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中医四诊的心得大全(13篇)

小编:书香墨

写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板,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人特长和潜力。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给你带来很多的思考和收获。

中医诊疗心得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具有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传统中医诊疗的理念和技巧可以引导我们回归自然,更好地治愈身心。

首先,中医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体是一个与自然环境相互关联的有机体。我们的身体随着四季变化、昼夜交替、情绪波动而变化,因此,中医诊疗注重对身体的整体调理,而非局限于某个单一的器官或症状。这种整体观念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身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在生活中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其次,中医强调阴阳平衡。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人体内的阴阳失衡会导致各种疾病症状,而通过中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调整阴阳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这种阴阳平衡的理念也提醒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保持平衡,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再者,中医诊疗注重个体化治疗。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疾病症状都不同,因此需要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望、闻、问、切,中医医生可以找出患者的病因、病机,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式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中医诊疗是一种注重整体调理、阴阳平衡和个性化治疗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诊疗理念和技巧的重要性,也更加认识到传统中医对治愈身心疾病的独特价值。我相信,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中医诊疗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心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学习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很多朋友学习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单方医生,把个别中药和处方视为绝密,越求越奇,以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药或者异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还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将中医和气功,宗教混于一谈,强词夺理,故弄玄虚,不提也罢。

我想,这些不应该是朋友们学医的初衷。

我虽然出生在中医世家,却也在医学上走了很多弯路,对临床疗效的追求也曾经让我倍感艰辛,回首这20多年的学医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医本来是一个简单明白,好学易用的学科,却被有意无意的蒙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在这个处处追求效率的时代,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破除中医迷信,节约后来者的精力和时间,就是我现在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唯其如此,中医界方可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才能发扬光大。

学习的方法和路径---先从端正态度开始。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说过,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强调的是,下面这种学习方式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深入系统掌握中医体系的人,也适合已经学医几年,或者读完了中医院校还一头雾水,愿意重新钻研的情况。

一,先宏观后微观。

一定要先对中医的学术体系有一个整体的大概印象,先通过走马观花式的浏览,然后再去学习具体的知识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种秘方,技法当中,纷纷扰扰,一锅浆糊。

二,培养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强调死记硬背。

中医学让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诵大量的内容,而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体会是中医学里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其实是不多的。远远不如法律,外语等专业。

很多内容,理解以后就会记得,而没有理解,记来何用?当然,理解也是分层次来的,先浅后深,先一般后特殊。

中医知识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时间都有限,一个医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学,也不可能什么病都会治,关键是能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建树,善莫大焉。

我记得当年背了好几百个处方,但是临床根本不怎么用,现在还能背的处方不会超过50个吧,也没有临床开不出方的情况,呵呵。

学习方剂的问题,我以后会单独论述。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一个临床医生真的不需要学那么多处方。千招会,不如一招精。一方融会可变数方,一法学透可变数法。

很多老医生喜欢炫耀自己当年是如何过目不忘,博闻强记。先大量的背诵,以后慢慢理解,对于幼儿学医,这个当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是成年人记忆力差,理解力强,就不应该这样学。何况这些出口成章的老先生很多人临床水平真心不怎么样,可惜了背书受的那些罪哟。

传统的学习方法,打杂三年,抓药三年,抄方三年,动不动十几年以上才可以出师。真正学医的时间并不多,这些规矩里面,包含着对学徒劳动力的残酷盘剥。

而我以为,一个完全没有医学基础的人,中等资质,学习条件和方法合适,三年就可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这是我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至于执业医师考试,我指导的几个学生都能超分数线近一百分过关。也可以证明这一套方法对付应试教育还是同样有效。

三,保持批判的精神学中医。

一定在建立好自己的医学体系以后,再去研究各家学术。

对前辈的经验,带着怀疑的态度学习,以临床疗效来验证。

凡是科学的体系,一定有可以理解的逻辑,无法理解的东西,可以存疑,先放一放。

这是因为你没有一定的基础,无法分辨是非,轻易转进中医各家学术的嘴仗里,除了更糊涂,没有别的收获。

我常常说看一个人学医的水平,看看他买了些什么书,可以得知,也是这个意思。

四诊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四诊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内容,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作为一名学习中医的学生,我有机会参与四诊的实践,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巧,也在观察和分析中不断进步。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分享一些关于四诊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望诊不仅仅是看外表,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神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望诊是一门需要经验积累的技术。每个人的面部特征都有所不同,所以我们需要不断观察和比对,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望诊还需要结合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第三段:闻诊是通过闻取患者的气味来判断问题所在。尽管这种方法不太常见,但它却是一种很有效的诊断方式。在闻诊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细心地感知患者身上的气味变化,并与正常状态进行比较。例如,如果患者呼出的气味有异常,可能是因为消化系统出了问题或者有其他疾病。通过闻诊,我们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帮助。

第四段:问诊是四诊之中最重要也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与患者的交谈,我们可以了解到患者的详细症状、病史以及生活习惯等,从而为医生提供更多的诊断依据。在实践中,我发现问诊需要耐心地倾听患者的叙述,同时也需要娴熟地提问,从而引导患者逐渐揭示问题的关键信息。只有通过充分的沟通才能获取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第五段:切诊是中医诊断中较为直接的方法,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在切诊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到脉搏的频率、形态和力度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需要结合其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切诊是中医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结论部分:通过参与四诊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四诊能够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帮助医生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作为一名中医学习者,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实践四诊的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更多的患者提供帮助。我相信,四诊的方法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们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培训心得

我很高兴能够分享我对参加中医培训的一些感悟和收获。在这次培训中,我不仅学习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还深入了解了中医文化和中医学的历史背景。

首先,我了解到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这些理论在中医学中广泛应用,对于理解中医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理论学习,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本质和理念,以及它们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价值。

其次,我在实践技能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这次培训中,我们学习了推拿按摩、针灸和中药炮制等多种中医传统疗法。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我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和魅力,这些疗法不仅具有独特的疗效,而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此外,我还深入了解了中医文化和中医学的历史背景。通过学习中医典籍和名医故事,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文化和中医学的发展历程。这些文化内涵对于提高我们的中医临床疗效和传承中医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我认为这次培训对我个人的影响和改变是非常巨大的。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本质和理念,掌握了一些实用的中医技能,并且对中医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相信这些知识和经验将对我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这次中医培训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通过学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还深入了解了中医文化和中医学的历史背景。我相信这些知识和经验将对我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医诊疗心得

作为一个有着数十年从业经验的中医医师,我对中医诊疗技术有着深入的理解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对中医诊疗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中医诊疗强调整体观念。每一个病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病因、病机及症状表现都不尽相同。因此,在诊疗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病症本身,还要综合考虑病人的身体状况、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因素,以此为基础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中医辨证论治。这意味着医生要根据病人的病情,结合阴阳、五行、脏腑等中医理论,对病症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归类,从而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这种方法既能有效地解决病症,又能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针灸推拿也是中医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功效,对于疼痛、失眠等问题有显著的疗效。推拿则能调整人体的气血,平衡阴阳,对颈椎病、腰椎病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最后,中医诊疗注重预防保健。通过调理饮食、调整作息、适当运动等方式,中医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这也是中医诊疗“治未病”思想的重要体现。

总之,中医诊疗是一种独特的医疗体系,它蕴含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作为一名中医医师,我将不断学习和实践,为每一位病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中医四诊重要性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中医临床医生,四诊是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在日常临床中,多次实践的经验告诉我,四诊对于中医的确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中医临床医生,我将从四个方面谈谈我对四诊的心得体会。

一、望——信息多元,资料丰富。

在临床中,中医师常常会通过患者的面部、舌苔、舌质、眼珠、肢体运动等来诊断患者的疾病情况。中医讲究“诊断是以辨正气为根本,辨证是以辨气色为关键”,望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从舌头上就可以反映人体内部的状况,真可谓是“舌尖上的中医”。因此,对于中医师来说,多方位的观察和细致的辨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闻——有病从声音中寻找。

在临床中,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与音色息息相关。比如,咳嗽声清楚、响亮、力度适中等表示病情轻微;而声音阑珊、嗓子沙哑、气息粗重等则意味着病情比较严重。因为中医讲究辨证论治,闻诊也是辨证诊断的重要方式。对于熟练的中医师来说,他们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说话、呼吸等,跟聪明的“望诊”与详尽的“问诊”相结合,全面了解患者的症状,较好的为患者提供较为切实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三、问——患者主诉提供线索。

对于患者来说,语言是他们表达病情的最好方式。在中医诊断中,通过询问病史、发病原因、症状表现等信息,有助于中医师正确的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问诊是中医临床诊断中的重要环节,中医师认真听取患者的叙述,并结合望、闻、切,并加以独立思考,才能对病情作出最准确的诊断,为患者治疗提供明确的目标和依据。

四、切——解读脉象找病源。

中医脉诊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临床技能,脉搏是主要反映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一种生理现象。中医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观察、摸诊、辨析,可以得出病人身体状况的基本情况。脉诊的核心在于“把握证候本质,如求火,追本溯源,包容喜怒忧思等情谊”,它不仅在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中医的治疗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中医四诊对于诊断疾病非常重要,这四种方法相互协作,形成完整的诊断链。四诊是中医临床医生的必修科目,因此掌握好四诊方法,这样将会对我们更好的服务病人,为病人更好的治疗和康复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说,中医四诊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中医师只有扎实掌握这四项技能,才能更好的服务人民,为人类健康服务。

中医四诊重要性心得体会

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外历史长河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作为中医理论的核心部分,四诊(望、闻、问、切)不仅在古代,而且在当今医学实践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将就中医四诊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探讨。

中医四诊是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环节。望诊即是四合、五色、白苔、舌体等外在表现的诊断。闻诊是根据病人身上的气味、呼吸等方面的状况来判断病情。问诊常用的问题包括了与求病因、祥表、问史(既往病史)、气候、营养等方面有关的问题,以帮助医师了解病情。最后的切诊是通过切脉,排除和确定病情。

上述四诊虽然在不同的方面,但它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在四者的同时应用,才能充分发掘出疾病的真正情况。而四诊经常是互相作为证实,互相印证。

因此,中医四诊的重要性在中医诊断学中也不言而喻,它们已经成为中医诊断以及治疗疾病不可缺少的基础。中医治病的方法是循证治疗,根据不同的证象、不同的证治原则,给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中医治疗不仅看病的器,在方案的部分黑体也是针对四诊的内容;中医的处方经常出现“四望、三问、舌诊”的情况。

预防是治疗的基础,中医预防疾病首推平时的调养与自我保健。什么是调养?就是在身心充足、心平气和、精神愉悦的情况下,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方式,来维护和增强健康。

而中医四诊正是在平时调养中发挥了难以想象的作用。通过四诊,中医可以上门的核查我们的健康状况。比如说,通过望诊,我们就能判断出面部血色、肌肤湿润度等,而通过舌诊,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睡觉质量等等,总之,通过四诊降低疾病患病率。

康复是在法医工作者卫护下,使病人恢复到疾病前的生命状态。康复需要收集、整合、评估大量有关信息。其中,依据病人的指标来判断评估康复效果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康复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病情,确定康复的治疗方案。而四诊恰好是准确判断病情,以便为康复提供有效、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康复中的四诊不只能帮助医生掌握病情,制定规范的康复计划,也便于医生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而给患者关键的助力。

第五段:结论。

总的来说,中医四诊在中医诊断、预防和康复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期望在现代医学中,中医四诊这个我们传承下来的重宝,能更加广泛地应用,让无数的儿女们明白中医文化的概念;更加深入地了解它的底层,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启发一个新的方向,一个新的医学,也更好地提高了中医的地位,尊重了历史上千千万万中医心血,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生民,给我们的健康和爱人带来无限帮助。

大学中医心得

自从我踏入中医领域,我对这一古老的医学体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中医,中国的传统医学,强调的是平衡和调理,不同于西方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治疗方式。下面是我从大学中医学习中所得到的几点心得。

首先,我对中医的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医的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这些理论引导我逐步走进了中医的世界。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阴阳的平衡和五行的生克关系,可以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产生深远影响。此外,对经络和穴位的按摩和针灸,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疾病,如疼痛、失眠等。

其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大学里,我有机会亲手实践,体验中医的治疗方法。我参与了各种中医实践项目,如中草药辨识、艾灸、推拿按摩等。这些实践让我更好地理解了理论知识,并让我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深刻地领悟到了中医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中医认为,健康和疾病是阴阳平衡的结果。通过对阴阳平衡的维护,我们可以预防和改善许多疾病。这种积极预防和治疗的观念,使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中医的价值。

最后,我也从中医学习中得到了人生感悟。中医的学习不仅让我了解到了中医的知识和技能,更让我学会了以全局的视角看待问题。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要求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而要看到问题的根源和背后的整体影响。

总的来说,大学中医学习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体验。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四诊概要望诊

儿科望诊可分为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总体望诊包括望神色、望形态,分部望诊包括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

望诊注意事项。

1.望诊时应按顺序进行,先整体望诊后分部望诊。有些望诊会引起小儿不适与反抗,如察口、察舌,应放在四诊其他项目完成后再进行。

2.望诊必须在自然光线下进行,以免影响望诊效果。

3.看指纹是一种辅助诊法,适用于3岁以内小儿,当指纹观察结果与症状、舌象不符合时,可“舍纹从症”。

望神色。

面部望诊是小儿望神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面部望诊方法有五色主病和五部配五脏,临床上主要根据五色主病来判断小儿疾病。

1.五色主病:所谓五色指红、青、黄、白、黑,又称五色诊。

面呈白色,多为寒证、虚证、吐泻。

面呈红色,多为热证。

面呈黄色,多为虚证或有湿,可见于疳证、积滞、虫证。

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疼痛、瘀证、惊痫。

面呈黑色,多为寒证、疼痛、惊痫,或内有水湿停饮。

2.五部配五脏五部指左腮、右腮、额上、鼻部、颏部。五部与五脏的关系。

望形态。

望形态包括观察病儿的形体和姿势动态等变化,以推断疾病的性质。

1.望形体主要包括头囟、躯体、四肢、肌肤、毛发、指(趾)甲等,检查时应按顺序观察。凡神态活泼,肌丰肤润,毛发黑泽,筋骨强健,发育正常者,为胎禀充足,营养良好,健康的表现。

2.望动态包括身体各部分的动静姿态变化。正常小儿身体各部分发育正常,活动自如,无痛苦或不适的表现。不同疾病常有不同姿态。

望苗窍。

1.舌象临床上望舌,主要观察舌体、舌质、舌苔三方面的变化。

舌体胖嫩,舌边齿痕显著,多为脾肾阳虚,或有水饮痰湿内停;舌体肿大,色泽青紫,可见于气血瘀滞;舌体胖,并有裂纹,多为气血两虚;舌体强硬,多为热盛伤津;急性热病中出现舌体短缩,舌干绛者,则为热甚伤津,经脉失养而挛缩。(还有木舌、重舌、连舌、弄舌、吐舌)。

2.目察目首先要观察眼神的变化。健康小儿黑睛圆大,神采奕奕,为肝肾气血充沛的表现。察目时,还应观察眼睑、内外眦、白睛、瞳仁的变化。

3.口察口时应仔细观察口唇的颜色、润燥和外形的变化。

4.鼻察鼻主要观察鼻内分泌物和鼻形的变化。

5.耳察耳的外形是判断小儿体质强弱的一个标志。小儿耳壳丰厚、颜色红润,是先天肾气充沛,健康的表现。

6.二阴男孩阴囊不紧不松是肾气充沛的表现。

辨斑疹按斑疹的形态,有细疹、疱疹、斑疹、风团、白等不同名称。

细疹细小状如麻粒。

疱疹形态大小不一,高出皮面,中有液体。色白如晶为水痘;若疱疹内有脓液,多为脓疱疮。

斑疹色红较艳,摸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多为热毒炽盛,病在营血;若斑疹欲出不出,隐隐不显,或斑色紫暗,面色苍白,肢冷脉细,为气不摄血,血溢脉外。

风团皮肤出现局限性水肿,如云团样,抓痕明显,此起彼伏,反复发生,见于荨麻疹,因风邪客肌,血分有热所致。

白又称“白痱”、“汗疹”。为细小而表面隆起的含浆液白色疱疹,色泽光亮。白以晶亮饱满为顺;枯白无液为逆,也称“枯”,属气液耗伤之证。白多见于湿温证或其他热性病长期发热出汗后。

察二便。

除新生儿及较小乳儿大便可呈糊状,1日3次左右,正常小儿的大便应该色黄而干湿适中。正常小儿的小便为淡黄色。

看指纹。

指纹是指虎口直到食指内侧的桡侧浅静脉,可分为风、气、命三关,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看指纹是对3岁以内的小儿用以代替脉诊的一种辅助诊法。

正常小儿的指纹多数应该是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之上,若发生疾病,指纹的浮沉、色泽、部位等,都随之发生变化。《幼幼集成》一书中对小儿患病后指纹的变化,用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作为概括。

中医学习心得

不知不觉两年的函授课程已经结束,尽管时间很短,上课的课时也不长,但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的知识却是无限的。在这里非常感谢两年中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感谢你们辛勤的教导,正是你们不辞劳苦的教授,才有了我今天对医学知识的熟知。

我是一名教材科的老师,以前对中医知识了解不多。但自从进入了山西中医学院,我便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都想系统的学习一下中医,可是迫于工作的限制,这个想法一直都未能如愿。两年前当我了解到学校有函授班,可以系统地教授中医,于是我便报了名。一晃两年的函授课程已经结束。在过去的两年中,授课老师先从中医最基本的课程讲起,让我对中医有了大概的了解,随后老师又给我们讲授了内外妇儿等中医临床课程,同时还有药理、病理、西医诊断等西医课程。让我们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认识学习疾病,以便能更好地治疗疾病。在授课的过程中老师更侧重于临床,由于我的`医学基础比较薄弱,这让我觉得学习有点吃力。于是我便加强课余时间对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加之上课老师细致的讲授,使我对临床知识可以更好地掌握。

通过两年的学习,使我不仅掌握了医学基础知识,也让我在临床医学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让我可以真正地运用中医治疗一些简单的疾病。以前自己或者家人生病总是求助于同事,经过两年的中医学习以后,自己能够处理治疗一些常见的疾病,为自己和家人提供了最基本的医疗保健。两年学习生活我最大的收获是让自己从当初对中医简单的了解,走到了能够真正掌握中医,运用中医,实践中医。

两年的学习,让我更进一步走进了中医,但是我知道在中医方面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医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宝库,我所了解和学习的只不过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更谈不上是一个中医人。但是我始终坚信,只要我不断地学习,将来我一定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医人,因为我对中医的热爱始终不减。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始终鞭策自己不断学习中医,探索中医,实践中医,不断提高自己在中医方面的造诣。

两年的函授课程是我人生中又一次难忘的经历,是我学习生活中一次真正的飞跃,两年的课程让我受益终生。在这里再次感谢两年中教授我们的老师和一起学习的同学,祝你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和睦!!

四诊心得体会

在学习中医理论的过程中,四诊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这其中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通过这四个方法,医生可以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通过长时间在临床实践中的观察和思考,我逐渐领悟到了四诊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心得。

首先,望诊是四诊中最简单但也是最直观的方法。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医生可以对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进行初步判断。例如,若面色苍白,舌质淡白、舌苔薄薄的,往往说明患者气血不足,需要益气补血。相反,若面色红润、舌苔黄腻厚重,则可能是湿热的症状,需要清热解毒。通过望诊,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出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为后续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次,闻诊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种方法。通过仔细倾听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等,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的呼吸道是否有炎症、肺功能是否正常等。举个例子,如果患者有明显的喘息声,咳嗽有痰,那可能是肺热痰扰。因此,应该清热化痰,平喘宣肺。通过闻诊,我们可以获取到一些很宝贵的信息,从而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

然后,问诊是了解患者病情和疾病起因的重要方式之一。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了解患者的疼痛部位、病程、发作规律、伴随症状等,从而对疾病做出进一步的判断。例如,若患者出现心痛、左胸背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是心绞痛。针对这种情况,医生应该给予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治疗方法。通过问诊,我们能够获取到更多患者内心的感受和自述症状,从而对病情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

最后,切诊是四诊中最为重要但也是最需要经验和技巧的方法。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诊读,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因。例如,如果患者的脉象偏细弱、虚而长,那可能是气血不足;如果脉象偏浮细,那可能是气滞血瘀。所以说,切诊是一个有很高要求的技术活。只有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医生才能够通过触诊脉搏准确判断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础,也是中医的独特之处。通过准确地使用这四个诊断方法,医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脉象,从而给出恰当的治疗方法。然而,四诊只是中医理论中的一部分。要想真正掌握中医,医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自己的诊断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使他们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西医院校中医学“四诊”教学模式初探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传统医学课程。

该课程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特点的一门独特的医学理论教程,也是西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

如何做好对西医院校学生的中医教学,历来都是西医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索的东西。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对该门课程在教学上有一些浅薄的看法,管窥之见,希冀抛砖引玉,现叙述如下。

一、培养兴趣很关键。

1.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与学习的积极性成正比关系,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时,总能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学习它、了解它、掌握它,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组织病案分析:通过聘请一些著名的中医学专家、学者或教授,开展相关知识讲座,既能够弥补中医学课堂教学的不足,又能够拓展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文化环境,进而激发了学生们对中医学的学习热情。

二、抓住重点是基本。

现在通行的《中医学》课程包括了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各科和针灸等,这些内容在中医院校大约要花4年时间,上课时数不少于700学时;但是这一合编本在专科院校授课时间仅约36学时,本科院校约60学时,根本无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西医院校学生以学西医为主,教师要在西医院校有限的中医学课程教学中,将中医学庞大的理论知识体系及临床各学科一一介绍给学生,显然是不现实的。

因此,教学中突出重点,精选教学内容,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最基础和较为难懂的部分,力争将中医学的精髓、重点向学生讲深讲透,弘扬祖国的传统医学。

三、教学过程形象生动,注重与临床相结合。

1.有无讲课技巧,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教师在授课中应精简扼要、提纲挈领、执简驭繁、有的放矢,以利于前后相呼应,从而使学生接受的知识容易形成系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讲授新课应与学生已学的知识相联系,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教学目的要明确,重点要突出,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合理安排授课时间,进度适宜;适当重复,适时归纳小结。

语言要丰富多彩、简单明了,注意语速、语调;发挥眼神的作用,用眼睛与学生沟通;适当移动身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足够的机会接触临床,临床经验少,对课本上所描述的症状、证型缺乏直观认识,学习的印象不够深刻。

我们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中医临床病案讨论的方式来尽量弥补,选择一些常见的病例,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对病案进行分析,各抒己见,通过病案讨论,使每个学生投入到积极的思考中,把既往所学的内容在头脑中加以整理、归纳,把深奥的中医理论和现实中的病案结合起来,理清思路,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逐渐学会运用中医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锻炼临床思维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模式。

中西医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学生在学习中医时,西医学的思维模式已经初步形成。

如果学生带着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模式,去理解祖国医学,必将遇到很大困难。

中医学强调“形神合一”。

即形(生物形质)与神(精神心理活动)有机结合,并且把人置于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中,以分析考虑其机能状态。

而西医学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它把人视作一个单纯的生物体,对于自然、心理、社会等因素对躯体及生物过程的影响不太重视。

通过比较了解两种医学模式,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所在,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中医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如果教师一味地讲授,比较抽象,有时难免枯燥,对学生容易形成单调刺激,以致影响教学效果。

以往利用板书虽也收到一定效果,但费时又费力。

[1]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应用,为中医教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教学途径,教师要将其充分利用好,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扫描仪,甚至可以插入视频等,把要讲授的内容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重新组织起来,用独特、新颖的方式将古老的中医学展现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组合教学使多种媒体综合运用不能简单的凑合和迭加,而要依其不同的特点选择运用,发挥最大的效应。

[2]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素质和基本功,将所讲的内容使用多种媒体恰当运用,最重要的是要使讲解的内容通过视觉、听觉刺激,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比如中医的舌象,只用语言描述不易接受,通过多媒体放映各种典型舌象的图片,或者录像,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

3.充分利用好实验教具,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中医学理论相对抽象,这就更应该通过教具、实验等方式使其形象化。

药学部分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课观察各种饮片,脉诊部分要让学生们互相体验,尤其是针灸和拔罐部分的内容,更是应该让学生们通过实验课,了解实际操作技巧,并且亲自实践,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学生们不但对亲自体验针灸拔罐不会害怕,而且还会兴趣盎然,更加热爱学习中医。

中医心得体会

本人于20xx年8月开始在xx市中医院实习。本抱着潜心学习中医的决心来到大连,但实际情况与我所想竟全然不同。

第一次是在内科门诊与中医老教授抄方学习,让我受益非浅。我经常与肾病的中医专家王荣欣老师谈论中医的各种学术问题。我们畅所欲言,我的很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最后我们既是师生,又是好友。她常借我买的一些书看,我也经常到她的门诊去听她看完书后的体会,我就能比较和我看完书后的体会有何不同。那三周和后来的几次拜访是我学到东西最多的时间。

在神经二病房的时候,我的同学因没在带教老师陪同下去与患者交流而被主任痛骂。他只是想去补充收集一下老师没有收集完整的中医四诊资料而已。

学校要求我们要写16篇临床病历。我虽然觉得抄这些病历几乎提高不了自身的什么修为,但还是决定硬着头皮抄两篇交差。还没等下笔就被主任痛骂,说些什么这是患者的隐私,不能让你抄之类的。看来她对我印象不怎么样。骂得好!我本就觉得这是浪费我时间,不抄了。

当我要转到普外实习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了。我断然拒绝了医院的安排,自己去找了内科门诊的主任---大连治脾胃病最有名的中医—李吉彦教授。他平时是不带学生的。但看到我的诚意,又经我跟科教那边多方协谈,他终于同意了。我终于感觉到我开始学中医了。他先看一个患者,写方,递给我,我抄,我再重新看一遍那个患者(这时他看另一个患者),望,闻,问,切,自己来一遍,再自己开个方,跟老师的比一下。幸亏老师看得很慢,我有足够时间做这些。当抄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方,我渐渐明白了这位老师的思路和用方习惯,我也向他提出了一些见解,有些也被他采纳了。我感觉我突然进步了很多,心里有股说不出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