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故宫的感受和体会(精选16篇)

小编:飞雪

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和工作中的宝贵财富,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财富实现自己的成长。借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心得体会的写作要领。

故宫的心得体会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被誉为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其建筑雄伟壮观,占地约约72万平方米,共有九万间厅堂。故宫内珍藏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包括绘画、陶瓷、玉器、家具等,这些丰富的文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

第二段:千年的历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参观故宫的过程中,我被其千年的历史所震撼。在宫殿里行走,似乎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皇帝的威严。每一间殿堂都有不同的用途,展示了当时政治和文化的繁荣。我特别喜欢乾清宫,它体现了清代宫廷建筑的精华。整个宫殿布局严密,室内装饰非常精美,雕梁画栋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

第三段:文物的珍贵和文化的传承。

故宫的文物数量之多令人惊叹,这些珍贵的文物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我在故宫博物院看到了许多著名的展品,例如《清明上河图》、《百鸟朝凤》等。这些画作展示了中国古代绘画的辉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故宫还展示了丰富多样的陶瓷和玉器,这些手工艺品精美绝伦,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美。

第四段:故宫的管理和保护。

故宫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和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我了解到,故宫博物院制定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包括定期进行保护修复、环境控制以及加强安保。同时,故宫还致力于向公众普及文化知识,开展各种展览和教育活动。这些措施为保护和传承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五段:个人体会和收获。

参观故宫的经历让我收获颇多。首先,了解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和精华,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我感受到了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文物对于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性。最后,参观故宫也激发了我对艺术和历史的热爱,鼓舞我继续学习和探索中国的传统文化。

总结:故宫是一个令人震撼的地方,它不仅是中国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它的雄伟壮观和珍贵的文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故宫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不仅重视保护和传承,也致力于向公众普及文化知识。对我个人而言,参观故宫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激发了我对艺术和历史的兴趣。

看故宫心得体会

导言:故宫作为我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瑰宝,汇集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我们走近传统文化的窗口。近日,我有幸游览故宫,领略了这座千年古迹的独特魅力,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对我心灵的洗礼。

第一段:历史沉淀,宏伟恢弘。

故宫,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宫殿系列的代表,凝聚了无数的历史故事。走进故宫,仿佛穿越时空,重返明清时代。繁复的琉璃瓦、雕梁画栋令人目不暇接,宏伟的门楼、千柱苍松更彰显着古代帝王的尊贵与威严。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青砖、斗拱、花砖等古建筑材料的精华,历经沧桑,仍然将美妙恢弘的传统建筑风格传承至今。

第二段:金碧辉煌,艺术大气。

故宫的内部更是藏品丰富,奇珍异宝层出不穷。无论是丰富多样的瓷器、青铜器,还是精美瑰丽的玉器、珠宝,都让人叹为观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故宫的绘画珍品,包括了清代的《清明上河图》等无数传世之作。那些精心绘制、细腻入微的线条和色彩,迸发出古代文人的聪慧才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第三段:文化传承,学海无涯。

在故宫的穿堂与殿庭间,迎面而来的是古代的文化传承。从曲径通幽的花园,到隐藏其中的皇家藏书楼,每一步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充满智慧的书画、雄浑悲壮的戏剧、雅致高贵的服饰,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智慧结晶。更令人难忘的是,漫步在翠华楼等展示馆中,不仅可以欣赏到一幅幅名家墨迹,也可以近距离了解到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意境,让人陶醉其中,仿佛获得了一次心灵旅程。

第四段:文化自信,审美之美。

穿越古代碑林和展厅,不仅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代文物和艺术品受到了展示,还给人们以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是人民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与独特性的自豪感,同时也是对于美的认同和追求。在哪怕是再小的角落,都流露出文化之美,让人陶醉于其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第五段:心灵启迪,文化回归。

回望整个游览过程,故宫的美丽与壮观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启迪。倚着高大的城墙,我深刻感受到了文化底蕴的魅力,不仅见证了古代中国的辉煌,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故宫,作为国内外的热门旅游景点,让更多的人走进文化的殿堂,进而对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这次游览故宫,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旅程,也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回归。

结束语:在故宫的游览中,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影响力。故宫仿佛是一座沉睡的文化宝库,蕴含着千百年的智慧与美丽。未来,我将持续对中华文化进行学习与传承,将这份文化遗产延续下去,让它与时俱进,生生不息。

对故宫心得体会

我近日有幸参观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故宫。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建筑群体之一,故宫以其壮丽的建筑、精美的文物和丰富的历史内涵而令人叹为观止。参观故宫不仅让我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我对故宫心得体会的五段式文章。

第一段(引入)。

我第一次踏入故宫的时候,被无比庞大的建筑群所震撼。故宫有着严谨的建筑规划和独特的雕刻艺术,每一座建筑都蕴含着文化的沉淀和历史的积淀。面对这些古老的瓦片和红墙,我不禁产生出对过去时光的向往和敬畏之情。其中一座座宫殿巍峨耸立,雄伟壮丽的气势令人震撼。故宫的宏伟建筑和细致的雕刻艺术使人感叹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和辉煌。

第二段(建筑和布局)。

故宫的建筑和布局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整个故宫分为两个部分,前部是外朝,后部是内廷。外朝是官员办公和朝廷政务的地方,而内廷是皇帝生活和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整个故宫共有980多座建筑,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每座宫殿有其独特的功能和意义,如午门、太和殿、乾清宫等。在参观故宫的过程中,我不仅能够欣赏到这些宫殿的壮丽景观,还能够体验到中国古代皇宫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三段(文物和艺术品)。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古代艺术宝库之一,故宫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翠玉白菜、清明上河图、佛顶山十三尊无惧像等。这些文物和艺术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不仅体现了古代艺术的精湛技艺,还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兴衰和变迁。在参观故宫时,我仔细观赏了这些文物和艺术品,沉浸其中,感受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四段(历史和文化)。

故宫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这600多年的时间里,故宫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迭和建筑的修改,每一次更迭都增添了新的文化元素。故宫中的每一座建筑和每一件文物都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通过参观故宫,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传统。

第五段(个人的感悟)。

在参观故宫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其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所震撼。故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明内涵。通过参观故宫,我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相信,故宫这座历史的瑰宝将继续吸引着无数人在这里探索和学习,也将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国5000年的文明。

去故宫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人,故宫一直是我在北京必去的景点之一。而今在孔子的故乡——山东济南工作,我也抽出了时间来去看看这个号称“中国文化的太阳”的地方。走了一圈,“去故宫心得体会”这个话题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不由得想要分享一下我的体会。

第二段:故宫的历史和文化。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在清朝总共有24个皇帝在故宫居住和办公,历经几百年的光辉历程,故宫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故宫之所以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太阳”,不仅源于其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内涵,更因为它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每一个细节中都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例如,宫内的建筑体系、园林景观、文物陈列、书法绘画等,都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智慧,为人们触摸、感受、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所。

第三段:故宫产生的感悟。

走在故宫的石板路上,我在历史中穿梭,回忆起它的历史:它是一座建筑历经数百年沧桑而硕果累累的宫殿,亦是一座见证了中国数千年政治、文化、社会风貌的博物馆。它的庭院和屋宇巧妙地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展现无遗。在漫步其中,我不由得感到,故宫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代表。

而故宫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也曾在历史上被淘汰、压制过,有过辉煌,也有过失落。然而当我站在故宫之中,深深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可持续性”的关系。我们应该用心去继承、发扬、创新传统文化,让其再次在当代焕发生命力。

第四段:信息化对故宫的保护。

随着信息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故宫保护的形式也在不断更新。诸如微学习、VR、直播等新兴技术成为了故宫保护和传承的主要资料和方式,给兴趣者带来诸多便利,这也为传统文化的深入传承打开了新的大门。

同时,科技与文化也应当相互结合。例如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利用大数据对文物进行系统研究及文物三维重现,通过融合影像处理技术,进一步提高文物保护的可视化、可操控性等,为故宫文物的持续保存及可再生利用提供了有益保障。

第五段:总结。

故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我们走进这座宫殿时,我们也走进了文化的源头。它是我们了解中华文化、学习文化精髓的好地方。它代表着一种庄严、深沉、古老的文化状态。同时,故宫的文物也在不断的被保护和传承,新兴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对文物可信度和真实性的进一步提高。在需求不断变化的信息化时代,故宫的保育方式也在不断变革,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相信它会更加生机勃勃、繁荣发展,继承、创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听故宫心得体会

故宫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宏伟壮丽的建筑之一,同时也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深厚底蕴。如今,故宫已经成为了一座重要的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而听故宫这一互动式的体验,更是让游客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故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我曾在故宫听过一次讲解,让我收获颇丰。下面我将用五段式的方式来分享我的听故宫心得体会。

在听故宫之前,我做了一些准备工作。首先,我下载了故宫博物馆的相关APP,通过该APP可以了解故宫的历史和文化。其次,我查阅了一些故宫相关的书籍,例如《故宫大典》和《故宫的故事》等。通过这些准备,我对故宫的背景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听故宫需要提前预约。在预约后,我前往故宫,并和其他参与者一起等待讲解员的到来。讲解员很快到达,迎来了我们的热烈欢迎。讲解员与我们互动式地交流,询问我们是否对故宫了解一些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分享故宫的故事。

第三段:听故宫的内容。

在听故宫的过程中,讲解员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为我们讲解了故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例如,他向我们描述了太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还向我们展示了一些珍贵书籍和艺术品。此外,讲解员还讲述了故宫的修建历程和多个皇帝的生活轨迹。

第四段:听故宫的收获。

听故宫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故宫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同时也能够更加贴近故宫的每一个角落。在听故宫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听一个故事,更是了解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精髓。从艺术史到政治史、从清朝到明朝,我有了一个更整体的认识,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五段:听故宫的启示。

听故宫不仅是一次旅游体验,更是一次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深刻了解。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文化沉淀和历史底蕴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引导。同时,听故宫也让我们意识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只有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才能让后人更好地学习和继承。

总之,听故宫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让我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通过这次经历,我认识到了历史的价值和深度,也更加珍惜我们的传统文化。听故宫的体验启发我积极学习和了解历史,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故宫感受心得体会

故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也是游客们来华必访的地方。我有幸在最近一次旅行中,实现了长久以来的愿望,亲自踏上了故宫的石阶。在这次游览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还被它所散发的魅力深深吸引。以下是我在故宫的游览中所得到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故宫之美令我惊叹。步入故宫,我被无尽的华丽与宏伟所包围。金碧辉煌的宫殿、精美绝伦的琉璃瓦、精巧精美的雕花石雕,无一不显示出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魅力。尤其是紫禁城的外景和内景,都给我一种恢弘壮丽的感受。每一个角落都被雄伟的建筑所充实,给人一种庄严而肃穆的氛围。此外,故宫中的每一件文物也无一不表现出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风格和技艺之高。在文华殿的正殿内展示着的乾隆皇帝御用的大型铜鼎,工艺精湛,铸造精美,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其次,故宫让我感受到了深厚的历史韵味。作为中国古代皇宫,故宫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曾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经历了500多年的历史变迁。在这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那个悠久的历史时期的繁华和荣耀。每个宫殿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正殿的保和殿,副殿的保和殿、经帮殿等等,每一个殿宇都是中华文化的写照。在游览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了许多有关故宫历史的故事,比如举世闻名的“太和殿三大奇迹”、乾隆皇帝的爱女,以及故宫的建筑设计和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再次,故宫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情感体验。作为中国人,我已经从小就对故宫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而亲眼目睹并走过这个神秘而神圣的地方,我的情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升华。在参观的过程中,我情不自禁地为故宫的辉煌和宫殿的壮丽而感叹,更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而自豪。在故宫内部,我感受到了尊贵与尊严,仿佛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尽管人潮涌动,但在这些古老的殿堂中,我感到宁静和安宁。走过玉琴铺地的偏殿,我仿佛能听到古代宫廷官员的细语浅歌。在这个神圣的地方,我更加明白,故宫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

最后,故宫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故宫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在故宫,我看到了许多现代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好奇和向往,也看到了一些年轻人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故宫文化的传承中。除了定期举办一些传统文化体验和展览活动之外,更多的人开始通过文字、音乐、艺术等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使我产生了更多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索。

总结来说,故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在这个神圣的地方,我不仅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还见证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和创新。此次故宫之行,让我更加热爱中华文化,也更加珍惜和推崇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走进故宫,体验这里的魅力,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观故宫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故宫的向往几乎是每个人都有的。我还记得小时候每到暑假,父母总会带我去北京游玩,为的就是能够参观这座古老的皇宫殿。然而,直到最近,我才有机会再次踏入故宫。这一次,我更全面地接触和了解了故宫这个世界文化遗产。今天,就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故宫体验。

第二段:繁华的历史尘封在每一处建筑中。

作为中国古代皇宫,故宫的建筑和装饰自然是极具古典气息。然而,当我真正在这里走这些建筑时,才深深地感受到了千百年来王朝兴衰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响,同时也因此对未来与现实的感悟更加深刻。从建筑设计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上古世纪帝王的审美风格、民间技艺、工艺技艺等等——许多人正在找寻的东西,化作了建筑上的细节。故宫天子居住的标志性建筑——紫禁城,更是古玩文物摆满的一处景点,其中还包括了许多珍贵国宝,如康熙时期的“康熙大典”。

第三段:宏伟的规模和严谨的制度。

故宫的占地面积的确非常庞大,在日本人侵华第一次全面攻占了南京以后,他们将故宫全部掠走,如今还有2/3在日本。“宫城”中游客可以查看到内部皇家制度和日程安排的痕迹,他们可能很难想象当时这些规矩的严格实施,以及决策的庄严与严谨。除此之外,考虑到财富和物质成分,故宫仍然有很高的价值和经济意义,但这些却毫不影响这座宫殿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角色,更是每一位人民所关注和传承的。

第四段:现代化的场馆,安全、有序地游览。

虽然故宫是一座古老的建筑,但是它整个系统都非常完善,也能很好地迎接现代游客的各种需求,无论是引领旅游如何游玩,还是感受这座宮殿的精美,都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因为救Minerva(即一种免费的预订系统),每个游客到达后,先在网上预约门票,选择参观日期和时段,这使得游客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并在进入故宫的时候能够更加安全有序。

第五段:感悟。

这次走在故宫里,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帝王之道”,从中国几百年的历史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比如说为什么“忠诚”、“正义”两种道德在中国古代具有很高的价值观和地位,这些都在故宫的各个部分所展示的细节间得以阐述。此外,故宫所矗立着的是“百年国运轮回”的直观呈现,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所经历的兴衰荣辱,也深刻体现出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最重要的是,在故宫里,可以深深感受到对于文化和历史传承的重视,这对于保护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

总之,走进从老古董化为世纪文化遗产的故宫,无论是从哪个方面看,都会感受到它这一座古老却充满价值的建筑所带给我们的异同。通过对这座真正的故宫的认识和了解,心静了下来,才能更好地感悟到历史的流转和文化的传承,从而给思想和灵魂带来一场无尽的安宁和洗礼。

参观故宫心得体会_故宫观后感

七月二日,忙了一天正事,三号游览故宫。

走进故宫,惊讶于古代建筑技术的高超!故宫的设计与建筑,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故宫,是一座皇家宫殿,也是一座博物馆。凝聚着近600年的宫廷变迁和人世沧桑,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故宫,以其厚重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和社会、历史的里程碑。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明清24位皇帝临朝为政和日常生活的地方,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这里代表了权威,也充满了神秘。

故宫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于明永乐4年(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

我们从天安门进,穿过一片青砖铺地的广场,到达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午门形势巍峨壮丽,是故宫宫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读皇帝圣旨,颁发年历书,文武百官都要齐集午门前广场听旨。午门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进出东侧门,宗室王公出入西侧门。

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过桥经太和门便是雄伟的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高35.05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面积约2380多平方米。是紫禁城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规格,最富丽堂皇的建筑。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从东到西有一条长脊,前后各有斜行垂脊两条,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宫殿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御座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背后是雕龙屏。太和殿是故宫中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

太和殿后是中和殿。中和殿高2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黄琉璃瓦单檐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四脊顶端聚成尖状,上安铜胎鎏金球形的宝顶。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

中和殿后是保和殿。高29米,平面呈长方形,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黄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顶。屋顶正中有一条正脊,前后各有2条垂脊,在各条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条岔脊,连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条。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

游完外朝,到了内廷。故宫的后半部叫内廷,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宫殿的大门——乾清门,左右有琉璃照壁,门里是后三宫。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

乾清宫在故宫内庭最前面。乾清宫是内廷正殿,重檐庑殿顶。殿的正中有宝座,内有“正大光明”匾。两头有暖阁。乾清宫是封建皇帝的寝宫。清康熙前此处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批阅奏报,选派官吏和召见臣下。

坤宁宫在故宫“内庭”最后面。重檐庑殿顶。坤宁宫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后寝宫,两头有暖阁。清代改为祭神场所。雍正后,西暖阁为萨满的祭祀地。其中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婚礼。

交泰殿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满”之意。其建于明代,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攒尖,镀金宝顶,龙凤纹饰的方形殿。明、清时,该殿是皇后生日举办寿庆活动的地方。清代皇后所谓亲蚕典礼,需至此检查祭典仪式的准备情况。清代的“宝玺”也收藏在这里。

通过御花园左侧门进入西六宫依次参观了储秀宫、翎坤宫、永寿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然后出内右门回到乾清门广场,东行进入内左门,依次参观东六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乘乾宫、钟粹宫。参观完东六宫再回到乾清门广场,向东穿过景运门进入锡庆门,然后再进入皇极门,参观皇极殿、宁寿宫、扮戏楼、畅音阁、养性殿、乾隆花园、贞妃井,清同治年间慈禧、慈安二太后垂帘听政就在养心殿东暖阁。

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总共达1052653件之多,统称有文物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并收有很多绝无仅有的国宝。故宫的一些宫殿中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

最后出神武门。“神武门”,明朝时为“玄武门”,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间因避讳改称“神武门”。神武门也是一座城门楼形式,用的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屋顶,但它的大殿只有五开间加围廊,没有左右向前伸展的两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门低一个等级。神武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门禁。现神武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

出北门神武门,参观了用土、石筑成的景山,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从景山西门出,游览了北海公园。

明清时代普通人连走近紫禁城墙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而今我们可以在宫殿内任意穿行,可见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故宫游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入故宫的背景和重要性(200字)。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中国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始建于明朝,历经几百年的建造和修缮,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使他们沉浸在古代宫廷文化中。

第二段:游览故宫的氛围和建筑之美(300字)。

进入故宫后,立即被宏伟壮丽的建筑所深深吸引。整个宫殿群气势恢宏,是明代最荣耀的建筑成就之一。我沿着宽阔的红色通道,逐渐步入宫内。每个殿堂都精致独特,充满了古代皇室的权力和荣耀的氛围,例如午门、乾清宫等。每座殿堂都有独特的名字和故事,使人们尊重历史和感受皇室的繁华。

第三段:故宫的文化和艺术宝藏(300字)。

故宫不仅仅是一个古代宫殿,还是一个包含丰富文化和艺术宝藏的博物馆。在宫内,有数以万计的珍贵收藏品,如陶器、绘画、瓷器、玉器等。尤其是紫禁城,是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里面陈列着许多古代文物和艺术品。在这里,我看到了宋徽宗的《千里江山图》和明成化年间的瓷器等。这些文物无论从艺术上还是历史上都具有巨大的价值,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第四段:游览故宫的感受和体会(300字)。

游览故宫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里逛了几个小时,我仿佛穿越回古代,在皇帝们的宫廷生活中感受他们的乐趣和烦恼。我可以想象到过去宫廷里的热闹场景,感受到皇宫里的权力和荣耀。同时,故宫也告诉我,宫廷文化的辉煌并不意味着人民生活的富裕,也让我思考了古代封建社会的不公平和种种弊端。

第五段:结尾总结和体会(200字)。

通过游览故宫,我不仅是亲身感受到宫殿建筑的壮丽和文物的珍贵,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和历史的悠久。故宫的壮观景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次故宫之行让我感到非常幸运,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再来感受这份独特的历史韵味。

故宫游心得体会

故宫,在中国文化长河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国人来说更是熟悉而亲切。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故宫游玩。本人最近也有幸参观了故宫,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旅行。在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宫殿里,我不仅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启示与感悟。

首先,故宫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它的雄伟与庄严。走进故宫,就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高大的红墙与巍峨的城墙,无不显现着它的霸气与尊贵。一步步走进内院,迎面而来的是一片宏大的建筑群,层层叠叠的殿宇巍然耸立。每走过一个殿宇,都能感受到文化和艺术的升华。这些宫殿不仅是一个帝王的住宅,更是一座艺术宝库。在每一间殿宇里,都能欣赏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手法和精湛工艺。故宫的建筑无疑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其次,故宫也给我带来了人生哲理的思考。在观赏壁画和珍宝时,我不仅被其艺术价值所折服,更是从中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思考方式。这些壁画和珍宝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意义和故事,使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思考。如在破解古代年代的日期、技巧等问题上,我对古人的智慧感到佩服不已。这促使我深思现代人应如何传承并发展古人的智慧,更好地面对现代社会带来的困扰和挑战。

除此之外,故宫还教会了我对文化的尊重与保护。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的保护意义重大。因此,我看到了故宫内外的工作人员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倍感敬佩。同时,我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更应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传统。只有通过尊重和保护自己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而在这次参观故宫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比如,在排队的时候我没有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给他人带来了困扰。还有在欣赏文物时,我没有完全理解其中蕴含的艺术意境。这些都使我反思了自己的修养和素质,这也激励我努力提高个人修养,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化艺术。

最后,故宫的参观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思考,让我更加明白了人与历史之间的连结。故宫不仅是一个展览馆,更是一段长达数百年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努力。通过参观故宫,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与历史联系在一起的重要性。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指导未来。

总之,参观故宫是我一次充实而收获颇多的旅行。在这段时间内,我不仅触摸到了中国古代帝王的豪情壮志,还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从中我也学到了很多关于保护文化遗产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这次旅行让我更加热爱和自豪于自己的国家,也更加明白了个人在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中的责任与使命。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故宫会继续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往参观,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与智慧。

读故宫心得体会

故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作,也是中国历史的见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故宫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近日,我有幸在公司组织的文化研学活动中参观了故宫。在这次参观中,我积累了许多新的见闻和体验,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故宫的历史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段:历史宏大的故宫。

一步踏入故宫,就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历史的长河中。故宫建于明代,是中国封建皇宫的代表,也是明、清两代二十四个皇帝的居住之所。一座座高大的殿堂、华丽的门楼和绚丽多彩的琉璃瓦让人眼花缭乱,宏大的规模令人倾倒。在参观过程中,导游生动地讲解了故宫的历史演变和建筑构造,使我对这座古老建筑群更加感兴趣。

第三段:文化底蕴深厚的故宫。

故宫作为一个宫殿建筑群,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又融合了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在故宫的建筑中,雕梁画栋、美轮美奂的壁画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示了中国古代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髓。此外,故宫的馆藏之丰富更是令人惊叹。文物和艺术品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符号,给人们提供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这使我对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理解。

第四段:历史见证的故宫。

故宫见证了几百年来中国历史的兴衰和变迁。在故宫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感受到那份历史的沉重。步入乾清门,仿佛身临其境地看到了辉煌的明代气象;走在太和殿前的广场上,仿佛听到了清代皇帝在此举行盛大典礼的呼唤。故宫的建筑、文物和景观无不默默地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让人在参观中不禁对中国历史的变迁感慨万千。

第五段:深情故宫。

在故宫的参观中,我不仅愈发认识到了自己的身份与使命,更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骄傲。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也应该更加努力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次参观故宫,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明白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学习相关知识,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总结。

参观故宫,是我一次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故宫的宏大建筑、深厚文化底蕴、历史见证等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对故宫的参观和学习,我不仅增长了见识,也培养了文化自信心。这次故宫之行,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意识到作为中国人的责任与使命。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将努力传承和弘扬它。

故宫

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观赏和研究。而作为一名党员,我有幸参观了故宫,深深领略到了其壮丽的建筑和悠久的历史,也对党的文化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第二段:感受文化底蕴。

参观故宫后,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观赏故宫内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宫殿,我不禁感叹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这种雄伟壮丽的建筑无疑展示了我国几千年悠久文明的独特风采。在参观过程中,工作人员向我们讲解我们党历史渊源及其辉煌成就,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党的文化价值和发展道路。

第三段:感悟党性的重要性。

参观故宫,作为一名党员,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党性修炼的必要性。故宫内部严谨的制度、庄重的氛围,让我产生了崇高的敬意。我意识到,要想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党性修炼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党员始终保持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时刻秉持党的宗旨,用党的意志去衡量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有效地发挥党员的作用,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第四段:体验忠诚与责任。

在故宫参观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忠诚和责任的重要性。作为党员,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将个人的荣誉与党和人民的荣誉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故宫参观时,我看到了无数的历史故事,了解到了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和党的无私奉献。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党员,我们应该以忠诚为荣、以责任为重,时刻为人民的利益着想,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段:感激与自豪。

通过参观故宫,我对我们党的艰苦历程和伟大成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感激党的领导和指导。故宫内的工作人员用精湛的讲解和服务,让我们更加了解党的理念和发展道路。站在故宫前,我深感作为党员的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深感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党的恩情,履行好自己的党员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总结:

通过参观故宫,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党的文化底蕴和党性修炼的重要性。我坚信,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才能走向繁荣昌盛;只有党员时刻保持忠诚和责任的心态,才能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作为一名党员,我将始终牢记这些教训和体会,不仅为个人的成长而努力,更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参观故宫心得体会_故宫观后感

1952-10-15,四川省考上东北行政区各大学的考生队伍,在中国医科大学校长办公室冯主任(他代表整个东北区各大学来接四川新生)的率领下,在北京车站附近转了10小时。我第一次走进天安门广场,看到了天安门、北海、中南海、中山公园、北京图书馆等地方。1956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济南煤矿干部学校任教,1956-1957多次去北京定福庄煤炭部干校编写教材。这期间,跑遍了故宫、颐和园、西山八大处、碧云寺、卧佛寺等地。

现在回想起来,留在我的印象中最为深刻的是它各个堂殿的匾额和对联,而且不是它的内容,仅仅是它的形式——那些匾额和对联的字迹。

你只要稍微留心就可以看出,所有这些匾额和对联的字迹,毫无例外都是正楷,一笔一划写得规规矩矩、板板正正,一点也不马虎。意味着什么?值得我们后人深思。

古人重视写字,曾有“文如其人”一说。这里的“文”既可以解释成“文章”也可以理解为“文字”。“文如其人”就是说:看你的文章和写的字,就知道你是怎样一个人。

汉字(象形文字)始于画图。古人认为,这一个个的字,是你的心支配你的手“画”出来的,它不仅表现了你想表现之物,在这同时,也无法避免地显露出了你自己的心灵。

这种说法不是毫无根据的,它不仅适用于使用象形文字的国家,即使在使用字母的西方国家也有“笔体学”(graphology)一说(参看《不列颠百科全书》7-246c)。世界各国对各种案件的侦查和犯罪心理的分析中,《笔体学》是常用手段之一。

我国古代对“习字”是很重视的,总是把“读书习字”并提,二者不可偏废。历代开科取士,先看你卷面写得是否规矩板正、是否干净整洁,如果考生字迹歪七扭八、卷面不干不净,完了,马上淘汰掉。

这不是形式主义吗?只要文章写得好,有杰出的见解,字写得差点,卷面不那么干净,有什么要紧?这是现代人的观点,现代人看重才,只要有本事(有才)鸡鸣狗盗之徒都有人录用。可是,古人不这么看,古人更看重德(道德、素养),他们认为一个吊儿郎当的人、放纵自己的人、对自己承担的任务缺乏责任心的人,本事越大越坏事。所以,他们让晚辈通过读书获得知识、懂得做人的基本规则;通过写字培养自己专心致志,求正求真求美的习气和待人处事的高度责任感。我们可以从《曾国藩日记》和《曾国藩家书》中看到他在书法练习方面对自己的要求和对晚辈的教诲。

1949年后,共产党在大陆执政,风气大变。mzd的笔迹一开始并不普及,若干年后随着造神运动的兴起,逐渐传遍大陆。

我最先见到的是《人民日报》和“新华书店”这几个字。当我得知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题词时,一方面觉得应该:他是党的主席,党报、党店的名牌当然应该由他书写。可是心里隐隐觉得,写得不算好啊!《人民日报》4个字,大的大小的小,没有一个是端正的。“新华书店”4个字同样如此,而且其中“新”和“华”的悬针,都是需要拉中锋的,不但看不见中锋,整个这一笔,变成了一根杵!怎么会这样去写?出于对领袖的敬爱,口里不说,心里有些蹊跷。后来看多了,也就不以为怪了。

随着对mzd的个人崇拜的泛滥,很多人夸奖mzd的字体,尊为“毛体”,称颂他是伟大的书法家。不少人群起效仿,很多招牌、匾额都改成了时人仿写的“毛体”字。到处都是一边倒的歪歪,并不好看。

随着“毛体”流行的同时,社会上(自然包括学校里)流行开了一句不知来自何方的谚语:“国家不嫌字丑”,彻底否定了我国历代培养和选拔人才时,既重文(内容)又重字(形式)的传统。

让人们把字写好,写端正,很费劲;可是,要让大家“不嫌字丑”,歪七扭八、横倒竖切都行,却非常容易。从那以后,规规矩矩干干净净的手写文本,逐渐稀罕了。

这个事情重要吗?我认为重要,而且非常重要。你看看现在社会上假冒伪劣的产品,毒奶粉、假药、地沟油防不胜防,闯红灯,加塞儿,机动车往人行道上开,办假证件的广告满街都是,考试作弊,抄袭著作,假学士,假硕士,假博士,假科学家到处都能找到,贪污腐败,盘根错节。已经直接间接危及大陆上的每个中国人。

50年代,经过战争的洗礼,全民都期望着中国的新生,社会风气蒸蒸日上。1956-05我游故宫时,恰逢朱德委员长陪同伏洛希罗夫(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去故宫游园,3-4辆黑色轿车从西便门驶入,来到我们跟前几米停下,朱德从前一辆车下来,去拉开后一辆的车门,伏洛希罗夫走下车来。这时,游人都自觉停步,鼓掌。朱、伏二人,向游人招手致意,然后,他们走他们的,我们玩我们的。有几个工作人员跟在他们身边。既看不出便衣,更没有戒严。那时的社会,稳定安详。

现在这些污泥龊水最初是怎样泛滥起来的呢?根子就在mzd,他把社会风气败坏了。

他是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怎么会带头去破坏社会风气呢?他在1956-1957年间,搞了一个“引蛇出洞”的大“阳谋”。最先他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一套新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说形势变了,疾风暴雨似的阶级斗争过去了,现在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还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接着又在全国宣传工作会上放言,要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还狠批了那些不赞成此举的党员作家和资深编辑。等到党内外把他的话信以为真的人,从爱护党的立场出发,向党交心和提意见的时候。他脸色一变,下令“反右”,把全国552877人划成右派(朱正《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第506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5出版),把在与国民党斗争中支持共产党的民主党派,扫荡无遗。

孔子: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很明显,他是不赞成mzd上述作法的。而mzd却一直坚持这种作法。1958-1959他鼓励说谎话虚报产量的人,重罚以彭德怀为代表的刚直不阿、实事求是、敢于说真话的人。在把这些人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的同时,把那些投机取巧、随声附和的人一直提到政治局。这样一来,从上到下都充满了说假话的人。社会风气就是这样一泻千里、无可挽回地败坏下去。

古人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mzd是名副其实的军事家,他善于出奇制胜,蒋介石和很多军官学校毕业的将领,败在他的手下。就因为他们预料不到毛用兵的诡异。毛也因此深深地自我陶醉。1949年他当上共和国最高领导人后,仍怀着浓厚的兴趣钻研法家的造势和驭人术。他要“以奇治国”——治理这样大的国家,仍然不按规矩行事。文革前他自诩为“马克思加秦始皇”;文革中他不无自豪地夸自己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上有所好,下必胜焉”,今天社会上不少打着各色保护伞的“无法无天”的大小“和尚”,在兴妖作怪。人们面临的一切烂污,均发源于此。如果不作根本的检讨和转轨,转到“以正(普世价值)治国”的路上来,是很难遏制这股强大的烂渣流的。

有故宫心得体会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故宫以其宏伟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物收藏而闻名于世。前段时间,我有幸在故宫进行参观游览,这次美妙的经历让我对故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深切的体会。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兴衰史,更体悟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之处。

首先,故宫的建筑风格令人叹为观止。站在故宫的正门——午门前,我仿佛被一座座高大的宫殿所环绕,宏伟壮丽的建筑风格让我不由得屏住了呼吸。走进宫内,每一座建筑的细节设计都彰显着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艺术天赋。尤为令人着迷的是宫内的琉璃瓦,它们色彩鲜艳,细致入微,既保证了建筑的牢固性,又起到了装饰的作用。此外,我还注意到故宫内的石雕和木雕非常精美,栩栩如生,让人感叹古人的创造才能。

其次,故宫的文物收藏令人叹为观止。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故宫收藏着大量的文物珍品。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古代的字画、陶瓷、铜器等,它们的精湛工艺和珍贵文化价值使我感叹不已。尤其是宫内的佛教文物,让我对佛教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看到了佛像的种类繁多,每一尊佛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情和神韵,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虔诚崇拜的心境和对美的追求。此外,故宫中还有一些历代皇帝的居室和用品,这些展示了封建王朝的盛衰历史,使我一窥皇宫生活的奢华与宏伟。

再次,故宫的历史底蕴令人叹为观止。作为中国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故宫见证了大风大浪中中国历史的兴衰。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了明、清两代的皇帝们的治国策略和智慧。我了解到了各个朝代的宫廷制度,明确分工的文武官员,严密的宫廷礼仪以及处理国家大事的智慧等等。这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古代皇权的浩瀚与尊严,同时也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之处。

最后,故宫给我留下的体会是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故宫所展示的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看到了古代文人墨客们的风采,感受到了古代王朝的兴盛与衰落。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了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责任和重要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而自豪,并愿意将这份遗产世代传承下去。

总之,故宫是一次让人震撼的参观之旅。它的宏伟建筑、丰富文物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都给予我们以启迪和思考。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要继续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观故宫心得体会_故宫观后感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大学第一个假期里我去游览了来自故宫,我被它的雄伟、壮丽深深地吸引了。

故宫建筑屋顶铺满了五彩缤纷的琉璃。

接着,我们参观了钟表馆,我被那里陈列的各式各样的钟表惊呆了。大的好像一块巨石,小的则像一颗精巧的珍珠。每个钟表都制作得十分精美,图案设计引人注目,匠心独运。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向日葵形状的钟表,它“长”在一个金黄色的小花盆儿里,枝干挺拔,两片叶子青翠欲滴,简直就像真的一样,金黄色的花瓣里有一个小巧玲珑的钟表。那个六角星形的钟表上镶嵌着许多绿白相间的宝石在闪闪发光,还有许多形状各异的钟表,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我一边参观景物一听着导游的讲解,原来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位于整座皇宫的中轴线,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游玩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北京故宫历史,故宫的建造历时20xx年,是明永乐年间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兴建。明初主持设计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人称“蒯鲁班”。

故宫从永乐年间建成到清帝逊位的约五百年间,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两朝最高权力中心的代表。故宫博物馆里还收藏了许多历史文物、奇珍异宝等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故宫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经典文化,经典具有权威性、不朽性、传统性。故宫文化具有独特性、丰富性、整体性以及象征性的特点。同时,她与今天的文化建设是相连的。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经典文化永远都是其生命的依托、精神的支撑和创新的源泉,都是其得以存续和赓延的筋络与血脉。

参观了故宫,我真是大开眼界,它那富丽堂皇的建筑、珍贵的文物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我为我的祖先感到自豪!不禁惊叹古人精湛的工艺、超人的技术、专注的精神。我为我的祖先感到自豪!

游故宫心得体会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五一时,我游览了皇帝的家——故宫。来到故宫,我就被它的雄伟与壮丽深深地吸引了。故宫建筑屋顶铺满了五彩缤纷的琉璃瓦,上面塑造了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我们是从后门——神武门进入的,游览了御花园,那里的松柏高耸、挺拔,郁郁葱葱。有很多的珍贵花草,蝴蝶、蜜蜂在花草中翩翩起舞。亭台、楼阁坐落其中,名为万春亭和千秋亭,可以说是目前保存最华丽的古亭。接着,我们参观了钟表馆,我被那里陈列的各式各样的钟表惊呆了。

大的好像一块巨石,小的则像一颗精巧的珍珠。每个钟表都制作的十分精美,图案设计的引人注目,匠心独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向日葵形状的钟表,它“长”在一个金黄色的小花盆里,枝干挺拔,两片叶子青翠欲滴,简直就是真的一样。金黄色的花瓣里有一个小巧玲珑的钟表,这是一个六角星形状的钟表,在这个六角星形状的钟表里镶嵌着许多绿白相间的宝石在闪闪发光,还有许多形状各异的钟表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在一边参观故宫的同时一边听着导游的详解,原来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成了“外朝”和“内廷”两个部分。“外朝”和“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的“外朝”和“内廷”的建筑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位于整座皇宫的中轴线,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前朝”

。同时是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处的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游玩的场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处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北京故宫历史,故宫的建造历时14年,是明永乐年间在元大都宫的基础上兴建。明初主设计者蒯详(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人称"蒯"l鲁班。故宫从永乐年间建成到1912年清帝溥仪逊位的五百年间,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两朝最高的权力中心代表。故宫博物院里还收藏了许多历史文物、奇珍异宝等中华民主的文化遗产。

故宫文化具有的独特性、丰富性、整体性以及象征性等特点。同时她与今天的文化建设是相连的。对于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经典文化永远是其生命的依托、精神的支撑和创兴的源泉,都使其得以存续和赓延的筋络与血脉。

到了游沈阳故宫的时候,我对中国现存的三个故宫有了初步的接触和了解。北京紫金城故宫当然是一座金碧辉煌、无与伦比的皇家宫殿,其建筑年代、规模、气势、造型和豪华程度等诸方面都是首屈一指、无可挑剔的;长春的伪皇宫显然是一座落魄潦倒的溥仪寄人篱下的住宿,其建筑规模、造型和布局等简直就是一座二层楼的办公楼,伪皇宫附属的所谓跑马场、东西御花园和游泳池,也不过是类似一般公园里的娱乐场所,与北京紫金城内的`御花园及皇家颐和园简直不能同日而语。

这两个皇家建筑的对比,也反衬出一个帝王鼎盛时期的辉煌气势和一个末代皇帝时代的没落潦倒。而沈阳故宫既不像北京紫金城那样的雄伟辉煌,也不似长春伪皇宫一般的寒酸萧条。它仅是一个我国现已废弃的、曾经的少数游牧民族首领弃游牧变定居后曾经居住过的宫殿。在那里,游客感受不到北京故宫天天人满为患八万人限额的拥挤,而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也根本不会产生对建筑的辉煌而发出的啧啧称道声。人们只是慕名而来到此一游。

沈阳故宫初成于清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离清兵入关还有八年。因此,这里仅是后金和前清的首府和大本营。怒尔哈赤和皇太极曾在此居住,皇太极在这里改汗制为帝制。按理说,一个满民族的建筑应该具有本民族的基本特征,一个有游牧民族象征的穹顶圆形帐篷样的毡房。但是,令人诧异的是,沈阳故宫却是一个道地的汉民族建筑外型,其代表性建筑崇政殿、凤凰楼、大政殿和十王亭等,无一不是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秦砖汉瓦琉璃面,八角重檐歇山顶,其中主体建筑大政殿的门柱上还雕刻着华夏民族的图腾——双龙戏珠。即便是文溯阁那种二层楼的建筑,也完全是汉民族的几间亭那样的建制。而建筑物的阁名、楹联、挂图上的题字等,也几乎是清一色的以汉字为主。从沈阳故宫的建筑样式等特征上看出,在清兵入关前还没有一统中原时,满清已经完全接受了汉文化,并已经被汉文化异化并脱胎换骨了。

由此而想到汉文化的倔强伟大而源远流长。据说,在世界文化史上,只有汉民族的五千年文化是唯一没有被异化、没有被消灭、没有被断截的一种民族文化。一个异民族可以一度打败汉民族,局部或全部统一汉民族,如中国历史上的金朝、元朝和清朝等,他们可以改变汉民族的发型、服饰,但是,他们从来没有统一过汉民族的文化,而相反被汉文化异化了。其中最典型的是清朝乾隆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诗作最多的一位诗人,当然,写的是汉诗而不是满文!

走进故宫,惊讶于古代建筑技术的高超!故宫的设计与建筑,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故宫,是一座皇家宫殿,也是一座博物馆。凝聚着近600年的宫廷变迁和人世沧桑,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故宫,以其厚重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和社会、历史的里程碑。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明清24位皇帝临朝为政和日常生活的地方,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这里代表了权威,也充满了神秘。

故宫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于明永乐4年(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

我们从天安门进,穿过一片青砖铺地的广场,到达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午门形势巍峨壮丽,是故宫宫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读皇帝圣旨,颁发年历书,文武百官都要齐集午门前广场听旨。午门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进出东侧门,宗室王公出入西侧门。

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过桥经太和门便是雄伟的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高35.05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面积约2380多平方米。是紫禁城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规格,最富丽堂皇的建筑。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从东到西有一条长脊,前后各有斜行垂脊两条,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宫殿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御座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背后是雕龙屏。太和殿是故宫中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

太和殿后是中和殿。中和殿高2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黄琉璃瓦单檐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四脊顶端聚成尖状,上安铜胎鎏金球形的宝顶。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

中和殿后是保和殿。高29米,平面呈长方形,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黄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顶。屋顶正中有一条正脊,前后各有2条垂脊,在各条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条岔脊,连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条。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

游完外朝,到了内廷。故宫的后半部叫内廷,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宫殿的大门——乾清门,左右有琉璃照壁,门里是后三宫。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

乾清宫在故宫内庭最前面。乾清宫是内廷正殿,重檐庑殿顶。殿的正中有宝座,内有“正大光明”匾。两头有暖阁。乾清宫是封建皇帝的寝宫。清康熙前此处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批阅奏报,选派官吏和召见臣下。

坤宁宫在故宫“内庭”最后面。重檐庑殿顶。坤宁宫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后寝宫,两头有暖阁。清代改为祭神场所。雍正后,西暖阁为萨满的祭祀地。其中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婚礼。

交泰殿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满”之意。其建于明代,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攒尖,镀金宝顶,龙凤纹饰的方形殿。明、清时,该殿是皇后生日举办寿庆活动的地方。清代皇后所谓亲蚕典礼,需至此检查祭典仪式的准备情况。清代的“宝玺”也收藏在这里。

通过御花园左侧门进入西六宫依次参观了储秀宫、翎坤宫、永寿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然后出内右门回到乾清门广场,东行进入内左门,依次参观东六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乘乾宫、钟粹宫。参观完东六宫再回到乾清门广场,向东穿过景运门进入锡庆门,然后再进入皇极门,参观皇极殿、宁寿宫、扮戏楼、畅音阁、养性殿、乾隆花园、贞妃井,清同治年间慈禧、慈安二太后垂帘听政就在养心殿东暖阁。

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总共达1052653件之多,统称有文物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并收有很多绝无仅有的国宝。故宫的一些宫殿中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

最后出神武门。“神武门”,明朝时为“玄武门”,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间因避讳改称“神武门”。神武门也是一座城门楼形式,用的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屋顶,但它的大殿只有五开间加围廊,没有左右向前伸展的两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门低一个等级。神武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门禁。现神武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

出北门神武门,参观了用土、石筑成的景山,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从景山西门出,游览了北海公园。

明清时代普通人连走近紫禁城墙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而今我们可以在宫殿内任意穿行,可见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