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汇总17篇)

小编:文轩

感恩教会我们看到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让我们拥有一颗满足的心。通过感恩的心态,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让我们看看具体的方法有哪些。以下是一些关于感恩的名人名言,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情感的力量。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一

不久前,我上了一节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质疑导学法组织教学。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并且看看有什么问题,让他们写在书本旁。

在反馈时我叫同学们把自己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问大家喜欢研究哪一个问题,并让研究同一个问题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结果证明这一教学方法取得了成功,学生不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值得研究的问题。同时在研究时小组成员积极合作共同探讨,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研究的很有深度,对文章的内容提出了许多有个性的见解,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这个片断中使我认识到了学生的潜能是无穷,只是我们没有去认识到,没有去进行挖掘,教学中我们常常担心学生没能把老师讲的听明白,不能把教材内容掌握好,因此教师常常包办学生的学习。其实,我们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完全有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学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二

1、本文的题目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题目中的“伯父”点明了本文的作者和鲁迅特殊的亲戚关系,而“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两者并列到一起,既有怀念亲族长辈之情,又含有崇敬之情,并且正是要通过这种朴素的`亲族长辈之情,这个小点来折射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这个大面,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小见大”吧!

但在这篇课文中我忽略了这个虽“小”却“重”的点,整篇课文都在赞鲁迅,颂鲁迅,而忽略了小作者,小周晔对伯父,对自己的亲人,对自己的长辈最平平实实,真真切切的思念,使得整篇课文成了没有根基的大树,上边虽枝繁叶茂,下边却没有了承托。人常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在“大”的定向中,鸟才能“任飞”,鱼才能“凭跃”;而只有在“小”的'定向中,鸟才不会失“飞”的方向,鱼才能找到“跃”的目标。

2、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由于我的激情不够,感染力、煽动力不够,导致整节课学生的兴致不高。我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自己的知识不够丰富,没有能够对学生的课堂上产生的一些不可预知因素,游刃有余地进行化解,缺少了一些教学的智慧,看来,这需要我在平日中多读书,多充电,多实践不断积累经验。

3、我认为这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点,我没有真正拥有一个充满灵性鲜活,开放的课堂,整节课比较死板,僵硬,学生没有创意,课堂没有笑声,其实一直以来我认为老师让学生带走的不应该仅仅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带走追求一生幸福的智慧,老师不是一台机器,把学生复制成一个个相同的成品,老师应当小心地呵护孩子,精心培养,唤醒他智慧,让他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可现在我们理念出了问题,不,应该说70~80%的老师都出了问题,片面追求成绩,一切都可以忽略,一切都可以抹杀。

我记得师范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好老师,有品位的老师应该:胸有大爱,铁肩担义,有感恩之心,宽容大度,幽默坦荡,敬畏生命;不管今后的路有多么坎坷,我都会朝着我心中的这个目标去努力,我也一定会以自身为榜样让我的学生都成长为一棵拥有智慧的苍天大树。

这几点是我上完这一节公开课后的反思,可能会不够深刻,或不够全面,甚至会有些零乱,但这样的反思能促使我不断进步,能使我日臻完美。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三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一共有第二课时。这节课,我把教学重点定位,通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促进理解含义深刻句子,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鲁迅的幽默、乐观和关心大众疾苦的品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品质,因为这个单元主题是“走进鲁迅”,于是进行单元整合教学。

上完这节课,反思自己设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情况,我觉得自己上课重点抓住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教学,以文中重点词语为主线,并结合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这一教学目标落实的还比较到位。从理解词语,到理解句子,到理解课文,到感受人物形象。循序渐进,让学生知道了词语除了本意之外,在具体语境之中,有蕴含着深层意思,比如,有语境意思、深刻含义、象征意思、引申意思等等。但是上了课之后,我觉得,这节课将单元进行整合形式的教学,容量比较大,学生接受的信息量相对就较多。每个教学片断抓重点词语,为中心句展开教学,有整体感,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在学生谈体会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体会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自学所得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为人,简介时代背景,学习其他人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片断,进行拓展阅读,进一步体会其高尚的品质,学生们积极思维,水到渠成,突破了难点。

但是这节课虽然词语教学很突出,但是我觉得理解词语教学有的地方教的太细,像词语深层意思如:语境意思、象征意义、引申意义等等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不必细讲,只要让他们知道词语除了表面意思,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还有深刻的含义就可以了。这样也许能腾出一些之间为后面的环节更扎实有效地进行训练。还有,在理解词语进一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教学放手不够,从扶到放,应该梯度要明显。这可能是自己在上课时不够放手。这是在今后教学中需引起重视。上课的时候,多多给予学生放手学习的平台,更有利学生自学、自主能力的培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四

1、本节课教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主要理解体会“救护车夫,关心女佣”两个部分。

3、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主要阅读本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而节选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来参读,通过对照融合,从而以周晔的泪引出小孩的泪、青年的泪、老人的泪,形成这样一条感情主线,提升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对“博爱”之情的更深理解。

4、这篇课文是周晔对逝去的伯父的怀念,以泪体会爱,拓展学生的知识,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课文中的鲁迅,更能认识一个社会中完整的鲁迅。

1、本文的题目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题目中的“伯父”点明了本文的作者和鲁迅特殊的亲戚关系,而“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两者并列到一起,既有怀念亲族长辈之情,又含有崇敬之情,并且正是要通过这种朴素的亲族长辈之情,这个小点来折射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这个大面,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小见大”吧!但在这篇课文中我忽略了这个虽“小”却“重”的点,整篇课文都在赞鲁迅,颂鲁迅,而忽略了小作者,小周晔对伯父,对自己的亲人,对自己的`长辈最平平实实,真真切切的思念,使得整篇课文成了没有根基的大树,上边虽枝繁叶茂,下边却没有了承托。人常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在“大”的定向中,鸟才能“任飞”,鱼才能“凭跃”;而只有在“小”的定向中,鸟才不会失“飞”的方向,鱼才能找到“跃”的目标。

2、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由于我的激情不够,感染力、煽动力不够,导致整节课学生的兴致不高。我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自己的知识不够丰富,没有能够对学生的课堂上产生的一些不可预知因素,游刃有余地进行化解,缺少了一些教学的智慧,看来,这需要我在平日中多读书,多充电,多实践不断积累经验。

3、我认为这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点,我没有真正拥有一个充满灵性鲜活,开放的课堂,整节课比较死板,僵硬,学生没有创意,课堂没有笑声,其实一直以来我认为老师让学生带走的不应该仅仅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带走追求一生幸福的智慧,老师不是一台机器,把学生复制成一个个相同的成品,老师应当小心地呵护孩子,精心培养,唤醒他智慧,让他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可现在我们理念出了问题,不,应该说70~80%的老师都出了问题,片面追求成绩,一切都可以忽略,一切都可以抹杀。我记得师范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好老师,有品位的老师应该:胸有大爱,铁肩担义,有感恩之心,宽容大度,幽默坦荡,敬畏生命;不管今后的路有多么坎坷,我都会朝着我心中的这个目标去努力,我也一定会以自身为榜样让我的学生都成长为一棵拥有智慧的苍天大树。

这几点是我上完这一节公开课后的反思,可能会不够深刻,或不够全面,甚至会有些零乱,但这样的反思能促使我不断进步,能使我日臻完美。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五

本次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处: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堪称纪念鲁迅先生文章的经典。它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品格,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怎么让学生能读懂课文,领会文章中心,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呢?这无疑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它,我采用了情境创设办法。首先是结构的安排。在课文的结构上,我跨越时空整合文本,首先在第一课时通过学习第一段创设了吊唁鲁迅先生的场景,并以此为轴心,通过回忆引出四件事的学习,感受鲁迅先生对少年儿童及劳动人民的关怀和热爱。每学完一个故事,再辅以描写吊唁人们表现的资料,铺设“周晔的泪——小孩的泪——车夫的泪——青年的泪——佣人的泪——老人的泪”情感主线,现实与回忆交织,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使学生的情感在往昔幸福与今日悲哀之间穿行。爱之深,痛之切,自然而然激发起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其次是相关资料的引入。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和鲁迅先生名言诗句的引入,都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本课运用了图片及音乐艺术手段创设情境,在渲染气氛上、入境悟情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别是三段配乐朗读令学生在忧伤的`乐曲声中一次次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在第三个故事中有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场面描写,我在引导孩子发挥想象进入画面后,抓住“跪”字深入开掘,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位受人景仰的伟人为救助低层劳动人民的长时间的一跪,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关怀和热爱,构建起闪烁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伟大形象。在感受语言文字内涵的同时,我还适时地渗透抓住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让阅读习得的技巧在写作中得到迁移。

由于个人的水平所限,本课还有许多的不足。首先在时间分配上,第三个故事精讲,花时间太多。第四个故事则略略带过,没有对前面的认识进行深化与提升。例如可以抓住女佣的话品味鲁迅先生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中心: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其次,本次学习的资源,如课外材料与名言都是老师出示,应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把展示的空间让给学生。此外,本节课在朗读的形式上比较单调,小组学习讨论的机会不多,个别字发音未够标准,都是我以后要注意改进的地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六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抓住涵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朗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一、"质疑问题",强调教师的点拨、点化。

对于学生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教学‘‘畅谈‘碰壁’’’这一段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和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四人讨论,任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发扬协作的学习精神,做到思维互补。而在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时,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点破、点化。其中‘‘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的含义,这是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向学生资料,了解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的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世补充介绍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二、强调求实、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造的成功。在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副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只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限度地开展互说互评。答案模式也可多样化,拓宽多样思维。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七

蔡元培认为: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因此,我对先试后导,先学后教,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先试后导式学习是指教师在正确的教育观指导下,运用情感的教学手段,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去尝试学习,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然后就学生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师生互动,运用协作探讨的方式,在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中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

现代教学思想认为: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潜能,对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取得成功充满信心。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实践、依靠自己的劳动,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现知识。如:学习谈《水浒传》这一段,我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找出最值得研究的词语或句子,通过独立思考或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研读,然后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发现的问题,在这样的一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种探究学习,既有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群体的讨论切磋,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质疑能问,已知知识大半。对于学生学习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尽可能使大多数学生的尝试实践取得成功。在教学谈碰壁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发扬协作学习的精神,做到思维互补。而在学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时,教师就需要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点破、点化。《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介绍鲁迅关心帮助广大青少年的图片和解说,使学生能充分感悟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激疑拓展强调的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造的成功。在本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幅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深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被又一次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对学生语文素质进行科学合理评价的问题也逐渐被提上日程。显然,传统评价学生语文素质的测验方式已在许多方面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目的以及语文教育特点。首先,现实中单调片面的考试评价方式使得学生、教师、学校、家长以及全社会形成了一种误解:考高分的学生是好学生;班级平均分高的教师是好教师;升学率高的学校是好学校。量化的分数成了主宰命运的上帝,成了区分好与不好的标准。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的负面影响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教育变成了为考试做准备,而不是为学生生活做准备。其次,传统语文测验方式只强调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运用,用一张试卷、一个分数进行简单评定,忽视了语文素养的丰富内涵。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仅是语文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想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1]可见,简单沿用传统评价方式可能会使语文素养中许多有价值的内涵得不到体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趋于片面简单化,长此以往将最终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三,传统测验方式只能静止地看到学生的表面现状,却无法深入学生的思维过程,不能诊断学生学习困难及预测学生的学习潜力,只根据几次不同质的测验也无法动态地分析学生进步、稳定还是退步。第四,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他们的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到了这个阶段自我评价已相当谨慎,且愿意讲出自己的不足。然而,传统的测验方式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学生只是扮演一个被告的角色,仅仅受测者。

因此,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同时,构建一个符合语文教育发展及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现代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依据先进的学生评价理论,对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展趋势的评价。 进行全面、客观、综合、动态的分析评价。其中语文综合素质包括语文读写听说能力、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合作交流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创新能力几项内容,发展性评价是指该评价不是一时一次的评价,而是一个多次综合动态并预见。

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评价的内容结构上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述:人的发展表现在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中,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表现在人与社会交往过程中,是对社会关系总和的全面占有,不仅包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而且还包括精神上、道德上、情感上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构建高中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内容时,不仅重视语文能力要求,而且更强调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的内容评价,对于这些内容的重要性不因在目前考试内容中没有具体体现而被忽视。同时,在制定评价目标及作出评价反馈的环节上,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重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教师和家长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并由教师通过学生日常表现资料的积累分析出每位学生的发展潜力及目前的优势和不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智力倾向,而表现出来的可能只是其中的一种智力,也可能是几种智力;各种智力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好坏之差、轻重之别,每个人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在评价过程中,还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要求学生、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评价建立在多方协商的基础上,从评价目标的制定、评价内容的确定到评价结论的得出,教师都应该与学生甚至是家长进行充分的交流,多方切磋才能保证体现不同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体现在形式上不仅有教师评、学生自评,还有学生互评、家长评。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也借鉴了后现代主义关于世界是开放的、多元的、具有可变性的主张,在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方面都体现了多元的特点,并且注重形成性评价,突出过程,强调收集日常资料的重要性。

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构建的直接依据是语文教学论及各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此确定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评价项目为: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合作交流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创新能力。前四项采用等级评价,后四项运用质性评价。根据语文教学论以及有关语文素质培养的论述,并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确定阅读评价项目可以分为: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写作项目可分为:审题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运用表达方式能力、修改文章能力;听话项目分为:听知能力、听评能力;说话项目分为:语音能力、思维能力、运用语音、表情、手势表情达意的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八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前,我安排了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如:鲁迅逝世前后的情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别人写的关于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等。上课刚开始的一段时间,由学生汇报读一读、交流这些资料,让鲁迅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留下初步的印象。

接下来,在学生初读课文环节,我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思考作者写了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一个小标题。在这一环节中,我落实的不太好,学生读完课文后,由学生直接汇报提炼出的小标题,很多学生无法总结出来,没有达到预设生成。其实,在这一环节中,我可以先给学生做示范,指导学生拟出一个小标题。再以此方法,指导学生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由学生先说一说每一部分的段意,告诉学生,小标题比概括段意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是词语。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语做小标题。最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从中选出最好的小标题。

步入文本的学习,指导学生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开始自由读课文,在书旁做批注。汇报时,结合写作上的描写方法,如: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由点及面的感受鲁迅身上所特有的光辉品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如救助黄包车车夫部分,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把自己置身其间,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与作者一道经历救助的过程,体验救助前后“我”的情感。然后学生小组内轮流读,互相读,看看能不能通过朗读体现人物不同的情感,感受黄包车车夫的痛苦与感激、伯父和父亲的关切之情、救助后伯父的愤恨之情、“我”的疑惑不解等。还通过示范朗读的作用,力求将感悟和朗读相结合,加深对人物情感的体验。

纵观整堂课,虽然抓住了教学目标: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了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但在一些具体环节中,落实还不到位,主要是因为教学方法和技巧的不灵活,以后还需学习,改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九

叶圣陶说:“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持,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这也是我在教学中追求的一种境界,于是,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中做到了这样的尝试,我本着以情感为主线,充分挖掘句子的内涵,以读培情,让学生在现实与回忆的交替回复中体会强烈的情感反差的设计理念,设计了两个目标:一是结合有关资料和联系上下文,认真品读伯父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来体会伯父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二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对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由于时代距学生较远,他们对鲁迅和当时的社会都不甚了解,于是课前我让学生搜集鲁迅的资料及他的作品,并进行阅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便加深对鲁迅的了解,为学习本课奠定了情感基础。另外让学生自己熟读课文,自主感悟,以便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教学时抓住情感主线,反复阅读,激发学生对鲁迅的怀念之情。

如学完第一个小故事,教师就饱含激情地导读:“可是,伯父不幸逝世了,从此,周晔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我们再回过头读这一句,我想大家现在的理解比刚才更深刻了。”(课件出示:“我呆呆地看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面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在学完第二个故事“笑谈碰壁“后,教师用悲痛的声音与学生交流:“ 鲁迅先生经常受到敌人的迫害,他敢于跟敌人做斗争。他多么富有斗争精神!他的语言多么幽默、风趣!从此以后,周晔再也听不见他的声音了,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望到她伯父的遗体,周晔万分 难过,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回过头再来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把你现在的感受再次通过声音表达出来。”(课件出示:“我呆呆地看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面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而在学完“救助车夫”这一部分时,教师用低沉的声音与学生交流:“还能让鲁迅说什么呢?一切都在他的表情里,在他的动作里,在他深深地叹息之中,一位对劳动人民同情,对旧社会憎恨的人,他逝世了,当年才56岁,从此以后,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慈祥的面容,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再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再读这一段。就是这样,把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作为一条情感之线,通过反复朗读来体现,在角色转换中体验情感,在反复品读中流露真情。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预设问题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信息的思维空间。

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伯父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你认为这样的对话应该怎样读?”在品读伯父救助车夫时,这样来说:“读这些句子时你有什么感受?体会到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的问题很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感悟。

实践证明,整个教学过程以情感为主线,以读为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由的感悟和体验。课堂既有预设又有先成,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教师由教者转变成为有经验的组织者和引导着;二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民主、提倡开放,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学得生动,学得开心。

不足之处:因为没有进行试教,我对教案把握不是很熟悉,时间安排心中也没底,所以显得有些急躁,课文的朗读还少了点儿。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十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抓住涵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朗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一‘‘质疑问题’’,强调教师的点拨、点化。

对于学生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教学‘‘畅谈‘碰壁’’’这一段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和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四人讨论,任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发扬协作的学习精神,做到思维互补。而在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时,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点破、点化。其中‘‘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的含义,这是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向学生资料,了解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的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世补充介绍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二、强调求实、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造的成功。在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副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只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最大限度地开展互说互评。答案模式也可多样化,拓宽多样思维。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十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1945年写的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在教学中,我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种博大的胸怀。

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

让学生读谈《水浒传》,读后谈谈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能说出谈《水浒传》表面是鲁迅先生自己说自己读书不认真,其目的是委婉的批评我读书马虎。说不出的内涵老师进一步提示引导,知道大家真正理解为止。这件事内容不是太深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正确说出含着的意思。

二是“谈‘碰壁’”,这一事情,由于学生不太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需要老师多多指导,补充一些背景质料,去帮助学生理解这一事件的真正含义。学生对于此的理解难度加大,不过在老师的指点引导下,学生能顺利理解了。

三“救助农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让学生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最后反复诵读两个“清清楚楚”的句子,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忧国忧民的神情。

最后再多次朗读课文,重点读有关鲁迅的细节描写,特别是鲁迅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众人的爱戴?”这一主题有了较好地理解。顿悟了他为人民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十二

文章是个系统,阅读教学教师应有一个整体观念,整体感知,局部体会,再回到整体感悟上。这样学生所学不是一些零碎的东西,而是对课文完整的认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中心显豁,因此我选择了整体感知内容,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提纲挈领,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阅读教学,切忌逐词逐句地分析讲解。在课文第一段教学中,突出一句话,抓住一个词,围绕这句话,这个词,分析课文,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加强语言训练已成共识,如何加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觉得:

1、训练点要准,要考虑到教材实际,更要考虑到学生实际,难易宜适度。“张冠李戴”、“囫囵吞枣”二词在课文中都有上下语境可作理解参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再弄清两者关系,并据此说因果句,训练点选择较为适当。

2、训练应扎实,不应架空。这两词的教学立足于课文,不仅加深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效果。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十三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悼念伯父”、“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告诉我们伯父是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这一课应怎样上,课前我翻阅了一些资料和别人设计的教案,我进行了认真地思考和备课:首先、整体入手:因为文章是个系统,教学中教师应有一个整体观念,整体感知,局部体会,再回到整体感悟上。这样学生所学不是一些零碎的东西,而是对课文完整的认识。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中心明确,因此备课时选择了整体感知内容,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提纲挈领,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其次、以点带面:教学中,最忌讳的是逐词逐句地分析讲解。在课文第一段教学中,突出一句话: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抓住一个词:爱戴,围绕这句话,这个词,分析课文,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加强语言训练:加强语言训练已成共识,如何加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有两点:

1、训练点要准,要考虑到教材实际,更要考虑到学生实际,难易宜适度。比如“张冠李戴”、“囫囵吞枣”二词在课文中都有上下语境可作理解参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再弄清两者关系,并据此说因果句,这样训练点选择就较为适当。

2、训练应扎实,不应架空。这两词的教学立足于课文,不仅加深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效果。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首先,在教学中讲的还是过多,启发学生的太少,担心回答不上来和时间不够而直接引出答案,这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今后,要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找出答案,这样就能拓宽学生多样化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十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对于老师同样适用。这一次我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充分准备所以犯了许多不应该的错误。

之所以决定上一课时,除了因为之前听了很多一二年级的识字课,老师们平常交谈中想知道高年级一课时是怎样上的。也因为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师一、二课时没有明显区分,课时目标不清晰,所以在我们五六年级集体备课的时候,我上一课时的想法得到了认可。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除了进一步明确了一课时的课时目标,还出现了一个问题:我总怕上的内容少了,所以挖了不少“语文点”。当时就有老师告诉我:“不要怕没内容上,40分钟一晃就过去了。”后来的课证明了这句话是相当正确的。

这节课我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引出课题,然后带领学生对比三个题目感受原题目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崇敬。接着安排了三次读,初读识字;再读,整体感知;三读,了解叙述顺序。结果下课铃响了以后,三读还没有开始。

我感觉这节课上,自己的语言多了。另外,虽然留给学生的活动时间很多,但是也有好多是可以节约下来完成第三次读课文。比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勾出文中的生字词在指名领读,这个步骤完全可以省略,而当时我居然喊了两个学生来读,这里就花了6分钟左右。还有当堂听写的环节,完全可以听写完后学生两两互改,统计各小组满分人数加分,应该用5分钟左右可以完成,而当时我一一给满分的学生检查,也耽误了4分钟左右的时间。就是由于前面花在初读识字的时间多了,所以后两次读的时间不够。

课结束以后,我一直遗憾于自己没有能完整展示自己的课堂,因为“再读”和“三读”才是这节课的亮点,但是,由于之前的考虑不充分导致课程节奏拖沓啰嗦,课堂效率不高。怎样才能使下一次的课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到了以下办法:

1、充分准备。

2、一定要想清楚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在那个部分花的时间应该多些。上课要有直奔目标的感觉,不能在“路途”中随意耽误。

3、为了保证课堂的高效,有些任务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应该留到课后完成。

4、如果是这样公开展示的课,还是应该把每个环节要花多少时间计算好,这样才不会出现我这次上课的情况。

5、把平时的每节课都当成比赛课来练习,增强时间观念,提高课堂有效性。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十五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备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领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美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对于学生学习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尽可能使大多数学生的尝试实践取得成功。在教学“谈‘碰壁’”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发扬协作学习的精神,做到思维互补。而在学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时,教师就需要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点破、点化。《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介绍鲁迅关心帮助广大青少年的图片和解说,使学生能充分感悟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激疑拓展”强调的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造的成功。在本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幅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深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被又一次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今后,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最大限度地开展互说互评。答案模式也可多样化,拓宽多样化思维,不必拘泥于课本上的答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十六

初读课文时,先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每件事通过空行成为独立的一部分),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指导学生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的段意,再告诉学生,小标题比概括段意要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小标题。

理解课文时,可先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课文中心句,然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就调整了阅读的顺序:大致了解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后,直接学习下文。

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第一部分与后面几个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后面几个部分则用鲁迅先生的几件生活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谈《水浒传》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痛恨;救护车夫则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关心女佣阿三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他自己。总之,是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才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第一部分和后面几个部分是因果关系,第一部分写的是果,后面几个部分写的是因。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常中求变的一个可贵的创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在本节课里,我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如对第三段开头两句话的时间、风势、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对“淌”“流”“滴”等词语的辨析比较;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的推敲,无不精雕细镂。更可贵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十七

1、本节课教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主要理解体会“救护车夫,关心女佣”两个部分。

3、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主要阅读本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而节选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来参读,通过对照融合,从而以周晔的泪引出小孩的泪、青年的泪、老人的泪,形成这样一条感情主线,提升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对“博爱”之情的更深理解。

4、这篇课文是周晔对逝去的伯父的怀念,以泪体会爱,拓展学生的知识,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课文中的鲁迅,更能认识一个社会中完整的鲁迅。

1、本文的题目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题目中的“伯父”点明了本文的作者和鲁迅特殊的亲戚关系,而“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两者并列到一起,既有怀念亲族长辈之情,又含有崇敬之情,并且正是要通过这种朴素的亲族长辈之情,这个小点来折射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这个大面,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小见大”吧!但在这篇课文中我忽略了这个虽“小”却“重”的点,整篇课文都在赞鲁迅,颂鲁迅,而忽略了小作者,小周晔对伯父,对自己的亲人,对自己的长辈最平平实实,真真切切的思念,使得整篇课文成了没有根基的大树,上边虽枝繁叶茂,下边却没有了承托。人常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在“大”的定向中,鸟才能“任飞”,鱼才能“凭跃”;而只有在“小”的定向中,鸟才不会失“飞”的方向,鱼才能找到“跃”的目标。

2、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由于我的激情不够,感染力、煽动力不够,导致整节课学生的兴致不高。我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自己的知识不够丰富,没有能够对学生的课堂上产生的一些不可预知因素,游刃有余地进行化解,缺少了一些教学的智慧,看来,这需要我在平日中多读书,多充电,多实践不断积累经验。

3、我认为这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点,我没有真正拥有一个充满灵性鲜活,开放的课堂,整节课比较死板,僵硬,学生没有创意,课堂没有笑声,其实一直以来我认为老师让学生带走的不应该仅仅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带走追求一生幸福的智慧,老师不是一台机器,把学生复制成一个个相同的成品,老师应当小心地呵护孩子,精心培养,唤醒他智慧,让他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可现在我们理念出了问题,不,应该说70~80%的老师都出了问题,片面追求成绩,一切都可以忽略,一切都可以抹杀。我记得师范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好老师,有品位的老师应该:胸有大爱,铁肩担义,有感恩之心,宽容大度,幽默坦荡,敬畏生命;不管今后的路有多么坎坷,我都会朝着我心中的这个目标去努力,我也一定会以自身为榜样让我的学生都成长为一棵拥有智慧的.苍天大树。

这几点是我上完这一节公开课后的反思,可能会不够深刻,或不够全面,甚至会有些零乱,但这样的反思能促使我不断进步,能使我日臻完美。