和宗教学以及哲学联络起来。

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课堂上,首先要对古籍进行解说,这是学习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论是词语、语句还是语法,都要在古籍的解说中得到理解和认识。

正如之前所说,要想学好古代汉语,就势必要将言语和文化互相联络。

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控制古代汉语字、词、句的意义,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们领会到传统文化的神韵以及魅力,加强他们的学习兴味。

所以,教师在传授古代汉语学问的同时,十分有必要结构一个文化语境,这种文化语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字、词、句的解说;另一个则是对整篇文章的解析。

当教师们在对古汉语进行教学时,应该将礼制、习俗以及宗教等充沛交融进来,这样不但能够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够拓宽学生的学问面。

比方,在《诗经・七月》一文中写到:“七月亨葵及菽”对亨字的解释。

“亨”在此时便触及古代传统的祭奠活动,由于封建迷信,古人对大自然感到敬畏,从而对神灵感到崇拜,对众神的膜拜直接产生了古人的祭奠行为。

古代的这种祭奠过程很好地解释了亨、烹、享这三个字之间的关系。

即有神灵保佑则为“亨”;用食物献祭则为“享”,最后在对“富”字进行拆分,从而降生了“烹”字。

这三个字从字面意义上看都是一样的,之所以会这样逐步演化成现代汉字,其主要缘由还是遭到了古代祭奠文化的深远影响。

三、要树立一个言语学问系统。

言语学问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教师们应该在系统中把握语。

言,一旦将这种言语学问控制好之后,将会起到解说更明晰、更透彻的作用。

在构建这种言语学问时,应该从共时以及历时两方面动手。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源”“流”关系,“源”是指言语的源头,即古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源;而“流”就是指现代汉语,亦是指古汉语开展而来的流。

经过这样的演化,能够建造一个良好的言语学问体系,把握住词义在言语系统中的变化轨迹,同时也能够了解词和词之间的关系。

比方,我们如今所说的“媳妇”,为什么称之为“媳”?要想解释这个问题,就只要从“息”字的演化开端谈起了。

“媳”这个字从词源上剖析,与“息”有着亲密联络,从字面上能够了解成“已婚妇女(息),要承当生育儿女的义务,所以被称之为媳。

”从这方面我们不难看出,之所以称妻子为“媳妇”完整是站在生育角度而言的。

这样一来,我们便晓得“息”到“媳”字的演化过程了。

站在共时的角度看,汉语的系统词汇呈现网状构造,对言语系统中词和词诸元素的并列、含义、有序关系进行梳理,能够让学生愈加明白和理解古代汉语中的词义内涵,能够愈加直观地看出古代汉语中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关系。

四、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讨论跨学科问题。

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双方面地依照课本上的学问来融会贯通,还需求灵敏运用,需求分离当今科学开展的总趋向,与同种言语学科之间互相谐和、互动,要增强与心理学、哲学、人类学以及逻辑学之间的联络,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视角对人类的言语有更深层的理解,处理各种复杂的言语问题。

这种跨学科教学能够提升古代汉语教学的广度以及深度。

简而言之,古代的汉语教学具有民族性,也具有学问性。

只要这样才能够树立一套愈加有效的古代汉语教学办法。

在外来文化不时涌入我国的今天,学好古汉语文化显得火烧眉毛。

语文课堂中古代汉语文学教学方式的探究论文

【内容摘要】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生命是诗意,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自然也是诗意。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让诗意在语文课堂中流淌。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有人,曾经这样形容语文。稍微用心研读一下教材,就会发现,选进语文教材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这些精约优美、含蕴深厚的文字,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淘漉,闪烁着人类的精神之光,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由此可知,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更多地以诗意的内容为载体。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生命是诗意,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自然也是诗意。

语文是知识的载体,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只强调它的工具性。如今,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面对学生课堂上眼神呆滞、表情冷漠的无动于衷的种种,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该怎么做?该怎样才能更巧妙地拨动学生心中敏感的那根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使他们活跃的智慧和鲜明的想象得到发展呢?我以为,唯有进行诗意的教学才好。因为,在语文面前,每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应该是“诗人”,而我们教师,则应该是“种诗”的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播下诗意的种子呢?

《现代汉语词典》对“诗意”的解释是这样的:“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由此可见,“美”是诗意的最显著特征,给人以美感享受应是语文课追求的目标。教学实践中,我试图构建一种能激发学生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们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诗意课堂。

首先,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课堂是饱含“人文与情感”的课堂。学生作为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生命发展加以观照。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也只有洋溢着人性之美的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学生心中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课堂上,教师要发挥独特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人文蕴涵去滋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的人性美,受到“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熏染。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情境的创设。教育,是唤醒,是等待,是激励,是鼓舞,但,教育首先是保护。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在学生的心底留下深深的投射,所以,我们要学会用真情去呵护每个学生的心灵。

在课堂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整个课堂“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诗意的氛围。

学生会感到有一滴圣洁的露珠滴落在灵魂深处,诗意,就在心间悄悄发芽……。

二、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语文教学,应该是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表达、充实和提升自己灵性的过程。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观察视角、绮丽的想像,为语文课堂氤氲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同时,也为语文课堂留下了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学而教,为学而教,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权利,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亲近”文本,在平和的、无权威的交流中,生成一个个新的视角。教师的任务不是告知学生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停留在理解课文的层面,而是指引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去交往,使语文教学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彰显个性,透射出生命的活力。这样,在预设的目标下有了学生“放肆”的畅想,有了学生的诗意栖息;这才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经常会听到学生灵性被擦燃的声音,那是一种美妙的声音。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肖川先生在文章《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中有过这样一句话:“当我们能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的日臻完满的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和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学生要在学习中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我们应当推开窗户,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

让课堂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让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学习。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风景区……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我们的课堂,就无处不在。

当然,诗意语文的教学依然在探索之中,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切身体会和感受,诗意语文的探索还需要千千万万的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钻研,去体会,去完善。期待着诗意在语文课堂中更加欢快地流淌!

参考文献:

《标准汉语词典》。

《新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

《诗意语文》 王崧舟著。

《孙双金与情智教育《杨春茂主编。

映日碧荷。

语文课堂中古代汉语文学教学方式的探究论文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其受到思想情感上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中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重点,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样一些现象: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胆小害羞,无论教师怎么启发、鼓励,就是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眼神有力,有口无心;甚至有的学生像东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课文学完后都还是不能流利的朗读……从这些现象,我们不难感觉出: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让课堂书声琅琅,成为我们语文教师要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和反复小结,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经验: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热爱读书。

一、直观形象的画面欣赏朗读。

目前使用的人教版试验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增强了直观性,特别是低年级的每篇课文,甚至语文园地的相关内容都配有密切联系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画面充满童趣,而且色彩鲜艳,让人赏心悦目,借助电教手段,如制作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方式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进行看图训练的基础上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对画产生喜爱之情,产生朗读的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一年级有篇课文《小小竹排画中游》,朗读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让他们充分的去观察,自由的`表达:两岸的树木长的那么茂密,田里的禾苗绿油油的,鱼儿在清清的河水中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有的还跳出了水面,多么高兴,小鸟在天空中飞翔,唧唧的唱着欢快的歌,小男孩撑着竹排多么快乐!学生看着这幅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流,共同感受江南的美好,再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朗读,效果很好。有的读第一句“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时像一种跳跃的音符,把鱼儿与鸟儿的的动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有的读第二句“两案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很陶醉的样子,仿佛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绿色的世界,有的读第三句“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时则满是憧憬。

二、如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优美的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能带领人们进入精神的圣域,能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更进一步感受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但是小语课文类型不一,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其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指导朗读《静夜思》一文时,我在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大致的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感受了诗人李白孤独、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之后,播放了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的《思乡曲》,忧伤而悠长的曲调一响起,我发现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思绪仿佛进入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渐渐,个别孩子脸上有了一丝丝不宜察觉的忧愁,于是我在者安静而平静的氛围中轻轻的朗诵了起来,孩子们不由自主的接着我轻轻的随着音乐也读了起来。那停字断句,轻重急缓随着音乐自然的表现了出来。然后,我再次把古诗唱了起来,这下可热闹了,孩子们兴趣盎然的跟我唱了起来,连下课了也不知道。在如教学《四季》和《小熊住山洞》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四季的美,在欣赏四季景色的时候,我陪上了优美的钢琴曲,让学生在惊讶之中充分的享受。还让学生在舒缓,轻柔,抒情的音乐中进行朗读,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

又如教学充满音乐感月童真的〈小小的船〉时,我选择了儿歌《小小的船》,不仅让学生借助音乐记住了课文的内容,更充分的利用音乐把学生带如了广阔的天宇,给了学生无尽的想像空间。让学生读的像歌,美的像歌,快乐的想飞。如此种种恰当的音乐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诱发了美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古代汉语互动教学模式的论文

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4.“是”字用法研究。

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6.新兴词缀研究。

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10.新兴辞格研究。

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

13.××方言现象专题报告。

14.代词的语用研究。

15.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

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

17.时下新词描写。

18.句型的语用研究。

19.语气词的语用研究。

20.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

语文课堂中古代汉语文学教学方式的探究论文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使语文教学活动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且具有交互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实现课堂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受到良好的教育。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掌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真正了解、掌握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理清思路是关键。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片段,让学生在欣赏中感知。片段的前半部分充分体现了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点,后半部分则选择了另几处独具特色的景点,如假山池沼、亭台轩榭、花草树木等,并在此基础上突出建筑物的色彩,捕捉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大地激发他们学习这一课的热情,我在放映片段的同时还配上了古典音乐并朗诵课文,让学生在欣赏中聆听,在聆听中想象、感受。然后提出问题: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设计者们是如何实现这个特征的?课文第2至第6自然段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在欣赏完片段后,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检查提问,然后由老师引导、分析、理解课文,重点分析本文总分的结构方式及语言的多样性。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亲眼目睹了苏州园林的阵势,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采,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了画面,进而对本节文章的脉胳有了更好的.了解,为本节课的深入学习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能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结构的主动构建者。多媒体具有声、光、像等多种功能,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

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比如教学《苏州园林》时,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锻炼,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模仿讲课时片段的顺序,把学校教学楼前面小花园的几处景点放映出来,并加以配乐和讲解说明,使学生犹如进入了美妙画卷畅游现实之中,感受大自然和校园的那份美。这里的景物学生们大都比较熟悉,于是,我就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对小花园的总体印象,然后从几个方面分别说明,最后要求学生模仿《苏州园林》的结构顺序把学校的小花园向大家介绍一下,然后把自己想说的话整理到日记本上,就成了一篇比较成功的说明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应用写作能力,激活了课堂,提高了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造势,让古诗词教学更精致唯美。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生对唐宋诗词的理解和想象能力,从而提高欣赏能力。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它以完美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和爱戴。但由于受年龄和艺术欣赏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古诗词深奥难懂,不易理解,往往不易让学生所接受,学生对此也知之甚少。因此,在每一阶段的篇目选取中也是不多,课文中大都是一些经典名篇,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传统的诗词教学只是让学生背诵、记忆和理解其涵义。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唐宋诗词的欣赏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之结合起来,让课本中的诗词名篇活起来、动起来,给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名篇佳作供学生自由欣赏和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如能较好地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快乐、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取新知,这样学生对平日里感到比较乏味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仿佛置身在诗的画卷中,自己手握着画笔,自己去设计、去创造一幅幅美妙而多彩的诗的画卷。这样,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水平,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促进了身心健康地发展,提高了学习效率。

当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还远远不止这些,由于多媒体特点的多样性,用它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它不仅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不断实践创新、不断更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具特色、更具风格!

语文课堂中古代汉语文学教学方式的探究论文

教师、学案、学生、学具是历史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主要结构,但是在这些主要的结构中,我们要明确的是,学生是整个教学模式主要受众,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目标,所以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其他的结构都是围绕学生学习产生的。在整个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穿插启发性的教育。学案中教师要融合启发性问题开动学生的自主思维,课堂中教师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延展性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注重学生性格与情操的发展性培养。注重学生学习思维的开放性,师生之间关系的开放性。课堂中教师培养学生根据历史材料的数据分析,开放性探究问题不同角度的立场关系。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1初中历史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特点。

历史教学的建立出发点是学生的认知程度以及学生已具备的知识积累情况,基于这种情况对学生展开历史教学活动。历史教学的核心动力是学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激励学生对历史教材自我解读理解的主动性,同时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思想,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独特个人思想。以主动学习为切入点,是学生能够达到自主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学生之间探究学生等学习模式,教师在历史课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空间,给学生自主表现的机会。保证历史课堂民主教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在自由的课程当中参与教学的过程,并且为其参与的部分提供自我发挥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时效性。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尊重学生本身的差异不同,提倡建设新型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历史课堂充满磁性教学的韵味。

2.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历史教师在准备教学学案,在课前的时间段发给学生。这个步骤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对自己的学习确定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然后有目的性的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好预习,教师分发给学生的历史学案中会要求学生在预习之后,针对学案中提到的学习内容中的`重点部分、难点部分做好标识。这样引导性的教学就会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盲目地,那么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通过课前学生利用学案进行的预习,有针对性的将课程中的内容、难点、重要部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心中有了学习的目的性。那么教师在课堂开始的时候首先要对学生讲明的是,教学的目标以及教学的任务,让学生能够明白本篇课程在单元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这段历史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之后课堂的教学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做问题讨论,以解决教学中提出的课本基础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学习的模块中,需要教师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精讲内容,在讨论、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要求教师能够针对这一难题的疑点进行准确的剖析,抓住问题的要害理清思路,快速的明晰问题。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就是课堂小结,在通过引导教学、小组讨论、自主学习之后,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做一下思路的清理,这样能够使学生明确历史知识结构,不仅仅能学习到其内在的知识联系,也能够掌握外在的知识形式,这样能给学生一个稳定的历史知识框架,形成有效的历史知识体系,对于以后的历史教学有一定基础作用。检查学生对本堂课程历史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以及掌握程度,这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最后一个步骤。为了能够巩固学生的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够培养成求异延伸的主动学习性,需要教师在拟定学生的练习题时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延伸:

(2)教师拟定历史练习题的过程中要掌握题量以及题目内容难易程度,要做到由浅入深的拟题设计形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由表入里的,练习题以课堂完成为最佳状态,不要给学生增加过多的课业负担。

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引导基础知识的学习进度;

(2)教师指导能力的体现;

(3)教学中创新研究力度的加大。

3、结论。

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融合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会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上更加深刻,相较于传统形式的教育,学生的潜能会得到更好的激发,对于学生全面的素质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新型的课堂教学形式出现在教学模式当中,为了符合当下的教育制度,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在课堂之中,虽然在初始阶段会出现一些衔接上的问题,但是经过教师的细心改正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当代的教师应该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脱颖而出,融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将当代的教育模式推进到实践中,使之不再趋于形式化、表面化。

古代汉语论文选题

2.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3.许慎六书说论评。

5.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6.“‘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7.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8.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9.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10.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11.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12.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语文课堂中古代汉语文学教学方式的探究论文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认真做好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以外,还挖掘了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处,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开展“小”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每课练好两个字活动。每一节课,在进行新课之前,都有一名同学(已经给学生编号了,依次轮流)在黑板上写上两个字,然后师生一起做评价,一起修改,一起练习。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写字水平就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每生每月办一份小手抄报。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积累资料、组织材料等方面的能力,教师要求每生每月利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资料办一份高质量的手抄报,并在班内张贴展览,评出等次,记入档案。这样,既让学生养成了积累资料的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审美意识、审美能力。

二、举行“小”比赛,增强学生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

1.实行小组竞赛制度。从开学之初,教师将全体同学分为实力相当的几个小组,指定相对优秀的学生为组长负责组织学习,并规定以后的所有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参加、评比,结果将直接关系到组长学期末的考评。这样,就调动起了所有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优秀生不再保守,落后生不好意思不思进取,全组拧成一股劲,全班掀起了学习大竞赛,学习气氛空前高涨。

2.定期举行练字比赛。写字不好成了部分学生的心病,也有些学生不愿意练。为此,教师除耐心细致的指导外,还定期进行练字比赛,每次都评出部分优秀作品张贴在班内,对进步较大的进行适当奖励。这样既丰富了班级活动,又推动了学生练字的兴趣,提高了写字水平。

3.进行趣味故事擂台赛。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成语故事擂台赛,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先发动学生搜集和整理有趣的故事,然后举行擂台赛,使课堂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倍增。

三、建立“小”本本,积累丰富资料,增加知识储备。

1.建立小作文本。学生写作水平差,但大都不愿意练习写作,觉得短时间无法提高,出力不讨好。为此,教师帮助每一名同学都建立了小本本,鼓励他们随时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描绘生活的新气象,评论社会上的大事小情。这样,既让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还让他们慢慢地学会了写作、喜欢上写作。

2.建立小资料本。农村中学条件较差,除了课本学生很难接触其他资料,视野狭窄,知识面不广,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要求每一名同学建立起一个小小资料本,来搜集和积累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任何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方法、规律都是记录的`对象,例如名人名言、俗语谚语、成语故事、风俗人情、诗词名句、奇闻逸事、风景名胜、社会现象、见闻感想等。这些东西积累多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见闻广了,头脑自然也就聪明了,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自然也就增强了。同时这样的习惯对于学生也是终身受益的。

四、给学生建立个人“小”档案,做到明明白白学习、清清楚楚教学。

教师了解到有很多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不够了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进步不大;部分学生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不清楚,存在极大的误解。这些都不利于教与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就给每名同学建立起了个人小档案。学期初教师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成绩、写字水平等等各个方面)作一个清楚、全面的摸底,并记入档案,作为学习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各方面的材料及时进行积累,这样就使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学习的进步情况,及时调整学习心态、学习方法等。教师也能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自己的教学。学生的每一次考试结果教师都以书面的形式通知家长,及时获取家长的反馈信息,让家长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这样,真正做到了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互通有无、相互了解、紧密合作,共同帮助学生进步、发展。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不仅要重视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注重教会学生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教师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

古代汉语对完善学生的汉语知识体系的作用探究论文

1、改善校园物质条件,形成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是住校生,他们整天奔波于教室、宿舍、图书馆、实训室等场所,校园的内部环境与他们息息相关。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校园的规划设计、建筑物的风格特色以及教学设施的配备等手段营造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教学环境和生活场景。因此职业院校要加大投入,改善校园的物质条件,让学生充分享受校园的整洁和优美,感受环境的清幽与宁静,体验建筑的现代与舒适。同时学校还要增加文体活动设施,配足教育教学设备,形成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氛围,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优雅的校园物质文化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它可以增强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进取的精神状态,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

2、加强人文环境建设,营造浓郁厚重的文化氛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环境育人,他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的确如此,学校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校园的文化氛围体现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句标语、一个横幅等方面。真正优美的校园环境,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环境,学校的每一处角落都能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职业院校更应给予学生关爱、重视和引导,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育人氛围。如在校园建筑、主干道的命名上要仔细斟酌,体现学校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每栋楼的楼道应设置格言警句、每个班级的板报要有启发意义、学校的电子大屏幕上也要不断更新“心情物语”等内容,让学生时时刻刻都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上得到积极的暗示;学校的文化长廊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上需图文并茂,吸引学生的眼球,教会学生怎样快乐地学习生活,如何排解心理上的困惑和疑虑等。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就是在软环境上下工夫,在细节上仔细谋划,让学生在校园内受到无声的教诲,从而端正自己的日常行为,并学会进行心理调节,增强心理品质。

二、笃厚的校园精神能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1、弘扬校风传统,凝练育人文化。校风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治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悠久历史、厚重文化的高度凝练,它是学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和恪守的准则。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要广泛宣传自己的校风、教风、学风等传统,突出职业特色,引导学生崇技尚能、实践创新。如可以发挥橱窗、展板、标语牌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大力宣传校风、学风等,让学生在校园的各个地方都能见到关于校风传统的宣传标语,为学生提供思想教育的精神食粮;经常开展校情校史教育,邀请杰出校友到校进行励志演讲,彰显学校的办学成绩,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凝练深刻的育人文化。久而久之,学生们会深刻领会校风的内涵,牢固树立爱校、尊师、重教、乐学的思想,并在日常的行动中得以体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2、尊重学生人格,和谐师生关系。校园的精神文化还体现在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舆论氛围等方面,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只有当师生之间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关系时,学生才能对教师言听计从,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职业院校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大多数职校生在中学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进入职校后在心理上更需要得到老师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师要用朋友式的爱心和诚心来对待学生,以情感人、以情教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引导学生融入集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学生在遇到困惑时就会首先想到找老师或朋友倾诉,并学会自己调节心理,保持心情舒畅,其心理负担便会随之减轻,心理也会变得更加阳光和健康。

三、完善的.制度规范能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灵。

校园制度常常以规定、措施、决定等形式出现,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行为具有普遍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它主要是指学校和班级教育中的领导体制、管理模式、教学规范、活动组织形式以及各项规章等。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它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要求和特色亮点。完善的校园制度文化能够规范学校的教学秩序,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使学生充满自信,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从而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灵。

1、严格学校管理制度,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有约束性的条款,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具有限制性和规范性。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自我约束力较差,叛逆心理较强,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做出违纪甚至违法事件。因此学校要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将“冰冷”的制度转变为学校的内在文化,逐步让学生接受和认可,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学校的管理制度也应与时俱进,始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合理的制度文化会激发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进而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

2、组织校园文体活动,以制度的形式保证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具有愉悦性情、培养兴趣、增长才艺等作用,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增强自信心,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格,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文体活动是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更渴望得到尊重,更渴望获得成功,因此职业院校要采用“多元智能”的理论来综合评价学生,并用制度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文化艺术节、职业技能节、心理健康活动月等活动。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采用学分制的方法激励学生每学期都参加一定数量的第二课堂活动,具体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统筹规划,如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努力办好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以一系列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展现自我,克服怯懦和自卑心理;针对职校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技能比武、创新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组织心理健康咨询、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让学生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四、小结。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髓和灵魂,它是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中创造和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他们既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整洁的校园环境、厚重的文化底蕴等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优良的校风传统、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特征;完善的学校制度、多彩的校园生活等能够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灵。校园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环节,职业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让学生在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健康茁壮成长。

语文课堂中古代汉语文学教学方式的探究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介绍了古代汉语这门课的课程特点,分析了互动教学模式的含义和要求,论述了古代汉语采用互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模式的几种教学方法。

[论文关键词]古代汉语互动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问题引导教学法。

教学模式是对教学过程组织形式的综合概述。它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既相对稳定又清晰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自从有了教育以来,人们就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教学模式的探索是一个永远没有止境的过程。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教学,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体系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人们对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懈追求。“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论哪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只要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完美传授,都是值得采用的。

古代汉语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基础主干课。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有些枯燥乏味且晦涩难懂。因其枯燥,故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因其晦涩,所以内容不易理解,必须经过教师的精深讲解才能理解。因此,教这门课的教师大多采用讲析法进行教学,认为讲析法是教好这门课的不二法门。讲析法固然重要,但如果总是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就会显得单调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教师在采用讲析法进行古汉语教学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模式。

一、互动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对教师的要求。

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的教学程式,是教与学的融合与交流过程,又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相互促进的过程。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层次、多方位的交互活动过程。通过加强教学互动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种与学习相关的教学要素,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互动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建立了以创新教学与和谐教学为指导,以启发性教学为主线,导学、助学、促学和自学相互支撑,课堂内外互为依托,通过师生各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课堂教学多向交流。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反馈过程,充分展示出教学过程的和谐性、交互性和创造性。因此,这种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它对使用该模式进行教学的教师有比较高的要求。教师作为互动教学的主导者,首先要改变灌输式教学的传统观念。教师不应是知识的注入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领路人,因此要甘当配角,起引导、补充、归纳和完善作用。其次,教师要善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确保互动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实施的有力保证。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信任、和谐友善的关系。只有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才尊重教师,才愿意听从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互动式教学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再次,教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要挖掘教材中适合师生互动的教学内容,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尽量引入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热点问题,拓展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信心。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承担一定的课题研究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古代汉语一般开设在大学的第二学年。在此之前,学生经过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及大学一年级的学习,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在初中及高中阶段,接触了一定数量的现代汉语知识,大学一年级又系统地学习了现代汉语知识,有了不少的知识储备。这些都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学生可以拿它们和新的学习内容进行知识链接。再者,古代汉语虽然有些晦涩难懂,但也不是所有的知识都令学生感到遥不可及,其中还是有一些知识是比较浅显的,学生完全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理解并掌握它们。因此,古代汉语教学中放弃传统的讲析法,采用互动教学模式还是可行的。

前文已述,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总是采用同一种讲析方法,就会显得单调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绝对不会太好。再者,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还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为他们日后的自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参加工作后,基本上就没有机会在教师的带领下系统地学习了。工作中会遇到许多新的知识、新的问题。要获得这些新知识,解决新的问题,需要自己去看书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在大学时代就要不断加强培养。互动教学模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古代汉语教学中采用互动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从多种教学方法中体现出来,如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第二课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游戏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等。下面选取几种教学法谈谈互动教学模式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1案例教学法。被誉为哈佛大学法宝的案例教学法在19就开始实行,但到了1980年以后才引入我国。传统教学法主要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往往教师讲得非常投入,也非常精彩,但学生却丝毫没有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当然也不会太好。而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教学互动的主角。师生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享受学习带来的喜悦,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参与案例教学,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学习经验,从不同角度分析案例中的事件和过程,同时以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发表见解,进而达到思维碰撞、互相启发、彼此交流的效果。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能否采用案例教学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在字词教学、语法教学、音韵教学、文选教学中都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例如,在讲诗词格律的时候,可以做这样的案例设计:在近两年,网络上热议赵忠祥创作的近体诗。赵忠祥是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家对他也都非常熟悉。赵老师将他写的诗发到网上,没想到引起了轩然大波。网民对他的诗开始热议。有赞美的,有批评的,当然批评的比赞美的要多得多。批评的人为什么那么多,矛头所指集中在什么地方呢?答案是因为他写的格律诗不合格律,矛头所指也主要集中在这方面。咱们刚学过诗词格律,要学以致用。现在我们就用诗词格律知识,分析赵忠祥的格律诗是否合律。然后笔者举出赵老师几首格律诗让大家分析、讨论、总结,分析的结果是赵老师的诗确实有很多不合律的地方。这个案例运用名人效应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2角色扮演教学法。“角色扮演”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追求课堂教学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中组织部分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进行角色朗读或情节表演,辅助学生感受情境,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感悟的一种活动性教学形式。它与课堂教学的对话、讨论、辩论、研究、演讲等互动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给语文课堂增添了勃勃生机,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一般的古代汉语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通论,讲的是古代汉语基本知识;一部分是文选,即古代比较好的文章。在古代文选中,有一部分文章适合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叔向贺贫》《靖国君将城薛》《颜周说齐宣王》《寡人之于国也》《更法》等文章。这部分文章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人物对话描写,而人物的动作行为描写相对比较少。在角色扮演法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环境、道具等方面的局限,人物的对话比动作行为的扮演更容易实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自由结合,选择要表演的篇目。提前一至两周让学生熟悉课文,将各自所演角色的对话背下来。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拿捏对话中的语气和声调,经过多次的演练达到成熟。在课堂表演过程中,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摩。观摩后进行讨论,形成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背诵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文选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阅读古文的语感,十分符合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

3问题引导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要想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离开教师的提问是很难达到的。教师的提问可以尽量克服学生广泛存在的“思维缺席”和“思维惰性”现象的出现;可以激活课堂教学气氛,实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可以克服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现象,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教师的提问在古代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在提出问题时,须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问题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要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难度要恰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可以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教学效果也是很好的。如在字词教学时,笔者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字与词的关系。笔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字和词是不是相同的概念?”学生回答:“不是。”笔者又问:“先有字还是先有词?”学生回答:“先有字。”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笔者没有直接否定,而是用归谬法进行反驳。笔者问:“没有字的时候人是否会说话?”学生回答:“当然会了。”笔者又问:“人说的话是句子,句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回答:“句子是由词组成的。”然后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错误的结论:“句子是由词组成的,那么没有词就没有句子,没有句子人就不会说话。既然先有字然后才有词,那么字应该先于句子而出现。也就是说,没有字的时候人就不会说话。”这个结论学生绝对不能认可。因为他们知道,成系统的字才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人会说话的历史却要久远得多。经过引导,学生才理解先有词而后才有字。词在口语中早已有之,后来人们为了把语言记录下来,才为词造了字。字和词的关系是:字是记词的符号。

当然,在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中,还有很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去探索,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

语文课堂中古代汉语文学教学方式的探究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活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高效发展。可见,创设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开展课前活动,丰富感性体验,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新课前,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地进入学习境界,我们有必要作一定的课前铺垫设计,以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使教师的授课能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探究性倾向。学习《蚕姑娘》前,我上网查找了一些养蚕的录像,课前安排时间和学生一起欣赏。看到录像中的蚕,大家都显得兴致勃勃,争着问这问那,但我笑而不答,只是让大家去问问课文,如果读了课文觉得知道的还不够,就再去网上查询一下,了解各种关于蚕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了上来,对于之后的课文学习,自然也是兴趣盎然了。

二、开展课堂活动,加强实践探索,培育创造思维。

1.问一问,写一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和价值,不能幻想以一个标准“修理”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群体。由于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应也千差万别,所以,对课文的理解不应该刻意追求准确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教师应放飞学生的心灵,允许他们对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去体验,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的感悟、体会和结论。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问银河》一文后,我问学生:“你有哪些问题想问银河的.?”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了一个个充满个性的问题,其中一个学生说:“银河呀,在你的旁边有学校吗?你那里的孩子需要上学吗?”有其他同学在笑,而我马上对这个学生的问题表示肯定,表扬他很有想象力。之后,我请学生把自己想问的话像课文一样写下来,我获得的是一篇篇洋洋洒洒、显现个性、透着智慧的小短文。

我想,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研究型的人才,现在我们就必须相信孩子,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孩子提供学习研究的空间,并给予积极的配合指导,允许鲜明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2.说一说,找一找。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中,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实际锻炼,因此我经常为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国标本教材故事性较强,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的特点,让学生把课文编成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例如,学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狐假虎威》这个寓言故事,我让学生自己加上动作来复述,还评出小小故事星,学生的热情可高了。

我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不但让学生体会丹顶鹤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惯,还向学生介绍了丹顶鹤的第一故乡和第二故乡,让学生了解这两个地方在中国版图上位置,同时还告诉学生丹顶鹤目前数量很少,是国家级保护动物,我们应当保护它。又如我在教学第四册练习七学用字词句时,当交流完“石林在哪儿”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石林在昆明,你还知道其他地方的哪些景点也很有名的吗?”我还在课前准备了一份《旅游手册》,在这份《旅游手册》中,向学生介绍了石林的所在地,石林概貌,阿诗玛石峰及其传说,火把节的来历与盛况等。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有地理的、历史的、人文的等等,而这一切得益于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3.演一演,画一画。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适合表演的。如在《恐龙》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所喜欢的一种恐龙表演出来。在充分练习后,我让学生戴头饰上讲台来表演,看,有的踏着雷鸣般的脚步走上来说:“我是庞大的雷龙!”有的张牙舞爪地说:“我是一只凶恶的霸王龙……”有的如鱼得水地“游”上讲台,轻声细语地说:“我是鱼龙……”这样,大家在“自我介绍”中既培养了表演的能力,同时又锻炼了胆量。当然,有的课文可以集体表演,学生边读课文,边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爱好自由做动作。如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演,效果也不错,学生不但感到有趣,而且记忆深刻。

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在多彩的世界里,他们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秋游》这篇课文,文中二、三两段分别介绍了秋天的天空和农田。学了课文后,我就提议大家来画一画天上那变化多端的白云,画一画农田里雪白的棉花、火红的高粱、金黄的稻子。学生们通过手中的画笔不但进一步感受到了秋天的美,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开展课后活动,深化感知领悟,拓展教育时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教学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时,刚好逢“三八”妇女节,为了使孩子们深刻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他们不忘母亲养育之恩,我组织学生进行了系列活动“我的好妈妈”,主要活动如下:

1.自己设计一张贺卡,在“三八”妇女节时送给妈妈:

2.争取每天回家帮妈妈做一件小家务事;

3.以母爱为主题,写一篇有关妈妈爱我、疼我、教育我的叙事小作文;

4.结合妇女节开展主题班会“我的好妈妈”。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不但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上了一堂生动的敬母课,也让学生的自爱自信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培源实验小学语文教研组长,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语文课堂中古代汉语文学教学方式的探究论文

摘要: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逐渐显示出自己教育教学存在的不足,为了更好的实现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提升小学语文课堂趣味性,进而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小学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一些局限,而趣味性语文教学的开展能够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为此,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需要调动一切因素构建充满趣味的小学语文课堂。文章结合实际教学,以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从两个方面分析如何实现趣味化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

1生活化语文趣味课堂的创设。

生活化小学语文课堂创设需要教师将小学语文教学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结合,从而实现小学语文知识教学的具体化。生活化语文趣味课堂的构建需要语文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积极寻找小学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利用现有的资源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性和趣味性。比如在学习长春版小学二年级语文《读海》一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眼中的大海为题进行导入教学,并组织学生讨论自己所理解的`大海。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大海,通过学生加强学生对实际生活景象的了解和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2在不同的语文文章体裁中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具有天真、好奇和丰富的现象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故事以其叙事性、幻想性、儿童性的特点符合儿童语文学习需要。因此,教师在讲授童话故事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比如在学习长春版小学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的播放让学生对这则童话故事形成基本的了解,在学生对童话故事形成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安排学生进行童话故事的表演,在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语文课文内容的总体把握和理解。古代诗歌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问题,古诗对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基于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比如对于叙事诗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和古诗内容相似故事的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叙事内容。对于山水田园诗的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有关的图片和视频,通过课件引发学生对古诗情境的理解,发挥想象力进一步感受到诗人诗歌创作的情怀。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对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因此,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调动一切因素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而趣味化语文课堂的构建是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实现语文学习,是未来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古代汉语传统教学与当前的教学实际问题探讨论文

摘要: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内容是以文字、音韵、词汇和语法为主,构建“四脚着地”的模式,但现阶段大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薄弱,古代汉语课存在教师的专业讲解与学生理解吸收困难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调整。我们认为内容上仍要以传统的教学内容为核心,适时适量渗透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改变古代汉语课单一语言学的性质而赋予其文化的内涵。在教学方法上,兼顾传统方法与信息科技手段,实现课程预定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古代汉语;策略调整;相关学科;知识渗透;。

传统观念认为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学课程,实际上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文化课,古代文化同样由古代汉语来承载。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阅读和整理中国古典文献,传承古代文化遗产。通常在大学二年级开设古代汉语课,两个学期完成,合理的教学安排是每周4学时。在传统的教学中,古代汉语采用的是“四脚着地”的教学模式。所谓的“四脚着地”即古代汉语的教学要从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四个方面展开,平稳支撑教学任务,从而让学生能构建起系统的知识框架。现阶段古代汉语的教与学存在的矛盾较大,给教学带来不小的障碍,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策略上做出调整。

大学二年级开设古代汉语课是十分科学的。一年级开设现代汉语课,学生对文字、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已经有了系统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学习古代汉语能缩短适应期,进入状态快。在学习中,学生也能自觉认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吸收古人有价值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四脚着地”的传统授课模式,实施起来主要围绕文选、通论和常用词等三个方面。

文选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要部分,文选的内容具有语言的典范性。通过学习让学生适应文言文的语境,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积累文言文语料和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达到熟练阅读文言文的目的。文选篇目的讲解,侧重于文字、词汇、语法等三个方面。文字方面包括文选中常见汉字的形体结构演变、“六书”理论和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等。词汇和语法方面侧重于辨别实词的词性和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词序以及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词义的异同和同义词辨析、判断句和被动句表达方式等。此外,也要针对《诗经》、《楚辞》、骈体文、唐宋诗词等韵文用韵的情况渗透音韵学的常识。从以上几个方面的详解中,教授学生如何多角度理解文言文,积累阅读的经验,准确领悟古人为文的意思。

古代汉语通论的学习要建立在学好文选的基础上。我们提到讲授文选要侧重在文字、词汇和语法等内容,这也是通论要系统讲解的内容。有了文选中相关通论内容的渗透,学生在具体学习通论时就会不会有陌生之感,从而很好切换到通论模式,有助于教师系统地讲授古代汉语的文字、音韵、词汇、语法、古典文献学常识、古代文体形式、古代文化常识、诗词格律等通论内容,在文选的讲授中积累的相关语料以及文化常识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通论。

常用词的学习不占用课时,要求学生自学,鼓励使用传统的阅读和抄写之法,以此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古代汉语词汇并加深对词汇的理解。每单元的常用词通常是本单元或下单元文献中出现的一些基础词汇。积累词汇有助于了解词义演变的大致脉络,对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和准确把握古典文献的内容意义重大。

以上三个方面是古代汉语传统教学的重要内容,优点在于内容全面,专业知识集中而有系统,能够让学生建立起古代汉语学习的体系。专业的教学更适合培养研究汉语史的人才。但传统的教学内容也存在不足,如内容多而枯燥、模式化教学导致课堂效果差、作为工具类课程缺少与相关课程的联系等。当前的教学实际情况是采用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方法已明显不合时宜,存在教师的专业讲授和学生理解吸收困难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根源是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未能给学生打下最起码的文言文基础,未能与大学古代汉语教学形成有效的衔接,而是严重脱节。

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应该为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学提供前期的知识储备。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中学语文教学确实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中文系的学生都在中学阶段积累了初步的文言词汇语法知识。既包括对古代汉语词性判断、基本用法、表达的语法意义等内容的掌握,也包括对古代汉语词序、句法结构的准确认识等。这些知识的积累能保证大学古代汉语的课堂教学进展顺利。随着中考、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为了迎合考试的标准化要求,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越来越功利化。教师主要围绕考试试卷的命题形式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和训练,词汇、语法等常识性知识因为不体现在试卷中而被彻底忽略。一些不在升学考试大纲范围内的文言文基本不讲或只是泛泛讲解,不做重点学习。这种功利化的学习造成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极其薄弱,他们只会机械背诵课文翻译和文中注释,且不得改动一字。很多学生认为通假字就是古人为文写了错别字,不知何为取消句子独立性,对古代汉语的词序问题(宾语、谓语前置等)不甚了了。中学阶段的学习不但没有为大学阶段打下良好基础,反而增加了古代汉语学习的困难。因此,古代汉语教学就要在内容和方式方法上调整。在保障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渗透与古代汉语相关联学科的知识。改变古代汉语仅仅是语言学课程的老观念,立足教材,将古代汉语的文化的功能挖掘出来。主要的做法是以古代汉语为核心,渗透中国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以及古代哲学、历史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以达成相关专业的横向联合。这样既能达到学好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四个方面核心问题的目的,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改变课堂沉闷的气氛,让学生喜爱古代汉语,还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专业的方法,系统学习古代汉语,包括传统的学习方法和利用现代的电子技术手段等方法。

古代汉语中涉及不少中国古典文献学常识,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渗透进去,能够起到极佳的效果。这里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为说明对象,这套教材每个单元的文选基本出自某个文献或某类文献。如《左传》,传统的讲解几乎不涉及教材对《左传》介绍之外的内容。我们的讲解则将教材简单地介绍加以补充,涉及《春秋》“经”和“传”的问题、学界对《左传》作者成书年代问题的讨论、《左传》的版本注本问题等。最后提供学生课外阅读最佳的注本。再如《战国策》,教材提到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是由西汉刘向编辑整理定名的,我们根据这个提示简单介绍刘向等在当时整理秘府文献档案的工作和编定目录学著作《别录》的情况,并顺及刘歆据《别录》而成《七略》、班固据《七略》而成《汉书·艺文志》等文献学常识性问题。重点强调刘向根据哪些文献编辑整理而成的《战国策》,作为国别体的史料汇编,它的历史文献价值是什么,我们阅读和研究《战国策》选择什么版本注本更合适等问题。其他单元如《论语》《礼记》《孟子》以及其他诸子文献、《诗经》、《楚辞》等也同样要渗透相关的文献学常识。这些文献学常识的适当渗透也能够为我们讲解通论“古书的注解”和“古书的句读”等做铺垫,更重要的是为其后开设的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奠定基础。但这部分内容不宜过多,三言两语,点到为止。

中国古代文学同样是中文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鉴于文学类和语言类课程讲授的侧重点不同,古代汉语往往在绪论部分给出具体说明,以确保学生不会混淆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的概念。古代汉语是工具学科,学好古代汉语能保证更好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学习古代文学要求学生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重点讲解的内容,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就不能体会教师讲授的作品内容和艺术特点。由于中学时期的积累有限,大学课程多任务重,加上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侵入生活,消耗一部分阅读的时间,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大大下降。古代汉语的文选内容无形中成为他们接触文学作品的一个途径。

至于中国古代哲学,主要体现在对诸子文献选篇的讲解,除了上文提到的《论语》《孟子》《庄子》,还有《墨子》《老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儒家经典文献《礼记》也选了一些短篇。介绍各家代表人物和相关文献要涉及各家思想的主要观点,介绍的内容也有辅助理解文章的作用。如讲解《韩非子·五蠹》,就要涉及韩非重农重兵、重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等政治主张。讲解《老子》《庄子》,则要涉及老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和清静无为、谦退柔弱等具体主张。介绍各家思想主张均需做到客观,点到为止,不能喧宾夺主。

古代汉语先秦两汉部分的文选篇目主要来自《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学习中尽量让学生能了解到完整的历史事件,增加其学习的兴趣。文选篇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常常是某个片段,为了便于理解还需在讲解具体文选之前交代文中事件涉及的背景,讲解之后再交代结局。让学生对文选中所选历史片段有整体的把握。《左传》和《战国策》的选篇尤其需要这样。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和“蹇叔哭师”有内容上的关联,而“蹇叔哭师”是秦晋殽之战的一个片段,在讲述时最好做简要的补充。“齐桓公伐楚”“鞌之战”的起因、“晋灵公不君”的结局都需要补充完整。《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的前因后果也需要在讲授时适当提及。《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出自《史记》,《霍光传》出自《汉书》,都是纯粹的历史传记。讲授时将文选中所涉历史事件补充完整,能让学生加深印象,并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古代汉语教学中渗透相关学科的知识是有意识的策略调整,以文字、音韵、词汇、语法为授课内容核心的指导思想不变。古代汉语有自己的专业特点,不能讲成文献学课、文学课、哲学课和史学课。相关学科知识是古代汉语课的点缀和调味剂,我们不能忽视这些点缀和调味剂,它们是解决教师讲授过于专业和学生理解吸收困难这一矛盾的关键。事实上,策略的调整也符合这门课程的要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通论中除了文字、音韵、词汇和语法等汉语史专业方向的内容,还有文献学的专题,涉及古书的句读、注释、古代的文体形式等内容;还有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的`专题,涉及天文、历法、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还有诗词格律专题。可知教材中包含与古代汉语关涉最为紧密知识,所以传统的仅限于汉语史专业的讲授思想就会在新的矛盾中显得不合时宜。适时适量渗透相关学科的常识也让古代汉语课由传统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单一语言学性质回归于教材体现出来语言文化的性质,古代文化的内容是不能忽略的。

三、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时代的出新。

调整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融入相关学科的知识,在实践中取得极好的效果,具体包括课堂诵读、师生互动和课下背诵、抄书等。

课堂诵读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惯常使用的方法。中国古代的私塾教学中就有诵读,书声琅琅。学生各读己书,互不干扰。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述过私塾学堂上孩子们读书的情况。诵读对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也同样适用。教师先诵读,然后串讲,讲完后让学生一起诵读。诵读时注意力集中于文言文的情境中,能帮助理解教师的串讲,增强古代汉语的语感。诵读的过程也是促进思考的过程。课堂听课效果不好,不是完全明白,诵读的过程会因为正确发音和断句而帮助学生思考,往往能让人豁然开朗。此外,诵读也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师生互动是古代汉语传统教学使用的方式,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不仅要听课,还要回答问题。古代汉语课对学生来说是陌生而又专业性极强的课。一些学生因为基础薄弱而对这门功课感到恐惧,预先就认定自己学不好。除了在思想上给他们减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课上与学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随时提出一些常识性问题与学生互动,对学生过去掌握不牢的基础知识有巩固的作用,同时也通过准确回答,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师生互动也能保证学生有好的听课状态,避免溜号,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背诵是古代汉语教学一个最基本的作业,这一环节也通常被写入教学大纲中。古人从蒙学开始就以背书为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过目成诵,则又上一层楼。科举考试需要背诵儒家的经典,这些当然不够,还要背诵诗词歌赋,一些历史著作的经典也是不能不背的。有人算下来古人背的书少说几十万字,多则上百万字。背书大有好处,交谈时随口而出,为文时信手拈来。传统文化的积淀就是靠多读多背而成。古代汉语教学秉承这一传统的方法,培养学生读书背书的好习惯,成为腹有诗书的人才。文选中《左传》、《论语》、《礼记》、《孟子》、《老子》、《庄子》、《荀子》、诗经、楚辞、骈体文、诗词等选篇都有背诵的要求。学生能够背诵所学经典的文言文篇章,语言文学功底就会大大增强。

课下抄书包括抄文选和抄常用词,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辅助记忆,二是提高繁体字书写能力。抄书也是传统的学习方法。古代图书印刷不如今天发达,很多时候寒门之士是书非借不能读,日夜抄录。这一过程中古人体会到抄书的好处,认为读十遍不如抄一遍。文献资料中不乏古人刻苦抄书的记载。东晋葛洪、戴逵,宋高宗赵构,明代宋濂、张溥,清人朱彝尊等都有过抄书的经历。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讲幼年家贫常借藏书之家,手自抄录,计日以还,虽天大寒砚台冰坚而不怠。今天出版业发达,读书人没有了抄书之苦,却也不见有学问如古人的大家。我们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鼓励学生抄书,并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希望能培养学生安心学习的习惯,在浮躁的环境中沉静下来,坐住板凳,这既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培养性情、提高素质的良方。

信息时代的教学当然不能仅守传统模式,还要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来丰富教学的手段。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年,优点是知识点集中便于学生掌握,多媒体的画面设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足是多媒体的环境相对昏暗,学生容易困倦,影响听课效果。解决的办法是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古代汉语的文选可不采用多媒体,通论部分则可适当采用。此外,充分利用电脑、手机平台。如使用汉字检索系统,关注一些与古代汉语相关的微信公号。也可建立师生微信群,随时与学生讨论,解答他们的问题,还可以利用微信群督促学生学习,检查学生抄写作业完成的情况等。微信群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能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

综上,现阶段古代汉语教与学的矛盾还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大学中文系教师也只能根据实际做出调整,尽可能解决矛盾,保证学生获得比较专业的知识,确保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的。若要彻底解决教与学的矛盾,还需要从根本上入手,寄希望于中学阶段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文言文基础,而不是只围绕考试大纲功利化教学。当然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人,师生一同努力方能确保古代汉语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

古代汉语对完善学生的汉语知识体系的作用探究论文

根据笔者的观察,内容单一、形式固化的体育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参与运动兴趣不高,意愿不强,体育运动的多元化功能也无从体现。为此,学校要重视在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中培养学习兴趣,实现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以我校实际为例,每天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有以下内容。

1.入场律动(6分42秒):其作用是调整队形,使学生迅速从静止状态过渡到运动状态,让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2.七彩阳光分组游戏(8分32秒):这是反映学校精神面貌的大型集体活动,学生用短绳、长绳、板球、橡皮筋、毽子、沙包等小型器械按班级开展活动,可以鼓舞人心,增强凝聚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协调、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

3.韵律操(4分26秒):韵律操是一项激情、健康和经典的时尚运动。它以律动的基本要领为核心,以身体协调为基础,吸收、融合了多种现代优秀的艺术元素编创而成,是包含了强身健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新兴体育娱乐活动。既丰富了学校的课内外体育活,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又继承和发扬了体育精神。

4.跑操(3分15秒):其作用是增强学生的柔韧性和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审美情趣,展现学生的青春与活力。

二、缓解学习压力。

体育运动是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知识难度、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等都会引起小学生的心理负担。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压力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改观,但大多数家长往往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观念的影响,在课余时间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与兴趣班,没有考虑到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压力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当这些压力无法通过正确的途径得到释放时,极易导致小学生出现压抑、烦躁继而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阳光体育运动既保证了学生每天的活动量,增强了学生体质,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压力释放的合理出口,一举两得。

三、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与自主锻炼能力。

现代社会,锻炼成为时尚,健康也被作为个人财富。想通过一周三节体育课培养自主锻炼能力与终身体育意识显然远远不够。学校体育教师如能及时正确引导使学生意识到体育运动对终身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影响,并适时地传授体育运动的知识与方法,帮助孩子每天锻炼一小时,细水长流、日积月累,必将提升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自主锻炼能力。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阳光体育活动都以韵律操、健美操、跑步、武术等形式展开,很多学校根据本校和学生身心发育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调整过后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更加符合本校学生的年龄特点、体质水平等实际情况,对增强本校学生的整体体质水平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校,固应有良好运动习惯;学生出校,亦应能促进社会运动风气。”阳光体育对小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基层学校更应该在阳光体育运动组织上多动脑筋,设计出更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的活动项目,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其中,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运用古文字知识字词的分析探究论文

(昭通市昭阳区北闸中学,云南昭通657000)。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定量测量实验中,学生虽然通过实验获得了结果,但其结果不一定是符合要求的,教师要能清楚解释类似的诸多问题,就需要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误差分析,能使教师“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也正是“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至少要有一桶水”的真实而具体的体现,进行误差分析是教师从理论的高度指导实践,而使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物理教师应该重视误差分析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通过误差分析,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种现象中温度还未到熔点便开始熔化,是萘粉不纯或者温度计零点不准而造成的系统误差.对第二种现象,广西师范大学的罗星凯教授则分析说:“主要是萘粉受热不均产生的系统误差.由于采用水浴法加热(即把盛萘粉的试管没入水中加热),就使接触试管内壁的萘粉到试管中心处的萘粉之间有一温度梯度,外层萘粉温度高,中心处萘粉温度低,萘又是热的不良导体,故这种温差较大.这样,外层萘粉已开始熔化,但中心处的萘粉温度尚未达熔点,还在继续升温,而当中心处的萘粉温度也达到熔点时,本应保持一段时间温度不再上升,但此前已熔化的液态萘内部已存在温差(靠近试管内壁液态萘的温度超过熔点),致使液态萘发生对流,加快了导热,这就加快了剩下部分固态萘的熔化.”

二、通过误差分析,合理选择实验仪器。

1.分析系统误差,合理选择实验仪器。

现对两种选择产生的系统误差进行分析来回答这一问题,电路如图5所示.。

误差理论告诉我们,电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最大相对误差为:

如果实验中两表都选小量程,指针均能偏过量程的2/3,但均可能超量程,是否可能超量程就不能选用呢?我们知道,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具有限流和保护功能,而且实验中总要求在闭合开关前要将滑片置于变阻器的阻值最大端.本实验中,当电压表示值在2,00~3.00伏范围内(满量程的2/3以上)。

2.分析偶然误差,合理选择实验仪器。

三、通过误差分析,找出提高实验结果准确度的有效办法。

例3用感量为0.2克的天平和精密度(最小分度)为1锄?的量筒测铝柱体的密度.若测得m-(57.3±0.2)g(估计读数的偶然误差为0.2g),v=v2-i/i=(21.0+0.5)cm(vl为量筒中原来水的体积,v2为浸入铝柱体后水的体积,估计读数的偶然误差为精度的一半,即0.5cm)。

该实验中“天平、量筒测量时产生的误差主要是偶然误差,而系统误差可略去不计”,这也可用下述实验加以验证:水,倒入另外的容器内,水后,将先倒入容器内的水加入量筒内水中,依此进行,发现每次水的体积分别为20cm、30cm……,即量筒自身的固定系统误差非常小.故此实验中主要分析偶然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物体的密度为:

p-7n/v;57.3/21.0-2.73g/cm3。

根据误差理论,被测柱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

8m;am.2/57.3卸.003=0.3%。

8v=2aw(v2-vl)=2x0.5/21.0=0.048=4.8%。

根据间接测量的误差传递公式,密度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

8p=8m+8v.05-5%。

这一误差来源主要是体积的测量.怎样减小这一误差呢?

四、通过误差分析,判断学生实验结果。

例4在上文密度测量的例析中,已求得铝柱体密度为p=2.73g/cm3,由最大相对误差5%求得最大绝大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